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

2024-05-08

亚洲金融危机(精选十篇)

亚洲金融危机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不断恶化, 次债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进入2008年以来, 雷曼公司破产, 百年老店美林被托管, 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市场需求疲软, 各大公司纷纷调整企业战略, 整合裁员不断。据悉为应对金融危机, 企业纷纷裁员, 花旗、高盛将裁员1.2万人, 同样汽车巨头通用将裁员5100人。世界各大央行联合行动救市, 不断降息, 不断向银行注资。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1 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被提起, 两者是否有何异同, 本文对这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做对比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最早出现在泰国, 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的恶意攻击“泰铢”引发“泰铢”大幅度贬值, 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最后蔓延至整个东南亚。这其实只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外在原因, 诸多内在的因素早已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快的放松管制和资本自由化

过快的资木自由化在金融休系改革、治理结构等各种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时, 东盟四国在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着特定的风险。虽然资本自由化使本国机构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借款, 增加了资金的来源, 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 资本自由化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和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外债过度增加。这时若出现市场动荡, 就可能出现大量资木外逃, 使国内产生支付危机,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 银行体系不完善, 金融监管缺失

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 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 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 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 银行体系监管不严, 大量的银行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上, 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 大量银行贷款被浪费而且很多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 危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 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 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 银行的贷款在逐年增加, 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却在逐年减少。

3. 汇率制度僵化, 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

上世纪8 0年代东盟四国经济起飞以后, 其汇率制度一直采取的是与美元或者是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1 9 9 5年以后, 美元的汇率上升, 由于东盟的汇率制度没有随之调整, 造成本币实际高估, 出口增速降低, 进口增加, 贸易盈余减少。由于这些国家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用灵活的汇率政策, 而采取行政手段将本国汇率维持在扭曲的水平上 (高估) , 必将对其经济活动产生不正确的信号, 导致巨大的“机会成本”, 并带来更大的经济金融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也就在所难免。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非偶然, 造成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直接导火索, 也有基础性因素, 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 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过去5年里, 世界各国央行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 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 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 经济的繁荣使得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 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 从而抬高了房地产价格;同时, 房价的上涨也使得房主得以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 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以超前消费, 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外, 国际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 将住宅市场价格迅速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

2.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 在房市火爆的时候, 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的利润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 利率上升, 客户们的负担必然逐步加重, 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的时候, 大量违约客户出现, 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 此时, 危机必然发生。另一方面, 由于贷款发放机构对房地产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为了追求短期收益, 失守了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将大部分资金都以该种形式发放了出去。

3. 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大大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 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 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在错误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贷决策必然是错误的决策。

次级债信息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 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时往往就会隐藏危机, 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区别与联系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分别发生在金融体系不太完善的亚洲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市场比较健全的美国,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产生的原因来看, 两者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但也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差别是危机的导火索不同, 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也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 放松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 管理制度的缺失, 以及不完善。所以我们可以说, 不管金融市场多么发达, 金融体系多么完善, 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都可能会对金融安全留下隐患。

参考文献

[1]张保卫: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吸取的教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版) , 1999.3

[2]刘鑫:浅析美国次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 2008.6

亚洲金融危机 篇2

汇市:越南盾疯狂贬值

近期,越南盾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意味着人们拿到越南盾后,要跑着去换美元,速度慢了,手里的钱就会更不值钱了。由于贬值速度过快,现在河内每个小时都会公布一次越南盾兑美元的汇率。除了美元,人民币也成为越南人在危机中寄托的“硬通货”。但现在银行里,美元与人民币极度紧缺。

市场预期越南盾在未来一年的贬值幅度将达到近40%,重蹈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铢的覆辙。而此前,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东南亚国家货币之一,越南盾一直处于小幅升值的态势。

股市:跌幅居全球之首

相比去年底,越南股市累计跌幅已近58%,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而2006年,越南股市以144%的累计涨幅傲视全球。在截至2007年3月12日的两年时间内,越南VN指数暴涨了近5倍,牛气无人能敌。不过,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两年前荣膺全球最牛的越南股市正在创造又一项新纪录:年内迄今跌幅接近六成。

楼市:房价下跌约一半

越南的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惨痛的下跌。该市场在2005年和2006年都曾出现过回落,但却没有如此的惨烈。胡志明市某些地区的房价已经较去年底下跌了约50%。而在去年年中,投资者曾对这个市场寄予厚望,因为当时越南建筑部刚刚提议允许外国人在越南购买房屋,有望为市场引入新的血液。

外媒预测越南将爆发金融危机拖垮亚洲

两天来,多家英文媒体不约而同发出警告,称越南将把整个亚洲拖入第二轮金融危机,并危及中国。但我专家否认了这种说法,并表示,如果发生金融危机,中国将成为“救助者”。

美国彭博社4日在题为《亚洲奇迹再次面临危险》的文章中说,中国现在都是要么处于经济衰退的边缘,要么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有人担心这个亚洲第二大经济体同时面临这两个危险。该文章称,中国的形势反映了亚洲正经历着1997年以来最艰难的几年。

美国商务博客网站“bloggingstocks.com”3日发表了题为“亚洲正在走向1997年那样的另一场危机吗”的文章。文章说,包括菲律宾、中国、印度、泰国这些国家甚至香港地区,都在经历着长期的高通胀,这听起来与11年前发生的事情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

英国《卫报》2日也刊文说,亚洲面临着97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具考验的时刻。

实际上,此次引发西方担忧的是集中点在越南。连日来,对于越南股市大跌、通货膨胀率攀高的消息不断。彭博社5日报道说,一份报告显示越南5月的通货膨胀率达25.2%。商务博客网站的文章说,2008年越南股市缩水超过55%,伴随着物价高涨,货币走软。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说,越南确实面临金融危机的风险,但认为其会“威胁整个亚洲”就夸张了。

张明表示,现在的越南确实和97年的泰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和97年相比,其他东盟国家的金融状况不同了,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局部性会更强,不会蔓延到整个亚洲。

至于一些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负面说法,张明表示,中国绝不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爆发点。即便越南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短期内也不会受太大影响。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将在危机中扮演“救助者”的角色。(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越南货币飞速贬值 部分中资企业裁员求生

近期,越南金融领域出现很多不稳定现象,通货膨胀严重,股市折腰跌损,越南盾随美元走势疲软,并且出现大量国际资本外逃。这一系列现象让人们担忧,一场类似20世纪末从泰国爆发、波及数国的金融危机是否将要重卷东南亚?面对这样一种困难局面,部分驻越中资企业不得不大幅裁员求生。

越南盾飞速贬值

“这里的情况,国内难以感受”,这是连线国内一家大型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驻越南河内分公司的经理后,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越南在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创出25%的新高。而据记者连线的这位经理介绍,25%的通胀率还未包括粮食、石油及电气价格可能出现的飞涨,因为越南ZF承诺,在6月30日以前会控制这三方面的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而6月30日之后,这些商品也将与其他商品一样,交由市场决定价格,已经有预计,介时这些价格将会上涨一倍以上。目前,已经有一些越南人开始囤积大米。

但相对大米而言,人们更愿意买、也是更难买的,就是美元,因为伴随国内通货膨胀的,是越南盾在外汇市场上的巨大贬值。

近期,越南盾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意味着人们拿到越南盾后,要跑着去换美元,速度慢了,手里的钱就会更不值钱了。”这位经理如是形容。由于贬值速度过快,现在河内每个小时都会公布一次越南盾兑美元的汇率。

除了美元,人民币也成为越南人在危机中寄托的“硬通货”。但现在银行里,美元与人民币极度紧缺。“如果你今天去兑换美元,那么要排队15天,才有可能兑换成功,到那时候,越南盾不知道又贬值到什么程度了。”这位经理谈到。他还表示,普通民众兑换外币的数额较小,而一些欧美及日韩的企业,已经开始通过黑市来大规模兑换美元了。

相应地,越南股市也出现了大幅缩水,河内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总值今年已经减少45%。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保筠认为,由于前几年过多外资进入,导致越南股市虚高。而随着通货膨胀及汇率贬值的出现,大量外资的出逃又将越南股市推向了深渊。

中资企业苦苦支撑

当下,绝大部分在越中资企业都处在对经济大势的观望中,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成本,包括裁员以及减少营业。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经理所在河内公司已经解雇了70%的员工,其中30%为中国员工,这些员工已经基本返回国内;另外40%都是越南员工。不过越南员工并没有对裁员做出集体性的剧烈反应,因为他们也了解这是大势所迫,并非企业所能抗衡。

企业裁员也是无奈之举。“公司现在只能维持最小的营业项目,比如为老客户提供一些服务。”这位经理告诉记者,“今年目前的市场需求量仅仅为去年同期的30%,而且市场还在进一步萎缩。大家除了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很少再买别的东西,有钱则更倾向于兑换美元或人民币。相对于市场萎缩,则是原材料价格的飞涨,企业只要启动运营,就很难控制住成本。”

而且即使有生意,很多企业也不愿去做。因为卖出了货物,收回的却是越南盾,兑换不出去,企业等于拿了一堆废纸在手里。因此,大部分中资企业目前处于“无所作为”的阶段。

问及将来的策略,这位经理预测,越南的这场金融“震荡”恐怕会持续2~3年之久才会缓解。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持续下去,将来公司的业务会进一步缩小,人员也会进一步减少。如果市场长期低迷,则有可能只留很少的人在越南“看点”。

中资企业目前完全撤资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在前两年越南快速发展阶段,很多中国企业纷纷进越,并买下了厂房、设备。胡志明市的房地产价格目前已经暴跌50%,河内稍好,却也下跌了20%。企业很难在这种局势下全身而退。

该公司经理表示,现在中资企业凭借以前在越南发展较好时的收入以及资本运作,还可以在一短时间内维持日常开支。目前,中资企业的中国工作人员基本生活都可以满足,吃饭及生活必需品都没有问题。

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实践研究室主任潘金娥向记者表示,由于越南ZF对于经济管理不够成熟,导致宏观经济层面不稳定,并且ZF对外资企业投资政策频繁调整、而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比较滞后,这一系列因素层叠起来,使得在越中资企业目前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中资企业希望祖国“救市”

中资企业目前希望中国能够帮助越南挺过这次难关,也是救了一把驻越中国企业。

近日,在越南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后,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华。有外媒评价这次访问为 “一次出乎意料的访问”。而中越双方确实就互相扩大合作规模等内容达成了协议。

杨保筠向记者介绍,这次会谈在中越经贸政策上达成不小共识。两国将尽快做好经济贸易合作的5年发展规划,将尽早落实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大型合作项目,并将进行长期的互利合作,带动更多中国企业想越南投资。协议中对“长期互利”的强调表明,中国对越南的合作,不会因其目前短期的经济震荡而改变,虽然未提及具体的投资数额等问题,但这些款项说明,中国不会对越南的困境视而不见。中国的这种态度,有利于越南局势的稳定。同时,杨保筠提出,越南目前的局面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可谓危难中潜藏机遇。由于越南经济出现这样的局面,无论在ZF层面、还是民间,都会出项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如果这时大量外企撤出,会使越南经济雪上加霜。如果中资企业能够坚持下来,无疑会对稳定市场及人心产生巨大作用。因为在越南普通消费者群体中,中国产品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和心理认可。“现在,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他如是谈到。危难时见真情,一旦挺过这一关,将来市场重新恢复活力后,中资企业很可能会在消费者偏好、ZF政策方面,获得回报。这就是中资企业目前需要努力做到的事情。

新闻分析 越南股市崩盘不会殃及中国A股

此次越南金融危机状况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相似,但专家和上市公司都表示越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

谢国忠:越金融危机无大碍

1997年,刚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的谢国忠,对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准确预言。而对于越南金融危机,谢国忠认为,越南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不会产生影响,也没有迹象表明会对亚洲金融安全产生影响。

他指出,越南金融危机所反映的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高通胀问题,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会面对的。

外贸逆差引起了危机,外贸逆差需要外资流入来对冲,经济好了外资才会流入,才会有信心,通货膨胀时,经济就会放缓收缩,外资流出,货币下降,更增加通货膨胀,更要收缩,就从良性到了恶性循环。

但中国不一样,因为外贸顺差,不会引起货币危机,但不排除外资撤出。因为人民币远期价格已接近现货,如果发生此情况升值的预期就没有了,这样热钱也会撤出,虽然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经济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谢国忠分析道,现阶段越南经济危机不会对亚洲产生太强的冲击,经历过1997年金融风暴的亚洲各国金融系统已有大幅度提高,应该能应付越南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A股不会受影响

胡志明指数5月30日收盘只有414点,比07年3月12号的1170的历史高点跌去65%。08年全年下跌55%。同时,胡志明市的房价从07年底的5600美元/平方米下跌至目前的2800-3100美元/平方米,下跌达到一半。

如今,越南股市的崩盘,对中国股市会有什么影响和冲击呢?

