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师工作室

2024-05-23

专业+名师工作室(精选十篇)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1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最早创立了名师工作室这一特殊平台,且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名师工作室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教师成长、指导学生学习、加强教学科研、助推专业建设的重要形式。以句容中等专业学校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为例,它已成为推进农林专业建设及课改进程、促进农林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1 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背景

句容中等专业学校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走过了一条由初步萌芽、不断实践到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1]。工作室成立于2009 年,当时工作室成员仅限于本校农林专业教师,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作室管理部门,也没有建立一整套的工作室管理制度与保障体系,工作室的建设没有取得预期成效。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2013 年12 月,工作室被评为句容市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的选拔已面向本市优秀农林专业教师,工作室的运行与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得以体现。2015 年5 月,工作室被遴选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越来越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对接,重视吸收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工作室成员,有效带动了学校农林专业技能教学及科技创新。

2 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实践

2.1 明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理念关系其将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为核心,以提升农林专业教师科研、社会服务和执教能力为目的,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各种教学、教研活动以及企业实践项目的需要,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即是一个集学习型、合作型、科研型、实践型、辐射型、成长型于一体的工作室[2],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与加速器、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智嚢团、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验室、成果示范辐射的推广站。

2.2 确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目前,从已建成的中职名师工作室来看,有的名师工作室目标定位于专业课程开发;有的定位在拔尖人才培养;也有部分职业学校看重名师工作室的技术研发功能、技能大赛训练;有的目标定位于校企合作、产品研发等方面。实践证明,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合理定位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以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结合本校农林专业建设实际,从培养专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定位为:

(1)培养一批农林职教名师。倡导名师教学,努力造就培养一批全省乃至全国农林专业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扩大学校农林专业在全省的影响力,打造学校农林专业品牌。

(2)带出一支优秀教学团队。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力求在工作周期内使培养对象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管理岗位上出经验,打造名师团队,引领中职农林专业教学发展,使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3]。

(3)产生一批教学科研成果。以一批科研成果或社会服务效益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专利、作品、论文、课题、教材等多种成果形式,剖解农林专业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体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4)形成一张推广辐射网络。工作室以名师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培养;以论文、课题、教材、网页等形式向省市示范、辐射;通过农林专家与名师的协同工作,为农林专业教师的高端继续教育提供优质途径。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4]。

2.3 具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功能

中职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应成为学校师生创新实践、教学科研、技能提高的基地,成为每位教师参与建设自身发展的平台。作为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应具备以下功能:

(1)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工作室以名师为引领,以农林专业建设为纽带,以先进的职教理念为指导,旨在搭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在省市职教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农林专业教师团队。

(2)助推农林专业建设。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共同研究制定农林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完善中职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引进农林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和生产流程标准,根据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制定农林专业课程标准,积极研发校本课程,适时更新实训课程内容,指导专业实训教学等。

(3)指导各级各类大赛。在名师引领下,加强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等相关赛事的研究,对参赛的要求、内容、标准及大赛指导、训练方法等进行研讨,以提高训练效率,着力培养一批各项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不断完善参赛选手的选拔制度,力争在各项竞赛中取得最佳成绩。

(4)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基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以工作室名师及其成员为骨干力量,就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校企合作下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内容,积极开展校际间、校企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活动。各成员有明确的学术专题思考,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以科研论文、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网络传播等形式向同行辐射、示范,显现成果,形成一定影响,打造工作室的特色和品牌。

(5)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名师的服务意识,适时拓展名师工作室的社会服务功能,把名师工作室活动与教师教研活动相结合,组织“送课下乡”、“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农林专业老师参与研讨,不断提升工作室的影响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焦距当地农林特色产业,把“三农”服务作为名师培养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围绕产业编教材、技术培训送乡村、田间地头做科研。

2.4 明确工作室名师的遴选标准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一般由一名名师领衔,由若干名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企业及行业技术骨干等成员组成。名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意识,有鲜明的教育风格和教学特色,有较强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业绩突出,在本省、本地区专业学科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且拥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专家等称号。

作为中职专业名师,除了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外,还应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就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而言,不能忽略名师在农林行业企业中的地位,甚至名师本身就是农林行业企业中的技能大师,学校应重视引进这类技能型人才,让其作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既可以将名师工作室的地点设在职业学校,也可设在农林行业企业。

2.5 加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管理

为了使名师工作室能够规范、高效运行,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一方面,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已出台的管理制度进行考核评价;另一方面,由名师工作室从目标任务的落实性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考核应有具体的评估指标、评估办法,做到对照评分标准自评与主管部门评估相结合。不仅评价名师工作室的科研课题、论文发表、公开课、各项大赛等方面,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更要注重与企业紧密合作,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为了使名师工作室活动能够有声有色地开展,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使工作室每一位成员都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能够主动接受工作室的指导;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学校为工作室组织的研究、培训工作提供时间、设备、场所、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创造条件帮助工作室推广和辐射研究成果;第三,对领衔人及其成员的工作实效进行定期考核,工作业绩突出的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每位成员有更多的成果公开发表、出版、获奖,使更多的成果成为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横向成果,不断扩大区域产教研竞争力和影响力,整体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综合实力。

3 对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目前,中职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普遍存在着2 个突出问题:一是服务社会不能有效跟进;二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因此,工作室建设要想取得一定成效,应重点突破以上制约工作室发展的两大瓶颈。作为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应加强与农林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农林企业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改进、科技项目开发等活动。在农林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完成农林科技开发项目或生产技术改进项目,探索引进农林专业的社会用人标准、岗位技能标准、生产流程标准和企业评价标准等,以此增强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并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

3.2 要彰显农林专业特色

特色是农林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当前中职农林专业办学不景气的情况下,彰显农林专业的办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将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本地农林建设事业的“智力库”“人才库”“智囊团”和“参谋部”[5],为当地特色农林项目建设和农林科技进步做出较大贡献;要把握新一轮职业教育课改契机,借助于省教育厅开展的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教体系“3+4”分段培养模式改革,由名师牵头,发挥团队的作用,制定中职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撰写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教材等,全方位地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等。

