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经济调研报告

2022-07-02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灌云经济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灌云经济调研报告

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区不少县(市)出现了“洼地崛起”的可喜现象。在省委、省政府和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工作队及其后方单位的大力帮扶下,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发生了“谁都意想不到”的显著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最近,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到灌云县进行了调查,对“洼地”里奏响跨越奋进的新乐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报告之一:发自“洼地崛起”的最强音灌云因南有大川灌河、北倚名山云台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一片盐碱地,灾害频发,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灌云历届县委、县政府怀着崛起振兴的强烈愿望,带领干部群众做了大量的三年来,最可叹的变化,是县城面貌的变化。三年前到过灌云县的同志脑海中留下的是这样一种印记:县城破旧、道路狭窄、房屋凌乱,管理不到位,环境不优美。当时全县不仅规划建设混乱,总体框架没有拉开,而且市政设施极其薄弱,城区只有一组不起作用的红绿灯、两部电梯、 3条半主干道,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卫生环境都很差,“脏乱差”几乎成了灌云县城的代名词,客商不满意,百姓有怨气。如今,城区面积由XX年的22.7平方公里扩大到37.6平方公里,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新县城正在崛起。一眼望去,花园式楼房错落有致、新建马路平坦宽广、市民广场绿树成荫;城市管理、市民生活都井然有序;大自然赐予的大伊山和盐河,展现了“山”的神韵,凸显了“水”的灵气,显现了“绿”的秀美,更把灌云县城衬托得俊朗而秀丽。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晋升为国家3α级风景区;县城的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2012年市民广场建成后,开放的第一天晚上,近6万名群众欣喜地涌入广场,争相拍照留影,真切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

三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变化。XX年以前,灌云的民生问题困难重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各种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群众怨声载道。据资料显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3582元和5885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66亿元,排在连云港市末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覆盖率远远不能达标,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都很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种现状,灌云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着重点,同时又作为激发群众创业冲动的着力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在发展中改善民生。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33元,比XX年增长40.5%,增幅为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XX年增长5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3亿元,是XX年的2.3倍,三年净增27.2亿元;县财政三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配套资金2.04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增部分的36.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85%以上,新增各类医疗设备397台(件),较好地完成了县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装备任务;三年新铺县乡村(居)道路1416公里,新增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3.2万人,完成水利土方4705万立方米;高标准完成了教育“六有四配套工程”,定点完小以上学校网络接入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个达标篮球场和农民图书室;城镇登记失业率从XX年的4.12%回落到2012年的2.68%,新增城镇就业2012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5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5412人,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家庭的“零就业”问题。三年来,最可贵的变化,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过去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灌云人对前途甚感渺茫,因而得过且过、精神萎靡、自甘落后,甚至自暴自弃。很多干部求稳怕乱、无所作为,群众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社会风气不正,治安环境极差,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前几年,一韩国客商就被谋财害命惨死在歹徒之手,周边地区发生了案子也都指认是灌云人所为,即使灌云本地人也不敢随意在外行走,害怕遇到不测。因此,灌云在外形象差,在内也受鄙视。过去,无论是出差在外的灌云干部,还是在外学习、工作的灌云籍人士,大都不愿意讲家在灌云;省、市表彰奖励,基本上没有灌云的份,只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近三年来,灌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变化,让干部群众看到了灌云发展的希望,激发了沉寂已久的发展激情,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各级干部把敢思敢想、敢闯敢试,敢做敢为作为行为准则,把事事争第

一、样样争先进、项项争一流作为目标追求,“吃三睡五干十六”、白天基本不开会、晚上大都在加班、节假日经常不休息已经成为灌云干部的工作常态。群众思富求富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现在,灌云人在外再也不用躲躲闪闪,而是以“我是灌云人”为自豪;现在,灌云人再也不仅仅是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而是充满自豪走上主席台领奖。去年,县长走上主席台领取灌云县获得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奖项的闪亮镜头已经永远定格在灌云人民心中。由于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以“xxxx”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逐步深入人心;遵纪守法、争做合格公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逐步普及,三年来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11.2个万分点;特别是感恩社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逐步发扬,义务献血、义务保洁、义工助弱已成为灌云人的一种时尚。2012年春节前,灌云县成立慈善基金会,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干部群众一下子就捐助了350万元。三年来,最可赞的变化,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变化。过去,由于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群众对现状普遍不满,上访集访非常频繁,干部遇到问题绕道走,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干群矛盾十分突出。灌云县从XX年起连续2年被确定为省信访重点管理县、连续3年信访工作考核全市倒数第一,信访量是连云港其他3个县的总和,从XX年到XX年连续4年县政府大门没有打开过。现在,灌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XX年县委专门成立民情巡视办公室,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直接对县委负责,使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够更加快捷地得到解决;同时开通书记、县长热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交流。全县信访总量3年下降了68.7%。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带领部门的同志走街串巷10华里,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实地解决问题。有的群众早早等在路口,为的就是与书记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甚至拉着书记一起合个影。群众都说:“我们与书记没有距离。”今年高考期间,唐铁飞同志接到一个特殊的信息,一位家长因孩子参加高考,十分紧张和焦虑,希望他能够回个信息,以此舒缓紧张的情绪,唐铁飞同志欣然满足了这位家长的要求。反映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事、烦恼事的信息,唐铁飞同志每天都要收到十多条,他都认真地一一答复。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都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了解民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之忧,帮民之困。由此带来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深刻变化,县委、县政府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三年快速发展的实绩,各级干部作风的改变,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广大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也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的巨大热情。

灌云的发展变化是显著的、深刻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灌云县的老百姓都说:“三年前谁能想到灌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灌云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同志都说:“这一届县委、县政府做成了我们过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凡是过去到过灌云的或了解灌云的人,看到灌云三年来的变化,也无不惊讶和交口称赞。XX年5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到灌云调研视察时,对灌云“xxx”以来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灌云的变化使我们对苏北的发展、对“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信心更加增强了。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十分关注和关心灌云,充分肯定灌云的发展变化,给灌云的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同志把灌云短短三年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称之为“灌云速度”。XX年以来,省内外各地到灌云参观考察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不仅有苏北的同志,也有苏南的同志,最远的来自重庆,接待50人以上考察团达70多批次。

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再次证明,“贫穷不会生根,落后不会永远,一切全靠奋斗”。洼地崛起,虽然不能跨越发展的阶段,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大大缩短特定发展阶段的时间和过程。凡是到灌云来参观考察的人,在惊叹之余,都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会发生如此“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其奥秘究竟在哪里?为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对灌云县三年发展的历程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报告之二:来自科学决策的“主旋律”

剖析灌云县三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洼地锅底”奏响的跨越奋进的新乐章,其主旋律就是“发展是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其主基调就是“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围绕这个“主旋律”、“主基调”,灌云县委、县政府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灌云县的基本县情结合起来,提升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实事求是而又坚决果断地在三个层面上制定了科学的决策,由此,在县域发展的舞台上演绎成为跨越奋进的新乐章。

