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2024-05-06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精选九篇)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1

1 泸州市乡镇自然地理概况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南部盆中丘陵南缘与盆周山地的交接地带,属于长江水系,境内河流众多,以长江为主干,呈树枝状分布。其中流域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河流共11条,流域面积在100km[2]~500 km[2]的河流共18条,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下的河流共31条,全市大致可以分为长江沿岸小支流、沱江、赤水河和永宁河等流域。泸州市全境无湖泊,水库和山坪塘众多,其中中型水库有3座,小型水库有438座,山坪塘26859口。

从2006年开始,泸州市开始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截止到2015年,泸州市已经初步完成了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叙永县等5个区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批复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共71个,其中湖库型35个,河流型24个,地下水型12个,当前合江、古蔺县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正在进行。

2 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探讨

2.1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根据河流流域面积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中小型饮用水水源和大型河流饮用水水源。对于流域面积较小的小型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以叙永县板厂沟水源为例,叙永县白腊乡板厂沟水源地内无生态缓冲带,保护区内全部为林地,无耕地分布。保护区非点源环境风险评价值Yp为0,小于背景值3,无需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直接划分一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即可。

而大型河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在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灵活的划分,比如对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陆域保护区范围的划分笔者认为不能够机械的按照“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m”的范围来进行划分,而是要灵活的以永久性的明显标志为界。例如合江县望龙镇瓦窑滩在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限时采用的是自然界线和人工界标并举的方式,如果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在40m~60m同时具备明显标志的地段直接将该标志作为界线,同时在界线旁树立宣传牌介绍当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形地貌、划分情况、保护现状、管理要求等。如果没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则是通过设置界碑、界桩方式来划分保护区。

2.2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划分

一般来说,如果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汇水面积较小的话,那么只需要划分一级保护区,保护区陆域范围为水库的整个汇水区域即可。而对于那些汇水面积较大,高程分布明显,湖库沿岸山地等高线闭合较好的湖库而言,其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应当取其汇水区内一重山一定高程线以下范围内的陆域。对于汇水面积大、高程分布不明显的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取库区正常蓄水线以上外延200m的陆域,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取库区正常蓄水线以上一重山山脊范围(一级保护区范围除外)。

2.3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基于含水层介质和埋藏条件对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分,但是考虑饮用水水源地的差异,其保护区范围也需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具体如下:首先是对傍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对此笔者认为在进行保护区划分的时候应当将水源井距河流距离与计算得出的保护区半径进行对比,如果小于半径那么在划分保护区的时候就应当加入对河流段的保护;其次对山前冲洪积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这种情况下需要重点考虑地质透水性随着砾石颗粒从扇顶到扇缘由大变小而由好变差的实际情况,在计算出的保护区半径小于饮用水水源井到山体的距离时应当沿上游方向扩大保护区边界,如果计算出的保护区半径大于饮用水水源井到山体的距离,那么笔者建议将山体与平地的分界线作为保护区边界以便于管理。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是相当复杂且细致的,在实践中我们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划分,既要考虑到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水质现状、污染源等因素,也要顾及到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之后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业、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建设相配套的污染控制工程等来确保水源地不受污染,通过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来保证乡镇供水的质量,为乡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随着泸州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镇集中式供水已普遍存在,但对水源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本文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为基础,结合泸州市乡镇地形特点,科学对其地下水型、河流型、湖泊型水源进行保护区划分,针对其饮用水源的特点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下一步饮用水水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泸州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参考文献

[1]魏德清,张霞.2010年泸州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安全现状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2011,06.

[2]毛戈平.泸州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域划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05.

[3]苏荣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与规划研究[J].海峡科学,2009,08.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2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规要求,市政府将对我市部分区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定,相关的法律依据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三条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划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部门提出划定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其他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协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同级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部门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第三十二条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同级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提出划定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四、《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二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省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3

2000年山西省总取水量665816万m3,其中取地表水278470万m3,占总取水量的41.8%;取地下水387346万m3,占取水总量58.2%。地下水开采量中泉口提引水量44568万m3,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11.4%。

建国以来,各有关部门建立、查明的各类重点水源地约54个。按供水规模分类:特大型水源地(大于15万m3/d)16个,大型水源地(5~15万m3/d)11个,中型水源地(1~5万m3/d)27个;按含水介质分类:孔隙水水源地23个,裂隙水水源地2个,岩溶水水源地29个。可开采量合计207114万m3/a,投产37个,多年平均开采量为76490万m3/a,2000年开采量为86142万m3/a。

其中各地市孔隙水、岩溶水的开发利用量、开采系数见表1。可以看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孔隙水、岩溶水水源在山西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合理有效的进行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显得更为重要。

2 岩溶水水源饮用水保护区划分

2.1 山西独特的水煤结构体系

山西岩溶水含水介质主要为网络状溶隙,运移其中的地下水以层流为主,多沿断裂带、河谷、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面发育,是岩溶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富集场所。一般情况下,在裸露的岩溶地区,地下水多属潜水;在覆盖或埋藏型地区,储水构造为单斜和向斜层时为承压岩溶水;在补给径流区一般呈潜水或微压水;排泄区为承压水。

山西岩溶水井地层岩性自上而下一般为第四系松散层、石炭系含煤岩系、奥陶系灰岩、泥灰岩等,即由海陆交互相的太原组、以陆相为主的山西组煤系地层与下伏奥陶系岩溶水组成了独特的水煤结构体系。以山西某城市供水水源为例,开采奥陶系岩溶水,其主要地层剖面见表2。

其中,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埋深约60m,为承压水;石炭系裂隙岩溶水水位埋深约280m,为承压水;奥陶系岩溶水水位埋深约306m,为承压水。

2.2 不同参考划分的多样化结果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以下简称《规范》)[1]要求,岩溶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要按上部潜水含水层划分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根据上部潜水的含水层介质类型,参考对应介质类型的一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但地层剖面上,上部具有数十米隔水层,松散层含水层为承压水,即无供水意义上的孔隙潜水含水层;其下是石炭系裂隙岩溶水含水层,并已进行止水,亦为承压水。此时,保护区该如何划分?山西目前的划分结果多种多样,保护区半径主要结果有:参考卫生防护带划分为30~50m;根据上部松散层含水岩性,参考保护区范围经验值划分为200m;由于岩层渗透性、地下水流速的不可预测性较大,保护范围的确定比较困难,因而根据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将整个集水区均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划分为数千米。这种状况反映出:(1)划分结果彰显混乱;(2)能否既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又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值得商榷。

