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开不败

2024-05-06

桂花开不败(精选四篇)

桂花开不败 篇1

穆剑志出生在河北承德市平泉县杨树岭镇,虽已47岁,却依然拥有美丽如花的容颜和清新气质。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县城文化部门工作,并嫁为人妻,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当时她很享受这种状态,如果不是替残疾姐姐鸣不平,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辞职去创业。

穆剑志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发生在1992年她27岁的时候, 起因是她身高只有1.1米的姐姐穆建新。姐姐曾经跟许多女孩一样美丽、可爱, 但先天性软骨营养障碍让她成了残疾人。面对命运的不公, 穆建新依旧对生命充满激情。她考上长春大学特教学院, 成为中国第一代残疾人大学生。然而, 大学毕业后, 穆建新却找不到接收单位。后来在市领导的特别关注下, 才进入当地文化部门, 成了妹妹的同事。可单位领导告诉穆剑新, 她无须去上班, 只要在家呆着, 他们会按时给她发工资的。

刚强的穆建新不愿接受这种施舍来的工作, 她想在单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凭能力吃饭。但任凭她姐妹俩怎样向单位力争, 都无果。一气之下, 穆剑新离开了单位。穆剑志也辞掉工作, 与姐姐共同面对残酷现实。

姐妹俩辞职不久,她们的父亲也去世了,在自家院子里遗留下一个他生前最爱的小花园。一天,穆剑志给这些花儿浇水时灵感忽现:我从小就跟着爸爸侍弄花草,有种植经验,何不在农村老家筹建一个种植基地,种鲜花往城里卖?这样我和姐姐不都有事做了吗?穆剑新也很赞同妹妹的想法。

从妇联退休的母亲,很支持女儿自主创业,当即拿出了她的6万元积蓄。加上穆剑志自己的钱,共投资9万元,在杨树岭镇租下12亩地,建起了温室大棚。经过市场调查,穆剑志发现玫瑰、百合、马蹄莲比较畅销,就大规模种植起了这三种鲜花。

拥有自己的事业后,穆剑志拿出了百分百的创业热情,天天和工人一起呆在大棚里,翻土,栽种,浇水,养护,精心侍弄着每一株花苗,生怕出现半点差错。但没过多久,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天去花圃巡视时,她发现自己种的百合都长得很矮小。走近一看,这些鲜花的茎部大多已经枯萎发黄了!见此情景,穆剑志焦急万分,却又找不出百合花发生病变的原因。无奈之际,她决定找当地农技部门的专家咨询。

了解情况后,一位农业专家问穆剑志:“你给花浇多少水呀?”她不解地问:“这跟浇水还有关系吗?”“当然,估计是你浇水太多太频繁了,造成了鲜花烂根。”她以为水浇多了会促进鲜花的生长,没想到竟适得其反,“淹”死了整整一棚百合花,价值4万多元!

经历这次惨痛教训后,穆剑志才意识到,大规模种植鲜花不同于在家侍花弄草那般简单,要掌握系统的栽种技术才行。此后,她一边更加倍小心地照顾剩余的玫瑰和马蹄莲,一边通过向专家请教,研习相关技术书籍,逐渐摸索出一套种植方法。

在感觉有充分把握后,穆剑志又买来了一部分百合花苗种了下去。这业,她感到十分自豪和快乐。

此后,穆剑志的花圃变得越来越大,从最初的6个大棚变成了12个,而花的品种也从最初的3种变成了10多种。5年后,她已经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花王”。

发现新商机,美丽团长要让“花开不败”

尽管跟着妹妹种花的忙碌日子过得挺充实,但穆剑新这几年过得好像并不太快乐。穆剑志经常想着法子逗姐姐开心,但却收效甚微,给她“分红”她也从不要。一天,禁不住穆剑志时她已经懂得,刚刚栽种的花苗可以多浇水,长到15厘米之后就要适量浇水,视土壤情况大约20天左右浇一次即可;她还发现,百合的最佳生长温度是15~25度之间,最适宜的湿度为80%~85%。

就这样,穆剑志的花圃终于走向了正轨。在她和姐姐的精心打理下,大棚里的玫瑰、马蹄莲、百合花逐渐枝繁叶茂起来。数月后,花圃里的第一批鲜花可以上市出售了。对外推销产品时,穆剑志极佳的口才发挥了作用,她很快就说服了当地一些商务酒店和政府机构,来自己的种植基地采购鲜花。

