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传输技术

2024-05-10

广播传输技术(精选十篇)

广播传输技术 篇1

网络建设经过不断地发展成熟, 省内各地市基本覆盖了省级干线网络, 市区郊县等地也基本覆盖了本地的传送网, 形成了基于光缆传输, 辅以微波传输的混合传输网络。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营商丰富的传输资源和光缆资源。整个信号的转播还需要多种信号传输方式的相互结合, 互相支持互相备份, 从而保障广播电视信号的顺利传输。例如:举办重大赛事通常涉及到多个地点, 具有多个赛区, 这样就需要覆盖广泛的网络使传输信号得到保障。

广播电视信号主要有三种传输技术:光纤、卫星、微波传输技术, 其中光纤传播是域运营商合作构建的网络中的主要传输技术。在转播信号时, 要求的信号类型不同, 不同的信号要求不同的光缆和传输技术, 通常情况下, 主路和备路的光端机需要与双物理路由配合完成光纤传输, 从而保障故障发生时可以快速进行切换。对于返送信号和单边信号的传输则需要单路由。在广播电视信号的光纤传输中, 一般可以分为压缩与非压缩信结合以及全程非压缩的传输方式。

1 非压缩传输

非压缩传输是基于视频光端机, 通过直连基带光纤的方式, 将高清无压缩的HD-SDI信号传到国际广播中心IBCI的TER机房。

各比赛场地一般在转播机房与电视台转播车距离50米之内设置电视转播机房TOC, 利用光端机完成HD-SDI信号和光信号之间的转化, 然后由本地光缆完成到IBC通信机房的传输, 再利用光端机完成信号转化得到HD-SDI信号。以芯光纤占据一个通路, 收发使用视频光端机, 提供BNC接口, 从而无损传送信号, 从而保障全部场馆的全覆盖, 并保障好的传送效果。

传送公共信号主要是1+1主备用传输的方式, 基于端到端双设备, 利用双光缆进行传输。在TOC为用户提供HD-SDI接口两个。主备信号由IBC TER通信机房提供, 进而为视频交换系统使用, 如果传输主用通道发生故障, 服务不会立即中断, 主备通道的传输质量和可用性相同。在主要场馆使用物理双开满足光缆要求的双路由, 从而保障一侧发生故障不至于信号中断[1]。

单边信号的传输使用双光缆和冷备设备, TOC用户提供HD-SDI接口一个, 设置主备光缆和冷备设备在通信机房和TOC之间, 当主用传输发生故障时, 完成光缆或者设备替换, 从而保障主备通道的传输质量和可用性相同。

2 压缩与非压缩结合传输

当广播事件涉及的地区较多时, 通常在各地均采用压缩与非压缩结合传输的方式。各分场馆地区通过视频光端机直连基带光纤长途部分通过SDH传输通路, 利用接口设备和编解码器压缩解码HD-SDI高清信号传到IBC TER机房。由于压缩解码会使信号码速率降低, 所以使用压缩与非压缩结合传输的信号能够灵活增减带宽适应信号的重要性。

外地市场馆的汇聚点一般是体育中心的TER机房, 传输电路直通TER机房, HD-SDI信号利用光端机在TER机房和TOC机房之间传播。编码器将高清信号压缩编解码, 为传输接口单元输送ASI信号, 经过网络适配的信号通过SDH长途传输通路至IBC机房, 然后将ASI信号利用接口单元输送到解码器完成HD-SDI解码。

同样, 传送公共信号主要是1+1主备用传输的方式, 基于端到端双设备, 利用双光缆进行传输。在TOC为用户提供HD-SDI接口两个。主备信号由IBC TER通信机房提供, 进而为视频交换系统使用, 如果传输主用通道发生故障, 服务不会立即中断, 主备通道的传输质量和可用性相同。在主要场馆使用物理双开满足光缆要求的双路由, 从而保障一侧发生故障不至于信号中断[2]。

单边信号的传输使用双光缆和冷备设备, 双光缆设置在TER机房和TOC电视转播机之间, 冷备设备主要包括:传输接口设备、编解码器和光端机等。TOC用户提供HD-SDI接口一个, 设置主备光缆和冷备设备在通信机房和TOC之间, 当主用传输发生故障时, 完成光缆或者设备替换, 从而保障主备通道的传输质量和可用性相同。IBC机房和TER机房之间设置的设备中也包括很多冷备设备, SDH电路为带保护倒换的电路, 完成长途传输, 主用设备发生故障时, 及时替换相应的传输接口设备和编解码器, 主备通道的传输质量和可用性相同。

3 结语

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营商丰富的传输资源和光缆资源。近年来, 三网融合不断加快, 广电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业务也逐渐增多, 特别是重大事件的直播, 主要是通过运营商的广泛的光缆资源以及传送网的本地传输从而满足传输广播电视的多样化选择。整个信号的转播还需要多种信号传输方式的相互结合, 互相支持互相备份, 从而保障广播电视信号的顺利传输。

参考文献

[1]孙殿伟, 候飞.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电子制作, 2013 (09) .

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发展探讨论文 篇2

光纤通信系统是指以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并以光纤为信号传输的媒介而形成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系统通常在有线电视及其他的通信技术中被广泛的,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系统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过程中,最重要的满足信号传输的正确性,尤其是在电视台节目的数字化制作中,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传输介质,且在未来信息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光纤宽带干线传入网以及接入网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此外,光纤通信技术还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内容量大的优点,由于光纤的体积小,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保密性也是非常的不错,因此非常适合于远距离的信号传输。

2.2 微波传输技术

微波传输技术是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一部分,且对于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是国家通信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微波传输系统中,不需要有固体的介质,只需要确保在传输之间没有障碍就可以了,因而被广泛的运用于广播电视发射传输。微波通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使用周期短、线路建设短等特点,因而更加适合用于山区、水面及不适合铺设光纤网的地方使用。且微波传输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非常适合于水灾、风灾和地震等这些复杂的自然环境之下。只是在使用微波传输系统时需要与无线电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使线路设备与市政建设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免微波通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影响。

