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危机

2024-05-07

世界粮食危机(精选十篇)

世界粮食危机 篇1

战略一, 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 绨是一种丝线做“经”, 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 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 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 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 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 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 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 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 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 忙着织绨运绨, 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 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 也不让百姓再穿绨, 并“闭关, 毋与鲁、梁通使”, 十个月后, “鲁、梁之民饿馁相及”, 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 也为时已晚, 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 鲁、梁谷价腾飞, 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 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 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战略二, 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 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 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 并且告诉楚国商人, 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 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 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 管仲又关闭了国界, 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 楚人降齐者, 十分之四。

战略三, 买狐皮降代国。代国出产狐皮, 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 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 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 但狐却少得可怜, “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 农业生产也耽误了, 没有粮食吃, 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 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

以上是两千年前齐国人的智慧。我们看看两千年后斗转星移, 历史是不是惊人的相似。

最近一段时间, 国际粮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上涨:作为全球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2008年3月每吨涨到了760美元, 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原本向国际市场出售粮食的产粮国 (例如泰国、埃及和越南) 已纷纷停止出口或者征收紧急关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 除了大米之外, 小麦、大豆、猪肉和食用油的价格也都水涨船高;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 我国于3月2 8日宣布, 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自去年以来, 高粮价已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并成为推高C P I的直接元凶。联合国粮农组织甚至发布警告:粮价的继续飙升很可能会产生区域的社会动荡。

那么探究国内外粮食价格上涨, 其根源到底在哪里?综合全球经济学家的观点, 普遍认为, 这次粮食价格上涨与美国使用玉米提炼乙醇, 以代替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相关性很大。2007年12月18日,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 该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 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使用量。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 0%, 出口占世界的7 0%。去年美国通过玉米提炼出的乙醇量为5 0亿加仑, 为美国节省的汽油不到美国汽油当年存储量的1%。而正是这1%, 却让去年全球粮价上涨了近四成。由于玉米在食品中应用广泛, 也是重要的饲料, 其价格的上涨势必引发食品价格的连锁反应。而近年来, 美国向东亚地区大量买入工业品, 同时廉价出口粮食, 使作为粮食主产区的东南亚国家“中招”, 开始推行“轻农伤农残农”的“快速工业化路线”, 强行让制造业“上轨”。很多国家的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 已经崩塌。尤其是2000年以后, 东南亚国家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工业的重视度, 大力削减了对农业的支持, 使农业总的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一直保持下降状态。2005年, 大米主要出口国泰国、马来西亚的农业占G D P总量下降到不足1 0%, 印尼和越南也不到2 0%, 国家的资源和人力集中于第二产业, 农业发展不受重视而长期停滞不前。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 在上世纪7 0年代, 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全部出口额的7%, 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 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 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日渐薄弱的农业基础之上。

今年以来, 受美国次贷危机延续、美元持续走软的影响, 欧佩克国家为保证收益, 于2月份宣布减少石油生产量, 在人们的一片惊呼中, 国际油价相继跳过1 0 0美元/桶和1 1 0美元/桶两道大关, 一步步突破心理底限。高油价坚定了美国发展生物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的决心, 尽管遭到粮食进口大国的反对, 美国仍在新能源法案中宣布:在2022年之前, 将制造玉米乙醇的总量上升到150亿加仑。这需1.8亿吨玉米, 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可见美国的策略与管仲时代如出一辙:先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 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 然后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燃料。减少出口, 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 从而打击亚洲经济。

美国的乙醇战略实际上是损人利己的一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 把多余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有利于减少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虽然制造乙醇也会使其农产品价格提高, 造成通胀, 但却可降低美国的农业补贴, 从而降低美国政府的高额赤字。这样做虽不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 却有利于维持其超级强国的地位。此项战略对美国总体有利, 却伤害到缺粮的国家, 那种“可以随意在国际市场购买粮食”的见解在相当长时间里统治了亚洲人的心智, 因粮食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粮食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应加大政策扶持, 确保9 5%的粮食自给率, 守稳中国粮食安全线。

印度和东南亚等国近日对粮食出口的种种管制行为, 从一个侧面解读出这些粮食产区对未来粮食经济的担忧。另一方面, 高油价通过化肥等农资产品传递到农业生产过程, 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成本, 这种传递也必然在粮食价格上体现出来。

全球粮食危机论文粮食安全论文 篇2

摘要: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国内稳定,更影响国家安全。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促成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包括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分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革新;中层原因包括美元贬值和粮食投机;突发原因主要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及石油价格的上涨。面对新一轮可能来袭的全球粮食危机,国家行为体应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应对威胁。同时,这场粮食危机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产,力主自给自足,同时适当进口,充裕国内粮食储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和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粮食危机;国际合作 1 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全球粮食安全

呼吁安全研究应超越传统的以国家行为体为中心,过分强调军事、科技因素的范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冷战结束后,两极对峙体系解体,军事威胁可能性进一步下降,国际安全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威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恐怖主义等不断涌现,这些安全威胁由非国家行为体或由非军事性因素促成,被称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各国对持续泛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缺乏及时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合作机制,传统的以军事——政治为核心的国家安全理论

亦不能很好地解释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安全局势。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以人文主义关怀,世界主义理念以及非国家中心主义的研究方法为特征的非传统安全研究逐渐渗透到国际政治研究中,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相对独立的次领域。“安全到底是谁的安全”成为主要讨论议题,超越国家间差异重视人的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的新型安全观逐渐被认可与接受。

尽管非传统安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局势也有着种类、程度和认知的差别,但是粮食安全是全球各国和各地区都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特别是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称为“货币的货币”,其生产供给的低弹性和消费需求的刚性决定了国际市场上的供需矛盾。此外,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不可储藏性和农业劳动的职业特性也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技术特征上都比较困难。因此,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正如基辛格所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民;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以跨国性扩散蔓延为主要特征,一国或一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易产生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因此国际市场上粮价的波动将涉及到全球各个开放市场国家,并将影响国际格局的构建与走向。然而,自2007年开始,由于受极端干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环境以

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遭遇威胁。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在去年夏天,俄罗斯部分地区因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引发森林大火,随后俄政府发布禁止粮食出口的命令,北半球的高温干旱天气,印度、巴基斯坦洪灾,以及随后的北欧严寒、北美暴风雪、中国北方产麦大省的持续干旱,澳大利亚洪水飓风、南美地区的洪水和干旱,全球粮食市场掀起新一轮震荡。东非、亚洲、中东和中美洲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粮食饥荒。最近的中东政局动荡,引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成本的增加,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报告,2010年10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至197,只比2008年6月的峰值低16点。而今年2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为236,连续8个月走高,同时也创下该指数1990年创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已经超过了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的最高点213.5。据粮农组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估计,目前全球约有9.25亿人口长期遭受饥饿,每6秒钟就会有一名儿童因食物不足而死亡。与如此紧张的外围环境相比,中国国内也面临着粮价上涨的风潮。

非传统安全研究改变以往安全研究只关注政治、军事的高级政治领域,开始注重包括经济、文化、生态等在内的低级政治领域。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领域里的粮食危机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们的思考。那么,这种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威胁成因何在?本文将从国际政治视角分层次解读粮食危机。粮食危机成因的国际政治层次分析