第一年种花,穆剑英虽只赚了4万元钱,但毕竟有了收入,并把父亲当年的一大喜好发扬光大,做成了一项事的软磨硬泡,姐姐终于说出了埋藏已久的心愿:成立一个残疾人艺术团。穆剑新上的是残疾人大学,有很多同学毕业后都和她一样就业无门,还有不少同学都是多才多艺,却无处伸展。加上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音乐,就渐渐有了创建一个特殊艺术团的梦想。

听到姐姐的心里话,穆剑志也很兴奋,觉得成立残疾人艺术团,一方面能帮助很多像姐姐一样的人,很有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能让姐姐生活得开心,家人少一些担忧。于是,她倾其所有地拿出这几年所赚到的钱,成立了“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为姐姐圆了多年的梦想。考虑到穆剑志办事能力强、口才好,姐姐推举她为团长,负责联系演出单位等外围工作;穆剑新则负责团里的人员安排、节目排练等内部工作。

由于演员众多,而接到的演出任务却很少,艺术团刚成立那两年一直入不敷出,穆剑志就不停地往团里贴钱,以花棚的利润维持着整个团队的消费。对此她毫无怨言,能为包括姐姐在内的几十名残疾人找到一生的事业,让他们生活得积极、阳光、快乐,她觉得无论付出多少都值得。此后的十几年间,穆剑志就与这群身残志坚的演员紧紧绑在了一起。经过她年复一年的风雨奔波,以及姐姐的不懈努力,两人渐渐把这个特殊的艺术团发展壮大,并在国内享有了一定声誉。

2007年8月的一天,团里一个叫苗苗的19岁女孩,不幸患了骨癌。穆剑志姐妹俩一到演出空闲的时候,就会从花棚里采摘一些鲜花,去医院看望苗苗,给她加油鼓劲。一天,穆剑志带团演出刚回来,就急忙去医院看望苗苗。走进病房时发现,几天前自己插在苗苗床头的那束鲜花,已经调零了。当天,苗苗的身体状况也差到了极点,一如眼前这束干枯的花儿。女孩用毫无力气的手拉着穆剑志,以微弱的声音跟她说:“阿姨,如果有一种花儿,永不调零,永远怒放,那该多好啊!”说完,眼角溢出了晶莹的泪滴。穆剑志不禁拥住苗苗哭了。

当晚,正值花季的苗苗离开了人世。一个本该怒放的生命,未见芳华就转瞬即逝,这让穆剑志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后她经常在种植基地呆呆地看着那些花儿,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真的创造出一种永不凋谢的鲜花,让美丽一直延续下去;如果能制作出永远娇艳芳香的“长生花”,应该大有市场啊!

得知穆剑志的想法后,家人和朋友都说她在痴人说梦。但穆剑志就是这样一个心怀浪漫、愿意为实现梦想而勇往直前的人。为此,穆剑志从市面上买回各种各样的塑料花、干花、绢花等各种仿真花。通过一一对比,她发现这些花儿都有缺陷。比如干花虽经久耐用,却丝毫没有生命力;塑料花看上去很鲜艳,但它有着挥之不去的塑料味,遇高温后还会散发出影响人体健康的气味;绢花的仿真性比较强,但却没有鲜花的香气……找出这些假花各自的缺陷后,穆剑志信心倍增,她相信如果能做出与鲜花一模一样的“长生花”,定能填补市场空白!

但摆在她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材料做出花儿来,还能够像真花一样色泽鲜艳,并且连摸上去的手感都十分逼真呢?穆剑志经常带着艺术团到各大高校演出,认识不少专家教授,于是她就不厌其烦地向一些农业、化学方面的专家咨询和探讨这个难题。

有人向她推荐了一种叫柔性树脂的材料,穆剑志如获至宝,立即用这种材料进行制作长生花的试验。可第一批长生花做出来后,看得她连连摇头,柔性树脂虽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材料,便于用它做花叶、花瓣等造型,但它的柔韧度太差,做出的长生花很容易折损。经过反复试验,易折断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穆剑志只得放弃柔性树脂,重新寻找合适的新材料。