2.3 卫星传输技术

卫星传输技术是由星载转发器接受到地面上所传送的微波信息,然后对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再次发射到地面的服务区内,并以最低附和噪声与失真传送到广播电视发射传输信息。卫星通信传输范围非常的广泛,一颗通信卫星可以进行几百套电视节目的传输,且卫星通信传输系统具有信息传播功能大、速度快,传播效能好等众多的优点。此外,对于同一卫星通信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与不同的区域内使用,只是在遇到恶劣天气环境时影响比较大,如常见的日凌、风向及暴雨等。

2.4 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广播电视发展最初的手段,也是广播电视进行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其发展前景非常的广阔。而目前广播电视中无线发射传输技术还有着一定的限制,如电视广播的覆盖面需要视距范围以内,来提高发射天线的方式,有效扩大广播电台的服务范围。对于远距离的传输,需要通过电视转差及微波中继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当然,无线传播技术与卫星传输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相比,有着传输途径方便、灵活等优点,且是一种非常有效、可靠的传输方式。因此,在未来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中,将会更加广泛地被用于广播电视的发射传输中。

2.5 SDH传输技术

广播传输技术 篇3

关键词: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077-02

目前,我国的广播电台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广大的广播电台工作人员带来工作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广播电台的正常运行,因此迫切需要解决。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广播电台安装内部隔离设施,并强化了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然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

1 内外网隔离技术

所谓内外网隔离就是防止网络病毒或者木马对电台运行造成不良影响。一般来讲,广播电台网络系统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主要是用于自动化播出节目,外网的作用是获取互联网信息或者向互联网上传信息。因此,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应当采取相关手段确保进入内网的音频信息的可靠性。

2 传统模式的问题

2.1 信息共享效率不高

广播电台主要是通过人工对录的形式将内网和外网之间的数据进行共享,首先在一个网络内进行音频的播放,再在另一网络对音频数据进行采集。这种传统模式的最大好处是两个网络互相独立,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因此完全杜绝的了网络病毒的攻击,这种模式是广播电台最为安全的传输技术,然而,信息量较小可以行之有效,对于大量的数据完全无能无力,这种方式过程复杂并且效率不高。

一般来讲,传统的音频记录的方式是把音频数据制成CD,制成CD之后通过光驱读取再传送到数据库。通过CD法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但是刻录CD成本高并且效率低,而且制作上传过程相当复杂繁琐,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这种方法不适应现代社会广播电台[1]。

2.2 网络安全威胁

广播电台网络必须要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目前我国的广播电台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网络病毒、网络恶意代码、恶意脚本、网络攻击等。

首先,网络病毒。网络病毒的危害非常广泛,网络病毒是一组计算机的指令集合,这些病毒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的能力,能够迅速扩散并且造成网络危害。病毒不仅仅只是通过电子文件共享、或者伊妹儿传播,更多的时候是大范围地自我激活、复制进行传播;

其次,网络恶意脚本。恶意脚本是计算机指令,属于比较高级的计算机语言,不是直接被计算机执行,而是通过中间翻译进行执行,恶意脚本主要针对当前的计算机浏览器,浏览器是恶意脚本的很好的翻译工具;

最后,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最为常见的安全威胁,网络攻击主要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造成广播电台网络不稳定。

3 寻找突破口

一般来讲,传统的刻录CD的方式效率低下,而直接连接互联网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当积极寻找突破口,保障电台广播数据安全传输。

首先,网络防火墙。网络防火墙具有网络隔离的特点,但是部分协议是直接传输,这种方式难以真正杜绝网络的病毒以及恶意代码。虽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进攻的能力,但是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

其次,网闸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基本能够抵御网络的攻击,但是这种方式还是无法完全杜绝网络病毒以及恶意代码对广播电台带来危害。

因此,应当加强对内外网安全传输技术的研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 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

4.1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指一个装满水的木桶,一片木板出现破坏就会导致整桶水漏出来。因此,木桶并且保证每块木板的牢固性以及木板间的紧密性。影响网络安全性的因素多种多样,一般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因素,因此,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广播电台的内网之间的隔离安全措施就如水桶中的最重要的一块木板。

一般来讲,我国大部分的广播电台一直使用物理隔离的方式,采取这种隔离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如果内外网络连接上,外网的病毒或者代码很容易进入内网,从而影响广播电台正常工作。

因此,内外网的连接就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点,它是影响网络安全最主要、关键、薄弱的环节。目前,内外网主要隔离物理连接才能保障数据安全[2]。

4.2 技术原理

通过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能够解决内网和外网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安全性问题,主要的原理就是在内外网隔离的前提下,保障数据的传输。内外网隔离主要是避免病毒、恶意代码等的攻击与入侵。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首先应当保障内外网之间互相隔离,所有网络以及协议传送等统统隔离,只要保障内外网信息传递即可。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桥技术以及网闸技术,通过这两个技术的应用,从而保障传输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实用性。

4.3 信息安全认定

目前,我国广播电台音频格式主要是S48格式,这种格式的文件中容易携带病毒以及恶意代码,因此,应当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安全性认定,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对信息进行安全认定。

5 应用设计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上,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

首先,是通过手动操作,让简单的外网客户端计算机想内网客户端计算机跨网传输和共享特定数字格式音频内容和文本内容得以实现。

其次,是通过应用系统后台软件,让外网应用系统向内网应用系统跨网传输和共享某些特定数字格式音频内容和文本内容行为得以自动完成。

从目前而言,当下已经出现了一批IT厂家,他们通过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已经研发出了广播电台内网隔离安全传输设备。这种设备不但能够让内外网间的安全隔离得到有效实现,而且还能够让内外网特定信息的共享传输得到有效实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都会蕴含两个部分,一是内网单元,二是外网单元。针对于各单元部分所在网络而言,其接入所在网络的方法通常都是借助于通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接口,而内网单元和外网单元之间,则是借助于对私有协议的网桥方式或网闸方式进行支持,从而不但让网络安全隔离得到实现,更是能够让信息的跨网传输得到有效实现。