国泰君安分析师章秀奇指出,通货膨胀失控是导致越南危机出现的最重要原因,而通胀失控产生的原因在于通胀预期的高涨、宽松货币供给和内需的强劲增长。但中国和越南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会对中国产生太大影响。由于越南ZF直到2008年一季度结束时才开始加强宏观调控,错失了调控良机,导致通胀预期的失控和物价飞涨。当前中国政策时机的把握好于越南,通胀预期没有失控,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也非常及时,通过信贷收缩我们避免了出现和越南一样的困境。尽管目前是负利率,但由于中国的货币增速已经放缓,通胀预期没有失控,而且随着食品价格的阶段性回落,CPI也将短期回落。预计5月份的CPI将大幅回落至7.2%。

章秀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越南股市不足以对中国证券市场有所波及,甚至可能成为刺激中国股市的因素,热钱不断从越南流出,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中国的稳定发展,有效宏观调控,可能成为越南撤出资金的另一个投资点。

上市公司自称影响不大

随着越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越南的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而越南的投资环境必然受到影响。昨日,记者对部分在越南建厂投资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类公司主要是制造行业的公司为主,不过,这些公司在越南的投资并不大,经营占到公司的主营只是一个较小的比例,对于公司的业绩影响不大。

新希望:目前还未听说越南分厂方面被经济危机影响,市场销售和国内一样保持良好的态势,虽然越南的通货膨胀虽然使原材料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调,但是由于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产品依旧保持一个稳定的销售。

通威股份:越南经济危机不会对公司在越南建厂事情进行影响,目前公司尚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苏泊尔:经济危机对公司业务造成的影响不大,公司还是很看好越南工厂的发展的,相信该工厂对今后提升公司业绩与品牌有较大的帮助。

宗申动力:公司在越南设立的公司较小,投资金额仅有200万美金,其主要销售针对越南的市场,现在越南的高通货膨胀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太大冲击,并不象外界猜测的有一定销售冲击,公司现阶段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应对措施和安排。

美的电器:现阶段公司在越南主要生产电饭煲、电磁炉等生活家电。现在公司在越南的投资规模较小,销售业绩并未受到越南盾贬值影响,波动浮动并不大。(本文来源:解放网-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刘琳 毛晋楠 张奇 徐竞伟)

越南盾的贬值预期正在愈来愈强烈 会否传染中国?

越南的高通胀以及引发的危机,显示出了越南ZF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薄弱,而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要大大强于越南。中国ZF对于经济过热、通胀都保持了警惕,并采取了各种调控措施。目前通胀水平也处于可控范围内,并可能进入到了下滑通道中,此外,我国贸易持续维持顺差,经济结构和出口竞争力方面也均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基本面要大大优于越南

对于越南盾的贬值预期正在愈来愈强烈。

彭博系统显示,目前海外市场越南盾12个月非交割远期(NDF)的价格将跌至22750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与目前即期汇率16265越南盾1兑美元的水平相比,这显示,市场预期越南盾在未来一年的贬值幅度将达到近40%。而此前,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东南亚国家货币之一,越南盾一直处于小幅升值的态势。

目前越南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境内市场越南盾的相对稳定,但市场对于越南盾的预期却非常悲观。人们担心,一旦危机扩大,前期流入越南的外资和热钱开始大量撤出,超过了越南央行外汇储备所能接受的能力,越南盾将可能“一泻千里”,重蹈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铢的覆辙。

罪魁祸首:通胀

去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在8.5%左右,而过去十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5%的高水平上,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少海外投资资金也看好越南,流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和热钱不断增加。不过,今年来随着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人们对于越南经济信心也急转直下,越南盾也随之趋于贬值。

数字显示,5月份越南国内的通胀率达到了25.2%的恶性通胀水平,为13年来新高。今年1~5月份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额,贸易赤字呈持续扩大态势。越南计划投资部曾预测,今年全年越南贸易逆差将达到270亿美元,将比去年增加一倍多。

“越南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增长过快,特别是虚拟经济部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越南ZF最不想看到的是经济发展冷却下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越南对于物价上涨水平则保持了较高的容忍度:只要通胀率比经济增长率低就可以了。去年越南国内的通胀率就比经济增长率高出了4个百分点。而今年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胀,越南ZF才开始有些着急起来。

今年1月30日,越南中央银行将各项官方利率调高了1.5个百分点,5月17日,为防止通货膨胀螺旋上升,越南央行又将利率大幅调高了3.25%,由8.75%调至12.0%。

3月10日,其把越南盾对美元的浮动区间从原来的0.75%扩大到1%。不过,汇率的调整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公众的普遍恐慌,人们开始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转而换成美元或者黄金,在外汇市场上越南盾也开始趋向于贬值。

中国应提高警惕

“新兴经济体经济脆弱性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对我国构成传染性的威胁。”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此前他曾撰文指出,除了越南之外,当前在阿根廷、韩国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征兆,也大大增强了中国被感染的可能性,中国应该对此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所具有的传染性提高警惕。而今年4月份在连续的升值之后,人民币NDF市场上出现了罕见的回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目前中国应该加强对于热钱的监测,并为潜在的危机制定应对的预案。”他进而表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这是遏制热钱、避免危机的有效手段。此外,由于通胀是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央行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梅新育也表示,危机的传染机制是非理性的。如果越南危机进一步扩大,不排除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中国也可能会被传染。中国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救援准备,另一方面应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以免为出逃的资本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

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和越南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人们应该避免陷入到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理论的“归类逻辑”中。

鲁政委指出,越南的高通胀以及引发的危机,显示出了越南ZF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薄弱,而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要大大强于越南。这表现在中国ZF对于经济过热、通胀都保持了警惕,并采取了各种调控措施。目前通胀水平也处于可控范围内,并可能进入到了下滑通道中,此外,我国贸易持续维持顺差,经济结构和出口竞争力方面也均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基本面要大大优于越南。(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越南危机启示:六月A股宏观策略分析

从08年开始,越南经济急转直下,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股市崩盘,5月CPI高达25.2,第一季贸易逆差是去年同期的四倍,财政恶化,汇率贬值,已经显露出金融危机的端倪。我们认为通胀失控是导致越南危机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而通胀失控产生的原因在于通胀预期的高涨、宽松货币供给和内需的强劲增长。

越南通胀对经济影响的传导顺序是:通胀上升—政策紧缩—需求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当经济增长放缓伴随货币紧缩,将会把负面影响传递至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而影响到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投资者开始怀疑整个经济的稳定性。越南特殊的地方在于其经济基本面比较脆弱,存在ZF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这时投资者的担心加剧,资产加速被抛售,资金开始流出该国,货币贬值,宏观经济进一步恶化。

我们认为中国和越南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对通胀的控制更早,货币从紧对抑制通胀扩散非常有效,且中国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因此中国不会重蹈越南的覆辙,中国更有可能的情形是有惊无险的渡过此次全球高通胀,期间有所波动,但不会硬着陆。

展望6月,市场可能重新演绎先跌后涨的震荡走势,通胀压力减轻,政策底应能坚守,权重行业估值已近历史底部,限售股解禁压力降低,因此,我们认为6月份市场机遇将大于风险,但受制于投资者信心不足、资金离场和大小非中长期压力,向上空间有限,市场热点仍将频繁更换,不乏结构性投资机会。

6月份,题材概念股可能仍将受到追捧,例如涨价题材、券商和参股券商概念、央企重组、新能源新技术等,这些机会的把握关键在于自下而上,对于机构投资者,我们提供另外两条投资策略,分别是“精选成长股”和“反向思维”。继续推荐36支绩优成长股组合(5月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跑赢市场6%、2%); 高物价衍生出两条投资思路:一是趋势投资,买入现在正在涨价的公司;二是反向思维,寻找那些目前大家都不看好、价格受到抑制的行业公司,比如房地产、石油石化、电力,这些板块遭遇宏观调控(如价格管治),但是我们认为未来存在涨价可能(也可能是油价下跌可能,这对石油石化是利好!),股价也存在触底反弹的动能,一旦这些板块反弹,市场将迎来一轮强劲反弹,这里面蕴涵的应是更大的投资机会。(本文来源:国泰君安)越南危机启示:六月A股宏观策略分析

从08年开始,越南经济急转直下,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股市崩盘,5月CPI高达25.2,第一季贸易逆差是去年同期的四倍,财政恶化,汇率贬值,已经显露出金融危机的端倪。我们认为通胀失控是导致越南危机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而通胀失控产生的原因在于通胀预期的高涨、宽松货币供给和内需的强劲增长。

越南通胀对经济影响的传导顺序是:通胀上升—政策紧缩—需求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当经济增长放缓伴随货币紧缩,将会把负面影响传递至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而影响到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投资者开始怀疑整个经济的稳定性。越南特殊的地方在于其经济基本面比较脆弱,存在ZF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这时投资者的担心加剧,资产加速被抛售,资金开始流出该国,货币贬值,宏观经济进一步恶化。

我们认为中国和越南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对通胀的控制更早,货币从紧对抑制通胀扩散非常有效,且中国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因此中国不会重蹈越南的覆辙,中国更有可能的情形是有惊无险的渡过此次全球高通胀,期间有所波动,但不会硬着陆。

展望6月,市场可能重新演绎先跌后涨的震荡走势,通胀压力减轻,政策底应能坚守,权重行业估值已近历史底部,限售股解禁压力降低,因此,我们认为6月份市场机遇将大于风险,但受制于投资者信心不足、资金离场和大小非中长期压力,向上空间有限,市场热点仍将频繁更换,不乏结构性投资机会。

6月份,题材概念股可能仍将受到追捧,例如涨价题材、券商和参股券商概念、央企重组、新能源新技术等,这些机会的把握关键在于自下而上,对于机构投资者,我们提供另外两条投资策略,分别是“精选成长股”和“反向思维”。继续推荐36支绩优成长股组合(5月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跑赢市场6%、2%); 高物价衍生出两条投资思路:一是趋势投资,买入现在正在涨价的公司;二是反向思维,寻找那些目前大家都不看好、价格受到抑制的行业公司,比如房地产、石油石化、电力,这些板块遭遇宏观调控(如价格管治),但是我们认为未来存在涨价可能(也可能是油价下跌可能,这对石油石化是利好!),股价也存在触底反弹的动能,一旦这些板块反弹,市场将迎来一轮强劲反弹,这里面蕴涵的应是更大的投资机会。(本文来源:国泰君安)

越南外资惊恐兽散 热钱转攻A股?