2.3 垂向上的保护措施在水煤结构体系中尤为重要

《规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定义为:国家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1]。同时指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指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地表区域”。但是,独特的水煤结构体系,使岩溶水极易受到人类工程建设及资源开发活动的影响。在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取水深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们在深井施工采排奥陶系岩溶水过程中,遇到上部劣质水的情况越来越多。天然条件下,由于石炭系、奥陶系峰峰组底部隔水层的存在,两者与奥陶系下统上、下马家沟组含水层基本无水力联系,但随着在凿井过程中,未止水或止水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人为促使上下含水层中水质优劣不同的地下水直接发生水力联系,使岩溶水水质受到污染。许多煤矿区岩溶水水质类型已发生转型、水质恶化已多少证明了这一点。即污染不仅来源于地面,而且来源于人类活动使垂向上水质优劣不同的地下水直接发生水力联系。因此,对于具有独特水煤结构体系的岩溶水水源,仅在地面划分保护区、而未提出垂向上的保护措施显然是不完善的。

3 一级保护区范围小于水源地范围时表现出来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定义为:简称水源地,对城镇或工农业供水具有价值的已集中开采和可能集中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地段[2]。它具有一定的开采规模,必需的水位、出水量、水质等设计要求,并以一定的地段范围为基础。生产实际中这个“地段”或水源地范围多以满足一定的允许开采量条件下以开采井群抽后可能形成的降落漏斗范围而划分。然而一般情况下,水源地范围远大于一级保护区所划定的范围,在承压水不划分二级保护区,而以上部潜水划分一级保护区的情况下,在同一水源地范围内常常出现零星岛状(井间距大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的一级保护区。(1)因为只划分了一级保护区,根据保护区划分相关规定要求,一级保护区内不可以设立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那么一级保护区之外而在水源范围内能否新建设立符合环保产业政策的厂矿企业等建设项目?这种情况下能否达到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对于一级保护区之外而在水源范围的现有企业应如何处理?(2)《规范》在一些情况下,实际上是保护了取水设施周围部分地段的环境质量,而不是水源地环境质量。

4 地下水水力性质的转化对保护区划分的影响

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随着水位的下降,成井初期的承压水含水层转变为潜水含水层现象比比皆是。《规范》提到潜水饮用水水源地应分别划定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承压水饮用水水源地一般情况下只划定一级保护区。如此不考虑水文地质结构、不考虑与相邻弱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可能的水力性质的转化,仅简单的以水力性质来决定是否划分二级保护区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

如:山西怀仁赵庄水源地,成井初期以中层承压水为开采目的层,以3#井地层资料为例,埋深小于40.5 m、41.3~47.0 m处存在两层较稳定的相对隔水层。

根据《规范》要求,水源地应分别划定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因此,报告编制单位对该水源地划分了半径为100m的一级保护区、半径为1000m的二级保护区。然而从成井初期至今,除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外,含水层地质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即虽然为潜水,但其上部存在着相对稳定的隔水层,此时按潜水划分保护区并不符合含水层地质结构实际,因而建议仅划分一级保护区,并探讨以含水层地质结构实际,代替以水力性质决定保护区划分方法的合理性。

5 按渗透系数或含水层类型结合渗透系数的方法确定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

仅以不同含水层类型来区分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明显是不完善的。如怀仁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含水层10~12层,岩性主要为粗砂,其次为中砂、细砂。井深161~180m,降深30~35m,单井涌水量25~30m3/h,渗透系数1.2~3.6 m/d。报告编制单位在根据经验值确定二级保护区半径时,含水层类型选择粗砂,二级保护区半径择小值1000 m。但若根据抽水试验结果,渗透系数1.2~3.6 m/d,反映的应是粉细砂的水动力特征,此时对应的二级保护区半径择小值仅300 m。原因在于虽然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粗砂,但由于沉积成因等因素影响,地下水径流并未表现出相应的水动力特征,建议探讨按渗透系数或含水层类型结合渗透系数的方法确定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的经验值。

6 结论与建议

(1)对于具有独特水煤结构体系的岩溶水水源,污染不仅来源于地面,而且来源于人类活动使垂向上水质优劣不同的地下水直接发生水力联系,仅在地面划分保护区、未提出垂向上的保护措施是不完善的。

(2)一般情况下,水源地范围远大于一级保护区所划定的范围,当仅划分一级保护区时,实际上是保护了取水设施周围部分地段的环境质量,而不是水源地的环境质量。

(3)当含水层水力性质发生转化时,不考虑水文地质结构,仅简单的以水力性质来决定是否划分二级保护区的方法值得商榷。

(4)不考虑相应的水动力特征,仅以不同含水层类型来区分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明显是不完善的。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可能起草、发布适合地下水赋存特点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技术规范,重新划分水源地保护区,若发现以前的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尽可能保证水源地的环境质量,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摘要:本文根据地下水赋存特点,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中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的不足之处。建议尽可能起草、发布适合地下水赋存特点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尽可能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关键词: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4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与规划研究

作者:苏荣辉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8期

[摘要] 在实地考察德化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后,针对水源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科学划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同时对该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进行详细规划研究,提出对策和措施,为该水源地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源地区划 生活饮用水保护区 饮用水保护 规划前言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是防治饮用水源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根据福建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德化县环保局组织技术人员,在进行实地考察后,针对各水源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德化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

德化县原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来自浐溪,其上游分别来自国宝溪和盖德溪。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德化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着手进行德化县二水厂给水工程建设,于1995年建成通水,取水泵站、净水厂建在龙浔镇丁溪村(第一水厂已停止使用,原址改为公司办公用房)。自来水供水主管网达88km,自来水用户达19911户,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100%。德化县自来水公司生产能力为日处理自来水4万吨,目前供水量为2.8万吨/日,中远期规划第二水厂扩建到6万吨/日。环境概况

德化县位于泉州市西北部,面积2232km2。东与永泰县、仙游县毗邻,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00mm。森林覆盖率93.4%。境内溪流密布,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50 km2、长度在10km以上的溪流有9条,其中以浐溪、涌溪集雨面积为最大;全县溪流总长度495.6km(溪面宽度在10m以上),河流密度0.222km/km2,年径流在1000~1300mm,径流总量22.95亿m3。地表水多年平均资源量22.48亿m3,地下水平均资源量2.58亿m3。