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的手动操作方式。通常在应用设计过程中,是借助于固定文件夹来让音频或纯文本内容的传输得到实现,简单而言,就是广播电台内网隔离安全传输设备会将用户手动复制到外网客户端某个固定文件夹中的相关音频和纯本内容,自动的传输到内网客户端中相同的一个固定文件夹中,从而提供给用户使用。

而针对于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的后台自动方式,在进行应用设计的过程中,则是借助于对广播电台内网隔离安全传输设备所带来的软件开发包进行充分利用,并通过应用程序结构来对后台传输模块进行研发,最终以此来让内外网应用系统之间自动的音频或纯文本内容从外网自动传输到内网。

从传输效率上来看,由于当下收到硬件平台效率的约束,通常能够达到10 M左右的单组设备间传输效率以太网传输效率。而针对于内容较多的传输需求,其传输效率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一般是在设计过程中对多组设备并发同时传输的方式进行增加使用,从而让传输效率得到提升。

而从安全上,虽然设备能够做到很好的抵抗网络攻击和阻断网络病毒扩散,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的预防网络应用层上的存在的安全攻击和破坏现象。尤其是不能够轻视内容语义方面的信息安全隐患。广播电台应该进一步的强化技术系统上的安全管理,并通过设计系统整体的安全应急机制来进行联合应对。

6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加以分析研究,反映了传统技术的某些弊端,并且对于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的理论原理加以论述。

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对于广播电台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障电台广播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播放等,应当切实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促使广播电台现代化以及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张智锐.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08:26-29.

广播传输技术 篇4

1 非压缩传输概述

非压缩传输的基础是视频光端机,通过直连基带光纤将高清HD-SD信号进行传输,将各个比赛场地的信号和电视台转播车设置电视转播机房TOC,通过光端机对HD-SD信号与光信号之间进行转换。从本地的光缆完成对信号的传输,然后再利用光端机进行信号类型转换,以芯光纤占据一个通路,然后使用视频光端机进行信号的转换,接着再进行信号的传输,确保直播现场被全部覆盖,确保良好的传输效果。

传送的公共信号主要是采用1+1主备传输方式,利用双光缆进行信号传输,在转播机房为HD-SD信号提供两个接口,IBCTER通信机房提发出主备信号,而被视频交换系统所使用。如果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主用通道故障,那么服务也不会立即停止,主备通道和主用通道的可用性和质量相同,可完成替换。而在主要的转播场馆使用物理双开光缆,确保一侧发生故障时,不会出现信号中断。

2 压缩与非压缩结合传输

压缩和非压缩结合传输适用于广播事件涉及的地区较多情况,而且在各个分场馆通过视频光端机会直接连接到基带光纤,使用压缩和非压缩进行结合传输信号,可以通过减少带宽来增大传输的速率。外地场馆通常是汇聚在体育馆中心或者是TER机房,传输电路信号直接通过TER机房与TOC进行信号传递,而编码器则是将高清的信号压缩为解码,然后从接口单元输送ASI信号,经网络适配完成SDH信号的长途传输,然后将ASI信号利用接口单元输送到解码器之中,从而完成了HD-SD的解码。

进行公共信号传输也是利用1+1主备用设备方法进行传输,同样是以端到端进行双设备传输,使用双光缆进行信号传输。TOC为用户提供两个高清接口,主备信号则是从IBC TER通信机房发出,而被视频交换系统所使用,传输过程中主用系统出现故障,服务也不会停止,因为主备通道同样拥有与主用通道质量和性能相同的通道。主场馆利用物理双开可以满足光缆的双路由要求,确保不会因为一侧发生故障而整个服务停止。

单边信号传输所使用的双光缆和冷备设备位于TER机房和TOC电视转播机之间,冷备设备主要包含了编解码器、传输接口设备、光端机。TOC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高清转化接口,主备光缆和冷备设备设置在TOC和通信机房之间,如果主用传输出现故障,那么则要完成光缆和设备替换,从而确保主备通道和传输的质量和性能的相同。TER机房和IBC机房之间也设置了很多的冷备设备,SDH电路是带保护的电路,传输过程中如果主用设备出现障碍,那么则可以及时的替换相应的接口设备和编解码器,确保主备设备和主用设备的性能、质量相同。

3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运营商拥有非常丰富的传输和光缆资源。随着三网并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各地基本上都形成了以光纤作为传输网络,光纤技术在电视广播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各个场馆设置物理双开光缆,如果一侧出现故障也能够进行有效的信号传输,因为主备和主用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相同,即使主用设备出现故障也能进行转换替换传输。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时代正在进入三网融合时期,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和运营商之间产生了很多的业务交集。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视转播和赛事直播上运营商不断将光缆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之中。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各地基本上都形成了以光纤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光纤技术在电视广播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就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原理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分析。

关键词:光纤传输,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参考文献

[1]黄军忠.SDH传输技术及其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J].视听,2009(3):44-46+37.

[2]徐月明,白玉.光纤通信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3(4):201-202.

[3]张学文,赵家文,叶德飞.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9):55-56+59.

