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心理

2024-05-22

考生心理(精选十篇)

考生心理 篇1

一、美术高考考前心理与调整

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 考生们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画室中度过。这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放松, 特别是考前一两天, 不要再安排一些练习, 让学生走出画室, 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放松心情, 对考试会更有益处。有些考生临考前不是抓紧学习, 也不是放松心情, 而是四处打探考试消息, 这种侥幸心理的作祟, 只能增加紧张心理。一旦出现意外考题, 思想上缺乏充足的准备, 这样的考试肯定会考砸。考生要特别注意考试的时间, 不要迟到, 更不要带错画具。

(1) 熟悉考场。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在自己熟悉的教室里就能够正常发挥, 换了一个陌生的考场, 就会发挥失常。所以, 让学生熟悉考场是必不可少的。熟悉考场的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第二天不必慌里慌张地打听考场的位置, 二是可以把陌生的考场定位在自己所熟悉的学习环境里, 能够让自己心境轻松地去迎考。三是可以对考场中采光的方向和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这有利于对不同视角的采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熟悉考场的技巧。如果座位是临窗的, 可以想象考试时光线明亮, 通风透气, 保持清醒的头脑。中间的位置, 可以想象着自己是众星捧月, 独树一帜。前排的位置, 可以想象成一马当先, 独占鳌头;后排也不必心虚, 你可是真正的王者殿后, 最精彩的压轴就靠你了。要尽量地鼓起自己必胜的信心, 尽量把陌生的环境转移为所熟悉有利的环境, 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急不躁, 安心考试了。

(2) 画具要齐备。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再次检查画具是否备齐。铅笔要提前削好, 每个型号铅笔准备两支以上, 刀、画板 (画夹) 、橡皮质量要高, 而且最好准备硬 (塑料) 橡皮和软 (可塑) 橡皮各一块。水粉画颜料要事先挤在调色盒内, 并有足够量的备用常用颜料, 胶带纸、水粉画笔根据个人习惯适量、水桶、手表 (时间要调准) 、准考证、身份证, 一样都不能少, 一样都不能忘。考前一天要尽量放松, 吃好睡好, 忌“开夜车”, 保证休息。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以便临场进入最佳竞技状态。在此, 建议你在临考前要尽量做到不思不想, 放下思想包袱, 以便养精蓄锐, 等进了考场再“冲刺”。在入睡前随意地翻阅自己喜爱的画册, 从构图、形体塑造及虚实处理到大的色彩关系, 认真地体悟一番。

二、美术考试开考前的心理与调整

考生在考试时难免会有紧张感, 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如何去克服呢?可以多考几个学校, 第一次进考场是有些紧张, 第二次、第三次就没有什么紧张了, 只是不要把你想考的学校放在第一个考, 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对考试的紧张感。再一个是可以做“深呼吸放松”或者给自己喝口水、吃块糖, 都能使心情松弛下来。还有是将平时最熟悉的东西带在身边, 创造一个熟悉亲切的考试环境。穿上最喜爱的衣服, 让感觉非常良好。充满自信永远是高考成功的最大筹码。每一位考生都应该这样积极暗示自己:“别人都不紧张, 我若紧张不就太可笑了吗?”“我能成功, 我一定能成功!”

进入考场后, 对分配给自己的位置不要斤斤计较。如果位置太差, 或者看不见所画对象, 待所有考生就位后, 可向监考人提出要求调换。如果分配角度仍不理想, 千万不要懊丧, 要冷静下来, 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 用过去平时练习进行回忆。这种角度的对象是否曾经练习过, 如何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时老师是怎样指导的, 自己是怎样画的, 采取了什么措施等。例如, 静物写生考试, 不可能所有的角度都好, 尤其是一组静物好多人围着画, 必然有的角度要差一些。那么, 静物的疏密、穿插、高低可能在一些人的角度上看就显得不那么舒服, 尤其是构图的布置便成了问题。从某一角度看, 静物的色彩、光源都可以, 只是在这个角度看物体重叠太多, 或过于疏散。如果全部客观地照搬构图, 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串糖葫芦或满天星。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取既尊重静物的形体特征, 又要根据构图而合理安排, 适当地在画面上调整一下位置, 以画面构图疏密有致为佳。对移动了的物体, 我们可以根据物体色彩冷暖明暗去画, 但要考虑移位后的光影略有变动。通过推理画出这些变化, 也是符合美术法则的要求。反正不顺手时要正常发挥, 感觉好时要超常发挥。

拿到试卷要正确填写考号, 并避免被画面覆盖而无法辨认, 等于白考。尽量用胶带纸裱边达到美观效果。要认真审读试题, 免得吃亏。

三、美术考试中的心理与调整

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平时用什么工具, 考试时也用什么工具。有的同学看人家用炭笔效果好, 马上也改用炭笔, 或者临时想起炭精条的效果强烈, 就用炭精条, 这样临时更改工具, 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每一种工具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 应该说你用得最顺手的工具才是最好的。还有在考场上最忌讳的是临时采用自己不熟悉的技法解决问题, 使自己乱了方寸, 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影响情绪。在考试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的把握, 特别是考得不好的时候, 注意休息一下, 放松一下, 回头检查一下是很有好处的。作画前, 考生首先应对所画的各个步骤所占的时间有一个基本估算。落笔后, 要沉着, 不要受周围其他考生作画进度的影响, 按照自己大概的估算时间去完成每一步骤。同时也要向周围画得较好的考生画面作一借鉴, 并以其为参考。美术技法考试的特殊性, 可以向每一个考生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

(1) 起稿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始时不要急着动笔画, 应该花两三分钟静坐, 一方面稳定情绪, 另一方面观察构思, 在头脑中推演一遍画这幅画的大致过程, 做到每一步画什么、怎么画, 心里有数。这个阶段用时30分钟, 要处理好构图, 素描要注重形象的基本特征, 把握好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及形体结构关系;色彩要关注物体的结构关系、疏密安排、主次虚实等, 然后铺设色彩关系。