浐溪河道长度101 km,发源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经赤水、国宝、盖德、浔中、龙浔、龙门滩、南埕、水口8个乡镇,流域面积985 km2,流域平均降雨量1850mm,多年平均径流量11.722亿m3。龙门滩引水工程建成后,浐溪部分水资源经改道,成为晋江水系东溪上游,为泉州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红星水库是德化县城区应急备用水源,位于德化县城关自来水水源工程上游,将红星水库水量引入自来水源工程引水隧洞内作为城区应急备用水源。红星水库坝址的集雨面积为4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875mm,多年平均流量0.152m3/s,年径流总量480万m3,水库总库容为60万m3,调节库容为37万m3,水库预留15万m3作为城区应急备用水源用水。水污染源现状

3.1 目前饮用水源地污染源现状

德化县第二自来厂取水口浐溪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上游沿岸工厂和村民生活废水。目前浐溪沿岸主要有冠福集团公司、豪富礼品有限公司等工业污染源,年废水排放总量18.2万

吨,COD排放量18.2吨。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沿溪村庄,土坂村总人口4200人 ,年生活污水排放量30.6万吨,COD排放量137吨,结合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步进行解决。

3.2相安水源地污染源现状

该引水口位置在浔中镇土坂村相安自然村落,上游远离村庄,无工业企业排放点源,水质良好。水质现状

4.1目前饮用水源水质现状

根据市环境监测站对德化城关水源水质监测结果,该水源地水质除总大肠菌群外,其它指标能够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II类水标准。

4.2相安水源水质现状

根据德化县环境监测站在石山桥段监测结果相安水源水质良好,达到II类水标准。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

5.1 划分依据

主要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01]130号)和《福建省环保局关于印发福建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暂行)的通知》(闽环保控[2002]37号)等文件。

5.2 划分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原则;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和保证饮用水源卫生安全原则;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为了使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既能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又具有可操作性,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污染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5.3划分方法

一级保护区上、下游范围不小于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带划定的范围;保护区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水域河长;利用具有永久性明显标志作为各级水源保护区界线(如道路等)。

5.4划分范围

确定相安水库水域使用功能为德化县城关集中式饮用水供水水源。

5.5划分结果

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结果见《德化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图》,相安水源保护区位于国宝溪,德化县龙浔镇石鼓村相安自然村。具体保护区划分情况如下:

一级保护区范围: 国宝溪拟建相安水库大坝至上游1000m水域及其两侧外缘50m范围陆域(如修建库区公路,以公路外缘为界,不含公路)。一级保护区总面积约2.3 km2。

二级保护区范围: 国宝溪拟建相安水库大坝至上游2000m水域及其两侧外缘100m范围陆域(一级保护区除外)。二级保护区总面积约2.2 km2。

《德化县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已在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3]35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惠安等县(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批复》中得到批复。德化县城关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6.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县城水源地;包括德化县第二水厂水源—相安水库和备用水源—红星水库。

6.2 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

6.2.1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目标

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II类水标准,并符合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

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III类水标准,且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6.2.2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总体要求

一级和二级饮用水源各级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的第五章的有关规定。

6.3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德化县政府曾发布《德化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规划报告》等文件,科学地指导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为落实《德化县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制定以下整治方案。

6.3.1 拆除一级保护区违章建筑

相安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拆除违章建筑盖民房2座,红星水库一级保护区内违章建筑3座,近期内全部完成一级保护区内民房的拆除。

6.3.2 二级及准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6.3.2.1相安水库

相安水库一重山范围内只有零星两三座农舍,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少,且皆在水域50m范围外,这部分污水将由山体自然净化消化,对水库水质影响可以忽略。

6.3.2.2红星水库

红星水库保护区内有一个村庄仙境村(岑山角落),人口约500人,每年排入红星水库保护区的生活污水约1.46万吨。这部分污水应在近期内进行截污治理。

6.3.3 农村污染整治方案

德化县相安水库和红星水库均位于农村地区,包括村庄生活污水、农田径流等非点源污染,必须对农村污染进行整治。

6.3.3.1 要组织力量清除饮用水源保护区垃圾,并严禁在库区周围堆放、倾倒垃圾。红星水库生活垃圾要求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处置方法可采用堆肥或焚烧的方式,或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禁止直接向水库倾倒或抛弃。

6.3.3.2对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废物,主要成分是农作物秸杆、枯枝落叶、木屑、动物尸体以及农业用资材废弃物(肥料袋、农用膜)等。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求多途径推广秸秆还田,可参考的途径有秸秆覆盖、秸秆耕翻还田、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及快速推沤等。

6.4 农村分散式养殖污染处置方案

红星水库上游仙境村大部分农户有散养家禽,产生的污染物也是可能造成红星水库环境污染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农户饲养家禽,必须实行圈养,禁止放养;产生的禽畜粪便和冲洗笼圈的粪污水,必须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禁止排入溪流。

6.5 二级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制定包括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等三方面的生态工程计划。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用水安全、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必将促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通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进一步得到保证,从而更好地保障人群健康用水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缓解了水资源紧缺问题,为创建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基础;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将得到保证和提升,水资源环境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得到有力保证。规划实施保障

8.1 组织保障有力

明确职责、加强领导,鼓励公众参与;根据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和鼓励政策;对水源地的整治资金要到位和保障保护区用地。

8.2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为保障规划实施效果,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方案,重点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监督管理自身能力建设、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建设。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工程内容如保护区界碑、界桩的建设、宣传警示牌等,具体涉及内容根据区域实际情况而定。

制定监督管理自身能力建设方案,着重从管理者自身角度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包括管理者相关技术培训、监督管理考核体制,同时,包括相关的基础性科学研究。

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监控信息系统,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及监控管理中心建设。为水环境评价、富营养化趋势预测、流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提供信息支持。

8.3 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工程,预防为主,充分考虑饮用水水源地潜在的事故危险源,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成立一支由县自来水公司、县水务(政)部门、饮用水水源地所在乡镇、县环保部门组成的监管队伍。监管部门必需定期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检查,对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危害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对存在的污染隐患及时进行纠正。对于突发性危及饮用水水源安全的事故,监管部门应采取紧急措施,紧急情况下必须立即停止取水。结语

