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2024-05-09

大丈夫(精选十篇)

大丈夫 篇1

四个男人,三个时代,成长背景、身份变化的异同,让故事在精彩纷呈中碰撞、敲打,男人在女性纷争的家庭里既扮演着丈夫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父爱如山,类似顾大海抡起家伙磨刀霍霍、为女儿婚礼亲自上阵的很多桥段,让观众笑中溢出感动的泪。年龄相差无几、身份却为翁婿的欧阳剑与顾大海之间,在你来我往的嬉笑怒骂中,带出了很多对家庭、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思考和拷问。

有点大男子主义的顾大海,性格火暴,是个遇事只管杀不管埋的性子。他一生为儿女、家庭奔波忙碌,退休就好像急刹车,让他措手不及。加上身体遇到更年变化,没事还想找事,管事出头更理所应当。为女儿婚姻大事操心,一方面让他有事可干,另一方面让其男人当家作主不可动摇的地位昭显。为此,当看起来貌似唯唯诺诺的和事佬妻子,背着他让女儿挂失户口页最后领结婚证后,他语带讥讽地与老伴儿怄气很久。再老的男人也是孩子。

男人背后永远是无怨无悔的担当。再痛苦煎熬,顾大海还是在获得同龄人欧阳剑的精神支持后,作出了让脑死亡的老伴安静离开的艰难决定。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有时也会有人责怪树高遮挡了阳光。顾大海就是那棵老树,将对女儿的爱深深扎根于土地,隐忍不发一言。

顾大海毫无疑问是个响当当、让人竖起大拇指的好爹。对女儿绝对的拥护和保护,让他一次次把拳头挥向想做其小女婿的大男人和背叛其大女儿的大女婿。为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连襟不自觉地偶结同盟,互倒苦水,互相安慰。

古语云:爱之则为儿女计深远。在这一点上,顾爸、欧阳爸、任爸皆如是。顾大海由最初的坚决反对、到对生米熟饭的默认、到最后哥俩好般地帮忙照顾孩子,他的话总是犀利地飘在耳边“你可得好好爱惜身体,你死了,我们家晓珺怎么办”;欧阳剑放手让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跟随母亲去美国,爱不是禁锢,是希望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任大伟不管怎么缺德,可是对孩子没私心”,这是一个被背叛过、被伤害过、也试图原谅过的前妻对其客观的评价。

“90后”赵康是男性角色里的一抹艳阳,青春朝气、体贴细心、聪慧善言、不世故不势利,是个一心想做创二代的富二代。他懂得感同身受地推己及人,照顾顾晓岩和她的孩子。这也是一种成熟,不与年龄完全对等。

丈夫是一种身份和角色,婚姻讲究的是一种平衡,不关女大男小、女小男大或年龄相当,但“大”可能意味着更多担当、包容、忍让、爱护,也包含可靠、安全、牢固、放心。即便女性独立,这仍旧是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选择大丈夫的女性人群,想必部分源自希望有一个人像如山的父爱一样无条件地给予放任的爱。

大丈夫经典台词 篇2

《大丈夫》

1、娶他的姑娘你得做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准备。

2、那话不是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丢不起老脸,娶不回娇娘吗。

3、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为了一分的甜付出九分的苦,值。

4、人家可以冲锋了,咱赶紧迎战吧。

5、我就是想跟我爱的人在不起,而不是做别人眼中的般配夫妻。

6、我就没见过一对老夫少妻能有好下场的。

7、我跟谁在一起,我自己说了算。

8、取得了我就娶,娶不了我就抢。

大丈夫?小老公? 篇3

有人说,女人的坚强都是逼出来的。多少女人在嫁给老公时都想着“小鸟依人”,可到最后却变成了“人依小鸟”。其实细究根本,很多“小老公”都是被女人“惯”出来的。

过分依赖本质是“恋母”

虽然观念在变,但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有市场的,尤其在独生子女这一代,很多男孩子往往受到母亲格外的宠爱和关心,因此,与母亲的关系更容易密切,表现为通常所说的“恋母”。即使成年,他们也会延续这种心理惯性。恋母的男子会心安理得地享受母亲的侍候,潜意识里,当他娶了妻子,妻子自然而然就会延续母亲的角色。尤其是那种恋母情结比较强的男人会无意识地去选择贤妻良母做妻子,或者在婚后把妻子渐渐地锻炼成心理上的“母亲”。

生活中的懒,除了自身的惰性,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差,还可能出于内心深处的自负与自私,不屑于作琐碎的家务,更有可能是源于不自信心理,担心无法做得完美而受到妻子责备,使自己的信心和形象受损,家庭地位和影响力下降。特别是妻子非常能干的情况下,老公会暗暗自愧不如,干脆放弃做家务来维系自尊和心理平衡。

“受害者”往往也是“肇事者”

那些不幸嫁给“小老公”的女人往往都很委屈,但心理学在评估一段关系的时候,往往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循环因果型的,因为结果是互动出来的。在婚姻关系中,很多时候,受害者往往也是肇事者。所以,表面上看丈夫啥也不会、事事靠你,但实际上这其中可能有你的问题。

婚姻关系的“病态”形成,可能源于女性内心有一种“关怀强迫”。最初女性可能在情爱关系中非常不自信,为了维系这段关系,委曲求全承担了许多本应该是丈夫承担的责任。渐渐地,养成了丈夫的依赖性,让他在心理上“退行”到了孩子。而女人呢?也沉浸在“被需要感”里面不可自拔。

循序渐进培养“大丈夫”

婚姻的不和谐不是一个人造成的,要敢于指出丈夫的缺点,但也不要对老公的依赖表现出厌弃。给他适度的体贴关心即可,不可事事包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品尝一下被无限依赖的滋味。同时多给他一些充当“保护者”和“决策人”的机会,唤起他心中的“大丈夫”情怀。

家务方面不要太能干,多给机会让老公分担,但要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命令老公做家务,可以给他留个便条,写清希望他完成的事项,越具体越易实行。当老公表现出对家务的热心时,应直接鼓励他。当然,对老公的家务能力不要期望值太高,做得不如人意时,更不要没完没了地指责,要抱着只要做了就好的态度,相信他会越做越好。

大丈夫 篇4

一、张良故里争议

关于张良故里问题, 由于正史记载过于简略,引起后世诸多说法。目前,学术界对张良故里争议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安徽亳州城父说。汇雅电子图书库的几部有关张良的专著,多持此说。如《中国历史丛书》(中华书局,1983)中郭文富编著的《张良》一书称:“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张良》编写组编写的《张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称 :张良“韩国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中华名人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中邱江生先生编写的《张良小传》中亦称:“张良,韩国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中华百杰图传》(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96)中甘雨、李湘太编写的《智慧之星·千古良辅·张良》中亦称:“张良,战国时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当代出版的诸多中国史工具书中,涉及张良的故里时,也多沿用亳县东南说。如《中国历史名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钱宗范等编著的《简明历史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吴如嵩主编的《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89)等,在涉及张良故里时,也都使用了“安徽亳县东南”说。

上述传记及工具书将张良故里定为安徽亳州东南的城父,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即颍川郡是秦始皇灭韩之后设置的郡, 既然说颍川城父,括号内就不能注为“今安徽亳州东南” ,因为安徽亳州城父不属于颍川郡。既然说“韩国城父”或“战国时城父”,那么,括号内亦不能注为“今安徽亳州东南”,因为安徽亳州的城父是春秋时期的地名, 而不是战国时期的城父,安徽亳州曾分别属于楚国和陈国,无论从地理方位或历史区域变化上, 都不属于韩国疆域。即便是张良之上三代的先人是安徽亳州的城父人, 但从张良祖、父五世为韩相看, 其家人也不可能长期居住在安徽亳州的城父,而必然是距离韩国都城较近的地方。所以,这些著作将张良故里确定为“今安徽亳州东南”的说法是不可靠的。

