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测量作业指导书

2022-08-30

第一篇:线路测量作业指导书

线路手工捣固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有砟线路手工捣固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安全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广铁集团管内线路允许速度为200km/h及以下普速及提速有砟线路捣固作业。 2引用规范性文件

2.1《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部令发布); 2.2《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运[2006]177号部令发布)

2.3《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广运发[2010]165号) 3作业目的

3.1整治超限线路高低、水平、三角坑; 3.2整治暗坑、吊板和低接头; 3.3保持线路平顺,确保行车安全。 4作业程序(流程图)

5 作业内容与要求

5.1准备作业

5.1.1作业调查,确定作业量,标记作业符号; 5.1.2确定作业日期,申请天窗点;

5.1.3确定作业负责人,职务不低于班长,安排作业人员、作业区段及数量; 5.1.4准备并检查所有作业工机具、量具、防护用品,确保齐全、有效。 5.1.5测量轨温,确定作业轨温在《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允许范围内。 5.2防护作业

5.2.1利用天窗,在车站《运统-46》登记要点;

5.2.2收到封锁命令后,作业负责人通知工地防护员设置防护; 5.2.3现场按《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的有关规定设置防护; 5.2.4现场防护设置完毕,作业负责人下令上道作业。 5.3扒开道床

5.3.1先扒左股内侧后扒右股内侧,再转身扒右股外侧后扒左股外侧。 5.3.2扒碴长度:自钢轨中心向两侧各扒400~450mm。

5.3.3扒碴深度:手工捣固扒至轨底,起道超过20mm时预留道碴量为起道量2倍。 5.4起道作业

5.4.1确认基准轨:直线以迎列车运行方向左侧为基准股,曲线以下股为基准股,高于基准股为“+”号,低于基准股为“-”号;

5.4.2看道:距起道点20~30m,看轨头下鄂水平线;

- 1 -

5.4.3起道:直线地段起道机应放在钢轨内侧,曲线上股放在外侧,下股放在内侧。 5.4.4打撬:打外侧枕底,接头打2根轨枕。 5.5捣固作业

5.5.1捣固姿势:前脚放在轨枕上,脚尖不得伸出轨枕边缘,后脚站在轨枕盒内,脚尖不得伸入轨底,打镐时镐头应偏向头部一侧约30mm,落镐后两手约距l00mm;

5.5.2排镐顺序:捣固先由轨底向外排镐,再由外排向轨底。第一排落在距枕底边10~20mm处,第二排落在距枕边20~30mm处,捣固自钢轨中心至两侧距离400~450mm。 5.5.3打镐数量

5.5.3.1木枕:起道量在5mm以下或不起道打16镐,接头打20镐;起道量在6~14mm时打18镐,接头打20镐;起道量在15~20mm时打20镐,接头打22镐;起道量超过20mm时打22镐;

5.5.3.2混凝土轨枕:不起道钢轨侧打18镐,内侧打21镐;起道时钢轨外侧打24镐,内侧打28镐; 5.6回填道碴

5.6.1先道心、后轨枕头、无缝线路应堆高碴肩150mm,做到一撬一清,填满枕盒内道碴,轨底处道床顶面应低于轨枕顶面20~30 mm;

5.6.2Ⅰ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应掏空,其顶面低于枕底不得小于20 mm,长度应为200~400 mm; Ⅱ型和Ⅲ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可不掏空,但应保持疏松。 5.7作业验收

5.7.1作业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作业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5.7.2作业质量应达到《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6.2.1条规定。

②轨向偏差和高低偏差为10m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6.25m,但在延长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坑;

④专用线按其他站线办理。

5.8销点开通

5.8.1线路设备经验收达到列车放行条件后,清理料具; 5.8.2作业负责人通知防护员撤除防护,开通线路。 6重点控制事项

6.1严格执行“天窗修”作业制度;

6.2设置驻站、工地防护员,采用电话或对讲机联络,严格执行至少每3~5分钟通话一次制度;

6.3在道岔、绝缘接头处所作业时,必须提前通知电务人员配合; 6.4作业负责人职务不低于班长;

6.5作业前、中、后测量轨温,防止轨温超标作业; 6.6夜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夜间作业劳动安全规定;

6.7作业中应防止工具材料侵入邻线限,作业完毕必须工完料清; 6.8维修作业严禁使用齿条式起道机; 6.9严禁在绝缘接头、焊缝处安装起道机;

6.10电气化区段,起道高度单股一次不得超过30mm; 6.11捣固八面镐够,镐数够;

6.12多人在一起作业时,相互间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防止工具伤人; 6.13邻线来车必须按规定停止作业或下道避车;

6.14上道前必须检查工具、机具、通讯设备;计量设备状况,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6.15严格执行劳动安全有关规定,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16 拒绝违章指挥、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7记录及表格

7.1《日作业计划及完成情况表》; 7.2《线路检查记录本》;

7.3 《养路工区月计划及完成表》; 7.4 《无缝线路作业日记》; 7.5 《天窗修台账》(广工-003);

7.6 《轨检车(动检车)Ⅱ级及以上病害检查整治记录本》(广工线-002); 7.7 《线路病害检查处理记录本(含上级领导、GPS添乘仪、车载式晃车仪)》(广工线-003); 7.8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其他记录及表格等。

第二篇:10KV线路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1.1 为规范配电线路维护作业程序,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配电线路维护工作,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1.2 现场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安规》、《两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反习惯性违章活动。 2 、引用标准

2.1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2.2 DL/T 741-2001 《配电线路运行规程》《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

3.3 《架空配电线路安装检修工艺规程》 3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农网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的现场作业过程的指导。 4 、安全措施

