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2024-05-18

小柴胡汤(精选十篇)

小柴胡汤 篇1

关键词:眩晕病,小柴胡汤

1 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

小柴胡汤由柴胡、党参、半夏、黄芩、大枣、甘草、生姜组成, 主治少阳证, 口苦, 咽干, 目眩,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食, 心烦喜呕。其中“目眩, 喜呕”, 即眩晕病主症。眩晕病的发生多因于痰, 故丹溪云:“无痰不作眩”, 但单一的痰尚不足以致眩, 需与上逆之气相伴方可为病, 而痰的形成, 气之上逆为少阳不和, 肝脾不调, 胆胃不安所致, 如情志忧郁, 肝胆疏泄失常, 横逆乘脾犯胃, 以致脾运不健而聚湿生痰, 胃失和降则其气上逆, 有形之痰随无形之气上扰清窍遂发眩晕。或邪袭少阳, 少阳属胆, 邪袭其地必及于肝, 进而影响脾与胃。脾运失司而生痰, 胃失和降而气逆, 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痰气扰及清窍则头目晕眩。由此可见少阳证实包括了今之眩晕病, 虽病因有情志忧郁与外邪入侵之异, 但症状相同, 病机一致。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症在伤寒论的原文中涉及的症状广泛, 随证加减变化灵活, 不苛求所有症状具备。如《伤寒论》中所述“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 足见小柴胡汤治疗眩晕病实乃仲景立论制方原意。

2 典型病例

(1) 李某, 男, 50岁, 干部。3d前因感冒而寒热交作, 头痛、身酸楚, 服用西药后好转。即日上班便感胸闷不适, 旋即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恶心、呕吐。就诊时病者卧床不能动, 双目紧闭, 睡卧侧身或睁眼则眩晕呕吐加剧。舌质淡红, 苔薄白微腻, 脉弦滑。诊断:眩晕病。证属肝脾不调, 胆胃失和, 痰气上扰清窍。治以疏肝利胆佐以扶脾, 降逆化痰兼以和胃, 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g、黄芩20g、半夏20g、党参15g、茯苓20g、陈皮20g、藿香20g、刺蒺藜15g、大枣15g、甘草5g、生姜15g1剂, 少量频服。服药后呕吐止, 头晕目眩好转, 能下床走动, 但转身掉头过快尚眩晕。服药见效, 上方去藿香加天麻15g, 继进两剂而愈, 数年未见复发。

(2) 陈某, 女, 70岁。因逢70寿辰, 应酬接待亲朋庆贺、连日操劳烦扰, 突发头晕目眩不能站立, 站立则眩晕加剧而呕吐频发。举家惊慌不已, 急请西医诊治, 遂以654-2针10mg、安定针10mg分别肌肉注射;5%糖盐水500mL、三磷酸腺苷二钠40mg、维生素C针2g;5%糖水500mL、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3d, 因效果欠佳而转中医治疗。就诊时病者仍头晕目眩, 卧床不能站立, 起立则眩晕加剧, 恶心、呕吐, 脘闷不思食, 稍食则脘闷不舒更甚, 舌质淡红, 苔薄白而润, 脉弦细。诊断:眩晕病。证系脾虚肝郁, 胆胃不和, 痰气上逆, 清窍不利。治以疏肝健脾利胆, 调气化痰和胃, 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g、黄芩15g、半夏20g、党参15g、茯苓20g、陈皮20g、藿香15g、天麻15g、刺蒺藜15g、大枣15g、甘草5g、生姜15g水煎服。一剂后眩晕明显好转, 知饥思食, 脘腹舒畅, 服药效佳。原方不变, 继进两剂而愈。

3 笔者体会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黄芩清热利胆, 疏肝既可利胆, 利胆又有助疏肝。肝郁得疏则木能达土, 胆腑通利则气不犯胃, 肝脾调畅, 胆胃安和则气机升降复常。党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 顾护中州使运化得健而断生痰之源,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又化已生之痰。加茯苓、陈皮、藿香则调气化痰和胃之功更著, 增天麻、刺蒺藜则疏肝抑木止眩之能益强。全方配伍精当, 切中病机, 方药对症, 用治眩晕, 故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佘滟, 何进德.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眩晕症160例[J].河南中医, 2009 (9) :89~90.

[2]王和清.小柴胡汤证探析[J].河南中医, 2007 (2) :77.

[3]刘英锋, 张光荣, 黄利兴.小柴胡汤“一方多证”现象辨析[J].河南中医, 2009 (3) :105.

小柴胡汤古方新用 篇2

【关键词】小柴胡汤/治疗应用

小柴胡汤系和解剂中的和解少阳剂,适用于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由于少阳病邪不在肌表,又未入里,而是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治疗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唯有和解之法最为适宜。我在临床以本方为主用于内、外、妇、儿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1慢性丙型肝炎

王山军,男,56岁,于2011年8月2日初诊,主诉:乏力1月,加重伴身目俱黄1周。患者自诉于就诊前一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口苦咽干,食欲减退,身目俱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白腻,脉眩,当时未引起重视,自己购买“建脾丸,建胃消食片”口服后无任何效果,并以上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双侧巩膜轻度黄染,肝脏于右肋缘下2CM可触及。质中,余(-)。肝功示:谷丙转氨酶206U/L,谷草转氨酶80U/L,总胆红素88UMMOL/L,直接胆红素23UMMOL/L,间接胆红素62UMMOL/L,HCV-RNA阳性,抗-HCV阳性,诊断:慢性丙性肝炎,病机归纳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经溢肌肤,下注膀胱,故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热盛津伤,故发热,口干渴而苦,大便秘结,肝旺乘脾,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全身失于濡养,故全身疲乏无力。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方药如下:

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0G,人参6G,甘草9G,大枣5枚,茵陈30G,山栀子15G,大黄6G,板蓝根15,虎杖15G。

水煎分服,共服15剂后,患者自诉口苦咽干,身目俱黄明显好转,但仍全身疲乏无力,故去大黄,加黄芪继续服用10剂后上症消失。复查肝功正常,但HCV-RNA阳性,抗-HCV阳性,半年后患者随诊时自诉无特殊不适,肝功正常。

