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勘察

2024-05-09

建筑勘察(精选十篇)

建筑勘察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勘察,岩土条件

1 通过详细勘察和施工勘测, 获取地质参数

1.1 通过对地容地貌的勘测, 可以预先了解地基稳定性

我们在建筑工程的勘察过程中, 必须要对地容地貌进行详细而客观的勘测, 可以采取施工前的详细勘察, 通过对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定点来选取合适的额勘探孔深度, 选取一定的土壤样本, 对所取样本的土壤的类型进行分类和取样保存, 对岩石的结构和风化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记载, 再对施工地点的地下水的蕴藏量等情况进行勘测和预估, 从而对整个建造工程的特性和安全性进行合理而准确的评估。避免因施工而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面下陷的危险和建筑滑坡坍塌的风险。

我们在选取勘探探点的时候, 要考虑到勘探点的布置方式和数量, 一般会在建造工程的周边采取探点勘察, 综合考虑建筑群的分布方式和建造范围, 选取有代表性的和数量充分的试点进行分析, 对某些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勘探点, 进行多次勘探和重点勘探, 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三维模拟地基变形基数, 预测出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从而综合分析出地质土壤条件对建造工程的影响, 给施工方提供整顿工程的合理化建议。

1.2 在施工中对土壤问题进行监测, 规避建造风险

施工勘测是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高效处理。施工勘察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工程的初始设计来确保施工单位按期完工, 在一线施工中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第一时间的解决, 施工勘测尤其适用于某些地基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工程, 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的预见性的处理各种土壤问题, 客观而高效的降低建造工程的难度和成本。

在建筑物的基地开挖以后, 某些与建造计划书不相适应的地质情况会难以避免的出现, 勘探工作人员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 对与实际地质条件不符合不统一的设计进行及时的和大胆的修改, 并在较小的范围内对施工设计和施工进度进行测试。我们不仅要实时掌握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 而且应该进一步研究地基的处理方案, 探索出加固方法, 进一步查明和处理地基中溶洞、冻土等复杂地质条件的不良影响, 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坡道不稳问题, 切实的保证工程建造的进度和质量, 有效规避各种地质风险。

2 工程勘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勘察水文情况, 了解地质界面的分布

工程勘测的主要方面就是对岩土地基方面的勘察, 岩土工程的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的主要作用是摸清工程建筑场地的地质水文情况, 为工程建造的策划提供准确恰当的岩土工程的设计参数和地基基础的基本资料, 对地基建造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做出合理化安排。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提高, 难度越来越大、建造条件越来越高的建筑工程出现在工程建筑人员的面前, 显而易见的, 对新式的现代化建筑方式采用老式的传统勘察方法来勘察预估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的设计指标和时代的需要, 我们需要采取高效和现代化的勘察手段, 重视工程勘测先进技术的引用和创新型的工作方法, 取得准确勘测的好成绩。

在岩土勘测过程中存在着界面的划分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岩土土体和岩石的风化程度进行详尽的界面划分, 盘查出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和结构面的软硬情况, 找出条件不良的地质界面, 归纳出不同岩土质量进行风险的额预估和问题的实时处理。某些地质形态所造成的施工难度较大, 在某些施工过程中, 可能会遇见地下不明物体如残积土和风化岩等特殊地貌, 土地空洞和岩层分布状态不均衡的问题, 我们要详细的对他们做出记载, 对照各种地理文献的参考, 做出正确的建筑工程判断。地质勘测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因素是相当错综复杂的, 因为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受到诸多的地理因素来控制的, 比如建造地可能位于水库附近, 而水库可能存在渗透问题, 所以在工程地下水的勘察过程中们应该多方采集勘探水位的高度和近几年来的水位变化情况, 详细的查看建造地点周围的水文情况, 综合评判, 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而应该多方综合考虑各种利弊条件, 取得建造方案的最优化结果。

2.2 用参数模型等手段来勘测地质极限承受力

现代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信息技术的水平发展越来越迅猛, 日新月异的电子化信息发展为传统的岩土勘察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21世纪以来,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 工程探测专业依据弹性波、电磁波、电学原理等工程理论衍生出了一系列性的工程探测方法, 凭借先进的探测设备, 对地质条件进行大密度高速度的探测, 可以获取较大的地质参数的信息量, 降低生产的成本, 有效的解决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的一系列难题, 创造性的高效解决。

我们在勘探过程中要加强室内和室外的测试方面的勘察过程中, 通过对采集到的丰富的地质条件的数据和资料来进行施工条件的分析和对比, 通过对施工建造之前和施工建筑过程中的分析和对比, 建立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的参数模型。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利用土地工程的理性模拟技术来检查建造工程的可靠性, 利用建筑物的地基变形特征和地质的极限承载能力, 来解决基桩的变形特征, 处理功力工程中砂土液化和桩群的负荷问题。

3 结语

建筑工程的勘察工作是一种弄清地基的岩土性质和工程特性指标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我们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过程中, 应该了解岩土工程的各项地质参考资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 认真仔细的全盘考虑各种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 从而确保勘察工作的有条不紊展开。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大量经验积累和教训的总结, 对工程的建造提供具体而有效的技术应急措施, 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工程质量的事故。

参考文献

[1]温顺福.海上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要点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3 (4) .

[2]乔潘潘.建筑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32) .

[3]饶明林.浅析我国建筑工程勘察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与生活, 2010 (23) .

[4]邱林.探讨建筑工程勘察对基础选型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3) .

第四节 高层建筑勘察 篇2

1973年,上海民用院负责勘察、设计的康乐大楼,为12层住宅,板墙框架结构,箱形基础,基底平面尺寸为69.64米×14.1米,砌深5.8米,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地基持力层,基底有效压力85千帕。为取得箱形基础在上海软土地基建造的工程经验,由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同济大学地基教研组、上海民用院、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合作,进行了系统的地基应力和沉降观测工作,在基底土体中埋设了大量压力盒,箱基底板中埋钢筋应力计。地基变形观测自1974年7月19日基坑开挖观测基底土体回弹开始,至每层加高建成,直到1979年3月13日为止,经历了1698天,观测趋于稳定沉降值为16厘米,计算值为21厘米,取得极有价值的观测数据。接着,四平大楼(12层)、华盛大楼(12层)、胸科医院大楼(10层)先后建造,均采用箱形基础,砌深5米左右,都进行了系统地基反力,沉降观测工作,其中胸科医院大楼位于上海市西区,箱基砌置在高压缩性淤泥质粘土层上,建成后,累积沉降大于35厘米(大于计算沉降值),但未影响正常使用。陆家宅5座13层高层住宅,采用箱形基础,箱基置于厚约8米的砂质粉土、粉砂层上,其下为淤泥质粘土层。1978年该高层群建成后,基础稳定沉降值7厘米左右。70年代上海地震基本烈度按6度计,所以对此粉砂层未作液化判定。

1979年,上海轻工院负责勘察设计的中国钟厂钟壳大楼,位于肇嘉浜路,8层箱形基础兼地下室,基础座落在厚层的淤泥质粘土层上。埋设了压力盒、深层标,进行了基底压力地基变形观测。由于该区淤泥质粘土层软弱,产生沉降值50余厘米,引起不均匀沉降,大楼向西北倾斜,后进行纠偏处理,恢复正常。70年代期间,采用箱形基础建造的高层建筑还有长阳饭店(10层),共和新路住宅楼4幢(9层)等。在上海软土地基采用箱形基础,建造8~14层高层建筑的勘察设计经验有:要着重查清地基的不均匀性,每幢高层建筑物勘察孔不得少于5个,其中控制孔不少于2个,宜采用原位测试验证和补充钻孔资料的不足,在平均地下水(潜水)位以下的箱基部分应扣除浮力,以使基底有效压力减少,基底有效压力应根据土质情况,控制在40~80千帕,下卧层强度宜控制在πcu公斤/平方厘米以内,其中cu为软粘性土不固结快剪强度值;基础平均沉降量不宜大于35厘米,横向整体倾斜的计算值按建筑物的高度,取值不宜大于3~4‰等。这些经验均编入1980年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批准颁发的《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6-86)内。1980年,由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负责编制《上海市软土地基上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天然地基)设计试行规定》(dbj08-1-81),内容包括地基勘察、基础设计、施工3个主要方面,适用于14层以内高层建筑物。经上海市建委于1981年组织评审,1982年3月正式批准试行。

上海地区超过14层的高层,基本采用桩基础。70年代中后期上海民用院完成了漕溪北路高层(16~17层)住宅群、乌镇路6幢20层高层住宅群、曹杨路20层北海饭店等勘察设计。桩的类型多为预制桩。1981~1982年建设的上海宾馆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基础为箱基加桩基,高90.5米,26层。开挖深度8米,用截面450毫米×450毫米、长40.5米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入至-44.85米,穿过暗绿色粘土层,进入其下灰绿色粉细层内1米,单桩容许承载力达140吨,建成后实测沉降12厘米。70年代后期,上海勘察院、中船勘察院分别研制液压和机械传动的深层静力触探设备,贯入深度可达60~70米,有效提高了中——长桩基勘察测试水平。1982年,同济大学等5个单位,继续完成以静力触探估算打入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科研成果,充实了估算≥30米长桩承载力的内容,该成果被迅速推广应用,为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熟悉认同。结合在宝钢工程勘察中已掌握应用过深层钻探取土技术、深层连续标准贯入试验、室内精密力学试验等技术,相互配套应用,已能适应重大超高层地基勘察的技术需要,满足国内外设计单位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并渐趋完善。

