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的创新

2024-05-11

初中政治课的创新(精选十篇)

初中政治课的创新 篇1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 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 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 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 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 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 开出教与学的“病历”, 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 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平时我还非常珍惜并利用进修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 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 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 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 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政治课堂存在许多弊端, 如:教师讲授多, 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 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 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 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 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 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 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具体来说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第一, 让政治课导语充满魅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丰富多样的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吸引力创设轻松愉快、教学相融的课堂气氛。例如, 在初一第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在新的学年, 新的学校, 新的环境, 我们遇到了新的同学, 新的老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渴望互相增进了解, 促进学习。不过, 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的外表我们容易观察, 而要真正了解他人, 成为知心朋友, 就要了解他的内心, 人的内心世界就是心理。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心理--人的内心世界。"又如, 在讲述"积极地对待挫折"内容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蒲松龄吗? (有的说知道, 有的说不知道) 那你们知不知道《聊斋志异》呀?《聊斋志异》脍炙人口, 著称于世, 它的作者就是清朝的蒲松龄。同样脍炙人口的还有他的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并介绍了这个历史典故 (略) 。从这三个历史人物身上,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取得事业上、学业上的成功, 必须学会积极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第二, 让政治作业活起来。从教以来, 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使学生喜欢上我的政治课。答案是:功夫在课外。大家都知道, 要讲好一堂课, 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备好课。备课就要备学生。因此我刻意在留作业上下了功夫, 改变传统的一味地拿教材或练习册上的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原题当作业, 而是力求使作业贴近学生, 使学生有一种说的欲望、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 并根据学生作业来备课, 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等。这种作业形式的改革深受学生欢迎, 因为他们能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 而且都有话可说。这种作业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一说。只要言之有理, 都是最棒的答案。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完成作业。

第三, 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形式只是表面上的东西, 其实质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充分利用、充分投入到课堂上来。“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发挥、表现的机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常规的课堂讨论外,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学生举例、讲故事、小品、演讲、情景设置、诗朗诵等形式, 并且在课堂上, 根据教学内容, 安排了各种活动, 主要有:读书会、演讲会、辩论会、默契大考验、实话实说、名言名句送给你、寻找快乐、全班之最、说你说我、模拟法庭、点击名人等。

第四, 让评价机制建立起来、健全起来。谁都希望被表扬、被称赞, 谁都希望被他人欣赏。一句赞美之词可能从此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在初一政治课堂上, 我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棵幼苗。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我就会简单而清楚地告诉学生学期成绩评价方案:期末成绩占50﹪, 平时成绩占50﹪ (包括课堂上的表现, 作业情况) 。鼓励学生投入课堂, 向课堂要成绩。平常批改作业通过写评语与学生交流、沟通并及时鼓励表扬 (书面) , 比如:有的学生作业中说自己胆小, 不敢发言。我就在其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 诸如只要你站起来, 你就成功了。并在课堂上密切关注他, 只要一举手, 马上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 并且予以表扬。同时通过课下与班主任或同学聊天, 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 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创造受表扬的机会。如初一 (1) 班的康振宇学习上不是很积极, 但其绘画不错。所以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他的这一优势, 幻灯片上的图画基本上由他执笔, 并予以表扬。从此这位同学在我的政治课上非常积极。还有该班的刘高实同学, 也是平常基本上不学, 但是该生的朗诵能力很不错, 于是在课上我经常找他读一些东西。以他的这个“点”带动他的整个“面”。效果也不错, 刘高实终于被我“俘虏”了。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篇2

关键词:浅谈,谈初,初中,中政,政治,治教,教学,学的,的创,创新,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要营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环境。一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言传身教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灵感、积极性的肯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所有有利因素,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初一政治课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书本上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笔者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笔者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 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二是教师也要本着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是这个例子,为了不抹杀孩子们创造力的同时又让他们接受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精神,避免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应该被激发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被弱化。笔者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的背景下,重新让同学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开阔了。于是,又得到了新的答案:不怕辛苦,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使得这次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媒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探究能力的过程,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优良教学环境。

