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游离皮瓣

2024-04-30

腓肠肌游离皮瓣(精选五篇)

腓肠肌游离皮瓣 篇1

20世纪80年代起, 随着口腔面部功能修复概念的提出, 组织缺损的修复再次成为整形外科关注的重点, 文献报道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游离组织皮瓣有前臂桡侧瓣、肩胛区皮瓣、大腿外侧瓣等等[3], 我科自2008年-2013年5年来,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肥肠神经游离皮瓣对19例各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 临床疗效确切,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资料来自与张掖市人民医院骨二科近5年来收治的颌面部软组织损失的病例19例, 男15例, 女4例, 年龄21-56岁。其中肿瘤切除术后5例、车祸10例、其他损失4例。

1.2 术前准备

常规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行清创及血管、神经探查, 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 术前静脉滴敏感抗生素1周。术前均行Doppler血流仪探测血管是否有损伤。

1.3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分三步进行: (一) 切除原发病灶。 (二) 切取皮瓣:根据原发灶缺损的形态及部位在小腿部设计皮瓣, 为了保证获取足够长的血管蒂, 根据缺损形态设计, 皮肤的边界可略小于其深面的筋膜瓣, 在供皮肢供血状态下切取小腿游离皮瓣, 皮瓣切取后在受区血管充分准备后断血管蒂。 (三) 吻合皮瓣血管:受区动脉为颌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静脉选用面静脉、颈外静脉[4], 全部血管在显微镜下进行端端吻合, 见血运良好后, 将皮瓣缝合。

1.4 术后处理

应用抗痉挛、抗凝及抗感染药物7-10d。密切观察皮瓣血运, 保持引流通畅, 及时更换敷料, 避免血管受压, 及时发现与处理血管危象。术后2周拆线。

2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1-3年, 19例患者转移皮瓣完成成活, 创面一期修复。面部皮瓣美观, 有痛觉, 修复的组织在残舌的带动下舌功能恢复良好, 语言较清晰, 吞咽功能正常。

3 讨论

3.1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腓肠肌内、外侧动、静脉位于小腿后方、腓肠肌深面, 血管位置恒定, 血管蒂长, 血管在腓肠肌内有广泛吻合, 无论切取腓肠内侧动脉或腓肠外侧动脉对腓肠肌的血供影响较小。

3.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

以此血管切取腓肠肌皮瓣, 具有动脉供血可靠, 静脉回流充分, 不牺牲主干动脉, 供区损伤少, 创面大部分可直接缝合等优点。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3.3 术后护理要点

密切观察全身情况, 严格观察术区敷料包扎的稳固, 引流装置是否固定通畅, 转移皮瓣区游离皮瓣的血液循环、色泽、温度及感染等状况来判断皮瓣的成活并协助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皮瓣的血流灌注改变目前转移皮瓣手术最大的潜在并发症[8]。如皮瓣表面温度低, 颜色苍白, 手感发凉, 考虑动脉灌注受阻;皮瓣的颜色发紫或发黑, 考虑静脉回流受阻。如出现上述症状, 首先考虑以下因素:室温过低发生吻合血管痉挛, 局部的血运欠佳, 血管吻合有无狭窄。

综上, 腓肠肌游离皮瓣质地良好, 解剖恒定, 操作容易掌握, 是颌面部软组织损失后合适的修复材料。

参考文献

[1]肖红俊, 孔维佳, 汪广平等.喉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J].中国康复, 2006, 21 (1) :37.

[2]栾修文, 艾伟健, 刘曙光等.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联合语音训练的语音功能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 2009, 17 (12) :577-579.

[3]郑家伟, 张志愿, 邱蔚六.口腔颌面部常用游离组织皮瓣的选择[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8, 25 (5) 280-283.

[4]Chuanjun C, Zhiyuan Z, Shaopu G, et al.Speech after partial glossectomy:acomparison between reconstruction and on reconstruction patients.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60 (4) :404-407.

