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对策思考

2022-10-21

第一篇:城市污水处理对策思考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通过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的介绍和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关键词:水资源; 城市污水处理厂;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目前, 我国水资源形势比较严峻, 一方面,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m3, 属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 ; 另一方面,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6年,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Ⅰ~ Ⅲ类, Ⅳ、Ⅴ类,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 、32% 和28% 。我国城市水环境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在2005年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水质全部为Ⅴ类和劣Ⅴ类, 其中昆明湖和玄武湖为Ⅴ类水质, 西湖、东湖和大明湖为劣类水质。同时,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5.3%。因此, 作为城市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近年来, 在我国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从1998 ~2006年,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由266座增加到937座; 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136万t增加到6360万,t增长了5倍多; 实际污水日处理量也从29亿t增加到163亿,t 其中日处理生活污水由20亿t增加到130亿t (表1)。我国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也由10.3% 上升到43.8% ,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地表水环境, 尤其是城市水环境。

表11998~ 2006 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概况

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2006年, 我国共有污水处理厂937 座, 设计处理能力6360 万t /d, 当年共处理污水163 亿,t其中处理生活污水130亿,t 占79.8% 。污水处理厂最多的省是江苏, 共有154座, 其次是山东和广东, 分别为104座和84座; 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省是广东, 达到701万t /d, 其次是江苏和山东。2006年,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为43% , 同比上年增加了5.3%。其中, 北京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最高, 为89.3% , 其次是上海、天津, 分别为77.0% 和73.9% 。而广东虽

然污水处理能力最大, 但由于其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量全国第一, 致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4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宁夏、云南的污水处理能力在全国仅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但由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小, 因此,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排在全国前5位, 超过江苏和浙江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省。

3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问题

3.1 总体处理能力偏低, 地区分布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很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有较大提高, 目前达到43.8% ,已经超过墨两哥( 2005年数据) 和土耳其( 2004年数据) 等国家, 但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德国, 瑞士、英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都超过90% 以上,我国近邻的日本和韩国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了67.0%和78.8%。

截止2006年底, 我国335个地级市中, 只有243个城市建有不同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仍有92个地级市在其辖区内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因此,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事业任重而道远, 要实现十二五期末主要污染物同比下降10% 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我国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今后我国仍需要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财政投入。对于东部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在充足的财政收入中一定要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步伐, 改善城市水体环境; 而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国家要在财政上给予政策性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率, 从而实现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平衡发展。

4.2 拓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长期以来, 我国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系统一直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 大多是政府收费, 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 政府在污水处理投资、建设、监管中完全是一肩挑, 这就使得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进程不快, 效率低下。因此, 应尽快实现利用市场机制, 引入符合行业特征、有限且有效的竞争, 改变原来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体系,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行管理市场化, 这样必将拓宽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渠道, 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

目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BOT、TOT 模式已在部分地区开展, 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随着政策制定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模式应该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4.3 提高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程度

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就成为了资源, 如果直接排入水体而不进行有效利用就是一种浪费, 尤其是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区。因此, 一方面, 政府要建设分类供水系统, 为实现中水回用建立基础, 另一方面, 要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 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中水回用, 防止浪费。同样, 对于污泥也要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污泥回用, 加大对污泥处理的研究力度,做到保证污泥得到有效处理, 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最大限度地利用污泥, 变废为宝, 实现污泥利用的资源化。

4.4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要规模适度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要立足实际情况, 规模适度建设。规模过大, 一次性资金需求过大, 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工程建设周期长, 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尽快产生效益; 规模过小, 既满足不了当地的污水处理需求, 又形不成规模效益。因此, 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水平上, 这样才能运行成本最低, 从而取得最佳效益规模。据研究, 超过30万t/d处理能力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就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了, 相对而言, 小型( < 1万t/d) 和规模为5~ 20万t/d 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效率较好。

参考文献:

[ 1]刘昌明, 李丽娟 解决我国水问题的途径[ 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9, ( 3).

[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1998 ~ 2005 ).

[ 3] 田文龙, 刘瑶环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 3).