其次,要创造各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儿童及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即童真、童趣和童心,要使他们能开展创造性学习,就必须考虑它们这种文化价值尺度,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当预备班孩子学到《学做家务劳动》时,让孩子们在课堂里叠一次衣服,缝一次钮扣,在家里当一次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例如初二学到《教育法》时,让学生分组去采访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各部门的老师。然后,在课堂上学生用小品、演讲、图画、等各种形式把采访到的内容告诉大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调动了学生空前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教育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智慧发展的基础,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因此,教师要改造现行以知识为准、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谈谈初中政治课改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3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现代气息,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使初中政治课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尽管在以往教学中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和方法,仍需要及时加以充实和更新。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不断赋予初中政治课教学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和时代风格,是开创初中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多依靠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在未来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奠定基础。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政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状,促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完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如何有效地促进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便无需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学生也会学得认真、学得开心。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有力保障。

初中政治课程的内容,相对于语文课程的内容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和英语课程相比,又因其少了一定的陌生性而使学生减少了对其的好奇度,这也就使得学生在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时,对政治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差钱》、《钟点工》等与消费相关的小品,为课堂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在恰當的时候引出相关的学习内容,明确细分问题,让好、中、差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使全体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愉快、融洽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掌握了基本的课堂知识,更学会了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当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之后,定会因此而产生成就感,那么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便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其次,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时代所赋予的力量来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学生学习创造动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在疑问中拓宽思维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略学生质疑所发挥的作用。现下,多数教师仍在使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要知道,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自身道德的修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学生根本没听进去,也没学进去。所以,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可调动的因素,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学生质疑思想,活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践,不断拓宽学习领域

为有效促进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政治理论知识都是社会实践的升华,是对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系统化反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知识认识和把握,还能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例如,教师在教授九年级第六课行使政治权利中的建议权和监督权时,可以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行使的权利和体会使用权利必要性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职责的认识,从而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学生在教学活动占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会直接表现于教师的言行中,从而作用于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当教师思想道德水平高时,那么自然会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得到学生的信服,从而心甘情愿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努力学习,反之亦然;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影响教学结果。我们要知道,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其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还体现在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组织“因材施教”上。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在学习成果上,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在学习动机上,有的是因为学习而学习,有的则是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有的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有的则灵活运用其它记忆法,这种种的不同组成了一个班级,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从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进入思想政治认识误区,认为对思想政治的学习除了考试之外,并没有了其它实际性的意义。那么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到学生这观点之后,为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必须有效地采取措施扭转学生这一错误的想法。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的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彦笋.试谈对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认识[J].学周刊B版,2010(3).

[2]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4

励学生积极参与

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师生

互动教学模式, 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身份, 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与老师互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信任, 受到激励和鼓舞, 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程度,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鉴于此, 教师应想方设法, 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若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正确、完整, 则必须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 若学生回答有误或不完整, 则应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找出问题并纠正,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 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创设一个好环境,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学习有了动力, 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 并将知识外化。在课堂教学中,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合作中学, 在实践中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 达成共识和接纳, 并对问题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而, 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三、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情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 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 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 从而, 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情感教育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让学生既有知识的积累又能实现情感的提升, 从而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作为教师, 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上, 面无表情, 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 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 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调整教学目标, 表现为以下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态度。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篇5

论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文/汪国良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开展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做好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成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创新教学

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并且采用强迫记忆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感受到乏味和枯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政治学习的效率,本文就从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育模式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政治积极性的基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将政治知识和时事、历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和关注政治变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生沟通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的思想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围绕一个社会热点来进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丰富学生的政治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教学的作用。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由于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够脱离时代,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政治教学。另外,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他们喜欢去了解时代的最新资讯。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脉搏,把问题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强政治课教学的说服力,还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政治课的创新 篇6

