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

2022-08-30

第一篇: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

清洁生产促进法 修正案主要内容 新-老对照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5,20120229194058365.htm

1.清洁生产促进法 修正案主要内容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作如下修改:

一、 将第四条中的“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修改为“将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

二、 将第五条修改为: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业、科学技术、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三、将第八条和第九条合并,作为第八条,修改为: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业、科学技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编制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及时公布。

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应当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的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确定开展清洁生产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

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确定本行业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制定行业专项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地方财政安排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清洁生产重点项目。”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中央预算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资金投入,包括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安排的其他清洁生产资金,用于支持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实施清洁生产及其技术推广工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实施清洁生产的项目。中央预算用于支持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地方财政安排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清洁生产重点项目。”

五、将第十条修改为:“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建立促进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有关清洁生产方法和技术、可再生利用的废物供求以及清洁生产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六、将第十一条修改为: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业、科学技术、建设、农业等有关部门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

“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重点行业或者地区的清洁生产指南,指导实施清洁生产。”

七、将第十二条修改为:“国家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

八、将第十七条和第三十一条合并,作为第十七条,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促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需要,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未达到能源消耗控制指标、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的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列入前款规定名单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九、将第二十条第二款修改为:“企业对产品的包装应当合理,包装的材质、结构和成本应当与内装产品的质量、规格和成本相适应,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不得进行过度包装。”

十、删去第二十七条 ( 第二十七条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目录和具体回收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十一、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作为第二款、第四款,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虽未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二)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

(三)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将审核结果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增加两款,作为第三款、第五款: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治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情况进行监督,必要时可以组织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效果进行评估验收,所需费用纳入同级政府预算。承担评估验收工作的部门或者单位不得向被评估验收企业收取费用。”

第四款作为第六款,修改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十二、将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企业,可以自愿与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该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该企业的名称以及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成果。”

十三、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二十九条,修改为:“企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按照国家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的规定,委托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十四、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实施国家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自愿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十五、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依法利用废物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生产产品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五条:“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十

七、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违反本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公布,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七、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违反本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公布,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八、删去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不履行产品或者包装物回收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九、将第四十条改为第三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四款规定,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者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五款规定,承担评估验收工作的部门或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向被评估验收企业收取费用的,不如实评估验收或者在评估验收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将第七条第二款、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第二款中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有关部门”。

将第十四条中的“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科学技术部门”。 将第十五条第一款中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教育部门”。

将第二十一条中的“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工业部门”,“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标准化部门”。

将第三十七条中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2.新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2年2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推行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实施

第四章 鼓励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依照本法规定,组织、实施清洁生产。

第四条 国家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等规划。

第五条 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业、科学技术、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组织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推行

第七条 国务院应当制定有利于实施清洁生产的财政税收政策。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利于实施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

第八条 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业、科学技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编制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及时公布。

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应当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的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确定开展清洁生产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

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确定本行业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制定行业专项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有关行业专项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按照本地区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确定本地区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规划并组织落实。

第九条 中央预算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资金投入,包括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安排的其他清洁生产资金,用于支持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实施清洁生产及其技术推广工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实施清洁生产的项目。中央预算用于支持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地方财政安排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清洁生产重点项目。

第十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建立促进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有关清洁生产方法和技术、可再生利用的废物供求以及清洁生产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第十一条 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业、科学技术、建设、农业等有关部门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

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重点行业或者地区的清洁生产指南,指导实施清洁生产。

第十二条 国家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

第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设立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并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相应标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第十五条 国务院教育部门,应当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清洁生产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公众的清洁生产意识,培养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单位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清洁生产宣传工作。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促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需要,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未达到能源消耗控制指标、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的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列入前款规定名单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实施

第十八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第十九条 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

(一)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

(二)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

(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

(四)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第二十条 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企业对产品的包装应当合理,包装的材质、结构和成本应当与内装产品的质量、规格和成本相适应,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不得进行过度包装。

第二十一条 生产大型机电设备、机动运输工具以及国务院工业部门指定的其他产品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标准化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制定的技术规范,在产品的主体构件上注明材料成分的标准牌号。

第二十二条 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

第二十三条 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第二十四条 建筑工程应当采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和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

建筑和装修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标准的建筑和装修材料。

第二十五条 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应当采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在经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余热等自行回收利用或者转让给有条件的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对生产和服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虽未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二)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

