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篇

2024-04-30

日语语篇(精选三篇)

日语语篇 篇1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 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 也可以是独白, 它包括书面语, 也包括口语。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分析句际、段际关系, 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 再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练习, 这就是语篇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 从篇章的整体出发, 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 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 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 把握文本的主题, 同时把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 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 然后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在阅读教学中, 对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

1、篇章层次

首先, 教师应放眼于整个文章结构。例如: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其中包括:作者怎样开篇、怎样结束, 表达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题段落所处的位置, 各段落的大意以及相互之间的语篇关系和作者的意图、情感及写作技巧等, 并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介绍。

2、句子层次

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例如, 在某一段中, 哪一句是表达段落大意的主题句, 它与其它句子之间的关系怎样。各个句子是如何相互衔接构成段落以, 以及其本身如何组织。

3、词汇层次

指段落中一些重点词、关键短语以及某些语言点的分析和讲解。在讲解中, 应侧重于这些词汇、短语及语言点在具体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并指出其情感和文化特点, 以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整个语篇, 从而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二、运用语篇分析理论, 指导日语阅读教学

广大日语教师应依据日语专业教学情况, 将语篇分析理论与日语阅读课教学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 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 由整体到局部, 逐层剖析, 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以下步骤开展:

1、加强背景知识学习, 扩大知识面

学习一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全面理解语篇内容。通过分析对比中日文化的差异及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了解异文化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对语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例如:在《日语泛读第一册》第十七课《テレビの功罪》中有这样一段话:“中には、ラジオを聞き、テレビをみながら、宿題をするというまるで圣徳太子のような子供さえいるという”。 (大意是:据说现在还有像圣德太子那样, 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看电视、还能一边做作业的孩子。)

圣德太子出生于574年, 是我们常说的“古人”, 有人便会疑问, 为何“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看电视、还能一边做作业”就是“像圣德太子那样”, 难道圣德太子也会“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看电视、还能一边做作业?”实际上, 圣德太子 (574年-623年) , 原名马户, 日本用明天皇之子, 593年册封为皇太子, 摄政。相传其幼年时期, 便能耳听八方, 别名“丰聪耳” (与“千里耳”意思相似) , 经常一边耳听他处, 一边学习。因此日本人就把“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看电视、还能一边做作业”这种一心两用的现象叫做“像圣德太子那样”。因此说, 假若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 虽然翻译通顺, 但是会让人一头雾水。

除了在课堂上加以文化背景的分析, 在平日也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方面的书籍资料, 开阔眼界, 扩展知识, 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2、分析语篇结构, 指导文章阅读

教学中, 日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语篇体式, 进行分析。这里指的主要是文章的表达方式, 有叙述性、描写性、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等文字篇章的类别, 各类语篇有其一定的独特性, 表现在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上。

例如:说明文是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进行客观地描述, 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外形、构成、功能等进行介绍和解说。说明文常用的几种写作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析因果、分类别、作对比等。阅读说明文时一定要把握短文的中心, 把握作者是从何种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说明的, 同时还要注重事实和数据。

我们以《日语泛读第一册》第二课《東京の悩み》为例, 进行分析。《東京の悩み》是一篇“总分”结构、运用了“举例子”方式的说明文。文章结构如下:

总之, 根据这一点, 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 把握其一定的可循性规律, 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触类旁通, 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 抓住中心句, 然后把逐层归纳总结, 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了解文章的全貌, 获得了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

3、课堂上适当分析词汇、语法

日语专业的阅读课一般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 相对同年级的英语专业相比, 其语法量、词汇量较少。由于日语词汇中, 很多词汇具有较多含义, 因此, 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重以使用为主要目的, 并引导学生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及与其他词的搭配。

例如:在《日语泛读第一册》第十七课《テレビの功罪》中有这样一段话:“ここ十年来、テレビの普及率は高まる一方で、現在では2300万台という数に達したという。”其中, “一方”这个词在日语中有“方面、方向;一方面…一方面…;一直、一个劲…”等三个主要用意, 那么在授课时, 教师应当对于“一方”进行适当语法使用的分析, 并对其近义词做适当解释。

三、结语

以上几个步骤基本上贯穿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学习者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的差异, 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应因人而异, 但总的模式是一致的, 即把握整体, 充分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只要运用得当, 长期坚持, 将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以及综合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翻译学中的语境与语篇分析[J].语言与翻译, 2005, (1) .

[2]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 1999, (9) .

