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丽的大脚》

2024-05-10

电影《美丽的大脚》(精选八篇)

电影《美丽的大脚》 篇1

就《美》片而言, 导演彭小莲是有着较为宏大的叙事野心的。如果从纵向与横向两大视角进行审视, 该片“纵” 的跨度可上溯至上海开埠, 下限则延续至当下 (亦可理解为康家兄妹的曾祖父辈至兄妹们的孙辈) ;“横”的拓延则为交叉讲述兄妹四人不同的人生际遇。这样大容量的演绎以母亲病危, 散落于各地的子女纷纷归巢探母为契机铺陈剧情, 所有的人物关系、情感纠葛、故事脉络都于母亲“入院—— 出院——逝世”这一时段展开。从表层看, 这是一部表现亲情的家庭伦理片;而由影片纵横所及的广度我们不难推测, 《美》片的内蕴又绝不限于此。

彭导选择神州大地上被书写和映现得最多的城市—— 上海作为影片故事的背景地, 并从一个曾来上海开埠的家庭讲起, 这是很具典型意义的, 它寓含着泱泱中华及其近百年历史的沧桑。而母亲与父亲由幸福生活到文革时父亲蒙冤而死, 以至四个儿女踏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则是对上世纪中国社会各个代际民众之境遇的写真。从这一层面看, 《美丽上海》是超越上海的。

此外, 上海作为一个具体的环境和地域, 有其独到的文化与风情, 影片从片名到剧情都对这一个体予以充分强调与凸显。诚如彭导所言:“如果人生存的背景和文化含混不清, 作品中的人性是走不深的。”彭导着力刻画上海人的各种生活细节实质, 意在以小见大——为诠释具有共通性与全球意义的人性寻找依据。从这一层面看, 《美丽上海》也是超越上海的。

影片涉猎的时段虽广, 但片中实际出现的仅四代人 (母亲、四个子女、孙辈的洁妮和大梦、曾孙辈的贝贝) 。影片对这四代人的精神世界均有着墨, 而母亲一角则是将整个家族精神贯通起来的红线。她慈爱、包容, 对世事与人性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对贝贝的舐犊情深、对洁妮和大梦的严格要求、对四个子女或勉励、或鼓舞、或欣赏、或理解的恰如其分的爱, 使她俨然成为了传统与力量的化身, 兄妹四人皆于其关爱与感召之下对并不美满的现实生活平添了希望和勇气。

孙辈与曾孙辈的戏份虽少, 但彭导之于小角色的巧妙设置 (洁妮、大梦与长辈隔阂并分别在做人与学业上有缺憾;贝贝年幼, 童言无忌) 却使其大有裨益于影片主题的深化——四世同堂, 倘说四个儿女尚能在母亲的亲情感召下传承其精神与价值理念, 那么母亲所表征的民族传统与道德伦理该如何进入更年轻的一辈人诸如洁妮、大梦们的心里呢? 在更年轻的一代人身上, 传统似乎已失去魅力。导演借长辈们的视角对年轻一代肤浅、随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深表不解与痛惜。

将镜头稍稍后拉, 进一步拓宽视阈。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曾经于历史的浩瀚洪流中起落、浮沉 (大富大贵而后饱受磨难) , 它是整个上海乃至全中国的缩影。磨难之后痛定思痛, 剧痛过后修复释怀, 这是康家、是上海、是整一个中国所共同面临的课题与必经之心路历程。由小而大, 收拾悲伤与抚平沧桑所覆盖的就不仅是上海的一弄一隅, 而是整一片中华大地。于此, 《美丽上海》的意义再一次超越上海。

二、人性:时代印痕·张力十足

《美》片中六个主要人物形象 (母亲、四个儿女、小妹的好友——医生张丹丹) 均为文革之过来人, 其性格与境遇皆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母亲为丧偶资本家老太太;大哥良浩是60年代的老大学生, 因家庭成份不好毕业后支边西北;老二静文是老三届, 贵州插队归来的离婚知青;老三阿荣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 律师事业红红火火;小妹则为文革后最早留美的自费生;丹丹是文革后的医学博士。

影片着力塑造的康家四兄妹在性格与境遇上皆具代表性, 支边、下乡、留沪、出国, 包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辈人最中国式的命运安排;而由其境遇衍生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呼应于各自人生际遇的同时暗呈一股张力。 学医出生的大哥为了家庭远赴大西北支援建设, 人医变味兽医, 一呆就是一辈子。四十年大西北的风沙磨砺已将其作为上海男人特有的精明、狡猾、工于心计一一挫平, 取而代之的是飞沙走石塑造的憨实、敦厚与历尽沧桑。大半辈子的含辛茹苦并没有给其带来物质上的丰裕, 想在上海买套房以便孙女读书都成了奢望。这样的生活境况与其康家长子的排行形成微妙的张力, 经济之困窘使其无法挺直脊梁于众弟妹面前, 无法拿出嫡子的威望。

静文则下过乡、离过婚, 返沪后带着女儿洁妮与母亲共同生活。丰富的人生历练使其从内到外地呈现出一种沧海桑田过后人淡如菊之泰然。她克勤克俭, 以在食堂洗菜涮碗的体力活挣钱养家并培养女儿;她坚强隐忍, 独自担负着单亲家庭一人照顾老小的艰辛苦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独立勇敢的女人, 却在从女儿的裤袋中掏出避孕套的一刻哭了。这场戏为静文这一人物形象释放性格张力营造了良好的戏剧空间, 陡然滴落的脆弱泪珠昭示了静文自立自强的背后实质隐藏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女儿在性问题上过于开放的态度不过是导火索, 它让静文仅存的希望破灭了。

诚如静文所言, 老三阿荣是康家兄妹中混得最好的, 他赶上了好时候——文革后恢复高考, 并于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一条名利双收的职业之路——律师。然而就在其事业宏图大展之时, 家庭生活却搞得一塌糊涂, 妻子到婆家无理取闹, 儿子读书读得给他跪下, 而自己也并不是一个有着较强自律自控意识的好丈夫与父亲——周末沉湎于麻将, 终日疏于妻儿, 小家庭是一笔糊涂账。此外, 事业上的春风得意使其难免于兄弟姐妹面前趾高气扬, 兄妹四人“餐桌政治”上的数次口角几乎次次因他而起, 在大家庭里, 他亦为常常搅局的 “不和谐因子”。

纵然阿荣毛病多多, 这一人物形象却依然立体、丰满且颇具张力。片中有两处关于阿荣的细节, 一次是母亲与小妹回首文革期间小妹被逼写“与父决裂书”时, 母亲提到“阿荣真是不容易啊!他才比你大三岁, 他们怎么叫他写, 打他骂他, 他就是不写!”另一次为片末, 面对父母的遗像, 阿荣泣不成声:“总想说些好听的话, 可是一说出口, 不知道怎么, 总是把别人给伤害了!……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 我们兄弟姐妹会在一起好好过日子, 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前者呼应了母亲为什么在四个孩子中最喜欢老三—— 不因他最富有, 而因他在那惨无人道的峥嵘岁月里, 即便备受折磨却始终咬牙坚定地站在父亲一边, 这对母亲而言, 无疑是巨大的安慰与感动!后者是阿荣的一次自白, 也是他内心最真实地一次呈现——他并非不惜手足之情, 相反, 用母亲的话说“阿荣其实是很重感情的。”前后相互映照, 人性在纵深开掘中愈显深刻与复杂, 张力掩映其中。

小妹一角看似令人眼羡, 实则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文革后赴美的她以漂亮的女电脑工程师身份归国, 事业似与阿荣比肩。可透过她与静文、丹丹的闲聊, 我们发现她不仅在工作上面临重重压力, 更有令其终生遗憾的隐痛——她因患病而被割除子宫, 永远地错过自己的女性命运。而孑然一身的她回归故土, 却又因母亲收藏的一封铭刻着无知童年与痛苦记忆的“与父决裂书”而陷入内疚与悔恨的囹圄, 她其实深爱自己的父母。好友丹丹纵然气度不凡、功成名就, 却也为命运捉弄——年逾不惑, 生命之另一半圆尚无觅无踪, 落寞之余, 她预备退休后领养孩子……