4.1 保证人身安全

4.1.1 现场工作人员应佩戴安全帽并统一着装(工作服、绝缘鞋)。 士 4.1.2 开始工作前要仔细检查所用工器具,合格后方可使用。杆塔上作业人员必须使用有保护绳的双保险安全带,安全带和保护绳应分挂在杆塔不同部位的牢固构件上,换位时不得失去安全带的保护。

4.1.3 开始工作前,工作负责人向全体检修人员交待工作任务、现场安全措施和临近带电线路(部位),并明确分工,全体工作人员复诵无误后方可开始工作。 4.1.4 平行双回路线路停电检修时,工作负责人要向工作班成员指明哪一回停电,哪一回带电,并设专人监护,防止工作人员误登带电杆塔或误入带电区,工作人员应佩戴与停电线路色标一致的袖标。

4.1.5 工作地段如有邻近、平行、交叉跨越及同杆塔架设线路,在需要接触 或接近导线工作时,要使用个人保安地线。

4.1.6 严格执行“谁安排工作,谁负责安全”的原则和现场勘察制度,把好作业现场安全关。应安排熟悉设备及作业环境的人担任工作负责人,应对工作的危险点充分进行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传达到每个工作班组成员。 4.2 保证设备安全

4.2.1 每日检修工作出工前,应详细核对和检查所使用的工器具及材料齐全完备后,方可出工。

4.2.2 检修人员要按照项目与标准要求,对设备的每个部位(部件)逐项进行认真检查处理,确保不发生因人为原因造成设备故障。

4.2.3 更换导线或绝缘子等损坏零部件时,应对各连接部位详细检查,以免丢漏M销和开口销,同时将更换设备恢复原位,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4.2.4 检修中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应及时处理,对现场难以即时处理的缺陷,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做好记录,以便合理安排处理。 4.3 保证交通安全

4.3.1 驾驶员每日出车前应仔细检查车辆状况,保证方向、刹车、灯光完好齐全,严禁车辆带病出车。

4.3.2 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严禁酒后开车,疲劳出车。 4.3.3 司机在行驶中必须严格执行道路交通管理规定,不准开英雄车,更不准强超会车。 4.3.4 工作成员乘坐车辆时,不准与司机交谈闲聊,更不准在车内嬉笑打闹。 4.3.5 工作成员乘坐车辆时,不准将头、手伸出车窗外,以免会车时伤人。 4.3.6 严禁客货混装,防止工具、材料挤伤、扎伤工作成员。 5 、维护项目

5.1 处理线路运行中存在的缺陷

5.1.1 对线路运行中发现的缺陷逐项进行处理,应全部消除。 5.1.2 检查并处理在检修中发现的新缺陷,更换损坏的设备。 5.2 检查接地装置

5.2.1 检查接地装置的附件是否短缺、丢失。

5.2.2 检查避雷器、接地引下线及接地装置的连接是否良好。 5.2.3 检查接地引下线是否完整无腐蚀。

5.2.4 检查接地体是否被雨水冲刷或由于其它原因而露出地面。 5.3 检查杆塔本体及基础

5.3.1 检查杆塔塔材是否短缺及被盗。

5.3.2 检查杆塔倾斜、横担歪扭及各部件锈蚀、变形情况。 5.3.2 检查杆塔部件的固定情况,螺栓是否短缺或松动。 5.3.3 检查混凝土杆是否裂纹、水泥脱落、钢筋外露。

5.3.4 检查杆塔基础是否倾斜或下沉,基础是否被冲刷,周围土壤是否被挖掘。

5.3.5 清除杆塔上的鸟窝及杂物。 5.4 检查杆塔拉线及其部件

5.4.1 检查拉线及部件锈蚀、松弛、断股、抽筋、张力分配不均情况。 5.4.2 检查拉线连接金具是否缺螺栓、螺帽及开口销。 5.4.3 检查拉线坑是否坍塌或被水冲刷。 5.4.4 检查无绝缘球的拉线绝缘护套是否完好。 5.5 检查和清扫绝缘子

5.5.1 检查瓷质绝缘子表面裂纹、破碎情况,是否有闪络、烧伤痕迹,螺母是否紧固。

5.5.2 检查绝缘子连接钢脚及钢帽锈蚀情况、钢脚是否弯曲。 5.5.3 检查玻璃绝缘子自爆情况。 5.5.4 检查弹簧销子是否缺少或变形。

5.5.5 所有瓷绝缘子和玻璃绝缘子要用清水进行彻底清洗。 5.6 检查导线

5.6.1 检查导线有无断股、松股、筋钩、损伤或闪络烧伤痕迹。 5.6.2 检查导线上有无抛挂物。 5.6.3 检查导线驰度是否平衡。

5.6.4 检查导线对地、对交跨物距离是否合格。

5.6.5 检查导线防震锤有无损坏、弯曲、变形、磨损导线现象。

5.6.6 检查耐张线夹、并沟线夹、爆压线夹有无烧伤现象,耐张线夹有无跑线现象。

5.6.7 检查导线各种连接金具是否完好无损。

5.6.8 检查立瓶绑扎是否完好,绑线有无断股,导线是否有磨损现象。 5.6.9 耐张线夹、异型线夹(并沟线夹)有无开裂。 5.7 检查线路附属设施

5.7.1 检查杆塔标志牌是否齐全完好,字迹清晰,色泽鲜明。 5.7.2 检查杆塔色标是否完好。 5.7.3 检查防鸟、防雷装置是否完好。

5.7.4 检查杆塔所挂光缆及固定连接金具是否完好。 5.8 检查线路通道

5.8.1 检查线路走廊内有无违章建筑,有无高大突出物。 5.8.2 检查线路走廊内有无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树木。 5.8.3 检查线路附近建筑物上有无易抛落的物体、广告牌等。