德化县在进行科学划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基础上,对该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进行详细规划,提出对策和措施,为该水源地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该水域水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要求。提出的建议包括:一是注重水源地保护建设,在保护区内及其上游区域严格控制向该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与水源保护、监测无关的水上活动项目建设;保护区周边山林植被资源,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山取石,防止水土流失,严格控制禽畜养殖,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鼓励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二是注重备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制订有效的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5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设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最大可能免受人类活动影响、保证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

2 水文地质概况

牡丹江管理局地下水形成与分布规律, 除受气象水文条件的影响, 还受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地形由西北向东呈阶梯式下降, 使本区含水层分布与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排泄、径流, 地下水动态特征, 地下水化学类型等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3 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西北部山丘区的古老结晶岩, 变质岩等受长期侵蚀剥蚀作用形成复杂地形,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通过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渗入地下。由于地形坡度大, 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经过短暂径流, 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坡积物中, 最后汇成小溪, 再由小溪汇成树枝状水系。因此山丘本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水文地质单元。其特点是以垂直入渗补给为主, 径流短暂, 以水平方式排泄于山间沟谷或平原区, 水循环交替较快。

4 饮用水源地概况

牡丹江管理局局直地区水源地共有17眼水井, 分为新水源地区和南水源地区。

4.1 新水源地区共有10眼水井, 自北向南排列, 实际每日出水量约7000吨左右。

4.2 南水源地区共有7眼水井, 修建于日伪时期。

2006年, 牡丹江局直自连珠山镇搬迁至裴德镇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址, 继续沿用该水源地的地下水。

南水源地位于裴德镇, 占地面积为1100米×100米, 其余为地方的土地。自东向西线性排列为1至7号井, 1号井和4号井为新打井。

5 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及对策

水源地周边的污染主要是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施用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等。污染治理应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 推进农药、化肥使用的减量化, 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6 水源地水文地质情况

6.1 新水源地

牡丹江管理局位于穆棱河支流岸边, 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局直新水源地地下水开采为中深井, 开采的含水层以砂、砂砾石为主, 为裂隙水。

6.2 南水源地

局直地区南水源地属第四系坡积层, 厚度9米, 由腐殖土、粘土、砂质粘土、细流砂等组成。第四系地质以下到终孔52.6米为第三系地层, 灰绿色半交结。19~21米间夹有杂木碎块, 含水比较大, 36~40米之间夹有硕石, 上述两段为主要孔隙含水层段, 其它岩性由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等构成, 较致密, 52.6米见火成岩 (花岗岩) 风化带。

7 水源地水资源量

7.1 新水源地

地下水供水量58.4万立方米/年, 服务人口3万人, 设计取水量0.5万立方米/日, 实际取水量为0.16万立方米/日, 地下水位埋深80米。

7.2 南水源地

地下水供水量52.56万立方米/年, 设计取水量0.24~0.288万立方米/日, 实际取水量0.144万立方米/日, 地下水位埋深40~47米。

8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新水源地保护区为中小型裂隙承压型水源保护区, 介质类型除新6号井为砾石外, 其它开采井都为粗砂;南水源地为中小型孔隙承压型水源保护区, 介质类型为砾石。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裂隙承压型水源和孔隙承压型水源均不设二级保护区。

8.1 新水源地

新水源地的10眼井, 采用群井的的划分方法。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 井群内井间距大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 可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一级保护区划分”。

新水源地处于平原区, 主要含水层为砂岩、泥岩, 含水层厚度为15~20米之间, 地下水位埋深约80米, 地下水源类型为裂隙承压水。开采规模为0.16万立方米/日, 日开采量小于5万立方米/日, 属于中小型水源地。

新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面积共1.27平方公里, 一级保护区范围:a.第一保护小区以新4号开采井和4号开采井组成的线形区域边缘向外延伸半径200米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0.37平方公里, 保护区边界周长2638.5米。b.第二保护小区以1、2、3和6号开采井组成的线形区域边缘向外延伸半径150米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0.38平方公里, 保护区边界周长3113.7米。c.第三保护小区以5号单井为中心, 边缘向外延伸半径150米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0.07平方公里, 保护区边界周长1096.3米。d.第四保护小区以新7号和新8号开采井组成的线形区域边缘向外延伸半径100米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0.07平方公里, 保护区边界周长1087.5米。e.第五保护小区以新6号单井为中心, 边缘向外延伸半径300米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0.38平方公里, 保护区边界周长2218.8米。

8.2 南水源地

南水源地的7眼井, 采用群井的的划分方法。

南水源地处于平原区, 本区主要含水层为泥岩、砂砾石层, 地下水源类型为孔隙承压水, 地下水位埋深40~47米。本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开采规模0.144万立方米/日, 日开采量小于5万立方米/日, 属于中小型水源地。

南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 以7眼开采井组成的线形区域边缘向外延伸半径300米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0.84平方公里, 保护区边界周长4004.2米。

9 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利用渗坑、渗井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时不得污染当地地下水源。

1 0 结论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6

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地处昆明市北郊, 横跨嵩明县和盘龙区, 位于东经102°43′30″~102°54′10″、北纬25°07′40″~25°17′50″, 南北长36 km, 东西宽24 km, 水源保护区总面积629.8 km2。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属云贵高原主体滇东高原的一部分, 海拔1 920~2 800 m,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属低山和中高山地貌, 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区和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3.5%。冷水河、牧羊河近南北向纵贯全境, 沿河形成白邑、羊街、牧羊街-阿达龙、鼠街、阿子营、马军等河谷坝子, 总面积49 km2。

流域地形复杂, 地貌结构多样, 区内以浅切割的中山山地为主, 山地与山谷盆地相间, 根据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 又可划分为流水地貌、溶岩地貌及构成地貌3个成因类型。其中尤以岩溶地貌分布面积最大, 白邑坝子四周均属岩溶地貌, 小河地区河流两岸及山麓地带以流水地貌为主, 构成地貌分布于东部周边附近。

2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 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岩溶水) 三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埋藏条件划分为孔隙潜水及孔隙承压水2个亚型;基岩裂隙水按水力特征、赋存条件及裂隙的成因类型划分为层状型裂隙水及风化型裂隙水2个亚型。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按照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所占数量百分比划分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碳酸盐岩比例≥90%) 及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 (碳酸盐岩比例≥70%) 2个亚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用27 cm口径5 m降深值单井用水量 (Q5m) 作为评价富水性的主要指标;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用平均地下径流模量 (M) 作为评价富水性的主要指标, 选用单位涌水量 (q) 和泉流量数学期望值 (Qq) 作为辅助性指标 (表1) 。

