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

2024-05-15

环境评价(精选十篇)

环境评价 篇1

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不同的资源开发项目和建设项目所处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情况、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情况等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性。此外,因为开发建设内容不相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环境质量的评价。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只有采用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法,找出需要保护的目标以及问题的根源才可以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 案例介绍与划分评价单元

某地区地貌类型平均分布了低山、中山、岗地、丘陵等,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且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气候条件良好。随着近年来对山地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频繁出现,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地上水均衡,次生地质灾害点数达到了225次,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36人,直接性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1681.2万元。为了防止该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需要提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以及变化趋势,

参考该地区开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程度,将评价单元划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分区界线、环境影响程度分区界限、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界线作为最小评价单元。

3 选择评价因子

地层岩性及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自然资源分布、资源规模、开采强度、开采种类、土地占用及破坏、三废排放及水土污染次生地质灾害、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难易程度等是影响该地区环境的主要因子[1]。根据各个因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互关系,可以将评价因子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结构、人类工程活动、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强度等可以使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表示。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包括自然资源分布、自然资源保护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

(3)地区地质环境规划基本现状包含地区的开采方式和强度、自然资源的类型和规模、地区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三废”排放的基本情况和水土污染的现状、地下采空区现状等这些因素均体现在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环境恢复治理的困难与否主要体现在环境治理的工程量、环境治理的对象、环境治理需要花费的费用、环境治理周期。

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各因子对自然地质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以及可以划分的层次情况,使用敏感因子-综合值评价模型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 环境的综合评价

敏感因子-综合值评价法主要将系统中的各类因子划分成组成要素因子和基本因子等。在进行评价时,首先在评价各基本因子的基础上对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一级评价,然后才综合性的对系统进行2级评价。与此同时评价存在的敏感因子[2]。

4.1 一级评价

4.1.1 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现状

根据此次调查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以及生产环境存在的地质问题,使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省内该地区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评价,将地质环境影响划分为地质环境影响的强烈区、地质环境影响较弱区、地质环境影响较强区、地质环境影响轻微区4个区域。具体的区域划分原则如下。

(1)地质环境影响较强区。区域中分布了比较多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具有比较高的开采程度。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就地排放会造成小范围的水土污染,导致区域内出现小型地面塌陷,大规模的开采将导致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水土地质情况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2)地质环境影响强烈区。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废水排放污染了区域的水土环境,区域中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大中型地面塌陷等导致该地区出现了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破坏了生态地质环境。

(3)地质环境影响较弱区。区域中分布了一些开采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地方,造成的植被破坏面积比较小,存在轻微的水土污染,一般不会出现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并且地质灾害的规模比较小,对生态环境整体影响比较小,局部影响比较大。

(3)地质环境影响轻微。该地区中零星分布了一些比较偏僻利用价值不高的自然资源,这些地方的开采程度一般比较小,破坏的植被面积不大,一般不会造成水土污染,一般不会出现次生地质灾害,不会对生态地质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4.1.2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划分标准

(1)比较容易。只需要采取简单的工程施工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例如砂石料土地复垦、砖瓦粘土矿、土地平整等。

(2)中等。在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后,可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例如地面塌陷治理、滑坡治理、尾砂库治理、废石堆石治理、采场边坡治理等。

(3)比较困难。在恢复生态环境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才可以实现环境的治理,例如泥石流治理、水土污染治理等。

4.2 二级评价

将自然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敏感因子,首先评价敏感因子然后利用综合指数法实施综合评价。

4.2.1 评价敏感因子

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敏感因子影响比较大,如果达不到要求可以直接否决,所有评价单元中对地质环境影响比较大的,都认为地质环境质量差。

4.2.2 二级综合指数评价

使用加强指数法计算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在(1)式中,F指(1),综合指数,Wi指的是评价因子权重,Fi指的是某个组成要素单项评分值,然后进行归一处理。

4.2.3 划分质量等级

按照综合指数,将地质环境质量划分成较好、一般、不良3个等级,如表1所示。

5 评价结果

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将自然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划分成不良区,然后利用综合分值将各个单元等级划分出来。该省一共圈定了93个区域,其中不良区域有28个,面积大小为5325.2km2;较好区域有一个,面积大小为154520.2km2;一般区域有62个,面积为7209.4km2。地质环境不良区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丰富区域,此区域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所在地区都为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地区,在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质环境,产生了泥石流、水土污染等治理难度比较大的次生地质灾害。

开采严重影响了地质环境,产生了如地下水均衡系统被破坏、采空地面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引发了地面大规模的塌陷,这些次生地质灾害治理难度比较大,危险等级为IV级。由于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对植被造成了破坏,广泛分布易滑底层,地质灾害比较发育,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为Ⅲ级。一部分特殊林地降水量适中,植被发育存在的潜在危害比较小,为Ⅱ级。对于松散堆积层分布比较少,人类活动不频繁、植被相对发育的地方,一般不会出现地质灾害,危险等级为I级。

6 结语

在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时,使用综合评价法可以更加有效的将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和利用,得到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在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使用综合评价法不仅简单合理,而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以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摘要:指出了在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时相继引入空间信息技术和数学模型等措施,可以更加充分地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利用,改变了过去单一评价信息不完善、信息失真等缺点,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生态综合评价法的重要性,探讨了对综合评价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综合评价法,环境评价,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董文福,管东生.浅论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动态,2003(1):17~19.

环境评价总结 篇2

㈠我国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步尝试阶段、广泛探索阶段、全现发展阶段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阶段。

附: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9年编写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1998年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此法标志着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二章

⑴污染源:是指能够生产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⑵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自然污染分为生物污染源(鼠、蚊、蝇、菌等和非生物污染源(火山、地震、泥石流)。人为污染源分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源。

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等

按照途径可分为直接污染源和间接污染源。

按照污染源形态分为点源、线源和面源。

⑶环境调查是了解环境污染的历史和现状,预测环境污染的民展趋势的前提,是环境基础。通过污染源调查,可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掌握各类污染源排放 的污染物各类、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的情况。

第三章

⑴受下垫面影响的低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的厚度约为1-2KM。下垫面以上100m左右的一层大气称为近地层或摩擦边界层;近地层到大气边界层顶的一层称为过渡区,大部分空气扩散都发生在这一层。

⑵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速度定义为Y=-dT/dz,它是气温在单位高差(通常为100m)上变化率的负值。

⑶干绝热直减率

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98k,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通常用Yd表示,即Yd=0、98k/100m,约等1k/100m。湿空气在不饱和状态下温度直减率小于Yd

⑷温度层结与烟羽形状

大气温度层结通常有四种情况:1.正常,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温度梯度大于Yd,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2、中性,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温度梯度等于Yd;3.等温,气温不随高度而变化;

4、逆温,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升高。

⑸从烟囱排出的烟气在大气中形成的羽状烟流称为烟羽。

通常的烟羽形状有:

①波浪型,在不稳定大气中,Y-Yd>0,有利扩散,发生在白天

②锥型,中性或弱稳定 Y-Yd≈0 扩散比波浪型的差

③长带型 稳定Y-Yd<-1出口处于逆温层中,烟囱不很高时不会近地面造成污染,反之,④会造成严重污染

⑤屋脊型,上部不稳定 Y-Yd>0 下部稳定Y-Yd<0一般出现在日落前后,地面有逆温存在时。⑥漫烟型(熏烟型),下部不稳定,上部稳定 一般出现在日出以后,由于地面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被加热,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被破坏。

受限型,上方和下方的一定距离内出现不稳定区域,易于上部出现逆温的日落前后,当贴地逆温被破坏时会出现熏烟型 污染。

第四章

⑴BOD-DO假设:①有机物符合一级反应,且反应速度为常数;②河流中的耗氧仅由BOD的降解所引起;③河流中的DO仅来自于大气复氧,且复氧速度也为常数。

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㈠土壤背景值的调查

⑴区域土壤背景值: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期未受“工业三废”污染影响的土壤中,某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区域土壤背景值代表了自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在一定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预测土壤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⑵土壤背景值的调查方法如下:

①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土壤是非均质的多相体系,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对象是一定范围内土壤的总体。因此土壤样品的采集应对所研究的对象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以客观地反映土壤总体的实际情况。

土壤背景值调查时,土壤采样点的分布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尽可能地远离已知的污染源,特别是污染源的下风口;所选的土壤样品应代表研究区域的主要成土母质类型;代表研究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样品采集不要求随机布点,均匀布点。利用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进行,其目的就是在达到土壤样品的代表性的同时,降低工作量和分析成本。

2理论上组成混合土壤样品的样品数可计算为:n=(cv/m)cv-变异系数;m

-所用分析方法允许的最大误差,%;n-混合土壤应有的采样数。

按照统计学,采集的土壤样品数越多,平均值的标准差就越小,变异度越小,代表性越大。但是,从工作量角度来看,土壤样品数也不宜过大。对于没有任何资料的地区,应对土壤的变异成都加以估计。对于一般较稳定的分析项目,如全量分析项目,在土壤变异不大的地区,cv值一般采用10%~30%估计,而对于变异性大的项目,cv可取到50%。

采样点的多少还应考虑所研究地区的范围大小,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要求的精度等因素。一般来讲,研究范围越大,研究对象越复杂,精度要求要求越高,采样点数应越大。

采样点的布置方法:网格法,对角线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和蛇形布点法。网格法布点,分布均匀,代表性强。网格的大小视评价区范围的大小,工作量和评价要求而定;对角线布点适合面积小,地形平坦,受污水灌溉的田块;梅花布点适合面积小,土地比较均匀的地块,样品一般在5~10个以内;棋盘式布点法适合中等面积,地形完整,土壤不均匀的田块,采样点在10个以上;蛇形适合面积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均匀的田块,采样点要求较多。

土样的采集深度一般为表层0~20cm和底层20~40cm。对于主要土类和母质样点,需按照土壤发生的层次取样。对于土壤发生层次不明显的土壤,若是土层浅薄的山区,则在0~5cm和5~20cm处分两层采取,若土层较厚的平原区,则分三层采取:0~5cm上表土,5~20cm下表土,20~40cm芯土。

采样的深度和质量应均匀一致,各个土层的比例应相同。每个混合样品质量为1kg左右,当采样点多时,可按照四分法进行缩分。所采集的样品应在通风的室内尽快自然风干,然后用木棒或塑料棒压碎,用四分法取样,过1mm筛后装入广口玻璃瓶或塑料袋中储存。储存容器的内外均应标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采样日期和采样者等项目。

②土壤背景值得分析与计算

-6土壤背景值的分析出常规分析元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微量元素的含量多为10-10

-9级,因此,背景值的分析方法首先应在精确度,灵敏度和误差控制范围方面给予保证。同

时,必须带有标准样品和必要数量的空白样品进行平行测定和回收检验以及空白值控制图,精密度控制图以及准确度控制图的监控,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③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检验

对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目的就是保证背景值的精确性。常用检验方法有: ⅰ标准差检验:将实测值大于算术平均值加三倍方差的作为污染样品弃去,不参加背景值统计。ⅱ4d检验法:一组4个以上的实测值,其中一个偏离平均数较大的作为可疑值。此值与其不参加计算的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平均偏差的4倍时,则弃去,不用于背景值的计算。ⅲ上下层比较法:某元素在表土中的含量与底土含量的比值大于1时,认为此样品已经受污染,应予以排除。ⅳ相关分析法:选定一种没有污染的元素作为参比元素,求出该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方程,建立95%的置信带,落在置信带外面的样品均被认为是含量异常,应予以排除ⅴ富集系数检验:利用TiO2作为内比参数,计算土壤中某元素的富集系数,当富集系数大于1时,表示元素有外来污染,土壤样品应予以排除,不参与背景值的计算。

㈡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⑴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土壤环境影响类型的分析,土壤环境影响的特征分析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⑵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分析是根据土壤环境影响特点对土壤环境影响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过程。土壤环境影响分为土壤污染型影响,土壤退化型影响和土壤破坏型影响。

(土壤污染型影响是由于外界污染物的进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生态破坏等不良影响,如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等。该类影响具有可逆或不可逆双重特性;土壤退化型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土壤中各组分之间或土壤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而引起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承载能力的下降。其特征是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影响一般是可逆的;土壤破坏型影响是指人类活动或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土壤的占用,淹没和破坏,包括因严重土壤侵蚀,土壤污染而废弃的丧失土壤功能的情况。其特点是土壤彻底破坏,影响过程不可逆。