1980年,上海勘察院承担了上海电信大楼(地上21层,地下3层)和联谊大厦(29层,地下1层)勘察任务,这是当时上海最高建筑。上海勘察院组织全院最强技术力量,并走访国内有名地基专家,确定了勘探方案。勘察中,采用深层静力触探、连续标准贯入试验、现场抽水试验(浅井简易抽水试验和多降深群井抽水试验)、前期固结压力试验等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技术,确定桩基和深基坑设计所需的地基参数,取得高层地基许多开创性勘察经验。同年,华东电力院勘察处承担华亭宾馆地基勘察任务。主楼28层,高90米,地下1层,最大挖土深度10.7米,副楼4层。工程勘察中,进行了深60~100米全断面取芯钻探,查出深50~60米粉砂层粘性土夹层;采用深层静力触探试验,最深贯入深度为66米,贯入中密粉砂层内16米;进行了70米深连续标准贯入试验。还进行了十字板剪力试验、块体自由振荡试验,以测定土层动态抗压系数。注水试验,测定开挖基坑土体的渗透系数。水力破裂试验,测定13米以内各土层的静止土压力系数。室内试验对各土层进行了三轴不排水剪力和先期固结压力等力学试验。根据以上多种原位测试和室内力学试验,综合确定高层地基深基坑、桩基设计所需的动静地基力学参数,进行了岩土工程评价,应用静力触探比贯力,估算打入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科研成果,提出最佳持力层和钢筋混凝土单桩承载力的明确建议。根据比贯入阻力和标准贯入击数,提出了沉桩可能性的分析与判断。对开挖基坑临时边坡支护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提出了场地地基深101.2米内土体的卓越周期,供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用。对打桩和井点抽水对邻近建筑的影响,提出了建议。华亭宾馆于1983年施工,1987年建成。该勘察获1991年国家优秀勘察金质奖。

1984年,上海民用院承担了静安希尔顿酒店地基勘察任务。该楼42层,由港人设计,港方派人在现场监督勘察,并带来部分勘察设备。该院精心组织,高效完成任务,勘察周期仅为规定时间的80%。所做工程地质钻孔,深达122.5米,是当时钻孔深度的最高纪录。高压固结压力最大达128公斤/平方厘米,直接剪切试验垂直压力最大达6公斤/平方厘米,在当时都是少见的。该勘察获1989年国家优秀勘察银质奖。1987年,上海勘察院承担了花园饭店工程地质勘察。该楼34层,由日本投资。地质钻孔最大孔深120米,按日方要求,标准贯入试验深度要达120米,静力触探孔深度73.5米。为保证孔的垂直度,采用了下套管的工艺措施,反复下了5次套管,达到预定深度,创造了上海静力触探的新记录。随后,上海勘察院接受日方委托,在1986~1994年,进行了施工期及使用期的岩土工程监测。主要有:建立深达75米的沉降观察基准点,对周围建筑物、煤气管、上水管、钢板桩头部和背部的水平、垂直位移,建筑物倾斜和裂缝观测,钢板桩的变形及在开挖支撑处的位移观测,地基土孔隙水压力观测,地基土土中变位观测,侧向土压力、基坑外围地下水位、建筑物和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基础底板钢筋应力、钢管桩桩头应力观测等项目。测试手段之完整,在上海高层施工中是少见的。沉降观测基准点及分层沉降标的深度都开创了新记录。通过这一监测活动,较全面地提高了监测技术和方法,对在建筑物密集地段,解决深基坑施工的技术难点,积累了经验。该监测获1990年上海市优秀工程三等奖。来源:考试大

90年代,上海勘察院还完成国际贸易中心大楼(地上37层)、锦沧文华大酒店(地上30层,地下2层)、新锦江大酒店(地上43层,地下1层,高153.4米)、上海商城(48层,高164.8米);上海民用院还完成瑞金大厦(27层)、业泰广场(28层)、罗马花园(16~17层);中船勘察院完成包兆龙图书馆(20层)、联合大厦(36层,地下1层)、物资贸易中心大厦(31层,地下2层)、金桥大厦(30层,地下2层)等约300余幢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工程勘察任务。其中不少获市优秀勘察二、三等奖。1984年,中船勘察院承担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桩基施工监测,获1991年国家优秀勘察铜质奖。

上海高层建筑地基勘察的方法,自1980年开始经勘察单位探索,到80年代中期,趋于统一和成熟。随着高层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深孔钻探,深层原位测试、土工试验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加深了岩土工程勘察观点,并开拓了环境监测、动力测桩等新业务。80年代取得的主要经验是:对重大单体超高层和高层群工程地基勘察,初勘时布置少量控制性钻孔和静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孔。控制性取试样钻孔,应超过拟定桩基受压层一定深度,对30层或以上的高层,孔深一般为80~100米。静力触探孔,应贯入拟定桩基持力层一定深度,一般贯穿埋深30余米以下粉砂层(⑦层),到埋深50米以下粉、细砂层(⑨层)内,贯入深度一般为50~70米或以下不等。标准贯入试验一般结合钻孔,在砂层中进行,或者按控制性孔深进行连续性标准贯入试验。详勘时每幢高层建筑的勘探点不应少于5个,其中静力触探孔不少于2个,其他原位测试项目可结合钻孔或专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采用箱基加桩基,常见30层或以上高层建筑,基坑开挖深8~13米,采用大于30米以上的长桩。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结合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标准贯入试验击数,是确定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判定沉桩可能性等方面的主要依据。由于第⑦2层粉细砂层有较高的端阻力,一般以该层上半部⑦1层和下半部⑦2层,分别作为≤24层和≥30层的高层建筑最适当的桩基持力层。对重大深基坑开挖设计,一般尚须进行十字板剪力试验和注(抽)水试验,以准确测定土体的自然强度和渗透系数。对近40层或更高的超高层建筑,一般要进行跨孔法剪切波速测定试验,以确定各土层动力参数和地基卓越周期,供抗震设计用。土工试验除进行常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外,尚应测定开挖深度内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各粘性土层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力试验,提供拟定桩基下土层的压缩模量,或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提供压缩系数、超固结比供桩基沉降计算用。对重大超高层建筑地基勘察报告,一般应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要求编写,充实地基与基础分析和评价内容,根据综合考虑确定的地基参数,对桩基方案持力层的选定,桩基沉降估算、沉桩判定,深开挖设计与基础施工及其对环境影响等,进行评述与分析,提出确切的结论建议。这些有效方法和经验,都已编入1989年颁发的《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内。

1986年以前,上海高层建筑一般均采用打入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桩,由于高层建筑多位于市区建筑及地下管道密集区,打桩与深开挖施工降水,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上海勘察单位于80年代初便开展了高层建筑施工环境监测业务,对施工期间周围地表、土体位移进行观测,成为市区高层建筑施工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1986年以后,由于新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研制成功,市区高层建筑便迅速推广采用钻孔灌注桩,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了检验钻孔桩桩身施工质量和承载力,由此开展了大小应变动测桩试验业务,尤其以小应变动测检验桩身质量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序。重大高层建筑采用打入桩,一般要进行静载荷试验,核实所估算的单桩承载力,采用钻孔灌注桩后,一般均需进行桩的静载荷试验检验。为此桩的静载试验成了量大面广的试验项目。

进入90年代,上海高层建筑仍方兴未艾,且规模加大,高度增高。80年代总结的勘察经验得到全面贯彻,有些技术又有新的发展。

1991年上海勘察院完成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勘察任务。该塔高468米,属超高、超重、超大的复杂构筑物,对地基土强度和变形要求很高。上海勘察院利用陆家嘴小区规划的地质资料,安排了初勘和详勘方案。工程勘察除一般钻探取土和常规试验外,还布置了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十字板、现场抽水试验,跨孔波速及地脉动试验,室内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共振柱及动三轴试验等。跨孔波速试验深度达80米,创造了当时上海最深纪录。在技术措施上,采用电火花震源,用钻孔方位测斜仪校正孔斜,保证了测试精度。勘察报告根据地层分布和工程特性,建议⑦2粉细砂层为桩基持力层,为设计采纳。实践证明桩基选择符合经济、安全、合理、可靠的建设要求。该勘察获1994年上海市优秀勘察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施开林。

1993年,上海勘察院承担勘察的浦东金茂大厦,是上海在建的最高建筑,地上88层,高420.5米,地下5层,开挖深度18米。这项工程对所有勘察要求都很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旁压试验。上海勘察院顾国荣副总工程师利用国产仪器进行改进,成功地将旁压试验深度达到地面下135米,创造了全国之最。连美国设计专家也说,他们从未做过如此深的旁压试验,没想到中国有如此高水平的岩土工程队伍。90年代中期进行勘察的超高层建筑,还有中船勘察院承担的68层协和大厦。这些超高层建筑一般以埋深50米以下的密实细、中砂层(第⑨层)为桩基持力层,勘察的孔深达120~150米,进一步发展了深层土体的钻探、取土和测试技术,使上海岩土工程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1994年,上海民用院承担勘察的南京西路商业办公大楼(恒隆广场),是两座大楼加两区裙房的建筑群,拟建第一办公大楼地面以上62层,第二办公大楼36层,a区裙房5层。两大楼和裙房不设沉降缝,为整块基础。拟建物有2层地下室,深10.5米。基础底板厚度4~6米。由于基底荷重相差很大,最高楼达1300千帕,最低裙房(b区)仅80千帕,对勘察提出了极高要求。上海民用院利用了齐全的现场钻探和测试手段,有取土孔、标准贯入试验孔、静力触探孔、注水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波速试验、地脉动等。室内土工试验也项目齐全,除常规的物理力学性试验外,还有高压固结试验、渗透试验、静止压力系数试验、无侧限抗剪强度试验、三轴uu、cu试验。工程地质钻孔最深达170米,创上海市浦西地区最深记录。旁压试验孔深130米,最大试验压力70千帕,在国内也是少见的。

1995年底~3月,上海勘察院完成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勘察任务。该项目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z4-1地块,建筑物主楼高度460米,地上95层,地下3层,建成后为世界建筑之最。这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场地的地基土结构及其力学性质(静态、动态),为超高层建筑及其周围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提供资料,并作出工程评价。勘察中,有多项原位测试及钻探深度创下了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史的新记录,主要的有:钻探深度277.8米(进入花岗岩0.8米),土体弹性波速试验深度250米(用悬挂式p-s检层仪),标准贯入试验深度150米,静力触探试验深度90米,地脉动试验深度82米。还进行了100米深的旁压试验、现场十字板试验、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电测井及孔径测斜工作。为结构抗震分析,考虑了上海市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工程场地地震效应和设计反应谱的分析、计算,并首次作了桩顶在轴向荷载作用下,桩土间应力应变变化规律的室内光弹模型试验。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研究 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高层建筑;必要性;评价

