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卧位

2024-05-03

左侧卧位(精选七篇)

左侧卧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5月~2015年10月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胸腔镜食管切除术52例, 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胃镜检查并且病理切片证实为鳞状细胞癌, 并通过胸部上腹部CT、超声、上消化道造影、全身骨现象等进行术前分期, 并评价心肺功能, 经麻醉科会诊评估可耐受单肺通气。52例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术前无胸腹部手术史。28例患者采用侧俯卧位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6例, 年龄49~72岁, 平均年龄59.0岁;24例患者采用左侧卧位,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5例, 年龄48~69岁, 平均年龄58.26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 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左侧单肺通气。侧俯卧位组患者取左侧半俯卧位, 右上前臂向前抬置于头侧, 并适当调整手术床倾斜度, 最终向腹侧前倾约45°左右。两组手术方式大致相同。侧俯卧位组取后线第7肋间1cm切口为腔镜观察孔, 取右胸腋中线第4肋间、肩胛下角线9肋间及肩甲下角第5肋间操作孔进胸;左侧卧位组取腋中线及腋前线中点第7肋间1cm切口为腔镜观察孔, 腋后线第8或9肋间、肩甲下角处及腋前线第3或4肋间为操作孔进胸。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χ²检验、t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侧俯卧位下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胸部手术时间短于左侧卧位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侧俯卧位下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胸部出血量少于左侧卧位组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侧俯卧位下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胸部区域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左侧卧位时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左侧卧位组中出现吻合口瘘1例, 肺部感染2例, 喉返神经损伤1例, 乳糜胸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7% (5/23) 。而侧俯卧位组中, 出现吻合口瘘1例, 肺部感染1例, 心房纤颤1例, 喉返神经损伤1例, 术后切口感染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5% (5/27) (见表1) 。

3 讨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 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多于女,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 先是难咽干的食物, 继而是半流质食物, 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食管癌防治的研究, 在高发区农村建立防治研究点。对高发区人群中采取宣教和应用食管细胞学诊断方法开展普查, 以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提高治愈率。本病治疗以分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综合治疗。两种或以上疗法同时或先后应用称为综合治疗。结果显示以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适应证目前仍无明确的规范。1994年, Cushieri最早提出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时采用俯卧位, 现陆续有国内外多个医疗中心开始探索不同体位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3,4,7,8,9]。

本研究分别采用两种体位下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 根据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发现, 侧俯卧位下胸腔镜食管切除的手术时间较常规采用的左侧卧位短, 胸部出血量更少, 这同冯明祥等[1]研究结果相似。笔者认为, 在传统的左侧卧位时需要一定腔镜基础的助手始终暴露术区, 而在侧俯卧位时, 优化了术者对于术区的定位能力, 并且降低了术者手腕的疲劳度, 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10]。有研究已证实, 根治性淋巴结清扫可显著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胸腔镜下纵隔淋巴结清扫能否彻底是关键。许多研究已证实, 电视胸腔镜在胸部淋巴结清扫中可达到开胸手术效果。有研究已报道, 在俯卧位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在纵隔淋巴结清扫尤其左侧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清扫中的优势。在此项研究中, 侧俯卧位下同样可达到良好的手术视野及术区暴露, 左侧食管气管沟显露清晰, 在清扫胸廓入口处及左侧喉返神经周围的淋巴结时技术难度较左侧卧位时减小。此外, 本组在术前嘱患者口服食用橄榄油, 术中可良好辨认充盈的胸导管。即便在游离食管时不慎损伤胸导管, 亦可通过乳白色乳糜液判断胸导管具体位置行预防性结扎, 从而有效预防乳糜胸的发生。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左侧卧位和侧俯卧位下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间我院治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患者52例, 均实施根治术进行治疗。其中左侧卧位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24例, 侧俯卧位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28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侧俯卧位组胸部手术时间为 (78.89±16.31) min, 短于左侧卧位组的 (92.61±18.94) 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侧俯卧位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 具有术区显露良好, 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以及更好的区域淋巴结清扫等技术优势, 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食管癌手术,胸腔镜,腹腔镜,侧俯卧位,左侧卧位

参考文献

[1]冯明祥, 谭黎杰, 汪灏, 等.不同体位胸腔镜食管切除术的临床比较.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9) :686-688.

[2]柳常青, 解明然, 郭明发, 等.微创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结果分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 (6) :454-457.

[3]彭林, 韩泳涛, 王祥, 等.半俯卧位人工气胸在电视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中华肿瘤杂志, 2012, 4 (10) :785-789.