后来她又改用硅胶,这种材料做出来的花手感极佳,但依然有弊病——每朵花都蔫头耷脑,不坚挺。为了做出手感和外形都酷似真花的长生花,穆剑志前前后后试验过许多种材质,历时一年多时间,也没有取得理想的试验效果。

“长生花”横空问世,斩获千万芬芳财富

2009年5月,穆剑志带着残疾人艺术团去日本演出时,有了意外的发现。东京所有寿司店的橱窗里面,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美食。一次到寿司店吃饭,穆剑志一行人点菜时还闹了个笑话——大家纷纷指着橱窗里秀色可餐的美食说,我就来这个,我就要那个。翻译不由冲她们笑了,说这是菜肴模型,不能吃。

当得知这些以假乱真的菜品居然都是模型,而且长时间放在橱窗里都不会变形和变色。穆剑志惊讶不已,随即联想到了自己研制长生花遇到的难题。她大胆地问寿司店负责人,能不能端出来一盘,让她们摸一摸。一摸之后她不由惊喜异常,无论是糯米团还是上面的青菜,手感都和真的一模一样!店主告诉穆剑志,所有菜模都是用高分子材料做成的。这给穆剑志带来了灵感:我能不能也用高分子材料制作长生花呢?

回国后,穆剑志立即向有关专家请教高分子材料的情况,得知这种材料在国内也有,于是她就买来,尝试着用它制作长生花。没想到,用高分子材料做出来的花儿定型性特别好,做成什么样子,就永久地保持着这种形状。摸上去,它分明就是真花的手感!

制作长生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压模,即把提前调配好的液体原材料,放到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鲜花模具里压出来。穆剑志找艺术家雕刻了一整套鲜花模具,包括玫瑰、百合、牡丹、菊花等等;第二步是修剪,即用小剪刀沿着花瓣边缘修整一下,把多余的部分剪掉,保持一个漂亮的形状;第三步就是组装了,把分批制作出的茎、叶、花朵组装起来,一株株栩栩如生的“长生花”就诞生了!

做出了生动逼真的不败之花,按说穆剑志也该满足了。但她却发现,这种长生花只有手感和视觉上的仿真性,但没有鲜花的清香味儿。为解决花香问题,她买来香料掺到制作材料中。可做出的产品要么花香太刺鼻,要么太清淡,始终不能令她满意。

在研究长生花的同时,穆剑志每天都要照顾自己的花圃。2010年初的一天清晨,当她像往常一样去鲜花基地巡视的时候,扑鼻而来的阵阵花香给了她灵感:何不把这些鲜花里的香气提炼出来,注入到长生花当中?

穆剑志以萃取的方法,从自己种的鲜花中成功提取出了香气,也就是植物香精。当她把这种香精添加到制作材料中,沁人心脾的长生花终于被制作出来了!这种体内注入了鲜花精华的长生花,不仅清新宜人,而且能够长久保持清香气息。

经过穆剑志两年多的不断摸索和坚持,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长生花终于成功问世。它不仅看上去能够以假乱真,摸上去手感与真正的鲜花一模一样,闻起来也清香宜人!此外,由于她在花瓣表面上添加了光触媒,这种材料既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还能起到有效杀灭多种细菌的作用。

在向那些合作多年的高档酒店推销长生花时,穆剑志自信满满、口若悬河:“长生花克服了真花和市场上各类仿真花的诸多缺点,不像真花一样几天就会凋谢;拥有真假难辨的仿真效果和卓越的空气净化功能;一年四季永不凋谢!真花需要天天养护很麻烦,不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再者就是对于商业用途的真花不能重复利用,一次性消费很烧钱。而长生花既不需要打理,又能反复使用,其寿命长达3年以上呢!”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 穆剑志全面打开了商务用花、婚庆用花、家庭用花这三大市场。2010年, 她的长生花销量突破100万朵;2011年, 这个数字又翻了4倍, 产值1000多万元!