多年来,我国的工程勘探技术在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已逐渐向岩土工程勘探靠拢、深入、发展,勘探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更新,而随着我国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岩土勘察工作更多了应用了电子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一些新型的设备、仪器、技术。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勘探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而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内大量涌现出了一批风格迥异、规模庞大的建筑工程,从而对传统的工程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本文就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岩土勘察工作内容、评价、分析作简要阐述。

1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建筑实体结构的稳定、安全,需要全面了解、掌握施工场地的地质结构,而岩土工程勘察有效承接并完成了此项任务,而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利用岩土工程勘察对施工场地进行评价、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主要是由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受力难以掌握;地基土实际情况的变化较为复杂;施工地基的基础方案,其不仅涵盖了基础托换、基坑降水的支护、复合型地基以及深、潜基础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到地基基础及其上部结构、地基土体、桩体等部位之间共同的作用与协调等,而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基础方案的合理性影响。高层建筑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其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及专业的知识、技术,不仅需要在工作室、实验室完成资料与数据的整理、测试性试验、编制报告、分析、评价、数据信息的过滤等工作,同时还需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布孔、踏勘、分析、调查、取样、检验等室外作业。由此可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很好的完成现代高层建筑对于基础方案的具体要求,从而为高层建筑项目的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要点分析

2.1 钻孔的间隔距离

相较于常规建筑与安全等级较高的普通建筑,高层建筑的勘探点间距通常要略小一些。 根据我国岩土工程勘探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在实际进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的勘探时,勘探点的间隔距离应设定在1500cm到3500cm之间。在实际进行钻孔时,严禁依据施工项目的安全等级来确定钻孔间距,应事先深入施工现场,勘察施工场地是否存有暗沟、深坑、水塘等异常地带,在充分了解、掌握施工场地的复杂程度后,确定最终上钻孔的间隔距离。此外,对于两种不同地质、地貌的交界位置,应进一步加大勘探点的密度。一般情况下,对于施工场地地质结构相对简单,且附近已存有多个高层建筑的工程岩土勘察,可适当放大上钻孔间距。

2.2 钻孔深度的确定

根据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相关标准与规定的要求,在进行控制性勘探孔的打钻时,倘若采用筏基、箱基,实际钻孔的深度应超出压缩层的最低限额,而常规勘探孔的下钻深度应以能够控制主要受力层为前提条件;倘若采用墩基、桩,控制性勘探孔的下钻深度应能符合压缩层的计算深度,而常规勘探孔的下钻深度应设定在持力层内部3m到5m之间。由此可以看出,考到需要进行变形计算的情况下,勘探孔的下钻深度通常是根据基础埋深、压缩层深度、预计桩体长这三种因素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能够直接提供项目的基础埋深数据,而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可根据高层建筑工程实体结构的预计高度来预测、估算基础埋深。当采用桩基时,可根据实际施工荷载的大小、下钻位置的地质数据来确定预计桩长,另外还可根据施工场地周边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经验,预测、估算桩基的布置方式、类型,确定初步桩长。

3 岩土工程的评价与分析

3.1 施工地基湿陷性、液化势的评价

在进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时,倘若采用桩基,则需进一步加大液化势的评价深度,而施工场地所有土层的液化势均需要进行分析、评价,不需要考虑通过控制水位埋深与基础埋深等方法得出的初步判定条件,从而事先准备好为桩基提供侧阻力。此外,对于超出15米深度的液化势,可利用静探、剪切波速等方法进行判别。此外,由于高层建筑有着较大的基础埋深,在进行施工地基的湿陷性评价时,应当注意Ⅱ级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量极小,其主要是由于Δzs超出7cm时,Δs则不高于30cm都在Ⅱ级范围内,根据有关专业理论,超出零值即可。为确保工程设计人员能够直观、明确的了解、掌握各项基础数据,在最后的结论中应将总湿陷量作特殊标注。

3.2 施工降水与基坑支护

在进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时,应根据施工场地岩土地质结构的预估条件,或实际的开挖深度进行基坑的支护;而基坑的开挖应在其边缘位置以外,或开挖深度一倍到二倍的区域位置上布设勘探点,倘若土质条件相对较差,应取大值,孔深不宜过大。

在进行施工降水前,应充分了解、掌握高层建筑工程当地的区域性水文地质的历史性资料,必要时可实施水文地质勘查,利用各种必要的测试性技术、方法、手段,为施工降水提供相应的设计参数。具体来讲,可通过对岩土性质、土层结构进行分析、评价,获得其不排水抗剪强度参数、有效应力强度参数;或是针对施工场地下方及周围水体的分布特点、渗流特征,从而提供相应的参数。与此同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针对水体的变化对基坑支护系统、周边建筑以及其他设施的影响进行分析。

3.3 地基基础方案的确定

长期以来,我国高层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方案,通常是由结构工程师负责选定,而岩土工程师不仅为基础方案提供了涵盖多项数据、指标的勘察报告,同时基于长期的实践与总结,岩土工程师的一些建议通常对于项目施工有着一定作用。因此,针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可设计多套基础方案,由结构工程师与岩土工程师共同负责筛选,从中选取经济性、合理性兼具的最佳方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高层建筑的建设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量、工作面、业务内容也将同步增加,其具体要求为:土工试验安排应保证各项参数能够充分满足实际的标准与要求;合理布设平面、钻孔深度大;岩土工程的分析与评价应具备一定的准确性、全面性等。因此,有必要深入的了解、掌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其重点,保证实际作业时的协调、有序,才能提高勘察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为建筑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聂庆科, 王庆来. 大底盘多塔高层建筑群岩土工程勘察实录[J]. 工程勘察, 2008,(S2).

[2]王若鋒, 贾志强.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勘察设计, 2009,(02) .

[3]刘波,王作悦,姚彪. 杭州市新华小区高层住宅工程的地基岩土工程分析[J]. 浙江地质, 2001,(01) .

[4]张传荫.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建筑工程基础选型的若干问题[J].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07) .

[5]罗明远.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波速测试与卓越周期的探讨[J]. 西部探矿工程, 2007,(05).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要点分析 篇4

1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

对建筑岩土工程进行勘察, 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第一, 对不良地质的类型、性质、特征、成因以及范围进行查明, 还有发展趋势、危害与影响的分析, 根据这些内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从而有目标的进行评价与整治。

第二, 查明建筑物周边岩土的类别和特征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 从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情况。

第三, 对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进行查明, 从而了解水位的变化情况, 能够对底层的渗透性提供各项技术参数, 全面评价水、土、地下矿物质对建筑物的腐蚀状况。

第四, 查明地下水、地基土对工程建筑造成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行整改。

第五, 计算深基坑开挖的稳定性, 为岩土的支护提供技术参数, 评定基坑开挖的过程中降水对地面和工程的影响。

第六, 计算建筑物的沉降量, 为地基的变形提供参数, 并预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第七, 为桩基的持力层、单桩的承载力、桩基的沉降量提供设计上的依据。

第八, 根据地震的烈度判定建筑物场地土的类型, 评价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2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要点

在岩土的勘察过程中, 施工勘察并不是固定的勘察项目。只有在工程的场地条件比较复杂, 或者对工程有着特殊要求时, 施工勘察才有必要进行。

2.1 选址勘察

选址勘察, 也被称为可行性勘察, 其主要的任务是对拟选的场地进行评价与评定, 具体过程则是收集、研究相关资料, 对现场进行调查和场址勘测, 并且工作要遵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对于选址勘察这一阶段而言, 评价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是工作的重点。

2.2 初步勘察

初步勘察的作用是用来评价地形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的稳定性, 是站在选址勘察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勘察要对工程地质进行测绘和调查工作, 其依据是掌握的数据资料和实际的工作需要。依据这些评价, 确定建筑物的平面布置, 对不良的地质现象及时提出整改建议。

2.2.1 勘察点、线的布置要求

经过勘察之后, 点、线的布置应符合以下四点要求:第一, 勘察线应该与底层的界限、地貌单元、地质构造相垂直。第二, 每个地貌单元上都要合理布置一些勘察点, 尽量做到平均化、全面化。当地层变化比较大或地貌单元相交接的地方, 可以加密勘察点的数量。第三, 勘察点的布置方式在选择上应该以地形的平整度作为依据。在平坦的地形上, 勘察点的布置方式一般选用网格式。第四, 以地质构造和性质、水文条件为依据, 并结合当地的地方标准, 来确定岩质的地基、勘察孔的深度, 以及勘察点和线的布置。

2.2.2 确定勘察点、线的间距

对于土质地基而言, 勘察点、线之间的间距在选择确定上要遵守相关的规范, 局部复杂的地段要进行加密处理。关于控制性的勘察点有两点要求:一是数量占勘察点总数的比例控制在1/5~1/3;二是勘察点要在每一个地貌单元内都有分布。

2.2.3 确定勘察深度

依据工程的自身情况, 从重要性程度出发, 来确定勘察孔的深度。勘察孔有三种不同的形态, 分别是:钻孔、探井、原位测试孔。

2.2.4 取样和原位测试

对探井里的岩土进行取样和原位测试能够掌握岩土的工程性质以及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岩土取样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 勘察孔在平面上是均匀分布的。第二, 取样和测试的勘察点数量应该占总数的1/4~1/2。第三, 综合考虑地层的结构、地貌单元、土的工程性质等因素。第四, 以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性为依据, 确定土试样的数量, 确定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对每一层土进行取样和原位测试, 数量不得低于6个。

2.2.5 水文地质工作

进行相关的水文地质工作, 能够充分掌握地下水的埋藏情况, 能够了解水位变化对工程的影响。第一, 调查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水位变化, 并且对水位进行长期的监测。第二, 通过测量地下水的水位情况, 绘制等水位线图。第三, 通过对地下水的渗透性进行监测, 从而评定与评价地下水对建筑物的腐蚀状况。

2.3 详细勘察

通过详细勘察, 对勘察点布置的方式和数量进行确定, 并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选取勘察孔的深度。对于各层岩土的分布、类型、特性, 岩石的结构、风化情况, 地下水的储存状况、水位变化, 岩石参数的选择, 场地地基的稳定性等方面, 都按照地方标准或实际的施工经验来确定。

