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国际电影节简介

2022-08-20

第一篇:戛纳国际电影节简介

戛纳 电影节之城

电影,无疑是最具感染力和承载力的艺术表达形式,而电影里那些或英俊、或美丽、或有型、或雍容的明星们,忽然因一次电影节,聚集在某个城市里――还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吗?

关键词:星光灿烂

新区:沸沸扬扬的声色场

法国东南部的沿海小镇戛纳,和其他蓝色海岸地区的闲适安静不同,它虽然也拥有蔚蓝迷人的海岸线和法国南部明亮阳光下的棕榈树,但戛纳更像是一个社交不断的城市。每年2月有金合欢节(注:当地盛产的经济类花卉,代表信赖),5月有国际电影节,另外还有国际赛船节、国际音乐唱片节、含羞草节等。一年中,无论你什么时候来戛纳,总会在这里遇到大型活动。

一来到戛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电影节不选择时尚之都巴黎,却选择了戛纳。它拥有世界上最洁白美丽的沙滩和终年的阳光,白色的楼房、蓝色的大海、一排排高大翠绿的棕榈树构成一派绚丽的地中海风光,难怪最佳影片的大奖命名为“金棕榈奖”。

众所瞩目的金棕榈奖就在节庆宫颁发,这座位于港口边的巨大建筑是电影节的中心,也是戛纳的城市中心。节庆宫启用于1982年,可以容纳3万人,里面有3间放映厅、2个展览厅、会议室、赌场、夜总会及餐厅,目前它也是欧洲最大的会议中心之一。

颁奖前夕,红地毯会从城市中心节庆宫的豪华大厅一直铺到马路边,明星们就是从这里步入主会场,并在星光大道上按照年代顺序留下自己的手印。星光大道就在节庆宫旁的地面上,已经约有350位明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手印。

在距离节庆宫不远的Croisette大道是电影节宣传大战的所在。Majestic Barriere酒店和Martinez酒店都在这条大道上,前者是电影节的指定酒店,许多受邀影人都下榻于此,后者因为距离节庆宫较近,而颇受很多明星青睐。Majestic Barriere酒店的门口时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满眼是痴心等待的追星族和严阵以待的佩枪警察,更不时有为明星开道的警车,护送着几部超豪华房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

顺着海岸线蜿蜒,Croisette大道一边是遮阳伞、泳装男女密布的沙滩,男一边则是高级饭店、餐厅与鳞次栉比的名牌精品店。在这条长达8公里濒临地中海的散步道上,公共和私人海滩加起来就有35个之多,大部分的海滩都属于饭店所有,必须要付费进入。

而名牌精品店的主要客户都是来自中东的富商巨贾的夫人们。Croisette大道上最著名的地标卡尔顿饭店是一座始建于1911年巨大的洛可可式的豪华建筑,屋顶两侧耸立着两座圆锥形塔尖,据说是影射19世纪的高级交际花La Belle Otero颠倒众生的酥胸。

走在Croisette大道上,巨幅的电影节海报每隔两米就有一张,在卡尔顿饭店的主墙面上赫然悬挂着《特洛伊》硝烟弥漫的海报,一路走来,到处是杀气腾腾的乌玛-瑟曼手持武士刀。像《特洛伊》、《杀死比尔2》这样巨资投入的制作。虽然只是作为展映片目,并不参加角逐,却已喧宾夺主,成为公众焦点的中心。

旧区:临水小城慢生活

戛纳是个靠水的小城,但是近年来河床渐低,所以码头不复昔日的繁忙,功能也逐渐蜕化成为一道旅游风景。从有着红色屋顶的戛纳车站出发,步行5分钟左右,便可抵达海边。车站与海岸之间的广大地域是属于新市街的,旧港到西区之间的区域就是旧市街。戛纳旧区至今仍沿用古名Suquet,意指普罗旺斯的一种鱼汤。

我所租借的公寓依山而建,恰好处于新旧市街的相交处,步行到主会场只要十分钟。虽然路边的店铺、洗衣房、药房、肉店等店堂内,都张贴着电影节的宣传海报,但实际上,旧区的整体气氛却安静得似乎绝尘于电影节之外――在小城戛纳的另一边,当地人日复一日的平常而温馨的生活照常进行着。

在离我住处很近的旧市街中心佛维勒市场里,人们买菜、购物、闲谈,丝毫没有被电影节打扰。每天早上准时开市的佛维勒市场保存了旧城的活力,许多食品店围绕着市场而立,毗邻的佛维勒酒窖则是当地人常光顾的葡萄酒专卖店,价位并不算高。

从石板路往前走,两旁都是斑驳的旧民房,这里过去是戛纳渔民的住家,现在渔民的子孙依然世居于此,现在戛纳依靠捕鱼为生的渔民只有十几位,他们多数以开小餐馆为业。华灯初上时分,小餐馆铺着鲜丽桌布的桌子从室内蔓延到石板路上。一盏盏蜡烛映照古城。

当地人说,要体验戛纳最道地的海港风情,一定要去一家叫做La Taverne Lucullus的小酒馆。我在黄昏时,独自漫步到这家位于旧市场旁的馆子,与影展里满是香水味的优雅奢靡空气不同,小酒馆里则有着一股混杂着鱼腥味、酒精味的豪迈气息,恰是刚下船的水手们排排坐、大口喝啤酒、闲聊五洲四海奇闻的绝佳场所。

这家酒馆的营业时间从清晨5点至下午7点,主要的顾客就是在市场批发渔货的渔民,大伙儿工作结束后,偷闲在酒吧里喝杯啤酒,品尝老板娘亲自调制的下酒菜,老板在吧台陪着客人闲话家常。这里最主要的话题总是足球。却并不是百米之外正在进行中的电影节。

La Taverne Lucullus只收酒钱,小菜是附赠的,小菜通常是清蒸沙丁鱼、大蒜蛋黄酱加热面包、腌制橄榄等,星期五可以吃到新鲜的鱼。

可能因为常年沐浴在普罗旺斯灿烂阳光下的缘故,戛纳当地的居民大都热情好客。每天我在看完晚场电影独自步行回公寓的路上,常常会遇到当地的小伙子友好地上来搭话,自愿陪我走一段夜路。不过他们有时实在很难分清中国人的脸,和我同行的两个中国男孩,每次经过街角的小酒馆,一律都会被那个热情的大厨子用带着浓浓法国腔的英语招呼:“Hi,Jacky Chen!”(成龙的英文名)

第二篇:戛纳电影节的营销模式

戛纳电影节亦译作康城或坎城电影节,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1939 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 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大战结束后, 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自创办以来, 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 原来每年9月举行。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 5月举行。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搁奖”,分别授予最 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此外,历年来还先后颁发过爱情心理电 影、冒险侦探电影、音乐电影、传记片、娱乐片、处女作、导演、男女演员、编 剧、摄影、剪辑等奖。

自1947年创办戛纳电影节以来,戛纳已逐渐从一个海滨小城变成世界上吸引

商业团体和个体游客最多的城市之一。戛纳电影节每年吸引至少6万名电影界专 业人士和20万名游客,电影节的11天中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达2亿欧元,间接 经济价值高达7亿欧元。

获得戛纳“金棕桐”奖是许多电影业者的无上光荣,但很多人不知道,戛纳

电影节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全球电影界专业人士的一次重要聚会,电影节期间举 办的各类交易会是全球各电视台及电影公司推销或选购片子的重要渠道。高昂的 场租费自然是戛纳回收电影节支出的第一笔可观收入。

除交易会场馆外,戛纳的旅馆业无疑是从电影节中获益最多的行业。电影节 期间,戛纳城内和郊区的各大旅馆纷纷提价,这段时间的客房早在去年底便已基 本预订一空。

由于许多美国展商和游客纷纷预订了本次电影节期间的客房,当地旅馆业人 士认为今年将是他们收入最好的年份之一。据悉,今年电影节期间普通客房的住 宿费为每天490欧元到900欧元。高级一点的旅馆如卡尔顿,以肖恩。康纳利、阿 兰·德隆、索菲娅·罗兰等知名影星命名的高级套间每天价格为1.2万欧元。更有 马丁内斯旅馆推出面向大海、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超豪华套间,其价格甚至高达 每天2.8万欧元。据预测,本次电影节期间的客房收入将达到当地旅馆业年收入 的15%。

此外,戛纳的各大餐馆在电影节期间也是人满为患。蓝色海岸除风景绝佳外, 还以美食出名,人们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同时,免不了要品尝一下地中海的海鲜 以及当地特制的葡萄酒。

戛纳的交通工具租赁业也要红火一阵。以欧洲汽车租赁公司为例,该公司蓝 色海岸分部有4000辆汽车之多,但每到电影节开幕之际,这些车必定被租赁一空, 这段时间公司业绩往往要上升30%以上。

2002年的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给这座仅有7万人口的法国南部小城带来 了1.1亿欧元的财富。一年后的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戛纳市政府仅为举办 电影节花费了500万欧元,在12天的时间里,据估计,每年的戛纳电影节创造的 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高达9亿欧元。

一位会展业资深人士曾如此评价,“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 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同样,如果在一个城市举办一次成功的影视节庆 活动,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5.2.2戛纳电影节的整合营销传播

戛纳电影节之所以能给这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是因为戛纳电影节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号召力,它是怎样建立戛 纳这样的品牌呢?当然少不了整合营销传播手段的应用: 第一,在戛纳电影节举办初期,当然少不了在电视上、报纸上、杂志上放广

告来提高其品牌认知度。因为在电影节创办初期,观众对这个品牌的认知度还是 很小的,主办方通过广告来树立其品牌形象,达到广泛地认知度。

第二,通过公共关系来树立“戛纳”的品牌,每年在电影节举办之前,主办

方都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媒体来召开新闻发布会,而且各国送去的参展的影片剧组 也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样一来,不仅给送展的电影做了宣传同时也给戛纳电影 节这个盛大的节日做了无形的让人信服的宣传。戛纳电影节主办方和当地的政府 也有着良好的关系,政府在多方面给予电影节支持,如2007年5月25日日下午 1时,戛纳市长及副市长在旧城区一所旧堂附近设宴,招待500名外国传媒及政 府官员品尝地道法国菜,现场还有穿上地中海民族服装的人吹奏乐器,相当热闹。 每年的戛纳电影节,为小城里的居民、宾馆、咖啡馆都带来了非凡的经济效益, 这就更加增进了主办方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电影节最大的合作伙伴和最重要的媒 体伙伴Canal+电视台巧年来一直独家转播电影节的开幕式和颁奖典礼,而且合 同已续签到了20n年。虽然Canal+电视台对其付费多少讳莫如深,但据推测, 它每年为报道电影节的投入至少为600万欧元。

第三,活动赞助。戛纳电影节属于那种发展的比较成熟的节庆产业,人们传 统地认为,影视节庆活动的盈利主要是票房,而作为一个成熟的影视节庆品牌和 商业化程度十分高的戛纳电影节则主要通过广告商的赞助,世界各种顶尖品牌希 望通过这样一个顶尖影视节庆品牌让更多的时尚精英认识它们,让更多的媒体关 注它们从而让更多的观众熟知它们。例如,巴黎欧莱雅是他们长达12年的指定彩 妆合作伙伴,很多明星的妆容都是巴黎欧莱雅打造的,另外还有惠普、雷诺、 Chopard、AKAMAI等等。

第四,销「售促进。戛纳电影节作为一个产品发展期,主办方己经不需要通过 门票促销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效益,因为戛纳开幕式的入场券成为当日影展的“抢 手货”,由于所有的门票全部以赠票的形式向与会嘉宾发送,组委会同时要求所有 持门票入场的男士必须着西装,打领结,而女士则要着晚装,作为回报,他们将

