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与自媒体

2024-05-12

全媒体与自媒体(精选六篇)

全媒体与自媒体 篇1

皮尤研究中心在对4654名国外成年用户进行追踪调查后, 于2016年6月公布了《2016年社交新闻阅读习惯》报告, 结果显示, 62%的成年人阅读新闻已由报纸、电视转化为社交媒体上, 而且越年轻越依赖社交媒体。国内:艾瑞在2016年1-3月的调查数据, 60.8%的用户将微信、微博和腾讯新闻等社交媒体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 且未来该比例还会继续上升。

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夹击下, 以包容的心态完成媒介融合, 转型较为成功。以节目内容价值为导向的优势建立, 是当下电视媒体生存的根本。但网络电视节目的兴起, 自制剧、自制综艺节目在过去的一年内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电视媒体所面对的压力也在日益突显。面对自媒体的强势传播手段, 传统媒体必须扬长避短, 应用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 让传统媒体不落伍, 引潮流, 受欢迎。传统媒体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1“内容为王”的创建, 创新创意为导向

过去几年, 中国电视节目以综艺节目为例, 主要以版权引入的为主, 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到浙江卫视的《奔跑吧, 兄弟》, 无不例外地在这块土地上争夺属于自己的市场。复制性强, 传播速度快, 可适度高, 为版权引入节目的一个首要选择, 但在这种前提下, 对引入后中国本土化的创新却没有带着新的思考。唯一一个中国自制的电视节目, 《中国好歌曲》却没有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版权输出。原创力的节目风险是来自节目的制作时间、受众、资金等方面的不允许。但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不做好市场调研, 不做好受众需求分析, 没有核心的创作能力, 没有中国特色化, 传统电视节目终将会输在自媒体自建节目的从容之下。只有做好前期市场调研, 满足消费者收视动机, 在以娱乐为前提的导向下, 精良的制作, 创新的环节设计, 更有宽容度的话题创建, 才能正确地引导消费者对节目产生理性思考。

2 自媒体号创建, 新浪微博与订阅号

借力于新浪微博+V影响力, 借力新浪微博的公信力, 成为电视节目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与平台的粉丝形成良好的互动, 话题的创建与讨论, 重视正面的评论加以认可, 形成有社群领袖意见的人群对节目的正确舆论导向。

微信订阅号是更加个人化及机构化的自媒体, 碎片化的内容创建, 趣味性与互动性使消费需求满足。核心的品质的内容创建是转发产生病毒营销对节目的最佳及最快速的传播手段。如《xx带你揭秘蒙面唱将猜猜猜背后的故事》, 以幽默诙谐的手法撰写对电视节目背后的故事的解密, 除了节目本身的可看性之外, 也增加了节目的外延看点, 对受众群体的黏性更强。

3 借力自媒体社群力量发声

如果听见的更多是负面声音, 将不利于节目的传播, 因此用“直接说服”的方式企图说服我们的群体, 往往不奏效, 是否可以采取其他力量, 如利用社群的声音?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中, 我们采用的营销手段和电视广告, 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视角, 狭隘地将消费者只是看作传播对象, 但却并没有利用他们所在的群体关联度, 群体的关联度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判断和感受。例如, 如果要让这期《快乐大本营》有偶像某某某的新歌发布, 是否可以在某某某所在的粉丝团形成高频率话题的发布, 利用群体形成传播产生对本期节目的关注, 而不仅仅是只做前置预告。

当传统媒体遇到自媒体的冲击时, 这不是威胁, 而更应该是实现华丽转型升级的好机会, “内容为王”创造出符合受众收视习惯的节目是电视媒体的制胜法宝。自媒体不会取代电视, 电视外延的多元化传播必须运用新的手段与策略, 改善封闭的运营机制, 发挥核心优势, 与媒介达到更高的融合, 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媒体的发展已经突破原有四大传统媒体的强势格局。新媒体以其及时性、交互性及娱乐性等优势抢夺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市场及消费受众。新媒体在过去几年也不断经历革新发展, 显现出更加终端化、个性化、移动化的特性, 因此借助软件终端以社群交互为核心而提出了“自媒体”的概念。当然这也将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最佳手段。在传统媒体中, 与新媒体融合度最高的非电视媒体莫属。本文针对电视媒体对如何利用“自媒体”专属的社群圈层概念, 与受众产生良好的互动, 更好地传播电视节目内容进行分析, 并为提高电视媒体地位提供有效的方法。

全媒体与自媒体 篇2

品牌在社会化媒体上开设一个账号,这不像做一个minisite活动站,也不像投放一支tvc,也不是发布一篇软文。互动不意味着用户可以拿鼠标点点看,而是说确实要有彼此信息的交流。因为这是自媒体,必须按照自媒体的游戏规则来进行。

首先,作为一个媒体,品牌在自媒体平台上必须产出内容,而用户也是根据内容来在自己心中刻划对于这个品牌的印象。杜蕾斯的风趣,快书包的贴心,这些不是他们自己贴在自己额头的标签,而是用户通过他们日积月累发布内容而慢慢认可的。只不过,好印象的建立可能需要相当的时间与努力,但是不小心建立一个坏的印象,则是瞬间而容易的事情,比如X航的傲慢。

其次,作为一个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品牌必须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一员,并不是掌控所有言论渠道的中心。你无法禁止其他用户谈论你,更无法控制其他用户按照你的意愿去谈论你。你所有能做的就是引导,影响,沟通。

第三,自媒体平台上的行为是具有社交属性的。社交就意味着必须具备基础的礼仪与方式。及时回应,控制情绪,表达善意,注重礼节,长袖善舞,多倾听对方,让自己更有趣,凸显自己的特质与魅力……在生活中受到欢迎的窍门在管理品牌微博上同样适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穿了依然是真心与技巧并重而已。