第一个层面上的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全县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头等大事,也是县域经济决策的首要任务。灌云资源禀赋充足,背靠陇海铁路,紧接连云港港,高速公路密度为全国县级之最,区位优势独特,特别是拥有39公里海岸线、140平方公里的滩涂盐田,是发展临港大工业、大产业、大物流的理想之地。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战略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处于抛荒或浅层次的粗放开发状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规划就是生产力,抓发展首先要抓规划。XX年初,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3000多万元聘请深圳规划设计院依据灌云资源优势,对县域经济、港口、县城及重点区域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据此确立并快速拉开了“一城一港四区”的生产力布局:凸显山、水、城相拥的优势,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苏北有位的旅游生态城市;策应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开发,努力把燕尾港打造成为连云港港重要的组合配套港;以扩张临港产业、现代都市工业和大物流为重点,努力把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为江苏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把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打造成为苏北旅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把杨集物流区打造成为苏北重要的物流中心。融入经济带、产业带和地理空间带概念的“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充分显示了灌云人跨越发展的开阔视野和敢于超越的气魄胆略,特别是规划所显露出来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引起了海内外广大战略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20亿元的华能风电入驻了,投资15亿元的五洲造船进来了,投资10亿元的汽车轮毂落户了……重大项目集聚的“热岛效应”正在灌云加快形成。

第二个层面的科学决策:正确制定适合本县实际的发展战略。

灌云的领导同志认为,在明确全县生产力总体布局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按什么样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发展战略来实现“一城一港四区”的总体布局。他们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借鉴苏南发达县(市)和周边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灌云县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指导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

一是富民强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规定了县域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在灌云县提出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定位、总目标的简单贯彻和延伸,而是蕴含了灌云县委、县政府对基本县情的清醒认识和发展任务的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像灌云这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贫困县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穷”、“县弱”。因此,让全县百万人民逐步富起来,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强起来,是灌云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而这两大任务,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富民是强县的目标,民不富,无以称强县;强县是富民的途径,县不强,无以致民富。三年来发展的实践表明,“富民强县”这一在全省带有普遍性的口号,在灌云这一长期贫困的地区发生了特殊的作用。它使各级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它顺应了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的所期所盼,成了凝聚人心、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跨越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工业兴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了现阶段灌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程度低,而市场化、城市化的程度,又取决于工业化的水平。直到XX年,灌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9%,低于第一产业2.6个百分点,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工业增加值仅11.69亿元,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实现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范围的主体经济。正是紧紧抓住和坚定实施工业兴县战略,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XX年提升10个百分点,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了建国后56年都未能实现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

三是环境立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和决心。灌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在制定和实施工业兴县战略过程中,认真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苏南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初期走过的“高投入,高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从中引出的深刻教训,深刻认识到贫困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避免苏南发达地区曾一度走过的曲折道路,在“上项目、铺摊子”的工业化起始阶段,就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三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起步虽然晚,但起点决不能降低”的原则,坚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明确提出“宁可速度慢一点,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决不引高污染、难治理的项目,决不承接低层次的淘汰转移项目,决不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项目,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着力打造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海岸,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xxx”以来,灌云先后拒绝了大体量的高污染项目近30个,投入环保和生态建设资金2.83亿元,2012年全县万元gdp单位耗能比“十五”末下降12%,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了1143吨,占连云港全市减排总量的45.7%。这对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贫困地区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个层面的科学决策:选准战略突破口。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正确的发展战略,只有认真实施、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而实施和落实的首要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战略突破口。选准了战略突破口,才能形成工作重点,有效集聚和配置组合各种优势资源和优质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初战告捷的实际成效来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也才能以此为基础,向纵深开拓,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县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实际出发,选准了三个战略突破口: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以园区建设、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在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时,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把灌云的情况与苏南县(市)工业化初期的情况作了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从中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是由当地农民创办乡镇工业起步的,而灌云不具备当年苏南创办本土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工业化的起步,必须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外来项目为主要途径;二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布点向园区集中的发展过程,而后发地区发展工业,应该也可以超越布局分散、处处点火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就应该以园区为载体,把引进的外来项目向园区集中。为此,自XX年以来,灌云县抓住全省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果断实施工业东进战略,举全县之力建设临港产业区、县经济开发区;并明确提出“有项目就有希望,没有项目就没有一切”的口号,把抢抓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三年来,全县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1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74个、超10亿元的12个,新投产项目345个,新增规模企业127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和壮大,产业集聚、资本集约、企业集群的效应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船舶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十五”末增长了4.1倍,工业入库税金比“十五”末增长了44倍,继XX年一举结束十多年来无一家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过300万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历史后,2012年入库税金过百万元的工业企业达69家,三年新增64家,其中过500万元的16家,过千万元的7家。XX年兴办的县经济开发区,到XX年底仅落户11家企业,财政收入仅98.3万元。从XX年开始,按照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强势大推进。到2012年底,进区项目累计达152个,投产企业累计达110家,初步形成了以连云港腾翔金属材料、恒辉轮毂制造、鲜禾制鞋等企业为代表的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全区从业人数1.6万人,2012年销售收入41.5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是XX年的173倍)。XX年新创办的临港产业园区,三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8亿元,不断强化服务效能,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着重从浙江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招引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项目,从长三角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精细化工项目,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招引清洁能源、机械制造项目。三年累计进区企业3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58个,超10亿元项目11个,竣工投产项目143个。2012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入库税金在XX年的零起点上突破8亿元。

在推进城镇化上,以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县城,是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集聚生产要素的有效平台,是承接传递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苏北少有的同时兼具山、水资源优势的灌云县城,有着可资发掘的充足禀赋。古老的盐河穿城而过,绵延的山前河、小鸭河沿城环绕,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相伊尹隐居的大伊山更是大自然对灌云的赏赐,大伊山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墓葬群也彰显出灌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三年前的灌云县城规模小、实力弱、功能缺、形象差,既没有集聚外来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也没有带动农村的辐射力,因而不可能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灌云县的领导同志由此认识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必须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合理做大县城规模,着力做强县城实力,积极做优县城功能,精心做美县城形象,提升县城的地位,放大县城的作用。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集聚生产要素、推动产业扩张、拉动增岗就业的关键之举,围绕打造“苏北有位的山水生态城市”目标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推进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建设。三年间,县城实施了400多项重点建设工程,拆迁7000多户,其中1900余户的拆违还创造了灌云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零补偿、零事故、零上访”奇迹;新开工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建、运营了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商贸城、四星级大酒店等一批三产项目;开工建设了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集中安置小区;县文体中心、妇儿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新区高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等一大批民生文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之中;新铺城区道路41公里,基本形成了环环相通的路网体系,并快速拉开了10平方公里新城框架;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处理场和管道天然气,填补了灌云城建史上的三项空白;新安装路灯1630组、红绿灯9组,新建交通隔离护栏2.3万米,新铺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集中整治期间清运垃圾1万多吨、疏浚城区河道19公里;城区新植大树3万多棵,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三年新开工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凸显。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突破口。灌云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曾受益也受累于粮棉高产,农民饱受了长期丰产不增收的痛楚。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跨越,把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致富农民的经济产业,灌云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了“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的创业增收竞赛活动,大力推进以扩大设施栽培、花卉苗木为主攻方向的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从XX年开始实施了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的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公司运作、股份合作、能人带动等来培植发展主体。县财政在还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县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大棚蔬菜热、花卉苗木热、高效养殖热正在灌云蓬勃兴起,不仅使农民在土地上掘到了“金”,而且还拉动了流通业、运输业、加工业,产生了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拉动多渠道增收的联动效应,现代高效农业已经初步成为灌云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和最主要增长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致使外地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的大背景下,对农民收入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三个层面上所作的决策,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决策思路在苏南县(市)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许多举措在苏北洼地率先崛起的县(市)也都做过,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灌云县的干部群众来说,却都是全新的理念,无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实践中也无不显示了灌云的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但认识、把握、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有很大的差别。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了许多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和发人深省的精辟观点,但没有订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提哗众取宠的口号,没有做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没有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民心民意,一切从灌云的基本县情出发,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善谋天时之势,善用地利之优,善聚民众之力,谱写了一篇跨越奋进、激动人心的新乐章。这从更深层面上反映了他们开拓创新的领导艺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报告之三:源自解放思想的“大合唱”