土壤环境影响特点与建设项目的工程性质和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有关。因此应综合分析工程特点,工艺过程,原材料,副产品等项目自身的特性和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⑶土壤环境影响的特征分析包括对建设项目对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和土壤破坏进行时空分析和对土壤污染,退化,破坏所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的程度及其他环境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前者包括对比项目实施前后不同污染级别的土壤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变化速率,主要污染物在空间上的扩散范围;退化土壤的空间分布,强度,演绎趋势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被破坏或占用的土壤面积,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后者包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其他环境因素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土壤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人类生存的影响;土壤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土壤质量现状评价和土壤环境预测为基础,通过土壤环境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分析,对比和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和演化趋势,结合评价区域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等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到大小,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给出评价结论,并根据区域和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防止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第六章

㈠环境噪声评价基础

⑴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引起周围介质的质点发生疏,密交替变化并向外进行传播,这种变化的传播就是声波。震动的物体成为声源。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大约在20~20000hz范围内。频率低于20HZ的称次声,高于20000HZ的称超声。次声,超声人都听不到。声源震动一次经历的时间叫周期。沿声波传播方向,震动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离,或在波形上相位相同的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叫波长。声波在弹性介质中一秒钟内传播距离叫波速度。声速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密度和温度,与声源无关。空气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c=331.4+0.607t

⑵声压:声波通过周围介质传播时,引起周围介质压强的变化叫做声压。分为瞬时声压和有效声压。瞬时声压是指某瞬时介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的作用后的变化。瞬时声压的均方根称有效声压。人耳听到的最小声压叫人耳的听阀。使人耳产生疼痛的声压叫痛阀。人耳的听

-5阀2*10pa,痛阀20pa。

⑶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出的总能量。声强用来描述空间各处噪声的强弱,他与研究地点所处的位置有关;声功率用来描述声源所发出的噪声能量的大小,与接受地点无关。

⑷声压级:采用声压比,声能量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如果有多个噪音源作用与一点,则在该处噪音的叠加,遵循能量守恒。声功率,声强可叠加w=w1+w2,I=I1+I2,声压不可叠加。

㈡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⑴基本内容:①根据建设项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标准,评述拟建项目在施工及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②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人口分析)。③分析拟建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及其主要原因。④分析拟建项目的地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⑤为使拟建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噶项目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可行性。⑥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⑵噪声防治的对策:①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将噪声发声大的设备改成发声小的或不发声的设备,方法:a改进机械设计降低噪声,如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用发声小的材料来制造机件,改进设备结构和形状,改进传动装置以及选用已有的低噪声设备都可以降低声源的噪声。b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降低噪声,如用压力式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把铆接改用焊接,液压代替锻压等。c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设备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往往增高。②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这是一种常用的噪声防治手段,以使噪声敏感区达标为目的;具体如下: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利用自然地形物(如山,围墙)降低噪声;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采取声学控制措施,例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震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③通过评价提出各项噪声防治措施: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评价结论:通过影响预测,评价和采取一定防治对策后,确定推荐的拟建项目的环境噪声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可行的或不可行的。

第七章

㈠生态系统:是指生命系统及其生存环境在特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系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㈡生态系统按其形成和中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指未受人类干扰或人工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及其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人式生态系统是指按照人类需求建立起来的,或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介于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

第八章

㈠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所有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①编写环境影响报告的项目 是指对环境可能造成的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尚未有过的。这类项目需要做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

②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是指对环境产生有限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控制或补救措施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这类项目可直接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其中个别环境要素或污染因子需要进一步分析,可补充单项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③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是指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这类项目部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把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看做一个整体,考虑所有的区域开发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⑵开发区特征:占地面积大,性质复杂,管理层次较多,不去定因素多,环境影响范围大,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⑶区域环境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指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战略性③不确定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㈢公众参与

⑴公众参与:是确保建设项目环境客观、公正、保证评价质量、避免建设项目实施后群访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

⑵建设单位应在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告下列信息: ① 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② 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③ 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④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⑤ 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⑥ 公众一处意见的主要方式

⑶建设单位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前,向公众公告:

① 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②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③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④ 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⑤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

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⑥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⑦ 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⑧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第九章

环境风险管理

⑴环境风险管理: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相关的法规条例,选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减缓风险的费用与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度和可接受的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和考虑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确定释放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践,以降低或消除风险,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

⑵环境风险管理的内容:制定毒物的环境管理条例和标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强化环境管理;拟定特定区域、城市或工业的综合环境管理规划;加强对风险源的控制,包括风险源分布于现状、风险源控制管理规划、潜在的风险预报、风险控制人员的培训与配备;风险的应急管理与恢复技术。

⑶风险管理者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作出管理决策时,必须在潜在风险和下列因素中取得平衡:

① 消费者的期望

② 宣传教育以便消费者做出选择

③ 企业所需付出的代价及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费用

④ 控制与减轻人体或生态暴露的能力

⑤ 对商贸的影响

⑥ 采用危害较小替代物品的可能性

⑦ 加强管理的能力

⑧ 对未来法规政策的影响

⑷环境风险管理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① 可接受的风险评价

② 尽量客观、公正地分析风险

⑸风险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的方式主要有:减轻风险、转移风险、替代风险、避免风险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原则

①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评价内

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可另外编写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外编写专题报告书。

② 文字简洁、准确,图表清晰,论点明确,典型项目或比较复杂的项目,应有主报告和分

我国环境评价与西方的区别 篇3

环境评价 公众 环境监测 区别

将一只青蛙一下子放在沸水锅里,青蛙会很快的跳出锅来,假如先将一直青蛙放在冷水锅里,青蛙在里面游动,然后渐渐的给冷水锅加热,直到水沸腾,而这只青蛙会死在这沸水锅里。大家都知道这个寓言故事的含义,但大多数人对待当前的环境危机态度就如这正在加热的冷水锅中的青蛙一般,而我们的地球环境质量因为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不断的下降。现在大多数国家开始反思并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来补救,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但是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评价制度也不一样,本文重点讨论我国环境评价与西方的区别。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一、环境评价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法律时,应当在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评价是一项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经济、政治、实际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进行的一项科学活动,具有可预测性、科学技术性和内容综合性等多种优点,是我国环境管理和立法中重要的指标之一。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该过程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因此环境质量评价的正确性体现在上述5个环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常用的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和环境指数方法两种。在我国比较常用的是环境指数方法来进行综合测评。而常用的方法就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二、中西方环境评价对比分析

自从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学术会议上,有专家提出环境评价的概念后,美国是第一个将环境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国家。随后,各个国家都纷纷效仿。我国自70年代起,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展环境评价的法规和技术方法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我国的环境评价和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1、环境评价制度的产生时间的区别

美国是第一个将环境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美几乎所有的州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环评制度,随后,瑞典、新西兰、加拿大、法国等国也都纷纷在本国法律法规中规定了环评制度。特别是新西兰和加拿大是以议会的方式通过实行环评制度的,在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

我国的环评制度是在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作出法律上的规定。1998年,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环评制度进行修改,包括评价范围、内容、程序、法律责任等作了修改和补充,更加完善了我国的环评制度。

2、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区别

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是指项目方或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使项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能以公众的利益为目的,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是通过新闻媒介,发布计划项目的的大概情况,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同时政府部门根据公众的要求召开公众听证会,以便公众对计划项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供相关部门参考;相关部门制定环境评价报告书供公众阅览,并将其在当地图书馆公布3个月的时间。西方国家的公众参与在环境评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完全体现了公众的主观能动性。而我国一般都是由建设单位对项目区的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向应答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获得公众对项目建设性的意见;在环评报告书编制完成前,由相关单位选择性的选取公众代表参与座谈会,对于受到项目不利影响的公众采用来信、诉讼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公众参与就比较偏面,不能真实的反应公众的态度,所以我国的公众参与还有待提高。

3、环境评价审查区别

西方国家环评的审查由主管部门、公众、专业机构或授权机构在其主管领域对报告书中的问题进行评论,若发现问题则提交给环境质量委员会解决。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结论,建议以及环评状况的总结,主要环境问题处理等都要被归档到最终项目行政总结中。

我国的环评审查由行业主管部门先对报告书进行预审,预审完后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发表自己的建议,同时地区性的环评机构会给予环评管理工作上技术支持。

4、环境评价对象区别

西方很多国家的环评制度除了适用于建设项目外,同样也适用于计划、规划或者法律提案等,甚至还有些西方国家将环评有提高到了政策层次,即适用于战略环评。在美国,环保、能源等多个部门都积极参与战略环评。而在我国,环评对象不仅比较单一,只是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等,而且现行的建设项目环评无法解决开发建设中的累计影响、间接影响等,因此无法在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发挥作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总结

由于我国国情和西方国家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国家都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多方面还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缩小我国与西方国家环评的差距,制定出既能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又能满足国际相关组织对我国环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

[2] 郑铭. 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7-68.

环境评价 篇4

1 工程环境监理发展态势

1.1 工程环境监理试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的环境管理。对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破坏进行有效控制, 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不断推行与完善。2002年10月, 我国环境保护局与有关部门共同确定了“西气东输”、“青藏线铁路新建”等十三个重点工程项目环境监督管理试点。十三个重点工程项目试点, 包括了铁道、水利、交通、石油等各部门, 都是一些涉及范围广、工程规模大, 并且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生态影响工程项目,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1.2 环境监理试点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施工期间, 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 环境监理工作还不成熟, 缺少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料, 更没有形成一定的技术规程, 虽然在环境监理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监理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

第一, 与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相比, 工程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在内容、方法和程序上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管理缺乏合理性与规范性;第二, 有些工程项目业主以及工程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环境监督管理认识, 导致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第三, 一些工程建设单位缺少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 在环境问题出现时互相推卸责任;第四, 环境监督管理单位权利具有局限性, 在工程环境与工程项目进度发生冲突时, 往往是环境监督管理做出让步。

2 工程环境监理与环境评价关系

2.1 环境报告书应该明确环境监理工作内容

在工程环境报告书中要对工程环境监督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资质、招标合同、工程环境监督管理原则、工程环境监督管理程序、工程监督管理要求、环境监督管理阶段几个方面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确保工程环境报告书能够有效指导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3]。

2.2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监理的重要依据

环境监督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环境报告书当中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在监督管理的各个阶段, 要根据环境报告书中的环境预测和解决措施进行管理工作。对环境监督管理范围进行确定, 制定环境监督管理内容。对于环境监督管理范围, 通常包括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和工作项目影响区域。主要范围有:工程施工现场、工程施工人员施工营地、工程施工道路、工程业务办公区域和营地、工程项目附属设施等范围内施工队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区域。环境监督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审查工程项目设计图中环境保护落实情况、审核招标文件以及工程项目合同、在施工各个阶段对环境报告书中要求、标准进行验收、记录工程项目环境监督管理情况、制定环境监督管理计划等[4]。

2.3 工程环境监理与环境评价可以互相促进提高

从工程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实施情况看, 我国环境评价部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大部分环境报告书中的施工期限与环境保护措施与实际不符, 缺乏合理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环境监督管理系统对工程环境监督管理进行工作经验总结, 把环境监督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环境评价过程中进行反馈, 可以大大提高环境评价报告书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提高工程环境评价水平, 有助于工程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可以有效推进工程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5]。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我国工程事业日益发展繁荣, 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程环境监理在工程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成为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工程环境监理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工程环境监理发展态势及其与环境评价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与重视, 本文从工程环境监理发展态势和工程监理与环境评价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希望能为工程环境监理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凡, 程胜高.长江堤防工程环境监理若干为题探讨[J].人们长江, 2010, 02 (12) :123-125.

[2]单云贵, 李阳红, 杨金平.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环境监理特点与方法[J].人民长江, 2011, 02 (14) :250-253.

[3]张涛.湖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湖南水利水电, 06 (05) :150-153.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S].环发, 2012, 01 (12) :120-130.