[4]徐驰, 曾志勇, 杨胜生, 等.侧俯卧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10) :1077-1079.

[5]侯予龙, 赵建强, 郭伟, 等.俯卧位和左侧卧位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疗效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9) :950-953.

[6]李京沛.俯卧位与侧卧位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 2014:1-11.

[7]陈遂, 陈椿, 郑炜, 等.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手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9) :810-813.

[8]侯予龙, 郭伟, 杨志健, 等.侧俯卧位下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 (10) :837-838.

[9]陈栋, 童继春, 王勇.俯卧位胸腔镜食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 (35) :69-70.

左侧卧位 篇2

关键词:便秘,排便,侧卧位,腰椎手术

腰椎术后病人需绝对卧床, 由于排便习惯的改变, 病人不能熟练协调身体机能来排便, 对排便产生恐惧感, 从而减少进食、进水, 有意推迟排便时间, 从而造成排便困难、便秘, 致使腰部疼痛加重、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疾病的康复[1]。因此2012年1月—2013年4月对入院并进行腰椎手术病人随机采取不同的排便体位, 观察侧卧位排便对腰椎术后病人排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骨科接受腰椎手术的病人病人103例, 男40例, 女63例;年龄54.98岁±10.620岁;腰椎不稳伴突出39例, 腰椎管狭窄19例, 腰椎间盘突出13例, 腰椎滑脱12例, 腰椎不稳10例, 腰椎骨折7例, 腰椎管狭窄伴突出2例, 腰椎滑脱伴狭窄1例;病人术后均采用镇痛泵治疗, 且卧床时间均>7d。入选标准:均为全身麻醉后路手术, 未进行过胃肠道手术, 无胃肠道疾病, 无术后并发症。排除标准:既往有便秘或腹泻病史以及骶尾神经损伤病人。取得病人知情同意后将病人随机分为传统体位排便组50例和侧卧位体位排便组53例。传统体位组男18例, 年龄54.12岁±11.83岁;卧床时间14.78d±2.59d;高血压12例, 糖尿病6例, 肥胖1例。侧卧位体位组男22例, 年龄55.91岁±9.52岁;卧床时间15.43d±2.00d;高血压17例, 糖尿病9例, 肥胖2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由专职护士评估病人术后排便相关情况, 包括便秘的发生、排便时切口的疼痛程度、排便的舒适度、排便时间和切口污染情况, 同时评估者不知晓病人的分组情况。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床上活动及按摩腹部等、提供隐蔽环境, 建立排便习惯。传统体位排便组采用平卧位屈膝臀下放便盆法排便。侧卧位排便组指导病人45°侧卧位臀下放便盆法排便, 具体方法为当病人有便意时协助病人侧卧45°, 背部垫枕头支撑稳定, 屈膝, 臀下放置便盆, 摇高床头15°~30°[2,3]。

1.2.2 评价方法

由专职护士评估病人的排便情况, 评价方法:制订问卷列表让病人选择相应答案。 (1) 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 [4], 由病人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自评。0级为无痛, 1级~3级为轻度疼痛, 4级~6级为中度疼痛, 7级~10级为重度疼痛, 让病人进行选择。 (2) 舒适度[5], 0级:无不适;1级:轻度不适, 病人自觉排便体位可以坚持, 肢体摆放舒适;2级:中度不适, 病人自觉体位不适, 腰背部及双下肢酸困难受;3级:严重不适, 病人自觉排便体位难以坚持, 出现头晕、胸闷、气喘等现象。 (3) 排便所需时间:A<15min, B>15min。 (4) 由医生填写切口污染情况。A:切口没有被污染过;B:切口被污染≤2次;C:切口被污染>2次[6]。 (5) 便秘: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排干硬粪便;排便时费力等。有以上症状之一者考虑为便秘, 持续观察1周。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腰椎手术后的病人因绝对卧床时间较长, 往往需要床上排便, 而大多数的病人不习惯卧床排便, 以致于强迫或克制不排便, 甚至产生便秘。传统采用的平卧位屈膝臀下垫便盆排便完全改变了正常的排便体位, 便盆尾部高度6cm~7cm, 排便时臀部被抬高, 引起胸腰段脊柱向前屈曲, 加剧了腰部切口疼痛, 同时腰部及腹部肌肉难以协凋用力, 也增加了病人排便的难度, 从而延长排便时间, 增加排便不适感。此外传统体位排便时病人会担心排泄物沿皮肤向腰背部流淌造成切口及床单的污染, 用力排便时的切口疼痛会造成病人对切口裂开的过分担忧, 从而有意控制排便力度、推迟排便时间或节制饮食, 使大便干燥造成便秘, 而便秘的发生又进一步增加了排便的困难和加剧排便时切口的疼痛, 造成恶性循环[1,2,6]。