剖析灌云三年走过的历程,还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贫困地区要崛起振兴,不仅仅需要有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县情实际的清晰的思路、合理的布局、正确的战略和现实的突破口,而且更需要有执行落实的力度。“不落实,一切都会落空”,在一定程度上实干比思路更重要。只有把科学的决策变成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化为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才能靠全县上下共同谱写崛起振兴的新乐章,形成跨越奋进的“大合唱”。而这一切,又都源自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

思想上的差距是无形的差距,也是最大的差距,更是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由于经济的长期落后,在灌云的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自卑的心结,导致发展信心不足、观念封闭保守和严重的畏难情绪。灌云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只能从转变观念开始”。推进崛起振兴首先必须破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快培育内生增长机制。从XX年开始,他们重点围绕解决“敢想敢干”、“务实苦干”、“善谋会干”等问题,层层递进地推进思想大解放,在全县组织实施了以激发动力为主题的提振信心工程,用“灌云人知灌云事,灌云事靠灌云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事在人为”、“鄙视平庸,藐视无为”、“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等理念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以激活思维为主题的更新观念工程,教育和引导全县上下不为传统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不为既有的发展模式所局限,不为暂时的困难而却步;以激励实干为主题的创新实践工程,着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为实干者减压、为改革者松绑、为探索者卸担,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加快走上了推进灌云崛起振兴的舞台。观念变,一变百变;思想新,一新百新。自信不自卑、苦干不苦熬、服气不服输已成为灌云人最显著的精神特色,并转化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知耻而后勇”。一旦打开解放思想的“闸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详细考察灌云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进程,可以发现,灌云县的领导同志不仅善于通过解放思想来扫除存在于全县干部群众中共同的思想障碍,而且十分注重紧紧围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人群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提升、凝聚、增强、激发“四个力”上下功夫。这无疑是灌云县在解放思想进程中显现出来的一大特色。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提升县级领导班子的指挥力。

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思想解放的程度,事关整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决定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在推进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理念的共识;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不断深化对基本县情的共识;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反复比较、研讨、论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战略突破口的共识;在总结过去“醒得晚、下床迟”的教训中,不断深化对强行入轨、强势推进工作方法的共识。正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上述四个方面的共识,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才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出来。县委响亮地提出了“五个看齐”的口号:“基层向机关看齐,机关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班长向更高的目标看齐,全县各级干部向县委书记看齐”。

大家胸怀同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大地提高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仅成为善作决策的司令部,而且成为善抓落实的指挥部。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实施;事关条线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都由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人大、政协的领导班子也都着眼大局、围绕中心,在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作决策、抓落实的工作。尽管有些决策在实施之初少数人可能会不理解,甚至引起一些非议和指责,但他们始终直面矛盾困难,敢于动真碰硬,在实干中凝心聚力,在实干中突破障碍,让成功的实践来判断;对确定了的工作,立说立干,先干后说,多干少说,不达目的决不罢手,确保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灌云的实践充分说明,成功的实践,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最有力的武器。

在作决策、抓落实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理论素养好,眼界思路宽,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有长期在贫困地区担任县级领导工作的经验,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又能正确集中集体智慧,处人处事坚持原则、刚毅果断,光明磊落,又关心同事、体谅下属,充满情义,在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县长尹哲强同志,思想修养好,工作思路清,情况熟,作风实,能吃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置疑难问题的能力。他担任灌云县县长职务已有八年之久,不计名利,勤奋工作,既能在县委班子中甘做配角、当好助手,又能在政府班子中当好“班长”、抓好协调,在干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最难能可贵的是,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强的党政两个一把手,相互尊重、相互敬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包容,在工作上紧密配合,在私交上感情深厚,真正做到了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公开讲话和私下议论一个样。党政两个一把手如此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在县级党政班子中是不多见的。这恐怕也是灌云县之所以能三年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凝聚机关部门的向心力。

县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是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灌云与不少地方一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中梗阻”的现象。机关各部门基本上是各守各的门、各用各的权、各做各的事、各谋各的利;有些部门遇到“好事”争权夺利,碰到“难事”推诿扯皮,甚至政出多门、相互牵制;有的部门对上看脸色,做表面文章,对下摆架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机关作风不转变,部门“中梗阻”的现象不解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就无法实施、落实到基层。为此,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他们引导机关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全体机关干部正确认识机关部门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负的重要责任,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部门既有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正确处理条条与块块、管理与服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由此带来了机关作风的深刻变化。机关各部门围绕中心、关注大局的意识增强了,服务块块、服务基层的气氛浓厚了,互相协作、配套联动的作风形成了。从而大大增强了机关部门的向心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既积极行使各自的职能,又注意相互配合,保证了整个县级机关高效协调的运作。

三年来,经贸部门认真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新型工业化的各项举措,强势推进招商选资,全力培育规模企业,多策并举拓展服务业,强力推进民营企业在跨越发展中上新台阶,为扩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作出了贡献。外经贸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外贸,着力主攻外贸,开创了灌云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一亿美元大关,位居连云港市四县之首。农业部门坚决贯彻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重大决策,按照三年建设10万亩设施规模农业的目标,编制《灌云县设施栽培基地建设规划》,抓好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丰富运作模式,加强科技服务,树立典型引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设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县城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以科学规划引领县城建设、以高压靠身的责任保障县城建设,以先进的县城经营理念加快城市建设,保证了400多项城建项目有效实施,很好地发挥了担纲推进城镇化主力军的作用。财政部门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打造发展财政、和谐财政、为民财政、创新财政、阳光财政,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的文章,保证了财政实力稳步增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财政形象不断提升,财政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财政收入增收先进单位”。劳动社保部门和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举措,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民政帮扶救助,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了积极努力。金融、工商、税务、供电等部门积极配合地方发展大局,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法、组织、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创造了团结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全面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决策的根本组织保证。三年来,灌云县委在这方面采取了三条坚决果断、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把精兵强将放在第一线,为提高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树立正确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创业有功的人用起来,把敬业有进的人留下来,把无所作为的人调出来,把败业有余的人撤下来”的用人导向,不看说功看做工,不看资历看实绩,不唯学历看能力,选派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能的干部到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基层乡镇担任主要负责人。坚持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排名末位淘汰制,将干部位置与实绩位次挂钩、干部变动与发展排序挂钩,彻底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对实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实惠、给地位,大力使用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做敢当的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在状态的干部,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格局。三年来,全县评选出“十佳招商能手”、“十佳公仆”等15个“十佳”,并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向连云港市委推荐提拔的1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县委提拔或重用的193名科级干部,大多是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一线作出贡献的同志。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提升干部的素质、增强执行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拓宽眼界胸怀,提升知识素养,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厚实的知识基础。他们精心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组织开展“从我做起,勇争一流;激情奋斗,无悔人生”的主题教育活动;紧贴跨越发展大局,积极开办“星期六干部学校”,创办“创新与发展论坛”,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先后组织66名科级干部、332名村(居)党支部书记赴韩国考察学习,20名乡镇党委书记和317名党支部书记赴华西村学习培训,100名村干部赴山东、盐城等地参观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培训,多层次、多方面的参观考察,一方面,使广大干部加深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的认识,提升了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崛起振兴、跨越奋进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使广大干部提高了理论素养,拓宽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增强了从本部门、本乡镇、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实行倒逼机制,强行入轨、强势推进,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养成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的良好作风。他们在全县干部中深入开展“治假、治浮、治庸”的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尽责,尽责就要见效”的理念,大力倡导“真才实学、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绩实效”的“四真四实”作风。以“高标准、快节奏、严要求、创一流”的工作导向,强力推行责任靠身的“四个一”工作法。按照“要事第