(三)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

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治理。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将审核结果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情况进行监督,必要时可以组织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效果进行评估验收,所需费用纳入同级政府预算。承担评估验收工作的部门或者单位不得向被评估验收企业收取费用。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 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企业,可以自愿与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该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该企业的名称以及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成果。

第二十九条 企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按照国家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的规定,委托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第四章 鼓励措施

第三十条 国家建立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制度。对在清洁生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一条 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实施国家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自愿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第三十二条 在依照国家规定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应当根据需要安排适当数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第三十三条 依法利用废物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生产产品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十四条 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公布,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标注产品材料的成分或者不如实标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标准的建筑和装修材料的,依照产品质量法和有关民事、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四款规定,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者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五款规定,承担评估验收工作的部门或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向被评估验收企业收取费用的,不如实评估验收或者在评估验收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3.老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2年6月29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推行

第三章清洁生产的实施

第四章鼓励措施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 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立法目的

第一条为了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清洁生产的定义 第二条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 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适用范围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依照本法规定,组织、实施清洁生产。

—— 国家鼓励清洁生产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等规划。

—— 清洁生产的管理部门

第五条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计划、科学技术、农业、建设、水利和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计划、科学技术、农业、建设、水利和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对清洁生产的基本方针

第六条国家鼓励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组织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推行

—— 对清洁生产的财政支持

第七条国务院应当制定有利于实施清洁生产的财政税收政策。

—— 清洁生产政策

国务院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利于实施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

—— 清洁生产的制定规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计划、科学技术、农业、建设、水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清洁生产的推行规划。 ——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 清洁生产的信息服务

第十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经济贸易、环境保护、计划、科学技术、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有关清洁生产方法和技术、可再生利用的废物供求以及清洁生产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 导向目录

第十一条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

—— 清洁生产的书面指南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农业、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有关行业或者地区的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指导实施清洁生产。

—— 什么是限期淘汰?。

第十二条国家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

—— 清洁生产的设立标志

第十三条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设立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并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相应标准。

—— 清洁生产的科技支持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 清洁生产的教育与宣传

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清洁生产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公众的清洁生产意识,培养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单位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清洁生产宣传工作。

—— 政府的采购与消费引导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

——政府对清洁生产实施监督,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可以按照促进清洁生产的需要,根据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第三章清洁生产的实施

—— 新改扩建项目有何要求?

第十八条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 技术改造中应当采取的措施

第十九条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

(一)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

(二)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

(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

(四)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 对包装设计有什么要求?

第二十条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企业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 什么是注明义务?

第二十一条生产大型机电设备、机动运输工具以及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产品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制定的技术规范,在产品的主体构件上注明材料成分的标准牌号。

—— 对农业生产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

—— 对服务性企业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 建筑材料违规如何处理

第二十四条建筑工程应当采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和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

建筑和装修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标准的建筑和装修材料。

—— 采矿业有何要求?

第二十五条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应当采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 什么是自行回收与转让?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在经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余热等自行回收利用或者转让给有条件的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

—— 什么是强制回收?

第二十七条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目录和具体回收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家对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实行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清洁生产如何审核?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对生产和服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 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什么是自愿协议?

第二十九条企业在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可以自愿与有管辖权的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该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该企业的名称以及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成果。

—— 认证申请的原则

第三十条企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按照国家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规定,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 公众参与

第三十一条根据本法第十七条规定,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第四章鼓励措施

—— 清洁生产的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制度。对在清洁生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清洁生产的奖金扶持

第三十三条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实施国家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自愿削减污染物排放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

——清洁生产的基金支持

第三十四条在依照国家规定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应当根据需要安排适当数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可以减免增值税

第三十五条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

——相关费用可以列入经营成本

第三十六条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

第五章法律责任

——怠行注明义务如何处理?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标注产品材料的成分或者不如实标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筑材料违规如何处理?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标准的建筑和装修材料的,依照产品质量法和有关民事、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怠行强制回收义务如何处理?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不履行产品或者包装物回收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怠行审核义务如何处理?