传统体位排便法对于体重较重的病人, 由于重力作用使便盆被压扁、变形, 容易造成大便外溢, 或者当大便较多及便盆固定不好使便盆向后倾斜, 也易引起大便外溢造成切口污染。此外病人排稀便时或女性病人排尿时因重力因素稀便或尿液向后溢也易引起切口的污染。因此传统体位排便时切口污染的几率较大, 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甚至败血症、椎体及椎管内感染等严重不良后果, 致使手术失败, 甚至危及生命[6]。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取侧卧位排便的病人期间便秘发生率、切口疼痛程度、排便时间、切口污染情况均低于传统体位排便组, 并且侧卧位排便组的排便舒适度高于传统体位排便组,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1,3]。侧卧位排便减少便秘发生及增加排便舒适度的机制可能为侧卧位排便时身体与支撑物之间形成一个夹角空隙, 易于便盆的放置和取出避免引起切口疼痛。其次侧卧位排便时病人的身体重力作用于床和支撑物上而非便盆上, 因此体位更舒适、稳定, 减轻病人的疲劳感, 利于病人顺利排便;再次侧卧位排便时便盆放置后无需家属扶持更有利于创造一个隐蔽的环境, 而且舒适稳定的体位不致病人产生排便恐惧感, 避免了病人有意识抑制排便的行为, 减少便秘的发生[7]。此外排出的大便直接落入便盆, 不会污染切口及床单, 也减少了切口污染的机会。因此侧卧位排便可减少病人对排便的恐惧, 避免病人因排便控制饮食而影响术后的康复, 同时排便时间的缩短可减少脊柱受力及肌肉紧张的时间, 维持了脊柱的相对稳定, 为骨及软组织愈合创造了条件,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病人的住院费用。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 只需1人协助, 节省人力, 也减轻护理人员的人力和体力消耗[6,7]。

参考文献

[1]覃月彩.腰椎术后病人排便体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 :7-8.

[2]刘水姣, 杨素清, 林茜茜.腰椎术后病人侧卧位排便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2) :1150.

[3]郭勉.排便体位的改进对胸腰椎术后病人舒适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1) :61-62.

[4]王京娥, 陈声波, 熊建萍, 等.奇曼丁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2) :146-147.

[5]保玉萍, 彭生玲, 孙爱云.垃圾袋在骨盆骨折病人排便中的临床应用[J].甘肃医药, 2010, 29 (5) :469-471.

[6]吴碧昭, 包章丽, 林秀群.腰椎术后不同体位排便效果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 :106-108.

侧卧位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篇3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其治疗要求非常高, 且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较为菲薄, 稍有不慎, 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骨三科自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三踝骨折患者37例, 采用侧卧位有限切开内固定的方法治疗, 取得较理想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 男27例, 女10例;年龄17~68岁。其中运动扭伤4例, 车祸伤17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合并下胫腓损伤10例, 开放性12例, 闭合性25例。根据Danis-Weber分类法[1], A3型骨折7例, B3型骨折25例, C型骨折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健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驱血, 上止血带, 以外踝尖端后外侧位起点, 向近端延伸约4cm, 作纵形小切口, 牵开皮瓣, 将腓骨长短肌向后锐性分离后向后方牵开, 暴露腓骨远端。C型臂机透视下, 闭合手法复位加斯氏针撬拨复位外踝骨折端, 闭合一枚或两枚斯氏针固定外踝骨折处, 在骨折近侧后外侧另作一小切口, 用骨膜起子作皮瓣与腓骨之间作潜行通道, 从近侧切口插入腓骨远端解剖钢板, 放置合适后, 用同样长度钢板作对照, 在螺钉孔处有限切开依次钻孔置入螺钉, 再取出临时固定的斯氏针。如有下胫腓损伤则通过腓骨远端解剖钢板螺钉孔, 踝关节背伸90°时掌握好前倾角约30°, 穿透三层皮质, 用一枚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将腓骨长短肌向前方作锐性分离后牵开, 暴露后踝, 直视下观察骨折处位置, 若位置良好则直接从前方闭合置入钛合金空心螺钉固定后踝。若位置不理想, 则直视下复位骨折处, 仍从前方闭合钛合金空心螺钉固定。如骨块较小, 则采用多枚克氏针固定。再将体位改为仰卧位, 在内踝处作一短弧形切口, 暴露并固定内踝。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取仰卧位, 患肢石膏功能位固定, 脚垫抬高患肢, 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成方舒筋活血汤口服, 1天2次, 及甘露醇125mL中加入地塞米松针5mL, 静脉滴注, 1天2次, 消肿3d, 同时应用抗生素5d。石膏固定6周后拆除, 在不负重情况下, 锻炼踝关节功能2周后, 持双拐下地部分负重, 再2周后弃拐行走。