腓肠肌皮瓣临床应用11例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共11例, 男8例, 女3例, 年龄16~53岁, 中位年龄33岁。胫骨骨折术后感染5例,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4例, 烧伤后软组织缺损2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大为14cm×8cm, 最小的为6cm×6cm。应用内侧腓肠肌皮瓣7例, 应用外侧腓肠肌皮瓣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应用解剖:

腓肠肌内外侧头起于股骨内外髁后方, 两者的滋养动脉分别起于腘动脉内外侧, 从肌肉近端深面入肌后, 分出树枝状多级血管分支, 供养该肌及其表面皮肤。股二头肌腹在容纳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的沟底融合在一起, 切取时可作为解剖标志。

1.2.2 皮瓣设计:

标明腘窝横线内侧或外侧半中点, 以此为皮瓣旋转轴, 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皮瓣略大于要覆盖的创面。

1.2.3 病灶的清理:

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 切除创面周缘瘢痕和肉芽组织。对骨感染病例需摘除死骨、刮凿至健康的新鲜创面为止, 用过氧化氢溶液水浸泡, 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2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皮瓣转移后对小腿功能影响不大, 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好。

3典型病例

患者, 男, 51岁, 因一氧化碳中毒后左膝上端前方烧伤后软组织缺损55d于2008年1月入院。给予左小腿上端创面清创, 死骨清除。缺损12cm×8cm大小。切取腓肠肌内侧皮瓣16cm×7cm大小, 旋转后缺损处固定。因缺损面积较大, 腓肠肌皮瓣未覆盖的创面用随意皮瓣和植皮覆盖。皮瓣下置引流条2d。供皮瓣区植皮封闭。术后皮瓣成活好, 创口一期愈合。

4讨论

腓肠肌游离皮瓣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 男20例, 女3例;年龄18~56岁, 平均32岁。软组织缺损性质:胫骨骨折术后感染致骨、钢板外露9例;创伤性软组织缺损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致软组织缺损6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大为15cm×6cm, 最小为5cm×6cm。应用内侧腓肠肌肌皮瓣16例, 应用外侧腓肠肌肌皮瓣4例, 应用交腿内侧腓肠肌肌皮瓣3例。

1.2 手术方法

1.2.1 病灶的清理:

首先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 切除创面周缘不稳定瘢痕及肉芽组织。对骨感染的病例需摘除死骨、刮凿干净至骨面出血为止, 用双氧水浸泡, 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1.2.2 肌皮瓣的切取:

根据创面的位置选择术式:胫前上段至中段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内侧或外侧腓肠肌肌皮瓣;胫前中下段至胫骨远端软组织缺损者, 采用对侧交腿内侧腓肠肌肌皮瓣。 (1)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的切取范围:上自腘窝中部, 下至内踝上5cm, 前至胫骨内侧缘, 后至小腿后正中线[1]。 (2) 外侧腓肠肌肌皮瓣的切取范围:上至腘窝中部, 下至小腿中段, 后为小腿后正中线, 外侧至腓骨缘。

1.2.3 手术操作过程:

以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为例:于腘窝中部向下切开皮肤、深筋膜, 并沿后正中切口向下切开, 显露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 勿伤之。显露腓肠肌, 将其由中线分开, 并将内侧肌与深面的比目鱼肌钝性分离。前缘切口沿胫骨内侧缘同法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分开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用1号线将腓肠肌与皮下组织缝合固定, 以免二者分离。远端根据创面大小及部位, 于超过缺损创面3~5cm处切开皮肤、筋膜、腓肠肌。将肌皮瓣旋转, 肌肉充填已彻底清创的骨缺损区, 缝合后供区游离植皮覆盖。交腿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对侧小腿下段缺损时, 同法将腓肠肌肌皮瓣切取后将两腿交叉 (受区肢体跟部置于供区小腿下段上) 。将切取的腓肠肌肌皮瓣缝合于创面上, 放置引流条后, 将双下肢用石膏固定于合适位置制动。两腿交叉处垫棉垫防止压疮形成。供区创面游离植皮闭合。术后3~4周断蒂。

2结果

本组23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皮瓣受区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1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致钢板、骨外露者行腓肠肌肌皮瓣手术后10d出现皮瓣远端缝合处溃裂 (约1cm×2cm大小) 至瘘道。其余22例创口均I期闭合。

3典型病例

某男, 35岁, 因被砸伤右小腿致右胫骨骨折并上段前方软组织缺损2个月入我院, 给予“右小腿上段病灶清除、内侧腓肠肌肌皮瓣移植术”术中行病灶清除后约缺损5cm×6cm大小。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约15cm×6cm大小, 旋转后覆盖缺损处缝合。取同侧大腿中厚皮12cm×5cm大小植入, 打包小腿内侧。大腿取皮区给予皮下游离后缝合。术后肌皮瓣成活, 创口I期愈合。

