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

2024-05-19

化境(精选八篇)

化境 篇1

一、严复的“信达雅”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翻译标准自然是严复的“信达雅”,“信”指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行文通顺流畅,“雅”指译文典雅,有文采。信是将原文按照目的语语法形式做适当调整,从而使译文准确表达出原意。达即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形式特点,易于读者理解。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

翻译一般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大类别。对文学翻译来说,“信”是基础,程度灵活多变。一千个译者的笔下纵然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但莎翁戏剧的情节、人物甚至语言结构必然相似。文学翻译作品要在译入语文化中存在和被接受,就应当遵循译入语的文化语言规范,即要做到 “达”。由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存在语言、文学系统和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为保持原文的文学性,“信”与“达”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需要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尽量做到保留原汁原味。文学作品一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谐的氛围来表达作者思想内容,需通过“雅”的翻译来传达,否则会损失原有文学性。非文学翻译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两条总原则即准确理解、通常表达,实乃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 和“达”。“信”在非文学翻译中至关重要,信息须准确无误, 否则可能后果严重。任何译文都要“达”,要做到通顺流畅。 “雅”在非文学翻译中表现不明显,科技文章无需文雅,只要准确说明事实即可,有些文体如法律,甚至不允许使用文学色彩的语言,因为文学语言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笔者认为严复的“信”与“达”适用于所有翻译,包括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但“雅”只适用于文学翻译,在非文学翻译中无需使用。

二、钱钟书的“化境说”

“化境说”是钱钟书从汉代文学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 里的一段训诂文字中引申出的。“化境说”以“化”为核心, 强调翻译的忠实性,入化的翻译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

“化境”在非文学翻译中基本上意义不大,拿文学翻译举例来说。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将“化境说”简单具体化,提出翻译中国诗词要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张,在翻译中实现这三美就基本完成了“化”的过程。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译,因为“落木萧萧”三个草头,“长江滚滚”三个三点水,萧萧、滚滚又是叠字,这种形美和音美如何能转达呢?请看下面译文:

自译:The rustling leaves in broad forests are falling once in a while;

The mighty Yangtze River is flowing fast and impetuously.

许译: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在笔者译文中,虽然把原诗句意思表达出来了,但缺失了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以及对仗,译文句子结构不够整齐。 笔者自己的译文虽然也是经过多次反复修改,但远远没实现 “化境”,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相比之下,原诗的“无边”和“不尽”对仗工整,译文boundless和endless也是遥遥相对;原诗“萧萧”是叠字,译文也重复了shower, 并且和“萧”音似;原诗三个草头,译文也是三个sh的头韵, 原诗有三个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r的头韵。许先生将原文特殊的汉字现象转为英语中的头韵,真是巧妙至极。但是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只译了意,而没有传达原文的音美和行美,这是有所失,但加上了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 这个叠字片语,实现三美齐全。许老的译文基本实现了“化” 的过程,尽管细节上有所改变,但基本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诗意,尤其许先生以创补失体现了这位翻译大家的深厚功底和艺术造诣。“化境”对于译者来说的确不易,所以“化境” 是翻译中的最高理想,应该是每一个译者奋斗的目标。

三、“信达雅”与“化境”论

化境 篇2

浪漫主演:

执行导演:XXX

策划编辑:XXXX策划团队

时间:200X-XX-XX

地点:XXX大酒店^

爱,一种浪漫的情怀;浪漫,是种高雅的格调。

亲爱的把你的心与我相爱的心不会有隐藏

让我们的心相连

孤单的舟就有了双桨

就能远航

风格定位:全新视觉震撼特效布置,专业演出舞台及灯光巧妙运用于婚礼设计;将西式婚典中圣洁、浪漫、庄重、典雅发挥到极至;完整的构思理念,精心编排的剧情创意及多种全新道具的首创,更将婚礼打造成一部诗歌般恢弘的盛典!

(开篇序曲)

正午11点XX分左右,新人的车队将在督导的指引下,缓缓停靠在饭店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XX大酒店,彩带漫天飞舞;在亲友盛大的迎接下,伴郎为新郎打开车门,新郎率先步出车门,迎接新郎的是来宾们幸福洋溢的笑脸;在快乐、喜庆的氛围中,新郎绕过花车车头,来到靠近酒店门口一侧为新娘打开车门;新娘一身如雪般圣洁的婚纱,在新郎的搀扶下踏出花车,同样也踏出这条看花开成海的幸福之路。

来宾报以热烈的掌声,礼花再次为新人绽放;这是一片快乐的海洋,这是一座幸福的国度。(婚场布置)

饭店正门处,左右各放置X型迎宾牌,将新人的写真海报装裱在X支架上方,体现新人的品位及内涵,婚礼的艺术形式将展现在来宾的第一感官上。借此形式表现,踏入酒店伊始预示着新人未来的岁月里必将如婚典般精彩纷程。X迎宾牌上只简单以蓝色雪纺纱、鲜花装点,大气而不落俗套。X迎宾牌能在酒店有两场婚宴的同时准确的将宾客带到盛大的婚宴举办的具体位置,体现一对新人的待客之道.(现场布置)

婚礼的主通道以金光大道铺垫而成,绚目的灯光照耀下,更加显示出新人婚礼的富贵及吉祥!婚礼主通道的金光大道最前端,坐落欧式浪漫水晶亭。欧式浪漫水晶亭以法式雪纺纱装扮,当所有的灯光开启之时,各种色彩的闪耀将共同烘托出魔幻灯光的特效;可以拥有水晶亭的人,将会是怎样的独一无二。新娘将在美轮美奂情景的衬托下登场!装点金光大道两侧的是浪漫鲜花通道,由河南知名花艺师倾力打造经典花艺设计:玫瑰百合之约,新颖别致的花艺设计,美伦美奂的视觉体验;经过金光大道走台必将花香泗溢;

主舞台正中央欧式鲜花三联背景,高背景将填满整个宴会空间,使舞台与背景达到完整的统一;米黄色欧式雪纺纱幔布局,红色雪纺纱点缀,高雅的幔头在背景上端蜿蜒使整个背景更能体现出西式背景的大气;背景正中央悬挂婚礼英文:Wedding,周边以白色羽毛点缀。整个欧式鲜花三联背景层次感分明,亦符合西式舞美的整体风格。

婚礼前新人准备(婚礼督导指导进行)

新人简短的迎宾之后,由婚礼天使代替新人迎宾;新人到包房暂息。仟禧百合主持人、督导、摄像、灯光、音响、DJ、及婚礼团队就位。"

新人就位。

11:50----12:00之间,婚礼盛典正式开篇。

(新郎登场)

主持人登台致开场词,并邀请新郎耀世登场。

澎湃的音乐响起,一号、二号机位追光灯打向鲜花水晶花亭。礼仪天使轻轻为新郎撩起水晶珠帘,新郎昂首挺胸、大步流星踏上人生的颠峰,绽放人生最璀璨的辉煌。

新郎步上舞台,旋身,右手握手捧花向前,左手背后,绅士的向所有来宾深深的鞠一躬。主持人与新郎、来宾交流,构驾一道交流的平台。

(华美瞬间•天使传说)主持人讲述天使传说:

每一个女孩都是无泪的天使,当她遇见爱的人的时候便会落下第一滴泪,从此她也便不再为天使,因为她为心爱的人放弃了整个天堂……

音乐高潮副歌部分唱响。

一号、二号机位追光灯瞬间转移至欧式浪漫水晶亭。(婚礼总督导指挥调控各部门).瞬间欧式浪漫水晶亭灯全部亮起,一号机位追光灯打向主宴厅大门处,婚礼天使将带有鲜花装饰的主宴会大门缓缓开启,新娘在四名手捧梦幻水晶魔球的伴娘簇拥下缓缓走出来到华彩流溢的魔幻水晶亭中央,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娘完美的展现在来宾们的眼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有来宾侧目,有感而自发的掌声响彻全场。此环节势必将掀起婚典第一节的高潮。

新郎注视着自己心爱的人,一步一步一步的迈向今生的知心爱人。婚礼天使为新郎拉开欧式浪漫水晶亭的灯帘,新郎面对着这个将为自己付出一生的女人,单膝点地为美丽的公主献上艳美的手捧花,魔幻水晶亭中知心爱人柔情万千,他们未来也必将如这绚美的灯光一样多姿多彩。新娘扶起新郎,接过手捧花也便正式的接受了新郎的求婚。新郎自然的站到新娘的一侧,两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相互对望通过眼神的交流表现出那份只存在情侣间的默契。浪漫的音乐再次响起,新郎首先迈出一步,拉着新娘的手踏上梦中的婚礼殿堂,新人不时的对望,幸福在蔓延。婚礼天使抛洒着花瓣,鲜花是幸运的,因为它们今天将见证一段倾城之恋的完美结果。

(问誓●言誓●真情独白)

新人登临婚礼主舞台,喜庆的气氛传递到婚场的每一个角落。来宾为这对幸福的伴侣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婚礼督导指派婚礼天使递送麦克风并接下新娘的手捧花。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新人各自讲述爱人让自己最感动的最难忘的事!爱人,你的一切,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将牢记心中,谢谢你,谢谢你能将你心与我!

新人站在了礼台中央,主持人:“新郎请将你深情的右手放在你胸前,在此我当着所有来宾向你正式发问:你是否愿意与你身边这位美丽的姑娘结为一生的夫妻?无论富贵或贫穷,健康或忧愁,你是否愿意……”

当面对自己最爱的和最爱自己的人的时候,在所有来宾的见证中,天堂的气息净化着相爱的人的心灵。

此刻,爱的信念是如此的坚定不移,有种爱恋叫做生死相许,不离不弃。

新郎回答“我愿意”(重音放在“愿”字上)干脆利落,铮铮有力。

主持人同样向新娘郑重发问。

在新娘轻声说出“我愿意”之后,王菲的《我愿意》高潮部分唱响。将婚礼推向一个高潮。“我愿意”三个字,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感情,生命的旅途中充满了荆棘、坎坷,漫漫人生路能牵手走完今生的又是怎样一份感情?因为愿意,所以值得。

(婚礼督导通过远程遥控器控制泡泡机制造出漫天的彩色泡泡,为婚礼增添浪漫主义氛围)

(指环——“缘”来是你)

主持人请新人交换爱的信物。

追光灯跟至花亭中,一位婚礼天使款款而来,将那象征这幸福永恒的钻石戒指送到新人的面前;这是永恒的象征,这是爱的升华,新人将在所有来宾的见证下,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这枚小小的指环。

新人相对而立相互交换结婚信物;新人将戒指佩带在彼此的无名指间,请新人展示你们爱情的承诺,这是你们示爱的纽带和忠贞不渝爱情誓言的凭证,戒指牵绊着两颗被爱燃烧的心,凝聚着爱的力量.也象征着永恒的爱情和灿烂的人生.把你们戴好戒指的双手环扣在一起,高举展示给所有的来宾:执子之手,偕老与共!

无名指又叫连心指,大家可以将伸揩两只手,将中指向下弯曲,对靠在一起,然后将其他四指分开,大家会发现,只有两根无名指是怎么也分不开的,因为无名指代表夫妻,是一辈子不分离的。真正的爱,粘在一起后,是永生永世都分不开的,这就是夫妻。从此,这对新人将心心相系,心意相通,一起孝顺父母,共同建造温馨的家……

此时此刻,所有的柔情都凝聚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诗如画。

备注:。新人相互为彼此戴戒指的同时注意,不要翘起手指影响了摄像师的拍摄效果。正确方式为左手大拇指按住对方左手的虎口位置,小拇指轻轻托起对方的无名指。

(辉煌•华彩)

一对新人在舞台之上点燃新的家庭烛火(由婚礼督导指挥,快乐天使进行传递),然后新郎新娘共同点燃两人的鲜花水晶烛台,象征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同时释放爱情的力量,点燃幸福的光芒。(婚礼督导低位引导)

荧荧的烛光,通过新人的双手缓缓燃亮,婚礼现场充盈着幸福,温馨的气息!透过浪漫的烛火,甜蜜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位嘉宾的脸庞!在烛火的映衬下,为美好的婚姻许愿,追光追随,这时将会出现最深情的一幕。烛光热情奔放的燃着,就好似二位新人的爱情,那样热烈,那样温情,烛火照亮了舞台,新郎和新娘在烛火的映衬中的微笑,那么甜蜜,花开有声幸福若侣…….备注:新人点亮了烛台后,新郎高举点火枪向来宾展示。

(婚礼天使接下烛引)

柔软的音乐流淌在耳边。从舞台右侧由婚礼礼仪天使将S荧光香槟塔缓缓推出,(香槟台上放有香槟液两瓶,)

新人共同将承载着幸福、欢乐的香槟美酒注入香槟塔,流进香槟塔的液体变换成蓝色,蓝色象征大海——深远博大,最宽广的爱。远远望去整座水晶香槟塔散发着荧荧蓝光,是爱的印记,永不磨灭。

婚礼礼仪天使为新娘递送上话筒,接下香槟酒。

新娘注视着新郎坚定的说:

“我为你付出的,只有你知道,但这就够了”

婚礼礼仪天使接下话筒。

新人手臂相挽,温柔对视。双机位追光灯追随,柔美的音乐声中,新人共同饮下这交杯美酒。(感恩•挚爱)

新人相对而立,四手相牵,闭上双眸;在主持人语句的引导下,共同回忆这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在爱的路上有过太多的坎坷,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坎坷,才坚定了两个人结合的信心;彼此给予对方的信心,“爱的路上只有我和你”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好形容新人吗?如此亲密的两个人,彼此不知心存了多少感激,新人感激化为行动,向这个将为彼此付出一生的人深深的表达感谢;新郎退后一大步(音乐转换为:《我选择了你》副歌高潮部分:我选择了你,我从不后悔)向新娘深深的行礼感谢,新娘退后一小步矜持的行礼感谢,随后新人将这

颗感恩的心共同将为对方献上最最真挚的愿望,相互行鞠躬礼彼此感谢!