日语语篇 篇2

关键词:语篇分析教学法;日语阅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引言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只重视语言形式和结构,忽视语言功能的偏向,不仅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还要逐步培养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写作能力一起,是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课堂教学不应注重句子分析,还要注重语篇分析能力培养,语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

然而,现阶段大多数日语阅读课堂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语法翻译法,教师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把阅读的过程变成翻译及语言点的学习,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词汇的讲解及句子成分剖析,但讲解仅限于句子层面,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仍然有限。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主动性。而语篇分析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句子支配模式的观察语言的角度,其所揭示的有关语篇的特点和规律对语言教学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日语语篇分析理论与日语阅读教学

(一)日语语篇分析理论

语言单位自上而下分为五级,即:词素、词、词组、句子、语篇。从结构形态而言,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整合体,是最大的语言分析单位。从语用角度而言,语篇是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形态,是反映说话人交际意图及语境意义的语言单位。从认知与语义的角度而言,语篇是由若干连续句子组成的最完整的语义单位,是承载一定信息并反映发话人认知方式的语义单位和交际单位。

根据语体特征不同,语篇可分为书面语篇、口头语篇及其他语篇三大类,其中书面语篇包括书信、通知、报刊报道、学术论文、随笔、文学作品等;口头语篇包括广播通知、广告、会议发言、日常会话等;其他语篇指书面、口头语篇之外的种类,包括台词、剧本、讲演等。语篇可长可短,不能以其长度作为衡量标准。

语篇与非语篇的最大区别是语篇特征。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大方面,主要有四个:①衔接性:通过深层的语义手段和表层的语法手段使句子组成语篇;②连贯性:句与句之间纯粹的语义关联特性;③语境相关性:语篇的具体语境;④信息性:语篇传递的信息。

句子与句子之所以能连接为语篇,在于彼此之间存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联结手段。有形的联结手段主要指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关联词语和语法手段使彼此连为一体,即衔接。衔接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语篇的表层结构,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语篇的衔接手段主要有指称与照应、替代与省略及语法和词汇衔接等。

语篇内还有一种无形的联结手段,即连贯。与衔接不同,连贯的特点是句际间不出现接续词、指示代词、指示性副词、替代等有形的联结成分。其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语义层次,是语篇的深层结构,属于语篇的无形网络。连贯手段中也常常用到词汇手段,但此时的词汇手段所采用的是其逻辑语义与关系语义,而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词汇意义。

语篇是承载一定信息的语义单位。语篇中的信息组织主要包括新信息与旧信息、信息領域、信息表述策略等内容。

视点是日语语篇保持连贯性的重要手段,视点即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立场或着眼点。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往往视点各异,看法不一。这些不同的视点和看法通过语言表述时,便有不太的表达方式。需要遵循三原则,即主人公中心视点原则、情感主体须与视点一致原则、视点一贯性原则。

引用与引述是日语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引用即发话者或作者将他人或自己的话语、思维内容、情感、判断、知觉等作为表达素材而使用的表达方式。引述指发话者引用他人或自己的话语,并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或语篇策略对其作相关处理后予以发现,或对原语篇进行深度加工后简要表述其内容要点。引用和引述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

语篇分析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与热点领域。由于它弥补了传统语言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所以它在语言研究、语言教学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日语教学多注重单词与句子层面的分析而忽略了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无论我们将一个词的词义、用法研究得多么透彻,多么具体,无论我们将一个句子的内部构造研究得多么详细,多么深入,亦无法保证学生能听懂、读懂、译好文章。因为词、句仅是树木,而文章、段落(即语篇)才是森林。关注语篇乃是关注他人话语或文章的整体语义。

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日语阅读教学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日语语篇分析中的衔接、连贯、信息性、视点等理论对日语阅读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视点一致性也是日语语篇遵从的原则,在理解长难句时,让学生找出语篇的视点则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另外,弄清不同语体的语篇特征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如科普文句法严密,句式完整,复句长句较多,尤其常用长定语句和被动句,了解这些预备知识后,学生做阅读题将会事半功倍。

语篇分析教学法从文章的宏观结构出发,让学生对文章整体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更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它包括对文章体裁的分析、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文章主题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能把握语篇的主旨大意、中心思想、段落间的联系和文章的细节理解。

