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

2024-05-07

水城(精选十篇)

水城 篇1

关键词:再探,苗族,芦笙舞

贵州水城苗族芦笙舞——箐鸡舞, 是苗族同胞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 舞蹈起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及生产生活中的经历, 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历史具有重大意义。该舞蹈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手所跳的箐鸡舞最具代表性。

一、水城苗族芦笙舞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

水城苗族芦笙舞以矮桩、旋转、快速、稳健、轻盈、准确而著称。用于比赛或表演, 可以单人、双人、六人、八人、十二人、甚至十六人进行的群体性舞蹈。出场, 散场均以祈福纳祥, 竞技献艺为主。舞蹈以缓起、中渐、尾紧的方式逐级发展, 环节紧扣, 高潮起伏, 把气氛推向高潮而突然告终, 形成了峰与谷的鲜明对比, 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和欢快的余味。随着时间的推移, 舞蹈表演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 内容包括金鸡颤步、蜻蜓点水、练兵、点将、游龙翻身、猴儿搬桩、狮子滚球、鹞子翻身、悬羊击鼓、骏马奔腾、争霸山林、滚山珠、金鸡独立等仿禽舞步。

1、努冷豆叨 (金鸡颤步) :

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手们, 以一脚独步着地仿箐鸡跳舞步, 右一脚侧抬抖动、开胯、模仿箐鸡翅膀之颤动形象先后出场, 边吹笙边用上身学箐鸡的动作。身体向重力脚方向倾斜, 以演出场地中心为轴顺、反时针左脚跳步起舞。

2、都古冬林 (蜻蜓点水) :双脚前挪跳一步, 侧前脚尖点地, 膝微屈, 右转体1/4圈, 后脚划圈点提, 左右各扫腿旋转一圈。

3、卡冬朵 (练兵) :

深蹲跳一步, 落成左腿直腿前伸, 脚跟着地, 后左右脚反旋, 重心前挪后移, 左脚跟上左右全蹲, 正反转圈完成。

4、是懂享 (点将) :甲下板腰, 双膝和头着地, 挺腹, 乙、丙搭人梯, 乙双脚站立甲腹部上。

5、绕争阿鸡 (游龙翻身) :

形容在战斗时, 爬坡下坎前进后退迂回作战, 动作迅速犹如游龙翻身, 表演者的头、脚着地, 身体曲而悬空, 以头为轴心, 脚为外圈, 不断的360度大转身回旋。身体保持曲型, 翻一圈, 旋转一次, 芦笙从腰部转过不许着地。

6、脸卧阿朵 (猴儿搬桩) :甲下板腰, 头、脚着地, 挺腹, 乙侧身倒立在甲腹部上。

7、差阿史梗陇 (狮子滚球) :

芦笙为“球”, 双手捧笙, 后蹲着地, 收腹, 身体卷曲后滚翻, 在不间断的乐曲场中, 身体旋转翻滚, 每一转还原后接转二转, 把不断连续的翻联接起来, 路线是转回出发点而成。

8、来咋史底争阿叽 (鹞子翻身) :手捧笙、笙不离嘴, 小跳起步, 左右侧空翻。

9、坑姚嘟打 (悬羊击鼓) :舞者左或右侧身作倒立, 左大腿转翻屈伸似击鼓状 (笙声不断) 。

1 0、能绕孤叨 (骏马奔腾) :双脚小跳, 前后左右, 来回穿梭, 腾挪, 腿成弓步, 深蹲作冲刺状。

1 1、丫夺比知吧夺 (争霸山林) :

芦笙手身 (头饰箐鸡翎冠) 旋, 转体, 芦笙作鸡头, 摆好姿势, 甲、乙双方相撞跳高, 仿箐鸡格斗, 舞蹈起来, 一脚步着地, 单跳步, 向前猛撞对手, 一来一往, 追逐比舞。

1 2、子罗夺 (滚山珠) :

仿穿山甲、刺猥类的动物被追赶时, 将身体缩为一团顺山滚下, 形似“山珠”, 舞者以头为轴, 往左或右顺时针、反时针、借腹肌及胯之力串身转圈, 绕回出发点算一轮。

1 3、努冷阿知 (金鸡独立) :

结尾动作, 舞者 (甲、乙、丙、丁) 搭人梯后, 走一小圈, 站在肩上的舞者, 单脚着肩, 头仰, 后脚提腿, 左右作展翅欲飞状, 结束后, 单脚立肩, 左手抱右腿与身体直立, 右手举笙即成。

二、水城苗族芦笙舞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上, 野生动物与民族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微妙、密切的关系, 从而产生了“天、神、人、兽 (禽) 为中心的种种神话。可以说, “小花苗”支系民族表演的“箐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最美、最好、最高、最难的动作。它仿照战争变迁中的每一个动作和仿禽乐舞动作, 将苗家生产生活习俗与许多杂技体操熔为一体, 干净利落, 变化多端, 粗犷奔放, 具有独特的剽悍性格。其舞姿优美, 层次分明, 头、脚步、腰巧妙摆动与舞蹈的艺术技巧融为一体的独特性能, 舞至高潮激烈时, 令人眼花缭乱。

独特的“矮桩功”具有不可比拟的舞蹈艺术研究价值, 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传统文化、舞蹈艺术精华。其形象有犁地、点种、割草、拌草面、斗鸡、滚山珠等动作;其跳法有:搓甩步、旋转步、鸭子步、骑马步、摇摆步、倒脚步、蹦腿步、扫堂步等舞步;其技巧有:腾、快、蹲、准、跳、稳、弹、轻、闪、转、旋、翻、滚、跃、挪等特点。表演中有祖先历史纪念、繁衍生存祈祷、族群情感联络、传统竞技、婚恋亲朋社交、芦笙舞娱人为乐、服饰艺术展现等多方面的内容, 整个过程反映了苗族漫长的迀徙历史和生产、生活故事。承载着苗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是民间舞蹈艺术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堪称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三、水城苗族芦笙舞是构筑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食粮

水城苗族芦笙舞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其影响面和号召力涉及钟山、纳雍、赫章等县 (区) “小花苗”支系民族村寨, 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间传统芦笙文化舞蹈艺术风格。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的释放空间, 是构筑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食粮。其形成与增加民族凝聚力, 加强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体质, 加强民族之沟通和相互了解, 营造祥和气氛, 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水城苗族芦笙舞是考察研究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快乐的水城作文 篇2