3.3 要拓宽名师遴选范围

现有的中职名师工作室,其成员往往局限于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相关教师,由此建立的中职名师工作室,往往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同样也制约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成效。笔者作为: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应重视吸纳农林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参与,这样有利于农林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的深度交流,一方面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生产管理中去,促使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与实践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把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引入到学校专业教学中来,可提升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专业教学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在名师工作室的完美融合。

3.4 要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工作室领衔人要以课堂为载体,引领工作室成员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一是要采用集体备课、个性化辅导和集中性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前说课、修改教学设计、集体听课、议课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二是以名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团队成员智慧为依托,在保持成员现有教学特色的同时,逐渐培养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名师要与工作室成员分享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以形成共同愿景,并获得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内心认同;四是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平台,如开设名师工作室网页,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地开展名师工作室的成果辐射;组建一个金字塔式的研训平台,聘请省特级教师为工作室的顾问,要求每位成员选择一名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既实现自身的发展,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发展等。

3.5 要加强团队精神建设

良性竞争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团队合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工作室成员精神力量的发掘,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名师的教育思想、学术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引领,在工作室成员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使每位成员都能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室建设中来。

4 结语

名师工作坊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篇2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效应,让名师的精神和思想既落地又生根,引领更多的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在区域内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我们以学科为分支,遵循“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遴选原则,按照“坊主+指导专家+坊员”的模式建立了名师工作坊,探索“五子登科”助推坊员专业成长路径。

一、让研修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1.思想调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指南。我们工作坊的思想调子是:以工作坊为载体、名师为品牌、学科为纽带、研修为主要方式,探索并建立优秀教师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科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坊员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通过给全体坊员搭建学术交流、研讨、学习的平台,提升坊员学习、研究水平,引领全体坊员踏上“做一个幸福而卓越的教育者”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内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长没有奇迹,只有轨迹;成长路上没人会等你,你不成长有人一定会成长”是我们跋涉前行的标语。

2.价值调子

价值决定影响力。教师的成长既需要自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外部的助推力。工作坊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文化团队,是坊员学习成长的一个共同体,也是教研工作的一种创新手段与方式。工作坊是坊员学习的加油站、研究的大本营、成长的动力源,为坊员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工作坊释放名师能量,辐射名师效应,其口号是“我要成长,我在成长,我能成长;为自身发展而成长,为学生未来而成长,为学校品质而成长”;坊训是“心动+行动=悦动”;宗旨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优化重构、共享共长”;理念是“帮人助己,成人达己”,即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全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3.目标调子

目标是工作坊所期望的成果,它是前进的方向,让坊员有目的地去做事。我们把“遵循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骨干教师群体”作为工作坊的总目标,并分解为“四化”目标:团队精英化,引领坊员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学观念,养成阅读写作习惯;研究问题化,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坊员开展“我的问题我研究”“我研究我快乐”科研活动;展示典型化,以主题研讨、学术沙龙、名师论坛、教学观摩、学术报告、课堂点评等形式,展示思考过程,提升研究品质;物化成果固化,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论文、课题报告、专著等形式物化成果。在目标的逐步达成中,让工作坊成为名师辐射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二、让激励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1.规划激励

规划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人生需要规划,专业更需要规划。我们工作坊围绕“引领、助推、提升”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指导坊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围绕“成长、成果、成名”来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计划。坊员在集体目标的感召下,在个人目标的逐步达成中,专业化成长的动力源被激活,成长步伐日益坚实;并根据规划开展成果认定工作,对在专业化成长中进步显著、成绩优秀的坊员及时给予表扬,并大力宣传,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

2.制度激励

科学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制度是坊员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建立经费保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建立奖励机制,选派发展较快的坊员外出学习;建立培训制度,立足实际,每周通过各种形式对坊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学期请专家对坊员进行指导;建立师徒互帮制度,骨干坊员和一般坊员结对子,走进对方课堂观摩、学习;建立学习制度,每天坚持1小时的自学,每周看一本教育杂志,每月去一次图书馆或参加网络教研,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书籍;建立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末,坊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特色,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在制度设计上让制度富有人文气息,给予坊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坊员在研修中感受到工作坊的温暖,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

3.档案激励

档案是一面镜子。档案记载成长轨迹,以此激励坊员成长。我们通过建立坊员专业成长记录档案袋激励其成长,收集坊员的学习成就――进步表现、专业成果、评价结果及其他记录和资料。具体内容包括:师德考核记录,教育教学考核评价记录,学生评价记录,家长及教师评价记录,与专业发展有关的荣誉证复印件(包括关工委的奖励),发表的教研文章和课题研究立项与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坊员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计划与总结等[1]。

三、让舞台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厚重基石

1.学习的平台

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习是助推坊员专业成长的发动机。切实增强坊员的学习意识,倡导多渠道学习――向书本、网络、同事、学生、家长、名师、专家学习,以此拓宽知识与视野,提升理论与素养,积攒经验与人脉,沉淀文脉与底蕴;激发坊员学习内驱力,引领坊员通过学习吴非、窦桂梅、李镇西、张祖庆、沈峰等名师成长之路,走向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道路;优化坊员学习方法,带领坊员参照优秀教师自我管理的案例,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并进行交流,真正激活坊员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2.交流平台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坊员的交流不仅是学术的交流,更是思想的交流,在交流中生发智慧,在碰撞中诱发思维火花。除开展坊员面对面学术交流外,利用QQ、UC等实时方式,随时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布到区域网站的教学动态栏目上或QQ群中,供在线的老师进行实时的研讨和交流;对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采用学科教研网页、BBS论坛或学术沙龙交流;坊员面对一些疑难的教育教学问题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开展专家引领下的交流对话――通过QQ留言、视频会议、现场解答等方式,尽量让坊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实践平台

成长在实践中,实践铸就成就。我们以教研共同体为实施平台,以课题为轴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课多上、一课多磨等为形式,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广泛开展“实践+理论”与“理论+实践”研修活动,提升坊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既有名师引领课堂教学研讨,被送教学校推荐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工作坊老师示范、引领,通过对比教学研讨,触动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也有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讨,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由坊员与名师同上;以问题为目标研究课堂,坊员与名师共同研讨;以问题为价值升华经验,坊员与名师共同提炼、总结经验,形成成果;还有赛课堂活动,诸如课堂常规比武、课堂展示、教学能手评比、命题比赛等;更有赛文笔活动,开展案例、教例、随笔、记事、教案、论文等多种文体的撰写评比活动。