设计师与自媒体 篇3

尽管传统媒体依然把握着话语权,但不能不看到,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今,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业已颠覆以往的单一方式。借助各大网站推出的社交平台,普通人亦能作为“自媒体”,聚集自己的受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微信、知乎、天涯、豆瓣,只要登陆这些高人气的网站,注册账号,填写资料,人人都可轻松获得“一纸通行证”,与同一社区的网友隔“网”相望,互通有无。

我们既可以是旁观者,关注感兴趣的人、有意思的事,也可以是参与者,发表心中的看法,分享最近的思考,只要站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即可自由出入,从容来去。也许现实中,地域的距离、地位的差距、行业的区别,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但在这里,所有的沟壑都会填平,所有的奇闻都能尽收眼底,我们在家中刷着屏,就能识天下人、知天下事。

作为行走在“自媒体时代”的设计师,会注册哪些网站,“经营”哪些账号,他们关注着谁,又被谁关注着,通过社交网络的编织和构建,设计师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慨着什么,追寻着什么?在本期的话题当中,我们请到几位设计师,与他们一同探讨设计师与自媒体的共生与共荣!

爱微博,更爱微信

现代装饰杂志社:如今微博、微信非常热门,以至于大家来到社交场合,很可能以“相互关注”或加“微”来缩小彼此的距离感。据我所知,殷总大概在2010年1月就已经开通了微博,可以说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首先请您分享一下个中感受。

殷艳明:是的,微博开通得比较早。当时刚进入微博圈,发现大家可以不用电话和电子邮箱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很多设计资讯,还能畅所欲言地表达一些思想观点,觉得蛮好的。所以头两年经常发(微博),也经常浏览(微博),但是有时一忙起来也就偶尔发一下,不会那么频繁了,但看还是肯定会看的。再后来,微信出现,微博就用得更少了。现在想起来很感慨,记得2010年,我们有一帮设计圈的朋友聚会,有朋友就说,“你们一定要用微博,未来肯定是微博的时代!”当时可能也料不到,几年以后,微信就后来居上了,而且也确实给设计行业还有其它行业的运营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我现在看书的时间明显减少,关注微信的时间就相应增多,因为很多东西包括灵感都可以从上面找到,确实有很多便利的地方。

吴文粒:我真的是有同感,最早大家认为是微博的天下,真没想到微信出现以后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转变。我的感触是,可能以前看一年纸质书才能获得的知识量现在只需花一两天,就能通过微信获得同等的信息。当然,这其中也有弊端一一如今的信息过于碎片化,需要我们去过滤和整合。坦白说,我现在很少玩微博,也只在公司有重要的事件和活动时才会在上面发布,还是以微信为主。

现代装饰杂志社:像吴总刚刚提到的一一海量的信息涌至眼前让人目不暇接、以至不知如何选择和吸收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会遇到,您在筛选和过滤信息方面有什么经验和心得吗?

吴文粒:首先我会归类,像我们设计行业的一些重要人物,我会经常去关注。我也会看殷总的微信,他在哪儿打高尔夫球,我都有留意,毕竟他是业内的前辈、老师,也会关注行业的很多事。坦白说,我的微信有两三千位好友,如果每天都把他们发布的所有信息都看完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微信我就直接屏蔽,只会着重关注少数人。其它类似美食类的、心灵鸡汤类的,我觉得太泛滥了,是绝对不看的。

殷艳明:说到心灵鸡汤类的,好多人确实都有这种现象一一大部分时候都在转发,但缺少自己的观点。他觉得这就是“高大上”,但实际上,我通过他的这种转发,还是看不出他的所思所想,所以时间长了以后,我会选择屏蔽他们。我不太推崇微信圈的刷屏现象,因为资讯量太大,导致你想看的东西看不见。在我看来,微信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发一条微信也很省事,但我们需要去表达思想或观点,或者发布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对别人有借鉴的东西,这样才有利于大家的沟通和帮助。

张敏:我同意殷总的想法,一般遇到有人刷屏,我也会选择屏蔽。像我们软装行业,我会更多的关注软装类、服装类、时尚类的信息,如果提到筛选的话,我可能会更注重信息的“题目”,如果标题足够地吸引人,我会进去浏览文章。我开通微博的时间比较晚,因为我觉得我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入这种信息爆炸的状态。我是今年才开通微博的,但只是当作附带的工作,有专人在管理,我自己其实不怎么看,更多的也是关注我自己的微信。

现代装饰杂志社:相对于微博,大家似乎都更推崇微信,但其实我看到有网友发文,认为微博是有第二波回暖的可能的。殷艳明: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发微博了,现在偶尔看一下会很惊讶一一因为以前关注自己的人都还在,但实际上,有些人并不一定认识你。所以我不否认通过这样的平台,你也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是最近这几个月,我才重又开始发一下微博,因为有时候早上起来一看,微信上的信息堆在一起,很多不需要读的、不想要看的也杂糅其中,很让人苦恼。我希望微信再往后走,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吴文粒:时间长了以后,就像殷总说的一样,可能再过三五年回过头看在的人还在,不在的人早就已经把它屏蔽了,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自媒体平台利大于弊

现代装饰杂志社:单就个人而言,可以在微信和微博中自由切换,但是作为各个设计公司的公众号而言,又如何利用它们来“运筹帷幄”呢?