6 、标准

6.1 杆塔本体

6.1.1 直线线杆塔高度在20m 及以下时,砼杆倾斜不超过15‰;铁塔倾斜不超过10‰。

6.1.2 预应力及普通砼杆的杆身允许挠度不应大于杆长2%。

6.1.3 预应力砼杆的杆身不允许有纵横向裂纹。普通砼杆横向裂纹不超过周长的1/3,纵向裂纹宽度不超过0.1mm。

6.1.4 运行中的电杆发生倾斜需要扶正时,应视电杆的杆型、倾斜方向及倾斜程度,确定扶正方法,单杆扶正后需打拉线,但应注意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 6.2 导线

6.2.1 严禁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在同一档内连接。 6.2.2 钢芯铝绞线断股损伤面积在同一处强度损伤超过铝股总面积25%以上时,应将损伤部分全部割断,重新以接续管连接,小于上述规定,但导线在同一处断股损伤的截面超过总面积的25%时,应使用补修管进行补修。若损伤长度超过补修管补修范围时,同样应割断重接。

6.2.3 单金属绞线断股损伤截面不超过总面积7%,可以用缠绕法进行处理。 带电设备对人身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kV)

最小垂距(m)

0.7 0.4

0.2

6.2.4 导线对地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时应满足下表要求:

地域

电压等级(kV)

弧垂(m)

居民区

10KV

6.5

0.4KV

6 非居民区

10KV

5.5

0.4KV

5 6.2.5 同一档内一根导线只允许有一个接头. 6.2.6 防振锤安装要保持与地面垂直,防振锤安装距离误差不超过+30mm,铝带应外露10mm。 6.3 绝缘子

6.3.1 停电测试绝缘子时,应使用5000V兆欧表或绝缘测试仪逐个测试其绝缘电阻,凡小于500兆欧即为不良绝缘子,应更换。

6.3.2 运行中的绝缘子出现裂纹,瓷袖烧伤、放电、硬伤(超过2平方厘米),钢脚严重活动及弯曲,浇灌处裂纹以及检测出的不良绝缘子均应进行及时更换;M销弹性良好,宽度不小于7mm。

6.3.3 清扫绝缘子应使用清水将绝缘子表面逐片擦干净,并进行外观检查。 6.3.4 运行中的绝缘子或更换后的绝缘子应与地平面垂直,顺线路方向与垂直位置的位移角不应超过5º,且最大偏移值不应超过10kV:200mm;1KV:100mm 。 6.4 拉线

6.4.1 拉线断股,损伤总面积超过17%时,应更换。

6.4.2 拉线锈蚀严重,出现麻点,而麻点深度超一毫米时,应更换拉线,更换时应先打临时拉线,然后把旧拉线撤下,安装新拉线。

6.4.3 采用楔形线夹连接的拉线,更换或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3.1 线夹的舌板与拉线应紧密接触,受力后不应滑动,线夹的凸肚应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应使线股损伤。

6.4.3.2 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的松股,其断头应用镀锌铁丝扎牢,线夹尾线宜露出300-500mm ,尾线回头后与本线应采取有效方法扎牢或压牢。 6.4.3.3 同组拉线使用两个线夹时,其线夹尾端的方向应统一。 6.4.4 拉线更换或调整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6.4.4.1 拉线与拉线棒应呈一直线。

6.4.4.2 X型拉线的交叉点处应留足够的空隙,避免相互磨碰。

6.4.4.3 拉线对地夹角允许偏差为1º,个别特殊杆塔拉线需超过1º时应符合设计规程。

6.4.4.4 UT型线夹带螺母后及花篮螺栓的螺杆必须露出螺纹,并应留有不少于1/2螺杆的螺纹长度,以供调整,在UT型线夹的螺母上应装设防盗帽,上下螺母应拧紧。

6.4.5 依靠拉线保持稳定的杆塔,在换线或更换杆塔的过程中,当没有打好代替永久拉线的临时拉线前,严禁拆除任一条永久拉线,反之当没有打好代替临时拉线的永久拉线前,严禁拆除任一条临时拉线,以防杆塔倾斜。 6.5 螺栓穿入方向,应符合下列要求: 6.5.1 主体结构: 水平方向:由内向外。 垂直方向:由上向下。 6.5.2 平面结构:

顺线路方向:从电源测穿入或统一方向。

横线路方向:面向受电侧从左向右穿入,或两边由内向外,中间统一方向。 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穿入。

防振螺丝:由外向内,中间统一方向

6.5.3 开口销均应从上向下穿入,开口角为60°~90°。

6.5.4 螺母拧紧后、螺杆露出螺母至少两扣,双母者允许与螺母平扣,螺杆与构件面要垂直,螺栓头平面与构件平面不应有空隙。 6.6 柱上断路器、负荷开关、刀闸、跌开式熔断器

6.6.1 线路联络开关的两侧宜安装隔离开关,有明显的断开点;分段开关时送电侧必须安装隔离开关。

6.6.2 双回同杆架设的线路,联络、分段开关的设置地点应尽量安装在同一杆塔上,以保证停电检修的安全。

6.6.3 多回互联的线路,其联络开关的安装地点不应设置在三回线路交汇的主干线路杆塔上。

6.6.4 柱上开关应在送电侧安装防雷接地装置,经常开路运行的柱上开关二侧,均应装设防雷装置。开关的金属外壳应接地,且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 6.6.5 接线端子与引线的连接宜采用设备线夹,铜铝连接应有过渡措施。开关的套管宜采用有效的绝缘措施。 6.6.6 接地装置应紧贴电杆笔直引上,高度至少1.7米以上。 6.7 杆上配电变压器台