第二,河南禹州说。如:石油大学教授余世诚先生在《石油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发表题为《张良的故里在今禹州》的论文,明确将张良故里界定为河南禹州张得。余世诚先生分别从颍川城父所居的地理方位、文献史志、古迹、纪念地、传说故事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文中说道:“经详查,不仅汉唐文献无一记载张良是郏县人,《括地志》只指明了古城父在郏县东三十里,明清正史也没有此说,就是辖管郏县的明正德《汝州志》上,也没有提及张良故里的问题。至于宝丰, 其地方史志更没有世代相韩的张良故里的记载。所以,从古至今都没有人(包括郏县、宝丰地区的人民)论证或提出过张良故里在郏县或宝丰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张良的故里不在‘古城父’的西部(今郏县),也不在‘古城父’的西南部(今宝丰),而是在‘古城父’的东北部即今禹州张得乡地区。因此,与郏、宝的地方史志截然不同, 禹州的地方史志却多有关于张良故里的丰富记载。清乾隆《禹州志》卷七上篇‘宦绩’条云:张开地(按:《史记》记载开地是良之大父即祖父)栎邑人(按:栎邑是禹州春秋时名),韩相。张平(按:张良之父),栎邑人,开地子,相韩。秦二世卒(待考),葬于城南三峰山之首。在城南张得乡,明朝以前建有‘子房寺’,供奉张良及张良的祖先。是志在‘子房寺’条云:郡西南三十里张得都,明嘉靖十年,知府刘魁改为里社祠。《韵府》云:子房生于栎。旧志:彰得都,子房故里也,寺即旧地,故名子房寺。”余先生以此认为,“张良故里不是今郏县,也不是今之宝丰,而是今之禹州。”[1]余世诚先生的论断,引起学术界一些学者的争辩,如河南大学姚瀛艇先生撰文指出了张良故里张得说在印证资料方面的疏漏之处。

第三,河南郏县说。河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程有为先生,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在安徽亳州和颍川存在相同地名的两城父问题,通过对东西城父历史沿革的考证,得出“战国时期属于韩国的城父邑, 汉魏时期属于颍川郡的父城县,隋朝的襄城郡辅城县,唐代的汝州郏城县,当今的河南宝丰县与郏县交界处的李庄乡古城村一带,才真正是张良故里”的结论[2]。其依据资料详细,论证周密,值得重视。另有河南大学姚瀛艇先生和许昌建设银行张向阳先生合写的《张良故里城父考》,从史书、方志记载、辞书注释、历史遗迹、地理条件五个方面针对石油大学余世诚“张良故里禹州说”进行反驳论证,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中针对余世诚《张良的故里在今禹州》中“经详查 ,不仅汉唐文献无一记载张良是郏县人(《括地志》只指明了古城父在郏县东三十里),明清正史也没有此说,就是辖管郏县的明正德《汝州志》上,也没有提及张良故里的问题。至于宝丰,其地方史志更没有世代相韩的张良故里的记载”的说法,指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在“张良者,其先韩人也”下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南三十里韩里也。’晚唐地理学家李吉甫著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载:‘汝州郏城县,城父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故殷时应国也。’《左传》载:‘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应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侯国, 这个地方后称应乡、应邑。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西南出土的应国古墓,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近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证明宝丰一带为殷时应国。”[3]文章还从出土文物、碑刻及纪念遗迹方面进行条分缕析,也很有说服力。目前,学术界对张良故里郏县说较为认可。

关于张良故里, 除上述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说法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河南宝丰说、河南襄城说、山西襄汾说、山西屯留说等。这些说法虽也有一定的资料依据, 但毕竟根据不足,在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故而在本文中不再展开论述。

二、由张良故里争议引发的思考

张良的故里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争议?张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他有哪些独特的人格精神和价值? 两千多年来,人们为什么对张良崇拜有加?这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短暂的人生? 当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应该给人类和社会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张良人生轨迹的的了解,从中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一)张良———实至名归大丈夫

何谓大丈夫? 在中国,最早对大丈夫作出明确定位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

一个人站立在大庭广众之中,站立在应该站立的位置,推行天下的正道,能够实现抱负就与天下人一道推行善道, 不能实现抱负就独自践行善道,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做到富贵不能惑乱其意志、贫贱不能动摇其人格、强力威慑不能屈折其气节。做到了这些,才可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光辉形象。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对待富贵、贫贱? 这是每个人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历史或现实中,人们追求富贵、摆脱贫贱,这也是合理的。但是孟子提出了一个界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无论处于富贵或处于贫贱,都应该保持气节不变。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时刻,前有富贵的诱惑,后有强力的威慑,又该怎样办? 如果屈服于威慑则富贵可求,如果不为威慑所屈服,则终身贫贱,甚至丧失生命。何去何从,又该如何选择?孟子提出:“威武不能屈。”这五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钧,指引出一条大丈夫应该坚持的道路:恪守善道、忠于理想,永远保持气节。这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给“大丈夫”的定义。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留侯论》中曾把张良称为“豪杰之士”。什么是“豪杰之士”呢? 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不称其志气。呜呼!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5]

从苏轼《留侯论》全文看,苏轼最为看重的是张良能够忍小愤而成大志, “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他肯定了张良能忍常人不能忍之辱的过人之品节:“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不为小气而失大节。其实,苏轼的评论还是文人气质过重了一些,他只看到张良能忍的一面, 而并没有真正把握住张良独有的大丈夫品格。

何谓大丈夫? 能冲锋陷阵、搴旗拔寨,发力而泰山崩坼,叱咤而风云变色,如秦末项羽、韩信者,此不过是武夫或武将也;能博古通今,通天人之变,晓阴阳之易,审时度势,视远思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鬼谷子、黄石公,可称得上是高士。只有那些具有高士之能,兼具勇士之功,怀天下大志,善为民解忧者,方可称为大丈夫。如张良者,既有高士之能,又兼豪杰之勇,为正道,虽千万人而不惧,怀解民忧,复故国,续绝世之功,位尊而无骄色,视富贵如浮云,功成而急流勇退,全身而终,明哲保身,此方为真大丈夫也。

(二)张良大丈夫之实

1.毁家纾难 ,以报国仇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 其祖父张开地在韩昭侯、韩宣惠王、韩宣哀王时担任丞相;父亲张平又在韩警王、韩悼惠王时担任丞相。所以,历史上称张良祖上“五世相韩”。韩居中原之地,战国七雄之一。诸侯分封以藩王室,始于西周。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西方小诸侯国竟然一举灭掉有600年基业的东方天子大国商。为了有效治理大片土地,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封国达170余国。随着历史的演进,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盛, 列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不断展开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实力最为强盛的有秦韩赵魏楚齐燕,号称战国七雄。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末期,统一中国已成为必然趋势,公元前230年, 秦王政把统一天下的矛头直接指向东方六国中实力薄弱的韩国,一举灭韩,将韩地置为颍川郡。韩国灭亡后,张良作为五世宰相之家,家境依然豪富。“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6]当时,六国覆灭,王孙权贵保资产、护妻子、苟安偷生者众多,唯独张良心怀故国,毁家纾难,散千金而觅壮士, 以击杀秦始皇复国仇。“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5]张良以柔弱书生,不苟安以固豪富,为复国仇,竟有如此之气魄、胆略,称其为大丈夫可谓名副其实。