和那些国际明星一样享受穿越红地毯的最高待遇。然而2000张门票注定只能满足 一小部分人的需要,于是在会场入口处,不少穿戴整齐,气度不凡的绅士颇为不 合时宜地站在那边,每每看到有人准备入场,便低声说道:“有多余的票吗?”另 有一些不那么含蓄的干脆高举牌子—“一千欧元求票”。

第五,关系营销。无论是政府对戛纳电影节的关注与支持,还是Canal+电视 台15年来一直独家转播电影节的开幕式和颁奖典礼,而且合同已续签到了20n 年,这样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主要还是电影节组委会通过

不断地沟通与协议才达成了今天这样稳定的客户关系。主办方通过建立客户的详 细数据库,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才可能使影视 节庆活动赢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协同,关系营销并不 是利益相关者任何一方得到利益而是通过合作让双方都得到是:“双赢”,这才是 关系营销的终极目标。电影节与Canal+签订了多年的转播权的协议,不但让组委 会得到了可观的转播费,而且让这个电视台借助戛纳电影节赢得更多关注度,从 而得到更多的广告商的青睐,这样电视台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不 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了吗? 第六,电子营销。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戛纳电影节更不会错过这样的营销 手段。戛纳电影节建立了专门针对电影节的网站,网站中有关于电影节的各项内 容,包括获奖电影和参展电影介绍,参展嘉宾和颁奖嘉宾的介绍,网页的首页有 关于金棕搁奖杯的展示,更加巩固了戛纳电影节的品牌形象。网友们还可以在这 个网站上,交流关于戛纳电影节的任何意见,从而让组委会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 民意,民众的需求不断地改进电影节的举办质量和各个方面的细节。 这就是戛纳电影节中呈现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六个手段。

第三篇:戛纳电影节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中国电影节还无法取代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第69届戛纳电影节正在进行中,为期十二天,虹膜将在期间推出内容丰富的戛纳专题,帮助影迷了解这件影坛盛事。 文 | magasa 戛纳电影节是全世界最权威、享有最崇高声望的一个电影节,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本文将向你解释,历史并非最古老的戛纳电影节,它如何获得今天这个地位,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帮了它的忙,它又做对了哪些事。 本文还将回答,正在崛起的中国电影产业,是否有可能诞生一个媲美戛纳的电影节?

国际电影节是欧洲人在二战前的发明,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欧洲特征的电影推广制度,它和无孔不入的好莱坞全球发行网络一起,构成了今天这个世界电影体系的骨干。欧洲电影节和好莱坞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应该说它们彼此的合作要大于竞争,这在欧洲电影节的王者——戛纳电影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洲电影节体制诞生至今,先后承载了三种主要的职能:

1、帮助各个出品国的民族电影在国际影坛树立身份;

2、协调欧洲电影产业和好莱坞的关系;

3、推广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和独立电影。 这三种职能在不同的时期有轻重之分。第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成员:阿诺·德斯普里钦、 克斯汀·邓斯特、拉斯洛·奈迈施、凡妮莎·帕拉迪丝、唐纳德·萨瑟兰、乔治·米勒、卡塔泳·莎哈比、麦斯·米科尔森、瓦莱莉·高利诺 电影节的雏形诞生于默片时期,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时,随着电影俱乐部和影迷协会的繁荣,各种小型的电影聚会也颇为兴盛,尤其是在欧洲。

可以将其视为对新近统治世界影坛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某种反应,一些具有远见的人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用新的办法来推广和促进艺术电影、先锋电影的制作和传播。《咖啡公社》主创

在一些电影产业欠发达的国家,比如巴西,电影俱乐部甚至成了本土片唯一的上映渠道。

这些小规模的电影展览或业界集会,因为组织能力和国际影响都还十分薄弱,尚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电影节。现在人们普遍将1932年的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视为国际电影节的鼻祖。那年8月6日的晚上,鲁本·马莫里安的《化身博士》在Hotel Excelsior放映,揭开了电影节的大幕。《化身博士》(1931) 当时的人们不会像后来那样激烈争抢所谓「全球首映」,因此选择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前一年已在美国公映的旧片。 威尼斯电影节一直是历史更悠久的艺术双年展的一部分,一开始电影界同仁对它的举办感到欢欣鼓舞,路易·卢米埃尔高兴地接受了电影节荣誉委员会的任命。

但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电影节的创办完全是因为墨索里尼政权希望推进符合法西斯目标的艺术,这一点在戈培尔1936年出席威尼斯电影节后变得昭然。在墨索里尼看来,电影当然是一种重要且值得尊重的艺术,所以他希望用大量新闻片和纪录片来歌颂意大利。意大利法西斯对该国电影产业的管控比德国纳粹更加严密,他们率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影制作机构及许多辅助组织。而威尼斯电影节就是法西斯文化政策在电影界的延伸,它的目的是向人民确立什么是值得表彰的艺术,而什么又是有害的电影,后者比如好莱坞电影,它们在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之后没过几年就被政府禁止引进。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发给了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一想到前一年让·雷诺阿的《大幻灭》被暗算,愤怒的法国人发出了抗议。《奥林匹亚》(1938) 这时候,他们意识到,威尼斯电影节不折不扣是意大利法西斯的电影宣传平台,自由世界有必要创办一个新的电影节予以回应。

本来有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有希望揽下这个重任,但是法国南部海滨的旅游城市戛纳最终把握住了机会。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蔚蓝海岸的豪华酒店和旅行社经营者击败了大西洋沿岸比亚里茨的同行,说服电影界人士将这个电影节放到戛纳。最初电影节被安排在九月份举办,因为那可以延长夏季假期时间,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收入。戛纳的创办,一开始就是法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共同决定,代表好莱坞驻欧的MPPDA代表、英国外交官和法国文化官员一起在电影节创办协议上签了字。

所以可以这么说,戛纳和威尼斯的对抗,从创办第一天就开始了,最初是反法西斯的地缘政治对抗,后来是争夺艺术电影参赛权的竞争。米高梅将大量旗下明星送往法国南部海岸,包括道格拉斯·范朋克、诺玛·希拉、加里·库珀、梅·韦斯特等等,以示对这个新电影节的支持。海滩上竖起巴黎圣母院的纸板模型,因为开幕片正是威廉·迪亚特尔的《巴黎圣母院》。

但讽刺的是,电影节开幕的第一天——1939年9月1日——正是纳粹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的日子,电影节只来得及放完《巴黎圣母院》,就因为全国警戒而被匆忙喊停。《巴黎圣母院》(1939) 欧洲电影节的真正勃兴,是从二战后开始的,戛纳、威尼斯等原有的电影节复活,又有许多新的电影节创立。二战虽然结束,冷战即将降临,这些新的、旧的电影节,依然是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在电影界的一种体现。

负责协调欧洲电影节之间关系的机构是国际制片人联合会(FIAPF),这个组织名为国际,但实际上下属会员国家最初只有十几个,后来也不过拓展到二三十个,它是欧洲中心的,甚至可以说,因为它的总部设在巴黎,这就是一个被法国人控制的组织。FIAPF对二战后电影节四处开花感到不快,它想精简现有电影节的数量,再组织一个综合性的全球竞赛,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林匹克。但是在电影节江湖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戛纳和威尼斯的主事人否决了这个提议。 显而易见,如果电影奥运会得以举办,戛纳和威尼斯的地位就会被严重削弱。

后来妥协的方案是给现有的电影节划分级别。只有戛纳和威尼斯在一开始得到了A类的评级,有资格办竞赛单元,并组织国际评审团来评奖。FIAPF还要求会员,如果有人想搞新的竞赛电影节,大家就集体抵制。1951年西柏林电影节创办,它的官方理由是希望扶持遭到战争破坏的德国电影产业,但更核心的原因,其实是西方阵营要向东德宣示资本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东欧阵营完全被排除在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之外,其余国家都获得了一部或两部影片的入围资格,惟有英国和美国各有三部,但出于电影节之间竞争的小算盘,意大利和法国都拒绝了参加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而这届的评审团全由德国人组成。为了不触怒FIAPF,第一届电影节的奖项设置也和威尼斯、戛纳不同,是按照类型来分的,发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喜剧片、最佳犯罪冒险片、最佳歌舞片这么一些不伦不类的奖。

第二年的西柏林电影节甚至取消了正式奖项,只评了个观众选择奖。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西柏林电影节是怎么在国际政治和电影节政治的作用下扭曲发展的。 后来,经过FIAPF中的德国籍理事君特·施瓦茨反复游说,柏林才在1956年获得了A类认证,从此与戛纳、威尼斯齐名。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的地位就此确立,直到七十年代前,它们都牢牢占据了世界电影节版图中的第一梯队。

除了以上三个,那段时期能称得上第二梯队的欧洲A类电影节也只有圣塞巴斯蒂安及轮流举办的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被要求轮流举办是FIAPF想压制东方阵营。要知道电影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戛纳和威尼斯这对老对手就不用说了,二者都是地中海沿岸的旅游城市,要依靠高品质的艺术电影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吸引游客。 而德国在二战后百废待兴,西柏林又是东德环绕下的一个政治孤岛,并不具备旅游条件,它的电影节风格就走肃杀的政治道路,并企图成为针对苏东地区的展示窗口,反过来,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也负有向西方宣传的任务。

当然,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是所有人的「敌人」。之所以这种格局是以七十年代为界,因为大部分国际电影节在那之前和之后发生了巨变,它们的宗旨目标和运行规则都有了180度大转弯。

从二战后国际电影节复兴,到1968年戛纳风波,构成了国际电影节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电影节被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欧洲国家视为彰显自身文化地位的竞技场。各家电影节一律实行官方推片制,由会员国家的官方电影机构或产业协会推荐代表本国参赛的影片。比如戛纳电影节1946年重开,组委会邀请了19个国家参加,发奖就是分猪肉,几乎见者有份。后来为了省事,戛纳干脆按照各个国家的电影产能来分配入围比例。

所以那时候的电影节就跟奥运会差不多,是国家实力在电影上的一种竞争。连FIAPF也承担了一定的外交职能,说是要促进各国的沟通和友谊,规定电影节上不可以放映对成员国形象有损的影片。这样一来,各国官方不仅有权决定本国的选送片,还盯着别国的选送片,看是否抹黑了本国。这就产生了很多外交争端,像苏联抗议瑞士片,美国抵制日本片,三天两头屡见不鲜。

比如戛纳因为拒绝了某部西德片,西德就报复封杀了阿伦·雷乃的《夜与雾》。《夜与雾》(1955) 各个国家的电影官方机构到电影节搞公关活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风气,这在今天仍很常见,中国人也加入了这个游戏。尤其是在戛纳,那是各国电影当局官推的中心舞台,奢华派对和晚宴在电影节期间从不间断,买单的都是官方机构。

FIAPF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协调电影节的举办时间,这是电影节能否成功的关键。戛纳在这方面一贯强势,在它选定四月底五月初后,柏林就不得不从原定的六月挪走,不能跟在戛纳后面,又不能离后面的威尼斯太近。柏林电影节的时间改来改去,七十年代末改到冬天,一开始是二月底三月初,戛纳还是觉得太近,和FIAPF一起施加压力,迫使柏林改到了更寒冷的二月初。

1968年的戛纳示威事件加上后来的威尼斯风波,令欧洲电影节的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节风波是整个西方世界政治气候转向的后果,也蕴含着它内部求变的自身诉求。 戛纳电影节作为欧洲电影节的一面旗帜,在这段时期先后推出三大举措,深刻地影响了所有电影节。其一,是引入平行单元。

1969年「导演双周」单元创立,为很多不适合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提供了去处。事实上由法国导演协会发起的「导演双周」并非戛纳最早的平行单元,最早的是1962年由法国影评人协会创办的「影评人周」,以拔擢新人导演为使命。 1978年,吉尔·雅各布创办了官方的平行单元「一种关注」。戛纳电影节会为非官方的平行单元也提供支持,包括办公的场地和一些资金上的帮助。戛纳明白,主竞赛单元的容量是有限的,平行单元并不会对主竞赛单元构成冲击,相反,它们会将更多的好电影和优秀电影人带到戛纳。