开不败的浪花作文 篇2

海水卷起一个大浪,于是可爱的浪花探出头来展开笑颜,画下一个雪白符号,喜悦与温馨在这一刻随着波澜涌动——在我生活的海洋里,有一朵这样的浪花永开不败……

“老师要来了!”“怦怦……”四十八颗真挚的心此刻紧张又激动地跳跃着,平静的海面上酝酿着一次高潮……门轻轻开了,何老师一脸诧异,“老师生日快乐!”我们的声音从没有这般洪亮过,每个人的眼中流露着真诚,仿佛四十八颗心连在一起,共同奏出和谐的旋律,捧出一簇浪花。

清幽的烛光中,班长将我们的心声缓缓道来:“老师,年轻的您为我们班费尽心思,喜欢您用甜美清脆的声音鼓励我们,笑容像花般绽放,融在我们心中。但或许是为我们班烦恼,您的笑容为什么少了呢?想要看到您更多微笑的我们会加油……”心中的浪花初绽开来,晶莹漂亮,一种复杂的滋味,仿佛触碰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将心中饱含的.那股混进了感激、愧疚与爱的温馨之气一并吐露出。我看见老师的面颊上漫上一个红靥,像夏日粉里透红的莲,偷偷拭去眼角一瞥闪光,却又分明地听见那滴泪的欢歌,老师若不是忘我地把真情投入到我们身上,也难有这样轻易的满足感啊!蜡烛点燃了教室中每个人的心,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爱。那簇浪花翻滚着,每一滴进溅的水花都尽情跳舞,是因为爱吧,水花才如此跳耀,传递着每个人的点滴真情,又汇成一簇……

生日会最后,我们把五彩缤纷的纸鹤递到老师手中,那饱含着我们心意的纸鹤,缓缓搭建了一座彩虹般的桥梁,一座将四十九颗心拉近、叫做“师生情”的桥梁。属于八班的情此时浓得化不开了,在呼吸着爱的空气时,浪花更加灿烂了,肆无忌惮地飞溅着,旋转着,用爱累积的力量梦幻般散开了,把我们的心洗得清澈透亮。我们感动着,欢笑着。朴实却真诚的生日歌旋律响起,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永驻我们心间,满载着祝福完美地画出雪白的符号……

绒花开不败 篇3

事实上,“绒花若雪”礼服只是劳伦斯·许用现代工艺对绒花的再创造。如果要体会纯正的绒花之美,就要到南京甘熙故居内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中。如今,赵树宪被称作“最后的绒花艺人”,而这间10平方米的小屋,则是南京绒花最后的根据地。

发髻上的南京

早晨8点钟,赵树宪已经早早地拄着拐杖,来到工作室。左手把拐杖放在墙角,右手取下木架上的熟绒,就开始工作了,这样的情景已经持续了30多年。

南京绒花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唐朝。“春日游,杏花插满头”(韦庄《思帝乡》),“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李白《宫中行乐图》),南京绒花的产生,来源于唐代仕女簪花的传统。然而,鲜花受制于时令不可四时常有,又易枯荣而不能长久,尤其是唐代贵妇们喜爱的牡丹,花期只有20多天。且鲜花插在头上,易掉色掉汁,不仅簪戴不方便,更会给文人墨客造成荣华易逝、容颜易老的联想。因而不枯不败、精致唯美的假花——绒花便应运而生了。

绒花传到赵树宪这一代,就只剩他一个艺人了,很多人在介绍他时,总喜欢加上“最后的绒花艺人”这个定语,把这看做是对他的一种褒奖。但在赵树宪看来,这却是最大的讽刺。

狭小的工作室里,除了剪刀剪绒时发出的沙沙声响,就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偶尔有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式地参观:“这个是南京最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绒花,旧时,南京‘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以装饰绒花为习俗。因而绒花又有另一个称号‘发髻上的南京’……”

现在的甘熙故居,被开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有99个房间,每个房间都被类似绒花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民俗填满。赵树宪不喜欢绒花被这样对待。在他看来,每个房间里放一种手工艺,让老艺人们做活态演出,这样,传统手工艺就成为了橱窗里的商品。游客见证的不是活态的绒花,而是绒花已作古的现状。每当有游客来参观时,赵树宪就会下意识地放下手中的剪刀,静静地望着窗外,随着导游的介绍,回到旧时的南京。

赵树宪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绒花“绽放”的情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如今的南京老城南一带,聚集了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马荣兴等40多家绒花作坊。那时绒花的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家庭妇女在后面的工厂负责绒花加工,男丁则在前方负责绒花的市场运营。每到过年过节时,每个绒花作坊门口,都停满卖货郎的货担。

