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划分

2024-05-04

知识划分(精选九篇)

知识划分 篇1

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表征

所谓陈述性知识, 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主要以命题和图式两种形式表征, 前者用于表征小的意义单元, 后者用于表征较大的有组织的信息组合.它是用来描述世界, 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数学学科的定义、定理、法则等都属于这类知识.比如: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 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大于F1F2)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 (-x) =f (x) , 那么函数f (x) 叫偶函数等.

2.程序性知识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表征

所谓程序性知识, 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 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它是一种技能型知识, 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 主要以产生式来表征, 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是数学学科中的技能性知识, 比如: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根据“斜二则”画法规则画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利用“向量法”求二面角等.

3.策略性知识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表征

所谓策略性知识,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其实质是一套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知识, 是如何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技能.就数学学习而言, 根据题设信息和解题策略合理地调用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就是策略性知识的一种体现.

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虽然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对知识的一个划分, 它们确实代表了三类不同的知识, 但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概念, 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第一, 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 以命题及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技能性知识, 以产生式来表征;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知识运用的知识, 与技能相比, 它是在概念和规则掌握的基础上, 将概念和规则合理地运用于与原先的学习和练习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中去的知识, 这种运用是一种对内调控的技能, 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 它也是以产生式来表征的.

第二, 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 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 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动态的知识, 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合理提取和科学应用.

第三, 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 是一个有意的过程, 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 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策略性知识激活的速度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它需要一个分析辨别的过程.

在很多认知活动中, 三类知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过程中, 最初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 只是在大量练习之后程序性知识才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 而策略性知识则是在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涉及的概念和规则一般都带有很高的概括性, 在应用时有很大的灵活性, 必须随对象和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要使这样的规则支配自身的认知行为, 提高自身认知活动的效率, 不可能经过短时期的训练与教学就能收到广泛的迁移效果, 而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练习与应用的过程.当然, 学习者所掌握的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会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三、认知学派“知识划分”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1. 正确引导理解记忆, 牢固掌握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是用来描述世界, 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主要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因此, 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其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 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这就要求在进行定义、定理、法则等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时, 不但要根据学情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新知产生的必要性及来龙去脉, 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 准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明白知识应用的条件, 还要帮助他们及时地把新知合理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让知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分类清晰的网络结构, 使得某信息与其他相关信息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将信息保存于网络结构中, 以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知识互换并提供检索路线.

比如, 学生比较熟悉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有定义法、图象法、直接法、复合函数法, 但学了导数后, 因为所学内容比较丰富, 导数法判断单调性作为导数众多应用中的一种, 学生往往不能立即归到判断单调性的方法结构中去.教学时, 就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将原认知结构激活, 把这种新方法纳入其中, 并明确其适用的一般情境.又如刚刚学过了立体几何, 判断“线线垂直的方法”结构中, 学生最熟悉的是以下知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90°、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而平面几何的相关内容虽然重要, 却因学过的时间较长而逐渐淡忘, 作为线线垂直判定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它们及时激活并补充进来, 以便在需要时毫不费力地提取使用, 如全等或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

2. 合理实施技能训练, 准确把握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技能型知识, 它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因此, 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心理过程是先习得相关知识的陈述性形式, 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 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然后, 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各种变式练习, 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 并在必要时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 以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这告诉我们,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法则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让学生准确理解法则的内容上, 要在学生掌握法则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法则进行解题实践, 训练、巩固应有的技能.

比如, 进行“有理数四则运算”教学, 仅仅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会根据法则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培养运算技能.这种技能, 不经过适当的解题实践是无法形成的.又如, 利用三垂线定理画二面角的平面角, 从操作程序上看, 很简单, 不外乎三步:第一步, 从构成二面角的一个面内的一个点引棱的垂线;第二步, 从该点引对面的垂线;第三步, 该点与两个垂足连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则顶点在棱上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如果学生仅仅掌握这些, 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题训练, 当这个二面角为常规位置时, 学生或许还能解决, 但当给出的二面角不是以常规位置出现时, 如图形以横的、斜的或倒的形式放置时, 学生就不知所措了.

3. 科学安排解题实践, 有效提高应用知识策略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知识运用的知识, 它是在概念和规则掌握的基础上, 将概念和规则合理地运用于与原先的学习和练习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中去的知识, 这种运用是一种对内调控的过程, 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 它也是以产生式来表征的.策略性知识习得的过程与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过程相似, 都是经过陈述性知识阶段、策略练习阶段和策略自觉运用阶段.这就告诉我们, 一方面, 学生精确地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并使之高度概括化、结构化, 是促进知识迁移和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 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一种条件, 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只能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为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新概念、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作业.因此, 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地选编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并能揭示教材内涵的练习题, 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应用知识和策略解决问题的实践, 培养、训练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求证:

分析一从“化同”的角度, 根据“同型”策略, 有如下解决方法.

证法1 (局部化同———分子化同) :

由cosx≠0, 知sinx≠-1, 所以1+sinx≠0, 于是

证法2 (局部化同———分母化同) :

证法3 (整体化同———分子、分母同时化同) :

证法4 (整体化同———左右两边都化为的三角函数) :

分析二从“化简”的角度, 根据“就简”策略, 有如下解决方法:由于左右两边都比较简单, 不好化简, 所以对欲求证的式子进行变形, 化为求证:, 从新的求证式的左边入手化简.

证法5 (先等价变形, 再化简) :

分析三从“分析与综合”的角度, 根据“执果寻因”策略, 有如下解决方法:要证, 只要证 (1-sinx) (1+sinx) =cosxcosx, 即1-sin2x=cos2x, 这是显然成立的.从而有如下解法.

证法6 (分析与综合) , 证法略.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地选编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题目.从这里可以看出, 策略的不同, 解决方法就不一样.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 适时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策略进行解题实践, 通过解题实践, 让学生发现不同策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以便养成自觉地选择最优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不断提高应用知识的策略水平.

