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新模式

2024-05-02

变电站新模式(精选十篇)

变电站新模式 篇1

早期的变电运行模式一般为一座变电站固定配置一套值班运行人员, 负责本站设备的监视和操作。但是随着电网建设、变电站建造数量的不断增加、运行人员技术力量断层现象的出现以及对电网安全运行考核力度的加大, 有人值班的运行模式使变电运行人员缺口逐年增大, 也使安全运行压力增加。因此, 南阳电网于1999年开始改革变电运行模式, 成立集控中心, 逐步实现集控站运行模式。2009年, 南阳电网又进一步推行了区域“调控中心+操作班”的变电运行调控新模式, 成立了宛北调控中心, 下设6个操作班。在此区域内的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 主要由调控中心负责监视管辖范围内的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及设备调度, 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远方操作, 操作班人员负责执行调控人员和调度人员的操作指令, 完成对此区域内变电站运行设备的倒闸操作。这种新模式切实起到了减少运行人员的作用, 同时也给电网调度带来了较大影响, 调控中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网调度对电网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方式, 减轻了地调的工作压力。

1 新模式的优点

这种“调控中心+操作班”的运行模式遵循“集中调控、分站操作、无人值班”的原则, 在一个区域内设置一个调控中心和若干个操作班, 其目的是实现先进的调控管理区域化, 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由原先的运行人员组成调控人员司职调度, 对其调控范围内的设备实现监控和调度的一体化, 而操作班的操作人员则主要负责这一区域的设备操作、巡视等其他工作,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减员增效及调度、监控、操作在功能上的统一性, 缩短上级调度下达命令的传达和转化时间, 减短各种事件的处理时间, 提高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可靠性。

所以, 调控中心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所管辖变电站的运行监视和远方遥控、遥调操作;对事故及异常情况的处理;接受地调的命令, 负责执行或转发至操作班。调控中心同时具备监控和调度的功能。操作班人员的主要任务则是:负责执行各级调度的操作命令和所管辖变电站的倒闸操作;工作许可、验收;设备巡视检查;事故及异常情况的处理和日常运行维护等;在特殊情况下, 根据运行主管单位领导或监控中心当值班长的指令, 对所管辖无人值班变电所进行运行监视。

在调度管理上, 宛北调控中心被纳入了整个南阳电网的统一调度管理体系。调控中心负责所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各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 对设备的异常发现和发生事故后的分析处理进行汇报。在正常的倒闸操作情况下, 地调将对设备的倒闸操作预令提前发送到调控中心, 调控中心人员对地调的预令进行核对后, 再把命令下达给负责这一区域的操作班。而倒闸操作的正令、设备检修工作的调度许可和调度汇报等工作, 则由操作班的操作人员到达现场后与地调人员直接进行联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该新模式优点很明显, 基本上实现了必要的调度、监视、操作功能, 解决了运行人员短缺的矛盾, 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 极大程度上保证了调度、监控、操作的和谐统一。

2 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 新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该模式实际作用的发挥和目的的实现, 影响了电网对安全运行的要求, 现分析如下:

2.1 设备问题

包括一次设备和二次监控设备。受限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一次设备在运行中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常常出现不正常的运行状态, 从而使监控信号过多, 鱼目混杂, 加剧了调控人员的工作难度, 可能会出现信号漏看的情况。另外, 在天气恶劣时, 可能出现远动频繁投退的情况。二次监控设备主要应用OPEN-3000系统, 它是采用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系统新标准, 与各级各类调度, 特别是网、省调以及地调密切配合, 开发研制的新一代EMS系统。但是, 一些老站用的仍然是OPEN-2000系统, 因此就出现了不匹配现象, 出故障时保护的事故类型可能就报不上来。另外, 各变电站的事故和异常信息反馈至调控中心时采用警告音响、语言提示和信息闪烁来提示值班人员, 但数次之后警告音响和语言提示就会自动停止, 而对于信息闪烁来说, 若连续发生多个信息, 监控屏幕上的上条信息将迅速被下条信息覆盖。此时, 调控值班人员如果疏忽, 就会漏掉一些信息, 导致工作上出现失误。在实践工作中, 也确实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2.2 人员问题

电网对调控中心值班人员的业务需求, 从工作内容上主要可以分为调度、监视和操作3块。现在的实际情况是, 调控中心人员可以监视到现场运行设备的各开关和刀闸的遥测、遥信、遥脉数据, 但无法准确判断设备的就地实际状况, 特别是接地刀闸的状态。当调控中心人员需要及时确定一次设备实际状态时, 由于变电站设备现场没有人员, 于是只能通过操作班的操作记录进行核查, 或要求操作班人员到现场去核实, 这就很难保证调度了解一次设备状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给设备的安全、及时操作埋下了一定隐患。而对于继电保护等二次设备, 由于目前的系统还没有完全解决数据传输问题, 故调控中心只能接收到继电保护装置的大致情况, 对于保护动作的详情、故障类型报告等信息, 只有等操作班人员到达变电站现场后才能得到详细汇报。

(1) 调控中心人员应该具有快速汇报事故、协助电网调度处理电网事故的能力, 但实际上当电网发生事故后, 由于调控中心人员不能完全掌握事故设备的详细情况, 因此不能进行调度处理, 而地调的调度员也只有等操作班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才能具体确认、把握事故状态。一个区域的操作班从接到命令到开车至现场一般需要1 h左右, 这样, 对于一些紧急事故, 调度人员就不能及时了解全面状况, 容易对事故作出误判, 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事故扩大。

(2) 调控中心人员应该具有检查、核对调度操作令的能力。目前, 调度的操作票预令首先下发给调控中心人员, 由他们检查核对后再下发给操作班人员。在这个操作票预令下发的工作流程中, 现场的操作班人员通过调控中心值班人员与地调人员进行联系, 因此调控中心值班人员应该能够解读调度操作令、理解操作目的, 从而协调地调人员和操作班人员。而实际情况是, 虽然目前调控中心值班人员都是以前的运行值班员,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现场设备更新, 他们对现场设备的情况已经不是很了解。

(3) 调控中心人员还应具有通过调控中心现有监视设备获得监控信息, 并据此进行缺陷判断和现场简单事故处理的能力。在“调控中心+操作班”这个运行模式中现场没有值班人员, 调控中心值班人员通过监视设备获得监控信息, 是最了解变电站现场设备的人员, 他们发现异常、缺陷甚至事故后, 应该能马上根据设备运行信息作出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从而为调度争取时间。

(4) 在已经预知的恶劣天气或自然灾害来临之前, 变电站运行应该变成有人值班模式。此时, 监视和操作的任务应该从调控中心移交到各变电站, 但调控中心仍需起到协调作用。然而, 调控中心人员原来均为变电运行值班员, 在调度协调方面尚有一定欠缺。

3 改进方向

由于在变电运行管理、人员选配、资源优化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变电运行模式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南阳电网实行的“监控中心+操作班”变电运行模式, 作为目前各地区电网采用的一种新模式, 也正是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探索。根据笔者在该模式运行中所得体会, 它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改进, 从而进一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1) 进一步提高调控中心的自动化水平, 实现调控中心对各变电站的全面监视, 提高“五遥”的准确性, 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等二次设备数据的传输能力, 尽快进行数字化变电站改造和建设。

(2) 加强调控中心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值班人员应经常查看“历史事件记录”并养成习惯, 不能漏掉信息。另外, 建议厂家采取读取信息法, 即信息未被值班人员读取时, 应不停发出警示, 直至监控人员读取并手动复归。

(3) 提高调控中心值班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其调度能力的培训。调控中心的职能会向区域化调度部门靠近, 培养调控中心值班人员同时具备变电站运行岗位和电网调度岗位所需知识, 并使他们定期到现场了解新设备、新发展, 是调控中心实现既能监控又能区域调度功能的必要条件。

(4) 扩大调控人员远控操作的范围, 不能局限于目前简单的远方操作, 同时加速研发模式化、简单化操作的应用程序。有些情况下越简单越可靠, 而目前调控中心只能做到开关的远控操作、投退电容器等, 且操作相对复杂、所需时间长。为彻底解放人员问题,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缩短操作时间和故障处理时间, 必须扩大远控操作范围, 并使操作更加简单高效, 从而让调控中心真正同时具备调度、监控和操作的实质性功能, 以提高电网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摘要:通过对南阳电网变电运行调控新模式的分析, 阐述了其优点和实际调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变电运行,调控中心,操作班