只要电影是在戛纳放的,戛纳电影节就是赢家。其二,是将推片制改为选片制。

1972年,戛纳电影节率先废除了由各个国家的推片委员会推荐竞赛片的做法,电影节主席和艺术总监拥有了对入围影片的最终决定权,触角遍布全球的选片人网络开始建立。 从那以后,电影节的奥运气质被淡化,电影节不再强调电影来自的国家,而是重视它的导演,这种变化一方面要归结于大的政治风向的转变,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其次也是「作者论」的胜利,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地位获得了认可,那么电影节应当为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保驾护航,成为业内共识。此外,国际合拍片越来越多,影片国籍也变得难以定义了。

无论如何,选片人的主动出击,让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从前是会议桌上的谈判和杯葛,之后则是看谁在什么新兴国家发掘了哪个未来的大师。电影节的发掘功能当然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比如说戛纳维护了遭到本国电影产业放逐的奥逊·威尔斯和路易·布努埃尔,又让来自印度的萨蒂亚吉·雷伊举世闻名,而威尼斯更是让世人认识了日本电影和黑泽明。

不过,只有在选片人制度发扬之后,对边缘国家新兴电影的推举才成为电影节的日常任务。拉美电影在七十年代崛起,台湾、中国大陆、韩国、伊朗电影在

八、九十年代扬名国际,都是欧洲电影节制度改革的直接受惠者。 其三,是发挥「电影市场」的作用。

戛纳是最早设立电影市场的电影节,那是在1959年,最初不太重视,官方在老电影宫里分配了一间小小的放映厅给市场。在后来的十多年里,市场一直勉力维持。因为疏于管理,戛纳在七十年代甚至成了欧洲蓬勃发展的色情电影的交易基地,因为电影市场上的影片不受法国文化部门的审查,所以色情电影一下找到了避风港。

直到官方觉得这样实在有损电影节形象,政策收紧,才将色情电影逐出戛纳。此后电影节加强管理和引导,使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内最重要的交易盛会。

电影节聪明地意识到,竞赛和展映单元跟市场是「面子」和「里子」的关系,面子好看,可以吸引更多的业内人士到市场做生意,两者互相促进,会让面子更好看。另外一个重要的契机,是录像带业务和有线电视的崛起,使得电影公司可以在戛纳的电影市场提前预售次级市场的版权,类似这种新的交易模式的出现,让电影市场更加兴旺。

所以,大家愿意参加戛纳电影节,不仅因为它可以决定很多导演和艺术电影的市场命运和影史地位,也是因为在戛纳可以很容易地为下一部电影找到投资。戛纳电影节的这些新措施迅速在电影节世界里普及,不管大的小的电影节,都有了自己的平行单元和选片人,也纷纷设立交易市场。 欧洲电影节的这种转向,使它从地缘政治角逐的竞技场,变成更像是艺术电影的保护者和电影工业的催化剂。许多国家的电影新浪潮,都离不开电影节体制的大力发掘和推举,所以说国际电影节在客观上对保护世界电影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电影节实质上是采用了一种「返古」的形式,来为艺术电影提供曝光机会。它让电影重新回到原始时代的游乐场和狂欢节,借助这种看似低效的方式,来绕过商业电影对院线发行系统的垄断。离开五月的戛纳,一部艺术电影很难在别的时间、别的地点获得世界级的关注度。

电影节的主要产业意义,不论是为艺术电影寻找出路,还是为电影人提供交流机会,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即如何处理与好莱坞的关系。

戛纳在这方面就十分聪明,一方面作为欧洲艺术电影的大本营,它似乎应该体现出抵抗好莱坞的倾向,但从创办至今,戛纳的海滩何曾缺少过好莱坞的星光?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片厂导演光顾过戛纳,如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尔德,格蕾丝·凯利还借参加电影节的机会结识了摩纳哥王子,成就一段绝美的童话。

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作者,罗伯特·奥特曼、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先后在棕榈树下加冕。新一代的昆汀·塔伦蒂诺不仅自己在戛纳获得了最高荣誉,后来还亲手将这一荣誉发给了自己的同胞迈克尔·摩尔。戛纳和好莱坞不断眉来眼去,以至于有人说:「戛纳电影节就是好莱坞的淫荡情妇。」安德鲁·萨里斯说得更文雅一些,他认为戛纳好比好莱坞明星体制和法国女神游乐厅的一种结合。

戛纳从不用像柏林那样担心与奥斯卡撞期拉不来好莱坞一线明星,好莱坞明星巴不得去戛纳获得艺术家的荣誉和顶礼膜拜。而记者和影评人在那几天也觉得自己的身份十分重要,游客和粉丝期待在克鲁瓦塞大道偶遇明星,更有阿拉伯石油富豪在豪华游艇上一掷千金,渴望一举成名的小演员和嫩模在海滩春光乍泄,所有人都享受在戛纳的短暂生活。 即使是丑闻,都是电影节的上好调料,为它增加魅力和传奇。曾有人认为,欧洲在电影节世界的中心位置,在

八、九十年代新涌现的电影节冲击下会被动摇,目前看来并未出现这种情况。

北美在八十年代新增了多个重要电影节,如圣丹斯、特柳赖德、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因为靠近好莱坞工业重镇,它们的确部分夺去了欧洲电影节的风头,比如多伦多的市场地位日益被看重,它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时间靠近,也对后者构成了直接冲击,但欧洲电影节的根基却始终稳固,至少戛纳的风光从未减色。此外还有亚洲地区的新兴电影节,如东京、香港、上海、釜山等,因为远离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实际上没有对欧洲电影节造成太大的影响。 受到影响的主要是原先处于二线地位的几个A类电影节,像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开罗、圣塞巴斯蒂安,比起过去都变得沉默和黯淡了。因为地缘政治的隔阂被打通,交通也越来越便利,每年的精华电影都挤着送到戛纳,其次是威尼斯和柏林,毕竟好电影是有限的,似乎不再需要那么多的A类竞赛电影节。

所以像釜山、香港这种定位于服务局部地区的电影节,或者像鹿特丹、洛迦诺这种秉持鲜明选片风格的电影节,才能在新的时代活出自己的滋味。很多人希望多伦多电影节搞自己的竞赛单元,说舍此之外无法比肩戛纳,但主事者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就是怕损害多伦多电影节目前的民主狂欢氛围,也怕新设竞赛单元会让参与者的注意力偏离。 所有电影节都面临邀片的竞争,即使戛纳的成功率也非百分之百。在戛纳之下,各家电影节之间几乎是等级分明。比如说威尼斯,总是尽力想从戛纳挖墙脚,通常在五月前来不及完成的重要电影,或是觉得入围戛纳无望才会选择水城。但在面临更弱一级的竞争对手时,威尼斯的优势就变得很明显了。

2003年,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回归》在电影节圈子里被一致看好,威尼斯和洛迦诺都想邀请这部影片,结果是威尼斯成功了,最后威尼斯还慷慨地将金狮奖授予了《回归》。《回归》(2003) 然而威尼斯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它对入围影片的市场价值提升不高。新西兰老牌女导演简·坎皮恩的《裸体切割》曾面临威尼斯还是多伦多的选择,最终影片投资商英国百代选了后者。

因为坎皮恩成名已久,不再需要威尼斯的光环,而片方对这部片的定位是「《七宗罪》加《钢琴课》」,商业企图不低,因此更有市场价值的多伦多电影节胜出。《裸体切割》(2003) 若问戛纳为什么能维持半个多世纪的头号国际电影节地位而不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三点。

第一,这是二战后地缘政治格局在电影界的体现和安排,法国是战胜国,意大利是战败国,法国是欧洲电影政治事实上的中心,因此威尼斯尽管资格更老,但无法竞争。第二,法国电影工业发达,艺术水平也高,是欧洲首屈一指的电影强国,有向外输出电影资本和美学观念的传统。第三,在前面两个条件基础上,戛纳电影节得天独厚地拥有最有眼光和魄力的主事者,引入平行单元、改革选片制度、大力发展电影市场,一直领风气之先。

因为是事实上的世界第一电影节,戛纳只要年复一年地维护好人脉,巩固和好莱坞、艺术大师们的关系,并适当推陈出新,别的电影节就很难动摇它的地位。戛纳一直很坚定地做一个纯粹的业内电影节,所有放映只面向从业人士和媒体记者,普通观众根本没有机会入场,这跟柏林和多伦多大不相同。

也就是说,戛纳从不直接影响大众,它通过影响业内人士和媒体来影响大众,这条路线无比成功。这几年戛纳经常面临一种批评,说它过于依赖成名已久的大师,不肯承担选片失败的风险。电影节的艺术总监蒂埃里·福茂总是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看这几年的竞赛单元片单,并不完全是成名大师的天下,也有处女作便入围的新秀。相反,戛纳把阿彼察邦、河濑直美、是枝裕和这类成名导演「发配」到次级的「一种关注」单元。《热带疾病》(2004)

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也只有戛纳敢这么干,才有资本这么干。这种做法提升了「一种关注」单元的受关注程度,而阿彼察邦、河濑直美等人都是在戛纳成名的,接受这种「屈尊」,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对电影节的回报。

再说了,连戈达尔都进过「一种关注」,这本来也不算什么没面子的事。如果说还有什么新的电影势力可能对以戛纳为首的欧洲电影节体制造成冲击,一定会有人将目光投向电影市场正在飞速崛起的中国。

将来中国会出现比肩戛纳的国际电影节吗?上海、北京,还是……青岛?

说实话短期内这很难,比电影票房超过北美还难得多,不是说背靠庞大市场就可以办到的。要想成为下一个戛纳,必须取得让国际社会承认的电影话语权,那么,需要你建立一套让人信服的艺术评价体制,这首先是自身的艺术电影水平要达到国际领先,其次可以输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就像「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作者论」做到的那样,影响全世界的电影人。

与此同时,要为国际上的业内同行搭建起一个有效的人脉和资金交流平台,把所有产业人士都吸引到你的平台上来,这些中国电影短期内都还不具备。

电影节体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在关注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些A类竞赛电影节之余,其实也应该将目光投向数量更多的主题电影节,它们是对整个电影节体制的重要补充。主题电影节是七十年代后欧洲电影节世界出现的重大转变,从根源上,这仍然是一个政治事件。

青年反抗运动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让原先的主流电影节系统无法再满足越来越多追求前卫文化的青年影迷的需求,戛纳、威尼斯、柏林开始提供平行单元是对这种新形势的反应,但那远远不够,于是鹿特丹、圣丹斯等电影节出现了。 这些更新锐的电影节采用不同于「三大」的组织模式,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开始强调策展人的角色。策展人概念来源于艺术圈,现在被引入了电影节的圈子。作为策展人,不仅要有对影片优劣的判断力和业内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一套对电影的整体观念和态度,据此来组织影片的遴选,让电影节和它的观众更有效地互相选择。策展人毫无疑问是一个主题电影节的灵魂。

一开始的主题电影节多半都有自己的政治议程,你总得反对些什么,提倡些什么。

比如对抗好莱坞,推广「第三电影」,欧洲和拉丁美洲是这类主题电影节的重镇。待政治运动的热潮冷落下去,消费文化席卷全球,根据类型划分的主题电影节,如恐怖电影节、奇幻电影节、侦破电影节、纪录电影节、动画电影节纷纷诞生,这些电影节的功能很简单,那就是单纯满足某一类趣味的影迷。捷克国际动画电影节

自从DVD和电影修复开始成为一项产业后,主打经典电影、遗珠电影的影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博洛尼亚的探佚电影节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电影节以放映最新修复的较冷门电影著称,几乎没有明星光顾,但却成了影评人、影史研究者和资深影迷的乐园。

就像我们对电影本身的发展提倡多样化一样,电影节的发展,也应该追求更丰富的多样化。

戛纳固然好,但它不是电影节的唯一方向,各种非竞赛电影节、主题电影节对电影文化同样重要。电影节是否在某一天会衰亡呢?