广播传输技术 篇5

3.2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不仅丰富了节目的传输手段,而且保障了直播节目的安全播出。卫星转播车与现场转播车的车系统的作用有:一是,可以传输高质量无线数字,提供高质量的转播传输以及支持节目直播的制作;二是,还可以解决部分主要节目的应急制作以及传输问题;三是,具有采集、传送以及直播音频、视频、网络音频节目、网络视频节目的能力。卫星转播车和卫星直播车不仅可以组合使用,而且可以独立完成节目的直播与传送任务,它们的存在可以为广播节目的直播与传送提供一个强大而又灵活的移动技术平台。其中卫星转播车可以通过三种传送方式实现转播的目的,分别为卫星传送、地面微波传送、地面电信线路传送,它主要用在大型转播现场的,为现场提供移动技术平台,支持信号的双向传输。卫星转播车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车载传送系统、卫星转播车音频系统、以及固定地面站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主要应用在国际台各调频栏目在各直播现场提供一个移动技术直播平台。其系统主要包括车载音频系统、车载视频系统、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的传输能力也很强大,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并可以进行多业务传输,现场直播车可以在大多数的传输环境中进行独立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直播传输任务。

4结束语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广播电视传输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不可替代,系统功能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强大,会更加有效的推动广播传输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其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强.数字卫星通信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12:111.

[2]葛莉.浅析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J].通讯世界,2015,21:69-70.

广播传输技术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安全管理

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快速并行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日益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是借助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将电视、广播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过程,也是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核心战略,隶属于国家“惠民工程”的一部分。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系统维护、管理是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收看、收听到优质节目的重要策略,也关系到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成败。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传输,最终目的是要带给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就相当于是每个电视台的生命线,制作出高技术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固然不易,但是如果节目的传输质量不高,再好的节目也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节目的收看效果。

一、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高质量与高技术传输

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关键在于系统维护与管理的质量,即传输的过程其实就是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建设、更新、维护与修正的过程,是信息管理的健康流程。在此期间,要从日常工作入手,切实保障技术与安全传输。在日常使用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环境,以及各种设备的技术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对在用设备采取定期清理维护的措施,制定了各种相关设备运行状态、时间、维护情况的一览表,使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传输质量,传输系统要注重技术改造工作。随着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设备不断涌现,其技术指标随之不断提高。要定期对传输系统进行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同时做好老系统和新系统的维护工作。目前多数广播电视台设备持续24小时不间断运行,使用模拟和数字设备,其中设备都采用主备波道自动切换的方法,对正在传输的系统进行维护,同时还配合其他技术部门进行系统各项技术指标测试,通过逐级检查,对通路内影响指标的老化、劣化的设备进行更换,确保系统整体技术指标始终符合国家标准。并对相关测试文档进行存档备案,以利于日后对比工作,将替换下的设备、板卡及时送修,为安全传输和高质量技术指标提供了保障。这样一来,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够迈上安全、合理的规定,传输工作可以有序推进,广播电视信息工程建设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坚持“人性化”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维护和管理质量

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关键在于系统维护和管理。也就是说,要把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以系统职工为核心的维护和管理机制,确保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安全性与长久性。具体来说,具体来说,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问题需要在系统内部解决,无论是针对广播电视线路、设备的检查、维修、保养,还是针对传输过程中的维护、评估、反馈,都需要广播电视系统的职工们完成。因此,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日常维护与管理机制的建设,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职工建设”。通过有效方法提升广播电视系统职工的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是确保广播电视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路径。

例如,要组织岗位竞聘上岗,全段进行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安全员、技术员、技术主管岗位竞聘活动,理论知识丰厚、业务素质较高者提拔任用,通过该种形式激励职工努力学习业务知识,钻研科技难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再如,要对日常参与维护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对优秀职工进行激励,形成“力争上游”的良好竞争氛围。所以,要想建设科学、完善的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日常维护与管理机制,不仅要做到制度的优化设计和贯彻落实,更要做好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坚持“人性化”的广播电视系统机制建设,是确保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走向成功的关键。

三、全传输故障与隐患处理机制,完善相关工作规章制度

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维护和管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内容就是关于故障和隐患的排查、处理。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诸如线路故障、设备安全问题,这时就需要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开展有效的故障排查、维修和管理,确保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稳定和安全。

比如,当SHD设备出现常见技术故障的时候,技术人员可以使用“替换法”,即将损坏的线缆、芯片、设备等替换为全新的完好的设备,从而排除类似的故障。再如,在日常检查、巡视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线路、设备的时候,技术人员可以使用万用表、OTDR、光功率计等检测传输的故障,从而帮助技术人员做出判断。所以,当检测出线路、设备出现故障或隐患的时候,技术人员就可以迅速做出应对,同时开展有效的检修、排查与复原工作。

四、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

(一)安全性特征

所谓安全性特征就是确保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也因此,大多数广播信息传输系统日常维护工作都是围绕保护着系统的安全性而进行的,也就是确保信息传输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工作人员要制定出传输设备可能出现安全故障的解决方案,做好安全故障发生的及时处理工作。

(二)经济性特征

经济性特征要求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采用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的维护方案,进而有效节约成本。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台普遍采用先进的高科技精密仪器,设备成本费用较高,出现故障或者损坏问题,其维修的费用也较高,大大增加了广播电视台的成本。因此,应加强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工作,有效减少或者避免设备故障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广播电视台的成本费用。

(三)防范性特征

信息传输系统的防范性是指确保信息传输设备安全运行,有效降低信息传输系统故障问题的发生,进而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高效性。由于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防范性特征,根据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运行情况,将可能发生的安全故障问题扼杀在摇篮中,而制定的安全维护措施。维护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安全性的方法 当广播电视信息傳输系统发生安全故障问题时,工作人员需要及时通知维护人员对故障问题进行处理。在系统故障问题期间,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所发生的故障问题进行判断,对于能够处理的故障问题,应及时处理。

五、结语

广播传输技术 篇7

当今主流的电视信号传播技术有三类:光纤传输、微波传输以及卫星传输。其中光纤传输技术以其廉价的成本、快捷的传输速度成为各大传输运营企业应用的重点。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 广播电视传媒与运营商之间的业务往来愈加频繁, 在进行重大事件现场直播时, 光电需要通过运营商的光缆及传输手段来将音频画面传播到各地区, 同时, 光纤传输通过光缆将信号传送到居民区或商业区, 能够抵抗外界电磁波干扰、信号稳定, 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1 光纤传输的基本情况