那天,我刚在佛山考完钢琴试,爸爸为了缓解我的紧张心情,就带我到“长隆水上乐园”玩耍。

那里的`游乐设施可多了,有“大喇叭”、“漂流河”、“夏威夷水城”、“造浪池”……而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夏威夷水城”了。

走进水城区域,你会看见很多弯弯曲曲的滑梯,滑梯上面顶着两个巨大的水桶。旁边的流水把水桶装满后水桶就会自动往下倒水。滑梯下面站着两群兴奋的人群,等着大水桶给他们来个爽快的淋浴。我和爸爸也挤进了人群,想试试这个天然浴,听着节奏越来越快的“叮!叮!叮!”声,表示水将要满了,人群不禁欢呼起来,水伴着重重的“哗哗”声飞下来了!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

淋完天然浴,我拉着爸爸走向了弯弯曲曲的滑梯,我们来到了一条红色的滑梯前,坐在滑梯上,我和爸爸一路左拐右拐地来到了在滑梯下等待以久的妈妈面前, “怎么样,害怕吗?”妈妈一边将我扶起来一边问“还想在玩一次吗?”“不要了!”我摇着头说“太可怕了!”说完我又爬上了楼梯。这次,我并不是要再多玩一次滑梯,而是用楼梯上的水管来戏弄一下从滑梯上滑下来的人们。

这时,我的紧张已经被快乐取替了!

“江北水城”印象 篇3

一般人认识聊城总要从“水城”说起,因为处于中国北方的缺水地域,“江北水城”的名号多少有些让人怀疑的地方。看了才知道,聊城还真是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位于鲁西的聊城,京杭大运河纵贯市区,黄河、徒骇河、马颊河等30多条河流在境内纵横交错。城内东昌湖水面积5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内湖泊。东昌湖形状不规则,水面宽窄不一,湖岸蜿蜒曲折。聊城的建筑物就依湖而建,或整或零,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棋盘式格局,一座方方正正的古城围湖而成。

聊城人十分珍惜这个大自然的恩赐,力促这种韵味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聊城制定第一个城市建设规划时,就确定了“保护古城、开辟新区”的原则。五十多年来,城市新增部分全部建于古城区之外,既保住了古城区固有的文化特色,又在新区展现了现代化城市的风貌。现在在老城区,不论是广场公园还是新建小区,其建筑风格多少为仿古而成,而且是水随城走,小区建到哪里,水就通到哪里,古色古香的现代建筑与历史陈遗互为映照,常年清水长流,古城风情延续不绝。

有了水,聊城人的生活滋润了许多。每逢有闲暇时间,他们总喜欢到湖边去走走,闻一闻湖水的气味,看一看微漾的水波,心里顿觉坦然。有雅兴者,还可以登船游湖一圈,或者是凭湖垂钓,又有一番难得之妙。这些年,聊城围绕水资源创办了不少的活动:龙舟赛、摩托艇赛等等,这些给了东昌湖更多的乐趣与魅力。特别是每年“五一”、“十一”的“江北水城文化节”上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引得国内外游客争来聊城。

聊城还是一座古城,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现境内已发现8座龙山文化遗址。因无史料的详细记载,人们对年代久远的聊城无太多的印象,但聊城遗存的自明清以来的大量建筑及生活实物,让人们看到了昔日繁荣的聊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光岳楼,通体5层全是由木头构制而成,未用一根铁钉,楼内的楠木立柱据说全由南洋运来,其造价可见不菲。清乾隆皇帝巡行至此,就住在光岳楼。还有山西、陕西商人捐建的“山陕会馆”、杨氏为藏书而建的“海源阁”、明清时期的临清运河钞关……均是业界的典范,成为聊城作为商埠兴盛一时的见证。

历史的渊源和运河的通行给聊城留下了种类繁多的文化艺术。聊城的文化融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之精华,更得运河文化的浸润,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聊城是中国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京剧艺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和民间书画艺术之乡。蝈蝈葫芦、郎庄面塑、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鲁西生活气息。走在聊城街头,不论是两边的古巷,还是各色的店铺招牌,你可以处处感受到这种杂糅文化的印记。

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现代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聊城市采取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运作等相结合的形式,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水城明珠大剧场、聊城市图书馆、中国少儿杂技基地、聊城市京剧院等文化设施落成,一个文化大市的形象跃然而生。

天堂苏州东方水城:苏州城市营销 篇4

一、苏州的城市营销手段

1、关系营销。苏州市政府积极运用关系营销的手段, 与国内国际城市共同合作, 共同发展, 共创繁荣, 同时也努力寻求和其他城市的政府、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推广苏州。

2、形象营销。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高知名度、美誉度不仅能吸引游客观光, 还能招商引资, 带动经济发展。苏州的形象营销从苏州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形象推广三方面进行。

3、节事营销。苏州自己举办了很多活动, 也和其他省市甚至国际城市共同举办了很多节事活动, 大打旅游牌。如:借助其他城市的重大节事宣传苏州、依靠自身的文化魅力展现苏州。

4、网络营销。城市网络营销是城市利用当代网络环境来展开的各类营销活动。苏州建立苏州旅游网, 所辖地市也建立相关微博网站等推广旅游。如:苏州旅游网、“同里古镇”——同里旅游官方微博等。

5、文化营销、苏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有多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 苏州又确定百余处民国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5个历史街区、39个历史地段。

6、体验营销。苏州精心设计各种旅游体验, 让游客感知苏州, 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观光消费以及商家投资。如:苏州“环古城”游、乡村旅游。

7、影视营销。影视营销是通过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对城市进行营销推广。苏州市也拍摄了各种旅游形象宣传片, 以更直观的方式将苏州呈现在观众面前。如, 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12月20日, “家在苏州:一座诗意栖居的城市”水墨动画城市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精彩亮相 (如图1) 。“家在苏州:一座诗意栖居的城市”城市宣传片充分展现了苏州气质、苏州韵味, 描绘出一幅“古典与现代相融、经济与社会协调、自然与人居相宜”的当代姑苏繁华图。 (1)