医院环境评价报告 篇5

小组成员

尹智能(200911013108)

赫英良(200911013105)

杨凡(200911013107)

王子杰(200911013132)

目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1 1.1项目由来...1 1.2污染物排放标准...1 1.3环境敏感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2 1.4建设项目基本情况...2 1.5主要产污环节分析...4 第二 章

环境质量现状...7 2.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7 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 2.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8 3.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 3.2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10 3.3 声环境影响分析...11 3.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12 3.5 生态环境影响和水土流失分析...13 3.6外环境对本项目影响分析...14 3.7 项目选址和平面布局和排污口设置分析...15 第四章

建设期间环境影响评价...18 4.1 建设施工期污染因素...18 4.2建设施工期污染防范措施建议...18 第五章

环境保护对策...20 5.1 建设施工期环境保护对策...20 5.2 营运期环境保护对策...21 第六章 射线装置辐射评价专章...24 6.1 控制指标...24 6.2 项目简介...24 6.3 项目选址与布局合理性分析...24 6.4 项目环境放射性本底现状调查与评价...25 6.5 项目环境影响预测...25 6.6 射线装置使用时辐射防护措施...26 6.7 射线装置报废后处置措施...28 6.8医院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28 6.9 结论和建议...29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30 7.1 主要结论...30 7.2 主要建议...33 7.3 综合结论...34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项目由来

为了完善昆明市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流行性传染疾病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城市整体救治能力, 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在河源昆明市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拟建设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新院)项目。根据河源昆明市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新院)将建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南方城市建筑风格的现代式医疗建筑设施,符合现代化医院的基本要求,成为河源昆明市基础建设的形象和标志建筑之一。

该项目选址于河源昆明市云南省昆明市金碧路157号城西区文昌路东边纬十四路南地块,项目用地已取得河源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民医院建设用地的复函》(河府办函)218号文同意,并取得河源昆明市人规划建设局《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批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8]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2006年4月,河源市人民医院委托广州怡地环保实业总公司承担“河源市人民医院(新院)”环境影响评价任务、同时委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进行该项目辐射专章评价。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进行了现场踏勘并收集了有关资料,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写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1.2污染物排放标准

(1)水污染物:本项目污水经过预消毒+生化处理+消毒处理后,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综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后外排。

(2)大气污染物:本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餐厅厨房排放的油烟和备用发电机燃油尾气。油烟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限值。备用发电机燃油尾气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二级标准。

(3)噪声:相应功能区边界噪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标准规定限值。施工期噪声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规定。1.3环境敏感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周围目前均为空地和幼龄果园,随着城市建设的进展,周围将在短时间内成为城市居住、商业区域。目前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7-1。表1-3-1 环境敏感点用其空间位置表 序号 名称 方位 距离(m)保护目标 1 项目西面小溪 西 600 地表水III类水质 2 东江干流 东南 3000 地表水II类水质 1.4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河源市人民昆华医院(新院)建设项目,为一新建项目。建设项目位于河源昆明市云南省昆明市金碧路157号

城西区文昌路东边纬十四路南地块,属于河源市东城西片区规划范围。项目用地目前为低山丘陵地,用地范围和周围1-2km范围地区基本为果园、荒地。根据河源市东城西片区规划,其西北面隔规划的文昌路(40m)为人民公园用地,东北面隔规划的纬十四路(40m)为居住用地,东南面隔规划道路(24m)为商业中心用地,西南面隔规划路(20m)为居住用地、用地内规划配套小学和中学。

该项目根据卫生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按1000张住院病床(其中一期按照综合病床500床、肿瘤病床60床、传染病床60床规模),平均日门诊量1200、高峰期门诊量1800人次要求规划,配套员工1600人(其中一期960人)计划总建设面积12938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1.97亿元人民币。

整个工程分两期、8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新院的建设。

第一期(从2006年2月到2007年12月):主要的任务是征地、总体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门诊综合楼、急诊部(包括紧急救援中心)、医技综合楼、500床的住院综合大楼、传染楼、肿瘤中心、ICU、手术室消毒中心等;同时完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物处理系统、室外环境工程和绿化工程等。一期建筑面积约79600平方米。

第二期 建设380床的专科住院楼、培训教学楼、康复疗养中心楼。建筑面积约为49780平方米左右。

医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1)征地面积:130000m275.52亩;(2)总建筑面积:129380m275.52亩;(3)容积率:0.995;(4)绿地率:55%;(5)建筑密度:17%;(6)机动车位:550;

(7)人员配置:16002000余人(首期960人); 医院主要功能功能设置见下表: 表1-4-1 建设项目主要功能设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m2)楼层功能 一期 门诊医技综合楼

(4层)36058 负1层 车库、设备房、库房、水池

1层 门诊大厅,急诊,放射科、高压氧、供应中心、食堂、洗衣房

2层 外科,内儿科,妇产科,美容、皮肤性病科,检验房、手术房

3层 五官科、内科、中医理疗康复、功能检查、ICU、4层 体检中心、办公科教中心、预防保健中心、病案阅览室、多功能会议厅、产科

一期住院楼

(15层)30696 1层 中心药房、一次性用品库、无菌存放房、大厅、超市、咖啡厅、商务中心

2层 手术室、办公室、休息室、护理用房

3-15层 住院病房、办公室、休息室、护理用房

肿瘤中心

(4层)3273 1层 诊室、放射治疗中心

2层 住院病床、护理用房、屋顶花园、架空

3-4层 住院病床、护理用房、办公室、会议室

传染楼(4层)5744 1层 诊室、药房、化验、办公、消毒

2-4层 住院病房、办公室、护理用房

后勤综合楼(4层)4455 1 餐厅、仓库、办公、洗衣房职工餐厅、办公、活动室

3-4 宿舍

附属设施 1038

高压氧楼、污水处理站 二期 住院楼(15层)14280 1-15 400床位综合住院楼

培训教学楼 10000 1-10 培训、教学、办公

康复疗养中心 25500 — 康复疗养中心 1.5主要产污环节分析 1.5.1 水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投入运营后,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餐厅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根据本项目规模、参照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现有污水排放情况以及同类型医院的情况,可估算出本项目污水产生量为772.0 m3/d、其中首期项目污水产生量为456.5 m3/d。

上述污水近期通过二级生化+消毒处理后,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综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后外排。待项目附近区市政管网建设完善后,污水经过消毒等预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综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预处理要求后外排进入市政管道,送河源昆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1.5.2 大气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投入使用后,餐饮设施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属于清洁燃料,其污染物排放很少;同时本项目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不设置锅炉,因此其项目废气主要为油烟废气、备用发电机尾气以及汽车尾气。

1、油烟废气

餐饮设施外排废气主要为油烟。上述油烟经烟罩收集净化,再经静电净化装置和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其排放浓度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限值,油烟浓度不大于2mg/m3。其油烟产生量见下表: 表1-5-1 拟建项目炊事烟气产生量 污染源位置 炊事烟气 油烟

万Nm3/d 万Nm3/ a 浓度mg/m3 kg/a 各餐厅 3.0 6570 2.0 131.4

2、发电机尾气

该项目在地下一层的发电机房内设置一台备用发电机,备用发电机的功率为1000KW。该发电机采用含硫率不大于0.2%的优质轻柴油为燃料,类比同类型发电机,可计算出该项目柴油发电机组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见表1-5-2。

表1-5-2

该建设项目发电机尾气污染物排放一览表 污染物项目 SO2 废气(m3)系数(Kg /吨油)3.5 12000 排放浓度(mg/m3)290 ——

年污染物排放量(t)0.0866 2.17×105

3、汽车尾气

本项目设置550个机动车停车位,停车场紧临环城东路纬十四路和项目东南面规划路设置,共两个。由于紧临道路建设,车辆在本项目内行驶距离很小,故汽车尾气排放量很小,在此不做定量分析。

1.5.3 噪声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噪声污染源,主要是备用发电机和各类风机、水泵噪声以及汽车噪声。主要噪声源强及其声源位置见表1-5-3。表1-5-3 主要噪声源 序号 噪声源 噪声级 放置位置 1 柴油发电机组 100~104 综合楼地下室 2 空调机组 75~80 综合楼地下室 3 冷却塔 60~65 综合楼4层天面 机动车 70~75 露天停车场、地下停车场 5 水泵 76~81 水泵房内 6 风机 75~85 相关楼层风机房

1.5.4 固废污染源分析

大型综合医院产生的固体包括医疗废物和一般生活垃圾。一般生活垃圾来自办公室、公共区,食堂等处,另外还包括部分无毒无害的医药包装材料等。类比同类型综合医院,本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0吨/日。医疗废物种类繁多,具体分类如下:

1、传染性固废

带有传染性和潜在传染性的废物(不包括锐器)主要有:受到污染的外科手术废物;病理性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物;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

2、锐器

主要是用过废弃的或一次性的注射器、针头、玻璃、锯片、解剖刀和手术刀片及其他可有引起切伤剌伤的器物。

3、废药物

主要是过期的、废弃的药品、废弃的药品、疫苗、血清,从病房退回的药品和淘汰的药物等。

4、废试剂瓶

医院日常工作中需使用一定量化学品试剂,产生废试剂瓶。部分瓶残留有毒有害物质。

5、污水处理污泥

在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大量悬浮在水中的有机、无机污染物和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沉淀分离出来形成污泥若不妥善消毒处理,任意排放或弃置,同样会污染环境,造成疾病传播和流行。

6、有毒有害废液

医院营运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有毒有害废液,包括:酸性废液、化验室含氰废液、牙科学含汞废液、化验室含铬废液、洗相废液。

目前我国综合医院医疗废物产生量大致为2.7-3.0kg/d.床,则本项目医疗废物的产生量约为3.0 t/d(其中首期工程约1.8t/d)。1.5.5 放射性污染源分析

放射性污染源以及治理措施见辐射专章。

第二 章

环境质量现状 2.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1)SO2 各测点SO2最大小时值在0.017-0.025mg/m3、污染指数0.03-0.05,日均值在0.015-0.023mg/m3、污染指数0.10-0.15,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的要求。(2)NO2 各测点NO2最大小时值在0.022-0.028mg/m3,污染指数0.09-0.11,日均值在0.020-0.027mg/m3、污染指数0.17-0.23,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的要求。

6(3)PM10 各测点的PM10日均值浓度范围是0.031mg/m3~0.048mg/m3,污染指数0.21-0.32,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相对SO2、NO2而言,PM10浓度略高。综上所述,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整体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由水质监测结果和水质监测项目标准指数值可知,1-3号断面的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的要求、4号断面的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的要求;依污染指数排序前三的项目为: CODcr >BOD5 > DO。就各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来看,1至3号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3,4号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2,整体而言,评价区域地表水水质良好。2.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评价区各监测点昼间及夜间的噪声监测值均可达到评价标准的限值要求,说明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良好。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3.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1污水量及水质

根据第2章工程分析,本项目投入运营后,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餐厅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根据本项目规模、参照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现有污水排放情况以及同类型医院的情况,可估算出本项目污水产生量为772.0 m3/d、其中首期项目污水产生量为456.5 m3/d。上述污水中传染楼产生的各种污水需经过预消毒、饭堂含油污水需经隔油隔渣处理、粪便污水经过化粪便池处理、口腔科少量含汞废水采用Na2S沉淀法预处理、放射性废水设置衰变池进行预处理,然后各种污水经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消毒处理达标后,排入项目西面小溪。污水系统

3.1.2水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因子筛选

根据拟建项目的排水水质,预测因子选择CODcr、BOD5和氨氮。

2、评价标准

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3、预测结果

预测计算结果见表3-1-

2、表3-1-3。

表3-1-2 首期污水处理后外排染物预测浓度

单位:mg/L 预测断面 预测浓度 现状监测浓度 增加值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排水口下游100m 13.0 1.8 0.41 12 1.5 0.15 1.02 0.34 0.26 排水口下游3200m 14.0 1.3 0.42 13 2.0 0.16 1.00 0.33 0.26 表3-1-3 全部污水处理后外排染物预测浓度

单位:mg/L 预测断面 预测浓度 现状监测浓度 增加值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排水口下游100m 13.7 2.1 0.58 12 1.5 0.15 1.73 0.58 0.43 排水口下游3200m 14.7 2.6 0.59 13 2.0 0.16 1.69 0.57 0.43

3.1.3事故性排放分析

1、事故原因分析

经分析,本项目发生事故性排放主要因素为:

1)污水处理站维护不当,出现污泥膨胀; 2)接触氧化系统被破坏,降低污水处理效果; 3)其他故障,使污水处理效率降低。

2、事故排放影响预测 从事故原因上看,出现事故排放时主要的后果是污水处理站的处理效率降低,从而超标排放。由于事故主要出现在生化处理段,其预处理、前处理以及消毒等工序并未受到影响,因此整个处理系统仍可保持一定的处理效果,出现超标的项目也主要是有机污染物。本评价在对事故排放的预测,采取保守的方法,假设污水处理系统对主要有机污染物完全没有处理效果。

3、预测结果

预测结果见表3-1-

5、3-1-6。

表3-1-5 事故性排放首期污水处理后外排染物预测浓度

单位:mg/L 预测断面 预测浓度 现状监测浓度 增加值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排水口下游100m 16.3 3.5 0.67 12 1.5 0.15 4.25 2.02 0.52 排水口下游3200m 17.2 4.0 0.67 13 2.0 0.16 4.17 1.98 0.51

