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管理服务

2024-05-11

后续管理服务(精选十篇)

后续管理服务 篇1

1.沼气使用现状

临猗县沼气在建设初期, 就确定了“建、管”并重的原则, 不断探索和完善沼气服务的途径, 做到建池与服务并重, 协调发展, 共同促进。从2012年6月全县沼气用户普查情况来看, 目前, 全县沼气正常使用户达15 000余户, 平均使用率为75%, 其中夏季使用率达80%以上。同时, 积极宣传和推广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目前, 临猗县利用沼液养猪已发展到千余户万余头, 利用沼液防治作物病病虫虫害害试试验验超超过过226666..77 hhmm22, , “猪———沼———果”“猪———沼———棉”模式推广超过4 000户1万亩 (1亩=0.067 hm2) 。使用不好的农户主要原因为外出打工沼气池闲置与粪粪源源不不足足, , 停停止止使使用用。。

2.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情况

为了确保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切切实实发挥应有的效益, 保持沼气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全县不断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沼气社会化服务探索。2007年, 首先完成了5个乡镇服务站的建设任务, 发放了5辆抽渣车。2008年, 又建设了16个村级服务网点, 发放了16辆抽渣车。2009年, 我们又按要求建设了一个区域服务站, 74个村级服务网点, 并给每个网点配备一套沼气维修工具, 一辆抽渣车及沼气配件。截止目前, 全县已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发展村级服务网点95个, 乡级服务站16个, 区域服务站一个, 总投资224.3万元。服务网点覆盖到全县各村, 使沼气用户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有效的提高了沼气池的使用率。

3.采取的措施及办法

为了确保所建沼气池健康、长效使用, 必须加强平时工作的管理, 做到制度化。

(1) 服务组织健全

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机制, 健全服务体系。做到了县有服务中心, 乡有服务站, 村有服务点的沼气服务网络。以乡镇农科站人员和沼气技工为主, 组成专业服务队伍, 做到有求必应, 小问题不出村, 不过夜, 实现就近处理。服务费采用政府补贴一部分, 从为用户提供服务中获得一部分。

(2) 跟踪服务到位

采取普查和日常处理相结合的方式, 秋、春两季开展沼气用户大普查活动, 要求后续服务人员挨村挨户进行检查, 排查稳患,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用户安全使用。平时给各户留有维修人员电话号码, 有问题打电话, 随叫随到, 解决了日常使用中农户的后顾之忧。

(3) 强化技术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沼气知识, 做到家家户户有一个沼气明白人, 小问题用户个人就处理了, 极大的减少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 积极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解“三沼”综合利用知识, 调动农户发展沼气的积极性。近十年来, 全县共参加省级培训人员超过1 000人, 培训农户1万余人。

(4) 原料供应充足

原料短缺是制约沼气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采取为服务点配备抽渣车, 在大型养殖场为农户联系粪源两种办法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如今只要农户一个电话, 服务人员就会把粪源送到农户家, 大大方便了农户。

后续管理 篇2

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管理

一是核定征收范围的人为划定问题。核定征收作为一种所得税征收管理方式,其适用范围是有条件的,总局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中明确了其适用的六个条件,主要适用于不设臵账薄或设臵账薄混乱的企业。但在基层执行中,往往迫于税收任务的压力,盲目地把核定征收户数的多寡作为衡量征管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有的单位把核定征收面纳入了考核范畴,有的单位把连续亏损或小型企业统一实行核定征收。笔者认为这些做法不可取,无论采取何种征收方式,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更不能简单化。对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税务机关应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深挖其亏损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核定了事。这种做法恰恰反映出我们目前的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只得采取一种相对简单的征收方式。而且核定征收的鉴定标准和宽严尺度在各基层单位间、国地税间掌握不统一,致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一规模的两个企业税负差距明显,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二是核定征收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对企业采取“一刀切”等方法核定,特别是把一些原本账薄核算健全、具备核算能力的企业也纳入到核定征收范围,会引起一系列后续问题。问题一是法律责任的归属问题。一些有核算能力的企业,在稽查检查中发现其有明显地偷、逃税行为,但由于其采用了核定征收方式,应税所得率或税额都是由税务机关核定的,法律责任由企业转移到了税务机关,稽查局在定性上也无所适从;问题二是优惠政策的执行问题。企业被核定征收后,很多优惠政策受到限制,对一些原本核算健全的企业是不公平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企业财务核算健全,但由于前期投入阶段亏损而被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征收,后企业申请了软件企业资格并进入获利,按规定从获利起享受免二减三优惠政策,但由于前几年被核定,从核定的本质上看,核定应认定已获利了,因此使得企业的获利大大提前,其取得证书时,优惠期限已所剩无几,显然,这对于企业是不公平的。

(二)汇总纳税制度使征收与管理脱节

新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一制度的确立,可以有效防止集团内部之间利用业务往来规避纳税义务的行为,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地区间税源转移问题。为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3月份下发了《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对跨省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进行规范,即对跨省总分支机构纳税人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征收管理办法。经过实践检验,该办法在执行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监管职责不清。办法赋予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监管职责非常有限,除了对总机构分配给分支机构的所得税征收入库外,除了“三因素”查验核对和监督申报预缴外,并无其他监管责任,尤其是对分支机构汇总申报的税款是否具有审核权和稽查权没有明确规定。由于职责模糊,基层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如何管理、管理到何种程度感到茫然,管少了怕失职,管多了怕越权,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二是对不按规定分配税款的处罚措施形同虚设。《管理办法》下发后,为了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总局又连续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后续跟进措施,但对于应分未分、应提供分配表未提供等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747号)虽然对总机构不向分支机构提供企业所得税分配表,导致分支机构无法正常就地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处理问题予以了明确,但对总机构税务机关的回函时间无具体要求,“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未尽责的,由上级税务机关对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规定严肃处理。”之措施在实际中不易操作。