教案:利用语法知识,划分文言句式 篇2

教 案

教学目的

在中考文言文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的划分,其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本节课探讨如何运用语法知识解决文言句子停顿的问题。

教学过程

步骤一,展示例子,学生感情。请学生做鱼例题一

例1:“/”标出下面句子的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河北省中考试题)例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句子的停顿,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山西省中考试题)

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做评议。把学生的答案记在一旁。

步骤二,内容教学

教师:近些年来,单纯的语法知识题型已很少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于是,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如果我们从句子语法结构入手,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解决文言文停顿问题并不困难。

讲解一:

①主语—谓语—宾语之间有停顿。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谓停顿);“亲/贤臣,远/小人”和“无/丝竹之乱耳”(谓宾停顿)。但“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之”前后虽成主谓关系,但不能停顿。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非“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讲解二:

②“状语与中心语”、“谓语与补语”之间可停可不停。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而非“其一/犬/坐于前。”

讲解三:

③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的中心词“意”、“心”,短语内部均不停顿。

讲解四:

④若句首出现表示假设、转折等连词,往往这些词后要停顿。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讲解五

⑤在下列情况下要考虑语音停顿:

a.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b.主语或宾语是单音节词,应把主语与谓语或主语与宾语放在一起连读。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步骤三:总结

为方便同学们记忆,我把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总结成如下口诀: 主谓宾,各要停;(主语、谓语、宾语原则上各要停顿。)

主宾短,添谓行;(如主语或宾语过短,应主谓连读或谓宾连读。)

定中连,状都成;(定语与后面的中心语一般连读,状语与中心语可停可不停。)理解语意是前提,语法语音紧相承。

步骤四:后测说明,解决遗留问题

根据以上原则,例1的正确停顿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主谓之间停顿)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主谓之间停顿,“犬牙”由于是名词状语,故不停顿);例2的正确选择应是B。A是谓语与宾语的停顿,C为两个句子,D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停顿,而B主语为单章节词,应与谓语连读,停顿为“我欲/乘风归去”。

作业布置:

知识划分 篇3

教学团队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教学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共同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的核心特征, 教学团队是教师间缄默知识转化的纽带,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1]。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早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引入了协同教学法, 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后, 又将团队教学应用于高等学校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教学团队的构建, 并建立实验班检验团队形式的教学成果;2007年教育部提出“质量工程”;2014年, 各大教学团队的148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167项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就目前的成效而言, 我们有理由相信, 教学团队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也有重大的影响。

模块教学法是根据培养目标, 将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的原则进行拆分和组合, 从而形成的一套由若干相对独立且统一的教学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八十年代的英国最早引入了模块课程的概念, 改善了教学系统。随后, 德国、俄罗斯、中国也相继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 将知识模块理念融入教学体系当中。模块化教学可以利用模块组合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满足外部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 教学模块的划分综合考量了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真正以能力与素质为目标, 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多数是以传统的教研室为教学基本单位的构建, 由于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综合化, 而传统的课程体系被人为划分为孤立的课程, 课程间缺乏联系与结合, 传统的培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 各高校开始探索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尝试。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基于知识模块的教学团队在学科定位上能够有更清晰的方向把握, 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团队的组织形式更能够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 有助于高校建立起优秀的学科队伍, 提高自身的学科建设水平。同时, 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教师的个体性, 往往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实践总结途径来不断探索教学模式, 不免效率低且成本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显得尤为重要, 而教学团队的构建正是为成员建立了一个方便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成员间可通过互相探讨、启发来取长补短, 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尤其能够实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巩固和提高专业与职业素养。

综合性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模块化教学因其更注重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且不失灵活性与多样性而被众多高校接受。而只有构建与模块化教学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集合多人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构建的原则

2.1 以知识模块为导向

以知识模块为导向, 是指教学团队的构建, 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 在模块教学的基础上, 构建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全面、理念性到实践性的知识模块。例如:构建核心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知识模块,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 提高在实践中动手和思考的能力。并可以将实践部分分为单项实践模块、专业认知实践模块、综合模拟实践模块和岗位实践模块。单项实践模块就是根据知识模块划分的各个课程下分散的实践训练, 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专业认知实践模块指学校组织参观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学校设立的社会调查活动, 了解机构的设立、操作及运行现场, 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和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模拟实践模块是学科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训练, 不仅考察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大局与创新思维;岗位实践模块指学生直接到企业事业单位参加工作的实习活动,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建立这四个阶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可以使教学流程规范化、培训内容体系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资源最优化, 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

其次, 还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读研深造或参加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团队内部的教师理论研究方向与实践研究方向的人数比例, 对于计划读研深造的学生, 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可以招募有意愿的学生加入课题组, 迈出本科阶段科研第一步, 利用老师的资源接触最新的文献信息、前沿的研究咨询、熟悉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而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同学, 团队里的教师可提供基本的就业指导, 通过校友资源提供部分实习机会, 或向有联系的相关企业的输送优秀实习生。

2.2 以优化教学团队结构为重点

优化教学团队结构为重点是充分充分考虑知识模块划分基础上的团队整体结构的平衡性。首先, 选拔富有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负责人是团队的领导者和灵魂人物, 对于团队整体的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负责人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团队中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作态度乃至师德师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必须做到综合考虑专业知识模块的需求, 具有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经验丰富, 治学严谨的教师担任。

其次, 注重职称、学历、年龄与教学经验的均衡, 形成合理的知识模块教学梯队, 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青年教师应以团队合作意识来指导实践, 把自己融入团队, 加强团结, 虚心学习, 与同事和谐相处, 既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闯劲, 又要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全身心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发展[4]。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 保持团队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发挥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最大效能。

同时, 更要注重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创新与和谐, 加强本学科的前沿研究, 同时也要建设团队的和谐风气, 用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创新是保持知识模块教学团队活力的核心, 和谐是维持知识模块团队凝聚力和稳定性的必然要求。将创新与和谐相结合, 不仅能够提高团队间人际交往的质量, 还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提高整个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科研水平。

2.3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目标是指注重团队成员间的互相学习与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多方需求。首先, 知识模块教学团队应设置合理明确的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团队整体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 不仅要注重知识模块团队内部成员间的交流沟通, 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知识模块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助合作关系的培养, 探究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共同探索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致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 改革教学内容与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知识模块的合理划分,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培养创新思维。

3 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

合理的管理模式与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够促进教学团队整体健康、向上的发展, 从而实现团队目标和培养目标。