关键词:培养 创新 激发 发展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为此我国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把我过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现象,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本上,从而形成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下课背条条,考试卷上搬条条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型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核心的位置上。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些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政治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催化剂。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寓理于例,激活学生

所谓“理”即道理,就是思想政治课中讲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谓“例”即感性材料。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这说明“理”与“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仅靠就理论讲理论的方法是难以办到的,必须凭借事实,挑选古今中外的典型的历史事件和科技成果,含义深刻的寓言和革命故事作为依托,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由事入理,以事论理,将所要阐述的理论观点寓于所举事例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运用事例时,即要真实,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将社会发展中的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又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寻求知识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殿堂。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需要到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通过思维才可以解疑,才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通过教师解惑,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思维活动的展开,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源泉,而学习兴趣又是启迪思维的前提。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使思维活跃起来,就会有所创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1、 开设热点评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情景,让学生在宽松、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中,增加教学活动的“主角”。由学生自己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热点,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热点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评说,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 指导学生读书,培养思维能力。读书方法是学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将辩论、小品、表演等形式引入政治课的教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听得枯燥无味,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如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辩论、小品等形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能和能力的舞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将知行统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初中政治课的创新 篇7

一、营造宽松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主体。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和“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 不应再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出现, 而应该以“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 一起讨论, 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 教师还应克服偏爱心理, 平等对待学生, 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气氛充满活力的同时, 不断开放课堂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不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 而且还可以扩展到课本之外。教师可以用问题引路, 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来活动。教师可以帮助、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对于回答错误或有困难的学生不要用粗暴的态度去批评指责, 应该用鼓励的语言去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恐惧。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教师应及时表扬,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正面评价, 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就会极大地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 有人把学生的学习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很显然, 掌握学习方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新趋势, 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潮流,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主流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才能找到打开信息大门的钥匙, 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 才能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因此, 具体到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所学的知识, 找出学习的规律, 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例如, 教师讲完一课, 让学生复习时, 提示给他们一些复习方法, 比如框架结构法、树形结构法、题目论述法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 学生发现了每一课或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性, 揭示的内容都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此外, 在梳理所学知识时, 不要让学生去机械记忆, 而是让他们认真细致地思考和讨论, 找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比较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 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才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认真钻研教材, 巧设疑问, 适宜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鼓励其标新立异。

首先, 设疑启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不难看出, 任何知识的取得, 能力的培养, 都需要“从有疑到无疑, 从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返的过程, 有疑问才有思维, 有思维才能够解疑, 才能有创新。设疑启发, 就是要求教师围绕着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有梯度地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消除心理紧张和焦虑, 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 才能使学生与原有认识结构中的错误观念产生冲突, 激发起思维的欲望,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疑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也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及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

其次, 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勇于批判。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人们带来更多接受知识的通道,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 在接受知识途径增多的情况下, 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在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 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有的答案和方法。

四、利用好社会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是初中政治课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题, 让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 使学生理解、体会到所学的理论知识, 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身心得到发展。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指根据课题的需要, 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或到农村调查采访, 观察农村的养殖和种植, 让学生了解新农村的变化。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 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请进来是指根据课题的需要, 邀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巨大贡献、有代表性的人物到学校讲座, 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情况,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举行时事演讲。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 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升华, 激发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觉悟水平, 从而达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总之,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天,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 应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 变单纯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角色中转变过来, 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发展思维、放飞思维,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政治课的创新 篇8