殷艳明:我们的微信和微博其实开通得不算太晚,我自己对公司的微博这块关注得比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公司的微信运营。我觉得从运营的角度来说,微信与微博对我们还是有一些帮助。2012年,有一个关注我的人在云南有一个项目,就是通过微博问我有没有兴趣,后来我在我的家乡接到了这个项目。当时我就觉得,微博还是有它潜在的价值,这也是后来我没有放弃微博的原因之一一一有的人还是在关注着你。

吴文粒:微信对我们的工作是有很多帮助。比如和客户的沟通就经常通过微信来维系。另一种情况是与学生的互动。有些人在线上交流完以后,又变成我线下的学生。虽然微信也还是会产生一些垃圾信息,但我不否认我对它的依赖。

殷艳明:是啊,慢慢就变成了手机控,没事就会看。

张敏:不管是浏览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我首先都可能会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得信息。作为企业的运营者,我的感受是,微博是能够对我们的企业发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的。虽然我们的微博今年才开通,但很多时候,也会遇到有意向合作的甲方咨询我们公司的情况,所以这一块我觉得不能“丢”,之前我觉得我们太晚了,但是没关系的,这只是其中一个路径。

殷艳明:我还发现现在有些人已经开始发微视频了,在产品发布的时候拍摄几秒,可以更直观地观看和了解产品的特性。这就是说微博、微信还是在不断地发展,往后可能延伸出更新的功能,不管怎么样,我们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对我们整个媒体时代来说确实是很好的。

吴文粒:对,不管是电子还是传媒还是我们的生活,都有时间段,新的模式出现以后,我们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对我们的帮助会很大。

殷艳明:无论是公司的微信平台,还是我们自己的微信平台,其实都是一个传播工具,与以往的纸媒相比,有更大的及时性。我们不需要上门向传统纸媒介绍,通过公司的微信帐号就可以推送我们的案例。所以我觉得微信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改变了我们的运营方式,或者说这是我们认为微信平台最有价值的地方。

吴文粒:我同意殷总的观点。之前要借助纸媒也好,还是网媒也好,都做不到随时随地,也不能保证完全的独立自主,但是现在不同了,在不触犯法律条文的条件下,我们都可以直接发声。当然对于传播来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内容一一我们的主张是什么,我们的作品是什么。此前我们通过很多渠道都得不到这么直接的展示,但通过自媒体,我们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展示。

自媒体的传播力度不可小觑

现代装饰杂志社:如果仅限于朋友圈,传播的对象会不会过于局限?

吴文粒:不会,在我的朋友圈,很熟的朋友有五百个左右,如果一旦转发殷老师的消息,至少我这五百个好朋友都会看到,如果这五百人当中有人又继续转发,就会有至少一两千人看到这条资讯,这种传播是简单快捷而又有意义的。

殷艳明:另外除了朋友圈,还有一个微信群,比如说这个群里一百人左右,我们群里发布消息也一样可以获得这样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

张敏:是的,微信群的力量比个人力量更强大,比如很多作品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认可,但如果在一个有一百号人的微信群里重发一遍,出来的效果真的是不一样。

吴文粒:不一样,而且特别快!像昨天我们公司乔迁,大家知道以后,我的朋友圈中大概有三四十人自己单独发布了我们公司乔迁的信息,在我发布的消息下方仅点赞的也有一百四十多个,还有三四十人则直接评论,而且转发信息的也很多,也就是说,最起码我发出一条信息以后,会在三五百人的小圈子里面传播,我们大家都关注了自己身边的朋友,知道他在忙什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们一直在关心和关注的。

现代装饰杂志社:朋友圈里有生活圈也有设计圈,各位是如何把这几个圈子连结起来的?

殷艳明:我们设计师都加入了很多类似CIID这样的专业群,大家会在群里分享各种信息,比如设计作品、行业资讯等,除了设计以外,设计师们也注重生活。比如我们喜欢运动,所以我们还建有深圳设计师高尔夫群,这个群体里的人又是设计群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群里发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把一个群里的好玩的东西带到另一个群里,从而找到一些互通的共同的地方来交流,这是很有收获的。

现代装饰杂志社:可否给我们描述一下设计师群的状态?

殷艳明:有专门喜欢绘画的,有关注当代艺术的,还有讨论宗教问题的,甚至一些时政性新闻也偶尔会在群里讨论。我觉得设计源于生活,大家也要讨论生活方面的话题,关注各种不同的事物,这样设计师的眼界才会开阔。设计到最后,你面对的是业主、甲方,你还是要跟他做朋友,要跟他交流,你的认知越广,对你的设计的帮助才越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的微信群让我们有不同的的认知,领略更多的见解,受到不同多方面的启发。

现代装饰杂志社:请殷总透露一下设计群里最新讨论的话题。

殷艳明:每个群里都有群主和喜欢发言的人,大家有想法就会交流,但这个话题是比较泛的,我们CIID群曾经有这样一个想法,大概每个月在群里选一个群主出来,选一个话题,让大家在这个线上论坛里讨论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可以针对项目里遇到的问题来展开,也可以对当下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来延伸,只要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即可,大家都可以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但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沟通设计之外的东西。因为群里的设计师有喜欢收藏的,有在做美术创作的,每个设计师都有不同的一面,可能以前你跟他只是有表面的沟通,但通过群里的交流,你会发现一一他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这样,下次见面时,你与之也会有更多的话题。媒体朋友如果想了解一个设计师,只要打开他的微信群,看他近两个月里的发言,基本上就能了解他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现代装饰杂志社:您自己有成立过微信群吗?