目前研究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粮食安全的文章达千篇之多,相关的论述著作也是难以穷尽阅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2007-2008年间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更加剧了各国政府、学者和普通民众对粮食安全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粮食现状、粮食危机成因、中国粮食安全、如何增产增收等问题。且主要从经济、技术、贸易、农业等角度论述,但很少有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视角来分析粮食危机的文章。“以前的几次粮食危机表现为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而近几年出现的粮价上涨,则表现为结构性、综合性的特点。”除去天气恶劣、可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人口增长等传统性因素外,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外溢影响、发达国家的生物能源计划、粮食金融化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这些非传统性因素造成了自2007-2008年粮食危机后的又一轮新的全球粮食恐慌。下面将从深层、中层和突发三个层次来分析粮食危机的成因。

首先,从深层原因看,主要是在于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国际分工,部分发展中国家放弃粮食自给自足,转而生产经济作物,加剧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供应紧张。发达国家基于强大的经济和财政实力支持国内农业发展并给与高额补贴;此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带来不利因素。通过高额的政府补贴和绿色壁垒减少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出口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

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农业部门的退化。比如,墨西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华盛顿推动的自由市场政策下,从一个玉米之乡变成了现在的玉米进口国。基于同样的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起,菲律宾也从一个粮食进口国退化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同时,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鼓动下,发展中国家减少或取消了对农业的补贴,造成国内农业生产的萎缩。并且部分发展中国家专注于生产经济作物,实行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国内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最终不得不依赖粮食进口。“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绝大部分南方国家摧毁了公共能力(尤其是粮食储备),使南方国家加深了对粮食上的依附性。”通过出售廉价劳动力和经济作物,换取外汇来购买粮食和高科技产品,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并有进一步被边缘的危险。此外,人们消费需求的改变也加速了粮食的消耗和供应危机。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并且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粮食的需求,特别是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扬,加大了国际市场的粮食供应压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无限制的间接粮食需求,包括饲料需求和燃料需求引发了全球粮荒。“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富人对肉类、瓜果、生物能源等产品的需求压缩了发展中国家为本国穷人生产粮食的用地,导致全球粮食生产下降”。其次,从中层原因看,主要包括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上粮食的投机炒作,事实上推高了粮价,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美国有计划地推行美元贬值政策,造成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粮食名义价格上涨。此外,由于美元贬值引起了国际

金融市场的极不稳定,国际投资家们纷纷转移战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风险相对较弱的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而国际市场上的投机炒作行为使粮食向金融化方向逐渐演进。“在某种程度上,粮食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并重的转换。在全球量化宽松时代,粮食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粮价基本上不是由供求所决定而是由资本和货币所决定。”跨国公司的囤积居奇以及粮食出口国干预粮食出口恶化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对立关系。传统的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而部分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也大量进口粮食,这些因素加剧了粮荒的出现。如中国和阿根廷通过对出口水稻和小麦强制性征税或实施配额的方法来避免本国的粮食短缺。柬埔寨、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则禁止水稻出口。最后,从突发原因看,主要是自然灾害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及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生产成本的增加。2010年6月以来,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包括洪涝、干旱和飓风等,给全球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带来了巨大破坏。

此外,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扬不仅直接提高了粮食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粮价,也促使一些国家加快实行生物新能源计划,减少粮食供应。美国和巴西利用玉米生产清洁能源乙醇,欧盟则采用菜籽来生产生物柴油。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上的粮食供应紧张,促使粮价的全球性上涨。最近的中东政局动荡,引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成本的增加,也给国际粮食价

格上涨埋下隐患。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中国的应对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潜在性、突发性、扩散性和一时难控等特点,它们时常以危机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挑战政府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此外,持续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影响性,某国或某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容易蔓延成为整个地区或全球的大灾难。单独的国家行为体可能会对这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相应的治理能力。因此,物质层面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仅带来安全威胁的扩散,使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负面影响跨越国界,给整个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促使国际合作与共同治理成为可能。主权国家呼吁共同面对新世纪的安全威胁,从对抗走向合作共存。

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包括各主要区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以联合国和区域内大国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在国际合作层面上,首先,多国依托联合国所举行的粮食特别会议,及其下设的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等实现了合作以缓解国际粮食危机的冲击。其次,二十国集团和八国集团为有效的应对国际粮食危机以稳定国内和国际粮食市场,也进行了多次协商与合作。

与此同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需要用世界上9%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并且面临美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霸权,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中国日后将会面临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此前宣布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且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但是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告诫道:对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而言,在国内政策选择及中外交流两个层面,粮食安全将一直是个高度敏感的话题。如何使我们的研究有利于国家的政策选择,避免自信过头,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因此,如何客观认识中国目前粮食生产及储备状况,以及基于对这些客观状况的认知和分析,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并确保中国粮食安全,都值得我们关注。

粮食安全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也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在全球事务治理中逐渐上升的影响,并处于应对国内可能的粮食短缺现象的考虑,中国应承担起地区大国的责任,促进粮食领域里的共识与合作。这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而在寻求国际合作之前,中国必须加强粮食生产,力主自给自足。中国的粮食安全不能依赖国际市场的保障。在粮食价格高涨以及供应紧张的国际市场上,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证一国在国际上独立自主行事及维护国内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为保证国内粮食安全,中国政府也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决议和纲要,并就此采取了实际行动。4 结论

追溯粮食危机根源 篇3

对全球粮食危机追根溯源,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交织,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混杂。

汽车“吃”粮扩大需求

2007年,尽管澳大利亚等产粮国因旱情出现减产,但整体来看,全球粮食产量呈增长态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为20.129亿吨,2007年估计为21.085亿吨,增幅为4.7%。

但是,产量的增长抵不过需求的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本年度世界粮食期末库存将降至4.05亿吨,为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粮食需求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国家将大量粮食投入生物燃料生产。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2007年底通过的新能源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预定到2022年增至360亿加仑。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后几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3将用于乙醇生产。汽车与人争吃粮食的现象正愈演愈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齐格勒曾经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料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他认为,农业作物应该首先用来应对饥饿现象,而不是生产生物燃料,美国等国把数千万吨玉米、大豆转化成乙醇燃料对贫困人口来说绝对是场灾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呼吁,有关国家需要重新考虑生物燃料计划。

富国补贴祸害穷国

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农业的大量补贴,一直是世界农业和粮食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

目前美国政府和国会正在就新的农业法案进行讨价还价。从2002年美国通过的为期五年的农业法案来看,美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欧盟也不例外。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坚持高额农业补贴政策,与发展中国家唱起对台戏,导致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

富国的高额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冲击,恶化了他们的贸易条件,甚至使贫穷的农业国家越来越穷困。以亚洲为例,亚洲国家曾盛产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95年以来,美国农场主靠政府巨额补贴廉价出口大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走低,令亚洲豆农苦不堪言。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亚洲大豆生产逐步萎缩,一些大豆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全球大豆的生产中心也由亚洲地区转移到了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为主的美洲地区。

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曾指出,“富国对农业的补贴是发展的障碍,它削弱我们的经济,让我们的农民变得越来越穷”。他说,农业是带领非洲走出贫困的惟一途径,现在却遭受富国产品入侵的毁灭。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谈及目前的粮食危机时也承认,富国的农业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农产品价格高涨使农业出口大国美国受益匪浅。美国农业部长谢弗预计,美国2008财政年度的农业出口额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01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190亿美元。

