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2022-08-30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智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日益发展需求,我国实行了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以其全新的理论备受世人关注,它不但理念新,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方法论、专业学科知识等许多科学知识,而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得到50多位院士及专家的论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是一次有深层意义的教育变革,为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描绘了美妙蓝图。

2006年秋,天津市也将全面展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7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五天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的观点真可谓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充满思辩性,使我受益匪浅。我喜欢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周志华教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引领,喜欢课标组成员、东北师大郑长龙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喜欢天津师大靳莹教授中外教育对比和充满哲理、思辩的教育理论,喜欢市教研员刘红梅、赵俊东老师求真务实、富有激情的实干精神。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教师责任之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扬弃。

新的课程改革不是对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扬弃。现代心理学认为有七种智能在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即语言、教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学生的过程评价,以考定终身。这种教育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其核心

是教学中心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中也不乏有许多精英人才,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精英教育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不是靠一味的活动、一味的表扬鼓励、一团和气就能实现的,而是靠不断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良经验,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来实现的。

二、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课程改革同时也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既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又要避免一味的课堂形式上的创新,要时刻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牢记教育过程的不可逆性,肩负历史责任感。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经验与误区;

2、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专业意识:既要抓紧时间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课程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4、过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有效形成过程,而不是结论,还知识原有生命力,关注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评价;

5、研究意识:熟练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6、困难意识: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初期教师都普遍欢迎,踌躇满志,

一旦实施,将会面临巨大困难与困惑,教师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7、开放意识: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开放教学培养开放学生;

8、社会意识:此次课程改革采用模块教学,弱化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树立社会意识,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教学。

树立以上几种意识,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的知识体系,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了“听着学科学,坐着看科学,纸上算科学,脱离社会想科学”的局面,这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有其长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教学有利于短时期内知识体系的传授,但不定都是知识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许多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实验验证经常被结论、定理和考纲不要求所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哪有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引入模块选修机制,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建立健全学生完美人格。个性化选课,学分制管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必将更加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亲近科学。

四、密切注意课程改革试验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马上就要来了,有些人欢呼雀跃,展望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些人还

在疑惑观望,消极迷茫。的确,新课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化知识支持,新课程改革也将会“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过场,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走进课程改革的一些误区,在理论培训中,天津师大靳莹教授的报告给我们许多启示,例如:

1、合作学习不是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教师不应失去教学主导作用,不要把课堂变成“小组合作秀”。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有一定目标,达到某种 效果(如学习目标,科学方法、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学习方式,讨论不是漫无目的、漫无时间、漫无探究欲望的讨论。

2、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新课程体现自主学习理念,但绝不是学生想到哪,教师就讲到哪,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有主见。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决定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不能等同于自学。

诸如这样思辩性的观点还有许多,如:课堂不等于课件展示会,探究活动不等“满汉全席”宴,问题意识不等于提问,对话不等于问答,教学有效性不等于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避免走进课改误区,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为期五天的新课程理论培训,犹如清泉一般甘甜,沁人心脾,让我更加坚定信心,此次课程改革在我们全体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结出丰硕成果。

2006年8月

第二篇:新课程培训心得

培训心得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训给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启迪,心灵得到了洗礼。

首先,培训要求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师要眼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极力服务于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师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学习。 其次,要求学生多读书。学习语文离不开读书,不读书是不可能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直以来,学生忙于练习,应付考试,无暇也不屑于读书,造成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收获甚微。我们要改变这一中局面,必须从抓学生读书入手,引导鼓励学生读书,读好书,尤其是经典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要想提高语文成绩,知识积累是必需的。怎样积累知识,在方法上要给学生以指导,并且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还要及时对积累的知识进行梳理。梳理很关键,这有利于复习巩固知识,更是运用知识的前提。梳理要掌握方法,这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指导,一定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第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学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要树立大的语文观,语文即生活。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因为“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不仅要留心学习,还要学会应用,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用知识,在课堂上,在课余时间,在校外,要有意识的去用,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知识在使用中才有价值,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在学习中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对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完善自己。不仅要向专家学习,还要向同事学习,尤其要向学生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培训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看到前进的方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射洪中学语文组 王大江

如同文学语境中的诗歌,当代教育语境中的语文在其所在领域是最具精神活力、最容易出争端因而最经常被诟病的部分。这正意味着,语文、语文教育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不管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大众的讨论中,语文和语文教育都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也最需要关注的话题之一。

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其产生意义的途径和方式,我也通过培训终于有了新的体认:基于人,为了人――不管是从理论建构来说,还是就策略推演和具体实践来讲。