参考文献

变电站新模式 篇2

广州增城供电局:陈玉其 曾一伟

摘要:本文对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运行巡视重要性,设备巡视分类、设备巡视模式、设备巡视方法、设备巡视内容、设备巡视程序、设备巡视周期、巡维中心站设置位置等进行探讨。关键词:变电运行;设备巡视模式;方法;周期。

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增城地区的电力负荷迅猛增长,电网规模也不断扩大,无人值班变电站大量投入运行,至2005年底止,广州增城供电局所管辖变电站已达二十座,其中两座为220kV变电站十八座为110kV变电站。除220kV荔城变电站外已先后全部实现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由于变电站管理已从有人值班演变到无人值班,因此,有人值班变电站传统型的设备巡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集中管理的巡视模式。实现无人值班之后,由于巡视变电站数量多、范围广、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多,必然要求巡视人员综合素质高,而且还受到巡维中心站设置位置是否合理,交通车辆配置是否足够,设备巡视周期是否合理等多方面制约。如果巡视方式方法不当,就会造成设备巡视质量下降,巡视不到位或巡视漏项等情况出现,而导致设备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延误设备缺陷处理,造成设备障碍或事故发生。

广州增城供电局近几年结合无人值班站改造,加强设备巡视,确保设备巡视不遗不漏,保障了变电站安全运行。笔者就其经验对无人值班站巡视模式谈一些体会。

1.设备巡视的重要性

设备巡视是变电运行常规工作之一,在变电运行工作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设备巡视能够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在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缺陷,确保设备的安全、健康、持续运行。以增城供电分公司为例,设备巡视中曾发现新新变电站一组110千伏母线侧隔离开关触头发热,用红外点温仪检测温度高达140℃,由于巡视人员迅速上报,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设备缺陷进一步发展,从而避免了一起重大设备事故发生。在正果站日常设备巡视中,发现直流母线电压偏低,续详细检查发现直流充电机发生故障,巡视人员迅速果断地处理直流充电机故障,从而又避免了一起重大设备障碍发生。可见设备巡视在变电运行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2.设备巡视与检查的分类

2.1定期巡视:运行班人员对管辖的变电站进行设备日常巡视,运行班长定期对管辖下各变电站进行全面巡视检查。

2.2特殊巡视:指在遇到气温骤变时、高温、浓雾、大风、雷雨、洪水、冰雹、降雪和设备过负荷或带缺陷运行期间及之后,设备发生了事故、障碍或异常、开关切断过短路故障或有穿越性故障之后,变电站担负特别重要的供电任务时所增加的巡视。

2.3夜间巡视:主要是在设备重负荷运行或在浓雾、阴雨天气时进行。巡视的目的主要是检查设备接头有无过热、发红、打火现象,绝缘子表面有无闪络、弧光放电等现象的发生。

2.4检查性巡视:由运行班班长、专责或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组织进行。其目的是为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检查指导运行人员的工作,并对有疑问的缺陷进行会诊分析。这种巡视应形成制度,既要有一定的周期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设备实际情况随时组织进行。3.设备巡视人员基本要求

3.1巡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充分认识到设备巡视工作的重要性,在巡视中要有耐心、做到细心、专心,确保设备巡视不遗不漏。同时要有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在发现设备缺陷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分类,甄别轻重缓急,并要求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汇报设备缺陷时力求准确无误,及时准确上报。当发现重大设备缺陷时能迅速、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隔离或切除缺陷设备。限制缺陷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避免障碍或事故的发生。3.2必须经过安全知识教育,熟悉掌握《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及有关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并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会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和仪表仪器。设备巡视时保持与带电设备足够的安全距离,不得随意移开或越过遮栏进行巡视工作。

3.3巡视人员必须熟悉电气设备。尤其实现无人值班站之后,管辖变电设备种类更多,而一种设备又可能有不同的型号,即使是同一种型号的设备由于投运时间、负荷大小、所处环境的不同,其运行状况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要求巡视人员综合素质高,不但要熟悉电气设备一般的巡视要求,更要对所辖设备的基本运行参数了如指掌,有针对性、有重点进行设备巡视,避免走马观花式巡视从而提高设备巡视的效率与质量。

4.设备巡视主要内容

4.1主变压器声音、油位、油温等是否正常,外壳是否清洁、有无渗漏油、瓷套管有无破损,气体继电器应充满油,防爆管有无裂纹,冷却系统是否正常等。

4.2所有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油断路器等充油设备有无渗漏油和瓷套管破损现象。

4.3所有高压设备的电气设备连接有无过热和放电现象,熔断器熔管及熔丝是否完好正常。

4.4全站场地清洁、杆构架接地引下线、警示牌和编号牌、消防设施、安全工具、防盗设施、电缆沟盖板等都应巡视。

4.5全站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直流系统、蓄电池组、通信和自动化系统、五防装置、以及全站照明系统和事故照明系统是否正常。

5.设备巡视周期合理化

5.1运行班人员对管辖的变电站进行设备日常巡视,至少每值一次;运行班长每周对管辖下各变电站进行全面巡视检查一次。

5.2遇有下列情况应进行特殊巡视,巡视次数按有关现场运行规程规定进行:设备过负荷或负荷有显著增加时;特殊运行方式时、设备经检修、改造或长期停用后重新投入系统运行,新安装设备加入系统运行;设备缺陷近期有发展时;恶劣气候、事故跳闸和设备运行中有可疑的现象时;法定节日及上级通知有重要供电任务期间。

5.3按照现行变电运行管理制度,设备定期巡视周期为每两天一次,笔者认为过于保守。以增城供电局为例,根椐现行管理模式、设备运行状况、人员及车辆配置和交通道路等情况综合考虑,定期巡视周期最好定为每周一次。特别从主设备运行工况来看,增城主设备基本处于稳定期运行,产品质量和性能比较好,如110kV及以上全部断路器已经更换成性能良好SF6气体断路器;从保护方面设备来看,已经有十七座变电站实现微机化,并有十四座为综合自动化的变电站;蓄电池组也是少维护产品;主变、电流、电压互感器等设备也进入稳定运行阶段;10kV断路器全部为真空断路器,真空泡又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因此,周期延长后,使运行人员有更多时间来完成日常维护工作,有更多时间进行安全和技术培 训,从而提高运行人员综合水平,并且有更多时间来增加特巡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巡视,这样既确保巡视质量,又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的巡视方式,从而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6.设备巡视的主要方法

6.1充分发挥人的感观能力。即充分发挥人的眼、耳、鼻、手等器官的作用,进行巡视检查。用眼睛观察设备的外观有无异状,仪器仪表指示是否正常,如颜色有无变化,油位、气压和电气量是否正常,有无搭挂杂物,表针指示是否正常;用耳倾听设备的声音是否正常;用鼻嗅闻有无异常的气味;用手触摸允许直接接触的设备外壳的温度是否正常;最后将眼、鼻、耳、手所收集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是否正常。6.2充分利用科技仪器。常用的方法是将试温蜡片粘贴在设备外壳上或接头处,通过观察蜡片是否熔化来判断温度是否过热。目前红外线测温仪及红外热像仪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它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测温准确等特点,特别是红外热像仪已经改变过去体积大,操作不方便和价格昂贵等特点,适宜在变电巡视中使用。并充分利用事故录波器和微机保护录波图进行分析和判断。

6.3充分利用好自然环境。即利用气候和借助自然条件来观察和检查设备。如在夜间闭灯检查设备接头有无过热、发红、打火现象,绝缘子表面有无闪络、弧光放电等现象的发生。有雨时可以检查接头是否有水蒸气产生,判断设备有无发热现象;观察绝缘子上是否有水波纹,判断设备是否有裂纹。有阳光时,根据绝缘子因阳光产生的聚光点,检查绝缘子是否有裂纹。

7.设备巡视程序格式化

为确保设备巡视不遗不漏,通常在变电站内标示清晰合理的巡视路线,按照路线图进行常规巡视。自实现无人值班之后,显得有些不适应,往往会出现漏项或漏巡等现象。以增城供电局为例,改变传统型巡视程序,即以格式化巡视程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即在各运行设备区间内设置巡视记录卡,如在主变区间、220kV户外设备区间、110kV户外设备区间、蓄电室、主控室、电容器室和高压室以及户外场地等区间,以表格形式列出各区间设备巡视主要内容项目,以打√形式完成各设备巡视内容,并将重要设备参数记录在卡内,如主变油温,气体开关压力以及开关机构气体压力和油压力,蓄电池电压,直流母线电压等,要求巡视人员必须在记录卡内签名确认,保证巡视到位和巡视质量。运行班长和上级主管负责人进行跟踪检查。实现闭环管理责任追究考核制度。

