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通信平台

2024-05-25

互联通信平台(精选九篇)

互联通信平台 篇1

自动化电力控制中心实质上就是电力系统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维护、集控中心以及使用机构的总称。其中大部分的控制中心都设置在电力企业内部。可以说控制中心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枢纽, 其在整个系统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动化电力控制中心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控制中心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并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控制中心具有全方位数据采集功能, 该功能主要是依靠分布在系统上的各个数据采集模块来完成的。电力控制中心具有以下功能特性:其一, 具有灵活快速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可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预处理;其二, 具有面向服务的分布式模块, 该模块支持可扩展功能;其三, 具有企业及伙伴网格;其四, 能够实现全部智能设备的计算资源共享。

电力控制中心在应用网格服务后, 其优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能够实现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决策;有利于更高级别的软件开发、升级、共享及维护;访问接口、数据结构以及强大的数据功能这三者统一, 使控制中心具备了集成交互的功能;全网分析计算水平的提高, 增强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2 基于MA的电力控制中心互联通信平台模型的建立

2.1 MA技术的特点

MA是英文Mobile Agent的缩写, 中文意思是移动智能体技术。在网络管理中该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 具体体现在网络安全管理、故障检测以及性能监测等方面上。MA属于独立的运行程序, 其具有诸多的特性, 主要包括:其一, 自主性。能够在无需用户干预的前提下, 仅凭借自己的意愿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其二, 移动性。能够自行中断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 并在同构或是异构的网络环境中移动, 到达指定目的地后再恢复对任务的执行;其三, 协作性。智能体能够进行互相通信, 从而共同完成任务;其四, 安全性。这一特性能够有效地确保智能体本身在运行环境中的安全;其五, 智能性。能够根据网络环境的具体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 适应能力极强。MA的具体有点如下:

(1) 可有效地节约网络带宽。当MA移动到指定的目的地以后, 可直接与本地环境进行交互, 这部分交互信息并不需要在主机间传递, 同时还可对数据信息进行过滤, 然后携带最终所需的结果继续移动。

(2) 可提供实时的远程交互信息。MA到指定目的地后, 无需在接受任何指令操作, 便可自主执行预先设定好的任务, 并与该环境进行交互,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网络延迟问题的发生, 可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进行控制。

(3) 便于服务分发及维护。由于MA本身具有移动性, 可在携带安装程序后, 自行移动到各个需要安装程序的主机上, 并自动进行程序安装及系统维护。

2.2 系统构成

本系统由通信网关平台、网络接口、远程维护与故障诊断以及TASE.2功能等几个部分组成。通信网关主要负责完成电力控制中与各厂站端之间的通信, 而通信网关间的实时通信主要采用的是TASE.2规约。通信网关平台作为系统的支撑平台, 主要功能是为其他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支持。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事件报警、预告信号全部采用消息处理机制, 大大提高了告警的速度。整个系统的设计易于组态和使用, 可裁剪, 可移植。

(1) TASE.2协议。该协议属于远动应用服务元素, 可使电网控制中心通过WAN与其他中心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TASE.2主要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方式, 通过外部可观测的行为及数据, 对控制中心进行具体描述, 该协议为通信技术与高级信息在通用上提供了解决方案。

(2) 通信网关接口方式。下面介绍三种接口方式: (1) 中心两端均设置通信网关。各个通信网关之间的通信是依靠TASE.2来完成的, 在数据传输上, 网管可一对一进行, 也可一对多同时进行。为了便于系统扩展, 各网关间的通信支持104等协议。 (2) 一端设置网关。仅在ECCuib这一段设置网关, 全部数据均通过数据网传送至网关当中, 再经由网关解释后传输给ECCuib。在该方式中采用各种类型的远动规约, 然后由网关将其统一解释成为一种标准规约, 传至ECCuib中。 (3) 多路复制。这种接口设置方式也是在控制中心一端设置通信网关, 它与SUBuib间支持101等标准协议。利用通信网关能够将同一个规约转换成为不同的规约, 然后发送至多个目的地。该方式较为适合用在信息集成总线当中。以上这三种接口方式均是按照互联通信系统的在不同情况下给出的, 具体选择时可根据电力控制中心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2.3 互联通信平台模型的建立

通常情况下, 通信网关的硬件部分均是由通用服务器构成的, 而本文设计的互联通信平台模型主要是基于MA技术建立的, 该平台模型由多个智能体组成, 每一个智能体都相应地负责不同的功能, 各个智能体之间可实现较为协调的运行, 并且支持修改及扩展, 下面对各个智能体的功能进行介绍:

(1) DPA智能体。该智能体属于设备处理智能体, 主要负责完成对通信端口本身及远方终端底层通信的各种操作。

列车仿真系统中无限地形场景的实现

张晋云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410430)

摘要:采用柏林噪音方法, 利用有限的数组方阵实现了无限地形的创建和显示。介绍了Open GL VBO显示流程, 针对大规模地形数据的高速显示, 采用VBO动态更新方法, 实现了场景数据的高速平滑更新。

关键词:无限地形;VBO;Open GL;仿真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 (2012) 03-0267-02

Abstract:A creation method of unlimited terrain using Perlin noise function is introduced.A limited 2D array is used to represent an unlimited terrain.Then the display process of Open GL VBO is illustrated and a VBO based dynamic update method for highspeed display of large-scale terrain is presented to achieve smooth update of the scene data.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仿真系统开始在列车驾驶与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目的为驾驶与维护的操作培训。通过这些仿真系统的应用, 缩短了培训时间, 减少培训费用, 培训过程安全, 不会影响正常的行车秩序[1]。美国80年代初开始使用TDA列车仿真系统。1988年起法国国家铁路也开始使用列车仿真系统培训司机。2001年, 英国BR购买了法国Corys公司的Networker仿真系统用于欧洲之星线路。韩国在1988年奥运会期间就用列车仿真系统培训地铁司机, 向法国购买了全功能地铁仿真系统。