(2) 深入阶段。在考场上不要东张西望,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画上。这个阶段用时两个小时, 注重整体观察和表现。素描要从整体上处理结构、形体、虚实、黑白灰关系等, 可以从对象结构入手, 或从对象明暗体积着手。在正确的作画步骤中, 牢牢地把握好色调、冷暖关系等, 用大笔从背景开始铺设, 这样能很快地确定画面的基本色调, 再从主体物开始边画边塑造, 最后收拾小东西。

(3) 调整阶段。最后阶段用时30分钟, 应多看少画, 不能大改大动, 因为时间紧, 弄不好会严重地破坏整个画面。素描要先检查形及黑白灰的问题, 最后从虚实关系、结构关系等整体上调整;色彩要审视色调、冷暖关系的问题, 主体物要清晰, 能不动的地方尽量不修改, 动的地方用干净笔和清水来洗。

高考考生心理调节方法 篇2

【撕卷子现场音压混】“高三加油,高三加油!”

网传的学生撕试卷视频是上饶县二中高三学生拍摄的,视频中,不少高三考生把学习资料撕碎丢在空中,以此来寻求减压。教学楼的窗台上、操场上铺满了被撕碎的试卷,走廊上挤满了看热闹的学生。对此,不少市民表示可以理解。

高考考生必看:考前心理辅导做法

一、高考前的心理状态调整

1.正确认识高考,确定合理的目标正确地认识高考,有助于我们进行针对性地复习。高考是一种分层筛选型的考试,其目的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筛选出来送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学习。因此,高考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一般而言,基础题40分,中挡题40分,高难题20分。

高考考前减压方式介绍

临考前带考生到超市逛逛

高考前3天,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家长要逐渐改正孩子的作息时间,缩短复习时间,每天比平时多休息1―2小时,并逐渐延长孩子的睡眠时间至8小时。在高考前一二天,家长要带着考生熟悉考场: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既迅速又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考生在哪个教室、哪个位置?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阴?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家长应叮嘱孩子尽可能弄清楚。

考生高考考前焦虑该如何做

考生考前心情紧张、焦虑、烦躁都是正常现象,但如果紧张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身体健康和生活,就要进行心理调适。考前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不要强迫自己早起、晚睡进行学习;多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倾诉释放压力;在学习之余,听听轻音乐,看看未完,继续阅读请点击 >>>

高考前紧张 如何克服?

高考前焦虑、烦躁怎么办?

高考前减压12种方法

高考需要规避的9种心态

高考倒计时13天:同学啊同学 你为什么会烦躁、失眠

求古代考生的心理阴影面积! 篇3

导语:曾经有一道命题作文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审题,等到拿低分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可以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对那个出题的老师说一句:这题目您是怎么想出来的!如果非要我拉出一帮同病相怜的人来控诉,我希望是十万进士!没错,就是古代那群参加科举考试的小伙伴们。因为他们的科举题,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还精彩。

一、先瞄一眼:正儿八经的古代题型

当当当当,先上一道赋诗题

1.“哔,亲爱的考生,给你‘湘灵鼓瑟’四个字,你能作一首诗吗?”

快看,有一位名叫钱起的唐代考生默默开始动笔了。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初读整首诗平淡无奇,可把最后两句嚼着嚼着,胸腔中竟然冲撞着一股名叫喜欢的气流。难怪这两句也被后世文人们给惦记上了,化用的,拿它改名的,数不过来。

2.“哔,才子们,以‘终南望余雪’为题写首诗呗。”

别动,你已经慢了一步,因为祖咏已经毫不犹豫潇洒挥下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接过他试卷的考官一寻思,不对啊,这科举中的试帖诗,一般是十二句六韵,前两句见题,中间八句两两相对,最后两句作结,这祖咏答得着实精彩,可不怎么符合考试规范啊。

祖才子:意尽。望天.jpg

文科生快躲开,这里有道数学题

【警钟敲响,数学题驾到】

隔着唐代老远,团子就闻到了一股算术的气息。

左闻闻,右嗅嗅,作为一个数学废,团子绝对没弄错,这整个考场除了传来一股诗词歌赋的美味,还有火辣辣得让人流泪的数学题味道。

抽开试卷一看,妈呀整整十道数学题,

等等,这三道是《九章算术》里的,这七道是《周髀算经》《海岛》《五经算》等等数学典籍书里的,听考官说,只要答对六道就算及格啦。

原来唐代还有数学考试啊(明算科),惊叹。所以,如果有为了躲避数学考试想逃回古代去的同志,友情提示:唐朝记得跳过,宋朝也跳过吧,虽然宋朝科举没有明算一科,可听说当时很重视数学人才,还给历代那些算学名家们画了画像、追尊爵位呢。

有点惋惜的是,明算科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在唐时完全是现代冷门专业的即视感,而且报考这科的大多是算学生,前途就像此科目监考老师的官职品阶一样,不高!

换了朝代不换题,我们都要写帖经

听说“帖经”这道题你也曾考过,别摇头太早,看下面。

将试卷摊开,跃然呈现出一段洋洋洒洒的古文,上面间或有几个字或者是几句话被纸条给遮住了。

这是要考填空,把遮住的地方填上去吗?没错,是不是很熟悉的题型,这完全就是今天我们的古诗文默写嘛。只要你清晨起床背一篇,晚上睡觉再背一篇,这些题完全是可以死记硬背下来的,考不出真正的才华来,谁让主考官们的题库就那么一个“五经”呢。

不过,也要小心啦,考官们用自己的胡须保证,他们会挖空心思提高考试难度的,比如找一些不常见的句子出些怪题啦偏题啦,当然,当时的考生也不笨,他们会把一些难记的怪题编成歌诀,唱着唱着就记住了。哈哈,这个方法你用过吗?