第二篇:我国城市垃圾及其处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垃圾产生和处理的现状,探讨了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指出了当前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体制、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垃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由于城市垃圾产量与日俱增,且产生量远大于清运量和无害化处理量,致使我国城市垃圾历史累计积存量高达60×108t,侵占土地面积多达5×108m2,约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无适合场所堆放垃圾[1-3],垃圾污染事故频出,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城市垃圾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城市垃圾的来源与产生现状

1.1城市垃圾的来源及其特征

根据垃圾产生源不同,可将我国城市垃圾主要分为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机关、学校、工厂和服务业)垃圾三大类。居民生活垃圾来自居民生活过程中遗弃的废弃物,主要有易腐有机物、煤灰、泥砂、塑料、纸类等构成。它在城市垃圾整体中,不仅数量占据首位,而且成分最为复杂,其构成受时间和季节的影响,变化大且极不均匀。街道保洁垃圾来自清扫马路、街道和小巷路面。其成分与居民生活垃圾相似,但是泥沙、枯枝落叶和商品包装物较多,易腐有机物较少,平均含水量较低。集团垃圾系指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第三产业等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它的成分随发生源不同而变化。与居民生活垃圾相比,具有成分较为单一稳定,平均含水量较低和易燃物、特别是高热值的易燃物多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民用燃料结构的影响。城市垃圾的产生大部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其中大城市又占有优势。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有机物如厨余、纸张、塑料、橡胶的含量均较高。以燃煤为主的北方城市,受采暖期影响,垃圾中煤渣、沙石所占的份额较多。

1.2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现状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9.1%的速度增长(图1),少数城市(如北京)的增长率达15%~20%。200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1.18×108t。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垃圾产生量方面占有重要比例。生活垃圾产量的60%集中在全国50×104以上人口的52座重点城市[4]。此外,近年来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高速增长趋势也不容忽视。

生活垃圾总量大幅度增长首先与我国城市数量增加有关,1986年全国城市数量为353个,2000年增加到663个,增加了近一倍;其次,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也是导致城市生活垃圾增加的主要原因,2000年的663个城市中50×104以上人口的城市有93个。以消费性为主的省、市,居民生活垃圾所占比例较大,如北京、海南和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分别只占城市垃圾总量的2%、11%和15%。以上海市为例(图2):上海市人口密度从1970年的1743人/km2,增加到2000年的2084人/km2,增加了近20%,而同时生活垃圾总量也从1970年的61×104t,增加到2000年的641×104t,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7%[5]。

我国城市垃圾在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生活垃圾中的无机物含量持续下降、有机物含量不断上升、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

加的趋势[6]。

2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是以寻找合适地点加以“消纳”为目的。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约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

2.1填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经济、技术,还是废物管理现状来看,垃圾填埋都是一项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目前我国70%以上的垃圾仍以简单填埋方式处理,由于其建设和运行费用比较低(仅为焚烧的10%,堆肥的30%),操作简便,易被决策者接受与采纳。但就此项技术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尚属初步应用阶段,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仍很多。例如废物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填埋场厌氧环境中产生的甲烷,增加了大气污染,并易引起甲烷爆炸事故;填埋场的废物受雨水淋滤或地下水的侵蚀,大量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集中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处置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设计没有考虑对垃圾分解产生的渗沥水采取相应的防渗、防漏及净化措施[7],今后将逐步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卫生填埋场所代替。

2.2焚烧

焚烧法因其无害化彻底,减量幅度大,余热发电实现资源化,节约大量填埋土地等优点而备受关注。采用焚烧技术处理垃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可燃物含量低,经济技术条件差以及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关。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质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城市垃圾中有机物与无机物在构成上分别为15%~51%和42%~81%。有燃气和集中供暖的城市和社区有机物占70%~75%,无燃气和集中供暖的城市和社区,无机物构成占67%~82%[2]。部分大城市和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垃圾成分中的可燃、易燃物已增长到40%~60%,垃圾热值基本上适于焚烧处理,加之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垃圾消纳困难问题,因而很多城市都在着手研究开发或引进垃圾焚烧技术。可以说在未来几年间,在大城市尤其对那些土地紧张的沿海城市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而言,以焚烧作为主要方式处理仅在少数城市可以考虑,在大部分中小城市尚不具备建设大型垃圾焚烧厂的条件。其原因在于:采用垃圾焚烧处理的一次性投资过高,超出了这些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日后昂贵的运转费用又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中小城市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能源气化率低,生活垃圾中的可燃、易燃成分少,不适于进行焚烧处理;垃圾产量小。