那时,在南京能看到的一大风俗景观,就是大街小巷身背圆屉的卖绒花人。他们每人手上都会拿个长柄的镗锣,一边吆喝一边摇晃镗锣两边拴着的小木槌,木槌从左右两面打击锣面,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响。一听到锣声响起,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探出头来。

“看着卖花郎把货担往热闹的街口一放,周围就围满人时,作为一个绒花艺人,我打心底里自豪,虽然我不能像卖花郎一样担着货担上街(赵树宪老人年轻时做过截肢手术,只能靠着拐杖走路)。”一说起绒花的“光辉岁月”,赵树宪的激动之情就溢于言表。他是张义泰的第3代弟子,如今成了“最后的绒花艺人”。一把剪刀,一盏台灯,蜗居在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中,向游客“表演”着这一南京独有的工艺。

艺人的灵性是绒花的灵魂

绒花的制作必须纯手工才能完成,大致分为准备材料和绒花制作2个部分。早前的绒花多用云锦下脚料为材料,但随着云锦产量降低,边角料很难找到,赵树宪如今做绒花,要专门去苏州购买苏绣用的蚕丝。

购进蚕丝后,得经碱水煮熟,煮熟后的蚕丝称为熟绒。绒花能“花开不败”,保存上百年依旧鲜艳如初,靠的就是碱洗水煮。熟绒做好后还需要染色,同时制作铜丝作为绒花的花骨。

以往绒花兴盛时,制作绒花的材料随处可买到。如今制作绒花的人少了,就无人生产专门的绒花材料。好在绒花用料简单,即使一个人,也可以勉强维持整个产业链。

材料准备好后,就进入了绒花的制作环节,主要分为勾条、打尖和传花3步。

勾条是绒花制作最核心的工序,也是最枯燥的过程。熟绒要剪得整齐,搓赶时要一气呵成,熟绒只有通过搓赶,才能被固定在两根螺旋状的铜丝之间。“如果戴在头上的绒花取下来时,头上掉了一 头的绒毛,那以后可就没人愿意买绒花了。因而以前做学徒时,勾条功夫过不过硬,是检验绒花艺人的最基本标准。要成为绒花艺人,就得玩转铜条这根‘定海神针’”。赵树宪把夹住短熟绒的铜丝用木块几次搓赶,一根根如同长了毛一般的绒条,就摆满了工作台。可别小看这绒条,戛纳电影节上惊艳的“绒花若雪”,就是用1000根长短不一的绒条拼接而成。

勾条完成后,就是打尖,即用剪刀把圆柱形的绒条加工成钝角、锐角、球体、椭圆体等各种形状。打尖相当于园丁修枝剪叶的过程,只不过,园丁修枝剪叶时,他的花是一个整体,而打尖时,花被拆分成了“零件”。所以,在打尖时,不仅要注意单个“花瓣”、“花蕊”的美观,还要注意它们组合起来协不协调。“要想制作的绒花有生命,就得用心去观察有生命的花草。”赵树宪说,草木有本心,绒花也是有生命的,而艺术的灵性就是绒花的灵魂。

最后的传花,说到底就是个组装的过程。以前艺人们传花,主要是临摹师傅们的花样。现在老师傅都没有了,花样也无传世,只能对着照片临摹。更多的时候,看到了生活中美的事物,就把它做成花样。

老艺人的新期盼

花了一整天时间,赵树宪完成了他的作品—— 一只凤冠。当他把凤冠举起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几个漂亮的女孩围了上来,试戴凤冠扮新娘。

“以前中国没有婚纱,结婚时,凤冠霞帔是每个姑娘结婚时的标配!后来,这个风俗被‘移风易俗’掉了。但是,最近两年,好像又慢慢开始回归了,这凤冠,我每年都要卖掉好几顶。有藏家用来收藏,有人用来结婚,还有演员用这个做道具!”赵树宪说到此处,欣喜溢于言表。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鲜花不再稀缺,长达20年的时间,绒花都如同元稹诗中的“宫花寂寞红”。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潮,绒花开始在南京人的记忆中复苏。但遗憾的是,南京绒花因为仅有赵树宪一个传承人,最终落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在2008年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赵树宪作为唯一一个还以绒花为业的艺人,被指定为南京绒花项目的传承人。虽然已经年老,手脚不利索,思维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但是赵树宪一直在尝试拓宽绒花的边界。仙鹤独立、群猴嬉戏、虎威山林……赵树宪不仅做花,还做动物。但他不认为这是创新,“创新是要研究出新的制作手段,可现在完全没有办法摈弃任何一道传统工序,怎么能称之为创新?只能说我们给这些绒花赋予了新的创意。”