2.隐名下邳,苦研兵法,待机复仇

张良为复国仇,不吝千金,收买壮士,在博浪沙锥击秦始皇,因误中副车,被秦通缉,不得不遁逃,改姓易名流亡下邳(今江苏宿迁),后遇黄石公拾履以挫其性,授兵书令作王师。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对圯上老者授书一事有详细记载。老者所授何书? 司马迁认为是《太公兵法》,后世有学者考证,黄石公送给张良可以为王者师的兵书不是《太公兵法》,而是黄石公的《三略》。如三国时期魏李康指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7]可见,三国时期已经有学者认定《三略》的作者为黄石公了。唐朝李靖也认为,“三略本太公著, 而黄石公或推演之以授子房”,肯定了黄石公对姜太公兵书的推演之功。从张良的行事谋略看,黄石公所授张良兵书也应是《三略》。张良的谋略思想、策略原则皆源自《三略》。《三略》是一部有着深刻哲学意蕴的军事战略学著作, 主张以柔克刚,“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并具体论证怎样以“柔弱”战胜“刚强”,有思想,有谋略。其中,有两段话对张良影响深远。“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8]观张良一生行事,这段话对其影响很大。另一段概括战争的话也非常有见解:“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8]这两段话都出自《三略》,尤其是概括战争的这段话有几个至今仍是正确的基本观点:一是战争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存社稷,灭敌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二是战争有义与不义之区别,正义战争必然胜利;三是战争为不祥之器,统治者要“慎战”;四是坚信“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张良认识了这几个有关战争的基本观点,就使他在驾驭战争全局的艺术上高于同时代人很多,这就是理论指导的力量。至于《三略》的作者是否为黄石公,学术界可另作探讨,至少《三略》晚于《六韬》更接近战国末期社会实际,则是可信的。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5]张良得圯上老人授书,能折节苦读,深刻领会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后终成王者师,为刘邦献出了许多奇谋妙计,帮助“百战百败”的刘邦打败了“百战百胜”的项羽,建立了一统天下的汉室基业。这也是张良行大丈夫之实的突出表现。

3.游说项羽,立韩王成

张良始终不忘复国,“后十年, 陈涉等起兵, 良亦聚少年百余人……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6]秦末反秦的起义风起云涌。在反秦的起义军中,项梁、项羽扶持的楚国势力最为强盛。张良在征得项羽的同意后,潜伏到韩国故地颍川郡, 召集了数百人,找到了隐居在民间的亡韩公子横阳君(名成),复建了韩国, 并做了韩王成的司徒 (即丞相)。韩王在张良的辅助下,接连收复了几座城池,但在强秦的残酷镇压之下,很快失败,军队溃散而潜逃。张良经过认真反思后,认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抗拒强秦的,要保存实力 ,调整作战 方案 ,打持久战 、运动战,寻找机会袭扰秦军,以达到消耗、削弱秦军的目的。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三月,刘邦率部攻打开封, 张良闻讯带兵南下助战,此后跟随刘邦屡献奇计,以助刘邦反秦灭项兴汉。张良虽最终没有复韩,但他已经尽心了。发展趋势非人力所能阻挡。

4.追随刘邦,屡献奇策

汉高祖刘邦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不失为一个虚怀若谷、善纳良言的聪明绝顶之人。历史上大凡能成大事者必有成大事之胸怀。“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6]张良跟随刘邦征战四方,屡献奇计,所策必中,刘邦对之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开封之战后,张良跟随刘邦下宛城,西入武关。他设计贿秦将,派郦食其携带财宝前去贿赂秦将,乘其军心离散,大破之,遂入咸阳,迫使秦王投降。刘邦见秦宫富丽堂皇、贵重珍宝和美貌宫女,很想留居秦宫。张良立即进谏,指出不能图一时安乐,应以除暴安良为志,如此方可号召四方,成就天下大事。张良善于从纷乱复杂的形势中理出思路,能够准确地辨析双方的人、时、地、物等因素,并加以合理运用。刘邦占据咸阳,使项羽深怀忌恨,设下鸿门宴欲杀刘邦。张良于危急关头借曾与项伯有旧,化解厄运,才有后来的汉王;项羽占据咸阳后,自称西楚霸王,发号施令,分割天下,封18王,将刘邦封为汉王。令其居守荒僻的巴蜀之地,刘邦对此分封甚怀不满。张良谏言刘邦,不管怎样,赶快脱离虎口。为消除项羽疑心,烧栈道示无返还之心,以求远祸蓄锐。刘邦出关后,与项羽争天下,欲王六国以孤楚,张良又条分缕析极言不可,谋定而后动,推荐英布、彭越、韩信“三杰”,封韩信为齐王,令其出兵急击项羽,终致项羽垓下之败,无颜见江东父老,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终于成就了汉王天下。

5.曲径通幽,明哲保身

张良深谙以弱胜强之柔道,出谋划策常有曲径通幽不着痕迹而出人意料者,所以世称张良为智慧之星、千载良辅。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欲易太子之位,立戚夫人子为太子。为此,吕后十分惶恐。“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6]张良所说山中四人, 是刘邦仰慕已久又屡召不至的山中隐士,如今“四皓”不请而至地入朝拜见,使刘邦感到惊喜之余而无可奈何,只好罢了易立太子之意。“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 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6]此乃曲径通幽之计,收效甚为明显。

何为大丈夫阅读答案 篇5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

——《孟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1分)

(1)往之女家( ) (2)贫贱不能移( )

【小题2】.请用原文回答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具体体现?(2分)

【小题3】.本文的思想对你的.为人处世有哪些指导意义?(2分)

答案

【小题1】①通“汝”,你。 ②改变。(每题0.5分)

【小题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分)

大丈夫辞职不“辞爱” 篇6

你不是李安

一早起床,我吃完早餐急吼吼地叫文昊快去取电动车,不料他却瓮声瓮气地说:别等我,你自己骑车去吧,我都辞职不干了!

辞职?我以为他在开玩笑,便说,要是真能辞职,我也愿意在家当职业太太呢!

谁知文昊却认真地说:没骗你,其实我早就不想干了。整天这个材料那个材料的,你知道我不喜欢写,也写不好,整天被吴胖子骂得孙子似的有啥意思!

吴胖子是他们办公室主任。文昊毕业于普通二本学校,学的是商务管理。毕业后他误打误撞进入到一家国企,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工资虽然不算太高,但毕竟稳定,没想到现在他居然告诉我辞职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轰”的一下炸开了,接着便放机关枪似的数落起他来:你疯了吧?谁的工作是享受呀!就算要辞职也得骑驴找马吧!你以为下一份工作就那么好?咱还要不要买房,还要不要生孩子?都‘三张’的人了,还这么幼稚……

文昊一脸委屈,却振振有词:这上班整的跟上吊一样,你想过我这4年来的感受吗?瞧你紧张的,不就辞个职嘛?人家李安成功前还在家待过6年时间呢,要是林惠嘉不理解他,还有他今天的成就吗?

我苦笑不得,便说:你不是李安,我也没有林惠嘉养男人的本事!咱没有“裸辞”的成本,就得老老实实混生活呀!罢了罢了,既然“裸辞”已成事实,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冲动的惩罚

辞职以后,文昊在家倒是挺勤快的,每天也不赖床,清早起来就去买菜。也许是遗传了公公的厨艺,一道简单的菜到他手上便能色香味俱全。闲着在家,他就成天在厨房捣鼓,做好菜后再一阵拍照,再发到微信朋友圈里晒晒。每每有人点赞评论,他便仿佛得了大奖似的,一个劲儿得瑟。

每天一进家门就能闻到扑鼻的饭菜香味,确实是件挺享受的事情。可我不能跟文昊一般没心没肺。家里就我每月5000块的收入,租房去掉2000,就算每天只吃两顿,至少也得1500的支出,还有水、电、煤、手机费要交。万一谁有个头痛脑热的,那点可怜的积蓄很快就没了,到时还不得去喝西北风呀!还有,文昊一辞职社保就中断了,如果不赶紧接续的话,将来了购房、摇号的资格都将大受影响呢!

我将这些摆给文昊听,他竟嫌我唠叨,不耐烦地说:不就歇上几天吗?我明天就去找工作总行了吧!

然而,人才市场并不是他料想的“海阔凭鱼跃”。找了几家对口专业的单位,人家要么只招应届毕业生,要么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而文昊在机关混了这4年,基本上把专业知识全给混没了。

为了增加求职概率,他只好借助网络平台,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智联和51job(两个招聘网站),一条一条筛选比较适合他的招聘信息。投递了无数简历,总算有家公司给了回复,也通过了面试,可薪资竟比原先的要低一半。考虑了半天后,我们还是放弃了。

在之后的3个月时间里,文昊不断地投简历,可竟然都如泥牛入海全无消息。有人建议他联系猎头,尝试着给猎头公司发邮件,可也没有任何回应。大约不是猎头行业不给力,而是他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根本就不够被猎的资格吧!

