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本科毕业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法学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基础,为公检法机关输送人才,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就业市场需求改变,就业难成为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现状。本文以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广东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用网络问卷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意向和就业指导进行调查。从数据揭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人才竞争困境、就业指导困境和个人技能困境等状。

第一篇:本科毕业生论文范文

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反思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竞争机制引入到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度开始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针对我国医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等一些导致新时期我国医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对策

长期以来,医生与教师、公务员一样被看成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群体。因此,与其他门类的本科毕业生相比,医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但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竞争机制引入到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度开始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医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切实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医学生就业现状

1.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各层次医学本科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专科生供过于求。其中,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需求旺盛但本科毕业生少,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全国医学生就业率目前尚无权威统计,但总的看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本科毕业生进大医院难

进入城市医院工作,是绝大多数医学生所渴望的。但是目前大部分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已经超编,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想进入比较困难。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

3.中小医院和偏远地区医院招人难

中小医院和偏远地区医院难以招到优秀人才,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本科医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

二、医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毕生生自身在择业观念上还存在着某些误区

就业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尽管医学生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投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行列之中,勇于推销自己,但也应该看到医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还存在某些误区,如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淡漠社会责任;过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远大理想;过分强调择业结果的实现,淡漠道德观念的培养;过多考虑竞争手段,忽视完善人格的内情。调查中,当问及“你在求职择业中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只有10%的学生选择“尽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41.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但也有38%的学生则选择了“经济收入的高低”。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也相对集中,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回家乡,经济发达地区生源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调查中,生源地为省会城市的本科毕业生100%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来自地(市)县的学生有48.7%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无人愿意到乡镇农村就业;生源地为乡镇农村的学生有54.2%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42.6%的学生希望到地(市)县就业,只有3.2%的学生愿意回乡镇农村就业。

2.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时与临床实习冲突较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医学本科毕业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践培训,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尤其强化了专业技能,使医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因此,无论是长学制或普通学制专业的医学生,最后一年均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而几乎与此同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开始启动。根据教学医院反馈的信息,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对临床实习的投入程度明显不如以前,这势必直接影响实习的效果。正如有些学生所说:“一年的临床实习中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找工作上,因为实习是短暂的,而工作是一辈子的事。”

3.医学本科毕业生已把考研作为就业的最佳途径

目前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仍很突出。大多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毕业生,有的直接打出了“本科生免谈,最低研究生”的录用招牌。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本科毕业生由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灵通,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把考研作为就业的—个重要途径。更有部分学生把考研当作唯一的就业途径,放弃了就业、实习,丢失了就业机会。

4.部分医学本科毕业生对双向选择就业缺乏正确认识

就业是大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封闭在校园里,与社会接触较少“双向选择”要求医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到用人单位自我推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之间、就业岗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科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将直接影响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注意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也有本科毕业生忽视了“双向选择”过程中自身因素的作用,过分夸大了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三、新时期我国医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成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首先,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就业难的具体反映。由于宏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劳动力结构层次的不合理使就业难成为大部分行业的普遍性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这方面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其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偏差。在我国,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基层医疗机构也亟待充实大批医疗人才。尤其是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难以吸引医学生前往就业。大量学生都希望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然而这些用人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人员相对饱和,于是产生了就业矛盾。再次,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存在误区,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不顾实际尽力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2.学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高校扩招使得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从1998年开始全国医科院校大规模扩招,这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次,专业设置不合理,热门专业设置出现比较集中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的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并不充分,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校只根据高考、报考人数的“冷”、“热”度而盲目扩招,造成临床专业本科毕业生供过于求。再次,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很多学校都还满足于前些年的高就业率,对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的特点和难点认识不足,缺乏有力的就业指导措施。

3.医学生自身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多年来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致使医学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还多多少少存在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普遍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映出本科毕业生追求高薪、舒适名气的心态,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四、对策

1.加强本科毕业生思想教育,引导医学本科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近几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目睹并亲身感受到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对改革的成就和发展趋势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但制度的改革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在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上也难免出现困惑和迷茫,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高校要特别重视本科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对本科毕业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使本科毕业生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在就业中正确定位,顺利完成就业。与此同时,学校和实习医院要加强临床毕业实习管理,严格毕业实习各个环节的考核。

