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区域界定

2024-04-30

故障区域界定(精选三篇)

故障区域界定 篇1

近些年来多起国内外大停电事故调查表明,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潮流转移和保护的不合理动作导致的连锁跳闸,是最终形成伴随各种失稳现象的大停电事故的根源[1,2]。同时,主保护拒动时后备保护动作时限过长,导致高压电网中故障切除时间无法满足要求,也时时威胁着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实现后备保护的在线自适应整定,或者适当时候闭锁之同时进行切机切负荷等全局性的调配[3],以保证大电网的安全,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基于WAMS系统的[4,5],广域后备保护系统可采集多点信息,不必牺牲动作时间来保证选择性,它可以根据广域信息对故障定位,克服主保护拒动、断路器失灵等情况下后备保护动作时间过长、停电范围扩大的问题;还可以防止故障后相邻线路过负荷导致后备保护误动作的现象。即:可以很好地解决后备保护动作时限长、潮流转移时易误动的问题,保证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但是,广域后备保护的实现前提是:初始故障元件及故障区域被准确界定。本文提出一种利用WAMS系统提供的信息,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电网故障区域界定方法。可以准确地界定故障区域,为广域后备保护提供了可靠前提。

1 故障区域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故障区域包括两个概念:1)故障发生后故障切除前的影响区域;2)故障切除后潮流转移引起的故障影响区域。本文分别称其为:后备保护加速区;后备保护闭锁区(此处的后备保护为远后备保护)。

系统发生故障后,若主保护拒动,没能快速准确地切除故障,并且这种原因是由于断路器拒动或二次直流消失引起的,则需要远后备保护来切除故障。传统的保护,每个继电器作为哪些元件的远后备是根据系统结构确定的,其动作的选择性完全由动作时限的配合来保证。此种方式配合关系复杂,动作时间长,远远不能满足高压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快速性要求[6,7,8]。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实时在线确定出故障发生后故障切除前的影响区域,即:后备保护加速区。并可实时监测故障是否消失,若主保护和近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限内故障未消失,则直接加速远后备保护,从而快速切除故障。

若主保护可以快速准确地切除故障,则应考虑由于故障切除引起的潮流转移对系统中其他元件的影响,需要进行预防连锁跳闸的后备保护闭锁及切机切负荷等全局性控制策略[9]。此时需要定位的故障区域即为:故障切除后潮流转移引起的故障影响区域。即:后备保护闭锁区域。

本文将对如何确定以上两种故障区域进行说明及验证。

2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电网故障区域界定方法

2.1 均值是否相等的F检验方法介绍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均值检验的思想沿袭一元统计中的检验概念,即为:对于两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检验。一般提出原假设H0:为两总体的均值是相等的;备择假设H1:两总体均值不相等。如果H0被否定则说明两个总体G1和G2确实可以区分(G1,G2为m维总体),如果H0不能被拒绝则说明两总体的均值差异不显著。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当中对于均值是否相等的F检验的方法,以标志各元件特征的电气量值作为样本点,界定故障区域。

依一元总体的方差未知时的均值是否相等的检验过程,和威沙特[10]变量的可加性可知,检验统计量取为:

F统计量是假设H0的似然比统计量。本文中结合马氏距离计算F统计量的公式为:

式中:n1,n2为总体G1和G2的样本点数;m为样本维数;d2(1,2)为两总体间的马氏距离[10]。

由观测样本计算F统计量的值:f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计算显著性概率值p:p=P{F≥f}若p<α则否定H0,说明两总体均值差异显著。