2产后发热

王卢燕,女,30岁,2010年11月5日就诊,产后发热,自汗出,餐后热甚汗多,口苦咽干,不欲饮食,恶露未净,小腹隐痛,大便难,乳汁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眩数。诊断:产后发热,病机归纳为:产妇分娩耗气伤血,呈多虚多瘀的特点。气血虚弱,虚阳外越,则发热,气虚血瘀,营卫不调,故自汗出,气血不足,固摄失损,故恶露不净,小腹隐痛,又因汗出过多,伤津化热,热扰肝胆,胆热上蒸,热灼津液,故口苦咽干,不欲饮食,予以小柴胡汤和解清热,益气扶正,调达升降,宣通内外,令气血充盛,气机畅通。方药如下:

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人参6G,甘草6G,大枣5枚,生姜6G,当归9G,瓜蒌9G,天花粉10G,麦冬9G。

水煎分服,患者共服三剂后,自诉发热、汗出,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完全消失。

3感冒

韩玉美,女,26岁,2012年3月19日就诊,主因“鼻塞头痛5天,伴咳嗽,发热2天”.于入院前5天因受凉后出现鼻塞头痛,恶风畏寒,肢节酸痛,手足酸软,咽痛,头痛,就诊前2天出现咳嗽,咳痰,无汗,发热,体温高达38、5℃,脉浮紧,苔薄白。诊断:风寒感冒,予以小柴胡汤加减。病机归纳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腠理内闭,则恶寒、发热、无汗,因感于寒,故恶寒重而发热轻,风寒外袭体表,络脉气结则肢节酸痛,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俱为表寒之象。处方如下:

柴胡9G,黄芩12G,半夏9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6G,荆芥10G,防风10G,前胡10G,桔梗6G,橘红9G,桂枝9G,羌活9G。

服五剂后诸症消失。

4慢性胆囊炎

王蓝虹,女,40岁,2011年10月8日就诊,主因“间歇性右胁疼痛3年余,加重伴黄染1周”。患者自诉于就诊前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胀痛拒按,急躁易怒,胸闷口苦,泛恶欲呕,厌食油腻,身目黄染,小便黄赤,苔黄腻,脉眩数。当时诊断急性胆囊炎,予以抗感染、消炎利胆治疗好转。但自此之后,每遇饮食不慎、情绪激动后右胁疼痛。此次于就诊前1周因饮食不慎出现右胁下疼痛,身目黄染,小便黄赤,口苦,厌食油腻。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双侧巩膜轻度黄染,肝胆区叩击痛,莫菲氏征阳性。初步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肝胆湿热型)。病机归纳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胁络失和,则胁痛不已,热壅气滞,故灼热胀痛,急燥易怒。湿热阻中,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呕,苔黄腻,厌食油腻,皆为湿热偏重,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而见面目黄染,身黄溲黄,脉眩数为肝胆实热之象。方药如下:

柴胡10G,黄芹10G,半夏9G,甘草6G,大枣5枚,川楝子12,香附6G,茵陈18G,郁金18G,山栀子12G,枳壳9G,木香9G,连翘15G,蒲公英15G。

服用15剂后,以上病症基本缓解。

5小儿痄腮

患儿王东东、男、3岁,2011年4月12日就诊,主诉:右侧腮部耳前肿胀疼痛2天,加重伴发热1天。患儿父母代诉患儿于就诊前2天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右侧腮部耳前肿胀疼痛,于就诊前1天相继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2℃,故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T:38.5℃,右侧腮部耳前局部肿胀界限不清,色苍白,皮温不高。初步诊断:急性腮腺炎(大头瘟)。病机归纳为:因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风热疫毒壅结于上,则头面红肿胀痛,温毒郁于肌表,卫气失和,故发热。治以清热解毒,疏散风邪。方药如下:

柴胡3G,黄芹3G,人参2G,甘草2G,大枣2枚,连翘6G,僵蚕2G,玄参3G,板蓝根6G,桔梗2G。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篇3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病程较长, 容易发作, 临床常见上腹痞满、纳呆咽干、呕恶口苦等, 与少阳证侯相符, 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疗效可靠。例:患者, 女, 58岁, 2000年5月2日初诊, 主因干呕纳呆1个月就诊。患者时时干呕欲吐, 腹胀纳呆, 头晕乏力, 舌质红苔白厚, 脉弦。曾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 纵观脉证属小柴胡汤证, 处方:柴胡24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枳壳6g、白术10g、茯苓15g、竹茹10g、焦三仙各15g、甘草6g。药进3剂, 诸症平复, 纳食增加, 后予小柴胡颗粒, 以善其后。

2美尼埃病

美尼埃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病症之一。此病反复发作, 患者颇为痛苦, 用西药治疗虽可缓解一时, 却很难根除。因此病以眩晕、呕吐为主症, 符合小柴胡汤证, 故给予小柴胡汤治疗而获良效。例:患者, 女, 65岁, 2001年4月8日初诊, 患者眩晕、呕吐, 如坐舟船之中, 伴口苦耳鸣, 不能进食, 舌红苔白, 脉弦滑。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4g、半夏10g、黄芩10g、太子参10g、枳壳10g、竹茹10g、茯苓15g、白术30g、泽泻30g、焦三仙各10g、甘草6g, 水煎服, 每天1剂。3剂后, 眩晕未发作, 又服数剂以资巩固, 随访数天, 未见复发。

3口苦症

口苦, 是临床上常见症状。笔者曾遇数例患者, 症以口苦为主, 无其他明显不适, 各种现代医学检查亦未见阳性发现。因其以口苦为主症, 无证可辨, 符合小柴胡汤的主症之一, 故用小柴胡汤治疗收良好疗效。例:患者, 男, 30岁, 2002年2月初诊, 常感口苦, 饮食无味, 舌质淡红, 苔白, 脉弦。以小柴胡汤原方予之, 1剂见效, 3剂后口苦消失。

4周期性发热

临床上常可见到一些无名发热症, 定时或不定时发热, 呈周期性, 查不出任何原因, 故定为神经性发热, 用西药治疗多不见疗效, 或热退后又作, 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收佳效。例:患者, 女, 46岁, 2004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常于午后发热, 体温达38℃左右, 持续发热1h, 于服退热药或喝热水后汗出而解, 第2天或隔天又发热, 已达月余, 经查肥达-裴反应为阴性, 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发热证, 试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 处方:柴胡24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青蒿15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甘草6g, 水煎服, 每天1剂, 服3剂后, 发热未发作, 又服6剂, 病告痊愈。