2.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应该把本科培养任务定位于巩固大学基础教育,培养医学基础知识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基本人文修养、有良好医德医风的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高质量医学人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死读书、做书呆子,而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多掌握一些技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②加强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要适应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能触类旁通。同时,用人单位都希望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具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医疗活动是多部门、多科室、多层次人员合作起来进行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医护沟通、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医疗活动效率和患者依从性、减少医疗纠纷,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

首先,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教育本科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其次,指导学生拓宽就业思路,调整期望值。医学本科毕业生要学会降低就业层次,到基层单位做基础的工作;拓宽就业地域,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的新兴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完全对口,要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再次,提高学生的求职应聘技巧,增大就业机会。比如可以通过开办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讲授本科毕业生择业前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撰写简历、应对面试和笔试的技巧以及党政机关人才选拔中的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如何进行招聘、单位如何选择、如何正确签约进入用人单位后注意的问题等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辅导。还可以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组织有丰富经验、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负责学生就业咨询工作,参照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制定相应的咨询与毕业前教育预案,解答学生常见的就业问题。

4.加强求职心理的辅导和咨询工作

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些特殊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改变消极认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心理。

5.建立和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具有时间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加之基本上属于初次就业,因而它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作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其主要标志就是服务体系、竞争体制、调控体制、监督管理体制的健全。目前的医学生就业市场尚在建立中,而我国卫生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的步伐相对较慢,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导致就业中的“关系竞争”优于“素质竞争”,滋长了医学本科毕业生“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想观念,这是就业市场不完善的表现。鼓励本科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同时为了保证医学本科毕业生这一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单靠医学生观念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医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改进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现行的政策和法规。规范对就业主体、用人单位和本科毕业生的管理,保证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用人单位和本科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以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用人单位可及时将需求信息上网,同时也可以在网上查询本科毕业生有关情况,学生可随时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也可以在网上设立个人求职主页。实现供需双方快速、便捷的双向沟通;再次,规范校园招聘活动,组织召开好供需见面会,使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有利于医学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好医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卫生事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医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采克勇.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3(1).

[2]文历阳.关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3(6).

[3]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4]吴楚燕,任所爱.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辅导模式[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3).

基金来源: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编号:JYB2011057,题目:医学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通讯作者:朱森林(1968—),男,河南新鄉人,副教授,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教师。

作者:臧 涛 史世锋 朱森林

第二篇: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研究

[摘 要] 法学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基础,为公检法机关输送人才,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就业市场需求改变,就业难成为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现状。本文以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广东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用网络问卷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意向和就业指导进行调查。从数据揭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人才竞争困境、就业指导困境和个人技能困境等状。根据毕业生就业困境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法学本科生;就业困境;调查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人数,高中生考上高等院校成为常态化升学趋势,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近五年,我国登记失业率在4.1%内,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更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稳定。选择热门专业成为当前大学生求学意向,过去,法学专业曾经是高校“热门专业”之一,截止于2008年全国已有634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在校法学本科生人数达30余万人,形成了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的局面。广东省就有23所高校设立法学院系,普通本科院校往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趋势,必然缩减文科招生人数。《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法学专业成为2017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意味着法学专业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等普遍偏低,尤其法律事务专业连续三届是红牌专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基数依然庞大,满足了就业市场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从法学毕业生就业走向看,因法律职业准入考试制度将大部分毕业生拒在公检法部门之外,企事业单位更倾向于有经验的法律专业人才,只有小部分法学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激烈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过度教育、准入制度并非毕业生就业难的决定因素,本文以8所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理性分析当前形势下高校、社会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开设法学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包括东莞理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通过对广东多所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掌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法学专业就业难得困境所在。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科研论文和报告,提取有价值材料为论文观点做理论支撑,参考文献包括法学教育、就业形势、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其次,参考了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里面的就业数据,准确还原就业数据。借鉴理论与数据,让研究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第二,调查问卷法。本次采用了电子问卷,分别对广东多所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毕业进行调研,为了更充分了解地方院校法学生的就业现状,设置了多方面的调查内容,例如就业影响因素、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意向等。每所高校设置了130-150份电子问卷,回收了1230份有效电子问卷。

二 调查结果

(一)就业现状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当前地方院校本科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是十分明朗,52.50%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认为求职应聘的机会较多,但是入职的要求难度大,表示就业形势普遍不容乐观;然而,还有小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16.50%)认为求职相对简单,有机会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表示当前就业形势是可观的。在整体调查人数中,女生人数占据整体的67%,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女生的就业压力比男生大。