基于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管理由外部制度要求与内部运行机制两部分构成。为了保证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正常运行, 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基于知识模块团队的各项制度准则, 加强高校职能部门的协作, 制定教学团队的考评和激励制度, 做好教学团队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建设[5]。各相关专业高校在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时, 要根据自身情况, 遵循准确性、公平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明确责任与权力范围, 规范教学团队的管理准则。

其次, 知识模块教学团队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团队建设的关键, 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团队可在校级规章制度的规定下, 制定适用于团队自身的规范细则, 领导推动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相对稳定与适度竞争相结合, 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明确责任制度、竞争制度和奖惩制度。成员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注意分工清晰, 调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 需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最后, 考虑到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整体性和成员的个体性, 可以以此建立一个综合的考量体系。遵循长期激励计划与短期激励目标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的激励原则[6], 构建学院考核、团队互评与学生网上评教为一体的考评机制。学院对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完成情况、教研、科研课题申报、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等做出合理的考评, 作为对于团队的考核;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治学态度、师德师风、工作质量等方面的互评;学生对于课程的任课老师做出教学态度、方法和效果的评价, 成员的互评和学生的评教结果作为团队成员的个体考核。对三部分的考核赋予不同的权重, 综合得出每个团队的考评分数,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经费划拨、激励与奖励的主要依据。

4 知识模块教学团队构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知识模块构建教学团队, 以知识模块的划分为构建基础, 与普通教学团队相比具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要求, 更细致的工作划分以及更有效的交流合作方式等优点。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12年开始组建创新班, 实为改革实验班, 将学生自由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推行开来, 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 在此基础上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知识模块的划分, 并对教学团队的组建进行了可行性的探讨。例如, 将会计本科的专业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会计模块 (基础、中级和高级课程) 、财务模块 (财务管理、投资等) 和税法模块 (税法、税务筹划等) 。教学团队即根据此模块的划分进行组建, 创建三大专业课教学团队, 分别对应于会计模块、财务模块和税法模块的教学。

本专业教学共建立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四大知识模块课程体系, 其中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秉承自由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的原则, 可由学生参考导师意见在必须达到一定学分前提下自由选择课程。并且根据组建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的原则建立学科基础理论课与课外教学实践课相结合的体系, 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单项实践模块、专业认知实践模块、综合模拟实践模块和岗位实践模块这四个部分。其中单项实践模块指对《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进行分项训练;专业认知实践模块指组织参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现场, 了解会计机构的运行;综合模拟实践模块指会计手工模拟账本及ERP沙盘对抗经营模拟实践;岗位实践模块即毕业实习。

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和知识进行了整合和划分,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于知识真正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的构建, 共同的团队目标, 卓越的团队领导人, 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氛围, 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带动着团队里每一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随着新兴学科的日益增多、课程体系的日益复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突破创新, 高校模块化教学的改革便是一个尝试性的探索,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团队的构建改革也随之而来。本文在归纳总结传统的模块教学及教师团队构建的基础上, 探究了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构建的原则要求和管理机制, 并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会计教学改革为依托, 提出了突破了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 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能动性, 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的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构建的设想。

关键词: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管理机制,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7) :72.

[2]党红.地方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5 (28) :54.

[3]颜景佐.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22) :7.

[4]叶建鸣.大学教师团队建设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J].教育评论, 2008 (05) :28.

[5]乐国林, 毛淑珍, 等.多科性大学教学团队组建战略与外部管理[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5) :61.

知识划分 篇4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独立的计算机通过已有通信系统连接形成的,其功能是实现计算机的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因此,计算机网络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异地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之间如何实现正确、可靠的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模型正是为解决计算机网络的这一关键问题而设计的。

分层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思想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功能分工的原则:即每一层的划分都应有它自己明确的与其他层不同的基本功能。

2.隔离稳定的原则:即层与层的结构要相对独立和相互隔离,从而使某一层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对其他层的影响小,各层的功能、结构相对稳定。

3.分支扩张的原则:即公共部分与可分支部分划分在不同层,这样有利于分支部分的灵活扩充和公共部分的相对稳定,减少结构上的重复。

4.方便实现的原则:即方便标准化的技术实现。

层次的划分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的互连,它的基本功能是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根据网络系统不同的拓扑结构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第一种为相邻结点之间通过直达通路的通信,称为点到点通信;第二种为不相邻结点之间通过中间结点链接起来形成间接可达通路的通信,称为端到端通信。很显然,点到点通信是端到端通信的基础,端到端通信是点到点通信的延伸。

点到点通信时,在两台计算机上必须要有相应的通信软件。这种通信软件除了与各自操作管理系统接口外,还应有两个接口界面:一个向上,也就是向用户应用的界面;一个向下,也就是向通信的界面,

这样通信软件的设计就自然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形成用户服务层US和通信服务层CS两个基本层次体系。

端到端通信链路是把若干点到点的通信线路通过中间结点链接起来而形成的,因此,要实现端到端的通信,除了要依靠各自相邻结点间点到点通信联接的正确可靠外,还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中间结点上要具有路由转接功能,即源结点的报文可通过中间结点的路由转发,形成一条到达目标结点的端到端的链路;第二,在端结点上要具有启动、建立和维护这条端到端链路的功能。启动和建立链路是指发送端结点与接收端结点在正式通信前双方进行的通信,以建立端到端链路的过程。维护链路是指在端到端链路通信过程中对差错或流量控制等问题的处理。

因此在网络端到端通信的环境中,需要在通信服务层与应用服务层之间增加一个新的层次来专门处理网络端到端的正确可靠的通信问题,称为网络服务层NS。

对于通信服务层,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相邻计算机结点之间的点到点通信,它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发送端把帧大小的数据块从内存发送到网卡上去;第二步,由网卡将数据以位串形式发送到物理通信线路上去。在接收端执行相反的过程。对应这两步不同的操作过程,通信服务层进一步划分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对于网络服务层,它的功能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维护和管理端到端链路的功能;二是进行路由选择的功能。端到端通信链路的建立、维护和管理功能又可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与它下面网络层有关的链路建立管理功能,另一是与它上面端用户启动链路并建立与使用链路通信的有关管理功能。对应这三部分功能,网络服务层划分为三个层次:会晤层、传输层和网络层,分别处理端到端链路中与高层用户有关的问题,端到端链路通信中网络层以下实际链路联接过程有关的问题,以及路由选择的问题。