市场投机扭曲价格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指出:“如今,全球化击败了地方主义,投机商战胜了企业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产者。我们正目睹20世纪中期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佐伯启思也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实物经济”向运用投机资本致富的“金融经济”转型。他指出,“在发达国家,‘实物经济’层面的经济活动趋于饱和,同时在急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又跟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成本竞争,‘实物经济’已经缺乏获得充分利润的机会,它们只能依靠投机性金融泡沫维持景气。”他批判道:“在房地产泡沫之后,过剩的全球化资本把目标转向资源和粮食为主的商品投机,这对经济活动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美联储为应对次贷危机连续降息,释放出大量“热钱”,由于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投机资金对大宗商品的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根据花旗银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有700亿美元新增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今年以来,涵盖26种农矿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7%,可以看出大宗商品市场具有明显的“高收益率”。

投机资金通常借助于一些题材疯狂炒作,不达极致不罢休。在美国农业部连续数月预测美国小麦库存将降至60年来新低时,小麦价格飙升,2月份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的春小麦期货合约曾经出现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的“壮观”行情;在市场传言中国春节前后雪灾造成植物油短缺的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货屡创新高;当前国际大米供应吃紧,世界最大稻米进口国菲律宾被迫赴美国市场大宗采购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货价格在4月份不断刷新纪录。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三种农作物的产值达到926亿美元。美国也是上述三种粮食作物最大的出口国,而其产值的一半被农产品期货买家持有。据从事咨询服务的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统计,去年11月份以来,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资已从250亿美元猛增至650亿美元。可以说,华尔街的投机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在投机资金将大豆等农产品价格连续炒作至历史高位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费者最终埋单,收入微薄的穷人则可能陷入忍饥挨饿的境地。

世界粮食危机 篇4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

自2003年开始, 国际粮食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有些地方的粮食价格在几年内翻番, 有些地方甚至在数月内就翻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这次粮食危机上涨的最高峰时期———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 全球的粮食价格增长了74% (大部分地区的价格在数月内就大幅增长) ;而小麦的同期价格更是上涨了130%, 翻了一倍还多。另外一些地区的价格更是涨得惊人。一系列长期和短期因素使得粮食的产量在增速缓慢下降的同时, 粮食的需求却在增强, 供需因素共同影响造成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1. 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的上升对粮食价格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主要是石油和化肥价格的上涨导致粮食生产价格上涨。在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 石油价格和玉米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石油价格上涨了1倍多, 玉米价格的涨幅与石油价格的涨幅大体相当。高涨的能源价格也增加了生产、加工、运输粮食的成本, 并且刺激生物燃料产业扩大规模。

2. 生物燃料产量

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 美国和欧盟开始了生物乙醇的生产。生物燃料产量的扩大增加了对谷物和植物油的需求, 这影响到了整个粮食体系。2005年~2008年中期, 生物燃料的产量开始急剧扩张, 仅美国的乙醇产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翻了1倍多, 而同期的粮食价格也大幅飙升。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世界粮食价格指数显示, 在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价格峰值期间, 粮食价格上涨了85%。乙醇产量和粮食价格同时提升的现象让很多人相信, 乙醇产量的扩张就是粮价上涨的原因。有学者分析表明, 生物乙醇的生产和由粮食的低库存及土地大量轮换、投机行为、出口禁止等造成的后果要为粮食价格上涨负担70%~75%的责任。

3. 国家政策

当世界粮食价格在2007年开始快速上涨时, 许多国家做出政策调整来试图限制国内粮食价格。一些传统的粮食出口国采取手段限制粮食出口, 它们选择将更多的粮食留在本地将增加国内粮食供应并降低国内价格。然而, 这也意味着其他国家消费者的供应量下降, 结果就是粮食价格上涨。

与此同时, 一些粮食进口国临时性地降低了关税并对其他政策做出调整来鼓励进口粮食。这有助于抑止这些国家的粮食食品价格的上涨, 但也增加了世界整体对于粮食进口的需求, 推高了世界市场上的粮食价格。

库存政策也对粮食价格上涨有较大影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 在2008年底, 世界谷物库存已降至40, 500万吨, 比历史最低水平的1982年还低2000万吨, 世界小麦库存将降至14, 700万吨, 而历史最低水平是在1977年。库存的减少刺激了近些年投机行为的加强, 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4. 气候

2006年~2007年极端的天气导致了一些主要谷物出口国产量的下降。澳大利亚和大部分欧洲地区的干旱严重降低了2006年和2007年的谷物产量, 在2004年~2007年间, 这些出口地区的合计谷物产量减少了7700万吨。这个数量足以对谷物价格构成强大的上涨压力。在未来, 全球变暖或者自然气候变迁导致天气更加多变, 粮食价格的波动可能有增无减。

5. 经济增长和饮食变迁

收入水平左右着粮食价格。这是因为, 对于收入水平很低的消费者而言, 当收入增加时, 他们可能会增加整体食品花费, 并且这意味着即使是对最基本的谷物需求也可能会增加。对另一部分消费者而言, 收入的上升会增加对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 为生产这些动物产品, 就需要饲养更多的畜类和禽类, 这些动物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谷物和油籽饲料。而畜禽饲料对于谷物需求的增长可能超过了人类直接食用谷物量下降的总和。因此, 收入提高的净效果可能会增加全球的谷物需求和价格。世界上一些快速发展国家的粮食需求扩张对全世界的粮食形成了上涨压力。由此, 有学者指出, 我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尽管这一因素确实在2005年~2008年间的世界粮食需求和价格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在2004/2005至2007/2008市场年度之间, 世界玉米、小麦和稻米消费总量增长了大约6%, 中国和印度对这三种谷物的全部消费量也增长了大约6%。换句话说, 中国和印度的谷物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全球整体的步调几乎一致。一定程度上, 美国乙醇产业谷物消耗量增长对世界谷物消费量的拉动作用超过了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是在油籽的情况中, 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增长是主导因素。

6. 美元价值

汇率影响着每件商品的价格。对于美国出口的货物来说, 美元贬值使得以其他国家货币计价的美国产品更加昂贵。大部分粮食品种都在国际市场上交易, 因此汇率是影响粮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5年~2008年中期, 美元对许多主要货币贬值, 这在减缓其他国家粮食价格上涨的同时, 使得以美元计价的粮食价格上涨速度更加惊人。大豆价格和汇率在2005-2009年的变化过程一致。美国的大豆价格在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期间, 上涨了186%。如同谷物和众多其他的粮食产品一样, 大豆价格在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急剧下跌, 其在2008年7月与12月之间的跌幅达到了43%。随后, 中大豆价格在2009年年初出现了反弹。欧盟是大豆和大豆制品的主要进口方之一。在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之间, 美元相对欧元下跌了22%, 在2008年最后几个月里, 美元相对欧元在升值。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其他粮食。

事实上, 汇率对粮食价格的影响远非如此。汇率会对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汇率的变化来还会对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7. 市场投机

谷物主产区不利的天气、经济高速增长、美元贬值、生物燃料产能扩张、石油价格上涨以及世界市场上对供应的种种限制政策都在2005年~2008年间助推了粮价的上涨。天气好转、世界经济危机、美元升值、生物燃料产能扩张趋缓、石油价格下跌以及政策调整也都在2008年后期促成了粮价下跌的局面。在粮价不断攀升的时期, 针对大宗粮食商品期货的投资规模迅速膨胀, 投资规模的扩张推高了粮食价格。