大学生教育和就业长期是社会的热点话题。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法学转变,法学专业就业选择面没有理工科开放,国家公检法系统作为法学专业的“对口”单位,人事机制改革使其需求量下降,而就业人口基数的越積越多,行业竞争不及理工科更具优势。从“毕业生认为法学专业竞争优势”的数据了解到,就业时不够竞争力占41.10%,就业时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占16.18%;就业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占28.16%,就业时有很强的竞争力占14.56%。

在法学专业就是形势不乐观和行业竞争力不足情况下,毕业生还是希望找到一份专业相关的工作,未找到合心意的单位的毕业生还是处于观望之中。37.86%的毕业生认为有自己有信心去竞争专业对口工作,58.4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适应非法律相关工作,极少数毕业生(3.70%)坚持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据广东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统计,76%的2017届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与法学无关的工作,就业岗位与专业不相符成为法学专业就业常态。

(二)就业意向

在就业意向调查统计中,41.20%的毕业生意向进入公检法系统工作,24.10%的毕业生工作意向是国有企业,16.20%的毕业生希望进入基层单位,5.30%的毕业生期望从事教师工作,可是没有一个毕业生想创业。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法学专业毕业生倾向于政府单位,很少毕业生会考虑其他单位。在选择工作性质的时候,50.18%的毕业生首先考虑工作是否是公务员单位,30.12%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福利,选择专业对口毕业生有12.10%,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工作有2.48%。公检法系统工作是政府机关部门,这些工作岗位符合法学专业就业,其次政府单位的工作稳定性高且福利可观,但公务员岗位有限,期望的工作与实际是有差距的。反而国有企业更加需要文科类学生,尤其法学专业在国有企业是相当受欢迎,而准入制度也有一定难度。对于基层单位而言,更多毕业生都期望在一线城市发展,选择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会较少,不过实际中获得基层工作的机会较大。有小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师范方向,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教育工作。

在调查的8所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中,92%的毕业生生源是广东省内,就广东省生源而言,50.14%的毕业生期望在广州、深圳和珠海工作,剩余的49.86%毕业生都希望回去家乡就业。通过就业统计反馈,能够留在广州、深圳和珠海工作的毕业生只有14.20%,法学本科在一线城市立足的机会甚少,大部分毕业生流向广东的三四线城市。一线城市对法学专业毕业生有更高的要求,第一要通过司法考试,其次需要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对工作薪水的期望,62.10%的毕业生都想拿到3500以上的薪酬,与实际薪水对比,毕业生的薪水期望值是适中。

(三)就業指导

调查了地方院校在就业工作的指导情况,学校就业处为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安排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课程、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还包括了实践教学方面,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大学就业指导体系。还有些没有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就业宣讲会、就业招聘会等。各个院校在就业工作上各具特色。

经过调查发现,各校就业处针对毕业生群体就业指导工作包括:就业课程、派发就业材料、整理毕业信息、招聘宣讲会、职业资格申报等。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让毕业生掌握基本就业技能,用于毕业季度求职应聘;在调查8所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里面,39.78%的毕业生认为该课程对就业有帮助,但没实际效果;60.12%毕业生认为该课程对就业没有帮助,纯粹理论讲授。派发就业材料一般是《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毕竟很多四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专业实习,很少学生能够有时间参与招聘宣讲会。法学专业本科生,在专业资格证书方面,除了等待司法考试成绩公布,有选择师范方向的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是落实到位,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三 就业困境分析

(一)人才竞争困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还有普及法律知识,一个法治环境需要长期的建设,这是离不开法学专业人才的贡献。当前法制环境并不完善,社会环境对就业形势是有影响,直接影响力就业岗位配置,公检法国家机构作为法学专业“对口”岗位,这类工作岗位需求量特别少且招考要求逐年提高。例如检察院的招考编制有限,报名考试资格也高,一般要通过司法考试,有些地区要研究生学历。在公检法国家机构中招聘一个岗位,采取1:3的面试比例,出现多人竞争同一个岗位,淘汰的人数肯定不少。

社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产量大、素质高的毕业生群体中,用人单位选材时是择优挑选,注重人才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现在人才竞争就是知识竞争,学历层次代表着知识量,往往高学历毕业生的择业机会比低学历毕业多。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法学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的毕业生很难从事相应的工作,专业的法律人才是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例如法学专业学生想往教师方向发展,一线城市小学教师要研究生学历,高校教师是博士学历,就业市场需求对高学历需求成为一种趋势。律师事务所招聘要求和程序比公务员要简单,但律师入行需要通过司法考试,从极低的通过司法考试率来看,将大部分法学专业学生的律师梦给浇灭了。其次,律师职业的起步期较长,需要工作经验、实践技巧和专业理论知识,但现实工作中培养律师人才年限较长。