“连续20天,每天都是跌。”6月5日 南方全球(净值 讨论)基金投资经理看着越南胡志明交易所VN指数走势图说。

截至6月4日收盘,基准的VN指数跌至395.66点,为2006年2月28日以来最低点,年内跌幅超过58%。越南股市不出意外地收出了连续第20根阴线。

伴随着越南股市下跌的是国际热钱的疯狂撤离。即使在越南股市已经降温的年初,活跃在越南股市中的资金量依然很大。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经理谢伟鸿介绍,今年1月2日,越南股市日成交480万股,但6月4日成交量回落到了126万股,仅是年初的1/4。

在明处,目前所有的机构都不认为越南的“股灾”会传递至中国,但越南股市扇动的蝴蝶的翅膀可能会通过两个途径潜入影响中国A股,第一个是热钱从越南等国的撤离可能会流入中国;其二以越南为代表的亚洲国家通胀高企向中国输入通胀。

亚洲国家普遍通胀

越南早在年初就暴露出了问题。

越南3月份通胀年率已经接近20%,为十多年新高,越南ZF为打击通胀而紧缩信用,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投资资金加速撤离股市。3月底,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宣布暂时把涨跌交易区间从5%缩减至1%。

但当时,世界的主要投资机构都仅仅当越南为个案,对世界经济似乎并无太大影响,因此没有过多关注。江南证券宏观分析师戴磊称,越南经济出现问题根本原因是越南两头在外的生产方式,类似于珠三角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很好的纵深市场,因此当国际尤其是美国需求下降时,经济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同时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对产品需求加大引发通胀。

大多人士认为越南的经济问题不会发生在其他国家。

然而,5月份越南CPI增幅加速上升到25.2%,增速达到1992年以来最快水平。以及亚洲其他国家通胀频频高企引起了经济界广泛注意。

6月份第二周,除了越南,亚洲还有多国发布了5月份CPI的增速。韩国周一公布数据显示,5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升4.9%,为2001年6月以来最高;印尼5月CPI同比升10.38%,高于前月的8.96%;此外泰国5月通胀率为7.6%,创下近10年高位,亦高于前月的6.2%;菲律宾也高达9.6%。日本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成长率可能在5月和之后的几个月内升至约1.5%。

欧洲国家的通胀亦有上升趋势。欧洲国家较大经济体中,升幅最大的为俄罗斯,5月份CPI增幅高达15.1%。瑞士联邦统计局周二公布,瑞士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前月增长0.8%,较上年同期增长2.9%.美林在由其全球经济团队撰写的一份报告中将通胀称为“无法避免的事件”,并预测新兴市场2008年通胀率将从5.3%升至7.3%,发达地区市场2008年通胀率从2.2%升至3.0%。

热钱涌入

中国周边国家除了日本,通胀率都均处在较高水平,由此造成游资的离场。谢伟鸿发现,马来西亚以及泰国等国证券市场在越南通胀高企的担心下,股指近日下挫,交易量减少。而热钱从印度撤离更为猛烈。今年以来(截至6月3日),印度外资投资净流出41.95亿美元,同比下降202%。

而中国无疑成为热钱流入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江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魏凤春表示,中国是热钱比较理想的流入地。“中国资产重估过程没有结束,世界游资不到中国能到哪里去呢?”他说,“随着管制的放松,中国的资产重估继续,人民币继续升值,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经过调整后,价值重新得以体现。这是资金进入中国的最大的理由。”

事实上,热钱在4月份有加速流入的迹象。计算热钱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外汇储备减去直接投资再减去贸易顺差。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热钱规模为123.6亿美元,而4月份则高达501.6亿美元,而在去年一年中最高的4月份才有316亿美元。这种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外汇储备的利息以及外汇储备中非美元外汇对美元的升值,但能说明流速增快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1-4月流入我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9%,但外商固定资产投资在减少,这可能意味着一部分来到国内的资金没有投资。谢伟鸿指出,比起从地下途径进入中国的热钱,通过FDI更容易。

这些热钱有多少进入A股难以计算,但有证据表明热钱对A股是看好的。理柏中国区主管周良表示,从QFII基金的月度投资报告来看,QFII基金是看好中国股市长期的投资价值的。据他介绍,4月份QFII基金一改连续一年多净赎回的态势,当月出现了净申购,其中新华富时A50净申购资金量高达20亿美元。

这说明境外投资者对A股的看好。

江南证券魏凤春在同世行研究人员交流时,世行人员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相比其他市场更具投资价值。基于几点理由:中国的城市化在加速,财政充裕,人口红利尚在,金融风险控制加强。但中国的通胀也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为何游资愿意流向中国?世行研究人士认为,中国对通胀有很好的控制能力,他们预计今年中国通胀增速可以控制在6%左右。

但目前来看,A股的成交量连续多个交易日在千亿之内,没有太多迹象表明热钱在大规模入市。一基金业人士介绍,他最近接触一个英国的对冲基金,除了投资股市,还投资收藏、期货等领域。

间接影响A股?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同美国脱钩的进程中,其中亚洲国家已经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如此一来,其他亚洲多国的高通胀也是需要防范的。

从目前来看,这种通胀输入暂构不成压力。尤其是越南,尽管通胀增速高达25.2%,但越南同中国的贸易量非常有限。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703.8亿美元,其中对越南51.5亿,仅占0.9%。

然而,如果越南的恶性通胀蔓延到亚洲其他国家,对中国基础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将会增大。同时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3097.4亿美元,占中国进口额的54.3%。这是非常大的数字。

魏凤春认为,目前人民币升值会抵消亚洲国家通胀带来的输入,年初以来人民币升值达到5%,但如果亚洲通胀平均水平超过5%,将对中国输入通胀。高盛近日发布报告,预计今年亚洲平均通胀率将达到6%。如果预测准确,这意味着亚洲向中国在输入通胀。

可以看到,中国在亚太高通胀国家进口的多为初级产品,而一季度我国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额为839.5亿美元,占31.74%。因此对中国直接进口上述原材料的企业将有较大影响。在魏凤春看来,除了直接输入通胀,现在影响最大的是资金。因为周边国家通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增强,大量热钱涌入中国,使得人民币供给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落脚到A股,周边国家通胀高企带来的热钱涌入,可以为A股提供充足弹药,但热钱将和中国内资一起抗战因它们而带来的通胀。(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社科院专家:越南金融市场动荡不会引发连锁反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越南近期金融市场动荡不会引起连锁反应。虽然可能会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压力,但不会引起人民币大幅贬值和资本大幅外逃,也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些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

今年以来,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阿根廷等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一改此前资本流入、货币升值的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货币贬值、资本外流。

“中国的形势与这些国家不同,因此不会出现连锁反应。”张斌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一些金融机构出于自救的目的将此前投放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金抽回,引起资金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出。同时,次贷危机之后整个市场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原来大家对美国市场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很乐观,而次贷危机之后,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和投资回报预期产生了担忧,这也引起了部分资本外流。”

5月份越南通胀率高达25.2%,今年以来越南股市已经下跌55%。与此同时,贸易赤字迅速扩大。张斌说:“越南的资本出逃很大程度是由于投资者感觉出现资产泡沫,投资风险很大。”与此同时,其他几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过热。

“我国无论在经济基本面还是政策基本面都与这些经济体存在很大不同。”张斌指出,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过热、投资过高、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不同,中国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投资虽然在去年有一定程度的过热,但今年已经开始调整。“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本流入尤其是热钱流入的问题。”

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对资本跨境流动控制不力不同,我国的资本项目并没有完全放开,监管部门有能力控制资本流动。

张斌认为:“我国的资本流动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的,并且货币当局有能力加强对不合法资本流动的管理。”从过去几次典型的国际金融危机来看,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一般都存在汇率被严重高估、国内出现资产价格泡沫、银行举借大量外债等情况。

对我国出口将造成压力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是否会造成我国国际资本大规模外逃这一问题,张斌认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经济基本面不断走强,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货币大幅度贬值和大规模资本外逃。”并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几年有很大提高,出口与进口替代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使得外汇供给将持续大于需求。要始终关注、警惕资本突然的大幅流入或流出,但没必要去夸大其影响。”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创出新高,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国际资本对投资回报持续看好。张斌说:“去年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但从去年底开始价格增长速度已经回落,并且今年1月份以后货币政策紧缩效应不断凸显,总需求也已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大量的资本外逃。”

由于越南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产品结构与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类似,因此在第三国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关系。而越南货币的贬值会增强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对此,张斌指出,“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贬值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压力。”

同时,我国的对外投资品种中,有一部分是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券等金融产品相结合的衍生产品,由于这些金融产品价格下降,张斌预计对外投资可能会有一些损失。(记者王光平)世行仍然看好越南经济前景

越南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导致国内人民大量抢购美元,一时间,美元奇货可居。而截至4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高达17566.4亿美元,在美元对人民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如此大量的外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联想到前几天越共总书记农孟德访华,中国是否可能对越南伸出援手,从外汇储备中抽出一部分援助或者借给越南呢?但国内专家认为向越南提供外汇贷款不太现实。另一方面,世界银行的高官都对越南经济的前景仍表示乐观。

外汇借款的难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直接的官方援助不太可能,而如果是商业贷款的话,越南首先应该向世界银行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然后才会是主权国家。他认为,越南直接求助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借款给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一旦对方无力偿还怎么办?他说,中日韩三国前不久就共同出资800亿美元建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一事就商讨了很久,借款给越南这样的和中国完全不在一个经济水平上的国家,想法是好的,但是操作起来不太可能。

霍德明教授介绍,借款时,一方面要考虑对方是否有偿还能力,另外,还要考虑对方是否愿意偿还。当年拉美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曾经向外国求救,吸引国外企业购买国内破产企业。但是后来ZF却不允许这部分投资退出,重新收归国有,这对拉美某些国家的信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霍德明说,按照以往的惯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一般都是首先自救,自救不成会向世界银行求救。10年前的东亚金融危机和再早一些的拉美国家金融危机即是如此。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出手,国际组织一般都会有很多附加条件,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时,世界银行要求部分韩国部分企业进行破产处置。

“有足够惯性的列车”

6月3日世行驻越南首席经济专家马丁•拉玛表示,虽然越南通胀加剧、贸易亏空加大及房地产泡沫等困难,但是他对越南经济的前景仍表示乐观。他表示:“我们乐观是因为越南经济仍保持良好增长的势头,像一节有足够惯性而快速行驶的列车”。他强调,世行一直对越南中期的经济有良好地评价。

世界银行负责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副行长詹姆斯•亚当斯乐观地认为,目前亚洲地区的经济比上世纪90年代好得多,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汇率政策更加灵活,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本地区各国影响不大。

他坚信,以经济快速的增长率和越南ZF的政策,越南正面对的挑战将在不远的将来得到解决。

世行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协助越南改善结算平衡及减少调整价格的担忧,如:ZF要继续实施财政政策;对公共投资项目和ZF开支要有更加坚决的行动并放松比价交易幅度等。与此同时,ZF还要优先平稳金融领域提高人民的信心。

(本文来源:解放网-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刘建辉)梅新育:我们应在必要时出手求援

摩根士丹利5月28日发布报告称越南可能爆发“1997式”货币危机,越南GCD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农德孟5月30日便访问中国。种种迹象表明,这很可能是一次紧急决定的访问,因为无论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网站的“来出访预报”栏目还是外交部网站的“外交动态—外事日程”栏目对此均无预报,这些使得人们不得不将此次访问与越南经济面临的危急局势联系起来,尽管6月1日公布的《中越联合声明》并未明确提及这一点。