对于用户服务层,它的功能主要是处理网络用户接口的应用请求和服务。考虑到高层用户接口要求支持多用户、多种应用功能,以及可能是异种机、异种OS应用环境的实际情况,分出一层作为支持不同网络具体应用的用户服务,取名为应用层。分出另一层用以实现为所有应用或多种应用都需要解决的某些共同的用户服务要求,取名为表示层。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为相对独立的七层:应用层、表示层、会晤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就简化为了几个易研究、处理的相对独立的局部问题。

井田划分原则及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 篇5

井田划分原则:a) 井田范围、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b) 保证井田有合理尺寸;c) 充分利用自然等条件划分井田;d) 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 处理好相邻矿井之间的关系。

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有垂直划分、水平划分、按煤组划分及按自然条件形状划分几种方法。a) 垂直划分。相邻矿井以某一垂直面为界, 沿境界线各留井田边界煤柱, 称为垂直划分;b) 水平划分。以一定标高的水平面为界, 沿该煤层底板等高线留置边界煤柱, 称为水平划分;c) 按煤组划分;d) 按自然条件行政划分;e) 倾斜划分。

经济周期划分评述 篇6

经济周期, 是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在经济分析中, 一般把每一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繁荣阶段、萧条阶段、危机阶段和复苏阶段。或者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 即把危机阶段作为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转折点, 把复苏作为萧条转向繁荣的转折点。米切尔 (Mitchell Wesley Clair) 在1927年出版的《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 (Business Cycles:The Problem and Its Setting) 一书中认为,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要经历四个阶段:景气、衰退、不景气与复苏。把一个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或者两个转折点, 这是人们从历史经验资料概括出来的共同特点。自19世纪中叶以来, 人们对于困扰经济运行的周期现象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周期。

朱格拉周期。1862年, 法国朱格拉 (C.Juglar) 提出, 繁荣、危机、清算三个阶段周期反复出现, 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年~10年, 这种长度的周期, 后来被称为朱格拉周期, 也是后来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基础。

英国统计学家基钦 (Joseph Kitchin) 于1923年根据美国和英国资料研究指出, 经济周期有大小两种, 小周期长度约为42个月, 大周期是小周期的总和, 一个大周期包含2~3个小周期.因此, 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短周期被称为基钦周期。

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根据英、美、法、比利时等国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 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平均长度为15~25年的周期, 与周期紧密相关的一个因素是房地产建筑业的兴盛和衰退, 称之为建筑业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A.H.Hansen) 用货币危机说解释1902年到1908年间美英德三国的经济循环变动。他在1927年出版的《商业循环理论》一书中, 评价1925年前美英德法瑞典俄国等经济学家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 他反对消费不足的危机理论, 认为经济之所以循环波动, 在于机器生产方法的工艺性质, 尤其是技术发明、新发现、新市场以及资本积累, 人口增长等所引起的投资波动。他的研究成果表明, 美国1795年~1937年间, 共有17次周期, 其长度平均为8.35年, 在每一次周期之间还存在次周期, 时间长度约为前者的一半。建筑业周期平均长度约为17年~18年之间, 大致为主要经济周期长度的两倍。

1925年, 前苏联康德拉惕夫 (N.Kondratiev) 根据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批发物价指数、利率、对外贸易、煤炭产量与消耗量等的变动, 认为有一种更长的周期, 其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他指出, 从18世纪末起, 存在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789年至1849年, 上升25年, 下降35年;第二个周期, 从1849年至1896年, 上升24年, 下降23年, 共47年;第三个周期, 从1896年起, 上升24年, 从1920年以后趋于下降。这种50年左右的长周期称为康德拉惕夫周期。

熊彼特 (J.A.Schumpeter) 在1939年出版的两卷本《经济周期:资本家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中, 综合前人成果, 认为每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 每个中周期包含三个短周期, 其中短周期约为40个月, 中周期约为9年~10年, 长周期约为48年~60年。他沿袭康德拉惕夫的划分方法, 并以其创新理论为基础, 把1785年以后分为三个长周期。

西方经济学家虽已发现了四种经济周期并已广为接受, 但至今还没有发现更长的长波。同时, 虽然研究了各种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 但还没有建立起各种经济周期平均长度的通用计算公式。在阐释经济周期发生原因方面, 乘数一加速数理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它没能科学地解释转折点转换机制。

二、理论假说评述

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 既有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的周期性物质基础的说法, 也有萨缪尔森的重置浪潮理论, 经济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自己的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把众多的经济周期理论综合为两大类别:外生理论和内生理论。外生理论认为, 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 如太阳黑点或星象、战争、革命、政治事件、金矿的发现、人口和移民的增长、新疆域新资源的发现、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等。内部因素理论则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某些因素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来解释导致社会经济周期循环往复地上下波动的原因。1939年, 萨缪尔森首先把内生理论和外生理论结合在一起, 提出了把乘数和加速数结合在一起的理论模型。此外, 波兰的卡列茨基于1943年提出了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 由于能够充分有效地解释战后经济周期与战前大不相同的主要特征, 得到了经济界的普遍认可。