如今,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已经排到了3个月之后。“从没想到绒花还会被这么多人喜欢。有人专门坐飞机从昆明来南京,就是为了买一朵绒花;有人专门从北京赶过来,问我招不招徒弟。我已经很久没带徒弟了,求之不得啊。但是来拜师的人,是为出于对手工的热爱,练练手而已,真正想以这谋生,传承这技艺的一个没有!”

说着,赵树宪指了指橱窗中的一件作品:上百根颜色渐变的红绿色绒条,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鸟巢。鸟巢之上,是绿色绒条组成的鸟儿,它伸开翅膀,庇护着鸟巢中6只鹅黄色的小鸟。赵树宪把这件作品命名为《期盼》。他说,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只张开翅膀庇护雏鸟的雌鸟。但绒花工作室这10平方米的鸟巢,已经空巢了很多年。

开不败的碎花衣 篇4

记得安妮在她的《清醒纪》里说,她一直对碎花着迷。喜欢一切有花朵图案的物品。不管是有花朵的杯子、沙发枕、壁纸,还是衣服。她对此完全没有抵抗力。她说的那些黑底之上有蟹爪菊、芍药与牡丹图案的雪纺衣裙,我虽没有看过照片,依旧能够想象它们会以怎样颓靡的姿势在她清瘦的身体上开放,像是春风沉醉的夜晚。那是一种和她个性截然相反的,无尽的热闹和华丽。

我也有一件最美的碎花衣,棉质,柔和的白色底上,洒满粉红和浅绿的花儿。这般红红绿绿不由分说的颜色,望之即有春天的乡间气息裹挟而来,让人想起阳光下野花缤纷的山坡。初相见,是黄昏时的一个橱窗。它被匆匆赶路的我惊鸿过影地瞥见,顿时心底爱念丛生,什么都顾不得地直冲进去买下。也不管原本就村姑气质的我穿上它会更像村姑。

事实上,我只穿过它一次。去年春天去老家挖笋时,将它许配给军绿色休闲裤子,大头皮鞋。明显有点明珠暗投的意思,但这些中性的元素中和了它的艳光,看上去才和我有些和谐。而它毕竟是太出挑了,亮烈如一树一树的花开。所以,以后的大多数时候,它都寂寞地躺在我的衣柜里。女人对物品,多的是占有心而非实用,所以我并不懊悔。而每次打开柜门看见那一侧的繁花似锦,抚摩一番,心里都充满欣喜。

还有一件碎花衣,出镜率极高。这件是淡灰色的棉麻上,用棉线秀出大朵白色的花。苍白的,低调的花儿。让人想起张爱玲那句——但心底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我深爱它,是因为它的宽大和内敛,不仅穿上它的时候身体得以自由舒展,精神上亦毫无局促。

年幼时,恨不能时刻处在聚光灯下,让普天下的目光都投向我。而年岁渐长,便越来越不适应旁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这尘埃里开出的孤清花朵,它能让我穿行于人海时,不被注目,亦不被淹没。

王安忆的《长恨歌》里,蒋丽莉去探望做了高官情人的王琦瑶那一节令我印象深刻。只见王琦瑶的晨衣是粉红的,底边绣了大朵的花,沙发布和灯罩也是大花的。蒋丽莉眼前出现王琦瑶昔日旗袍上的小碎花,想那花也随了主人堂皇起来的。

穿小碎花旗袍的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低眉敛目的小家碧玉;穿大花晨衣的王琦瑶,是黄金笼里的金丝雀。心情虽有圆缺,而静静开放的碎花都让这又寂寞又美好的年轻女子妩媚秀妍,如花开一隅。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如花美眷,怎奈何似水流年。纷繁的花朵与憔悴的容颜是不共戴天的死敌。所以,在尚能穿碎花衣的年纪,和最适合穿碎花衣的天气,向那些冬日里厚重乏味的棕黑蓝绿道别吧。着一袭常开不败的碎花衣,对易逝的春天献上最衷心的赞礼。

上一篇:学院版画下一篇: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