8.设备巡视记录规范化

每次巡视检查或测试,必须要做好记录并及时发现设备异常状态,认真分析,正确处理,及时汇报。记录中应填写当日日期、气象、气温、湿度和人员姓名,当发现有异常或缺陷情况应及时报告,不需装设安全措施且工作量很小的缺陷应即时处理好并记录和报告,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隐患及事故应当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处理,然后报告。设备缺陷要求记录,及时报告,及时消缺,跟踪处理,实现闭环式管理。

9.巡维中心站设置合理化

合理设置巡维中心站位置,减轻运行巡视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在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以增城供电局为例,设置两个变电运行班和一个新塘中心站的管理模式。220kV新塘中心站,其管辖新塘站和周边七座110kV变电站。变电运行一班管辖增城中部和北部地区,共五座110kV变电站。变电运行二班管辖东部地区,共六 座110kV变电站。分片式管理,这样设置站间距离比较短,使得站间距离控制在不超过二十分钟车程,缩短路途时间,使事故或障碍得到及时处理。日常巡视也不会疲于奔命,既保证设备巡视质量,又减轻巡视人员劳动强度,更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

10.健全设备巡视考核制度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健全设备巡视考核制度,又是保证设备巡视质量的根本。考核是促进,奖励是激发,惩罚是鞭策。因为人之惰性是与生俱来的,要克服惰性要靠严格的规章规制度来约束。各级管理人员要对巡视人员高度重视,加大对巡视人员的检查考核力度,以促使巡视人员专注地,自觉地投入巡视工作中,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

结束语:

随着电力技术不断发展,电网不断扩大,为了充分利用好资源,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今后无人值班变电站将以前所未有速度在各地投入运行。做好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日常巡视工作,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必不可少手段。制定合理巡视周期,编写详细巡视程序,设计好规范巡视表格以及颁发设实可行考核制度,是各级变电运行管理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作者简介:

变电站新模式 篇3

【关键词】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大检修

在国家电网不断推进“三集五大”(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下,电网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在电力需求日益增长和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电网运行设备数量也相应增多,电网运检业务也更加繁重,对于电网运检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运检管理模式,最大化发挥运检效能,是电力生产管理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

1.运检管理模式概述

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中,变电运行维护与变电检修是独立运作、分开管理的。二者职责明晰,变电运行维护主要负责对变电设备的日常巡视、运行状态记录、倒闸操作、站内辅助设施维护等;而变电检修主要负责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及相关机构箱、端子箱的检查、清扫、维护、试验、消缺、带电测试等工作。在“大检修”体系改革的推进下,运检管理方式趋于精益化、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运检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集约、精细、高效的运检管理新模式。传统运检管理模式存在职责不清、处理时间长、设备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如设备缺陷由专业检修人员负责处理,缺陷处理流转环节多,会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消耗;220kV及以下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班”模式,使得日常清扫及检修周期变长,很多设备缺陷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运行人員专业单一,缺乏对设备缺陷的综合处理能力,不具备对设备运行工况的定性分析能力。

2.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所谓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是指通过以业务集约为方式,实现变电运行维护管理精细化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下发展的必然。变电运维一体化新模式,是旨在重组和整合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业务,一改传统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分工合作的方式,将设备清扫、维护、消缺、带电测试等业务融入到变电运行中去,实现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带电检测、维护性检修等业务于一体的运行维护管理新模式。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对于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运检管理集约化和检修专业化,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运检效率及降低运维成本。

2.1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安全第一是基础。为确保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安全运行和稳定推进,应充分考虑和分析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包括人员调整、业务交接、现场操作等方面。做到对作业方案进行严格审查、规范“两票”执行、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及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以保证作业的质量与安全。

制度先行是保障。建立明确的监督、管理、评价、考核制度,明确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的职责,制定工作标准、固化工作流程、规范现场操作、布置安全措施、严把验收关,实现变电站运行维护全过程闭环管理。

人才培养是重点。变电运行维护的主体是人,因此做好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并实行资格认定考核。在变电检修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技能培训、模拟操作、监督开展、独立运作等过程,使人员与业务逐步融合。

装备配置是支撑。为了满足运行维护一体化开展条件,需要使各项设备配置到位,增加设备的清扫、维护和D类检修项目,配备相应的作业工具、检测仪器仪表等。

分层推进是手段。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的执行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分层分阶段进行。从低压到高压,从设施到设备、从不带电作业到带电测试逐步过渡开展。如由初期硅胶更换维护项目,过渡到开展变压器铁芯、夹件接地电流测试等带电检测项目,通过差异化的阶梯培训,逐步提高运维人员的运行维护水平。

激励考评是关键。变电运维一体化一改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通过业务重组、流程改造,使得运维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安全责任加大,难免会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相应的激励考评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及任务,适当提高运维人员的待遇,以确保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通过专业融合推进。将变电检修专业人员纳入到变电运行维护班组,依照人随业务走的原则,业务也应同步调整至一起,由变电运行维护班组承担带电检测、设备日常维护等工作,通过专业间的相互协作融合,促进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的实现。通过一岗多责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的开展,要交由资格认定过的运维人员负责,实行“一岗多责”管理。在此基础上优化运行维护值班模式,根据倒闸操作、带电测试、维护消缺等工作的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值班人员,避免交叉作业,同时避免责任的重叠。组建独立班组负责。在变电站运维室之下建立运维班组,负责变电站运行设备及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缺陷处理、带电测试等工作,以实现变电运行及检修的统一管理。变电化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整站集中实施,或结合周期性工作开展,如专业化巡检、变电运行维护大修等,以保证作业的质量与效率。

3.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岗多职带来的风险。在“大检修”体系架构下,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实施实现了全过程闭环管理,运维人员既是实施者,又是监督管理者,由于缺乏外来监督力量的把关,运维人员一岗多责的管理,往往会导致监督不力把关不严、责任落实不清楚等情况的出现。因此为保证运行维护一体化业务的实施有据可依,管理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监督、管控、追责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抽查督导、约束考核来进行监督把关。

人员思想波动带来的风险。运维人员一岗多职,需要在设备的使用者、维护者、剑修者之间进行角色转换。人资部门应根据运行维护岗位职责,从人员责任心、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定,合理调整人员的岗位及薪酬待遇,以激励运行维护人员投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

技术支撑不够带来的风险。设备维护、带电检测项目等,从操作、分析、判断等方面对运维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运行维护人员熟悉设备的内在结构及运行状况,而且对运维人员的技术及经验也提出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因运维人员对设备结构认识不到位、设备运行状况分析不清,带来运行维护缺失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类问题,应加大对运维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对运维人员进行理论及实践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4.结束语

在“大检修”体系下,推进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更是出于提高电网运行检修效率和效益的考量。要推进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就需要从出台考核管理机制、激励考评、提高运维人员技能水平等方面加以优化,循序渐进的推进,实现变电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行维护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2013.