5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属中医之淋证, 临床除膀胱刺激症之外, 还常见寒热往来之证, 故用小柴胡汤加清热利湿之品常能取得良好疗效。例:患者, 女, 32岁, 于2005年6月22日初诊。患者寒热往来, 尿频、尿急、尿痛、腰痛乏力, 头晕纳差,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 诊为“热淋”, 属太阳少阳合病之证, 方用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4g、黄芩10g、半夏10g、太子参10g、扁蓄10g、瞿麦10g、竹叶10g、公英30g、甘草10g, 水煎服, 每天1剂, 服药3剂, 诸症减轻, 又服3剂, 诸症消失, 化验尿常规正常。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篇4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伤寒论;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01-03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Xiaochaihu Decoction

GONG Ji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20000,China

Abstract: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Xiachaihu decoction come out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They have many similar parts in pathogenesis,primary syndrome, the use of herbs, the way of decoction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s,etc,although they they may be quite different in primary symptom.So the paper put forward such a new point that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s changed from Xiaochaihu decoction and discuss it from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the decoction of herbs,pathogenesis,primary syndrome,herbs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s.This fully reflects theflexible way of ZHANG Zhongjing exploring nature from the phenomenon.This way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add and subtract with the certificate in clinical.

Keywords:Banxia Xiexin Decoction; Xiaochaihu Decoction;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dd and Subtract with The Syndrome; Flexible Use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皆是出自《伤寒论》的现代临床常用方,但在很多教材中因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未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初学者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而探知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将从伤寒原文、病机主症、应用、药物组成、煎法来探析两方的关系,从而揭示仲景在《伤寒论》中从现象中探本质、灵活善变的遣方用药原则,对理解和运用临床方药随证加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探析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

11 小柴胡汤之变方——半夏泻心汤 原文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原文149条主要辨小柴胡汤误下后的三种转归以及治疗,其一为复与柴胡汤,其二为大陷胸汤,其三即为该条文重点引出的半夏泻心汤。从条文中可以看出疾病最初“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乃邪入少阳,应属小柴胡汤证而医者误用他药引起的变化[1]。既然是由小柴胡汤证发展而来,半夏泻心汤的药物又与小柴胡汤高度重合,那么张仲景在选方用药是否是直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得来的呢?若是按此思路推断,大陷胸汤同为变证也应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可实际上两者的药物却无一相同,这又该如何解释?

如若从病机以及病势来分析,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病机分析:大陷胸汤,“心下满而硬痛”为水热互结于胸膈,治宜泻热逐水破结,显然小柴胡汤的功效已不适合;半夏泻心汤,“满而不痛”为寒热错杂、中焦痞满、升降失司(脾寒胃热、胃不弱肠不足),治宜寒热同调、散结消痞,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达枢机的治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也正因此《方剂学》将两者同归于和解剂类[2]。病势分析:大陷胸汤满而痛,半夏泻心汤满而不痛,在病势上前者明显重于后者,因此后者由于病势较轻在选药仍可以沿用小柴胡汤,而后者病势较重,小柴胡汤中的药物已经无法满足则需要重新选药。故从经文的联系上,可推出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变方的观点。

12 病机主症及应用 原文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经文例举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小柴胡汤证的主症,充分应证了其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之病机。

原文149条中可知半夏泻心汤证乃小柴胡汤证误下导致少阳邪热乘虚内陷,致寒热互结,脾寒胃热升降失司,而成心下痞。以心下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为主症(痞、呕、利三大主症)。

“满”是痞证的主要特点之一,那么小柴胡汤主症中所提胸胁苦满之“满”是否与之相同呢?在此只能说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描述患者满闷的自觉症状,都可以算作“痞”,不同点在于两者病位不同:一个病在胸胁另一个则在心下。

两方单独应用时所治疾病也有相同,如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胆囊炎、慢性乙型肝炎等。此外,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合用化裁以治疗各种胃脘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也同样取得很好的疗效[3-4]。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在病机、主症、应用上的相同之处,都可以用来论证本文的观点;而不同之处也可以通过从疾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分析得出半夏泻心汤证乃小柴胡汤证基础发展而来的观点。

13 药物组成 半夏泻心汤中药物:黄连、干姜、黄芩、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

小柴胡汤中药物:柴胡、生姜、黄芩、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

从药物组成来看,半夏泻心汤可以是直接由小柴胡汤易柴胡为黄连,易生姜为干姜而来。这样的观点是否成立呢?接下来就从两者用药的不同以及相同之处分别论证。

小柴胡汤证中有“心烦喜呕”症状,则以生姜半夏为伍和胃降逆止呕,并取生姜走表之性以引邪达表;方中柴胡为君,性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柴胡与黄芩相伍一散一清、升降并用、邪正兼顾乃和解少阳之基本配伍。半夏泻心汤则将小柴胡汤的生姜换干姜,此做法是根据疾病的病机而做出的选择即取干姜走里且可驱里寒的功效特点,而相比之下生姜为解表药功在发汗且可引邪达表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的脾寒之根本;方中以黄连代替柴胡,则是以黄连与黄芩相伍泄热开痞、降泻心火,而不取柴胡之和解枢邪的功效。加减药物之后,半夏泻心汤之半夏、干姜与黄芩、黄连配伍则达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功,体现舍性取用的配伍特点[5]。从以法统方的角度来说,通过小柴胡汤简单加减后得到的半夏泻心汤,其治法与病机完全相应。

小柴胡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两者病机中都有脾胃失和、升降失司,因此半夏泻心汤保留有人参、大枣、炙甘草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如此分析之后,半夏泻心汤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直接加减而来的是可以说得通的,而仲景的思路也可由此推测一二。

14 去滓再煎 《伤寒论》原文中两方的煎法同为“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纵观全书,使用“去滓再煎”[6]的方剂共七首: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到底什么是“去滓再煎”?张仲景又为何要对这七首方剂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呢?