冷眼旁观一切,我暗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算是对他冲动的惩罚吧!

天无绝人之路

待业4个月,家里一应的花费都靠我一人支撑。面对一次次择业失败,文昊似乎再也淡定不起来了,他的心情越来糟糕,整天就跟个火药桶似的,一点即着。

那段日子,吵架成了我俩的家常便饭。这时,单位恰好有去上海学习的机会,我便争取了过来。学习期间,我赌气不给文昊打电话,可他竟然也不示弱。我暗想:看你还能倔几天,没钱吃饭了总该要来求我了吧!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文昊始终没有找过我。——这家伙到底怎么回事,是找到工作了还是开始借钱度日了?我脑海里有无数种猜测。

半个月后的那个上午,我学习期满回家时,竟发现他在厨房里搞得热火朝天,而桌子上早已摆上好几个做好了的菜。

哟,瞧这架势,家里是要大宴宾客了吗?我大声地问。

文昊也不出来,只在里面淡淡地回应道:是啊,有些人以为我离开她就会饿死。对不起,让她失望了!

天无绝人之路,原来朋友圈有许多人吃过文昊炒的菜,感觉不错,知道他这段时间赋闲在家,附近单位的那些人便约好中午过来吃饭。文昊也就顺势揽过了这笔生意,“养活”了自己。

中午12点多,家里果然陆续来了十几个人。有男有女,有的我认识,有的是朋友的同事。

也许文昊托过人家找工作,吃饭的时候一个朋友说:昊哥,我老婆的亲戚在旅游公司当个小领导,现在正缺人,你有兴趣去试试吗?

文昊还在犹豫,另一个朋友却说:不想去就再等机会呗!这事儿急不得,找工作就跟找老婆一样,必须找到合适的才行。

我想想也是,文昊辞职的原因就是干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如果急急忙忙换下一份工作,说不定依旧闹心,再辞职可就麻烦了,还不如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地做个职业规划呢!

大家一商量,便有人提议:既然文昊的厨艺这么好,何不让他去进修一段时间,回来在家先开个小小的餐馆,通过微信送外卖呢?

是啊,这个主意不错!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你这以后改送餐服务了,我们还省了跑来跑去的辛苦呢!

这确实是条路子,我想了想,便点头同意了。文昊顿时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说:我就说嘛,世界这么大,难不成没有我文昊的活路?给自己打工那该多好!

朋友圈的生意经

第二天,文昊就到新东方报了短期厨师培训班,为期3个月。他从小就喜欢下厨,基本功没问题。因为有了目标,他学得也格外用心,常常一有活儿就抢着干,还不停地追着师傅问这问那。

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文昊果然顺利地拿下了三级厨师资格证,学成归来。他说:老婆,我本来可以一鼓作气考下一级厨师资格证的,可我不想再让你一个人承担那么大的压力,还是一边开店一边在实践中学习,将来再考证吧!

文昊的执行力还真可以,几天后他便开始利用QQ、微信等方式在线上接单。从买菜到做菜他都一力承包,可送餐就必须另外请人了,于是他请了一个远房亲戚帮忙跑腿,月薪4000元。

文昊炒的菜确实好吃,价格又实在,订单便很快来了。送餐的小伙子每天中午骑车穿梭于各種写字楼,忙得不亦乐乎。我看着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高兴,可到月底一盘底却傻了眼:除掉所有本钱,文昊赚到的钱竟然连1000块都不到!

想想也是,一盒外卖的价格也就20块,可成本却不低。文昊说东西都是卖给朋友熟人的,质量一定要保证最好,从不将隔夜的菜送出去。然而,每天到底有多少人订餐也说不准,有时准备40盒,结果只卖出一半,剩下的就全浪费了。加上还要付小伙子的工资,哪里还有什么利润!

白白辛苦一个月,见文昊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故意刺激他说:文老板,你是不是又打算炒自己的鱿鱼了?

想不到这激将法还挺凑效,文昊说:你也太小看我了吧,这点挫折算什么!刚开始的生意,没亏本就是赚了。成本高可以想办法节约开支,利润低可以薄利多销。我琢磨琢磨,一定会有办法的!

做自己喜欢的事,文昊果然有股子牛劲。为节省成本,他开始货比三家地买菜;为招揽更多的顾客,他恶补网络知识后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网站,把自己的所有信息呈上去,包括所有的菜品图片、价位等,以吸引消费者注意,还设置了自动回复功能。

3个月后,店里生意逐渐稳定了下来,文昊跟我夸下海口说:老板娘,我想租个大点的店面,再多请几个人。等把这片做好了,咱再一家一家地开分店!

见他踌躇满志的样子,我打趣道:文老板,成功之时可别一冲动就把老板娘也给“辞”了哟!

是!大丈夫辞职不“辞爱”!呵,这小子嘻哈起来还真可爱。

责编/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大丈夫 篇7

先说顾大海的爱情, 作为传统的一代人, 他们对于婚恋的观念也比较保守。作为老一辈的婚恋, 虽然基本上是通过相亲与介绍的方式在接触很短的时间里就确定为未来结婚的对象但数据显示他们的离婚率要比现在的年轻一代低得多。事实上也是, 虽然他们的生活不像现在这样富裕并且可能要遭受灾祸但老一辈人夫妻之间却在婚后很长的时间里建立起来亲情一般的爱情。彼此照料, 在电视剧《大丈夫》中顾大海虽然处于更年期脾气暴躁, 但妻子总会包容着他处处以他为准。难道真的是怕他么, 当然不是。在电视剧的后面部分妻子由于生病住院的时候说出来实话。同样的, 顾大海虽然脾气执拗但不管是在妻子的手被烫伤还是生病住院的时候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老一辈的爱情在几十年时间的慢慢的使双方成为一体, 当有一天失去对方的时候仿佛失去了半个自己。就像顾大海在妻子离开后不断的产生幻想一样, 而这样的幻想正是生活的残缺。正是因为这样, 老一辈的人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一个稳重踏实的人作为结婚的对象。简单的原因就是他们受保守思想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孩子会安稳幸福。

顾晓岩的爱情则属于目前较常见的爱情模式, 由校园爱情走向婚姻本是一件浪漫且自然的事情。然而倘若两人都为事业的初创期, 彼此支持本可组建一个稳定的家庭。但顾晓岩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家庭放弃工作的机会, 一心一意照顾家庭。为此也为之后的丈夫的婚外情制造了促成因素。正如电视剧的开始顾晓岩的孩子乐乐说的那样“你懂什么呀, 天天闷着在家里当家庭妇女, 将来我找媳妇就让他出去省得在家里天天看着我”。家庭主妇, 简称主妇, 是已婚妇女从事的一种职业岗位, 指全职照顾家庭、做家务而不外出工作的妇女。像顾晓岩一样, 目前很多优秀的知识女性因为怀孕育儿也加入到主妇的行列, 开始过着操持琐碎家务的平凡生活, 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能会逐渐失去就业时的风采并慢慢与社会脱节, 还会有的变得很抑郁。有的人还会发现老公似乎移情别恋, 孩子更加尊敬他的父亲。当然很多男性还是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有家庭主妇的观念的, 这主要来自于中国长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和男人的掌控欲。特别是在中国, 有的时候娶进门的不是最漂亮的女人可能是最顾家的女人。但是往往时间一长就容易生厌, 其原因便是女方的经济不独立。保持经济独立是获得对方尊重的一个基础。为什么?从哲学角度看, 物质决定意识;再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姻关系虽然是以感情为主旋律, 但仍然没有超出这个基本理论的调整范围。随着, 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外出工作的男方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与诱惑, 而家庭主妇尤其是高学历的女性又非常追求男方在精神上对自己的安慰。如此, 便产生了家庭矛盾。相反, 当有学历才气的家庭主妇走向职场, 虽然开始阶段会充满荆棘, 但总会被赏识。当她经济上做到独立, 便会更有自信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被呵护与浪漫, 恰巧这时喜欢它的何康出现了。据中国青年网分析, 姐弟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以20多岁的男性和30多岁的女性的组合比较多见, 这种现象与传统意识中的婚恋观反差非常大。姐弟恋产生于两情相悦的心理需求, 但它又确实是传统婚恋之外的另类。