这和电影是否会衰亡是同一个问题。

看电影的一个本质属性是「聚众为乐」,电影节就是组织「聚众为乐」,所以它是加倍的「聚众为乐」。

只有当人类完全收缩回个体的世界,不再以「聚众」为乐时,电影节才会丧失吸引力,到那时候,我想连电影本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第四篇:历届戛纳电影金棕榈奖作品(整理)

历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1946—2012)

第1届(1946)

电影节大奖

《相见恨晚》(英国,大卫·里恩)

《考验》(瑞典)

《最后的机会》(瑞士)

《失去的周未》(美国,比利·怀尔德)

《沉船》(法国)

《伟大的转折》(苏联)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大利,罗伯特·罗西里尼)

《尼恰·纳伽》(印度)

《大地将变成红色》(丹麦)

《没有翅膀的人》(捷克斯洛伐克)

《玛利亚·坎德拉丽亚》(墨西哥)

《田园交响乐》(法国,让·德兰诺依)

国际评委会大奖

《铁路战斗队》(法国)

国际导演大奖

勒纳·克莱芒(法国) 最佳导演奖

M·罗姆(苏联,《217号注册证》) 最佳男演员奖

雷·米兰(法国,《失去的周未》)

最佳女演员奖

米歇尔·摩根(法国,《田园交响乐》)

最佳剧本奖

《伟大的转变》(苏联)

国际和平奖

《最后的机会》(法国)

第2届(1947)

获奖影片

《安东尼夫妇》(法国)

《被诅咒的人》(法国)

《交叉火力》(美国)

《齐格菲歌舞团》(美国)

《坦博》(美国)

《波兰洪水》(波兰)

第3届(1949)

电影节大奖

《第三者》(英国,卡罗尔·里德)

最佳导演奖

勒纳·克莱芒(法国,《玛拉巴加之墙》)

最佳男演员奖

爱德华·鲁滨逊(美国,《陌生人之屋》)

最佳女演员奖

艾萨·米兰达(意大利,《玛拉巴加之墙》 )

最佳剧本奖

《失去的边界》(美国)

第4届(1950)

电影节大奖

《尤丽小姐》(瑞典)

《米兰的奇迹》(意大利,维多里奥·德·西卡)

评委会特别奖

《彗星美人》(美国,约瑟夫·L·曼凯维奇)

最佳导演奖

《被遗忘的人们》(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最佳男演员奖

《人影》(英国,迈克尔·雷德格雷夫)

最佳女演员奖

《彗星美人》(美国,贝蒂·戴维丝)

最佳剧本奖

《人影》(英国)

第5届(1952)

电影节大奖

《两分钱的希望》(意大利)

《奥赛罗》(美国,奥森·威尔斯)

评委会特别奖

《我们都是杀人犯》(法国)

最佳导演奖

克里斯蒂安·雅克(法国,《勇士的奇迹》)

最佳男演员奖

《萨巴达传》(美国,马龙·白兰度)

最佳女演员奖

《侦探故事》(美国,李·格兰特)

最佳剧本奖

《警察与小偷》(意大利)

最佳音乐奖

《一个快乐的夏天》

第6届(1953)

电影节大奖

《恐惧的代价》(法国,亨利-乔治·克鲁佐)

国际奖剧情片

《兰闺春怨》

国际奖探险片

《绿色的秘密》(意大利)

国际奖娱乐片

《莉莉》(美国,查尔斯·沃尔特斯)

第7届(1954) 电影节大奖

《地狱门》(日本,衣笠贞之助) 评委会特别奖

《李波阿先生》(法国) 国际奖

《两亩地》(印度)

《最后的桥》(奥地利) 《活的沙漠》(美国) 《洪水之前》(法国)

《那不勒斯马车》(意大利) 《苦难情侣》(意大利)

《巴尔斯卡五少年》(波兰) 《伟大的历险》(瑞典)

《阿尔巴尼亚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阿尔巴尼亚、苏联)

第8届(1955) 金棕榈

《马蒂》(美国,德尔伯特·曼) 评委会特别奖

《失落的大地》(意大利,纪录片) 最佳导演奖

朱尔·达辛(法国,《男人们的争吵》)

谢盖尔·尤特凯维奇(苏联,《石普卡的英雄》) 最佳男演员奖

斯潘塞·特蕾西(美国,《黑岩喋血记》) 第9届(1956) 金棕榈奖

《静静的世界》(法国,纪录片,雅克-伊夫·库斯托、路易斯·马勒) 评委会特别奖

《毕加索的秘密》(法国,亨利-乔治·克鲁佐) 最佳导演奖

《奥赛罗》(苏联,谢盖尔·尤特凯维奇) 最佳女演员奖

《明天我哭泣》(美国,苏珊·海沃德) 最佳幽默片奖

《夏夜的微笑》(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最佳人文记录片奖

《道路之歌》(印度,萨耶吉特·雷伊)

第10届(1957) 金棕榈奖

《善意的劝说》(美国,威廉·惠勒) 评委会特别奖

《下水道》(波兰,安德烈·瓦依达) 《第七封印》(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最佳导演奖

《一个死刑犯的越狱》(法国,罗伯特·布莱森) 最佳男演员奖

《和平之谷》(南斯拉夫,约翰·基茨米勒) 最佳女演员奖

《卡比利亚之夜》(意大利,茱莉艾塔·玛西娜) 特别奖

《第四十一》(苏联,格·丘赫拉依)

第11届(1958) 金棕榈奖

《雁南飞》(苏联,米·卡拉托佐夫) 评委会特别奖

《我的舅舅》(法国,雅克·塔蒂) 最佳导演奖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生命的门槛》) 最佳男演员奖

保罗·纽曼(美国,《炎日的夏天》) 最佳女演员奖

比比·安德森(瑞典) 爱·达尔贝克(瑞典)

巴·阿·奥尔娜斯(瑞典) 英格丽·杜琳 (瑞典)

第12届(1959) 金棕榈奖

《黑人奥尔弗》(法国,马塞尔·坎玛斯) 评委会特别奖

《星》(保加利亚) 最佳导演奖

《四百下》(法国,弗朗索瓦· 特吕弗) 国际奖

《那扎林》(墨西哥) 最佳男演员奖

迪安·斯托克韦尔(美国) 布雷德福·迪尔曼(美国)

奥逊·威尔斯(美国,《邪恶的冲动》) 最佳女演员奖

西蒙娜·西戈诺雷特(法国,《上流社会》) 特别致意奖 衣笠贞之助

第13届(1960) 金棕榈

《甜蜜的生活》(意大利,费德里克·费里尼) 评审团奖

《情事》(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键》(日本,市川昆) 最佳女演员奖

让娜·莫罗(法国,《如歌的行板》)

梅莲娜·梅尔吉丽(希腊,《永远不会是星期日》 特别致意奖

《年轻姑娘》(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处女泉》(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第14届(1961) 金棕榈奖

《西里迪安娜》(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长别离》(法国,亨利·科尔比) 评委会特别奖

《修女让娜》(波兰) 最佳导演奖 《战地故事》 最佳男演员奖

安东尼·珀金斯(英国《爱吧,布拉姆斯》) 最佳女演员奖

索菲亚·罗兰(意大利)

第15届(1962) 金棕榈奖

《诺言》(巴西) 评委会特别奖

《蚀》(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圣女贞德》(法国,罗伯特·布莱松) 最佳男演员奖

迪安·斯托克韦尔 贾森·罗巴兹 拉尔夫·理查森 默尔 梅尔文

最佳女演员奖 凯瑟琳·赫本 丽塔·塔欣厄姆 最佳喜剧片奖

《意大利式离婚》(意大利)

第16届(1963) 金棕榈奖

《豹》(意大利,卢契诺·维斯康蒂) 评审团特别奖

《一天,一只猫„„》(捷克斯洛伐克,沃伊切克·亚斯尼) 《切腹》(日本,小林正树) 最佳男演员奖

理查德·哈里斯(英国,《如此运动生涯》) 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娜·芙拉迪(法国,《同床鸳梦》) 最佳剧本奖

《柯定》(法国)

第17届(1964) 金棕榈奖

《瑟堡的雨伞》(法国,雅克·戴美) 评委会特别奖

《砂之女》(日本,敕使河原宏) 最佳男演员奖

安泰·派克(匈牙利,《百灵鸟》)

萨罗·乌尔齐(意大利,《被引诱和被抛弃的女人》) 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蓓丽(美国,《天使泪》)

安妮·班克罗夫特(英国,《吃南瓜的人》)

第18届(1965) 金棕榈奖

《诀窍》(英国,理查德·莱斯特) 评委会特别奖

《河川单》(日本) 最佳导演奖

《被吊死者的森林》(罗马尼亚,利维乌·乔乌里依) 最佳男演员奖

特伦斯·斯坦普(美国) 最佳女演员奖

萨曼莎·埃加(美国,《收藏家》) 最佳剧本奖

《三一七小队》(法国)皮埃·肖恩多夫

《山丘》(美国)

第19届(1966) 金棕榈奖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法国,克罗德·勒鲁什) 《女士们,先生们》(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

《阿尔菲》(美国,刘易斯·吉尔伯特) 最佳男演员奖

潘·奥斯卡逊(丹麦,《饥饿》) 最佳女演员奖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美国《摩根 》) 最佳导演奖

《列宁在波兰》(苏联,谢·尤特凯维奇) 技术大奖

《午夜钟声》(美国,奥逊·威尔斯)

第20届(1967) 金棕榈奖

《放大》(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评委会特别奖

《车祸》(英国,约瑟夫·罗西)

《我也见过愉快的吉普赛人》(南斯拉夫) 最佳男演员奖

奥特·科特勒(以色列,《一个男孩的三天》) 最佳女演员奖

皮亚·迪泽马克(瑞典,《艾维拉·麦迪根》 最佳导演奖

《一万个的太阳》(匈牙利,费伦克·科萨) 最佳剧本奖

《各取应得》(意大利,埃里奥贝多利) 《屠杀游戏》(法国)

第21届(1968)

因发生“六月风暴”,本届电影节停办,未举行评选。

第22届(1969) 金棕榈奖

《如果„„》(英国,林塞·安德森) 评委会特别奖

《1931年的阿达伦》(瑞典,伯·威德伯格) 评委会奖

《Z》(法国,科斯塔-盖维拉斯)

最佳男演员奖

琼—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法国,《Z》) 最佳女演员奖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英国) 最佳导演奖 格罗布·罗夏

伏·约斯纳(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处女作奖

《逍遥骑士》(美国,丹尼斯·霍珀)

第23届(1970) 金棕榈奖

《陆军野战医院》(美国,罗伯特·奥特曼) 评委会特别奖

《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 评委会奖

《秃鹰》(匈牙利)

《野草莓与鲜血》(美国) 最佳男演员奖

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意大利《嫉妒的悲剧》) 最佳女演员奖

奥塔维亚·皮科洛(意大利,《麦泰洛》) 最佳导演奖

《最后的莱奥》(英国,约翰·保曼) 最佳处女作奖

《和平》(法国,拉乌尔·库塔尔)

第24届(1971) 金棕榈奖

《传信人》(英国,约瑟夫·洛塞) 评委会大奖

《起飞》(美国)

《琼尼有枪了》 (美国) 评委会奖

《乔·希尔》(瑞典,伯·威德伯格) 《爱情》(匈牙利) 最佳男演员奖

里卡尔多·库乔拉(意大利,《死刑台的旋律 》) 最佳女演员奖

基蒂·温(美国,《尼特尔公园的混乱》) 技术大奖

《生物奇观》沃伦·格林 最佳处女作奖

《为了既得的恩宠》(意大利)