一、一事一列、一人为主、一段一结”的要求,把事关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并量化为具体项目,集中精力重点抓;将发展中的大事、要事一个个地排列出来,定人头、定目标、定时限、定奖惩;一项工作由一个人具体牵头,一套班子全程负责到底;每项工作完成后及时问责问效,一事一清,兑现奖惩不欠账,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重点不明、责任不清、落实不力现象的发生。严格实行倒逼推进的督查机制,对每项工作都倒排进度、倒排时限、倒排任务,从头开始就以靠身的责任来压、以严格的督查来推、以到位的奖惩来促,“鞭打快牛、棒打慢牛、淘汰懒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一着不让地狠抓落实推进。县、乡(镇)机关全面推行1/3的人离岗招商、1/3的人服务基层、1/3的人留岗敬业的“三三制”工作机制,把大部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逼向”园区建设、重点工程、招商引资、拆迁拆违、信访稳定、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着力构建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灌云的实践又一次表明,在长期贫困的地区,处在崛起振兴的初始阶段,强行入轨、强势推进的做法,虽然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挤压式,“压”出了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紧逼式,“逼”出了干部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从基本适应到成为习惯,习惯而后自然,进入自觉、自为的状态。在调查中,灌云的许多干部都说了同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们现在承受的压力很大,工作实在太紧张,但心情舒畅,身累心不累,看到一件件事在自己手上干成了,确实很有成就感、荣誉感,想到这一点,一辈子也就无怨无悔了!”三是用培育典型引导民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特别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富民政策后,一方面广泛动员发动,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典型引导群众。XX年以来,灌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科学规划、强势推进农业设施栽培。然而,由于长期的发展滞后,农民对致富的信心不足,不愿下本钱“冒险”,因此,这项政策推行的初期,农民观望的多,参与的少。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果断地采取示范带动和典型引导的办法,让农民真切感受到设施农业看得见、学得来、见效快。XX年,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带头建设蔬菜大棚2600亩,取得初步成效后再转让给农民。同时,县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新建每个标准日光温室奖补4000-5000元、新建每个标准钢架大棚奖补1-2万元,较好地调动起了一些脱贫致富欲强、经营理念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镇、群众投身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出一批带头致富的典型。沂北乡共建设施农业6000亩,获县政府奖励33万元;龙苴镇石门村支部书记王占志不仅带动家家户户建大棚,本人也建日光温室5个,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周围人富裕的例子层出不穷,农民感受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收益,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投身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去,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和农民手中的钞票,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三年前,许多人对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10万亩设施栽培高效农业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三年后,县委、县政府提出再扩建10万亩的任务,很快就得到了落实。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明,灌云县的广大群众已真正被动员起来了,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致富冲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激发出来了,全民自主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并必将会不断提升到更高级的程度。

实事求是地说,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县域发展的征途上仅仅是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总量规模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群众的生活还称不上富裕,在更高水平上解决好民生问题还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但是,这三年的显著变化,给人们的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用灌云人自己的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必胜信心;“谋划比计划更重要”,既要敢于冒雨而行,更要善于未雨绸缪;“实干比说教更重要”,既要靠思想教育引导,更要靠实干行动引领;“团队合作比个人奋斗更重要”,既要倡导个人激情奋斗,更要倡导团队合作拼搏。从灌云县三年的显著变化,联想到苏北其他县(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践,可以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奋进,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志气、“自尊自信,争先进位”的豪气、“敢试敢闯,敢冒风险”的勇气、“审时度势,善谋良策”的灵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锐气、“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静气、“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士气、“求真务实,和谐稳定”的风气。“八气”齐备,焉有不兴之理!

(调查人:顾介康 顾新华 朱采莲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江苏省经济学会)

第二篇:赴灌云邳州沭阳等六市县考察学习报告大全

为了更好地学习外地开发区建设、沿海开发、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精神,我们于6月22-24日,赴灌云、连云港开发区、赣榆、邳州、睢宁、沭阳等6市县考察学习,收获很大,启发很深。这次考察学习,不仅学到了很多的成功经验,而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虽然响水近几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相比,还有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园区建设潜力不足,沿海开发明显滞后,城市建设落差较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因此,面对周边地区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难奋进,抢抓新机遇,战胜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推进响水发展走向新辉煌。

一、六市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一)以大规划为龙头,园区发展潜力巨大

这次我们所考察的几个县市,都十分注重高起点规划园区发展,十分注重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注重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十分注重园区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沭阳、灌云、连云港开发区,赣榆临港产业区等园区规划之宏伟,基础设施投入之大,项目建设速度之快出乎意料,令人惊叹。一是园区规划好、投入大。六县市对工业园区都进行科学规划,不仅强化基础设施投入,扩张园区规模,而且科学定位园区发展方向,使园区发展更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和发展潜力。灌云县以建设一城、一港(燕尾港)、三区(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为切入点,规划临港产业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今年底将建成40平方公里;连云港开发区以开发置换盐田为抓手,新开发园区面积76平方公里,目前,该区固定资产投入已达33.8 亿元,在全省园区中名列第一;赣榆县在原有县城经济开发区和海洋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新开辟柘汪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42.1平方公里,去年8月份建设以来,县财政投入基础设施资金1000多万元;邳州市经济开发区2001年初开始建设,今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入园项目85个,建成投产67家;睢宁县开发区今年4月份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下辖民营科技工业园、景湖工业园和观音工业园,总面积30平方公里;沭阳县开发区在原有北区的基础上,又兴建了南区,总面积已扩大到18.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达1亿元,前不久该区被确定为省首批15家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并被省开发区吸收为团体会员。二是园区机制顺、政策活。六个市县的园区均隶属于市县直接管理,一般都是由常委以上干部专职和兼职各园区工委书记,直接负责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员全部实行身份档案制、全员聘任制、岗位工资制,以此激发全员工作热情。赣榆县把全县所有乡镇工业预留用地全部调整至园区集中使用,在柘汪产业区大力发展大石化、大化工项目。在强化县财政投入的同时,赣榆县动员几家企业合股成立临港产业开发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元,通过融资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沭阳开发区把新建的南区划分成数块投资区域,分别由浙江湖洲、义乌等客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形成浙江、昆山等地客商集中投资的“园中园”。睢宁县按照省级开发区的政策规定,土地审批、规划设计等手续全部在区内办结,重大项目用地可以采取土地租赁或买断的方式进行,租赁当年为1000元/亩,然后逐年以10%比例增加,同时还鼓励当地老板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政府办好各项手续,实行土地零地价,手续零规费;赣榆县开发利用沿海盐田,将养殖滩涂和盐池大面积改为工业项目用地,海头镇工业集中区设立马来西亚工业园和金沂蒙园区,盐田零地价转让,由客商组团式招商和开发。三是园区项目好、带动强。睢宁县经济开发区引进香港客商投资的天虹纺织项目,一期工程10万纱绽,投资4.2亿元,现已正式生产,今年将实现税收4000多万元,即将开工建设