彭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在片中所要努力表现的人性是:人, 是有尊严的;人, 是脆弱的;人, 是有弱点的。” 将其纳入《美》片的具体语境, 我们发现, 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确是一致的张力十足, 脆弱、有弱点, 但绝对不乏尊严。

三、叙事:室内电影——对话·道具·照应

美丽上海——乍一睹片名, 我想绝大多数观众都会以为这是部以拍摄外景为主的影片, 而实际上《美》片是一部室内电影, 片中绝大部分镜头都在康家所住的欧式花园洋房内完成, 偶见的几处俯仰拍的漂亮外景多用于内景转场。于此, 彭导“纵横千里”的剧情构置亦受到不小挑战。与舞台剧类同, 室内电影展开剧情的主要方式为对话, 《美》片主戏即由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人物对白串联而成, 譬如兄妹四人的三次“餐桌政治”, 母亲分别与阿荣、良浩、静文、小妹的四次促膝而谈。

此外, 对话还是《美》片中的一个潜在人物形象——“父亲”的唯一塑造手段。父亲早在文革期间即蒙冤而死, 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片中没有使用任何闪回镜头, 而是完全依仗母亲及儿女间的对话来完成。影片一共安排有五次关于父亲的对白, 我们从中获悉, 父亲曾与母亲真诚相爱、 幸福生活, 他热爱大自然、关爱儿女, 慈蔼可亲而不乏对整个家族的运筹与威慑力 (母亲因没将康家的第三代教育好而向他忏悔, 儿女则将其照片扫入电脑中供奉) 。也正因他是这样一位良夫慈父, 所以其精神之于整个家族的影响、其冤死之于整个家族的震荡都是巨大的, 以至于几十年后当导演预备以当下的背景来演绎此家族传奇的时刻, 都不能将其遗忘。

除对话外, 《美》片的另一大叙事特点为道具的妙用, 此技法也是与该片室内性特征相呼应的。叙事空间的局促与人物形象的有限, 导致影片只能仰仗物 (道具) 的不断出现, 以引发多个叙事契机。譬如片中提及的有关曾祖父及家族开埠的历史, 是由一块康家嫡传的怀表和一台母亲奖励贝贝的老式留声机引发的;有关父亲冤死的来龙去脉, 则以当年小妹被逼写就的一封“与父决裂书”为导火索。吉光片羽的一一呈现, 一方面赋予片中人物及观众以物是人非及历史之怀旧、沧桑感;另一方面, 每一件尘封已久、镌刻着历史记忆的陈年旧物都仿若一叶穿梭时光河流的舟楫、一把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它的出现, 轻则为观众勾出一段特殊回忆, 重则为观众揭开一段历史之谜。

《美》片虽为室内电影, 在叙事上与情景剧有几分趋同, 但其本质却是一部很平实、很生活化的作品。它没有像好莱坞戏剧电影那样将生活矛盾集中、再提炼冲突程式, 没有套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既定的叙事逻辑, 仅仅是通过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与场景来表现生命的自然流向形态。即便如此, 影片的叙事结构依然严缜周密, 这突出表现于影片中多个细节的前后照应。譬如片中的钢琴背景音乐, 前后断断续续地出现过四次, 彭导对此解释道: “这是邻居小女孩在学弹钢琴的声音, 我要求她每天练一点, 电影拍完了, 她也弹得越来越娴熟, 过程性就展现出来了; 《美》片中的打桩声也是持续在背景中出现的, 它体现了上海的一个现实状态。”此外, 影片对于母亲逝世这一重要细节的表现, 运用的也是照应手法:每天清晨, 大哥去市集买菜, 贝贝醒后的第一件事是向床榻上闭目养息的太奶奶献一晨吻, 太奶奶则会回应她一段关于蚊子的趣话:“家里怎么现在还有蚊子啊?”“那我是被什么东西咬了?”而在不经意的某一天清晨, 大哥照例穿梭于市集, 贝贝钻出被窝后径直朝太奶奶奔去, 但是这一次, 即便贝贝“先发制人”:“我不是蚊子, 我没咬你!”太奶奶也不再回应了, 因为她再也感受不到、再也听不到了……《美》片分别以母亲和静文端坐在屋内翻看照片的场景开场和收束, 那些褪色的过往与斑驳的青春, 星火传递般从年迈的母亲手中交到了女儿手里。 时光在悄无声息地流淌, 收束的镜头愈拉愈远, 似乎一个轮回已然结束……

摘要:电影《美丽上海》的内蕴超越上海。影片主要人物形象一致的张力十足, 脆弱、有弱点, 但不乏尊严。《美》片作为室内电影展开剧情的主要方式是对话, 影片主戏即由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人物对白串联而成。除对话外, 《美》片的另一大叙事特点为道具的妙用及多个细节的前后照应。

电影《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篇2

电影《美丽的大脚》,以前的时候看过一次,后来上教育学课时,又看了一次。这部电影我看一次哭一次,真的是很感人,电影里面体现的人性的真善美很让人感动。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张美丽的丈夫多年前因无知犯法被枪毙了,数年后也失去了孩子。她深知没有文化的后果,于是美丽当上了村里面的老师,教全村的孩子们知识。北京来的志愿者夏雨老师,来到了这个落后的小山村,她给孩子们带去了很多新鲜的知识与希望。后来夏雨回北京把一大群人带回了北京,而城里人对农村人的歧视,让美丽更要决定让孩子们好好念书,将来能够堂堂正正地到大城市居住。后来美丽因为一场意外而死亡,夏老师也回到了小山„„

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感触很多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人性的方面:《三字经》里面有“人之初,性本善”。电影里所表现的人性美,深深地感动了观众。美丽的丈夫因为无知,犯了罪后来被枪毙了,美丽很伤心。而爱子后来也夭折了。在双重打击下,美丽没有屈服在命运的手掌里,而是主动要求当村里的老师,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当起了这个山村的“孩子王”。虽然她可能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教孩子们欢迎夏老师时,把千里迢迢都念错了。这可能让夏老师很吃惊,但是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山村的落后教育。美丽长了一双大脚,以夏老师这种城里人的眼光来看,她确实不美丽,可是她有着一颗美丽的心。为了给孩子们凑齐买电脑的钱,她四处求人,好话说尽。当她求到村里的一名“大款”时,“大款”说只要她一口喝下一瓶白酒就可以资助时,张美丽毫不犹豫,一口气喝下一瓶“二锅头”,此时的张美丽绝对是一名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的女英雄。在这部影片里面,张美丽的形象塑造的很好,她很朴实,一点都不矫揉造作,因为失去了至亲,她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希望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将来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走到更广阔的天地里面。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朴实,那么的真诚,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们的教育上了。本片在展示张美丽的真善美上,很成功。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有个梦想,就去捍卫它„„美丽的梦想就是让孩子们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她也是在一直捍卫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育方面:本部影片着重描述的是边远山区的落后的教育。孩子们的年龄不一样,却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因为实在太穷了,所以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也正因为如此,美丽才说服村长,让她当孩子们的老师,为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传授知识。村里的条件太差了,几年没下过一滴雨。记得有个场景,天上打雷了,正在上课的孩子们拼命的往外跑,把所以能接水用的东西都搬出来了,就等着下雨。看到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真的是心里很不是滋味,最后雨还是没有下来。我就想,我们好幸福,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坐在明亮宽敞的图书馆里,静静地学习。有这么的好的设施,这么优厚的条件,真的应该好好珍惜读书的机会。中国的教育,很大一部分都投资在高等教育上面了,这使得最基础的中小学教育的投资很少,所以有很多偏远山区,师资力量很缺乏,很少有老师愿意留在边远的地方,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很穷的地方的孩子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有资料显示,高校里面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正在下降,这其实也是一个显示。真的希望能够多投资点资金用于建设基础教育。希望工程其实也成就了很多的农村孩子上学,前些年,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改变了百万贫困儿童命运。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那种我要读书的强烈渴望,而如今,她已成为银行的白领。就是因为有像希望工程这样的慈善机构,才帮助了像大眼睛姑娘这样的贫困的农村孩子。边远地区的教育真的是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关注。

《美丽的大脚》这部电影,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我想,作为准老师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像美丽学习,学习她的那种精神,那种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

电影赏析——快乐的大脚 篇3

虽然曼波是帝企鹅中的异类,但他很勇敢,是新一代企鹅中第一个跳到大海捕鱼的。 曼波有点像企鹅版的阿甘,天生有缺陷但却一往无前地努力着,都像阿甘曾经的跑步一样纯真和感人。

曼波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总会在某个时候发光。所以,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更不能轻视自己!

