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案范文

2022-05-24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案范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成语故事教案范文

成语故事教案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是怎么来的吗,他的来源有多少种呢?请同学们说说看,《学生自由说说》课件1出示(说一说)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啊!成语是由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的现成话。一般有4个字组成,也有一些来自于口语的成语,有三个字,五个字,6个字的,比如:闭门羹,人贵有自知知名等等,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成语,(课件2)一般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书本记载:包括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一种是民间口语。同学们,请你读读第八课《成语故事》中的三则成语,看看它们是属于其中的哪一类的,课件3(读一读)同学们都发现了吧,它们都属于古代寓言、那你知道语言是怎样构成的吗?寓言一般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有的寓言直接说出寓意,有的寓言则把寓意蕴含在故事当中,同学们,请你猜猜看,读懂寓言的方法是什么?课件4(一起讨论)。其实,读懂寓言的方法很简单,要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读懂了故事也就明白了寓意,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课件5《自相矛盾》谁能够把这些字音读准确呢?课件6出示生字这里第一行字是三会字,要会读,会认、会写,第二行字是二会字要会读、会认。先请你自己读读看,让我们一起来读,(师读一遍)同学们,现在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件7(读通课文)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吧。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那么,他

的寓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课件8(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当中有两处描写楚国人的语言,我们一起来看,课件9(出示段落),第一处(读

1、

2、)请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特别注意红色字的部分,告诉你什么呢?同学们体会到了吗?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红颜色的字更反应出它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有夸口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按照楚国人的意思他的盾能阻挡一切矛的进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请你把这两句话读读。现在,你明白这则寓言的寓意了吗?这个出国人自吹自擂,说话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课件10(自相矛盾)的含义,同学们请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请大家说说看,刚才我们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是用了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寓言。

现在我们再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件11《滥竽充数》,有位同学这样写,同学们善于观察,一下子发现(竽)字写错了,他写成了竹竿的竿,正确的写法是课件12滥竽充数,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它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子头,下面的于字正是他的读音,这样记忆就不会出错了,滥是失实的意思,滥竽就是吹不成调的竽,那么这个词语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

读故事想一想,课件13(读一读,想一想),读了故事你就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吧,在课文中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会吹竽的行家队伍里充数,那么这则成语他的寓意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齐宣王在位,和齐闵王在位时南郭先生的境遇分别是怎么样的,请你找到关键的句子,读一读,课件14(默读思考),同学们都找到了吗,齐宣王在位时,课件15(每当----一样多的俸禄)我们从这里的“居然”可以看出,居然就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这里也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蒙混过关,却得到和别人相同的报酬,这是很不应该的,齐闵王继位了,课件16(出示段落每当演奏时=====只好逃走了)看这时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我们从这里的只好一词,可以看出南郭先生当时的无奈沮丧,黔驴技穷的窘相还能怎么办呢?课件17同学们看看他现在的样子,你能够看着插图想象一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动作,神态和他的心理活动吗?现在你明白这则寓言的寓意了吗?课件18(滥竽充数)的寓意,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则语言,是在故事中读懂寓意的,你能够自己读读第三则寓言《画龙点睛》吗?相信你一定行,课件19(自学寓言体会寓意),你归纳的寓意正确吗?请你翻开成语字典查一查,课件20(画龙点睛)寓意,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的《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是一篇现代白话文,同学们一读就懂了,可是你知道他是从哪来的吗?他出自(韩非子乃以)这本书,早在两千多

年前,韩非子就用古文写了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21《自相矛盾》(楚人有----其人弗能应也)同学们再让我们读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则语言的古文,相信对照着白话文你一定能够理解,在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课件22(古文赏读)出示《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同学们,成语故事乐趣无穷,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乐园。课件23出示4幅图画,能够看图说成语吗?聪明的同学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学的3则成语吗?课件24(成语对对碰)你能不能把这5个成语填写到他将对应的意思当中去呢?成语接龙老师出第一个成语,三思而行,课件25(三思而行)谁能够接着这个行字往下说呢?试试看,大家一定接了不少成语吧,我这儿有一位同学它是这样往下接的,课件26(出示成语),成语猜猜猜,下列成语中的主角是谁?课件27(四面楚歌---图穷匕见),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成语乐园之行就此止步了,相信你一定还意欲未尽吧,没关系,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成语,读好成语,用好成语,领略成语别样的风采。