四、让反思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灵丹妙药

1.自我加压

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易迸发成长的内驱力。工作坊要求坊员学会自我加压,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观察与审视、自我监控与调节、自我评价与修正,明确每天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干得是否有价值。比如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坊员自问:“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哪?”“我该从哪里出发?”“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应对策略是什么?”等。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坊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追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学法还是教法出了问题?”“我该怎么改进?”或者是“我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等。在某一个阶段后,要求坊员多问自己:“我究竟有哪些收获?”“我还有哪些不足?”“我的生长点在哪?”“我的发展点又在哪?”等。2.任务施压

任务促进成长。为坊员的持续发展制定层级性目标,按照校、县、市、省、国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层级给坊员设定发展任务。每学期给坊员定任务,如“十二个一”――每周读一篇教育类文章、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至少听一节课、至少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至少写一篇论文或经验总结、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上一节研讨课或者汇报课、开发一件课程资源;每学年记录并剖析一个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参加一项课题研究或推广一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3.评价增压

评价助力成长。我们构建了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以促进坊员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目的是培养坊员的敬业精神,激发坊员的工作热情,诱发坊员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注重坊员积极参与,倡导自主性评价。尊重坊员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工作坊指导专家、坊主和坊员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互动评价关系;注重利用坊员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坊员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坊员评价模式;扩大评价领域,建立坊员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科技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教育教学特殊能力以及人格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2]。

五、让研究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至爱法宝

1.水平提升

工作坊激发了坊员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坊员基本实现了在各级各类说课、上课、教学设计、CAI课件、论文比赛以及教学综合技能比赛中人人获奖的目标;超过九成的坊员成长为区、县两级的教坛新秀、学科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还有三成的坊员成为了市、省级骨干教师。

2.能力提高

通过前、后测对比,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调控课堂组织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优良率均在85%以上,“具有研修意识”的优良率也在85%以上,由此说明通过工作坊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坊员业务的成长,也提升了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给坊员带来了自信和职业自豪感,以及价值归属感。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树立师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实践育人的教学观、追求质量的发展观,更新了坊员的教育观念,增强了坊员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了坊员的教学、阅读、写作、科研、交际等能力。

3.形成风格

工作坊帮助坊员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活泼中透着内敛、沉稳中泛着俏皮、快乐中彰显智慧;有的教学节奏感强,一环扣一环;有的幽默风趣,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有的导入引人入胜;有的结课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在词汇教学方面匠心独具;有的在语音教学上独树一帜;有的在语篇教学上耳目一新;有的在语言结构方面独辟蹊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其不断探究、更新、成长,成为最出色的自己,成为“花团锦簇”中艳丽的一枝。又如,有的坊员善于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既能为学好新课做准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坊员善于课中借用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辅助教学,或进行适时、适当的补充阅读或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引申、拓展,既能让课“活”起来,又能让学生在对老师“另眼相看”中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有的坊员善于课后进行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既能让课“不止于课”,又能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工作坊不仅为“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教师建造了一个“新家”,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搭建了一条通往专业理想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篇3

关键字:名师工作室 助推 教师专业 发展

【分类号】G633.41

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是相对有限的,尤其是对一些年纪偏大的教师而言,他们对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完善自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就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将教师集合起来,以名师工作室这一载体,实现对教师事业的促进和推动,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动力。通过构建教研综合体,打造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对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升。

一、名师工作室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建立名师工作室,首先有利于名师进行知识的汇集,所有的学科优秀带头人汇集在一起,可以进行相关学科的交流与探讨。同时因为当前的教师年龄差距比较大,有一些年级相对尚轻的教师,因为缺乏相对的教学经验,这就会导致这些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满足课堂教学要求。而一些年级较大的教师,又因为缺乏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新的知识或者新的教学手段认识比较肤浅,需要年轻教师来给予帮助。建立起名师工作室,就可以有效的将这一现象进行改进,在整个工作室当中既有年级较大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但是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新教师,二者之间实现互补,可以更好地推动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同时长久以来,还可以共同设立奋斗目标,大家在一起探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增强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有效促进名师工作室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通过读书来积累理论知识

要想提升名师工作室的整体教研水平,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立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首先教师们自身就应该通过多读书积累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大脑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可以开展“与书为友”的相关读书活动,引导教师进行读书,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包括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等,还可以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之内阅读一定数量的教育书籍,并且在阅读的同时还要记好笔记,充分的做到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定期还要进行检查和记录。

另外还可以让教师在工作室内进行自己喜爱读书的交流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认为受益匪浅的书籍拿来与大家进行分享,这就形成了一种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的流通。还可以定期以年级为单位,举行教师书籍交流大会,让优秀的教师在全校进行讲解,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帮助。最后还可以要求教师多写一些心得与体会,多练笔,多写作,在写作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反思总结能力。

(二)通过课例来丰富课堂教学经验

开展研讨课,也是有利于教师丰富自身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定期进行一些研讨课,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核心问题。在课程的开展中要围绕两个方面来展开,一个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生成,而另一个则是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客观的分析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研讨会进行提出与自我批评,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经验。另外进行一些常态课程的开展也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从教师的备课、授课以及反思课程等多个环节进行思考,让教师在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以反思和推进共同进步,实现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营造。

(三)通过进行科研活动来提升研究的激情

首先可以聘请相关的科研教学专家,实现对整体科研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发现,有许多教师虽然有科研的精神和想法,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底蕴以及专业素养的局限性,导致许多科研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这时候就需要聘请相关的专家给予指导。同时这些专家还可以带领这些名师,在一些杂志或者期刊上发表一些学术的论文以及报告,确立一个课题之后带动全体教师进行全体研究,不仅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科研能力,也为团队培养出科研能力极强的骨干力量。

(四)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发现问题

教学诊断,即课堂教学分析,对于教师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可以要求特级教师定出教学的整体方向,特级教师不仅仅在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对学生的教育以及对孩子的内心了解上也更为透彻。所以给出正确的教学方向,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握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整体心理发展状态,进而在课堂教学环节融入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另外还可以让这些专家来教更多的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设置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情景,如何捕捉教学的亮点,如何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如何更好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等,都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分析得到的。所以做为名师工作室的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改正,从而实现自身教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五)教师实现对自身的分层定位