与其它仿真系统不同, 铁路仿真系统具有其特殊的应用特点, 对地形视景要求较高, 需要实现大地形场景的绘制, 包括各种景物、建筑、路轨、交通标识等。地形生成方法主要有三种[2,3]:分形算法建模, 由分形算法生成地形数据。基于数据拟合的地形建模, 采用高程点构成简单的三角形地形表面, 生成方法简单、速度快, 但真实感一般。基于真实地形数据的地形建模。该方法基于DTM或者DEM数据生成真实地形, 真实程度高, 但数据获取困难[4]。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柏林噪声的三维地形数据生成方法。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三维场景的生成技术。针对大规模场景绘制的效率问题, 给出了基于VBO的高速场景绘制

(2) PPA智能体。属于规约处理智能体, 其负责完成对从设备层中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规约解释, 然后再将这部分数据存储到本地数据库当中。

(3) CA智能体。属于系统控制智能体, 具体负责对本节点上各个对象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管理, 并对传送来的链路信息进行统计, 同时还具有主备通道切换功能。

(4) 其它智能体。DA为数据智能体;AA为报警智能体;BBA为黑板智能体。

当SUBuib或是ECCuib中的数据信息接入到通信网关之后, 先由DPA智能体进行处理, 并将接收到的原代码放入到BBA中, 然后将缓冲区内的各种数据信息利用的不同的通信方式传送至外部, 再由PPA智能体根据不同的规约类型对数据信息进行解释, 解释后的数据信息通过DA智能体存入到实时数据库中, 其中有少部分数据则会被存入到历史数据库中, 方法。

1无限地形场景生成

三维地形场景的生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三维地形数据的生成以及场景贴图映射。

1.1基于柏林噪声的数据生成

在进行场景贴图以实现真实场景之前, 需要生成地形网格数据。地形网格数据结构表示为:

struct Terrain

{

}

其中, x、y、z为每个模型顶点三维坐标;s、t为贴图纹理坐标;norx、nory、norz为顶点法向量。

取XZ平面为地形的横断面, Y正向为地形高度方向。地形数据表示为250×250的2维数组m_Terrain。然后应用柏林噪声方法由二维坐标 (x, z) 自动生成对应的y值。由于柏林噪声生成的随机值不会相差太多, 不会产生太大的沟纹, 故其常用于生成诸如水波、火焰等随机噪声图片纹理。柏林噪声生成函数如下:

在此期间由CA智能体完成安全和调度, 而AA智能体则主要负责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以此来提示操作人员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

摘要:在整个电力系统当中, 电力控制中心对于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效率, 应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互联通信平台。基于此点, 本文首先对自动化电力控制中心进行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A的电力控制中心互联通信平台模型的建立。

关键词:电力控制中心,互联通信平台,通信网关,智能体

参考文献

[1]李峰.电力系统控制中心的演化历程和发展趋势[J].水电能源科学, 2007 (4) .

[2]周华锋, 吴复立, 倪以信.基于网格服务的未来电力系统控制中心概念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11) .

统一通信平台,不一样的沟通平台 篇2

随着物流企业业务范畴不断延伸,传统的以公司总部为中心的电话呼叫中心服务模式,已无法将分散于各地的终端业务高效有序地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处理。于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多业务统一通信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广泛应用于仓储、制造、集装箱管理等领域,这无疑给集成商提供了广阔商机。

运作成本制约行业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大流通的日益深化,物流业近年来在我国持续呈现出迅猛成长的势头。数据显示,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 万亿元,同比增长2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表示,2007 年的物流需求系数已经由 年的2.8 提高到3.2,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需求继续呈放大趋势。另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10 年,中国物流业的整体规模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稳步增长。

快速成长的物流行业无异于一座商机无限的金矿,一时间各种资本竞相涌入。相较于其他行业,物流行业涉及采购、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且管理体制、产业形态迥然相异,加之绝大多数企业长期采用传统经营模式,过高的运作成本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利用现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建立一套安全高效的信息交换平台,已成为诸多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

由于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客户及合作伙伴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为准确掌握货品种类、数量及流向信息,必须通过各自独立的电话系统或租用运营商的电话服务,而这部分也正是各家物流企业的支出大头之一。据了解,国内该行业仅司机的通信费用开支,每年都超过200 亿元。

显而易见,伴随着物流企业业务范畴的日渐延伸,传统的以公司总部为中心的电话呼叫中心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物流即信息流

物流企业由于其业务特性,大多会将其总部设在一二级中心城市,同时在全国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以加大业务覆盖。随着国际业务的发展,一些实力较强的经营者已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东南亚、欧洲、南北美洲等海外市场。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集团电话系统与网络系统相对独立,通信费用开支非常巨大,以一家中型物流企业为例,其总部每季度的平均通信开支即达10 万元左右,加上分公司及办事处的电话费用,每年需要花费的通信费用总额相当庞大。

对于物流企业,订单跟踪及在途货品管理都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最为占用通信成本的两个环节。在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中,内部业务门之间的通信成本远远超过与外部客户联系的通信成本。“居高不下的通信成本严重制约了HY 物流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营负担,也严重抑制了企业内部正常的沟通需求。”HY物流集团总裁程先生表示。

作为一家具有国家一级运输资质的综合物流提供商,HY 物流集团集公路运输、航空货代、铁路货代、国际货代、市区快递、仓储配送于一体,并已实现了跨区域、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运作。此前不久,HY 物流在启动集团信息化平台改造项目的同时,决定构建一套统一通信平台,籍以最大程度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结合HY 物流内部通信的话务模型和业务沟通需要,优通通讯公司向其推荐了集跨域语音通信专网服务、电话会议服务、IP FAX 服务及VoIP 长途通信服务(DDD)为一体的统一通信平台。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HY 物流目前在全国拥有逾千个分支机构,其中大区管理中心6 个,一级公司56 家,二级公司752 家和三级公司264 家。跨域语音专网旨在为客户提供覆盖全国的语音虚拟专网服务,各个分支机构之间通过短号方式互拨,快速实现商务交流,而且实现了内部通信零话费。

移动互联时代的企业通信 篇3

C: 企业通信目前出现了哪些新趋势?