确实,“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低外汇储备+资本项目自由化+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组合通常以货币危机告终,这种植根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危机通常以资本流动逆转而触发,资本流动逆转的直接导火索往往又是资产市场、尤其是股市崩盘,因为资产市场从来就是人类充分表演其理智与贪婪之争的最佳舞台之一,股市尤佳。自从证券市场问世以来,贪婪推动股市跃上惊人的高度,然后难乎为继而发生价格雪崩,这样的好戏已经演出过无数次;倘若跨国资本流动也掺和进来,这场戏就更加精彩了,因为他们参与的结果往往是经济更为人看好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反而更容易成为大规模危机的起爆点。为什么?正因为其经济增长为人所看好,所以大量国际游资争先恐后涌入其资产市场,推动其货币升值、资产升值预期“自我实现”。然而,也正因为其经济增长较快,所以通常进口增长远远快于出口增长,导致经常项目收支恶化,需要依靠资本内流来弥补;而为了维持资本内流,东道国货币当局往往又要借助维持本币高汇率、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等措施来吸引资本。当资产市场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繁荣”达到难乎为继的高度之时,当该东道国资产再也无法给予投资者/投机者所期望的高收益率时,越来越多的人将恍然惊觉,抽身脱逃,而东道国货币当局此前为吸引资本内流而采取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等措施又给国际游资抽逃创造了莫大的便利,几乎发生在一夜之间的资本流动逆转将使得看空者的货币贬值、资产贬值预期“自我实现”。

本来,倘若仅仅看经济增长业绩,菲律宾似乎更有理由成为危机候补国;但正是良好的经济增长预期使得越南及其资本市场吸引了更多的游资,以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3月初就向越南发出了股市风险的警告,并挂上了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State Securities Commission)的网站。2006年,越南股市跻身全球最火爆市场行列,主要股指涨幅达145%,2007年头两个月又上涨51%,推动越南股市总市值从2006年初的不足10亿美元猛增到150亿美元。2007年2月其它国家股市波动剧烈,越南股市则增势不减,一周之内增长5.9%;2007年全年越南股市涨幅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正如基金组织去年3月指出的那样,2007年1月底,越南20家最大上市公司市盈率已达73倍,远高于市场正常标准,约为普通新兴市场估值水平的六倍。特别是越南商业银行将大量资金借贷给本国投资者炒股,如果股市逆转,这些投资者可能难以偿还贷款;而对冲基金和其他投机机构等大量海外资金涌入越南股市,推动了越南股市的暴涨,也加大了越南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现在,泡沫终于进入破裂阶段了,越南股市指数业已腰斩,高通胀压力更使越南经济管理部门陷入两难:为了遏制高通胀(越南官方公布的5月份通胀数据高达25.2%)和避免货币贬值,需要加息,越南央行事实上也已经大幅提升基准利率至12%;但如此高利率又必然导致资产市场暴跌。尽管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宣布由于“技术原因”从5月27日起休市三天,但30日恢复交易后,抛售风潮压制越南股指继续下跌,跌幅为1.52%。

越南的风险不仅在于经济基本面数据,更在于掌握话语权的西方投资者、大牌金融机构们已经开始唱空,摩根士丹利报道在前,继之以越美商会主席迈克尔•皮斯(Michael Pease)声称越南对投资者已经丧失吸引力的言论(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08年6月1日);„„无论所有这些是早有预谋的策划还是不谋而合,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言论很可能形成“自我实现”的危机风潮。

越南虽然经济规模远远小于我国,但我们不能对其危机状态熟视无睹,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类似越南的问题,特别是建国以来仅有两年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度却比中国高得多的印度;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一旦爆发危机,又将通过这样那样的渠道传染我国。特别是我国近来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声浪趋向高涨,在周边国家货币危机风险日增的情况下,假如我们果真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结果就很可能是给投机者创造套现出逃的机会,我们自己也将陷身危机。既然如此,我们一方面不可贸然采取自投罗网的政策,另一方面必须密切注视邻国的动荡发展,并做好准备,在必要时出手救援。

越南经济恶化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5月中旬,正当中国ZF和全国人民全力以赴地进行抗震救灾的时候,越南GCD总书记农德孟在未经预告的情况下突然访问中国,HJT从汶川救灾现场回到北京与农德孟进行了会谈。这次突如其来的造访引来许多猜测,网上有文章称,农德孟是由于越南经济濒临崩溃边缘,需要中国的支持,才不得不紧急访华。这种说法是真是假我们无法求证,但越南经济严重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经济需要从越南经济恶化中得到什么启迪,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越南经济已到失控边缘

越南的经济恶化,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出现苗头,由于未得到及时控制,在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恶化,目前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其经济恶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失控。2007年10月初,当笔者到越南胡志明市考察股市的时候,越南的消费物价指数已经达到了12%;而今年以来情况继续恶化,今年5月,越南的CPI按年算已经超过了25%!

其二,货币明显贬值,股市持续暴跌。笔者去年10月到越南的时候,1美元兑换16000越南盾,1元人民币兑换1960越南盾;而现在才过去了8个月,就变成1美元兑换16330越南盾,1元人民币兑换2300越南盾了。高盛近日发布报告称,越南可能会加快其货币越南盾的跌势,因为如果考虑通胀因素,越南盾已“过度高估”。而德意志银行则表示,越南盾在未来数月内“将会贬值30%”。

5月30日,惠誉国际评级将越南主权基金的债券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这将导致越南主权信用的下降,有可能引发外资的撤退,从而可能导致越南盾的继续贬值,引发恶性循环;同时,这也将使越南ZF向外举债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越南股市也出现了持续下跌,股指从1000点附近跌到6月4日的395.66点,跌幅接近六成。同时,越南胡志明市等地高企的房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其三,外贸、财政“双赤字”。据官方统计的数据,越南多年来持续出现进出口贸易逆差,2004年至2006年的逆差分别为55亿美元、47亿美元和51亿美元;据越南通讯社报道,2007年1至11月,越南逆差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2%。由于进口成本的飙升,越南贸易赤字在今年前4个月内已经增长两倍,赤字数额达到了进出口总额的六成。

与此同时,越南ZF的财政多年来也出现了持续的赤字,2004年至2006年,赤字分别为39.17万亿越南盾、51.77万亿越南盾和 48.5万亿越南盾。

其四、经济增长开始放缓。2007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为8.48%,而今年一季度则为7.4%,低于去年同期的7.8%。今年5月6日,越南总理阮晋勇表示,越南ZF向国会提议将2008年越南经济增长率指标调整为约7%。

祸根在于急于求成

越南自1986年实行全面“革新开放”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199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约573亿美元,GDP增长率为8.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22美元。目前,越南已经被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国际上看好越南的声音高涨,而越南国内也逐渐兴起了“超印赶中”的豪情。而目前的经济恶化,很大程度上是过激的经济政策种下的祸根。其表现包括:

———在金融体系并不健全,外汇储备偏少的情况下,过多过快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越南多年来实行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贷款形成部分呆坏账,金融体系并不是很健全。而越南的外汇储备虽然增长很快,但总量依然过少,2007年越南外汇储备只有150亿美元,而国家外债却有305亿美元。然而,越南却在几年前就制定了号称“最急进”的吸引外资政策。截至2006年底,外国累计在越投资协议金额600亿美元,协议项目6813个。外资的大量进入,对越南通货膨胀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一旦外资大规模撤出,后果不堪想象。

———过早放开资本项目。越南在2006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资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宽到49%。外资的大量涌入,直接推高了越南的资产价格,并且形成泡沫。在外资的推动下,越南股市总市值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从原来的10亿美元迅速膨胀至200亿美元;越南指数从120点大涨至1200多点;同样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胡志明市的房屋价格从每平方米200多美元上涨到600多美元。如今股市和房价的暴跌,正是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

———基础建设不配套,经济结构失衡。越南原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基础和服务业基础相当薄弱,由于急于加快现代化建设,越南引进了大量的工业项目。但由于国内零部件等配套能力太弱,需要大量从国外引进,这就造成了连年的外贸逆差,加重了国家财力的负担。

带给我国的几点启示

反思越南经济的恶化,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首先,防通胀的任务不能放松,但调控手段可以改善。在我国发生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民币持续较快升值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调控遇到了多难的局面。目前我们多次提高准备金率,但从实践来看,收效不理想。现在我们仍然处于实际负利率的状况,但由于人民币升值过快,又不能持续提高利率。日前有学者提出实行保值储蓄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可能较易为群众所接收,有利于吸收流动性,又不会对生产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是坚持“不到合适的时机,资本项目就不放开”。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开了QFII的口子,但整体规模仍然是较小的,外资进入我国资本项目是可控的。只有当我国金融体系已经相当健全,才能够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应该坚持小幅渐进的过程,而且升值的幅度应该处于可控的范围内。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过大、升值的时间过急,都会对相当一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且也容易形成资产价格的泡沫。(本文来源:证券时报)

越南盾每天贬值5-7% 人民币成越南“硬通货”

在全球经济的版图上,越南并不显眼,GDP在2007年刚刚超过700亿美元。然而现在这个国家却上了众多财经媒体的头条:高达25.2%的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多的外债规模,这个国家的货币体系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11年前的夏天,随着国际游资大规模攻击泰铢,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迅速蔓延。11年后的今天,人们惊觉越南经济的一系列乱象与那场危机前的泰国经济不无相似之处。这一次越南会不会成为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通胀货币贬值

去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在8.5%左右,而过去十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5%的高水平上,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少海外投资资金也看好越南,流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和热钱不断增加。

不过,今年来随着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人们对于越南经济的信心也急转直下,越南盾也随之趋于贬值。彭博系统显示,目前海外市场越南盾12个月非交割远期(NDF)的价格将跌至22750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与目前即期汇率16265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相比,市场预期越南盾在未来一年的贬值幅度将达到近40%。近期,越南盾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数字显示,5月份越南国内的通胀率达到了25.2%的恶性通胀水平,为13年来新高。今年1-5月份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额。“越南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增长过快,特别是虚拟经济部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相应地,越南股市也出现了大幅缩水,今年累计跌幅达55%。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保筠认为,由于前几年过多外资进入,导致越南股市虚高。而随着通货膨胀及汇率贬值的出现,大量外资的出逃又将越南股市推向了深渊。

涨利率公众恐慌

越南ZF最不想看到的是经济发展冷却下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越南对于物价上涨水平则保持了较高的容忍度:只要通胀率比经济增长率低就可以了。去年越南国内的通胀率就比经济增长率高出了4个百分点。

而今年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胀,越南ZF才开始有些着急起来。今年1月30日,越南中央银行将各项官方利率调高了1.5个百分点,5月17日,为防止通货膨胀螺旋上升,越南央行又将利率大幅调高了3.25%,由8.75%调至12.0%。

不过,汇率的调整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公众的普遍恐慌,人们开始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转而换成美元或者黄金。

■国际观察

越南盾倒下中国会感染吗?

“新兴经济体经济脆弱性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对我国构成传染性的威胁。”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此前他曾撰文指出,除了越南之外,当前在阿根廷、韩国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征兆,也大大增强了中国被感染的可能性,中国应该对此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所具有的传染性提高警惕。而今年4月份在连续的升值之后,人民币NDF市场上出现了罕见的回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也表示,危机的传染机制是非理性的。如果越南危机进一步扩大,不排除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中国也可能会被传染。中国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救援准备,另一方面应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以免为出逃的资本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

不过,鲁政委指出,越南的高通胀以及引发的危机,显示出了越南ZF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薄弱,而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要大大强于越南。这表现在中国ZF对于经济过热、通胀都保持了警惕,并采取了各种调控措施。目前通胀水平也处于可控范围内,并可能进入到了下滑通道中,此外,我国贸易持续维持顺差,经济结构和出口竞争力方面也均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基本面要大大优于越南。

■连线越南

人民币也成为“硬通货”

“这里的情况,国内难以感受”,这是连线国内一家大型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驻越南河

内分公司的经理后,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据他介绍,25%的通胀率还未包括粮食、石油及电气价格可能出现的飞涨,因为越南ZF承诺,在6月30日以前会控制这三方面的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目前,已经有一些越南人开始囤积大米。但相对大米而言,人们更愿意买、也是更难买的,就是美元。除了美元,人民币也成为越南人在危机中寄托的“硬通货”。但现在银行里,美元与人民币极度紧缺。

■一种说法

中资企业危难中潜藏机遇

中资企业目前希望中国能够帮助越南挺过这次难关,也是救了一把驻越中国企业。

近日,在越南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后,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华。有外媒评价这次访问为“一次出乎意料的访问”。而中越双方确实就互相扩大合作规模等内容达成了协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保筠提出,越南目前的局面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可谓危难中潜藏机遇。由于越南经济出现这样的局面,无论在ZF层面、还是民间,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如果这时大量外企撤出,会使越南经济雪上加霜。如果中资企业能够坚持下来,无疑会对稳定市场及人心产生巨大作用。因为在越南普通消费者群体中,中国产品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和心理认可。危难时见真情,一旦挺过这一关,将来市场重新恢复活力后,中资企业很可能会在消费者偏好、ZF政策方面,获得回报。(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日报、广州日报等)(本文来源:四川在线)

越南经济红灯频闪 可能引发第二次金融危机

近期,越南金融领域出现很多不稳定现象,通货膨胀严重,股市折腰跌损,越南盾随美元走势疲软,自3月下旬急跌后,其汇率持续下滑。导致金融市场异常动荡,并且出现大量国际资本外逃,货币危机一触即发。

这一系列现象让人们担忧,一场类似20世纪末从泰国爆发、波及数国的金融危机是否将要重卷东南亚?