浅析变电运行操作新模式 篇4

长期以来, 我国长期以来在变电运行方面所采用的操作都是传统模式———监护人唱票、操作人复诵, 当然也确实拥有相当丰富有用的经验。但是由于电气操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发生过程中, 通常监护人无法进行监护作用的恰当有效地发挥, 甚至还出现对违章操作的默许或参与, 因此导致了旧有的变电运行操作模式中的监护制度出现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为:运行操作人员执行监护制度的力度不足;变电运行就操作模式其监护制度自身就有需要健全和完善的地方。另外, 旧有变电运行操作模式中执行唱票和复诵时也经常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1) 监护人员同运行操作人员普遍具有依赖性, 对细节工作的认真程度远远不够, 认为其他人员会仔细进行设备的运行, 不会认错设备或是走错间隔, 这就导致了环境干扰或是较为恶劣的时候以上的问题均会发生的情况产生。2) 进行人事安排的不当使得缺少经验的员工进行监护工作的承担, 因而经验等的不足导致操作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3) 由于无票导致了运行操作人员无法进行运行操作的全面掌握, 仅通过监护人员的唱票进行信息的传递会导致失真现象的发生概率大大提高。4) 由于一心无法两用, 而操作指令同设备核对的同时进行就会导致不少操作失误的情况发生。5) 由于操作指令相对较长, 因此不少监护人员唱票的不完整会导致运行操作人员出现设备认错的情况。6) 通常监护人员为运行操作人员的上级领导, 因此操作人员不敢对监护人员所提出的指令进行反对, 即使是不正确的。

根据对发达国家其电气操作方式———单人变电运行操作模式的借鉴, 通过分析和整理, 就以下两种新型的操作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2 变电运行操作新模式———“一人独立操作, 一人监督”操作模式

此模式进行变电运行操作时, 一个人专门负责倒闸操作过程, 另一个人则负责监督工作, 其中运行操作人员对操作工作的一切责任进行独自承担。另外, 监护人员变为监督人员, 其工作主要进行操作工作的全程的跟踪监督, 但不负责唱票以及确认的工作, 而且其同运行操作人员关于操作问题承担的责任相等同, 以确保监督人员同操作人员都能规范的进行工作。

2.1 此模式运行操作时的相关要求

运行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的时候, 应当持正式操作票进行逐项的操作, 而且整个过程都必须实现所模拟的操作、唱票、设备的核对、复诵、停顿、执行的确认、检查以及记录操作票等各项工作的独立履行, 在操作人员复诵之后进行执行确认之前, 应当给操作人员及监督人员至少3秒的时间进行思考或是提出制止。而监督人员进行监督工作时, 也应持监督票进行全程的逐项监督工作。然后就操作人员的各项操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确认无误之后逐项进行记录, 应对失误操作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进行及时的制止。操作工作结束之后, 应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运行情况进行记录于备注栏中, 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然后进行监督票地归档处理, 整理为各个操作人员的操作档案。通常来说, 监督人员不可协助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如果遇到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体力操作过程时, 方可参与操作。

相关负责人人员应进行操作人员工作的合理安排, 确保每位操作人员都有机会进行自主独立的操作, 避免出现正副值操作固定模式导致两者操作水平无法提高的现象出现。

2.2 该模式实践运行中所具有的优缺点

2.2.1 该模式实践运行中所具有的优势为:

1) 鉴于操作人员所持的正式操作票, 可实现全程操作过程的明确操作, 不会有依赖心理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出现失误的概率。

2) 由于对操作人安全操作的要求提高了, 因而加大了其工作的压力, 促使其操作前进行充分准备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以及正确性。

3) 该模式使得监督人员的工作得以简化, 使其能够更加轻松的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全程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

4) 由于操作过程单独进行, 通过独立进行设备的核对、唱票、复诵等工作, 使得全程操作过程十分高效和流畅, 避免了唱票时由于监护人员发音等的各种客观问题引起操作人员的听错, 进而导致操作失误的产生。

2.2.2 新模式仍然具有不少的缺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由于操作票需进行手持, 而操作过程又需进行记录, 因此会不太方便。

2) 新模式将操作人的工作量加大, 同时还使其压力加大。虽然降低了操作隐患的发生概率, 但是此模式究竟是否适合进行操作人员无论是心理还是操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的分析及统计。

3 变电运行操作新模式———“一人操作、一人协助”操作模式

此模式主要是指将操作人作为一个自主的责任主体, 由于其对设备更为熟悉, 因此应对操作过程进行负责, 同时有一协助人从旁进行协助。操作过程实行“一票一卡”的制度, 也就是说, 各个操作任务都有《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卡》与之相对应。运行操作之前, 相关人员都需要在此卡上进行签名。操作时为了方便对相关人员进行提醒, 会在操作票后附上此卡。

3.1 各个员工的责任分配

对于操作人员来说, 其主要对操作票、危险因素控制卡的填写及审核以及整个操作过程的完成进行负责, 且需对操作票的票面周期性以及操作正确性进行负责。而协助人则需对操作人员进行协助, 同时还需负责进行唱票的核对, 确保操作票同唱票的顺序和内容的一致性。对于值班负责人来说, 其应当对接收、调度命令的回复、操作任务的安排以及各项安全事项的交代等进行负责, 确保操作票的规范正确性以及人员安排的合理性。

3.2 操作过程的简化

旧模式制度中操作票使用的是“三审”的制度, 此模式则为“两审”的制度, 也就是说, 操作人员填票后先进行一次自审, 值班的负责人在进行第二次地审核。同时, 协助人员应协助操作人员针对操作票中的“预演”栏所需要进行模拟的操作项目进行依次的操作, 进行模拟时唱票仅需念动词以及设备的编号。进行接地线的安装和拆除时, 应当进行完整的唱票, 且将操作平票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简化。

3.3 该模式运行实践的效果

通过将此新型的操作模式应用于某一供电局进行运行实践, 结果发现, 此模式应用过程中, 由于操作人员同协助人员其各自的职责分配的相当明确, 因此进行事故的责任区分时会相当的清楚和明确。而进行工作的考核过程中, 不同人员其安全考核工作也相当的合理和准确, 进行考核的过程中, 成绩好人员能够及时获得肯定和奖励, 而成绩较差的就会得到批评和处罚, 十分公平合理, 因此此措施使得每个工作者都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投入无限的热忱和积极性, 使每一员工都不松懈, 使得安全生产得到了保证。

4 结语

经过分析和运行的实践发现, 此二种创新模式的电气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事故的概率得到了大大的降低, 不仅如此, 此两种模式就传统模式来说, 其安全性更高, 所需的操作时间更短, 使得工作质量及其效率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广东电网公司安全监察部.2005年度事故汇编[G].广州:广东电网公司, 2006.

[2]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察部.2004年度事故汇编[G].广州:广东电网公司, 2005.

变电站新模式 篇5

从变电运行值班人员紧缺的现象及变电运行管理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以 设立集中监控中心负责全区监控, 按变电站地理位置分区域设立操作队就地负责运行管 理,施行监控与操作分设化模式进行变电站集中控制管理方案。利用这种管理方法,可 以有效解决目前电网建设飞速发展带来的变电运行管理难题, 实现少数人管理多数变电 站,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员增效”。还对监控与操作分设化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 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监控信号的规范与变电站接入的方案进行了简要介绍, 具有 较强的参考价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 提高了 监控 系统、远动 工作站运行的可靠性。监控 信号显示趋于集中化、人性化、易于监视化,此举大 大减轻了 监控 人员的工作量;采用电量结算系统实现远方自动抄表, 减少了值班 工作量。

一次设备稳定性、可靠性的大幅提高, 减少了设备停运检修的操作量。状态 检修、集中检修等管理模式的采用, 使得单一 变电 站日常操作大规模减少, 少量 运行人员即可满足多站操作、巡视等工作的需要。

目前, 无人值班 变电 站的数量已初具规模, 如何更好的利用这种规模效应来 解决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不断提高公司运营效益和值班人员薪酬水平是迫在 眉睫的问题。

1。3随着 电网 建设快速发展,专业高度分化和协同是将来流程再造的重点 目前多数供电企业的机构设置, 基本上是按照传统专业设置的, 一定程度上 存在资源共享度低和工作界面空白的问题。在 变电 站总量和输配电总规模翻番的 情况下, 当前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会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要逐 步重视一线技术力量的配置, 切实解决一线技术和管理问题, 如“双师配置”(一 线班组工程师和技师,推动一线班组的主动管理和创新。二是提高资源共享, 针对传统设置, 逐步努力推动流程再造, 向专业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 努力实现 “流水作业”。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帮助解决长期困扰运行管理部门的“积 累”问题, 如对非核心和没有安全风险的一般维护保障类工作, 从长远发展角度 看,适合走“外援”的路子,达到“减负”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在 变电 站建设的过程中, 可按照“精、准、细、严”四个字, “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严格化、制度化、精益化”八个化梳理、总结、反思 和提高例行性工作。如大型工作的操作准备流程化、协同化和精益化;例行工作 细化、量化;后勤服务标准化和制度化等等。随着 电网 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个专 业高度分化、协同细化、程序复杂化的现代企业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传统的管理 思维和手段必须得到及时的更新, 变电 运行管理也必须跟上和主动适应这一变 化。