6.7.1 杆上变台托梁下边距地面高度一般应大于3米。 6.7.2 变台跌开式开关的安装位置离地面不应小于5米。

6.7.3 变台台架接地应采用扁铁刷黑漆,接地扁铁高度在1.7米以上,接地引下绝缘线每隔两米采用扁铁抱箍与杆身固定。

6.7.4 低压拉线严禁穿越高压引下线。高压引下线与低压导线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0.4米。

6.7.5 变压器台板应做防腐处理。

6.7.6 变台测量表箱和补偿装置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1.8米。外观应光洁整齐,不得有锈蚀现象。 6.8 箱式变及电缆分支箱、环网柜

6.8.1 基础应平整、坚实、不积水、留有一定通道。

6.8.2 户外箱变、电缆分支箱、环网柜周围应无威胁安全运行的杂物和易燃、易爆物品,地面应无被挖掘取土痕迹。 6.8.3 门锁和地脚螺丝完好。

6.8.4 通风和防漏良好,箱内无积水,防小动物措施完好。 6.8.5 箱体和金属部件无锈蚀。 6.8.6 各种标志应齐全清晰。

6.8.7 柜门应向外拉,把手、锁应良好,开启角度应大于90度,应有相应的联锁。

6.8.8 箱体应无变形、锈蚀、过热。铭牌、危险标志应齐全,箱体前后应留有一定的巡视,操作通道。 6.8.9 各种仪表、信号装置应正常。

6.8.10 各种设备、各部接点应无过热、烧伤、熔接等异常现象,各部件连接应紧密,开关、保护装置运行应正常。

第三篇:线路小型养路机械捣固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线路使用小型养路机械捣固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广铁集团管内线路允许速度为200km/h及以下普速及提速有砟线路捣固作业。

2引用规范性文件

2.1《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部令发布);

2.2《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运[2006]177号部令发布);

2.3《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广运发[2010]165号)。 3作业目的

3.1整治超限线路高低、水平、三角坑;

3.2整治暗坑、吊板和低接头;

3.3保持线路平顺,确保行车安全。

4作业程序(流程图)

5 作业内容与要求

5.1准备作业

5.1.1作业调查,确定作业量,标记作业符号;

5.1.2确定作业日期,申请天窗点;

5.1.3确定作业负责人,安排作业人员、作业区段及数量;

5.1.4准备、检查作业工机具、校对量具、备齐防护用品;

5.1.5测量轨温,确定作业轨温在《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允许范围内;

5.1.6检查机械润滑油、液压油、各部紧固件、传动带、手压泵、走行架、下道架、安全销等系统;

5.1.7试运转,检测溢流阀油压,由低速逐渐提速到额定转速3~5分钟、操纵多向换向阀2~3次。

5.2防护作业

5.2.1利用天窗,在车站《运统-46》登记要点,带班人职务不低于工长,车间干部监控;

5.2.2收到封锁命令后,作业负责人通知工地防护员设置防护;

5.2.3现场按《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的有关规定设置防护,如图所示;

5.2.4现场防护设置完毕,作业负责人下令上道作业。

5.3起道捣固

5.3.1撤除调高垫板,螺栓涂油和拧紧扣件;

5.3.2机械上道:安置走行架、推起道机、捣固机上道、收起下道架随机移动;

- 1 -

(长度单位:m)

5.3.3看道起道:先起基准股,再测量水平;

5.3.4机械捣固:按照下插、夹实、提升、转移四个环节进行。 5.3.4.1下插:镐掌上缘应插至轨枕底面30~40mm;

5.3.4.2夹实:镐掌夹到行程终了以后,应持续夹实2~4秒,按重、轻符号夹实; 5.3.4.3提升:每捣完一根轨枕后,张开镐掌,两台捣固机同时提升镐板至轨枕面上。 5.3.4.4转移:捣完后两台捣固机同起,同时推进,保持平稳。 5.3.5机械下道:

5.3.5.1将镐板提升到最高点,停机后将机械推行到预定位置下道;

5.3.5.2下道架安放平稳,外侧低于水平面3o~5o,镐板降至最低位置,安装防溜插销并加锁。 5.4回填道碴

5.4.1回填道碴应先道心、后轨枕头,无缝线路应堆高碴肩150mm,做到一撬一清,填满枕盒内道碴,轨底处道床顶面应低于轨枕顶面20~30 mm;边坡、碴肩应达到《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3.2.2条要求;

5.4.2Ⅰ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应掏空,其顶面低于枕底不得小于20 mm,长度应为200~400 mm;Ⅱ型和Ⅲ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可不掏空,但应保持疏松。 5.5作业验收

5.5.1作业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作业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5.5.2作业质量应达到《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3.5.3条:扣件应保持齐全,位置正确,作用良好。分开式弹性扣件与木枕联结应紧密,当钢轨受车轮横向力作用时不得产生相对位移和扭转离缝。扣板、轨距挡板应靠贴轨底边。扣板(弹片)扣件扭矩应保持在80~140 N·m。弹条扣件的弹条中部前端下颚应靠贴轨距挡板(离缝不大于1mm)或扭矩应保持在80~150 N·m。Ⅲ型扣件后拱内侧距预埋件端部应不大于10 mm,扣压力应保持在8~13.2 kN。

线路中修和成段更换再用轨(整修轨)使用的钢轨配件应与钢轨类型相符,宜使用再用料。再用料上道前应经过选配、整修、除锈和涂油。 5.6销点开通

5.6.1线路设备经验收达到列车放行条件后,清理料具;