二、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尽管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但是人均产量依然很低。在我国融入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过程中, 粮食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与此同时,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都加深了这一威胁。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的情况下, 中国的粮食市场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 并且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当前, 我国的粮食及其深加工市场如大豆和食用油市场已经被外资企业垄断, 使得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极为严峻。

1. 国内威胁因素

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缺乏规模效应, 再加上国家对粮食补贴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导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更多的农民愿意种植经济作物, 或抛荒土地进城打工, 以此增加收入, 从而造成种植粮食的耕地减少。此外, 近几年天气的极端情况和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 使得粮食供需矛盾不断突显。

2. 国外威胁因素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许多国际资本开始对中国粮食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进行渗透, 并力图加以主导和控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我国的粮食产业链中, 还未形成种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而且我国的粮企在粮食储备管理、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和资本动作等方面,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在进一步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国际的粮食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深, 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提高我国粮企的全产业链程度,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 而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人口的增长会同时伴随着粮食需求的增长。而目前, 我国耕地、水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 极端的气候又加重了粮食增产的难度。因此,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极大挑战。目前, 我国的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已经或将面临不能完全自给的情况。然而, 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粮食种植、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等多个方面。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实行多项投入和建设。

1. 提高粮食补贴力度

我国当前的粮食补贴水平较低, 相对于不断上涨的粮食生产成本来说, 现有的粮食补贴可谓是“杯水车薪”。对于农民而言, 面临现今不断上涨的物价, 要想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现有的粮食补贴水平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由于种粮收益不高,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很多农民选择种植经济作物, 还有些地区的农村土地抛荒严重, 农民更愿意选择进城打工来增加经济收入。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增长, 从而降低了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因此, 我国应该在WTO框架协议内, 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 为我国粮食的数量安全提供保障。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应对极端气候天气的破坏。农业是弱质产业, 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近些年, 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极端不利天气和频繁的天灾, 导致粮食生产受到重大影响。要想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修建, 有利于增加粮食作物的灌溉面积及播种面积, 减少水资源匮乏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 从而为中国粮食数量安全提供更可靠保障。

3. 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 发达国家的粮食企业已经充分实现了粮食的种产加销一体化, 并且充分重视粮食的质量安全。以美国ADM公司为例, 它始终把自己视为连接农场到餐桌的关键纽带。从田间开始, ADM通过对粮食的生产、运输、加工、配送和市场销售等, 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 并扩展产品的品种, 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在此基础上, ADM还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作物的地理覆盖率, 并利用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遍及全国的发达的运输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 扩大自己在市场占有率。此外, ADM公司还运用其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和独特良好的企业文化来保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由于国外大型粮企的垄断地位, 在国际粮食供给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而粮食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一国的粮食安全。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形势仍旧不容乐观。与国外的跨国企业相比, 无论在产业链在发展还是竞争力方面, 都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的大型粮企目前还是以储备为主, 而且生产规模化水平不高, 同时缺乏相配套的粮食加工企业和自己的物流和销售体系, 无法形成种植、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性大型粮食全产业链企业。

因此, 为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们需要从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角度, 打造我国的粮食大型企业集团, 并实现企业集团的全产业链发展, 实行粮食种植、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发展。这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也是我国提高粮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求。这种全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控制粮食价格, 掌握粮食话语权。

要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首先需要资金支持。可以主要以农发行信贷资金为主, 并综合运用商业银行资金, 支持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有重点、分批次地支持粮食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 逐步实现种产加销一体化。其次, 可通过优先对各地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进行支持, 在此基础上, 促进其向前向后延伸产业链条, 从而培养符合具备全产业链条件的粮食企业。再次, 要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程度。产品的标准化有利于对产品的分级、包装和配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 为粮食的高效流通服务。最后, 要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粮食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标准和交易的规范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徐振伟.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东北亚论坛, 2012年第3期[1]徐振伟.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东北亚论坛, 2012年第3期

[2]顾国达, 方晨靓.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研究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2]顾国达, 方晨靓.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研究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

[3]郭军, 郭庭双, 聂伟.2012耕地赤字6000万公顷.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28期[3]郭军, 郭庭双, 聂伟.2012耕地赤字6000万公顷.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28期

[4]姜大刚.美国ADM公司的运作对农发行支持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启示.2012年第6期[4]姜大刚.美国ADM公司的运作对农发行支持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启示.2012年第6期

读《粮食危机》有感doc 篇5

暑假里读了《粮食危机》,震惊之余暗自为国庆幸,幸好中国还不缺粮,不用搞转基因受控于人。读了这本书,联系现实,惊震之余深深为国忧虑,为什么这么一个事关中华民族所有人(包括子孙后代)的大事,国家却悄然推出了转基因主粮的“安全认证”?并拟在5年内让转基因大米上所有中国人的餐桌?天啊!转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人类科学的重大进步,用得好,可以为人类缓解资源约束、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作巨大贡献,但同时,又具有不确定、基因突变的严重隐患,控制不好,将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如果掌握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手中,更具有种族灭绝、种族控制、作为战争武器的巨大危害。

我们将要让中国人民食用的转基因主粮真的安全吗?没有一个人敢正面作答,也没有一个人能正面作答(试问:如果他的小孩从1岁起开始吃转基因大米,吃到20岁,会出现怎么的结果?难道能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贾士荣为转基因主粮的辩护那样:“我想请教那些反对者,他如何回答几十年以后的事情?科学在现有的水平上认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科学是动态的,说不清几十年后的事情。但如果以后出现了问题,科学会解决它。”试问,被变形了的人呢,怎么办?)。袁隆平院士也不肯定,称应谨慎,至少需要两代人食用无恙才能确认。但,何以我们匆忙间“改革创新”就胆大到如此地步?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敢这样豪赌,包括美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创新吗?农业部 2010年3月15日 的自问自答是何等的苍白无力,根本无法驳倒《粮食危机》中的观点和内容,解释清楚目前已在中国推广的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等出现的种种弊端。

须知,保障粮食充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来谋划,容不得豪赌!容不得冲动!容不得功利因素占主导!容不得贾士荣般的不负责任!更何况,所谓用小白鼠作了试验的“安全”转基因主粮的专利权并不全在我手,很多在一直将我国视为潜在敌国、核打击国、一直在对我兴风作浪的美国!据网上披露,极力强推转基因的张启发、贾士荣、郭三堆等院士、研究员等,均与美国孟山都公司有染,很多专利就涉及该公司,而《粮食危机》中的孟山都公司可是利益至上、不择手段、阴险毒辣的代表(资本主义本质决定,事实也如此)。而且,转基因作物还有“终结者”、“背叛者”等危害!更何况,中国目前还不

粮价上涨≠粮食危机 篇6

小麦引领全球粮价上涨

今年6月初至9月初,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的周平均交易价格由2.12美元/蒲式耳上涨至7.4美元/蒲式耳,涨幅高达250%,创历史新高。在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下,玉米的价格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的周平均交易价格由6月份的3.6美元/蒲式耳上涨至9月初的4.6美元/蒲式耳,涨幅为28%。