二、三期工程,规模达50万纱锭,明年税收可达亿元,三年内将建造成一个现代化纺织城。近期,还将新上一个投资7.6 亿美元的饮料项目,由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投资。赣榆的柘汪临港产业区引进了投资90亿元的中海石化和投资30亿元的海洋石化两个重磅型项目。沭阳县开发区引进各类项目34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境内外8家上市公司在沭阳投资,与狼共舞服饰、浪莎袜业、梦柔袜业等知名企业也相继来沭落实投资事项,一个沭阳新的纺织服装城正在崛起,该县还引进上海客商利用当地板材资源,实际投资1.5亿元的板材加工项目即将竣工投产,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天能电池有限公司和总投资8亿元的国际汽摩配综合商城正在建设之中。邳州依托板材、银杏、石膏、大蒜等资源优势,强化外资招商力度,先后吸引了瑞典、澳大利亚、印尼、美国、英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客商兴办了23家三资企业,去年自营出口达4700万美元,列徐州市第一。

(二)以新城区建设为载体,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6市县城市建设均坚持规划先行,实施大投入、大开发、大手笔经营和建设城市。一是高起点规划。邳州市和赣榆县均提出“三年再造新邳州(赣榆),五年冲刺百强县”的总体目标,城市规划与苏南接轨,跳出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绿化、亮化、美化一步到位。睢宁、沭阳、灌云都坚持“规划是宝贵的城市资源”、“规划落后是城市发展落后的根源”的理念,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县域崛起的龙头,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吸纳外地人口向县域集聚。沭阳县突出规划的系统性,把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建设统筹安排,“一盘棋”运作,同时突出规划的民主性,设立规划成果公示栏,推行规划听证和公示制度,该县还投入300多万元,建成苏北一流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充分展示沭阳县城美好的未来。赣榆县计划通过8-10年的建设,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的国际海滨城市。睢宁县树立“一步到位是最大节约,低水平建设是最大浪费”的发展理念,邀请外地知名专家、大学教授等作为顾问,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建成了苏北第一家县级规划展览馆,着力把睢宁县城建设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现代文明气息的精品城市。二是大手笔建设。以实施基础设施工程拉开城市框架,以实施标志性工程展示城市形象,以实施安居工程促进城市开发。邳州、沭阳、睢宁、赣榆均采取了政府投入拉开主框架的方法,促成房地产业始终保持热的态势和升的势头,开发商纷纷进驻,按照政府大手笔的规划要求,建设小区、大厦、酒店、生态园和各项社会事业。睢宁去年开工建设长7.135多公里,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南环路建设,今明两年在县城要建成30幢9层以上的高楼大厦。赣榆明确3-5年内县城建设投入达100亿元,全力建设集商业、金融、居住、观光于一体,充分展示欧陆现代风格的维多利亚式海滨城市。沭阳城区已形成“六横八纵两环”主干道路网格局,总建筑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的12个商住小区正在加快推进,23幢12层以上的标志性建筑已经封顶或即将封顶。三是市场化经营。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作,大力实施城市新区成片开发战略,走“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城市建设之路。睢宁县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真正做到部门不摊派、企业不集资、群众不掏钱,把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开发与城市道路建设、市政工程项目等进行捆绑式开发,目前已建成了高品位的留候广场、天元广场等一批休闲场所。沭阳县近年来,新挂牌土地成交达4.66亿元,其中70%到位,为工业园区发展、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目前,沭阳县城功能日益完善,已引进新加坡客商投资6000万元建设燃气公司,铺设天然气管网,使新老城区6200多户居民远离液化气罐,引进北京客商投资建成河面水厂,日供水能力10万吨,引进深圳客商投资89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

(三)以硬着子为保障,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抓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有了吸引生产要素、提升发展竞争力、释放发展潜力的先决条件。这一点,6市县有了更深的诠释。一是整治环境在思想上形成共识。灌云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发展。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是一个环境优越的地区,一个环境不优的地方一定是经济落后的地方”的环境建设理念,通过一系列推进举措,全县上下广大干群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年灌云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第1个会议就是全县整治发展软环境大会,并出台了“八制五不准”的文件,同时成立了县优化办和督查办,对违反规定的,一经发现并查实,除对当事人给予严肃处理外,还要追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在优化办设立“县长热线”,认真搜集客商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对县长热线交办的事项,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个个有回音。二是整治环境在目标上抬高定位。邳州市连续三年开展“软环境治理年”、“软环境建设年”、“软环境满意年”等活动,对市重点支持的164家企业发放“三卡两证”,即“绿卡”、“支持卡”、“就医优惠卡”和“绿色通行证”、“免费通行证”。对全市85个副科级以上单位的服务工作人员实行“一次投诉查实下岗制”。沭阳县推行服务工作“立即就办”和“无借口”工作法,全县47个执法部门和69个窗口服务单位全部设立“立即就办”标志牌,坚持为客商服务无借口、执行工作纪律无借口、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无借口、承担失误责任无借口,使服务部门始终保持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睢宁县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规定,对土地、项目等手续审批,真正做到了一门办结,一条龙服务,客商不需重复多头办理。三是整治环境在推进措施上强行入轨。灌云县对服务软环境工作实行“不按制度办事,就按制度办人”。县委、县政府专门聘请了16名离退休老干部担任发展环境监督员,专门搜集客商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由优化办和督查办交由各相关部门限期办结,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该县用2个月时间实行县城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整治,对县城内的违章建筑分段拆除,今年以来已拆除违章建设3万多平方米,由于宣传到位,措施扎实,灌云拆建工作实现了“零补偿”、“零上访”。同时,该县还集中清理了机动三轮车和乱设点摆摊,三轮车全县锐减至150辆,编号上岗运营,摊位全部到指定场所集中经营。同时,铺设人行道、栽种花草树木,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沭阳县开展经济

110、公安

110、新闻

110、安全110联动运行,切实治理不作为,狠抓乱作为,整顿慢作为,全力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二、考察学习的几点启示

(一)解放思想是加快县域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从6市县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赣榆人跳出老思路,把过去用于养殖的滩涂全部改为工业用地,在盐田上建设工业项目;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把部队手中的金桥农场置换下来,不仅扩建了园区,也推进了城市一体化进程;灌云人敢作敢为,策应“一体两翼”战略,在狭窄的沿河土地上辟出一块100平方公里的临海产业区,发展大工业,建设大产业。邳州人不甘示弱,引进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洋资”进入。上述地区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得益于解放思想,他们认为,不管上级政策如何调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会变,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方针不会变,增强、培大工业企业,发展园区经济这条路子不会变,因此,6个市县的园区经济不断壮大、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从这点而言,我县解放思想的任务还很重,不仅需要县四套班子领导解放思想,更重要的是各乡镇、各部门和全县干群都要全方位地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创新发展举措、优化发展环境。

(二)重抓沿海开发是响水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选择

沿海开发已经形成趋势,苏南、浙江等发达地区已无土地资源可以整合,连云港市利用沿海滩涂土地置换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不断壮大陈家港化工集中区,整合响水经济开发区,开辟沿海新的工业区,不断扩展工业项目发展新空间,是我县目前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要充分利用我县海域、滩涂、盐田、灌河等资源优势,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为切入点,抓紧研制沿海工业区建设规划。要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以大项目,大集团为主攻方向,实施沿海工业大企业发展战略,要实行组团式开发为主,分块实施。从调研来看,虽然沿海滩涂便于转为工业项目用地,但现有的盐田填石回土的工程量较大,道路、通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投入相当大,这是实施退盐还工的一大瓶颈,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三)大手笔建设县城是城市化、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调研情况看,睢宁、邳州、赣榆、沭阳等县(市)都是跳出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科学规计,整体推进,以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建设拉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土地经营收益为工业园区发展积累资金。我县的城市建设要尽快跳出老城区,拉开新框架。要加大城市经营力度,放开建筑市场,打破“垄断”局面,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层次和水平。要坚持县城建设与开发区建设联动,实施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城兴区,以区促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燃气、市政道路等公用领域。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城市建设开发的主渠道,广泛吸引开发商带资拆迁、带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推进县城快速发展。