殷艳明:深圳市设计师高尔夫群就是我建的,毕竟得有一些人出来组织,交流设计或生活。设计师应该是比较能“玩”的,一个不懂得“玩”的设计师可能也做不出好的设计来,我们应该是既能够严肃地讨论一个话题,也能够随时切换到一种放松的状态当中。

现代装饰杂志社:张总,您加入的微信群会比较关注哪些话题?

张敏:其实我的微信群里比较侧重软装,更多的时候会讨论时下的流行趋势。我也觉得微信群的涵盖面很广,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的一些疑问都能在这个群里获得解答。大到设计方向,小到哪一类、哪一个年代的饰品,我们都可以通过微信群找到。

借自媒体可以提升公司内部的管理

现代装饰杂志社:殷总和张总刚刚分享了微信群给设计师带来的正能量,这是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的互动,现在我们来谈谈微信圈里老板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各位作为各个设计公司的老总,是否与员工互加微信?

吴文粒:肯定都加。我跟财务之间有一个独立的群,比如收款或取款,就采取这样一种沟通方式。另外跟全公司有一个集体的群,也会关注一下员工之间的交流。看他们在想什么,想我们怎么引导他们。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基本上都在外面,跟员工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少。之前沟通都是跟核心的人聊,但其他的人就无法接触到,微信群就可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工作方式。

张敏:我们公司有微信群,高层有一个,设计也有一个。我们公司群里,我是要求每个人把当天的总结当天的计划写一写,哪怕三言两语也好,都写一下,以此来了解他们当下的状态是否OK。有些人是闷闷型的,他不会说,但是他能写出来就很好,我知道他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哪些支持,可以及时地摆正他的想法。当他有情绪的时候,我也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让他感受到我的关注。我不经常在公司,但是会每天去看微信群,给他们鼓励和支持。不单是工作那一面,家庭的、感情的,我也会尽我所能地给他们帮助,如果他家庭生活都不OK,他们哪有精神上班?所以我觉得微信可以非常地大地提升整个公司的正能量,这样大家才会走得更近。

殷艳明:如果能通过微信平台和员工之间加强情感上的沟通,比一个个去跟他分享要来得更真切,而且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比一个一个去传授也要有效得多。通过群体的传达,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更好的资讯,提升他们的审美和品味,不仅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在管理里面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张敏:我们之前市场部有一块,设计部是一块,相当于两个部门完全脱节,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后来我鼓励他们自由地发言和对话,现在发现他们走的很近,这对他们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一开始,我们最基层的仓管员很累,但他不敢发言,我说,“没关系,什么都可以说”。他不说,我们还真没想到,原来不停地出货让他觉得身心疲惫,但他告诉我们以后,看到那么多人给他以关怀,就缓解了很多。我觉得发泄出来是好事,至少知道问题出现了,我在我公司里是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出来才能解决问题。

现代装饰杂志社:张总是女性,女性的情感会比较细腻一些,像男性老板一般面对员工的抱怨是什么样的反映?

殷艳明:如果说员工发了负面的微信,我们会第一时间要去反思一一他为什么发,如果了解他的工作状态,了解他的工作情绪,我们管理层肯定不会因此否定他。负面的情绪需要疏导,如果疏导得好,才有可能成为管理里很好的支撑,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不一样,大家的关注点也不一样。如果从两方面同时着手的话,反而负面的东西就慢慢转化为正面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管理都在做这些引导工作,但如果你讲的是一些标准化、格式化的管理条例,他们也许会听不进去,所以我们思考的是怎么使管理更为人性化。

吴文粒:确实,一个员工不管是吐槽也好,还是发出相对负面情绪的抱怨也好,他未必就是真的对公司有很大的仇恨,对自己的工作有多么不满,他也许只是想让领导看到他,认同他的工作,认同他的成果。如果都是正面的,我们反而看不到员工的另一面,比如应对能力。

现代装饰杂志社:作为员工来讲,若发现老板在微信群里,可能说话也会三思而后行。

殷艳明:这个肯定会有,如果说微信群里到了大家都不把你当老板而当朋友的状态的话,应该是到了一种境界了。不管员工愿不愿意讲出他最真实的想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和经营者,我们都会把自己最真实、最正能量的想法传达给他,这样员工才可能通过老板的发声了解知道公司的动态或想法。我相信员工会逐渐地跟你去对话,这需要适当的引导和一定的时间,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做,最终还是有效果的。

现代装饰杂志社:那么,在本次话题结束前,各位可否向大家推荐几个常看的订阅号或常去的网站?

张敏:我会常去戴昆老师的微信平台,因为有专业的人在管理,它的图片都来源于国外的作品,不仅如此,还会有一些他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不是那种生搬硬套型的,这一点软装界内都比较关注。

吴文粒:我现在基本是在学习阶段,所以可能更多的是关注比我资深的前辈和老师以及比较好的设计公司。因为我们未必有机会面对面地认识他们并和他们成为朋友,所以只能通过侧面了解。殷老师就是我关注的设计师之一,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年代,那个年代所给我们的设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官方媒体与自媒体两者关系四维度论 篇4

网络媒介,也就是以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中介,在网络媒介出现之前,承担传播中介的媒体主要包括纸质媒体、广播媒体以及电视媒体。网络媒介出现以后,人们发现它较之传统的媒体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突破地域时间界限,参与度更高,很快就发展成为主流媒介形式之一,新浪、搜狐、网易等资讯门户网站成为人们获取资讯更倾向的选择,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纷纷建立了门户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账号,以及客户端,积极争夺网络媒介的地盘,这些媒体拥有专业的团队和设备,视为网络媒介中的官方媒体。