让我们来欣赏影片中两段简单的对白吧!

由于曼波爸爸在孵化期的不小心,小企鹅曼波出生时就与众不同,当蛋壳终于破裂,曼波从蛋壳里钻出来的时候,曼波和爸爸进行了有趣的对话。

Pa: Are you okay?

Mumble: Freezing, freezing.

Pa:Oh,you’ll get used toit. Come on,son. Come to your daddy.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boy?

Mumble: I am happy, Pa.

Pa: What are you doing with your feet?

Mumble: They are happy, too.

Pa: I wouldn’t do that around folks, son.

Mumble:Why not?

Pa: Well, it just ain’t penguin.Okay?

Mumble: Yeah.Hey,come on here.Get under here. Get warm.

在影片的结尾,曼波回到帝企鹅王国,他用他的快乐大脚征服了人类,征服了自己的爸爸,征服了所有的企鹅,那舞蹈是幸福快乐的!

Pa:Mumble?Is it turly you?

Mumble: Every last bit of me,Pa.

Pa:I thought...There hasn’t been one day...not one day that I done right by you.

Mumble: Oh, Pa.

(Mumble is Dancing for his father...)

Pa:You’ll have to forgive me. The music has gone clean out of me.

Mumble: No, it hasn’t. It’s just like singing with your body. It’s just one big old foot after the other...that is it.

解析 be/get used to sth./doing 习惯于(做)某事

Lily has got used to new envioments.

used to do sth. 过去常常做某事

He used to go his grandma’s cottage. But now, he seldom goes there.

be used to do sth. 被用来做某事

The quilt is used to keep warm.

be used for+名词/动名词

“大手大脚”的游泳健将 篇4

用什么来表达大家的震惊呢?

有网友曾经这么感概:我们承认,有血有肉的菲尔普斯不是海神,也不是水怪,只不过他来自火星。喜爱游泳运动的人类,要想保护自己的尊严,只能默默祈祷,有一天菲尔普斯玩腻了,搭最快的一艘飞船回火星!

当然,菲尔普斯不可能真的“来自星星”,但是他的身体又确实和普通人不一样。他的身体有什么奇妙之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游速和体长的关系

以人类、海龟和鲣鱼为例,科学家调查了游速和自身体长(身高)的关系。

海龟每秒钟游出的距离是其体长的1.5倍;鲣鱼每秒钟游出的距离是体长的4倍。我们人类的情况如何呢?世界纪录保持者——被称为人类最快游泳选手的巴西选手塞萨尔·小西埃洛,每秒钟游出的距离是其身高的1.09倍。有专家推测:人类游泳的极限速度可能是自身身高的1.1~1.15倍(每秒)。

50米和100米自由泳的

大手大脚大个头

在游泳这项运动中,主要是靠手产生推动力。研究发现,靠手产生的推进力是靠脚产生的推动力的6~10倍。手掌越大,产生的推进力就越大。菲尔普斯的手掌大约56厘米长,这个手掌的大小相当于一位身高2米的NBA球员的手掌。

虽然说手的大小比较关键,但是脚的尺寸也很重要。菲尔普斯的脚,大约76厘米长(要穿48码的鞋子)。大手和大脚,就像在普通人的手、脚上装了“蹼”一样,所以菲尔普斯每划一下,前进的距离就比一般人远得多。

除了大手大脚,菲尔普斯还有一个大个头呢。不管是何种游泳项目,都有身高越高、成绩越好的倾向。菲尔普斯身高193厘米,身材修长,这也是他能夺冠的原因之一。

大幅度弯曲身体

游泳比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克服水的阻力。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得多,因而在水中的竞技运动,阻力的影响要比起陆上运动大得多。减小阻力,增大推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菲尔普斯蝶泳时,身体弯曲的程度比一般选手更大,这种姿态下,做海豚式打腿动作特别有力,能够产生极大的推进力。

“鲨鱼皮泳衣”曾经影响着游泳的成绩

为了减少水的阻力,除了提高游泳技巧外,不少人也曾在游泳衣上动脑筋。高科技游泳衣曾经风靡一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鲨鱼皮泳衣”。“鲨鱼皮泳衣”并非真的用鲨鱼的皮制作而成,而是人们根据其外形特征起的绰号,其实它有着更加响亮的名字:快皮。它的核心技术在于模仿鲨鱼的皮肤。实验表明,鲨鱼皮泳衣可以减少3%的水的阻力,这在0.01秒就能决定胜负的游泳比赛中有着非凡意义。

依靠“鲨鱼皮泳衣”,运动员们连续创造出很多新的世界纪录。但该泳衣的使用,也引来了很多方面的质疑,国际泳联不得不作出了决定:从2010年起,禁止在比赛中使用高科技泳衣;泳衣材料必须为纺织物;泳衣不得覆盖四肢。

所以,今后要想更新纪录,关键还是要靠体力和技术来提高推进力。

电影《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篇5

《美丽的大脚》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山村教师为了山村教育而奉献自己一生的感人故事。影片中通过对张美丽老师办学校教学生,以及和夏雨老师去北京等一列故事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山村教师的伟大人生。看完这部电影,带给了我很多思考,让我对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悟。

张美丽的丈夫因为愚昧无知,去偷铁轨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孩子也因病死亡,在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了去办一所学校,教育孩子们,使他们摆脱无知。村子里的条件极为艰苦,然而在这个因为贫穷而无知的山村里,张美丽老师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正是在这个地方才显得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来山村支教的夏雨老师,由最先的不适应,到后来的不舍,以及带孩子们去北京玩,最后到扎根山村,投身山村教育,这一形象的巨大转变,正是在张美丽老师的影响下发生的。张美丽老师献身山村教育不仅影响了夏雨老师,更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张美丽老师的人生虽是平凡的,但却无不展现着伟大,她在乡村教育这一热土上,处处演绎着一个教师的传奇人生。当她听说电脑对孩子们学习有帮助,她就“用计”饮酒,喝的大醉,为孩子们买到了电脑:当她的一个学生被骗学驴叫时,她严厉的批评他,并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家乡建设的和北京一样漂亮”。

再到后面她帮村子里找到了土豆的销路等等这一切,无不展现出张美丽老师的智慧及对孩子们母亲般的深沉的爱,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教导他们,从孩子们眼中那种心领神会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乡村的未来,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一颗奋发有为,建设家乡的种子。张美丽老师的这种爱的教育对我启发很大,老师只有用心去教育,并爱护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敬,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回望那片久旱未雨的黄土地,那片因为愚昧而贫穷,在贫穷中挣扎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在这个怪圈里轮回,始终很难真正的摆脱贫穷的困扰,教育在这个地方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它更多的是希望,一个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在这片土地上,知识同样干涸,知识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像甘霖一样珍贵。缺少像张美丽老师这样能够扎根乡村的教师,缺少教学设备等等,严重制约着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夏雨老师同样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她生活在城市,然后去农村支教,到最后扎根农村。她为我们这些免费师范生演绎了一个去乡村从事教育的经过,在她的身上,我看到更多是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影子,吃不了苦,想舍弃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我们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逐渐忘记了我们的使命,忘记了去改变自己家乡的责任。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基层培养优秀教师,因此,我们要向夏雨老师学习,要勇敢地去承担,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去改变乡村,去为那片干涸的土地浇灌知识,让其重新焕发生机。