(四)打造发展新环境是吸引外来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

在周边投资环境明显优化的情况下,我县的标准必须更高,才能形成环境优势,达不到高标准就是劣势。优化发展环境必须严要求、全方位、立体化地改善环境,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从工作纪律到办事节奏,从工作态度到工作效果,从卫生环境到交通秩序,从舆论宣传到查处案件,从服务承诺到践诺兑现,从任务布置到督查考核等等,都要一以贯之地体现高标准、严要求。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在落实上付诸真功。要利用各种载体宣传政策,让政策深入人心,大力宣传我县环境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曝光反面典型,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开辟软环境建设工作专栏,设立“曝光台”,让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上台亮相。要切实推行审批环节改革,真正实现一站式审批,“一目了然”、“一次办结”,提高工作效率。严厉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对各种违规违纪、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做到真查真办、快查快办、严查重办,决不姑息迁就,决不搞下不为例。通过建优硬环境,硬化软环境,使响水真正成为汇聚外来资本的“洼地”和客商投资的“乐园”。

三、建议

(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城

坚持规划的系统性、民主性、严肃性,使规划真正发挥城市建设的“龙头作用和法律效应”。尽快修编县城建议总体规划和分区详规,拉开新城区框架,启动政府行政中心建设,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大县城拆违力度。

(二)出台“三驾马车”建设的政策措施

整合县城经济开发区,出台一系列土地利用、项目审批、财政体制、人员管理、干部配备等规定,尽快划定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区域,让经济开发区充分享受省级开发区权限。壮大陈家港化工集中区,完善化工集中区人员管理、财政体制,加大化工区基础设施投入,扩张集中区规模,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开辟沿海新的工业区,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沿海工业区,准确定位工业区发展方向,积极向省市争取协调利用好灌东盐场和黄海农场盐田、滩涂土地资源,实施沿海滩涂统一集中开发。

(三)建立优化环境的监督体系。

高规格配强县委督查机构,建议在县委办成立县委督查室,正科级建制,抽调6-10名同志专门从事督查工作,落实督办县委、县政府决策,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年内完成行政审批中心建设,正式付诸运行。强化优化办建设,由县纪委书记兼任主任,协调6-10名人员专门负责,开通县长热线,及时收集处理客商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动真碰硬,不打和牌。

(四)制定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

对投资较大的工业项目,在享受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一事一议,同时,参照沭阳、邳州等地的做法,在增值税地方留成25%比例中,拿出10-12.5%的资金对纳税贡献大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兑现以前向客商承诺的优惠政策,以诚信取信于客商。

第三篇:灌云一中考察随笔

四星现场验收考察报告

此次考察历时一天半,访谈了连云港市基教处侯沛成处长、灌云县于鸿雁副县长、灌云县教育局局长、灌云一中张继扶校长、马绪友副校长、校长办公室潘加亮主任、德育处茆学超主任、张善操副主任、总务处姚中坚主任、外聘专家乔乃明先生、特级教师陈荣团老师;走访了心理咨询师、学校校医、化学实验员、学生阅览室管理员、学校保安、女生宿舍宿管员、食堂管理员、保洁员、“三人行”画室教师及部分学生;实地察看了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校务办公室、体育馆器材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器材室、危险品存放室、学生阅览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画室、学生教室;观看了升旗仪式、课间操、教师教育论坛、学生自主活动、学生美术课及生本课堂教学。拍摄了近百张照片(因相机内存不足,留存下来的有80张),总体印象如下:

一、 领导高度重视

省评估院专家组进现场当天,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基教处处长、灌云县分管县长、灌云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灌云县教育局两位局长全程陪同。

在创建过程中上级领导的督查、扶持力度也很大。据连云港市基教处侯沛成处长介绍,为确保星级创建成功,连云港市教育局组建了由省四星级专家组成员组成的五人考察组,先后三次莅临申报学校,为学校星级创建工作把脉,对申报学校的迎评材料逐字逐句地进行审查,仅灌云一中,市专家组就用了8小时的时间才完成了材料的第一

次审查,其中一位专家在灌云一中住校指导一个多月。市局领导与省评估院的沟通实现了常态化,按照侯处长的说法,他们跟省评估院的史根林、邱白莉两位领导交往多年,关系十分融洽。

二、 学校高度重视

1.为确保申报材料质量,学校外聘一位材料组专家,专家办公室挂牌“副校长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作为该专家的副手。 2.为确保硬件达标,学校借款近2000万。 3.学校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整材料。 4.学校领导班子没有节假日、星期天。

5.学校各种工作计划详实,目标明确,时间安排具体。

三、创建氛围营造到位

在走访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灌云一中人的心气很足,精神状态特别好,就连临时聘任的宿管员、保洁员的身上都散发着浓浓迎评气息。校园里遇到的每个人,只要有目光交汇的情景,几乎所有人都会主动向你问好。另外,灌云一中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朴实忠厚,在走访过程中,无论到那个部门咨询,几乎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好像没有任何顾虑。据外聘专家乔乃明主任介绍,迎评之初,学校首先组织领导班子学习四星标准和评分细则,一条一条地过,深入挖掘标准内涵,尽力吃透创建精神,然后是细化标准分解目标,各处室、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对照标准找差距,把存在的问题汇总后纳入学校创建计划,排出改进时间表。

材料整理方面,基本上还是立足学校实际,不是以造假为主。考

虑到各处室主任手头占有第一手材料,学校将25条自评材料分解到校办、教务、德育、教科、总务、工会、团委七大部门,安排各处室一把主任执笔,由外聘专家乔乃明主任审查把关。各处室都有档案柜,平时积累的材料都存放在各个科室,专家工作室的支撑材料均为各处室上报电子打印稿或复印件。在走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也有不少地方是临时抱佛脚,但是大多还是能体现出很浓厚的创建氛围。就像省专家组的一位专家说的那样,“象这么穷的地方能搞到这种程度也就不错了”。

四、 组织到位

在走访的过程中,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计划性都很强,按照德育处茆主任的说法,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学期初安排好的,好像他们已经形成做计划的习惯。从各个部门了解的情况可以看出,学校工作的整体性比较强,就象一盘棋。

五、 升旗仪式和课间操 升旗仪式:

灌云一中的国旗班共35位同学组成,其中护旗手3位,仪仗队32位,左右各16位。国旗班成员着装规范统一,动作较标准。

各班在进入现场之前,先以班级为单位列队,每班两列纵队,每班队伍前面有一名班旗手举旗,每班的班旗都不一样,以此体现了“让学生张扬个性”的办学宗旨。进入操场时,学生列队跑步进入,高呼“一二一”,声音很洪亮,较能体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各班到达指定位置后,由德育处主任宣布升旗仪式开始,升旗时,同学高唱

国歌,气势较为高昂。国旗下讲话是一位男老师主讲的,普通话和音质都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篇讲稿写的很好,是围绕四星创建展开的,把四星创建过程中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串起来,彰显了“无私奉献,敢于付出”的拼搏精神,声情并茂很是感人。升旗仪式结束后,各班列队按顺序跑步退场,依然高呼“一二一”。 课间操:

各班出操列队情形与升旗仪式相近。到操场时,学生是按事先打好的点站位,整个队列很整齐。护旗手站在最前面,离本班第一排同学大约2.5——3米的距离。班主任老师是站在队伍的最后,各班班主任老师站成一横排。学生做操时,班主任立正站立。整队口令是德育处主任发出,声音洪亮,很有气势。从做操的质量来看,总体可以说是整齐化一,效果较好。结束时,各班带回的情形与升旗仪式相同。

六、 教师教育论坛

省专家组4号下午到达灌云,晚上开预备会,在预备会上确定了教师教育论坛的主题并通知了学校。5号上午学校组织部分人员进行了排练。下午4点10分正式开始,地点是美术教师办公室,房间提前做了布置,墙上张贴着许多美术老师的获奖作品。办公室中间放一张小型椭圆形会议桌。桌子中间放了两束鲜花,两位省专家组专家的位置上布置了席卡。专家的位置是在临近办公室门口的一端,论坛主持人在会议桌的另一端,参加论坛的教师两边对称落座。由于视线的问题看不到所有参加论坛的老师,人数不是很清楚,估计10人左右。主持人在得到省专家的认可后宣布论坛开始,并简要地把“尚美文化”

的含义和作用做了介绍,历时一分钟左右。然后引导大家进入论坛。教师在发言的时候有些紧张,有的老师把事先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念。没能进入房间,教师论坛的具体内容听不到。整个论坛的时间大约30分钟。

七、 学生自主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是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的,此次专家抽查了两项活动,一是无线测向社团活动,另一个是爱尚乐乐团活动。我们主要看了第一项活动。由于第一项活动是灌云一中传统优势项目,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实力很强。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讲轻车熟路,学生很自信,活动搞的很成功。

活动开始前,学生先把相关的设备拿到指定位置,设备就像对讲机大小,共有12套,另外还有无线电发射装置。学生首先进行调试,调试过程大约有20分钟。开始时,学生分成4组,每组有一位同学先把无线电发射装置放到校园的某个角落,让其他同学利用无线电测向装置进行搜索,四个同学从不同方向进行,测向过程中随时调整行进方向。从整个过程来看,学生操作起来很熟练,兴致也很高。

八、 我校创建工作回顾

与灌云一中如火如荼的创建氛围相比,我校的创建工作则是在比较冷清的氛围中进行的,这种冷清可以用“三少一多”来概括:一是参与人数少,二是创建活动少,三是创建热情少,一多是冷眼旁观的人多。从材料整理过程中接触到的人和事上,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好像四星创建是校长的事,是材料组的事,大多数人的心态是“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甚至有人对我说,帮助整材料完全是看我的面子,你看这成啥了,我能有多大的面子?我的面子太小,他们的干劲咋能大得起来,好多人要么不干,要么敷衍了事的干。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泄气,好多事总让人感觉很无奈!出现这种局面,在下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认识不到位。

实际上四星的创建真的是二中发展的一次契机,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从管理水平的提升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二中都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总体来讲我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管理手段还比较粗犷,很多方面还需要规范,利用四星创建,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管理是规范的,是高效的,是精细化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是需要认真学习、认真思考的,应当说创建四星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佛家有“万法唯心”的说法,就是告诉人们思考的作用。利用创建还可以让我们学会审视自我。君子修身需要一日三省,学校管理也需要“一日三省”,学会了自我审视,就不难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早发现了,只是不愿意说出来,这之间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之,借助四星创建是二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机遇,错过或利用不好这次机遇,二中前进的步伐不知还要延缓多少年。 二是立足点有偏差。

四星创建的主要问题不是做假材料,而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灌云一中的一幅对联写得好: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办高品位学校;新思路新理念新特色育创新型人才。我感觉二中也需要有这样

的思路,这样的理念,并且要有把她贯彻下去的决心。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校就显得有活力,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了这种精神,学校各项工作就有了支柱,就有了不被困难压倒的勇气!总之,四星创建的过程就是给学校注入精气神的过程,有了精气神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地成长壮大。 三是动员不力。

严格的讲,我校四星创建就没有真正动员过!现在的二中已经没有权威,大家普遍信奉 “功利主义”,在大会讲个一次两次跟不讲没有太大的区别。想让大家动起来,首先要想好让他们动起来的方法。西方成功学里有一句名言:为什么做永远比怎样做更重要。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做,当然也就不愿意做。所以要动员他们就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最怕什么。找到这两个“什么”就抓住了要害,从这两个“什么”入手,动员的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九、 几点建议

(一) 完善学校管理 1.要切实做好规划。

学校工作是一盘大棋,不做规划,是很难兼顾全局的。规划应当是全校工作的最高统领,就象是黑夜航行中的灯塔,没有规划或者是不好好做规划,学校工作是很容易迷失的,很多同志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三年没变化,五年没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好好规划。要做好规划,首先就是要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其

次就是要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要研究我们的学生,要研究我们的老师和职员,要研究我们的资源,古人云:知人为智,自知为明。要全面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是要有大智慧的,你不了解自己,你就很难做到“百战不殆”。要敢于解剖自己,解剖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梳理、自我发现、自我熟悉的过程,解剖的越彻底,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到位。了解的透彻了,就会对学校的资源了然于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朝亦斯暮亦斯”地系心一处,你考虑的多了,你就会有办法有思路,把思路进行加工就是规划。这样的规划就具有操作性,才是真正的、管用的、能推动学校发展的规划。

2.要认真制定计划。

在材料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没有一个部门真正做过计划。实际上,学校的确做过不少工作,很多人也很辛苦,但是就是不出效益,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工作随意性太强,没有指向性。古人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形成于思而毁于随”。不做计划或者不好好地做计划是很难将学校工作推向深入的,也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很多部门没有计划,与学校的引领不力有直接关系,要让下面有规划做计划,学校应当先有规划有计划。事实上,没有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下属部门也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规划和计划,就是做了规划和计划也与学校总体工作不相一致。做计划时一定要设计工作流程,有了工作流程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

具体化。有了流程还有利于减少资源内耗,提高工作效率。有了流程还可以避免低头拉车迷失方向。学校工作要有流程,部门工作和个人工作也要有流程,要大流程套小流程,通过流程把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连在一起,让每个人的工作都成为学校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当帮助学生做好流程,这也是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努力,使我校逐步实现处处有流程、事事有流程、人人有流程,真正推动我校管理工作从粗犷式向精细化过度。为确保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完善校长办公室的职能,充分发挥其统领和协调作用。通过校长办公室把学校的各项工作连在一起,便于校长总览学校工作的大局,便于校长发现各部门工作存在的不足,便于畅通学校的各种信息渠道,也为校务公开提供了便利。 3.制度要健全

管理国家是依法治国,管理学校就应当是“以制治校”,只有制度才可以铁面无私。工作做的细不细关键看制度细不细,工作干的好不好关键看制度好不好。要不断完善学校制度管理,要善于学习、主动借鉴先进的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与更新是以人性的研究为基础的,要知道他们要什么,他们怕什么,要知道他们以前要什么现在要什么,以前怕什么现在怕什么。了解这些又叫找需求,找到了他们的需求,你就把握住了制定制度的关键。这个“需求”不是制定者坐在屋里想出来了,是要做调查研究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制度制定者要深入第一线,要体验他们的生活,要敢于听真话,敢于让他们说真话。现在很多人私下老抱怨,但见了领导就没词了。很多时候是他们顾虑太多,对这种情况,领导要摆出一个适当姿态让他们打开心门,心门开了,才可能心心相印,心灵相通,才可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找到真正的需求,才能为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撑。 4.人性化管理