而有别于官方媒体,一些社区网站的论坛主页上,有网民开始进行内容发布,获得众多网民的转发和传播,自媒体逐渐形成网络媒介当中的另一种媒体力量。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同时,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交软件用户数量日益庞大,在这种背景之下,网络媒介迎来了自媒体时代。所谓自媒体,也就是人人都是媒体,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原创作品,发布新闻目击信息,发布资讯数据。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传统口口相传模式的网络延伸,是以一种人际圈传播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无法预见。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很多意外通过一个微博,一张图片,一句话就成为网络人尽皆知的“红人”现象。“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个女教师辞职信中的这句话竟然一夜之间成为经典。

2 从传播内容看两者的差异

官方媒体在国内外时事、军事、科技、财经报道中具有政策性,权威性,专业性,这是自媒体所无法相匹及的。官方媒体有专业的记者,有资深的评论,有政策发布的授权,因此人们在关注这类报道,主要从官方媒体获取资讯。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精英,专业人士也加入自媒体,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专业评论,比如知名自媒体人鬼脚七,他所分享的对于电商领域的实用知识,这些内容是他自己在淘宝从业多年的经验,以及个人多年对电子商务的研究积累而成。但自媒体始终代表的是个人观点,这和官方媒体有着巨大差别。而自媒体更热衷于传播娱乐话题、民生话题和原创内容,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以及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爆料性。有的自媒体,专门搜集明星以及官员的私生活信息,偷拍偷录,利用普通人的八卦和猎奇心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值得一提的是自媒体的原创内容,比如网络作家,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2011年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甄嬛传》就是改编自同名的网络小说。正在兴起的网络直播也是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事件直播,现场直播以及真人直播都有大量的受众追捧。当然两者也有传播相同的内容,比如健康养生、亲子育儿、音乐阅读等。

3 从传播形式看两者的区别

官方媒体的主要传播形式就是门户网站,尤其是传统媒体的门户网站,通过在传统媒体上进行的宣传,吸引受众浏览门户网站,另一种形式是网站之间的相互链接,一方面是网站之间的推荐链接,另一方面是内容的相互转载。除此以外,官方媒体也开通了微博、微信的公众号,建立了客户端,借助自媒体平台来进行传播。自媒体的传播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社区、论坛发布信息;另一种是在商业网站提供的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还有一种是在社交软件平台发布信息。2015年,网络红人papi酱的走红就是借助了微博,她发布的《男性生存法则第一弹》获得2万多转发,3万多点赞(来自百度百科),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百度、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个视频网站平台看到她的视频内容,还可以通过微信转发的形式看到。从传播范围来看,社交软件的受众群体更加庞大,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信进入活跃用户量达到6.5亿,QQ月活跃账户数为8.6亿,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12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而有效,社交软件操作便捷,发布的内容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是自媒体信息发布的最主要形式。

4 从受众群体特征看两者的融合

在数以亿计的网民中,鲜少有受众只关注官方媒体,或只关注自媒体,从受众群体来看,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受众是具有高度重合的,但是他们仍然有着一定的特性。比如官方媒体的受众通常比较稳定,门户网站的会员服务方式,注册会员会固定规律的登录网站进行资讯的查询和浏览,但是官方媒体的参与性不高,即便是有评论留言,也都是评论者之间的互动,媒体所做的仍然是广播式传播。自媒体的受众群体并不稳定,受众的期望总是求新求变的,如果自媒体的内容和风格总是一成不变,粉丝的数量就会产生明显下降。自媒体也常常会形成围观之势,某个帖子被疯狂点击,某微博被刷屏,但一旦热情退去,受众散去的速度也很快。一方面,官方媒体也逐渐关注自媒体中的热点话题,并深入社交软件平台进行传播,把受众面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当前有一些传统媒体的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也开始建立自媒体,这些自媒体也又会拉拢官方媒体中的受众人群。

5 从社会影响看两者的微妙关系

自媒体摆脱了官方媒体的各种束缚,所发布的观点具有个人主观性,常常使受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阅读者的趣味性和认同感,能够被广泛的传播。比如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中,传播内容或励志,或煽情,或修身养性,或健康养生,碎片化的文章符合很多受众的阅读节奏,也许市面上这些书籍不再畅销,但是撰写这些内容的自媒体确能吸引粉丝无数。这些文章大都充满温情,宣传的都是善意的、积极的正能量,对社会风气形成良性影响。此外,值得一提的现象,就是自媒体平台发起的公益项目,所发起的项目经过亲朋好友的转发,传播的范围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我们才发现还有那么多贫困的家庭,还有那么急需救治的病人,而这些现实是我们从官方媒体无法全面看到的。充分利用自媒体,能够倍数的放大宣传效果,比如明星的微博微信号,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总能获得预期的传播。比如曾经登上春晚,在北京地铁唱歌的西单女孩,正是借助网络自媒体的传播,成为登上春晚舞台的平民歌手,名副其实的草根明星跃然出现在了官方媒体上。自媒体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典型案例是2012年的陕西“表哥”杨达才事件,事件原是由官方媒体关于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引起,从网友质疑其在重大车祸现场的笑容,再到质疑所戴手表等,倒逼政府纪律检查机关进行调查,事情的进展也证明了网友的爆料不假,杨达才确实存在严重违纪问题,并给予了相关处理。事件的后续发展都是由自媒体主导所致,这就是网络民意的力量和影响。我们对自媒体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要肯定,然而事物总是存在着两面性,还需要我们客观的辩证的来看待自媒体的另一方面消极的影响。以微信公益活动为例,以爱心救助为名的欺诈也开始屡见不鲜,一些虚假的信息被不明真相的网友转发,更有缺乏判断力的善意的捐款被骗取。还有一些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也能很轻易的就从自媒体平台传播出来。以近日西安微信圈被刷屏的一则关于地铁三号线通车的消息,一两天内这则消息传的人尽皆知,但很快就有西安地铁方面借助官方媒体进行辟谣,称这则消息是谣言。官方媒体具有权威性,有对探究事件真实性的社会责任,能够对自媒体中存在的虚假信息进行澄清,对偏激信息进行引导,对消极信息进行正面对抗。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就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传统媒体在社交平台成为主流,包括政府媒体,网络媒体生态环境需要这些官方媒体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平衡网络媒介中的热度和理性。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在建立网络媒介新秩序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影响,构建了健康和谐的网络媒介生态结构。