2.3堆肥技术

堆肥技术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缺少有机肥投入使农业环境日趋恶化,土质下降。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可堆肥物质,随着城市燃料结构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加。大量城市垃圾加上城市粪便,经堆肥化处理后,可成为良好的有机肥。目前全国有20余处堆肥场在运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等市都有一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垃圾堆肥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垃圾堆肥处理不慎也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由于堆肥过程不可能完全去除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会被土壤吸收,传给植物,最终影响到人体。另外,我国城市垃圾堆肥现在还存在产品肥效较低、质量较差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受化学肥料的冲击,

堆肥的销售量逐年下降,市场前景欠佳,使企业难以维持运转,有的堆肥场甚至将肥料送至填埋场处理[8-10]。

2.4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由于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水平还很低,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城市垃圾处理今后的大致趋势,将是在不断完善各种传统处理技术的同时,积极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垃圾的资源化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新领域。实践证明,有效地控制垃圾产生的源头,推进垃圾中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回收,尽可能转化利用垃圾中的潜在资源,科学地填埋废弃的固体垃圾是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1-15]。

3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1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城市垃圾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仍不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形势,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政企不分。这种体制不能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竞争机制,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庞杂,多层次而不集中,不利于城市垃圾的管理。

(2)垃圾治理缺乏资金,收费制度尚未建立。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需要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建设足够多的无害化处理工程。由于城市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政府的投入大都用于城市垃圾的收运,垃圾处理难以满足无害化治理的要求。

(3)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未引起重视。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还没有实现分类收集,增大了城市垃圾的运输和填埋量,也增加了城市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难度。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变化,以及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形式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急增。一次性商品消费也急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垃圾产生量,同时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4)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我国已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做出了全面规定,是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基础。国务院也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但缺少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也只有在一个全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好的社会,各项管理制度、防治措施才能得到顺利实施。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是处理好城市垃圾问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3.2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对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应当从加强管理、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行政经济手段、提高处理处置技术水平等方面出发,使城市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6-20]。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由于我国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管理走出困境,因此政府应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培养和建立中国的城市垃圾产业。

(2)合理征收居民生活垃圾服务费。建立和完善垃圾服务收费制度是城市垃圾产业

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垃圾产业的投入应由服务收费、废物资源化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补贴三部分组成。产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以自我盈利为主,服务收费和资源化产品的销售收入成为垃圾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垃圾卫生填埋场由于无资源产品,只有靠服务收费。城市垃圾产业由于其公益性的特点,收费标准不可能太高,应该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监控下,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公众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遵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制定。并且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依据当时经济情况进行依次调整。(3)推行垃圾分类收集,选择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部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焚烧技术,提倡分类收集”的技术政策在现阶段还是适用的。目前国际上通常所用的填埋、焚烧、堆肥3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都是以垃圾分类收集为前提,即垃圾分类是实现无害化综合处理的基础,也为更有效、更经济地采用各种处理方法提供了可能。

(4)从源头抓起,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产生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垃圾源头削减。通过改变居民地染料结构,提高民用燃气的使用比例,降低垃圾中的煤灰含量,减少生活垃圾总量;大力推行精、净菜进城,减少城市垃圾中厨余物的比重;提倡少用包装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重复使用;应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

(5)完善城市垃圾法律法规制度。城市垃圾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垃圾收费标准的建立以及阶段性调整、垃圾费的具体收缴方式以及各项税收政策等的制定和执行,垃圾产业技术的应用及产品的推广使用等等,都需要法律法规做依据。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令和技术标准,使有关部门能够依法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具有高效、竞争机制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实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篇: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思考