25周年大奖

《魂断威尼斯》(意大利,卢契诺·维斯康蒂) 特别致意奖 《爱情》

第25届(1972) 金棕榈奖

《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佩特里) 《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罗西) 评委会特别大奖

《飞向天空》(苏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评委会奖

《第五屠宰场》(美国,乔治·罗·希尔) 最佳男演员奖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法国,琼·杨恩) 最佳女演员奖

《幻象》(爱尔兰,苏珊娜·约克) 最佳导演奖

《红色圣歌》(匈牙利,米克洛斯·詹斯科) 技术大奖

《罗马风情画》(意大利,费德里·费里尼) 特别致意奖

《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佩特里) 《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罗西)

第26届(1973) 金棕榈奖

《稻草人》(美国) 《蔑视》(美国) 评委会特别大奖

《妈妈和*女》(法国,让-厄斯塔什) 评委会奖

《邀请》(瑞士)

《克莱西特疗养院》(波兰) 最佳男演员奖

吉安卡罗·贾尼尼(意大利,《爱情片与无政府主义》) 最佳女演员奖

乔安妮·伍德沃德(美国,《加马射线效应》) 技术大奖

《哭泣与耳语》(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最佳处女作奖

《杰莱米》(美国)

回复

4楼

 2006-08-26 21:11   举报 |   YUYE999 

第27届(1974) 金棕榈奖

《对话》(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评委会大奖

《一千零一夜》(意大利,皮尔·保罗·帕索里尼) 评委会奖

《安杰丽卡表妹》(西班牙,卡洛斯·绍拉) 最佳男演员奖

杰克·尼科尔森(美国,《最后的细节》) 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约瑟·娜特(法国,《舞会的小提琴》) 技术大奖

《马勒传》肯·罗素 第28届(1975) 金棕榈奖

《篝火的年代》(阿尔及利亚) 评委会特别奖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德国,赫尔措格) 最佳男演员奖

维托里奥·加斯曼(意大利,《女人的香味》) 最佳女演员奖

瓦莱丽·贝丽娜(美国,《莱尼》) 最佳导演奖

米歇尔·布洛尔特(加拿大,《秩序》) 科斯塔-盖维拉斯(法国,《特别区》) 技术大奖

《侠女》(中国香港,胡金铨)

第29届(1976) 金棕榈奖

《出租车司机》(美国,马丁·西科塞斯) 评委会大奖

《饲养乌鸦》(西班牙,卡洛斯·绍拉)

《O女侯爵》(德国,埃里克·罗麦尔) 最佳男演员奖

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西班牙) 最佳女演员奖

多明妮克·桑达(意大利) 玛利亚·托罗契克(匈牙利) 最佳导演奖

《惊恐、污秽、邪恶》(意大利,伊托·斯科拉)

第30届(1977) 金棕榈奖

《我父我主》(意大利,塔维亚尼兄弟) 最佳男演员奖

费尔南多·雷伊 (西班牙,《艾丽莎·米西维达》 最佳女演员奖

谢利·杜瓦尔(美国,《三妇女》)

莫尼克·梅居尔(加拿大,《摄影家马丁》) 最佳处女作奖

《决斗者》(英国,里德利·斯科特)

第31届(1978) 金棕榈奖

《木履树》(意大利,艾尔马诺·奥尔米) 评委会特别奖

《猴子再见》(意大利,马可·费拉里) 《死神的呼唤》(英国,西史柯林摩斯基) 最佳男演员奖

乔恩·沃伊特(英国,《归家》) 最佳女演员奖

吉尔·克莱布格(美国,《自由之女》)

伊莎贝尔·赫波特(法国,《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最佳导演奖

《爱之亡灵》(日本,大岛渚)

第32届(1979) 金棕榈奖

《现代启示录》(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铁皮鼓》(德国,沃尔克·施隆多夫) 评委会大奖

《西伯利亚叙事曲》(苏联,安德里·康查罗夫斯基) 最佳男演员奖

杰克·雷蒙(美国,《中国综合症》) 最佳女演员奖

萨莉·菲尔德 (美国,《诺玛·雷》

最佳导演奖

特兰斯·马利克(意大利,《上苍的收获》)

第33届(1980) 金棕榈奖

《爵士乐》(美国,鲍勃·福斯) 《影子武士》(日本,黑泽明) 评委会特别奖

《我的美国舅舅》(法国,阿伦·雷奈) 评委会奖

《山巅的呼唤》 克里茨托夫·扎努西 最佳男演员奖

米歇尔·皮寇利(法国,《失足》) 最佳女演员奖

阿诺克·艾美(法国,《失足》) 最佳男配角奖

杰克·汤普森(澳大利亚,《开拓者》) 最佳女配角奖

米伦娜·德拉维奇(南斯拉夫,《特别护理》) 卡拉·格拉维娜(意大利,《平台》) 最佳剧本奖

《平台》(意大利)

第34届(1981) 金棕榈奖

《铁人》(波兰,安德烈·瓦依达) 评委会大奖

《光年以外》(法国-瑞士,阿兰·泰纳) 最佳男演员奖

乌戈·托格内吉(意大利,《荒谬人的悲剧 》) 最佳女演员奖

伊莎贝尔·埃珍妮(法国,《占有》、《四重奏》) 最佳男配角奖

《火的战车》 伊恩 霍尔姆

《零号战斗队》 叶琳娜·索洛维伊 最佳剧本奖

《梅菲斯特》(匈牙利) 最佳艺术贡献奖

《黑暗时代》(爱尔兰,约翰·保曼) 技术大奖

《战火浮生录》

第35届(1982)

金棕榈奖

《失踪》(美国,科斯塔-盖维拉斯) 《自由之路》(土尔其) 评委会特别奖

《圣洛伦索之夜》(意大利,保罗·塔维尼尔) 最佳男演员

杰克·莱蒙(美国,《失踪》) 最佳女演员奖

《另一个视线》(匈牙利) 最佳导演奖

《陆上行舟》(德国,沃纳·赫佐格) 最佳剧本奖

《月光》(英国,西史柯林摩斯基) 技术大奖

《受难记》 拉乌尔·库塔尔 第3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第36届(1983) 金棕榈奖

《柚山节考》(日本,今村昌平) 评委会特别大奖

《人生的意义》(英国,特里·琼斯) 评委会奖

《案件已了结》(印度) 最佳男演员奖

季·马伏·龙台(意大利,《马里奥·里齐之死》) 最佳女演员奖

汉娜·许古拉(意大利,《庇亚娜的故事 》) 最佳导演奖

《金钱》(法国,罗伯特 布莱松)

《乡愁》(苏联,安德里·塔尔科夫斯基) 最佳艺术贡献奖

《卡门》(西班牙,卡洛斯·绍拉)

第37届(1984) 金棕榈奖

《德克萨斯的巴黎》(德国,维姆·文德斯) 评委会大奖

《日记》(匈牙利,玛·美莎露丝) 最佳男演员奖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西班牙,《神圣的无辜者》) 阿尔弗雷德·兰达(西班牙) 最佳女演员奖

海伦·米伦(爱尔兰,《卡尔》) 最佳导演奖

贝特朗·塔韦尼埃(法国,《星期日在乡下》) 最佳剧本奖

《塞瑟岛之旅》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等 最佳艺术贡献奖

《另一个地方》(英国,彼德·贝齐奥) 技术大奖

《犯罪份子》(丹麦,拉斯·冯·提尔) 金摄影机奖

《天堂陌影》(美国,吉姆·贾姆许)

第38届(1985) 金棕榈奖

《爸爸出差去了》(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 评委会特别大奖

《鸟人》(美国,艾伦·帕克) 评委会奖

《雷德上校》(匈牙利) 最佳男演员奖

威廉·赫特(美国,《蜘蛛女之吻》) 最佳女演员奖

诺尔马·奥兰多(阿根廷,《官方说法》) 雪儿(美国,《面具》) 最佳导演奖

安德烈·塔希内(法国,《约会》)

第39届(1986) 金棕榈奖

《任务》(英国) 评委特别奖

《牺牲》(苏联,安德里·塔尔科夫斯基) 评委会奖

《戴莱丝》(法国,阿兰 卡瓦利埃) 最佳男演员奖

鲍勃·霍斯金斯(英国,《蒙娜丽莎》) 米歇尔·布朗(法国,《晚礼服》) 最佳女演员奖

费尔南塔·托雷斯(巴西,《永远爱我或不再爱我》) 巴尔巴拉·苏科瓦(苏联,《罗莎.卢森堡》) 最佳导演奖

《八小时以外》(美国,马丁·西科塞斯) 最佳艺术贡献奖

《牺牲》(苏联,斯文·尼夫基斯特)

第40届(1987) 金棕榈奖

《在撒旦的阳光下》(法国,莫里斯·皮亚莱特) 评委会特别奖

《悔悟》(苏联,阿拉布泽) 评委会奖

《光》(马里)

《亲鸾——白色之路》(日本) 最佳男演员奖

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意大利,《黑眼睛》) 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赫尔希(美国《长沼湖》) 最佳导演奖

《柏林苍穹下》(德国,维姆·文德斯) 40周年大奖

《访谈录》(意大利,费德里克·费里尼)

第41届(1988) 金棕榈奖

《征服者佩尔》(丹麦,比利·奥古斯特) 评委会特别大奖

《分离的世界》(美国,克里斯·门杰斯) 评委会奖

《关于杀人的影片》(波兰,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最佳男演员奖

福里斯特·惠特克(美国,《鸟》) 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拉·赫尔希 乔迪·梅

林达·姆夫西(《分离的世界》) 最佳导演奖

弗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南方》) 最佳艺术贡献奖

彼得·格里林纳威(英国,《成批溺水》)

第42届(1989) 金棕榈奖

《性,谎言,录像带》(美国,史蒂文·索德伯格) 评委会特别奖

《天堂电影院》 (意大利吉赛贝·托纳多雷)

《对你来说,她太美了》(法国,伯特兰·布里尔) 评委会奖

《蒙特利尔的耶稣》(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 最佳男演员奖

詹姆斯·斯派德(美国,《性,谎言,录像带》) 最佳女演员奖

梅丽尔·斯特里普(美国,《黑暗中的呼号》) 最佳导演奖

埃米尔·库斯杜里卡(南斯拉夫,《吉普赛的时代》) 最佳艺术贡献奖

《三个蓝月》(美国,吉姆·贾姆许)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黑雨》(日本,今村昌平)

第43届(1990) 金棕榈奖

《我心狂野》(美国,大卫·林奇) 评委会大奖

《死亡之刺》(日本,小栗康平) 《蒂莱》伊德沙·屋德瑞古 评委会奖

《致命档案》(英国,肯·罗素) 最佳男演员奖

热拉尔·德帕迪约(法国,《大鼻子情圣》) 最佳女演员奖

克蕾丝蒂娜·让达(波兰,《审讯》) 最佳导演奖

帕尔维· 隆金(苏联,《出租车布鲁斯》)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比埃尔·罗姆(摄影)(法国,《大鼻子情圣》)

第44届(1991) 金棕榈奖

《巴顿·芬克》 (美国,乔尔·柯恩) 评委会特别大奖

《不羁的美女》 (法国,雅克·里维特) 评委会奖

《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

《生活之外》(法国,玛鲁恩·巴哥达迪) 最佳男演员奖

《巴顿·芬克》(美国,约翰·图图罗) 最佳女演员奖

《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艾琳·雅各布 最佳男配角奖

《丛林热》 塞缪尔·L·杰克逊 最佳导演奖

乔尔·柯恩(美国,《巴顿·芬克》)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

第45届(1992) 金棕榈奖

《最美好的愿望》(丹麦,比尔·奥古斯特) 评委会大奖

《小小偷的春天》 吉安尼·密立欧 评委会奖

《独立的生活》(俄国,维塔里·卡涅夫斯基) 《光幻》(西班牙,维克尔托·埃里塞) 最佳男演员奖

蒂姆·罗宾斯(美国,《大玩家》) 最佳女演员奖

普妮拉·奥古斯特《最美好的愿望》 最佳导演奖

罗伯特·奥特曼(美国,《大玩家》) 技术委员会大奖

弗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旅途》) 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