摘要:文章把网络媒介中的两个主要的媒体力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受众特征和社会影响等四个维度分析了两种媒体形式关系,最后以实际案例分析了官方媒体和自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关键词:官方媒体,自媒体,关系,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帅,周韵淞.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10)上:259-260.

[2]高汝杰.自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发展研究[J].山西青年,2016(19):62-63.

[3]章惠,程杰铭.网络时代的自媒体产业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5(21):19-21.

发展新媒体 打造全媒体 篇5

因此,传统媒体应认真研究微博,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一套稳定、有序的管理办法,从熟悉、熟知到会使善用、可管可控,最终实现立足传统媒体,用好自媒体,发展新媒体,打造全媒体的目标。

首先,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微博具有很强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但由于缺乏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内容审核和正确引导,容易造成负面信息、非理性声音乃至谣言的传播泛滥,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提出挑战。作为国家电台,中央电台有愿望、有需要、有条件也有义务,积极贯彻中央关于“积极推进主流媒体在微博客网站开设微博客,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和引导能力”的精神要求,通过跨媒介融合,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提高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微博客的正面作用与社会效益。

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仅仅在技术应用上“武装”自己还远远不够。已往的实践表明,微博是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除了会导致新闻失实、广告虚假、泄露秘密等传统媒体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比如员工个人言论与单位口径相悖,记者未经允许提前在微博上爆料,官方微博被盗用制造谣言等。要规避风险,就必须对微博的特性和法律风险透彻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终通过微博的应用,增强话语权,提高引导力。

其次,管理好、利用好微博,对于贯彻落实“全媒体”战略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近年来,中央电台充分把握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时机,发展新媒体,建设全媒体,围绕“使命、创新、和谐、卓越”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台网联动”、“台网互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微博依托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和广泛受众群体,在品牌推广、业务拓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全媒体”战略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说,对于当前的传统媒体而言,该不该使用微博已不是问题,如何用好,才是关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举个例子,据我了解,央广购物频道已经在新浪微博上注册账户,做起买卖,利用微博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直接进行广告营销,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摸清微博的特点,不注意法律意识的提高,不注重内部机制的规范,很可能就会出现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而用户如果直接在微博上进行投诉,对商家诚信和品牌的破坏力更大。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将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应用发展成为广播产业的重要阵地,就要高度重视提高风险意识和建立自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变“粉丝”为市场,才能将自身优势与微博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以提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软实力”,并强化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世界的“硬支撑”。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全媒体与自媒体 篇6

“自媒体”, 是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 (还包括Wike, SMS, 可摄像手机, 在线广播, P2P, RSS, twitter等) 进行自主信息发布和信息评论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1]其中, 新媒介的出现对自媒体的产生具有关键作用。自媒体具有的主要特点包括平民化、个性化, 门槛低、运作简单, 交互性强、时效性强, 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可信度低, 相关法律不规范等五大方面。[2]

1平民化、个性化

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草根屌丝们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 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 (博客) “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 (播客) , “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 变成了个人的手工产品。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 想说就说, 畅所欲言, 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传递他们生活的阴晴圆缺, 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

2门槛低、运作简单

对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 媒体的制作、运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广告) 去维系。加上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 媒体的运行机制几乎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自媒体的门槛相当的低。例如创建博客, 一台计算机、网络联机, 以及类似Blogger或Movable Type这样的软件程序就能让你开张。在像新浪博客、优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 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 再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版, 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 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 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

3交互性强、实效性强

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 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网络全天候服务,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 信息能够第一时间迅速地传播, 时效性大大地增强。自媒体作品从制作到发表, 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加上网络跟帖和微博评论、新闻时评, 自媒体与受众之间几乎是零距离接触。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和突发新闻中, 微博的第一现场报道, 更是为传统媒体所不及和学习借鉴。

4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低

由于自媒体作者的平民性, 知识水平和素养参差不齐, 加上作品质量缺乏专业性评价, 个人的暴露狂和个人秀倾向, 导致了自媒体的内容多样、质量参差不一。又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 自媒体随心所欲表达, 一方面使得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 另一方面, 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点击率, 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标题党和水军有选择性的点评, 更是降低了写手自身的道德底线, 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甚至更多的是八卦和谣言。

5相关法律不规范

由于自媒体未推行实名制, 加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泛滥, 导致了自媒体从一诞生就受到了诸多法律的限制。作为一种权利, 自媒体当然有很多的界限是不能突破的。虽然我国目前有很多法令管制网上活动, 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对网站的管理上, 而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则有很大漏洞, 网络谩骂攻击和网络暴民还有滋生的余地。如何在法律上对自媒体进行规范与引导, 迫切需要全社会来共谋良策, 需要网民慎独和讲公民道德与网络伦理。