二、苏州城市营销的评价

1、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较好, 市民参与程度较高。苏州市政府在各地举行推介会, 与国内城市合作, 共促发展, 不仅如此, 苏州还和很多国际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为苏州的国际化进程奠定良好基础。在2011、2012年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中, 苏州均居首位, 是国内顾客满意度最高的城市, 这无疑离不开苏州市政府的不懈努力, 在游客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开发不同旅游主题, 提升游客体验价值。苏州在进行不同风格的旅游主题开发时, 能够以不同游客的体验价值为考量标准, 精心设计多种路线, 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把江南水乡的多面性和立体性呈现在游客面前, 如“环古城”游、“四个一批”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20℃林屋古洞——暑期学生游、生态休闲体验之旅、亲自愉悦欢乐之旅、品蟹品江鲜湖鲜美食之旅、水乡古镇悠闲之旅等, 这些旅游线路的设计由于其侧旅游主题的侧重不同, 因此能够吸引不同需求的游客, 使游客感受到苏州有无尽的魅力, 并不是一次旅行就可以完整地感受。

3、城市形象缺乏时代气息, 现代手段略显不足。从城市形象定位角度,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丝绸之路”、“园林之城”、“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美誉, 可以看出, 这些称号均是基于苏州文化古城的历史形象, 在现有的城市形象定位中并未尝试体现出更加具备时代特征的元素。从城市营销主体角度, 苏州在其营销过程中也大多仍是对其传统形象的进一步塑造, 然而在驻足传统的同时苏州在丰富城市形象层面并未融入更多的时代特色, 并未展现出苏州的新发展。从城市营销的方式看, 苏州对传统的营销方式, 如关系营销、节事营销等运用较多, 但对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城市推广的方式, 如网络营销和影视营销方面仍然有很多丰富的空间。

三、苏州城市营销的建议

(一) 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结合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拥有著名的水文化、吴文化, 因此, 苏州一直将城市形象定位于历史文化名城, 所以城市营销的角度更多地是围绕传统文化与历史景观来进行设计, 较少地融入了苏州近几十年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面貌。但是, 如果准备进一步将苏州推向世界, 作为一座引起世界关注的城市, 苏州不能仅仅裹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而不进行丰富和发展, 相反苏州应该借鉴其他既具历史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国内外城市的城市营销经验, 在依托并大力弘扬苏州传统文化特点和优势的同时, 融入更多的现代文化、世界文化, 使外界感受到苏州的包容与发展, 从物理空间上的“小”城市逐步提升为文化层面上的“大”城市, 通过挖掘创新元素, 不断地丰富苏州文化的内涵, 赋予苏州以新的姿容, 使其在国际化道路上行走的更加稳健。 (2)

(二) 营销手段的采用需要结合现代理念与技术

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的蓬勃发展, 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政府、企业和个人无一例外地必须融入到这样的发展中, 顺势而为, 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的优势结合行业或企业特色多角度地展现自己。对于开门迎接天下客的旅游城市而言, 首先要树立起重视现代技术的理念认识到他们的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体现出符合自己城市特征的独特性, 吸引更多的关注, 再进而将关注转变为真实的行动, 使更多的人感受该城市的魅力与美好。目前, 苏州市政府已经建立了苏州旅游网、官方微博等, 但不难发现这些手段已经基本是很多城市都已采用的基本手段, 所以是远远不够的, 网站的特色以及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是游客衡量其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

(三) 完善的监管和反馈机制亟需建立

政策的制定只有通过良好的督促和监管才能更有效的实施。可以看出, 苏州市政府在城市营销的过程中已经制订了很多立足于促进该市旅游业发展以及提高城市形象的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执行的过程如何, 政策的效果如何, 并没有明显渠道可以了解和获得;同时, 如果执行不利或者无效的情况下, 如何问责也是需要切实考虑的方面。基于此, 建议苏州市政府应该设立独立的城市营销监管机构以监督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 并且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 从而在城市营销的过程中使政策的主体更加清晰, 政策的执行更加到位, 政策的落实更加有效。

摘要:城市营销是城市运用其政治和经济资源, 广泛吸引更多的可用社会资源, 来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满足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营销科学。苏州运用关系营销、形象营销、节事营销等七种营销手段, 树立城市品牌,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推动其更好的发展。文章分析了苏州城市营销的七种手段, 并进行了评价, 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营销,评价,建议

参考文献

[1]吴东旺.苏州, 迈向21世纪的现代国际名城——关于苏州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 1997, 53 (5) :33-36.

[2]李东和, 张捷, 卢松, 钟静.苏州水乡古镇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一部分水乡古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 (2) :81-85.

[3]千年古城景中美景荣苏州第一标志千年古塔塔中精品誉吴中第一胜景——走进苏州虎丘塔[J].中国地名, 2011, 10:31.

水城新征程 篇5

水城复兴水先行

清明上河园动工修建,被认为是水系复兴的开始。2002年,得到省发改委的资金支持,开封启动了全长1640米的水系一期工程,连通了铁塔湖和龙亭湖;此外,还整修了600米长的利汴河,使这两湖与城外水系连接起来,实现了湖水的流动更新。

现在来看,水系一期工程,只是对河道进行了拓宽,把土护坡换成了石质护坡,两岸景观没有同步建设,对龙亭公园和铁塔公园的旅游都没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资金短缺,当年的一位参与者说:“钱太少了,我们连一棵种树苗的钱都没有花。”另一个原因被认为是“思想不够解放”。

从2003年开始,开封市建委启动水系二期规划方案,同步开始招商引资。一家来自上海的企业先后做了近二十套方案,均未获得政府的认可,“他们把方案的重点放在水系两岸的商业项目规划上,政府希望重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上,首先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06年年初,无奈之下,政府决定出资修建水系二期。时任开封市建委主任的王书增立即去了北京,找到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的专家设计了新方案,“打破了原有的河道两边建商业建筑的思路,提出加宽景观带、建商业功能区”,这将恢复水城风貌,并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收入。

在政府工作会上,此方案一举获得通过。在之后的公示阶段,方案同样得到了开封市民的高度认可。

按照规划方案,主河道将连通包公湖和龙亭湖,全长约1900米,河道两侧各设10米宽绿化带及步行道,并进行景观建设和以恢复宋代建设格调为风貌的商业地产开发,以充分展现北宋时期开封的市井文化。

摆在面前的是资金问题,水系二期工程预计需要3.5亿元人民币。

市民赞同、政府支持,企业也从中看到了机遇,建业集团适时而动。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开通,开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此之前的8月11日,在建业城市花园商务中心三楼会议室,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和时任开封市市长的刘长春签署了合作协议:建业拍得商业用地,对河道两侧进行房地产和旅游开发,但不介入水系建设;政府则拿拍地所得的3.5亿元建设水系。