教师还应该实现对自身的分层和定位,首先教师要依据学校的情况以及自身个人的发展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发展规划,既明确了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也与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还要实现梯队式的发展,名师要举旗体现出带动效应,扩大他们的教学影响力,在未来的学科发展当中,实现排头兵的作用。

结束语: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实现了更多优秀教师的集合,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加有利于教师们共同努力,设定一个相应的奋斗目标。在学科的发展过程当中,更加有利于教师实现对自我的提升,也有利于对该学科深入的研究与发展,既是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科研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莉萍.名师工作室助推教师专业成长[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4:26+41

[2]张聪,韩爽.名师工作室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24-26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4

1.1 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提升缺乏有效的培养路径, 成长乏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指引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了有效推进,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农村师资力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 城乡师资差距依然巨大, 特别是农村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引领, 培养路径捉襟见肘:一是依靠自驱力开展学习和研究, 专业发展缺乏深度;二是依靠校本化的常规教研活动, 专业发展缺乏高度;三是依靠少数几次零乱零碎的外出研修, 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和实施的国家课程, 是一门经验型的非学科课程, 但由于缺乏高层引领和培训路径, 很大一部分优秀的农村教师始终不得要领, 没有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 仍旧以学科的方式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也就得不到体现和落实。

1.2 农村本土名优教师固守本校各自为战, 缺乏引领舞台

每个区域、每所学校总有一定数量的本土名师, 农村学校也一样。以我们店口镇为例, 2012年10月统计显示, 获得诸暨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和诸暨市级名师称号 (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名师培养对象) 以上的教师人数为23人 (绍兴市级以上为4人) , 占全镇教师的5%, 分散在各个校点。其中包含了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员、绍兴市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等高层次名师。这些本土名师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上均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 但由于缺乏引领机制、培养制度和交流平台, 他们的专业引领更多的只存在于校本教研或常规校际交流, 无法在区域中做有规划的深度引领, 他们对于骨干团队的培养也只能是零打碎敲、不成体系。

基于以上客观现实及调查分析, 我们提出了“基于名师工作室的农村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这个课题。店口镇教育办公室在2012年10月成立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教科研工作室”“小学语文工作室”等三个镇级名师工作室, 由具有相当资质的本土名师担任工作室导师, 吸收一批具有相当专业自觉的骨干教师作为研修员。本课题主要以“店口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为研究样本,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组何铁勇担任该工作室导师。

2 实践举措

2.1 导师主导下的“工作室工作计划”制定

工作室工作计划的总框架由导师主导制定, 主要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规划、研究课题、培训方案等, 体现了导师的培训思路、理念、路径和方法。为了使工作室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有“共同的愿景”,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 每个工作室的导师都要召集全体研修员, 对导师制定的“工作室活动计划”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也就是使计划具体化。《诸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方案》提出了工作室三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成立了诸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组成机构。然后在导师和研修员的共同研讨下, 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了“基于诸暨城乡本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炼的实践研究”, 设定了预期的成长目标和培养措施。该工作方案成为了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 让每位成员时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需要做什么。

2.2 研修员自主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工作室的导师还应该要求工作室成员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他们应该依据“工作室工作计划”, 结合个人具体教学实践, 分别制订出三年中期目标和一年近期任务二份计划书。每份计划书可以分别从教育、教学、读书、科研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在自主制定的基础上, 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和修正, 然后由工作室导师进行全面指导与定向把关, 最终交予本人进行践行与落实。

2.3 阅读交流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 推荐阅读书目与文章, 指导他们读“名著”与“名篇”, 写“反思”与“日志”, 这是大多数名师采取的提高骨干教师素养的一个“灵丹妙药”。在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不定期地交流读书体会, 深刻领悟专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工作室每位成员都认真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和人文、科学著作, 学习与工作、个人成长有关的知识, 每学期写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读书笔记。

2.4 课题研究中提升研究能力

为了使教师能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就要不断落实以研促教、边教边研、边研边教的研究方式, 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研究基地, 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实验室, 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因此, 要求工作室成员平时要处处留心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将“教学问题”作为自己教育科研的日常性研究, 使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成员逐渐意识到做课题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和长期积累。通过课题研究, 培养了工作室成员教学研究的意识, 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走上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的行动研究之路, 走上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2.5 课例诊断中提高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也是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的中心。在课例诊断中, 可以根据工作室预先确定的主题, 对课堂教学进行方向明确的专题性诊断。既可以是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对比诊断, 又可以是对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连续执教同一内容的持续诊断, 从而有效引导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环节的把握, 全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6 导师专题讲座中吸收专业的力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崭新的国家课程, 需要导师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研修员。开设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是本次培训中名师工作室的一大亮点, 具有开阔视野, 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良好作用。不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而且使老师们的视野得到了一次新的拓展, 使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得到一次新的升华。何铁勇导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课程理解, 精心选择、设计了五个专题讲座, 分别是“寻找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起始课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的解读”“谈我的小课题研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老师们受益匪浅。在工作室学习结束时, 研修员小周这样写道:“进入工作室这个大家庭以来, 我们学习着、收获着……理解了好课的标准, 领略了新的教学行为观, 重新认识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吸收了专业的力量, 真是受益匪浅, 这必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一个永恒的记忆。”

2.7 在教材编写中提升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国家课程, 而校本开发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教师, 相较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要求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教材的编写和案例开发是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浙江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的学习理解, 对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手册》进行深入的分析, 探索其知识呈现和编写特点, 从而提高整体把握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 “铁勇工作室”的全体研修员相继编写出版了校本特色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围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围棋文化》, 地方特色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白塔湖湿地》, 以及浙江省教研室规定的三大领域之一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校园文化》。编写前的指导、编写中的探究、编写后的实施, 每位研修员对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把握更加到位, 对课程的实施也更加生动自如, 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显著提升。

2.8 在各级各类示范展示中提升综合能力

1) 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示范展示。在活动中, 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 由指定教师执教, 通过课堂教学诠释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之后, 还可以开展相关研讨与研修等, 以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们不但明晰此次活动主题, 还知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践行与落实, 从而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像这样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就可以由工作室的成员“领衔主演”。这样, 得到充分历练的工作室成员, 可以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2) 在“名师送教”活动中示范展示。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可以组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开展“名师送教”活动, 到对口帮扶的农村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组织主题讲座, 与农村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等, 通过传经送宝, 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