新郎张开你男人的臂膀,去拥抱你的爱人吧!新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风雨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旅途已花开成海。可以如此拥抱的两个爱人,又有怎样的言语可以表达此时的心情。礼花绽放,音乐推向高潮,所有的灯光全部闪耀;此环节将婚礼推向最顶峰。来宾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响彻全场。

(友情)

主持人邀请证/主婚人登台讲话。快乐天使递上话筒。(收回)

(感恩)

父亲、母亲这个永恒挚爱的称谓,是世界上最温馨的名词。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肩负着照顾儿女,抚养儿女,培育儿女的责任,他们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倾注在儿女的身上,无怨无悔,他们为儿女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儿女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会回来报答他们,他们只是希望儿女们能平平安安,到了晚年的时候,能长回家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吃个家常饭......如此简单的要求更能体现出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和伟大的精神,作为孝顺的儿女,难道不应该把你们最真挚的爱献给你们的父亲、母亲吗?

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德新人三鞠躬,表示对老人的敬意,一鞠躬,养育之恩记心中。再鞠躬,老人增寿新人增容。三鞠躬,共享天伦乐融融.新人将精心为父母准备的礼物送与父母,这份礼物无需贵重,只需用心,更能表现出新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在今天,在这神圣的殿堂,儿女们找到了他们的归宿,找到了他们相伴一生的人,此刻,让二位新人把他们对父母的崇敬化为一杯感恩的香茶,恭恭敬敬的献给父母,从此以后,一同孝顺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如白玉般的茶杯,沏上四杯浓浓的香茶。二位新人缓缓的端起茶杯,敬给四位为了他们劳碌了半生的父母。借此形式,以最虔诚的心态表达对父母的敬意。

尾声,感谢亲朋;

今天无疑是梦幻的,爱情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浪漫是一种高雅的格调。今天这所有的美丽只为新人而存在着、绽放着。

新人手挽手,(婚礼督导为新娘递上手捧花)音乐转变为欢快的乐曲,主持人带动来宾站在白色鲜花通道两侧的亲朋好友欢送一对新人,新人在来宾们有节奏的掌声中,慢慢退场。新人来到白色通道中央时,主持人请新人留步,提示一对新人将抛出这象征着幸福的手捧花。新娘手中的捧花,在空中抛出一条美丽的弧线。接到手捧的来宾将一生幸福、美满。主持人谢幕

新人向所有来宾招手示意。

盛大的婚礼氛围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新人换装,补妆,准备敬酒。

人生之化境 篇3

我们常常议论到某个人的时候说谁谁比较幼稚,谁谁不够成熟,谁谁比较老到。那么请问,成熟和老到的标准是什么?成熟和幼稚的区别点是什么?

很抱歉,我不能不说到一个方面,那就是对于恶的认识与对付恶的本领。很遗憾,人生中社会中还有许多的不善,还有许多的恶,幼稚的^碰到这种不善和恶,会很伤心,很意外,很痛苦,很投辙,甚至会在最初的几次打击后颓然垮台,或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或者走向了悲观和颓废。或者随波逐流自己也变成了不善和恶。

这种遇恶则全无办法,遇恶则大呼小叫,遏恶则上当受骗,遇恶则精神崩溃,或者铤而走险,变成了一个偏激者、破坏性的愤世嫉俗者直到冒险者和恐怖者一可以说,这些确是一个人相当幼稚的标志。而一个成熟和老到的人,则会坚定不移而又从容应战巧妙应对。化被动为主动,从恶的挑战中寻找善的契机,化不善的因素为善的因素,至少也要战胜恶转化恶而弘扬善,直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直到出污泥而不染。

从来不与恶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不在恶面前垮台自杀也不变得那么恶却是必须的与有用的。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出版规则。直到政策法令又是偏向于不谈至少是不多谈不深谈人间的恶的——对此,我倒没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这里确实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当人们的素质还相当不理想的时候,你谈恶谈得太多也许客观上变成了教唆为恶。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出版的普泛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悖论。我只是说,仅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把书写全面出全面,你也会因了各种理由而没有读全面。人们有时候会在书中选择甜美,而忽略了苦成辣涩酸,人们倾向于选择芳香而对腥臭视而不语。人们会接受随大流,而省略了或者干脆是回避了或者干脆是隐瞒了一些不雅的东西或者奥妙的东西或者过于敏感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回避和隐瞒,也没有一本书是专门为你的此时此地而写出来的,相反,那些书是书的作者针对他或她的彼时彼地的情况和问题而写出来的。这样,我们就必须善于实践,善于思索,善于区分,善于分析和总结概括,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成败得失中找出规律找出学问,琢磨出点玩意儿来。

“学会”不如“会学”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有哪几类东西难于从书本中学到呢?

一是操作性强而学理性少的东西。如游泳,如体操,与其靠书本不如靠示范,更要靠自己摸索实践。其次是不那么高雅不那么美妙的东西,举例略。再次是全新的东西,如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文艺新流派新手法的探索等,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我们还可以说,书本上有的就不再是创造,创造就必须依靠书本的同时离开书本、突破书本,到实践里边去另辟蹊径。

“装聋卖傻”使教育臻于化境 篇4

今晚,月光如银,轻轻地洒落寰宇。我心静如水地再次阅读了《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作者到最后,才听妹妹说:这位慈祥而睿智的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文中男孩无法割舍的爱好,他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他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给观众带来心旷神怡的享受。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那位老教授,一位素不相识的孩子站在面前,我能佯装耳聋,日复一日地听他拉并不娴熟的小提琴,并给他以莫大的激励吗?我想: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若偶遇这样的小孩,我百分百难以做到那位老教授那样:大智若愚地激励琴童,促使他信心百倍地苦练小提琴,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才华。

自称“耳聋”的老人耐心陪伴、用心聆听、殷殷期待,极大地增强了文中小男孩的自信心,使他坚持不懈地练琴,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老人知道:眼前的小男孩最需要的不是手把手的指点,而是“乐盲”无声的陪伴和适时的勉励。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人懂得这一教育的真谛,并忠实地践行着这一教育思想。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成功的案例!成功的秘诀一定是老人善于“装聋卖傻”。