2007年1月15日,开封市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水系二期工程开始建设,预计一年完工。现在,水系二期工程芳容初绽。

迎风逆水行三年

这是一项全城关注的工程,进行了三年。作为二期工程总工程师,44岁的要建勋最清楚其中的各种滋味。每一天,沿全线走上几个来回,发现问题,马上和各个部门沟通协调。现在他不必这么辛苦了,“这几天也就随便走走,看看树苗有没有意外死亡的吧。万事俱备,只差游船了,预计10月份可以通航。”说这话的时候,他眼里全是笑容。

结果还顺利,但过程并不容易,而最难的地方在拆迁。

三年来,70岁的张老先生已经不记得家里来过多少拆迁工作人员了。大门口就是水系二期的工地,他已经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7月28日下午,这个老难拆迁户,终于同意为水系二期让一点路。

听到这个消息,要建勋欣喜若狂。水系二期工程共涉及拆迁居民1400户,已拆迁的居民已经搬进新建的居民楼里,但截至目前还有12户居民尚未同意搬迁,“只要愿意让出几米,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了。”

二期水系的长度只有1900米,“就工程量本身来看,一年足够了。正是因为拆迁工作难做,才修修停停。”回忆过去,要建勋十分庆幸:“幸亏绝大多数拆迁户主大力配合、支持水系工程。”

其实也可以不必这么艰难。最初还有一条规划线路:避开居民区,绕古城墙修水系二期。这样就无法实现旧城改造。但开封要恢复古城风貌,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改造旧城。

因为承担了旧城改造的使命,水系二期工程涉及的拆迁户之多,市政设施改造之复杂,可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封市的最大工程。正因为如此,在2007年年初成立的水系二期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众多”,市委书记刘长春任政委,市长周以忠任指挥长,市里其他各部门的一把手任主任。这样的人员组织架构极大地方便了工作的开展。比如水系二期要挖出河道来,势必要切断、重建原来的管线走向,这会涉及供电、供水、燃气、移动、联通等,这势必需要高层领导之间高效协调。

上下同欲者胜,正是因为配合得当,才有今天美轮美奂的水系景观带。

但周边配套设施还并不完善。“亭台楼榭的后面,还有大量棚户区,希望这方面建设尽快跟上来”,一位旅游界人士说,南京的秦淮河可作为反面教材,“河两岸建筑大煞风景,屋顶上迎风招展的各色内衣令人印象深刻。”

一期工程八年前结束,二期工程马上交付,外界纷纷猜测,水系三期肯定是要马上动工了。按照规划,全长约4300米的水系三期工程,将连起铁塔湖、阳光湖和龙亭湖。完成之后,碧水绕开封一周,整个古城区将成为一个宋文化主题大公园。

实例分析生态水城规划建设 篇6

1生态水城规划建设的具体方案

有史以来, 新安就存在十年九旱的问题, 农业生产常遭旱灾威胁, 工矿业也受水资源影响难以得到深层次开发。1988年至1997年, 10年间8年大旱, 全县境内50条大小河流除黄河外全部断流, 14座中小型水库干涸12座, 16871处屋顶接水工程及水窖、坡池全部断水。307个行政村有247个村严重缺水, 缺水人口达26.9万余人, 占农业人口的60%。因干旱,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多数水井干涸无水, 出现水荒甚至断水, 不仅使居民生活用水难以保障, 而且严重影响着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生产秩序, 阻碍了整个新安经济的发展。

基于此种情况, 新安县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便已有计划在黄河干流兴建提黄工程, 并进行了勘测规划工作, 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工程一直难以实施。直至小浪底水库的兴建, 库区新安境内黄河水位将抬高120余米, 库区支汊水量充盈;新安县在90年代末期建设新安提黄工程, 为新安电力集团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 为新安县的工业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利用涧河穿城而过的地理条件, 改善因发展经济而造成的水质污染和地下水超采, 围绕涧河造就生态河谷, 打造引畛济涧工程等水利工程, 利用畛河和小浪底库区为水源联合供水, 北水南调, 自流引水至新安县县城段涧河, 增加涧河水量, 修复水生态系统, 促进环境改善, 成为整个新安县城人民的共同期许。于是“新安魅力水城”这个名词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 以涧河为源, 依据地势将水系引入各个片区, 并按照层级有序分布, 形成水网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

2生态水城规划建设依然存在的难点

新安县主导建设的引畛济涧工程, 是新安县委、县政府重点关注的水利工程项目, 其建设内容与新安县境内的种种水资源缺乏状况息息相关, 旨在解决新安县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同时减少地下超采的现象, 力保新安县境内居民生产生活、工业发展用水均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引畛济涧工程于2014年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县城8平方公里区域的“水城”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 借助引畛济涧工程, 沿涧河两岸开发建设集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层次居住休闲区, 打造新安城南宜居“水城”。总的来说, 工程建设承前启后的思路是明确的, 但其间一些更为深层的内容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在整个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 工程建设可能亟需解决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同时也应加强防洪意识、水资源质量以及建设监管等问题上的考虑, 避免疏漏;如何保障水城的供水水源的稳定可靠和水质不受污染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是重点难点, 再者, 新安县境内居民人口众多, 涧河两岸分布的各种企业, 所产生工业废水、居民生活用水的处理也是一大问题。

3就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的一些思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洛阳市新安县城区占地面积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对此加以掌握与明晰, 朝着“一心两带三轴、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水城规划空间格局而努力, 从而打造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魅力水城形象。但应该注意的是, 魅力水城的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划标准进行, 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3.1确保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成功实施涧河为新安县重要的河流生态系统, 穿城而过, 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水入涧后, 增加涧河水体自净能力, 对涧河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产生有利影响。同时, 调水入涧后, 可以增加涧河河道内生态景观水量, 在沿涧河两岸形成高楼倒影、波光粼粼的韵致, 各种树木、绿地、健身器材、雕塑相隔分布, 移步换景, 美不胜收, 使涧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水城规划编制工作, 综合分析水城建设各项相关因素, 为水城的成功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3.2魅力水城水资源的质量监管新安县紧邻小浪底水库, 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 引畛济涧工程生效后, 可以从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尾的畛水河入黄口处调入水量, 通过自流方式进入涧河河道和新安县城, 为解决新安县用水困难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拥有这般优势条件, 如若要真正建成魅力水城, 还需加强对此区域水资源的质量监管, 做好防洪、排洪工作, 处理好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健全完善县内河流的防洪体系, 给魅力水城水资源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3.3完善新安县城自身, 促进生态水城建设近年来, 伴着生态水城规划建设的大规模发展, 对水城自身的形象塑造等外在工作的进行也慢慢的变得重要, 对水城的名字确定、水城的代表物的确定, 亦可有关的学者讨论、研究, 也能让当地居民自己选择。同时将大型的节庆活动融入其中, 建立有关水城的文化活动, 建立水城论坛讨论会, 也可以建立相关展览会, 不停的开拓水城的文化氛围。反正, 我们要积极的采取一切措施, 利用能用的一切资源, 利用所有的外界帮助, 进一步的加大水城自身的发展, 打响水城的关注力, 将水城推向市区, 推向全省。