大脚骨,美丽背后的烦恼 篇6

正常情况下,足大脚趾应与其他脚趾并列向前。有些人大脚趾会向小脚趾方向偏斜,甚至与第二脚趾交叉、重叠,大脚趾边上的脚骨突出,这在医学上称为拇外翻,俗称大脚骨。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至少有1亿大脚骨患者,香港女艺人杨紫琼、辣妹维多利亚也是大脚骨的典型代表。

穿鞋不当引发大脚骨

大脚骨的形成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 遗传因素。有些儿童、青少年患大脚骨,大多是因为父母长辈中有类似患者。

☆ 穿鞋不当。目前,鞋已不再简简单单是一个护脚物,更是一件装饰品,特别是女性,为了给自己增添魅力,拥有尖头时尚的高跟鞋成为多数年轻女性的选择。为追求美丽和魅力,穿着的鞋型不适合、材料质地硬、鞋内空间狭窄等情况可造成足大脚趾伸展受限,受压力作用挤压向外移位,再加上长久站立或行走过久、负重过度最终形成大脚骨。

治疗并非只能手术

大脚骨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类。非手术治疗包括以下4个方面内容:

☆ 减轻局部压力。穿宽松舒适的软底鞋。

☆ 如果大脚骨突出部位红肿疼痛,出现足拇囊炎,可采取物理治疗或局部应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如消炎痛),以缓解症状。

☆ 对于程度较轻的大脚骨患者(拇外翻角<30°),可在大脚趾外侧和第二脚趾之间放置硅胶垫或支具。这样做能够有效减轻大脚趾外翻,使疼痛缓解。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支具并不会使外翻畸形得到纠正,只能延缓畸形进一步加重,起到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

☆ 功能锻炼。坚持每天按摩,向内侧牵拉大脚趾,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坚持热水泡脚,可以缓解脚部的痉挛。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中重度大脚骨患者(拇外翻角>40°),目的是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足正常功能。常用的手术方式可以分为骨性手术和软组织手术两大类。医生会在手术之前根据综合评定的结果选取适合的手术方式。

少穿高跟鞋,不得大脚骨

有没有哪些方法可以预防大脚骨的形成呢?有,注意以下3点就可做到。

☆ 注意足部保健,选择适合自己脚型的鞋子。

☆ 穿高跟鞋时间不要太久,最好运动鞋和皮鞋交替穿。

电影《美丽的大脚》 篇7

关键词:玛莲娜,人性,尊严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在2000年所导的一部浪漫爱情电影,该片与《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并称为时光三部曲。这部影片由意大利名模莫妮卡•贝鲁奇主演,其在该片的精彩表现,将她的演艺生涯推向高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这部影片讲述了十三岁的雷纳多爱上了少妇玛莲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会在放学后和小伙伴骑着自行车一路跟随她,会窥视她的生活,会幻想和她在一起演绎的各种精彩的电影片段,这也构成了这个少年懵懂的青葱岁月。

影片以小男孩雷纳多为第一视角讲述了美丽,安宁的西西里小镇里玛莲娜的悲惨遭遇,影片有三个主体,分别是美丽妖娆的少妇玛莲娜,单纯善良的雷纳多以及心胸狭隘的小镇居民。玛莲娜的每次出现总是引人注目,勾人遐想,她身着时髦的短裙和诱人的丝袜,一头波浪状的黑色秀发,她所走过的地方,总会吸引男人的目光,也会招致女人的嫉妒与不满。玛莲娜是美丽的化身,她在工作之余,抱着丈夫的照片孤独的翩翩起舞,她是纯洁,是忠贞的,是美丽的西西里小镇的象征。但同时,她又是孤独的,她的美丽无人能懂,镇上的男人们只是贪恋她的美貌和婀娜的身姿,他们在性欲的驱动下流露着贪婪的面孔,这一切是对美丽事物的玷污。丈夫在战场阵亡的消息传来后,小镇男人们的欲望再一次点燃,军官,牙医,使她遭受了官司,父亲也与她断绝了关系,小镇的人们停止了食物的供给,男人因害怕老婆而不敢给她提供工作机会,她在艰难的生活面前只能被迫选择屈服,这也是玛莲娜唯一的出路。她为了生存,不得已出卖肉体以换取食物,最后直至沦落为妓女,为德国的军官服务,这是小人物的悲哀,这也是玛莲娜面对生活无言的抗争。在美国解放了西西里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始冲破规则和束缚,几个妇女在街上厮打玛莲娜,她的衣服破烂,遍体鳞伤,曾经爱慕她的男人站在原地不肯伸出援助之手,这使得玛莲娜非常绝望。她在这里不仅是美丽的象征,也象征了西西里小镇的精神。在经历了二战后,这里满目疮痍,小镇平静的生活被打破,青年人被迫上前线,大量难民的涌入,这是西西里的劫数。战争过后,小镇虽然破败,但是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男主人公雷纳多在影片中一直是善与美的化身,他代表了淳朴,正义,他第一次见到玛莲娜后便深深爱上她。往后的日子里,他小心翼翼的爱护着玛莲娜,不惜反抗父亲,反抗众人,这也是处于青春期少年的懵懂情感,这使他从儿童飞速成长为成年人。他对玛莲娜的爱,也被称为恋母情结,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大都会有的情感。他用自己幼稚的方式爱护着玛莲娜,但是他的爱是纯洁的。玛莲娜的丈夫黎诺并没有战死,而只是在战场上失去一条胳膊,当他回到小镇寻找玛莲娜时,小镇的人们并没有告诉他真相,雷纳多通过一封信把所有事情告诉了黎诺,他踏上了寻妻之路。一年后的早上,当玛莲娜挽着丈夫再次出现在小镇的时候,他们缓缓向人群中走来,他们的目光是坚毅的,就像影片在结尾处提到:“只有重返旧地,才能重拾尊严。”当玛莲娜再次体面地回到小镇,她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影片的第三部分主体是小镇的人们,他们的恶意暴露了人性深处的邪恶,生活在小镇的人们总是在无时无刻讨论着玛莲娜,男人们流露着贪欲,女人们更多的是嫉妒,人们把虚伪的面具揭露,不加掩饰,赤裸裸的面对。在影片的结尾,当玛莲娜在集市上买东西时,大家议论纷纷,玛莲娜胖了,眼角也有了些许皱纹,她也变成了一个妇人,大家心里平和了,态度也变得友善。人们大方地把衣服送给玛莲娜,大家的态度突然变的亲热,导演对人性的探讨在这里更进一步,呈现了人性的弱点。

从电影文本的角度来讲,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导演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关乎尊严和人性的浪漫爱情故事。影片采用了线性叙事,不复杂的情节线在唯美的画面中,再配合张弛有度的音乐,使得电影更能打动观众的心灵。虽然影片的结尾给了观众交代,也可称之为圆满的结局,但是影片的主基调还是凄美,伤感的,就如同美丽的西西里小镇,这里有温暖的太阳,洁白的沙滩和房屋,原本这里的一切是美丽和安宁的,但是战争的摧毁,使这里变得破败不堪,大量的难民涌入,人们喝不上像样的咖啡,导演在这里运用了隐喻的手法,玛莲娜的遭遇暗示了西西里小镇的境况。

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感觉创造出一种气氛基调,这部电影音乐的使用是恰到好处,深入人心的,每当玛莲娜独自行走在小镇时,提琴配乐跟随着主人公的行走步伐,具有节奏感和动感,紧抓观众的心灵。声画对位的表现形式,表达了男主人公雷纳多紧张,不安与躁动的内心,也表现了在战争年代人们蠢蠢欲动的贪念,该影片的配乐在国际众多奖项上荣获了多项“最佳配乐奖。”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配乐分析 篇8