货币贬值

今年以来,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随着原油和粮食价格飙升,越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5月份越南按年率计算的通胀率飙升至25.2%的水平,为13年来最高。但越南央行基准利率只有12%,未能有效控制通胀预期。1-5月,由于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上涨,越南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尽管过去几年资金持续流入使越南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仍低于越南的外债总额。据世界银行测算,越南今年的外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占GDP的30.2%。

越南央行官员2日表示,央行已经制定了一整套政策应对通货膨胀问题,包括继续加息、降低经常项目赤字、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等。此前,越南央行扩大了越南盾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至上下浮动2%。随后几天,越南盾对美元保持小幅度贬值态势。德意志银行预测,今后几个月,越南盾还将贬值30%以上。

股市缩水

相应地,越南股市也出现了大幅缩水,河内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总值今年已经减少45%。2006年,越南股市跻身全球最火爆市场行列,主要股指涨幅达145%,2007年头两个月又上涨51%,推动越南股市总市值从2006年初的不足10亿美元猛增到150亿美元。2007年1月底,越南20家最大上市公司市盈率已达73倍,大大高于普通新兴市场的估值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3月初就已经向越南发出了股市风险方面的警告。

危机重演?

动荡不仅仅只属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似乎也要步其后尘,陷入高通胀、货币贬值、股市楼市暴跌的动荡之中。这是第二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吗?会传导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新兴市场吗?

越南金融危机的隐现似乎预示着1997亚洲金融危机再度登台。而不仅是越南,印尼、印度,甚至远在拉美的阿根廷等诸多发展中国家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的征兆。

让亚洲金融危机不再重演 篇3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均受重创,危机使得亚洲国家的经济、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十年过后,我们反思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教训是多方面的。我认为:

一是金融对外开放必须与本国金融体系状况相适应。有序的开放有利于国内外金融业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缺乏管理的开放和银行体系的脆弱会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二是应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短期投机性资本的异常流动有可能构成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各国应实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研究加强对对冲基金跨国投资活动监管的方法。

三是适当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是防范危机,减少危机损失的保障。各国应建立适合自身金融体系的危机处理机制。同时,加强跨国金融合作对于防范危机的蔓延,减轻危机发生后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组织也应改进救助方式,针对救助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更加及时的应对措施。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非常重视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增强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一是加强了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已成立证券监督机构的情况下,又先后成立了保险和银行监管机构,落实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二是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了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国内外成功上市,并按国际标准的会计准则、外部审计规则等进行监管,使这些银行的治理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金融市场,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

四是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2005年7月21日将原来的钉住美元汇率政策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政策。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五是推进金融法律制度、监管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1998年后,先后出台或修订了《证券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反洗钱法》、《物权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为规范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是加快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这是我们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双重挑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正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加大结构调整的紧迫感,我们的经济今后几年会面对很大的问题。对此,中国政府已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综合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外汇管理,加大汇率形成的灵活性;清理和调整“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完善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环保标准,强化节能降耗考核;完善财税政策,促进扩大消费等等。

亚洲金融危机 篇4

美国金融危机被很多经济学家冠之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足见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如何使金融危机的阴霾不再降临, 研究危机内在机制的异同, 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二、美国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1、从生成机制上看:

(1) 非理性繁荣造成了市场的泡沫:两次危机都以金融危机自身的道德风险为主导特征, 以金融机构大量投资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为诱因, 积累了大量的金融泡沫。

(2) 政府失灵的结果:现代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市场失灵的结果, 实质上是政府失灵的结果。危机发生时, 政府缺乏应急准备, 陷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并且对经济干预失当, 政府应担负最大责任。

(3) 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在提供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增加了风险因素。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的风险意识淡薄, 金融自由化以后, 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给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4) 金融衍生产品是危机发生的催化剂。两次金融危机都与金融衍生品有关。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身具有放大利润和风险的功能和特点。在美国金融危机中, CDO和CDS等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仅把许多机构和个人捆绑到了一起, 还放大了市场的风险, 导致了信用的恶性膨胀。

(5) 金融风险长期累积的结果:亚洲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经济就有泡沫化的迹象:而美国则是积聚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资产价格飙升、过度借贷、投机资金泛滥等大量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 最终促使风险爆发和泡沫破灭。

(6) 金融脆弱性是危机的根源:金融脆弱性是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金融脆弱性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 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2、从传导机制上看:

(1) 显著的净传染效应:由于经济、文化等“气质”的类似, 亚洲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了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而投资者极度悲观导致的“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了美国金融危机, 甚至连一些经济状况良好的边缘国家由于资金流翻转而陷入危机。

(2) 显著的金融溢出效应:亚洲金融危机中存在明显的金融溢出效应。泰铢的危机通过相关性较高且不稳定的金融市场扩散到了其他国家。美国金融危机中, 由于美国资产证券化, 全球很多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了风险扩散的链条中。

(3) 显著的季风效应:季风效应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 由于共同的外部冲击而形成。随着全球化程度提高, 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助推器。两次危机都体现出显著的季风效应。

三、美国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同点

1、贸易溢出效应影响程度不同:

亚洲金融危机中, 由于东南亚的贸易溢出主要是“间接多边贸易型”, 竞争性贬值是危机扩散的重要渠道, 只能表明贸易溢出的可能性。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进口需求直接减少, 使出口国经济受到冲击。因而美国金融危机比亚洲金融危机的贸易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2、波及的范围及影响程度不同:

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较对区域化, 只波及少数东南亚国家。美国金融危机则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美国金融危机比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更广, 程度更深。

3、传导类型不同:

亚洲金融危机传导属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的传导类型。其传导源在发展中国家。而美国金融危机属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的传导类型。

4、经济基础不同:

亚洲国家作为新兴国家, 经济实力基础远不及美国。美国金融危机虽重创美国经济, 但是美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体制, 其经济实力仍不可小觑。

5、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表现程度不同:

亚洲金融危机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 而美国金融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它更多是隐性的, 而非显性的。

6、导火索不同:

亚洲金融危机中, 国际游资的攻击是直接原因, 而美国金融危机中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才是直接原因。

四、反思及危机下的路径选择

1、构建预警系统, 谨慎发展金融衍生品:

金融危机在发生前都有先兆, 应构建预警系统, 防范于未然。信用衍生品被认为是金融创新的胜利, 但是金融危机使规模近30万亿美元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已遭遇“信用贬值”的冲击。

2、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依靠自身发展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未给美国造成严重影响, 是因为内需型国家抵抗力较强。因而必须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生产、销售体系。而美国金融危机则警示应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而非虚拟经济的虚高。

3、金融自由化需适度, 把握金融渐次开放步伐: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我国能够免受严重冲击, 主要归因于人民币不允许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因此, 应慎重资本账户的开放和国内金融自由化的顺序选择。

4、加强金融监管, 增加信息透明度:

健全金融体制, 防范金融风险是避免金融危机的首要战略任务。并应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同时政府应加强作为, 并重视信息披露, 防止金融恐慌蔓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在生成机制和传导机制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亦有一些不同。要使灾难的“潘多拉”宝盒不再打开, 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并反思,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令人记忆犹新, 如今美国金融危机又来袭, 金融危机如此频繁, 其程度如此之严重, 使研究金融危机的内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美国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探讨, 从中得出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内在机制,比较

参考文献

[1]、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付宁、赵俊燕.《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以美国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 (01) .

[3]、许军.《亚洲金融危机传导机制》[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 (06) .

亚洲金融危机 篇5

背景介绍:2010年11月26日“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中国大饭店盛大举行。本届年会以后危机时代的亚洲宣言为主题,集中讨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亚洲银行业的角色,同时发布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

演讲正文如下: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接受亚洲金融论坛的邀请和大家一起来共同交流危机之后的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如何更好的支持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南方报业集团,特别是21世纪经济报道长期以来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关注和关心。也感谢他们对中国银行业所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支持和监督,同时也感谢对中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发展的关心和监督。

现在发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告一段落,现在我们应该冷静的来总结反思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中国金融业之所以能够没有直接遭受这次危机重创,没有直接卷入这场危机,也应该值得我们很好的进行总结,有人说中国金融业没有直接遭受重创,可能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度还不是很高,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帐户还没有完全开 放,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由兑换,充分的国际化。也可能是由于中国的金融创新还处在冲刺的阶段,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认为这些可能是我们没有遭受这次危机的一个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更关键,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充满生机活力和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我觉得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原因概括为八个字,因为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创新和监管的协调并进,正是因为我们实施了改革开放和金融创新,才有我国银行体系的生机和活力,才有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安全,才实现了我国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才使得我们更好的处置了历史金融风险,提升了我们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也使得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在支持我国经济有效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金融业也获得了自身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坚持了前瞻性、动态性、及时性、审慎性的监管来及时有效的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蔓延,有效防范和监管在改革开放和创新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金融风险,使得我国银行业支持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增强了抗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危机之前我们就及时的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了贷款损失的要求,加强了贷款流动性的管理,特别了加强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有效的监管。这使得我国银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对银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开放,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大幅的提高。我们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全面的 对外资进行了开放。现在已经有几十家外国银行的独资银行在中国扎根,在中国不断的生长,同时200多家分行在中国广阔大地上和中国银行进行合作和竞争。应该说中国银行业在提高开放过程当中,提高了国际化程度,也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当然我们必须要清醒的看到,我们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们还面临着国际金融环境、国际金融监管的变化,也面临着中国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些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所以中国银行业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创新的步伐,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更好的促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创新的进程,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我认为中国银行业也要进一步的加快自身的发展方式和转变和结构的调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更好,更快的转变。

第一要更加注重中国银行业自身的相对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尽快实现规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第二要更好的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来更好的满足实体经济对于服务、金融产品、金融知识的需求,来更好的支持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实体进程。

第三我们的中国银行业要更加注重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改善对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服务。来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中国银行业也要更加注重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我们的银行业也要更 加注重改善对消费者的金融服务,要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越南会引爆新亚洲金融危机吗? 篇6

但他此话的底气明显不足,以5月份通胀率激增至25.2%为标志,越南多项经济指标均亮红灯。国际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对越南的主权评级,大摩的一份报告甚至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现越南来评价此状况。

三重危机袭击越南

2006、2007年是越南股市的大牛市时期,其总市值从2006年初的不足10亿美元猛增到2007年中的150亿美元。2007年1月底,越南20家最大上市公司市盈率已达73倍,远高于市场正常标准,也大大高于普通新兴市场的估值水平。