参考文献

[1]王靖.水网型城市水系规划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 2008.

[2]许泽英.江北水城的生态文明之旅[J].环境经济, 2009.

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初探 篇7

水是生命的摇篮, 也是人类文明的孕育者。纵观历史, 绝大部分的滨水城市都“因水得福”, 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取得迅猛发展。在高密度居住区不断涌现的今天, 人们对良好品质公共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在这一点上, 滨水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 在设计上体现地域水文化, 是我国当前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2 武汉杨泗港开发区概念性设计

2.1 设计背景

武汉自古被称为“江城”, 是我国典型的滨水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 将城市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区域, 杨泗港开发区即位于汉阳。规划范围为汉阳沿江滨水区, 全线约4 200 m, 用地面积约380 ha。如何将设计与时代大环境融为一体, 为武汉打造一片生态而又国际化的标志性滨水区域, 同时又体现武汉这座滨水城市的特点, 体现汉阳地区的地域性水文化, 成为项目重点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2.2 设计思路

在设计过程当中, 我们始终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是滨水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以保护水资源为第一要务, 尽量避免垃圾的形成及污染物的排放, 并充分考虑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 建立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 为合理有效的开发做准备。

2) 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滨水城市公共空间应能够充分地将水系与城市生活融合起来, 为市民提供具有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带动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将杨泗港开发区设计成为生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

3) 体现地域性水文化。滨水城市公共空间应该能够承载和再现城市的水文化特色, 表达城市个性, 延续城市生命。主题公园、亲水平台以及历史建筑改造等都可以体现城市地域特色, 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

设计用地资源丰富。宽阔的江面和极长的岸线提供了良好的观景条件, 也便于水上活动与岸上活动串联;滨水空间纵深大, 可以容纳大规模、多样化的滨水开发类型;仓库、厂房等工业建筑遗产为营造时尚loft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现有码头可作为亲水平台, 使都市空间自然地延伸入水, 改变武汉“临江不见江”的城市格局。杨泗港开发区将体现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承载武汉、长江地域性水文化, 为市民打造一块地域性与国际性并存的标志性滨水区。

2.3 设计特点

杨泗港开发区设计大致分为两条轴线:垂直于岸线的生态绿轴和平行于岸线的滨水景观带。区域在规划上延续了部分周边地区的格网肌理, 而岸线与格网肌理又恰好成一定角度, 这就使两条轴线在空间上能够转折, 避免呆板的正交, 空间形态更加丰富, 更加具有灵气。两条轴线通过高差变化、硬景与软景的转换、建筑与公共空间的交融, 展现了富有特色的空间品质。下面对两条轴线的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1) 生态绿轴———将生态引入城市。生态绿轴以亲水平台为起点, 音乐喷泉为延续, 长江文化主题公园为转折, 将水元素巧妙地从江滨引入城市。亲水平台伸进江面, 从空间形态上打破了岸线的线性趋势, 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观景空间与滨水体验。平台以“长江之声”命名, 每条石阶下开有“风琴口”, 当潮汐涨落时, 内部气压会形成变化, 发出美妙乐声。该亲水平台是生态绿轴将水与绿色引入城市的着手点, 也是市民亲水活动的美妙收尾 (如图1所示) 。

亲水平台之后, 是一条融合音乐喷泉、树荫绿化的景观大道。其以线性水体布置为内容, 为人们提供明确的走向关系。景观道包含一个大型摩天轮, 顶高约150 m, 取名为“长江之眼”, 令观光者能于长江上游饱览城市美景与江河风光 (见图2) 。

长江文化主题公园是一个以长江文化博物馆为核心的城市公园。博物馆建筑形态来源于波浪的律动, 富有鲜明特色。其在场地周围配合有水滴状采光构筑物, 进一步呼应长江水文化。公园大部分空间为城市绿化, 在周围居住、办公的人们随时可以进入公园, 体验绿色, 感知生态 (见图3) 。

2) 滨水景观带———将活力注入滨江。滨水景观带主要由5个片区串联而成, 依次为创意园区、露天剧场、综合商业广场、水族馆和楚文化公园。创意园区旨在对场地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积极保护与改造, 打造大规模的滨水创意产业园, 孵化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园区位于景观带的醒目位置, 在吸引专业人士的同时, 必定会激发观光者的好奇心, 形成一种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见图4) 。

露天剧场与创意园区相邻, 是创意园区的空间延续与收笔。圆环退台式设计巧妙消化了场地高差, 结合线性排列的灯柱, 营造出生动有趣的剧场空间。露天剧场可以举办一些小型文艺汇演, 但更重要的是承载市民自发的文娱活动。文化就是在这样自然、自发和不经意的活动中延续与发展 (见图5) 。

综合商业广场位于生态绿轴与滨水景观带交汇处, 结合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 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与人气。不规则的下沉广场是各类商业活动的缓冲带, 也呼应了露天剧场的空间形态。广场上的商业综合体是一个开放式建筑, 与下沉广场紧密结合, 彼此空间相互延续, 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式城市公共空间 (见图6) 。

紧邻商业广场的是水族馆、航运博物馆以及航运码头。航运博物馆通过展现武汉的航运记录来传承地域文化, 而水族馆则是以水为主题的巨型体验式海洋乐园。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水体与外界的互动。其不同于常规的暗箱式格局, 而将建筑立面与海洋生活融为一体, 由室外看去, 仿佛巨大的LED演示屏, 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到了夜晚, 水族馆成为发光体, 斑斓的灯光配合水纹的流动, 成为整个景观带的中心, 将夜晚的滨水空间彻底激活 (见图7) 。