小麦价格暴涨再度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担忧。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几乎每隔七年左右,全球就出现一次粮食危机——因粮食价格暴涨而引发经济乃至政治、社会动荡。但近几年来,爆发粮食危机的频率明显提高。2006年底,全球粮价突然上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麦价格上涨了80%,玉米价格上涨了90%,而大米价格则上涨了320%。2008年再度发生粮食危机,小麦价格上涨至13美元/蒲式耳以上,导致埃及、喀麦隆、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发生骚乱。海地则因食品价格上涨引发暴乱,导致总理下台。

面对2010年的小麦价格暴涨,联合国粮农组织于8月4日发布消息称,尽管小麦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但全球粮食储备充足,不会引发粮食危机。美国农业部在其9月1日发布的一系列形势报告中也指出,尽管全球的小麦产量有小幅减少,但美国的粮食产量继续增加,且世界粮食储备充足,没有必要过度担忧粮食危机问题。

减产是小麦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世界小麦主产区因出现严重灾害天气,导致小麦大量减产和出口量有所减少,这是小麦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

全球有26个小麦主产国,其中80%左右的产量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英国、伊朗、阿根廷、哈萨克斯坦等15个国家。根据美国农业部官方网站9月初公布的数据,2010~2011年度,全球的小麦总产量约为6.46亿吨,比2009~2010年度减少3456万吨,减少幅度为5.08%。在15个小麦主产国中,有六个国家小麦产量有所增加——伊朗、阿根廷、美国、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有九个国家出现减产——俄罗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中国、法国、德国、巴基斯坦、土耳其。

在小麦出口方面,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10年全球小麦出口量约为1.24亿吨,比2009年减少605万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小麦出口量有所增加,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的出口量有较大幅度减少。

俄罗斯是世界第四大小麦生产国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其2009年的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6170万吨和1500万吨。2010年,俄罗斯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小麦大幅度减产,预计产量为4500万吨,比上一年减少1670万吨,减少了27%。小麦减产使俄罗斯国内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8月5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停止小麦出口。估计俄罗斯2010年的小麦出口量仅为300万吨左右,比上一年减少1200万吨。

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也是小麦主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与俄罗斯的情况类似,由于受严重灾害天气的影响,这两个国家2010年的小麦产量和出口均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前者的小麦产量预计为1150万吨,比上一年(1700万吨)减少了550万吨,减少幅度为32%;出口量约为600万吨,比上一年(800万吨)减少200万吨。后者的小麦产量预计为1700万吨,比上一年(2090万吨)减少了390万吨,减少幅度为19%;出口量约为600万吨,比上一年(800万吨)减少200万吨。

国际资本是粮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尽管2010年全球的小麦产量预计将减少近3500万吨,但全球粮食供应仍充足,不会发生粮食危机。国际资本是此轮粮价上涨的主要推手,但面对充足的粮食供应,其炒作空间有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9月1日公布的世界谷物供需报告,2010~2011年度,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作物的总产量预计可达22.38亿吨,加上2009~2010年度的储备粮,粮食总供应量可达27.77亿吨,全球粮食消费量约为22.48 亿吨,因此,2010~2011年度全球的粮食储备量仍有约5.3亿吨,粮食储备充足率(粮食储备量与粮食消费量之比)约为23.1%,为历史较高水平。就小麦、玉米和大米而言,其2010~2011年度的储备充足率分别为27.2%、18.4%和28.9%。换言之,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不仅供应充足,而且还明显地供大于求。

在粮食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俄罗斯等少数国家的小麦减产却引发新一轮粮价上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际资本炒作无疑是粮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首先,粮价金融化。近些年来,粮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价格,而是一种金融产品的价格。通过金融“杠杆原理”,借助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便利,巨额的国际资本能够将小幅的、局部的粮价上涨放大成剧烈的、全面的涨价。2006~2007年,国际资本大打“生物燃料”牌,猛然推高了玉米价格,进而带动粮价全面上涨,这是用一种粮价带动整体粮价上涨。2010年,国际资本过度渲染俄罗斯的小麦减产,推高小麦价格。

其次,美国因素。一方面,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小麦和玉米出口国。2010年,美国的小麦出口量大概为3300万吨,约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26.6%;玉米出口量约5200万吨,约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56.9%。另一方面,美国是国际游资的大本营,如全球600万亿美元对冲基金中,约有450万亿美元在美国,且美国拥有发达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因此,粮价金融化和粮价上涨对美国最为有利。针对2010年小麦价格上涨,CWA全球市场控股公司的总裁皮特•马奎尔表示:此次小麦价格上涨让美国农民获益不少,“他们都将开上兰博基尼(豪华跑车)”。

再次,企业因素。粮价上涨会直接影响到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2006年和2008年的粮价暴涨让许多跨国食品巨头损失惨重,如泰森食品、百威英博、通用磨坊、家乐氏、卡夫等。这些企业汲取了以往的教训,学会了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大宗商品对冲策略,以规避粮价飙升带来的冲击。今年7月份,在俄罗斯旱灾造成小麦歉收以前,家乐氏(谷物食品及方便食品生产商)已经对各类大宗商品进行了90%的对冲。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百威英博也对2011年底前需要购买的大麦进行了对冲,以避免损失。

中国不必忧虑

中国的粮食安全立足于自给,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而且,同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的粮食市场还比较封闭。因此,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的影响较小。

2010年1~7月,由于受自然灾害和国内刚性需求增长的双重影响,我国玉米进口28.2万吨,同比增长56倍;小麦进口102.3万吨,同比增长1倍;大米进口20.5万吨,同比增长42.6%。2010年,中国的玉米、小麦和大米的产量预计分别为1.66亿吨、1.15亿吨和1.38亿吨,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很低。由于国际和国内的粮食供应充足,国际资本炒作的空间有限,因此,对于此轮国际粮价上涨,中国无需忧虑。

世界粮食危机 篇7

当前,国际粮价持续上涨,世界银行2008年4月发表报告显示,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而在2008年3~4月两个月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4月24日,由于供应紧张,全球最主要大米输出国泰国米价涨至每吨1000美元(100%B级白米),创历史新高。受此刺激,在24日晚间的电子交易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糙米期货成交最活跃的7月合约创下25.07美元/英担(约合493.5美元/吨)的历史新高。面对飞涨的粮食价格,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稳定本国粮价,越南、印度、柬埔寨和埃及等世界多个主要大米出口国,纷纷出台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以首先保证满足国内需求。而这些大米主要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又进一步恶化了国际粮食供给状况。一时间,全球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之中。在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持续飞涨的大背景下,国内粮价却相对平稳。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07年年末,中国小麦价格同比增长1.3%,早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6%,中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8%,晚籼稻价格同比增长9.2%,玉米价格同比增长12.7%,皆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增幅。粳稻价格甚至略微下降。

二、国内粮食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原因分析

1. 我国粮食储备相对充裕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获得丰收,且每年总产量都有所上升。在这些丰收年份我国政府重视粮食储备工作,收购了市场中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填充库存,这为当前的粮价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03—2004年度以来,我国历年的期末库存都为正数,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库存每年都略有增加。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全部储粮是5000亿斤(约2.5亿吨),约占全国全年粮食消费的一半左右,比起全世界粮食库存占年消费的比重17%要高出一倍以上。而且预计2008年全国小麦产量为10760万吨,较上年增加160万吨,增长1.5%,这也为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维持粮价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粮食自给率高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品主要依靠国内供给,自给率达95%,除大豆外各主要粮食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都较低。较低的进口依存度使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较为松散,受国际粮价传导作用的影响较小,因而在当前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国内粮价还能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据预测,2007—2008年度大米产量将为1.295亿吨,而同期消费将为1.27亿吨,几乎是1比1的关系,供需基本平衡还略有结余,因此,在近期,国内不会对国际市场中的粮食产生太大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价格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受到国际粮价的太大影响。