二公民精神和时评的内涵阐释

1公民精神剖析

公民精神具有四大基本要素, 包括公民的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严格遵守规则意识和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其中, 维权意识是公民精神的内核与精髓, 是培育公民精神的原动力;履行义务意识是弘扬公民精神以及公民权力的法定责任;遵守民主、法制、宪政、公德等政治制度与规则意识是培育公民精神的根本前提和良好生态环境秩序;公民自治意识及公民社会形成则是公民精神的内在信念和自我实现, 是最终实现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与公民通则的根本目标。四大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 而是存在内在的逻辑结构, 是一个有机统一体。[3]

2时评简介

时评是当下一种火热的个性新闻体裁。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都已先后开设有时评栏目、专栏以及周刊等。时评已成为媒体阐述立场和观点, 影响并引导舆论的“旗帜”和核心竞争力。时评虽然火爆, 但它并非新生事物, 更非新世纪才兴起的一种文体, 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唐定和周戊香的《“时评”文体的演进与发展》 (2007) 一文总结“时评”的发展史, 将其分为酝酿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至19世纪初) 、诞生与确立阶段 (19世纪初到二十世纪20年代) 、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30年代至今) 等几个历史阶段。而不同历史阶段的“时评”, 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时评大致经历了“论说文———短论———报刊社论———评论员文章———大众评论”等文体形式演变。

陈栋在对时评的发展史以及对名家 (如鄢烈山、刘洪波等) 的时评观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认为, 时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简称, 也是新闻评论的略指, 包括报刊言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及网络评论等。而狭义的时评是民众通过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 表达关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看法和观点的方式。[4]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时评定义, 它具有几个基本特征:说理性, 批判性及建设性, 大众化, 时效性。

时评的个性和独特性在于:首先, 它不同散文、小说、论文以及杂文。时评喜欢直来直去表达, 杂文则是追求春秋笔法和曲径通幽式论述。“时评是一种公民表达和影响时政的表达文体, 是公民介入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5]它的价值不在于其文学性或深刻的思想性, 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时评的核心在“时”, 应时而生, 为时而作, 其文体使命在于公民表达和影响时事, 其中, 表达和影响是关键, 评论时效以“在合适的时候发出合适的声音”为标准, 不能用对其他文体的为文标准来苛求它, 甚至否认它。

其次, 时评也不同于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包括社论、观点在内的评论或言论, 区别在于时评具有公民性[6], 即时评观点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信奉价值多元化, 必须卸掉价值判断“唯一正确”的包袱, 放下身段, 和读者、观众及其他论者平等地交流和碰撞。时评的权威来自于观点表达的专业, 而非时评作者身份或职业的权威。是不是时评,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公民表达”的属性。“公民写作”背景下的时评, 代表“公共”的个人行为, 是社会民主的象征, 更是思想权利归之于民的体现。时评是对时政的关注和对民生的怜悯, 是公众独立自主参与社会的发言。同时, 通过时评, “聆听所有与我们相遇的人, 而不论他们的智力水平如何, 是人类的义务, 它反映了我们对民主而不是精英统治的认同”。[7]

三通过时评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1时评的表达源自捍卫公民权益的需要

不平则鸣, 言为心声, 时评的本质是公民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公共领域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是现代民主中不可或缺的概念。言论自由当然包含舆论监督自由。言论自由是否充分是封建专制制度和现代民主制度的一个政治浮标。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视野下, 公民自由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内容:涉及文化繁衍与创造的权利, 即思想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和沟通自由;保障社会整合的权利, 即结社与集会自由;保证社会化的权利, 即保护隐私、私人关系、财产以及人身不受侵犯。[8]可见言论自由是根本, 是公民其他自由的前提与保障。搜狐网博客频道总监赵牧说过, “人的一切权利, 从表达的权利开始”[9];知名青年时评家李方也一直主张, “表达, 然后公民”, 认为自由表达是百姓与公民的本质区别。[4]

路见不平仗义执言, 时评多产生于公民权利和司法、法律等公权力受到侵犯之时, 产生于当个人的生存权、娱乐权、人身安全权等遇阻时。如2002年陕西“夫妻看黄碟风波”、2007年重庆渝州最牛钉子户事件、2012年的唐慧被劳教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河北被扣事件等。这些轰动全国的案例, 都是先通过媒体报道或当事人自爆, 然后网民围观尤其是微博持续关注, 媒体舆论和群众舆论迅速跟进, 专家、学者、律师等也各抒己见, 然后倒逼事情真相、司法公正、程序正义和补偿性正义。当公民遇到非法侵凌或不公正待遇时, 传统的做法是投诉、举报、报案, 现在则加上网上曝光和时评辩论整合的形式, 争取媒体监督和民意支持。

2时评督促公民合理合法履行义务

时评通过选取典型、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评判, 揭露其中的假恶丑, 从反面讴歌真善美, 可以直接影响公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责任。时评的一贯主张诚如2004年《武汉晚报》“声音”版创刊词所总结的, “追求新和快, 对国内新近发生的人和事及时地表达一家之言。或斥恶扬善, 或激浊扬清, 我们希望将这个小栏目打理成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园地”。[4]可见时评具有揭示和传播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的职能。比如时评人认为, “挟尸要价”全票荣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 传递以下道德态度:对这种极端不道德和泯灭人性的事情, 相关当事人应该有一种深重的负疚感和罪孽感。它不但刺眼而且刺痛了大众神经, 因此我们要反抗遗忘和健忘, 要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与之类似, 2006年南京的彭宇案、2011年的广州小悦悦事件等, 也都让我们对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等公德慈善行为进行了血的教训反思。刚过不久的“故宫铜缸文物被刻字”一事, 时评者也指出它具有双重教育意义:一是对游客的不文明礼貌行为需要再次启蒙, 要对不良游客进行爱惜公共财物的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破坏文物已经涉嫌刑事责任) 。二是, 也是易被忽视的, 对作为管理单位的故宫监管不力, 也要提出批评性意见。