该剧主要讲述的当属顾晓郡与欧阳剑的老少恋, 研究生毕业的顾晓岩在与前男友分手后与大近二十岁的大学教授欧阳剑交往在一起, 并在历经坎坷之后结婚生子。老少恋在当代已经屡见不鲜, 虽然不被社会反对, 但也不被鼓励提倡。一方面是由于老少恋是婚恋自由的一大表现, 另一方面在于这种婚姻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 诸如与双方家人相处、老夫少妻性格磨合、夫妻性爱生活安排、生儿育女等问题, 都比适龄夫妻婚姻生活复杂。研究证明高学历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比较看重“门当户对”, 与一般社会取向相比, 高学历女性的择偶标准更注重精神性因素, 更富有浪漫性气息。而在对于一般人的老少恋, 心理学上解释为源于心理年龄的落差, 造成其对人生判断的失误, 婚后也很难在生理上建立和谐的生活。剧中顾晓郡不顾家庭的反对以及社会的非议, 一心跟随欧阳剑在很大程度是由于欧阳教授身上的知识素养气质与稳健的性格。但在慢慢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的感情问题也凸显出来, 例如剧中顾大海与欧阳剑讨论在欧阳剑老了以后顾晓郡怎么办谁来照顾?顾晓郡年轻气盛对于夫妻生活的要求自然比较高但每次她情趣刚上来欧阳剑已昏昏欲睡;在欧阳剑的生日聚会上欧阳剑也不能够向顾晓郡这样的年轻人一起欢闹, 不禁会有些不合节拍。电视剧在主要讲述老少恋的背景下比较客观的分析并展示了它存在的利与弊, 意在故事是这样的, 怎么选择就在观众了。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 婚恋关系还要复杂的多。除了像顾晓岩与何康之间的姐弟恋, 顾晓郡与欧阳剑的老少恋, 婚外恋也渐渐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大现象。婚外恋是指与婚姻配偶之外的第三方发生的恋爱行为。据有关统计, 我国平均每年有一千多万人结婚, 有一百多万人离婚, 第三者插足占婚变总数的75.8%, 因此可以说婚外情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原因;主动婚外恋中90%是男性, 其婚外恋对象大多是未婚女性。另外, 婚外恋现象与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来早婚现象不断映入人们的眼帘, 2015年, 媒体曾报道了云南金平现早婚现象, 新娘只有13岁, 而新郎也只有16岁, 并且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蔓延开来。经调查发现在山东省临清市的某些地方早婚现象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有的高中女生上课时间请假回家给孩子喂奶, 更有的年仅29岁便做了爷爷。

我的丈夫黄万里 篇8

丁玉隽: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先生的妻子,早年留学日本,后就职于清华大学。

我的丈夫黄万里1911年生于上海,他是民主人士黄炎培第三子,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4年赴美,相继在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伊利诺大学学习,1937年春学成归国。

“以后请你不要再来了”

1937年黄先生回国乘坐的轮船经过日本,此时正好是我们放春假的时候。先前我们每次回国都是坐日本船,我有一个同学是上海人,很活跃,她说我们这次回去坐坐美国船,看看美国船的服务怎么样。我们就选了从美国经过横滨的船,而这艘船上正好坐着黄先生。

我们从东京坐火车到横滨上船。我们一群女孩子,和黄先生他们一群从美国回来的男孩子就这样相遇了。

他们的年龄比我们大得多。我与黄先生之间相差6岁,我当时就觉得他是年纪很大的人,一定很有社会经验,但对他没什么好的印象。我觉得我比他小那么多,他把我当小孩子看待。他童心未泯,非常天真诚恳,感情丰富,和他在一起觉得很放心。在船上度过两天一夜,走的时候大家互相留了地址。

后来,他从南京下了火车,提着他的小箱子,拿着他的履历表,就来找我了。我都差不多忘记了,我觉得他是挺老成的一个人,但没有觉得可以和他做朋友。我还在念书,在女子学校也没有接触过男孩子,根本没想过要找一个男朋友。

第一次他来我家时父亲没看见,第二天再来时,父亲看见了就问我,怎么认识的?我说在船上认识的。父亲又问我,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我说他是上海人。父亲说,上海人是靠不住的,你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让他到家里来。我说,我又不是只给他留了地址,而是给大家都留了,以便以后互相联系。父亲亲自到客厅对黄先生说:“以后请你不要再来了。”

当时南京有一个单位接收这些从国外回来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姐夫也在这个单位,黄先生就认识了我姐夫,通过我姐夫找到我们家里来。姐夫和姐姐正筹备结婚,我们大家经常凑在一块儿玩。父亲不同意我们的婚事,黄炎培老先生知道后,找来一个朋友提亲。但那个人不敢跟我父亲说,怕被父亲回绝了,耽搁了几个月,后来黄老先生又找了我父亲的秘书陈希豪来说。陈希豪与黄老先生有交情,挺仗义,父亲非常信任他,因此就同意了。我也同意了。

后来抗战爆发,上海打仗了,南京开始撤退。我回不了日本,也没有地方可念书。中国在战乱的时候,有女儿的都要赶快出嫁,免得麻烦。我那个时候无所谓,觉得黄先生挺老实的,比较靠得住。他喜欢比较自然、比较朴实的人。如果按照他当时的情况以及他的关系,他可以找到很漂亮的女大学生,但他没有这种想法。

他开着破吉普车来结婚

后来国民政府瘫痪了,很多人都往后方撤退,我们家也退到了庐山。当时黄先生已经在四川水利局找到工作,要去四川。他开着他父亲的破吉普车来庐山与我结婚。由于是在战乱期间,婚礼很简单。当时黄老先生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已从南京迁到武汉。婚礼后,我们也要路过武汉去四川。本来那是一辆破汽车,可黄老先生舍不得,就让他把车开到武汉。然后他开着车,过了九江,但车开到长沙坏了,没法再修,就把车丢在了长沙。之后我们从长沙坐火车到武汉。

我在武汉见到了黄老先生,他非常高兴,给我们做了很多去四川的准备工作,到宜昌的船也是他帮助我们办理的。从武汉坐船到了宜昌,但民生公司没有船了,我们只好租了艘木船,逆流而上。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翻船。幸运的是,没走多久就碰到从南京来的家属逃难大船,我们丢了小船上了大船。巧合的是,我们家人正好就在那艘大船上。

在四川的8年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8年,我们的6个孩子有5个是在四川出生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在一个工地上;黄先生在三台整治涪江航道,我们有个孩子就是在那儿生的。

我们住在江边的高坡上,茅草屋。1940年三台被轰炸过,我们住在三台县城一个银行行长的房子里,当时我和孩子们就在门旁边。房子对面的街上爆了一个小小的炸弹,幸好没有伤着人。如果炸弹再多投一个的话,我们就麻烦了。后来,他们水利局的人都去收拾炸弹留下的残渣。

在四川期间,货币贬值严重,工程人员很难靠薪水生活,因此黄先生就组建了长城公司,承包工程,包括为美军建机场、修宿舍。美国飞机从那个机场起飞去轰炸日军。但这个公司在抗战胜利后就结束了,工程人员各奔前程,黄先生回到了南京水利部门。

水利部门先派他去江西,后来又派到甘肃做水利局长。我们刚到甘肃的时候特别不喜欢那里,后来住了一段时间,发现那地方很好,夏天很凉快,没有蚊子,有各种瓜,比如哈密瓜。他在那儿大干了一场,把老部下都带过去了,做了好多工程。他二哥黄竞武在上海被害后(编辑注:黄竞武为黄炎培次子,在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杀害),省主席对他很好,说你赶快走,不走要出问题。他就把我们送到上海。当时上海已经被解放军围攻,我们半夜下了飞机出不了机场,第二天清早才出去,后来我就在上海等到解放。他从甘肃辞职,去了香港,之后从香港到了上海。

