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作用

2024-05-13

秸秆作用(精选七篇)

秸秆作用 篇1

北票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 但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仅占30%~40%左右, 大量的秸秆资源被浪费。大面积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是当前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最有效途径, 这样既做到物尽其用, 又美化了环境。

一、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就是利用秸秆切碎机, 将摘穗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均匀地抛洒于田间, 不经翻耕直接进行覆盖播种, 使秸秆直接还田或用犁将秸秆翻入土还田的一项机械化技术。多年的实践证明,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增产效果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农机化技术, 也是目前最简单、最实用的机械化技术之一。

二、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优势

1. 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生产率

采用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可一次性完成直立秸秆的均匀粉碎、抛洒还田,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劳动强度。大面积推广应用此项技术, 不但可以解放大批劳动力, 而且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大幅度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此外, 实施秸秆还田还可以防止秸秆焚烧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这样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又促进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2. 能够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实施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有机质含量。经过我们多年的试验证明, 实施秸秆还田一年后的土壤, 其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23%, 全磷平均提高0.03%~0.16克/公顷。连续多年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 既提高了磷肥利用率又补充了土壤中钾素的不足, 地力也可提高0.5~1.0个等级, 平均粮食增产达10%~15%。据测定:新鲜玉米秸秆含氮0.48%、磷0.38%、钾1.67%, 还含有硅、钙、镁等微量元素, 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后相当于每亩施标准氮肥20~30千克、标准磷肥12~15千克、钾肥30~45千克。碎秸秆腐烂分解后, 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左右, 明显培肥了地力。

3. 增强了地块的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

实施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 保持耕层蓄水量, 土壤含水量可提高2%~4%, 渗水率提高40%~50%, 有效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抗旱减灾, 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涵养水源, 增强了抵御干旱的能力。

4. 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

秸秆还田后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 为提高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试验表明, 采用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肥效全、肥力作用时间长, 可使作物产量增产8%~15%。

5. 能够降低作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秸秆还田对土壤的作用(推荐) 篇2

本学期我选修了土壤生态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平时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本门课程中秸秆还田这一部分的看法和认识。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但是如果使用的方法不恰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现象。

那什么事秸秆还田呢?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还田数量较多,一般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

直接还田

1、秸秆还田的数量。无论是秸秆覆盖还田或是翻压还田,都要考虑秸秆还田的数量。如果秸秆数量过多,不利于秸秆的腐烂和矿化,甚至影响出苗或幼苗的生长,导致作物减产。过少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一般以每亩200千克为宜。

2、配合施用氮、磷肥。新鲜的秸秆碳、氮化大,施入田地时,会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现象。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养分。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肥料,补充土壤中的速效养分。

3、翻埋时期。一般在作物收获后立即翻耕入土,避免因秸秆被晒干而影响腐熟速度,旱地应边收边耕埋,水田应在插秧前15天左右施入。

4、施入适量石灰。新鲜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机酸,对作物根系有毒害作用。因此,在酸性和透气性差的土壤中进行秸秆还田时,应施入适量的石灰,中和产生的有机酸。施用数量以30-40千克/亩为宜,以防中毒和促进秸秆腐解。

堆沤还田。有病的植物秸秆带有病菌,直接还田时会传染病害,可采取高温堆制,以杀灭病菌。

作物秸秆要用粉碎机粉碎或用铡草机切碎,一般长度以1-3厘米为宜,粉碎后的秸秆湿透水,秸秆的含水量在70%左右,然后混入适量的已腐熟的有机肥,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浆或塑料布盖严密封即可。

过15天左右,堆沤过程即可结束。秸秆的腐熟标志为秸秆变成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很脆容易破碎。腐熟堆肥料可直接施入田块。

目前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可分为5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焚烧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就是把作物收,获后的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耕地,直接翻压在土壤里。这样能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充分的保留在土壤里,但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如下:

1、由于秸秆还田量过大或不均匀易发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秆转化的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所以一般每亩秸秆粉碎翻压还田不超过300公斤,最多不超过500公斤,否则,会影响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及作物产量。因此在秸秆直接还田时,一般还应适当增施一些氮肥,缺磷的补施磷肥,但这样又会增加秸秆还田的成本,有时农民也不乐意。

2、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适时灌水,或用石硫碾压,使土壤与种子接触紧密,能够正常发芽。或者是加大粉碎细度,最好达到3.5厘米以下,但这样就会增加能耗,加大成本。