3) 在“研修员专场”活动中汇报展示。名师工作室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研修员专场”, 展示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成长经历。研修员的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利用的资源, 将其成长的过程展示出来, 对其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而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对开阔广大教师的眼界, 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也很有帮助。

2.9 创造性地组织名师工作室活动

《店口镇名师工作室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在导师的指导下每月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4小时”, 这是对一个工作室活动数量的刚性要求, 是必须落实与达到的。但是, 落实到工作室的具体活动中, 可能有很多变数与不确定。这就要求导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室活动, 打破固定僵化的模式, 使工作室活动与上层大型活动或大型会议相结合。这样, 研修活动就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资源, 丰富了活动内容, 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可谓一举多得。

3 成果与影响

3.1 在共同愿景中提升思维模式

建立名师工作室, 其实是建立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方式。工作室的活动改变了成员固有的思维模式, 以人为本, 均在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上生成, 以激起成员内心的变化, 使其作为主体主动融入到工作室的活动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愿景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学习, 有效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成员专业化的发展。工作室成立以来, 研修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显著, 涌现了绍兴市学科带头人1人, 绍兴市教坛新秀1人, 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3人, 诸暨市优质课一等奖4人。

3.2 在规划和交流汇中智慧成长

在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 无论是制定工作室计划, 还是个人发展规划, 均体现了工作室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 要将准确自我定位与适合自身发展和追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 突出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菜单式, 以适合工作室成员自身发展的需求。依托名师工作室, 成员们合作研讨, 交流思想, 分享智慧, 在相互影响中获得发展, 最终实现专业化自主成长。

3.3 在导师的引领下搭建展示的舞台

名师工作室是培养名师的摇篮, 通过导师的培养与引领, 能够打造出更多的名师。这些名师充分发挥着辐射与示范作用, 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发展。因此, 要适当给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搭建舞台, 让他们充分展示, 在示范与引领中, 不断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与内驱力。

1) 辐射研修成果。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 导师和研修员工开展了2个省级课题、3个绍兴市级课题, 开设了市级公开课9节、镇级示范课18节,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 (其中核心期刊2篇) ;在基地学校开设教学展示专场2次;导师和研修员主讲学术报告和观点报告12次;导师何铁勇的专著《追寻教学之道》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 编写了《铁勇工作室研修成果集》, 主编了《走进围棋》《围棋文化》《走进白塔湖湿地》《传统校园文化》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工作室以现场和网络的形式向外辐射教学成果, 传播教学理念, 在全镇、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介绍、推广。

2) 共享教育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工作室目标, 系统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名师工作室建立自己的专题网页 (铁勇工作室http://www.zjjydk.cn/msgzs/) , 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 通过互动交流, 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目前, “铁勇工作室”的网上点击量已达11428次, 研修员上传的教案、观点报告、教育札记、规划总结、讲座、论文、案例、课题、导师宝典、研讨主题等栏目的教育资源近300个, 被评为诸暨市优秀工作室网站。

3) 推进基地建设。店口镇教办要求每个名师工作室联姻一所学校为教学研修活动的基地, 每个成员都要“帮、扶、带”本校或外校一至两名教师, 还要签定协议, 并制定“帮带”计划, 实现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店口一小是“铁勇工作室”的基地学校, 工作室成立以来, 导师带领研修员和基地骨干积极开展课程探索, 先后开发了《走进围棋》《围棋文化》《走进白塔湖湿地》等综合实践活动手册, 并在社区、学校进行了多项主题实践活动。2013年, 《围棋文化》获浙江省精品课程, 《走进围棋》获绍兴市优秀课程;研修员李丽执教的《小庙会》获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 基地骨干教师俞敏明的《健康成长我靠我》、骆可平的《爱的教育》、金莹《学校小围棋节》获二等奖。

名优教师的缺乏和骨干教师发展平台的贫乏导致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乏力, 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遭遇了瓶颈, 而名师工作室建设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局。“名师工作室”的现象体现了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农村学校对于高质量教师的强烈需求, 这是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推动农村优秀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3) :31-34.

[2]徐新民, 缪爱明.名师工作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6) :18-20.

[3]朱广清.名师工作室效能优化:以江苏省常州市名师工作室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07) :81-84.

名师课堂风采 引领专业成长 篇5

引领专业成长

――参加“全国名师小学数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

华有称

2015年9月19至20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观摩活动”在南昌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本次活动,为期两天的学习,名师专家精湛的课堂展示及精彩的知识讲座,让我耳目一新、感受颇深。他们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缜密的思维,新颖的教学方式,超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轻松快乐的数学课堂真实地诠释了数学课的魅力。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开阔的教学视野及超前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在此我对这次观摩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什么是好课堂

“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通过认真聆听五位名师的课堂,我对“好课堂”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好课堂”的标准在于它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

名师的课堂,首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体现了真实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并且能够及时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究,在教师授时学生能认真听讲,该模仿就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实效性很强。其次,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二、名师课堂给我的启示

在观摩学习中,通过认真倾听名师的课堂展示,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他们的课教学内容充实,设计新颖,教法灵活,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赵震老师执教的《加法和乘法交换律》通过创设朝三暮四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老师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通过写一写、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潘小明老师的《确定位置》教学中,注重了思维的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逐步理解的过程中认识了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掌握了确定位置的方法,为今后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了基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诙谐幽默的俞正强老师带来的一节充满着浓浓数学味的课《用字母表示数》,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课堂上,他只用一个信封,一盒普通的粉笔,在他用巧妙的设计和提问下,被赋予了神奇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发了学生一次次的思考。在装粉笔,猜粉笔的数量,到讨论如何来表示粉笔的数量的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了在知道具体数据用数字来表示,不知道准确数据的时候,用字母来表示数,这是学生对字母表示数认识的一元水平。随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只由简单的几个问题“学生今年几岁?”“老师今年几岁?”“学生有几根头发”“老师有几根头发”,让学生体会用不同字母来表示不同对象,这是学生对字母表示数认识的多元水平。最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会场上有a人?小朋友有35人,大人有多少人?引导学生领会对字母表示数的关系水平。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俞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得到。俞老师只在关键时刻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耐心等待学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几位名师在课堂中不但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三、专题讲座引领我成长