M: 首先,视频通信的应用是一个已经存在的趋势,因为很多会议不用当面去谈,直接通过视频就可以解决问题。第二,现在的企业通信,包括视频会议,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用的灵活性。以前开重要的视频会议,都是在固定的房间里面。现在的趋势是,无论用户持有的是是PC、iPad、iPhone还是安卓手机,都可以通过3G网络在不同的地点实现视频通话。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想到一件事情,就可以拿起通讯工具去做这方面的事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是企业通信受到移动办公影响产生的一个新趋势。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与欧美国家“朝九晚五”不同,企业员工下班以后仍有很多的时间参与到工作中,对通信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除此之外,大数据也是企业通信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对我们来说,大数据就意味着要让使用者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任何终端获取他想要的任何数据,从而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来满足工作需求。总的来说,企业通信进入了一个协同通信的时代,通信的时间、地点不再受到限制,通信的媒介包括数据、语音、视频各个方面,且多方可同时介入通信。

C: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企业通信是否有不同的需求?

M: 对B2C的行业来说,完善客户服务,增强用户体验很重要。以银行业为例,我们在花旗银行日本、新加坡等地的ATM机上,加装了视频通信设备,这样银行客户在使用ATM机时碰到任何问题,中途点一下视频,就可以立刻与客服人员通话。这样一种应用的产生与亚洲国家人口密集,银行客户、网点数量多,对客服的要求高有密切关系。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银行业和消费品业应该说走在前列,但是所有需要提升客户体验的行业都需要将社交媒体作为企业通信的重要手段。比如航空业,航班延误、航班返程等问题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对公司品牌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应用相关技术抓取顾客发表的不满意见,就可以及早嗅出苗头,控制危机。对于B2B的行业,如制造业则把重点放在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上,主要的通信需求是通过视频及其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

C: 如今,企业通信的灵活性加大了保护数据安全的难度,而近来彭博社的泄密事件也引发企业对数据安全问题的关注。企业应该怎样保护数据安全?

互联通信平台 篇4

在某型号改研制过程中,需要在已通过定型实验的终端软件中加入第三方研制的模块,但是终端软件是在delphi平台下开发的,而第三方软件是在VC平台下开发完成的,其功能大部分都封装在自己定义的类函数中,终端软件要实现对其源码级的调用,需要第三方软件做大量的修改,这需要第三方的大力配合;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将经过定型的终端软件推倒,在VC平台下重新开发,重新定型,这必将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基于内存映射实现进程间的通信,可由终端软件通过函数调用启动第三方软件后台运行,通过进程间通信的命令实现软件的功能需求,从而实现了各自软件只做最少的改动就完成了型号中软件的所有功能。

1内存文件映射的原理

1.1 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

在Win32操作系统中,每个进程拥有4 GB的私有逻辑地址空间,系统以页(每页4 096 b)的方式管理所有内存,其中高2 GB地址空间用于系统使用,低2 GB地址空间供进程使用,每个进程独立访问自己的地址空间,不允许访问其他进程的地址空间。一般情况下,进程的绝大部分虚拟地址空间并没有物理内存与之对应,Win32操作系统根据应用程序的需要,把需要使用的逻辑空间映射到物理内存中,物理内存可能来自RAM,也可能是物理磁盘模拟的虚拟内存,使用交换文件来存储机器中其他超过RAM的虚拟内存,将当前不用的内存存入磁盘,需要时从磁盘读出至内存块[1]。

1.2 内存映射文件在进程间传输数据的原理

Win32是一个基于页式虚拟内存的操作系统,内存映射文件技术成为内存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应用程序启动时,系统打开该应用程序的.exe,确定该应用程序的代码和数据的大小,然后系统保留一个地址空间的区域,并指明与该区域向关联的物理存储器是.exe文件本身,这一过程称为内存映射文件,即内存映射文件是系统装载.exe(或dll)文件,并将其映射到进程地址空间的过程。如果让2个或多个进程映射同一文件映射对象的视图,那么它们将共享磁盘上同一文件或者物理磁盘的同一页面,这样当一个进程将数据写入另一个共享文件映射对象的视图时,其他进程可以立即在它们的视图中看到数据的变化,从而实现了进程间内存一级的高速数据传输,其原理如图1所示,从Windows核心上讲,这种方法是多个进程间数据交换的惟一机制[2]。

1.3 用内存映射文件在进程间传输数据的步骤

使用内存映射文件实现进程间传输数据,一般应完成以下步骤:

(1) 用API函数CreateFileMapping()在首先启动的进程中创建一个文件映射内核对象,为了能快速传输数据,设置上述函数hFile为INVALID_HANDLE_VLAUE,使创建的文件映射内核对象来自页文件,自己定义内核对象的名字,以字符串的形式赋给最后一个参数lpName,用于与其他进程共享该对象的惟一标识。

(2) 用MapViewOfFile()函数将上一步创建的文件映射内核对象映射到进程地址空间中,并设置其读写属性为可读可写。

(3) 在稍后启动的进程中,用OpenFileMapping()函数,以及第一步中定义的内核对象名称,打开已经创建的内核映射对象。

(4) 用MapViewOfFile()函数将上一步打开的文件映射内核对象映射到进程地址空间中,并设置其读写属性为可读可写。

(5) 至此,在两个进程中都可以将映射得到的指针当作自己的内存指针去使用。

(6) 完成进程间的数据通信后,或当程序退出时,使用Unmap2ViewOfFile()函数取消文件映射对象的映射,用closeHandle()函数关闭文件内核对象。