表3-1-6 事故性排放全部污水处理后外排染物预测浓度

单位:mg/L 预测断面 预测浓度 现状监测浓度 增加值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COD BOD5 氨氮 排水口下游100m 19.2 5.0 1.01 12 1.5 0.15 7.20 3.46 0.86 排水口下游3200m 20.0 5.4 1.01 13 2.0 0.16 7.04 3.36 0.85 3.1.4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该项目的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项目西面小溪,不会对其周围水质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也不会对下游东江干流造成明显影响;在事故性排放的情况下,保守预测会对项目西面小溪周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对东江水质产生明显影响。建设单位应加强污水处理站各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规范污水处理站营运管理,同时控制各种消毒剂和有毒物质的管理和使用,避免消毒剂和有毒物质大量进入污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事故性排放的发生。3.2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本项目投入使用后,餐饮设施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属于清洁燃料,其污染物排放很少;同时本项目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不设置锅炉,因此其废气主要来自于餐厅产生的炊事烟气、汽车尾气以及备用发电机的尾气等。其污染源强见第二章工程分析。拟建项目的油烟经烟罩收集净化,再经静电净化装置和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排放烟气中油浓度小于2mg/m3。本项目餐厅均设置在后勤楼,处理后的油烟经过内置烟井引至后勤4楼天面排放。建议将排放口设置在西南面,这样排放口与周围其他建筑距离可达到50米以上,有足够的扩散空间。经过上述处理,本项目产生的油烟不会对周围环境和项目自身产生不良影响。建设单位在建设中应注意对排气口进行适当美化,使其不影响周围建筑景观。备用发电机使用含硫率不大于0.2%的轻质柴油作为燃料,燃烧尾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均很低。建设单位对发电机燃油尾气采取如下治理措施:燃油尾气经过水喷淋(喷淋水加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其排放废气能够达到《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二级标准。发电机尾气需经内置烟井引至建筑物天面排放,排放口应高于自身建筑并高于周围30米内其他建筑物,远离周围敏感点以及项目自身敏感区域,同时内置烟井内需设置隔热措施。

通过上述处理措施,各种大气污染物在高空风的作用下,迅速扩散稀释,不会给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带来明显影响。作为备用电源使用机率很低,外排废气量及污染物较少,因此经过处 8 理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很小。

另外,建设项目项目内的停车场主要为露天停车场,其规模不大、汽车行驶距离很小,且停车场分散为两处,产生的汽车尾气量较小,气可迅速扩散,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构成威胁。

3.3 声环境影响分析 3.3.1主要噪声源

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源如表 5?3-1。

表 5-3-1

各种噪声源的噪声情况分析表

[单位:dB(A)] 序号 噪声源 噪 声 级 放 置 位 置 序号 噪声源 噪声级 放置位置 1 柴油发电机组 100~104 综合楼地下室 2 空调机组 75~80 综合楼地下室 3 冷却塔 60~65 综合楼4层天面 4 机动车 70~75 露天、地下停车场 5 水泵 76~81 水泵房内

该建设项目除柴油发电机的工作噪声为100~105dB(A)外,其余设备的噪声级均在85dB(A)以下。

3.3.2 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声环境评价范围内的区域属2类区,声环境质量应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所规定的2类区标准(昼间:60dB,夜间:50dB)。

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备用柴油发电机产生的噪声在距声源200米处才可以衰减达到60 dB(A)的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限值要求(昼间),若采取隔声、吸声及消声措施,则在距声源10米处就可以衰减达到55 dB(A)。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水泵、风机、空调等噪声在距声源30-50米以上才可以衰减达到50 dB(A)以下;通过墙隔声、吸声等措施,则在距声源10米处就可以衰减达到50 dB(A)。

声环境影响评价表明,本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主要设备声源若采取隔声、消声、吸声等措施,则其噪声可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建筑物阻隔和空间衰减等因素,设备噪声在本项目边界可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标准的要求。针对各噪声源采取的治理措施和环境影响分析如下:

1、备用柴油发电机设置在综合楼地下室专用发电机房内,柴油发电机组的设备基础进行隔振设计;柴油发电机房的间墙均砌实心体砖墙,四壁顶棚挂贴吸声维护结构,护面为镀锌穿孔板,中间填岩棉;柴油发电机房的门采用GM标准隔声门;发电机配两级消声器;对发电机房进、排风风机进行减振,并采用消声弯头进行消声处理;对进排风通道采取消声处理。发电机放置在综合楼地下室内,通过上述处理措施以及建筑物隔声和距离衰减,发电机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以及项目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2、水泵、风机、中央空调

水泵、中央空调放置在设备间内,并进行减振、隔声处理。各类进、排风机进行隔声处理,另外其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除机械噪声外,主要还来源于气动性噪声,应对进排风系统进行消声、减振处理。通过上述处理措施以及距离衰减,水泵、中央空调、风机等设备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以及项目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3、冷却塔

冷却塔选用低噪类型,放置在综合楼建4层天面并进行隔声、基础减振处理。放置冷却塔的位置位置目前尚未确定,在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其放置位置应与周围敏感建筑保持20米左右的距离。通过上述处理措施,发电机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以及项目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4、机动车

建设单位应通过划定机动车行驶范围、限速、禁鸣等措施控制车辆噪声。同时注意派专人组织好车流。如此,机动车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以及项目自身产生不良影响。3.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大型综合医院产生的固体包括医疗废物和一般生活垃圾。一般生活垃圾来自办公室、公共区,食堂等处,另外还包括部分无毒无害的医药包装材料等。类比同类型综合医院,本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0吨/日。医疗废弃物来源广泛、成份复杂,如化学试剂、过期药品、一次性医疗器具、手术产生的病理废弃物有毒有害废液等;废弃物成份包括金属、玻璃、塑料、纸类、纱布、废液等,往往还带有大量病毒、细菌,具有较高的感染性。其中医院临床废物和各种废液已列入我国危险废物名录,必须安全处置。本项目医疗废物的产生量约为3.0 t/d(其中首期工程约1.8t/d)。

对于上述固体废物,一般生活垃圾交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需分类妥善收集后交河源昆明市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另外本项目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会产生一定的污泥、传染病楼化粪池会产生一定的沉积物,均属于危险废物,需定期清理,并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上述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3.5 生态环境影响和水土流失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上述范围内的植被将被清除,被城市建筑和人工绿化所代替。原有稀疏幼林成为高低有致的乔、灌、草结合的人工群落代替,植被多样性有所增加。本项目建成后绿化率约45%,对比目前稀疏的植被覆盖状况,绿地率和生物量将有所提高。项目建成后以稀疏幼龄果树为主的农业生态景观为人工绿化和建筑结合的城市生态景观所代替。

本项目建设后,地表除45%的绿地外,其他基本为硬化地面层,其透水性差,会对雨水下渗、地表径流条件等产生一系列影响。就本项目而言,由于其占地面积不大,尚不能对当地水文条件构成明显影响。但从整片城市区域开发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影响将会比较明显,在此方面,这只能在城市区域开发中整体考虑。就本项目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是设法增大下渗面积,减轻这方面的影响。具体做法包括建设绿化停车场、停车场建成有孔地面,利于雨水下渗;同时医院内的部分步道也可做成有孔地面或不连续硬地,利于雨水下渗。评价区内目前由于由于当地植被不合理的砍伐,改种果树后整体覆盖率较低,表层土壤在雨滴击溅和冲刷下随径流沿坡面向下移动,造成一定的土壤侵蚀。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工地将首先被推平压实,由于在大范围看本项目用地地势平缓,坡度不大,消除局部起伏后工地内水土流失基本消失,但在工地边缘填土面或开挖面则有可能产生局部的土壤侵蚀。建设单位应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预防,包括:

1)开挖面和填土面做一定保护,包括及时压实开挖面或填土面、倾斜度较大的作业面在雨天设置一定覆盖措施等;

2)余泥及时回填或运走,余泥和散体材料临时堆放场地设置边坡防护措施; 3)工地污水循环使用、有序排放,避免污水横流,造成水土流失;

4)工地内和工地周遍考虑设置排雨水结构,使暴雨时雨水能及时排走,避免雨积聚,浸泡土层而产生土层松动进而造成水土流失。

总体而言,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本项目施工期间水土流失现象可得到有效控制。3.6外环境对本项目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一综合医院,本身为环境敏感目标,对外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因素比较敏感,因此有必要就外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进行分析。5.6.1 现状外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所在地区为规划中城市开发地区,项目周围目前均为空地、荒地、幼龄果园,周围无 10 明显的污染源。本次评价的环境现状监测也显示,该地区水、气、声环境良好。因此就目前而言,本项目周围无明显的污染因素,外环境不会对本项目产生不良影响。5.6.2未来外环境影响分析

从本项目所在地区的规划看,项目用地周围以住宅、商业区为主,其西北面隔规划的文昌路(40m)为人民公园用地,东北面隔规划的纬十四路(40m)为居住用地,东南面隔规划道路(24m)为商业中心用地,西南面隔规划路(20m)为居住用地、用地内规划配套小学和中学。从上述规划功能上看,项目周围无工业污染源,外环境中可能对本项目产生影响的污染因素为未来文昌路和纬十四路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

1、交通噪声影响分析

交通噪声与车流量和车速关系密切。文昌路和纬十四路环城东路和穿金路目前处于规划阶段,其车流量较难预测,类比河源昆明目前交通情况,选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 005-96)中推荐的公路交通噪声预测系列模式对机动车产生噪声进行模拟预测。本项目各建筑中,距离文昌路最近的建筑为康复疗养中心,距离纬十四路最近的建为传染楼。上述建筑物距离道路边界均为40米。预测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道路噪声传至建筑物边界,昼夜均略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超标范围1.8-3.0 dB(A);但本项目在上述道路边界均退缩10米设置了绿化隔离带,同时按照规划上述道路中线均设置了6米的绿化隔离带,对照同类情况,通过上述措施,道路噪声可削减3-5 dB(A),即在设置绿化隔离带后,道路车辆噪声传播至上述建筑边界时可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的要求。

2、道路汽车尾气影响分析

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包括HC、CO、NOx等,参考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当车流量3000辆/h以下的时候,汽车尾气的影响范围一般在0-25米之间。本项目各建筑距离环城东路和穿金路文昌路和纬十四路均在40米以上、上述道路车流量小于3000辆/h,同时在上述道路边界均退缩10米设置了绿化隔离带,可有效削减汽车尾气的影响。按此分析,环城东路和穿金路汽车文昌路和纬十四路汽车尾气不会对本项目产生不良影响。3.6.3外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就目前而言,本项目周围无明显的污染因素,外环境不会对本项目产生不良影响。按照规划,未来外环境中可能对本项目产生影响的污染因素为未来环城东路和穿金路文昌路和纬十四路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经过预测,在设置绿化隔离带后,道路车辆噪声传播至医院建筑边界时可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的要求。由于有较大的退缩距离,未来上述道路的汽车尾气不会对本项目产生不良影响。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应认真落实规划平面布置,保证建筑物的退缩距离,落实绿化隔离措施,如此外环境中各种污染因素不会对本项目造成明显影响。3.7 项目选址和平面布局和排污口设置分析 5.7.1 项目选址合法合理性分析

该项目选址于河源昆明市环城东路和穿金路城西区文昌路东边纬十四路南地块,项目用地已取得河源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民医院建设用地的复函》(河府办函)218号文同意,该项目选地是合法的。

本项目目前已经纳入《河源市东城西片区规划》当中,作为新开发城市区域的医疗卫生配套机构,是必要和合理的。

根据本次评价结论,本项目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因素经过治理后不至对周围环境和项目自身产生明显影响,同时经过退缩和绿化防护,外环境的各种污染因素也不会对本项目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项目选址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选址是合法合理的。3.7.2 项目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

项目平面布局中,将东南、东北、西北边临近道路一侧均向后退缩10米并设置绿化隔离带,可有效削减周边道路对医院自身的影响,同时使医院与外界相对隔离,也可避免车流、人流、物流的无序流动,导致医院和外界相互影响。

医院各主要建筑边界均设置绿化带,并以道路、绿地进行分割,使用医院门诊区、住院区、后勤区和办公教学区相对独立。同时设置了两个次入口和一个污物出口,使用医院内部各功能区相对分隔,可有效避免不同病区病员的交叉感染。由于项目西南面规划有小学和中学,因此传染楼向北面设置,远离敏感人群。

传染楼收治传染病患者,按规定设置了独立进出口。同时向内退缩40米,一方面使传染病就诊者与医院内其他人群分割开来,另一方面以退缩的40米加上西北面纬十四路40的路宽,使传染楼与项目西北面规划的住宅区域距离达到80米以上,形成了有效的防护距离。在医院内部设置上,传染楼附近设置高压氧、集中绿地、道路、绿化停车场等,使用传染楼在医院内部也相对独立,大大减少了传染病病人与医院内其他人群接触的机会。医院污水处理站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污水本身携带各种病菌,同时排放出的气体也可能携带病菌,因此需要独立设置,避免无关人员接近。本项目污水处理站设置在地块东角集中绿化带内部,从地形上看处于地势低位,有利于污水的收集;污水处理站周围以集中绿地作为隔离,使其距离医院内通道以及周边道路达到25米以上,形成有效的防护。该污水处理站需密闭设置,建议采取地埋式结构使其不影响周围景观。同时密闭的污水站排出气体须消毒后方可外排。