有个朋友给我讲了她与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前些天,正上六年级的孩子让我给他买一根跳绳。下班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万通商厦选购跳绳。走到体育用品商铺前,很多纤细的跳绳映入我的眼帘。我暗暗琢磨:“这些细细的跳绳看起来轻飘飘的,跳起来肯定不得劲儿吧?”于是,我特意让老板给我拿出了一些粗一点儿的跳绳。我选了两根蓝色的,仔细一瞧,上面还清晰地印着“中小学生体育达标专用跳绳”、“体委教委指定用绳”。我想:这个跳绳结实一些,分量也重了一些,孩子一定喜欢。等回到家里,孩子迫不及待地迎上前来:“妈妈,您给我买了什么样的跳绳?”我把精心选购的跳绳递给他。他怯怯地说:“这个跳绳有点粗,会影响速度。”“这个跳绳很不错,还是‘学生体育达标专用跳绳’呢。”我一再解释。最终,他带了两元钱,到学校去买了细绳。傍晚放学回到家,他说:“妈妈,我1分钟跳了189次,全班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的170多次。”紧接着,他兴致勃勃地给我演示了一下,并强调说:“我们很多同学跳绳时,都是整个胳膊在绕圈儿,我是手腕儿在用力,这样抡出的是小圈,速度便比别人快。”我继续拷问他:“跳绳的这一技巧,是你们老师教的吗?”他说:“不是,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我暗自庆幸那天早上没有逼迫孩子携带我买回的粗一点儿的跳绳。要是我之前很强势地越俎代庖,孩子就享受不到班级跳绳冠军的荣耀和幸福了。

我很赞同这位朋友对以上故事的述说与点评。孩子是有自尊、有思想情感的独立的个体,我们家长不能主宰孩子的精神发育过程,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孩子从中不会有切实的心灵成长和收获!有一些资料显示:家长很精明干练,孩子可能畏畏缩缩。家长自身很强大,如果不注意与孩子互动的方式方法,就有可能弱化孩子探索的欲望和锻炼的机会,遮蔽了孩子这颗成长中的小星星的光辉。这类孩子逐渐习惯于成为听话的乖孩子,顺从父母,依赖父母,缩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舒舒服服地度日。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中学时学习成绩很优异,考上了外地的名牌大学。刚去,孩子就不适应陌生的环境和住校生活。母亲在那所大学陪伴了一段时间,可是,孩子依然不能独立地面对新生活。直升机式的父母花了重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转回本市的一所大学,希望孩子从此能够顺利地融入新的班级,安然地度过风华正茂的大学时代。可是事与愿违,孩子对新的大学生活还是很恐惧,仍然窝在家里不敢去上学。父母似乎拿她没有任何办法。于是,这个孩子便“顺理成章”地宅在家里,缩在温暖的避风港里任时光的潮水一脉一脉地流逝。如今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父母辛苦打拼,已经给孩子留下了丰厚的家产可供她一辈子衣食无忧,每年还抽出时间带孩子环游世界。但这个孩子绝大部分时间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除了吃喝玩乐看电视便无所事事。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只老母鸡对自己的宝宝宠爱有加。在危险来临时,老母鸡扑扇着苍老的翅膀快速飞奔过去罩住小鸡……老母鸡不知想过没有:等到自己永别的一天,小鸡能够直面风雨吗?它能够直面天敌吗?小鸡要学着自己捕食,也要学着自己逃避天敌啊。也许,小鸡还要体验“单飞”的惴惴不安感和快乐呢。

如果家长时时处处都很强势的话,恐怕孩子内心里一些旁逸斜出的创造性的想法就会被压抑,潜意识里不敢尝试和冒险。看来,家长需要时刻警醒:你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了吗?你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了吗?

积学养心自臻化境 篇5

在养生前提下的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里,讲的是一个“趣”字,学明的作品可谓集墨趣、意趣、情趣之大成。墨趣里重的是“气息和灵性”,它给予观者的不仅是悦目的视觉审美,而韵味的内敛,所抒发的则是微妙灵性感应和笔墨的品格高度。

“意趣”即“天趣”,是画家鲜活艺术感觉的展示,那种自然天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鲜活感觉则是学明与生俱来的东西。在我看来,学明画里的意趣主要体现在“以形写神”上。他笔下的高士、童子、各类动植物,甚至一块石头都画得十分有灵性。从他落笔赋形的从容淡定里即可窥见其扎实的造型功底,但他又摆脱一般的造型规范,与古人的超然心态隐然相通。

中国画里的“墨趣”、“意趣”,最终归结到的则是“情趣”。其实“情趣”应是画家“情商”的集中体现。绘画在技术层面上可能更注重“智商”,而在艺术或精神层面上,甚至艺术个性的发展上更能展示的则是画家的“情商”。在学明多种题材的绘画里,我比较偏爱他童年类的画作,那里面充满了学明对童年生活真情的眷恋。学明把童年记忆犹深的美好碎片转化为完整的画面,当我们面对他的作品时,那些悠远缥缈的怀旧心绪,那动人心灵的人间真情,就会悄然地重临我们的心头,在带给我们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在医治被异化的心灵。

在同代的画家圈子里,学明一直是我敬重和关注的画家之一,尽管我们君子之交几十年,斗淡如水,却冰心玉壶,相互关怀着对方的作品走进了不惑之年。一路走来,不少人追逐潮流,曾名噪时,如今却消失得渺无踪迹,能继续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个性,悄然而不动声色走上画坛前列的正是学明这样的真正迷恋于艺术并具有天才素质的画家。

论文学翻译中“化境”的实现问题 篇6

20世纪60年代, 钱锺书提出“化境”说在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新璋 (1984) 概括认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走过了“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阶段。“化境”是对“神似”的进一步发展, 是“形似”和“神似”的和谐统一, 将文学翻译推向了艺术的极致。“化境”说对中国译界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译界对“化境”思想做了大量研究, 有些纯理论对“化境”进行透彻解读与重新阐释, 有些理论结合实践, 分析翻译实例讨论“化境”译文的实现问题。然迄今为止, 较少研究从文学翻译体裁方面探讨“化境”的表征与实现问题。该文试图研究三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翻译“化境”的实现与评判。

2“化境”与文学翻译

钱锺书基于汉代文字学者许慎关于翻译的训诂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他亦提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实际也就间接承认了“化境”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可以接近或达到的 (钱锺书, 1981:20) 。这其中涉及到“度”的问题, 量变必然产生质变, “化”到何种程度才算达到“入化”的境界?单就钱锺书对“化境”的文字叙述, “化境”译文应该满足至少两点要求:第一, “语言表达自然”, 即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第二, “保留原作风味”, 即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风格、艺术性等。就具体翻译实践而言, “化境”译文的判定应全面考虑“内容 (包括形式和信息) 准确、语言自然、风味与原文一致”三个方面, 亦即达到“形神兼备”。

鉴于文学翻译的首要对象是文学语言, 因此了解文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文学翻译审美标准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张保红 (2011:7) 结合语言指义性的特点, 将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归纳为自指性、曲指性和虚指性。理解这些审美特性有助于译者充分关注文学文本中选词造句的文体效果以及谋篇布局的艺术性与诗学价值。文学作品的译文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自然 (张今、张宁, 2005:120) 。“准确”和“鲜明”强调原作内容的传递。而“生动”要求译文有艺术性, 富于文采。“自然”则类似于奈达“动态对等”中的“最自然的对等语”。

3 实例分析达到“化境”译文的翻译策略及其得与失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自身的语言和风格特点, 翻译时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期达到不同的文学效果。