三、日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对策及效果

(一)现状

针对日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学生调查人数为2个班共60人,学习层次为日语专业大二上学期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有70.1%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满意,有51.5%的学生存在阅读障碍,其中有91%的人认为最多的障碍是自己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不丰富。同时对语篇的理解及把握方面不尽如人意:仅有17.9%的同学能找出段落的主题句,25.4%的同学能说出文章主旨,14.9%的同学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阅读技巧及语篇策略,半数以上(50.7%)同学不清楚有什么阅读技巧,做题全凭感觉,仅28.4%的同学能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endprint

同时还对授课教师进行了课堂观摩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日语阅读课堂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课堂教学很少涉及语篇理论及语篇策略。

(二)对策及效果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将语篇分析教学法引入了日语阅读教学课堂,采取了一些对策,具体如下:

(1)举办了有关语篇分析知识的讲座,使学生对语篇分析有了整体印象。同时还介绍了不同文体的语篇特征、内容结构及常见的衔接手段等。

(2)选取不同题材的代表性文章,在课堂上讲解,重点围绕语篇中心思想、情节发展路线、段落推进层次及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对文章的影响,同时注重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3)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下在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训练,并就该篇章的结构做详细分析。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实践,日语阅读课堂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再次问卷调查后,有9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有90.2%的同学能分清常见体裁的语篇结构,有85%的同学认为在阅读策略及技巧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四、结语

传统的日语阅读课堂教学多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只注重句子结构,忽视篇章分析,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學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将语篇分析教学法导入日语阅读课堂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和阅读策略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从对学生实施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语篇分析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重句子轻语篇的倾向,学生的语篇把握能力得到提高,阅读策略及自主阅读也得到了提升。语篇分析教学法对日语阅读教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大峰.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吴宏.语篇分析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3]张爱.语篇结构分析在日语阅读中的作用[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

[4]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二五科研规划(2014-2015年度)课题“语篇分析视域下日语阅读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证研究(项目号:LNGJ15083)”的成果。

日语语篇 篇3

目前国内日语精读课的教学一直偏重于词句的精讲细练, 较少注重语篇能力的培养, 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的单词和语法点, 却无法理解语篇整体的结构和主旨。语篇分析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 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 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 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从而把握篇章的主题思想 (郭丽华, 2001) 。因此, 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日语教学, 指导学生从语篇的整体出发, 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在重视语言深层次的理解中, 调动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语言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拟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述位, 衔接和连贯, 名词谓语句的修辞效果等知识, 从语篇整体着手, 结合传统教学法, 以《日语》第五册第六课《沉默的世界》为例, 着重从微观和宏观语篇结构两方面来探讨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精读教学的一般方法。

二.本文相关理论介绍

2.1主位 (theme) -述位 (rheme) 的定义

主位指的是已知信息或从上下文语境中可以得知的信息, 是说话人或作者用作“出发点”的成分, 而述位则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新信息, 是对这个出发点的陈述。信息结构是指篇章里的句子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排列方式。语篇中的句子是按照主位、述位呈线性排列的。Danes (1974) 指出主位推进模式一般有三种:单纯主位展开型, 共同主位展开型和派生主位展开型。

2.2衔接和连贯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它指存在于语篇内部的各种语义关系当对语篇中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成分的解释时, 便出现了衔接 (Halliday&Hasan, 1976∶4) 。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连贯指语篇中的语义关联, 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 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 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的生产和理解就是运用世界知识、语境及衔接手段等对语篇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行为。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对阅读和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名词化表达的修辞效果

名词化表达是指通过概念化把事件的时态和过程的动作者背景化, 使过程转化为一种状态固定下来, 并以此来凸显说话者的发话态度。事件一经概念化, 客观化, 就可能带上说话者的主观评价。说话者可以通过使用这种名词化表达来实现信息的概括, 并尽可能多地把信息传达给听话者。

三.《沉默的世界》的分析步骤 (原文参考《日语》第五册第六课)

语篇分析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从语篇整体出发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 对文章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 来看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精读教学的一般方法。

3.1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

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来谈自己的认识, 比如身边遇到的日本人会以怎样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公共场合会不会大声聊天, 打电话等, 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民族的特性, 并结合课文作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3.2针对课文主旨大意进行提问。

在让学生快速浏览过课文后, 对本文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章, 在理解文章主旨方面哪些是重要和不怎么重要的句子, 以及怎样识别这些句子等, 以问答的方式组织教学, 让学生对语篇形成一个整体认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主旨, 理解作者意图的阅读能力。