2 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12~24个月, 平均17个月, 有5例因后踝粉碎骨折未能确切固定, 术后发生再次移位, 引起创伤性关节炎。按Olrud和Molander的评分标准[2], 优32例, 良3例, 可2例, 优良率达94.6%。

3 讨论

3.1 术前处理

三踝骨折一般暴力较大, 加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较薄弱, 往往容易出现张力性水泡而影响手术切口。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骨三科在患者入院后则当即予跟骨牵引, 同时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及中药口服活血化淤, 促进肿胀消退。一般在入院1周左右可以安排手术。

3.2 手术体位

三踝骨折手术常规都采用仰卧位, 但往往在暴露及固定后踝时需要仰视, 非常困难, 且需要多位助手。而侧卧位暴露外后踝时比较容易, 可直视下复位及固定, 并且不易误伤腓骨长短肌及腓浅神经。

3.3 手术切口

常规外踝外侧纵形切口较长, 暴露腓骨下段比较容易, 但在同一切口暴露后踝则较为困难。选择后外侧有限切口, 可利用远端切口同时暴露腓骨远端及后踝, 同时不损伤腓骨长短肌及腓浅神经, 有效保护周围软组织。

3.4 手术次序

三踝骨折固定先后顺序根据医师的个人习惯各有不同, 目前一致认为恢复外踝的稳定性比内踝更为重要, 因为外侧副韧带与距骨仍保持完好, 可引起距骨向外侧移位。有研究表明, 外踝向外移2mm, 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将明显减少, 引起踝关节稳定性的破坏。而且大部分三踝骨折后踝均为附着于后踝的后胫腓韧带引起的撕脱性骨折, 当外踝复位时, 后踝也随之复位。实验证明, 胫骨后部骨折块累及关节面超过30%, 可在向后的方向上造成踝关节不稳定[3]。故笔者一般先固定外踝, 然后直视下观察后踝, 如位置好则直接闭合螺钉固定, 如位置不理想, 且骨块超过关节面的1/4, 则直视下复位后闭合螺钉固定或多枚克氏针固定, 再改成仰卧位固定内踝。

3.5 术后处理

许多学者提出踝关节骨折术后宜使用功能支具早期进行活动或负重, 这样既可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 又可早期恢复工作, 减少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 早期活动和负重与否对远期踝关节功能影响不大。Vander Griend等[4]认为, 踝部骨折术后开始负重活动的时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骨折的粉碎程度和骨的质量等。我们认为石膏固定6周后拆除, 在不负重情况下, 锻炼踝关节功能2周后, 持双拐下地部分负重, 再2周后弃拐行走。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10.

[2]Low CK, Pang HY, Wong HP, et al.A yetrospective evaluation fo operative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J].Ann Acad Med Singapore, 1997, 26 (2) :172.

[3]Grenshaw AH.Camp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J].Louis, 1992, 785 (2) :895.

侧卧位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8例, 男3例;女5例, 年龄在64~78岁, 平均年龄71岁。均为闭合性骨折, 按Evans分类: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致伤原因均为滑倒扭伤。本组病例手术距受伤时间2~8d平均4d, 术中均采用侧卧位, 经髋关节外侧入路。术后1周建议患者坐起进行股四头肌舒缩练习。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连硬外麻醉, 麻醉生效后, 患者侧卧位, 两下肢之间垫厚枕, 使患肢外展。取髋关节外侧切口, 依手术需要上下延伸, 在股外侧肌后缘进入, 将股外侧肌从骨面剥离并用拉钩拉向前方, 充分显露骨折。对抗牵引, 外展内旋患肢, 将骨折复位, 内后侧有明显骨缺损者, 予以植骨。骨折复位后, 在大粗隆下方, 将一枚直径2mm克氏针斜向上击入股骨颈, 平行小转子高度, 在股骨外侧放置合适角度导向器, 向股骨颈内击入一枚导针, 闻及导针与股骨头软骨下骨质的碰击声时止, 测量导针进入深度以选择合适的粗螺纹钉长度 (粗螺纹钉应比此长度短5~10mm) 。用阶梯锉沿导针开口, 丝攻攻丝后, 旋入粗螺纹钉。拔出导针, 在股骨干外侧装好套筒钢板, 旋入皮质骨螺钉。拔出克氏针, 旋紧粗螺纹钉尾部螺帽, 在粗螺纹钉上端旋入一枚松质骨螺钉至股骨颈。活动髋关节, 关节活动自如后, 放置引流, 关闭切口。