为了反映含水层富水性的均匀程度, 还选用了变差系数 (Cv) 作为刻画均匀性的指标。区内将Cv值划分为3级:Cv<1称为均匀的, Cv=1~2称为较均匀的, Cv>2称为不均匀的。

全区地下水共划分为三大类6个亚型5个富水等级和19个含水层组。

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采用DRASTIC指标体系评价法评价地下水脆弱性, DRASTIC指标对应的是地下水位埋深 (D) 、净补给量 (R) 、含水层介质类型 (A) 、土壤介质类型 (S) 、地形坡度 (T) 、渗流区介质的类别 (I) 和含水层渗透系数 (C) 第7项水文地质参数评价指标评分的加权值。对每一个DRASTIC参数给定一个相对权重值, 其范围为1~5, 以反映各个参数的相对重要程度。影响最大的参数权重为5, 最小的参数权重为1, 权重不可改变[1]。

DRASTIC地下水脆弱性指标由下式确定:

DRASTIC=5×D+4×R+3×A+2×S+T+5×I+3×C

确定了DRASTIC指标, 就可确定地下水相对易于污染的区域, 指标较高的区域, 地下水易于被污染。

4 地下水质量评价与分区

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地下水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本质敏感性, 即抵御人为污染的能力。它受众多因素影响, 决定于一系列的动态和静态参数[2]。采用美国EPA地下水系统固有脆弱性评价方法 (DRASTIC) , 用1 km×1 km的网格法, 由北向南, 将松华坝径流区依次划分1 036个评价单元 (其中无效单元为351个, 有效单元为685个) , 有效单元面积为600 km2。

地下水位埋深 (D) :收集了2010年10个民井和钻孔点的水位数据及4个泉水标高数据。以每个评价单元内的水位平均值作为该单元的水位埋深数据, 依据DRASTIC指标评分对照表取D。松华坝径流区内的地下水埋深大多都在5m以上, 因此最大评分值为7分, 地下水埋深大多在15~25m范围内,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中阐述的各个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含水层组得到各个单元格的具体分值。

净补给量 (R) :DRASTIC中净补给量是指施加在地表并且入渗至含水层总的水量。净补给量的精度较低, 并且较DRASTIC的其他参数难以获得, 依据白邑水文站及中和水文站的数据表明, 201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在814.1 mm, 依据各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测量出入渗系数, 最终得到各个单元格的净补给量。

含水层介质类型 (A) :以岩性特征及富水性为依据评分。松华坝径流区内大部分为层状石英砂岩、泥岩、页岩及白云岩, 有少量地区为玄武岩和岩溶灰岩, 因此大多单元格评分为6~8分, 少部分单元格评分为9~10分。

土壤介质类型 (S) :土壤介质对渗入地下的补给量具有显著影响, 一般情况下, 土壤中黏土的胀缩性越小, 颗粒尺寸越小, 土壤的易污趋势就越小。盆地边缘山区评分为7分, 而盆地的内部土壤层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 评分为4分。

地形坡度 (T) :盆地区地形平缓, 评分为10分;盆地周边山地坡度较陡, 大部分地区在15°以上, 评分1~3分。

渗流区介质的类别 (I) :基岩裸露区的包气带介质的类别与含水层介质类型的评分相似, 评分为5~9分;盆地内包气带介质的类别主要为砂土、黏土等, 评分为3~5分。

含水层渗透系数 (C) :经数据收集, 盆地中部含水层介质以含砾砂土为主, 结构松散, 孔隙度高, 渗透系数较大, 平均13.5 m/d, 评分为4分;盆地周边有土层较薄的含水层渗透系数在9~11.6 m/d之间, 评分为2分;在山区及半山区含水层大部分为基岩, 渗透系数在0.18~1.2 m/d之间, 评分为1分。

经计算统计, 685个评价单元中, DRASTIC地下水防污染性能指标在正常的条件下为70~140.38分, 脆弱性等级见表2, 分布情况见图1。

5 结论及建议

(1) 在无人为活动影响的条件下, 脆弱性较差的主要集中在径流区范围周边坡度较陡、土层较薄、基岩出露较多的山区或半山区内, 加入人为活动影响之后, 脆弱性较差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坡度较缓, 主要为平原地区, 例如白邑盆地, 阿子营片区以及居住地较多的山区、半山区。

(2) 脆弱性虽是地下水系统的固有属性, 但在人类长期干扰或自然演变过程中, 脆弱性程度也在不断变化[3,4,5]。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活动, 会使地下水系统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地下水的脆弱性降低。因此, 在松华坝径流区范围内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及喷洒农药, 还将进一步削弱地下水系统的脆弱性, 加剧污染程度, 需要引起重视[6,7,8]。

(3) DRASTIC评价表明, 松华坝径流区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总体较差, 容易受到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污染。其中, 白邑盆地中部河流阶地区, 孔隙水含水层 (砂砾石层、含砾砂土层等) 埋深浅, 包气带薄, 形成一条北东向断续分布的脆弱性差地带;盆地周边主要溶洞———溶隙型岩溶水分布区, 地表土壤层薄, 岩溶化强烈, 漏斗发育, 渗透性强,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差;盆地内其他地段地下水防污性也较差[5,6,7,8,9]。

参考文献

[1]李绍飞, 王勇, 毛慧慧, 等.一种改进的DRASTIC模型及其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 (5) :68-75.

[2]王丽红, 王开章, 李晓, 等.地下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11) :22-25.

[3]李柏森, 王兵.鞍山市供水水源地现状评价[J].吉林水利, 2006 (5) :3-5.

[4]李燕.徐州市张集水源地地下水数值模拟及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7.

[5]张苗红, 李峰, 徐恒, 等.云南省玉溪盆地地下水防渗性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 21 (4) :411-415.

[6]张苗红.玉溪市城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7.

[7]严明疆, 张光辉, 王金哲, 等.地下水资源功能与易遭污染脆弱性空间关系研究[J].地球学报, 2007, 28 (6) :585-590.