反对“三门峡”工程

1949年,上海刚解放,东北农林部就到上海来招聘建设东北人员,黄先生去应聘了。我们8月份离开上海,9月18号到达沈阳。他在东北水利局做了一个冬天,1950年去了唐山交通大学。

在唐山,黄先生开始尝到政治运动的滋味。他的同事沈智扬被扣上“贪污”的罪名,黄先生对他说,“你要是贪污了就必须承认,但你要是没贪污,也不要瞎说一气,瞎说也不好。”这话被工人听到后,黄先生遭告发,成了被怀疑与批查的对象。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黄先生调到清华大学。1956年,黄先生不同意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规划方案,坚决反对上马“三门峡”工程。他在大会上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中国水利》却在1957年第7期刊登他们当时开会的情况,包括他在会上的发言,第8期却是批判他的文章,第9期还是批判他的文章。人家怎么批判他,他当时在会上怎么说的,都是历史事实摆在那里。

现在,三门峡的问题是已经明摆着的了,各种杂志、网上都有很多材料,大家都看见了。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为他的意见很重要。

1957年春,黄先生在清华校刊《新清华》发表短篇小说《花丛小语》,批评“三门峡”工程。清华大学多次开会批判他。校党委向他宣布划为右派分子的处分决定时,他说:“伽利略被投进监狱,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虽然我没有直接听到他说这样的话,但这样的意思肯定是有的。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师胡家博、李亚莉和当时的学生党治国、李晓凤、张锡彩等人,也因为黄先生辩护而被打为“右派”,特别是党治国,受了很多苦,还差点被枪毙。黄先生虽然在单位遭到批判,但他回家后照样干他的,看书、洗澡、出去遛达,这些遭遇不妨碍他,不影响他。

他被打为右派之后,先是在密云水库工地劳动。我去工地看他,住在半地窖里,又冷又饿。直到1960年才从工地撤回来。那时正是生活紧张的时候,我们住在清华解放前盖的新林园平房里,院子很大。他就在院子里种玉米、南瓜、各式各样的豆子,虽然以前没种过,但种得好极了。甚至到1964年的时候,还剩下几百斤老玉米,后来都喂鸡了。北大有几个男同学,每个礼拜都来吃一次。文化大革命闹得最厉害的时候,我们被赶出来,职工抢进去住了,一所房子住两家人,院子里盖了很多小房子。

1966年“文革”爆发后,清华附中的红卫兵来抄了我们家,没有抄到什么。8月24日,我被校医院叫去开会,开完却不让我回家,让我在办公室坐着。等我回家一看,黄先生已被红卫兵打得浑身是血。后来黄先生自己给周总理写了一个条子,具体写的什么,我记不清了,但肯定是反映清华打人的事。我把这条子送到国务院接待室去。几天后,上面派人来清华宣布,不准打人。

1969年,我们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血吸虫疫区,后来有些人得了血吸虫病。我们住在像兵营一样的大仓库里。黄先生被斗得精神恍惚,连自己都搞不清是不是特务了,还给大女儿写信,让大女儿帮助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特务。1970年6月的一天,黄先生中暑了,发高烧,但两个头头折磨他,说,要到39度才可以不干活。1971年,我们才从江西回到北京。但黄先生仅仅在北京呆了半个月,就又被下放到三门峡水库打扫厕所。他身体不好,前列腺出了毛病,甚至出现了血尿。“四人帮”垮台后,他才回到北京治病。

“一直到写不动还在写”

1978年,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的黄万里在全校最后一个摘掉了右派帽子。那时他已经退休,实际上应该是离休的。

1949年10月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算离休,而他1949年8月在上海参加过招聘团,担任东北水利局顾问,那时起就享有供给制,没有工资。但清华没有管他这一段历史,改为退休了。当时小女儿生小孩,我正好去美国。走的时候,我说你一定要知道你应该是离休而不是退休,可是清华还是给他办了退休手续。我回来说不对,让他们去调查,他们调查了一年多,没有结果。

后来当过清华校长、以前在东北农林局管水利的刘达说,你们不要调查了,我知道黄万里什么时候到的东北,他是1949年9月到的,应该算离休。清华才停止调查,给他改为离休。离休是一种政治待遇,还有工资差别,离休是100%,退休是80%多。而公费医疗,离休是可以全部报销的,这一点很重要,要不是离休待遇,后来他5次手术,工资的钱都不够。

虽然离休了,但黄先生仍然要上课,要发表他的意见,发表他的论文。没有别的意图,不是说他上课,要给他加工资。解放前他就是二级工程师(教授),而他去世的时候还是二级工程师,这些他不计较。但这是资历的问题,一直是二级工程师,那你这个人几十年干了什么?

当时,学校让他申请带博士。他说我有资格带博士,我不用申请,要考虑我的资历,考虑我的学识,你们认为我能带博士,那就应该聘请我,而不是我来申请。他不申请,但学校有关方面说,假如你不申请的话,就不能带博士,所以他就一直没有带博士。

上世纪80年代上马三峡工程,他一开始就反对,写过好多文章,给每一个总理上书,写他的意见,一直到他写不动还在写,也不管他的右派身份。他说,我只管写,听不听、采纳不采纳是领导人的事。

他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贯的。

1998年长江洪水后,黄先生感到以前在水利授课上有不足,于是向系里呈上书面申请,列出讲义,要求上课。系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为他安排了一堂给研究生班和教师的课。黄先生很高兴。那一年他88岁,身患癌症。他指定要穿白色西服,打上红色领带、戴着黑色领巾。他觉得讲课不容易,要穿得整齐,才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他坚持站着讲课,自己写板书。

2001年8月20日,清华大学水利系为黄先生举行90周岁生日祝贺会。之前,他表示希望能坐轮椅到会上去,但19日开始发高烧,没能去成。27日,就去世了。

古代丈夫称谓及其文化信息研究 篇9

关键词:古代丈夫称谓,语素,制度文化,心理文化

亲属称谓作为基本词汇, 有其稳定的一面, 同时作为词汇家族的成员, 又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有其变化发展的一面。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 虽指称的对象未改变, 但语言中的称谓却源源不断地出新, 出现大量一实多名、异名同指的现象。葛本仪就曾说过:“语言在动态变化情况中出现的新成分, 会不断地被认为和巩固到一个个静态平面中来, 一个个静态平面的情况根据实践的先后排列起来, 又可以充分地说明语言不断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 对丈夫的称谓除了基本词汇“夫”外, 也产生了几十种指称丈夫的称谓。这些称谓语不仅具有指称作用, 更是社会信息的载体, 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就古代丈夫称谓词中的语素进行本义探讨, 寻找称谓与文化的关系, 从而追根溯源解读丈夫称谓语透露着的中国制度文化与心理文化。

一、古代丈夫称谓词义

“夫”是丈夫称谓的基本词汇, 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古人造字托义于形, 以形表义。通过对构成词汇的语素进行汉字形体上的探讨, 对其进行本义探寻, 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用某个特定的语素或几个语素共同组成对丈夫的称谓, 其背后的原由及隐含的文化内涵。例如, 基本词汇“夫”。

“夫”, 是上古时代出现的最早的指称丈夫的称谓。为何用“夫”这个语素来表示对丈夫的称谓呢?《说文》:“夫, 丈夫, 从大, 一以象簪也。”夫, 本义为成年男子, 由“大”“一”组成, “大”即正面的人形, 与“子”相对, 表示成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原先的披发也改为束发, 束发或戴冠都要用簪, “夫”上部的“一”就是簪的象形。“维此奄息, 百夫之特” (《诗经·秦风·黄鸟》) , 这里的“夫”, 即指成年男子。又依照周朝度量标准, 童子一般高五尺, 故有“五尺之童”, 成人一般高一丈, 因此又称成年男子为丈夫, 这就是“丈夫”的本义。“丈”为度量衡单位, “夫”指男子, “丈夫”本是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在古代, 我国一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 女子只好挑选一丈高的男子作夫婿为依靠, 故“丈夫”引申出夫婿义。如《易经》:“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凶。”其中的“夫”就已是对丈夫的称谓了。