滨水景观带最南端是一个不规则的放大空间———楚文化公园, 以地域性植被和树木为主。作为公园性质的公共空间, 它的一部分使用功能与长江文化主题公园相同, 成为周边市民以及游客的绿色休憩地;与此同时, 它还具有另一层场所含义, 就是通过一个形似编钟的空间形态来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楚文化 (见图8) 。

3 我国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通过对本案设计的总结思考, 我们发现我国滨水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设计缺乏总体考虑。

我国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往往缺乏关联性与综合性, 未能将局部设计放到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上思考, 导致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规划相分离, 在设计过程中也未能有效地交流沟通, 导致空间质量受影响。

2)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在我国当前大环境下, 经济建设仍旧是最重要的发展议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往往容易陷入过度开发的误区, 从而带来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后果, 直接导致空间使用质量的下降。

3) 缺少地域文化内涵。

国内一些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但却仅仅停留在图案化层面上, 无法深刻反映城市的精神内涵。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很容易出现克隆建筑甚至克隆城市。如果不能通过建筑形态、空间布局等多维度设计语言将地域文化内涵准确表达出来, 城市的生命力也将逐渐消退。

4 结语

我国水资源丰富, 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在城市建设上容易对发达国家进行拿来主义式模仿。不合理的开发不仅会对城市经济、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更可能破坏水资源, 切断城市发展命脉。杨泗港开发区概念性设计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始终遵循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市民生活的解读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延续, 力求展现舒适、和谐而又富有时代设计感的城市滨水区, 为我国滨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徐雷.城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白鹤.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33 (7) :29-30.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黄河水城水文化空间设计 篇8

1 概念解析

水文化的概念较简明的说法是, 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黄河水城水文化可理解为人们在黄河水城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相处的境界。

2 主要水文化类型

挖掘东营地域文化, 结合东营实际情况, 现有文化类型包括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湿地文化、古齐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石油工业文化、渔业文化、农垦文化、航运文化和水生态理念等。经过对黄河水城各类文化的分析, 将东营地域文化提炼为以黄河文化为渊源、古齐文化为根基、孙子文化为精髓、革命文化为底蕴、石油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补充、民俗文化为特色、海洋湿地文化为创新、生态理念为灵魂的黄河水城水文化。

3 文化空间体系构建

在打造黄河水城形象品牌的工作中, 应该充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的作用。通过城市规划的指引, 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明确水城形象, 突出黄河水城特色, 提升黄河水城文化内涵。

3.1 市域水文化发展结构

水文化以“水城”为载体, 构建“一心五片”的水文化结构。其中, 黄河水城包, 以“九横十纵”的水网水系为依托, 是东营市各种文化的综合融汇区。重点体现黄河文化、湿地文化等物态水文化与石油文化、生态文化理念等特色文化的结合, 突出城市生活特色, 打造中部水城文化区。五片包括入海口、广饶、河口、利津和港城文化片区。分别体现东营市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 孙子文化、古齐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 海洋文化和航运文化。

3.2 中心城区水文化发展结构

3.2.1 城区文化体验核心、节点设计

文化节点为特色文化集中区域, 由文化轴带相连。文化设施布局以“九横十纵”为载体、以“一河一路”为骨架, 重点突出广利河的文化景观作用, 主要体现黄河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等景观水文化, 同时将孙子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等水文化要素融入景观建设中, 展现独具特色的黄河水城水文化。中心城区构建“两主两次”的文化体验核心。打造区政府-文化公园体验主核心与市政府-清风湖公园文化体验主核心, 以及西城文化体验副核心与高新区文化体验副核心。

3.2.2 城区文化体验轴设计

在城区内部形成串联主要文化核心及节点的体验线路, 为人们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黄河水城特色的机会。打造黄河路及广利河两条文化展示轴。提炼多条次要文化体验轴, 通过次要文化体验轴在南北纵深方向连接主要的特色片区、特色社区、高校、公园等节点, 形成体验不同区域文化的线路。

4 水文化空间设计指引

4.1 城市风貌塑造水城文化

在整体层面塑造水城意象, 将水城文化的塑造与城市的水系网络格局、公共文化设施分布、景观风貌设计、公共艺术表现结合起来, 形成“以水为纲、以水为脉、水润全城”的空间风貌感受。将水景观、水形象与城市生活、地域文化充分结合。原则上在滨水区、富水区要尽量表现地域文化的内容;在贫水区则尽量通过设置雕塑、小品、喷泉等形式表现水文化内容。

4.2 建筑形式表现水城文化

1) 建筑风貌片区的文化表现

建筑形式要充分表现水城文化特色。在东城核心区, 对业已形成的“浓荫遮碧水, 绿树抱白楼”的良好景观传统进行保护和延续。在其它风貌片区, 结合各自特色打造丰富多样的亲水、近水的水城新意象。

2) 建筑单体的文化表现

从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和重要地标建筑突出现代感, 体现开放、创新的特征, 整体风貌要求协调, 但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区域, 通过局部构件、符号的变化体现各自文化特征。

4.3 公共空间植入水城文化

1) 利用不同水景元素, 增强公共空间的亲水特征

在水利用条件较好地区 (如东城区以及其它未建设区域) , 尽量通过挖水、引水、留水的方式将公共空间与水景观相结合。增强不同水元素的表现方式, 提升各公共空间的水文化意象与趣味性。

2) 结合城市公共活动, 增强亲水空间的文化表现

打造“可观、可近、可触”的宜人亲水空间。建造滨水步道, 连接城市街区和水系并在重要的滨水节点设置适合东营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习惯的公共设施, 吸引人群。

4.4 景观设计结合水城文化

1) 体现地域特征

景观设计要结合东营丰富的自然湿地资源, 着重体现湿地特色, 景观元素的设计可加强对独特水生植物的利用, 体现自然景观的特色。

2) 借助夜景设计

东营应重视重要滨水地区的夜景设计, 借助夜景照明的造型、色彩、肌理、材料以及空间来表达东营的文脉主题, 如历史主题、纪念主题、民俗主题、宗教主题等等。以此来表达东营特定的精神内涵, 创造宜人的环境和愉悦的夜景景观, 展示优美、和谐的整体城市形象。