2变电 站集中 控制 运行模式介绍

现阶段, 变电 站集控运行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2。1监控 与操作一体化

这种模式对每个运行值班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集控中心值班员除了每天的 日常监盘、操作、巡视、事故处理及调压工作外,还有环境卫生小型维护和兼职 司机等各 变电 站全部工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一是运行工的工作很繁杂, 虽然采用了集控的模式, 但实际 工作与单一的 变电 站管理没有很大的区别。二是这种模式适合于少量 变电 站的集

无人值班 变电 站直接接入 监控 中心, 新建 变电 站在投运前接入, 而后根据 电网 建 设发展和技术改造进展情况分步实施的方式将其它分散 变电 站接入。

因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不可能在 变电 站接入调试时全部进行停电工作, 因此 可采用如下调试方法:(1安全措施:将所有遥控压板脱开,将所有开关的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打 至就地位置,所有开关由 监控 中心进行置反做遥控试验;

(2遥信调试方法:110kV 及以上保护及测控装置一般为分开的,可采用 测控装置输入端遥信短接方法与当地 监控 机核对遥信点号, 35kV 及以下一般为 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需申请停电进行遥信核对;(3遥控调试方法:110kV 及以上的测控装置,在测控装置面板上查看分 合动作信号灯核对遥控点号, 35kV 及以下的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使用合格的 高内阻万用表, 逐个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遥控压板上测量遥控脉冲, 进行遥控 点号的核对;(4遥测量与当地后台机核对。4。3调度模式的转变

在现阶段, 各级调度范围内的命令由调度值班员直接下达 变电 站, 在施行无 人值班之后,调度发令及受理模式应当进行如下转变。

变电 站的正常操作令可由调度先下预令到集中 监控 中心, 监控 中心值班员将 预令下到操作队, 操作队提前进行准备, 并在预令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操作地点后, 直接与相关调度联系操作,接受并汇报正式操作命令。

事故情况下, 可由集中 监控 中心先将主要故障信息立即汇报调度, 同时通知 相关操作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检查,操作队到达现场后将直接与相关调度联系。

4。4规章制度的制订

在分工方面, 集中 监控 中心与操作队之问的分工和责任应划分明确, 减少模 糊职责概念,各司其职,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各自包好自己的责任田。

在值班制度方面, 可根据 监控 中心和操作队的实际地理位置, 采用部分值班 人员白班制, 以加强工作繁忙时间的值班力量等, 改善单一的三班倒运行值班方 式,提高人员的值班时效性,减少强制性无工作值班时间,提高人员值班效率。如集中 监控 中心每班 2人,白天工作繁忙期间可以增加 2~3人,加上站长技术 员等,值班力量可达到 7~8人,足以满足 监控、传动、新站接入等诸多工作需 要。

4。5专业化管理的加强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远动通信模式探讨 篇6

关键词:远动工作站双机切换遥控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广泛使用,远动工作站是收集全站测控单元、保护装置等设备的数据,将数据信息通过专线或网络通道上传至调度端,集控站,并将调度端,集控站下发的遥控、遥调命令向变电站间隔层设备转发的重要设备。远动工作站存在着多种通信模式,本文对常见的三种远动通信模式深入分析,力图找到最合理的通信模式。

1通信现状

惠州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规约按《广东电网DL/T634.5101—2002实施细则》要求采用广东版101规约。模拟光纤通道波特率为1200bps,中心频率为1700Hz,频偏-400~+400Hz,发送电平-6db。远动工作站采用双机双通道冗余配置,变电站的远动通信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单远动工作站对单通道、单远动工作站对双通道、单通道对双远动工作站。目前惠州地区变电站的远动通信模式无统一标准,且采用这三种通信模式的变电站均出现过因通信方式设计不周密导致的远动通信缺陷,不仅影响调度监控,还给系统维护人员带来不便,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

2通信模式分析

通过三遥量处理、双机及双通道切换功能、设备故障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远动工作站通信模式分析评估。

2.1单远动工作站对单通道通信

两台远动工作站各配置一套地调转发数据库,分别通过两路通道与地调主站通信并处理转发数据。此模式下,若系统无故障状态运行,则系统遥控、遥信、遥测控功能正常。

假如一台远动工作站故障停机,由于此模式下两台远动工作站是完全独立的系统,无双机切换功能,这将导致故障远动工作站所连接通道通信中断,系统转为单通道运行,且自动化设备或通道设备故障都将导致系统单通道运行,不易判别是通道还是自动化设备故障,使得缺陷处理流程更加繁琐,增加系统运行的风险。

2.2单远动工作站对双通道通信

两台远动工作站各配置一套地调转发数据库,同一时刻只有主远动工作站通过两路通道与地调主站通信并处理转发数据,此时备远动工作站处于热备用状态。此模式下,若系统无故障状态运行。则系统遥信、遥测功能正常。而主远动工作站通常只处理主通道下发的遥控命令,此时当地调主站通过备用通道下发遥控命令,即地调主站及主远动工作站默认的值班通道不一致时,将导致主站遥控命令无响应,系统有50%的几率导致地调遥控功能失效,所以此模式违反无人值守变电站相关规定,不符合自动化系统无障碍运行要求。

假如主远动工作站故障停机,按此模式备远动工作站将升为值班机,确保与调度通信正常。而且远动工作站两路串口同时出现故障的概率极低,当系统单通道运行时,可判别为非远动工作站设备故障,此模式易于排查自动化设备故障,提高系统故障处理效率。

2.3单通道对双远动工作站通信

两台远动工作站各配置两套地调转发数据库。同一时刻每一路通道只能有一台主远动工作站与之通信并处理转发数据。此模式下,无论地调主站通过值班或备用通道下发遥控命令,远动工作站都可以分别处理两路通道数据,保证地调遥控成功率达到100%。而且每台远动工作站也可分别处理两路通道下发的遥信及遥测报文,正确传送遥信及遥测信息。

当主远动工作站故障停机时,备远动工作站自动升为主机值班,实现了双机切换功能,确保与调度通信正常;当值班通道故障时,地调主站将自动切换备用通道为值班通道,实现了通道无缝切换。而且远动双机同时故障概率极小,可以快速排除自动化设备故障,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进一步测试发现此模式仍然存在隐患,即远动工作站故障退出,若无相关告警信息。故障将无法被发现。所以此模式必须将远动工作站状态监视信号上送调度,还可以通过加强设备巡检等手段检查远动工作站运行情况。

3结果分析

将三种远动工作站通信方式进行总结,见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远动通信采用“单远动工作站对单通道”模式,无法实现双机及双通道切换,且当通信中断时,无法迅速排查故障设备,降低系统运维效率,此通信模式存在安全隐患,不合理。

远动通信采用“单远动工作站对双通道”模式,可能导致调度遥控功能失效,不符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要求,更达不到变电站无人值班标准,此通信模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合理。

远动通信采用“单通道对双远动工作站”模式,并将远动工作站运行状态监视信号上送调度,此模式可以确保变电站数据上送调度正确无误,杜绝因远动通信模式设计不足导致调度无法监控,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电站远动通信模式的深入探讨,找到最合理的通信方式,从而极大提高自动化系统的远动运行率,保证远动数据的准确性。此模式还有助于自动化及通信人员快速处理故障,减小了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变电站安全优质经济运行。进一步提高了电网自动化水平,使企业逐步达到运行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目标,满足用户对电网供电质量的要求。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广东电网生计部.广东电网110—22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2005.