3. 政府宏观调控得力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的宏观调控,从2007年开始,面对国际粮价的上涨,政府便开始采取一系列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政府先后宣布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开始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通过对粮食出口关税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主要粮食产品的外流,保证国内粮食供给。

三、“粮食危机”与国内“种粮危机”

1. 价格危机

这里的价格危机应理解为由于价格的刚性不增长、农业生产资料的增长导致粮食利润空间的缩水,其结果是导致农民放弃种粮或是减少种粮热情。进入21世纪,粮食价格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江苏等8个省市率先放开粮食市场,逐步拉开了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的序幕。从2004年开始,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和购销价格的全面放开,我国进入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阶段。但在市场价格阶段,国家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农民利益,对小麦、稻谷等品种在部分省市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我国目前的粮食市场仍是供需几乎平衡的表现,市场价格的指针也就必然停留在几近刚性不增长的水平,虽然国外粮食价格风起云涌,但是粮食作为生存资料有它天然的自给特性,所以,国内的粮食市场价格并没有受到国外价格的冲击,这在股票与期货市场也有表现。前面提及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足,我国粮食总供给趋减隐性存在,究其原因,粮食的价格低迷是主要的。可以大胆地说这是由于国内不存在“粮食危机”,所以,不会主动的存在种粮的利润空间,也就没有种粮积极性可言。

2. 土地危机

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的减少就是必然,虽然单产提高了,但是粮食产量有两个刚性约束:一是土地,二是有人种。而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这两个约束同时消失,农民自愿地放弃种粮、撂荒耕地。而耕地在目前的政策中虽被置以18亿亩红线不可破的条件下,但是对其重视程度仍不明显,这表现在耕地的被占用、荒漠化、被动流失。有数据表明,土地沙化中94%属于人为破坏,6%为自然破坏。耕地面积的减少,说明耕地被另作他用,或建厂建房、或被圈地商用、或转为荒漠。总之,耕地的流转,是收益相比较权衡的选择。

3.“旁危机”

这里定义的“旁危机”指不在“粮食危机”之内,而是引起或是被其引起的危机。据统计,2008年春季,化肥、地膜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上涨。其中,美国二铵、尿素、碳铵、地膜等价格的上涨幅度均超过10%。与此同时,各类农作物子种销售价格也都高于去年同期销售价格,玉米子种由2006年的3.80元/公斤上涨到今年的4.50元/公斤,上涨幅度为18.4%,中籼稻优良品种平均售价由去年的28元/公斤上涨到今年的31元/公斤,上涨幅度为10.7%。而如前所述,2007年年末,中国小麦价格同比增长1.3%,早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6%,中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8%,晚籼稻价格同比增长9.2%,玉米价格同比增长12.7%。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迅猛冲击下,粮食价格利润空间被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吞噬,这种生产资料涨幅高于粮食价格涨幅的情况会使农民收益减少,进而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四、针对“种粮危机”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

1. 继续加大粮食补贴政策

尽管粮价上涨,但与打工收入相比,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依然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补贴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提高最低保护价格和为农民种粮提供价格上的保护,使农民在市场粮价上涨时能根据市场粮价出售粮食而获得收入上的增长,在市场粮食价格下跌时能够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减小遭受的损失。同时,此政策还应针对农业生产资料,通过对农民进行补贴或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补贴来实现。对农民进行补贴可以直接抵消农民购入的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从农民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农民收入在粮食价格没有太大涨幅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大的下滑。而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进行补贴是通过弥补由于原料、运输等因素价格上涨而引起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从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价格相对较低的生产资料。

2. 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旁危机”在“内危机”中占很大比重,对F“旁危机”的解决,建议政府采用对生产资料进行最高价格限制,以期限制生产资料的过快增长,保证粮食种植的利润空间。也可以通过减税等方式扶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防止因成本拉动导致的粮价上涨。或者直接采取对生产资料生产者进行补贴,来弥补由于原料、运输等因素而引起的生产资料成本上升。

3. 农业保险制度亟待建立

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暴露出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农业保险的缺乏,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的雪灾也体现出了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由于农业保险缺乏,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这就加大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顾虑,很多农民处于对自然灾害的担忧而放弃农业生产,这对于我国农业整体和当前粮食生产都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如果由农民自己承担农业保险的费用则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加快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政府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保险费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永福.中国粮食供求与预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张锦华等.生物质能源发展会带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吗[J].中国农村经济,2008,(4):98-101.

[3]李继峰.国际粮价最新态势及2008年走势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8,(7):67-69.

恩道尔解析粮食危机 篇8

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其力作《粮食危机》中阐述的就是粮食问题。

然而, 到了近代, 粮食不仅是哄饱肚皮的必需品, 更成了一些人用来主宰世界的手段。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所谓“精英人士”携带雄厚的资本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世界各个角落出没, 宣扬“美国世纪”的来临。洛克菲勒家族打着增加粮食产量、控制世界人口增长的旗子, 大力推广“转基因作物”, 希望控制世界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从而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孟山都、先正达、杜邦、陶氏四大生物科技公司, 以科学的名义, 开展转基因工程研究, 获得大批专利, 控制某些重点粮食品种和重要畜禽产品。然后, 寻找各种机会, 如大面积农业灾害、战争、债务危机等, 借助某些国际组织的庇护, 以援助为名, 强迫别国农民采用由他们控制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子, 再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 强迫征收种子的专利使用费。

这些被他们称之为跨国“商业化农业”。为达到目的, 他们不惜采取恶劣的手段:开动宣传机器, 把人类流行了几千年的耕种习惯和耕作方式, 污蔑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隐瞒转基因种子严重的不良后果, 大规模推广未经严格检验的转基因作物;发明不育种子, 让农民播种的农作物“断子绝孙”, 从而不得不年复一年地向他们“买种”耕作。

恩道尔在《粮食危机》中旁征博引, 向我们描述了这场变态的“人种改良”运动, 揭露了“绿色和平”背后的阴谋诡计。

国际资本已经把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农耕地、粮库纳入他们的视野。由于我国土地所有制与政策的原因, 国际资本很难进入粮食生产领域, 国家对粮食流通又有严格的控制, 因此, 国际资本很难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与流通领域施展手脚。于是, 他们转而进入我国的粮食加工领域。

目前, 我国最大的93家大豆压榨炼油厂中, 60%都已被外资控制。2007年以来, 国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就是食品油。

大白于天下的事实让人毛骨悚然, 作者通过这种很有冲击力的一个个小故事, 提醒我们以粮食为本, 认清一小撮利益集团的邪恶行径, 他们不会做“毫不利己、乐善好施”的事情。

美国生物能源战略与粮食危机 篇9

关键词:美国,石油价格,生物能源战略,粮食危机

2006年以来, 国际石油价格一路大幅飙升, 从每桶的50美元上涨至最高的147美元, 近期, 国际石油价格虽然大幅回落, 但仍然在高位震荡运行。为了缓解高油价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 美国将大量玉米用于制造以乙醇为主的生物能源, 粮食的短缺引起了人们的极度恐慌, 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粮食危机。