1.1 光纤的定义

光纤的全称为光导纤维, 主要材料为玻璃, 由二氧化硅和其他无机物经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制成, 其以光波为媒介传播信息, 在传播的过程中信号的损失率极低, 是一种高品质信号传输方式。光纤分为纤芯和包层两个部分, 传输原理是光波在玻璃介质中的折射, 由于纤芯的折射率很高因此光波可以在界面上达到全反射, 而包层的反射率很低这就保证光波只能在纤芯中传播, 实现信号的传输。石英纤维是光纤的主要成分, 光纤可依据折射情况划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个种类。其中多模光纤的传输容量小于单模光纤。

1.2 光纤传播的网络结构

光纤传播的网络结构包括发射机、光缆、接收机与连接器四大部分。发射机由调制器、驱动器和光源构成, 能够将电信号转发为光信号, 同时调制信号源光波将光信号耦合进入光纤满足传输要求;光纤光缆担任信号传输的功能, 一般是光纤或者光缆, 光纤的低损耗率能够保证光信号在光缆中进行远距离传输, 最终到达检测器, 完成一组数据的传输;光接收机由光放大器和光检测器组成, 将光波转换为电磁信号, 但是转换后的电信号较为微弱, 用户端口无法识别, 因此还需要使用放大器将信号放大满足端口接受需要;光纤连接器的主要功能是将两端光纤或光纤与光端机连接起来, 保证光波传输顺畅, 同时便于施工。

2 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2.1 非压缩传输

顾名思义, 非压缩技术就是指的在利用光纤线路进行光波传输时, 传输的信号为非压缩信号, 信号在经过长距离运输后最后通过终端设备传输到广播中心的IBCI和TER机房。非压缩传输主要应用于现场直播信号的传输, 实际操作中对距离有严格要求, 例如在对某体育赛事进行直播时, 现场与转播装置之间要满足信号传输要求。当对比赛的相关信息进行转播时, 比赛场地会在距离电视台转播车与转播机房50 米的位置设置电视转播机房, 通过转换器完成信号转换, 借助光端机的作用, 将传输信号转换为SDI信号。实际应用中可将光纤设计成为一条单独占据的通道, 利用视频的光端机实现信号的接收工作, 最终保证赛场信息能够稳定有效传输到用户接收机端口。

在采用非压缩传输技术时, 为了达到提高信号管理效率的目的, 在进行公共信号传输时, 工作人员可以选择主备用信号传输方式, 实现端口直接对接,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光纤传输的效果, 还能更高效快捷的发挥光纤设备中双光缆的优点, 保证光波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主备用信号的传输方式保证即使发生主传输故障的情况, 只要冷备设备和主备光缆设置在通信机房与TOC之间, 设备替换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完成, 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得到充分保证。

2.2 压缩传输

压缩传输是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较为普及的一种方式, 使用压缩设备对光波信号进行压缩, 压缩完成后的光波占用的传输空间更小能够满足大数据的高清传输。压缩传输与非压缩传输相比, 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设计人员更倾向于将两种传输方式整合使用, 将各自优势进行高效的结合与利用, 才能最大限度上的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 当今的广播电视传播质量的稳定性就是将两者结合后的最大发挥。如今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很高, 覆盖范围涉及到的区域较多, 通过将压缩与非压缩相结合, 将各个区域的视频光端机连接到基带光纤上, 灵活的增减宽带, 足够适应不同大小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 非本地区的光纤光缆在中心的TER机房汇聚, 通过传输电路的作用直接通向机房, HD-SDI信号则通过光端机在TOC机房和TER机房之间传播。长距离运输需要克服的最大技术难题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此时需要结束解码器作用, 解码器能够实现对传播信号的压缩解码, 获得ASI信号随后经过网络适配器, 将ASI信号长途传送到IBC机房, 最后信号进入解码器最后的HDSDI解码流程。

2.3 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优势

光纤网络在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中处于基础地位, 可以通过将光缆作为传输介质, 利用SDH平台进行传输的方式进行。光纤网络是最可靠的一种数字电视与数据传输的链路, 它的质量的好坏会对整个电视直播信号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将光纤网络运用到传输电视信号中来, 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依靠微波中继传输信号的方法, 而微波传输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噪声, 影响数据传输的质量, 同时很容易受到电磁波的影响。

采用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网络的基础途径能够保证电视直播的稳定性, 一般来讲, 直播会场会利用光纤将直播信号传输给多个地区的转播平台, 同时各地区的传输平台也能将数据信息传送给主平台。采用光纤来进行不同地区的电视直播和互动式电视传输中最普遍应用的方式之一。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 音视频是否达到同步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光纤传输信号能够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能满足大量数据的运输, 同时又可以有效克服信号变换时中继器产生的噪音, 使信号更为稳定。

3 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性

光纤传输作为一种基础的传输工具, 比其他类型的传输途径更具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一, 光纤传输系统肩负着广播电视各个节目的传输责任, 其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里的地位处于上游, 对直播节目最终播出效果的好坏起着重大影响;第二, 广播电视的光纤传播系统比较分散, 卫星传输网络环节较少, 便于管理。虽然目前可以采取卫星网传输的方式, 但是卫星网络的交互性、防范性以及扩展性等等均不如光纤传输。所以, 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不可忽视的优势, 对于推进当今广播电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在文化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及覆盖率也已大大上升, 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播放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系统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 光纤传播技术作为新兴资源, 在广播电视的节目输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三网并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各个地区基本均已形成了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的信号输送网络, 光纤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光纤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技术种类之一, 已经被普遍的运用到通信工程的各个领域。将其应用到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过程中, 是提高信号传输效果稳定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相关的光纤传输网络, 节目信号的覆盖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 信号传输的通信容量与其抗干扰性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文章从光纤传播技术的相关现状入手, 对光纤传输技术在电视广播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方法以及基本原理进行探讨与研究, 强调并突出了光纤传输的优越性与重要性, 分析了光纤传播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上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光纤传输,广播电视信号,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伟, 赵林.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120.