2 结果

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8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为9个月, 最长24个月, 平均13.6个月。7例患者X线片均显示骨性愈合, 随访中无1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无疼痛, 活动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随访24个月骨折未愈。

3 讨论

3.1 体位的重要性

DHS结构坚固, 能承受280kg折弯能力, 具有滑动和加压双重功能[1], 能促进骨折愈合, 钉尖不易冒出股骨头[2]。王福权等用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06例后, 认为DHS是较好的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钉。但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也遇到术后髋内翻畸形愈合的病例, 分析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 过早负重和内后侧骨质缺损有关, 故应尽可能将小转子或内侧皮质骨靠拢, 整合固定[3]。我们以前采用平卧位手术, 受视野限制, 内侧皮质骨很难复位固定, 所以说体位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好的手术体位能够保证患者术中舒适, 更好地配合手术, 不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 易于显露病变, 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术中对神经等重要组织的伤害。譬如:肩部手术, 将手术台头侧抬高, 可以减低静脉压, 减少出血并有利于术中出血的引流;膝关节手术, 膝关节屈曲, 有利于显露膝关节内病变。桡骨小头后侧入路手术, 将前臂旋前位使桡神经远离手术切口, 可以避免损伤桡神经[3]。

3.2 侧卧位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点 (和平卧位比较)

和平卧位一样, 不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 但术前消毒范围比平卧位大, 减少术中手术野再污染的发生率;两下肢之间垫厚枕, 术中可以维持患肢外展位;术中可以借患者体质量对抗, 帮助牵引复位;术中很容易显露骨折的前后及外侧, 全面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及后内侧骨折缺损情况, 易于将内侧骨块复位并固定, 并在骨折缺损处植骨;术中可以很容易从后侧肌间隔分开并从骨面剥离股外侧肌, 而不必切开股外侧肌, 从而减少了术中出血, 由于股外侧肌接受来自高位的股神经支配, 从后侧肌间隔分开并从骨面剥离股外侧肌, 不会损伤股神经, 从而不会使后侧部分股外侧肌失去神经的支配, 另外, 侧窝位比平卧位视野开阔, 有利于助手更好地配合手术者操作, 平卧位, 站在手术者对侧的助手不能很好全面地观察切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 影响手术进度, 延长手术时间,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发于老年人, 手术时间延长会加大手术风险。本组8例患者术中都采用侧卧位, 在股外侧肌后缘进入, 将股外侧肌从骨面剥离并用拉钩拉向前方, 充分显露骨折, 术中患者无特殊不适, 出血不多, 手术视野清楚, 复位固定都比较顺利, 随访9~24个月, 除1例糖尿病患者外均显示骨性愈合, 无1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无疼痛, 活动良好, 和平卧位比较, 侧卧位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具有很多优点, 笔者提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采用侧卧位。

参考文献

[1]涂万荣, 丁援建, 莫树喜, 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1) :64-65.

[2]吴松清, 胡金荣, 李忠民, 等.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4, 10 (1) :76-77.