3、易发生病虫害。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4、目前我国农村的耕作制度,不适合大面积的机械作业,农民都是一家一户,土地面积小,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还推广不开,小面积的秸秆机械还田成本高,农民不易接受而且技术不成熟,在晴朗干燥的天气作业造成黄土飞扬、尘埃满天的污染。

秸秆覆盖还田

这种方式就是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在地表。这样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但是这样会给灌溉

带来不便,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播种。这种形式只适合机械化点播,但目前缺乏此类点播设备,这种方式有时也比较适宜干旱地区及北方地区,进行小面积的人工整株倒茬覆盖。

焚烧还田

秸秆经焚烧,有效成分变成废气排入空中,大量能源被浪费,剩下的钾、钙、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可以被植物利用,并且在燃烧过程中杀死了虫卵、病原体及草子。但是焚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时影响交通及百姓生活,已成为一大公害。我们坚决采取措施禁止焚烧。

过腹还田

这种形式就是把秸秆作为饲料,在动物腹中经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像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外,其余变成粪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无副作用。而秸秆被动物吸收的营养部分有效地转化为肉、奶等,被人们食用,提高了利用率,这种方式最科学,最具有生态性,最应该提倡推广。但目前过腹还田推广的深度、广度是远远不够的。

秸秆还田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消耗能量,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促进农业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也应受到充分重视。秸秆还田补充了土壤养分。作物秸秆含有一定养分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和灰分元素,既有较多有机质,又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如果把秸秆从田间运走,那么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物仅有10%左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那么,只有通过施肥或秸秆还田等途径才能得以补充。秸秆还田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土壤微生物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分解土壤有机质和净化土壤的重要作用。有机物的合成由植物叶绿素来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则由微生物来完成。秸秆还田给土壤微生物增添了大量能源物质,各类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也相应增加;实行秸秆还田可增加微生物18.9%,接触酶活性可增加33%,转化酶活性可增加47%,尿酶活性可增加17%。这就加速了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物质养分的转化,使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也有所提高。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产生的纤维素、木质素、多糖和腐殖酸等黑色胶体物,具有粘结土粒的能力,同黏土矿物形成有机与无机的复合体,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土壤容量减轻,增加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改善秸秆还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农业发达国家都很注重施肥结构,如美国农业化肥的施用量一直控制在总施肥量的1/3以内,加拿大、美国大部分玉米、小麦的秸秆都还田。作物所吸收的氮主要来自

土壤中的原有氮素。来自化肥的仅占23%-24%。这说明即使施用化肥,土壤有机物对作物生长仍是最重要的。所以,秸秆还田是弥补化肥长期使用缺陷的极好办法。土壤理化性状。

秸秆作用 篇3

一、试验目的

为了对比不同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的腐熟效果,以及对后茬作物水稻的增产效果,特设置本试验。

二、材料与方法

1. 供試材料 供试秸秆腐熟剂为“微力特”有机物料腐熟剂和有机废物发酵菌曲,供试水稻品种为徐稻5号(在当地种植全生育期158天,属粳型常规水稻)。

2.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选在邳州市岔河镇岔河村具代表性的稻麦两季方正田块,田面平整、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其种植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在小麦收割后,田间待处理的秸秆分布均匀,各小区量基本相同,还田方式为机械粉碎旋耕还田,并且各处理的秸秆含水量基本一致。

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无秸秆还田区为处理1(CK1),全量秸秆还田区为处理2(CK2),全量秸秆还田区+“微力特”有机物料腐熟剂为处理3,全量秸秆还田区+有机废物发酵菌曲为处理4,设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30米2,完全随机排列,每小区间用塑料布筑埂相隔。不同腐熟剂的亩用量均为2千克。

4. 后茬作物种植管理 试验田栽植水稻5月2日采用肥床旱育技术育苗,6月17日人工定植移栽,亩栽2.2万穴,整地时亩施45%(15-15-15)施可丰三元复合肥40千克,按测土配方施肥要求进行。返青期亩施尿素15千克,栽植后亩用2%乙·苄进行土壤封闭除草,于7月20日防治稻飞虱、8月10日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其他如灌溉、除草、防病治虫等田间管理措施与大田一致,按高产栽培要求进行,并保持各处理间农艺措施一致。及时记载农事操作,包括供试水稻品种、播栽期、栽插方式、栽插密度、施肥情况(日期、种类、数量、方法等)、水浆管理、病虫草防除、化学调控剂的使用等。观察记载水稻生育进程和生长状态,不同处理苗情、病虫害发生、倒伏等情况调查,其中,茎蘖动态主要记载茎蘖数,高峰苗前每周调查1次,高峰苗后每10天左右调查1次。水稻收获前进行田间测产,每小区采集5株样品,进行室内经济性状考察。水稻收获时各小区单打单收,计算产量。