2.2 电网故障区域界定方法

当电力系统中某元件发生故障时,故障元件的电气量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电压降低、电流增大等,其相邻元件也可能会受影响。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挑选出故障后电气量变化显著的元件组成元件组,其中包含的元件即为故障区域中的元件。所以,我们依次假设每个元件为故障元件,利用该元件故障后的电气量变化值形成总体G1,系统其他元件电气量变化值形成总体G2,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均值检验思想,检验其均值差异性。如果该元件实为故障元件G1,G2均值必然有显著差异。则原假设H0:为两总体的均值是相等的,被拒绝,即:p<α,当显著性水平α适当选取(在统计学中本文所用方法的显著性水平值通常取0.05或0.1,经多次仿真验证后,本文选取α为0.1)之后,故障后所有电气量变化显著的元件均可检验出来,从而获得故障区域界定的结果。

如果把故障的切除导致的某条线路无法供电和系统发生故障,统一考虑成会造成系统电气量信息变化的扰动,上文提及的后备保护加速区和后备保护闭锁区这两种故障区域则可用一种方法来确定出来了,只是随着不同性质的扰动发生的时间不同所选的表征系统运行状态的电气量信息的时标不同而已。例如:系统中在第0周波时发生某线路单项短路故障,该故障由主保护在第1周波时切除。利用故障发生后0~1周波的电气量信息值则可确定出后备保护加速区,利用故障切除后1~2周波的电气量信息值则可确定出后备保护闭锁区。

电网故障区域界定方法流程图见图1。

3 算例验证

本文以IEEE39节点系统(系统图见图1)为例进行了故障区域界定的仿真验证,结果与初始故障设置相符,同时对不同元件的多种故障进行多次验证,充分证明本文提出方法的适用性及可靠性,并选出合适标准,即:显著性水平α值。

3.1 以IEEE39节点系统为例说明方法应用过程

以IEEE39节点系统BUS-17~BUS-18首端发生单相短路后,主保护在第1周波动作切除故障的情况为例,确定出后备保护加速区域及后备保护闭锁区域。说明方法如何应用。

以故障后的负序电流变化量为故障特征量,即利用WAMS系统实时采集的各元件故障后负序电流的变化量为各元件的代表构成样本点(如表1所示,[0.2895 0.2895]为代表BUS1-BUS2的样本点,[0.2695 0.2795]为代表BUS1-BUS39的样本点,以此类推)。依次假设每条线路为故障元件,其相应样本点构成总体1G,对应其他元件的样本点构成总体2G,依照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F检验方法。求得每条线路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值p,筛选出p小于显著性水平α=0.1(经验及多次仿真实验表明α=0.1可以保证故障区域界定的有效性,详见表2)的线路(不包含已经确定出的故障元件本身),作为故障发生后故障切除前的影响区域,后备保护加速区域。原始数据及区域界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当BUS17-BUS18发生故障后,故障区域界定为:BUS3-BUS18、BUS16-BUS17、BUS17-BUS27。此为后备保护加速区。

在第1周波切除故障,利用以故障发生时为基准0时刻的第1周波和第2周波(对应切除后第0周波和第1周波)线路电流值可以确定出后备保护闭锁区域。依同样方法的界定结果为:当BUS17-BUS18发生故障后,主保护正确动作切除故障后,故障区域界定为:BUS2-BUS3、BUS2-BUS25、BUS3-BUS18、BUS3-BUS4、BUS4-BUS14、BUS16-BUS17、BUS15-BUS16,此为后备保护闭锁区。即:故障切除后潮流转移可能的影响区域。

注:表中未包含变压器线路,且未列出故障元件本身;电流幅值单位kA。

故障区域界定结果,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BUS17-BUS18为故障线路,粗线所示为故障后切除前的影响区域,即后备保护加速区;次粗线所示线路及BUS3-BUS18、BUS15-BUS16两条粗线线路为故障切除后的影响区域,即后备保护闭锁区。