左侧卧位 篇5

关键词:侧卧位,局麻,混合痔,外剥内扎,括约肌

2008-2012年采用外剥内扎术在局麻下治疗混合痔患者7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2例 , 男47例 , 女25例, 年龄19~72岁, 平均46岁, 病史7d~40年, 其中环状混合痔9例, 混合痔嵌顿4例, 混合痔59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术前灌肠1次, 侧卧于手术床, 弯腰双手抱膝, 一助手帮助暴露术野。消毒铺巾, 以1%利多卡因加入少量肾上腺素沿肛周上下左右局部浸润注射。肛管内再次消毒, 肛门镜探查, 血管钳夹内痔, 环状内痔夹3∶00、7∶00、11∶00点母痔区, 注入1:1消痔灵约4~10 m L, 至痔核表面苍白, 在内痔相对应的外痔区做V型切口, 剥离至齿状线。止血钳夹基底部及内痔。7号丝线缝扎并结扎1次, 留线尾长短各1个。剪去痔核, 清除曲张静脉团, 环状混合痔作分段结扎, 未结扎处注入消痔灵。外痔取核型切口切除, 切口之间残余外痔取弧形切口剥除, 1号线间断缝合。用止血钳挑起部分内括约肌并切断。充分止血, 扩肛, 修剪皮瓣, 创面基底部注入亚甲兰2 mg和布比卡因5~10m L, 肛门内塞入凡士林油纱布条, 外用纱布包扎。患者术后即可下床自己回病房。如术后患者有尿潴留, 可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或导尿。术后静滴抗生素3 d, 并无渣饮食, 忌辛辣油腻食物, 每天切口换药, 3 d后患者可予高锰酸钾1:5 000坐浴, 2次/d。红霉素软膏外敷创面。

结果

全部病例均快速康复。3~7 d即可出院,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 术后随访1~2年无一例发生肛门失禁或狭窄。

讨论

我院肛肠患者基本都采取侧卧位, 因为很多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害羞而不愿意就诊手术。采取侧卧位相对于截石位则更易为患者接受, 为患者保留一点隐私。局麻浸润麻醉损伤小, 恢复快, 价格实惠, 术后不需去枕平卧。混合痔手术外剥内扎术加肛门浅括约肌离断术, 预防术后肛门狭窄和排便困难[1]。手术结束时肛门创缘基底部注入亚甲兰和布比卡因混合液, 可延长麻醉时间和收敛创面、止血止痛等。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 侧卧位局麻下行外剥内扎加肛门括约肌松解术治疗混合痔有确切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左侧卧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择期行泌尿系统手术患者80例, 男46例, 女34例;年龄32~63岁;体重44~78kg;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制订的病情分级达Ⅰ~Ⅱ级;手术时间48~125min。单侧手术6 2例 (7 7.5%) , 双侧1 8例 (2 2.5%) 。手术类别:肾盂切开取石42例 (52.5%) , 肾实质切开取石2 4例 (3 0.0%) , 输尿管上段狭窄重建术8例 (10.0%) , 肾癌根治术6例 (7.5%) 。所有病例均无严重的心、肺、脑、肝疾病。80例按采用的麻醉方式不同, 分成腰硬联合阻滞组 (CSEA组) 和硬膜外阻滞组 (EA组) , 各40例。两组一般情况相似。

1.2 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禁食8h, 禁饮4h, 肌内注射咪哒唑仑0.04mg/kg。入手术室后监测生命体征, 开放外周静脉, 以较快的速度输注复方林格液500ml。左侧卧位行椎管内阻滞操作。CSEA组选择双间隙腰硬联合阻滞, 上管行T9~10硬膜外腔穿刺, 成功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备用, 下管选择L2~3间隙, 先确定在硬膜外腔后置入腰麻针, 见有脑脊液流出注入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1.5~3ml (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2ml+脑脊液1ml混合液) 。患者平卧位后, 上管硬膜外根据平面酌情追加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4~8ml。EA组行硬膜外阻滞, 操作同CSEA组的上管, 局麻药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 先推注试验剂量4ml, 确定不在蛛网膜下隙后, 分别间隔5min追加8~12ml。术中全程常规吸氧, 监测无创血压 (NIBP) 、心电图 (ECG)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呼吸 (R) 。期间血压下降25%静注麻黄碱5~10mg, 心率慢于50次/分静注阿托品0.25mg。外科主刀医生尽量选择同一人。

1.3 观察指标

术中连续监测生命体征, 分别记录给药前、术毕及给药后5min、15min、30min等5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SPO2及R;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局麻药用药总量及麻醉不良反应。

1.4 阻滞效果评定标准[1]

优:镇痛完善, 腹肌松软, 患者安静;良:镇痛良好, 腹肌较松软, 轻微内脏牵拉反应;一般:镇痛不全, 内脏牵拉反应明显, 需辅助用药;差:镇痛不全, 腹肌紧张, 内脏牵拉反应严重, 需改其他麻醉方式。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间点MAP、HR、R、SPO2测定值比较 (表1)

两组给药后5min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给药后15min时呼吸频率及给药后30min时平均动脉压的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测定值均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余各时间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两组患者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MAP、HR、SPO2、R各时间点变化趋于平稳。