第四十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三款规定,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怠行公布义务如何处理?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不公布或者未按规定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布,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附则

——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生效日期

第四十二条本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宪法修正案知识竞赛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150题)

2、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有一百四十三条,其五个修正案共有( )条。 A、三十一 B、三十二 C、五十一 D、五十二

D 20、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的原则。 A、主动性、积极性 B、主动性、能动性 C、积极性、创造性 D、能动性、创造性

A

28、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A、保障、鼓励和支持 B、鼓励、引导和帮助 C、引导、支持和保障 D、鼓励、支持和引导 D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宗教 B

4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A、两个月以前 B、两个月以内 C、一个月以前 D、一个月以内 A

54、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需()生效。 A、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后 B、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

C、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后 D、报国务院批准后 B

6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由()处理。 A、委员长 B、委员长会议 C、秘书长 D、各专门委员会 B

62、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非经()的许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委员长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

70、我国的宪法修正案以()的形式公布施行。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D、国务院令 B

73、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表述正确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有权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县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地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8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

(),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A、刑事案件 B、民事案件 C、经济案件 D、行政案件 A

90、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限,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单行条例

C、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D、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 A

9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A、家庭承包经营 B、个人承包经营 C、分田到户 D、个体经营 A

94、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A、民主决策 B、共同经营 C、民主监督 D、民主管理 D

95、下列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B、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应该开设宗教课程 C、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D、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B

97、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任免权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为()。

A、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的人选 B、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 C、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D、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C

9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曾起到过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C、《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 D、《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A

100、2018年宪法修正案作出了()条修改。 A、十二 B、二十 C、二十一 D、二十三 C

10

1、国家建立健全同()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A、经济发展水平 B、财政状况 C、社会发展 D、公民需要 A

10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 ()主持会议。 A、选举主席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A

22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 A、专门委员会 B、调查委员会 C、临时委员会 D、审议委员会 B

1

25、根据宪法规定,我国驻外全权代表由()任免决定。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国家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B

1

26、依照宪法,()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中央军委主席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

31、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

B、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设法制(政法)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

C、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D、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并主持 C

1

32、下列关于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中哪一选项正确()。

A、直辖市不超过八十五人 B、自治州十九人至四十一人 C、市辖区不超过二十七人 D、设区的市不超过四十一人 B

1

3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批准后施行。 A、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C、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

1

36、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和国务院备案。

A、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

140、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A、主席团 B、主席、副主席 C、秘书长 D、代表小组 B

1

41、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由()主持会议。 A、秘书长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主席团 D、主任会议 C

1

43、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国务院可以改变或者撤销省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B、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C、省人大常委会可以改变或者撤销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适当的决议

D、省人大常委会可以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A

1

44、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

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A、秘书长 B、主席 C、主席团 D、副主席 C

1

45、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县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B、县人大常委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C、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D、省人大常委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 B

1

47、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 A、三十人 B、二十五人 C、二十人 D、十人 A

(二)多项选择(共60题)

4、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的是()。 A、解释宪法和法律

B、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C、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D、监督宪法的实施 AD

5、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 A、中等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ABCD

8、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 A、国家行政机关职务 B、民主党派的领导职务 C、国家审判机关的职务 D、国家检察机关的职务 ACD

13、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 A、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B、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C、报省或自治区人大批准后生效 D、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AD

2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动员和紧急状态的决定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全国总动员 B、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C、国务院有权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D、国务院有权决定局部动员 AB

22、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B、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C、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D、国务院依法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BCD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A、侮辱

B、诽谤和诬告陷害 C、批评 D、控告 AB

29、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 A、命令 B、指示 C、规章 D、决定 ABC

30、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A人民调解 B、社会事务 C、治安保卫 D、公共卫生 ACD

3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A、各专门委员会 B、本级人民政府 C、主席团 D、常务委员会 ABCD

33、下列选项中()可以提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人选。 A、本级人大主席团

B、本级人大代表三十人以上书面联名 C、本级人大代表二十人以上书面联名 D、本级人大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 AB

34、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县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B、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县人大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C、县人民政府在必要时,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派出机关

D、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受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 AD

3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的质询案,由主席团决定交由受质询机关在()或者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 A、主席团会议 B、大会常务会议 C、大会全体会议 D、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 AC

36、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有()。

A、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 B、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 C、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

D、经国务院批准,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部队 ABC

47、根据代表法规定,代表有权依法联名提出(BCD)等。 A、方案 B、议案 C、质询案 D、罢免案 BCD

48、代表有义务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等履职活动。 A、视察 B、考察 C、专题调研 D、执法检查 ACD

49、代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代表资格终止。 A、未经批准一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会议的

B、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 C、辞职被接受的 D、丧失行为能力的 CD

5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都是我国立法机关,关于二者的立法权限分工是(AB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修改基本法律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部分补充、修改基本法律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行政法规及规章

51、2018年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写入宪法。 A、社会文明 B、政治文明 C、生态文明 D、制度文明 AC

53、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A、拥护社会主义 B、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C、拥护祖国统一