变电站新模式 篇7

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监控主要以四遥功能为主, 实现对变电站运行的远程监视和控制。随着国内智能变电站试点建设迅速推进, 智能变电站除了实现传统电网和设备运行监控的功能外, 还出现了一体化五防、顺序控制、无功优化控制、智能告警、数据辨识等高级应用功能[1]。这些高级功能应用的推广和深入, 将有效减轻运行人员的运维工作量, 不断提高变电站生产运行效率, 提升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水平, 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然而,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应用功能越来越丰富, 也使得智能变电站的工厂集成测试和现场集成调试的工作也变得原来越复杂, 为了实现各应用功能的集成测试和调试, 需要将二次系统的各种设备集成在一起, 在完成各设备单装置配置和联调、虚端子连接配置和传动对点以及监控系统各应用配置和组态之后才能进行各高级应用功能的测试和集成调试, 这就导致了智能变电站整个二次系统集成测试和调试的工作量大、调试周期长、配合环节多、集成调试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一些高级应用功能因为缺乏必要的调试时间和设备支撑或者因为需要配合测试的复杂度高, 没有能进行测试和集成调试, 在实际工程中并未得到推广和应用, 这也阻碍了智能变电站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亟需探索一种适应智能变电站发展要求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新模式, 从而简化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应用功能测试和集成调试的复杂度, 提高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效率和水平, 并对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和高级应用功能的推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新模式。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特点, 以应用功能测试和集成调试为中心, 利用仿真测试的技术手段对支撑各应用功能的采集输入和执行输出的外部特性进行等效和仿真, 有效支撑了各应用功能的测试和集成调试的进行, 实现了二次系统集成调试的有效分离, 提高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各应用功能集成调试的效率, 同时也达到和真实装置集成调试模式同样的调试效果。

1 现有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模式

如图1所示,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大多划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等三层。站控层由一体化监控系统主机、数据通信网关机、综合应用服务器等设备组成, 提供站内运行监控和设备管理的人机联系界面, 实现对全站电网和设备的运行监视、远方控制、二次设备管理等, 并能实现智能告警、数据辨识、故障综合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站控层基于IEC 61850规约实现和间隔层保护和测控等二次设备的信息交互。间隔层设备主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器等设备, 主要实现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保护、测量和自动化控制等功能, 在站控层及网络失效的情况下, 仍能独立完成间隔层设备就地监控功能。过程层主要由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等设备构成, 完成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实时运行电气量的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控制命令的执行等功能[1,2]。

目前,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模式首先需要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的所有二次设备都准备好, 并完成各层设备的配置和单体调试, 然后完成整站二次系统的虚端子配置和数字化网络链路的连接, 接着完成二次系统的信号对点和传动试验, 同时还要完成监控系统各应用的配置和组态, 在完成上述相应工作后才能进行智能变电站高级应用功能的测试和集成调试工作, 这就导致了目前智能变电站整个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工作量大, 调试周期长, 且应用功能的集成调试需要配合的环节也较多, 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排查的难度也较高, 这就使得智能变电站整个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成本非常高, 整体集成调试的效率较低, 一些高级应用功能因为缺乏必要的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时间, 或者因为某些二次设备不到位而不能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集成调试, 导致许多高级应用功能在实际工程中并未得到推广和应用, 这也阻碍了智能变电站高级功能的不断推广和应用。

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调试新模式

为了解决现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文本参照戴维南等效电路的思路, 提出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等效仿真测试的思想, 打破了原有需要将二次系统的全部二次设备集成在一起才能进行集成调试的思路, 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在逻辑上划分为被测应用功能、应用功能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支撑被测功能输入的等效采集和被测功能输出的等效执行等三部分,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等效仿真测试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采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等效仿真测试的思路, 以应用功能测试和集成调试为中心, 分析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对象结构, 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功能集成测试重新进行划分, 抽象出全站二次设备对象等效仿真测试系统, 上层高级应用功能的测试和集成调试仅需要全站二次设备采集和控制对象的支撑, 下层二次设备的前置通信测试也仅需要全站二次设备数据对象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命令下发的支撑。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对象结构示意图如图3。

利用等效仿真技术实现对支撑被测应用功能输入和输出部分的二次系统进行等效替代, 支持应用功能的全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 可以实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有效分离, 各部分应用功能的仿真集成测试, 可以基于等效仿真系统来实现, 而不依赖于真实装置的支持, 在保证对上对下支撑的二次设备等效仿真测试系统一致的条件下, 从整体上看各部分的测试和集成调试加在一起又能覆盖整个系统的集成测试和调试的所有内容。采用这种新型的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模式可以减少二次系统各部分集成调试的环节, 提高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效率和可实施性, 推动智能变电站高级功能的推广和应用。

对于间隔层二次设备的测试和集成调试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路, 通过仿真的技术手段实现间隔层二次设备的仿真, 搭建间隔层二次仿真系统, 替代被测二次装置的间隔层外部输入和输出, 同时能实现二次仿真系统和真实物理装置混搭的集成调试[3], 在保证仿真系统和实际物理装置配置文件和输入输出一致的情况下, 实现间隔层装置之间的全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 如图4所示。

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等效仿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

3.1 站控层应用业务流嗅探技术

基于以上思路, 实现站控层高级应用功能和二次设备前置通信测试的有效分离, 需要构建支撑高级应用和二次设备通信测试的全站二次设备对象等效仿真测试系统。通过构建应用业务流嗅探引擎, 实现对全站二次设备实时对象数据库的全实时在线侦测和业务流实时嗅探。应用业务流嗅探引擎能够根据应用功能业务数据的需要, 预先设置各二次设备数据对象信息传输数据值和传送时序, 并能模拟各应用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全过程, 同时应用业务流嗅探引擎能够实时侦测站控层各高级应用的业务流, 当嗅探到有控制命令发出时, 能够自动截获应用写给二次设备控制对象的下发的控制命令, 能够实现控制业务流的全过程仿真, 同时能自动反馈正确的控制结果, 实现各应用控制业务的全闭环仿真测试, 从而支撑了智能操作票、一键式顺控、无功优化控制等高级应用功能的全过程的闭环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智能变电站应用业务流嗅探流程如图5。

3.2 基于通用平台的二次设备通用仿真技术

间隔层二次设备仿真系统采用一种基于通用平台的二次设备数字仿真技术, 实现对各类型保护和测控装置的仿真。二次设备通用仿真平台结构如图6所示。二次设备仿真系统基于通用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并通过多线程技术、共享内存技术、绑定多IP等技术实现在通用平台上对通用的多设备仿真的统一支撑, 通过对标准的各类型二次设备装置进行功能抽象, 分解出每个装置所具有的硬件配置、软件属性和保护逻辑, 从而建立一套二次设备通用的仿真平台, 并采用通用的逻辑图的方法, 实现硬件输入输出的定义以及保护和控制逻辑的图形化表达。基于二次设备通用仿真平台, 可以实现二次仿真设备硬件配置、软件属性和保护逻辑的快速可视化配置, 通过动态编译技术, 将不同的硬件配置、软件属性配置、算法文件编译成DLL动态链接库, 实现了基于通用服务器的不同类型保护和测控装置的仿真[4,5]。为了满足二次设备实时性仿真的要求, 系统采用了基于多线程技术, 直接对操作系统线程进行控制, 既满足了二次设备实时性仿真的要求, 同时也能实现基于通用服务器的多设备仿真。通过对通用服务器网卡绑定多IP地址的方式, 实现了虚拟二次设备IEC 61850多服务端通信连接的仿真[6]。为了实现对真实二次设备的仿真, 二次仿真系统还对实际装置的HMI进行了封装, 将实际装置的HMI编译成动态链接库, 在通用服务器上进行二次设备仿真时, 可以完全模拟实际二次设备的面板显示和操作, 实现了二次设备的全仿真。此外, 在二次设备仿真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二次设备测试仪的模拟功能, 支持了间隔层二次设备单体功能调试和仿真测试的需要。

4 结语

采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等效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新模式, 在不需要全站二次设备全部搭建在一起的情况下, 利用等效仿真的技术思路实现对支撑各部分应用功能测试的输入采集和输出控制执行的等效仿真, 从而实现了二次系统集成调试的有效分离, 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变电站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效率, 这种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的新模式在智能变电站的工厂集成测试和现场集成调试以及智能变电站改扩建调试中进行了应用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仅仅对站控层和间隔层的等效仿真测试和集成调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对于过程层的集成调试模式的优化还需结合过程层二次设备调试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研究。通过建立一种适应智能变电站发展要求的二次系统新型调试模式和技术手段, 可以有效地提升智能变电站调试、运维的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应用推广也应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樊陈, 倪益民, 窦仁辉, 等.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有关规范的解读[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19) :1-5.FAN Chen, NI Yi-min, DOU Ren-hui, et al.Interpretation of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of integrated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systems in smart substation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2, 36 (19) :1-5.

[2]王雷, 孙晓飞.智能站与常规站二次系统主要技术差异[J].东北电力技术, 2012, 33 (2) :18-20.WANG Lei, SUN Xiao-fei.Primary technology difference on the second system of smart substation with conventional substation[J].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2012, 33 (2) :18-20.

[3]梁旭, 张萍, 胡明亮.基于实时仿真技术的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与培训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29 (10) :79-81.LIANG Xu, ZHANG Ping, HU Ming-liang, et al.Hybrid simulating and training system of substation based on real-time simulation technology[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5, 29 (10) :79-81.