所谓“去滓再煎”是用水煮中药待煎至总量一半时,去滓,后再继续煎至四分之一,通过此法可以达到和解少阳、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效果,故多用于治疗虚实并见的病证。

单纯从方剂的命名可将上述七首方简单分为以小柴胡汤为代表及在其基础上加减的方剂、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治疗痞证的方剂。这样一来使用该煎法的方剂只有上述两类。

然而,后世学者对张仲景为何要使用去滓再煎法持有不同的观点。

最为常见也是目前各大教材所接受的观点——调和药性。去滓再煎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煎药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药物溶出量、加大调和药味的效果。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既然是调和药性以助和解之功且多用于和解剂,那么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柴胡桂枝汤,同样和解表里则也应用去滓再煎的煎法,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该观点也并不是无懈可击。还有其他很多观点,但每种观点都可举出一些例子来反驳。那么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张仲景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小柴胡汤使用去滓再煎法后疗效更佳,便在写《伤寒论》时将小柴胡汤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记录其中,而在遇到半夏泻心汤证病人时发现其与小柴胡汤病证有相通之处,在“病症相应,药证相应”的指导原则下对小柴胡汤的治疗思路的做出调整,原方药物基础上加减药味便有了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的后期整理时研究半夏泻心汤证后将之归类于痞证。这样一来,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的,同属一源,便直接沿用了去滓再煎的煎法。这样既能解决后世医家对该法的争论,也可以证明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的观点。

2 探讨临床方药随证加减

21 随证加减 临床治疗的疗效往往与医者选方用药的精准有着密切联系,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素以辨证为核心。如果辨证不清,组方思路、用药再精准也无法取得临床预期的疗效,此则体现了辨证的重要性。因此临床医家临床用药多以“随证加减”为首要指导原则。

“随证加减”并不是意味着随意加减药味,而依然要遵循“主证不变主药不变”的基本方法。以《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为例加以说明。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在此证的基础上若见“项背几几,反汗出”则加葛根,达升津舒经之效;若肌表不和,痰饮咳喘者,则加厚朴、杏仁,达降逆平喘之效;若因误下而兼见胸满,则去芍药,以解肌散邪。此外随证加减也包括药量、剂型的变化。

22 灵活运用 “随证加减”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浓重的一笔,在临床用药的指导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临床上有很多医者以此为终身奉行之圣,恪守于此,此种想法便不可取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揭示了阴阳互根,万物消长的原理。遣方用药“随证加减”本身并没有错,以此为指导原则也没有错,但物极必反,若过分拘泥该法而不知灵活变通便有失偏颇。只要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过程,有时运用“随症加减”也未尝不可。即善从现象探求本质、灵活善变的思想,此则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上文中对于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两者关系的论证过程更能体现这一观点,若是仲景一味拘泥于随证加减的原则,那么两种不同的证是不可能采用同样的方的。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但同样有人提出:体无常规,言无常宗,物无常用,景无常取。灵活善辨才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

3 结语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同为千古名方,也为后世临床之常用方。通过从伤寒原文、病因病机及运用、方药组成、煎法(去滓再煎)四方面探析两方之间的关系,可初步证实半夏泻心汤确实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的观点。深入了解两方之间关系后,在今后的临床中无论是对两方各自单独加减还是合方加减应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论证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变方的观点,更能揭示《伤寒论》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而仲景本人更是善用从现象中探求本质、灵活变通的组方用药之法,这对临床医者对随证加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赛美,李宇航. 伤寒论讲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7-184.

[2]李冀. 方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0-68.

[3]戴海东,郑孟林,张正才. 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 浙江中医西结合杂志,2012,20(12):775.

[4]高海,刘茂祥.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反流性胃炎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7):34.

[5]吕俊秀.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差异比较[J]. 中医临床研究,2014,8(18):21-22.

[6]刘金星,刘伟. 小柴胡汤[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30-40.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兼表证1例 篇5

患者张某, 女, 36岁, 受风寒出现头痛头晕, 口苦咽干, 胸胁痞满, 不欲饮食, 身痛四肢痛, 咳嗽, 脉弦紧, 舌苔微黄。辨证诊断为少阳病兼表证, 处方:柴胡、党参、半夏、黄芪、川芎、白芷、防风、羌活、杏仁、冬花、天麻、菊花各10g, 细辛、生姜、甘草各6g, 大枣6枚煎服, 每日一剂。

服用上方三剂后, 症状有所减轻, 但有胃脘部饱满痰多。本方取半夏加瓜蒌、贝母、橘红、桔梗各10g。

服用二剂后, 症状基本消失, 仍有胃脘部饱满, 消化不好。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神曲、枳壳、焦山楂、麦芽、鸡内金各10g。服三剂后, 所有症状均消失。

2 讨论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名方, 由柴胡、党参、半夏、黄芩、生姜、甘草组成。柴胡味苦微寒, 少阳主药, 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 能健脾和胃, 以散逆气而止呕。甘草, 以补正气而和中, 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 则营卫争, 用姜之辛甘, 以和营卫。《伤寒论》曰, 伤寒五六日, 寒热往来, 胸胁痞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胸中不烦热或渴或不渴或腹中痛或心下痞鞭,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自身微热或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 篇6

1辨证施治

本病是本虚标实的少阳阳明合并证,病位主要在胃肠、肝胆。

1.1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阳明,益气生津润肠。

1.2方药组成:

柴胡、黄芩、党参、大枣、生姜半夏、干草。

1.3加减运用

1.3.1新产恶露未尽,有腹痛表现者,原方加川芎、当归、红花、玄胡、香附以和血祛瘀,行气止痛。

1.3.2欲饮水、便干甚难下者,原方去半夏,党参倍量,加花粉,以生津润肠,行气通便。

1.3.3外有微热,恶寒,原方加桂枝、白芍以解肌和营。

1.3.4不食不饮,动不安者,原方去半夏,加砂仁、山楂、陈皮芳香化湿,行气宽胸。

1.4.5气促突喘,颈项不灵者,原方加拮梗、葛根,宣通肺气,清心解肌。

1.4.6小便不利,原方加茯苓、泽泻以渗利尿液。

2疗效判定标准

2.1痊愈:

服药1~2剂,大便滋润,精神食欲均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消失。

2.2有效:

服药2剂后,临床病理症状有所改善,仍需继续治疗者。

2.3无效:

小柴胡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76例,均满足卫生部制定的咳嗽变异型哮喘诊断标准[2],且1周内未接受其他任何药物或物理等治疗,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排列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研究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19~58岁,平均31.1±2.4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3.5±0.9年;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0~57岁,平均32.3±1.2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6±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

给予服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其组方为:黄芩、赤芍、白术、柴胡、丹参各14g,法半夏、生姜各10g,党参20g,炙麻黄和炙甘草各9g,细辛6g,茯苓15g,大枣12g;身体虚弱者加麦冬、玄参各14g;痰液黄稠者加桑白皮15g、竹茹10g;气血不足者加黄芪31g;血瘀者加红花4g、桃仁8g。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服用,共治疗60天。