第二篇:成语故事教案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8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锐利、形象逼真"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意思;背诵《画龙点睛》。

3.在理解成语故事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意思,并会运用这三个成语。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让学生进入角色表演,体会寓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生:完成预习单。(见附件一)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那些成语故事呢?你还知道它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 楚国 锐利 墙壁 逼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僧人 唬人

2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矛 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卖 盾 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 )充数

张口( )舌 张( )舞( ) 形象( )乌云( ) 电( )雷( ) ( )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习。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 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师生交流

5.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板书设计:前 后

齐奏 取得俸禄 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 不信 惊叹

独奏 只好逃

3.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

第三篇:成语故事教案

《老马识途》《指鹿为马》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老马识途》《指鹿为马》

3 《对牛弹琴》《鹤立鸡群》 孩子复习讲述《老马识途》《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学习新成语故事《对牛弹琴》《鹤立鸡群》,运用成语说句子。

4 画《对牛弹琴》 孩子复习讲述上节课的成语故事,画《对牛弹琴》故事配画。

5 《兔死狐悲》《飞蛾扑火》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兔死狐悲》《飞蛾扑火》

6 《杯弓蛇影》《金蝉脱壳》 孩子复习讲述《兔死狐悲》《飞蛾扑火》的成语故事,孩子来讲《杯弓蛇影》《金蝉脱壳》的成语故事。 7. 画《杯弓蛇影》 孩子自己画《杯弓蛇影》的故事配画

8 《蛛丝马迹》《鼠目寸光》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蛛丝马迹》《鼠目寸光》

9 《一鼓作气》《韦孩子复习讲述《蛛丝马迹》《鼠目寸光》的成 编三绝》 语故事,孩子来讲《一鼓作气》《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10 《举一反三》《七步成诗》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举一反三》《七步成诗》 11 孩子演《七步成诗》《杯弓蛇影》 把孩子编排为两组,两组人员分表选代表来表演《七步成诗》和《杯弓蛇影》

12 《一夜十起》 《五谷不分》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五谷不分》《一夜十起》

13 《毛遂自荐》《孟母三迁》 孩子复习复述《五谷不分》《一夜十起》的成语故事,孩子来讲《毛遂自荐》《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14 画《毛遂自荐》 孩子自己画《毛遂自荐》的故事配画

15 《精忠报国》《高山流水》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精忠报国》《高山流水》

16 孩子自己讲准备的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孩子自己准备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17 《纸上谈兵》《负荆请罪》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纸上谈兵》《负荆请罪》

18 复习总结 总结本学期学过的所有成语故事,对孩子一学期表现进行表彰总结。

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成语的理解。三则故事分别通过语言、动作、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叙述故事,学习这些不同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

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

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

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 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三、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四、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五、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戳穿盾: ①对 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①错 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二篇

2、水滴石穿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本成语故事。

2、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

3、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去做。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三个重点词句的意义。

2、品读中领悟水滴石穿的启示,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

3、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课件准备:《水滴石穿》的PPT课件、SWF朗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中国幅员辽阔,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在源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以及那脍炙人口的历史成语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插图,这块在屋檐下风吹日晒的石头上的光滑圆润的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

4、能用一个成语归纳这幅图的内容?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动画播放《水滴石穿》。思考:“水滴石穿”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他要这样说?

2、张县令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为了这枚铜钱,这个小吏被县令处斩。为什么县令要下令处斩这个小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再者,这个小吏还没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还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大不了的!)