但是,几乎跟中国A股市场同时陷入逆转和衰退的越南股市下跌速度也同样惊人。截至2008年5月28日,越南股市已经跌去超过50%。此后,越南胡志明证券交易所宣布因为“电脑系统故障”休市3天。5月30日复牌后继续下跌,至发稿前,越南股市自去年11月以来已经累计下跌了55%,距2007年的最高点更是下跌超过60%,与中国A股市场并列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

此外,越南的房地产市场也持续下跌。由于其没有官方公布的并得到国际认可的房地产指数数据,而且越南的房地产市场规模很小,故难以具体量化其跌幅。不过根据一些国际投资者的描述,胡志明市的一大型物业房价从暴跌前的最高5600美元,平方米,至如今仅售2600-3000美元/平方米,跌幅达五成左右且成交乏力。

更令越南经济雪上加霜的是,如果说资产价格暴跌还仅仅是令“有产者”身价缩水的话,那么剧烈的通胀问题则令普通老百姓几乎难以生活下去了。

在高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打压下,越南经济虽然从2000年便以年均7.5%的增长速度发展,但越南的通货膨胀速度更加惊人。其连续7个月的通货膨胀率均保持双位运行。随着原油和粮食价格飙升,2008年3月开始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5月份越南的通胀率飙升至25.2%的水平,为13年来最高。但越南央行基准利率只有12%,未能有效控制通胀预期。1~5月,由于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上涨,越南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尽管过去几年资金持续流入使越南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仍低于越南的外债总额。据世界银行测算,越南今年的外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占GDP的30.2%。

可能重演十年前泰铢危机

上述三重危机的合力影响,导致了越南社会的动荡,同时也令国际投资者不断撤出资金,令越南极有可能面临一场货币危机。

近几个月来,人们纷纷抛售资产抢购黄金,还有很多人把手中的越南盾从黑市换人美元。因为价格上涨,消费者纷纷囤积大米、食用油等物资。为了要求更高的工资,工人开始举行罢工。

越南国家媒体报道,政府将允许当局在6月打压试图快速获利然后出逃的投机者。此外一位越南副部长在接受采访时称,政府将发布一道法令防止囤积货物和私自提高商品价格,而且那些散布虚假信息造成市场混乱的人也将受到一系列的处罚,其中包括罚款、没收货物并吊销营业执照。越南央行官员目前表示,央行已经制定了一整套政策应对通货膨胀问题,包括继续加息、降低经常项目赤字、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等。

对于越南的恶性通胀问题,国际研究机构认为,持续过热是越南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其经济走向和政策取向都不令人放心。越南近年积极推动经济改革,赢得新世界工厂美誉,却同时带来经济过热的后遗症,迫使政府把越南盾维持在偏高水平遏抑通胀。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出警告,通胀和贸易赤字恶化,该国或步泰国1997年的后尘遭遇狙击。甚至连累区内爆发“货币危机”。

事实上,即使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在今年弱不禁风,但兑越南盾却升了1.4%。越南盾兑美元的12个月远期不交收合约的价格跌至22550兑1美元,反映投资者预期越南盾兑美元1年内将大幅贬值39%。

业内人士分析,越南盾有可能重蹈泰铢1997年的覆辙。当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投机者认为泰铢估值过高而大量抛售,导致泰铢兑美元贬值45%,基金顿时纷纷逃离亚洲,触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经济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国际机构对越南经济的看空。6月4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越南的关键评级的前景从正面下调至负面,理由是越南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压力方面采取的政策不得力。此外,惠誉国际评级、摩根士丹利和标准普尔也作出了类似的动作。

过热骤冷致危机

越南经济从“朝气蓬勃”变为“病魔缠身”仅仅用了半年时间,让人不能不感到震惊,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它走向深渊?国内的专家学者判断,“越南病”的最大病根还是过热,加上国际经济局势的巨变,使次贷危机后遗症在全球分工体系的最弱一环中爆发了出来。

越南央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越南2007年的外汇储备为2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估计今年越南的外汇储备将达到236.亿美元。越南经济过热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投资过高。有数据显示,2002—2006年越南投资占GDP比例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由于越南原有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都比较落后,高投资必然导致其进口增长过快,从2002年以来经常项目收支便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额从2002年的5.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亿美元,占GDP比重从1.7%上升到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8年该项比例将上升到13.6%,而1997年泰国爆发货币危机时其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为6.5%。

此时,被过去几年良好势头冲昏头脑的越南政府仍不愿意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投资过热。今年年初的达沃斯会议上,越南高层不顾国内高通胀苗头,大谈其“超印赶中”的扩张策略,不愿为已经过热的经济降速。待3月份越南盾贬值苗头已成,越南竟然“自杀般”地连续扩大了对美元的汇率浮动区间至每日2%并指令央行托市购买不断涌入的美元,从而令流动性暴增。泛滥的流动性不仅给了热钱足够的获利退出空间。还直接推升了通胀。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美国格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飞教授认为,输入型通胀是越南经济问题的号火索。越南的危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造成的,但核心是由于它的基本面问题,已经处于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的边缘,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地爆发。一旦政府措施不力,导致越南居民对国家经济的信心崩溃,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国泰君安金融行业研究员章秀奇认为,越南通胀失控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国内对通胀预期的高涨、过剩的流动性和强劲的内需。越南通胀对经济影响的传导顺序是:通胀上升一政策紧缩一需求下降一经济增速放缓。当经济增长放缓伴随货币紧缩,将会把负面影响传递至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而影响到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投资者开始怀疑整个经济的稳定性。越南特殊的地方在于其经济基本面比较脆弱,存在政府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这时投资者的担心加剧,资产加速被抛售,资金开始流出该国,货币贬值,宏观经济进一步恶化。

亚洲金融危机 篇7

1. 危机隐患。

追根溯源, 次贷危机同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裂密切相关。作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高。网络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之后,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连续1 3次降息, 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 也导致美国房产市场的泡沫。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 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源于1997年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 导致泰国汇率机制的转变并迅速蔓延。一些亚洲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 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 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发生背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 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助推器。Masson最早提出了季风效应, 这种效应在现代金融危机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样, 金融自由化在提供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增加了风险因素。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的风险意识淡薄, 只看到了巨额的利润却没有想到今后可能发生的风险。金融自由化以后, 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给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二、金融衍生品在危机传导中的作用

美国次贷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的波动具有衍生品的性质。在次贷危机中出现的CDO等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次贷风险, 但也存在结构性缺陷。首先, 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众多衍生证券将产生链式反应。其次, C D O等产品高度个性化, 投资者依赖复杂衍生金融工具如信用互换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 市场难以为此定价。另外, 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 放大风险。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后, 次贷市场交易额仍以大约3 0%的速度递增, 直到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违约, 积累起来的危机终于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密切相关。当时在国际市场上游荡的量子基金等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及现货市场实买空卖、风险对冲, 对东南亚各国货币发起多轮立体攻击, 货币贬值后进行现货交割或对冲远期合约, 获得高额回报。另外, 它们在国际市场融资, 由于杠杆放大作用, 一国政府倾其所有外汇储备有时也难以与之对抗。投机者同时在汇市、股市、衍生品市场横扫东南亚。

三、危机蔓延——市场非理性成分与羊群效应

近年的危机常常在国内繁荣的假象下发生, 具有极大隐蔽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 非理性的繁荣造成了市场的泡沫。早在危机发生之前就有人预见到可能引发危机的种种因素。克鲁格曼在1 9 9 4年《亚洲奇迹的神话》中就预见到亚洲金融危机;次贷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在房价暴跌可能性下的风险。然而投资者或决策者的信心异常地高, 他们只看到巨额利润, 再加上国际媒体的推波助澜, 投资者或决策者对这些风险因素置之不理, 对市场的期望丝毫未动。长期景气掩盖了经济中的深层矛盾, 偶尔的个人理性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的理性, 人们只有在价格突变之后才可能警醒。

然而, 人们无法推测预期何时转变, 资产价格的涨落却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价格趋势之预期。这类预期常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 遵循“羊群效应”。危机初现端倪时, 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变化造成信心危机, 预期自我实现, 引发金融恐慌。政府和公众都缺乏应急准备, 陷于束手无策的状态。1996年, 东南亚地区吸引了750亿美元的外资, 1997年6月以后, 市场传言亚洲五国金融市场将出现危机, 外资减少到1 2 0亿美元。投资者的集体行动最终导致结果成真, 金融恐慌进一步蔓延。

四、两次危机的思考

1. 信用衍生品发展需谨慎。

信用衍生品被认为是金融创新的胜利, 在全世界都在惊叹信用衍生品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时, 次贷危机可能会让我们清醒。目前规模近3 0万亿美元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市场信心受到次按市场地震的普遍打击之后, 立刻遭遇“信用贬值”的冲击。欧洲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信用衍生品市场, 承受的冲击会更严重。对中国来说, 要严格防范衍生品风险, 尤其是近期股指期货的推出要慎之又慎。

2. 机会与风险并存。

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加快, 全球联动效应的影响将会明显增大。全球危机的频繁发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美国财政部的一项研究表明, 截至2006年6月, 中国机构购入美国按揭证券增至1075亿美元, 占亚洲同期投资美国按揭证券2260亿美元的47.6%。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也都表示持有一定的次贷资产, 但都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故对整个业务影响不大。影响大小暂且不论, 最重要的还是危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流动性过剩, 房价居高不下, 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通过分析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 可以让我们未雨绸缪。在当今的世界中, 我国的机会与风险并存, 中国必能吸取教训, 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Is the2007U.S.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J], February5, 2008

[2]Charls P Kingdleburg, 朱隽, 叶翔 (译)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亚洲金融危机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三角理论,资本,汇率,货币

“我们会以历史还有一个更加严肃的目的,思故忆旧有助于防止产生金融幻觉或失常……为了保护人们免受别人和他们自己的贪婪的伤害,历史的经验是极具实用价值的”[1],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无疑已经指明回顾历史的重要性,他更指出历史的教训甚至重于法例。由于我们当时处于惊恐的情境中,当局者深受其惑,恰在时过境迁后我们才能更冷静的思索当时的事件,这就有了沈联涛先生的“十年轮回”之说。所以,我们在事后很久才能真正按他所说的方法进行历史的回顾,“从3万英尺的高度看全局问题,再不断调整到3000英尺,看一些宏观问题,至于具体情况怎样,再到地面上观察”[2]。历经10年之殇,我们对危机的感性经历才能渐升理性。我想正是这种历史性承继的眼光,推动了沈联涛先生此书的问世。而本人的目的,则是借用沈先生对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的事实介绍和分析,套入“不可能三角理论”,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此次危机。

一、“不可能三角理论”的简介

(一)“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内容

“不可能三角理论”来源于“欧元之父”蒙代尔,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家本人是当今世界主张固定汇率、世界货币、世界中央银行、反对浮动汇率的最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是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一国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制度之间只能任意择其中之二,也就是出现以下三种选择:

一是保持资本的完全流动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要放弃固定汇率即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因为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政府如果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即不干预货币的供给等,那么货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而不断地上下波动。这时,也就是放弃了稳定的汇率。

二是保持资本的完全流动以及稳定汇率,则要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在此二者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因为资本流动而抵消变动作用,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本来是有效的,但因为资本自由流动而抵消了其政策作用,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往往该国会丧失货币自主权。

三是保持稳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则会限制资本的流动性。这时会表现为政府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限制,货币真实价值将难以表现。以美元为例,假设1美元:7人民币,牺牲了资本流动时,美国对外实行美元贬值,1美元:6人民币,实际上是人民币升值了,但由于资本丧失流动性后,这种升值将难以在国内体现。这种国内贬值和国外升值的矛盾会日益加剧,尤其当美国用贬值后的美元购买中国商品后,由于国内并体现人民币升值,实际上造成了中国的贸易损失。