张鹏程,发表于《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一期

黑龙江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加大,作为以资源为发展起点的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难题,在资源耗尽以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解决好这一问题是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庆、伊春、鹤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而且各有不同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他们对解决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三个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现状

1.大庆。大庆油田经过四十多年高速度和高强度开发,油田的稳产和持续发展形势日趋严峻。截至2004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8.2亿吨,已采出储量的77.8%,剩余可采储量仅为5.2亿吨。大庆油田进人开采中后期后,每年原油采出量仍保持在4400万吨以上,每年提交的新增可采储量不到2000万吨。“十一五”期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将继续以每年200万吨左右的速度调减,相应地使大庆的GDP每年递减35亿元左右,从而抑制了大庆经济的较快增长。川不难看出大庆的资源优势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要想发展必须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不仅如此,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产业结构单

一、城市功能薄弱等问题。据初步统计,大庆市2006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88.6亿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3.0:85.9:11.1调整为3.1:85.7:11.2;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2005年的65:35调整为64.6:35.4。尽管如此,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石油的依赖依然过大。在十一五规划中,大庆市提出:在创建百年油田的同时,加快非油工业发展,把大庆建成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构筑接续产业高地;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培育替代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2.伊春。伊春因盛产珍贵树木“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祖国林都”。伊春有林地面积300多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82.2%,活立木总蓄积量2.2亿立方米。伊春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各种珍惜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110余种。但据有关媒体报道,伊春和大兴安岭成过熟林蓄积仅剩1.46亿立方米,比1948年开发初期减少81.3%,除次生林外已基本无林可采。针对这种情况,伊春市在伊春林区境内已全面停伐红松林,创造性实施“天保”工程,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北药产业以及以绿色食品业等产业,力争突出特色,形成优势,以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3.鹤岗。鹤岗市1917年开始开采煤炭以来,逐渐成为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城市,建国以后,鹤岗煤炭产业曾经一度位居全国第四。2005年,鹤岗市国有重点煤矿共生产煤炭1700万吨,按照各矿井剩余可采储量及服务年限,现有的9个重点煤矿中到2015年将有3个因资源枯竭而关闭;2005年,鹤岗市地方煤矿煤炭产量500余万吨,剩余可采储量仅有4仪旧万吨,煤矿资源条件差、精查储量少、矿井规模小、发展无后劲。2005年,鹤岗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3:42,35,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工业所占比重达到50%;全年实现财政收人13.67亿元,煤炭工业贡献率达到50%以上。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鹤岗的产业转型也提到日程上来。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思考

资源型城市对当地的资源具有特殊的依赖性,受资源储量的约束和资源枯竭性的影响,呈现出特殊的发展规律:建设—繁荣—衰退—枯竭消亡或转型复兴。资源型城市会因资源枯竭而衰亡,像美国阿巴拉契亚、前苏联巴库因资源枯竭而成为废弃的“鬼城”就是典型的明证。但是,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要在资源枯竭时而被废弃,如果这些城市能够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就会在矿产资源枯竭前使城市步人新的产业阶段,在新的较高起点上获得持续发展。在这方面美国休斯敦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这个城市是随着得克萨斯油田的开发而迅猛发展成为世界油城的,就在因石油开发而油城兴盛之时,电子、食品、宇航、机械制造等工业也相继得到了发展,现在它不仅以油城闻名于世,而且成为赫赫有名的美国宇航中心。我们借鉴资源型城市国际发展的经验,及早进行结 构调整,就能获得持续发展。

1.确保优先发展本地的生态产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之初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在追求效益的前提下忽略环境保护,一些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行为被认为是合理合法的,资源耗尽时生存环境就成了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如果得不到保障就很难再有发展,因此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举措,即使作为“林都”的伊春也不例外。

2.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也是人类生存的主要食品来源。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发展农业,解决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后顾之优,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提供基础条件。以大庆为例,大庆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化提升畜牧业,巩固发展种植业,加快壮大县域经济。从这一点来看,农业的发展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其它各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壮大大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会改善单一石油产业结构形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结构更为合理。