3、齐读课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石头也会被滴穿的。”

三、渗透教育

1、学完这个成语故事后,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故事的意思吗?齐读课文第二节“成语„„危害。”

2、现在常用在什么积极的地方?学生讨论后,继续齐读课文第二节“现在,„„取得成功。”

3、由这个成语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样的人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谁能简要地介绍他的事例?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4、点击“课件3---4-----5:

[1]指名朗读:爱迪生、齐白石、贝多芬

[2]听了这三个伟人的的事迹后,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四、沙场点兵

1、回到现实的学习生活当中,深情讲述:“水滴是渺小的,不能和坚硬的石阶相比。可是日复一日往石阶上滴,时间一长,石阶上竟出现了一个个小孔。这就是不起眼的小水滴创造的奇迹!是因为小水滴相信自己的力量,具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由此,我想要我们求学成才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自信与恒心就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总认为自己天生条件不好,是“没用的人”,“不如人家聪明”,那么从小小的水滴身上,这些同学应该得到启发,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气,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看到光明的希望。水滴还可以穿石,何况我们小学生呢?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有信心,也需要有恒心,因为知识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信心,也就会失去奋斗的勇气,如果没有恒心,理想就会变成空气。同学们,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攀登科学高峰,必须持之以恒!”出示课件。

2、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历史成语故事?共同交流。

五、复述故事

1、分成小组,在小组中互讲故事。要求:听清讲得好的地方,并注意不足之处。选派代表到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即兴演讲。

2、指名演讲。

3、小结。

六、总结讨论。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1.成语“水滴石穿”愿意是指-------,现常用来比喻-- ------------

2.用“水滴石穿”造一个句子。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等词语造句。

3.运用查成语词典和联系课文等方法,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词语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智能回音

1.做游戏

2.引出课题

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容易错的词,相机理解。

3.齐读全文,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些?

(板书: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涽王)

三、深入阅读,明白道理。

(一)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

1. 联系课后T5,交流“滥竽充数”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

2. 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说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划下来,并读一读。

1)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① 你读懂了什么?

② 联系这句话理解“滥竽充数”。

③ 指导朗读。

2) 出示:“每当演奏时.........样子”。

① 师范读,生想象。

② 生表演,理解南郭先生的装模做样,并指导朗读。

(二)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

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吗?

1) 齐宣王时,“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指导朗读)

2) 齐涽王时,逃走了。

3) 学生质疑。

(三)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 出示:a.(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可是(齐涽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 比较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位君王的爱好截然不同?

3. 分析南郭先生的心理,从而获得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四)总结“滥竽充数”的寓意。

1.师范读古文。

2.自由读,对照注释,自己尝试读懂。

3.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说说文言文的内容。

四、选择性作业

阅读:《鱼目混珠》

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板书设计

齐宣王

南郭先生

齐湣王

爱讲排场

装腔作势

用人严格

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蒙混是不行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三篇

画龙点睛

教学要求: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明白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明白成语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1 播放龙的动画片,(三条上下飞舞的龙,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整体感知。

2 谈一谈:动画片中的动物你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喜欢它吗?

3 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则成语,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 板书——画龙。认识龙字,你看一看他和那个字很像?你可以怎样记住它。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3、下面我想请相邻同学互相当小老师,如果同学还有不会的你就主动帮帮他,如果他读对了,你就在课题旁给他画个。。

4、大家读得可真认真,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课文。

三、共同探究深入学习

1 轻声读第一段,找出画家在哪里画的龙。(出示词语:墙壁。你来指一指教室的墙壁在哪里,观察一下这两个字都有什么?你会认了吗?)

2 现在请你来当小评委,评一评画家的画.(课件演示)生即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术。

3 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出示词语:赞不绝口。板书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含义。你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吗?