《麦克》(美国,约翰·特特罗) 45周年大奖

《霍华德庄园》(英国,詹姆斯·伊沃里) 第46届(1993) 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中国,陈凯歌)

《钢琴课》(新西兰,简·坎皮恩) 评委会大奖

《咫尺天涯》(德国,维姆·文德斯) 评委会奖

《戏梦人生》(中国台湾,侯孝贤) 《石雨》(英国,肯·洛奇) 最佳男演员奖

戴维·泽尔利斯(英国,《赤裸》) 最佳女演员奖

霍利·亨特(美国,《钢琴课》) 最佳导演奖

迈克·李(英国,《赤裸》) 第47届(1994) 金棕榈奖

《低俗小说》(美国,昆丁·塔伦蒂诺) 评委会大奖

《活着》 (中国,张艺谋)

《烈日灼身》 (俄罗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评委会奖

《玛戈皇后》(法国,帕特里斯·谢罗) 最佳男演员奖

葛优(中国,《活着》) 最佳女演员奖

维尔娜·丽丝(法国,《玛戈皇后》) 最佳导演奖

南尼·莫瑞提(意大利,《亲爱的日记》) 最佳剧本奖

《极度疲劳》(法国,米歇尔·布朗) 评委会特别奖

《宫殿的沉默》(突尼斯,穆菲达·特拉特利) 国际影评家奖

《***酒店》(加拿大,阿托姆·伊格扬)

第48届(1995) 金棕榈奖

《地下》(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 评委会大奖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评委会奖

《不要忘记你将会死去》(法国,克萨维耶·博沃瓦) 评委会特别奖

《卡林顿》(英国,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最佳男演员奖

乔纳森·普赖斯(英国,《卡林顿》) 最佳女演员奖

海伦·米伦(英国,《乔治王的疯狂》) 最佳导演奖

马蒂厄·卡索维茨(法国,《仇恨》) 技术大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国,张艺谋)

第49届(1996) 金棕榈奖

《秘密与谎言》(英国,迈克·李) 评委会奖

《破浪》(丹麦,拉斯·冯·提尔) 评委会特别奖

《撞车》(加拿大,大卫·克罗南伯格) 最佳男演员奖

丹尼尔·奥特尤尔《第八日》

最佳女演员奖

布伦达·布莱西恩(英国,《秘密与谎言》) 最佳导演奖

乔尔·柯恩(美国,《冰雪暴》) 技术大奖

《爱情的世界》(法国,克劳德努利德山)

第50届(1997) 金棕榈奖

《樱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鳗鱼》(日本,今村昌平) 评委会大奖

《意外的春天》(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扬) 评委会奖

《本部产品》(法国,马努埃尔·普瓦里耶) 最佳男演员奖

肖恩·佩恩(美国,《她是如此可爱》) 最佳女演员奖

凯西·勃克(英国,《切勿吞食》) 最佳导演奖

王家卫(中国香港,《春光乍泻》) 最佳剧本奖 《冰风暴》 技术大奖

《恋恋风暴》 提耶利·亚波盖 《第五元素》

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

《萌之朱雀》(日本,河濑直美) 金摄影机奖(特别提名)

《耶稣的生活》(法国,布鲁诺·杜蒙) 王中王奖

英格玛·伯格曼 50周年大奖

《命运》(埃及,尤瑟夫 夏因)

第51届(1998) 金棕榈奖

《永远的一天》(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评委会大奖

《美丽人生》(意大利,罗伯托·贝尼尼) 评委会奖

《滑雪课》(法国,克劳德·米勒)

《家庭聚会》(丹麦,托马斯·温特伯格) 最佳男演员奖

彼得·穆兰(英国,《我的名字是乔》) 最佳女演员奖

艾罗迪·布歇、呐塔莎·雷尼埃(法国,《天使热爱的生活》) 最佳导演奖

约翰·保曼(爱尔兰,《将军》) 最佳剧本奖

海尔·哈特利(美国,《傻子亨利》) 最佳艺术贡献奖

托德·海恩斯(英国,《天鹅绒金矿》) 技术大奖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西班牙,《探戈》)

第52届(1999) 金棕榈奖

《罗塞塔》(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尔代纳、吕克·达登内) 评委会大奖

《人性》(法国,布吕诺·迪蒙) 评委会奖

《纸牌》(葡萄牙,曼努艾尔·德·奥利维拉) 最佳男演员奖

埃马纽埃尔 肖特(法国,《人性》) 最佳女演员奖(并列)

埃米丽·德凯娜(《罗塞塔》) 塞佛兰·卡内勤(《人性》) 最佳导演奖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西班牙,佩德罗·阿莫多瓦) 技术大奖

《荆轲刺秦王》(中国) 金摄影机奖

《玛拉娜·辛哈沙南》(印度,穆哈里·内尔) 青年电影国际奖

《女巫布莱尔》(美国,丹尼尔·麦里克)

第53届(2000) 金棕榈奖

《黑暗中舞者》(丹麦,拉斯·冯·提尔) 评委会大奖

《鬼子来了》(中国,姜文) 评委会奖

《二楼的歌声》(挪威,罗依·安德森) 《黑板》(伊朗,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最佳男演员

《花样年华》(中国香港,梁朝伟) 最佳女演员奖

《黑暗中的舞者》(丹麦) 最佳导演奖

《一一》(中国台湾,杨德昌) 最佳剧本奖

詹姆斯·佛兰柏格(美国,《护士贝蒂》) 技术大奖

《花样年华》杜可风、李屏宾 、张叔平

第54届(2001) 金棕榈奖

《儿子的房间》(意大利,南尼·莫瑞提) 评委会大奖

《钢琴教师》(奥地利,迈克尔·哈尼克) 最佳导演奖

乔尔·柯恩(美国,《缺席的人》) 大卫·林奇(美国,《穆赫兰道》) 最佳男演员奖

班华—马殊麦尔(奥地利,《钢琴教师》) 最佳女演员奖

伊莎贝尔·赫波特 (奥地利,《钢琴教师》) 最佳剧本奖 《无人地带》 技术大奖

《千嬉曼波》(中国台湾,杜笃之) 第55届(2002) 金棕榈奖

《钢琴师》(波兰,罗曼·波兰斯基) 评委会大奖

《没有过去的男人》(芬兰,阿基·考里斯马基) 评委会特别奖

《神圣的介入》(巴勒斯坦,埃利亚·苏·雷曼) 最佳导演奖

《醉画仙》(韩国,林权泽) 最佳男演员奖

《儿子》 奥力维耶·古尔梅 最佳女演员奖

《没有过去的男人》

《爱昏头》 保罗·托马斯·安迪生 最佳剧本奖

《甜蜜十六岁》 保罗·拉瓦第 55周年奖

《科伦拜的保龄》(美国,迈克·摩尔)

第56届(2003) 金棕榈奖

《大象》(美国,古斯·范·桑特) 评委会大奖

《乌扎克》(土尔其,努利·比尔格瑟兰) 评委会奖

《下午五点》(伊朗,萨米拉·马卡马巴夫) 最佳导演奖

《大象》(美国,古斯·范·桑特) 最佳男演员奖(并列)

穆扎法尔-奥兹德米尔、麦哈麦德-伊敏-图普拉克(土尔其,《乌扎克》)最佳女演员奖

玛丽-乔西-克罗兹(加拿大,《野蛮的入侵》) 最佳剧本奖

《野蛮的入侵》 丹尼斯·阿康特

第57届(2004) 金棕榈奖

《华氏911》(美国,迈克尔·摩尔) 评委会特别大奖

《老男孩》(韩国,朴赞旭) 评委会奖

《师奶杀手》(美国,科恩兄弟)

《热带病》(泰国,阿皮差朋·维尔拉瑟查库) 最佳导演奖

托尼·葛立夫(法国,《优胜者》) 最佳男演员奖

柳乐优弥(日本,《无人知晓》) 最佳女演员奖

张曼玉(中国香港,《清洁》) 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 杨超(中国,《旅程》)

第58届(2005年)

金棕榈奖《孩子》(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评委会大奖《破碎之花》(美国,吉姆.贾木许) 评委会奖《青红》(中国,王小帅)

最佳导演奖迈克尔.汉尼克(奥地利,《躲避》) 最佳女演员奖汉娜.拉斯洛(以色列,《自由区》)

最佳男演员奖汤米.李.琼斯(美国,《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最佳剧本奖吉勒莫.阿里加(美国,《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第59届(2006年) 金棕榈奖《风吹稻浪》(英国,肯.罗奇)

评委会大奖

《佛兰德斯》(法国,布鲁诺.杜蒙) 评委会奖 《红色之路》(英国,安德里亚.阿诺德) 最佳导演奖

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墨西哥,《巴别塔》) 最佳男演员奖

贾梅尔.德布兹、萨米.纳斯瑞、萨米.布阿基拉等四位演员(法国,《光荣岁月》) 最佳女演员奖

佩内洛普.克鲁兹、卡门.莫拉、罗拉.杜纳丝、由阿娜.科波等六位演员(《回归》,西班牙) 最佳剧本奖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西班牙,《回归》) 最佳金摄影机奖《布达佩斯岛》

最佳短片金棕榈: 《sniffer》导演:Bobbie Peers 挪威

费比西奖:《气候》/土耳其《巴拉圭树吊床》/巴拉圭《BUG》/英国 关注单元最佳影片:《江城夏日》导演:王超中国

第60届(2007年)

金棕榈奖: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两天》罗马尼亚 评委会大奖:河濑直美《殡之森》日本

60周年特别奖: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园》美国 最佳导演:朱利安·萧贝尔《潜水钟和蝴蝶》法国/美国 最佳编剧:费斯·阿金《在人生另一边》土耳其/德国 最佳男主角: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驱逐》俄罗斯 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阳》韩国

金摄影机奖:Shira Geffen/Etgar Keret《MEDUZOT》以色列 金摄影机特别奖:Anton Corbijn《Control》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最佳短片评委会奖:安东尼·陈《Ahma》 Mark Albiston《RUN》新加坡 评委会奖:玛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长大》法国/美国 评委会奖:卡洛斯·雷加达斯《沉默的阳光》墨西哥/法国/荷兰 关注单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梦》罗马尼亚

第61届(2008年)

金棕榈大奖《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国)

评委会大奖《格莫拉》Gomorra (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凯瑟琳·德纳芙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评审团奖《大牌明星》Divo, Il (意大利)

最佳导演奖努里·比格·锡兰《三只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员奖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切·格瓦拉》 最佳女演员奖温妮塞斯·德·奥利维拉《越线》

最佳编剧奖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罗娜的沉默》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饥饿》Hunger (英国)

金摄影机特别奖《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盘封管》 megatron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Tulpan》 (哈萨克斯坦)

第62届(2009年)

金棕榈奖《白丝带》奥地利/法国/德国 评委会大奖《预言者》法国 评审团奖《鱼缸》《蝙蝠》英国/荷兰/韩国 特别荣誉奖阿伦·雷乃(《野草》) 法国

最佳导演奖布里兰特·曼多萨(《基那瑞》) 菲律宾 最佳男演员奖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的混蛋》) 美国 最佳女演员奖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徒》) 丹麦/瑞典/法国 最佳编剧奖梅峰《春风沉醉的夜晚》法国/中国香港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参孙和大利拉》澳大利亚 金摄影机特别奖《阿加米》德国/以色列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竞技场》葡萄牙