[8]张立杰, 巩中友.地下水资源脆弱性的模糊综合判断[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1, 17 (2) :109-112.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7

1“源-汇”景观调控理论

“源-汇”景观理论是指在地球表层物质迁移运动中, 有些物质的迁出称之为“源”, 而另外一些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 被称为“汇”。“源”景观是指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能促进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指能阻止延缓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在不同的生态过程发展中, “源”与“汇”的景观类型亦会随着过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经济型果林、农田、菜地、花木场、城镇居民点都是营养物质迁出的“源”, 而发育良好的自然林地、草地、湿地景观能够接纳营养物质, 则起到了“汇”的作用。如果能够在区域规划设计中合理布设“源”“汇”, 就能够使“源”合理的消化在“汇”中, 从而达到控制片区面源污染的目的。

2“源-汇”理论在“西丽水库水源保护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2.1 水库现状概况

西丽水库是深圳市重要的饮用水调蓄水库之一, 位于西部南山区的大沙河上游, 水域面积约4.6km2, 陆域面积约24.4km2, 集雨面积29 km2, 总库容3 238.8万m3, 正常库容2 481.5万m3。正常蓄水位为29.59m, 设计洪水位 (P=1%) 为30.94m, 汛前水位26.40m。库区内年径流深度800~900mm,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 500万m3。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剧增, 西丽水库周边生态资源受到破坏, 点源污染的支流、周边经济果林、花木场、菜地、鱼塘等的面源污染导致饮用水源水质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TN、TP由原来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下降到目前的Ⅳ类。近几年来, 市政府对西丽水库水环境的治理也做出了相当大努力, 先后组织实施了环库截污工程、人工快渗工程、百旺工业区外部市政配套工程、田下河河口生态修复工程、应急池、围网工程、水源保护林工程、前置库湿地工程等, 通过这些措施, 点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而随着点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面源污染在水库总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 因此, 采取必要的生态修复工程, 以控制水库区域面源污染, 修复水库生态环境, 对水库显得尤为重要。

2.2 水库周边面源污染

(1) 水库周边村落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水库周边原有分布的村庄, 由于人口及工业规模呈增长趋势, 而该区域旧村管网建设尚不完善, 雨污尚未分流, 村庄内的固体污物, 大部分被清除, 但仍有部分固体污物积存于沟洼、隐蔽处, 由于水库周边无有效固定、拦截的“汇”景观区, 汛期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库, 对水库水质造成影响。

(2) 水库水域上方用地范围存在各种面源污染。通过调查发现, 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主要分布有花木场、鱼塘、菜地、经济果林、度假村等, 均是造成水库面源污染的主要策源地。其中经济果林所占用地比例高达到45.87%, 经济果林为保证其产品产出数量及质量, 果林下方地表植被常年被清除干净, 农药残渣、未消化完成的化肥、地表垃圾、各种污染物及流失的水土, 均随着降雨径流直接进入库区水体;加之周边山体自然植被分布较少, 植被林向结构单一, 人工林树种老化严重, 涵养水源功能低下, 使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不能有效起到“汇”景观区。此部分为水库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大量的营养物质未被截留, 直接进入水体, 为藻类及水草繁殖提供了原料, 降低了水库水质。

(3) 水库河口渔业养殖以及水库周边经济林作物的大量种植, 使得湖滨带生态结构有所破坏, 失去了具有天然缓冲及屏障作用的湖滨湿地及大量水生植物群落, 导致水库区域水生生物种类稀少, 种群结构单一。

2.3 基于“源-汇”理论的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

通过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水源周边进行水源林改造建设, 尽可能增加周边林地、灌丛、草地等“汇”景观的数量, 并不断改善“汇”型景观的质量, 提高养分在景观单元上的吸收量, 控制富余养分进入水源地, 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以达到减少“源”的量, 从而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2.3.1 水源保护林建设原则

水源保护林是设置在水源补给地区和水域周围的森林系统, 其功能的发挥需具备多样的植被结构, 通过系统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固定阻滞面源污物和消洪补枯的生态效能。因此, 在营造西丽水库水源保护林时, 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水源保护区不同立地类型和生境条件, 分区布置针对性改造、防治措施。

(2) 适地适树、群落稳定原则。树种生物、生态特性均应符合项目区立地条件要求。尽可能选择岭南地区优良乡土树种, 树种抗逆性强, 以增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3) 植物配置多样性与混交性原则。增加植物组成, 形成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水源保护风景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的复杂性。

(4) 营造“保护水源目的树种+原生本底树种”模式的复合型特色水源林。建群种与伴生种配置, 使营造后的林分结构不仅具有明显优势的建群种, 还体现“小群落、大混交”的林相景观, 即景观和生态效益均能得到突出。

(5) 适度规模, 分期实施原则。同类别植被类型的改造, 需分块布置不同的建设模式, 应分块实施。

2.3.2 水源保护林措施布局

根据对西丽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保护区内可实施范围面积为342.56hm2。为改善水源区植被群落结构、提升水源林“消洪减枯、固定阻滞面源污物、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 本设计主要从以下10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1) 果林改造区:27.82hm2。此类图斑主要集中水库周边, 植被主要为荔枝或龙眼, 树下基本无植被覆盖, 且经营性果林需要经常施肥、打药和除草。措施:退果还林, 保留现有荔枝树, 对现有荔枝林进行砍枝, 同时在荔枝树中间补植乔木绿化, 地表横向每隔50布设一条10m宽草带, 起到初期隔离过滤作用;草种选用百喜草, 此草为深根性、茎粗壮高大的草本植物, 能有效起到固结地表, 隔离过滤作用。树种选择木荷、阴香、枫香、高山榕、凤凰木、土沉香、南洋杉、观光木、羊蹄甲、石栗、深山含笑、珊瑚树等适应本地的观花、观叶乡土树。

(2) 花木场改造区:7.94hm2。主要集中在水库至西侧道路之间, 为经营性苗木生产基地;经营性花木场为保证苗木的成活及效果, 需要进行施肥、打药。措施:清理现有场地设施, 保留地表植被, 补种水源保护林树种, 并加植景观性树种。选树种选择蓝花楹、假苹婆、红花紫荆、火焰木、细叶榄仁、凤凰木、红椎、海南杜英、大头茶、火力楠。

(3) 人工林改造区:7.71hm2。主要集中在大坝两侧, 植被为相思林及桉树林;此类树群种单一, 老化严重, 且地被植物稀少;改造方式为间伐现有桉树及马占相思林, 保留部分树龄较小乔木及地表灌草, 补植其他阔叶乡土树种及灌木, 丰富植被组成。树种选择潺槁树、枫香、降真香、火焰木、细叶榄仁、凤凰木;灌木选择野牡丹、桃金娘及栀子。