3.1 小说翻译——闵福德译《鹿鼎记》

小说的基本特征与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情节叙述和充分的环境描写紧密相连 (张保红, 2011:28) 。小说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形象与象征、讽刺与幽默、词汇与句式、叙述视角四个方面。小说语言通常细致、具体,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原文:

韦小宝道:“那也没什么, 大丈夫能屈能伸,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烧柴 (忙乱之中, 将“不怕没柴烧”说成了“不怕没烧柴”) ……”

海老公回坐椅中……说道:“他会‘小擒拿手’, 那倒没什么, 可是他那一掌推在你右腰‘意舍穴’上, 这是武当派的‘绵掌’手法。后来他按你‘筋缩穴’, 再按你‘紫宫穴’……”

译文:

“That’s no big deal, ”quipped Trinket.“I know a thing or two about a thing or two.When there’s grass on the hill, there’ll be burnt kindling…” (He was very flustered, and got his Ancient Chinese Proverb about“kindling to burn”a bit tangled up.) “You Trink-um…”

Old Hai went back to his chair…said:“It’s no surprise to me that he should be able to use moves from the Lesser CatchCan School-but that chest press on your House of Will vital point is a classic move from the Soft Hand School in the Wudang tradition.And he followed it up with two more Wudang moves-one on the Knotted Sinew point, one on the Purple Palace…” (金庸, 1997:192)

小说往往通过语言刻画人物, 再现人物形象, 突显人物个性。原文韦小宝的语言中充满不屑与不服输的口吻, “说漏嘴”具有“幽默”的表达效果, 间接反映了韦小宝读书不多, 没有知识。原文整体上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不轻易服输、搞笑、满身江湖习气的韦小宝。综观译文, 闵福德主要采用的是意译法或归化法, 如他将“大丈夫能屈能伸”译为“I know a thing or two about a thing or two”, 完全抛弃了原文的形式, 采用英文口语体传达含义。闵福德采用直译法将“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烧柴”译为“When there’s grass on the hill, there’ll be burnt kindling”, “be burnt kindling”和注释中的“kindling to burn”与“烧柴”和“柴烧”不论在结构形式上, 还是意义上, 都达到了准确的对应, 可谓实现了“化境”。武侠小说中武功招数或套路非常丰富, 所析原文共提到了五种招数:“小擒拿手”、“意舍穴”、“绵掌”等。鉴于这类词汇为中国武术特有, 闵译采用直译法, 如将“绵掌”译为“Soft Hand”。对于人名的翻译, 闵福德遵循归化法, 如“韦小宝”被巧妙地译为“Trinket”, 这样译文充分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 有利于跨文化交流。笔者认为闵译文内容与原文基本一致, 语言表达地道自然, 风格亦贴近原文, 极大程度上达到了“化境”。陈刚 (2006) 附议了闵福德的归化翻译法, 在他看来, 翻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 只有异域文化不再是天书般地外异, 而是能够在鲜明的本土形式里得到理解时, 交流的目的才能达到。东西方在武术文化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武术可谓是中国特有文化。因此, 在武侠小说的翻译中, 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归化”是不得不采用的方法。只有使用“归化法”才能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 才能实现钱锺书所提倡的“化境”, 使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产生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相同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翻译——杨宪益、戴乃迭译《湘西散记》

张保红 (2011:28) 总结了散文的三个区别性特征:感受真挚、选材广泛和结构自由。散文语言简练畅达、节奏顺势、多口语体或文采性。

原文:

船上那个壮年水手, 是一个在军营中开过小差作过种种非凡事情的人物, 成天在船上只唱着“过了一天又一天, 心中好似滚油煎”, 若误会了我箱中那些带回湘西送人的信笺信封, 以为是值钱东西, 在唱过了埋怨生活的戏文以后, 转念头来玩个新花样, 说不定我还来不及被询问“吃板刀面或云吞”以前, 就被他解决了。

译文:

My middle-aged boatman, a deserter from the army, acted outrageously in many ways.On board he kept singing, “The days pass slowly by, and desperate am I.”If he got it into his head that the case of stationery which I meant to give to friends in west Hunan was full of valuables, after singing that aria lamenting his fate he might decide to play a new trick and finish me off, not even stopping to ask whether I wanted to have my head chopped off or be chucked overboard. (沈从文著, 杨宪益、戴乃迭译, 2009:103)

原文截取自《一个多情水手, 一个多情妇人》这一篇, 整体语言为口语体, 富有地方特色, 满含民族风情,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轻佻、戏谑之感。就内容而言, 译文基本传达了原文信息, 多采用意译法。译者将“过了一天又一天, 心中好似滚油煎”译为“The days pass slowly by, and desperate am I”, 舍弃了“滚油煎”, 以“desperate”替之, 虽然信息得以传递, 但原文的地方风味 (韵味) 荡然无存, 原文中“天”和“煎”押韵, 这在译文中也丝毫没有体现。此外, “吃板刀面或云吞”源于《水浒传》, 有互文联想意义。译文意译为“have my head chopped off or be chucked overboard”, 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深层含义, 但“面”和“云吞”有类属对应——食物类, 这一点在译文中没有体现。综观整个译文, 内容与原文基本一致, 语言也十分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十分自然, 但是译文风格略显呆板, 没有完全表现出原文轻佻、戏谑的口吻。因此, 此译文尚有达到“化境”的空间。然要想实现“化境”, 克服中西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风格上的差异, 实属不易。

3.3 诗歌翻译——许渊冲译《锦瑟》

不同的学者对于诗歌翻译策略的选择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及诗歌翻译家詹姆斯·霍姆斯曾提出了一套基本范畴, 包括“模仿形式”翻译法、“类比形式”翻译法、“内容为主”翻译法以及“异域形式”翻译法四种主要翻译策略。勒费弗尔总结了语音翻译法、直译法、音部翻译法、以散文译诗法等七种译法, 对诗歌翻译有极大启示。巴斯内特提倡“有机翻译”的整体观, 即和谐地、均衡地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整体效果, 她强调意义的获得通常是诗人兼译者的“神来之笔” (divinely inspired) (刘军平, 2010:406) 。巴的“有机翻译”观与“化境”的内涵一致, 均侧重整体效果的实现, 强调翻译中各元素的和谐。

诗歌具有形式的独特性、结构的跳跃性、表述的凝练性与语言的音乐性 (张保红, 2011:89)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语言结构或形式的再现要比诗歌内涵的解读容易得多。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并非单个意象叠加之和, 而是由众多意象协调构成的一种整体的氛围, 是主客的和谐有机统一, 即诗人主观感情和外界客观事物的有机统一。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sad zither have fifth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许渊冲译)

The Inlaid Harp

I wonder why my inlaid harp has fifty strings,

Each with its flower-like fret an interval of youth.

…The sage chuang-tzu is day-dreaming, betwitched by butterflies,

The spring-heart of Emperor Wang is crying in a cuckoo,

And a moment that ought to have lasted for ever

Has come and gone before I knew.