(一) 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从世纪到世纪年代, 人们一直信奉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的思想。诞生于大萧条的凯恩斯主义使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被边缘化, 不过, 古典主义为现代的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基础。古典主义假定工资可以灵活调整, 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总供给曲线垂直, 产出处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水平, 总供给的变化导致实际产出的改变。由于总供给不变并且价格水平可以灵活调整, 只会带来价格水平的下降, 总需求不影响就业和产出。总需求对产出没有持久的影响和始终存在的充分就业是古典模型的主要缺陷。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使人们对古典的传统理论失去了信任, 由于古典模型认为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无法解释当时大量失业的存在。并且, 不能将连续近年的产出下降归因于对生产函数或劳动市场的外生冲击;相反, 下降的总需求似乎是萧条的主要原因。现实经济和古典模型的不一致, 导致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导向的模型, 为现代需求导向的周期波动理论提供了基础。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 古典主义关于价格和工资可以灵活调整的假设不符合一般情况。如果价格不能灵活调整, 总需求的变化并不能使价格迅速调整到供需均衡的状态, 而是会导致产量的变化。在价格水平不能灵活调整的假定前提下;凯恩斯认为总需求的不稳定导致了经济的波动。如果工资不能灵活调整, 即存在工资刚性, 古典学派描述的充分就业将不会存在。当价格水平降低时, 由于某种原因经济系统中一般价格水平下降, 但由于名义工资水平不能下降实际工资提高, 这增加了厂商的成本。为实现利润最大化, 厂商将减少生产, 从而减少劳动力需求, 实际工资提高使得劳动力供给增加, 此时经济系统中将出现非自愿失业。这说明, 由于工资不能灵活调整, 劳动力市场不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 经济系统的总产出也不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而是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的。基于此, 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认为总供给曲线并非垂直, 而是与价格正相关。凯恩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归结为《通论》中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降低, 从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 导致了短期中出现衰退。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人们受盲目乐观情绪支配, 往往过高地估计了产品的需求、价格和利润, 并且人们之间互相影响, 某企业经营者因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而增加与他有关联的货物和服务的需求, 就会带动其他企业经营者也相应增加需求, 从而导致过多的投资。然而, 扩张导致资本品需求增加, 资本品价格上升, 从而资本边际效率下降。而且, 随着收人上升, 货币需求增加提高了利率, 使一些项目不能获利, 这些因素对投资的扩张产生了向下的压力。随着经济转而向下滑动, 悲观情绪蔓延, 股票价格也将下降, 人们财富的减少又导致了自发消费的下降, 厂商积压了过多的存货从而缩减生产。在乘数机制的作用下, 萧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以投资分析为中心, 分析投资变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萨缪尔森提出了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分析投资和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引起了周期性波动, 这个模型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被广泛使用。在此基础上, 希克斯进行了部分完善, 进而提出了考虑到经济增长的经济周期模型。

(三) 货币主义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

20世纪60年代, 凯恩斯主义受到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的批判。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发展, 由原来的利用政策熨平波动转到寻找周期波动的原因。在对经济周期的解释上, 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者一致认为总需求的不稳定是经济周期产生的主要原因, 分歧在于货币学派认为总需求不稳定是货币供给的不稳定造成的, 将经济的周期波动完全或主要归结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弗里德曼与施瓦茨合著的《1867-1960美国货币史》和他们出版的一系列书籍和文章, 展现了货币数量、经济行为和价格水平在几十年中的系统关系。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长期中, 经济系统是内在稳定、趋向充分就业的, 价格的调整最终会使产出重返自然率水平。然而, 在短期中, 由于人们具有货币幻觉, 货币当局政策的不稳定导致了总需求波动, 从而引起了经济的不稳定, 实际产出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出现偏离。这和早期经济学家强调的货币中性不同,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中性只在长期中存在, 在短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导致总需求的波动进而影响了产出水平。货币学派主张按照单一规则制定货币政策, 避免中央银行为了减轻衰退或政治目的而任意频繁地改变货币政策。他们认为, 由于经济政策发挥效应存在时滞,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但不会减轻经济波动, 反而有可能加剧波动。而且, 财政政策还具有挤出效应, 政府投资将会减少更有效率的私人投资, 带来浪费。因此, 类似于古典学派, 货币学派主张自由放任。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观点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理性预期学派所吸收并加以拓展。

(四) 理性预期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 理性预期和货币幻觉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批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没有微观基础, 他们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市场出清、经济当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 并引人理性预期, 即经济主体根据当前可利用的一切信息形成对某个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期。在对经济周期的本质认识上, 卢卡斯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的货币幻觉理论, 将货币供给变动看作外生的需求冲击的源泉, 认为预料不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是价格和产量波动的驱动力。他假定厂商收集经济中其他产品价格的信息有困难, 存在暂时的信息障碍, 以至于厂商不能清楚地了解其他市场正在发生什么。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 生产者无法区分是一般性价格水平还是他所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涨, 可能误认为是市场对他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上升导致的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 于是会扩大生产、增加投资以增加供给。然而, 当发现经济系统中其他商品价格都在上涨、生产成本等幅度上升时, 厂商将减少投资到正常水平, 恢复原来的生产规模, 这样就产生了经济的波动。20世纪80年代初, 理性预期学派的后期学者不赞成用货币冲击来说明宏观经济波动, 而将一国的经济周期归结为以技术变动为代表的实际冲击, 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rea business cycle, RBC) 。

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标志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诞生的是基得兰德、普雷斯科特、朗和普劳瑟的开创性论文。RBC模型认为, 经济系统频繁受到影响产出的外生冲击。持续的正的冲击, 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将带来产出快速增长。然而, 这种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模型没有与实际的经济数据拟合得很好。但是, 很多理论家不断努力, 取得了一些进步, 科格利和内森的劳动窖藏模型、金和雷贝罗的可变生产能力机制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型, 大大提高了模型与美国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

RBC理论自从世纪年代出现以来, 经过多年发展, 其分析问题的模式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金和雷贝罗说的那样“理论是对宏观经济学有利的技术冲击”。虽然其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的方法已经被广为采用, 不过在对经济周期问题的解释上, 大量研究表明理论存在诸多缺陷, 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在模型中, 经常用经济系统的特征事实来作为评价模型的标准, 但是特征事实却存在大量的争论。外生输入的动态性质决定了产出的动态性质, 产出的动态性质和冲击机制的动态特征完全相同, 模型本身的扩散机制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大多数模型不能刻画产出的周期特征, 这是对理论的重要挑战。

(五) 后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对经济周期本质的阐释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工资和价格粘性, 认为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水平既不像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所假定的一成不变, 也不像古典主义假设的那样能够灵活调整, 而是缓慢变化的。他们仍然坚持了市场非出清的凯恩斯主义观点, 借鉴了理性预期、微观基础和自然率假说等内容, 在经济周期理论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研究。与原来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显著不同的是, 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货币需求, 认为货币不稳定也是经济不稳定的原因之一。总需求的不稳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是因为短期中名义工资和价格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价格水平并非迅速调整而是缓慢变化具有粘性的。面临总需求冲击, 小的菜单成本导致了大的经济周期波动。在劳动市场上,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对于某个给定时期, 名义工资具有粘性, 在产品市场出现需求冲击时, 实际工资将偏离劳动市场均衡状态对应的实际工资水平, 从而实际失业率偏离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 实际产出也就当然偏离了潜在产出水平, 即产生了经济波动。不过, 在长期中, 所有合同都可以重新签订, 价格和名义工资都可以根据供给、需求状况灵活调整。