La VitaèBella (中文直译为《美丽人生》) 是罗贝托·贝尼尼在1995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影片。该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为历史背景, 从一个意大利犹太人家庭的视角, 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浪漫爱情与生活故事, 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在极度悲惨遭遇中闪现出的不朽光辉。

罗贝托·贝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喜剧导演与演员, 在众多意大利喜剧演员中, 他是最早精确掌握喜剧艺术风格的一位。 (1) 贝尼尼制作的很多影片都是喜剧电影的精品, 他因主演《不法之徒》、《香蕉先生》和《猎艳狂魔》等影片在意大利喜剧电影界赢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贝尼尼的父亲路易吉·贝尼尼 (Luigi Benigni) 在1943至1945年间曾在纳粹集中营被关押过两年, 贝尼尼就是以父亲的经历为蓝本, (2) 同时获得了来自雷奥·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时写下的一段文字“Life is beautiful” (中文直译为“生活是美丽的”) 的灵感而开始了创作, 他想通过一部电影来展示人面对死亡时的淡然心境。所以便有了这部充满爱、喜悦以及坚强的《美丽人生》。

一、剧情简介

在弥漫着烟雾的黑暗中, 伴着嗖嗖的风声, 一个模糊的、抱着孩子的瘦弱男人的背影缓慢地向前走着。旁白告诉观众, 这是一个故事, 一个像寓言一样有悲有喜, 不可思议的简单故事。这是影片最开始的一个镜头, 仅仅持续了13秒, 然后镜头一转, 另一片天地跃入眼中, 黑暗变成了阳光明媚, 烟雾缭绕转换成郁郁葱葱, 男人背影变身成一辆疾驰在乡间小路上的敞篷小汽车, 嗖嗖的风声被一段欢快的旋律所代替, 故事就在明艳的色彩、跳动的音符中展开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由一连串阴差阳错的巧合, 穿插着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构成的。驱车来到意大利中部小镇准备以开书店为生的男主人公基度, 与朋友费鲁齐突遇刹车失灵, 怕撞人而做出夸张手势的基度, 却被迎接王子出巡的人群误认为是王子。把自己看作是王子的基度又遭遇“从天而降”的生命中的“公主”多拉并且爱上了她。于是男主人公便开始用机智与幽默的战略并配以死缠烂打的战术疯狂地追求美丽善良的多拉, 无奈发现多拉竟然是死对头市政官的未婚妻。就在多拉与市政官的订婚仪式上, 魂不守舍的基度竟得到了多拉主动的示爱, 戏剧性地充当了“绿马王子”把多拉从订婚仪式上劫走……这是上半部分的故事情节, 期间穿插了一系列的小闹剧, 这些闹剧都成了后来发生的故事的预置包袱。

如果把影片前半部分定义成在喜剧环境中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的话, 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则可定义为在悲剧环境中高唱的一曲温暖的亲情颂歌。当然, 曾经的爱情之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绽放并且更加绚烂。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 可爱的儿子约书亚成长为酷爱坦克的四五岁顽童, 基度也实现了当初开书店的梦想, 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小镇上。小镇的阳光依旧灿烂, 但是街头出现的一队队纳粹士兵与街边店铺悬挂的“犹太人与狗不准入内”的标牌似乎预示着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比幸福的戛然而止更让人揪心, 有犹太血统的基度与儿子约书亚在他生日这天被送到了集中营, 不是犹太人的多拉也毅然跳上通往地狱的囚车。基度面对儿子, 把一切遭遇编织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告诉他这是一场人人参加的游戏, 最终获胜者会赢得真坦克。在集中营里, 基度冒着生命危险用智慧保护着儿子, 让他直到最后还保持着童真, 认真地参加着真实的“游戏”。基度注定没能逃过这场属于他的劫难、属于人类的劫难, 他惨死于纳粹枪下, 但上帝接纳了他, 派出了盟军的坦克作为约书亚最后赢得“游戏”的大奖, 约书亚最后也得以和幸免于难的多拉团聚, 继续他美丽的人生。

二、双主题贯穿发展手法铺设故事发展主线

担当《美丽人生》配乐作曲家的尼古拉·皮奥瓦尼 (Nicola Piovani, 见右上图) 于1946年5月26日出生于罗马, 集钢琴家、作曲家、管弦乐指挥等身份于一身的他是意大利电影圈炙手可热的专业配乐人, 曾为多部电影作品担任音乐制作。他担任配乐的电影包括1994年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亲爱日记》、199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美丽人生》、2001年戛纳影展金棕榈奖最佳影片《人间有情天》、2005年凯撒奖最佳电影配乐提名的《灯塔情人》等。当然其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为《美丽人生》谱写的音乐, 而这也为他赢得了他的第一座奥斯卡金像奖。 (1)

由于整个影片的主题都是关于小人物的生活与爱情的, 所以即使是对二战集中营场面的描绘, 导演也从生活的角度着眼, 重点表现男女主人公一家人的爱情与亲情在残酷处境中显现的伟大力量。因此影片的配乐采用了两个主题:生活主题“美丽人生”与爱情主题“早安公主”———我们不妨把这两个主题分别命名为主题A与主题B, 这两个主题时而单独演绎, 时而共同鸣响, 作曲家运用改变节奏与配器的手法来调整音乐的色彩, 让它们配合影片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构成音乐的主线。

(一) 清新欢快的主题A歌颂生活的美丽

主题A“美丽人生”是一段活泼清新的、具有意大利民谣特点的旋律, 含有两个主导动机:动机a以向上的级进开始然后稍作回落 (见谱例1) ;动机b先稍上扬然后向下级进 (见谱例2) 。由于此特点, 在影片中动机a一般被用作具有欢快情绪的喜剧场景的背景音乐, 而动机b通常用在悲惨的环境中来表现主人公的乐观情绪, 具有黑色幽默的效果。

虽然两个动机色彩有所区别, 但无疑它们都具有和主人公基度相同的乐观、幽默甚至机智的品格。主题A弱起强收的节奏型、小行板的速度以及建立在D大调上的明亮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人们:生活是美丽而幸福的, 即使是阴霾也是一时的, 只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只要心中有爱, 不幸总会过去, 生活又会重燃希望, 就像这沐浴在地中海南岸明媚阳光中的国度一样, 温暖而美丽。主题A在影片中单独出现了5组———笔者在这里之所以用“组”作为音乐出现频率的单位, 将同一情节中同一音乐的若干次出现归结成一组, 是因为有时在同一情节中主题音乐会时断时续地出现。另外主题A与主题B一起出现了8组。音乐时而以完整的旋律出现, 时而若隐若现地奏出一个动机, 配合着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发展用音符讲述着同样的故事。下面是主题A单独出现的5组的音画分析。

第一组:音乐出现在影片开头, 一辆疾驰在乡间小路上的敞篷小汽车载着两个乡下人模样的男人, 驾车的费鲁齐大谈自由的理想, 而坐在副驾上的男主人公基度则闭目养神, 似乎在尽情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和美丽的大自然。突然费鲁齐发现刹车失灵, 惊起了懒洋洋的基度, 眼看车在下坡处速度越来越快, 并且开始接近人群, 于是基度站起, 一边挥动手势一边大叫“闪开”。谁知他们正在接近的人群是准备迎接王子出巡的欢迎队伍, 基度夸张的手势很又像国家元首检阅时的模样, 于是他们被误认为是王子与随从, 顺利通过, 而随后而来真王子却遭遇了鸦雀无声、目瞪口呆的人群。主题A的动机a一直伴随着这个场景持续了50秒, 先由长笛奏出主题, 几次重复动机a之后单簧管与双簧管加入, 使得音乐显得越发欢快与悠扬, 配以画面上滑稽的场景, 影片开头这次主题A的演绎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喜剧基调, 使观众在笑声中进入了影片的叙事。