在基本词汇基础上, 后代复指丈夫的称谓不断涌现, 如以“夫”这个语素为中心的称谓有夫、夫子、夫君、女夫、夫主、夫婿、夫男、夫室。通过对字形以及词汇意义演变的考察, 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上的丈夫称谓, 加深对古人造词之初其用意的理解。从修辞的角度观察, 古代对丈夫的称谓语可分为尊称、谦称和昵称三小类。本文结合这一分类标准, 来考察古代构成丈夫称谓的语素的字形以及词汇意义的演变。

(一) 尊称

尊称, 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套颇为严格的尊称和谦称。古代对丈夫的称谓中绝大部分的词汇可以归纳到尊称, 如君、良人、夫天等。众多的称谓又呈现出以某个语素或某种能表达妻子对丈夫尊崇的事物为中心的趋势, 如与赞美丈夫品德有关的“良”, 对丈夫的称谓有良人、郎、郎君;以反映丈夫社会地位的“君”为中心的君、君子、郎君、夫君;与语素“天”有关的称谓, 有天、从天、天夫、夫天、终天、所天;以方位语素为中心反映丈夫在家中主事的称谓, 有外、外子、外人、前面人、掌柜的、当家的;与官职有关的称谓有官人、相公、老官、老官儿;以“老”为中心的, 有老官、老官儿、老爷。本文将针对这些称谓的中心语素, 从构成词汇的语素本体, 对良、君、天、官、相、老进行本义和主要意义转变的探讨。

1. 良。

《说文》:“良, 善也。”良, 从‵从艮。《周易·艮》云:“艮, 止也。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 其道光明。艮其止, 止其所也。”意为:艮, 抑止。依据时势的发展变化, 该抑止的时候就抑止, 当前行就前行;不论行动还是静止都不违背当时的时势, 行动适得其所。“‵”在“艮”上, 表示止于艮, 指言行能够完美地体现“艮”, 即为“良”。

良人指善人、贤人。“维此良人, 弗求弗迪” (《大雅·桑柔》) , “彼苍天者, 歼我良人” (《秦风·黄鸟》) , 这两个“良人”都指品行高尚的君子。汉代以后, “良人”指老百姓, 但也是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如《孟子·离娄章句下》:“良人者, 所仰望而终身也。”诗文中, 良人指称丈夫也极为常见, 如曹植《杂诗七首》之一:“妾身守空闺, 良人从军行。”李白《子夜吴歌》:“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女子称呼丈夫为“良人”, 在丈夫与君子之间划了个等号, 似在说为人夫者必为君子。

2. 君。

《说文》:“君, 尊也。从尹, 发号, 故从口。”君, 甲骨文字形像手执权杖, 意为治事、治理, “口”为发布命令。“尹”“口”为“君”, 可理解为发号施令的人。“君”字古体从“群”, 意为“群下之所归心也”, 即部落首领。随着社会的产生, 原来的部落首领逐渐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君”的这种发展轨迹, 说明了“君”的尊贵。先秦以前, 君是一种封号。那时周王称天子, 各诸侯国称公或王, 如齐桓公、楚庄王。诸侯对其分封领土再一次分封给“君”, 使“君”在其领地内享有治理权, 如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之后“君”作为天子的专称, 意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作为一种泛称, 是对人的尊称, 指年长有德或地位尊贵的人。妻称丈夫为“君”, 足以凸现丈夫在妻子面前的尊贵。

3. 天。

“天”为指事字, 上面“一”表示人的头部, 下面“大”像一个正面站立、手脚伸展的人形。《说文》:“天, 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颠”指人的头部, 以人身体的最高处引申指自然位置最高的天体。汉民族自古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神圣的, 一向崇天尊神。《尚书》中就有“天”的诸多记载, “惟天惠民, 惟辟奉天……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民心无常, 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殷周流行的“天”的观念,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人格神, 它主宰人间的一切。以天、从天、天夫、夫天、终天、所天, 作为对丈夫的称谓, 天地间恐再无其他尊称可与其媲美了。

4. 官。

从构字法上来看, “官”是会意字, 从宀, 从阜省, 意为供人休息之所, 本义为营房、馆舍。“宀”可引申表示区域、范围;“阜”又有盛、多之一, 故“宀”“阜”省为官, 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管理众人, 是为国家和君王管理相关事物的人员。《说文》:“官, 吏事君也。”最早的地方官员既是军事长官, 又是行政长官。“官”通“管”。“官人”的“官”为意动用法, 指任命人做官, 后作名词, 泛称文武百官。宋以后则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尊称, 特别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5. 相。

相, 有辅助、扶助之意。如“相王”指辅佐帝王、宰相而封王的人;“相吏”是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因此“相”是帮助治理重要事务的人, 于是“相”有治理之意。《尔雅·释诂下》:“诏、亮、左、右、相, 导也。”王夫之《续春秋之左氏传博议》卷下:“语相天下之大业, 则必举而归之于圣人。”意为:说到治理天下, 成就大业者, 如必须列举, 只能归于贤人。“相”由扶助之意引申指古代官名, 为扶助帝王的大臣, 后专指宰相、丞相。古代宰相的权势往往极高, 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之首。宋开始, 将丈夫称为“相公”。

6. 老。

老, 早在《周礼》中就有“乡老”一词, 汉郑玄注曰:“老, 尊称也。”敬称某人为某老, 是汉语尊敬长者的习惯用法。受传统文化家长制的影响, 汉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长老文化”。所以“老”就不单指年长, 同时还兼有权威和睿智的意思, 像老师、老专家、老教授等, 在称谓中使用“老”表示尊敬与亲切。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写,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老”字在称呼中的妙用: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 以为是一句别的话, 与己无干, 只是唱。

“革命”后的阿Q一夜间地位骤升, 连往日横行霸道、不许他姓赵的赵太爷见了他, 也毕恭毕敬地称呼其为“老Q”了。“老”作为一词缀, 在中国传统中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称丈夫为“老爷”“老官儿”, 带有庄重、敬重色彩。

(二) 谦称

谦称指说话人自称或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表示自谦的称呼。中国是礼仪之邦, 称呼听话人用尊称, 自称时则用谦称。在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丈夫, 使用谦称“狂夫”“拙夫”。

《列女传·楚野辩女》:“既有狂夫昭氏在内矣。”《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拙夫不久便回, 贤婿早做准备, 休得怠慢。”《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冢中乃妾之拙夫, 不幸身亡, 埋骨于此。”虽然称谓中的“狂”“拙”语素都无“良”、“天”等的称赞之意, 然从谦称中, 我们也没有听出一点鄙夷丈夫的弦外之音, 反而当女子在他人面前提及丈夫, 使用“狂夫”“拙夫”等谦称, 既体现了女子的修养, 又由于夫妻的连带关系, 从中类推影射出其丈夫的品德。所以即使是使用谦称指称丈夫, 也绝无厌恶调侃之意, 无损丈夫的威信。

(三) 昵称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昵称极少, 仅有卿、卿卿几个。《世说新语·惑溺》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 安丰曰:‘妇人卿婿, 于礼为不敬, 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 是以卿卿, 谁当卿卿?’遂恒听之。”后来“卿卿”成为夫妻之间的爱称, 以昵称的方式传达对相互的爱意。《说文·卯部》:“卿, 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即彰明之义, 此字古文献中多表“卿相”、“卿士”之义。《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因此, 即使是昵称, 女子对丈夫的称谓也张显着对丈夫的尊重。然从修辞角度来讲, 昵称较之尊称, 更突出对丈夫的亲切、贴心, 因此将其与尊称并列, 作为一类。

二、古代丈夫称谓与文化

语言中跟社会生活最密切的要素是词汇。词汇反映社会生活最为敏感、最为积极。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都与社会背景、历史风貌、生活等因素有着广泛深刻的联系。通过对词汇的研究, 不仅可以帮助推断某一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 更有助于了解到某一时期的制度文化以及当时人们的心理文化。因此通过对史上众多丈夫称谓的研究, 可以窥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 丈夫称谓与制度文化

按照文化分类三元说, 我们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人类在有了语言后, 便开始用语言来记录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变化, 必然会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留下痕迹。