有幸近距离的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讲座,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

俞正强老师通过借助课例《用字母表示数》开展的《学生懂了什么》的讲座中谈到,用有序数对描述平面物体的位置,是21世纪数学课程改革新内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其教学目标主要不在于用“数对”找位置,而是要为日后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提供直观的认识。许多教科书和教学设计都停留在寻找第几排、第几行的位置之类的生活常识上,局限于用“有序数对”确定位置的操作层面。对于如何确定起点、如何在方格纸上标注两个不同方向的刻度、规定数对的顺序、揭示其几何学的价值等几何知识都避而不谈。

潘小明老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他讲到数学课堂应该做到抓住“三个核心”即核心问题、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何谓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基于课时核心知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的问题。核心知识是指数学课时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运算定律、计算法则、计算公式等重点知识。核心素养是指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彩斌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大数据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他指出大数据去经验,让经验精准起来,有了数据可以做为参考标准,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发展成为最好的学生。在计算教学中,要减少低能的机械训练,加强一点高能训练,提出学生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基于大数据诊断分析、同类问题再分析、基于微课再辅导、发展性评价、多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为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变成不一样等。

名师专业模型的核心概念 篇6

一、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缺乏教学主张,或者教学主张不鲜明、不坚定,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教学主张也是区别于其他教学名师的重要特征,教学名师、名家和流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教学主张上。

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是教育观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和提升,是理论指导下,在实验和研究中,逐步形成的教育理念、理想、价值、立场的“合金”。教学主张是个性化的,简言之,它是自己独特的教学见解,但比教学见解更为稳定,具有系统性,具有深度,也更具统领性。因此,教学主张从整体上表现了教育者或研究者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育理想追求的高度。一言以蔽之,教学主张表现了教育者或研究者“教育自觉”的程度,也是教学是否成熟、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志,同时是衡量教学风格、教学流派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大凡成功的、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流派均有自己鲜明的、独特的、坚定的教学主张。如果只是停留在观点和见解的层次,而没有上升到主张的高度,如此教学和研究就会因缺少自己的灵魂和内核,而常常游离和偏离,而难以坚持、难以深入、难以形成。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是教学主张的操作化和外显化,是基于教学主张的实践活动。名师的教学主张就是通过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呈现、展示出来的,这也是名师可直接学习的东西。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它的简约性和可模仿性。简约性是指教学模式舍去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而抽象出主要的或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教学模式是用简约的方式反映教学过程。可模仿性是指人们可以按照教学模式所提供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践操作。正因为它简约,所以便于把握;正因为它可模仿,所以便于操作,有再生的实践价值。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式是指人思维、说话、办事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和观念性与物质性结合的方式。方式与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法比较具体,方式则有不同程度的概括性,是方法、形式、手段等的综合。为此,教师的教学被认为是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中介,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与活动方式、方法的结合。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教与学而展开的活动方式。在这里,着眼于教师的活动方式谓之教授方式;着眼于学生的活动方式谓之学习方式;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谓之教授、学习方式或学习指导方式。

三、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对教学风格的认识需要强调五点:

第一,教学风格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它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绝对与教学风格无缘。

第二,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但教学个性并不等于教学风格,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探索和追求中,“教师主体个性在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方面的结合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成熟的、科学的、较为稳定的风貌特征”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教师的教学达到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教学风格是富有成效的,有效性是检验教学风格的实际标准。由于形成教学风格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尤其是教师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差异,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千姿百态的。简单地说,同样的课不同风格的教师其上法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迥然不同的,但富有成效则是所有教学风格的共性,不同的教学风格都可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高质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风格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但形成教学风格还需要研究其他因素,停留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只能是在教学风格的外围兜圈。此外,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表现形式,而教学风格是理念、艺术、策略的系统,停留在教学方法上,也只能是在技术上兜圈子,而未及教学风格的“形而上”。

第五,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的关系。教学风格总是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但是教学特色并不等同于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具有“方面性”,而教学风格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以教学特色取代教学风格,或者只着力于教学特色,很可能以偏概全、因“小”失“大”。教学特色可能是不够稳定的,而稳定性是教学风格的重要特征,正如建筑师所说,风格是共同特征在表现上的不断重复。因此,满足于教学特色,而不加以提炼与提升,教学风格难以形成。

教学风格是教学主张的形象化、审美化,擅长课堂教学是教学名师存在的根本所在。教学名师能够精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技能技巧,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运用个体的实践性知识,达到“自动化”地操控教学实践的水平。在不断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名师逐渐以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正如于漪所言,“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四、教学流派

所谓教学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派别。

教学流派的“派”,指的是由形成教学风格的某一教师扩展到某些教师,由个体延伸到群体,让一些思想、艺术追求相近,教学个性风格类似的教师集合到一起,相互切磋,共同扶植,所形成的共同体。如果说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个体的精彩独唱,那么教学流派就是一个教师群体的默契合唱。一个地域内出现教学流派,说明该地域有着良好的教学基础和一群已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师。

教学流派往往是松散的集合,而不是严密的组织,是“形散而神聚”“和而不同”。教学流派是靠教师们关于教学的共识聚集起来的,其中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具有精神感召力。所有教学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力的代表人物,以他们为核心形成有影响的团队。代表人物在教学流派的形成中发挥核心作用、带动作用、组织作用、辐射作用。正是在代表人物的作用下,才影响了他人、凝聚了力量、形成了流派。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两个,甚至是多个。

教学流派的“流”,就是流动、流传的意思,这是教学流派的生命活力所在。“流派”的概念关键在于“流”动,有人喜欢、有人效法,自由流传,顺流而下,代代相传,即使“异化”变种了,也有个源头。流,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力。任何教学流派都是由教师创造出来,发展下去的。流派中人的因素是重要的。“派”靠人创造出来,更靠人流传下去。只有创始人,缺乏传承人,则无法保障流派的生生不息。

五、教学魅力

教学魅力指的是名师基于自己的教学主张所展示的教学模式(方式)和教学风格而产生的对学生独特的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教学魅力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魅力的课就是:

有思想的课。教师应该对教材有自己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设计,简而言之,课应该反映教师自己的思想,反映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追求,让听课的人耳目一新。