2.3.1 勘察点的布置要求

第一, 布置勘察点时, 要以建筑物周边的线和角的状况作为依据, 一般情况下要按照建筑物的范围大小进行布置。第二, 当下卧层或主力层起伏较大时, 在同一建筑范围以内要加密勘察点, 查明原因、经研究分析后进行措施整改才能继续进行施工工作。第三, 处理特殊的基础时, 要对勘察点进行单独布置;建筑结构高度较高时, 要保证3个以上的勘察点。第四, 地质条件过于恶劣, 选择触探和钻探相结合的工艺手段, 并且要布置一定数量的探井。第五, 高层建筑物的勘察点布置, 要以建筑的荷载分布和平面形状为依据。

2.3.2 勘察深度要求

勘察深度的确定, 要以地基的设计原则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的地基设计分为按承载力计算和按变形验算计算两种方式,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用。

2.3.3 取样与测试

第一, 甲级的地基基础设计, 其建筑物在勘察时保证至少有3个勘察点。第二, 厚度大于0.5 m的夹层在处理时, 一定要在地基的主要受力范围内进行土的试样工作和原位测试工作。第三, 遇到土质不均匀的情况, 就要调整取土数量, 加大工作量。

2.3.4 地下水

根据工程需要了解地下水的情况, 通过基坑支护形式、地基基础形式、施工方法等进行评价, 从而提出整治方案。

2.4 施工勘察

为了配合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 共同应对岩土工程的施工问题, 就要进行施工勘察。在这个过程中, 记录的勘察资料对工程的实施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但并非所有的工程都要进行施工勘察, 以下列举几种需要进行施工勘察的情形。

第一, 建筑物很重要, 而且地基又比较复杂时。

第二, 深基础的施工设计, 在施工中需要做大量的测试工作时。

第三, 对地基进行处理和加固, 需要有设计工作和检验工作时。

第四, 基槽开挖后发现地质条件与勘查资料不相符, 从而需要做出大量的修改设计时。

第五, 施工过程中出现临时性的地质问题, 需要观察和处理时。

第六, 地基中有类似不良的地质现象, 如喀什特地貌, 需要查明并处理时。

3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筑岩土的工程勘察技术, 必须以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为依据, 进行详细的剖析, 从而确保勘察的准确性, 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另外, 也是为了增强我国在岩土勘察技术上的先进性, 更好地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服务。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地基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配制问题是经常要面对的难题。除此之外, 场地内水土的腐蚀性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都是主要的岩土工程问题, 所以,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 并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参考文献

[1]吕锦伟.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 (建筑与发展) , 2012 (9) .

[2]徐风雷.浅析岩土工程勘察对基础方案合理化建议[J].城市建设, 2010 (15) .

[3]党彦.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要点分析[J].山西建筑, 2012 (20) .

[4]柳莉, 吴伟.简述岩土工程勘察纲要的要点[J].山西建筑, 2011 (7) .

建筑地基勘察设计及地基处理技术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加快,建筑物高度的不断提高,建筑风格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建筑基础和地基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时常出现的地基处理问题,旨在探索如何开展好建筑地基勘察方案以及地基处理技术。

【关键词】建筑地基;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技术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进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日新月异、屡见不鲜。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建筑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加快,更是加快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同时,摆在每个建筑企业面前的也是更高的行业要求。要求每个建筑企业能够充分了解施工的地质条件和水分环境,从而能够准确的掌握所需的建筑地基勘察数据,并且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度。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是,确保建筑地基的承载能力范围、提高稳定性,并且根据地形地质特征,合理的处理好地基的实施工作。要想达到地基的准确性,需在施工前,进行实地的勘察分析,勘察的范围包括有施工周围的岩石构成、地下水存储量、各岩石层的承受力等,并根据数据结果对设计好地基工程。

2、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要求

(1)首先,需要专业人员绘制出准确的平面设计图纸,通过工作人员前往实地进行现场的勘察,根据勘察所得的结果,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准确的地形分布和坐标,弄清楚建筑施工中所采用的地基形式、预埋的深度与尺寸以及有针对性的特殊设计等。还需要对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有充分的了解。(2)在建筑场地的地震设防区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划分,划分对象为场地类型以及场地类别,在进行有效的划分之后,还应该进行场地与地基地震效应评价,然后根据具体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不同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果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以上,则应该划分场地上类型和场地类别。而对于那些抗震设防烈度在7度以上的场地,尚应判定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然后再对相应的液化指数进行有效的计算。(3)对地下水的储藏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因为地下水的存在条件对于建筑施工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设计基坑降水时,应该运用有效的方法获得准确的地下水位变化的范围以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且地下水对地层的渗透性能够进行有效分析。(4)基坑开挖是施工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基坑开挖的顺利进行,应该做好工程勘察工作,并为其提供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要的岩上技术参数。同时,还应该论证基坑开挖、降水等是否会对邻近工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评价,推荐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提出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建议,尤其是不良地质现象处理的对策。

3、勘察特殊性土时的注意事项

(1)针对黄土湿陷性的注意事项。对工程进行有效的勘察时,易产生黄土湿陷性现象,想要快速的清除黄土湿陷性,应该使用土或灰土桩挤密的措施。然而,如果采取这个措施时,应该对产生的地基湿陷种类、场地湿陷级别、湿陷性土层的存在范围、非湿陷性土层的性质及埋深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勘察,从而了解实情,明确具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到具体对应的数据指标,这些数据指标主要有地基土的含水量和最大含水量、湿陷系数、干密度和最大干密度、自重湿陷系数等。(2)针对粉土、沙土液化的注意事项。在建筑地基勘察的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其中还包括粉土、沙土的液化,想要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砂石桩挤密的措施。如果采取这一措施,应该准确无误的勘察现场的液化程度并进行液化等级的判定,提供具体对应的指标数据,包括地基土层的比贯入阻力、相对密度、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及液化土层的厚度和层位等。(3)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经常使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尤为关注以下几个数据指标:厚度和力学性质、承载能力较强、适宜选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层埋深、地基土承载力的特征值,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

4、建筑地基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

4.1建筑地基的处理技术分析

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建筑工程,在该建筑工程开始勘察之前应该做一些试验的准备工作。首先在施工的现场划定出一块合适的试验区域,然后在选定的试验区域内实施预压的试验工作,预压试验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侧向位移观测、竖向变形观测、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以及孔隙水压力观测等。确保预压试验的有效性,为勘察人员的勘察工作提供準确的数据资料,从而对相关数据资料开始专业的分析研究,得到行之有效的分析出来结果。得到的分析结果要与原设计中的预估数据值进行合理的比对,并且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改动,使整体的设计和施工越来越合理。深层搅拌设计开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室内加固试验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室内加固试验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在现场对地基土的性质展开适当的混合,从而根据地基土的特质优化选出外掺剂和固化剂,为深层搅拌设计准备合理的配比强度参数。开始设计高压喷射注浆方案时,必须掌握施工工地的建筑结构设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情况。

4.2建筑行业发展新形势下的地基处理方法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业得到了一定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引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也预示着建筑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地基的处理方法也不断增多,当前情况下,科技含量较高而且经常被使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加固法和机械碾压法。化学加固法是使用胶结剂或者化学浆液运用电渗或者压力原理,通过高压搅拌或喷射、压入、灌注,使土粒与液体胶结在一起,进而提高地基土的力学与物理性质的处理方法;机械碾压法指的是主要采用振动碾、平碾、羊足碾等压实地基土,适用于较为大面积地基填土的施工。

5、结束语

本文旨在对建筑地基考察设计及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阐述了建筑地质勘查的主要范围和相关的要求,其次介绍了特殊性土勘查时应该注意的几大问题,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前提下浅析了地基勘查设计以及地基的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邹新军,杨眉,赵明华.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砂井复合地基作用机理[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03).

某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分析及其应用 篇6

拟建的海南某商贸中心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美丽沙花园西侧, 为一栋8层建筑物, 呈矩形, 长约43.6m, 宽约28.8m, 总建筑面积10224.03m2, 有一层地下室, 框架结构。

2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土的工程性能及地下水

2.1 勘察方案部署及勘察手段

本次勘察主要采取钻探、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共完成钻孔14个。其中建筑物部分钻孔6个, 控制性钻孔4个, 孔距22.00m~29.0m, 孔深30.10m~30.20m, 一般孔2个, 孔深25.10m~25.20m;基坑部分钻孔8个, 控制性钻孔4个, 孔距22.50m~32.00m, 孔深20.1m~20.30m, 一般孔4个, 孔深15.00m~15.20m。现场钻探采用XY-1型液压钻机, 原位测试为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主要是常规土工试验和快剪试验, 以及对地下水样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样进行室内水质、土质的简易化学分析试验。勘探孔的测放采用南方RTK卫星实时定位系统 (1+1) , 依据海南海口独立坐标系和秀英高程系确定。

2.2 地基土的工程性能

2.2.1 地形地貌

工程场地原地势较低, 九十年代初经人工填海改造, 高程为2.81m~2.38m, 地势宽阔平坦, 局部有小水坑, 原始地貌属于滨海滩涂湿地。

2.2.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拟建场地位于琼北新生代断陷盆地北翼, 盆地内部受近东西向的马袅-铺前断裂和北西向的海口-云龙断裂、长流-仙沟断裂切割, 这三条断裂为海口市的主要基底断裂。其中近东西向的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发展, 北西向断裂控制着内部次级构造的形成与发展, 据海南省区域地质资料记载该断裂已超出与本工程场地的安全避让距离。

2.2.3 地层

经勘察查明, 钻探深度范围内, 场地主要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 (Qml) 、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 (Q4m) 、第四系下更新统海相沉积层 (Q1m) 。共划分为六个工程地质单元层, 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第 (1) 层, 杂填土 (Qml) :杂色 (褐红、褐黄、灰、灰黄色等) , 由砂和砂质粘性土以及建筑垃圾组成, 建筑垃圾为砖块、混凝土块等, 属新近填土, 松散, 土质不均匀。层厚1.40m~2.60m。