2内存映射文件在型号终端软件中的应用

某定型型号产品为改进设计,需要在原来已经定型的软件中无缝嵌入新的模块,而原有软件是在delphi平台下开发完成的, 现有模块是在VC6.0平台下开发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代码修改的工作量,内存映射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是实现以上功能的最好方法。

当原有软件启动时,创建双方协商好的字符串命名为内存映射对象,并将其映射到自己的进程空间中,第2个进程是在第1个进程的命令中启动的,启动时直接用已有的名字打开内存映射对象,同样将其映射到自己的进程空间中。数据通信时当第1个进程需要向第2个进程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按照通信协议复制到共享内存中,并设定读写标志为允许读取。数据读取时在2个进程中均采用轮询模式,轮询时间间隔相同。轮询时间到时,第2个进程首先读取读写标志,当允许读时则读取数据,读完数据后修改读写标志为数据已读取,允许写入。第2个进程向第1个进程发送数据及第1个进程读取数据过程与此类似。重要的一点是在确定通信协议时要对双方的数据设定读写保护,以确保数据的正常通信。

3结语

以内存映射文件技术为基础,将共享内存区分为读数据区和写数据区,并利用特定字节设定读写标志。在读写数据时,分别在2个进程中采用间隔相等的轮询定时器,实现了在2个进程中数据的双向通信。很好地解决了将VC平台下编写的软件无缝嵌入delphi平台下编写的软件中,实现两个跨平台编写的软件之间的互联互通。在软件代码改动量最小的情况下,实现了所有的功能。后续试验表明,基于内存映射的进程间通信方法经济可行,在型号产品中运行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孙文庆,刘秉权,肖镜辉.基于内存映射文件的数据共享技术研究与应用[J].微计算机应用,2005,26(2):192-194.

[2]RICHTER J.Windows核心编程[M].葛子昂,周靖,廖敏,译.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泽清.浅析Windows内存映射文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2):126-128.

[4]侯俊杰.深入浅出MFC[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杨敏.Visual C++6.0实践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杨明元,任景光,刘未学.基于内存映射文件的仿真系统进程间数据[J].电子科技,2010(11):33-34.

互联通信平台 篇5

近日用友集团旗下子公司用友通信在北京正式发布了“用友通信”品牌,宣告用友集团强势进军企业级移动市场。近几年来,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用友集团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求新求变,在深耕企业管理软件的同时,推出虚拟通信、移动办公、移动应用等服务。

用友通信此次强势推出工作手机,其基因(DNA)构建为三部分,一是终端设备(Device)、二是通信网络(Network)、三是企业应用(Application)。在终端设备领域,用友与智能手机厂商合作,向自己的200万企业客户及广大新客户推广“工作手机”;在通信网络领域,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通过170入网,提供基础通信服务;在企业应用领域,整合用友集团旗下所有应用软件与服务,供企业选择。同时,用友正在将用友通信的企业通信能力与其软件、应用产品进行ICT深度融合,“用友的应用会说话”,电话会议、语音留言等企业通信功能将部署在用友全线审批、访销等软件和服务中,企业通信带来企业新互联。

通信行业为移动互联铺路架桥 篇6

为运营商服务的电信行业生态圈板块包括:(通信)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终端制造商、测试厂商,另外还有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

通信技术包括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 2009年左右,当无线技术从2G过渡到以WCDMA和TD-SCDMA为代表的3G、4G时代,网速革命+智能技术革命,把中国带入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下游应用随之爆发,互联网科技迎来新时代。

电信运营商向信息运营商转型

目前A股中提供通信运营的仅两家公司:中国联通和二六三。二六三主要提供企业通信服务,在此不详述。

2015年上半年,中国联通实现营业收入1446.8亿元,同比下降5.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2.7亿元,同比下降7.8%,主要是受“营改增”销项税及公司营销模式转型影响。主营业务收入中,移动业务收入为734.6亿元,同比下降12.1%;固网业务收入为461.9亿元,同比下降0.6%。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产品毛利率是26.8%,同比减少11.4个百分点。

我国4G用户数量持续爆发式增长。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4G用户数为超过9700万;2015年6月,4G用户总数达到2.25亿户。 其中,中国移动占绝对优势。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国移动的4G用户占总数的88.3%,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加起来只有11.7%。

为什么会这样?

自2008年工信部下发三张3G运营牌照后,中国移动3G之路走得艰难。中国移动采用的TD-SCDMA制式在全球只有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在使用,这种制式的终端兼容性差,网络不佳,被很多移动用户所诟病。

3张TDD 4G牌照的发放使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失去了3G时代的制式优势,联通和电信在未来4G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不过,中国移动的优势或难持续保持。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即时通信对于移动电话和移动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大,三大运营商成长性受抑制。随着铁塔公司设立并正式运营,即时通信、无线上网对运营商的网络依赖被消除后,运营商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2008年8月,国家审计署的一份工作报告显示,2002年至2006年,中国移动、 电信、联通、网通、铁通5家企业累计投入1123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资问题突出,网络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通信光缆利用率仅为1/3左右。运营商之间资源共享的呼声随之而起。

2014年4月30日,工信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证实,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正在研究共同组建一家“通信设施公司”。2014年7月, 三大运营商共同签署了《发起人协议》, 合计出资100亿,共建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即现在的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尚未运营。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通信产业有望实现基础设施和运营相分离, 对于打破垄断、促进产业发展或有推动作用。

设备类公司受益通信升级

从3G升级到4G,通信设备类公司受益最直接。今年上半年,28家通信传输设备公司中,只有3家亏损(占比11%),分别是大唐电信、鑫茂科技、日海通信,折合基本每股亏损为0.33元、0.16元和0.1元。 而每股收益前三名中,名列前三的光迅科技、共进股份和中兴通信,每股收益风别是0.55元、0.5元和0.47元。