3) 延续历史文化

通过景观设计表现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对东营历史的解读, 挖掘文化内涵, 加强对重要的历史文物、典籍、名人、事件的表达, 通过各种建筑、雕塑、游廊等不同的表现方式, 来展现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

4) 增强参与性

景观设计结合水体强化人的参与性, 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设施, 增强滨水空间的可达性。设置连续的滨水步道满足人们健身放松的需求;设置多样的水景雕塑, 使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加水文化广场、公园内部可参与的水景设施, 使人们在玩耍、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城市水文化。

4.5 水体利用重视水伦理

1) 重视水灾防护理念

加强水灾教育, 从环境水利角度出发重视防洪治水, 确立防洪减灾的社会意识;大投入高质量建设防洪减灾工程;进行河道防洪综合治理, 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是水城建设重要的内容。

2) 重视水生态与水伦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建设中, 将保护水生态与重视水伦理作为重要的观念进行培养, 构筑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的道德准则, 形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共处的价值目标。

摘要:东营如何实现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变, 需要通过城市空间体现黄河水城水文化, 实现文化与场所设计、城市生活的结合。在打造黄河水城形象品牌的工作中, 应该充分通过城市规划的指引, 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明确水城形象, 突出黄河水城特色, 提升黄河水城文化内涵。

关键词:黄河水城,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东营市规划局.为城市编织一个美好未来[R].

[2]东营市文化发展规划, 2010-2020 (初稿) [R].

[3]侯光明, 李金昆, 等.黄河三角洲创新型城市系统思维—东营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4]刘美海, 赵会才.打造湿地之城, 展现城市魅力[J].城市规划.

[5]孙德祯, 崔建国.关于东营地域文化问题的思考[J].

[6]吴齐.水伦理在水资源保护与水权管理中的价值[J].

滨水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9

1 滨水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牡丹江市滨水城市建设围绕“一江 (牡丹江) 一河 (北安河) 三溪 (金龙溪、银龙溪、青龙溪) ”, 历经2004-2008年谋划启动、示范引领到2009-2014年的全面推进, 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完成了城市防洪工程, 建成左右岸堤防及回水堤38.8公里, 城区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也为沿江综合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第一座集水域景观、交通通行、水力发电、城区供水和防洪五大功能的大湾水利枢纽拦河闸工程落闸蓄水, 城区江段出平湖, 结束了牡丹江市城区有江无水的尴尬;完成了江南沿江带状公园桥头广场和牡丹广场景观工程, 工程以其精妙的创意、完美的设计和优良的质量在牡丹江市沿江景观建设史上堪称一流;历时三年的“三溪一河”综合治理工程其本完工, 完成河道治理13公里、截污管线铺设17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123公顷和引水入溪入湖工程, 建成广场和带状公园25万平方米, 新建和改造桥梁4座, 安装各种景观灯具577套2900盏, 昔日的“龙须沟”变成北部城区一道亮丽风景线, 最适宜百姓生活的居住区;主城区江道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 实现了主城区江道环境一年大变样;建成八女投江广场至江心岛步行景观桥工程并投入使用。五年来, 滨水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4.2亿元。

取得上述成绩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 强化规划引领是确保滨水城市建设高定位、高标准的前提。始终注重规划引领, 保证了滨水城市建设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的视野和“二十年不落后”的理念,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一江一河三溪”的规划设计, 并通过对既定规划的提档升级、对景观建筑的精心设计、对具体方案的适度调整, 使工程项目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更加突出文化品味, 更加接近群众需求, 得到了专业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第二, 注重调研论证是滨水城市建设符合市情和实际的基础。为了确保滨水城市建设符合牡丹江的实际, 符合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市区三个区域进行了深入调研论证。

第三, 多渠道融集资金是滨水城市建设顺利推进的支撑。近几年来, 牡丹江市开拓思路、深挖潜力, 坚持争、贷、融、引四路并进, 千方百计融集资金,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 努力保持投资对滨水城市建设的强劲拉动。

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滨水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是抓好“三溪一河”综合治理收尾工程, 主要包括八达沟和银龙溪治理工程、引水入金龙溪和入“六湖”工程、金龙溪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计划完成投资7000万元。二是新建牡丹广场至东四跨江桥段叠彩广场工程, 计划完成投资2000万元。三是完成八女投江至江心岛跨江步行景观桥一期工程, 着手谋划推进建设江心岛至江南岸跨江步行景观桥二期工程, 计划投资8400万元。四是江心岛和西三岛开发建设工程。新建江心岛防洪工程1.7公里, 新建岛上道路、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和江心岛水魔方儿童乐园等, 工程总投资3.8亿元, 计划2015年末全部完工并向游人开放。五是开工建设大湾堤防工程、卡路段堤防改线工程、江心岛防护和西三岛防护等防洪工程4处, 完成投资4.1亿元。六是完成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排水截流管网收尾工程, 尽快使牡丹江污水处理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3 推进滨水城市建设的深入思考

牡丹江市滨江临湖, 因水而灵, 伴水而居, 应倍加珍惜充分利用。目前, 沿江开发建设深入进行,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 居民对临江地段的休闲、娱乐需求不断提高, 可以说加快牡丹江市滨水城市建设恰逢其时, 应抢抓机遇, 顺应民意, 做好水环境治理的文章, 努力构建水资源富裕、水景观独特、水文化浓厚、水经济发达、亲水乐水的滨水城市新格局。

一是围绕绿色发展推进滨水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十八大报告从对子孙后代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按照发展所需、群众所盼, 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 加快滨水城市建设, 促进人城、产城与生态有机融合, 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滨水城市建设, 其魅力在“水”、关键在“水”, 如果水体保护跟不上, 那么滨水城市的规划建设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 必须将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与江河污染治理重点项目、水区域植被保护、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等重点民生工程密切结合起来, 全面保护水资源, 为滨水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围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滨水区建设。要把牡丹江市委提出的“新规划、新理念、新建筑、新产业、新机制”的“五新”要求作为滨水区建设的指导性原则, 做到滨水区建设与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统一, 在突出牡丹江市“一江居中、滨水资源丰富”特点的基础上, 统筹考虑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 科学制定滨水区的发展建设目标、定位、方向、功能, 提倡休闲、商业、文化、旅游、交通、居住等多功能复合及“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强化滨水区的活力, 为滨水区开发提供多种模式, 给城市带来多样化的发展思路, 使之成为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