从项目整体布局上看,各功能区清晰明确、相对独立,医院整体以及局部的传染楼、污水处理站等均考虑了有效的防护隔离空间、传染楼设置了专用入口,可有效避免医院内外车流、人流、物流的无序流动,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其布局整体上是合理的。建设单位在建设的过程中,应主题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种环保治理要求,强化各功能区的防护效果。3.7.4 项目排污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主要排污口包括污水排放口、油烟和发电机尾气排放口。

本项目污水排放口设置在项目西面小溪,该地表水属于工农业用水和景观水体,水质按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执行;根据规定,本项目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可排入该水体,经过预测,达标污水外排进入该水体后,其水质仍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因此,本项目排水口的设置是合理的。本项目所在地区属于环境空气2类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按规定本项目的油烟和发电机尾气经过治理达标后可排放,经分析不会对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项目废气排放口的设置是合理的。

第四章

建设期间环境影响评价 4.1 建设施工期污染因素

本建设施工过程将产生下列大气污染源:扬尘,施工机械、运输车辆产生废气污染物,施工人员就餐临时食堂炉具产生的废气污染物。施工扬尘主要来自建筑材料运输、开挖土方运输和装卸过程产生的扬尘,以及施工场地地表开挖后风吹起的扬尘等。施工机械及施工运输车辆在作业过程中,燃油会产生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另外施工期公里的临时饭堂会产生的油烟废气等污染物。若在施工时采取控制措施,包括工地洒水和降低风速(通过挡风栅栏),则可明显减少扬尘量。据估算,采用以上两种措施并规定在积尘路面减速行驶,清洗车轮和车体,用帆布覆盖 12 易起扬尘的物料等,则工地扬尘量可减少70%以上,可大大减少工地扬尘对周围空气环境的影响。

施工机械一般燃用柴油作动力,开动时会产生一些燃油废气;施工运输车辆一般是大型柴油车,产生机动车尾气。施工机械和运输车产生的废气污染物CO、NOX、PM10,因此,施工机械操作时应尽量远离居民区,物料运输路线也应该尽量绕开居民区,最大程度降低运输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机械包括挖掘机、电锯、风动机等,其他噪声约80-100 dB(A)。

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拆迁废物、施工及挖掘土方产生的废物以及生活垃圾。4.2建设施工期污染防范措施建议

为防止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发生上述污染环境的现象,借鉴其他工地的经验,必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使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限度,为此,建议采纳如下污染防范措施:

①合理安排好分期施工,做好时间上、空间上的衔接,减少影响范围与时间。必须将各施工期的时间、施工范围安排协调好,防止施工与社会正常生活运转发生冲突,对影响交通的路段设绕行道路。

②文明施工,利用合适的材料,将工地与外界隔绝起来,减轻对周围的影响。对施工工地的边界,尤其是已入住的住宅楼与交通道路的,应该用挡网、围幕将工地与外界隔绝开来,既可减轻对外界的污染,又可防止坠物伤人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避免外界对工地的影响,利于管理。施工期间,建筑主体外应用坚固的材料和棚架密封,以防止扬尘、噪声影响环境。③严格遵守施工管理有关规定,在居民休息时间(尤其是在午休、夜间睡眠时间)不得进行产生噪声的施工。

④合理安排设施的使用,减少噪声设备的使用时间。锤击打桩的影响一方面是噪声,一方面是振动,应尽量减少使用,且不得在休息时间内使用。合理安排好设备的使用,减少噪声设备的使用数量,缩短其使用时间。⑤基础桩孔开挖的基岩爆破时,要用有隔声作用的软性材料覆盖桩孔口,以减少爆破噪声(同时也可避免爆破扬起的尘土),同时要做好预先警报。

⑥对施工产生的余泥、废弃材料等,应尽可能利用或就地回填,或及时找到其他需回填的工地,互通有无,一方面可解决某些工地的填土,另一方面可解决本工地的余泥堆放出路。对一时不能迅速找到回填工地的余泥,要申报有关管理部门,及时运走,堆放到合适的地方。⑦施工场地适当洒水防尘,注意清洁运输,防止建筑工地余泥、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撒漏、装卸过程中的扬尘与噪声。工地内工人若设置临时厨房,必须采用石油液化气作燃料,不得采用柴油或木材等作燃料;施工过程用电须办理临时用电手续接市电,原则上不采用发电机供电,以减少污染排放,以免影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

⑧对施工污水要注意搞好导流、排放,清洗材料、设备的水经沉淀后可循环利用,一方面可减少对清水的用量,另一方面可减少外排污水。对需外排的污水应进行隔渣沉淀,去掉其中的漂浮物,减少泥沙含量,选好排放去向,防止无组织自由泛滥。⑨施工期间饭堂含油污水经过隔油隔渣处理,生活污水经过隔渣处理,粪便污水经过三级厌氧化粪池及隔渣处理后方可外排放。建设单位可考虑与周围农村联系,将生活污水作为有机肥使用,最大限度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第五章

环境保护对策

5.1 建设施工期环境保护对策 5.1.1 水污染防治对策

施工期间污水经处理后方可外排放。建设单位可考虑与周围农村联系,将生活污水作为有机肥使用,最大限度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施工机械和车辆进行检修和清洗必须定时定点进行。清洗污水尽量循环利用,需外排时应进行隔油隔渣、沉淀处理。

二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5.1.2 环境空气保护对策

对粉状物料,设临时仓库贮存或者建设防雨棚,严禁露天堆放;运输过程应采用罐车或其他有密闭设施的运输车。

在施工场地应经常洒水以抑制扬尘。

严禁在施工现场露天焚烧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工地厨房采用清洁燃料。5.1.3 声环境保护对策

采用低噪声系列施工机械,降低施工噪声对评价区的噪声污染。文明施工,文明装卸,避免不必要的噪声产生。

控制施工时间,搞好进度安排,避免在夜间和中午休息时间进行噪声施工。5.1.4 固体废物处置对策

施工过程的土石方设贮存点贮存,并建设防雨棚和导流沟。开挖的石方应及时回填,严禁随意倾倒和堆置。建筑垃圾应集中暂存,若不能用于填方则应及时清运出评价区,并运至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合理处置,不准随意倾倒。5.2 营运期环境保护对策 5.2.1 水污染防治对策

1、污水处理方案

根据第2章工程分析,本项目投入运营后,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餐厅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根据本项目规模、参照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现有污水排放情况以及同类型医院的情况,可估算出本项目污水产生量为772.0 m3/d、其中首期项目污水产生量为456.5 m3/d。上述污水中传染楼产生的各种污水需经过预消毒、饭堂含油污水需经隔油隔渣处理、粪便污水经过化粪便池处理,然后各种污水经过二级生化设施+消毒处理达标后,排入项目西面小溪。

2、污水处理工艺

医院污水的水质特点是含有大量的病原体—病毒、病菌和寄生虫卵。医院污水的水量与医院的性质、规模及所在地区气候等因素有关。

医院污水处理方法可分为一级处理和二级生化处理,一级处理废水经过化粪池、沉淀池处理后,再经消毒处理排放;二级处理废水在消毒处理之前还需经过生物处理。通常通过二级处理,污水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要求,本项目废水需处理至一级排放标准。根据环发[2003]197号《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二级处理工艺流程一般为:预处理―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

根据本项目污水特点和排放要求,本评价提出以下几点污染防治措施: 1)采用预处――理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的方法处理污水。

2)预处理包括:传染楼产生的各种污水需经过预消毒;饭堂含油污水需经隔油隔渣处理;粪便污水经过化粪便池处理;口腔科少量含汞废水预处理选用Na2S沉淀法、汞的去除率可达99.9%,出水含汞浓度可达0.02mg/l以下;放射性废水设置衰变池,衰变池的容积按最长 14 半衰期同位素的10个半衰期计算,或按同位素的衰变公式计算。

3)生物氧化段建议采用接触氧化工艺,消毒推荐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工艺。

4)考虑到项目分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也可分两期施工。待附近市政集污管道已经建设完成,污水经过预处理和消毒后可排入市政集污管道,交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5)污水处理系统应设置在密闭的空间中,通过统一的通风系统进行换气,废气应通过消毒后排放,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系统。为不破坏景观,处理设施建议采用地埋式设计。5.2.2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1、厨房采用石油液化气、电能等清洁能源;备用发电机使用含硫率不大于0.2%的轻质柴油作为燃料。

2、厨房油烟经烟罩收集净化,再经静电净化装置和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通过内置烟井引至后勤4楼天面排放。建议将排放口设置在西南面,这样排放口与周围其他建筑距离可达到50米以上,有足够的扩散空间。

3、发电机燃油尾气经过水喷淋(喷淋水加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经内置烟井引至建筑物天面排放,排放口应高于自身建筑并高于周围30米内其他建筑物,远离周围敏感点以及项目自身敏感区域,同时内置烟井内需设置隔热措施。

4、上述排气口进行适当美化,使其不影响周围景观。

5、靠近周围道路设置两处露天停车场,使用车辆在医院范围行驶距离件小并有利于汽车尾气扩散。

5.2.3 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拟建项目噪声源主要噪声污染来自发电机、高压抽水泵、风机、中央空调以及配套冷却塔、机动车辆等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备用柴油发电机设置在专用发电机房内,进行隔声、消声、吸声、减振动综合治理;

2、水泵、中央空调放置在设备间内,并进行减振、隔声处理。进排风系统进行消声、减振处理。

3、冷却塔选用低噪类型,放置在综合楼4层建筑物天面并进行隔声、基础减振处理。放置冷却塔的位置应与周围敏感建筑保持20米左右的距离。

4、机动车通过限速、禁鸣等措施控制车辆噪声。5.2.4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对策

大型综合医院产生的固体包括医疗废物和一般生活垃圾。一般生活垃圾来自办公室、公共区,食堂等处,另外还包括部分无毒无害的医药包装材料等。医疗废物种类繁多,本评价在参考国务院[2003]第380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卫生部[2003]第36号令《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提出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1、分类收集

2、分类处置,医疗废物须交当地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理

3、采用专用分类收集容器

5、本环评建议本项目医疗废物每日集中收集至医院综合楼地下室。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6、采用规范的医疗废物交接、运输管理办法

9、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5.2.5 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

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见辐射评价专章。

第六章 射线装置辐射评价专章

6.1 控制指标

患者或过往公众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关键人群组所受的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mSv。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所受的职业照射遵从下述剂量限值: a)连续5年内平均年有效剂量20mSv;b)任何一年中有效剂量50mSv;c)眼晶体的当量剂量每年150mSv;d)手、脚及皮肤的当量剂量每年500mSv。6.2 项目简介

河源昆华医院市人民医院新院(放射科)拟添置以下射线装置:

1)DR(数字化X线机)两台,功率:约50KW,工作电流:600mA,管电压:125KVp。2)数字化肠胃机一台,功率: 50-80KW,工作电流:500-800mA,管电压:125KVp。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一台,功率: 50-80KW,工作电流: 800mA,管电压:125KVp。4)多功能螺旋CT机,功率: 50-80KW,管电压:150KVp。6.3 项目选址与布局合理性分析

按《辐射防护规定》GB 8703-88 :密封型放射源、X射线机、加速器等辐照装置可以设于市区。河源昆华市人民医院规划在市区位置,射线装置场所采取有效屏蔽措施。选址符合规定。

按河源昆华市人民医院新院建筑设计方案,预添置射线装置场所设在首层靠北一端,且与非放射工作环境隔开。有单独的治疗室、控制室,并且两者相互分开。设治疗室、控制室和候诊室,安全区与照射室之间的过度区。针对医院辐射防护布局合理。6.4 项目环境放射性本底现状调查与评价

核工业二九○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对项目的监测结果表明建设项目用地环境空气x-γ剂量率在河源昆明市γ辐射剂量率范围(含宇宙射线)范围内。地表土壤中铀、钍、钾含量在正常范围值。地表土壤总α、总β在正常范围内。放射性环境属正常水平。6.5 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8.5.1 污染源项分析