二、大笑两声:让人哭笑不得的神考题

问题大了,当考题只有一个字——“二”

就这么一个字,是要写那些年我们“二”过的同桌还是致二货?

隔了一个时空的古人急急喊话:我们要写的是八股文!不是剧本,别想些有的没的。

是了,明清时科举应用文体是八股文,四书五经就是主考官们的题库,给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出题灵感。那照这么分析,先来弄懂它的出处吧。

急急搜了一下《论语》,但凡出现“二”字的,大多是一句一句,独立断句的“二”,貌似只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鲁哀公问如若遭遇了饥荒咋整,然后聊到彻法与抽多少田税的问题,哀公一脸苦恼:“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终于找到突破口了,挥汗,古代的学子们真是不容易,要在茫茫书海中找线索,然后破题承题啥的。

不过,主考官们,你们莫不是把书都翻烂了也没灵感,考题竟然只取一个字……一般的八股文题目可是取四书五经里的一句、数句,或者一节的呀。

前言不搭后语,截搭题呵呵哒

如果安排团子来答题,而恰巧碰上了乾隆时的考官鲍桂星:

你说题目是“顾鸿”,我首先想的这是哪位风流少年,而不会想到它取自《孟子》中有“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之句;

你说题目为“七十里子”,我会掰着手指算自己的腰围方圆几里,而不会觉得它出自《孟子》中“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你说题目曰“十尺汤”我会又讶异又嘴馋又迷茫,而不会醒悟它来自《孟子》中有“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

截搭题,就是这么傲娇霸气,无视标点符号,无视是否同一句,反正就要把几个字生硬地扯到一起,难为的是考生,不仅要会审题,还要模仿圣贤的语气,将这牛头不对马嘴的题目写成一篇应试佳作。

文化少的我答不出,想不到,竟然还有一名考生的感受和我一样,有诗为证:“没头没脑信难题,七十堤封一望迷。阿伯不知何处去,剩将一子独孤栖。”

三、科举欢乐小剧场

如果你也参加科举,你肯定不会像他这么答

他是谁,他是科举史上的大逗比:金圣叹。最后放送他的三个小剧场,以笑声收尾此次踢馆。

【恶作剧剧场一】当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

别人在沙沙作答,他在——画光头和尚和剃刀?

黑脸的主考官:你这是什么意思?

天真的金圣叹:这就是匏瓜的意形啊!

【恶作剧剧场二】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

这次金圣叹学乖了,立马动笔开始写字。

又黑了脸的主考官:你怎么连写了39个“动心”?

萌萌的金圣叹:孟子说四十不动心,所以39岁之前必须要动心哒。

【恶作剧剧场三】以“西子”为题

一脸认真的金圣叹: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

主考官一脸黑线,二十秒,三十秒……

看了这么些科举考试题,你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说?比如那些年老师出过的奇葩搞笑题目,比如那些年同学写出的或古龙风或动漫燃或言情悲的“课堂范文”。敲一敲“飞魔幻杂志”(新浪微博),《飞·魔幻》微信(feimohuan),《飞·魔幻》官Q(2412534539),我们等你来分享。

焦虑是考生最大的心理障碍 篇4

焦虑是指个人应对环境无把握, 又对未来感到威胁时的一种恐惧、忧虑交织而成的迷惘感受。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认为, 学生在面对考试尤其是面对事关终身利益的高考时产生一定的紧张、焦虑情绪是完全正常的。但一部分学生考试紧张、焦虑情绪过重, 以致影响考前复习和考场发挥, 这就是不正常的。一般说来, 考试紧张、焦虑并不是完全有害的, 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起到保持考生的学习张力, 维持考生的兴奋性, 增强考生的学习自觉性, 激励考生积极参加升学竞争、认真答卷的作用。因此, 通常情况下, 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紧张和焦虑会有助于提高复习、考试成绩。但研究也表明, 当考生的紧张和焦虑心理超过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危害作用。一是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会使考生的意识模糊, 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有的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而自卑, 有的变得敏感而多疑, 胆小怕事, 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二是损害考生的认识能力, 如会使考生疲劳、心慌、焦躁不安、失眠;会阻断和分散考生的注意力;会使考生大脑活动的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 干扰记忆活动, 使记忆力明显下降, 甚至瓦解考生的思维过程, 造成高考失误。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 而高焦虑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往往抑制学习。要使学生在考试之前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当务之急就是减少考生的焦虑程度。

一、考生要正确对待高考, 从个人的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 克服急躁情绪, 保持冷静的态度。

考生要树立信心, 加强自我暗示。迎考阶段, 考生应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坚持训练,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如可以主动将自己的特长向同学好友展示, 以便在别人的一片肯定声中提高信心, 用以暗示自己这次高考也能够成功。考场上如果紧张了, 应该自我舒缓:“我现在紧张了, 但这是自然的;只要我尽力答题, 就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和老师了。”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答题效率也会逐渐恢复。遇到难题考生同样可以暗示自己:“我觉得难, 说不定别人感觉更难, 我一定能考好。”鼓励自己:“我一定能考出我所有的水平。”要懂得“两军相对勇者胜”的道理, 善于为自己壮胆, 通过暗示达到稳定情绪、有秩序地复习迎考和沉着应考的目的。千万不要“杞人忧天”, 应看到如今的高考录取比例已大大高于过去, 每位考生的命中率都很大。退一步想, 万一考砸, 今年不能被录取, 明年还可再考, 加之现在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很多,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遇极多, 根本不必为一次高考而提心吊胆。

二、教师和家长要关心考生, 恰当评估考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承受力, 帮助他提出一个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升学目标。