由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原因非常多, 通过对不同流派理论的梳理, 可以看出并不是哪一个独特的因素引起了经济周期, 这几种理论都提供了对经济周期的不同角度的理解。经过争论和验证, 很多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 比如价格是逐渐调整的, 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是重要的, 总需求的不稳定可能来自消费、投资支出和货币供给很多因素等等。因此, 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特定的情境分析, 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既有可能是消费、投资等总需求的构成部分, 也可能由技术进步和其它的总供给冲击因素,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政策出现偏差也会导致经济波动。但是在关于政府是否应该采取经济政策应对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周期波动, 仍然存在分歧。但在实践中, 世界各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出现大起大伏时都无一例外地会积极干预。各种流派在相互争论中彼此融合吸收, 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 弗里德曼说, “我们都是货币主义者”。实际上, 各流派都赞成市场作为经济的基础, 所争论的是政府边界的大小问题, 在这一点上, 没有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刘长军著:《美国新经济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李植丹著:《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何小松:《美国新经济周期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年

[4] (美) 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著:《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刘国光:《我国宏观调控的演变》.《经济研究参考》, 2004年第95期

浅析船体分段划分 篇7

1 船体分段划分原则

一般在船长方向按结构形式划分为五个区域:

艏部区域: (艏尖舱壁到艏端)

艉部区域: (艉端到艉尖舱壁)

机舱区域: (艉尖舱壁到机舱前围壁) 货仓区域: (机舱前围壁到艏尖舱壁) 上层建筑:上建及机舱棚, 烟囱

除货仓区域外, 各类船舶各区域分段划分大致按结划分, 形式类似。货仓划分较为复杂。

1.1 结构特点与强度

1.1.1 结构应力集中的区域.

1.1.2 分段接缝应尽可能选择在结构原有板缝或节点零件 (如肘板) 的连接部位。尽量采用优化设计使分段的长度与结构强度要求的分布区域相匹配, 达到减少钢板拼缝的目的。

1.2 工艺和施工条件

1.2.1 分段应尽可能根据钢板的尺度划分 (长度和宽度, 但主要是长度。

1.2.2 分段的划分应考虑装配和焊接的方便性。尽量在大接缝处创造比较良好的操作空间, 同时考虑舾装、涂装的方便性。分段尽量形成开敞式, 以便出砂、搭脚手架, 检查和涂装作业等

1.3 起重运输能力

起重运输能力是决定分段尺寸和重量的主要因素。比较理想的分段重量, 应接近制造部和船坞区域的最大起重量;分段尺寸则应在起重运输条件允许范围之内。在决定分段的重量时, 还应考虑到分段的临时加强材料和预舾装的重量。

1.4 生产计划和劳动量

分段划分的分段数量应考虑工厂的劳动组织及场地面积。尽量使装配工序作业量的变动要少。若平直中心生产能力较大, 而曲面中心、船坞较紧张时, 则可划分较多的平面分段, 减少密闭区域内和高空脚手架上作业, 将平面分段合成立体、半立体分段或总段, 然后吊上船坞安装, 以利劳动力的展开和船坞周期的缩短。

2 实例说明

2.1 阿芙拉油轮货舱区分段划分探讨

韩国某船厂10.5万吨油轮总段划分如下图:

图一所示:

缺点:舭部制造要三次翻身, 工艺欠佳。

优点:1、舷侧到主甲板, 减少高空作业, 及装焊工作量;2、一个环形4吊

图二所示:

10.5万吨油轮总段划分, 图中由脚手布置可以看到, 10.5万吨油轮货舱区万吨油轮货舱区一个环型为四吊, 底部一吊, 舷侧两吊

2.2 7000 TEU集装箱船艏部分段总段划分探讨

由于集装箱船艏部线型瘦, 为了使总段大型化及总段在总组时有一定稳性, 艏部与货舱前段合为上、下两个总段, 共有15个分段组成。如图 (三) 所示:

侧推在分段阶段安装, 如图 (四) 所示:

韩国某集装箱船, 艏端船体总段与货舱区合成一体, 并且侧推已安装完毕。如图 (五) 所示:

总之, 分段划分涉及面较广, 各厂由于设施及工艺习惯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但分段划分必须考虑壳舾涂一体化, 并且有利缩短坞内建造周期。

摘要:本文以阿芙拉油轮、集装箱船实际工程为例, 重点阐述分段划分原则, 为国内船舶海洋工程船体分段的划分提供实例, 以供参考。

关键词:船舶海洋工程,船体,分段划分

参考文献

[1]谢永和, 吴建国, 李俊来.船舶结构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子网的规划及划分 篇8

关键词:子网,规划,划分,节约IP地址

0 引 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单位和家庭将计算机接入到互联网上, 因大部分用户不是网络专业技术人员, 很少能合理地使用IP地址, 造成大量IP地址的浪费。虽然IP地址在不久的将来会被耗尽, 新的IP地址分配方案最终将取代现在的分配方案。由于当前IPv6的协议并不完全成熟, 需要长期的试用验证, 因此, 从IPv4到IPv6的完全过渡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过渡期间仍需要在IPv4上实现网络间的互连。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收益, 但从安全角度考虑, 同时便于管理, 对于内部网络本身的IP地址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 将内部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 这样可以阻止或延缓黑客对整个内部网络的入侵。本文就如何实现子网的规划及划分进行了详细探讨。

1 子网编址的方法

IP地址具有层次结构, 标准的IP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两层[1]。为了避免IP地址的浪费, 子网编址的主机号部分进一步划分成子网部分和主机部分, 如图1所示。

为了创建一个子网地址, 从标准IP地址的主机号部分“借”位, 并把它们指定为子网号部分[1]。只要主机号部分能够剩余2位, 子网地址可以借用主机号部分的任何位数 (但至少应借用2位) 。因为B类网络的主机号部分只有2个字节。故最多只能借用14位创建子网。而在C类网络中, 由于主机号部分只有1个字节, 故最多只能借用6位去创建子网。