河源昆华市人民医院所购买的DR数字化X线机、数字化肠胃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多功能螺旋CT均属X射线医疗设备。属Ⅲ类射线装置。据中国辐射安全所的研究,在一般医用诊断x射线仪器中,辐射剂量较大的计算机体层扫描(CT)骨盆检查,平均值为25mGy, 最大为79mGy。其剂量远小于0.25Gy,对人的影响有限。但超剂量、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可能出现照射部位远久性损伤,漏射、散射对公众有辐射影响,但这些情况出理机率很小。6.5.2 辐射防护量值计算 剂量当量(H):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是D、Q和N的乘积,H=DQN

式中,D是吸收剂量,Q是品质因数,N是其它修正因数的乘积。目前指定N值为1。剂量当量H只限于放射防护中应用。有效剂量当量(HE):当所考虑的效应是随机效应时,在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的情况下,受到危险的各组织或器官的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权重因子乘积的总和,即:

HE=∑WT HT 式中,WT 是权重因子,目前的WT值是由ICRP所建议的,见表1。

表1 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效应的危险度和权重因子

----------------------------------

组织和器官 |

危险度因数Sv-1

|权重因子WT 生殖腺

|遗传效应(最初二代)|0.4×10-

2|0.25 乳腺

乳腺癌

|0.25×10-2

|0.15 红骨髓

白血病

|0.2×10-2

|0.12 肺

肺癌

|0.2×10-2

|0.12 甲状腺

甲状腺癌

|0.05×10-2

|0.03 骨

骨肉瘤

|0.05×10-2

|0.03 其余组织

其它癌

|0.5×10-2

|0.30 ----------------------------------

*其余组织(不包括眼晶体和皮肤)取其余5个接受最高剂量当量的器官或组织,每一个的危险度因数取作0.1×10-2 Sv-1,WT取作0.06 6.6 射线装置使用时辐射防护措施 6.6.1辐射防护措施

针对河源昆明人民医院预购买、安装的医疗设备,按《医用诊断X线防护设施标准》(GB8279-87)应作好以下辐射防护措施

1、X线机房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设在建筑物底层的一端。机房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医院新建X线机房,工作电流均200毫安以上,不小于36平方米;多管头X线机房面积可酌情扩大。

2、摄影机房中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毫米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壁和天棚(多层建筑)应有1毫米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透视机房的墙壁均应有1毫米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机房的门、窗必须合理设置,同样要有合适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3、机房内布局要合理,不得堆放与诊断工作无关的杂物。受检者的候诊位置要选择适当,并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机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机房门外要安设工作指示灯。

4、使用单位要因地制宜采用防护厚度为0.5毫米铅当量的各种摄影防护设施。

5、使用单位应对每台X线机配备适量的符合防护要求的各种辅助防护用品,如0.25毫米铅当量的铅橡胶手套、铅橡胶围裙、铅坐椅等。供胃肠及其他特殊检查用的各种辅助防护用品应有较大铅当里。

6、使用单位应注意配备可供受检者使用的各种辅助防护用品和固定特殊受检者的设备。6.6.2 放射治疗室的防护设计要点

1、放射治疗室的位置、空间与结构

放射治疗室的建筑位置:远距离放射治疗室须建筑在保证周围安全的地方。所谓周围环境,既指相邻非放射工作环境,也指公众生活环境。为此,放射放治疗室一般都设计在首层建筑物的一端,且与非放射工作环境隔开。治疗室本身须有单独的治疗室、控制室,并且两者相互分开。

放射治疗室配套房间设置:医院的放射治疗科应设有模拟定位室、治疗室、控制室和候诊室。设安全区与照射室之间的过度区,以降低控制室及候诊室的辐射水平。放射治疗室面积:治疗室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一般均不小于30m2。

2、放射治疗室墙壁的防护设计 治疗室的四周墙壁(多层建筑应包括天棚和地板等)都须有足够的屏蔽厚度。设计原则是:有用线束投射方向的墙壁按主射线屏蔽要求设计,其余方向按漏、散射线屏蔽设计。对通过治疗室墙壁的导管、导线也要采取防护措施,使之不影响墙壁的防护效果。

3、放射治疗室的安全连锁设施

由于放射治疗用辐射源是较大型的辐射装置,主设束的剂量较大,即使是很短时间的意外照射,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而在设计上采取多重安全连锁措施。

4、辐射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防护与处理 当辐射能量较低时,治疗室空气被电离,产生臭氧,使室内气氛减少,为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治疗室须设强制通风设备。防护规定要求治疗室换气量每小时3-4次。6.7 射线装置报废后处置措施

射线装置到废年限或经修理达不到要求需要报废时,建设单位应向原发辐射安全许可证机关提出部分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申请,由原发证机关核查合格后,予以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废旧设备可退回原生产厂家或交由有相关资质单位处理,并在发证机关备案,建设单位不得随意处理或出售,射线装置台帐、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长期保存,不得随设备报废而销毁。射线装置不通电时不会产生辐射,因此,在不通电的条件下,报废射线装置不会外界产生辐射影响,建设单位不能随意对报废射线装置通电使用。6.8医院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6.8.1河源昆华人民医院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制度

1、不得使用、转让和出租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

2、设放射卫生防护组织,该组织可定期对放射科的放射防护情况进行督察。

2、放射装置工作人员要树立严密的科学作风。育龄妇女要注意查询是否怀孕,以采取合适的剂量和必要的防护;儿童要严格采取合适的剂量和必要的防护。

3、健全防护设备:铅玻璃、铅衣、铅围脖、铅眼镜、个人计量笔等。

4、工作时佩带个人计量笔及铅衣和铅眼镜等

5、发生辐射事故时,要按规定处理,并且登记,及时上报当地卫生主管部门。6.8.2 河源昆华人民医院放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1、医院内备有一定辐射损伤治的药物和设备。成立辐射事故应急小组,医院负责人任组长。应急小组主要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组织进行必要的演练。

2、一旦发生辐射事故,立即强制切断仪器电源,尽快将受辐射人员带离现场进行检查、实施必要的救治,不得以任可理由拖延受辐射人员诊治的时间。及时向医院负责人、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3、放射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检查原因,追查责任人,是人为原因要给予严厉处罚。总结事故原因与教训。

4、出现故障仪器,经专业技术人员维修,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不能达到要求绝不能投入使用。6.9 结论和建议 6..9.1 结论

1)、该项目目的明确,理由正当,项目选址适宜,布局合理,按辐射防护措施屏蔽设计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同时具备了技术、人员等条件,管理措施完善。

2)、现场监测结果显示,项目拟选址周围土壤中U、Th、K及总α、总β,环境空气x-γ剂量率水平在河源昆明市放射性本底范围,属正常水平。

3)、射线装置只在使用时产生射线,在医护人员正确操作,选择合适剂量下,按专章落实各项辐射防护措施,射线装置机房的防护设施(包括墙、顶篷和防护门),能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防护安全。对患者和医护人员,不会超过辐射剂量限值,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是 18 可以接受的。

4)、河源昆华市人民医院应用医用射线装置多年以来,并未发现辐射事故,可见项目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可行的。

5)、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本专章采取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后,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较小。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认为河源昆明市人民医院新院射线装置应用项目是可行的。6.9.2 建议

随着医院的发展,放射性设备室开展的治疗和诊断项目将会增加,接待病人数也将有所提高,为了保护环境和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提出如下建议:

1)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超剂量、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防止误入X射线机房和漏射、散射对公众有辐射影响的事故发生。

2)加强对工作人员放射性防护专业知识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与核素的接触时间。

3)充实放射性设备室工作人员的数量,建立工作人员的轮换制度,尤其是从事分装、注射和扫描摆位的工作人员,从而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4)每台设备配备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以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辐射泄漏情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项目概述

为了完善河源昆明市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流行性传染疾病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城市整体救治能力, 河源昆华市人民医院在河源昆明市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拟建设河源昆华市人民医院(新院)项目。该项目选址于河源昆明市城西区文昌路东边纬十四路南地块环城东路和穿金路交叉处,项目选址于河源市城西区文昌路东边纬十四路南地块,项目用地已取得河源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民医院建设用地的复函》(河府办函)218号文同意,并取得河源昆明市人规划建设局《河源昆明市昆华人民医院新院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批复。

该项目征地面积130000m275.64亩;总建筑面积:129380m275.64亩;容积率:0.995;绿地率:55%。医院根据卫生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全院设置10001500张住院病床、平均日门诊量1200、高峰期门诊量1800人次要求规划,全院员工16002000余人,计划总投资约1.97亿元人民币。

项目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建设门诊综合楼、急诊部(包括紧急救援中心)、医技综合楼、500床的住院综合大楼、60床传染楼、60床肿瘤中心、ICU、手术室消毒中心等;同时完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物处理系统、室外环境工程和绿化工程等。一期建筑面积约79600平方米。第二期 建设380床的专科住院楼、培训教学楼、康复疗养中心楼。建筑面积约为49780平方米75.64亩左右。7.1.2评价区环境质量

1、地表水环境质量

评价区内项目用地西侧小溪自本项目排污口上游300米至本项目排污口下游3200米河段汇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的要求,小溪汇入东江处东江河段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的要求。评价区域地表水质良好。

12、环境空气

评价区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等常规指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环 19 境空气质量良好。

32、声环境质量质量

评价区内声环境质量现状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

7.1.3 环境治理措施和影响评价结论

1、施工建设期环境影响 施工期通过洒水降尘、隔绝工地和外界、限制噪声施工、及时处理余泥、工地用水循环使用、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外排等措施,可使施工期产生的各种污染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有效削减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活动结束,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也将结束。

2、污水治理措施和水环境影响

各种污水经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消毒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综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后排入项目西面小溪污水系统,不会对该消溪以及东江干流的周围水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待周围市政管道建设完毕,污水将经过预处理和消毒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综合医疗机构污水预处理限值的要求后外排后进入市政管道、交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上述影响将消失。

3、废气治理措施和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油烟经烟罩收集净化,再经静电净化装置和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限值,油烟浓度不大于2mg/m3,再经过内置烟井引至后勤4楼天面排放;发电机燃油尾气经过水喷淋(喷淋水加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二级标准,即:SO2最高允许排放浓度≤500mg/m3,烟色小于林格曼黑度1级,再经内置烟井引至建筑物天面排放,排放口应高于自身建筑并高于周围30米内其他建筑物,远离周围敏感点以及项目自身敏感区域,同时内置烟井内设置隔热措施。通过上述措施,本项目产生的废气可得到有效处理,不会对项目周围环境和项目自身产生明显影响。

4、噪声治理措施和声环境影响

对备用发电机进行隔声、减振、吸声、消声综合治理;水泵、中央空调放置在设备间内,并进行减振、隔声处理;各类进、排风机进行隔声处理,进排风系统进行消声、减振处理;冷却塔选用低噪类型,放置在综合楼建筑物天面并进行隔声、基础减振处理。通过上述处理,设备噪声在本项目边界可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标准的要求,即:昼间≤60dB,夜间≤50dB,不会对周围环境以及项目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5、固废治理措施和环境影响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包括医疗废物和一般生活垃圾。一般生活垃圾交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需分类妥善收集后交河源昆明市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另外本项目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会产生一定的污泥、传染病楼化粪池会产生一定的沉积物,均属于危险废物,需定期清理,并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上述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6、平面布局分析

从项目整体布局上看,各功能区清晰明确、相对独立,医院整体以及局部的传染楼、污水处理站等均考虑了有效的防护隔离空间、传染楼设置了专用入口,可有效避免医院内外车流、人流、物流的无序流动,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其布局整体上是合理的。建设单位在建设的过程中,应主题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种环保治理要求,强化各功能区的防护效果。

7、外环境影响 就目前而言,本项目周围无明显的污染因素,外环境不会对本项目产生不良影响。按照规划,未来外环境中可能对本项目产生影响的污染因素为未来文昌路和纬十四路环城东路和穿金路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在设置绿化隔离带后,道路车辆噪声传播至医院建筑边界时可符合 2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的要求。由于有较大的退缩距离,未来上述道路的汽车尾气不会对本项目产生不良影响。7.1.4辐射评价专章结论

1、该项目目的明确,理由正当,项目选址适宜,布局合理,按辐射防护措施屏蔽设计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同时具备了技术、人员等条件,管理措施完善。

2、现场监测结果显示,项目拟选址周围土壤中U、Th、K及总α、总β,环境空气x-γ剂量率水平在河源昆明市放射性本底范围,属正常水平。

3、射线装置只在使用时产生射线,在医护人员正确操作,选择合适剂量下,按专章落实各项辐射防护措施,射线装置机房的防护设施(包括墙、顶篷和防护门),能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防护安全。对患者和医护人员,不会超过辐射剂量限值,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4、河源昆明市人民昆华医院应用医用射线装置多年以来,并未发现辐射事故,可见项目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可行的。