主题A在本片中主要承担两个任务, 一是烘托片中具有喜剧色彩的画面, 反映生活的美丽;二是表现男主人公基度乐观与幽默的性格, 告诉人们乐观是熬过所有不幸, 战胜一切灾难的有力武器。因而, 主题A的另外四组单独出现以及后文要谈到的与主题B的一起出现无不为此功能服务。

第二组:基度与费鲁齐在基度叔叔家安顿好, 晚上睡觉时讨论叔本华关于意志力决定一切的观点与作用。基度夸张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第三组:基度的儿子约书亚过生日, 一家人在一个欢快的气氛中为小约书亚的大日子忙碌准备, 长笛奏出的主题A的动机a向人们传达着“生活如此幸福”的讯息。

第四组:基度一家被纳粹抓入集中营, 第一天在恶劣环境中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使基度筋疲力尽, 步履踉跄, 即使是这样, 基度还是在回到营房时对天真的儿子绘声绘色地描绘“游戏”的有趣、刺激, 继续着他的谎言, 同时, 将自己省下的半个白面包给儿子作“奖励”。主题A的动机b在这段场景中不断地重复着, 看着可爱的约书亚, 观众不能不微笑, 似乎观者也在替基度圆这个美丽的“弥天大谎”, 不忍心约书亚受到任何战争的污染;另一方面, 看着基度这个瘦弱而坚强的男人不经意间表现的舐犊情深, 又不禁泪眼婆娑。大提琴在低音区的节奏越发的沉重, 长笛的旋律也不再高亢, 但是主题A并没失去它欢快的品格, 仍然给人以希望。

第五组:约书亚无意听到难友讲述纳粹令人发指的恶行的谈话, 心中害怕躲到床底下, 待基度回来后, 把听到的恐怖事件向基度描述, 基度就是在主题A动机a的旋律中用谎言继续安慰约书亚的, 让儿子相信一切都还是“游戏”, 没什么恐怖的事情存在;但是约书亚坚持要退出“游戏”, 马上回家, 基度故作镇静, 表面答应儿子, 他的目的还是要是约书亚相信他, 他的机智与冷静使得一场小小的危机得以解决, 主题A在这里采用了比较欢快的动机a做材料, 让人们在替基度担心了一下之后, 又长舒一口气。

(二) 哀婉抒情的主题B渲染爱情的浪漫

主题B“早安公主”是一段4/4拍柔板速度的抒情小品 (见谱例3) 。

音乐的主导动机并不像主题A那样的单一, 而是由一个主动机加上其略作变形的两个副动机一起构成的一个乐句担当, 主动机前8后16接一个全音符的长音的向上级进, 像是在向人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没有经历燃烧的激情, 而是平淡的爱情, 但是这爱情如王子公主般地高贵, 如平民百姓般地温暖, 建立在主三和弦上的长音告诉人们这爱情的纯净与天长地久。

“早安公主”是这个音乐小品的题目, 这里有必要单独谈一下这个标题。虽然基度和多拉不是真正的王子和公主, 但是他们第一次巧遇恰是发生在基度被误认为是出巡的意大利王子事件之后。基度开玩笑地对多拉的学生说自己就是王子, 要与公主去约会, 正在这时多拉从天而降跌入他的怀中, 基度机智地大声喊了一句“早安公主”, 这便是“早安公主”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 导演将这句普通的玩笑问候语变成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暗语, 在基度追求多拉的时候, “早安公主”等同于“我爱你”;在集中营的岁月, “早安公主”代表着“我的爱, 我还活着, 我平安着, 请你放心”, 主题B在很多情况下是伴随着这句爱情暗语奏出的。

主题B通常是与主题A或其他主题一起出现的, 在影片中单独出现只有一次:影片开始不久, 基度与费鲁齐已经在小镇上安顿好, 两人在街上巧遇多拉与死对头———多拉的未婚夫市政官。先是由钢琴轻轻奏出音乐的主导动机乐句, 随着两人接近, 市政官离开, 基度突然从费鲁齐背后窜出向多拉大声问候“早安公主”, 双簧管加入, 音乐变得更加的悠扬, 配合着这种巧遇的场合, 渲染了一种浪漫色彩。

在多拉与市政官未婚夫的订婚仪式上, 背景音乐主要是画内的小型管弦乐队奏出的典礼音乐, 就在各色浓妆艳抹的宴会音乐与舞曲中, 主题B有41秒的出现, 它的出现实在浪漫。多拉与市政官的订婚仪式在基度工作的酒店举行, 当基度得知订婚晚宴的女主角是多拉时, 有些魂不守舍甚至绝望, 他不停地掉东西, 出失误, 当他为多拉所在的桌子送餐时, 又将食物洒在地上, 基度钻到桌下拾掇洒落物。多拉因为事先看到写着“早安公主”的蛋糕而知晓基度就在酒店内, 一直寻找, 见到基度钻入桌下, 于是趁人不备也迅速钻入。两人先是深情对望, 钢琴奏出的主题B适时响起, 在柔和的音乐声中, 多拉爬到基度面前, 深情地吻了他。“带我走”, 多拉用唯一的一句话告诉基度也告诉观众她爱的人是基度而不是市政官。主题B清新、抒情又略带感伤的旋律与华丽的画内典礼乐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大概就是多拉与基度的真挚爱情与多拉和市政官的无爱婚约之间的对比吧。

(三) 双主题交叉:生活因爱而美丽

影片中主题A与主题B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起出现的, 这是合乎逻辑的, 爱情和亲情本是生活最美丽最有价值的元素, 只要有爱, 无论怎样的灾难与不幸, 生活永远都是美丽的。主题A与主题B交叉出现共有8组:

第一组、第二组与第三组是基度与多拉三次巧遇 (其中第三次是基度故意制造的) 的音乐, 音乐的运用以主题A为主, 主题B点缀。两人相遇之前都有基度阴差阳错的闹剧在先:第一次刹车失灵被误认为王子;第二次申请开书店, 让市政官鸡蛋淋头, 好不难堪;第三次基度冒充罗马视学官去多拉所在的学校视察, 被校长要求进行种族优劣论的演讲, 本是犹太人的基度大搞讽刺表演, 以闹剧结束这次视学。这一情节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二战已悄然开始, 犹太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闹剧部分由主题A担当背景音乐, 男女主人公的相遇都是以基度旗帜性的问候“早安公主”开始, 主题B随即响起一个动机乐句。基度的幽默机智、多拉的美丽、小人物生活的多姿多彩一览无遗。

第四组是相当浪漫的一幕, 多拉与市政官在圣母节一道去观看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基度因之前知晓多拉计划, 也和费鲁齐前往。散场后, 天降大雨, 多拉与市政官由于演出后去什么地方意见相左而闹矛盾, 市政官去取车让多拉等在门口, 基度看见这一幕, 遂向费鲁齐借来汽车, 巧妙地把多拉劫入自己的车子, 然后便发生了浪漫的雨中漫步与深情的爱情表白。在这一幕中主题A与主体B交织并重 (见表1) 。

破汽车、费鲁齐要贩卖却拿来雨中铺路的的红丝绸、方向盘与靠垫改制的雨伞、“上帝的指示”、基度时而幽默时而深情的爱情表白……主题A与主题B适时而出的旋律、竖琴美丽的音色, 这一幕的每一个细节都透出浪漫的气息和生活的智慧。