(二)就业指导困境

长期以来,高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基础的人才,从数量上补充法学人才短缺的局面,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与实际律师职业还是有一定差距。虽然法学是文科专业,但其在实践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转化为技巧。本科法学教育是建立在高校理论课程体系中,既有理论教学,亦有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注重学生法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掌握基础的法学概念。从教学体系分析和师资力量分析,当前法学本科生是以理论偏重教学。实践教学上,主要以模拟法庭、法院见习、专业实习、三下乡实践,然而实践教学环节非常缺乏“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立足于校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指导不到位。

通过司法考试是法学专业学生梦寐以求的,有不少院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备考,将课程压力迁移到大一、大二、大四。法学专业基本都是理论,要通过大量时间记忆和实践。一年级新生刚上大学,还处于适应性阶段,大量的课程导致出现补考现象;尤其四年级大学生,要面临一学期专业见习和实习,还有兼顾论文等,留给应届毕业是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完善课程安排,平衡考试与就业的时间,避免学生有过大压力感。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作为指导应届毕业生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部门,为应届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与就业过程中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信息成了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信息渠道,指导中心作为行政部门,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传达就业信息,应届毕业生对相关信息的获取并不高。其次,就业指导中心采用宣讲会、招聘会等形式进行帮助学生就业,缺乏针对性分类指导服务,岗位的应聘率极低。

(三)个人技能困境

社会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思想动向,让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尤其重要。在调查结果中看到大部分法学学生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单位,就业意向与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念有关系。法学专业对口岗位是社会威望比较高的单位,由于法学专业的考证难度大,一度让法学专业学生迷失在理论备考,放弃就业最佳时机和机会。其次,法学教育不仅是本科学历教育,还有研究生、博士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定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才有意义。

在求职的过程中,每个毕业生都有遇到一定的求职阻碍因素。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通过调查毕业生了解到,42.20%的毕业生认为“个人能力”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个人能力”是意味着学生是否通过司法考试,这个考试就是检查学生在校掌握的理论知识;“学历”(29.40%)作为第二个影响因素,第三个因素是家庭背景(19.50%),其他因素(9.90%)考试失误、错过考试时间等。随着就业市场和招聘的规范性,每个公务员岗位招聘都是通过层层考试与面试,因此,个人能力在求职中更加重要。

四 化解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正确的择业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择业观是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进行规划的一种思维观念。目前法学本科就业形势严峻下,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来之不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有助于帮助毕业生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当前,高等高等教育并非过去精英教育,摒弃学历差距的观念,淡化本科学历优势,以一名普通求职者的心态去竞聘工作岗位。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理应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趋势,树立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意识,准备职前求职材料;树立积累工作经验再择业的理念,在工作中磨砺个人品质,提高求职恐惧的抗压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观教育

求职市场竞争激烈,只有提高求职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去适应社会需求,才能获取一线求职机遇。党十八大对大学生就业提出新的要求,以创业带动就业,发觉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有鼓励法学本科毕业生敢于创业,创业可以解决就业,还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创业教育上,首先开张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理念;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教学,让学生融入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与技能的综合表现,淡化学历层次与专业背景,大学期间往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法学本科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是个人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也是体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将理论转化成生产力,培养高效简洁的口语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流程,能够熟练掌握法律案件的细节。提升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钟鑫,孙宗锋,邹晓红.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视角——TPTM[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

[2]康伶俐.中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龚文豪

第三篇: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就业困难的问题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风潮,报考艺术类专业音乐学的学生剧增,相关毕业生也在急剧增加,岗位竞争也就随之变大,音乐学的岗位原本就很紧缺,学生自身也不了解就业形势,使得学生在就业方面比较盲目和被动,围绕着这个问题笔者针对性的研究了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一味的研究客观因素。音乐学专业学生多数都处于盲目不了解状态,针对这一现象和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发现对于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研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关键词:音乐专业 本科就业 社会环境 院校 就业率