5、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本专章采取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后,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较小。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认为河源昆明市人民昆华医院新院射线装置应用项目是可行的。7.1.4 清洁生产

本项目属社会服务项目,其清洁生产主要是实施清洁能源、节水、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措施。本项目采用建筑材料、所采取的节水、节能措施与方案,以及清洁能源方案来看,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是较高的,节水、节能和清洁能源措施及方案是经济、技术可行,而且实用性强。7.2 主要建议

(1)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预处理包括:传染楼产生的各种污水需经过预消毒、饭堂含油污水需经隔油隔渣处理、粪便污水经过化粪便池处理、口腔科少量含汞废水采用Na2S沉淀法预处理、放射性废水设置衰变池进行预处理;生物氧化段采用接触氧化工艺,消毒采用二氧化氯工艺;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地埋结构。

(2)污水处理设施分期施工,建议首期间设计处理能力500吨/日,二期设计处理能力300吨/日。若项目二期工程实施时附近市政集污管道已经建设完成,则无须在进行二期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可将首期污水处理站进行改造后成为预处理和消毒设施,污水经过预处理和消毒后可排入市政集污管道,交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3)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废气通过消毒后排放,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系统。

(4)厨房油烟经二级净化后,通过内置烟井引至后勤4楼天面排放。发电机燃油尾气经过水喷淋(喷淋水加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经内置烟井引至综合楼建筑物天面排放,排放口应高于自身建筑并高于周围30米内其他建筑物,远离周围敏感点以及项目自身敏感区域,同时内置烟井内需设置隔热措施;上述排气口进行适当美化。

(5)厨房采用石油液化气、电能等清洁能源;备用发电机使用含硫率不大于0.2%的轻质柴油作为燃料。

(6)噪声设备进行隔声、减振、吸声、消声等治理,冷却塔选用低噪类型,放置在综合楼建筑物天面并进行适当隔声、基础减振处理;放置冷却塔的位置应与周围敏感建筑保持20米左右的距离。医院内通过限速、禁鸣等措施控制车辆噪声。

(7)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并制定好事故应急措施对应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8)、放射诊疗应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做好防护、屏蔽设计,规范放射诊疗的操作 21 要求,根据本评价和相关要求制定并严格执行《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报废后的废旧设备可退回原生产厂家或交由有相关资质单位处理,并在发证机关备案,建设单位不得随意处理或出售,射线装置台帐、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长期保存,不得随设备报废而销毁。

(9)其他建议见本报告书相关章节。7.3 综合结论

环境评价 篇6

一、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作为贯穿于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境性的评价,它能灵活地点拨、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学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的多变性以及口头评价的即时性和随机性,决定了教师要随时根据教学境况的不同作出不同的教学评价。因而教师能够科学、艺术地运用口头评价,关键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的培育,除积累教学经验、训练应变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倾听课堂。要听懂学生的语言,看懂学生的表情,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教师正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对自己评价什么、何时评价、如何评价,教师要作出即时的应变决策,以实现口头评价真正走向动态生成。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把握住在学生文字形成前的取材、口头表达、初稿等环节给予适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也应以鼓励学生写得好的词句、段落为主,同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主。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作为小学语文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

二、书面评价

在评价时,要注意延迟评价的重要性,不要过早的对学生进行判断。 “延迟评价原理”是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孩子们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作为老师不必过早的给予孩子的设想进行评价,以便能够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更多的设想。这样做,即增加了回答问题的容量,又有可能诱发新颖而又有意义的想法,培养孩子们的最高思维度。

在习作教学中,作为延迟评价的重要评价方式之一,书面评价是相对口头评价而言具有间接性、持久性与合理性的特点。书面评价逐渐走向平等对话、民主交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对话式书面评价应突出平等、民主、沟通的特点。某教师在学生作文《我的妈妈》的评语是:“你有一位勤劳而又富有爱心的妈妈,我羡慕你有这样一个好妈妈,相信你的妈妈为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而骄傲。”这则交心式评语既道出了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肯定与赞美,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真挚的情感沟通。

三、隐性评价

隐性评价主要指评价者的体态评价、特殊情境和特殊符号评价。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使用适当的隐形评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示意学生的眼神;表扬学生时竖拇指、摸头、拍肩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交流热情;表示不满意时的皱眉、摇头,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而自觉改正。对学生“OK”的手势;课件中卡通人物的“笑脸”与“哭脸”等也是一种隐形评价。隐性评价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看其形、观其境,就明其义。使用隐性评价一定要注意与作文教学中内容相适宜,与教师个性特征相和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和谐,与教学时机相和谐。

创业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篇7

1 创业环境文献综述

1.1 创业者的相关概念

创业者, 开拓性地将商业机会转变为经济实体, 并扮演经济实体中组织、管理、控制、协调等关键角色的个人。创业活动与创业者是密不可分, 创业者自身的素质特征以及其拥有的社会特征将直接影响创业活动及创业绩效。创业者特征的研究焦点集中于两个方面:什么个性特征影响一个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创业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个性差别。Miller (1986) 断言说研究创业的成功就应该将成功企业家和不成功企业家进行比较, 因此研究创业者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1.2 创业环境的概念

各国的学者都对创业环境的界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郑炳章、朱燕空、赵磊 (2008) 指出创业环境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与相关性。在研究创业环境时, 不仅要研究外部创业环境, 还要研究内部创业环境。创业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需求方, 外部环境是这些资源的供给方。创业环境与新创企业就是处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互相调试过程中。直到外部环境能够提供新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 实现创业的成功和成长。

Henri把创业活动外部影响因素分为感性环境要素和理性环境要素。感性环境要素是社会环境的特征, 包括社会认同, 榜样的作用和社会规范。理性环境要素指的是个人理性的经过计算的思考。理性环境要素包括财政预期, 机会感知, 五种资源可获取性的感知:技术相关, 金融, 社会资本, 市场进入, 与人力资源。

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 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环境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抽象概念, 通常在谈及环境时, 首先想到的是环境要素, 可以把创业环境要素视为创业过程外部影响因素的集合。将创业环境分为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 内部创业环境是可以控制的, 而外部创业环境是不可控制的。

2 创业环境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业环境的诸多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关于创业环境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为两大基本依据:种群生态流派和资源依附流派种群生态流派。

(1) 种群生态流派。

这种理论流派以整个组织群落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关注种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种群和其它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从种群内部群密度与外部有限环境条件限制方面去研究环境与种群增长率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 创业环境要素包括:政府政策及规程、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及管理技能、对创业的金融支持和非金融支持5个指标。种群生态流派的逻辑起点在于如何对影响创业成功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关系加以管理, 进而确保新创企业健康成长。

(2) 资源依附流派。

由于组织不能同时具备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创业者必须在与外界发生各种交流并受其影响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成功, 因此他们关注的主要是各种因素对组织成长的作用。资源依附流派的逻辑起点在于如何科学判断并正确处置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 使新创企业所利用或者所创造的资源能够与公司战略目标、环境主体、环境要素保持匹配, 进而提高新创企业适者生存的能力。

3 创业环境影响因素模型

对创业环境的认知界定, 国外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的, 其考察的重点其实是创业条件, 有关创业氛围的研究比较薄弱, 这样在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之间也就缺少中间环节, 不能够给出二者内在联系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

本文将创业环境作为新创企业管理或决策的要素而不是既定前提, 构建创业环境研究框架。鉴于国外创业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种群生态流派和资源依附流派, 将创业环境相应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创业环境、外部创业软环境、外部创业硬环境。

(1) 内部创业环境主要包括创业者素质、创业团队文化与创业组织。创业者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精神层次与物质层次。精神层次是指创业精神对创业成功的期望程度;物质层次是指创业技能与技巧, 创业者要具有创建和管理新事业的技术与商业知识和能力。创业者素质代表创业导向、愿望程度、可行性的感知。创业团队文化是指创业团队的合作意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团队进取心等理念。良好的创业团队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内部创业环境, 促进创业成功。创业组织科学的分工与合作, 能提升创业组织的效率, 充分发挥创业团队的潜力, 充分利用内部的资源。

(2) 外部创业软环境主要包括榜样作用、社会规范、社会认同与理解。外部创业软环境中的社会规范代表同事如家庭成员, 大学同学, 朋友等对创业以及创业这一职业的态度。

外部环境作用于主体的结果, 又是主体在一定环境中行为的动因, 因此, 它是由创业者行为内生的一种主观环境因素, 是主体连接环境的中间环节, 也是理解环境如何作用于主体进而对区域创业活动发挥作用的桥梁。把外部创业软环境定义为特定区域内个体创业意愿、创业冲动与创业行为特征的可能性。它表现为个体意志的总和, 特别体现在大部分人的共识中;它是创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 是创业的社会习俗与惯例, 所以也表现为显在与潜在的创业者行为方式, 即企业家行为倾向。

(3) 外部创业硬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体系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活条件。考察创业企业所在区域的区位特征、源承受力和为企业提供的地理发展空间大小;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人均GDP、GDP增长率、工业总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考察科技人员创业的个人经济背景、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等;

资源的可获取性主要包括技术/诀窍, 金融, 社会资本/网络, 市场进入, 人力资源/技能。其中技术环境要素包括技术研发环境和作为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技术市场环境。金融环境要素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对创业企业所需资金的供给。社会资本环境要素主要指在人与人的情感交往、身份认同甚至偶然联系中广泛存在着社会网络;这些网络关系中蕴含着某些可获得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 包括组织、信任、规范等;当这些资源为能动的行为主体 (个人或组织 ) 所利用时就称为社会资本。一旦这些资源的获取指向创业活动, 就说这构成了创业社会资本。人才环境要素对创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供给主要体现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的人才储备。

产业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各产业关联度、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考察产业对创业支持度。

社会服务支撑主要包括咨询机构和中介机构设立情况、司法服务支持程度、教育培训支持程度、基础设施。考察社会的支持程度。

4 结论

对创业环境要素的研究是认识和评估创业环境的前提, 然而创业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 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的创业环境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实际创业过程中, 创业者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要素的变化。另外, 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有很多, 如果把所有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都纳入到创业环境研究范围, 对于创业者而言,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 我们要界定创业环境的边界, 找出那些与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有关键影响以及能够被感知的因素, 增加可操作性。

摘要:创业环境研究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而分析创业环境影响因素是认识和评估创业环境的前提。创业环境理论研究的基本依据是种群生态论和资源依附论。在综合考察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构建了一个企业创业环境要素模型, 表明创业环境体现为内部创业环境、外部创业软环境、外部创业硬环境3个维度。

关键词:外部创业环境,内部创业环境,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池仁勇.美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2]郑炳章, 朱燕空, 赵磊.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8.

[3]蔡莉, 崔启国, 史琳.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4]黎涓, 祁雪.科技人员创业环境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观察, 2009.

环境评价 篇8

尽管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相同的原则与目标, 在整个工作程序和步骤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是它们是在评价性质、对象、内容、评价特点及实施过程中是有区别的。

1 评价对象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我国开展规划环评的对象主要包括“一地、三域和十个专项”:1) 一地: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2) 三域:区域、流域及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3) 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1]。

关于建设项目, 目前我国尚未有明确的定义解释, 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凡是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方式, 大都可以纳入建设项目的管理范畴[1]。据此可以理解, 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

2 评价内容比较

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项目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其中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 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执行总结[2]。

建设项目分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和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这两类建设的评价内容均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编制, 其中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较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 珍稀动植物, 社会等影响专题[3]。

3 评价特点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评价特点上有诸多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评价介入时机不同

规划环评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展开, 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同步进行;项目环评一般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进行。规划环评较项目环评具有超前性。

3.2 评价对象不同:

需要进行规划环评的包括“一地、三域、十个专项”;项目环评仅针对一个或几个建设项目进行展开。项目环评较规划环评, 就有单一性。

3.3 对评价单位的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的编制工作可由规划编制机关进行, 或者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项目环评的编制工作必须由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承担。

3.4 环评编制资料支撑不同

由于规划环评介入时机较早, 规划编制尚未完成, 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规划环评可依据的资料较少;项目环评项目可行性报告完成时介入, 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少, 环评可依据的技术资料较多。

3.5 评价范围不同

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大, 具有区域性;项目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小, 具有地域性。

3.6 评价精度不同

规划环评强调综合性, 评价精度较低;项目环评强调针对性, 评价精度较高。

4 实施过程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组织环评的机构不同

规划环评需是国务院部门、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环评;项目环评则由建设单位组织开展。

4.2 环评报告编制单位不同

法律未规定规划环评的具体编制者;项目环评需由建设单位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编制。

4.3 环评编制中使用的导则不同

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主要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展开;项目环评则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展开。