一、石油价格上涨是美国采取生物能源战略的主要原因

自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石油价格迅速上涨, 世界各国遭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 并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危险。西班牙《起义报》将“现代经济史上第一次同时发生的互相影响、相互关联的三重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 放在一起观察, 得出“世界面临一场空前的经济地震”的结论。眼前这三重危机是一场指向性很强的“世界经济地震”, 和自然地震中没有牢固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率先倒塌一样, 在这场“世界经济地震”中最先坍塌、损失最为严重的也是经济基础最脆弱的国家。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迅速上涨, 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 而美国的石油巨头和国际粮商, 趁机通过期货市场牟取暴利。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曼指出, 全世界都在努力地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 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利用其核心货币提供国的地位, 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次级贷款抵押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美国通过注入大量流动资金挽救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 并不顾通货膨胀压力连续减息。美元汇率持续疲软, 以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因此掀起投机风潮, 将油价炒到天上。

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推高了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 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 为了遏制石油价格快速上涨, 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 美国加紧实施生物能源战略, 将国内1/3的玉米产地改为生物能源基地, 把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 并限制农作物出口, 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美国的乙醇产量迅速增加。2007年, 美国的乙醇产量为50亿加仑, 比2006年增加了50%。2009年, 美国的乙醇产量将达到110亿加仑。2022年, 美国的乙醇产量将达到360亿加仑。生物能源产量的增加使作为生产原料的玉米及其它谷物需求日益紧张, 联袂带动其他农作物价格的上涨, 最终促使全球粮食价格在2008年出现暴涨行情。

二、生物能源战略带给美国诸多利益

美国政府宣称, 推出生物能源战略是为了通过生产乙醇实现能源独立, 降低美国对石油的依赖, 减少石油生产国的制约, 增强美国的能源安全。但实际上, 生物能源战略对于增强美国能源安全的作用非常有限。美国国内目前利用农作物提炼的乙醇仅能满足3%的汽油需要, 即使把美国生产的全部粮食都用来制造乙醇, 所提供的燃料也仅能满足18%的汽油需求。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 加满一辆25加仑油箱的SUV使用的乙醇燃料所消耗的粮食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的粮食。此外, 生产玉米需要大量的化肥和机械化设备, 如果扣除能源投入, 玉米生产的乙醇所能替代的汽油更加微不足道。尽管生产乙醇出现了一定的亏损, 且始终无法满足美国能源自给的目标, 但美国政府仍全力以赴扩大乙醇的生产规模, 这是因为生物能源战略对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美国在世界粮食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 出口约占世界的40%, 其中, 小麦出口约占世界市场的30%, 大豆出口约占世界市场的40%, 玉米出口约占世界市场的70%。随着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推广, 以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美国在21世纪大力推广和加速发展生物能源, 这与冷战后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发展变化、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密切相关。布什政府将大量的粮食用于制造生物能源, 主动创造全球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 不仅可以化解美国粮食生产过剩的矛盾, 提高粮食的战略地位;而且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巩固和提升美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在中国迅速崛起后,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效果已大打折扣, 美国试图通过生物能源战略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是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生物能源对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较小, 但对中国仍需进口大量粮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生物能源导致的粮食价格高对中国的通胀压力较大。中国目前仍属高耗能经济, 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

此外, 生物能源战略为美国带来了许多直接的利益。首先, 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了农业收入的大幅增长。2007年, 美国农作物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335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近10%。这是自1980年以来美国农作物收入的最大涨幅。其中, 收入增长的2/3来自玉米, 收入增长的1/3来自小麦和大豆。其次,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推动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迅猛增长。美国农业部预测, 2008年美国农产品出口将达到创纪录的1010亿美元, 较2006年和2007年分别增长了47%和23%。农产品价格的暴涨促使一些粮食出口国阿根廷、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相继限制本国粮食出口, 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世界各国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最后, 农产品价格上涨减少了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2007年, 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仅为24亿美元, 比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110亿美元和60亿美元。

综上所述, 美国以增强能源安全的名义所实施的生物能源战略, 其意图是借全球粮食供求矛盾持续加大之势, 通过政府的筹划和引导, 主动创造出对粮食的有效需求, 拉升粮食价格,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美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扩张其世界霸权。对于美国这一新形式的“粮食武器”,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美国生物能源战略导致全球粮食危机

2002年, 美国用于制造生物能源的粮食占美国粮食总产量的11%, 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8%。生物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粮食供应格局, 引起粮食价格的普遍上涨。《世界经济展望》的一期报告称:“虽然生物燃料只占全球液态燃料供应的1.5%, 但它却占了2006年和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消费增长量的近一半, 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将大量玉米生产乙醇。”美国通过玉米提炼出的乙醇能为其节省1%的汽油消耗量, 却使全球粮价上涨了近四成。自2002年以来, 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产量增加了4倍, 所用的玉米占总产量的近20%。生产乙醇不仅使食用玉米减少, 还导致农民陆续改种玉米, 从而减少了小麦和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 相应地推高了其它粮食价格的上涨, 并连锁导致肉、蛋、奶等食品价格的上涨。

据英国《卫报》获得的世界银行的一份秘密报告称, “2002年至2008年2月, 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了140%, 促成这一涨幅的因素中, 化肥和农药价格的上涨仅占粮价上涨幅度的15%, 而生物燃料则占粮价涨幅的75%, 远远高出早先的估计。”“如果不增加生物能源比例, 全球玉米和小麦的库存量将不会明显下降, 其他因素只能温和地推动粮价上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能源生产国, 美国在2007年消耗了1.38亿吨玉米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 这些粮食完全可以满足4.43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美国的《新能源法案》, 如果2022年美国所需的360亿加仑乙醇全部用玉米来生产的话, 大约需要4.32亿吨玉米, 而这些玉米足够13.9亿人吃一年。为了大量生产乙醇, 美国已经开始限制玉米的出口, 这使得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扬的趋势, 虽然近期国际市场上玉米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但受美国生物能源政策的影响, 未来几年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仍然会在高位运行。

生物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能源需求, 但生物能源需求的爆炸性增长, 使得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美国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的直接后果是挤占粮食资源, 并加剧了全球许多地区的贫困和饥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家齐格勒曾警告说, 美国将粮食转化为生物能源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 这种做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 粮食价格高涨使许多贫困国家不堪重负。他呼吁国际社会将生物能源的大规模生产暂缓5年, 以防止这种做法对贫困人口构成灾难。齐格勒指出, 美国的做法虽然有合理的环保动机, 但把数千万吨玉米、小麦和大豆转化成生物能源对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绝对是场重大的灾难, 我们对此必须予以高度的警惕。印度国大党委员会主席马尼斯·蒂瓦里气愤地说:“全球粮食危机主要是因为美国将大片粮食生产用地改作生物能源生产用地, 农田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和粮食价格上扬。这是全球粮食日趋紧张, 粮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表示, 由生物能源导致的粮食价格上涨将严重削弱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并威胁8亿多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如果粮食价格继续上涨, 那么即使石油价格持续下降, 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仍将无法满足国民的基本生存需求。有人已经辛辣地指出, 美国的乙醇战略是在用汽车和大炮同非洲饥饿人群争夺活命的口粮。为了抗议粮食价格上涨, 肯尼亚、埃及、喀麦隆等国陆续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海地已经数次发生社会暴乱, 并导致政府总理亚历克西下台。

四、对策

全球低粮价时代已经结束, 世界将进入高粮价时代, 未来几年全球粮食形势将极为严峻。化解美国生物能源战略对全球粮价的冲击, 有效控制粮食价格, 首先, 世界各国要加大农业的扶持力度, 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 优先提高粮食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其次,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应降低乙醇产量, 减少通过粮食提炼生物能源, 鼓励贫困发展中国家的种粮积极性, 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力, 并加大对贫困国家无偿的粮食援助;最后, 世界各国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世界粮食贸易环境, 完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和流通体系, 制订规则限制恶意炒作和投机活动, 建立粮食系统的咨询机构, 监督世界范围内粮食的生产供求信息, 稳定粮食市场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伊格纳西奥.拉莫内特.三重危机[N].西班牙起义报, 2008-07-12.载参考消息2008-07-14.