[2]李锦, 张联.浅谈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 6:49.

中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 篇8

1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现状

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受众人口及其分布特点是构建合理、高效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截至2014年初, 我国大陆地区人口总数为13.6亿, 其中:农村人口6.3亿, 2.1亿户家庭;城镇人口7.3亿, 2.2亿户家庭。全国累计家庭用户数超过4.3亿。并且,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总体城镇化率为52.57%。由此可见,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受众人口的基本特点是:用户数量庞大且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户数基本相当。

目前, 基于广播电视人口的现状以及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要采用有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三种技术手段来实现节目的传输覆盖。

对于有线电视而言, 通过城市有线电视整体转换以及双向化改造, 截至2014年2月, 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数已达到2.29亿户, 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72亿户。通过有线数字电视, 城市家庭用户一般可收看20多套高清电视节目和100多套标清电视节目, 节目内容涵盖CCTV高清和标清频道、省级卫视频道 (含10多套省卫视高清频道) 以及本省市县电视频道, 并且支持点播和交互电视节目。然而, 近些年来, 由于受互联网电视等视听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 2013年有线电视用户增幅仅为6.44%, 较2012年6.14%的增幅持平。

对于直播卫星而言, 截至2014年6月, 全国直播卫星“户户通”开通用户已突破1 484万, 加上前期“村村通”2 300万用户, 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用户总数已超过3 784万户, 约有近亿农村群众直接享受到了中央关于发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政策带来的实惠。目前, 直播卫星用户可以免费收听收看40多套广播节目和50多套电视节目, 其中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所有CCTV标清电视频道以及各省市卫视节目。我国的“中星9号”直播卫星业务系统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卫星直播系统。

对于地面数字电视而言, 在城市, 地面数字电视可成为有线电视的有效补充;在农村, 地面数字电视可与直播卫星协同覆盖共同提供广播电视业务服务。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2006年颁布至今已整整8年, 国标地面数字电视一路走来, 经历了起草、完善、颁布、应用、推广等诸多阶段, 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下, 截至目前, 我国已完成了全国337城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建设, 正式开始提供高清和标清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服务。在此基础上, 部分省市也正在进行本省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一般而言, 地面数字电视频道节目设置地域性色彩较强但节目套数有限, 通常以本地区标清电视节目为主, 并包括少量的中央节目 (CCTV-1、CCTV-7等) 。

在全国各级广电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近年来,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产业持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情况逐年改善。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服务体验相对较差。特别是我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发展很不均衡, 农村家庭相对于城市家庭所享受的广播电视服务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 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正朝着下一代广播电视 (NGB) 技术体系演进。与此同时,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继广播电视之后, 互联网已经成为家庭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又一重要渠道, 并且传统广播电视越来越受到新兴媒体, 尤其是互联网媒体的冲击。可以说, 目前, 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 在新形势下, 应充分统筹多种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构建新型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1 有线电视发展

目前, 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服务于城市用户。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将会享受到有线电视所带来的广播电视服务。并且随着城市信息化的全面加强, 城市家庭期望享受的信息服务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以上这些对传统有线电视网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 图1给出了未来有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的示意图。

在广播数字化、双向化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的愿景目标下, 有线电视的运营若想获得持续、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需要基于现有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广电有线宽带网络, 优化网络的应用模式, 积极发展宽带用户, 创新业态。通过融合业务终端的部署, 改善用户体验, 提高用户黏度, 从而形成具有广电行业特色的有线宽带网络技术体系与商业发展模式。通过未来有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的建设, 可实现将有线电视用户升级为宽带用户、将有线电视网络升级为承载全业务的网络、将有线电视机顶盒升级为城市家庭信息汇聚和分发中心。总体来说, 未来有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的发展应从以下3个方面逐层推进:

1) 逐步实现传统有线数字电视向互动电视的发展;

2) 大力发展城市广电有线宽带网络建设, 拓展新的广电宽带业务形态;

3) 以融合终端为落脚点, 创新广播电视直播与互联网的关联交互业务, 构建“广播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混合网络系统。

在未来有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 需要重点针对以下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广播网和互联网的混合网络技术、宽带接入技术 (例如:C-DOC-SIS, HINOC, C-HPAV) 、智能内容分发网络 (CDN) 技术、广电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技术、融合业务平台技术、智能融合终端技术、多屏切换及家庭网络技术、智能光传输网络技术、IP承载网技术、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业务运营支撑技术、综合网络管理技术以及新兴信源编码技术 (例如:AVS/+, H.264/265, DRA等) 。

2.2 无线电视发展

一直以来, 我国城乡广播电视的整体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 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2013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和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则应努力加强无线广播电视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考虑到我国广播电视, 尤其是无线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图2给出了未来无线电视传输覆盖体系的技术框架示意图。

如图2所示, 无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采用先进的数字无线宽带技术, 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 (DTMB) 、直播卫星广播 (DBS) 、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以及数字声音广播 (CDR、DAB) 等系统进行有机融合, 构建一个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无线广播电视宽带网络。

通过建立未来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 进一步提升农村家庭用户享受的广播电视服务的质量, 改善用户体验, 在为农村家庭用户提供内容丰富、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基础上, 最终实现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未来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整合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资源, 建设面向农村家庭的无线覆盖体系;将有助于建立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协同覆盖技术系统;将有助于将无线电视机顶盒定位为农村家庭信息中心。未来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是在充分开发和挖掘包括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以及无线双向交互等在内的各种数字传输技术优势的基础上, 最终构建无线广播电视协同覆盖网。因此, 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工作:

1) 地面数字电视及直播卫星协同覆盖技术。目前, 我国直播卫星节目设置以中央节目以及各省级卫视节目为主, 而地面数字电视则以省市县级的本地性节目为主, 两者具有天然的互补性, 因此, 通过建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与直播卫星协同覆盖技术体系和覆盖网络, 可为农村家庭用户提供的频道节目将涵盖中央、省、市、县四级全部节目, 节目数量基本与城市有线数字电视相当。