金棕榈短片特别奖《六块五美金玩偶》新西兰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犬牙》

第63届戛纳电影节完整获奖名单

金棕榈大奖《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泰国)

评委会大奖《尖叫的男人》(法国/比利时/乍得)

评审团大奖《神与人》(法国)

最佳导演奖马修·阿马立克(《巡演》,法国)

最佳男演员奖贾维尔·巴登(《美错》西班牙/墨西哥

吉马诺(《我们的生活》意大利/法国)

最佳女演员奖朱丽叶·比诺什(《合法副本》,法国)

最佳编剧奖李沧东(《诗》,韩国)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闰年》(墨西哥)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母狗的故事》

"一种关注"大奖洪尚秀(《夏夏夏》,韩国)

一种关注"评审团奖《十月》秘鲁

"一种关注"最佳表演奖《唇》(阿根廷)

"电影基石"一等奖朱霍·库奥斯曼恩(《画商》,芬兰)

"电影基石"二等奖樊尚·卡尔多纳(《飞越云端》,法国)

"电影基石"三等奖《第五纵队》/《无欲无求》美国/塞尔维亚

第六十四届(2011年)

【第64届戛纳电影节完整获奖名单】

金棕榈大奖《生命之树》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美)

评委会大奖《单车少年》导演:达内兄弟(比利时)

《安纳托利亚往事》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土耳其)

评审团奖《刨根问底》导演:麦温·勒·贝斯柯(法)

最佳导演奖《亡命驾驶》导演:尼可拉斯(美)

最佳编剧奖《脚注》(以色列)

最佳女演员奖《忧郁症》克里斯·邓斯特(美)

最佳男演员奖《艺术家》让·杜·雅尔丹(法)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穿越国境》(法国)

最佳短片特别提名奖《46号运动衫》(比利时)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奖《las acacias》导演:Pablo Giorgelli(阿根廷)

“一种关注”大奖《阿里郎》导演:金基德(韩)

《停站间》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法)

“一种关注”评审团奖《伊莲娜》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法)

“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奖《再见》导演:穆哈默德·拉素罗夫(法)

“电影基石”一等奖《信》导演:Doroteya Droumeva(德)

“电影基石”二等奖《DRARI》导演:Kamal Lazraq(法)

“电影基石”三等奖《夜间飞行》导演:Son Tae-gyum(韩)

第六十五届(2012年)

【第65届戛纳电影节完整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爱》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奥地利

评委会大奖《现实》导演:马泰奥·加罗内意大利

评审团奖《折翼天使》导演:肯·洛奇英

最佳导演奖《柳暗花明》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墨西哥

最佳男演员奖马斯·米克尔森《狩猎》丹麦

最佳女演员奖克里斯蒂娜·弗卢图尔和科斯米纳·斯特拉坦《群山之外》罗马尼亚

最佳编剧奖克里斯蒂安·蒙久《群山之外》罗马尼亚

金摄影机最佳影片奖《南方的野兽》导演:本·蔡特林美国

最佳短片奖《沉默》导演:列赞·耶希尔巴什土耳其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露西亚之后》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墨西哥

“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卓越奖《萨拉热窝的孩子》导演:艾达-贝基克德国/法国/土耳其

“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奖《难忘之夜》导演:古斯塔夫-科尔韦恩伯努瓦-德莱宾法国

“一种关注”最佳女演员奖《双面劳伦斯》苏珊-克莱芒加拿大

《爱你没道理》艾米莉-德凯恩比利时

“电影基石”一等奖 Taisia Igumentseva《通向……》

“电影基石”一等奖 Matthew James Reilly《ABIGAIL》

“电影基石”一等奖 Miguel Angel Moulet《主人们》

第五篇:2009年成都戛纳印象项目酒吧街开街仪式

本文由卖油的老兄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关于酒吧

酒吧最初源于欧洲大陆,但bar一词也还是到16世纪才有“卖饮料的柜台”这 个义项,后又经美洲进一步的变异、拓展,才于大约十年前进入我国,“泡吧” 一词还是近年的事。酒吧进入我国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北京、上海、 广州等地,更是得到了淋漓的显现:北京的酒吧粗犷开阔,上海的酒吧细腻伤 感,广州的酒吧热闹繁杂, 深圳的酒吧最不乏激情„„总的来说。都市的夜空 已离不开酒吧,都市人更离不开酒吧,人们需要在繁忙遗忘,沉醉。 酒吧当年的确是以一种很“文化”、很反叛的姿态出现的,是我们这个城市对 深夜不归的一种默许,它悄悄地却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大都市的一个个角 落,成为青年人的天下,亚文化的发生地。随着都市文化的迅猛发展,曾经占 尽风光的电影院在酒吧、迪厅、电子游戏室的崛起中显得有些被冷落的感觉。 以新新人类自居的酷男辣妹,对于“泡吧”更是情有独钟,因为酒吧里欣赏歌 舞、听音乐、扎堆聊天、喝酒品茶甚至蹦迪,无所不包,随你玩到尽兴,又显 出时尚派头,自然成了流行的消闲娱乐方式。酒吧文化在中国不过十几年的历 史,但是它发展迅速,可以称得上是适时而生。多年前在茶馆和酒楼听传统戏 曲是当时大众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对音乐取向的变换 和选择也是必然。由于八十年代外资与合资的酒店在大陆大规模的发展,相当 一部分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们对酒店内的酒吧发生了兴趣;追求发展和变化的心 态促使一部分原来开餐厅和酒馆的人们做起了酒吧生意,将酒吧这一形式从酒 店复制到城市的繁华街区和外国人聚集的使馆、文化商业区。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气质,就应该到酒吧去。捕捉老板的表情和泡吧人的 姿态,就能感受到在白天的工作装遮掩下看不到的最真实生动的激情与 活力。酒吧,城市最敏感的时尚末梢,在简单、实惠、风情、激奋、小 资„„各色妖娆中,提供城市玩家各样的快意。 成都酒吧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进入一个迅速发展阶段。散落在巷 陌中的上千家酒吧,因为这个城市才有的突兀个性和不断翻新着的欣欣 向荣,激发出城市过客和原住民生生不息的爱恋。 相比别的城市,成都酒吧也许未必更加时尚新潮,但其“文气胜过酒气” 的儒雅气质却独树一帜,因此有人评价说“成都酒吧艺术气息弥漫,是 白领人士交往融汇的最佳场所。”当夜色在柔和的音乐中缓慢流淌,让 我们走进霓虹,走进成都的酒吧,一起品嚼这座“休闲之都”温柔妩媚 的又一面,同时靠近那些“酒吧人”,聆听他们跟音乐与霓彩一起脉动 的的渴望与梦想。

关于成都酒吧 文化

关于成都酒吧 现状

成都酒吧分布较为零散,主要集中在市中区、城南和城 西片区,依 附成都部分中高档的成熟社区,形成了一些比较有 规模的酒吧街。 目前,已形成九眼桥、玉林、芳邻路、罗马假日、耍都几大酒吧集 中区。 在成都现有的酒吧中, 大部分在形势上表现得比较前卫和现代,通 过室内的装饰 和灯光来营造氛围,突出自己的主题。但大部分的酒 吧在装修档次上还是以中低档居多,有个性特色和格调的酒吧较少。 许多酒吧的主题不明确,没有特色、经营范围过杂 ,因为卖酒而卖 酒,而顾客也只能为喝酒而喝酒。

提高社会对戛纳印象发展的关注度, 提高社会对戛纳印象发展的关注度,提升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充分利用已经打造好的商业环境、休闲环境、江水环境,展示戛纳印象的 良好形象,一个新城南时尚生活的人文地标,一个释放激情魅力的不夜城, 一个全新的投资创富核心口岸的品牌理念,并展示企业的强大实力及背景。 通过对此次活动的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戛纳印象项目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宣传戛纳印象商业氛围, 宣传戛纳印象商业氛围,促进戛纳印象的销售与招商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打造城南盛夏休闲新生活的氛围,用人气聚集商气, 用商气拉动人气,将戛

纳印象商业氛围淋漓尽致的展示在大众面前,刺激 其中的潜在商家和投资者,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

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2009年11月——12月25日 活动地点: 活动地点:戛纳印象项目现场 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 主题词 —— 戛纳印象新天地 主题口号 —— 时尚戛纳年 畅饮地中海

参与对象: 参与对象:成都市民朋友,重点包括城南及华阳中高 端消费群酒吧街开街仪式及庆典活动

◆向潜在客户传达项目信息。 向潜在客户传达项目信息。 向潜在客户传达项目信息 通过开街庆典公关活动策划, 通过开街庆典公关活动策划, 向项目潜在客户传达项目信息, 向项目潜在客户传达项目信息, 扩大项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扩大项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而提升销售机会。 进而提升销售机会。

◆提高媒体曝光度及关注 提高媒体曝光度及关注 度。 制造事件营销, 制造事件营销,扩大项 目的影响范围, 目的影响范围,传递更生 积极的项目相关信息, 动、积极的项目相关信息, 树立品牌形象, 树立品牌形象,营造良好 的口碑。 的口碑。

活动目的

◆提升戛纳印象准业主的购买 提升戛纳印象准业主的购买 信心。 信心。 通过开街仪式及庆典活动 的精心策划, 的精心策划,邀请准业主亲身 感受湾居人的品质生活, 感受湾居人的品质生活,提升 准业主的购买信心, 准业主的购买信心,实现项目 在销售上的公关活动效果。 在销售上的公关活动效果。

活动要素

活动时间:2009年12月25日 活动地点:戛纳克拉码头项目现场 活动主题: 参与对象:相关领导 相关媒体 项目客户 成都市及华阳市民 活动调性:喜庆、热闹、时尚、品质活 动 架 构

嘉宾及媒体签到 激情开场 停车指引/金星签到/酒吧文化展览参观 电声小提琴开场酒吧街开街仪式

克拉码头嘉年华

领导及嘉宾致辞/开街庆典仪式

趣味互动活动 酒文化沙龙 酒品促销活动

克拉码头璀璨之夜

戛纳之星魅力秀/坝坝电影/

风情文艺表演/地中海风情冷餐PARTY / 互动抽奖/

开街仪式 通过盛大的开幕式举办,扩大戛纳克拉码头酒吧街在成都市民特别是 华阳和成都城南区域市民的影响力,从而吸引市民的积极参与,拉动 消费热潮,促进项目楼盘的销售。

活动概述

风情文艺表演 丰富的庆典活动:海量王啤酒争霸赛 、生日PARTY、啤酒欢乐汇(飞 镖比赛、大球星、沙弧球等)、节目演出、戛纳酒娘show、风情 PARTY、坝坝电影节等活动,让到达现场的市民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热 情积极的参与,从而打造城南魅力不夜城的盛况。啤酒节开幕式

酒吧街开街仪式: 酒吧街开街仪式:特邀摇滚乐队做暖场演出,音乐间隙,主持人宣布酒 吧街正式开街的时候,由戛纳印象相关领导及特邀嘉宾以木锤敲开啤酒 桶,啤酒花四溢,啤

酒喷涌而出,同时漫天礼花纷纷飘落,各种舞台效 果启动。摇滚乐队开始激情演奏,场面顿时热闹非凡。在乐队演奏的高 潮阶段,精心布设的冷烟花随着音乐的节奏此起彼伏,配合台下来宾的 桄椆交错。整个现场的狂欢气氛显露无疑!