1.2.2 对照组

温水服用茶碱缓释片(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298)0.1g,每天2次;氯雷他定片(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402) 10mg,每天1次;持续服用60天。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咳嗽症状全部消失,无任何复发现象;有效:患者咳嗽症状有效改善,复发间隔越来越长,复发次数越来越少;无效:患者咳嗽症状无任何改变,或出现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2%;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发病机理尤为复杂,目前临床治疗依然处于初期阶段,按照该病的临床症状将其划分到咳嗽的治疗领域,当根据现代医学的理论治疗该病时,又需要与哮喘相联系。因此,当前大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咳嗽变异型哮喘与肺、脾的功能缺失具有密切关系,宿痰内伏、脾虚湿蕴为主要原因,外邪触动伏痰,郁于肺经,痰气夹风搏结于气道,肺失宣降是该病的患病机理,如按照化痰、止咳、平喘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可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大量无效的情况。本研究采用加味小柴胡汤调和脏腑功能、疏利气机、扶正透邪、轻清疏达,方中生姜、半夏具有辛温通降之效;柴胡、黄芩苦寒清透;赤芍、丹参可活血;细辛、麻黄则宣肺化痰饮;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其余药物均可健脾益气,不仅能够和解透邪、调和营卫,更具有补脾益肺、宣肺化痰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2%(P<0.05)。由此可见,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著改善咽痒、咳痰、气急等症状,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疗效。方法:将76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服用茶碱缓释片(0.1g,bid)、氯雷他定片(10mg,qd),研究组则服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60天后评定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2%(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咳嗽症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咳嗽变异型哮喘,加味小柴胡汤,疗效

参考文献

[1]邓宝平.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145-146.

小柴胡汤 篇8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Agilent 1100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四元泵和自动进样机;梅特勒AE-200天平;Qualitative A质谱分析软件。

1.2 试剂

原料药材于本地药店购买。对照物分别为柴胡皂苷、黄芩苷、人参皂苷Rg1、甘草苷、麻黄碱、姜辣素, 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甲醇、甲酸为色谱纯, 水为超纯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溶液制备

参照《伤寒论》中的配比, 将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加10倍量水, 文火煎2h, 取汁, 过滤;残渣加8倍量, 再煎1.5h, 取汁, 过滤。合并两次滤液, 浓缩至100%, 备用。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Symmetry Shield C18 (4.6mm ×250mm, 5.0μm) , 流动相为乙腈-0.01%磷酸溶液, 流速为1mL/min, 检测波长为251nm, 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μL。

2.3 对照品标准曲线建立

精密称取柴胡皂苷、黄芩苷、人参皂苷Rg1、甘草苷、姜辣素对照品各6mg, 置于100mL容量瓶中, 加入少量甲醇溶解, 定容至刻度。 分别取2mL上述溶液, 加甲醇定容至50mL容量瓶中, 静置后取上清液过滤, 备用。分别吸取上述溶液2、4、6、8、10、12μL进样, 测定峰面积积分值。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 峰面积积分为纵坐标Y, 各对照品的标准曲线如表1所示。

2.4 精密度实验

取样品溶液适量, 稀释10倍, 重复进样测定6次, 每次10μL, 记录各成分色谱峰面积, 柴胡皂苷、黄芩苷、人参皂苷Rg1、甘草苷、姜辣素峰面积RSD分别为0.20%、0.17%、0.21%、0.27%、0.35%、0.22%,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 稳定性实验

取样品溶液适量, 稀释10倍, 分别于放置1、3、24、48h后进样10μL, 测定峰面积积分值。柴胡皂苷、黄芩苷、人参皂苷Rg1、甘草苷、姜辣素峰面积RSD分别为0.10%、0.21%、0.18%、0.20%、0.25%、0.12%, 表明各样品溶液在48h内性质稳定。

2.6 回收率实验

取已知各成分含量的样品溶液适量, 加入柴胡皂苷、黄芩苷、人参皂苷Rg1、甘草苷、麻黄碱、姜辣素标准混合溶液10mL, 进样测定各成分峰面积积分值, 代入标准曲线方程, 计算各成分含量。结果表明, 柴胡皂苷回收率为99.40%, 黄芩苷为94.98%, 人参皂苷Rg1 为96.17%, 甘草苷为98.20%, 甘草苷为96.11%, 姜辣素为93.20%, 均符合药典要求。

3 讨论

小柴胡汤由七种生药组成, 成分复杂, 主要含有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苯烷烃及氨基酸等化学物质。黄芩是方中的臣药,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3];甘草是佐药,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其含有的甘草酸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抗氧化、抗病毒、护肝利胆、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4]。

中药复方制剂成分鱼龙混杂, 一般的分离仪器难以对其进行分离和检测。HPLC常用于复杂样品 (如生物样品、中药) 的定性定量分析, 各成分能够较好地分离[5]。本研究结果表明, HPLC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 可用于同时测定小柴胡汤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Symmetry Shield C18 (4.6mm×250mm, 5.0μm) , 流动相为乙腈-0.01%磷酸溶液, 流速为1mL/min, 检测波长为251nm, 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μL。结果:建立了柴胡皂苷、黄芩苷、人参皂苷Rg1、甘草苷、麻黄碱、姜辣素的标准曲线, 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 可用于同时测定小柴胡汤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

关键词:小柴胡汤,HPLC,有效成分

参考文献

[1]石莹.HPLC测定小柴胡汤丸中黄芩苷的含量[J].中成药, 2007, 29 (7) :56-57.

[2]李成网, 李清华, 童玉新.HPLC法测定小柴胡汤滴丸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2, 8 (5) :19-20.

[3]赵白云, 朱臻宇, 王彬, 等.HPLC-DAD-TOF/MS法测定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黄芩苷和甘草酸的含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 (5) :527-530.

[4]刘晓帆, 娄子洋, 朱臻宇, 等.采用HPLC-TOF/MS对中药复方小柴胡汤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鉴别[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8) :941-946.