(Witter Bynner译)

上文选取了许渊冲与Witter Bynner二人对李商隐《锦瑟》的翻译, 经比较笔者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更接近“化境”的水平,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许的译文创造性成分更多, 增减的内容也更多。而Bynner的译文是一字一句翻译而来, 甚至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错误, 如将“春心”译为“spring-heart”。许译更加简洁, 形式与原诗更贴近, 几乎每行诗句都保留10个音节, 诗句间还押尾韵。但二译存在共同的问题, 《锦瑟》含有丰富的互文符号, 但英译没有对互文符号进行注释, 目的语读者很难产生类似互文联想与阅读体验。综观之, 许译兼用直译与意译, 意译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诗句, 有效传达了诗句的深层含义。但原诗的一些意象或典故丧失了, 如“望帝”、“庄生”等。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意境与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名句“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Fled is music:-Do I wake or sleep”基本一致, 均表达“人生如梦” (刘军平, 2003) 。若打破常规思路, 直接用济慈的诗句翻译原句, 诗句文化内涵可有效的传递。赫维和希金斯用“文化置换”来指原文文本所包含的文化成分被目的语文化成分在最大限度上的置换情形。笔者模仿采用“意境置换”一词表达中文的“化用”, 即完全不考虑意象或其它外在形式因素, 将原语诗歌所创造的整体意境用描写相同或相似意境的目的语诗歌所置换。通过“化用”的方法, 目的语读者可以极好得理解原语诗歌中所营造的整首诗的文化内涵。

得失相随, “化用”虽好, 不得不以原文形式、语言特色为代价。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丰富而著称, 若采用“化用”法, 不顾原诗语言形式, 译文读者难以感受异国语言魅力。另外, “化用”并非信手拈来之事, 其无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译者需有足够的理解力能把握原语诗歌的主旨及意境;其次, 译者要有敏锐的眼睛足以洞察中英文诗歌中的意境相通之处。总之, 一旦把握了诗歌的整体基调和意境, 诗歌内涵的传递也迎刃而解。

4 结束语

通过探讨三种常见文学体裁中的“化境”译文的表征与实现问题, 笔者发现要想实现有效地文化交流, 必须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性。在小说翻译中, 尤其是情节性较强或者特色鲜明的小说 (如武侠小说) , 译者需首先考虑“归化法”。在散文翻译中, 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以求再现散文优美的语言和诗意的情境;在诗歌翻译中, “化用”是一种可以实现诗歌文化内涵传递的极其有效的翻译方法, 但是, 要想传递原文诗歌的形式以及丰富意象, 译者可兼用直译和意译, 必要时补充注释。“化境”说给文学翻译者指明了无限美好的艺术审美境界, 然而, 在翻译实践中没有哪一种翻译策略可以一劳永逸, 得失相随, 译者所要做的就是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最大程度向“化境”趋近。“化境”说看似玄乎飘渺, 难以界定, 给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 阻碍其有效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活动。但笔者认为“化境”说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过了“对原文和译文内容、形式、风格一致的要求”, 只有具有丰富文学翻译实践活动、拥有一定文学涵养的译者才有可能领悟“化境”, 并有可能推动“化境”的理论研究进程。

摘要:“化境”说由上世纪60年代钱锺书提出, 之后翻译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该文试图选取三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小说、散文和诗歌) , 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 着重探讨达到“化境”译文的表征、实现“化境”可能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各种翻译策略的得与失。通过这项研究, 笔者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化境”说的潜在价值, 促进其在具体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化境”,文学翻译,翻译标准,文学体裁

参考文献

[1]陈刚.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2) :43-47.

[2]金庸著.鹿鼎记[M].闵福德, 译.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4]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55-59.

[5]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C]//翻译理论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6]钱锺书.林纾的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7]沈从文.湘西散记[M].杨宪益, 戴乃迭,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

[8]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英译[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9]张保红.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化境 篇7

罗新璋先生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体系已经形成, 并将其分为四个既独立又关联的阶段:“案本-求信-神似-化境”[1]。前两者分别代表翻译的两个阶段, 而“神似”与“化境”时间上相差不远, 本质上似乎并无根本差异, 反映的又是同一个时代的翻译思想。如此看来, 罗的译论基本思想“四分法”似乎是三分天下:案本-求信-“神化” (1) 。重新分析罗的译论脉络以及提出新想法成为本文的重点。

1 译论之源:“案本”与“求信”

要讨论中国传统译论在翻译史各阶段的时代特征, 绕不开传统翻译史和翻译思想的分期问题。对此, 译学界尚无定论。[2]

1.1 翻译史分期问题后顾与译论史分期问题浅析

目前译史研究认为传统翻译史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起于唐终于后周世宗灭佛的佛经翻译;二、明末的传教士及士大夫推动的科技书籍的翻译和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2)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出版之间的翻译。该书籍的出版, 标志着中国翻译活动从传统走向了现代, 学者开始采用西方翻译理论来关照我国翻译研究。之后的翻译活动不属于“传统”范畴, 不在文章关照范围内。

译学界一般认为, 从翻译高潮看译论史分期, 中国传统翻译史上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明清科技翻译、清末民初西学翻译、五四“新文学”翻译[3]。这四者不完全与传统翻译史四阶段一一对应。这是因为翻译高潮是历史长轴上的若干个点, 而翻译史各阶段的划分跨度较大。明清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时间上相去不远, 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可以认为是一个译史阶段的两股高潮。

1.2“案本”与“求信”的依据:“文质说”与“信达雅”

在中国传统翻译史第一阶段———佛经翻译期间, 最重要的译论包括支谦的“案本说” (翻译的方法)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翻译的难) 、彦琮的“八备说” (译者的修养) 、玄奘的“五不翻” (翻译的障碍) 。“可以说, 从一开始我国译论就对于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给予重视, 因而便具有了初步的系统性, 可惜的是, 这时还没有建设翻译理论的自觉性[4]。”

罗新璋用“案本”二字总结佛经翻译期间出现的翻译思想。围绕“案本”思想的是“文质之争”, 当时不同译者对“文”和“质”持有不同的倾向。罗新璋把“案本”列为古代译论时代特征, 实则反映了当时翻译思想的“文质”学说。在“文”与“质”中, “质”———要求严格模仿原文句法———的呼声更高。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同属传统翻译史第二阶段。罗新璋用“求信”概括了此时的译论。科技翻译活动中翻译的对象以科技层面知识为主, 徐光启、利玛窦等人探讨的多是关于翻译的目的、功能以及迫切性。[5]陈福康先生在《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认为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与爱国主义结合, 实际上是近代有关译论的先声”[6]。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先须翻译。”[7]者应通过翻译活动, 贯通中学、西学, 最终达到超胜的目的。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也有类似之处, 翻译活动成为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媒介。不管是科技翻译还是西学翻译, 其实质都是对西方知识的推介。因而准确的表达成为翻译工作的首要标准。当时译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指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达雅”说涉及到对翻译原则和标准的思考。它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8]。