第 (2) 层, 含粘性土细砂 (Q4m) :灰褐、浅灰色, 饱和, 松散, 局部含中砂颗粒, 夹粘性土块, 粘粒含量约20%。层厚2.70m~5.40m, 层顶埋深1.40m~2.60m, 其标高为0.19m~1.31m。

第 (3) 层, 淤泥质粘土 (Q4m) :分布于全场地, 灰褐、浅灰色, 软塑 (野外特征) , 切面光滑,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局部夹有粉细砂薄层或与粉细砂呈互层结构, 无摇震反应。层厚5.70m~8.00m, 层顶埋深4.80m~6.80m, 其标高为-4.16m~-2.04m。

第 (4) 层, 粘土 (Q1m) :分布于全场地, 灰、灰黄、褐黄色, 可塑 (野外特征) , 切面光滑,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无摇震反应。层厚2.10m~3.30m, 层顶埋深12.50m~12.80m, 其标高为-10.35m~-9.79m。

第 (5) 层, 中砂 (Q1m) :分布于全场地, 灰、灰绿色, 饱和, 石英质, 粘粒含量约10%, 中密, 级配良好, 局部夹有薄层粘性土块。揭露层厚0.6 0 Q m~7.6 0 m, 层顶埋深1 4.60m~15.80m, 其标高为-13.16m~-11.8 9 m。

第 (6) 层, 含砂粉质粘土 (Q1m) :浅灰色, 可塑~硬塑,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夹粉细砂薄层, 局部为含粘性土粉砂。该层未揭穿, 揭露层顶埋深20.40m~23.00m, 其标高为-20.46m~-12.49m。

2.3 地下水

本次勘察所揭露主要的含水层有两层, 第一层赋存于 (1) 层杂填土、 (2) 层含粘性土细砂中, 第二层赋存于 (5) 层中砂中。第一层地下水属第四系松散沉积地层孔隙潜水, 其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河、海水, 排泄途径主要是地表蒸发或排入河、海中;第二层地下水属第四系松散地层孔隙潜水, 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层间越流补给, 排泄途径为侧向迳流和人工开采。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20m~1.10m。由于拟建场地近临海甸溪入海口, 因此场地第一层地下水主要受海水潮汐和季节性变化之影响, 根据地区水文地质资料, 地下水的年变化幅度为0.80m左右。

3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3.1 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附录A的划分, 拟建场地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2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2001) 第4.1.3条规定, 按岩土的名称和性状估计各岩土层的剪切波速经验值:以Z K 4为例, (1) 层杂填土, 松散, 剪切波速为100m/s, 属软弱土; (2) 层含粘性土细砂, 松散, 剪切波速为125m/s, 属软弱土; (3) 层淤泥质粘土, 软塑, 剪切波速130m/s, 属软弱土; (4) 层粘土, 可塑, 剪切波速160m/s, 属中软土; (5) 层中砂, 中密, 剪切波速200m/s, 属中软土; (6) 层含砂粉质粘土, 可塑-硬塑, 剪切波速260m/s, 属中硬土;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41m/s, 根据附近海南大学教师周转房场地波速资料, 覆盖层厚度大于50m,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第4.1.6条之规定, 本建筑场地类别判定为Ⅲ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3.3 场地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判定

本场地存在的饱和砂土层为 (2) 层含粘性土细砂 (Q4|) 、 (5) 层中砂 (Q1m) , (5) 层中砂 (Q1m) 属于第四纪晚更新世 (Q3) 以前的地层,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1) 第4.3.3条规定, 可判为不液化。但 (2) 层含粘性土细砂 (Q4m) 属于第四纪全新世地层, 存在液化的潜势, 需进行液化判定。判定时, 地下水位按年变化幅度为0.80m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列入表1中。依据表1的计算结果综合评价 (2) 层含粘性土细砂 (Q4m) 液化等级为严重液化。

3.4 场地软土震陷的可能性评价

本场地 (3) 层淤泥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 属软弱土层, 在8度强震时, 易产生蠕动震陷作用。

3.5 场地的抗震地段类别

纵上所述, 场地原始地貌属于滨海滩涂湿地, 在强震作用下存在液化饱和砂土层及易震陷的软弱土层,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差, 因此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1) 第4.1.1条规定, 本场地的建筑抗震地段类别属于抗震不利地段。

4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场地开阔而平坦, 没有发现全新世活动断裂、滑坡、土洞、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 在强震时存在易产生震陷的软土, 因此本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当选择适当的地基基础方案才能适宜本工程建设。

5 地基与基础方案

本场地所揭露的地基土除 (1) 层是必须挖除的人工填土外, 第 (2) 层、 (3) 层土是承载力小于100kPa的软弱土, 质软易产生液化和震陷, 对于拟建为一层地下室高度为8层的建筑物来说, 是不能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的, 因此根据本地区的工程经验, 可采用复合地基筏板基础或桩筏基础。

5.1 复合地基

本场地地基土适宜选择干法水泥土搅拌桩, 即采用粉喷桩对地基土进行加固, 加固深度须超过软弱层的埋置深度约12.50m, 以下进入第 (4) 层不少于2.00m即可, 桩径φ=500mm, 有效桩长为10.0m (减去地下室深度) , 采用等边三角形布桩, 桩距由设计部门根据其荷载确定, 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通过计算进行估算, 最终设计依据载荷试验结果确定, 具体必须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执行。加固后形成复合体地基承载力不少于160kPa, 可以满足8层楼房上部荷载要求。

5.2 桩基础

本场地亦可采用桩基础, 以 (5) 层中砂或以下地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可选用高强度预制桩, 采用静压法施工。基桩直径一般为400mm~500mm, 桩端要求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为1.5d (桩径) 。预制桩设计参数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可参考表2。单桩极限承载力估算以 (5) 层中砂为据, 设计部门可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具体确定为准。估算时未考虑土层震陷和液化产生的负摩阻力的不利影响, 因此设计时应以试桩结果为依据。

注: (1)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起吊、运输、堆载和接桩等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 (2) 由于预制桩沉桩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 桩基施工时, 应控制好沉桩顺序及沉桩速率, 以免产生过大的地面隆起上抬, 影响邻桩施工质量, 由于场地开阔, 周边无建筑物, 对预制桩施工比较适宜。因 (1) ~ (4) 层土质较软, 对桩基施工的比较有利。

6 结论及建议

本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 存在饱和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的可能, 因此须采取必要措施。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设计特征周期0.45s。本工程适宜采用复合地基筏型基础或桩基础。海南岛为多台风地区, 设计时应考虑风荷载。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浅谈建筑桩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布置 篇7

1 筏 (箱) 下桩基础勘察工作布置

1.1 勘探孔间距及数量的确定

采用筏 (箱) 下桩基础的建筑一般为高层建筑, 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桩的类型不同勘探孔间距和数量则不同。

摩擦型桩勘探孔间距为20~35m, 对带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的高层建筑, 布设勘探点时应与主楼一同考虑, 即主楼选择桩基础时, 裙房一般也宜选择桩基础, 但桩长不一定同主楼一致。布孔间距要考虑到拟建建筑条件, 如在主体建筑角点、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异较大处应有勘探点进行控制, 在框筒或筒中筒结构的中筒部分, 由于荷载明显偏大, 钻孔应密集一些。桩基工程勘探点的数量视工程规模大小而定, 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单幢高层建筑勘探点的数量不宜少于5个, 乙级不宜少于4个, 对于宽度大于35m的高层建筑, 其中心应布置勘探点。控制性勘探点应占勘探点总数的1/3~1/2。

对于端承桩, 勘探点应按柱列线布置, 其间距应能控制桩端持力层层面和厚度变化, 宜为12~24m, 对相邻勘探点所揭露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超过10%时, 且单向倾斜时钻孔应适当加密;对荷载较大或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或一柱多桩工程, 应每柱设勘探点。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

1.2 勘探孔深度的确定

1.2.1 预估单桩荷载 (以Qk表示)

勘察阶段在尚未明确荷载条件下, 可按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取常规荷载标准值进行估算, 常规荷载主要为结构自重恒载, 并适当考虑荷载条件, 当活载较大时, 一般取高值, 反之取中值或低值。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的常规荷载标准值可参考表1使用。

在建筑物总荷载或每层单位荷载明确后, 不同布桩方案有不同的单桩荷载。根据荷载与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 桩基布桩一般有正方形和梅花形两种, 后者较前者更趋合理, 主要是梅花形布桩其单桩负荷面积相对较小, 这样单桩负荷也小, 布桩相对多些, 有利于提高总的桩侧摩阻面积和桩单方混凝土承载力值, 进而节省投资。

布桩方案确定后, 正方形和梅花形不同布桩方案的单桩负荷面积可按下式估算:

F正=Sa2或:F梅=tan60°·Sa2/2≈0.866Sa2

式中:Sa为桩间距 (m) , 钻孔灌注桩桩间距Sa可按3倍桩径考虑, 预制桩间距Sa可按3.5倍桩径考虑。

通过估算单桩负荷面积, 再乘以筏 (箱) 基底单位平均荷载值即为单桩荷载。这一估算单桩荷载的方法比按建筑物总荷载除以基底面积的总布置桩数要简便快捷, 其精度可满足勘察工作评价要求。

例如:某高层公寓, 框剪结构, 轻质填充墙, 地面上28层, 地下室2层, 拟采用ϕ800mm钻孔灌注桩, 当按梅花形布桩时, 桩距按3倍桩径考虑, 单桩负荷面积为5.0m2, 建筑物竖向荷载按每层14kN/m2, 地下室为20kN/m2, 筏板厚按每增加一层其厚度增加0.07m, 则筏板重=0.07×28×25=49kN/m2, 则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单桩的竖向力估算为:Qk= (14kN/m2×28+20kN/m2×2+49kN/m2) ×5.0m2=2405kN。

1.2.2 单桩承载力Ra的确定

依据预估的单桩荷载Qk和邻近场地地层条件假设桩长, 估算有效桩长范围内平均桩侧摩阻力及端承力, 进一步估算单桩承载力 (以特征值Ra表示, Ra为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一半) , 单桩承载力Ra必须大于单桩荷载Qk (Qk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单桩的竖向力) 。注意在小桩和短桩能满足上部荷载的情况下, 宜优先选用小桩、短桩, 但也要视场地地层条件而定, 若分布稳定且强度较高的桩端持力层埋藏较深, 需设计较长的桩比较经济合理时, 也可设计较长的桩。若长桩的单桩承载力Ra远大于Qk, 可改变布桩方案, 拉大桩距, 使Sa> (3~3.5) d, 同样要满足Ra>Qk。Ra的确定关键问题是依据地层条件和单桩荷载Qk确定合理的桩径和桩长。