4讨论

胫骨前方因很少软组织保护, 外伤或感染后容易造成骨骼外露。局部因血运较差常形成慢性创面, 迁延不愈, 导致慢性骨髓炎, 钢板外露及骨折不愈合。用游离植皮无法修复创面;局部随意皮瓣转移因长宽比例受限往往达不到封闭创面的目的, 且缺少肌肉的随意皮瓣抗感染能力差, 无法填塞骨空洞。而采用游离血管的移植物, 要求一定的吻合血管技术且因受区血管质量差, 影响成活而不得不放弃手术方案[2], 采用腓肠肌肌皮瓣移位术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自小腿上段到小腿下段的缺损均能修复覆盖 (小腿上段至中段用腓肠肌内或外侧肌皮瓣, 小腿中下段至下段用交腿内侧腓肠肌肌皮瓣) , 且无需牺牲胫后动脉、腓动脉这样的知名血管, 腓肠肌肌皮瓣具有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因保留基部肌肉和皮肤, 所以操作简单、安全, 皮瓣血运好。肌皮瓣的抗感染能力明显优于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血运丰富对局部炎症的吸收、组织的修复十分有利, 对慢性骨髓炎有空洞形成的患者, 用肌肉可填塞空洞, 皮瓣同时解决了皮肤覆盖问题。腓肠肌肌皮瓣的适应证: (1) 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钢板外露。 (2)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3) 胫骨慢性骨髓炎所致胫前瘘道、软组织缺损。术中注意事项: (1) 术中要将病灶彻底清创。彻底清除死骨、窦道、慢性肉芽组织及血运差的疤痕组织。本组有1例出现术后皮瓣远端缝合处溃烂至瘘道, 估计与病灶清除不彻底有关。 (2) 切取腓肠肌肌皮瓣的范围应较缺损增加2cm, 确保无张力缝合。 (3) 切取腓肠肌肌皮瓣务必在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间隙进行, 两者在上半部极易分离, 而下部合成跟腱, 故应从上而下进行分离。 (4) 腓肠肌和表面皮肤联系疏松, 极易分离, 故应将皮肤与肌膜作暂时性缝合固定。

总之, 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胫前缺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并且切取后对下肢日常功能活动影响不大。缺点是部分患者受区略显臃肿,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肌皮瓣逐渐废用性萎缩而外观改善。

摘要:目的:探讨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肌肌皮瓣包括: (1)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 (2) 外侧腓肠肌肌皮瓣。 (3) 交腿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23例。结果:23例肌皮瓣全部存活。术后对患肢膝、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腓肠肌肌皮瓣对小腿胫前不同平面的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 操作简单, 不需吻合血管, 可获满意效果。

关键词: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

参考文献

[1]孙弘, 侯春林.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转移术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89.

腓肠肌游离皮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位患者7例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年龄6-62岁, 平均29岁, 交通事故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 务农活致伤1例, 糖尿病足1例。

1.2 手术方法

皮瓣的旋转轴点, 一般选在外踝后上方3cm左右。轴心线定于腘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连线的中点上, 根据旋转轴点至缺损远端的距离设计皮瓣大小, 蒂长。本人常规携带部分腓肠肌。

一般先显露蒂部轴心血管, 做到心中有数后, 再按设计切开皮瓣周缘, 蒂部血管神经两侧各带约1-2cm筋膜蒂, 皮瓣掀起后可经明道或皮下隧道转移到足部, 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

1.3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约1周, 常规抬高患肢, 可进行光照射、抗感染、抗痉挛、抗凝治疗。

2 结果

本组切取皮瓣的面积为7cm×5cm-15cm×11cm。蒂长8-16cm, 旋转点在外踝上2.5cm者4例, 在外踝上3.5cm者3例。供区直接缝5例, 游离植皮2例。术后5例皮瓣全部成活, 2例出现远端边缘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足部功能恢复良好。

3 讨论

足部皮肤缺损修复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足底皮肤的修复应有足够厚度, 抗磨耐压, 并有感觉;②足背部皮肤的修复应薄而柔软;③移植的组织必须血运良好;④最大限度的兼顾足踝部的美观需要。鉴于此, 法国学者MASQUELET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来,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手术操作简单迅速, 不牺牲主干血管等特点,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报道, 应作为首选。本人体会:

3.1 本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明显较传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点低, 既往大都在外踝上5~7 cm, 本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约3cm处, 减少远端蒂的长度, 皮瓣适用于修复前足等较传统腓肠。