罗新璋先生以“求信”来总结这个阶段的译论, 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对于“案本”思想, “求信”的进步之处在于:从最初一丝不苟模仿原文句法的“质”发展成允许在句法上有一定自由的“信”[9]。在理论深度方面形成递进的形态。

2 缺失的译论:信顺统一

新文学翻译事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蓬勃发展, 这是传统翻译史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新思想欲冲破旧思想的桎梏, 新旧冲突之下, 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对马列主义经典作品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译介成为译者学者们新的关注点。译界涌现出不少经典作品, 译论也在百家争鸣的论争中取得了极大发展。而罗新璋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译论脉络中并未体现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这一阶段里译论主要表现在:一、对翻译的目的、社会功能及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傅斯年的“八条”、郑振锋的“处女与媒婆”论;茅盾指出文学翻译可促进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他们的生活与斗争”;鲁迅、瞿秋白认为翻译可以促进中国现代言语的形成。二、对可译性的探讨:郑振铎认为“文学可译”, 贺麟以译诗为例, 认为翻译是可能的, 但可译性有限度 (不过都没有从翻译理论角度进行论证, 只是纯思辨的思考) 。三、翻译批评蓬勃发展, 译者学者借评论表达各自的观点。例如胡适、刘半农、罗家伦、傅斯年评价严林译书;曾虚白以“意译”为标准, 对译文进行评价;郑振铎评泰特勒, 瞿秋白评赵景深。四、对翻译方法的讨论:刘半农、茅盾、鲁迅、艾思奇、陈康提倡“直译”, 金岳霖提出“译意”与“译味”, 朱光潜提出直译要“文从字顺”, 朱生豪要“逐字逐句译”。真可谓百花齐放。

文学翻译与西学翻译不同, “求信”已经不能成为评价翻译活动的唯一标准。鲁迅提出“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个方面, 一则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10], 译文不仅要通顺, 也要忠实于原作。通顺易解是说表达上“顺”畅流利, 忠实原作即指内容上可“信”。“信顺统一”无疑比“求信”更进一步。

罗新璋独独对五四新文学时期的译论未作总结, 或是因此阶段时间跨度不大, 或是因论争过多、思想繁杂而不便梳理, 然而, 这一时期的翻译和译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与翻译实践的发展相辅相成, 这是传统翻译思想的重大转折期, 鲁迅等的翻译思想深刻反映了五四新文学时期译论的时代特点。“信顺统一”也许可以成为该时代的译论特征。

3 译论新台阶:“神·化”

传统翻译史的第四阶段可以说是第三阶段的延续和发展。但该时期的译论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进入了全新的美学视角。

之前的翻译主要属于宗教、科技和人文知识的范畴。原作以知识性为主, 艺术性不强。译者进行译介的目的在于引进外来思想或技术。相应的翻译领悟多以讨论原作内容和形式为主。“意”的部分是必须的, “形”是否应该保留、如何保留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就是最初的直译与意译之辩了,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翻译中, 文学翻译后来居上, 占据了主要地位。文学作品具有其特殊性, 尤其是诗歌, 内容与形式很难割裂开来, 之前的理论:案本、求信或是信顺统一都不能解决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中国译论开始跳出对文本本身的关照, 转而有目的地进行体系化研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当属傅雷“神似”说和钱钟书“化境”翻译最高标准。二者时间上属于同一时期, 本质上皆是对译本的美学关照, 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作为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理论的纵向概括, 将“神似”与“化境”这两个时间上相去不远, 内容上甚为相似的两种观点用分隔符隔开, 随意性较大, 有割裂历史的嫌疑。

3.1“神似”与“化境”的艺术价值

“神似”一说来自傅雷1951年所著《<高老头>重译本序》, 他说“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1]。“神似”说的特点在于肯定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强调用中文创作, 其次提出要译笔流畅, 最终达到风格近似。后人回顾中国传统理论体系时, 对“神似”说给予了充分肯定。不断有学者试图解读、研究其内涵。“神似”说在译论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化境”是钱钟书在六十年代提出的译论, 他曾在《林纾的翻译》中借许慎关于翻译的训诂:“‘化’, 译也”, 提出翻译起到“诱”的作用, 不能避免“讹”的毛病, 最终期望达到最高境界“化”。“化境”的关注点在于译文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看, 它是译者对自己作品的最高理想, 从这点说, 它放大了翻译中创作的一面。译文犹如“投胎转世”, 译文和原文拥有一个共同的灵魂, 两幅不同的身躯。

3.2“神·化”———“神似”与“化境”的同与异

在罗新璋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中, “化境”位于“神似”之后, 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前者是后者的递进。藏仲伦曾经对此有详细的讨论, 他认为, “神似”说是要解决翻译什么的问题, 而钱钟书的“化境”说是要解决怎么翻译的问题[12]。“神似”侧重讲翻译须传神, 正如“临画”一般, 务必译出原作的精髓;“化境”要使“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13]。从美学的角度看, “神似”与“化境”所期待的译本效果殊途同归。孙迎春认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14], 周领顺也认为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是借用了不同的诗学术语”[15]。综合看来, 二者所求的艺术价值并无差异。

朱志瑜认为他们“可以视为同一体系的两种不同的说法”[16], 并整合出新名词:“神化说”。笔者倾向这种观点, 但不能否认, “神似”与“化境”中确实存在一定区别:从译者主体性方面讨论, “神似”明确了母本的存在,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仍有参照物;而“化境”淡化了原作的存在, 强调译本作为个体的艺术性, 几乎超出翻译的范畴了。因而, 将二者整合为“神·化”更佳, 以示其不完全对等性。

“神似”与“化境”在提出时间上仅相差十来年左右, 这之于一千七百年译史长河犹如滴水之于大海;在内涵实质上二者亦大同小异, 罗先生将二者按先后次序排列, 作为不同阶段译论特征显得不够妥当。“神似”和“化境”是彼时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译论, 简化为“神·化”来涵盖二者, 作为该时期译论特征未为不可。

4 结语

七年磨一剑 超越入化境 篇8

2011年,全省教学比赛在景德镇举行,比赛模式与传统的优质课展示完全不同:第一天举行集中学情调查(一节课时间),5到10分钟的班主任介绍班级总体情况,然后是选手、评委进入班级学生当中,了解学生、了解进度、了解学习状态等学情;晚上,选手写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和命制练习;第二天,说课。评委根据自己的学情分析和评分细则,对选手这几部分的表现进行评分,然后得出每位选手的总成绩。

这样,引导教师,教学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核心,为学生成长助力。

接着,通过省级重点课题“学科素养分阶段实施培育的研究”,引导教师精细化教育教学,实现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努力建构学生的学科素养,把学科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与省级重点课题“创新赛课制度的研究”一道,引领江西省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赣州一中刘玲芳老师是江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优秀代表,是赣州市向我省举荐了数年的选手。通过她在武汉的全国现场课展示,很好地诠释了江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中的不懈追求和优异成就。