[2]王兆先.美国生物能源政策导致全球粮荒[N].中国证券报, 2008-04-25.

[3]马欣原.美国生物能源“粮食武器”的应用[N].第一财经日报, 2008-04-24

[4]马丁·沃尔夫.我们如何应对全球粮食危机?[N].英国.金融时报, 2008-05-06.

中国粮食物种危机:外国种业在垄断 篇10

此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的国家战略地位,提出将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等一系列具体扶持措施。

在种业国际化背景下,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可能,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危机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并危及中国粮食安全。

如何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然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

外资先锋扩张中国

大名鼎鼎的美国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先锋公司”),曾两次进入中国。

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但那次先锋公司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是本世纪初。

据相关政策规定,合资公司的粮食品种不能直接从国外引进,先锋公司便采取通过国内的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育种,然后再交给登海先锋和敦煌先锋销售的方式。敦煌先锋负责东北、内蒙古等地春玉米带,而登海先锋负责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带。

到2010年,该公司玉米品种“先玉335”在中国的种植面积约有3000多万亩,加上相关品种,总面积估计大概接近6000万亩,约占我国玉米总面积的13%。

短短数年,先锋公司俨然已成为中国种业市场的“大鳄”。“先玉335”去年的纯利近6亿元,加上各种套牌,它在中国玉米种子市场上的纯利可能就达到整个市场的40%~60%。就是用百分之十几的种植面积,换取了近60%的利润,非常可怕。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绍明对此非常震惊与担忧。

“先锋”抢滩中国种业市场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末,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及合资种子企业已超过70家。与此同时,国内种子市场价值也发展至5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种业市场。

对很多合资公司来说,“虽然是合作育种,但核心技术它不会教你。名义上是合资,其实它就是跟你分利润,其他的育种、销售你都管不了。”美国玉米育种专家、中国玉米改良中心顾问张铭堂的话触目惊心。

据业内人士介绍,先锋公司下一步可能与辽宁东亚种业、川农高科种业合作,消除其在东北、西南地区的竞争对手,完成在我国玉米种业科研、生产和市场营销布局。

据了解,继“先玉335”后,先锋公司还将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单产量更高的品种,将在恰当时机大面积推向市场,预计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据北京市北郎中花卉公司董事长闻宝祥介绍,2000年我国颁布了《种子法》后,首先对外开放蔬菜、花卉种子市场。跨国种业公司最早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为突破口,进军中国种子市场。

“法国的公司很早就介入中国甜菜种子市场,现在市面上都是洋种,本土现在基本上连甜菜育种都不搞了;还有向日葵,也被国外种子完全垄断,”据业内人士说。

中国种子基因成美国专利

这些外资“大鳄”迅速进行全球扩张的“绝招”是什么呢?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万建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某跨国公司在上海一个废弃的厂房旁发现一种生命力很顽强的野生大豆,他们特意去采了,并从中提取了一类抗病毒基因,通过分子标记手段在美国申请了100多项专利。于是,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开始在跨国公司手里发扬光大,以此陆续控制了巴西、阿根廷等全球大豆的种子市场。

之后,中国农民种植本国大豆,便侵犯了美国的专利权。

“因为在国际种子市场的游戏规则中,种子资源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只有基因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对于这个游戏规则,我们还没有话语权。”万建民说。

就这样,中国祖辈们数千年来选育的几千万份种子资源,成为了别人刀俎下的鱼肉。“你不给他们,他们说你保守、是计划经济;你给他们,他们从中提取基因申请专利,成为他们的专利产品。”

或许,这就是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早在一个世纪前,跨国公司就已开始了类似的“全球扩张”步伐。

1908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完成了第一次收购计划——收购伊利诺伊州的商用酸公司,由此展开了全球扩张。很快孟山成为美国玉米市场中的龙头老大。随后孟山都又斥巨资,在中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做下了国际种子贸易业务布局。

1999年5月,孟山都与卡吉尔公司联合共同投资1.5亿美元建立生物农产品开发公司。当年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称:“孟山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全球种子产业。”

有了这样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和拜耳等外资企业与我国科研单位进行的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合作,令不少国内业界人士认为是“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而“心急如焚”。

中国急需“种业航母”

为加快国内种业发展,国务院在今年4月18日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这个‘意见’希望把商业化育种能力,逐步地向企业转移,因为我们的研发能力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万建民认为,但像中国种业集团、隆平高科、登海种业、敦煌种业等等国内企业,他们有没有能力迅速地占领商业化育种市场,目前还很难说。

李绍明指出,转基因育种中,现在国内企业还不具备基因的克隆和构建这方面的能力;而将人工制造或克隆的基因导入到育种材料中,现在国内只有7~8家公司具备这种能力。

万建民不无忧虑地表示:“现在如果科研院所让出这块阵地,希望国内这些公司去占领,而他们现在不具备这个能力、承担不了,那就是给孟山都、先锋留下了一个真空,让孟山都们给占领了。”

因此,万建民建议,国家应尽快引导、扶植、培育3~5家具有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民族龙头企业,把国内的种子资源控制起来,保持国家对种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同时,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种业竞争。

“成立一个公司还不行,要有两到三个,这样才有相互竞争,并将现有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转移、整合。”万建民说。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要命的是“中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1%还不到,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

在研发投入上,跨国公司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05.02亿美元,而研发投入高达12.05亿美元,先锋公司研发投入也高达16.51亿美元,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投入都多。

万建民介绍说,“过去,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一直不足,只占农业产业GDP的0.6%~0.7%,甚至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现在国务院批准了农业转基因的一个重大立项,15年中央财政投入是120亿,就这点钱大家还嚷嚷‘多了多了’,多么可笑。”

“还有,我们的企业都很小,不可能拿出更多钱来搞研发,而且它的投入都要10年、20年后见效。整体的研发投入少、周期长,让我们去跟孟山都、杜邦先锋去竞争,你说我们有没有可能?”万建民直言道。

对此,张铭堂也颇有同感。他建议,“国家应选几家有希望的、年轻、有潜力的公司,帮助他们很快地建立起高科技的科研体系,做大做强,成为中国领军的企业,这样才能和孟山都这样大的公司抗衡。”

上一篇:汕头市金平区下一篇:低碳环保的幼儿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