3.2 皮瓣设计要合理, 根据受区大小, 切取皮瓣长和宽各约2cm, 即可无张力地覆盖创面, 本组1例转移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 为皮瓣设计不足缝合时张力较大所造成, 本人主张切取皮瓣尽可能携带部分腓肠肌于皮瓣上, 并且最好切取面积较大一些, 可使皮瓣上的血管网及交通支更加丰富;为保证皮瓣血液回流, 筋膜蒂宽度可保持在4 cm左右。转移困难时皮瓣可经明道移位至受区, 皮瓣旋转后皮蒂能较好覆盖筋膜蒂创面, 防止筋膜蒂受到压迫。

3.3 小隐静脉的处理 该皮瓣的静脉回流依靠腓肠浅动脉和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 而小隐静脉并不是其主要的回流途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应用时对蒂部小隐静脉的处理目前各有所见。逆行岛状皮瓣进行组织修复最常遇到的问题是静脉回流差而导致皮瓣部分坏死或完全坏死。我们认为应看手术时观察皮瓣的血运及肿胀程度, 决定蒂部小隐静脉的处理, 本组有7例术中将小隐静脉结扎4例, 与未结扎小隐静脉患者作了比较, 术后皮瓣成活无明显差异。

3.4 对受区创面的处理 创面应彻底清创, 对不能一次彻底清创的创面应延期多次清创, 清除失活组织, 疤痕组织, 并反复冲洗, 彻底止血。

3.5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前足部应用的可行性

有统计说明正常成年人足背远端到外踝上5cm平均曲线长度最长23cm, 最短20cm, 占小腿总长度50-60%, 张发惠等通过对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穿支血管的研究, 结论是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与理论上可行的。陈秀清等经过解剖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外踝附近有2支动脉穿支:①跟外侧动脉穿支, 其升支分布于腓肠神经与足外侧神经移行段及相应的皮肤;②外踝后动脉穿支, 此段长约4-6cm, 走行在外踝后间隙中发出的穿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6例, 男12例, 女4例, 年龄32~78岁, 损伤创面均为小腿中下段以远, 12例为车祸所致皮肤软组织挫损或骨折术后组织坏死钢板、骨外露, 4例为糖尿病性慢性溃疡创面。所有患者均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择期手术修复。皮瓣切取面积6cm×4cm~20cm×13cm。

1.2 手术方法

1.2.1 清创及皮瓣设计

创面进行外科常规严格清创, 测量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 以腓肠神经行程走向 (窝中点至外踝和跟腱中点连线) 为中轴, 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设计皮瓣。创面的形状及位置决定皮瓣的大小和蒂的长度, 蒂长较稍实测值大1~2cm, 皮瓣面积以大于创面面积15%~20%为宜。

1.2.2 皮瓣的切取及转移

以逆行法切取皮瓣, 由皮瓣远端切开皮肤至深筋膜层, 显露小隐静脉, 切开深筋膜, 显露腓肠神经, 调整皮瓣位置使腓肠神经、小隐静脉位于皮瓣中央, 结扎小隐静脉。自深筋膜下分离并掀起皮瓣, 间断缝合皮肤及深筋膜防其分离, 切开蒂部皮肤, 在浅筋膜下向两侧潜行分离, 切取宽3~4cm深筋膜组织, 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均包含于蒂内, 蒂部可根据需要保留宽1~2cm皮肤。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边缘渗血情况, 小隐静脉有怒张者需小心分离结扎。出血点予电凝止血。经开放或闭合隧道将皮瓣转移至创面受区, 对位缝合, 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胶片及皮瓣蒂松弛位石膏固定。

2 结果

本组16例皮瓣全部成活, 1例出现远端皮缘表层坏死, 1例创缘渗液4周, 均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3年, 皮瓣外观色泽好, 弹性佳无关节活动受限等, 足外侧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麻木, 经随诊1年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供区愈合良好。