3.3分析文章结构

日本人写文章, 一般习惯以具体实例推出结论, 因此结论大都位于语篇结束部分。《沉默的世界》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日本式思维, 属于表达作者“主张”的议论文。全文由11个段落组成, 既可以看成由“现象”导出“结论”的两分式结构, 也可以看作以“摆出现象-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的方式展开。具体来看, 第一到第五自然段指出“日本人在电车或电梯等公共场所经常保持沉默”这一现象, 接下来的第6, 7, 8, 9自然段通过与美国作比较进一步例证了“日本人习惯保持沉默”这一特性, 最后两自然段从社会文化等角度探讨了“日本人保持沉默”的原因。

3.4分析段落连接手段

3.3分析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下面我们来看各个段落之间是以怎样的手法联结起来的。全文共由11个自然段组成, 段与段之间的连接如下表:

3.5分析重要段落, 弄清段落主题句和结构

这里以课文第十自然段为例, 具体来看如何进行段落分析。

(1) 「日本文化が沈黙によって支配されているのは、一体なぜか。 (2) ―これは歴史的にも社会的にも、きわめて興味ある問題である。 (3) 柳田国男先生がその著作の中で繰り返して指摘されたように、日本の民衆生活の中で、お喋りというものがマイナスの価値を持ち、ただ黙々と働くことが美徳とされてきたこと、そして、更に、そんな訳で「物言う術」を身につける機会を日本人の多くが持たなかったことも、その一因だろう。 (4) 又、いちいち、あれをこうしろとか、こっちをどうしろとか、言葉を使わなくても以心伝心式の方法でどうにか社会を維持してきたという実績が、沈黙への自信を深めている、と見ることもできる。 (5) それに、日本文化の中では、べらべらお喋りをするということは、処世術的にいって、おおむね損なことだ。 (6) 出世しようと思ったら、ひたすら沈黙を守っているにこしたことはないのである。」

这是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段落, 在这一段里作者解释了日本民族习惯保持沉默的原因;此外, 连接手法也很清晰, 下面主要从主题句的确定, 主位推进模式和名词化修辞效果三方面来解析这一段落。

分析1:确定主题句。主题是语篇存在的目的, 是段落发展的方向, 弄清各段落主题句, 才能更好地抓住语篇的中心思想。主题句概括性很强, 常位于段首, 段末或短中;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段落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来判断该段的主题词。在这一段落里主题句出现在段首——— (1) (2) 句;主题词是“沉默”, 与此意义相近的词语共出现5次 (上面斜下划线标记处) 。

分析2:我们来看这段的主位推进模式。这一段落一共由六句话组成, (1) (2) 句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日本文化由沉默支配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来保持和前面作者列举出来的现象保持意义上的连贯性, 是这一段落的总的主位。接下来的 (3) (4) (5) 句分别从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阐释原因。“这是原因之一, 再, 而且” (下划线标记处) 等词很清晰地表明这三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由此可以看出: (3) (4) (5) 句的主位都是从 (1) (2) 句的述位中派生出来的, 主位推进模式属派生型。 (1) (2) 句的述位首次引入, 是新信息, 接着又作为已知信息成为后面三句话的主位, 又各自引出新信息。最后, 第 (5) 句的述位又派生出第 (6) 句的主位。图示如下:

分析3:名词谓语句的修辞效果。本段六个句子全都是名词谓语句, 句子一旦转化为名词句, 原句中的时态和过程的动作者就消失了, 过程转化为状态, 行为变成客观存在, 人们注意的焦点转移到行为的受事人—日本民众;并使作者的观点带上客观, 普遍色彩。在这里, 作者用名词化表达把动作的发出者背景化, 以此来说明保持沉默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来捕捉的。

3.6讲解重难点

在理解了语篇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传统的教学法, 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单词和句子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到精读教学中来, 不仅能够教会学生词句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整个语篇的结构和意图, 从而在语篇层面上提高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语篇分析理论在日本国内广泛运用于教学和教材编写, 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实例也很多, 而在国内的日语教学中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广大日语师生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 把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 积极借鉴英语等学科的先进教学方法, 共同致力于我国的日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泉子Kメイナード1997『談話分析の可能性』[M]くろしお出版社

[2]久野暲1978『談話の文法』[M]大修館書店

[3]黄国文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黄朝俊2004《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5]刘绪华1999《语篇分析理论和逆向型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

[6]李宪一1998《篇章语言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7]郭丽华2001《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J]松辽学刊

[8]郭晓玲2001《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日语语篇】相关文章:

善导妙引,打开语篇教学的新篇章——谈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的问题设计09-11

上一篇:审计评价模型下一篇:英语电子邮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