5.6.2保养机械,罩上机套,绑牢捆紧,加锁登记,撤除防护,开通线路。 6重点控制事项

6.1严格执行“天窗修”作业制度;

6.2设置驻站、工地防护员,采用电话或对讲机联络,严格执行至少每3~5分钟通话一次制度;6.3在道岔、绝缘接头处所作业时,必须提前通知电务人员配合; 6.4作业负责人职务不低于班长;

6.5作业前、中、后测量轨温,防止轨温超标作业; 6.6夜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夜间作业劳动安全规定;

6.7作业中应防止工具材料侵入邻线限,作业完毕必须工完料清; 6.8维修作业严禁使用齿条式起道机; 6.9严禁在绝缘接头处起道;

6.10电气化区段,起道高度单股一次不得超过30mm; 6.11邻线来车必须按规定停止作业或下道避车;

6.12上道前必须检查工具、机具、通讯设备;计量设备状况,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6.13严格执行劳动安全有关规定,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14拒绝违章指挥、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7记录及表格

7.1 《日作业计划及完成情况表》; 7.2 《线路检查记录本》;

7.3 《养路工区月计划及完成表》; 7.4 《无缝线路作业日记》; 7.5 《天窗修台账》(广工线-003);

7.6 《轨检车(动检车)Ⅱ级及以上病害检查整治记录本》(广工线-002); 7.7 《线路病害检查处理记录本(含上级领导、GPS添乘仪、车载式晃车仪)》(广工线-003); 7.8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其他记录及表格等。

第四篇:测量作业指导书

施工测量是铁路基本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其成果是体现设计意图,组织施工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因此,交接桩和施工复测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其主要内容有:

1、在处总工程师主持下,组织处精测组、经理部(指挥部、公司)技术主管、测量人员与设计单位办理交接桩工作,必要时请局委派员参加。

2、根据线路平面图、控制桩表、曲线表、断链桩表、水准基点表等测量成果书对现场桩位逐一查看交接,并详细记录。

3、交接桩记录应注明有无缺桩和桩橛损坏情况,重点桩点缺损应要求设计单位重测补桩,交接记录经双方签认后工作完成。

4、根据交接桩资料,由处精测组负责施工复测工作。

5、施工复测工作应严格按照《铁路测量技术规范》执行。

6、复测的重点是控制网点和进洞方向桩角度、基线长度和水准基点桩,复测结果与设计无误后方可作为施工用桩。 隧道施工测量要点如下:

1、 洞外控制测量

隧道的设计位置,一般是以定测的精度初步测设于地表。施工以前先进行施工复测,检查各洞口所设的中线控制桩,此控制桩称为洞口投点,它是洞内施工的主要依据。规定在直线隧道两端洞口各有一个中线控制桩,在曲线隧道两端洞口的切线上有两个间距大于200m的中线控制桩。由于定测时所测定的曲线偏角和曲线长度精度较低,满足不了贯通精度的要求,所以施工时需要进行洞外控制测量,与线路中线精密地连系起来,根据精密测定的数据,反算精密的转向角、方位角和距离,给出隧道各洞口投点的坐标。测定洞口水准点的高程,以便引进洞内,从而保证隧道准确贯通。这就是洞外控制测量的目的。 1.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隧道衬砌前完成。 1.2三角锁或导线应沿隧道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

1.3每个洞口应测设不少于3个平面控制点(包括洞口投点极其相联系的三角点或导线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当施工须挖除控制点时,则应按原测精度恢复或移设。

1.4洞口水准点应布设在洞口附近土质坚实、通视良好、施工方便、高程适宜和便于保存之处。每个洞口的两个水准点的高差,以安置一次仪器即可联测为宜。

2、 洞内导线测量

2.1洞内导线测量应在洞外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洞内施工特点布设导线。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插点)为起始点,宜沿中线布设,也可与中线侧移适当距离布设。洞内导线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和导线环。

2.2斜井中的导线边长,宜采用光电测距,亦可以采用钢卷尺沿斜井坡道悬空倾斜丈量。

2.3洞内导线平差,宜采用条件平差或间接平差,也可采用近似平差。洞内导线的坐标和方位角,必须依据洞外控制点的坐标或方位角进行传算。

3、洞内高程测量 3.1洞内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时,应采用往返观测。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进行对向观测,高程导线宜构成闭合环。 3.2洞内测量结果的精度必须符合洞内高程测量设计要求或规定等级的精度。

4、施工测量

4.1施工中线应分为永久中线和临时中线。永久中线应由洞内导线测设或按中线法独立测设。 4.2施工中线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4.2.1由导线点测设中线:宜采用极坐标法测设,由导线点测设中线点。一次测设不应少于3个点,并相互检核。

4.2.2独立的中线法测设:直线上应采用正倒镜延伸直线法;曲线上宜采用弦线偏角法测设,也可采用其他曲线测设方法。

4.2.3供衬砌临时中线点加密:直线上应正倒压点或延伸;曲线上可用偏角法、长弦支距等方法测定。宜每10m加密一点。

4.2.4全断面开挖的施工中线:宜先用激光导向(或指向),后用全站仪、光电测距仪测定。

4.3洞内中线点埋设,宜采用混凝土包木桩,桩顶钉一小钉以示点位。严禁包埋木板、铁板(块)和在混凝土上钻眼。

4.4采用上下导坑法、漏斗棚架法和下导坑蘑菇形开挖法施工的隧道,上导坑的中线每延伸至90-120m,应与下导坑的中线联测检查一次,并应通过落中层的齐头,将下导坑中线翻至上导坑,并检查校正上导坑中线。 4.5隧道立模衬砌前,必须对所使用的永久中线点和临时中线点分别进行复测检查。检查中线点时,其点位横向较差不应大于5mm。超限时应从相临点逐点检测至合限的点位。