教师要改变“压力愈大, 效率愈高”的错误观念, 使他们增强信心, 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复习, 不断调节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家长要和教师密切配合, 努力为考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对考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更不要经常在考生面前唠唠叨叨。不少家长和教师似乎总是担心考生对考试不够认真, 因而不断强调考试多么重要, 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不要给家长老师丢脸等, 用种种方式给考生加压。高考期间要尽量减少造成考生紧张的环境刺激。其实, 在考场上不认真、不紧张的考生是很少的, 同时, 如果考生意识到父母为其考试成绩焦虑, 焦虑紧张情绪会更重。家长与教师应该对考生的成绩采取接纳的态度, 只要考生尽力考试, 无论考好考坏, 家人都一样接纳他、爱他, 这对考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三、考生要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 注意用脑卫生。

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控制和支配,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它们按一定的规律交替活动。当人们处于紧张学习的时候, 大脑皮层处于紧张的兴奋状态, 但是这种兴奋状态并不是无止境的。当学习强度比较大或持续的时间过长时, 大脑皮层就会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 学习效率降低, 出现疲劳状态。有人做过试验, 连续学习两个小时后, 休息二十分钟才能解除疲劳, 但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五分钟就能解除疲劳。所以, 学习中适当的休息或活动, 是恢复疲劳, 使专管学习的神经恢复兴奋的最好方法。每个人都应掌握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 把难度比较大的、重点的内容安排在最佳的时间内学习。在复习时还要不断地把知识系统化, 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在大脑皮层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 掌握一点, 带动一片, 节省精力, 减轻大脑的负担。

四、考生要不断补充营养和氧气, 使大脑皮层保持适度的觉醒状态。

在紧张的学习和考试阶段, 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 营养和氧气的消耗急剧增加, 所以要不断地增加营养, 适当地进行室外活动, 不断地增加大脑对养料和氧气的需要。因此, 在考生复习迎考和考试阶段, 家长应尽量为孩子增加营养。例如给考生多吃鸡蛋、牛奶、花生、鱼虾、蜂蜜等营养丰富的食品, 这些食物既能促进考生的有效睡眠, 提高考生的健康水平, 又能为考生的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 兴奋大脑, 从而有效帮助考生减少过度紧张和焦虑心理的产生率。

五、考生要注意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不要打乱生活节奏。

有人过于强调考前的临阵磨枪, 还有人过于强调考前的放松与休息, 这些都是不妥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是有节律的, 考前生活节奏的过分调整常常会打乱人体的节律, 从而导致适应不良。如本来每天晚上11点睡觉, 但是为了考试时保持精力充沛, 考前提前到晚上9点上床休息, 通常的结果也许过了晚上11点也不能入眠;又如考前营养上的大补, 常常导致学生的气血两盛而失眠、头晕、流鼻血等。当然考前作息时间可以稍有调整, 但每个人的生活有其相对稳定的节律, 打乱太多会牵扯大量的精力迫使自己去适应, 反而容易增加焦虑感。

过于焦虑对考生高考取得好成绩具有很大的危害, 但若考生过于松弛, 对高考抱着一种听其自然的无所谓态度, 同样对提高成绩有着很大的危害作用, “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适度焦虑”才是最佳的心理状态。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概述了焦虑对考试的影响, 提出了减轻考生焦虑程度的方法, 旨在对正在迎接高考的考生、考生家长及教师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和一定的借鉴意义。

心理专家 如何调整好考生情绪 篇5

距离7月7日高考只有半个月时间了,很多学校已经给考生放假。考生正利用最后的时间做准备,家长该做些什么?6月20日,心理学专家杨眉副教授谈了家长们在这个阶段该怎样和孩子相处,怎样帮助孩子调整状态、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而消极低落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杨眉说,在最后半个月时间里,考生要做的事无非是学习和管理情绪,学习的事要由孩子自己负责,但就管理情绪而言,孩子和家长都能做,而且家长要做得更多。在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时,家长要制定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是至少要维持孩子现有的情绪状态,不能让其情绪变坏。要达到这样一个最低目标,家长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给孩子的压力有正面压力和反面压力两种,反面压力就是直接批评指责孩子,现在父母一般都很注意不给孩子施加反面压力,但来自正面的压力却很多。比如,有的家长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孩子;有的父母故意装成什么事都没有,但对孩子关怀备至,一会儿给孩子送杯牛奶,一会儿削个水果,这些正面压力同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影响孩子的情绪。这段时间,家长要把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纳入正常轨道,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回忆一下以前孩子刚上高一或以前没有高考压力时是怎么做的。

二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相比。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别人的孩子,像人家某某的妈妈说某某学习特别勤奋,每天晚上学习到深夜或是听说某某学习效率特别高,你向人家学着点,这样比较容易让孩子受打击。

三是不要低估孩子的应付能力。孩子经过多年的训练,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应试能力,对此,家长应该有信心。例如,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题,家长无法接受,但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就不要再去干涉,以免矫枉过正。在考试前夕,家长此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习惯。

四是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过多关注。最后阶段,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再去请家教或是做其他辅导,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愿望,再和老师商量,都认为有必要再去请。总之是以孩子的意愿为条件。

管理情绪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和自己都心情愉快地去面对高考。这首先要求家长和孩子都换一种思路,不把高考当作一个战场,而是当作一次宝贵的人生体验去迎接,去珍惜。

其次,学会正视并接受目前的烦躁、紧张等情绪。高考毕竟是人生的大事,紧张烦躁是正常的,不紧张烦躁倒是反常的,适度紧张是必须的。

第三,家长要通过鼓励去强化孩子的积极情绪。不只是孩子,每一个人都有社会赞许的期望,如果家长每天对孩子有一两次鼓励赞扬,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高昂起来。这种鼓励赞扬不一定是学习上的,很琐碎的生活小事都可能让孩子高兴起来。但是鼓励和赞扬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第四,创造愉快的家庭气氛。孩子考前半个月整天都在家里,家庭气氛对孩子情绪影响很大。家长应该想方设法活跃气氛,每天找一两件高兴的事去讲去做,都可以调动孩子的情绪。