开幕式文艺演出: 开幕式文艺演出:邀请成都专业的演出团队,进行精彩的表演。 高空烟火表演:为烘托开幕式的热闹气氛,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在开幕 高空烟火表演 式当天晚上举行高空烟火表演。

通过设置一系列参与性和娱乐性极强的主题活动,其中酒吧主题比赛穿 插整个啤酒节过程中,营造浓厚的酒吧氛围、休闲氛围,充分体现项目 休闲、娱乐的各方优势;啤酒节主题活动

目的:通过活动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展示开发商的实力和先进的经营 理念,从而突显戛纳印象项目的商机,最终达到项目销售的目的;

活动形式:在河岸布置休闲桌椅,临河饮酒、吃烧烤、卤菜等,免费看 坝坝电影、欣赏街舞比赛、歌舞表演,参加互动游戏赢取奖品等;通过 丰富的活动内容,提升戛纳印象的品质,并聚集人气。

海量王啤酒争霸赛

互动性活动

围绕啤酒的主题,开展喝啤酒的比赛,使啤酒爱好者能更积极的参予到此 次活动中来,让大家喝的尽兴,玩的开心。

比赛一:将军肚(定时) 比赛规则:邀请现场来宾参加喝啤酒大赛,在固定时间内比赛谁喝的啤酒 最多,该选手将赢得本轮比赛的冠军。现场报名参予,冠军获得者将免费 送上小吃套餐2份,并且赢得本次活动过程中免费畅饮啤酒的奖励。

比赛二:情侣交杯啤酒大赛 比赛规则:在规定时间情侣喝交杯啤酒,要求男女双方交杯,双方喝完后, 才能加酒,规定时间喝的最多的胜利,每轮胜出者将免费送上小吃套餐2 份,并且赢得本次活动过程中免费畅饮啤酒的奖励。

戛纳印象新天地欢乐向前冲 湖南卫视备受关注的《智勇大冲关》,平民自娱自乐的快乐,普通人 的挑战精神让人敬佩和感动。 以《智勇大冲关》为模板,在会场平整位置搭建一个专用游戏场地, 中间设置很多挑战项目,如过独木桥等项目,所人参与者在规定时间 内挑战过所有项目后,视为挑战成功,获得精美的奖品。 此活动为可持续进行,每场时间最短的选手可争夺月冠军,奖品为知 名品牌空调或冰箱等夏季热门家电。

互动性活动 ——啤酒欢乐汇 啤酒欢乐汇

戛纳大球星 互动性活动 ——啤酒欢乐汇 啤酒欢乐汇 游戏规则:精美球门一个,参赛者在一定的距离内射门洞, 每人有三次机会,射中门洞的则可获得小奖品1份。

镖王之王 互动性活动 ——啤酒欢乐汇 啤酒欢乐汇 游戏规则:每人三次机会,所得总环数达到游戏规则要求的 获得小奖品1份。

互动性活动 ——啤酒欢乐汇 啤酒欢乐汇

啤酒沙狐球 游戏规则:桌子上画出若干小圆圈,对应不同的奖券,将啤 酒杯推进圈中获胜。

喝啤酒游戏 互动性活动 ——啤酒欢乐汇 啤酒欢乐汇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观众在舞台上做各种的游戏,输了的观 众惩罚在舞台上喝完啤酒,大家在游戏的过程中享受啤酒的 欢乐氛围。

促销活动

生日PARTY 生日PARTY 在本次活动期间过生日的来宾,经过预订,可以免费获得一个生日 蛋糕,并赠送一些啤酒、水果和小吃,吸引来宾可以邀请自己的朋友 一起来现场参加活动,带动人气,为活动增加趣味。

促销活动 免费啤酒大派送 每天限额50人,免费啤酒大派送,先到先得,获得免费喝啤 酒消费券的来宾可以随意喝。以此方式吸引市民参与。

文艺表演

在活动前期,为观众和来宾安排了精彩的演出节目,如动感舞 蹈、戛纳酒娘show、歌曲演唱等 ,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喝着啤 酒,吃着小吃,台上台下同乐,在演出中穿插互动游戏,让台 上台下的观众互动。

坝坝电影 80年代,端着小板凳看坝坝电影的盛况即将重演,在现场放映 老电影,让来宾重温旧时时光。(每周末举行)

啤酒文化主题展

通过展示柱的形式宣传啤酒知识,一方面丰富啤酒节内容, 另一方面在现场气氛上起到烘托作用。

活动内容时间安排

酒吧氛围主题比赛活动

比赛内容: 比赛内容:疯狂DJ之夜、PUB歌手(乐队)挑战赛、戛纳魅力之星评 选、花式调酒大赛、街舞大赛(建议选择其中1个项目操作) 时间安排(暂定): 时间安排(暂定): 前期宣传及参赛选手招募: 前期宣传及参赛选手招募: 8月1日前; 初赛: 初赛:8月份第一个周六第一场(8月8日)、 8月份第二个周六第二 场(8月15日); 半决赛: 半决赛: 8月份第三个周六(8月22日); 决赛: 决赛: 8月份第四个周六(8月29日);成都酒吧发展历程展:贯穿整个活动期间( 月 成都酒吧发展历程展:贯穿整个活动期间(7月—9月)。 月

啤酒狂欢节主题活动

开幕式: 月份 待定) 月份( 开幕式:7月份(待定) 主题活动 海量王啤酒争霸赛:每周日举行; 啤酒欢乐汇:每天进行,可自由选择参与; 促销活动:每天进行; 文艺表演:每周日进行(可穿插海量王啤酒争霸赛); 坝坝电影:每周五进行;

啤酒文化主题展:贯穿整个活动期间( 月 啤酒文化主题展:贯穿整个活动期间(7月—9月)。 月

酒吧氛围主题比赛组织 参赛选手招募 通过前期媒体宣传扩大声势,联合成都知名酒吧进行联合推广,以丰 富的奖品或奖金吸引酒吧、学校、及其他爱好者广泛参与。开幕式启 动时,发布比赛信息,并组织报名。报名分为现场报名和电话报名, 现场报名可在项目现场设置一个主报名点,为方便选手报名,市内可 设置分报名点,选择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合作酒吧。在各媒体或宣传 信息发布中公布电话报名的号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记录。 按常规比赛方式进行,分为初赛、半决赛、决赛三个部分,通过淘汰 方式决出冠亚季军; 预选赛中,直接由评委决定选手的去留;半决赛和决赛中,由评委和 观众一起参与评选,增加比赛的参与性和可看性。 比赛的打分分为两个部分:评委打分和观众打分,邀请成都行业专业 人士参与比赛的评选,评委给出分数占选手成绩的40%,观众通过声 音分贝仪打分,占总成绩的60%。

比赛组织

啤酒节组织

啤酒商合作 通过招商的方式与啤酒商合作,由啤酒商提供整个活动期间的啤酒。 (可联合现已开展的啤酒节,如都江堰啤酒节,作为分会场,从而 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完成啤酒商的招商事宜。) 小吃商合作 通过招商的方式,为小吃商提供免费的场地,小吃商需提供有效的 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并签署合作协议,小吃价格由开发商和小 吃商协商制定,价格不能超过市面常规价格,以防止因小吃价格偏 高而影响整个啤酒节的人气。 三方配合 啤酒商和小吃商需配合开发商方面为吸引人气而设定的促销方式, 如赠送啤酒、小吃等。 现

场控制 全场使用统一的活动标识和包装。 服务人员、工作人员统一着装,并需要保持服装及个人形象的干净、 卫生。 设定项目总负责制,现场执行总指挥负责全面把控整个活动。前期预热造势

户外广告宣传 在戛纳印象现有项目户外广告位上,通过大面积的户外广告牌 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宣传; 项目现场升空气球宣传大力支持;

电视媒体传播 活动开始前,通过电视广告进行活动信息告知,尽可能使活 动得到最大成程度的传播; 电视媒体推荐 CDTV-1 城市新闻 CDTV-2 深夜快递 CDTV-5 成都全接触 SCTV-4 新闻现场 SCTV-1 四川卫视

报纸媒体传播

活动开始前,在成都各主要平面媒体将进行大面积的软性报道支持, 结合硬广,对活动进行立体化、多方位的报道;

报纸媒体推荐 四川日报 成都商报 华西都市报 成都晚报

广播传播 联合电台的美食、休闲等节目,在节目中发布关于活动的信息。 电台推荐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其他宣传方式

DM单印刷品 单印刷品 将针对本次活动制作DM单进行宣传,在华阳主城区和成都城南区域发放。 夹报 在主流报纸媒体夹带发送活动相关信息;

网络宣传 通过成都区域知名门户网站,面向全城发布本次活动信 息告知的报道。 网站推荐: 网站推荐: 四川在线 成都全搜索 新华网四川频道 四川机构网

活动期间新闻点宣传

报纸媒体: 报纸媒体: 通过活动期间新闻性的事件进行软文报道;

电视媒体 活动期间将安排电视广告与电视新闻、专题等,针对活动过程 中的新闻性事件进行实时报道、追踪,大量硬性广告进行配合 支援,专题采写啤酒节的独特事件; 网络宣传 针对活动中的事件进行报道,文字结合现场照片的方式宣传。

媒体效果

强势的媒体宣传攻势下,必将使活动信息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信息传播范 围越大,受众越多,效果越好。媒体的正面引导使广大市民对整个活动有 一个好的认识。对提供整个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场效果

通过活动的开展,将华阳市民和成都市民,特别是城南的市民吸引到项目 现场,通过各种有趣的主题活动,让市民朋友在吃喝玩乐中,体验戛纳印 象所打造的“释放激情魅力的不夜城”的新城南高品质生活。同时,各主 题活动的热闹人气,用人气聚集商气,用商气拉动人气,刺激其中的潜在 商家和投资者,从来促进戛纳印象的销售与招商。

项目名称 现场布置(2个月) 酒 疯狂DJ之夜 吧 PUB歌手(乐队)挑战赛 主 题 戛纳魅力之星评选 活 花式调酒大赛 动 街舞比赛(2个月) 成都酒吧历程展 啤 开幕式 酒 互动性主题活动 节 活 促销主题活动 动 文艺表演 啤酒知识展(2个月) 媒体宣传 分会场使用费

费用 5万 15万(两晚) 8万 8万 5万 6万 1.2万 6万 7万 合作品牌支持 6万 1.2万 6万 4万—5万

以上费用仅为初步预算,详细报价待项目确定后另行提供

安全、 安全、卫生保障措施 活动区域治安安全: 配备强大的保安队伍为此次活动进行有利的安全保障; 车辆停放在安全的指定位置,并有专人看守; 与治安联防队紧密协作,确保此次活动安全无事故; 在活动现场,严禁所有商家在活动现场生火; 统一形式、统一样式的布置桌椅板凳; 配备强大的保洁队伍对此次活动进行有力的环境保洁; 每桌配置垃

圾桶两个,严禁消费者乱扔垃圾,对市容市貌造成破坏; 主办方统一指定原材料生产地点,严禁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废物、污水, 利用项目现有的排污管网进行排污; 向环卫所定购垃圾桶两只,用于垃圾、废物的收集和清运;

市容市貌、环境卫生

活动危机管理 活动过程中,杜绝工作人员与来宾引起纠纷的争吵现象,如有意外出现, 由总协调出面协调; 防雨措施: 本次活动在户外进行,需密切注意天气。与气象台取得联系, 预测活动期间的天气情况,如若整体趋势不好,则有必要准备雨具或讨 论作出其他安排。如果预测天气不错,每天仍要关注天气变化,以防万 一; 在现场,如因天灾或人为情况,出现的火灾等危险情况,要及时控制。 应准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戛纳印象方面应设立专门负责安全的人员,一切活动以安全为第一,备 齐常备药品。活动过程中出现疾病、受伤等 情况及时自救,并求助当地 的医疗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随时保持联系,以保证安全;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其他方面的问题。

THE END

本方案仅为策划简案,详细方案另行奉上„„ 本方案仅为策划简案,详细方案另行奉上

上一篇:南非肯尼亚考察报告下一篇:农村文艺演出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