3.2 不同元件各种故障区域界定结果汇总

本文对不同元件的不同类型故障进行了故障区域界定的仿真验证,结果汇总如表2。并经多次验证后确定了普遍适用的显著性水平α。

由表2可见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不同元件的各种短路故障均适用。但不同的故障类型可应用的电气量信息并不相同,其中正序电压幅值,正序电流幅值是通用而且有效的。对于不对称故障还可应用负序和零序电压电流幅值,其有效性高于正序值。同时,选取显著性水平α=0.1可以保证故障区域界定的准确性要求。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网故障区域界定的方法,基于WAMS信息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判别。主要优势在于基于先进的电力系统监测系统,抓住故障后,故障元件的电气量较其他元件变化很大,同时与其电气联系紧密的区域电气量亦有显著变化这一特点,故障区域界定准确有效。本文将故障和故障切除统一考虑为电力系统的扰动,界定出后备保护加速区和后备保护闭锁区,为预防大停电的广域保护控制提供了较好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薛禹胜.综合防御由偶然故障演化为电力灾难——北美“8.14”大停电的警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18):1-5.XUE Yu-sheng.The way from a simple contingency to syetem-wide disaster——lessons from the eastern interconnection blackout in2003[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3,27(18):1-5.

[2]韩祯祥,曹一家.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及防治措施[J].电网技术,2004,28(9):13-16.HAN Zhen-xiang,CAO Yi-jia.Power system security and its prevention[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4,28(9):13-16.

[3]徐慧明.可识别潮流转移到广域后备保护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XU Hui-ming.Wide area backup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to prevent cascading trips[D].Beij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07.

[4]胡益胜,张明.广域测量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5):19-21.HU Yi-sheng,ZHANG Ming.Application of 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 in power syst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5):19-21.

[5]Phake A G.Synchmnlz-phasor measurements in power systems[J].IEEE Trans Oil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Power,1993,6(2):10-15.

[6]王艳.贝叶斯网络及其在电网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6.WANG Yan.Research on Bayesian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wer system fault diagnosis[D].Baod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06.

[7]Young Moon Park,Gwang Won Kim,Jin Man Sohn.A logic based expert system(LBES)for fault diagnosis of power system[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97,12(1):363-369.

[8]陈玉林,陈允平,孙金莉,等.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综述[J].中国电力,2006,39(5):27-32.CHEN Yu-lin,CHEN Yun-ping,SUN Jin-li,et al.A survey of power system fault diagnoses[J].Electric Power,2006,39(5):27-32.

[9]Jiang Joe-Air,Lin Ying-Hong,Yang Jun-Zhe,et al.An adaptive PMU based fault detection/location technique for transmission lines part II:PMU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2000,15(4):1136-1146.

区域气象站常见故障分析及维护 篇2

关键词:区域气象观测站 故障 分析 维护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为提高全国中小尺度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的水平和能力,并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地面气象观测站。为了满足汛期预报水平的需求,每年的6~10月为区域自动加密传输时段。分析并排除自动气象站出现的各种故障,确保自动气象站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保证对预报分析和对外服务正确性的关键。

一、常见异常数据种类及故障排除

1.雨量数据异常

(1)雨量数据不准确。雨量数据明显和附近雨量点数据不符;数据通讯正常,但雨量数据明显偏大或偏小,可能有以下原因造成:①雨量筒或漏斗堵塞,导致雨量数据不准确。②采集器雨量通讯问题,导致采集器记数不准。③雨量端子上所连接的105电容损坏,导致雨量数据不准确。

(2)没有雨量数据。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常。②用万用表测量雨量筒的干簧管是否正常。③采集器雨量通訊问题,导致采集器无法记数。④雨量端子上所连接的105是否电容损坏。

2.温度数据异常

(1)温度数据不准确。温度数据明显和附近自动站数据不符;和历史极值差距较大;数据通讯正常,但温度数据明显偏大或偏小,检查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周围的环境是否对温度产生干扰;温度通风罩周围有通风口或者较强的光反射,都有可能造成温度数据不准确。②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正常,用万用表测量温度的电阻值,判断是否符合当前温度;更换传感器判断温度值是否正确。③检查数据采集器温度通道,更换数据采集器,查看温度值是否正常。