(二)蒙代尔选择的放弃

在三个目标的均衡中,如果丧失汇率稳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则会使一国的货币被迫与另一国或者一揽子货币挂钩。当下美元无疑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尤其亚洲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是美元,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旦美元出现波动,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会因此陷入被动境地。如果丧失资本的流动性,则会导致本国的经济封闭,不仅不利于本国开展国际贸易,也与全球化金融趋势不符,甚至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国家想独善其身也不现实。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则要求政府不干预货币市场需求。此时本国货币就难以通过自身的杠杆作用对本国经济进行调节,从而间接导致本国的债权减少或者债务增多。

显然在三个目标安排中,蒙代尔更侧重关注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稳定汇率,因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不可更改和动摇的;再就是他个人主张汇率稳定,毕竟汇率浮动难以避免本国货币会被国际炒家操纵的可能,从而进行货币投机买卖,一旦汇率兑换出现震荡,对被操纵国将是灭顶之灾。只有货币价值稳定,才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大环境。如果说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意味放弃货币主权,那么可以说欧元不失为一个佐证。欧元区放弃各自部分的独立货币政策,谋求汇率稳定,基本上算是实现了其初衷,并带来良好效应:欧元区内的汇率兑换风险大大降低,区内贸易因风险降低而大为活跃,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区内各国有了彼此维系的纽带而互相竞争与帮助,总体实现共同进步。所以,对于蒙代尔而言,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似乎是可以有其他对策来挽救损失的,甚至还可能做到更好。

另外,蒙代尔对于汇率浮动其实还有过明确反对意见的,他有段自己本人的论述,“从1964年开始,我参加了国际货币改革的巴拉乔—普林斯顿研究小组,该小组由弗里兹·马纳普、罗伯特·特里芬和威廉·福勒组织。各位或许记得,这个小组提出四个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方案:金本位制、浮动汇率、新的国际储备资产和世界中央银行。”[3]“各种方案讨论之后,该小组1966年印发一分由小组成员签字的文件,强烈要求采取浮动汇率。我没有签字,福勒打电话问我,不签字是不是就是反对这项建议。我告诉他,是的。我已经得到结论:一般性的采取浮动汇率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倒退。我知道自己踏上了不归路。非常遗憾,在这样一个基本政策问题上,我不得不与那么多良师益友分道扬镳。”[4]

二、亚洲金融危机回顾

回顾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基本情况。此次事件将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梳理,并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在这次的危机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见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在金融危机中的影响。当然,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错综复杂,远远不能用两项基本经济目标而做出充分揭示,但本文的目的并非求全,只是试图证明“不可能三角”理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97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两年左右,大体可以初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星期三早晨4:30左右,泰国银行开始打电话向当地和外国银行高管发出重要通告:允许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实行汇率浮动”。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就下降了17%。在于泰铢兑换相关的外币,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压力,香港恒生指数一路大跌。但香港特区政府再三强调不会改变现行的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炒家意欲将香港作为“提款机”的企图破灭。11月中旬,韩国爆发金融危机,17日,韩元与美元的兑换跌至1008:1。21日,韩国政府向IMF寻求帮助,暂时控制局面,但到次月中旬,汇率降至1737.60:1,大量在韩国投资的日资企业受到重创。很快,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些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为彻底的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风暴再起,IMF的援助已经难以继续取得效果,尤其2月11日,当局政府宣布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香港系唯一实行地区),以稳定印尼盾,遭到美国、西欧、IMF的一致反对,甚至IMF扬言撤走对印尼的援助。印尼因此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兑换跌破到10000:1,新元、马币、泰铢、比索再次被殃及。直到4月8日,IMF同印尼的一新经济改革方案协议使局面暂缓。日元也自5、6月份一路大跌,一度接近150:1。国际金融形势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也更加不乐观,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瞄准香港,准备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特区政府决心回击,金融管理局启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试图吸纳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率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历经一个多月的斗争,国际炒家损失惨重。讽刺的是,这些炒家转战俄罗斯时,俄罗斯当局于8月17日宣布年内卢布兑换美元的汇率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俄罗斯政策突变,导致在其股市投下巨资的炒家元气大伤,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和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此时,亚洲区域性的危机着实上升为全球性意义的,到1998年第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才告结束。

下图为“亚洲金融风险的发生与传染”[5]的表格:

在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频繁看到几个现象,资本的过度流动,货币贬值,汇率变动。所以说,分析资本流动和汇率在危机中的作用是必然所使,以及论证不可能三角理论在危机中的存在也绝非偶然。

三、“不可能三角”理论视角下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原因分析

关于两种理论之说如下: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际社会围绕其原因展开激烈讨论,这次争论之所以激烈,因为涉及到危机对策的负担是由债权方还是债务方承担的问题。关于危机原因大体有两种之说:国内说和国外说。其实两种理论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责任承担主体上的区别,对于诱因是基本认可:都与资本流动有关,而汇率变动无疑是与资本流动息息相关的,故也在讨论范围。这两大诱因都是在“不可能三角”理论框架内的。

国内说:“导致危机是因为亚洲国家国内固有的经济结构和裙带资本主义等问题造成”[6],无疑,美国政府和IMF机构是持这种观点,认为通过IMF调整经济结构和高利率、紧缩财政政策等政策可以克服危机。IMF则要求债务人承担解决经济危机的大部分代价。一些资料还显示,国际金融危机之前都会有国际投资热,然后由某种原因突然转向衰败。1930年危机前的“美国对外证券投资热”;1994年墨西哥危机前,70年代该区的贷款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演变为国际化,这就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这些国内的结构性问题似乎都体现为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甚至过度自由流动带来的恶果。这种国际性的投资热已经打破国家界限,然而在后果发生后却都归因于一国国内经济结构矛盾,这似乎更像是一种推卸责任。

二是对于裙带资本主义的盛行,这是以前历次的危机都或多或少沾染的,金钱与权力从来相互联系,这并非足以成为完全责任的理由。按保罗·萨缪尔森的说法,“裙带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美国也有,在韩国、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流行的是一种亚洲式的裙带资本主义”[7],这不能成为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诱因,否则各个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危机中。

三是资本的流动性只有在开放的全球环境才能真正充分体现,“亚洲国家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资本流入带来的影响,他们本以为鱼与熊掌可以兼得”[8],这些学者将危机归因于一国国内矛盾导致,似乎隔断了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最起码是绝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

四是这种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也体现了资本过度自由流动的另一个侧面。因为资本的趋利性必然会导致其流向似乎更具盈利性的地方,当然此处是否会“高处不胜寒”,是需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风险和陷阱是资本自身无法识别的。这时政府的必要干预和管制成为正当理由,如果当局不恰当的处理,加重危机,应该可以成为承担责任的理由。

国外说:一般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于国际资金流动的不稳定性造成了这些国家由兴旺突然转向衰败。此说即源于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俄罗斯货币金融危机中,国际衍生交易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发生巨额损失,对国际金融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它进而引起巴西货币危机。纽约联邦银行出手救市,而外界因此留下这次危机受到美国的裙带资本主义影响的印象,但其实这次事件表明“危机远非固有的资本主义裙带关系这么简单,而是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这是各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9]所以,在97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围绕本次危机原因的争论就从国内说转向了对外说。

在承认这种主流观点的前提下,199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召开过一次题为“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关键问题”的研讨会。与会者达成共识,认为此次金融动荡呈现了两个特点:一、世界上主要的货币(美元、日元、马克等)汇率出现频繁的短期波动;二、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流向新兴市场)波动性增强。如此看来,其中三角结构中的两项重要目标都严重偏离,三角结构也呈现不稳定态势,故国家经济的整体波动也在所难免。当然,本文也是赞成国外说的,因为“不可能三角理论”在国外说中似乎有更深刻的体现。

四、亚洲金融危机的建议

《金融时报》专栏专家马丁·沃尔夫在2007年6月一篇先见之明的论述资本主义如何变异的文章中创造了一个短语,叫“无拘无束”的金融,但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担心出现金融的严重不稳定性问题。“全球化的缺点就在这里,今天我们有了资本流动几乎不受限制的全球金融体系,而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都在各国自己境内实行”。[10]不知这句话是否意味着亚洲各国不仅要注意本国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更应当适度恰当地发展共同区域经济,类似欧盟联合体。因为这种区域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一定还需要区域联合去解决,各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不一致的财政政策会对危机应对产生不同影响,或加速恶化,或推迟延缓。无论是国内说还是国外说,至少说明,至少放弃资本的完全流动或者汇率稳定,都将给我们带来灭顶之灾,而且,至少我们放弃独立货币政策是可以另辟蹊径补偿的。

(一)放弃独立货币政策后的选择

如果三角学说里我们选择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则取而代之的对策应当是亚洲统一货币,构建东亚货币同盟。其实关于实现区域等等。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先通过政治途径、贸易途径来推动金融的一体化,最终来使货币一体化。通往这条道路的基本方法有两个:协调、认可。一般我们更倾向于认可这种方法,因为:在亚洲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呈现多样性;其次认可的方法看似更为温和,是一种友好的承认甚至兼容;再次,每个单独市场较小,各项机制参差不齐,如果进行协调会加大构建成本。

东亚货币同盟,这一设想最初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旨在通过用成员国货币交易,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他本人的努力结果是东盟五国同意用本地货币交易,并意欲建立一个中央清算银行。但两个难题未解决,一个是通用货币选择,一致认为新元合适,但新加坡持谨慎态度;一个是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达者不愿用不发达者的货币。1999年8月,马来西亚呼吁IMF对东盟各国在国际清算中使用统一货币的可行性进行论证,IMF承诺对此进行研究。IMF的这一决定使东盟建立统一货币的设想进入到论证阶段。

“货币区的组成会带来好几种规模经济”[11],比如政策制定方面,各国统一货币后无疑会降低政策制定成本,同时,由于构建起统一的货币,在避免国内外部的经济冲击也似乎更为方向一致。

(二)关于坚守资本完全的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1. 关于资本的流动性,是听任市场,还是严格监管?

这二者博弈似乎一直存在。“所有的危机都从资本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听任市场结果会带来过度自由化,“无拘无束”会成为投机者借用的保护伞,造成金融动荡。比如马哈蒂尔对索罗斯利用资本流动炒货币行为的批评,“真是个蠢货”,对此,索罗斯予以迅速反击,“金融本应就是自由的”。其实两者都是正确的,关键是怎样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时候使其受到健康监管,否则过度自由只会带来道德风险,而代价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倒退,究竟该谁来为此买单。当下的资本流动性不仅是自由的,且似乎是自由过头了,当这种放任自由不断积累,就会真的如同这句格言“没有哪一条比流动性崇拜更反社会的了”[12],而结果也会是如洪水潮涌吞噬我们整个心血。

因为资本自由流动实现金融自由,但自由应伴随着金融制度的健全,一旦没有制度保障,金融将“无拘无束”;短期资本流动监控,各国在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只是进程不均衡而已。1999年2月20日,波恩会议上,蒂特曼耶向西方七大国的部长们提交了他的研究报告,提出建立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FSF),其中金融稳定论坛有一项措施是成立资本流动工作组。具体措施:(1)继续推进资本自由化;(2)加强资本流动监管。这些基本遵循了保证自由而又不过度自由的思路,就针对如何保证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确保其合理的流向。

2. 汇率波动,丧失稳定。

亚洲金融合作对区域治理的作用 篇9

一、区域治理

当全球化潮流愈演愈盛时,区域化潮流也不甘落后。全球一体化演绎全球政治与经济,区域化着重于区域政治与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治理是基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等因素而联系在一起的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的协调和自主治理的过程。

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各个治理主体(比如跨国公司,组织,企业等)共同发挥作用。区域中各个国家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比如以区域性政治间组织为载体的制度形态,非正式的对话、论坛形式的磋商机制,以及国家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形态。区域合作往往选择低级政治的共同合作,避免涉及无法妥协的核心利益。由于同一个区域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必然有许多摩擦甚至战争,而区域合作更契合区域的利益,因此各国必须搁置前嫌,致力于共同的发展。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国家“硬实力”之一,经济发展是大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所以区域国家往往采取经济上的合作。随着全球化、区域化的推进,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进入各个国家的日程,恐怖主义,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治理这些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呼声越来越高。而这些问题恰恰需要政府和人民越过国界通过合作治理。但是区域治理仍然面临着认同的问题,地区内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外行为体的影响。因此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仍然面临这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得不渐进地从经济、社会等非核心问题拓展到政治、安全等领域深化区域一体化,完善区域治理。