有智慧的课。智慧不是技巧,更不是雕虫小技,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做到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并激发学生产生观念的最高境界。

有文化的课。教师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底蕴来自不懈的阅读、思考、积累和创新,这样才会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然更高的要求则是教师自己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7

为了增强每一位成员的目标意识,工作室重点引导成员细分发展目标和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设计。成员针对常州市“五级梯队”优秀教师评选细则要求,主要从教育、教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等四个方面,全面盘点现状,认清自己,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找出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规划三年发展路径。为了克服人的“惰性”,工作室积极引导教师对目标进行纵向和横向切割。纵向,即将目标分解成:年度目标、学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横向,即将目标分解成: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专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目标。这样纵、横向目标相互交织,构成了网状目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就处于这个网状目标体系中,自会找到明晰的努力方向。最后,根据教育局给工作室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规划,整合成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教师有了既定目标和努力方向,学习会更积极,研究会更主动,反思会更自觉。工作室研修目标与任务都有针对性,团队的整体目标也会在教师的个人目标实现中达成。

二、落实分工,明确各自责任

工作室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都来自一线教师,平时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工作室研究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头绪多,任务杂,要求高。为此,工作室将日常工作进行了细致分工,成立了秘书处、教学协作组、科研协作组和宣传辐射组等四大机构(见表1)。因此每次工作室布置任务后,就会有一个成员具体承担,负责任务的提醒、催办、追踪,确保职能不错位、管理不缺位、提醒要到位、行动不让位。职责分解后,既减轻了领衔人琐碎的催促工作,让成员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先成事,再成人,又使成员在相互协作之中凝聚力得到增强。

三、前移后续,放大过程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工作室将课例研究活动“前移后续”(见图1),加长研究过程,抓实过程管理,放大活动价值,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地重心下移,真正走进课堂,亲近学生,不断地提炼教技教艺,生成教学精彩。所谓“前移”,就是正式研究之前进行的相关性、预备性、铺垫性研究。即围绕研究主题,在领衔人或者骨干成员的引领下,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基础进行查阅资料、解读教材和学生状态、尝试教学设计等。所谓“后续”,就是正式研究之后进行的延伸性、拓展性和提升性研究,即根据前移研究和正式研讨形成的资源,组员各自开展教学重建、随笔撰写、网上论坛、成果梳理等。反思与重建是“前移后续”的核心,这种“前移后续”有别于以“磨”出一堂精美示范课为终点的原地提升,而是把目标定位于通过“前移后续”的磨课,不断加深对教材的解读、不断加深对学生状态的把握、不断加强对生成资源的捕捉、不断改进教学环节设计的切合性……研究始终围绕着递进的主题,具有生成性、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个主题研究推动下一个研究主题的生成,由单个回环变成了连续的多个回环,使得研修更深入、扎实、有效。同时也使教师在这种螺旋向上的回路过程中,相互促进与滋养,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扩充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风格,帮助成员提炼

工作室树立了“目标聚焦课堂,深度打磨教学,全面发展学生,提炼教学思想”的观念。在每一次活动中,帮助执教成员提炼教学特色,追求不同的教学风格。具体操作方法是:由各听课教师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概括执教课堂的特点,然后将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作为执教教师追寻的教学特色。工作室主张“跳出学科看学科”,带领成员以整体视野审视学科整体教学,要求每位成员通过留心观察,用心实践,潜心阅读相关理论,将自己的教学特色积淀,先让思想“孕育”。再通过深度审视、反向审视和多元审视相近或相似理论,对现象的源头作全方位的研究,对活动的意义作多角度的探寻,让自己的教学思想从具体现象、感性事实中不断过滤“成型”。虽然教学风格是教师鲜明而亮丽的“名片”,但它的打磨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作室要求成员有意识的追求,将教学风格的打磨贯穿每一节课,用每一节课贯穿,将教学风格放到每一节课中去锤炼,形成自已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因材施导,扬长不断补短

工作室每个成员表现出不同的特长与不足。差异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个体的丰富性能够催生工作室群体水平的提升。为此,工作室在具体分担任务时,因才设岗,让特长更特,以特长启迪他人发现不足。如让篮球特长成员指导非篮球专长成员,让体操特长成员指导非体操专长成员,让理论扎实的成员多承担指导科研工作,让教学扎实的成员多指导课堂教学……用成员的一技之长,弥补其他成员的弱势领域,优势与弱势在指导中互补相长。笔者还重视一对一的交流与指导方式,根据成员现状,有针对性地给予发展“处方”,如自己在学校工作中如何定位,侧重于哪个方向发展,多观看哪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等,让成员找到各自发展的定位与方法,既发展优势,又弥补不足。

义如,工作室针对大多成员表现出的力论功底不尽人意的现状,为快速实效提升成员的理论素养。要求成员认真阅读学习专业期刊书籍,每月组织一次Q Q群研讨,对理论学习的要点进行导读,利用《中国学校体育》网络研讨平台,拓展成员理论视野,碰撞成员思维火花,通过论文撰写与交流、书面理论考核等“非常措施”。夯实了工作室成员的文化底蕴,开阔了他们的理论视野,促进成员的专业素养逐渐迈向新的高度与深度。

六、细化考核,抓实过程评估

工作室根据市教育局名师工作室管理文件规定,工作室制定了《成员成长手册》和成员绩效考核综合评价细则》。通过细化考核指明每学期的工作目标、内容、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如,《成员成长手册》共分15个板块:培养目标、成员互相协议、成长规划书、课题方案、年度计划、活动记载、典型评析、年度小结、绩效综合评价等等内容。要求成员根据每次活动情况,及时填写相关内容,每学期末利用交流与展示的方式进行考评。

又如,《成员绩效考核综合评价细则》中,分别从师德师能、网站建设、参研态度、专业提升、论文撰写、教学比武、成果辐射、课外辅导和其他情况等九个方面,细化考核内容,明确考核分值,用量化考核的杠杆,引领成员的专业发展。每年末进行量化考评,引导成员通过“照镜子”审视自我、自纠个人行为。考评结果上网公布,并反馈给成员所在学校。对表现突出的成员授予其“优秀成员”荣誉称号,给予表彰奖励。

七、播散种子,带动更多发展

工作室以围绕:“共建、共进,共享、共赢”为追求目标,追求“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辐射效果,将一大批体育教师聚集身边,追求智慧的浸润与生成(见图2)。