2015年上半年,在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的中兴通信营业收入458.99亿元,同比增长21.76%;净利润为16.16亿元(远高于第二名的中天科技3.94亿元),同比增长43.20%。中兴通信半年报描述到: 目前,国内电信行业处于网络与业务双转型阶段,流量业务成为运营商收入增长驱动力,平台与内容业务价值初显,ICT (信息与网络技术融合)技术加速发展及IT与CT融合,推动电信网络架构向智能化信息服务架构转变。2015年上半年,在4G网络部署和国家宽带提速背景下,国内运营商设备投资保持稳定,重点仍然聚焦无线、 传输和宽带,但对智能管道、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智慧城市的关注度及投入则日益提升。

今年上半年,中兴通信主营业务通信设备制造毛利率33%,比去年同期增长1.38%,盈利能力保持了连续性。公司称, 下半年4G网络投资将持续,未来将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突破, “支撑电信运营商向信息运营商转型”, “积极推动各行业向‘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转型” ……

共进股份是每股收益最高的公司。 该公司专注于宽带通讯终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以代加工模式,为中兴、上海贝尔、烽火通信、友讯和萨基姆等国内外通讯设备提供商提供宽带通讯终端。最近,公司与联通子公司小沃科技有限公司就Wi-Fi运营业务增值服务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发展Wi-Fi运营业务。

东土科技是净利润环比增长最多的公司。201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3.6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18%;净利润为1309.5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87.57%。 公司主营业务为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以及提供工业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以工业通信为核心,力图实现整合整个工业互联网资源,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从安全技术、控制技术到采集技术,布局整个生态链,为不同的行业根据不同的需求研发相应的软件。

移动无线新商机

无线网络的优化是最近两年移动网络的大趋势。网络规划设计将最先受益于4G规模建设的开展,之后无线配套、无线主设备、网络覆盖优化、传输将依次受益; 在4G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后,4G终端厂商也将进一步受益。而随着4G产业链的支持全方位地提升,信息服务相关企业将成为最大的赢家。不过,由于竞争激烈,中、上游生产厂商日子并不好过。

富春通信、杰赛科技、宜通世纪和国脉科技主营业务是网络规划设计。从杰赛科技半年报来看,目前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和印制电路板业务。今年上半年,杰赛科技通信业务毛利率22%,同比上年下降2.44%。从营业收入看,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6891.09万元,同比增长1.75%;但营业成本同比增长5.04%,主要受国家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 报告期公司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固定成本开支大,摊薄整体毛利水平。

今年上半年,杰赛科技实现净利润1526.16万元,同比下降46.90%。

大富科技,主营业务网络覆盖优化。 公司称,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发放TD-LTE牌照,加快了中国移动的建网步伐,设备厂商提前备货,2014年一季度市场需求较大,公司产能在2014年一季度得以充分释放,随后运营商的投资建设逐步放缓,整个2014年度滤波器行业呈现“先高后低”的态势。2015年上半年,国内运营商建网速度大幅度放缓,远低于市场预期,其中第一季度仅建成基站14.2万个,远低于2014年24.7万个的季度平均水平。公司提前储备的产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公司2015年上半年业绩释放。

今年上半年,大富科技实现营业总收入98135.16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8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161.6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6.22%。

盛路通信同样做网络优化,却取得很好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7.10%;实现营业利润4956.3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2.13%;利润总额5396.4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4.4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807.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6.20%。

盛路通信专注于通信天线及器件的生产和研发,2014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了深圳市合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合正电子在车载移动互联领域占据先发优势。

移动互联网应用之融合通信 篇7

移动互联网, 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 移动互联网应用是用户使用智能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使用互联网资源, 由于其使用的便捷性, 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成为当今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 截至2015年底,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合计130 573.8万户 (其中, 3G用户39 910.1万户, 4G用户38 622.5万户) , 移动互联网用户96 447.2万户, 手机181 261.4万部, 智能手机139 943.1万部。

2 融合通信业务的优势

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形势下, 市场需求旺盛, 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层出不穷, 其中融合通信就是一块香味醇厚的奶酪。

融合通信, 也叫统一通信, 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一体的新通信模式, 融合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在一个网络平台上, 实现电话、数据传输、音视频会议、即时通信、呼叫中心等众多应用服务。

从企业机构的通信业务来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通信, 主要以有效协同工作为目标;二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 一般以联络中心/呼叫中心的形式存在, 并与企业的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密切配合, 以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企业建设自己的融合通信系统有如下优点:

1) 用户统一建立统一管理, 避免非企业用户接入。

用户都是由系统管理员按照企业组织架构统一建立和管理, 这样对用户范围进行了限定, 非企业用户无法接入系统使用业务。

2) 系统部署在企业内部, 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安全包括组网的安全、操作维护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 可通过部署防火墙和制定安全策略来确保系统组网的安全。企业自己维护和管理融合通信系统,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3) 便于与企业其他系统间的接口开发。

企业自建融合通信系统, 可方便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 如OA等的互通, 将用户的代办任务即时下发给用户, 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为便于使用, 企业融合通信系统应支持移动终端接入, 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和Pad等终端类型。

3 企业自建融合通信系统方案

首先, 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来确定业务平台的建设, 融合通信业务平台分为通信类和社交类, 其中, 通信类业务平台, 包括语音业务平台、即时消息平台、音视频会议平台等, 社交类业务平台, 包括圈子、公众账号等。从通信协议上看, 目前, 社交类业务应用基本为http协议, 通信类业务应用分为IMS框架下的标准和非IMS框架下的标准, 两者的区别在于, IMS框架下的标准采用标准的IMS协议实现的业务, 一般用于电信运营商网络, 以便于与现有网络的互通;非IMS框架下的标准, 一般用于企业用户等。