一、音乐专业就业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导致院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的统计,自2008年到2014年,全国的毕业生规模已经从559万暴涨到727万人,近年来艺术类本科毕业生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庞大的大学生毕业阵容的一部分,就业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伴随着扩招的春风和素质教育的热潮,音乐专业本科生正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导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几年前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供大于求,各单位各中小学校在现实中岗位少,人才的增多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再加上音乐专业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就业面窄,社会需求量本来就相对较小,就业岗位选择性较少,供大于求的矛盾显现,这种矛盾的加剧必然降低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高校因素

近年来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加速发展,在国家扩招以来,和全国“艺术热”的推动下,艺术人才也呈现了供需都发热的状态,导致了各个高校在利益的驱使下音乐招生和报考生的非理性状态,各个高校为了收取学费,盲目扩大招收音乐生的规模,使学生的总体素质水平下降,一批既不喜欢音乐也没有音乐天赋的考生涌入考场,为了考试为了升学率而选择音乐专业这条路,最终导致音乐生的整体素质越来越低,其次大多高校在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更好的合理安排课程和纠正学生价值观,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灵活性较小,要么是专业好而理论跟不上,要么是理论可以而专业不够硬,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一些高校甚至为了填满音乐专业的大学四年的课程时间,竟然把很多音乐专业不相关的课程安排进来,浪费学生时间不说,也让学生失去了重心,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该掌握的专业技能。

(三)学生因素

国家的扩招带来大批高中生为了升学而选择音乐专业,如今各大高校招生大部分设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主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面试主要展示专业水准展示技能,两个环节分别占一定的比例,而学生大多不能做到专业和理论两方面都强,但高校依然为了升学率而招生。音乐专业学生大多数从高中阶段就被列为特殊群体,文化课普遍比一般学生差,才选择的学习音乐,又因为专业学习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音乐本身又要求学生较为活泼,不能静下心来看书,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的数据采集就可看出,音乐系在图书馆看书的占比一直是排在全校系别的倒数,也就很少有学生能在进入大学后能积极的钻研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弱,也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这又和如今的市场需求背道而驰。导致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缓解音乐生就业率分析

(一)专业教育的引导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学生多是以声乐或者器乐专长而考入学校,这样在学生入学时就已经客观的产生了偏科现象,所以这样不利于培养出合格的教育型人才,多数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单一的专业技能,导致严重的偏科,所以院校在大学生教课方面,准确制定音乐生的培养目标,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和学习习惯上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机制,促使大学生由传统的习惯性学习思维方式,向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建立准确的学习方式,并促使其向复合型学习转变,比如在声乐生中加强钢琴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觉得钢琴只是一门凑学分的课程,以此来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步伐,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综合型人才。

(二)就业培训指导

在大学生课程中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培训是不被重视的一项,我系的就业指导以讲授的形式存在,另外在该方面的教育师资不够完善,学生刚进入大学是以专业为主,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后,关键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更好的建立就业观,了解本专业的具体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职业规划需求,通过开展相应课程使学生就业观更加健康趋于实际,让学生把就业观和社会需求的客观实际相结合,调整好自己的固有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目前社会的需求和职业前景,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套就业方案。其次学校应加强就业心理干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面对的困难和心理变化,提早进行干预和培训,而不会产生在学生面临就业时的各种心理不成熟。

(三)政府政策

同时高等音乐学生大多数选择一线大城市的现况,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控和引导,政府可以继续完善和制定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在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和原地区就业,还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补贴,鼓励毕业生毕业选择山区偏远的新疆内蒙和县级市乡村工作。

政府搭建良好的简历信息服务平台,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发达当下形成信息共享,形成毕业生和企业的信息联通。其次政府在当下经济也飞速发展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应的地方政府对毕业生创业提供社会资源,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和技术培训。

三、结语

如上所述,大学生毕业就业是严峻的问题,何况音乐专业本科生又是一群特殊的毕业群体,因为毕业选择的局域性,所以要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去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音乐生就业难反应了音乐教育体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的矛盾,确立科学准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毕业生们在当今音乐教育变化改革的基础上,承担起改变当今对音乐的偏见,改变在中小学音乐课被不重视的问题。拥有了良好的人文素质自身素养,我们音乐专业本科生的学生就更加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寻自己合适的,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超越自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萱庭.关于我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05).

[2]姚婉清,郑辉赠.地方高师音乐毕业生就业分析与对策[J].嘉应学院报,2011,(06).

[3]康爱琪.高校音乐专业扩招的负面效应[J].人民音乐,2006,(05).

[4]闫宝林.高等音乐教育中供需脱节现象的剖析[J].人民音乐,2005,(07).

作者:孙远航

上一篇: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