[4]冯正伟, 毕天姝, 徐贵光.变电站运行仿真分析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9, 29 (11) :105-108.FENG Zheng-wei, BI Tian-shu, XU Gui-guang.Simula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for substation operation[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09, 29 (11) :105-108.

[5]李志兴, 蔡泽祥, 许志华.继电保护装置动作逻辑的数字仿真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 (14) :97-101.LI Zhi-xing, CAI Ze-xiang, XU Zhi-hua.Digital simulation system of relay protection movement logic[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6, 30 (14) :97-101.

变电站新模式 篇8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新模式,充电站

一、充电站成立背景及介绍

笔者所在的沈阳理工大学辅导员充电站共有15名青年老师。近年来,通过采用“团队建设”的理念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提升,以“团队学习”的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充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辅导员充电站所开展的活动内容均围绕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比如:辅导员工作沙龙、好书分享、思政讲堂,以及辅导员如何做科研、组织文件学习会等,内容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在某种程度上,辅导员充电站还起到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

本项目自2015年运行以来,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模式,积累了大量的培训材料。通过深入探究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心理到挖掘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有很强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确保项目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二、活动具体介绍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举办辅导员工作沙龙。

自2015年3月起,辅导员充电站共举办过15期辅导员工作沙龙,每期沙龙时间为1小时,充电站成员轮流担任主讲人。沙龙内容围绕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讲人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人真事拿来交流,一同探讨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法,氛围轻松、活跃,在沙龙中辅导员精彩发言和正确观点均进行详细的整理,并随后进行资料共享。每期工作沙龙主题如下:

安全教育类:

(1)对于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知识的传授;

(2)如何应对学生活动时发生的安全类突发事件;

(3)大学生如何抵制非法传销团伙;

(4)大学生兼职打工等注意事项。

思想政治教育类:

(1)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

(2)优秀寝室文化构建的经验分享;

(3)如何培养优秀学生干部的经验分享;

(4)贫困生的教育与激励方式经验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类:

(1)如何应对学生因失恋等原因产生抑郁等自杀性倾向的问题;

(2)具体介绍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3)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的相关知识;

(4)如何应对学生的就业及学业等焦虑情绪。

学业指导类:

(1)如何帮助学业困难类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2)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课程指导;

(3)如何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构建班级优良学风。

在工作沙龙中,辅导员们将这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均记录学习,并将比较成熟的做法运用到自己日常的工作中去,集众智,解难题。对于某些常见问题形成解决模式,对辅导员的工作有着十分具体的指导作用,大家受益匪浅。

2.“言述其情,声传其志”———好书分享。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很大的引导作用。教育界有句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做到“诲人不倦”,教师只有“学而不厌”。因此,在辅导员除了要忙碌日常的管理性事务外,还应当时刻给自己“充电”,多读书、多看报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

“好书分享”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先在充电站内部各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习;二是将精选的书目、文章录制成视频面向学生进行播放。

我校辅导员充电站组织辅导员每月进行好书分享活动,每次活动1小时,充电站成员轮流担任主讲人,每次活动分享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自项目运行以来,共分享书目10本,文章5篇,录制精致视频5份,下面对两部分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部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每月初确定阅读书目、制定阅读计划,充电站内辅导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阅读,月底充电站进行集体研讨,各抒己见,确定一名主讲人,由充电站内的辅导员轮流担任。研讨时,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对书中的观点等进行评析。每期活动均由专人负责记录与整理,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份很宝贵的学习经历。

第二部分:光影助传播,智慧永定格。

面向学生分享的形式,模仿央视电视台一档叫作《子午书简》的节目,活动形式主要以演播室诵读形式为主,辅导员精心挑选青春、奋斗等与大学生相关的优秀的文章、诗歌,并配以简洁精美的与文章情绪相关的图片、音乐,以及主讲人对文章背景的介绍。在指定的教室录制视频后,面向大学生播放,力争给广大学生以更高精神层次上的享受并使学生开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开办思政讲堂。

随着充电站学习的不断深入,各位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也有所提升。因此,从2015年11月起,充电站又开始着眼于新的活动形式,即每月一次,开办思政讲堂,充电站内辅导员登上讲台,面向百余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专题讲座。讲座主题贴近学生实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聆听兴趣;同时,在讲座的时间设置上也充分利用各类重大节日的时间节点,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体讲座主题如下:

(1)2015年11月11日,“光棍节”———举办“但愿人长久”大学生情感指导类讲座;

(2)2015年12月28日,元旦前夕———举办“新年的礼物”辞旧迎新类讲座;

(3)2016年5月10日,“母亲节”前夕———举办“与妈妈一起留住青春”感恩母爱讲座;

(4)2016年6月,“毕业季”前夕———面向在校生举办“我来沈理一/二/三年啦”结业主题讲座。

每月举办的思政讲堂,内容丰富多彩,气氛生动风趣,语言幽默诙谐,贴近学生实际,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对每个月的思政讲堂都十分期待。思政讲堂的开办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辅导员自身建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完美的跨越。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非凡的“思修课程”体验。

4.“实践先行,理论并重”———辅导员科研指导。

在辅导员自身建设的过程中,科研能力的提升往往是最难的一项,由于各个老师的专业背景不同,擅长领域不一致,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研能力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可是,在辅导员个人的职称评定过程中,科研又是具有很大分量的一个项目,因此,充电站便成立科研指导小组定期对站内辅导员进行科研指导。

三、本项目创新点及意义

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创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将辅导员个人的职业能力提升也纳入日常的学校工作中来,给辅导员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使辅导员们真正在工作中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和工作态度的调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充分调动了辅导员群体的积极性,促使辅导员工作改善、创新、与时俱进、有序、有效,保证了工作质量及效果,增强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是探究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工作势在必行。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资讯越来越发达,社会氛围日趋活跃,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改变。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必要紧跟时代与社会的脚步,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思维,使自己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明灯。

参考文献

[1]梁书杰,王尚民.关于健全独立学院基层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16)

[2]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分析 篇9

关键词:变电站,运行模式

电力是现代社会主要的能源,尤其是超大型城市,大面积供电故障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非常关键的位置,负责接受、分配电能,控制电流流向和电压等级,通过变压器连接各级电压电网,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化是提高供电效率,降低供电功耗,保证供电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1变电站运行管理存在的不足

当前变电站在运行管理工作中,即便采用了集控的管理模式,但是往往是局限于集中性值班,相比于单一变电站,工作性质实际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种管理模式对值班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要求很高,但是在工作过程中,运行人员精力在非生产性工作中的耗费很大,难以集中在生产性工作中。

当前变电站的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果变电站数量在不断增加,集控中心的数量也应该随之增加,集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应该随之增加, 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在劳动成本、管理成本、培训支出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消除不良影响。采用人力扩张实现电网发展是不符合集约化管理理念的。

2无人值班电站运行管理

无人值班变电站能够对变电站监视控制以及运行管理进行集中化管理,所以变电站管理工作面临着远程监控和控制的管理问题。

2.1管理职能划分

操作队负责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操作,负责生产运行任务,是变电运行管理部门,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集中监视由监控中心负责,是变电运行部门。如果监控中心数量较少,可在监控中心设置自动化和通讯专业,监控中心数量很多时可设置一个总的专职自动化通讯部门,其余专门部门继续在工作范围内进行专业归口管理。

2.2工作职责调整

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工作职责要划归给监控中心。自动化和通信专业需要负责监控中心和无人值班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监视、维护、故障排除、定期校验和指标统计上报等工作。操作队则应该承担值班人员负责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管理上报等职责。

2.3规整制度、技术管理

监控中心是电网生产运行组织系统关键环节,需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制度,对监控中心的运行行为进行法制管理,保障电网安全性。监控中心的技术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岗位监控人员岗位职责、工作值班制度、监控操作、记录填写等。技术管理工作同样是监控中心的关键问题,对电网系统图、最小元件表、遥控操作记录等进行认真存档。

2.4设备巡视

巡检人员按照规定路线和时间进行巡视,每天3次,早上和下午进行常规巡视,晚上熄灯夜巡。一旦出现设备负荷增加、设备在经过检修、维修或者改造之后重新投入系统运行或者新设备进入系统、恶劣天气或者事故跳闸等情况,需要增加特殊巡视,发现异常需要按照上报规程,汇报给主管领导。