三是围绕破解资金难题推进滨水城市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 解决融资问题。结合滨水区主体功能变化, 运用好土地置换和产业调整两种主要调控手段, 尽快实现土地使用功能的转换, 既可以为政府广开财源, 又可以使滨水区焕发活力。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经验, 由政府主导成立滨水区建设投资公司, 统筹管理滨水区的开发建设, 综合运用财政性补贴、政策性补偿、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手段, 鼓励外资、民资和社会投资参与滨水区开发和建设, 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走进水城绿都——汾湖 篇10

这里环境优美。在水的浸润下,小桥流水人家、粉瓦青砖里弄构建了一幅幅独特的水乡风景画。

这里位置独特。处于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腹地,可以直接得到上海经济发展的辐射。

汾湖,江苏省吴江市的一座名镇,又是经济开发区,区域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近23万。作为该市三个增长极中的一极,依托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扩散和辐射,近年来不断优化境内生态环境,加强产业投资规模,以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档次,获得了较快发展。

“入沪”造座“后花园”

汾湖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的军队就曾“结水寨于此,以备越兵”。柳亚子的那句“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更是让原本颇有名气的汾湖,名扬天下。如今的汾湖经济开发区,与大上海充分融合,打造成“上海后花园”,汾湖人超前的融入意识,为其带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在2007年经贸洽谈会期间,汾湖正式实现与上海公交和上海电信无缝对接,电信覆盖实现了信息一体化,公交覆盖加速了资源一体化,有力地提升了汾湖的发展潜力和品牌价值。目前的汾湖,正在深入推进与上海之间的城际交通、移动网络、人才科技、经贸信息等一体化,实现完全融入上海市域经济圈。

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不断高速发展,汾湖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招商环境,相继吸引了1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知名企业的项目落户该地,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在这里投建项目。

开发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的高速、高等级公路将开发区与沪、苏、杭等长三角中心城市融为一体。但汾湖人清楚,要想实现与上海的真正对接,仅仅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自身努力开始,打造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为此,汾湖主动提升服务水平,让服务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最真实的理念。在汾湖,一个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各项手续的审批、办理,再到开工、建成,服务是全程的、全面的、全心全意的。2007年,国内省级开发区首家行政服务中心在汾湖诞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招商理念上,汾湖主动提升层次,使项目引进更具有目的性。围绕主导产业,有意识地引导该类产业的国际知名企业前来投资,以形成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变。另外,不断优化招商的方式,通过发展科技园,吸引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落户,目前,设立在区内的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与国内顶尖院校和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开发的科技创新园、循环经济园等各类园区已正常运行;通过各类园区的建立,以商招商,合理地配置了各类资源。

着力培养本地民营企业品牌,从战略的高度,提升汾湖经济开发区的载体水平,努力打造接受上海辐射的承接平台。经过多年发展,汾湖已有民营企业2300多家,涌现出了永鼎、康力、申龙、巨峰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各自行业领域不断创造佳绩,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下,企业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太湖企业的绝缘漆产品、鑫吴集团的钢构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分别被成功应用到了神州5、6、7号航天飞船和南极科考等科技精尖领域。

生态文章做精彩

“门前修篁滴翠,屋后碧波荡漾”,汾湖以水得名。在这块土地上,水面面积占到了32%,处处感受着水的润泽。其中15平方公里的元荡湖水天一色,与上海大观园隔湖相望。围绕水资源,汾湖人做起了大文章。一方面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开发旅游休闲和房产项目,发展绿色产业。如今,围绕着几个代表性的水域,房地产项目星罗棋布,湖光与住宅相映,彰显了汾湖独有的人居环境。

保护好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多年来,汾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工业发展中坚持环保理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最显著的事实是,区域内引进的工业项目中几乎没有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原有个别污染企业得到有效整治,整个产业分布日趋合理。当前,汾湖已经完成开发区及化工园区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工作;推进环保项目建设,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工业区污水处理厂一期正常运行;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全区现已建成中水回用设施32套,实现日回用废水量1万余吨,年削减COD量300吨;积极开展企业ISO14000环境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

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同时,汾湖也在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化发展。扶持了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聚。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汾湖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8%。其中,以上市公司永鼎光缆为代表的光纤制造业年工业产值超20亿元;以康力股份为代表的电梯制造业发展迅猛,全区现有整机及配套企业70家,年产量超过12000台。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全区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88项,其中省级科技发展项目1项,苏州市级科技项目2项;成功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总数达到4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3个;完成专利申请数量1459件,申报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1家,位居吴江市第一。

当前,汾湖经济开发区有各类企业2600多家,基本形成以集群化、科技化、生态化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日本丰田、日本三菱商事、日本丸红、雀巢、喜力等世界知名企业在区内均有投资项目。

绿都亦是“第三极”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强劲的经济发展后劲,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特殊区域优势,汾湖正在积极推進区内第三产业发展。2007年7月,吴江市政府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了合作开发国际服务外包园区框架协议,汾湖紧抓这一机遇,依托其产业优势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推动汾湖经济开发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目前,汾湖已经与苏州科技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将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数码学院等高校及高科技企业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企业研发中心、呼叫中心及动漫产业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按照总体规划,汾湖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物流、金融BPO、创意研发、动漫软件为主的四大载体。其中:综合永鼎物流(苏州)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将为客户提供现代仓储、装卸分拣、简单加工、配送货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汾湖科技创业园主要从事生物制药开发、环保技术与仪器、节能材料研发等项目,将引进复旦大学生物芯片、环境质量软件开发等研发中心。

围绕本区产业指导意见,制定服务外包项目规划,建立现代服务业专区网站。引进上海商业银行和各外资银行的数据备份中心项目,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上海卢湾区创意园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结合汾湖观光休闲业,建立动漫孵化、制作和综合展示基地。建立并保持与上海世博局的信息交流,在商务会展、酒店接待和休闲旅游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利用世博会形成的庞大客流,构建载体、优化环境、推销形象,提高外包示范区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项项措施的制定、执行,让汾湖临沪靠浙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今的汾湖人,憋足了势头,鼓足了劲头,本着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知名的具有吴地风韵的江南水乡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苏南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试验示范基地的新定位,从依托吴江主城逐步走向竞争共赢和区域统筹的经济发展模式,致力把汾湖打造成吴江市经济增长的名副其实的“第三极”。

(汾湖开发区供稿)

上一篇: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下一篇:酒店价值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