这里需要指出桩长与桩径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即一般情况下应控制长径比l/d<60, 以确保成桩质量, l/d过大, 往往成桩质量难以保证, 如果地层条件的限制需要选择桩入土深度较深, l/d过大时, 可选择较大的桩径为宜。

1.2.3 勘探孔深度的确定

当预估的单桩承载力大于单桩荷载时, 此时的控制性钻孔深度=基础埋深dz+有效桩长l+地基受压层厚度z。地基受压层厚度z可按应力比法确定 (σz=0.2σc) , 即P0·a (z/b, l/d) =0.2 (dz+l+z) γ, 通过试算求得z。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也可按桩端平面以下 (1~1.5) b (b为假想实体基础宽度) 的深度考虑。对可能有多种桩长方案时, 应根据最长桩方案进行。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 (3~5) d, 且不得小于3m, 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

建筑平面边缘的控制性钻孔, 因为地基受压层厚度较小, 经过计算, 可以适当减浅, 但其深度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

对于有主楼和裙房的工程, 主楼控制性孔深要满足变形计算要求;对于裙房,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要求的同一结构单元, 不适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桩基的原则, 主楼采用桩基时, 裙房一般也采用桩基础 (如果地基土强度较高, 经验算主楼、裙房差异沉降不大时, 也可以主楼采用桩基础, 裙房采用天然地基) 。当裙房采用桩基础, 其钻孔深度应满足桩基评价要求, 但孔深不一定与主楼同深, 具体深度应视地层情况及单桩荷载而定;也可主楼、裙房选用同一桩端持力层, 此时主楼为满堂布桩, 群房为柱下承台桩基。

2 大跨度的框架结构柱下承台桩基础勘察工作布置

2.1 勘探孔间距的确定

勘探孔一般按柱列线布置, 摩擦型桩勘探孔间距为20~35m, 端承桩勘探孔间距12~24m,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确定, 对柱网间距较大, 荷载较大且地基土条件复杂的场地, 可一柱一个勘探点。

2.2 勘探孔深度的确定

2.2.1 估算单柱荷载及单桩承载力

1) 单柱荷载可由设计单位提供, 也可根据柱网尺寸和单位面积的荷载估算;

2) 根据地层条件选择适宜的桩端持力层;

3) 设计桩径及桩长, 估算单桩承载力;

4) 依据单柱荷载和单桩承载力, 计算柱下承台桩数和承台面积;

5) 依据地层条件, 在确定合理的承台面积的基础上, 再次选择桩端持力层、桩径和桩长。同一建筑物当基础面积较大时, 不同柱列线单柱荷载可能差异较大, 可选择不同的桩径和桩长, 相应的勘探孔深度也不同。

2.2.2 勘探孔深度的确定

依据估算的桩长, 确定勘探孔深度。一般孔深为桩端平面下2~3m或3~5m (直径大者取大值, 直径小者取小值) 。控制孔深为桩端平面下 (2~3) b (b为承台宽度) 可满足变形计算要求。也可同时用应力比法验算孔深, 最后确定孔深。

3 结语

建筑桩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布置前, 必须明确建筑结构特征、基础形式和上部荷载情况, 当无法满足时可做常规估算, 但应与设计单位沟通, 以免弄巧成拙。在确定拟建建筑物是采用筏 (箱) 下桩基础还是采用柱下承台桩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单桩承载力预估值, 提出相应的勘察工作布置方案。同时, 在勘察过程中, 遇到情况变化, 应及时调整方案, 使之更加完善。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摘要:建筑桩基勘察方案布设和勘察工作布置既要满足设计要求, 又要经济合理。针对高层建筑或多层建筑的筏 (箱) 桩基础和柱下承台桩基础的勘察工作布置, 从拟建物单桩 (柱) 荷载的预估、单桩承载力的估算到勘探孔深度的确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 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建筑,桩基,勘察,工作布置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JG J72-2004,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JG 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建筑工程勘察对基础选型的影响分析 篇8

拟建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3.9万m2, 建筑占地面积约358亩, 一期工程项目由14栋 (1#~14#) 18F住宅楼 (其中4#、5#、8#、9#、11#~14#住宅楼设1层地下室、1#~3#住宅楼带1层商铺) 、1栋4F综合楼、1栋3F幼儿园、大门和1层地下室部分组成。拟采用框架~框剪结构, 桩基础、基础埋深待定。

2 建筑工程勘察

采用RTK测量放点, 北京54坐标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承接勘察任务后, 先后组织三次 (第一次9台XY-1型钻机、第二次6台XY-1型钻机、第三次6台XY-1型钻机) 进场钻探, 孔位采用RTK测量, 钻进每回次一般不超过2m, 无泵取芯, 岩芯采取率粘性土和完整岩石不少于80%, 砂性土和破碎岩石不少于65%, 并做好每回次的钻探记录。

取土 (岩) 样和标准贯入试验:控制性钻孔中每变层控制性采取土 (岩) 样, 做到每层有足够样品控制, 主要持力层不少于6个, 并及时密封送回测试室;每变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砂性土加密标贯次数, 每次标贯均清孔到底, 计算无误才进行试验。

根据拟建工程的性质、特点, 确定土样、岩石样的室内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 土样由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土工试验室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 的规定进行测试;岩石样由海南省农垦设计院土工试验室按《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 进行试验;水、土对建材的腐蚀性样由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土工试验室按规范要求进行测试。

安排3名工程技术人员跟班编录, 负责和监督钻机施工进程, 把好技术关, 工程总负责人对整个施工监督负责, 把好每个钻机编录的质量关, 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如表1)

3 基础选型及持力层选择分析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现场鉴定、室内测试成果和经验值进行分析评价, 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参数见表2。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建筑物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结合当地及邻近建筑施工经验, 建议各拟建建筑物基础方案如下:

3.1 1#~14#18F高层住宅楼

注:带*号者为经验值。

拟建的1#~14#18F高层住宅楼建议采用桩基础方案, 型桩为预应力管桩或钻孔灌注桩, 选择第 (10) 层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经济角度、施工难易程度、环境影响程度、成桩质量及工期分析, 建议采用预应力管桩, 桩径为400~500mm, 桩长以26~30m为宜, 桩基施工前应先进行试桩, 最终确定桩长、桩径及成桩的可能性。

3.2 1栋4F综合楼

拟建的综合楼位置所处地势低洼, 需填5~7m左右土才达到设计标高 (设计地坪标高±000=11.00m) , 可考虑整平后对填土 (建议填土为砂性粘土或含砂砾粘土) 进行强夯处理, 以处理合格满足设计要求后作为基础持力层;或填土后采用桩基础方案, 桩型为预应力管桩, 以第 (8) 层强风化凝灰岩或第 (9) 层粉质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长以15.00m为宜, 填土前必须把表层的杂草、植物根系及软土清除干净后, 再回填夯实。

3.3 1栋3F幼儿园

拟建的幼儿园位置地势低洼, 需填7~9m左右土才达到设计标高 (设计地坪标高±000=11.00m) , 可考虑整平后对填土 (建议填土为砂性粘土或含砂砾粘土) 进行强夯处理, 以处理合格满足设计要求后作为基础持力层;或填土后采用桩基础方案, 桩型为预应力管桩, 以第 (8) 层强风化凝灰岩或第 (9) 层粉质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长以15.00m为宜。

3.4 1层纯地下室部分

拟建的1层地下室部分可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 以第 (3) 层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基础型式筏板基础, 基础埋深约5.00m;考虑到地下室与住宅楼为整体建筑, 建议采用桩基础, 桩型为预应力管桩, 桩径为400~500mm, 桩长以15m为宜。

4 建筑基础选型分析

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经济角度、施工难易程度、环境影响程度、成桩质量及工期分析, 由于场地存在第 (8) 层强风化凝灰岩, 预应力管桩直接施工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考虑到其硬度较差且厚度不大, 可采取相应的引孔措施, 故建议拟建工程桩基础桩型采用预应力管桩。预应力管桩施工快捷, 可以缩短桩基施工工期, 并能较好保证施工质量, 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且造价较低, 桩基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队伍的成桩工艺, 为确保桩基工程的质量, 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的规范规程操作。

结合当地施工经验、经济性、工期及本次勘察成果, 场地内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1) 拟建的1#~14#18F住宅楼建议采用桩基础方案, 型桩为预应力管桩, 选择第 (10) 层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径为400~500mm, 桩长26~30m为宜, 桩的设计有关参数见表11, 桩基施工前应先进行试桩, 最终确定桩长、桩径; (2) 拟建的1栋3F幼儿园和1栋4F综合楼, 需填5~9m左右土才达到设计标高 (设计地坪标高±000=11.00m) , 可考虑平整后对填土 (填土为砂性粘土或含砂砾粘土) 进行强夯处理, 以处理合格满足设计要求后作为基础持力层, 基础型式采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 基础埋深以2.00m为宜, 或填土后采用桩基础方案, 桩型为预应力管桩, 以第 (8) 层强风化凝灰岩或第 (9) 层粉质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径为400~500mm, 桩长15m为宜; (3) 拟建的大门需填4.00m左右土才达到设计标高 (设计地坪标高±000=11.00m) , 可考虑整平后对填土 (填土为砂性粘土或含砂砾粘土) 进行强夯处理, 以处理合格满足设计要求后作为基础持力层, 基础型式采用筏板基础或墩基础, 基础埋深以2.00m为宜; (4) 拟建的1层纯地下室部分考虑到地下室与高层住宅楼为整体建筑, 建议采用桩基础, 桩型为预应力管桩, 桩径为400~500mm, 桩长以15m为宜。

5 结束语

城市民用建筑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有其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是工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要顺利而高效完成勘察工作, 首先要深入的了解该建筑工程岩土的基本特征特点, 对工程设计、施工的依据, 其质量的优劣的判断认真的采用建筑基础勘察技术与新型勘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工期和合理投资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勘察技术的不断进步。

摘要:对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 对于建筑接触选型而言, 勘察的分析与评价工作尤为重要。建筑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方面是因为地基土情况变化复杂, 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础选型涉及深基础、复合地基、浅基础、基础托换、甚至基坑降水支护, 要综合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协调等因素。本文就建筑工程勘察对基础选型的影响, 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勘察,基础选型,工程实例,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居庄, 王继斌.深圳特区小高层建筑基础选型与勘察要点.城市勘测, 2001 (3) .