4.6洞内施工用的高程点,应根据洞内已设的高程控制点加密。加密点可用道钉埋设在永久中线旁。

4.7每次开挖钻爆前,应在开挖断面上根据中线和轨顶高程标 出预计开挖断面轮廓线。

4.8在开挖断面成形后,宜采用断面自动测绘仪也可采用断面支距法测绘断面。断面支距法测量时,应按中线和外拱顶高程从上至下每0.5m(拱部和曲墙)和0.1m(直墙)向左右量测支距。量支距时应记入曲线隧道中心与铁路中心的偏移值和施工预留宽度。

仰拱断面测量,应由设计轨顶高程线每隔0.5m(自中线向左右)向下量出开挖深度。

4.9全断面开挖的隧道,当衬砌与掘进工序紧跟时,两端掘进至距预计贯通点各100m时,开挖断面可适当加宽。加宽值不应超过该隧道横向贯通误差限差的一半。

4.10衬砌立模前应在复核中线和高程的基础上,测设横断面的可不另洒水养护可不另洒水养护十字线方向,并应在断面上标定出拱架顶、起拱线高程和边墙底的高程位置。

立模后,必须进行检查与校正。

第五篇: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xx股份xx客专xx段项目部 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1 工程概况

xx标段起讫里程为DKxx~DKxx全长xxkm,主要工程量有xx大桥0.5座,长度为35.355km,该桥上部结构主要为32和24米两种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和32+48+32,40+56+40,40+64+40,60+100+60五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1042孔;无砟轨道70.709km。

2 编制依据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xx铁路客运专线(xx段)CPIII轨道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

3 工作内容

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下: 准备工作

(1) 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评估; (2) CPI、CPII控制网复测; (3) CPII控制网加密。 CPIII控制网测量的具体工作 (1)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 (2)CPⅢ高程控制测量。

4 CPII控制网加密目的和要求

4.1 加密的目的

为了满足轨道控制网CPIII的建立和维护,针对桥梁、隧道和特殊路基结构工程的施工控制网,应在CPI或CPII基础上加密。当加密网的精度不能满足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时,应建立更高精度等级的独立控制网。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4.2 CPII加密的要求

(1)为满足CPIII测量数据处理的各项限差要求,CPIII测量前,应对CPII点和二等水准点进行加密,确保沿线可用的CPI或(加密)CPII点间距在600米左右,可用的(加密)线路水准基点在1000米左右。加密测量采用的方法、使用的仪器和精度应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所采用仪器经过检定,并在有效检定期内。

(2)加密测量前应检查联测标石的完好性,对丢失和破损比较严重的标石应按原测标准用同精度扩展方法恢复或增补,CPII加密测量时观测两个时段,每个时段不少于60分钟,加密一个CPII点时应联测不少于两个CPI及不少于两个CPII点,且加密点位于所联测CPI/CPII点构成的网形中部。

4.3 GPS加密CPII网的技术要求

(1)选点埋石

CPII加密点应采用强制对中标,对桥梁部分CPII加密点需上桥,可与CPIII点共桩,并且沿线路前进方向左右交替埋设于桥梁的固定端正上方防撞墙顶部;必须保证加密CPII点埋设稳定可靠,同时须满足必要的GPS观测条件和与CPIII点的联测条件,沿线路前进方向左右交替埋设. (2)观测

CPII加密点要求同精度网原网要求,观测、数据处理均与原测CPII相同。观测前要求对网形进行设计,保证CPII加密点间的极限长度在600米左右,并且要尽可能多的联测原精测网中的CPI或CPII点,以保证梁上与梁下的平面坐标系统统一。

(3)数据处理

在对CPII加密点进行整体平差前应对网中原CPI和CPII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不满足精度要求的原CPI和CPII进行剔除,满足要求的全部作为起算点。

5 CPIII平面控制网测量

5.1 CPIII平面控制点布设 5.1.1 CPⅢ控制点的元器件: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由于CPⅢ控制网网点间的相对精度高达±1mm,而且CPⅢ控制网的服务期限从轨道粗调开始,到线路竣工时的全线轨道线形竣工测量,以及竣工后线路运营期间的轨道维护,因此CPⅢ控制网的测量标志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具有强制对中、能够长期保存、不变形、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价格适中、重复安置精度满足同一套测量标志在同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应该小于±0.5mm,分解到X、Y、Z 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三方向应均小于±0.3mm。xx客运专线(xx段)全线从CPIII 控制网建网、轨道施工粗调、精测、轨道线形竣工测量、运营期间的轨道维护均必须使用相同型号CPⅢ控制网测量标志。

xx客运专线(xx段)全线统一的CPIII 标志如下图所示,棱镜采用德国进口的Sinning 棱镜,并要求有海关到货清单。

5.1.2 CPIII 控制点的埋设

CPⅢ控制点的布设应兼顾施工及运营维护,埋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CPIII 控制点距离布置一般为60 m 左右一对,且不应大于80 m, 相邻CPIII 控制点应大致等高,布设高度应与轨道面高度保持一致的高度间距。

桥梁上一般布置在桥梁固定支座端上方防撞墙顶端,埋设立式基座,如下图: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直接在防撞墙顶面成对开凿铅垂方向的安装孔(孔径30 毫米,孔深 60 毫米),然后使用云石胶埋设立式基座,相邻两对CPIII 点在里程上相距约60 米,基座埋设完成后,基座外露部分不高于基桩顶面2 毫米。