小柴胡汤 篇9

【关键词】 尪痹;中医药疗法;柴胡桂枝汤;经验;张荒生

张荒生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研究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笔者有幸成为其师承弟子,伺诊左右,得以体会其遣方用药之精微,受益良多。张荒生教授多年来善用经方治疗各种风湿病,尤其在尪痹的治疗上颇有特色,采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疗效显著。现仅就张荒生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痹经验,介绍如下。

1 湿热瘀阻证

尪痹在急性发作时,往往出现关节肿热疼痛加剧,甚至出现全身症状。这类患者在临床最为多见,每见此证,张荒生教授多用柴胡桂枝汤加白虎汤化裁治疗。

患者,女,46岁,因反复四肢大小关节肿热疼痛1年,加重1周就诊。近1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关节肿痛,以手指及腕踝关节为甚,在外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予以中西药物治疗,症状时有反复。1周前患者又发现四肢多关节肿痛,双腕、膝、踝关节肿热明显,掌指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关节灼热,周身畏寒,口干,烦闷不安,夜间疼痛明显,晨僵2 h;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生石膏(先煎)40 g、知母10 g、苍术10 g、黄柏10 g、青风藤10 g、忍冬藤30 g、连翘15 g、滑石(包煎)10 g、白茅根30 g、车前草15 g、全蝎10 g、地龙10 g、炙甘草6 g。

湿热瘀阻证型的尪痹,多表现为病情较重,疼痛明显,屈伸不利,关节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或有体温升高。张荒生教授认为,此证尤当重用生石膏,直折病势,视热邪之轻重,酌情调整生石膏的用量,可用至60 g或更大量。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其治疗湿热痹常用之品,连翘气味芳烈而性清凉,故气分之热皆能已,对于关节发热明显者尤为适宜。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畏寒但关节肿热明显,张荒生教授认为,畏寒并非虚寒之象,而是阳气被郁之征,不宜用乌头、附子温经散寒,当以利湿为要,需用滑石、车前草之属,湿邪去,阳气之郁散,畏寒自去。白茅根为张荒生教授喜用之品,不仅可利湿热,还可清血分之热,关节红热尤宜。

2 寒湿痹阻证

尪痹缠绵难愈,多因湿邪为患,痰湿体质的患者易发关节肿胀,往往关节发热不明显,张荒生教授习用柴胡桂枝汤合乌头汤化裁治疗。

患者,女,63岁,因关节疼痛5年,现加重1个

月就诊。5年前,患者关节疼痛,时有肿胀,近1个月来,关节肿胀加重,尤其以膝踝关节为甚,关节冷痛,活动受限,局部畏寒明显,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处方:柴胡10 g、桂枝10 g、白芍10 g、党参10 g、川乌(先煎)10 g、黄芪30 g、麻黄6 g、细辛3 g、干姜6 g、露蜂房10 g、大腹皮15 g、茯苓皮15 g、薏苡仁30 g、防己10 g、白术10 g、炙甘草6 g。

寒湿痹阻型尪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发热多不明显,患者畏寒症状突出,故用乌头汤温经散寒,利湿通痹。乌头为疗痹良药,对于关节畏寒的症状尤为适用,佐以麻黄、细辛、干姜疗效更显著。大量运用利湿化浊之品尤其是大腹皮、茯苓皮,薏苡仁性温和而化湿效佳,久用大量方见功效。白术健脾而化湿,黄芪益气而利水,脾土健运,标本兼顾,湿浊可消,关节肿胀易除。防己除湿而蠲痹,本方暗合防己黄芪汤之意,益气利湿,对于下肢关节肿胀尤其适用。乌头与半夏相反,故柴胡桂枝汤中的半夏略去不用。

3 痰瘀痹阻证

患者长期患病,关节肿胀反复发作,逐渐出现关节的变形,屈伸不利,生活能力低下,张荒生教授惯用柴胡桂枝汤合桃红饮化裁治疗。

患者,男,67岁,因关节肿胀疼痛变形20年就诊。近20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关节肿胀,后四肢关节逐渐出现变形,尤其以双手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为甚,双膝肿胀变形,活动困难;舌暗紫,苔白厚腻,脉沉细涩。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0 g、白芍10 g、党参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0 g、威灵仙10 g、胆南星10 g、白芥子10 g、全蝎10 g、蜈蚣2条、天龙10 g、黄芪15 g、青风藤10 g、炙甘草6 g。

关节肿胀变形是尪痹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预防关节变形是治疗的方向,一旦出现关节变形,如何阻止关节的进一步破坏是临床必须解决的问题。张荒生教授本着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的原则,扶正固本,化痰通络。此处之痰,非普通的痰浊,陈皮、竹茹不可化;而是顽痰,胶泥于经络关节,非南星、白芥不化。此处之瘀,非通常的瘀血,丹参、当归不可通;而是败血,瘀滞于肢节络脉,非虫蚁搜剔不去。张荒生教授在此证的治疗上注重虫类药物的运用,尤其是全蝎、蜈蚣为必用之品,通络效果好,止痛疗效佳,配合天龙、地龙、露蜂房亦可。

4 阴虚痹阻证

尪痹为反复发作性疾病,病程长,耗伤人体气血阴阳,久病患者多出现体虚的症状,其中阴虚痹阻的患者在中南地区较为常见,张荒生教授每用柴胡桂枝汤合清骨散加减治疗。

患者,男,56岁,因反复关节疼痛13年,低热3个月就诊。患者13年前出现关节肿热,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其后间断治疗。3个月前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体温波动于37.5~38.5 ℃,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入夜尤甚,手足脚心发热,易汗出,形体消瘦,心慌,舌红苔少,脉细弱。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0 g、白芍10 g、党参10 g、知母10 g、黄柏10 g、生地黄10 g、胡黄连10 g、银柴胡10 g、鳖甲(先煎)10 g、青蒿10 g、地骨皮10 g、秦艽10 g、桑椹10 g、石斛10 g、炙甘草6 g、大枣10 g。

尪痹患者病久,往往出现气血阴阳的虚弱,临证尤当细辨阴阳。南方患者因地缘所致,偏于阴虚者尤为多见。本例患者即为阴虚内热的证型,患者长期低热,耗伤阴液,故见形销骨立,五心烦热,故张荒生教授采用加减清骨散,滋阴清热。方中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善清伏里之热;青蒿、秦艽能宣热出于肌表;清骨蒸潮热,佐鳖甲滋阴潜阳,补益肝肾,又引诸药入里,加以桑椹、石斛滋阴之功益甚。张荒生教授强调,痹证本为阴邪,湿性较甚,滋阴的同时不可恋邪,用上方尤适于阴虚内热之痹证。