4.4 提交的成果不同

规划环评最终需提交环境影响篇章 (说明) 或报告书;项目环评提交的最终成果为环评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

4.5 审查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或附件一并报审;而项目环评则报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分级审批有专门规定) 。规划环评进行审查, 而项目环评进行审批。

4.6 对成果评价的单位不同

规划环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审查, 项目环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批。

4.7 评价成果产生的效应不同

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如不采纳应说明并存档备查;项目环评审批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5 结语

与建设项目相比, 规划环评是一种从全局着眼的环保思路, 规划环评强调从整体出发, 强调整体、加总或者积累的环境影响。为了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规划的大范围性与高水平性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长期的、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将环境保护的思想尽早地纳入到决策的过程当中, 使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一样, 在规划形成之时即得到重视, 综合地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从而使规划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及评价特点的比较, 从环评主体、编制单位、使用导则、审查要求等方面分析, 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以便今后更好的识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

关键词: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T130-2003) [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

环境评价 篇9

一、国外学前教育质量分析

不同的学前教育质量价值判断, 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目标的差异, 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在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实践中, 一是以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 而实现的途径就是要遵循“人”个体发展的自身规律, 体现人的“自然天性”。“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让每个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4], 通过学前教育体验, 让幼儿亲近自然, 认识自我, 尝试适应社会生活, 以兴趣引导, 发现个人的独特的才智, 这是学前教育目标的中心。二是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常识, 完成与小学教育知识对接。如澳大利亚《归属、存在和形成: 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强调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交流的重要性, 强调语言 ( 包括早期读写和数概念) 的发展以及婴幼儿情绪发展[5]。三是学前教育体现公平、包容原则, 坚持保证幼儿权利至高无上, 以幼儿健康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体会“归属感、存在感和认同感”, 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了解自我, 融入社会做准备。“儿童早期成长和发展对建立未来的健康、学习、社会和文化成果基础具有重要性”[6]。

二、国内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1996 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文件规定的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提升,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各项素质按重要性排列的基本顺序是体质、智力、品德、美育等, 具体能力包括健康的身体, 自主生活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感受和表达美的能力, 初步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的不足: 一是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市场利益和虚荣心的驱使, 造成了各种不良教育风气, 部分学前教育违背幼儿身体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规律, 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采用类似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刻板注重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学习, 让幼儿过早接触抽象的语言、逻辑等知识, 从而妨碍了幼儿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也不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实际上是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倒置, 形成一种按照“智、美、德、体”既定事实。二是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体系。除了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外, 各省市地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制定不同的评价与分级指标。广东省2010 年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办法 ( 试行) 》, 浙江省教育厅2014 年修订了《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实施办法》和《浙江省等级幼儿园评定标准》, 河南郑州2014 年出台《郑州市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等, 这些规定和办法详列了多个指标, 目的是对幼儿园进行评优分级, 将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与幼儿园等级挂钩等。所以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利益驱使性, 侧重量化办园硬件, 弱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 容易导致幼儿园工作的重点是提级涨价, 对于教育质量的保证功能有限。

三、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对于幼儿园环境认识的片面性。一是在幼儿园建设中侧重物质环境条件, 如户内外生均活动面积、教育娱乐设施、教学资源等硬件建设, 弱化精神环境条件建设, 特别是如何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通过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幼儿。二是只重视幼儿园自身环境教育, 忽视发挥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应将幼儿园环境纳入社会大环境中, 充分利用各种环境中的教育资源, 培养幼儿适时实地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 二) 幼儿园师资评级僵化。对于幼儿园测评时, 仅从师资人员数量和比例上论高低, 如从班均教师数量、保育保教人员数量, 幼儿园管理人员数量、大专以上教师的比例、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师资力量评价, 而对于从教人员实际的教学方法、过程、效果等能力规定较为模糊, 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责任感、包容心等情商方面的评价很少涉及。由于存在传统的“知识第一、态度第二”的教育偏见, 忽视教师的情商教育。幼儿更易受到教师自身情感教育的影响, 而教师的教育态度又会导致不同的“罗森塔尔”效应, 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和情商的评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 三) 幼儿园经费政府投入不足。现行教育法规并未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 没有公布学前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信息, 很多地方政府也未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中, 导致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比例低。根据中国教育网的统计, 截至2013 年底, 全国民办园13. 35 万所, 占比67. 22% , 在校儿童1, 990 万人, 占比51. 09%[7]。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只有1. 3% , 而美国联邦政府2015 年教育财政预算中, 最大份额用于学前和基础教育, 占可自由支配开支的近90%[8]。由此可见, 由于教育的重点不同,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比例低, 政府预算支持的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少, 民办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是普惠性与盈利性的共同体, 其收支主要依赖学生的学费, 不同等级的幼儿收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以2014 北京部分民办为例, 收费从每人每月930 元 ( 半年交一次750 元的材料费, 北京星海艺术幼儿园) 到10, 000 元 ( 住宿费800元) 不等 (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国际班) [9]。简言之, 目前中国家庭中, 子女的年均学前教育各项费用支出已经达到或超过人均高等教育支出, 而幼儿园的普惠性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显得不堪一击, 难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 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已经造成了学生“起跑点”的先后。因此政府应增加学前教育的预算投入, 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机会。

四、幼儿园环境评价标准的构建

在《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指导下, 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对幼儿园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 一) 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严格“儿童至上”原则, 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将“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整个“体系标准”中。通过评价标准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幼儿园是否采用先进教育理念、是否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是否有效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升等, 给予不同评级指标不同的权重, 进而可以科学计算。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设定不同比重和阶段, 对在园受教育的儿童开展持续性研究, 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评价体系应摆正评级和涨价的关系, 其初衷在于客观认识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改进提出建设性意见, 因此评级体系应该更加贴近幼儿园的实际, 有效实用。

(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办园条件、师资力量和建设、园务管理、安全卫生以及社会评级等层面下, 提出若干具体评价标准, 并给予不同标准适当的比重。具体指标及其适当比重的设定是在参考发达国家通行规定, 借鉴国内其它省市的普遍做法, 结合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充分争取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教师、家长等意见, 通过统计计算, 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 力争使评价体系能够准确测评幼儿园的软硬环境。

( 三)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侧重评价教育过程和教师情商。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 适当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对于一些幼儿园的办园设施、师生比、任职资质等可以进行量化评价, 但不能简单地利用传统量化考试的方法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 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分类,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教育态度、工作责任感、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应该更多地听取受教育儿童、家长以及与其他人员的意见, 侧重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情商。

参考文献

[1]刘霞.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刍议[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12, 10:5~8

[2]刘占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2:3~10

[3]熊灿灿.我国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4:7~9

[4]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337~338, 上卷

[5]董素芳.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及儿童保育国家质量框架》的产生、内容与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2:14~20

[6]王芳.澳大利亚《早期儿童教育与保育国家质量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 2012:11~12

[7]http://www.jyb.cn/china/gnsd/201407/t20140713_590123.html

[8]http://learning.sohu.com/20151006/n422637640.shtml

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素研究 篇10

1 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内涵

城市社区健身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成果, 融自然、人文、场 (馆) 内外为一体, 并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突出“健康”的主题[1]。它是指在城市社区范围内, 在政府政策的资助和扶持下, 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体育需求而创建、设立的运动场地、运动设备和体育锻炼指导机构等人工要素的集合。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场地设施, 体育锻炼指导机构;软环境包括服务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城市社区健身环境属于人工环境, 经过人类带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劳动形成, 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城市社区健身评价由健身环境质量评价和健身环境影响评价两部分组成。二者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通过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就是对环境系统的认识、评价和判断, 通过评估发现健身环境是否符合居民健身需求, 是否有利于居民健康, 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总结经验, 提出对策, 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 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2]。

2 城市社区健身评价的基本原则

要对健身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须找准其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

在我们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中, 要有把居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理念。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确立在健身环境的主体上, 把健身环境是否有利于居民健身运动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 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 收集整合居民的意见, 摒弃固有的经验评价思想, 把评价放在以促进居民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方向上;把人作为评价的主体, 评价始终围绕着环境是否有利于居民健康;是否有利于居民进行健身锻炼的这一中心环节上。

2.2 以社区和谐发展为前提

社区体育健身评价就是评价居民区的健身规模和质量。然而对其评价不能脱离社区的实际, 不能割裂与社区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社区其他方面的发展, 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发展也会失去平衡。因为其健身活动的开展, 是在居民余暇时间进行, 这就要求居民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进行锻炼的文化思想, 社区健康有序的管理也是密不可分的。

2.3 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社区健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 正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 决定了对其评价的多元化。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注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 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的确定应因地制宜, 这是由不同的社区、不同的环境来决定的。居民是健身环境的主体, 是健身环境的受益者和改造者, 他们的意见最具权威性, 居民的参与和建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6], 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重视定性评价, 尤其是那些对健身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又难以量化的主观性指标, 必须给以准确描述;主客观评价相结合, 明确健身环境既是客观指标的标准化, 又是居民主观指标的满足性;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以自评为主, 凸现环境评价的性质与目的。

3 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各主要评价要素分析

3.1 场馆设施

场馆在健身评价中作为一个基本要素, 它用于测量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以表明社区内健身场、室、馆、设备、器械的规模、结构等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程度。场馆设施是居民健身的物质基础, 因此, 在对健身场馆、设备、器械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 (场馆、器械的数量种类) , 还要考虑与周围建筑设施、道路交通等的协调 (场馆的区位) , 既要注重数量, 也要把握质量 (环保、耐用、新颖) 。同时, 还要考虑到设置器械的科学性、美观效应, 吸引众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积极参与。但目前的城市社区其建设面积存在很大差异, 健身配套设施也大不相同, 资源的配置也不尽如人意, 这影响着健身管理的执行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当有良好的健身场馆设施, 加以政府合适的政策和社区的管理, 对健身环境才能体现客观发展性评价。

3.2 生态环境

用于测量社区健身区的空间生态水平, 以表明居民健身环境的优劣。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理应体现健康主题。因此, 在指标的设计上沿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与健身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指标:噪声声效等级、大气中二氧化碳等级指数及社区绿化覆盖率, 通过正负效应反映健身环境的优劣。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是在一段时间内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改善和形成的, 其时间性较长。所以, 我们的评价不是暂时的, 它是一段时间的综合, 具有显著的时间性, 其评价模式也将是长期的。

3.3 综合管理

测量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管理与服务状况, 以反映对健身环境的投入、重视程度与管理水平。社区体育管理是体现健身环境的重要指标, 也是一个软指标, 分为社会管理和专业管理。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能否兼顾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性, 又要符合市场运作机制发展是对社区体育管理评价的重要方面。指标设计从管理效果出发, 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服务质量3项指标反映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其中包含建立相应的奖励和约束机制, 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之中, 公开社区体育的经营管理, 保证社区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3.4 体育文化氛围

用于测量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状况, 以表明社区健身氛围是否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健身, 促进健康 (个体身心健康、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健康发展) 。社区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具有吸引居民参与运动的强大魅力, 有关资料表明, 社区体育人口比例的高低与社区的体育文化氛围关系密切。体育文化氛围指标由健身健康宣传、体育人口开展健身活动、健身咨询、社区间健身交流与合作5个因素构成。从其指标可看出它是服务的结果, 它体现了服务的优良。

4 城市社区建设环境评价模式的制定

社区体育健身环境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又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其行业的特点看, 属于物化生产行业, 也是一种服务性行业[3]。根据健身环境评价要素, 健身环境的特点 (其服务的超前性和大众性、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系统性) , 评价的基本原则, 得知健身环境评价必须建立在资源良好的基础上, 拥有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 对健身环境进行综合管理, 丰富健身内容, 带动人们的积极性, 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健身, 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合理良好的资源配置只有通过服务系统才能产生其效益。根据本研究特定目的和我国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 对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实行“资源——制度——服务——效益”这一模式。即现阶段我国各社区的健身设施都具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应查其现状, 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制度进行改善, 并配以适当的服务设施及健身指导机构, 再进行效果评价, 这就克服了社区健身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

5 结束语

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应根据社区健身环境的特点, 结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合理选择各评价要素, 运用“资源——制度——服务——效益”这一合理的评价模式, 制定适合当地本社区的详细评价指标, 使评价指标方案具体、详尽, 全面综合地对社区健身环境进行测量, 为决策者提供有效建设和改进社区建身环境丰富具体的素材。

摘要: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壮大, 公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人们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中, 对健身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根据健身环境的特点、评价原则对各评价要素进行研究, 从而为健身环境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素,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7][8]宋杰, 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 41 (4) .

[2][5][6]宋杰.对城市社区建设环境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10, 30 (10) .

上一篇:千兆网络交换下一篇: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