考生在冲刺阶段常见的心理状态 篇6

★ 焦虑和无助相伴随

其具体表现有:考试答题的时候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担心题目答错,即使题目再简单也会再三检查,怀疑出错;吃饭时匆匆忙忙,且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投入复习,害怕浪费一丁点时间,甚至认为睡觉都是浪费时间;担心考试不理想,常常把结果往负面想,甚至常想到考试失利后的种种可能;看到别人能投入地认真复习,就感到更加绝望和无助,觉得自己很没有用,一定考得比别人差。而同时,焦虑情绪大部分情况还会带来失眠,夜不能寐,白天食之无味,上课昏昏欲睡等症状。以上种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成绩下降。

★ 人际关系紧张

其具体表现有: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动不动就发脾气;同父母和朋友感到有些没有办法沟通;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也破裂,当事人和周围的人也跟着难受。其实,这都是考生压力过大造成的。学习强度的加大使原本脆弱的心理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口,只好将情绪发泄在自己信任和安全的周边人身上,反而给自己和周围人增添烦恼。

★ 自我评价较低,易产生自卑情绪

高三时候反复多次的考试令学生时而欢喜时而忧:考好了兴高采烈,考差了则唉声叹气,觉得自己不行,自怨自艾甚至觉得自己差到极点。这些都是自卑情绪在作怪。学生对自己缺少正面、积极的评价,平时可能没有显现地表现出现,可一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时候就爆发出来。

当然,与自卑相联系的还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嫉妒情绪:看到别人考的比自己好,产生出了嫉妒和怀恨,同学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变得很难,殊不知高考的竞争对手不是只有班级里的同学。这种“假想敌”式的做法只会让自己陷入狭隘境地,有害而无益。

★ 盲目自大

个别孩子在中考时曾发挥超常,故而认为自己的“头脑”不错,在高考的时候仍然会再现辉煌。这种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天天晃晃悠悠的学习状态,甚至在考不好的时候都拿“我只是有点马虎”及“我仔细一点这次肯定能拿满分”的借口来安慰自己,等到考试结果出来那天才彻底悔悟。同时,若将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带到大学甚至社会,最后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加觉得手足无措。

★ 出现厌学的心理

这类学生由于平时一贯处于“灰色地带”,觉得高考也不是那么重要,能过一天是一天。故而在学校里只是混日子,或者说本质上很讨厌学习,却迫不得已被家长选择上了这条道路。这类学生成绩大多数在班级排名的末尾,或是所谓“中不溜秋”的阶段。

总之,上述种种心态都是在高考临近时考生可能出现的心态。高考作为高三学生面临的人生中第一个较正式的考试,使得考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为了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高考,让自己在高考中发挥出正常水平,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成了每个考生的迫切需要。学生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多关心和理解,帮助他们度过高考冲刺的迷茫期。总而言之,高考考的是各方面的综合,而心理素质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学生稳定良好的发挥,帮助孩子合理看待自己和考试,也能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走的更远。

体育考生高考前的心理训练初探 篇7

一、表象程序训练

在高考体育术科的考试中, 要想考出好成绩, 考生应当对考试时的跑步速度和节奏以及跳、投的技术要领是清晰的;对于考场上可能出现的千变万化 (气候、天气、考试时间等) 的紧急事件的处理应当是果断合理的.为此, 需要建立考前的表象程序, 以帮助考生较好地掌握不同术科动作节奏和技术要领, 正确处理一些偶发事件, 从而使考生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我们的做法是:在考前的最后一次训练课和考试时的准备活动完毕后, 在等待点名时, 将所要进行考试的项目的表象程序在脑海里进行一次“演练”.具体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 闭上双眼 (站、坐均可) , 将该项目的技术动作仔细清晰地在脑海里过一遍“电影”, 这样的表象程序训练过后, 学生普遍会感到精力集中, 胸有成竹.如2007年体育高考时, 我校黄伟波、雷法军 (该生是复读生) 、黄子旭三名同学, 考前的训练成绩在80~88分之间, 经过此番训练后, 信心十足, 临进考场时说:“老师, 这次肯定要比训练成绩更上一个台阶”.果然, 考完试后, 他们的成绩均比平时训练成绩要好得多, 出乎老师、同学的预料, 均超过了90分, 最后被不同的高校录取.

二、情绪调适训练

在考试时, 要想动员全身各个器官系统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 以机体的最佳状态投入到考试中, 关键是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适宜状态.通过适当情绪调适的训练, 可有效地调节学生的中枢神经的兴奋度, 情绪低落和过度兴奋都不利于取得好成绩.考生的年龄在17~19岁之间, 思想波动大, 有的考生参加相应的体育比赛少, 自我控制能力差, 易出现过度紧张状况, 其表现为动作僵硬, 心率加快, 机能失调, 吃不好睡不着等等.为此可采用转移注意力, 放松肌肉, 自我暗示等心理训练方法, 来使心情平和.具体做法是, 不让这类考生过早进入考场观摩, 也不要去打听别的考生的考试情况, 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休息, 使心情得到放松, 并强调心理默念“我已经准备好了, 无须考虑太多, 现在要做的就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或是让考生做些娱乐性的事情, 如打打球、玩玩扑克牌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后, 紧张程度会得到缓解.

相反有些考生却表现出兴奋不足、过度抑制的现象.表现为萎靡不振, 精神不集中、不打自垮、没有考试激情.这种现象多出在平时训练水平不算高, 有再次复考打算的考生身上, 这时就应采用心理训练中的语言刺激、表象动员、想象演习等使人激昂兴奋的练习.具体做法是:让考生想象自己考取了心中理想大学的情形;用语言刺激考生, 如“你的训练水平并不比别人差, 错过了今年的机会, 明年不一定就能考好, 又有谁能准确预见明年的事, 现在不去搏、去努力一番, 也许你会遗憾一辈子”, “在你背后有很多人在关心、支持你, 只有努力去考好了, 才能对得起关心、支持你的朋友和家人……”.通过这些训练, 激起考生的斗志, 使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度达到适宜水平.