5.1.3 CPIII 控制网标记点的编号 CP III 控制点编号定义如下:

CP III 点按照公里数递增进行编号,其编号反映里程数。所有处于里程增大方向左侧的标记点,编号为奇数,处于里程增大方向右侧的标记点编号为偶数,在有长短链地段应注意编号不能重复。举例如下:

观测时、自由设站点编号按“Z03601,Z03602…”沿线路里程增加方向编号。 5.1.4 CPIII 控制点的定位精度要求

CPIII 控制点的定位精度要求表(mm)

5.2 CPIII平面控制网观测

CPIII 控制网建网前应根据高等级控制点联测需要进行CPII 控制网加密,采用CPI 约束或CPII 同精度插点方式,加密CPII 控制网精度必须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要求,加密CPII成果应通过评审以后方可使用。

5.2.1 仪器要求

全站仪必须满足如下精确度要求: 角度测量精度: ≤± 1″ 距离测量精度: ≤± 1mm +2ppm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使用带马达驱动、自动照准和数据自动记录功能的现代化全站仪,如:Leica (徕卡)系列的: TCA200

3、TCA1201 及天宝全站仪TRIMBLES

6、S8 等 5.2.2 测量方法

CPⅢ控制网采用自由设站交会网(《暂规》称为“后方交会网”)的方法测量,自由测站的测量,从每个自由测站,将以2x6 个 CP III-点为测量目标,每次测量应保证每个点测量3 次,测量方法见下图。

CPIII 控制点对间距离为60 m 左右,且不应大于80 m,CP III 施测时自由设站点距CPIII 控制点距离为一般应小于120 m 左右,最大不超过180m,距高等级已知点最大不超过300m。每次测量开始前在全站仪初始行中输入起始点信息并填写自由测站记录表,每一站测量至少3 组完整的测回。水平角测量的精度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1)标称精度为一测回方向观测的中误差±0.5″、测距中误差±(1mm+1ppm)的全站仪,用于CPⅢ控制网自由测站观测的测回数不少于3 测回;标称精度为一测回方向观测的中误差±1″、测距中误差±(1mm+2ppm)的全站仪,用于CPⅢ控制网自由测站观测的测回数不少于3 测回。

(2) 方向观测各项限差根据《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B/T15314-1994)的要求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观测最后结果按等权进行测站平差。

方向测量法水平角测量精度表

(3)观测时边长必须进行温度、气压改正,温度量测精度应为0.5℃,气 5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压量测精度应为5hpa。

(4)距离的观测应与水平角观测同步进行,并由全站仪自动进行。 (5)CPⅢ平面网应附合于CPⅠ、CPⅡ控制点上,每600m 左右(400~800m)应联测一个CPⅠ或CPⅡ控制点,自由测站至CPⅠ、CPⅡ控制点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当CPⅡ点位密度和位置不满足CPⅢ联测要求时,应按同精度扩展方式增设CPⅡ控制点。与上一级CPI、CP II 控制点联测时,应通过2 个或3 个线路上的自由测站进行联测,见下图。

5.2.3 为了使相邻重合测段能够满足CPIII 控制网的测量高均匀性和高精确度,每个重合测段至少重复观测6 对CP III 点(约300 米)进行平差,每个测段一般为4~8km,最短不宜小于3km。

5.2.4 每一CPIII 平差测段首尾必须封闭,且保证每个CPIII 点被相邻自由设站点观测三次。

5.3 CPIII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

5.3.1 在自由设站CPIII 测量中,应采用能使全站仪自动照准、观测、记录的数据采集专用软件。外业数据存储之前,必须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检核。包括如下内容:

仪器高、棱镜高;

观测者、记录者、复核者签名; 观测日期、天气等气象要素记录。

检核方法可以采用手工或程序检核。观测数据经检核不满足要求时,及时进行重测,经检核无误并满足要求时,进行数据存储,提交给数据计算、平差处理。

现场测量时必须记录各测站的实际情况,它是测量中的重要数据,在进行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外业测量时,应如实填写测站表。 CPIII 平面控制网平差应采用铁道部评审通过的CPIII 专用平差软件,并进行CPIII 网平差精度检核。CPIII 控制网精度指标如下:

5.3.3 测段之间衔接时,前后测段独立平差重迭点坐标差值应满足≤±3mm。满足该条件后,后一测段CPⅢ网平差,应采用本测段联测的CPⅠ、CPⅡ控制点及重叠段前测段CPⅢ点坐标成果(不少于连续的2 对CPIII点)进行固定约束平差。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6 CPIII高程控制网测量

6.1 CPIII高程控制点布设

CPIII 高程控制点与平面控制点共桩,在进行棱镜中心高程水准测量时,只需直接水准测量轴插入套筒内即可测量。通过减去水准轴球形半径差值即可方便的获得球型棱镜中心所代表的测量点的精确高程。

每一测段应至少与3 个二等水准点进行联测,形成检核。测量方式可采取下面两种方式:

(1) CPⅢ点与CPⅢ点之间的水准路线,宜采用下图所示的水准路线形式 8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进行。这样的水准路线,可保证每相邻的四个CPⅢ点之间都构成一个闭合环。

(2)也可采用往测时以轨道一侧的CPⅢ水准点为主线贯通水准测 量,另一侧的CPⅢ水准点在进行贯通水准测量摆站时就近观测。返测时以另一侧的CPⅢ水准点为主线贯通水准测量,对侧的水准点在摆站时就近联测。往测示意如下:返测水准路线如下图所示: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6.2 CPIII 高程控制网观测