(4) 菜地治理区:18.03hm2。此类图斑主要集中在较缓得山谷底部及水库周边低洼处, 地表植被主要是农作物。补种阔叶林及灌木, 并撒草籽绿化。树种选择香柏、刺桐、红花紫荆、火焰木、细叶榄仁、凤凰木、珊瑚树、三叶木、蓝花楹、黄槐、土沉香、小叶榕、羊蹄甲、珊瑚树、广玉兰;灌木选择野牡丹、桃金娘及勒杜鹃。

(5) 鱼塘改造区:6.06hm2。主要集中在水库库尾, 现状鱼塘周边长有野生芦苇及茅草。措施:利用库尾几处鱼塘, 种植水生乔、灌、草植物, 通过植物吸收、过滤外界来水进入水库。树种选择三角枫、黄槿、水榕、水杉、水翁、竹子;池塘内种植挺水植物群落, 物种主要选择水葱、风车草、菖蒲、茭白、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

(6) 消涨带治理区:33.14hm2。现状水库常年变动的范围27~29m, 此区域部分裸露, 并种植有白千层及水杉, 水杉长势较差, 白千层近水区域有倒伏现象。措施:根据水库周边不同消涨区地形, 布设耐水淹的乔灌草, 并辅助生态带进行治理。树种选择水榕、水翁、水蒲桃、黄槿、刺竹、水松、三角枫。

(7) 隔离带建设区:25.90hm2。建设经过区域现状植被有果林、人工林、菜地等, 措施在一级围网内侧及库区消涨带外侧各布设10m宽乔灌草隔离过滤带。乔木选择选择阴香、槁树、蓝花楹、雨树、刺桐。

(8) 生态果园封育区:213.54hm2。位于水库西侧, 区域内均为成年林, 长势较好, 林下地被基本无植被。为南山荔枝生产基地。措施:对现有果园进行封育管理。

(9) 防火带建设区:2.42hm2。建设区域主要为人工林及果林。措施:在山脊线上5m范围内种植2排防火性能较好树种。树种选择杨梅、木荷、火力楠。

(10) 生态草沟:主要设置在水库消涨带上方的隔离带外侧;通过开挖草沟作为水域上方区域内周边初雨的收集系统, 草沟底部以及靠水库一侧设置有碎石垫层, 小雨通过垫层的过滤渗透入库, 中雨通过草沟收集进入复合湿地处理后入主库, 大雨通过草沟漫流进入水库。草沟植物种植以两耳草、结缕草、麦冬草等草本植物为主。

4 结语

在防治面源污染、保护水质的研究中, 主要控制的关键过程就是养分的流失。从“源”中流出的养分若能进入周边的“汇”型结构的景观中, 被“汇”型景观所固定, 可使养分的输出量大大减少。基于这一理论的调控, 通过分析水源保护区内各种景观类型在养分流失中的作用, 进行“源”“汇”景观分类, 再通过调控的手段来控制水源地的面源污染, 改造建设具有一定成效的“汇”性景观结构, 是较为系统、全面、节能的调控技术。“源-汇”理论在防止面源污染的应用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在城市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之中也可借鉴、运用。

参考文献

[1]贺缠生, 傅伯杰, 陈利顶, 等.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及控制.环境科学, 1998, 19 (5) :87-91.

[2]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报, 2006, 26 (5) :1 444-1 449.

[3]刘芳, 沈珍瑶, 刘瑞民.基于“源-汇”生态过程中的长江农业非点源污染.生态学报, 2009, 29 (6) :3 271-3 277.

[4]韦薇, 张银龙, 基于“源-汇”景观调控理论的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途径.中国园林, 2011, (2) :71-75.

[5]赵俊杰.面源污染控制的前置库生态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5.

[6]张俊云, 周德培.厚层基材喷射植物护坡植物选型设计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4) :163-165.

创新淮安水源地保护具体路径探讨 篇8

1 淮安市水源地保护现状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地, 与连云港、南京、盐城、扬州等城市毗邻, 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员。淮安水资源丰富, 境内年均降水量在900~1000m L左右, 境内水域面积约占到总面积的16%左右, 河流护坡星罗棋布, 京杭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河等九条河流贯穿全境, 区域内还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目前淮安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共确定了10个水源地, 包括二河淮安水源地、古黄河淮安水源地、古黄河淮阴水源地、废黄河涟水水源地、苏北灌溉总渠洪泽水源地、古黄河开发区水源地、里运河楚州水源地和淮河盱眙水源地等。从上述几个水源地整体水质情况来看, 都属于地表水Ⅱ、Ⅲ类水质, 符合水源地水质保护要求, 在检测指标方面, 淮安纳入p H值、总磷、氯化物、藻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 定期开展水质检测。为了确保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淮安市陆续制定出台了《淮安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淮安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条例, 这些制度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淮安市水源地保护工作的规范性。

2 淮安市水源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淮安水源地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既有的管理策略更是明显的不能够适应新时期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的需要,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淮安市水源地保护面临的典型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发展理念有待调整

从目前淮安市的发展理念来看, 经济增长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政府工作的中心依然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 环境保护工作让位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屡屡出现, 这给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目前淮安经济发展模式来看, 属于典型的粗放型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内在的冲突, 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建立在牺牲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 这种情况下必然会给水源地安全带来威胁。

2.2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淮安水源地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主要体现在对于区域范围内的污染企业监管不到位, 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 相关部门之间缺少通力合作, 导致了监管盲点, 给这些企业肆意排放各类污染物提供了空子, 且对于企业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不够严格, 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在处罚力度方面, 淮安对于环境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明显不够, 不能够对于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导致企业在污染方面不断违规, 影响到水源地安全。

2.3 预警机制尚不健全

水质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健康, 在水源地受污染概率不断上升的客观背景之下, 构建良好的预警机制对于淮安来说必不可少。目前在水源地保护预警机制方面, 淮安市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制定的危机处理预案不详细, 从水质检测到警情发布再到应急措施采取, 整个过程不太衔接, 其结果必然是一旦出现严重污染事件, 必然会给水源地保护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同时会导致供水危机的出现, 严重影响到居民用水安全。

2.4 公众监督明显缺位

紧紧依靠相关部门对于水源地保护进行监督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一些企业自然会在监管力量薄弱的地方违规排放各种污染物。公众监督可以有效的弥补相关部门监督力量存在的不足, 淮安没有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积极性, 公众普遍存在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 同时也缺少公众监督反馈渠道, 水源地保护没有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战争”, 从而影响到了水源地保护效果。