D、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CD

54、爱国统一战线是在长期的()过程中结成的。 A、发展 B、革命 C、建设 D、改革 BCD

5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ABCD

56、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A、大民族主义 B、地方民族主义 C、狭隘的民族主义 D、大汉族主义 ABD

57、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 A、坚持永不称霸口号 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C、坚持团结互助共识 D、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BD

59、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宣誓誓词共75字,内容包括()。 A、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 B、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C、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

D、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abcd 6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 A、法律委员会 B、经济贸易委员会 C、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D、财政经济委员会 CD

第三篇:宪法修正案学习心得

3月17日,当选的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通过电视直播,面对全国人民向宪法庄严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正式确立,源自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这是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的宪法宣誓活动,这种形式的宣誓对于彰显宪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向宪法宣誓,有力诠释了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广大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再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决心。

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总书记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集体出行,瞻仰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总书记特别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在宪法文本当中,不仅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设置等重要内容,同时宪法序言还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最高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宣誓,就不单纯是在一个法律文本面前许下诺言,而是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对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具有超出一般法律文本的政治意涵,更能体现宪法的至高权威和政治地位,更能彰显宪法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关键少数”带头牢记宗旨,带头遵守宪法法律,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以上率下,将形成“头雁效应”。

宪法宣誓的重要功能在于:一是通过这样一个庄严的仪式,对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宪法教育,确保宪法精神和规则入脑入心,从而将仪式感转化为责任感。二是对收看宣誓仪式的广大群众来说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普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公众的宪法信仰、法治信仰,烘托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社会氛围。三是有利于促进宪法的贯彻实施,让宪法的阳光洒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入党宣誓虽然与宪法宣誓有很大不同,我认为,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却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党作出庄严承诺,时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激励自己压实责任、明确目标,继续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前行。

第四篇:学习《宪法修正案》专题研讨

****集团有限公司 ***

**月**日下午,我公司全体党员在****党建中心学习了《宪法修正案》,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学习交流讨论。会议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任何人不能逾越,这次作出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高瞻远瞩,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充分体现了国家法律的进步。

会议要求,全体党员要充分认识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宪法修正案摆在突出位置,坚决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要自觉树牢“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服从、衷心拥护宪法修正案。二要切实学懂、弄通宪法修正案精神。深 刻领会把握宪法修正案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把学习宪法修正案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即将开展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既坚持个人自学,逐字逐句、原原本本学习,确保把宪法修正案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三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把宪法修正案与各自工作实际相结合,严格按照宪法法律规定尽职履责,全面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筑牢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自信,积极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〇一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学习《宪法修正案》交流研讨材料

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参加专题学习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深入学习《宪法修正案》,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一、全面准确把握《宪法修正案》的政治意义和核心要义

此次此次宪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每次学习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而且收获越来越多,启迪越来越深。

要准确把握《宪法修正案》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的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一重大决定,将党的指导思想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准确把握《宪法修正案》的战略重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迎接党的97岁生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要准确把握《宪法修正案》的鲜明特点。修改宪法是为了更好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法作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我们坚决拥护宪法权威,忠诚履行职责,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把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宪法修正案,努力争当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真正把《宪法修正案》学深 学透

此次宪法修改的战略主线,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把不 忘初心和继续前进统一起来,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统一起来,把准确把握历史方位与科学制定行动纲领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此次修宪统一起来。

要带着使命学,着眼大局大势“学而真信”。学习是《宪法修正案》一门“必修课”。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学,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宪法修正案》的政治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内涵丰富宽广,思想深邃高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头向宪法宣誓,不仅体现出党充分的政治自信,体现出党坚定的法治信念,更重要的是再次习总书记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任何人都要对宪法和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任何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要带着责任学,着眼工作实践“学而笃行”。 学以践行、学以致用。我们要通过学习,增强本领、增长才干,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宪法修正案》,就要带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学。要在学习中增强认同,自觉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提高紧跟中央、维护中央权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去学,经过16年转型实践探索,经济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在工作中有效的支持转型升级,无论是理论引领、实践路径还是方法措施,都要依据宪法。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只有真正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优化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三、以学习《宪法修正案》为助推力,确保工作取得新成效

学习《宪法修正案》,要切实提高政治觉悟、政治站位、政治能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落到实处。

要把贯彻落实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宪法修正案》有机结合,按照省、市委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对照“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和全年工作目标,从严从实管理,落细落小抓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信工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县扶贫工作亮点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