(2)温度数据没有变化。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①线路连接是否正确;温度线是否破损;温度线连接采集器温度通道的端部接触是否良好。②测量温度输出电阻,传出器可能需要更换。③温度端子和采集器通道接触不良。

3.风传感器异常

(1)风向异常。风向保持某一数据长期不变,检查以下几个方面:①风向是否空接,要检查风线采集器端子接触是否良好。②供电是否正常,四要素站风向传感器供电为5V,输出信号是0~2.5V。③检查风线是否有断开的地方,使其连接牢固。④必要时更换传感器以解决问题。

(2)风速异常。风速值明显偏大,检查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传感器是否受损,若传感器有问题,则更换传感器。②四要素站风速传感器供电为5V,输出信号是静风时0或5V,有风时2.5V左右。③可能是采集器通道问题,应更换采集器再查看风速值。

4.太阳能异常

(1)输出电压不正常。没有电压输出,或者输出电压明显偏低,检查以下方面:①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检测太阳能的电压输出,如果没有输出值或者电压偏低,说明太阳能电池损坏。太阳能正常情况下输出电压CAWS600-RT型系列是6~10V。②检查太阳能电源线是否有破损,或断开。

(2)输出电流不正常。电压输出正常,但没有电流输出,检查以下方面:①CAWS600-RT型的太阳能电池在日照良好情况下,电流可达到1A,普通情况下也有0.5A左右电流。②如果测量太阳能输出电流很小或者没有,说明太阳能接线盒里内的二极管可能损坏,或者电池板损坏。

二、日常维护

1.运行环境的维护

观测场地面积及观测场与周围障碍物的距离均应符合规定的标准,若有变化,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使其符合要求。观测场地应设置坚固、稀疏、美观的围栏,其高度以达到安全防护要求以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宜,围栏外侧应设立告示牌。观测场地尤其是雨量传感器周围草超高时,要及时剪割,确保观测结果准确性。

2.仪器及附属设备、设施的维护

(1)雨量传感器的维护。定期(一般2~3次/月)清理承水桶内部阻塞物,并清洁过滤网,如有必要,可用中性洗涤剂清洗传感器翻斗。清洗雨量筒时要先拧下雨量外罩,断开雨量通讯线(不要短路),然后取下传感器,清洗漏斗、翻斗及滤网。严禁用手触摸雨量传感器翻斗的内壁,以免沾上油污,而影响正常感应。如漏斗堵塞,可用细铁丝使之通畅。冬季无雨季节应把承水口的盖子盖上。为防止碰撞和承水器变形,可用游标卡尺和水平尺核查。只要没有特殊天气,如受大风的影响,出现沙尘天气,或周围没有树落叶等情况,一般短时间内,下雨时不会造成漏斗堵塞。当前维护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蜘蛛经常在雨量筒内造窝、繁殖,下雨时易造成漏斗口堵塞,增加了维护雨量器的难度。

(2)温度传感器的维护。定期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损坏,测量1脚(或者2脚)与3脚(或者4脚)之间的电阻值,正常阻值根据实际温度不同应在80~120Ω。测量1脚(或者2脚)与3脚(或者4脚)之间的电阻值R1,测量1脚与2脚(或者3脚与4脚)之间的电阻值R2,铂电阻的电阻大小R=R1-R2,利用公式:T=(R-100)/0.385算出测量时的温度值,并与标准温度对比,对温度传感器的状况进行初步判断。若是传感器的问题,应更换温度传感器。定期测量温度传感器高度,使之保持在1.5m高度处。