工作室要求成员既当好“战斗机”,又当好“播种机”。目前,工作室通过成员围绕总课题分担子课题(项目)研究任务,吸引一线教师申报工作室研究项目实验基地学校等,子课题(项目)跨地区成立了28个实验基地,涉及全市30多个乡镇或街道,此举既构建了以总课题为统领,以子课题(项目)为点,以参与学校为面的立体网络研究结构,又将参与研究教师扩大到300多人次,更广泛地辐射到更多一线教师。还通过工作室网站,博客群、QQ群、论坛等新媒体平台,还有与当地教研部门联合活动,开放研讨现场,通过学术讲座、课型设计、同课异构、专题评课、优课展评、样板课、示范课等阵地。还组织工作室成员和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改中的重点和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促使工作室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扩宽拓展了成员指导一线教师的辐射广度与深度。

八、对外辐射,抓好网站建设

以网络教研为媒介,工作室“敞开大门搞研究”,积极发挥对外辐射作用。市教育局特地创建了此名师工作室网站,网站分别设置了计划总结、工作通知、研究动态、资源中心、成果展示、特色窗口、精华展示和交流互动8个板块,工作室为每个板块指定了专人负责,负责收集参与所有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及时上传网站,切实为成员和更多农村一线教师们提供资源学习的专业化平台,通过互动交流,掀起了“每天上网一小时,撰写感悟一段话,专业成长一大步”的学习交流热潮,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市、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

除此外,工作室聚焦课题研究,抓实过程管理,采用目标启动,现场推动;城乡联动,典型带动;科研拉动,活动促动;全体互动,评价撼动等“八动”策略,聚焦目光、凝聚人心、锻造队伍,让参与研究的成员“不仅心动,而且行动”。在发挥领衔人率先垂范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下水课、研究课的同时,工作室还聘请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教研员和成员所在学校校长等一线名师,作为工作室的专家顾问,发动更多的专业或管理人士关心和支持工作室以及成员,增强专业引领的全面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建顺常州市组建体育名师工作室五年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10.10.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8

2016年1月1 4日上午8时许,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四楼会议室, 2015—2 0 1 6年度高端研修项目湖南省名师名校长培养推进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李再湘同志主持,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贾腊生同志致欢迎辞, 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张大伟处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各高端研修班学员代表相继发言, 畅谈参加高端研修培训班以来的“收获与建议”, 共商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的“成长与发展”。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项目始于2014年, 先后经过两次严格遴选, 组建了12个班级共5 3 0名学员。本次会议的召开, 为该项目的顺利推进指明了方向, 达成了共识, 坚定了信心。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副处长王俊良同志,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胡惠明同志、副主任冯传书同志等领导与会指导。

探寻名师成长规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篇9

近年,我省各地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的实施,全国名师发展学校、名校长发展学校的举办,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的建立,陇原名师、金城名师的评选命名等,这一系列举措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教师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适应期。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适应工作,如上课、备课、作业批改、学生谈话等;二是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如作息制度、生源情况、备课组情况、教师情况等;三是与同伴形成工作关系。这个时期教师成长的主要动力是对职业的好奇、向往以及学校管理的压力,如评课、各种材料撰写、学生成绩对比等。适应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教师职前所受教育的水平及教师个人素质。一般在3年以内,即一个教学循环周期,有些优秀教师则一年内即可完成。2.成长期。适应期之后教师在以下几方面会取得明显进步。一是熟悉教材。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内容,边教学边熟悉,系统掌握课程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掌握教学基本步骤和方法,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模仿,达到熟练驾驭和控制课堂的水平。三是关注学生,形成初步的学生观。尽管这种学生观不够系统全面,可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渴望得到校长和同事的认可,成长动力主要来自对这种认同的追求。这时的教师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甚至将其作为最大的成功指标,希望以此获得人们的认可和赞扬。成长期的长短取决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个人悟性和自身努力,所持续的时间一般为6到10年,即2到3个教学循环周期。3.高原期。成长期持续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教师会进入高原期。这时教师工作热情逐渐下降。常常感到工作乏味,没有新意;发现很难再从同伴那里学到东西,似乎该掌握的都掌握了;能保持一定水准的教学效果,但继续努力效果却不明显;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觉得与自己的感受差别较大。约有半数甚至更多的教师终身难以走出高原期,不能突破。4.发展期。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若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教育教学理论,投身教育科研,就有可能进入发展期。这时教师的工作热情会变得旺盛,生活圈工作圈突破原来格局向外扩展,对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教材、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广泛的问题都感兴趣,钟情某种教育教学理论甚至成为追随者,关注自己内心感受,开始反思解剖自己,非常珍惜并努力收集自己教育教学中积累的资料,愿意结交有共同爱好和志向的同伴朋友,乐于与其讨论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发展期一般可以维持到退休,极少部分教师会在短暂歇息之后进入超越期。5.超越期。少数优秀教师会在发展期的后期超越自己,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教育教学专家。

适应期和成长期是教师发展必经的两个阶段。在这期间,公开课、师傅带徒、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高原期并非人人经历,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读书学习、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校外学术组织、参加专家组织的课例研讨、教学反思、撰写论著、参加名师工作室培训、参加校内外教辅材料编写、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参加一定层次的教学管理活动等,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时间。超越期是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个阶段的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佼佼者,引领着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考察众多的优秀教师、名师、教育家,教育科学研究在其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科学研究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改变了他们的行走方式,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使他们不断走上事业发展的高峰,真正体验为师从教的尊严。从事教育科研,能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快速适应,走向成长期;能使中年教师突破高原期,进入发展期;能使优秀教师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超越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教学主张——名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篇10

编者按

2013年,福建泉州启动名师培养工程。该项工程依托高校学术力量,着力整合优秀教师、大学专家学者、著名特级教师等资源,以规避以往单一向度培养模式之缺陷。泉州名师培养工程重点引导培养对象提炼并明晰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方法,这是当下探索名师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期专题遴选了泉州部分名师的教学主张与大家分享,这些文章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广泛的兴趣和深刻思考、深厚的实践积累和相当的分析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努力进取的良好风貌,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与借鉴。

上一篇:公路旧桥加固技术下一篇:课程实施的人本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