第五组是本片一个重要的音乐蒙太奇, 将在后面的音乐蒙太奇部分加以分析。

第六组出现时, 基度与多拉已经在集中营内咫尺天涯。基度带着儿子约书亚在男牢, 多拉在女牢, 虽然相隔不远, 却又见不到面。两人始终都在互相牵挂, 当多拉从牢友处得知老人和孩子都被骗去洗澡, 实是被送进毒气室全部杀死时, 心中惶惶, 她神情呆滞地在一堆洗澡的人脱下的衣服中寻找儿子的衣服。她不知约书亚的不喜欢洗澡的“坏”习惯让他逃过了“死亡之浴”。单簧管小心翼翼又略带诙谐地奏出主题A的动机b, 此时, 基度正将约书亚藏在小车里一起出工。他们在路过广播室时, 基度趁无人看管, 带着约书亚悄悄溜入, 通过大喇叭喊出了他们的爱情暗语“早安公主”, 同时主题B由双簧管奏出, 爱情的音符代替了纳粹恶语响彻营房上空;铁丝网另一侧的多拉缓缓站起, 望向彼处, 此时此刻, 没有什么比丈夫与儿子的安全更能牵挂她的心, 没有什么比知道丈夫与儿子的安全更能让她感到幸福。

第七组是主题A、主题B与之后要提到的“纳粹”主题三个主题交叉使用的范例, 是本片一个比较重要的音画关系, 将在之后详述。

最后一组主题A与主题B交叉使用是在片末, 纳粹倒台, 基度死于丧心病狂的纳粹枪下。集中营内幸存的犹太人纷纷离去, 约书亚仍然不明真相, 还以为这是一场游戏, 他按照基度的指示, 最后一个从藏身的铁柜中钻出来, 萧条的营区只有这样一个小人儿的身影, 他可能是在找爸爸, 就在这时, 巨大的机械轰响声传入耳膜, 约书亚顺声望去, 一辆真正的大坦克向他驶来。“我赢啦!”约书亚激动地大喊, 童真的脸上绽放出阳光般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 观众仿佛也相信了, 发生的一切真的是场游戏, 一切都在严格地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基度并没有死, 他只是去了上帝那里, 让上帝为他心爱的儿子所表现出的勇敢与乖巧发奖。

约书亚坐上了自己的“奖品”———盟军的坦克。主题A以军乐的节奏奏出,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小号配以鲜明的鼓点, 主题A变成了欢庆胜利的音乐, 坦克载着约书亚驶出纳粹集中营, 路两边是幸存者排成的“长龙”。神气的约书亚突然发现了妈妈多拉也在队伍之中, 他跳下坦克扑到妈妈怀中快乐地大叫:“妈妈, 妈妈, 我们赢了!”这时主题B由双簧管奏出。“这是我的经历, 这是我父亲作出的牺牲, 这是我父亲赐予我的恩典。”旁白缓慢平静的声音总结了整个故事, 原来这是约书亚的回忆录, 爱情主题持续到了片尾。

三、“纳粹”主题伴随“地狱之旅”

上文提到整部影片分成了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本片的叙事重点。第一部分的叙事无论是情节上还是主题发展上都是为第二部分所做的铺垫。第二部分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 从基度一家被捕的那一刻起, 反映纳粹恐怖罪恶的音乐“地狱之旅”就与画面中灰色的营区、弥漫的烟雾、冰冷的铁丝网、横眉立目的纳粹军兵、麻木的被囚禁者等等构成了影片第二部分的音画组成。笔者把“地狱之旅”归纳成“纳粹”主题, 两小节构成的动机乐句不断重复获得一个平稳的发展, 大提琴为主的演奏如同在人的心上压了一块重石, 时而钢琴在高音区弹出的几个音符又让人感到无限的阴森与恐惧 (见谱例4) 。

该主题在影片的上半部分主要起到暗示社会背景的作用, 如在基度叔叔的马被不明身份的人染成了绿色并标以“犹太马”的标签时, 这段音乐的出现暗示了当时社会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种族优劣论已经大行其道;音乐在影片下半部分主要起到渲染恐怖气氛和烘托主人公乐观情绪的作用, 如基度被市政局的人从书店中带走的时候、多拉得知小孩要被送入毒气室的时候、多拉心情沉重地寻找约书亚衣服的时候、基度的叔叔临死之前在更衣间里的时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第3次出现, 就在约书亚生日那天, 多拉把妈妈接回家准备和约书亚一起过生日, 到了家里才发现屋内一片狼藉, 基度和约书亚已经不见踪影, 纳粹主题时断时续地出现, 画面转到一辆载满人的卡车上, 基度抱着约书亚和叔叔一起坐在颠簸的车上, 约书亚不停地询问此行何往, 基度为了不让儿子害怕, 撒谎说是生日旅行, 可他心中明白, 这可能就是一去不复返的黄泉路。

果然他们被带到火车站, 上了通往纳粹集中营的火车, 在爸爸的谎言中, 约书亚一直都认为这将是一次有趣的旅行。就在火车即将开动之际, 多拉赶到, 在她的强烈要求下, 本不用被囚禁的她就为了那份天长地久浪漫而温暖的爱, 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通往地狱的列车, “纳粹”主题伴随着咣当咣当的火车声一直持续到了一家人到达集中营并且被分别监禁起来之后。这个主要由大提琴奏出的只有三度的平稳进行反复出现, 共持续了5分46秒的时间, 人们不禁开始为乐观的基度、美丽的多拉与可爱的约书亚这一家三口的命运揪住了心弦。

终究, 贝尼尼要把这部影片定位为喜剧片, 所以, “地狱之旅”没有成为贯穿影片始终的主题音乐, 象征着美好生活与浪漫爱情的主题A与主题B即使在集中营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影片下半部分, 主题A与B和纳粹主题经常交织在一起出现, 暗示了乐观的基度与邪恶的纳粹之间的交锋。在影片末尾, 纳粹树倒猢狲散, 准备撤退, 临行前要毁灭一切。基度想趁乱救出妻子, 然后三个人一起躲起来等待逃跑时机, 怎知不小心暴露自己, 最后死在纳粹邪恶的枪下。这段情节中, 三个主题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音画关系分析见表2) 。

这是本片在音乐使用上综合性较强的一段, 也是本片的高潮, 主题A、主题B与“纳粹”主题交叉使用:主题A不再是之前明亮的色调, 而是在低音区持续重复主导动机, 用来表现基度在最危险的时刻依就乐观的性格, 基度依然抱着一家人终将团聚的梦想去营救妻子;主题B只是在基度误以为多拉在死亡之车上时响了一下动机, 仅持续3秒时间, 随着愿望的落空和基度的被发现而迅速转换成恐怖、压抑的“纳粹”主题。基度被纳粹士兵押去行刑的路上, “纳粹”主题如影随形, 单簧管奏出的低音和钢琴弹出的高音告诉了人们基度最后的命运。可是基度似乎没有替自己的厄运担忧, 反而为了让儿子继续“游戏”, 他在经过约书亚躲藏的铁柜时大搞滑稽秀, 迈着夸张的步伐, 还和儿子暗中挤眉弄眼。透过铁柜门孔, 看到父亲的滑稽相的约书亚咯咯地笑了。基度牺牲的场面导演没有安排在画面上, 那堵墙后, 他在临死前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这些仿佛是电脑游戏中的场景, 正义战士即使牺牲, 也会马上再生, 即使没有再生, 还可以重玩, 一切都可以重来。那个看起来笨头笨脑乱喊乱叫的纳粹刽子手, 就如电脑游戏中的邪恶士兵, 不久就会四脚朝天地死去, 在游戏中, 邪恶战士是一死到底、永不复生的。

四、犹太作曲家爱情名唱成为点睛之笔

哼唱谱例5的旋律, 不难知道这正是德国裔著名的犹太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唱段。幕启, 布景展示了威尼斯运河旁庭院里的繁华景象:琳琅满目的画廊面向着大运河, 台阶上铺陈着带装饰图案的大地毯, 各种花草在火炬的映照中显得异常鲜艳。容貌出众的名妓朱利埃塔一面招待宾客, 一面与她的情人达彼图托一起唱起这首咏唱美丽的夜晚的“船歌”。 (1) 歌曲从独唱到二重唱, 后又加入合唱, 以6/8拍荡漾的节奏描绘了威尼斯河上迷人的夜景。这一幕同样地出现在《美丽人生》的镜头中, 并且出现了两次。第一次, 多拉与市政官在圣母节去威尼斯观看这部歌剧, 知情的基度也和费鲁齐同往, 在剧院中, 伴随着《船歌》美丽的旋律, 坐在普通座位的基度奇迹般地让坐在包厢中的多拉向他转过头来。歌剧结束后便有了前文提到的那场浪漫的雨中告白, 奥芬巴赫的《船歌》成为了男女主人公定情之歌。