5. 秸秆腐熟剂使用方法 按说明书要求每亩用2千克。

6. 植株检测 试验前采集前茬小麦秸秆样品用于化验,定期测定秸秆腐熟程度。

7. 土壤检测 在小麦秸秆采样的同时采集供试田块0~20厘米土层土壤样品进行记载、化验(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水稻收获后取土测定各小区土壤的上述理化指标。

三、结果与讨论

表1、2、3的试验结果表明,亩产量以处理4(全量秸秆还田区+有机废物发酵菌曲)最高,为560.68千克,以处理1(无秸秆还田区)最低,为513.16千克,两者相差47.52千克;处理3(全量秸秆还田区+“微力特”有机物料腐熟剂)亩产量为555.93千克,位居试验小区第二位,较处理4低4.75千克。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用腐熟剂和发酵菌曲的秸秆腐熟速度较快,腐熟后养分比对照有所提高,而且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全量秸秆还田区+有机废物发酵菌曲使用效果略优于全量秸秆还田区+“微力特”有机物料腐熟剂。由此可见,推广应用秸秆腐熟剂和发酵菌曲,能够提高秸秆还田利用率,同时可有效地遏制秸秆焚烧现象,保护生态环境。

秸秆还田方式及作用 篇4

一、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

1. 堆沤还田

利用秸秆制作堆肥、沤肥、沼气肥, 或采用微生物腐熟发酵剂生产秸秆腐熟肥。利用秸秆堆肥、沤肥或作沼气肥都是传统的制肥方法。秸秆发酵腐熟效果好, 生产的肥料有机物含量高, 但集中堆沤劳动量大, 与目前农村劳力缺乏相矛盾。采用微生物腐熟发酵剂亦可生产秸秆肥, 在田间挖沟、挖坑或集中堆制秸秆, 拌入腐熟剂, 秸秆腐熟快、腐熟完全, 施用方法是整地前将腐熟秸秆均匀撒施田间翻入土壤。同时, 秸秆不必运出农田, 减少劳动量, 节约运输费用, 也解决了堆肥、沤肥又脏又累的实际问题, 是一种较好的秸秆还田技术。蔬菜生产用的生物反应堆技术也是利用微生物腐熟剂使秸秆还田的好方式。

2. 过腹还田

秸秆可作为畜、禽饲料,排出粪便作为肥料还田。过腹还田以青贮和黄贮秸秆饲料为主,在集中养殖的畜牧小区可贮存和消化大量的玉米秸秆。此外,在某些地区利用秸秆制酒,酒糟喂牛,牛粪再经集中堆沤腐熟后做为有机肥施用,使秸秆间接大量还田。

3. 秸秆直接还田

收获后可将秸秆粉碎或残留高茬或整秆深埋垄沟内还田,每亩秸秆还田量300~500公斤。整秸秆覆盖还田在农田或果园内均可采用,覆盖量以每亩500公斤左右为宜。

4. 燃后草灰还田

秸秆做为能源,燃烧后的草木灰收集贮存可以还田,是补充农田土壤钾素的有效措施。

二、秸秆还田的作用

1. 平衡土壤养分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中摄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促进自身机体的形成。当作物完成生命周期后,含在秸秆中的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等大、中、微量营养元素,还田后又归还到土壤中去,为下茬作物提供营养元素。无论直接或间接还田,秸秆中养分利用的形式从古到今在生物界一直进行着,尤其大量投入化学肥料后,这种循环被大大扩展了。秸秆的生物量越来越大,归还土壤后对矿质营养元素补充量大而全。

2. 补充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是耕地地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土壤保肥保水性能高、通气性好的地块,有机质含量都高。所以,培肥地力最根本的措施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秸秆富含有机物质,堆沤、过腹和直接还田都是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最好办法。一般地块,连续还田3年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增加0.08%以上,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耕地地力。