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5 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几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

6 全班齐读第二段,要读出夸赞和惊奇的语气。

7 面对大家的质问,画家是怎样回答的?你相信他的话吗?为什么?(板书:点睛)

8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画上眼睛后龙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9 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a 读一读,画上眼睛后的有关句子。(动画演示龙腾空而起。理解词语:张牙舞爪。看了动画你能表演一下什么叫张牙舞爪吗?告诉学生根据词语表演也是理解词义的一种好发方法。提示:爪是多音字,在这里读zhǎo)(板书:腾空而去)

b 能用你甜美的嗓音读出人们的反映吗?

c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也不会飞。点睛是很重要的一笔,它给了龙生命。)

10 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墙上的龙腾空而去。

11 从此有了画龙点睛的成语。现在的生活中也常用到它,你想知道人们用它表达什么意思吗?请你先来读几个句子就知道了。

12 出示练习:

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 总结: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做事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句子或事情更加出色。

四、再次齐读课文

五、资料交流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这种动物,可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龙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有关资料。(也可看课件中提供的资料,了解龙的来历,发展,种类等知识)

教学反思

三则短小的成语故事,学生读来觉得很有情趣,很受启发。回顾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这样的发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1.三则成语故事主要是表扬或讥讽谁?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明白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2.三则成语故事中,主要抓住哪个字来表达深刻道理的?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文字,明白了“夸”、“混”、“点”字在三则成语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紧扣上述提到的三个字。让学生进行感悟后的表达,指导读好楚国人的“夸口”,读好南郭先生“混”的模样,读好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这样文章的重点凸现了,寓意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3、叶公好龙 教学目标:

1.能复述“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2.认识28个字(含高频字)。 3.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教学重点:认识28个字。

教学难点:背诵成语韵文。

教学用具:投影仪、生字卡、计算机。

教学时间:35~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感知韵文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愿意听吗?

1.运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映出成语韵文: 叶公好龙太可笑,

口是心非惹烦恼,

看人不仅听其言,

表里如一最重要。

2.先听老师读一遍。(语速稍缓)

3.教师逐句领读,儿童跟着读。

韵文第一句前四个字“叶公好龙”(高声强调)是一个成语,它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知道吗?(学生试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二、创设情境,感知故事

老师讲述“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回事儿?

1.出示《叶公好龙》教学光盘。(卡通画面。教师讲述语速稍缓、语调跌宕有致。)

2.请大家一边看动画,一边用自己的话自由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点击鼠标、重放动画;全体学生自由讲述故事(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

三、图文对照,感知韵文

1.请大家把书翻到73页。老师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

2.老师读两句,大家读两句。

3.大家仔细看图画,试着读韵文全文。

4.教师板书韵文全文。

5.女同学照书齐读韵文。

6.男同学照书齐读韵文。

7.全班同学拍手齐读韵文。

8.大家想一想,这篇韵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用书上的话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

9.教师板书课题:叶公好龙

四、演练结合,趣味识字

1.“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四个字里就藏着那么有趣的故事,大家说,中国字奇妙不奇妙?

2.猜字游戏:学生抢答(教师利用教具——绘有彩色龙的带手柄纸板,任意遮挡黑板上板书韵文中的一个生字)。

3.教师指导学生变序读句子(了解识字情况)。

4.教师指导学生变速读句子(强化识字效果)。

5.指学生在同学前面讲“叶公好龙”故事。

6.分角色表演小品“叶公好龙”。

7.教师带领学生跟随教学光盘演示在大屏幕上“叶公好龙”四个字的速度,进行书空。

8.两名儿童之间拍手背诵全文。

9.全班儿童背诵全文。

五、课外作业 回家以后,各位小朋友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4. 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了解成语中的故事及意思。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3、情感目标: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成语中的故事。

2、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小朋友,你们有什么爱好呢?(学生自主回答)这么多爱好啊,老师今天要考一考你们,请你们猜动画片的名字!课件出示《坐井观天》的动画。

2、教师导语:小朋友们真厉害啊!今天,我们要认识很多更有趣的成语,因为,每个成语里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20分钟)

1、小朋友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成语,如果你在读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娃娃,就拼一拼它头上的章节。要特别注意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的字。等会老师还要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呢!