1. 丈夫称谓与宗法制度。

有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中国古代社会, 其结构是建立在一个个家庭组织的基础上的。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虽然历史上会不断出现动荡, 但变化的也只是旧家族的灭亡和另一新家族的诞生, 所以家族制度始终非常稳固。因此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必须以家庭内部的协调为前提。中国古代的亲属称谓就是为这种宗族制度而设计的, 尊卑长幼十分严格复杂。父系氏族社会中, 男子又居于统治地位。因此, 封建社会组织结构长久地笼罩在父系家长制的阴影下, 这就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制以男性为主, 夫尊妻卑。这种社会现象通过女性对其丈夫的称谓就可体现。古代对丈夫的称谓多为尊称的现象, 即使是昵称、谦称都丝毫没有损害丈夫的威严。赞其美好品德称, 景仰其主家能力, 将丈夫尊奉为自己的君主。称“郎”称“君”, 只为突出夫权。甚至不惜令妻子降格为奴婢称丈夫为老爷, 如祭天般虔诚的尊夫为天。

2. 丈夫称谓与婚姻制度。

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 重视光宗耀祖, 重视血统的延续。“昏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 (《礼记·昏义》) 古人并非重视个人娶妻, 娶妻的重大意义仅是对家族而言的, 个人娶妻实为家族娶妇, 目的是繁衍子孙, 从而达到扩大家族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一夫多妻制便应运而生。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 封建社会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 就将一夫多妻制度视为合法制度规定下来。

一夫多妻的传统家庭结构隐藏着地位和权力的复杂关系, 反映在对丈夫的称谓上, 就是尊大式的称谓独占鳌头。男子的众多配偶, 哪怕是地位最高的妻子也是丈夫的奴婢, 更不用提妾室了。女子侍奉丈夫只得采取仰望的姿势, 在言语称谓中须时时刻刻表达对丈夫地位和权力的肯定与敬仰。一个“君”、一个“郎”字, 待到它们普遍为人们接受时, 尊敬之意较之造词之初已淡化了许多, 因此各个朝代不断地利用创造新的丈夫称谓, 来表达女子对丈夫的敬仰。

(二) 丈夫称谓与文化心理

从许多的语言习用语或俚语里, 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因为语言形式选择的语用取值, 是建立在身后的文化底蕴之上的, 反映出跟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心态。古代对丈夫称谓的选择, 不仅关涉到男尊女卑、重等级的封建伦理, 而且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文化心理。

1. 男尊女卑重等级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三纲五常”。“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由“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发展而来, 但是“五伦”虽然强调宗法等级秩序, 有歧视妇女的内容, 但它是以君臣、父子等的互惠互动和在上者的率先垂范为前提, 所以, 它是一种双向的相对关系, 具有较浓的人情味;而“三纲”则是伦理关系完全服从于封建政治关系, 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 使得人对人的关系, 变成人对理、人对分位、人对纲常的单方面的服从、义务关系。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了不可动摇的礼教。在这种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伦理把每个人都固定在严密而复杂的方格里, 在男权社会中, 妻子必须服从丈夫, 否则即会被魔鬼化。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 出于统治的需要,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扩大, 伦理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男尊女卑的观念超出了维持封建秩序稳定的实际需要, 走向了极端, 女子的卑微更衬托出男子地位有如天高的尊贵。即使是上层社会, 夫妻关系的不平等性也是极端化的, 丈夫在家中具有绝对权威, 妻子完全处于奴化的生存状态。女子务必要视丈夫为一家之主, 尊丈夫为君, 致使女子对丈夫的称谓欲与天公试比高, 唯恐称呼之时遗漏了对丈夫的敬重之情。

某些时期也会出现男女等级约束松缓的现象,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家的独尊地位受到一些影响, 夫妻之间少了些严格的礼教的束缚, 于是出现了“卿卿”这样的昵称。尽管如此, 严格意义上的男女等级制度始终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 这从女子对丈夫小心翼翼的称谓便一览无遗。

2. 女性心理定式。

在古代, 妻子不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在社会中没有平等的地位, 在家庭中还受到夫权的统治。作为丈夫和家庭的奴隶, 妻子成为被赡养者、侍奉者。妻子最需要获得安全感。无论在物质上, 还是在精神上, 丈夫成为她取得安全感的唯一来源。长期下来, 妻子对丈夫的这种依赖, 造成了传统文化女性的心理定式:丈夫是家庭的各方面的支柱。因此女性甘愿接受三从四德各种规范。在开始之初, 或许有被迫之意, 但随着社会规范渐渐渗透, 社会对女性价值、地位的看法形成定式, 妻子们 (尤其是自幼接受规范训练的女性) 将这些规定视为天经地义的规则, 自愿将遵守这些约束女性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视为女子的天性与美德。妻子对丈夫的依赖日益根深蒂固, 女子力图将自己培养成时代所需的女子, 即符合古代对女子气质柔顺、娴淑的要求, 同时也巩固了丈夫在家中的地位。所以对丈夫称谓的亲昵与尊崇, 也是由对丈夫的依赖产生的对丈夫仰望的心理定式在词汇称谓系统中的反映。

3. 官本位。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职的大小, 获得相应地位和待遇的官吏制度。古代官僚制度呈金字塔式的结构, 愈下层的等级享受的特权愈少, 愈上层享受的特权愈多, 社会地位也愈高。官吏制度的排他性以及这些特权的不同等级, 致使在古代, 有无官职成为社会地位高低、受人尊敬与否的标志。“学而优则仕”, 科举对于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 是得到社会肯定、掌握特权的唯一途径。下层人民也有了获得特权的渠道。经过几千年的渗透, 官本位思想已转化为潜意识, 支配人们的行动。因此, 古代文明史也是官本位思想逐渐加强的历史。这种思想体现在对丈夫的称谓上, 对丈夫的称谓有“官人”“老官”, 甚而将其推至百官之首———相, 称其为“相公”。女子的荣誉都来自于丈夫在社会上赢得的尊贵显要地位, 因此将丈夫称谓与官职联系, 通过对丈夫的称谓, 表达对丈夫升官封侯的期望, 更可窥见妻子对丈夫唯命是从的温顺。

4. 谦恭文化精神。

“礼”承担着经国家、立社稷的重任, 又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礼义也。”将有礼无礼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分水岭。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 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在日常交际之中的表现, 主要是谦恭精神。称呼他人使用尊称, 指称自己则使用谦称, 因此对丈夫使用尊称, 不仅是男尊女卑等级制度的映射, 同时也渗透着中华民族谦恭的文化精神。

综上所述, 古代妻子对丈夫多为尊大式的称谓, 与当时的制度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宗法制度、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是其产生的社会制度背景, 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官本位观念以及谦恭精神又使女子顺其自然地接受这些不公,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封建统治目的。

参考文献

[1]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640.

[2]张公瑾, 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47.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13.

[4]邢福义.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J].世界汉语教学, 2005, (3) .

[5]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13, 222.

大丈夫 篇10

我和丈夫结婚后, 开了一家电脑公司。经过多年的打拼, 公司资产不断扩大, 我们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翁。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 我丈夫也发生了变化, 几年来与多名女性发生婚外情。去年4月份, 他结识了一名叫曲××的女性, 后两人发展为同居关系。今年3月, 我无意中在丈夫的车里发现了一份购房合同和转账凭证。原来, 丈夫在今年春节的时候, 用电脑公司的钱为他的情人曲××购买了一套商品房, 价值62万元。我找到曲××, 要求她归还该商品房, 但她说房子是我丈夫送给她的, 不同意返还。请问我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曲××归还我丈夫送给她的房子吗?

读者:袁某

袁某同志:

你可以向法院起诉, 要求法院确认你丈夫的赠与行为无效, 要回你丈夫送给曲××的房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7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 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 工资、奖金; (二) 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 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 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 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根据该条第三项规定, 你和丈夫婚后经营的电脑公司应归你们夫妻共同所有, 以该公司财产购买的商品房, 亦应归你们夫妻共同所有。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路径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