128.168.0.0是一个B类IP地址。它的主机号部分有2个字节。在图2中, 借用了其中的1个字节作为子网号。

当然, 如果从IP地址的主机号部分借用来创建子网, 相应子网中的主机数目就会减少。例如一个C类网络, 它用一个字节表示主机号, 可以容纳的主机数为254台。当利用这个C类网络创建子网时, 如果借用2位子网号, 那么可以剩下的6位表示子网号的主机, 可以容纳的主机数为62台;如果借用3位作为子网号, 那么仅可以使用剩下的5位来表示子网中的主机, 可以容纳的主机数也可以减少到30台。

2 子网的规划

子网规划, 就是根据子网的个数要求及每一个子网的有效主机地址个数要求, 确定借几位主机号作为子网号, 然后写出借位后的子网个数、每一个子网的有效主机地址个数、每一个子网的子网地址、子网掩码和每一个子网的有效主机地址[2]。子网规划和IP地址分配在网络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确定借几位主机号作为子网号时应使子网号部分产生足够的子网, 而剩余的主机号部分能容纳足够的主机。例如, 一个网络被分配了一个C类地址211.87.40.0, 如果该网络由10个子网组成, 每个子网包含10台主机, 那么应该怎样规划和使用IP地址。

在C 类子网中, 子网位数、子网掩码、容纳的子网数和主机数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子网位数为4位, 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0, 可以产生14个子网, 每个子网容纳14台主机, 满足例子中10个子网, 每个子网10台主机的要求, 因此可以采取这种规划方案;如果存在多种可选方案, 可以在其中选出最佳方案 (方法是在为将来的扩展留有余地的同时尽量提高IP地址的利用率) 。211.87.40.0在掩码为255.255.255.240时的地址分配情况见表2。

与标准的IP地址相同, 子网编址也为子网网络和子网广播保留了地址编号。在子网编址中, 以二进制全“0”结尾的IP地址是子网地址, 用来表示子网;而以二进制全“1”结尾的IP地址则是子网直接广播地址, 为子网广播所保留[3]。 由于这个C类地址最后一个字节的4位用作划分子网, 因此子网中的主机号只能用剩下的4位来表达。在这4位中, 全部为“0”的表示该子网网络, 全部为“1”的表示子网广播, 其余的可以分配给子网中的主机。

为了与标准的IP编址保持一致, 二进制全“0”或全“1”的子网号不能分配给实际的子网[4]。在上面的例子中, 除“0”和“15”外 (二进制“0000”和“1111”) , 其他的子网号都可进行分配。

IP协议规定, 将与IP地址的网络号和子网号部分相对应的位用“1”表示, 将与IP地址的主机号部分相对应的位用“0”表示后, 就得出了该IP地址对应的子网掩码[5]。将IP地址和它的子网掩码相结合, 就可以判断出IP地址中哪些位表示网络和子网, 哪些位表示主机。

32位全为“1”的IP地址 (255.255.255.255) 为有限广播地址, 如果在子网中使用该广播地址, 广播将被限制在本子网内。

需要注意的是, 进行子网互连的路由器也需要占用有效的IP地址, 因此, 在计算机网络中 (或子网中) 需要使用的IP数时, 不要忘记连接该网络 (或子网) 的路由器。在图3中, 尽管子网3只有2台主机, 但由于2个路由器分别由一条连接与该网相连。因此, 该子网需要4个有效的IP地址。

3 在内部局域网上划分逻辑子网

为了节约IP地址, 将一个大规模的物理网络划分成几个小规模的子网, 还有其他的好处。具体是子网之间的主机不可能相互通信, 由于各个子网在逻辑上是独立的, 尽管这些主机处于同一个物理网络中, 因此没有路由器的转发, 它们之间也是不通的。

实验中以4台计算机为一组, 将组装好的以太网在逻辑上划分成若干子网, 4台计算机有2台属于同一个子网, 另2台属于另一个子网, 以便相互验证测试。分配给该网络的网络地址使用保留用于私有网络地址分配的C类网络地址192.168.1.0~192.168.254.0, 第一组使用192.168.1.0, 第二组使用192.168.2.0, 依此类推。

如果要求划分成多个子网的网络有5个子网组成, 每个子网包含15台主机, 以第一组为例, 分配给该组的网络地址是192.168.1.0。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子网位数为3位, 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可以产生6个子网, 每个子网容纳30台主机, 满足5个子网, 每个子网15台主机的要求, 因此可以采取这种规划方案。这样, 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子网号可在1~6之间选择, 而每个子网中的主机号从1开始直到30。表3给出了这个C类网在掩码为255.255.255.224时的地址分配表, 图4给出了按照这种方案进行子网划分的具体例子。

根据以上实验条件在Windows环境中进行测试, 从192.168.1.33~192.168.1.34可以ping通;从192.168.1.33~192.168.1.66不可以ping通。因为192.168.1.33与192.168.1.34在同一个子网中, 192.168.1.33与192.168.1.66不在同一个子网中。同理192.168.1.34与192.168.1.33检测方法一样。 由此得到子网1和子网2处于同一个物理网络中, 但没有路由器的转发, 它们之间是不能通信的。

4 结 语

针对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特点, 尤其是IPv4地址在不久的将来会被耗尽, 提出了一种子网的规划及划分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例分析, 确定了子网的规划方案。通过子网的划分, 减少了广播通信量, 减轻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量, 隔离了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 减少了被浪费的地址, 更有利于网络内存资源的充分使用。该方法已经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用, 效果非常明显, 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舸.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乔正洪, 葛武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奥里夫.计算机网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4]张炜, 许研.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5]李春林, 骆有隆, 李腊元, 等.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6]程兴中.子网划分技术在IP地址管理中的有效利用[J].沈阳大学学报, 2008, 20 (2) :29-31.

[7]向剑平.子网掩码技术及其应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1) :99-101.

[8]闫国栋, 王鹏.基于IPv4的IP子网划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6 (7) :31-32.

[9]赵志全.计算机网络中子网划分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3) :9225-9226.

[10]丁荣晖.谈子网划分之技巧[J].科技信息, 2009 (7) :239-241.