“应试”、“应世”、“应需”、“应生活”的历史欲求,使“人”在语文教育中被层层蒙蔽――语文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式外在于“人”的生命,作为“人”的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主体精神被去除在外,“人”成为追求目标的工具和载体。所以,潘新和教授指出,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实现本体论转向,“从‘生活’转向‘人’”,呼唤“‘人’的回归”,完成“人的确证”。

那么,“人”在语文、语文教育中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也正是这部煌煌逾百万言的语文巨著的一个令人振奋的地方。在潘新和教授看来,“言语活动是人的基本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方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言语生命,具有言语潜能和言语欲求,能够在发展言语能力和言语品质的过程中展现越来越强大的言语人生,彰显言语创造性,在言语上达成精神的塑造、灵魂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成全。秉持着“言语生命”的存在,人成为有尊严、有责任感、有自主人格的言说者,成为“存在”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潘新和教授提出:“‘言语性’才是语文学科的种差”、“言语生命意识教育,是语文教育贯穿全程的核心内容”。从而超越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二元论思想局限,同时完成了对语文和语文教育的“去蔽”,使之在生命的维度上,在“人”的精神意义上获得存在的尊严和独立性。因此,语文教育的意义,就体现在对人的言语禀赋的唤醒和召唤、对人的言语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人的言语个性的激荡和发展、对人的言语精神的激励和张扬、对人的言语创造的激发和引动、对人的言语生命的养护和培植、对人的言语人生的引领和提升上。“语文教育,„„是使人更像人的教育,是‘语言人’和‘言语人’的教育,是‘元素质’的教育。”

在强大的同时正越来越板结、僵硬的语文教育传统下,探讨语文教育的本体论转向,自然是十分艰难的。多年来,潘新和教授以一个中国基础教育的观察者、批判者、建设者的身份,在一个宏阔的精神空间里,致力于语文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历史梳理和精神驳辩。而近些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使他进一步看到了语文教育实践的错位、语文教育研究的机械和语文教育话语的贫乏,更激发其对语文教育进行病灶探源、价值追问、生命重建的热情和意志。在《语文:表现与存在》这本书中,潘新和教授以整个中国语文教育史为背景,有效吸纳西方文化哲学的多元化的精神元素,审视、探究和批判现当代语文教育的主流范式,“在新的认知背景和时代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理论范式的重构,和理论话语的更新”,创生以“言语生命”为精神依据和价值内涵的概念系统,建构指向言语表现和存在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学,为引动整个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创造一条充满生命意味的新路。

对语文、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追问,就是对人、人的生命、人的存在、人的意义„„的思考和追问。基于人,为了人。把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归结、落实到“言语表现和存在”意义上的“人”之上,使语文教育从工具论、知识论、能力论、语感论转向言语生命论,让“人”的生命因为言语的表现和存在而变得充实、丰盈、高贵。这可以看作是潘新和教授所要达到的语文教育的“化境”,而其自身的言语生命也在对这一“化境”的追寻中得以气势恢弘的表达和彰显――从对语文教育本体的重新确认,到对语文教育话语的重新塑造,再到对语文教育实践(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等)的重新构架„„只有生命的深度参与,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绽放。这既是潘新和教授的语文教育理论的内在意趣,也是其在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和描述过程中的切实践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语文教育理论严重落伍,似乎与世界人文科学发展无关的情势下,潘新和教授却显示出对生命哲学、语言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西方文化精髓的旺盛的消化力,《语文:表现与存在》因此而具备了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语文哲学、语文美学、语文言语学、语文文化学的种种旨趣。

无疑的,这部语文教育新著的问世,不仅仅意味着潘新和教授完成了一部“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学”的奠基之作,更预示着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范式和新的话语方式。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语文教育研究即将新新顿起的丰富可能性。

第四篇:物理新课程培训心得

今年暑假,我上网参加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通过视频课堂的学习提高了关于新课程方面的认识,为今后新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参加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4.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具体目标由过去的单一注重知识目标变为三维目标并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结构,即模块化、系列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其中共同必修模块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选修系列分别是为喜欢这些内容的学生准备的。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还要注重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知识的要求比较宽泛,通过“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

通过培训,我重新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自己的物理教学,认真检查、对照、反思,发现了教学上的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尽快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下面具体总结一下新课程的几个特点: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书本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作为新课改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在引领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实验时,教师

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另外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尚需提高,要靠不断的获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作保证。

第五篇: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

2010年的暑假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同时也是一个收获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的培训,5天的时间里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新课程的讲座;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近平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作为一线的老师,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这一块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在新疆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仍以高考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整天呆在“题海”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事物接触地很少。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尽管我们想改变这些弊端,但大的高考形式使得我们也是“心有余而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上一篇:希腊神话故事与传说下一篇:学雷锋小组活动感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