马斯洛的等级需求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且精神需求是更高级别的心理行为。而这种需求不是刚性的制度所能给予的,这种需求唯有心灵的感召方能得到满足。这种需求有时候很容易得到满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种语气,一句幽默,一支烟,一杯水,如此而已,但是它的作用有时候却可能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人生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品位舍得更成为一种智慧,曾有智者解读为:舍得一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管理者对下属的“舍”往往可以是“舍一得万”的,让人人都觉得遇到了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死都可以,还有什么不可以的,这种效果往往不是物质上奖励所能起到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到位,是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需要提升自身修养的,是需要一点忘我和无私的。孔子在《大学》中就提到修行的四个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可见自身修养的重要,准确地说修身应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

础,没有前者就难有后者。

(二)重新营造创建氛围

四星创建对二中来讲是大势所趋,四星创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二中今后的发展,必须横下一条心,必须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大力弘扬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想方设法把四星创建工作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要把创建过程中每个人的奉献纳入到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当中去,让大家争先恐后地想参与、想奉献。可以制定创建工作量化评定办法并下发各部门,让大家人人都明了四星创建和他本人的关系。要量体裁衣地分配创建工作任务,要人人有任务,时时有目标,不让任何人游离于创建工作之外。要全员发动学习四星标准和评定细则,可以以部门、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及时跟进相关人员,准确把握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校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四星标准,深入挖掘标准内涵,要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举全校之力尽快营造出“人人熟悉标准、个个了解四星、天天想着四星”的良好局面。

(三) 开源节流筹集创建资金

学校经费紧张的确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从目前的时局来看,没钱也只有自己想办法!经过几天的思索,本人感觉学校内在的很多资源可以利用:

1、 食堂创收

灌云一中全校52个班,共有学生2500人左右,餐厅就餐人数1600左右,餐厅年均盈利60万左右。我校的办学规模比灌云一中要

大,资源上更有优势,管理到位的情况下,我校餐厅年均盈利应在60万以上。灌云一中食堂的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人员外聘”,外聘人员实行一年一聘,外聘人员的平均工资1200元左右,外聘人员的年龄平均50岁上下;住宿生实行封闭管理,为限制住宿生外出,学校对走读生和住宿生分发两种不同的校牌,平时要求住宿生不得外出,无故离校的住宿生不得进校。

2、超市创收

据张敬海股长介绍,歌风中学的超市承包价是每年12万,总利润应该20万上下。我校的办学规模比歌风中学要大,如果适当扩大超市规模,利润应当比歌风更客观。听说沛中已实行封闭管理,如果我校也实行封闭管理,超市的利润应当30万左右。 3.印刷厂创收

前几年洪标校长在任时,印刷厂的收入是比较可观的,素有“小金库”之称,因本人不熟悉印刷业务,不敢妄言,相关人士估计每年为学校创收30万应该有希望。 4.饮用水创收

我校自备深水井,净水设备价格有限(2005年2万以内),而且可以一劳永逸。现在我校一年的桶装水费用就3.5万左右,估计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这个钱虽然不多,但用在年级组管理上也已足够,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有较大帮助。 5.浴池创收

本人对此不了解,只是有这个想法。粗略地估计应该可以为学校

创收20万上下,请考证。 6.艺术班创收

灌云一中在校生2569人,艺术生245人左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灌云一中分别与三家校外画室联合组织本校的艺术教学,画室老师负责专业教学,本校老师负责管理,画室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接受校内美术教师的监督。专业课教学一般从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开始,每位学生一次性交清培养费3000元,培养费由学校管理,专业课考试结束后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画室相关费用。我校在校生2900人左右,按相同比例,我校艺术生资源应该在280人左右,在加上空乘、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专业,潜在生源约300人。按每生收费3000元计算,共计90万上下,扣除费用,估计学校净收入当在40万左右。

综上所述,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每年可为学校创收180万左右。

以上是此次考察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想,粗略构思,草草落笔,文不成体,用词粗劣。好在全文尽为真心流露,无半点私意。我心皈依净土多年,名利早已与我无缘,只愿此只言片语能为二中的前行呐喊助威吧。由于本人信息量不足,又缺乏高度,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第四篇:灌云县督查公车配备使用情况

今年以来,江苏省灌云县人大从源头着手,加强公车配备使用情况督查,采取查配备标准、查公车使用等举措,强化了公车配备使用管理力度。

县人大、纪委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现有公务用车开展自查。一查数量,县处级领导干部按核定领导职数的60%比例配备车辆,其他人员按核定编制人数的工作性质,每15至25人可配备一辆小汽车,超出编制定额的车辆为超编车。二查质量,2011年1月前购置的车辆,价格不准超过20万元,不准购买进口车,不准搞超过原配置标准的装修;中央文件下发后购置的车辆,查是否严格执行“双控”标准,即排气量1.8升以下,价格不超过18万元。

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驾驶公车情况、日常车辆停放情况和节假日车辆封存情况开展明察暗访,对违反规定的实施问责,造成不良后果的,除本人承担经济责任外,还将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

彭维明 徐美春

2011年6月24日

作者:彭维明(13815678812)

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人大常委会

讯址:222200江苏省灌云北郊粮食楼1号

第五篇:灌云打造司法“十百千万”惠民工程

(通讯员 李锦毅 徐艳)今年以来,灌云围绕 “万名法律服务人员、万名调解员,助万企升级、促万村和谐”的“四万”工程目标任务,倾力打造“十百千万” 法律服务惠民工程。

公证服务助推十企转型升级。“我们对新办企业和创业就业方面的公证事项一律实行减半收费,目前全县已有86家企业受益。”昨天,该县司法局负责人介绍说。今年,该局在县经济开发区设立2个公证服务联系点,帮助相关企业通过银企合作共赢的方式,加快银企对接进程,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优质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收集和上报“融资118”网络平台,对企业创立和成产过程中需要公证的事项及时给予办理,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风险评估的公证保障力度,助推10家规模企业转型升级。

法制宣传提升百村法治底蕴。据灌云县委副书记汪辉介绍,该县积极部署“八进村”活动具体细则,全面落实“七个一”指标要求,主动融入“法律下乡工程大局”,组建3支由60名专业律师、法律工作者担任的普法讲师团,已在142个村、9个社区进行集中讲法活动,并在118个村(社区)开办普法宣传栏850个、固定宣传橱窗287个、活动宣传展板120块,为提升百村法制底蕴、争先创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区矫正引导千人回归正道。县司法局积极协调县妇联、团县委等13个成员单位参与社区矫正常态化管理,对全县778名社区服刑

人员进出动态进行把控,强化手机移动网络监控,切实做到无缝对接,杜绝脱漏管现象。同时建立多级帮教机制,重点为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平台查询,提高安置帮教工作实效,截至目前,全县已有 833名安置帮教对象成功就业。

法律援助帮扶万民排忧解难。为了摸清帮扶对象,该县以农村和农民工集居地为突破口,以农村特殊群体和农民工为重点,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力度。组织法律服务人员签订法律顾问合同,并将印有法律服务人员姓名、照片、服务机构名称、联系电话、监督投诉电话、法律援助条件范围等内容的便民卡张贴于村(社区)办公室,接受监督。同时聘请4名法律援助服务联络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巡回走访,对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特殊人群做到应援尽援。迄今该县法律援助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435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2件,结案率为100%。“今年我们要帮扶10000名以上弱势群众,把法律援助延伸到最基层、最需要援助的广大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中。”该县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说。

(灌云县 司法局 0518—88812967)

上一篇:高一军训感想作文下一篇:关于齐白石的故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