(3)风传感器的维护。风传感器与周围障碍物的距离及与地面的高度,均在规定的标准之内。冬季因下雪或雨凇等现象,风向标有时会发生冻凝现象,应及时清除。

(4)太阳能电源维护。定期维护清理太阳能板,保证其正常采光,尤其是雪后,积雪会导致系统供电异常,应及时扫除太阳能板上的积雪。系统配有2块6V12A·h免维护蓄电池,其寿命一般不低于2年,如果测量电池电压低于6V,则需更换;由于自动站蓄电池过放电,电压偏低,导致自动站无法正常采集数据,有可能白天有数据,而晚上没有太阳时数据无法正常采集,需要更换电池;由于高温、高湿和摆放位置等原因导致电池漏电,致使自动站无法正常工作,需要更换电池。

随着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对上传数据严格考核的进一步要求,要切实认真做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除了要保持自动站设备处于正常连续的运行状态,还要经常查看区域气象观测站数据有无疑误现象,发现异常数据时,要及时分析异常原因,找出故障所在并及时排除,确保自动站观测数据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姜冬梅,薛亮美.区域气象观测站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办法[J].山东气象,2010,30(1):69-71.

故障区域界定 篇3

技术路线图是技术经营和研究开发管理的一个基本工具,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进行产业边界范围的界定,这是整个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的基础。同时,不同类型的技术路线图在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时情况各不相同,尤其是由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呈现较复杂状态。

1 各类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基本特征

按制订主体不同,技术路线图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制订的技术路线图,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第二类是行业制订的技术路线图,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第三类是企业制订的技术路线图。以上各种类型的技术路线图都有各自特点[1],当然,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思路和方法也各自不同,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技术路线图各自的特点及在产业边界范围界定中的不同之处,才能使各种类型技术路线图的制定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政府制订的技术路线图,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针对区域内总体或某领域未来若干年的战略需求,提出并分析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重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技术发展优先顺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2]。政府技术路线图的性质决定其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特点,即该级政府所辖范围内的“某领域”全部为该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该级政府所辖范围内的“战略需求”,为该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基本依据。在实践中,此种类型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在相应区域内包括的面都比较宽泛,只要有“战略需求”,在该区域内相应产业链上的全部过程、环节或模块,也不管其现状如何,都有可能被列入“重点发展”项目之中。

上述 “第三类”,即企业制订的技术路线图界定产业范围边界就显得较为具体。一般说来,企业技术路线图就是通过时间序列系统描述现有企业技术的位置、“技术——产品——市场”的发展过程,用于企业技术选择和部门之间的协作[2]。该类技术路线图均以该企业为平台或出发点,编导该企业的技术活动,引导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市场需求与该企业技术现状的交叉点即为该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基本依据。

上述“第二类”,即行业制订的技术路线图界定产业范围边界情况就较为复杂。国家行业技术路线图所描述的是全国范围内(甚至更广)该产业在一定时间维度上 “技术——产品——产业” 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研发、创新联盟构建、创新主体协作等进程,为产业抓住未来市场发展机会指明方向[2],因而,在全国性行业技术路线图界定产业范围边界过程中,“完整性”、“关联性”就成为其基本原则和依据。“完整性”就是覆盖全国范围内该产业整个产业链,涵盖全部(至少应是关键)工艺和流程;“关联性”就是产业边界范围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

区域行业制订的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情况则不同。区域一般指一个地区或省、市、县等。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既不像政府技术路线图那样在“战略需求”统领下的产业的全部内容均可界定在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之内,又不像企业技术路线图那样在“市场需求”驱动下的企业内部相关产业边界范围较为“具体”,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要根据产业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界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共识”来进行具体分析,最终界定该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的产业边界范围。

2 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基本方法

界定产业边界范围是技术路线图制定准备工作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常在经过调研、弄清楚相关产业链的基本状况及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后,就可在征询专家意见基础上,以模块化的方法,由资源开发到终端产品,拿出相关产业边界与范围界定的初步意见,然后通过专家及政府科技、产业、商务等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人员会议,便可确定相关产业边界范围[3]。由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不完整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在界定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时,既要遵循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一般原则,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特点,灵活掌握,全面考虑。