3超高变电站管理

3.1构建生产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负责进行公司层面的生产指挥、分级管理、区域控制和异常事故的快速处理。生产调度和应急决策功能是生产指挥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建立生产指挥中心后,对监控和操作分析运行模型进行进一步探讨,这种形式下的集控站功能逐渐弱化,生产指挥中心对全部变电站进行远程监控,转达计划操作命令,汇报处理紧急事故。

3.2进行传统变电站改造

进行变电站控制、测量、操作闭锁、报警、调度系统等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安全性、可靠性。自动化的变电站系统能够进行自动报警、监视、人机联系,完成数据采集、处理、操作控制等工作,同时还具有自动恢复、自我诊断、防误触等功能,全面提高了变电站的管理水平。

3.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的配置规划需要按照集控中心发展和规模情况提前做好计划,超高压变电站的运行人员需要进行分流,合理定置集控中心的用人标准,要求集控中心工作人员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应激心理素质和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要对业务流程非常熟悉,具备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需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确立无人值班模式之后就需要保持变电站长期的正常工作状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形成竞争机制,保证集控人员素质在工作中的不断提升。

3.4完善集控中心功能

变电站数量在不断增加, 集控中心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量,监控系统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对监控信息进行处理调整,对监控系统分析处理软件进行优化,对监控中心的遥控信息量进行规范管理,设计开发后台专家分析系统,使出现事故时,工作人员能够有序有效的解决。

4培训中心管理

变电运行技能培训是变电运行工作的重要内容,变电运行培训主要通过仿真模拟实现。

数字仿真系统能够灵活的应用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仿真软件,学员能够在计算机上就完成变电站设备巡视工作,但是数字仿真系统的全部操作都依赖计算机完成,缺乏真实感,而模拟培训系统出现误操作可以在初始化之后重新进行训练,导致学员操作随意。而数字物理仿真培训系统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智能断路器,能够准确模拟断路器拒动、慢分、辅助节点不对应和设备缺陷等多种变电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情况,还可以给继电保护、自动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提供硬接电,并且智能型嵌入式二次回路故障模拟装置能够对变电站常见故障进行仿真,能够给学员提供最接近变电运行实际的操作环境,提高了变电培训的运行效果。

5结束语

地区电网变电站常用监控模式分析 篇10

近年来, 地区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数量快速增长, 变电站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功能日趋复杂, 信息量大量增加。无人值班变电站迅速发展, 给电网安全调度增加了困难。为了满足电网规模快速发展的需求、电网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要求、电网公司集约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生了集控中心。负责一定范围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远程监视和控制。以下将就目前国内大中型地区供电企业常用的集控中心管理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最终找出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2 地区电网变电站控制模式

2.1 分布式集控模式

分布式集控模式, 即将调度管辖范围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若干各监控区域, 一个监控区域设立一个集控中心。集控中心通常配置8-12人, 分班负责该区域内的5-10个变电站的监视和控制。日常工作中, 各集控中心值班员负责对区域内变电站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调度, 调度员根据电网情况下令给集控员或检修部门进行相关操作或异常处理, 同时, 集控员还得根据地区电网运行方式要求, 通过远程控制变电站内的无功投、切设备来调整区域内的电压和无功, 以保持电网的正常运行。某供电局在5个重要220kV变电站各设有1个集控站负责区域内全地区51个变电站的监控。分布式集控模式见图1.

2.2 大集控模式

大集控模式指在一个调度管辖区域只设立一个集控中心, 集控中心的设备与调度系统完全独立, 负责该区域内所有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监视和远程控制。集控中心值班员负责对区域内变电站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调度, 调度员根据电网情况下令给集控员或检修部门进行相关操作或异常处理。大集控运行模式由于监控变电站数目一般在数十个左右, 为保证区域内的电压质量, 大集控一般引入了区域电压无功自动投切装置 (AVQC) , 对整个区域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无功投、切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大集控一般配置集控人员12-16人, 24小时轮值上班。例如:某局大集控模式, 在变电管理所建立了1个监控中心 (3人同时监盘, 其中一人监控220kV变电站, 另两人监控其他110kV、35kV变电站, 三人共监控62个变电站) 。大集控模式见图2.

3 调控一体化模式

调控一体化模式是在现有地调系统的基础上延伸部署就地集控工作站或远程集控工作站, 该模式下集控中心和调度主站共用1套数据采集系统和存储数据服务系统, 集控人员使用系统和调度员使用的系统界面上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调度员负责对整个区域电网进行调度运行管理, 集控人员则负责监视区域内各变电站的运行状况, 远程控制无人值班变电站内的设备, 发现异常汇报给调度员根据调度指令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和控制。调控一体化模式见图3.

3 地区电网集控模式分析

3.1 分布式集控模式特点

优点:可靠性和安全性高, 因为每个系统都不大, 负载一般太高, 一个分布式集控系统故障时只影响其管辖的10多个变电站。

缺点:分布式系统由于系统多, 其维护和管理工作量将非常大, 每个集控系统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运行和维护人员, 大量的运行人员被安排至各个集控站监盘, 每个集控系统均需单独维护。此外, 虽然分布式集控系统每个系统投资不会太高, 但是多个分布式系统的总投资数目巨大。

3.2 大集控系统模式特点

优点:大集控系统为单独建设, 拥有独立的硬件和软件设备, 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对较高;人力资源投入相当于一个分布式集控一个半或两个集控站左右, 可节约人力资源;在调度系统完全瘫痪的情况下, 大集控可作为临时的调度控制中心, 也可在集控中心故障时临时用调度系统代替, 增强了电网控制的可靠性。

缺点:系统可能成为咽喉, 大集控系统一旦故障将严重威胁电网安全, 需要区域内所有变电站同时安排人员现场值班, 系统可靠性相对分布式集控站模式低。

3.3 调控一体化

优点:集控系统与调度系统共用, 软硬件共享, 经济性最好;人员配置与大集控模式相当;维护管理方便, 可与调度系统同步进行。

缺点:调控一体化系统集成了调度系统和集控系统, 数据量非常庞大, 设备选型和配置要求高, 因而对软件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调控一体化系统在调度机上需要屏蔽与调度无关的信息内容, 集控机需要屏蔽以下电网总体信息, 系统软件技术要求高。

4 三种集控模式比对

结合目前国内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及各模式的特点上述三种集控模式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分布式集控模式以其建设安全性高、人员技能要求不高的特点在自动化技术水平发展相对较低, 变电站数量较少的前几年使用较多, 该模式对于变电运行分层、分级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随着近年来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展, 新投变电站的不断增加, 这种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 如调度操作环节复杂、电网信息传递不及时等, 更为重要的是, 随着电网跨越式发展, 变电运行人员的数量不可能与新投变电站的数量同比增长, 使得一些地区供电局变电运行人员短缺, 难以满足电网发展需求。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系统可靠性的增强, 分布式集控模式将逐步向调控一体化模式发展。然而目前在国内, 多数地区调度主站EMS系统采集的数据远小于集控站, 主站实现的智能化功能, 如:潮流计算、拓扑着色、电网运行分析等功能集控站却不需要, 将分布式集控站直接取消并入调度主站必将造成调度主站的系统负荷的增加, 影响调度主站的可靠性。再加上, 调控一体化模式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经济性亦较佳, 但是对设备、软件和人员技能均要求较高, 多数地区供电局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为此, 多数地区供电局开始采用折中的大集控模式进行过度, 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 只有少量供电局结合调度主站的改造实现了调控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大集控建设中若采用与调度主站同一系列的设备,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维护人员投入成本, 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起到调度基本功能备份的作用。

5 结束语

变电站集控模式是在电网不断发展, 人们对变电站监控运行经验的不断积累下产生的。集控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地区电网的自动化水平的高度和运行、维护人员的素质。结合现阶段国内自动化水平的发展, 大集控模式相对调控一体模式更容易实现, 更利于多数地区电网供电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运行管理。通过大集控的运行, 各单位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水平, 为下一步的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积累运行经验。

摘要:就国内目前常用的集控模式进行分析, 找出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监控模式的发展方向, 找出适合现阶段地区电网变电站监控的模式, 为地区电网监控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集控站,调控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屠强, 周迎秋, 肖荣国等.变电所自动化实用技术及应用指南[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ISBN 7-5083-2335-1.

[2]丁书文, 黄训诚, 胡起宙编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及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ISBN 7-5083-1321-6.

[3]黄益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4]郜勇琴.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后台信息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年.

上一篇:PBL外科护理学教育教学下一篇:女性生殖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