3 淮安市水源地保护策略创新探讨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发现, 淮安市水源地正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威胁, 现有的保护策略效果不够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水源地保护创新策略。

3.1 更新水源地保护理念

在水源地保护理念方面, 淮安市必须要树立正确理念, 平衡好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水源地保护工作。淮安要树立集约型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之上, 环境保护工作要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生产, 通过观念的转变, 来让环境得到更好地保护, 切实减轻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降低水源地面临的污染威胁。同时在组织建设层面要高度重视, 形成政府主导, 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卫生部门等有效协同的组织管理机制, 为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夯实组织层面的保障。

3.2 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

淮安市水源地保护要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各类污染物排放的重点企业加强监管, 设置专人或者远程监控措施来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对于企业超标排放进行严厉处罚, 让企业不敢抱着侥幸心理来排污。同时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推进生产工艺升级, 减少污染。针对生活垃圾污染, 淮安市要推动垃圾分类, 合理确定垃圾填埋点, 建设垃圾电站, 针对农药化肥污染,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 利用农技站来推广农业科技,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水源地的安全保护工作, 加强对于水源地、水厂等关键设施设备的安全巡查, 重点防止投毒、爆破等, 杜绝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域。

3.3 加强应急预警机制建设

淮安地处淮河下游, 水源地污染诱因非常多, 上游来水污染、船舶污染、废水污染等等, 这就需要水源地保护要构建完善应急预警机制, 设置完善可行的应急预案, 提升水源地污染应急保障能力, 在水源地受到污染的时候能够及时反应, 确保检测不合格的水不进水厂, 不达标的水不进管网。借助于预警机制建设, 可以有效地解决水源地保护的被动状态, 使得水源地保护可以主动出击, 为污染事件的应对赢取更多的时间。预警机制要做到检测装置的全天候、无简短, 监控的全方位、无空隙, 一旦出现环境危机, 水源地就能够提早进行准备, 有效地应对各种污染危机。同时还要注意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尽快形成“双重水源、双重保障”能力, 能够在水源地污染发生危机时有应急水源。

3.4 完善社会监督

淮安水源地保护要注重社会监督功能的发挥, 通过大力宣传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 让广大群众都能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勇于去监督各种环境污染行为。同时设置畅通便捷的环境污染举报渠道, 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 注意保护好举报人的信息, 对于群众的举报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从而给各种污染行为设置一张天罗地网, 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减少监管盲点, 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3.5 推行集中式水源地保护治理模式

淮安市水源地保护需要在水源地保护区域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力, 实施集中式的水源地保护治理模式, 划定最严格的水源地保护区保护范围, 对于重点水源保护区进行整体产业规划以及人口规划, 对那些带给水源地污染的企业进行整体搬迁, 一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内所有的污染源坚决取缔, 禁止水源地出现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尽量疏散核心水源保护区的人口, 减少各类生活垃圾、人为活动带给水源地安全的威胁。

水是人们生活必需品, 水源地保护与人们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这些年很多城市水源地屡屡出现的污染事件要求淮安水源地保护工作要高度重视,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借鉴其它地区在水源地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从制度建设、加强监管、应急机制、经济转型等方面不断创新, 从源头上解决好水源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确保饮用水质健康, 让居民能够喝到干净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淮安经济发展迅猛,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因为环境保护措施的相对滞后, 给水源地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以及挑战, 如何在新的时期创新水源地保护策略正在不断的考验着淮安政府决策者的智慧。本文对于淮安水源地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淮安水源地保护创新策略, 以期为该市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 确保饮用水质安全以及居民健康带来有益指导。

关键词:水源地,污染,保护,路径,淮安

参考文献

[1]周其春.关于淮安市北京路水厂废黄河水源地保护的思考[J].城市公用事业, 2013, (6) .

[2]闵毅松.淮安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 (5) .

论农村饮水安全及水源地保护办法 篇9

一、农村饮水的现状及问题

农村饮水主要的评价指标包含水量、水质、饮用是否方便和保证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更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农村供水保障水质安全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成的重要内容, 饮用水安全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饮用水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水质问题, 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工程供水水源和工程管护区没有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未能定期对水源地进行巡逻管护和对一些设备的管修和消毒处理;二是一些突发性事故造成的水源污染或分散区域内的地表水的污染,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剧, 饮用水问题已成为威胁农村居民生活安全的当务之急;三是干旱性缺水或是季节性缺水, 这一点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

二、造成农村饮水安全的原因

造成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源地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剧, 工业“三废”成为影响水源的主要因素;二是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大量、过量的使用化肥对地表水的污染相当严重;三是供水管理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资金投入力度还需跟紧;四是农村居民对用水安全意识不强, 在认识程度上存在偏差, 更不能有效地合理利用水资源。

三、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办法

㈠选择不宜被污染的水源地

水源一般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比较容易受到污染, 且净化水质的成本较高, 地下水水源易于防护, 卫生条件相对较好, 经济成本较低, 但地下水短缺或水中含氟铁等物质过高时水会出现苦咸等现象, 这样一来成本较高的地表水才会被无奈选择。因此,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单位要加强供水水源的有效管理, 对水源地进行定时巡逻维护, 并及时发现影响水源安全的主要原因, 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㈡严格把控水源工程关

供水工程开工前应建立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 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后再动工兴建。尽量采用全封闭式水源构 (建) 筑物, 生产建筑物外围3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任何生活建筑区或居民区、畜禽饲养场、渗水厕所、污水管道、垃圾堆放或粪便、废渣等。

㈢供水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供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供水单位应设置水净化、消毒设施, 在大型水厂或供水管理总站、分站建立常规水质检验室, 配备相应设备及检验人员, 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供水设备和消毒产品。

㈣强化检测检验制度

加强完善供水水源和供水单位的检验制度, 水源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为水源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水质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依据。同时通过加强行政监管, 强化县级以上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检测网络, 加强对水质的日常监测, 并配合卫生部门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 从而保证供水水质的安全。

㈤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制

农村的用水较为分散且形式多样, 如一些私自接水、窃水者, 拒不交纳水费者, 私自拆迁供水设施和损坏设备者, 在水源地保护区内擅自修剪构 (建) 筑物者,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者, 如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形都将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供水单位责令其限期改正, 还可采取停止供水、予以罚款等措施,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结语

上一篇:电气设备故障问题分析下一篇:生活垃圾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