5 小 结

柴胡桂枝汤出于《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的治疗。张荒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感经方治疗风湿病疗效卓越,尤喜柴胡桂枝汤。张荒生教授深研146条,从 “肢节烦疼”悟得该方可治尪痹。考《说文解字》曰:“烦,犹剧也。”所谓烦疼,是言疼痛之剧烈。患者四肢关节疼痛难忍以致烦躁,说明邪气已由少阳“气分”进入少阳“血分”,气血痹阻以致“肢节烦疼”。小柴胡汤疏达气分,桂枝汤通行血络。柴胡桂枝汤既能解太少之邪气,还能理气机,通血痹,气血同调,实为治气血同病的良方。阴阳不和,正虚邪盛贯穿了尪痹各证型的病机。湿热瘀阻型为邪实盛为主的证型,故以驱邪为要,柴胡、黄芩仍嫌不足,又佐以白虎剂;同时本证还有营卫不和之症,畏寒、体虚,故用桂枝汤和其气血。寒湿痹阻证为正气不足,寒湿留滞,故予桂枝汤匡扶正气,柴胡剂则减黄芩,避其寒性,佐乌头剂温经利湿。张荒生教授指出,小柴胡汤中柴胡驱邪,炙甘草扶正,充分体现了该方正邪兼顾,调和少阳之意,临床去黄芩仍不离小柴胡汤的宗旨。痰瘀痹阻证及体虚痹阻均为尪痹日久,体虚驱邪无力,导致痰瘀阻滞经络,留于肢节。焦树德教授命名尪痹时,就抓住了该病日久出现的“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痹尪羸”的特点[1]。形气不足,故用柴胡桂枝汤通达血络,畅行气机,扶助正气,有利于尪痹的恢复。尪痹证延日久,正虚邪恋,瘀血痰浊交阻,留于肢节,如油入面,胶着难解[2]。张荒生教授多用虫类药物,通络搜剔,各证型均予选用,以提高疗效。运用经方不可拘泥于经方所述病证,应谨守经方立方之本,灵活化裁,方能治疗临床诸多疑难病证。

6 参考文献

[1]焦树德.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焦树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0.

小柴胡汤 篇10

本实验在临床疗效基础上, 将加味小柴胡汤复方视为整体, 按其不同化学物质类别提取分离为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酚酸类、皂苷类等物质部位[1];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动物实验模型, 以小鼠耳廓肿胀度和大鼠足趾肿胀度为考察指标, 对加味小柴胡汤及其各物质部位群进行了抗炎实验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 雌雄各半, 体质量18 ~ 22 g, 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许可证号: SCXK ( 鄂) 2008-0005; Wistar大鼠, 雄性, 体质量190 ~ 210 g, 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许可证号: SCXK ( 鄂) 2015-0018。

1. 2 药物与试剂

加味小柴胡汤处方药材 ( 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 ; 阿司匹林肠溶片 ( 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 140910 ) ; λ-角叉菜胶 ( sigma, 批号:1408463V) ; 二甲苯 ( 分析纯) ; 氯化钠注射液 ( 双鹤药业, 批号: 1504080801) 。

1. 3 器材

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 Metter Toledo A1204) 、直径6 mm打孔器、小鼠灌胃针头、大鼠灌胃针头、手术剪、100 μL移液枪、镊子、三通阀、10 m L注射器、5 m L注射器、1 m L注射器、橡胶管、2 m L刻度吸管、铁架台等。

1. 4 供试药物的制备

加味小柴胡汤全方水煎液的制备: 组成: 柴胡15 g、黄苓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生姜10 g、炙甘草10 g、干姜6 g、黄连3 g、白术10 g, 水煎煮提取、浓缩、干燥, 研磨成药粉; 称取药粉适量, 加水溶解, 配制成低与高浓度药液, 按生药量计为3. 25 g /m L、6. 5 g / m L。

挥发油物质部位药液的制备: 处方同前,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取挥发油适量, 加水摇匀 ( 加0. 8‰吐温80 助溶) , 配制成低与高浓度药液, 按生药量计为3. 25 g /m L、13 g /m L。

总多糖物质部位药液的制备: 按加味小柴胡汤处方比例称取除黄连外适量药材, 加水煎煮3 次, 合并煎煮液, 浓缩至适量体积, 少量多次加入95% 乙醇, 搅拌, 使药液醇度达70% , 静置过夜, 减压抽滤, 将醇沉物干燥, 得总多糖物质部位333. 2 g ( 13. 3% ) ; 取多糖干膏粉适量, 加水溶解, 配制成低与高浓度药液, 按生药量计为3. 25 g /m L、13 g /m L。

生物碱物质部位药液的制备: 取上述抽滤后滤液适量, 挥至无醇味, 用1 mol/L Na OH溶液调p H至10 ~ 11, 用等体积的氯仿萃取8 次, 合并氯仿萃取液, 减压回收氯仿, 得氯仿萃取物; 另按处方比例称取适量黄连药材, 用甲醇-盐酸 ( 100∶ 1) 超声提取30 分钟, 提取液回收溶剂, 与氯仿萃取物合并, 干燥, 得生物碱物质部位14. 55 g ( 0. 58% ) ; 取生物碱物质部位干膏粉适量, 加水溶解, 配制成低与高浓度药液, 按生药量计为3. 25 g /m L、13 g /m L。

酚酸类物质部位药液的制备: 将上述氯仿萃取后的水相用1 mol/L HCL溶液调p H至3 ~ 4, 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8 次, 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 减压回收乙酸乙酯, 得酚酸类物质部位29. 19 g ( 1. 17% ) ;取酚酸类部位干膏粉适量, 研磨, 加水溶解, 配制成低与高浓度药液, 按生药量计为3. 25 g/m L、13 g/m L。

皂苷类物质部位药液的制备: 将上述乙酸乙酯萃取后的水相用1 mol/L Na OH溶液调p H至中性, 用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8 次, 合并正丁醇层, 减压回收正丁醇, 得皂苷类物质部位90. 2 g ( 3. 61% ) ;取正丁醇部位干膏粉适量, 加水溶解, 配制成低与高浓度药液, 按生药量计为3. 25 g /m L、13 g /m L。

1. 5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

1. 5. 1 实验分组及给药取昆明小鼠112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14 组, 即模型组 ( 等体积生理盐水) , 阳性药物对照组 ( 阿司匹林: 0. 05 g /kg) , 全方水煎液低与高剂量组 ( 按生药量计为16. 25 g /kg、32. 5 g / kg, 相当于1 倍和2 倍临床给药剂量) , 各物质部位高、低剂量组 ( 按生药量计为16. 25 g /kg、65 g / kg, 相当于1 倍和4 倍临床给药剂量) 。每天灌胃给药1 次, 连续给药6 天。

1. 5. 2 实验方法末次给药1 小时后, 于各试验组小鼠右耳正反两面各涂二甲苯20 μL致炎, 45 分钟后脱颈椎处死小鼠, 用直径6 mm打孔器冲下左右耳同一部位的圆片, 于分析天平上称重[2]。