情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内心感受, 声音、环境场地、神经系统功能正常与否, 均能引起身体器官功能上的变化, 如肌肉的酸痛、疲倦、过去经历过的成功与失败、对自己的估计和思维能力所唤起的信息等, 都可以使考生的情绪发生变化.情绪调节就是通过对影响情绪的因素进行调整、提示、回忆等方法, 避开消极因素, 使考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加体育术科考试.

2006年、2007年高考前, 均有一名同学在训练时大腿后群肌拉伤, 影响了近一个月的训练, 高考将至, 他们自己对当年的考试表示不可能考出好成绩, 自我感觉是体力下降、技术动作变形, 表现出心理焦急、情绪波动.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处理不妥, 必定会影响水平发挥.这时, 笔者是与考生一起回忆考生自己和他人在类似情况下仍能参加考试, 并能考出正常的训练水平的例子.在脑子里演练受伤期间应采取的其他补求方法, 体能得以恢复, 医生对伤情处理得很好, 考试时用胶布固定或作医疗处理, 动作不会变形…….通过多次的“演练”回忆使自己坚定了自信心.结果, 这两位同学的考试成绩不但没有下降, 而且还有所提高, 均跨过高考分数线, 也分别被不同的高校录取.

考生心理 篇8

如何调节考生的心理因素,使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呢?笔者结合自己连续多年辅导体育高考队的教学训练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失常的原因

1. 把考试看得过重。由于考生在平时成绩不够好或与同伴相比有差距,所以造成精神上过度紧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

2.缺乏自信。担心考不好,信心不足,水平不能充分发挥。

3. 训练过度。临考前,教师或学生急于求成, 负荷不当,以致学生体力消耗过大,营养不足,影响体力的恢复和心理的调整,造成考试时发挥失常。

4. 客观环境的影响。考试一般都在不习惯的条件下进行,如不适应场地、气候、不熟悉监考人员、监考人员的失误等。有时考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其他考生的失误、犯规等,也影响其水平的发挥。

5. 依赖心理。考试是在封闭场地中进行的,带队教师不能进考场对考生作技术或心理上的指导, 由于平时缺乏严格的心理训练,使得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考试时影响成绩。

6. 失利影响。前面的项目没有考好,对后面的考试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同伴在某一项目的失利对考生也会在不同程度产生影响。

7. 准备工作不足。部分考生没有经验,或依赖性较大。遇到紧急情况,如临到检录时上厕所,或准考证、钉鞋丢失等,造成不必要的考前紧张。

二、培养积极的应考动机,增强应考的紧迫感

应考动机是对应考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 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所以教练员应根据考生的不同特点,首先要注重培养积极的应考动机。教练员要使考生明确,体育专业对考生的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专项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旦选择了它, 就要刻苦学习,艰苦训练,不可存有任何侥幸心理。通过不断地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良好的动机就会逐步形成。同时教练员还应和学生一道反复探讨分析近几年体育高考的动向、特点、总结历年体育高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考生明确认识到,随着高考的日趋逼近,自身的体育专业、文化课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不可有半点懈怠马虎,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增强应考的紧迫感。

三、加强意志品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考生只有心理稳定,作风顽强,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克服来自身体、技术、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发挥出最高水平。为此,必须从平时抓起,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1.要从克服小困难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以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在训练中,只有采用逐步加大困难的方法,让考生做出适当的意志努力,才能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如平时训练中,同低年级的学生一同测验,获胜机会较多,培养其自信心。利用众多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有意让考生在喧闹的气氛中集中注意力与同于或强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角逐,培养其不畏强手,克服干扰,沉着应战,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步达到竞赛项目一次、 田赛项目前三次即可发挥最高水平的目的。还可利用在雨雪天等不利气候条件下使其坚持正常训练, 严格要求,培养其在各种不利环境中正常发挥技术水平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2. 在训练过程中提出过度任务,培养其在疲劳状态下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长时间坚持克服困难的情况下,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教练员提出过度任务,对发展考生的顽强拼搏精神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要把完成任务的优劣同适当的奖惩结合起来,使其最大限度地调动体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为了提高考生的弹跳力、爆发力,时常在正常训练接近结束时突然提出如下要求:男、女生连续40次立定跳过2.6 (2.1)米的远度,完成任务者放松休息,失败者罚跑5000米。考生无论体能、心理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锻炼,学期测试表明所有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均在2.8(2.3)米以上,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3. 变换环境,在比赛状态下进行模拟训练,提高考生的适应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以往很多考生只习惯于在本学校熟悉的场地上进行训练或比赛,外出机会很少,到新的环境下对空间、场地、 器械等总是感到极度不适,导致竞技状态差,考试或比赛不能正常发挥水平。因此,教练员要想方设法带考生到不同的场地进行模拟测验,从检录、入场、测验到成绩的当场公布等整个过程严格按高考要求设计,使考生似在真实气氛下进行测验。只有经过反复磨练,考生的素质、技术水平等才能走向正常,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如综合测验时,要时常和兄弟学校联系,分别在市、区等不同体育场进行模拟考试训练, 以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及在新环境下同陌生运动员竞争而发挥正常水平的能力。

四、具体分析考生特点,做好充分应考准备

不同水平的考生,考前心理各异,所以要根据各自特点对症下药,做好充分的考前心理准备,使考生既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实力,又能头脑清醒,信心十足地投入考试。若考生对自己的实力估价过高,往往兴奋不已,无谓的消耗心理能量;若考生对自己的实力估价过低,容易产生消极自卑心理。因此,考前几天,对过于兴奋者,关键时刻需降好温度;对信心不足者,应进行积极鼓励,提前安排他们到考点进行考前练习,增强他们发挥水平的信心。