[2]段红梅.高层建筑中岩土工程勘察分析及应用实例研究.山西建筑, 2009.

高层建筑地基勘察设计分析与探讨 篇9

1 高层建筑物的概念

“高层建筑物”, 顾名思义, 指较高的、层数多的建筑, 各个国家对该数值规定不同, 但大多指那些高于一般高度, 一般层数的多层建筑物, 例如:在英国家, 超过25.7m、8层以上的建筑物会被定义为高层建筑物;在韩国, 超过32in、多于7层的建筑物会被定义为高层建筑物;在中国, 2005年出台规定, 把多于10层的住宅, 高于24m的综介性建筑、公共建筑、其他建筑定义为高层建物。

2 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勘察

2.1 现状

在高成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人对工程的地质勘察价值、关键性缺少足够的认识, 还有的在勘探方法上有所欠缺、在地质勘察方面监管不利等问题出现。地质勘察工作是在工程的先期进行, 由施工单位自行选择勘察的单位, 由于大部分施工单位对地质勘查工作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知识, 对其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因此对勘察方的技术要求不够严格, 一般都是有成果可见就行, 再加上对勘探所需费用的过多考虑, 往往把技术要求排在较次要的位置。地质勘探工作大多是在野外进行检验土工、整理资料, 在过程中缺少监管, 均由勘探单位单独作业, 究竟深度是多少、具体钻了多少个孔、采取多少土样、验收土工进行了多少次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纰漏, 只凭借勘探者的职业素养、道德是很难得到保证的。至于后期施工图审查也会对勘察结果审查, 但基本上只要是数据方面的信息写得合格, 就都能够保证通过了, 因此, 经常性的发生地质构成和现实施工过于不符合的情况, 引起力学指标准确性无从判断, 地基的承受力的取值、方法都存有问题。

2.2 高层建筑地基勘察的内容

高层建筑地基勘察的内容:1) 要查清工地范围内以及其方圆地区是否存在不良的地质现象、是否存有地下设施、老河道等等;2) 要查明地基的地层结构、是否均匀、各个岩土层的施工性质, 确保不影响工程稳定性;3) 要勘察其地下水的埋藏情况、所属类型、深度、水的组成成分、流动情况、随季节性变化的程度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 判断出地基的地质和地下水对建筑可能存在的影响, 进而出台及时奏效的措施方法;4) 要在抗震以及设防区域内明确区分危险、不利以及有利地界, 判断土的种类和场地的类型, 查清工地内是否存在可液化的土层。一旦工地的抗震设防的烈度大于或者等于“6”度, 则必须区分工地的土质、场地类型。一旦工地的抗震设防的烈度大于或者等于“7”度, 那么就必须区分出饱和粉土、饱和砂土的地震液化指数。

2.3 地基的基础设计内容

2.3.1 扩展基础的计算

1) 要计算基础底面积, 依据地基承受力和变形计算得到数据;2) 计算基础高度、变阶处高度时, 应按照早剪切、冲切计算来得出数据;3) 基础底板的配筋要通过抗弯计算得出。

2.3.2 箱筏基础的设计

箱筏基础的高度应符合结构刚度和承受力的基本要求。箱筏底板厚度应按整体的刚度、实际受力、防水性能等来确定。计算底板时, 在考虑弯承载力之外, 其斜截面受剪承载也要达标。梁板式筏基基础梁的承载力要达到正截面受弯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要求, 还要检验底层柱下的基础梁顶面局部的承载力。梁板式筏基底板的板格则应达到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2.3.3 桩基础设计的相关要求

桩基础的计算要考虑承载能力极限这一条件, 并依照桩基的功能、受力等要素计算其竖向和水平承载力;计算好桩身、承台的承载力;对细长桩基础应做桩身压屈的计算及检验;对混凝土预制桩, 计算时要依据施工时的锤击、吊装等相关作用;如果基础桩端平面下有软弱下卧层, 应对其承载力进行检验。对桩端持力层是软弱土的1、2级建筑桩基, 并且是粉土、孰土或者存在其1级建筑桩基, 则需沉降的计算、检验。

出现此三种情况, 需要考虑桩侧的负摩阻力。1) 桩基穿过的土层厚而松、散、存在欠固结土层、自重湿陷性黄土, 并且达到相对硬度;2) 桩附近有软弱的土层, 周围地面局部承担长期、较大的负荷, 还有地面大面积承载, 地下水位降低, 加大了桩周土中的有效应力, 发生明显的压缩沉降;3) 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沉降。

3 勘察特殊性土注意的问题

勘察特殊性土1) 要注意黄土的湿陷性问题。在使用灰土或土桩挤密方案解决此项问题时, 建筑场地的地基湿陷等级、类型以及该土层的覆盖区域, 还有非湿陷性土层的性质及深度等调查十分重要, 另外还需提供地基土的自重湿陷系数、湿陷系数、含水量、最优含水量、十密度以及最大十密度等数据;2) 粉土、砂土液化问题。在用砂石桩挤密等方案解决该问题时, 场地液化的等级、地基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的比贯入阻力、锤击数、液化土层的层位及厚度和相对密度问题的调查是关键;3) 利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方案建设高层建筑时, 应查出承受能力较强、合适的土层厚度、埋深、力学性质和地基土承载力的特征值;4) 为增强高层建筑的地基承载力, 选择半刚性增强体、柔性增强体复合方案时, 要查出软弱土层的覆盖面、厚度多少以及深度多少。

4 结语

伴着中国建筑业的迅速崛起, 建筑物的质量问题也随即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 因建筑质量不过关而发生的事故频繁出现, 给百姓的生活、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影响, 建筑物的地基施工是否合格, 严重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 因此,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地基勘察的设计、分析十分重要, 要确保做好此项工作, 使百姓的生活、生命、财产得到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规模.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探讨.中国勘察设计, 2012.

浅谈衡水市民用建筑勘察工作 篇10

关键词:岩土 主要地层 勘察 工程

1 衡水市市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

衡水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断陷区(Ⅱ24),跨越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北部为冀中拗陷(Ⅲ212),中部为沧县隆起(Ⅲ213),东部边缘属黄骅拗陷(Ⅲ214),南为临清拗陷(Ⅲ216)。衡水市区位于Ⅲ级构造单元临清拗陷的次级构造新河凸起与冀中拗陷交汇部位,第四纪以来,本区仍处在振荡性不均匀下降状态,堆积物厚度各地差异很大,为一套松散多层结构的堆积物,岩性为粘性土、粉土、粉砂等。

2 衡水市市区代表性地层分布

以下是某小区勘察工程实例,钻孔深度为50m,揭露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填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夹粉质粘土,含少量砖块。层厚0.50-3.90m,底板埋深0.50-3.90m。回填时间约5年以上。

①1层杂填土:杂色,多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层厚0.80-2.00m,底板埋深0.80-2.00m。

②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1-0.3m的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3.80-8.00m,底板埋深6.50-9.40m。

②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塑,中压缩性,层厚1.00-

1.90m,底板埋深5.50-6.80m。

③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1.6-4.50m,底板埋深10.20-12.00m。

④层粘土:黄褐色,含锈斑,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可塑,中压缩性,层厚0.70-2.50m,底板埋深11.10-13.50m。

④1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0.60-1.30m,底板埋深11.60-12.30m。

⑤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1-0.3m的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7.00-9.40m,底板埋深19.50-21.50m。

⑤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0.80-1.20m,底板埋深17.00-17.50m。

⑤2层细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2.30-2.50m,底板埋深17.90-18.00m。

⑥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1.70-3.00m,底板埋深22.00-23.50m。

⑦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2-0.4m的薄层粉土及粘土,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1.50-3.00m,底板埋深24.10-25.50m。

⑧层粉土:浅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锈斑,湿,密实,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层厚3.50-4.90m,底板埋深28.50-29.90m。

⑨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密实,层厚5.10-7.30m,底板埋深35.00-36.00m。

⑩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1.70-2.50m,底板埋深37.60-38.00m。

{11}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密实,揭露层厚6.60-9.50m,揭露底板埋深44.60-45.00m。

{12}层粉土:浅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锈斑,湿,密实,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揭露最大层厚5.40m,揭露最大底板埋深50.00m。本次勘探未穿透此层。

{12}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2-0.4m的薄层粉土及粘土,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揭露层厚11.60m,揭露底板埋深50.00m。

3 衡水市区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场地位于Ⅲ级构造单元临清拗陷(Ⅲ216)的次级构造新河凸起与冀中拗陷交汇部位。新构造活动迹象不明显,未发现地裂缝、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4 水文等自然地质条件

浅层地下水埋藏浅,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工业、民用弃水入渗回归。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降小,侧向径流微弱。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因素的影响,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50-3.80m。年高水位多出现在汛期的8-9月份或稍滞后些时间,低水位多出现在5-6月份。年水位变幅约2-3m。衡水市区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大部分场区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弱到中等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建议设计、施工时对基础及以下建筑材料采取抗腐蚀措施。场地标准冻土深度为0.6m;风载0.3kN/m2;雪载0.35kN/m2。

5 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衡水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各土层剪切波速Vs范围值在127~389m/s,场地土的类型大约24m以上为中软土,24m以下为中硬土,20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值在169~175m/s,覆盖层厚度>50m。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设计地震分组(二组)和场地类别(Ⅲ类),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55s。

6 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对衡水市区20m以内粉土(砂)进行液化判别,地下水位深度按近期内(近五年)年最高水位1.00m计算。判别结果本场地不液化,故本地处于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

7 常用的复合地基类型及设计参数

8 基坑开挖支护措施

衡水市区基坑开挖常水泥土墙进行支护兼作为隔水帷幕,基坑开挖或支护设计参数如下:

9 基坑排水

场地上部地层以粉土、粉砂为主。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50-3.80m,如遇汛期需进行降水。建议采用管井法进行降水。各工程地质层渗透系数可参考以下值:

10 基础抗浮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与生活用水的渗透。大气降水量多年平均为499.6mm,而多年的蒸发量为1800mm,基础抗浮设防水位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确定为假定高程-1.00m。

参考文献:

[1]杨科峰.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2]马琳.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3).