二、亚洲金融合作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本着共同努力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宗旨,建立了东南亚联盟。从最初3国东南亚盟发展现在的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0国东南亚国家联盟,亚洲的区域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东盟10国组成的地区合作组织,通过建立东盟自贸区和开展经济合作,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东盟大市场。东盟国家还制定了东盟宪章,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东盟+1”(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日本、韩国紧随其后谈判签署了日本—东盟自贸区和韩国—东盟自贸区协定,与此同时,东盟开始了与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盟的谈判建立一系列“东盟+1”自贸区协定。从“东盟+3”框架即东盟+中日韩的领导人会议扩展到“东盟+6”(东盟+中日韩+印澳新)的共同参与的东亚峰会再到“东盟+8”(东盟+中日韩+印澳新+美俄)的东亚峰会,东亚一体化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在东盟这个区域平台上,亚洲国家主要是东亚地区国家加快了自贸区的建设,亚洲太平洋区域国家展开了战略性对话论坛,这一切又为亚洲的金融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警醒下,2000年,东盟+3 (中日韩)在财长会议一上签署了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CMI),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在2009年,同样是在东盟+3 (中日韩)财长会议上,决定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为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帮助。自此,亚洲的区域合作机制定型为以峰会形式出现的地区政治合作机制、以自贸区形式出现的地区市场一体化机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东亚版本的地区货币金融合作机制。

但是目前亚洲区域的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亚洲金融市场发展方面的倡议很多,比如2003年东盟+3提出的建立亚洲债券市场动议(ABMI)、2002年泰国提出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CD)、2002年香港提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和信用担保市场的倡议等,但基本没有采取联合行动。

目前亚洲的金融合作主要通过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外汇储备库、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市场和汇率合作发挥作用。亚洲开发银行是覆盖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成立于1966年,现有67个成员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投票权分配有失公允,区域内国家投票权有限,而区域外的一些大国却拥有决定性的投票权,限制了其在亚洲金融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由日本政府提出建立了总规模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如今亚洲货币基金(AMF)已具雏形。东亚外汇储备库与亚洲开发银行能够一起监测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并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资金运用的决策等诸多职能。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CMI)的签订扩大了东盟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建立了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清迈协议的多边化发展现在已经将框架下的双边互换安排转为多边安排,将以往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统一了起来。但是清迈协议仍存在较高的互换资金启动的条件性,清迈协议规定80%的资金启用须与IMF资金救助的条件性相挂钩,限制了清迈协议发挥积极作用。关于亚洲汇率机制和货币合作,尽管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曾提出亚洲通货单位(ACU)的动议,但是由于存在很多技术限制,而且亚洲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和执政理念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参加国之间无法达成共识,亚洲开发银行将原定2006年5月启动ACU的计划无限期推迟。但是汇率的合作能够降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过程中的汇兑风险,有助于促进自贸区的完善,加快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能避免欧美国家对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的批评,减少欧美国家对亚洲国家汇率政策的压力,提高抗震能力。因此在2012年6月1日起,人民币和日元实现了直接交易,迈出了汇率合作的重要一步。

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说明业洲国家不再愿意臣服于美元霸权之下成为规定服从者,而是更希望成为规则制定者,增加亚洲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打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不合理的游戏规则。从美国对参与”东亚峰会“态度不明朗到如今成为”东盟+8“政治和安全问题议程的参与国之一,说明美国在亚洲区域的核心问题上希望确保不违背其意愿,同时也说明在东亚峰会与“东盟+3”会议议题限定的经济领域之外,亚洲国家仍然需要美国提供的安全和政治体系,不愿意放弃美国霸权体系下创造的安全等公共产品的“搭便车者“(free-rider)。

三、亚洲金融合作对亚洲区域治理的作用

东亚国家间的区域合作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为契机,尽管亚洲国家始终因历史问题,领土争端,执政理念等原因未能达成和解和认同,但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在经济和金融合作领域颇有建树,成为了区域治理的巨大动力。东盟地区论坛、“东盟+1”自贸区、“东盟+3”领导人会议以及东亚峰会等机制,建立了以东盟为中心和主导的东亚地区性机制,通过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外汇储备库、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市场和汇率合作勾画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体系。亚洲的金融合作和经贸往来,将亚洲治理的领域逐渐拓展到全球性问题,比如贫困问题,生态环境等方面。亚洲发展银行将“治理”列为扶贫战略的支柱,权力涉及受援国国内的公共支出管理、公共管理改革、法律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公众问责制(包括反腐工作)等领域。2004年绿家园、大众流域、自然之友、绿岛、地球村等中国、缅甸、泰国的民间环保组织以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旗帜,改变了中国政府2004年绿家园、大众流域、自然之友、地球村等中国、缅甸、泰国的民间环保组织以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旗帜,搁浅了中国政府建设怒江水电站的计划建设怒江水电站的计划。

亚洲的区域合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东盟方式”:对正式机制化持谨慎的态度,非正式化贯穿于东盟治理机制的每一个环节;广泛的包容性,也即所谓“开放的区域主义”重视共识,强调一切决定的协商一致;互不干涉,对主权的尊重。“东盟方式”是亚洲国家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尝试建立起来的符合区域内国家利益的,具有亚洲特色的治理机制。但是,虽然亚洲区域治理日益走向多边化和机制化,不可否认,在亚洲地区还有许多领域的合作仍然没有破冰,亚洲区域内部也出现了如缅甸问题造成的内部离心力,也存在区域外国家施加影响的“外部性”,因此亚洲区域治理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陆金梅.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治理[J].创新,2011年第3期(第5卷总第33期)

[2]俞正梁.区域化、区域政治与区域治理[J].国际观察,2001年第6期·政治理论.

[3]关秀丽.后危机时代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及中国的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9期

[4][日]金京拓司.东亚的金融合作:清迈协议的现状与课题[J].南洋资料译丛,2011年2期(总第182期)

[5]曲凤杰.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展、趋势及我国参与策略[J].国际金融,2010第11期,总第261期

[6]汪巍.亚洲金融合作方式的新探索[J].国际金融,2011第3期,总第265期

[7]曲凤杰.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展、趋势及我国参与策略[J].国际金融,2010第11期,总第26l期

[8]王元龙,田野.后危机时代的亚洲金融合作[J].全球目嘹望,010年第1O期

[9]夏路.从“多重权力概念”看东亚区域治理[J].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

日元贬值会再掀亚洲金融危机吗? 篇10

问题由来已久

日元疲弱始于去年底日本金融形势恶化。由于数家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倒闭,引起外汇市场一片惊慌,投资者大量抛售日元,致使日元汇率连日暴跌。

日本曾经以金融大国称雄于世。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成交额一度超过纽约和伦敦。但是,当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金融体制显现的种种弊端终于动摇了日本的金融市场。银行业的坏帐高达6000亿美元,不仅危及日本企业,而且由于各种住房贷款而牵动岛内的千家万户。另外,日本的房地产已经贬值了大约70%。日本金融体制的结构突出表现为“超贷”、“企业超借”、“间接金融优先”以及“资金的偏在”等现象的存在。这些做法与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则明显相悖。所谓的超贷、超借,是指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下,银行在贷款的方法上能贷则贷、不能贷的尽量想办法贷款。而诱发超贷现象的一个因素是:通货膨胀使得战后日本银行的金融资产迅速贬值。数据显示,从1940年-1950年的10年间,日本物价上涨了120倍,而银行的金融资产仅仅增加了23.6倍。为了维持银行的经营,以超贷来获取利润成为日本银行的一种选择。

日本的金融体制一直受到政府的干预和保护。大型金融机构被政府看作是日本经济的血库。所以,日本政府一向重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保护和扶植。过度保护导致了金融体制的许多弊端。由于价格机制被排除在银行经营之外,同业竞争误入歧途。业内为了争取客户,不惜降低贷款审查标准,“人情贷款”和“优惠贷款”盛行,结果,带来银行不良资产极度膨胀。一般估计,现有日本银行不良贷款一项就已超过7700亿美元。

日本经济连年萎靡不振,大量投资从日本市场流向美国,导致日本股市失血,而引发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剧减,加剧了日本经济的颓势。因此,日元贬值不可避免。

是不能还是不为

日元兑美元汇率狂泻令世界舆论哗然。日元贬值固然有日本经济自身的诸多原因及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何至如此“弱不禁风”?

人们一定不会忘记,日本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07.3万亿日元(约合42300亿美元),比英、法、德三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还多;日本的外汇储备为2240多亿美元,仍然居世界第一;日本从1992年起连续七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经济的实力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政府理所当然地应对亚洲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发挥积极的作用。日本一向被认为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但是现在“火车头”却正在向后拉。目前各国都要求日本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内需以帮助亚洲邻国摆脱困境。

人们对日本有所期望是很自然的,但人们并未见日本有什么大的补救动作。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接见记者时说:“日本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解决问题,而是想用零打碎敲的措施来敷衍了事。”

日本官方采取的一些政策也令人疑惑不解。日元贬值本来已经加快了资本外流的速度,而日本大藏省从今年4月1日起实施了对资金市场放宽管理的措施,等于为资金流出大开了方便之门。这无疑又为日元的贬值雪上加霜。近来的事态发展似乎更加显露了冰山的一角。据《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调查表明:在111家主要制造业上市企业中,有70%的企业认为日元汇价下跌将是今年度增加收益的主要原因。每下跌一日元,丰田汽车公司就能增加100亿日元的收益。怪不得日本经济学家加藤义喜认为,当前的日元汇价下跌、能有效地促进出口,减轻国内市场极度疲软的压力,有助于经济恢复。日本经济企划厅官员说得更明确:“日元贬值对当前的日本经济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日本不仅没能向亚洲陷入金融危机的“伙伴们”伸出援助之手,反而通过日元贬值在世界市场上咄咄逼人地同亚洲国家竞争,这不能不令人失望!

美国本来是可以采取降低利率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来配合日本阻止日元贬值的。但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则消息说,美国财政部长鲁宾愿意看到日元贬至一美元兑140至150日元。很显然,目前使美元对西方国家的货币特别是对日元的汇率保持异常坚挺对美国经济有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了有利于亚洲及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宣布,尽管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对中国出口增加了压力,但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稳定。人民币不贬值,中国承担一定的成本,付出一定的代价,亚洲各蒙难国家却都能无偿的尽情享受人民币不贬值的好处。因此中国受到各国的赞赏,这是理所当然的。

前景仍然堪忧

6月17日美日两国政府估计投入40亿美元购进日元,外汇市场上日元兑美元汇率仅几小时就回升5%,但好景不长,过了几天日元又呈软势。这说明治标不治本的官方干预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日元能否稳定,关键要看日本经济能否尽快摆脱萧条的阴影,走上回升的道路。从目前来看,由于日本经济难以在短期内明显好转,加上措施不力,估计近期内很容易突破1美元兑150日元关口。日元的持续贬值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触发新一轮货币贬值,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目前还不能说是第二轮危机已经发生,而只是加重了第一轮的危机。世界舆论与经济界认为,如果日元跌至160兑1美元,很可能触发东亚地区第二轮金融风暴,严重阻碍东亚经济的复苏,并有可能搅乱全球的金融市场。

尽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日元狂泻也不是无法解救。今后一段时间,只要日本经济金融状况得到实际性改善,只要日美等国真正负起责任来,联手止跌并非难事。

上一篇:专业硕士学位下一篇:现代家具装饰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