2、师生赛读成语。

3、课件出示生字娃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每出示一个字娃娃,就让一个小朋友说,其他的认真地听他说正确没有。

4、小组合作探究:(每小组讨论4个字),哪个字你容易叫错,是怎样记住它们的样子的?派代表说一说。

5、做识字游戏:将字娃娃贴成一座山的样子,学生搬山,认识一个生字,扩词后,就搬掉一块,直到搬完为止。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14分钟)

1、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说名字。

2、小组活动:先读一读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故事,再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小伙伴听,派代表在班上讲。

3、我会猜,教师出示课件《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学生猜。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回家后,把你领会到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积累成语,并阅读有关成语的课外书籍,准备开展一次讲成语故事的比赛。 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5、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6、南辕北辙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

朋友( )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 )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

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

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

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

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

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

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7、画龙点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2、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第四篇: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

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 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 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 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 “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 他为什么要充数?

(3) 他为什么能充数?

(4) 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 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 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 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这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 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三课

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了解成语中的故事及意思。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3、情感目标: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成语中的故事。

2、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小朋友,你们有什么爱好呢?(学生自主回答)这么多爱好啊,老师今天要考一考你们,请你们猜动画片的名字!课件出示《坐井观天》的动画。

2、教师导语:小朋友们真厉害啊!今天,我们要认识很多更有趣的成语,因为,每个成语里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20分钟)

1、小朋友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成语,如果你在读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娃娃,就拼一拼它头上的章节。要特别注意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的字。等会老师还要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呢!

2、师生赛读成语。

3、课件出示生字娃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每出示一个字娃娃,就让一个小朋友说,其他的认真地听他说正确没有。

4、小组合作探究:(每小组讨论4个字),哪个字你容易叫错,是怎样记住它们的样子的?派代表说一说。

5、做识字游戏:将字娃娃贴成一座山的样子,学生搬山,认识一个生字,扩词后,就搬掉一块,直到搬完为止。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14分钟)

1、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说名字。

2、小组活动:先读一读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故事,再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小伙伴听,派代表在班上讲。

3、我会猜,教师出示课件《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学生猜。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回家后,把你领会到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积累成语,并阅读有关成语的课外书籍,准备开展一次讲成语故事的比赛。 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了坐井观天所蕴含的寓意,明白了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

第四课

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教学反思:

学生明白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

南辕北辙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

朋友( )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 )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

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

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

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

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

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

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

第六课 画龙点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2、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第七课

画蛇添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四、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

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

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第八课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复述课文。

2、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从题目《惊弓之鸟》就让我们知道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围绕以下问题: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请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能手”是什么意思?

3、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4、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三、学习第二至八自然段

1、是一只怎样的大雁?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2、板书:用“??”找出更羸说的话,用“?”找出魏王说的话。

3、同桌两人互相练习对话。(指两名学生朗读)

4、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羸是怎样做的句子。

5、出示投影: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6、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7、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注:正确做法:右手要松开。)

8、让学生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板书: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9、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二至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10、引导学生装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11、过渡: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目自学。

⑴更羸说了几句话? ⑵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⑶ 板书更羸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箭伤孤单失群,引导学生讨论四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⑷所以从文章结构,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进行叙述。

2、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听到弦响会受到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板书)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3、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五、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六、布置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第五篇:8成语故事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对策:给学生充沛自读课文的时间。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

8、成语故事)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方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拆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身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四、安排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誊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时间允许的话,学完第一则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资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括着的深刻道理。

对策: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 词语。

2、 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身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学《画龙点睛》

1、让学生自身阅读这则成语故事,想想:自身读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2、学完之后,请学生交流收获。相机讨论:

(1)张僧繇画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

(3)结果怎样?

(4)交流、朗读:

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读。体会张僧繇画龙技艺的高超。

(6)考虑:

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

(在想象讨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3、 再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诵《画龙点睛》

3、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

退避三舍

风声鹤唳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草木皆兵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板书设计:

拆穿

自相矛盾:夸口 矛 ---------- 盾 张口结舌

戳不穿

滥竽充数:总是 一样的俸禄 装

不要„„而要„„ 溜

画龙点睛: 奇怪——不信——佩服

上一篇:诚信无价作文范文下一篇:常用短语句子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