3讨论

3.1皮瓣的血供

来自窝中间皮动脉、腓肠动脉肌皮穿支、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穿支向腓肠神经干及小隐静脉的近段、中段及远段发出节段动脉, 形成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旁的轴向动脉, 其远端与踝动脉网相交通。节段动脉到达神经静脉后再分为升支、降支、水平支及皮支, 供养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及皮肤。穿动脉还形成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脂肪血管腕及真皮下血管网[1]。1992年法国Masquelet提出皮神经伴行血管的轴型皮瓣, 并通过乳胶灌注证实腓肠神经皮瓣切取的可能性[2]。Bertelli观察皮神经营养血管口径多在0.2~0.5mm, 在皮神经5mm范围内伴随营养神经的同时发出皮支, 供养相应区域皮肤, 肢体皮神经有顺、逆双向血供[3]。后来Nakajima等经研究及试验后提出小隐静脉也有一套营养血管系统[4]。可见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伴行血管及丰富的血管网是腓肠神经皮瓣的解剖基础。动脉穿支及穿支与皮瓣的丰富血管网是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得以成活的必要条件。当逆行法切取皮瓣后, 阻断了皮瓣上部及周边的血供来源, 主要由远端的腓动脉穿支和踝部筋膜血管网提供血供, 保留足够宽度的筋膜血管蒂是皮瓣成活的保证。

2.2 远蒂皮瓣的回流

皮瓣中有两套静脉系统:穿静脉、小隐静脉。静脉血经皮瓣静脉网收集后向蒂部汇集, 最后经肌间隔穿动脉的伴行静脉 (1~2条) 汇入深静脉[5]。穿静脉在远蒂皮瓣回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关于小隐静脉, 张世民等[6]总结试验研究结果认为:浅静脉干不仅不能帮助静脉血逆向回流, 反而会将足部静脉血导入皮瓣, 加重皮瓣的静脉回流负苛, 对皮瓣的成活有害无益。目前较统一的观点是皮瓣切取后有较明显小隐静脉怒张的需予结扎。据我们观察皮瓣切取后较大皮瓣静脉扩张及皮瓣肿胀相对较明显, 小皮瓣就没有类似情况;我们在皮瓣面积大时均予小隐静脉结扎, 在小皮瓣6cm×4cm及7cm×5cm, 2例中皮瓣未予结扎, 无坏死情况出现。

2.3 皮蒂及转移隧道的处理

原则上不能有张力及压迫, 据创面走向特点以开放或闭合隧道旋转, 我们的经验是较邻近供区的创面以闭合隧道转移, 距离短不容易对蒂部造成卡压, 对血供无太大影响, 且外观较佳且利于术后护理, 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少 (皮肤相对紧张) 在充分保留皮下筋膜蒂的同时可保留1~2cm皮肤以明道转移, 蒂部带部分皮肤术中可减少皮蒂牵拉损伤及解剖过程中皮下部分小血管损伤, 缝合后可减少转移隧道对蒂部的压力。

2.4 术后的治疗观察及不良情况的处理

治疗上适当的应用抗感染, 消肿及活血药物, 抬高患肢制动利于静脉回流, 密切观察皮瓣血运, 肿胀程度及敷料的松紧度渗出等情况, 有皮瓣皮肤苍白动脉血供不良或淤青静脉回流不足时需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如拆除部分张力处缝线、松解过紧敷料等, 甚至重新手术探查。伤口愈合后常规用弹力套压迫皮瓣半年, 皮瓣无臃肿, 外观理想, 无1例需二次手术修整皮瓣。

该皮瓣具有: (1) 解剖表浅, 设计难度不大, 不需高难显微外科技术。 (2) 血供恒定, 切取不损伤主要血管。 (3) 抗感染能力强。 (6) 修复范围较大, 对小腿中上1/3至足中部创面均可提供较好的修复手段。 (5) 损伤小, 对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随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6) 皮瓣厚薄适中, 术后外观满意。 (7) 手术减少了需行风险较高的游离皮瓣及术后生活自理繁琐的交腿皮瓣比例, 患者乐于接受。

鉴于以上各优点, 我们认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适合各层次医院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钟世镇, 徐永清, 周长满, 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1, 22 (1) :37-39.

[2]Masquelet AC, Romana MC, Wolf G.Skin island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arves anatomic sr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st Reconstr Surg, 1992, 89 (6) :1115.

[3]Bertelli JA, Catarina S.Neurocutaneous islandflaps inupper limb coverage Experience with44clinical casses[J].Hand Surg Am, 1997, 22 (3) :515.

[4]Nakajima H, Imananishi N, Fukuzumi S, et al.Accompanying arteries of the lesser saphenous vein and sural nerve:anatomic stud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J].Plast Reconstr Surg, 1999, 103 (1) :104-120.

[5]徐达传, 张世民, 钟世镇.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5, 23 (5) :243-34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腓肠肌游离皮瓣】相关文章: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01-16

上一篇:曲式原则下一篇:中小民营外贸企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