首先是关于模块化问题。一般来说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要将从资源开发到终端产品整个过程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又与其它部分有着有机联系的产业模块。这种产业模块至少有两个特征,即内部功能的完整性和外部(与上、下游)联系的有机性,而区域产业发展往往未能形成完整的“模块”。区域产业模块往往内部功能不完整,其外部与上、下游联系不紧密,这就需要将区域产业中的这种“不完整”的或与上下游联系不紧密的模块在技术路线图产业范围中加以强化,将其特征凸显,使该技术路线图产业模块划分趋于完整,为在技术路线图制订过程中从技术层面找出该产业模块发展提高的路径奠定基础。

其次是关于完整性问题。通常情况下,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时,要将从资源开发到终端产品整个过程收入技术路线图产业范围,但是由于区域产业发展受种种条件制约,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完整性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必强调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注重区域内产业的相对完整性和产业模块的完整性。

再次是关于稳定性问题。通常情况下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内的产业都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一定区域内产业发展往往呈现多变性的状态。某些产业类别,过去曾在区域内兴盛一时,现在却可能销声匿迹;某些产业类别,现在可能在区域内非常薄弱,甚至处于萌芽状态,但种种迹象和条件表明,包括考虑到现有投融资体系的特点及区域招商引资的成效,将来此种产业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因此,在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时,既要注重现实产业的稳定性,又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

3 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如上所述,在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时,要遵循“模块化”、“完整性”、“稳定性”等一些基本原则,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灵活适用。在此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因素还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1)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愿景目标。

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是区域决策者根据情况,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关于区域内相关产业整体性、长期性发展方略的构想及预期。区域技术路线图的产业愿景目标是在技术路线图制订过程中,利益相关人员在分析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结合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达成的一定阶段相关产业发展前景的共识。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产业愿景目标形成的重要依据,产业愿景目标是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愿景目标对技术路线图制订的全过程,也包括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的界定,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有些区域和行业技术路线图没有将产业愿景目标明示,但这不等于该技术路线图没有产业愿景目标。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和这些明示或没有明示的产业愿景目标对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的产业边界曲直走向和范围大小界定都起着重要制约作用。

(2)区域相关产业资源状况。

区域相关产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具体如原材料、能源、科技、教育、人口以及历史、文化等。区域资源状况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的形势下,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交通运输、通讯的不断发展,地球各区域之间相对距离在不断缩短,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小。但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对于相关产业发展有些资源因素甚至是决定性、不可逾越的因素。因此,在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时,区域资源状况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如广东省在铝[3]、镁工业技术路线图制订过程中,就未将铝、镁冶炼环节列入相关技术路线图产业范围之中[4]。

(3)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产业规模、效益、工艺流程、技术水平、人员状况、区域地位等。产业发展现状依然是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的重要依据。

(4)产业(产品)发展趋势。

所谓产业发展趋势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的走势,其实质是人们基于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技术发展等因素,对产业发展前景的分析和预测。这种分析和预测对界定相关产业边界范围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5)市场需求。

所谓市场需求是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对一定商品的需求状况。市场需求是相关产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全部活动和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都是首先考察市场需求状况。在界定区域技术路线图产业范围边界时,也应将市场需求状况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

总之,由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不完整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应在灵活适用“模块化、完整性、稳定性”一系列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愿景目标、区域资源状况、区域产业现状、区域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重要因素,方可科学地界定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

摘要:由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不完整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就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要在灵活掌握适用“模块化”、“完整性”、“稳定性”等基本原则的同时,着重考虑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愿景目标、区域资源状况、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重要因素,方可科学合理界定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

关键词: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探索

参考文献

[1]曾路,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4-25

[2]程家瑜.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实施[J].创新科技2008(8):14-15

[3]李兴华.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科技管理创新实践[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111

上一篇:IBM简化云服务下一篇:婴儿的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