[3]侯石涛.城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勘察动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04).

作者简介:田萍(1983-),女,河北衡水人,助工,大专,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勘察(工民建、路基及桥梁地基勘察)。endprint

摘要:作者凭借多年从事衡水地区工民建勘察工作的经验,总结了衡水市区多项民用建筑勘察工程的共性,以工程实例为论据,对衡水市区代表性地层、岩土参数的建议值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岩土 主要地层 勘察 工程

1 衡水市市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

衡水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断陷区(Ⅱ24),跨越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北部为冀中拗陷(Ⅲ212),中部为沧县隆起(Ⅲ213),东部边缘属黄骅拗陷(Ⅲ214),南为临清拗陷(Ⅲ216)。衡水市区位于Ⅲ级构造单元临清拗陷的次级构造新河凸起与冀中拗陷交汇部位,第四纪以来,本区仍处在振荡性不均匀下降状态,堆积物厚度各地差异很大,为一套松散多层结构的堆积物,岩性为粘性土、粉土、粉砂等。

2 衡水市市区代表性地层分布

以下是某小区勘察工程实例,钻孔深度为50m,揭露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填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夹粉质粘土,含少量砖块。层厚0.50-3.90m,底板埋深0.50-3.90m。回填时间约5年以上。

①1层杂填土:杂色,多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层厚0.80-2.00m,底板埋深0.80-2.00m。

②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1-0.3m的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3.80-8.00m,底板埋深6.50-9.40m。

②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塑,中压缩性,层厚1.00-

1.90m,底板埋深5.50-6.80m。

③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1.6-4.50m,底板埋深10.20-12.00m。

④层粘土:黄褐色,含锈斑,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可塑,中压缩性,层厚0.70-2.50m,底板埋深11.10-13.50m。

④1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0.60-1.30m,底板埋深11.60-12.30m。

⑤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1-0.3m的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7.00-9.40m,底板埋深19.50-21.50m。

⑤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0.80-1.20m,底板埋深17.00-17.50m。

⑤2层细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2.30-2.50m,底板埋深17.90-18.00m。

⑥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1.70-3.00m,底板埋深22.00-23.50m。

⑦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2-0.4m的薄层粉土及粘土,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1.50-3.00m,底板埋深24.10-25.50m。

⑧层粉土:浅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锈斑,湿,密实,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层厚3.50-4.90m,底板埋深28.50-29.90m。

⑨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密实,层厚5.10-7.30m,底板埋深35.00-36.00m。

⑩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1.70-2.50m,底板埋深37.60-38.00m。

{11}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密实,揭露层厚6.60-9.50m,揭露底板埋深44.60-45.00m。

{12}层粉土:浅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锈斑,湿,密实,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揭露最大层厚5.40m,揭露最大底板埋深50.00m。本次勘探未穿透此层。

{12}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2-0.4m的薄层粉土及粘土,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揭露层厚11.60m,揭露底板埋深50.00m。

3 衡水市区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场地位于Ⅲ级构造单元临清拗陷(Ⅲ216)的次级构造新河凸起与冀中拗陷交汇部位。新构造活动迹象不明显,未发现地裂缝、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4 水文等自然地质条件

浅层地下水埋藏浅,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工业、民用弃水入渗回归。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降小,侧向径流微弱。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因素的影响,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50-3.80m。年高水位多出现在汛期的8-9月份或稍滞后些时间,低水位多出现在5-6月份。年水位变幅约2-3m。衡水市区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大部分场区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弱到中等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建议设计、施工时对基础及以下建筑材料采取抗腐蚀措施。场地标准冻土深度为0.6m;风载0.3kN/m2;雪载0.35kN/m2。

5 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衡水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各土层剪切波速Vs范围值在127~389m/s,场地土的类型大约24m以上为中软土,24m以下为中硬土,20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值在169~175m/s,覆盖层厚度>50m。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设计地震分组(二组)和场地类别(Ⅲ类),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55s。

6 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对衡水市区20m以内粉土(砂)进行液化判别,地下水位深度按近期内(近五年)年最高水位1.00m计算。判别结果本场地不液化,故本地处于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

7 常用的复合地基类型及设计参数

8 基坑开挖支护措施

衡水市区基坑开挖常水泥土墙进行支护兼作为隔水帷幕,基坑开挖或支护设计参数如下:

9 基坑排水

场地上部地层以粉土、粉砂为主。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50-3.80m,如遇汛期需进行降水。建议采用管井法进行降水。各工程地质层渗透系数可参考以下值:

10 基础抗浮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与生活用水的渗透。大气降水量多年平均为499.6mm,而多年的蒸发量为1800mm,基础抗浮设防水位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确定为假定高程-1.00m。

参考文献:

[1]杨科峰.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2]马琳.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3).

[3]侯石涛.城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勘察动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04).

作者简介:田萍(1983-),女,河北衡水人,助工,大专,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勘察(工民建、路基及桥梁地基勘察)。endprint

摘要:作者凭借多年从事衡水地区工民建勘察工作的经验,总结了衡水市区多项民用建筑勘察工程的共性,以工程实例为论据,对衡水市区代表性地层、岩土参数的建议值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岩土 主要地层 勘察 工程

1 衡水市市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

衡水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断陷区(Ⅱ24),跨越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北部为冀中拗陷(Ⅲ212),中部为沧县隆起(Ⅲ213),东部边缘属黄骅拗陷(Ⅲ214),南为临清拗陷(Ⅲ216)。衡水市区位于Ⅲ级构造单元临清拗陷的次级构造新河凸起与冀中拗陷交汇部位,第四纪以来,本区仍处在振荡性不均匀下降状态,堆积物厚度各地差异很大,为一套松散多层结构的堆积物,岩性为粘性土、粉土、粉砂等。

2 衡水市市区代表性地层分布

以下是某小区勘察工程实例,钻孔深度为50m,揭露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填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夹粉质粘土,含少量砖块。层厚0.50-3.90m,底板埋深0.50-3.90m。回填时间约5年以上。

①1层杂填土:杂色,多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层厚0.80-2.00m,底板埋深0.80-2.00m。

②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1-0.3m的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3.80-8.00m,底板埋深6.50-9.40m。

②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塑,中压缩性,层厚1.00-

1.90m,底板埋深5.50-6.80m。

③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1.6-4.50m,底板埋深10.20-12.00m。

④层粘土:黄褐色,含锈斑,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可塑,中压缩性,层厚0.70-2.50m,底板埋深11.10-13.50m。

④1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0.60-1.30m,底板埋深11.60-12.30m。

⑤层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1-0.3m的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压缩性,层厚7.00-9.40m,底板埋深19.50-21.50m。

⑤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0.80-1.20m,底板埋深17.00-17.50m。

⑤2层细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2.30-2.50m,底板埋深17.90-18.00m。

⑥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中密,层厚1.70-3.00m,底板埋深22.00-23.50m。

⑦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2-0.4m的薄层粉土及粘土,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1.50-3.00m,底板埋深24.10-25.50m。

⑧层粉土:浅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锈斑,湿,密实,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层厚3.50-4.90m,底板埋深28.50-29.90m。

⑨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密实,层厚5.10-7.30m,底板埋深35.00-36.00m。

⑩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层厚1.70-2.50m,底板埋深37.60-38.00m。

{11}层粉砂:浅黄色,级配一般,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与暗色矿物,饱和,密实,揭露层厚6.60-9.50m,揭露底板埋深44.60-45.00m。

{12}层粉土:浅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锈斑,湿,密实,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揭露最大层厚5.40m,揭露最大底板埋深50.00m。本次勘探未穿透此层。

{12}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夹厚度约0.2-0.4m的薄层粉土及粘土,含锈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中压缩性,揭露层厚11.60m,揭露底板埋深50.00m。

3 衡水市区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场地位于Ⅲ级构造单元临清拗陷(Ⅲ216)的次级构造新河凸起与冀中拗陷交汇部位。新构造活动迹象不明显,未发现地裂缝、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4 水文等自然地质条件

浅层地下水埋藏浅,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工业、民用弃水入渗回归。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降小,侧向径流微弱。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因素的影响,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50-3.80m。年高水位多出现在汛期的8-9月份或稍滞后些时间,低水位多出现在5-6月份。年水位变幅约2-3m。衡水市区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大部分场区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弱到中等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建议设计、施工时对基础及以下建筑材料采取抗腐蚀措施。场地标准冻土深度为0.6m;风载0.3kN/m2;雪载0.35kN/m2。

5 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衡水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各土层剪切波速Vs范围值在127~389m/s,场地土的类型大约24m以上为中软土,24m以下为中硬土,20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值在169~175m/s,覆盖层厚度>50m。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设计地震分组(二组)和场地类别(Ⅲ类),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55s。

6 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对衡水市区20m以内粉土(砂)进行液化判别,地下水位深度按近期内(近五年)年最高水位1.00m计算。判别结果本场地不液化,故本地处于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

7 常用的复合地基类型及设计参数

8 基坑开挖支护措施

衡水市区基坑开挖常水泥土墙进行支护兼作为隔水帷幕,基坑开挖或支护设计参数如下:

9 基坑排水

场地上部地层以粉土、粉砂为主。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50-3.80m,如遇汛期需进行降水。建议采用管井法进行降水。各工程地质层渗透系数可参考以下值:

10 基础抗浮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与生活用水的渗透。大气降水量多年平均为499.6mm,而多年的蒸发量为1800mm,基础抗浮设防水位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确定为假定高程-1.00m。

参考文献:

[1]杨科峰.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2]马琳.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3).

[3]侯石涛.城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勘察动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04).

上一篇:保护配置的选择下一篇:企业培训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