3. 提高微生物活性

秸秆直接还田后,新鲜碳源物质大量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大量增殖,还田时结合施用一些速效氮肥,微生物增殖量更大。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增加,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和矿质养分转化,进入土壤的有机质能使土壤结构变得更好,土壤理化性状更佳,肥力更高,耕地生产能力更大。

4.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效应

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水分供应。旱地秸秆覆盖能降低耕地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降水的径流损失,有利于土壤水源的涵养。这种方式在辽宁省降水量低的辽西地区应用效果更好。一般秸秆的覆盖量每亩地可在500公斤即可。

5. 改善农产品品质

秸秆作为一种营养元素全、养分供应时间长的有机肥料投入土壤中,对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有明显作用。同时,秸秆还田后,土壤结构改善,水分充足,化肥的利用率也会增加,可少施一部分化学肥料,减少过量偏施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可称为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廉价及环境友好型肥料,明显增强作物抗旱性。

秸秆作用 篇5

每到农业收获季节,“村村点火,田田冒烟”,已经成为我市不少地方令人头痛的一道“风景”,对此,群众每年都有投诉,环保部门处理起来十分困难。仅靠强行“禁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为秸秆找到出路,解决由于秸秆焚烧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实现变废为宝,是各级政府应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宣传。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更是能源供需矛盾下的一种新机遇。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解决农村地区的生活用能和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从技术角度入手,加快综合利用。一是大力推动秸秆在农业上的循环利用。大力推动秸秆就地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保护耕地、改良土壤的做法;鼓励推广利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方式生产优质饲料以降低养殖成本,维护农业安全;引导扶持农户自主经营,利用秸秆生物转化食用菌及编织、固化等投资少、易掌握、见效快的技术发展秸秆副业。二是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以吉象为产业化龙头。三是依托江陵生物质电厂项目,拉动秸秆的综合利用。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应形成由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综合利用项目产业化,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良好。

玉米秸秆还田的意义、作用与效果 篇6

一、玉米秸秆还田的意义

目前, 我市多数地方对玉米秸秆还田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误区, 认为要想多打粮食, 必须大量使用化肥。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但从长期发展角度看, 是只顾眼前, 不顾长远的短视行为。农业生产上, 虽然靠多投入化肥, 每年也能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粮食, 但这是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过高地增加投入成本, 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最后的结果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另外, 农民越来越多地使用和依赖化肥, 使土地的“胃口”越来越大, 不多下化肥, 就不多打粮食, 最终将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缺乏, 地力下降, 产出能力低下。

梨树县盛产玉米, 是吉林省黄金玉米带的主要地段。按照农业部的要求, 每年将1/3左右的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 那么每年就可以少投入1/3的化肥, 节省成本1/3, 不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还可收到巨大的生态效益。

二、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效果

1.培肥地力

根据梨树县的历史纪录, 玉米秸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中的活性物质, 改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从而改变土壤中腐殖质的组成状况。一是使土壤中的速效物质提高。据测, 使速效氮提高0.013%, 速效磷提高3.9%, 速效钾提高11.3%。二是有机质含量提高。资料记载, 连续多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 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9%~0.15%。三是土壤容重降低, 达到0.04~0.05 g/cm3。四是土壤孔隙度增加, 为3%~6%。

2.恢复地力

(1) 含养雨水。

由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 使土壤中的溶质减少, 土壤透气透水性加强, 增强了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据资料表明, 玉米秸秆还田后可使0~20 cm的土层以内的水分含量提高1.11%;20~40 cm的土层以内的水分含量提高1.57%。

(2) 消除板结。

玉米秸秆还田后的腐烂, 使土壤中的阳离子代换量提高, 总孔隙度加大, 团粒结构增强, 物理性状改变, 使土壤保持住了疏松状态, 消除了土壤板结现象。

(3) 增加地温。

根据测定, 有机质的增加, 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增强, 使土壤温度相对提高, 苗期测定可提高7.5 ℃。

3.减少劳作

利用专门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直接还田或用玉米收获机收获后直接还田, 都省去了人工的割、扒、捆、运、垛等工序, 减轻了农民秋天繁忙的劳作之苦。

4.节本增收

(1) 据农业专家人员推算, 如果每亩地有500 kg玉米秸秆还田, 相当于施于土壤中40.5 kg的复混肥。玉米秸秆还田数量的多年增加积累, 使土壤肥力提高, 减少了化肥的用量, 也相当于每亩减少化肥投入费用97.2元。