时评是作者自觉履行公民责任的积极、集中表现, 表现在时评作者超越个人私事和私利, 站在公众立场, 对公共事件、公共利益发言, 对于公权力进行监督和问责。“时评写作的驱动力就是强烈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 希望能为公民社会的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同时致力于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意识, 培养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 启蒙人民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10]。知名时评人童大焕也认为, 时评是一个国家的起居注, 是一个社会的痛感神经。时评应该在社会最麻木 (或集体无意识, 笔者加) 的地方给一点尖锐的刺激, 批判平庸之恶和权力的荒谬。他举例如天价葡萄、天价切糕、广西高院对群体性案件拒不受理、南方某报对揭黑批判性新闻的选择性报道等。”时评则通过理性的舆论监督和问责, 推动科学决策, 监督司法独立和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制, 影响社会和历史进程, 同时启蒙大众、提醒权利和独立思考。”[11]时评者要想发出独特的声音, 提出有理性、有建设性的意见, 就需要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它源于作者的正气、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3时评可以培养公民遵循规则的意识

时评除了给现代公民普及法律知识和道德常识, 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 安稳与和谐地生活, 更重要的是, 通过个体对时评自媒体的积极自主参与读写和鉴赏, 公民可以学习“客观、公正、理性、宽容”等一般思想规则。例如艾君总结道, 时评是对时政的关注和民生的怜悯, 是公众参与社会的发言, 而不是个人私下的风花雪月, 所以时评要体现报纸的权威立场 (社论) 和严肃态度, 进一步满足受众的二次消费, 即事实消费之后的观点消费。时评的基本理念应是:逼近真相, 接近真理, 为时局建言, 为生民代言, 为社会进步鼓与呼;时评应民主有序, 不谋求话语霸权, 提倡和而不同和言论自由。时评应恪守理性、建设性之精神, 富有责任意识, 拒绝不负责任的讽刺挖苦甚至幽默调侃;时评应积极稳妥, 有礼有节, 拒绝希图一时痛快的偏执偏激和冒险。[4]换言之, 时评在保持尖锐质疑和不妥协地批判恶的本性同时, 也要对人性过失、被迫之恶和有限理性等充满同情和人文关怀。时评不但首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还要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要独立认真思考和理性判断, 不是心血来潮之作, 不吐口舌之快, 不盲从和以讹传讹。时评提倡宽容和厚道, 对反面意见, 应当设身处地思考其是否也有合乎情理的成分, 天理、国法、人情都要兼而顾之, 不能容不得不同意见, 更不能诽谤他人, 搞诛心论和人身攻击, 用“武器的批判”僭越“批判的武器”。质言之, 时评可以对网络上泥沙俱下的信息泡沫和百密一疏的网络规范进行理性拷问及规避。

4时评有助于培养的公民自治精神

知识分子是文化人的一种理想身份追求。与学者、讲师、教士、思想家等职业称呼不同, 唯有知识分子是精神性或价值性的角色表达。历史上的知识分子, 经历了“巫—士—哲人—教士-公共知识分子”等名称变化。“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身份, 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 超越职业、专业界限和个人利益格局, 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 以理性代言人的角色批判社会, 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 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从本质上讲, 知识分子涵括一种超越阶级意识、阐释终极意义、关怀社会大众的人文精神意蕴。知识分子的双重核心特征包括, 第一, 具有探究理念世界和纯学术的能力和欲望;第二, 具有批判现实世界的良知和责任。知识常有, 知识分子不常有。[12]

时评人和知识分子有着精神上的共鸣与契合。童大焕和萧瀚等认为, 好的时评作者应该是个公共知识分子。公知既需要一般人不具备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高于一般人的人文素养。因此, 一个高水平的时评政论家所需具备的素养必须全面博雅, 但又有专精, 不能仅仅谈论本领域的问题, 而是应该同时具备专业和人文领域双重的发言能力。时评人的性格及天性中也常含抱打不平, 批判现实丑恶、构建美好社会的积极因素。雷钟哲在《时评人的性格》一文中总结道:一般而言, 时评人有不愿流俗的耿介性格, 遇有不平之事, 遇有蛮横之人, 不愿装聋作哑三缄其口, 总是拍案而起, 以笔做矛。同样, 那些让他们深深感动的善举, 也会令他们击鼓而歌。时评人笔底喷涌而出的文字, 只能为生民请命、为时局建言, 哪怕忠言逆耳, 不受待见, 甚至遭受攻讦, 他们也会坦然面对, 一笑了之, 因为心可天鉴、并无私敌。时评人应当具有士人精神, 独立思想, 自由写作。

参考文献

[1]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 2008 (8) :76-77.

[2]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 2008 (2) :202.

[3]张笑涛.理性选择制度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精神培育[J].许昌学院学报, 2012 (3) :128-129.

[4]陈栋.解码新时评——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 (1996-2006)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5-10;90;153;115.

[5]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9;23.

[6]陈昕瑜.依托常识, 为时而作——“公民写作”背景下的时评辨析[J].青年记者, 2012 (6) :44-46.

[7]弗雷勒.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M].熊婴, 刘思云,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72.

[8]郎遥远.舆论监督守望政治文明[A].郎遥远.主张——郎遥远锐评中国[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92.

[9]盛大林“.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5-6.

[10]黄欢.浅析盛大林的时评观[J].新闻爱好者, 2011 (9) :26-27.

[11]童大焕.时评应该有记录历史的功能[J].青年记者, 2004 (9) :17-18.

上一篇:刑事司法鉴定下一篇:交往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