3.选择好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功与否,接续和替代产业起着关键作用。这三个城市各有特色,大庆大力发展“油化”产业,石油化工产品有相当的优势和竞争力;伊春则大力发展林木深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产业,这有赖于伊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地理气候条件,据东北网报道,2004年伊春市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畜牧、北药和绿色食品5大优势特色产业共完成增加值32.4亿元,同比增长23.9%,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告别了“独木支撑”,开始走向“多轮驱动”;相比之下,鹤岗的煤炭相关产业并没有优势,不仅在全国有众多竞争对手,仅在省内就有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等大型煤矿,地位不是很突出,因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选择煤炭深加工和采掘业,就要看是否具有优势和能否抢得先机,如果在这方面没有优势,就要考虑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使城市适宜居住和就业。

4.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促进某一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大庆依靠科技发展使钻井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庆钻井队赴美国休斯敦开拓国际钻探市场,承接国外的打井业务,这也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如此,大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其它产业,伊春、鹤岗等资源型城市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以此来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5.政府的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企业才能大举跟进,单靠企

业和民间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篇: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沿边开放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崭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了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边

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考察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

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

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1]

在百度搜索: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第五篇: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西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噪音、净化空气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园林绿化实际的养护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手段,就是根据科学常识、设计意图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等,对城市园林的苗木进行合理的养护和管理,保证苗木能够健康正常的生长,逐渐形成主次分明、色彩协调以及布局合理的结构。具体的内容包括:在苗木移植好后,工作人员就要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经常性养护和管理,大致可以分为植物的保养工作和周期工作以及专项工作,其中密度最大的就是对植物的日常养护工作。

高效合理的养护管理工作对园林绿化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养护和管理,许多的苗木就有枯死的危险,就会直接导致园林绿化工程丧失原来的意义。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对园林绿化进行养护和管理,才能充分实现设计的社会效

工程建设的成本,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真正实现绿化效果,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园林绿化实际的养护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经费和人员素质、意识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园林绿化的效果,对城市的良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健全

由于相关的制度和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依据,导致管理和养护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绿化养护需要一定的经费,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的影响,造成经费比较紧张,导致养护措施不到位,相关的技术和机具设备等未得到有效及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二)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和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的园林绿化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由于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收入,反之园林绿化后期的养护管理只有投入,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资源投入,因此对园林绿化

理质量较差,绿化景观效果不能达到设计和规划的目标。

(三)养护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养护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性,在日常绿化养护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比较简单,就是进行浇水、修剪以及清理等,缺乏一定的技术性,导致园林绿化养护的效果比较差,降低了养护管理的效率,不能真正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各种功能。

三、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

因为设计理念和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的设计,要以种植乡土苗木为主,对乔木、灌木、植被以及草坪等要根据地形条件和地质情况,按照生态原理进行布局和配置,要注意颜色和物种之间的搭配,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条件。园林工程绿化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做好规划,为养护管理工作进行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保证各项规定能够落实到位。

(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保护绿化意识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园林绿化的养护和管理同样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需要工作操作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周

理部门协同管理,才能避免园林绿化受到到破坏和损坏。要利用各种途径,比如采取电视、网络意识宣传牌等有效手段进行宣传,努力提高全体市民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意识,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为创造绿色家园打下基础。

(三)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园林管理要建立园林养护和考核的制度,要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加强检查,对于出现的管理问题,要进行及时处理,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对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能够完成养护工作的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养护不合格的要进行惩罚,只有完善奖惩制度,才能促进养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四)要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依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的工作,这对养护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管理单位要定期对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养护管理的职业素养;要帮助养护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管理流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园林的苗木进行管理;积极鼓励对养护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提出更为先进和更为合理的养护管理措施、方法;同时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不

断提高养护管理效率,有效的解决在养护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要做好养护资金的管理

为了更好的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就要对资金进行规范管理,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在进行养护工作开始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保证管理费用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采用分段、分片的养护和管理方法,要保证具体分工责任明确。最后养护管理费用核算过程中,要保证独立性,不断提高资金管理的水平。

上一篇: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下一篇:初三物理寒假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