2) 地面数字电视及直播卫星协同覆盖融合终端技术。研究两种技术体系协同的实现方式, 构建以无线融合机顶盒为中心的农村家庭信息公共服务新格局, 并完成融合终端承载新业务的开发, 积极利用已有技术手段开展无线数据双向接入的探索, 创新交互性业务。

3)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新技术。积极借鉴国际上未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深入研究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技术演进方向, 着力提高网络吞吐率以及频谱利用效率。

4) 地面无线广播电视规划及协调技术。根据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特点和覆盖运行需求, 积极探索全数字时代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新技术, 以省为单位开展全数字频率规划, 可有效提高频谱使用效率, 同时便于统筹协调省、市、县的地面电视基础设施, 减少模数过渡时期的重复建设, 有效避免频率资源浪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 我国正在推进地面电视数字化工程, 在模数过渡初期, 每个地区需要2~3个频道开展模数同播。到2020年地面数字电视转换完成之际, 为确保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基本目标, 每个地区至少需要8~10个地面电视频道与直播卫星一道构建协同覆盖网。此外, 在城市环境中, 额外需要2~4个频道建立起地面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服务体系。由此可见, 若要有效发挥无线广播网, 尤其是地面数字电视在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每个地区至少需要12~17个地面电视频道。考虑到频率复用等因素, 一般而言, 在同一个覆盖区只能使用1/4的频道数量。照此计算, 未来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开展基本业务的频道需求量至少为48个。若考虑到未来开展3D、超高清节目的需求, 则需要更多的频道资源。

目前, 国际、国内上对于700 MHz频段频率资源未来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不同的看法。然而, 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无论是从短期或者长期来看, 包括700 MHz在内全部广播电视频道若不进行合理、高效的规划, 甚至无法满足我国未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基本需求, 更遑论挪作他用, 为此在建立无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过程中开展无线广播电视频率规划新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5) 无线信道与信源联合编码技术:针对不同信源在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等信道中传输开展联合编码技术的相关试验, 以求选择最适合的联合编码方式为用户提供最好的音视频收视体验。

3 结束语

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有线电视覆盖城市、无线电视 (含地面和卫星) 覆盖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格局。为真正实现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信息服务, 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和农村家庭的信息化, 未来应统筹运用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 并结合宽带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来构建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新体系。

摘要:首先介绍了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 从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的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新技术体系的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并给出了未来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有线电视覆盖城市、无线电视 (含地面和卫星) 覆盖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格局。

关键词:传输覆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协同覆盖

参考文献

[1]朱真铁.中央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建成综合业务平台[J].有线电视技术, 2014 (2) :21-24.

[2]杨知行.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技术演进[J].电视技术, 2014, 38 (2) :13-14.

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发展探讨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发展

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有线、无线及卫星网络的综合性的广播电视,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1 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的系统结构

完整的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的系统结构,通常会包括有信息的发源地,也就是所谓的信源,如语声信源、文字信息、图像信源及数字信源等,而这些信源在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中会有严格限制;除了有信源外,还包括信道,即用来传递信息的通道,信道作为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纽带,信道的容量往往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速率与信息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信道有无线、卫星等,当然在传输过程中还会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此外,完整的系统结构还包括有信宿,也就是传输信息的归宿,需要通过天线、机顶盒等设备来实现。

2 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的具体内容

2.1 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通信系统是指以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并以光纤为信号传输的媒介而形成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系统通常在有线电视及其他的通信技术中被广泛的,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系统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过程中,最重要的满足信号传输的正确性,尤其是在电视台节目的数字化制作中,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传输介质,且在未来信息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光纤宽带干线传入网以及接入网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此外,光纤通信技术还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内容量大的优点,由于光纤的体积小,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保密性也是非常的不错,因此非常适合于远距离的信号传输。

2.2 微波传输技术

微波传输技术是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一部分,且对于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是国家通信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微波传输系统中,不需要有固体的介质,只需要确保在传输之间没有障碍就可以了,因而被广泛的运用于广播电视发射传输。微波通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使用周期短、线路建设短等特点,因而更加适合用于山区、水面及不适合铺设光纤网的地方使用。且微波传输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非常适合于水灾、风灾和地震等这些复杂的自然环境之下。只是在使用微波传输系统时需要与无线电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使线路设备与市政建设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免微波通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影响。

2.3 卫星传输技术

卫星传输技术是由星载转发器接受到地面上所传送的微波信息,然后对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再次发射到地面的服务区内,并以最低附和噪声与失真传送到广播电视发射传输信息。卫星通信传输范围非常的广泛,一颗通信卫星可以进行几百套电视节目的传输,且卫星通信传输系统具有信息传播功能大、速度快,传播效能好等众多的优点。此外,对于同一卫星通信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与不同的区域内使用,只是在遇到恶劣天气环境时影响比较大,如常见的日凌、风向及暴雨等。

2.4 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广播电视发展最初的手段,也是广播电视进行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其发展前景非常的广阔。而目前广播电视中无线发射传输技术还有着一定的限制,如电视广播的覆盖面需要视距范围以内,来提高发射天线的方式,有效扩大广播电台的服务范围。对于远距离的传输,需要通过电视转差及微波中继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当然,无线传播技术与卫星传输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相比,有着传输途径方便、灵活等优点,且是一种非常有效、可靠的传输方式。因此,在未来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中,将会更加广泛地被用于广播电视的发射传输中。

2.5 SDH传输技术

与其他传输技术相比,SDH传输技术功能还是比较强大的,不仅提高了网络资源的使用率,还能实现动态的网络管理与网络维护功能。因而能够满足广播电视发射传输过程中的要求。SDH传输技术在被广泛的应用于广播电视传输的同时,也是未来广播电视信号发射传输的发展趋势。在SDH传输技术中,SDH网不仅可以与PDH网兼容,而且还有着统一的光接口与复用标准,都是采用了同步复用映射结构和先进的指针调整技术,从而保证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同步复用。此外,SDH传输技术具有很健全的网络管理功能,能够实现统一的网络管理与分布式的网络单元管理;具有业务的性能监视、网络动态维护等优势。