其次, 就是系统组网, 各业务平台通过局域网交换机进行网络组织, 并通过路由器接入Internet, 为避免公众互联网侧带来的安全隐患, 可建设防火墙设备, 并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有多种方式可实现, 双机备份是比较常用的方式, 就目前来讲, 部署方式包括传统独立物理机方式和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就是在标准的服务器硬件上安装虚拟软件, 将少量服务器虚拟为多台服务器, 系统部署在虚拟化服务器上, 各业务平台共用服务器资源, 近年来随着虚拟化技术的不断成熟, 采用虚拟技术部署逐渐被更多采用;而传统的独立物理机方式, 就是两套系统分别部署在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上, 资源相互独立。两种方式各有特长, 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虚拟化技术和独立物理机方式比较见表1。

对于局域网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组网设备, 可成对配置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当其中1套设备出现故障或链路出现故障时, 通过成对设备间的心跳消息将业务倒换到配对的另1套设备。

最后, 企业建设完善的融合通信系统, 可开发专用的app, 员工下载在手机上, 为了便于员工远程登录, 可通过租用专线等方式接入Internet, 通过运营商分组域或运营商WLAN网络接入系统, 以方便使用。

万网:用互联网的方式玩通信! 篇8

阿里巴巴副总裁 (万网总裁) 鲁众

2009年9月, 阿里巴巴以现金4.5亿元收购了中国万网, 此举被业界认为是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基础服务领域上的重要一局。除了业界熟知的域名注册服务, 中国万网还在主推云服务器、云虚拟主机、网站建设、企业邮箱这几大业务。

2013年底, 阿里巴巴旗下中国万网获得工信部颁发的首批虚拟运营牌照, 继与中国联通先行展开合作后, 近日, 又成为中国移动虚拟运营商榜单上的一员。

得益于此前阿里巴巴和万网在云计算领域积累的相当多的经验, 业界一些人士建议, 阿里巴巴的虚拟运营发展以云计算角度切入较为合适。据虚拟运营商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称, 在云计算进一步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下, 云计算+170手机 (虚拟运营号段) , 将成为新的热词。此前被赋予各种商业前景的云计算应用, 通过170手机号码实现落地, 也将为云计算领域带来不小变化:

一是云计算产品和虚拟运营商通信能力组合, 可形成多样性产品套餐;

二是将云计算的大数据内容, 通过手机终端的方式呈现, 可以为大数据制造更多的卖点;

三是虚拟运营商发展170手机号码终端用户, 可将自身的云计算产品形成套餐包模式 (例如*元包含语音、短信、*个域名、*M流量等) 。

云平台与移动端的相互借力

显然, 手机电子商务的迅猛增长、数据大规模爆发等现象, 已在迫切催促云计算在移动互联领域的落地。此前5年在云计算方面实施了巨大投入的阿里巴巴, 面对如今大量应用在云计算平台上的趋势, 已形成了完整的云计算产品线, 包括弹性计算、大数据、数据库、在线大规模计算、储存安全、管理应用与运营等, 并已对外提供了广泛的服务。

正如阿里巴巴副总裁 (万网总裁) 鲁众称, 如果2012年是云计算的元年, 连续两三年云计算的突飞猛进发展, 已经带动了阿里巴巴几十万的客户“跑”在了阿里云平台上, 阿里巴巴已有几十个应用上到云平台。同时, 基于云计算的金融公司、基于第一个云计算的保险公司等都诞生于阿里巴巴的云平台。该平台的一个典型例子是, 余额宝从三千万用户发展到如今的巨大量用户, 每日的消费, 阿里巴巴云平台系统都可以实现支撑, 并促使移动端的应用越来越丰富。

个性化服务呼之欲出

阿里巴巴旗下的万网, 在2013年底获得虚拟运营牌照后, 在正式发展虚拟运营业务之前已着手做了一个网络渠道的调研。据万网总裁鲁众称, 该调研是通过网络针对年轻人开展的, 囊括了“日常倾向于哪些通信方式、什么样的用户体验是你最喜欢和期待的”等项目。

调研结果显示, 年轻人一是希望自己的资费永不浪费;二是希望应用可以“直达”, 包括很多手机上的应用直接推向云端;三是希望永不停机;四是希望各类业务不再依赖营业厅;五是资费与业务个性化, 例如“我的资费我做主”、“我的广告我做主”等。“不是所有用户都讨厌广告, 而是讨厌没有针对性的广告。”

被调研者一致的观点是, 支付、位置、通信、社交无缝融合都将是大势所趋, 商业前景良好。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来自用户端对资费和业务的创新改革需求, 已经迫在眉睫。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和传统的商业逻辑最大的区别在于, 传统运营商考虑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而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羊毛出在不同的、各有需求的地方。例如用户用手机观看电影片花, 这个流量的费用既不应该联通承担, 也不应该用户承担, 而最应该由电影发行公司承担。

如果新兴的虚拟运营商在这些方面更有商业驾驭能力, 将会借助更灵活的商业行为促进4G时代的移动互联大发展。

也正如鲁众所说:“用互联网的方式来玩通信, 通信会变得非常有趣”。

“随着4G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将体现在手机上, 拿家庭来说, 一个家庭中各类家电、各类卡都会集中在手机上, 这就要求手机随时随地在线, 同时要绝对安全可靠。

现有的移动业务资费套餐, 不一定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大家希望更灵活的资费政策出炉, 包括流量的调用、流量费用的第三方支付等。在虚拟运营大发展的趋势下, 如果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能更多考虑到互联网公司作为独立企业 (网站) 运营的特点而尝试一些新的合作方式, 将对彼此都非常有益。中国联通的互联网思维改革已经很有效, 正在努力做到与互联网行业的接轨, 很值得欣赏。”

——鲁众

1.88亿

新型互联网通信应用及趋势分析 篇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通信产业正在被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融合。通信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语音和短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方式沟通和分享,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都属于通信服务范畴,并催生一批新型互联网通信的应用。

新型互联网通信应用将被赋予更多内涵,将是包括了通信、内容、应用的一体化服务,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彻底改变,逐步从基于网络提供向基于平台、终端实现。具有沟通即时、情感表达丰富、能增强沟通亲密性的应用将成为新型互联网通信应用的赢家(如图1)。