2.2 两组阻滞情况比较

C S E A组:阻滞起效时间 (1.2 5±0.18) min, 阻滞完全时间 (8.78±1.24) min, 局麻药用量 (9.80±4.50) ml。EA组:阻滞起效时间 (7.30±1.96) min, 阻滞完全时间 (19.40±4.21) min, 局麻药用量 (21.8±5.70) ml。与EA组比较, CSEA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短, 局麻药用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44、15.30、10.45, P<0.01) 。2.3两组麻醉效果比较CSEA组:优33例 (82.5%) , 良6例 (15.0%) , 一般1例 (2.5%) ;EA组:优18例 (45.0%) , 良12例 (30.0%) , 一般7例 (17.5%) , 差3例 (7.5%) 。CSEA组麻醉效果评定达优率高于E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2.1 7, P<0.0 1) 。

2.4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比较

80例中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3例 (3.8%) , 给予麻黄碱、阿托品静注后纠正。CSEA组无呼吸抑制发生, 仅3例 (7.5%) 有恶心感, 未呕吐;EA组有3例 (7.5%) 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

3 讨论

泌尿系统需侧卧位手术包括肾实质、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等, 麻醉方式可以选用硬膜外阻滞, 但阻滞平面范围至少达T6~L2, 尤其是肾脏手术, 上界最好达到T4[2]。以往此类手术选用硬膜外阻滞, 行T9~10间隙穿刺, 为了达到预想的阻滞平面, 需用较大剂量的局麻药, 以加宽阻滞平面, 但仍达不到完善的腹肌松软要求, 肾蒂的牵拉反应也时有发生。腰硬联合阻滞由于起效快, 用药量少, 可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纤维, 快速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 是近年来普遍应用的椎管内阻滞技术。

注:t1、t2、t3、t4分别为两组各时间点MAP、HR、R、SPO2比较

本研究下管用腰硬联合阻滞, 一是能满足T10以下范围的阻滞要求;二是可以避免患者清醒状态下因导尿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3]。上管再辅用T9~10的硬膜外阻滞, 可以阻滞T4~10的神经纤维。腰硬联合阻滞中的腰麻可以减少硬膜外的用药量, 且不影响阻滞平面。本研究中由于已有下管腰麻的作用, 上管硬膜外只加用了较少量的局麻药量, 阻滞平面即达到T6, 患者的镇痛肌松效果均满意, 手术过程中较安静平稳。

阻滞平面过广, 交感神经被阻滞, 迷走神经相对亢进, 易引起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胡剑平[4]报道, 麻醉前快速输注一定的液体量, 可以有效预防低血压。在本研究中, 麻醉前即快速输注复方林格液, 仅3例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甲磺酸罗哌卡因作用与盐酸罗哌卡因类似, 对运动神经阻滞较轻, 能保持循环呼吸系统的稳定[5]。本研究所有病例均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 循环呼吸较稳定。此外, 甲磺酸罗哌卡因阻滞时间长, 术中一般无需再追加。高位硬膜外阻滞容易引起胸肋间肌被阻滞, 可能给呼吸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EA组有3例因阻滞平面不理想, 加大局麻药用量, 发生平面过广, 出现呼吸困难, 而改全麻。故术中应严密监测, 常规给氧, 备急救物品, 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 双间隙腰硬联合阻滞用于泌尿系统侧卧位手术, 阻滞效果确切, 起效快, 用药少, 肌松佳, 牵拉反应轻, 呼吸循环较稳定, 为外科手术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麻醉保障。但须注意:椎管内阻滞属于有损伤的麻醉方式, 切忌粗鲁地反复穿刺。

参考文献

[1]黄盛辉.实用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39-140.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99-1300.

[3]王韶莉, 魏兵华, 黄燕虹, 等.导尿时机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血压、心率及导尿成功率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1) :2004.

[4]胡剑平.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1) :82-83.