【教学过程赏】

刘老师执教的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视频导入:江西的学生用赣州方言向武汉同学问好。然后是现场学生用武汉方言向大家问好打招呼,通过方言的差异引出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毛笔书写的课题,展示了书法的魅力,现场取得较好的暖场效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立显,进入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旅。

教学环节一,慧眼识名楼:图片展示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让学生指出这些名楼及其最具代表性的名诗名句。通过辉煌的建筑、流传至今的精美诗词以及诗人的情怀,使学生徜徉在参与学习体验和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

接下来是要求学生按自然组抢答出我国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经典作品名称,看哪个小组抢答得多。从学生回答中归纳出我国文学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学生得到了快乐体验和激情调动。半分钟准备和PPT显示90秒计时效果很好,学生小组轮答流畅快乐进行。

从学生熟悉的屈原、楚辞,到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到文化的独特性。

进而展示中国楼阁飞檐翘角图片,问这是一种什么结构?有学生认出这是斗拱结构,即榫卯结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随之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体现了个体领先到群体参与的学习扩张力。

教学环节二,动手悟科技:拆拼鲁班锁(孔明锁)。刘老师拿出一袋的鲁班锁,每个学习小组分发几个,先让学生把锁拆开,再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组合得又快又多。本来设计拆锁和拼锁各一分钟,有同学拿到锁就拆开了,刘老师适时调整,重点进入拼锁环节,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智慧、调整和把控能力。

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动手感悟: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既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环节三,吃货搜美食:通过展示同学们亲切熟知的武汉小吃和赣州的特色美食图片,感受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归纳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从美食到荆楚文化,从土家族到湖北居住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3个。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四,领略各民族风情:播放几个有代表性民族的音乐,要求学生辨别各属于哪些民族音乐,同时根据场地情况,带领几个女生和男生跳民族舞。特色的民族音乐和老师优美的舞姿掀起了课堂的高潮,现场的学生和听课老师自发地鼓掌喝彩!在体验和欣赏中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这里,既展示了老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又让自己的才华淹没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之中,体现了教学面向学生、面向全体的理念。

从以上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中总结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教学环节五,现场写回信:请一位学生在电脑上给赣州一中的同学写电子明信片,观察学生用拼音输入法中引导出建国初期汉语注音的产生过程有两种方案:一是汉字笔画式;二是拉丁字母式。

设置情境:如果你是当时参与讨论的委员,会选择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学生表达的两种对立的意见,各有道理,各有见地。

师:最后中央决定采用拉丁字母式。

展示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东西就欢迎。”(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播放录像,专家指出:拼音对内是钥匙,对外是桥梁。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六,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拼音对内是钥匙,对外是桥梁?

师:归纳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最后展示老师自创的《中华文化颂》,让学生在配乐中共同朗诵,再次把课堂推向高潮!

“泰山巍巍,黄河泱泱。中华文化,屹立东方。肇事太古,历经辉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洪荒有兴,震烁四方。赫赫中华,一统八荒。文化宏大,各有所长。求同存异,博采众长。今我学子,奋发激昂。盼我中华,万世永昌。”

【听课老师评价】(注:引用自福建师大附中何老师撰文)

本堂课从教学设计上看环环相扣,系统流畅;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既有认知又有活动体验;材料的选择一头联系老师“客场”——江西赣州,另一头是“主场”——武汉本地,既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生活,也贴近教材,直观呈现文化的多样和独特。

从教师角度看,亲和力强,观念新,符合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组织能力强,学生动静分明,课堂上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老师自身的舞蹈特长为本课留下浓重的一笔,给学生和评委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学生角度看,主体地位突出,个体的提问、小组内部的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老师经常走到学生旁边倾听学生的观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最大程度让学生手和脑动起来,观点说出来,甚至肢体动起来,很好地营造了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

听课老师不禁感慨:一堂课的设计环节可以学,情景内容也可以搬,但一个老师内在的素质难以复制!所谓的观摩课和展示课本身都带有表演的性质,但大家反感的是做作、生硬,为表演而表演,而能够真正调动学生自然“入戏”的表演,而且让学生演有所得,那就是一种教学境界。

【评委现场点评】(注:笔者根据现场评委老师观点整理)

刚才刘老师(江西赣州一中刘玲芳)讲课热情饱满,而且亲和力特别强,和同学互动交流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和力,值得每位老师学习。

专业素养高,语言准确、精练、生动、流畅。

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环节,以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恰当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目标落实全面、具体、适宜。在知识、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核心素养方面,通过这堂课,学生会长长久久记在心间。

课程理念方面,以生为本,注重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通过情景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提升,老师只起到牵线和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内容和资源的选择、整合利用上,刘老师给我们带来文化大餐,让我们评委非常兴奋,让我们非常快乐、非常享受,相信学生也会永远记住这堂课。无论是从整个设计,到最后的完成情况,都是非常好的,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刘老师把与教学主题有关的知识、资源挖掘得比较充分,包括自己(教师资源)能歌善舞等都与教学主题紧密相连。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多余的成分,是和教学紧密联系的。资源整合、使用是非常好的。刘老师用的武汉的素材非常接地气。

教学方法,创设了比较好的情景,富有启发性。特别是强调学生体验,让学生获得知识,又训练了方法,富有探究性。多媒体及信息使用,对大家启发很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如何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教学过程,巧妙构思,精巧设计。导入别具一格,主题线索清晰,围绕主题展开后,多个情境、多个探究环节、多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把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关的学科知识都体现出来了,而且评委特别推崇刘老师的板书,没有多余的字,把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同时,学生参与到知识达成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收获非常大,说明老师设计很精巧。在总结提升过程中言简意赅,在学生中华文化诵的朗诵中把课程引向高潮,圆满结束这堂课。

教学效果好,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热烈,参与面非常广,受益面大,值得学习和借鉴。

【笔者几点补充】

教师应根据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组织学科教学,处理好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要站在教育的高度即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搞好学科教学;还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强化教师自身素质,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展示教师素养,处理好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的关系。

合理运用语言魅力,正确处理教师激情与语言舒适度的关系。语调、节奏、速度及适时变化要根据调动学生情绪的需要,建构一个“调动”到“同步”再到“放飞”的情绪节奏,犹如放风筝,才可能达到教学语言的艺术境界。

教师通过语言、多媒体、其他教具和场地等组织教学,用得合理,勾连顺畅,评价得体,效能发挥充分,教和学在课堂上共生共长。

关注进步,注重目标达成过程中学生群体的攀升力,并以此作为最重要、最常态的评价。

注重并实现别人已经做到的,努力注重和实现以上这些别人不大注重和没有做到的,她就是先进,就是超越,这是刘老师的课得到评委、学科专家、广大观摩老师代表普遍认同的法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化境】相关文章:

化境说05-10

《梦兮·化境》大型主题婚礼策划方案04-22

上一篇:扩大我国文化消费下一篇:加强社区建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