(2) 由于玉米秸秆还田后, 使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积累逐渐增多, 肥力增强, 还田的地块与未还田的地块相比, 每亩增产玉米6%~10%, 三年后可增产15%左右;低产地块可增产30%左右, 每亩增加收入75~150元。

三、小结

玉米秸秆还田的方法、作用和效果 篇7

一、玉米秸秆还田方法

1.秸秆还田深埋法

该种方法主要技术措施是在玉米成熟摘穗后, 使秸秆保持原有状态, 采用大型拖拉机配带高柱深耕犁, 直接将作物秸秆顺垄向翻埋入土, 实现秸秆整秆还田作业, 然后冬浇或镇压, 第二年春天进行旋耕或重耙、精播, 完成配套作业。操作的工艺路线是:摘穗 (秸秆站立) →深耕 (还田) →冬浇 (镇压) →旋耕 (重耙) →机械播种 (施肥) 。

2.整秆地表覆盖法

这种方法属于保护性耕作法的一种。主要技术措施是将玉米秸秆割倒后, 摘穗运走, 使秸秆均匀平铺于地表越冬 (第一年需将土地平整) , 第二年春播时, 使用3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带2BMZF-2型或2BMZF-4型纯免耕专用播种机进行作业, 一次完成切割、拔禾、开沟、播种 (施肥) 、覆土、镇压作业, 播后进行化学药剂灭草作业。这种方法实现精播, 播后不间苗、不铲趟, 苗期生长后期结合行间深松进行追肥。

3.秸秆直接粉碎翻埋法

在玉米收获时, 利用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或者小型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将秸秆直接撒在地表上, 随后用大型拖拉机配带悬挂犁或旋耕机进行深翻或旋耕作业, 并做到随翻 (旋) 随镇压, 达到播前状态。

4.秸秆粉碎地表覆盖法

将用粉碎机粉碎好的玉米秸秆在已播后的地表进行覆盖, 使秸秆自然腐烂于地表。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 操作不便, 应用很少。

5.收获高留茬覆盖法

这属于一种新式保护性耕作法。在收获时将玉米秸秆割去剩余部分大约为整秆的1/3, 一般留茬高度在30~40 cm, 秋天整地, 使根茬越冬, 春天风大时, 地下部分固土, 地上部分挡风, 降低风速, 抵制浮尘或扬沙。该方法一般用于玉米宽窄行种植, 其操作技术工艺路线是:播种 (施肥) →镇压→药剂灭草→深松深追肥→防病防虫→人工收获高留茬。这种种植方法技术性较强, 要求高, 其宽窄行种植是:宽行80 cm (休耕带) , 窄行40 cm (生长带) , 宽窄行交替种植, 实现了轮作休耕, 使玉米边行优势增加, 通风透光增强, 光合作用增大, 为玉米高产打下基础。

二、玉米秸秆还田作用

1.可培肥土壤

根据几年的秸秆还田试验情况,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 能增加土壤活性物质, 改善土壤中腐殖质的组成状况,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速效物质提高, 土壤中的速效氮提高0.013%, 速效磷提高3.9%, 速效钾提高11.3%;二是有机质含量提高, 实验表明, 玉米秸秆连续三年还田,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9%~0.15%;三是土壤容重降低, 数值达到0.07~0.15 g/cm2;四是土壤孔隙度增加, 为3%~6%。

2.可恢复地力

(1) 涵养水分。

由于土壤有机质增加, 使土壤中溶质减少, 土壤透气透水性加强, 增强了抗旱保墒能力。实验证明, 玉米秸秆还田后可使0~2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提高1.17个百分点, 20~40 cm土层提高1.57个百分点。

(2) 增加地温。

据测定, 有机质增加, 土壤中微生物活动能力增强, 使土壤温度相对提高, 苗期测定可提高7.5 ℃。

(3) 消除板结。

还田后的玉米秸秆腐烂后, 使土壤总孔隙度加大, 团粒结构增强, 物理性状改变, 保持住了土壤的疏松状态, 消除了板结现象。

3.减少劳作

由于使用机械收获, 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 省去了捆、装、运、垛等多项人工工序, 大大减轻了秋天紧张的劳作之苦。

三、玉米秸秆还田效果

上一篇:特大型综放工作面下一篇:WebQuest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