3 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广播电视在不断的更新完善,而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的信号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光纤、微波、卫星及SDH传输技术,在各种广播电视节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将得到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支持,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的日常需求。

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作为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使广播电视的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差别在渐渐缩小,能够让观众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通过互联网络的互动。有助于广播电视台及时的做出调整,从而达到精神与物质的相结合,大大强化了广播电视的发射传输效果,而在未来的广播电视的发射传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术会更加完善成熟,且通过扩大其应用范围,来满足于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

广播电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而且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其中信息的传播质量与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光纤、无线、微波和卫星等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广播电视的节目中,而随着SDH传输技术的发展,传统原有的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得到了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不断创新完善,从而提高广播发射传输信息的速度与质量,成为了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茜.广播发射的接地设计与天线设计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

[2]于波.浅谈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趋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6).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应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光线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SDH通信

信息化时代背景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 不仅提升了声音、图像的传输质量, 也增强了信息传输的交互性和网络化功能。

1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组成及结构

从系统组成来看,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主要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三部分。其中信源主要是各类广播电视音视频信息资源, 如录音资料、视频数据等;信道主要是传输媒介或渠道, 如卫星, 地面微波、无线信号、光纤、电缆等;同时, 在信号传输时, 需要对信号进行调制、混合、放大、耦合等处理;信宿主要是接收系统, 包括各类机顶盒、接收机、天线、显示器等。近年来, 随着SDH技术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传统传输系统功能的提升, 特别是对信号传输质量和速度的提升, 满足了广大用户对广播电视信号服务的不断需求。

2 不同传输系统组成及特点

2.1 光纤通信

光纤系统主要是以光纤为媒介额, 以光波为载波来实现信号传输要求。从系统组成上分为五部分:一是光波发射系统;二是光波接收系统;三是光纤连接设备;四是光波中继设备;五是光波耦合设备等。对于光端机是光纤系统核心部件, 可以分为光发射机、光接收机两部分。光发射机主要负责光源的调制, 将光波转换成光信号, 并传输至光纤媒介中;光接收机主要是负责光波的接收, 利用光检测器, 对光信号进行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 再经过放大、整形、还原输出至光接收器。对于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 为了保障信号传输质量, 需要增加光纤中继器, 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对衰减光信号、畸变光信号进行放大、整形、校正后重新生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光信号, 保障良好的光纤通信要求。光纤通信本身具有诸多优点, 特别是传输带宽高, 通信容量大, 加之光信号传输衰减较少, 串扰小, 光信号传输质量较高;另外, 光纤尺寸小、质量轻便,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且具有较高的保密性, 制造光纤材料以石英玻璃为主, 耐腐蚀性强, 成本较低。因此, 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当然, 其不足点为光纤本身的弯曲半径有限, 在光纤应用中对光纤的连接、切断技术、分路、耦合技术较为复杂, 在搭建光纤网络时需要格外注意。

2.2 微波通信

微波的半径通常在0.1 mm至1 m之间, 对于微波通信, 通常不需要依托固体媒介, 在保障两端无障碍时就可以使用, 因此作为重要的通信手段, 在专用网络通信中应用较广。微波通信与微波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军事及应急通信中占据重要地位。微波通信需要搭建微波基站, 其组成有天线、调制设备、多路复用设备、收发设备、电源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由于微波通信具有广泛性, 伸缩性, 在山区、水面、海峡等特殊地形具有应有优势;同时, 与卫星通信相比, 微波传输抗干扰性更强, 即便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 如地震、风灾、水灾、雪灾等气候下也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然而, 微波因衍射能力不足, 直线传播能力强, 而对于高大阻碍物无法实现有效传输。

2.3 卫星通信

卫星系统主要分为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设备、测控站、地面接收站四部分。对于上行发射系统, 主要是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进行处理并经调制、变频、放大后定向发射给卫星系统;同时, 卫星通过星载转发器, 接受来自地面发射站的音频、视频等信号, 并通过放大、变频、发射给地面接收站。可见, 对于星载转发器, 相当于信号中继站, 以最低的信号失真率来保障通信传输质量。地面接收系统主要是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 并经过降噪、变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 分别传授给视频、音频处理单元, 获得正常的音视频信号, 用以显示和伴音。卫星通信系统的广泛应用, 通常情况下, 一颗卫星能够满足上百套电视节目信号的中转与传输, 且卫星发射的波束覆盖范围更广, 高频信号对各类气象来说影响较小, 传播速度快、同一通信可以用于不同区域、不同方向的传输服务, 且具有良好的通信质量, 因此将成为未来高质量信号传输的主要载体。

2.4 SDH传输

SDH传输技术是基于融合复接、线路传输及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传输系统。SDH系统具有丰富的功能, 可以实现网络动态维护与管理, 特别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与交换上更具有技术优势。SDH技术以同步传输模式 (STM-N) 来承载信息业务, 遵循ITU-TG.707 规范, 其STM-1 的线路传输速率达到155.520 Mbps, 且与现有PDH网络实现兼容, 具有统一的复用和光接口标准, 特别是采用同步映射结构和指针系统来满足不同业务、不同信息提供者在不同环境下的同步复用。另外, SDH传输系统具有网络管理功能, 能够结合业务需求, 实现分布式管理, 满足不同应用的动态维护与互通管理。

3 结束语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特别是光纤、卫星、微波等技术的成熟, 提升了广播电视通信质量。通过对不同通信技术的优势分析, 从提升广播电视通信服务水平上, 科学有效的应用不同传输技术, 来顺应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波, 冯景锋, 曹志.中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J].电视技术, 2014 (17) :18-21.

上一篇:组合电器隔离开关下一篇:心律失常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