2 典型互联网通信应用分析

IM、SNS、微博、kik等应用是新型互联网通信服务的典型代表,并逐步成为新一代核心通信应用的根基。其中IM和SNS应用是面向强连接关系的信息分享服务,微博和Kik类应用则是面向弱连接关系的信息分享服务。下面结合SNS、微博和Kik类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2.1 SNS应用分析

2.1.1 SNS应用的三层技术架构分析

SNS应用基本上都是采取用户属性(Profile)、关系链(Relation)、内容(Content)与应用(Application)三层技术架构。

(1)Profile:用户的属性描述及行为画像

Profile主要包括用户的社会属性(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用户的爱好及服务使用倾向等推导属性,这相当于SNS应用的“地基”。用户属性有以下几种细分:第一类是用户的直接属性,表现为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引导填写的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毕业年份等基本社会属性;第二类是用户在社区中生存所获得的社区属性,如成长等级、称号、虚拟职务和角色等;第三类是用户隐藏的扩展属性,即系统对用户在各类社区长久活动留下痕迹的智能挖掘与分析后形成的对用户有统计意义的商业偏好属性,如用户A是一个30岁左右、怀孕期的妈妈,对婴儿用品和化妆品有独特的潜在偏好。

一个不同完善程度的社区系统,对于一个用户信息的收集也是不同层次的。而所有的商业网站通过持久竞争,留下来最宝贵的核心竞争信息,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掌握能力了。

(2)Relation:用户群内部关系链

关系链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与群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好友关系(强关系链),关注追随关系(弱关系链),同好关系(同爱好圈、粉丝圈)、同地域关系等。

在一个SNS应用中,关系链是非常核心的,是“聚气”的,用户群中的关系链是具有“网络效应”的,当用户群规模到一定的临界点,不需要外部推动,通过低成本口碑传播就可以像雪球一样自我滚动壮大,而且会比较稳定,如QQ的IM关系链是最稳定的一种、淘宝网中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网络效应也十分强大。

(3)内容(Content)和应用(Application)

内容(content)包括两类:第一类,是SNS网站经营者官方提供的资讯、图片、音乐等浏览类的资源;第二类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自创造自组织的内容,可表现为个人日志(Blog)、相片、即时博客等。内容表现形式从简单文本到图片、音频、甚至个人视频,内容从本质上满足了用户信息获取的需求和个性化表达与倾诉的需求。

应用(Application)是有点偏技术化的术语,相对于平台而言,它有一定的业务逻辑独立性,可以插件化地与平台轻度耦合。SNS中的应用一般都会调用到用户属性信息和关系链信息。

平台为王的时代,用户属性信息和关系链信息两层是平台的基础设置。SNS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应用,而是用户属性和关系链这些平台基础设施。

此外,SNS应用还有两个重要的元素,可以用来识别一个SNS是否完备:一是关系链的开放性,简单的说,SNS平台上大家形成一个契约,加入这个平台中用户默认地将自己的关系链开放出来,便于通过“朋友的朋友”来扩展关系链;二是News Feeds的创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SNS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News Feeds本身不是SNS应用的发明,但它却创新性的应用到人际网络中,用于信息沟通与传递。随着用户之间关系的密切发展,动态信息在关系链之间的传播非常重要,News Feed是解决动态信息传播的最好不过的方法。于是一种新的人际网络中的信息沟通方式产生了:在这个SNS平台上,大家形成一个契约,你可以默认将你的动态通过News Feeds传播到关系链中去,传播到群关系中,也可以坐等着朋友的最新动态发过来。

如果构建一个SNS社区,News Feeds是必不可缺的。至于关系链开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层次而定。

2.1.2 SNS应用形态分析

目前,从SNS应用发展轨迹来看,大多采取从某一个细分群体切入、再扩大的发展策略。细分的SNS和真实的SNS都将是SNS应用形态趋势。

(1)百花齐放的SNS,细分是趋势

Facebook最早是从大学生用户群发展而来,校内网直接步其后尘;开心网由于最早从抢车位应用切入,赢得了一批白领用户群;同楼网直接从地域维度切入发展了一批白领用户;QQ校友,也是直接从QQ用户中里的高校学生群体切入。

其实,其他只要有用户群的网站,比如淘宝、百度、SINA,只要按SNS的架构来建设产品功能,都是很容易发展综合性或垂直细分的SNS应用。SNS本身技术门槛不高,关键在于网络效应,谁先粘住用户群,谁就容易成功。

(2)真实还是虚拟,都有生存空间

从用户属性和关系链真实性出发,又有真实的SNS和虚拟的SNS之分,这两类SNS应用都有存在的理由和空间,也有各自的商务模式。从未来趋势看,基于真实关系的SNS必然有更稳固的关系链,商业价值也更加突出。

2.2 微博应用分析

微博相比于博客,其互动性更强,实时性更高,信息的流转速度更快,因此天生就具有媒体的天性。但相比于IM,由于没有IM那么强的关系链,所以微博属于弱关系链的通信。同时,用户与用户之间互为接听、转发、点评之间就存在某一种信任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是一个被信任的弱关系链的信息流载体。

2.2.1 微博信息传播机制

微博的转发和评论逻辑就是为信息传播而设计的。转发功能实现了增加信息节点、促进信息传播的目的,评论功能可以在增加新节点的同时将转发的信息转化为评论,进而有可能产生新的转发和评论,信息就这样流淌开来。回复功能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评论功能。典型微博的信息流大体如图2所示。

①用户1发出的信息进入自己的信息流;

②用户1所发信息可以被其关注者用户2评论,或转发进入用户2的信息流,转发头也可以评论给用户1所发的信息;

③用户3可以评论或转发用户2转发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转发头评论给用户1所发的信息。