肿胀度= 右耳质量- 左耳质量

肿胀抑制率= ( 模型组肿胀度- 给药组肿胀度) /模型组肿胀度 × 100%

1. 6 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实验

1. 6. 1实验分组及给药取Wistar雄性大鼠112只, 分组同1. 5. 1, 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阳性药物对照组 ( 阿司匹林: 0. 075 g /kg) , 全方低与高剂量组 ( 按生药量计为11. 25 g /kg、22. 5 g /kg, 相当于1 倍和2 倍临床给药剂量) , 各物质部位高、低剂量组 ( 按生药量计为11. 25 g /kg、45 g /kg, 相当于1 倍和4 倍临床给药剂量) 。各组每天灌胃给药1 次, 连续6 天。

1. 6. 2 实验方法末次给药前, 分别在各试验组大鼠右后肢踝关节处作标记, 并测定给药前足趾容积, 末次给药1 小时, 分别于各试验组大鼠右后足掌心向踝关节方向皮下注射1% 角叉菜胶0. 1 m L, 致炎后1、2、3、4、5 小时分别测量各鼠右后足趾体积[3]。计算各鼠足肿胀度。

肿胀度= 致炎后足容积- 致炎前足容积

1. 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 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各指标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若方差齐性时采用LSD法, 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 T3 法。小鼠耳肿胀度, 大鼠3 小时、4 小时、5 小时足肿胀度数据资料组间方差齐性, 采用LSD法检验, 大鼠1 小时、2 小时足肿胀数据资料方差不齐, 采用Dunnett’s T3 法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结果

各组采用二甲苯涂于小鼠右耳廓使肿胀致炎, 15 分钟后均可见右耳廓明显红肿, 表明小鼠造模成功。供试药物抗炎实验结果表明, 加味小柴胡汤高及低剂量组、皂苷类物质部位高及低剂量组、多糖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模型动物的的耳廓肿胀度, 与模型动物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 0. 01) ,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酚酸类物质部位高剂量能明显抑制动物模型的耳廓肿胀度, 与模型动物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 0.05) ; 其他物质部位也具有一定抑制模型动物的耳廓肿胀效果。因此, 本实验结果表明, 加味小柴胡汤具有明显抗炎效果, 其主要有效物质部位群为皂苷类、多糖和酚酸类物质。研究结果见表1。

2. 2 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实验结果

各组大鼠于右后足掌心向踝关节方向皮下注射1% 角叉菜胶0. 1 m L, 1 小时后均呈现明显红肿, 各试验组大鼠足趾容积与造模前比较显著增大 ( P< 0. 01) , 表明大鼠足趾肿胀造模成功。供试药物抗炎实验结果表明, 加味小柴胡汤高及低剂量组、皂苷物质部位高及低剂量组、酚酸类物质部位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抑制大鼠足趾肿胀的药效作用, 与模型动物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 0. 01) ;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多糖物质部位能明显减轻大鼠足趾肿胀度, 与模型动物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其他物质部位也具有一定抑制模型大鼠足趾肿胀的药效作用。因此本项实验结果仍然表明, 加味小柴胡汤具有显著抗炎效果, 其主要有效部位群为皂苷类、酚酸类和多糖类物质。研究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代表方, 主治脾胃疾患, 沿用2000 余年, 经久不衰。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 以柴胡和甘草为小柴胡汤的核心药物, 方中其他诸药则可随症加减[4]。东莞市中医院周爱军主任医师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加味小柴胡汤临床经验方治疗慢性胃炎, 疗效显著。本研究在临床疗效基础上, 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对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进行抗炎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小柴胡汤具有显著抗炎效果。

中医复方的配伍协同作用是其临床疗效的优势和特色。本论文将加味小柴胡汤视为整体, 从中提取分离不同化学物质部位, 并通过药理筛选研究, 确定了该临床经验方的主要有效物质部位群为皂苷类、酚酸类和多糖类物质部位, 其余挥发油和生物碱物质部位具有一定抗炎作用, 但效果不明显。加味小柴胡汤中这些药效不明显的物质部位是否存在配伍协同的增效机制, 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成分配伍组方的协同作用[5]。

据文献报道[6,7], 幽门螺旋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本实验室前期对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进行了抗HP的实验研究, 具有明显抑制HP的药效作用[8]; 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剂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具有显著抗炎作用。前次研究结果认为, 加味小柴胡汤通过清除HP的途径发挥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剂直接通过抗炎效果发挥药效作用。综合分析本研究团队前后两次对加味小柴胡汤的研究结果, 为该经验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 其有效物质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对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进行抗炎活性实验研究, 确定其有效物质部位群, 以期阐述其药效物质基础, 为该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 将加味小柴胡汤复方视为整体, 采用系统溶剂法将其提取分离为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酚酸类、皂苷类等化学物质部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抗炎实验动物模型, 对该方剂及其各物质部位进行抗炎实验研究。结果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与模型组比较, 全方高及低剂量组、皂苷部位高及低剂量组、多糖部位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 (P<0.01) ;酚酸类物质部位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 (P<0.05) 。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与模型组比较, 全方高及低剂量组、皂苷部位高及低剂量组、酚酸类物质部位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地减轻大鼠足趾肿胀 (P<0.01) ;多糖部位高剂量组能显著减轻大鼠足趾肿胀 (P<0.05) 。结论 确定了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的抗炎作用, 从而为该临床经验方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了现代药理学实验依据。

关键词:加味小柴胡汤,有效物质部位群,抗炎

参考文献

[1]王明军.试论现代中药衍生的“有效部位配伍”新药模式[J].中国中医药结合杂志, 2008, 28 (1) :73-76.

[2]徐小龙, 卢杰, 余建强, 等.醋制老瓜头镇痛抗炎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7) :221-225.

[3]黄斌学, 黄增琼, 许小林, 等.乌桕叶提取物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 2004, 26 (6) :476-479.

[4]刘思毅, 袁红霞.从药到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方证辨析[J].天津中医药, 2014, 31 (8) :504-506.

[5]刘新军, 苏式兵.中药及其成分配伍组方的研究方法探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 7 (7) :601-605.

[6]陶景德, 谢瑞华, 王少峰, 等.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5 (4) :12-14.

[7]谢兆兰, 周立云, 王明林, 等.慢性胃炎病人血清Cag A抗体和胃黏膜炎症活动性及Hp密度检测[J].齐鲁医学杂志, 2014, 29 (1) :40-42.

上一篇: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下一篇:江苏泰州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