一、巧设疑问, 鼓励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观察, 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令人深思, 给人启迪, 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电塑料的开发, 伽利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 超导体的发现,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 都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 而获得成功的。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 让学生讨论, 激励学生质疑, 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 及时鼓励, 及时引导。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我们知道, 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具体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认为不应该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 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 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三、重视学法指导,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 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 即“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 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 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 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 以自学方法为例, 第一层次是预习, 给出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 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 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 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 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 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 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 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课标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 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 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 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 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 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 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 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 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只有学以致用,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投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 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 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初二“法律常识”时, 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日, 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 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 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 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我们政治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 大胆改革, 勇于突破, 善于创新, 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 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初中政治课的创新 篇9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浓厚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 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 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 让其他同学断定这些角角色中, 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就要深入浅出, 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 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 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 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 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造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积极思维。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 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 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 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三、加强典型训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今年中考的时政热点“女排精神”的理解问题上, 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它。首先, 女排精神是一种文化, 它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 而和文化建设内容相关的, 引发的知识点有多个: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艰苦创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等在她们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其次, 它也体现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再次, 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此的高度重视。诸如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如怎样全面建“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久而久之, 对问题看法的全面性和创造性就能体现出来了。

总之, 21世纪的教育, 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更要学会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向, 有作为, 德才兼备的人;有创新精神, 追求个性发展的人。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 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浅析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10

一、通过创设情景课题, 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培养其创新意识

近几年提出的情景教学便是考虑到了这个方面, 其主要思想便是根据教学内容, 老师有意识地通过诸如寓言、笑话、名人小故事等引人入胜的氛围, 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 自然知识也在这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举例说明:当我们在讲爱国情操的时候, 当时正好是非典时期, 考虑到这一点, 我翻阅大量的资料, 给学生们讲解非典时期感人的抗非典故事, 让学生们在这些故事中感受人间的真爱, 明白爱国人人有责, 自然爱国情操就会轻松理解了。这个例子说明通过故事不但可以丰富课堂, 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很好。此外, 课堂上还可以通过音乐作为辅助, 音乐走进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政治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举例说明:我在讲授《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时, 首先给学生们讲了一则故事。故事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上夜班的工人在回家的路上, 穿过坟场的时候, 不幸跌进了一个墓穴, 他极力挣扎, 想方设法爬出墓穴, 可惜墓穴比较深, 不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于是他决定干脆在墓穴休息, 等第二天天亮再求教于别人。但就在他半睡半醒的时候, 一个醉汉也掉进了墓穴, 他看到醉汉也在像他之前一样极力挣扎着往上爬, 他便开口说:别挣扎了, 没用的。但就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 醉汉大喊一声“鬼啊”, 竟然轻松地爬了出来。

问题:醉汉在听到工人的“鬼话”前后有什么不同表现?

学生:听到工人的话之前怎么也出不来墓穴, 但听到“鬼话”后, 轻松爬出了墓穴。

老师:为什么?

学生:遇到刺激后潜能得以释放。

老师:这就是潜能。

由此可见:大胆想象来引导学生, 创新课堂, 培养学生个性非常重要。

三、采用三步教学法提高创新能力

三步教学法自实施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谓三步教学法是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概括。这些需要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入手。

1. 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 以此来提出问题。对学生预习进行相关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 并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相对提高了。探索欲望也增强了。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了发现问题、自我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展开讨论

思路的开拓, 活跃思维的养成都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养成的。在知道了提示问题的答案后, 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不但增强了交流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同时, 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 分析概括

最后, 便是老师的概括了, 老师在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对问题及其知识进行概括, 纠正错误, 鼓励创新, 让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不断提高。

四、创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中起到价值判断、导向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 综合评价

评价时,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分数不是唯一的, 重视平时行为、过程以及整体素质的评价, 力求做到全面兼容。

2. 评价的内容要具体适度兼容, 尽力做到透明

教学时让学生知道评价内容的明确适度性, 记住各个评价细则, 评价有章可循。道德评价科学规范。

3. 自主化评价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家庭、同学、老师综合测评, 以便使评价结果公正客观。

总之, 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 每个政治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学生的状况不同, 学生的氛围不同, 教师引导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多观察、多总结、多学习,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金色年华 (下) .2010年第4期.

上一篇:音频信息隐藏下一篇:记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