贝尼尼选用犹太作曲家奥芬巴赫的作品作为二战影片重要的配乐, 显然匠心独具。在这样一个题材的片子里, 出现一个这样身份的作曲家, 不会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在德国纳粹主义者惨无人道地进行种族灭亡的地方, 放德国的曲子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了。在关押犹太人的地方放一曲他们正在迫害的民族的人谱写的乐曲, 有些嘲讽又略带些怜悯。而犹太人, 在爱着自己民族音乐大师的时候可能还要为他的国籍困惑一下。

《船歌》第二次出现就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 这一次的出现也是一个音乐蒙太奇, 将在后文中加以叙述。

五、音乐蒙太奇巧妙连接不同时空

音乐蒙太奇借用电影中的“蒙太奇”这一术语, 指用音乐衔接不同时空的镜头, 音乐同时赋予这组镜头以镜头之外的涵义。 (1)

《美丽人生》并没有大量使用音乐蒙太奇的手法, 只使用了两次, 但用得都很精准到位, 尤其是第一次, 巧妙的镜头语言与流畅的音乐衔接不仅连接了两个时空, 而且连接了影片的上下部分。

第一次:基度成功地将多拉从订婚仪式上抢回, 他们骑着叔叔的马回到基度的住处, 主题B一直由竖琴和单簧管轻轻演绎。基度没带钥匙, 情急之下找铁丝撬门, 待他把门弄开, 发现多拉已静静地踱入旁边的花房, 基度随后跟进, 主题B依旧缓缓流淌……

或许观众原本期望的是基度与多拉相拥而出或是浪漫花房中深情接吻,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画面没有任何变化, 花房外却传来多拉的声音呼叫“约书亚”这样一个陌生的名字, 随后又传来基度呼叫同一个名字的声音, 奇迹出现了, 一个可爱的大眼睛男童应着呼叫, 追赶着一辆玩具坦克从花房中蹦蹦跳跳而出, 镜头由近景推到中景, 基度与多拉迎着小男孩入画, 小男孩高兴地叫着“爸爸妈妈”坐上了自行车。音乐没有停顿, 直接由主题B切入主题A, 长笛加入, 旋律变得异常欢快, 基度骑着自行车, 前面载着多拉, 车筐里坐着小男孩, 在欢快的旋律中疾驰而出。此处的音乐蒙太奇, 用音乐连接了相隔三、四年的此时与彼时, 基度已经和多拉结婚并有了可爱的儿子约书亚, 生活充满了欢乐。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音乐在连接情节的同时, 也以它的主题告诉观众, 基度和多拉两个人因为爱而结合 (主题B) , 婚后两人的生活幸福无比 (主题A) 。

第二次:集中营里, 基度在为纳粹军官晚宴作侍应时, 本以为德军军医李医生会看在从前猜谜的面子上帮助他逃出集中营, 但是李医生的心思只在猜谜上, 根本没有救人的打算, 基度失落之下去为停掉的唱机换唱片, 意外发现奥芬巴赫的《船歌》的唱片, 他灵机一动, 将唱片放入唱机, 然后把喇叭推向窗外, 对准集中营监禁区。《船歌》顿时响彻集中营上空, 接下来就有了这个用《船歌》连接的音乐蒙太奇。

在象征美好爱情的《船歌》的旋律中, 映入眼帘的画面竟是烟雾缭绕、遍布铁丝网的黑暗不见底的纳粹营区与表现纳粹残忍暴行的尸体山, 这地狱般的场景与《船歌》抒情的旋律和浪漫的主题显然是冲突的, 此处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 画面似乎在发问:基度, 这就是你说的游戏吗, 你还能玩下去吗?基度, 你坚信你和多拉美好的爱情能逃出恶魔的掌心吗?音乐似乎在回答:是, 这就是游戏, 基度能玩下去;他们的爱情如《船歌》一样将成为永远的经典。

六、整体风格探究

意大利电影的配乐总有着一股和煦的午后阳光气息, 如当地的地中海岸的阳光一样灿烂, 那特殊的意式民谣旋律, 每每叫人不得不多听上几小节。《美丽人生》配乐就带着这种独特的民族风格, 整体上较为清新、简单。无论是欢快的生活主题还是哀婉的爱情主题, 都采用简单的音乐小品形式, 旋律线条简单, 7种常见乐器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竖琴) 的演绎让人感到轻松、淡雅、温暖。形式简单并不等于内容空洞, 音画配合丝丝入扣, 音在画中, 画传音义。这“简单”的音乐其实是作曲家为剧情量身定做的, 《美丽人生》本就不是什么英雄人物的传奇, 它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小故事。

基度是可爱的, 他无疑是好丈夫、好爸爸, 但是他并不是什么伟人, 他也有缺点, 他只是一个想和心上人结婚、生子的男人;他会靠一点小聪明博得别人喜欢而维持生计;他会偷着用坏帽子和别人的好帽子交换;他会以吮吸毒液为借口占多拉点小便宜;他会在剧场里不顾影响别人欣赏歌剧而试验自己的理论;他会为了多拿几个小费而耍弄顾客;他会为了见多拉, 冒充别人去学校捣乱;他甚至会去抢别人的女友……就是这样一个小毛病一身的小人物, 却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人都是有缺点的, 缺点有时不但不会妨碍崇高人格的表现, 反而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更贴近生活, 更具真实感, 小人物的生活智慧更能打动人心。

毫无疑问, 《美丽人生》在编剧、表演和配乐方面都堪称经典。 (1) 一直以来, 人们总是愿意把二战影片安上悲剧史诗风格的标签, 在这个领域中, 也不乏歌颂英雄、揭露人性、反映历史倒退的鸿篇巨制, 可是, 那些像基度一家一样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小人物就不值得关注吗?就没有故事可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美丽人生》告诉我们, 小人物也有伟大之处。他们没有直接参战, 但是他们也做了伟大的事情;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拯救全人类的梦想, 但是他们一样在帮助身边的人, 这也是一种拯救。

正是因为贝尼尼的喜剧情结, 《美丽人生》也就具有了它与众不同的品格。和许多其他反映二战的影片 (如大家所熟悉的《辛德勒的名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钢琴战曲》、《拯救大兵瑞恩》等) 不同, 《美丽人生》没有向观众正面展现残酷的战争场面、泯灭的人性与英雄的传奇, 而是用大题材写小故事, 通过完全生活化的画面和浪漫化的叙事方式向人们讲述在战争阴影笼罩中的普通人的生活。片如其名, Vita在意大利语中本就有“生活”的意思, “美丽人生”等同于“美丽生活”。导演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视角, 让人们相信一切遭遇都是美丽人生的组成部分, 战争中的遭遇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生活, 甚至是调剂生活的一场游戏, 人生终究是美丽的。

伟大的喜剧比伟大的悲剧包含着更多的人性的无底深渊。对于悲观的人们来说, 生不逢时、天灾人祸的人生或许就是一场悲剧。但对于乐观的人来说, 既然人生的短暂本就悲哀, 那么为何不把世间的一切不幸与灾难都看作是一幕幕的假面喜剧呢?也许, 含泪的微笑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注释

1 佚名《意大利:罗伯托·贝尼尼》。资料来源:搜狐娱乐。http://yule.sohu.com/20060921/n245469832.shtml

2 同上。

3 (1)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24862.htm

4 (1) 佚名《波光粼粼, 我心荡漾》, 资料来源:互联网。http://hexun.com/francescachai

5 (1) 曾田力著《影视剧音乐艺术》,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81页。

上一篇:主推品种筛选下一篇:学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