五、加强自我暗示,稳定临场情绪

临场考试前,教练员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向考生进行心理战术布置,使其采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首先,自点名前半小时,考生逐渐进入考试状态,此时考生应暗示自己:“我开始进入考试,要沉着,要按原来的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其次,待点名后,进入考场时,考生往往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此时考生可自我暗示:“裁判都是公正的,考生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考试实力都悬殊不大,只要自己注意力集中,沉着镇定,考试肯定会成功……”以此来增强信心,并抓紧时间做好试跑、试跳、试掷的准备, 尽快进入角色。其三,在考前5~6分钟,要重新活动一下身体,然后暗示自己:“今天我一定会成功,老师同学们都在准备为我加油。”随后原地轻跳几次,并用力向外呼气或做一两次有力的击掌, 集中精力,从容地投入考试。

考生心理 篇9

高自考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一类特殊生源, 其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高自考生由于其本身具有与其他生源不同的特征。来源于多数落榜的高中生, 因此, 其心理健康从理论上推测必然有其特殊性。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 不仅给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而且也是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所应关注的内容之一。

本文依据心理健康的有关定义, 针对高自考生的特殊性, 分析其心理困惑的原因, 并试图通过心理咨询, 帮助他们寻求摆脱自我困境的较佳途径,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适应学习, 适应学习环境, 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2 调查方法

调查样本为湖南长沙市中南大学2006级、2007级及2008级自考生共200人, 随机抽样调查涉及护理、药学专业学生100人, 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财务管理专业100人。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研究, 各子样本人数、专业相近, 为等组样本,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符合统计学、测量学标准。

2.1 调查工具

采用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修订的日本“人格健康调查表”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tory) , 简称UPI表。随机抽取年龄分布在17~22岁之间的各年级200名自考生, 其中医学类考生和非医类考生各占50%。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99%。调查结果按照UPI得分, 得出了一类、二类、三类筛选率, 并对选项进行了百分比率统计。

2.2 调查方式

以系或专业为单位, 分别在入学的第5周和第8周进行。首先由咨询员讲指导语, 需要了解大家的心身健康状况, 在近一年来你常常感到, 体验到的项目上划“√”, 反之划“×”。请真实地按照实际情况填写。然后, 咨询员直接发表, 用15 min时间填写, 当堂收表。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对于UPI的56个症状项目, 4个测谎题的结果统计。

3.1.1 UPI56题各因子项统计

统计人数占被测学生比例25%的因子有25项, 占有效分值项目56项的43.2%。其中前8项所占比例, 见表1。

3.1.2 UPI调查分值统计

总平均分为9.35, 其中主平均分值为9.86, 医类为9.12, 非医类为10.6。

3.1.3 UPI分值的各等级分布统计

见表2。

3.1.4 UPI中关键项目统计

在第8项 (自己的过去和家庭不幸) 、第16项 (常常失眠) 、第25项 (想死) 、第26项 (对任何事物都没兴趣) 四个项目中, 其中选其中一项的有36人, 占18%, 选其中两项的有17人, 占8.5%。

3.1.5 UPI中4个测谎项目统计

选一项的有54人, 占27%, 选二项的有36人, 占18%。感到心理健康上有问题的有46人, 占23%;有过心理咨询的有21人, 占10.5%;近亲中有精神卫生方面问题的有2人, 占1%;明确要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有41人, 占20.5%。

3.2 UPI统计结果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 被测我校自考生绝大部分心理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我校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大多数学生是健康的。

UPI测试结果表明:总分小于总平均分的占64.35, 总分小于20分的占90.5。一类、二类学生总数占被测人数的38.5, 对56个测试题均给予否定回答的是少数。可见, 我校自考生心理健康是按照“两头小, 中间大”正态分布规律的。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但大多数学生多多少少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的心理困惑, 他们渴望得到解答。从测试数据可看出, 我校非医类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较医类学生偏高。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医类考生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在职学生, 而非医类考生绝大部分来自于落榜的农村高考生考生, 后者承受的各方面压力要大于前者。 (2) 学生自身的问题。目前中学教育实践中, 重智育, 轻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 偏重于智力因素, 而忽略非智力因素, 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没有注意优化主体心理过程要素, 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发展机制, 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调控机制, 当出现环境变化时, 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3.2.2 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困惑

心理问题层次包括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心理困惑是最常见的, 调查表明我校自考生的心理问题基本属于心理困惑层次, 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说, 环境适应问题, 自我意识方面问题、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恋爱问题, 还有进一步升学和就业等问题。

3.2.3 环境适应困难, 人际交往障碍, 自我意识薄弱进入大学, 使原本相对单纯、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复杂、陌生甚至要求更高的环境。

生活方式和学习条件的改变, 人际关系复杂化等, 这些都需要他们去积极适应。那些在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方面欠缺, 对现实生活过于理想化的学生, 由于难以适应环境而出现情绪波动、消极低落等情绪反应。调查发现41.6%的自考生认为“情绪易被伤害”, 31.3%的自考生感到自己“莫名其妙的不安”。39.6%的人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心”35.2%的人认为“在乎别人的视线”;28.2%的人认为“别人轻视自己”或“容易被别人误解”。因此这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将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在中学, 这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而到了大学, 则是学习和交往两大任务。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至关重要。

3.2.4 家庭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据文献记载, 家庭不幸、父母离异或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椐统计, 一类、二类学生大部分家在农村。这些学生中, 有的是父母身体不好, 家境贫寒;有的是父母离异, 家庭关系紧张, 有的则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使学生心理很紧张。由于这些自身无法改变的原因使学生压力更大、更敏感, 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 怕被别人看不起, 而一旦被伤害, 便消沉下去, 个别学生还会产生敌对情绪, 造成不良后果。在这次测试中, 就有1名一类学生就是由于长期父母、父子关系紧张造成心理困扰。再加之特殊的经历和应激事件导致其悲观厌世、冲突激烈;另1名学生则是来自于父母对其期望过高, 而产生的否定造成自卑。