安全域应用与划分 篇9

关键词:安全域,网络架构,区域

安全域是指位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具有相同业务功能要求、安全保护要求和安全配置策略的,相互信任并相互协作的信息系统的多个要素的集合,是包括网络、主机、设备、 模块、软件与硬件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逻辑共同体[1]。

1概述

以飞机制造过程为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业务贯穿飞机研发、设计、制造全流程,普遍采取高度并行协同设计的“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包括办公、研发、制造及客服等几大类系统。某公司经过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公司已建成包含内外网的基础网络,承载研发及办公等业务。基础网络作为设计、制造、服务、管理等应用的数据流转平台, 按照地域划分为公司行政办公区、客户服中心、总装制造和研发设计中心4个区域,分别位于不同的地点。网络形成以业务中心(总部)为核心,各区域及协作单位通过租用运营商线路的方式联接到总部的网络架构,实现高速互联,公司客户和国内外供应商则通过IPSEC VPN、SSL VPN等方式接入。 根据信息化应用性质的不同,基于安全考虑,公司基础网络又划分为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两大部分。其中,信息外网作为支撑运营办公平台,主要用于内部办公、企业管理、互联网访问、合作伙伴互联等。信息内网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平台, 承载研发、开发、生产、客服等业务系统。基于安全考虑, 信息内网和外网采取网闸进行物理隔离,信息内网不直接和的互联网及外部合作伙伴相连,信息内网和外网通过专用的数据交换区进行数据交换,并严格控制访问权限。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到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以体验为主的多媒体、多业务、随时接入的时代,物联网、 桌面云、云计算、云存储、视频会议、智真会议和BYOD等新业务不断开展,对承载这些业务的IP网络进行优化和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内外隔离的网络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两网隔离阻碍跨网协同业务办公效率:

内外网文件共享不便,人工拷贝效率低;

内网无法访问Internet、不能及时收发外网邮件;

跨区域访问业务系统速度慢。

二是两网隔离带来部署复杂性:

内网PDM等应用系统,需要在外网设置前置机;

由于内外网隔离,统一通信、身份认证、智真会议、信息安全、网管、邮箱等应用需要内外部署,复杂度N×2倍增加。

三是网隔离导致内外广域网单独建设,重复投资:

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等设备CAPEX成本重复投资达百万元;内外广域网链路租用成本重复投资达几十万元/ 月。

因此某公司迫切希望重新规划建设新的基础网络,具体项目范围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防火墙隔离内外网:

在防火墙上通过访问控制策略划分网络区域,实现不同区域隔离和受控的互访;高性能防火墙取代原有的网闸,提升业务数据传输效率。

二是构筑通用区数据中心:

通过防火墙上的访问控制策略规则,在原有的内外网数据中心上构筑逻辑通用区数据中心;在两网间防火墙的DMZ端口构筑物理的通用区数据中心,新增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统一通信网关SBC、智真MCU、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网管系统、 外网邮箱、OA等等,内外网共用业务统一部署、管理,省去重复投资。

三是广域骨干物理网络合一:

一张广域骨干的物理网络,通过MPLS VPN进行内外网隔离;网络架构为双节点、双链路、广域双平面架构,完全可靠的网络拓扑。

2重构

由于业务系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网络互联日益复杂,迫切需要在网络层面,规范业务系统互联,使组网结构更加清晰,便于安全防护。随着国家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深入落实,对各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要求不断细化提高, 需要我们从整体入手解决在数量众多的业务系统中落实等级防护要求的问题。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对某公司制定安全域划分方案。

首先,通过MPLS VPN合并内网、外网专线,通过网络结构重组,实现在单一骨干线路上承载内外网并行但达到相同安全等级的组网要求,通过CE设备在各个骨干节点末端实现内外网分离。其次,取消网闸设备,提高网络吞吐率,通过防火墙进行端口、数据内容的访问控制,对重点区域的数据流量进行基于行为的安全分析。

2.1大区域划分

基于公司现状的分析,根据安全域的划分原则,重新构建内网、外网、通用数据中心区域,详细安全域划分如下。

2.1.1外网区域

(1)远程接入域。

本区域为VPN用户远程拨入区域,仅供ipsec VPN个人用户从互联网拨入公司内网接入区域,包含BYOD等手机接入用户,需要通过防火墙对接入域用户进行逻辑隔离,防范恶意用户通过远程接入的方式渗透内网。

(2)公共用户与合作伙伴。

各地合作伙伴或公共用户通过外网VPN设备统一接入该区域,通过防火墙对各公司、用户进行逻辑隔离,做细访问控制权限。

(3)Internet区域。

本区域和互联网直接相连,放置负载均衡、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IDS/IPS、上网行为管理等各种网络、安全设备, 严格防范来自互联网的各类威胁。

(4)外网终端区域。

包含该集团同城地区的分布式的终端用户。

(5)服务器区域。

该区域放置外网前置服务器,仅仅放置业务需要前置的服务器,不需要的前置的业务服务器一律不允许放置。

(5)隔离修复区。该区域放置补丁管理、病毒升级服务器,认证服务器等,终端准入的接入用户在此区域内需要升级病毒库,打好补丁方可离开该区域进行业务操作。

2.1.2内网区域

(1)分支机构接入域。

各地分支机构内网通过专线统一接入该区域,需要通过防火墙对分支机构进行逻辑隔离,做好安全策略。

(2)内网终端区域。

包含该集团同城地区的分布式的终端用户。

(3)服务器区域。

该区域包含集团重要业务、运营管理服务器,根据系统重要程度,在区域内部的不同等级应用进行相互隔离。

2.2通用数据中心区域

2.2.1内网数据中心区

该区域承载的应用仅供内网用户使用,严格防止其他区域用户访问,通过防火墙进行隔离。

2.2.2外网数据中心区

该区域承载的应用仅供外网用户使用,禁止内网等区域访问,通过防火墙进行隔离。

2.2.3运维管理域

本区域放置运维管理终端,该区域可访问内外网任何服务器和终端,以便进行远程维护。但该区域访问管理应进行特别处置。

2.2.4存储区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知识划分】相关文章:

文言文停顿划分知识要点及练习05-10

划分原则05-13

家产划分协议04-17

划分部门责任04-21

年龄划分古代04-21

工序划分原则05-09

淘宝活动划分05-11

消防责任划分05-18

堤防工程划分05-19

危险区域划分05-07

上一篇:夯实基础 提升质量下一篇: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