微博的评论和转发设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但也容易对新用户造成混乱。因此一般情况下,微博对转发时带评论的设计也会做一定的简化,即“两层设计”。假设用户4关注了用户3,并对用户3转发的用户2转发的用户1的信息进行转发,并同时评论,那么他只能评论给直接被转发者用户3和信息根作者用户1(两层),如图3所示。

从用户4到用户1实际需要经过三层,但评论只能到达用户3和用户1两层,不能到达用户2,即使中间有更多层用户,也只能评论给直接被转发者和根作者用户。假设使用“多层设计”可以评论给任意中间人,那设计的逻辑就更复杂,用户也难以选择。

2.2.2 微博应用形态分析

微博类应用到目前为止有两种定位:一是自媒体,二是沟通工具。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自媒体,还是沟通工具,其实都是一回事,即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实现了人与人的沟通。前者是人与大众沟通,后者是人与小众沟通。微博的个人化和即时性使它可以成为自媒体,是新媒体的最新形态。未来的微博可能还会有第三种、第四种定位,甚至更多。

2.3 Kiki类应用分析

Kik类应用是基于手机通信录的社交应用,可基于本地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来电大头贴、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手机通讯录是比邮箱更具底层意义的社交网络——手机通讯录上面的人,至少是用户较为熟悉的人,所以这一层社交网络与现实联系得最为紧密。因此Kik类应用实现了将现实与虚拟世界“无缝链接”,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2.3.1 Kik类应用好友建立机制

典型Kik类应用的信息流大致如下:首先基于手机通信录的电话号码、邮箱、IM联系人和用户注册信息等多纬度信息在海量数据挖掘可能的好友关系,然后提供了一种让用户迅速在其平台上建立关系,从而实现降低用户门槛和提高用户使用度与活跃度的方法,最终智能地将同时使用Kik的用户连接起来。

与Gtalk、MSN、QQ等IM相比,Kik类应用的优势在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用户体验,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好友网络。Kik应用具有如下特点:

(1)新:整合了IM和短信的通讯方式。推送解决了异步通讯的问题,IM形式的使用也可以让你进行直接的沟通——关键是它把两者进行了很棒的整合。

(2)免费:可以解决国际短信的费用。

(3)实时:可以看到朋友打字的状态,这些状态的显示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实时也意味着“快”。Kik类应用强调的实时、“已阅”状态,实际上解决的是传统网络信息沟通方式无法得到实时反馈的根本缺陷。我们给朋友发邮件,你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收到,看到,你得等待他们的回复。我们给朋友发IM即时消息,你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看到——他们似乎在线,但是也许不在线,而现实中有太多因此产生的误解和揣测了。这些都是沟通的成本,在你发出信息的同时,你仍然在等待反馈,它并不由你控制。

对于网络通讯,移动通讯来说,有效、高效、自然的“沟通”,是最核心的价值。Kik类应用的引爆点,就在于它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困扰已久的在线沟通问题,你无需面对面,但是你依然可以充分了解到面对面才能获取的信息:信息是否真正到达并产生着反馈。这才是沟通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它的用户量迅速增长到一定的基数的时候,也许就会瞬间颠覆其他那些只是提供沟通手段,而不能自身提供沟通价值的通讯方式。

2.3.2 Kik类应用形态分析

Kik类应用形态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

(1)虚拟关系拓展问题:任何互联网通信应用,无论是从虚拟关系向真实关系演进,还是真实关系向虚拟关系演进,其演进的过程中都会有较大困难的,如果Kik类应用想进一步扩大规模,从真实的通信录关系向虚拟关系拓展,也必将会面临困难。

(2)即时通信和微博功能拓展问题:如果想实现更完整的即时通讯体验(例如增加随时随地把手机上拍的照片和音乐,甚至录一段声音分享给好友),就会产生与主流即时通信应用之间的竞争问题;如果想增加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类似米聊的广播墙功能,则会产生与主流微博应用之间的潜在竞争问题。

(3)Kik类应用的短信问题:Kik类应用生存的前提是智能手机全面普及,而且在其发展到一定的用户规模后,将分流运营商的短信业务,按每条短信1K算,1兆的网络流量可以发约1 000条短信,按运营商5元包月50兆流量,花5元钱可以发50 000条短信,几乎是同等费用下的传统短信的1 000倍。因此Kik类应用如得不到运营商的支持,其发展进程预计如Skype一样缓慢。

3 典型互联网通信应用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分析出,SNS基于用户属性和强关系链拓展了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的通信能力,微博基于转发和评论逻辑实现了高效的信息传播机制,Kik类应用基于通信录和独特的短信应用提升了沟通方式的价值,它们在通信的沟通即时性、信息传播高效性、通信双方的亲密性和情感表达丰富性方面,与传统通信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新型互联网核心通信应用的根基也是通信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了成为新型互联网核心通信应用的根基外,上述应用还可能存在如下发展趋势:

(1)SNS应用平台正在逐步成为事实上各种应用的“操作系统”,SNS应用平台能力延伸至桌面,成为承载应用与内容的基础。例如:Facebook平台正在成为第三方应用的基础运行环境,基于Facebook开放平台,所有第三方应用都不需要自己的ID系统,所有应用融为一体。

(2)随着针对微博用户的精细化和本地化服务,不可避免的从大众走向小众,微博逐步从自媒体进化为沟通工具,但又不同于以往的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也不同于Facebook等社交工具,将融合Web和Kik产品形态,并基于手机通讯录和互联网单向好友关系提供沟通服务。

(3)微博与SNS在未来共同关注的地方,那就是均不应忽视手机平台的发展潜力以及电子商务的基础应用服务。无论是微博还是SNS,未来都需重视手机平台的应用服务,将其作为高增长潜力的发展平台。同时,电子商务作为微博及SNS用户非常希望增加的应用,其潜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在以人为中心、需求即响应的营销2.0时代,需要考虑与电子商务有更多的对接方法。

参考文献

[1]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http://wenku.baidu.com/view/261593f34693daef5ef73dba.html

上一篇:防雷保护措施下一篇:小屯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