4 UPI测试给我们的启示

加强自考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尽管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但就个体而言, 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因此提高自考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也必须进行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严格地讲, 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 一方面直接影响其本人的工作、事业、生活与健康, 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若教师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心情不愉快, 必然会影响人格未定型的学生。因此,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4]。总之, 我们必须寻求更恰当的时机和更可行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采用UPI即“人格健康调查表”对中南大学200名在校自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自考生中有38.5%的人有心理障碍倾向, 根据对UPI表各选题的选择频数, 分析了当前自考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探讨了自考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考生心理 篇10

1 自考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对于正规本专科学生,自考助学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性往往会使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存在困惑与矛盾,这是自考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问题,而这些困惑与矛盾的主要诱因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自身处境。(1)

1.1 自卑感

许多自考生因高考失利而选择全日制自考助学去圆自己、家庭、亲朋好友所期盼的“大学梦”。在求学道路上,自考生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受尽挫折,这些挫折让并不完全成熟的他们遭受了创伤,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渐渐变得自卑起来。虽然自考生与统招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但因自考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心理状态不够稳定,面对曾经的高考失利,极易让自考生觉得“自己是杂牌军”,有一种技不如人的悲观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无可奈何的自卑感。

1.2 苦闷感

虽然自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自考生大多对自己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偏弱,缺少全日制本科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认同感差,因此用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的意识并不强烈。与全日制本科一样,每学期自考生都会开始和结束多门课程,往往课程进度较快,并且课堂教学都是提纲挈领,更多地需要自考生在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通过大量习题巩固知识点。而自考生并未适应这样的学习节奏,因为缺少系统的学习方法,导致功课跟不上,从而引发苦闷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1.3 无力感

对于小部分自考生,在学业上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更多的只是迫于家庭环境的压力,来学校混混日子。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想通过努力获取自考文凭,可是自考课程繁杂,专业课知识点难以消化,使得这部分学生成绩提升困难,慢慢消磨了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其中不乏有学生未能坚持到底,或是放弃回家,或是改成了学习成人高考的内容,参加成人高考。(2)

1.4 忧虑感

当前,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就职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自考生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学历层次主要为专科和本科,无法满足市场上高学历的需求。同时,社会上对自考文凭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考生存在偏见,再加上每年大学生就业总数的递增,这些都无疑加重了自考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自考毕业生忧心忡忡。

2 自考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抗挫折能力差

自考生大多来自应届或往届高考落榜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制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发现自考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曾经高考失败带给的痛苦体验让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将来。读书过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困难,但自考生学习信心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功课跟不上,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情绪也受到影响。(3)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家境富裕,自制力、抗压性都明显不够,这些都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就业形势对自考生形成巨大的压力。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有自考、成教等学历的学生,致使自考生在人才市场应聘时处处碰壁。另一方面,自考生虽享有和全日制统招生一样的教学过程和资源享有,但仍习惯性的认为,全日制统招生是学校里的“正规军”,自考生是“杂牌军”。这种对自身的偏见在心里留下了阴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落差,相比之下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同时,自考生的一些错误认识,不能认同自己的身份,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2.3 学校环境影响

自考生的主要时间都在校园里,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都会给学生带来冲突和苦恼。一方面,自考生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之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转变为“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那些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欠缺的学生,会无法适应这样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消极低落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自考生想要拿到毕业文凭必须通过一定科目的考试,这对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的部分自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这种持续的考试压力下,极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2.4 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自考生是出于某种压力而选择来校读书。比如一方面学生家长碍于面子,将学生送到学校读书,以免遭到亲朋好友的“冷眼”相待,另一方面家长又担心学生在社会上惹是生非,将学生送到学校“托管”,之后便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的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不想动脑思考问题。学习内动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把学习当成是被迫的苦差事,不能做到快乐学习。

2.5 家庭环境影响

一般而言,学生心理障碍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针对自考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尤其当下自考生多为九零后的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庇护下长大,虽然孩子没能考上普通本科,但家长依然希望孩子继续完成学业,实现家长的梦想,但终究因为基础差、效率低、学习结果不如意等原因,消磨了学生意志,削减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悲观、自我评价低等心理问题。同时,部分自考生因受到家庭贫困、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有长期病患等影响,造成心理阴影,存在不安全感。

3 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高校开办自考助学班,除了要传授他们知识外,还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成为高校自考助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强化积极的心理引导

影响自考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熏陶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帮助同学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二是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利用学校资源,广泛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如元旦晚会、知识竞赛、篮球比赛等,使自考生在浓郁的校园氛围中找到归属感,并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释放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咨询网络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为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在前边,从而避免出现或发展为心理疾病。首先,针对新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快速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对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其次,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筛查,按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做到及时关注与干预,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需及时转介。最后,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实现形式多样化,如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给来访者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指导他们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

3.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一是做好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接受市场化的就业。二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4)三是通过学校推荐、互联网等其他有效渠道,引导毕业生抓住各种就业机会,即使面临失败,也能调整自己,改变择业期望值,修正择业意向。

3.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不多,大都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相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人员培训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一线工作者,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等相关技能培训,同时,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报考心理咨询师。只有提高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自考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心理比统招生更为复杂,作为高校工作者需要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帮助学生摆脱困难,树立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考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其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重视,只有自考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致使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如何解决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自考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了自考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自考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提高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考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考生,心理健康,探索

注释

11刘畅,吕淑珍.高校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46-47.

22 刘洪波,刘文丰.高校自考生的心理冲突与调控[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32-133.

33 张辉.自考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成人教育,2006(8):59-61.

上一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研究下一篇:改进SVPWM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