左侧卧位 篇7

关键词:徒手旋转胎头,对侧卧位,头位难产

胎头位置异常是导致产妇难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仅对产妇机体损伤大, 难产还可大大延长产妇的产程时间, 从而在分娩过程中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 影响新生儿生命安全[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头位难产产妇52例为研究对象, 分析在头位难产处理中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头围难产产妇52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5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6例。观察组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 (33.64±3.21) 岁;初产妇18例, 经产妇8例。对照组年龄23~40岁, 平均年龄 (33.78±3.33) 岁;初产妇19例, 经产妇7例。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胎儿宫内窘迫、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现象, 产力良好, 胎头无严重水肿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实施胎背对侧卧位, 该姿势能够保证胎头枕部面向前方, 并同时符合右位取左侧、左侧取右位的要求。观察组产妇取对侧卧位分娩, 常规消毒铺巾后给予产妇消毒处理及导尿处理, 在产妇宫缩间歇期间操作医生需对准产妇阴道, 并置于中指、食指, 将置于阴道内的手指张开后和矢状缝保持平行状态, 产妇产生宫缩前缓慢旋转, 后取左枕横位并缓慢向右旋转45°, 取左枕后位并缓慢向左旋转90°, 左手在产妇腹壁并推胎背至脊前方位, 旋转后不要立即抽出手, 宫缩3次后取胎头枕前位并固定, 停止回转随后抽出手。操作医生再将手抽出前还需对其胎头周围有无脐带隐性脱落现象进行密切观察, 保证治疗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胎儿窘迫、产程延长、宫缩乏力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并统计其成功分娩例数。

1.4 判定标准

分娩成功判定标准[2]:第1次旋转完成20 min后对产妇阴道进行检查, 若胎方位异常, 则表示旋转失败, 再次进行胎头旋转, 徒手旋转后完成阴道助产或自然分娩, 可视为成功。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产妇成功分娩率为96.15%, 对照组产妇成功分娩率为61.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宫缩乏力1例, 产程延长1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出现宫缩乏力3例, 产程延长2例, 胎儿窘迫1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现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妊娠期间孕产妇营养摄入量明显增加, 但运动量少, 导致胎儿体重不断增加, 从而提升了难产发生率。难产主要指的是在胎儿娩出时, 头先露出的一种分娩状态, 其中胎头位置异常表现为持续性枕后位现象最为常见。胎头俯屈不良可严重阻碍内旋转, 引起胎头不能经最小经线入产道, 但如果在合理时机内对胎头位置进行纠正, 可将异常胎位转为枕前位, 使胎头经最小头线入产道, 最终实现顺产的目的[3]。

由于难产可造成产妇身体受到巨大损害, 在分娩操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可导致产妇及胎儿死亡, 对其伤害极大。所以在难产产妇分娩过程中, 助产医生需密切保护胎头, 避免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 同时也防止产妇产道受到一定程度损害[4]。为了保证产妇分娩安全性, 操作医生不能盲目实施手转胎头处理, 需在恰当时间给予正确处理, 改善围生结局。根据临床经验可知, 在潜伏期, 由于胎头高, 子宫无大幅度扩张现象产生, 该阶段不宜进行手转胎头处理;第二产程后, 胎头位置相对较为固定, 有产瘤形成, 且有颅骨重叠现象, 旋转操作难度大, 且操作成功率低, 因此该阶段也不宜进行手转胎头处理。当产妇宫口扩张8 cm左右, 先露在棘上1~2 cm处, 该时期是旋转胎头的最佳时期, 旋转成功率较高。在分娩处理中, 徒手转胎头的操作虽然相对简单, 但在纠正胎头位置、改善围生结局中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和胎头吸引术比较, 其操作简单, 且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能够有效促进胎儿正常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 从而减轻对产妇身体的损害[5]。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成功分娩率为96.1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54%;胎儿窘迫、产程延长、宫缩乏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 (P<0.05) 。在难产产妇中实施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 虽然操作较为简单、成功率高, 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 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 助产医生必须熟练掌握其处理操作, 且在操作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 以轻力度为宜。 (2) 把握胎头旋转的恰当时机, 若产妇进入活跃期, 胎位处于枕后位、枕横位, 可立即给予旋转胎头处理。 (3) 操作期间需对胎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给予胎心监护, 一旦发现胎儿有异常现象需立刻停止旋转, 若胎儿胎心持续5 min仍未恢复至正常, 需及时改行剖宫产术处理。 (5) 具体操作时需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给予其恰当的催产素处理, 避免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现象。

综上所述, 在头位难产处理中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的应用效果显著, 成功分娩率高, 且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殿红, 陈秀俊.709例头位难产病例的诊断及处理[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6) :2534-2538.

[2]孙廷香.探讨头位难产处理过程中的识别与处理方法[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电子版) , 2015, 2 (7) :102-102.

[3]毕嫣, 宋雁, 康立.徒手旋转胎头法在头位难产产程处理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8) :1243-1244.

[4]班爱会.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4) :94-9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左侧卧位】相关文章:

如何测量侧卧位的血压09-12

上一篇:消费分层理论下一篇:原因及处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