CPIII 控制点高程测量起闭于二等水准基点。CPIII 高程控制水准测量应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第4.1 节有关精密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6.2.1 CPⅢ高程控制点精度要求

精密水准测量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电子水准仪(电子水准仪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误差为±0.3mm),配套因瓦尺。使用仪器设备必须在鉴定有效期内,每年必须对测量仪器精确度进行一次校准。水准观测第一周每天作业前应采用仪器自带的软件进行检验和校准,若检验指标满足要求并稳定,后续作业前可不进行该项检验,但应每月进行仪器指标检验。

(1)精密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精密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表(mm)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因水准路线较短,故不设间歇点。

使用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

对于数字水准仪,同一标尺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 6.2.2 精密水准观测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DS1 级不应超过15″;

B 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C 二等水准测量采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时,其补偿误差△a 不 应超过0.2″。

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 级仪器应读记至 0.05mm 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应读记至0.01mm。

6.2.3 每个水准环四个高差应进行独立观测,即每观测一个高差应重新变换仪器位置或高度。

6.3 连续桥梁上下二等水准高程传递

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要求,精密水准路 线一般2km 左右应附合二等水准控制点上。因此,为满足精密水准闭合要求,在2km 以上连续桥梁应采用三角高程传递法将二等水准点高程传递至桥上。具体作业过程为:二等水准高程传递采用不量仪器高、棱镜高的三角高程中视测量方法,根据石武客专特点,在高程传递点附近分别在桥墩底和对应墩桥梁固定支座端挡砟墙埋设CPIII 专用标志。观测过程中用电子水准仪按精密水准作业要求将高差分别抄到挡砟墙和墩底CPIII 高程标志杆,再用全站仪进行挡砟墙和墩底CPIII 平面标志杆高差传递。CPIII 平面及高程标志杆均为标准件,高程传递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点A、B 使用CPIII 平面、高程标志间高差相同。因此,A、B 两CPIII 高程标志间高差为全站仪观测的三角高程高差,不需量测全站仪和棱镜高。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传递应进行两组独立观测,两组高差较差应不

大于2mm,满足限差要求后,取两组高差平均值作为传递高差。 6.4 CPⅢ控制点高程数据处理

在数据存储之前,必须对观测数据作各项限差检验。检验合格时,进行必要顺序整理,计算与检核者签名后进行存储。检验不合格时,对不合格测段整体重测,至合格为止。

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Δ;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 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MΔ和Mw 应符合表《暂规》中精密水准测量精度的要求,否则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MΔ和Mw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2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CPⅢ控制点高程测量应严密平差,平差计算取位下表中精密水准测 量的规定执行。

7 CPIII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7.1 分段CPIII控制网的衔接

建设工期所迫,局部地段沉降未稳定即开展CPIII 控制网建网和无砟轨道铺设,对今后CPIII 控制网平面、高程衔接及铁路运营前长轨精调带来一定难度。原则上应等沉降评估通过,桥梁、路基段沉降量稳定后再开展CPIII 控制网建网工作,同时尽量加长每段CPIII 控制网段长度,一般4~8km 比较理想,减少相邻衔接段。

衔接段的测量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1)CPIII控制网两端必须起止于上一级控制网点,应保证有三个连续的自由设站与上一级控制点联测;

(2)水准与上一级控制点联测的数量不得少于3个;

(3)相邻区段间,至少有5对CPIII点作为公共点,公共点在两个区段内均 13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要求观测,计算,单独平差的成果应满足CPIII的精度要求;

(4)公共点在两区段的平差计算成果(X、Y、H)较差应小于3mm; (5)在上述要求达到后,还要再次对后一区段的CPIII网数据进行平差,除使用上一级控制点作约束外,还应至少使用一对前一区段的公共点作为约束,使其他公共点两次区段坐标差小于1mm。 7.2 加密CPII控制点的保护

因原高等级平面控制点CPI、CPII 受施工影响或距线位本身较远,CPIII 控制网建网时联测不方便,必须进行CPII 控制点加密。为保证相邻段CPIII 控制网衔接、将来CPIII 控制网复测联测相同高等级控制点以及方便运营维护单位使用,应加强对加密CPII 控制桩的保护与成果整理、归档工作。 7.3 平面数据采用过程气象元素改正问题

CPIII 测量精度要求高,其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不同,全站仪测距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温度、气压等气象元素改正。在一般的气象条件下,在1km 的距离上,温度变化1 度所产生的测距误差为0.95mm,气压变化1mmHg 所产生的测距误差为0.37mm,湿度变化1mmHg 所产生的测距误差为0.05mm。湿度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在高温、高湿的夏季作业时,就应考虑湿度改正。因此、外业数据采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温度、气压改正。建议测定气温应使用测量专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测定气压采用空盒气压表。 7.4 已破坏CPIII控制桩恢复问题

建议对已破坏的CPIII 控制点,重新埋设控制桩后,应采用周围至少4 对(8 个)CPIII 控制点作为约束点进行同精度扩展方式进行加密,恢复已破坏的CPIII 控制桩,以满足无砟轨道铺轨要求。 7.5 特殊桥跨CPIII测量及使用问题

特殊桥跨的CPIII 测量及无砟轨道的铺设应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进行。

8 上交成果资料

8.1 CPIII 控制点平面、高程成果表; 8.2 CPIII 平面、高程控制观测手簿及计算表;

8.3 加密CPII 及二等水准控制点点之记、成果、平差计算报告;

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CPIII测量作业指导书 8.4 CPIII 平面、高程观测网图; 8.5 CPIII 测量技术方案; 8.6 CPIII 控制网技术总结; 8.7 上述文件内容的磁盘文件。

上一篇:学雷锋日活动策划书下一篇: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