三是《管理办法》中规定14类未纳入中央和地方企业所得税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此办法。那这些企业和其下属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如何申报缴税,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是否需要管理以及如何管理尚未明确,形成政策执行真空,容易造成税款流失。

(三)税基管理乏力

这个问题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核心问题,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可以说,税基管理好坏与否,决定了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实现。目前,我们在税基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流转税收入与企业所得税收入监控不足、零利润申报和未作纳税调整户数较多、企业支出项目不真实、期间费用指标申报异常等突出问题。以我省为例,2008年汇算清缴结束后,我们通过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对全省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申报数据进行了提取、统计和分析,发现全省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期间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异常,超过了预警范围,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比重在70%以上的有近万户,其中有200多户企业的比重在1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0%以上。对于工、商性质的企业而言,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在其支出投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正常应占到整个支出项目的60%以上,而费用支出比重一般相对较少。如果企业费用支出过高,势必会挤占毛利空间,造成企业亏损或微利。畸高的期间费用,理论上是不符合企业经营常规和成本控制要求的,有可能存在将一些不正常、不合理的费用支出在税前扣除或者虚增、虚列费用的问题。

(四)多种因素制约纳税评估质量

一是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来源不宽。对内,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数据不能共享,信息分块割据,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造成评估资源浪费。对外,国、地税之间,国、地税与银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没有联网,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收集,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性。二是纳税评估的指标存在局限。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确定依据的是行业平均峰值,这是对企业纳税指标真实性的一种假设,如果企业的纳税水平在正常的峰值以内,就视为如实进行了申报。实际上,平均峰值的影响因素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规模大小、所处环境、市场营销策略等都可以影响平均峰值,不能完全排除在正常峰值以内的企业不存在异常的情况。三是纳税评估手段落后。目前纳税评估大多停留在人工操作的阶段和层面,评估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的综合能力高低和责任心强弱,影响了纳税评估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多种会计规范并行,加大基层人员的控管难度

企业所得税是与会计核算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税种,熟练掌握会计技能是税管人员的一项必修课。目前,在我国会计制度体系中呈现出了多种会计规范交叉并行的局面。会计制度中包括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有新、旧之分。况且每个会计规范之间在一些事项上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与税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核算和税务管理的难度。作为企业,不仅要执行好会计规范,还要严格遵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复杂的纳税调整,加之政策掌握不熟悉,出现了一些无意识违反税法规定的现象,增加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对于税务机关的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具备各种会计规范和财务管理知识。事实上,基层中知财务、懂会计的管理人员奇缺,尤其是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新准则更是知之甚少,综合业务能力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造成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时有发生。

政策改进建议及加强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权责发生制和合理性原则的实际应用

政策的制定者应切实提高权责发生制的可操作性,应出台一些更具体、更有指导性的操作办法,如规定在未支付时,企业应出具哪几种证明材料,形成证据链条证明其业务的真实性等等,以进一步促进权责发生制的贯彻落实。

应针对合理性原则的适用问题做出操作性、比照性、实用性强的具体解释,如规定费用支出的区域性及行业性限制、发放依据、支出标准等量化指标,方便基层操作执行。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

一是应将文件中的“预售合同”扩大理解,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管地产企业是否取得预售许可证,只要是房地产企业与购房者签订了各种形式的协议或有预售合同性质的书面材料等都认为是签订了合同,应该纳入到征税范围中来。二是解决争议,明确税收政策,将完工已实际发生,后期取得合法凭据的支出视同后续支出进行两次分摊扣除,虽然不尽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是便于操作,提高了征管效率,也会促进开发企业尽早取得合法凭据,形成良性循环,其弊大于利。三是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提土地增值税。31号文件第32条规定三种情形可以预提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针对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补缴税款不能得到有效扣除的情形,允许开发企业预提土地增值税,并规定在完工后一定内如未清算土地增值税,应将以前预提土地增值税冲回,以堵塞税收漏洞。四是明确外企房地产开发企业过渡期政策,将存有2007年12月31日以前预售收入的地产企业以前尚未扣除的期间费用和税金及附加,允许按照新税法的扣除标准一次性在税前扣除,以体现税法的公平原则。

(三)完善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一是完善过渡期优惠政策。过渡期优惠政策应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对原税法符合条件规定的各类企业的定期优惠政策均应适用到期满为止,而不应轻内资而重外资。二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调整和改进优惠形式,加大对高新企业风险投资补偿力度。遵循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给予系统完整支持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调整和改进优惠形式,如实行“风险准备金”制度、扩大设备投资抵免范围、政府拨入专项资金全额免税、研发工资支出加计扣除、免征特许权使用费预提所得税等灵活多样的激励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降低认定门槛,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高新技术发展。在认定标准上应采取一种相对宽泛的易操作的准入制度。认定条件应尽可能地简化,增强企业研发的动力和自信心。三是为了公平税负,应尽快针对2008年之前批准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企业出台政策规定,将其纳入优惠范畴,以填补政策真空。四是制定和出台相关配套规定,对农产品初加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等项目的内容做出具体解释,以便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确保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位。

(四)细化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应明确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职责,赋予其一定的检查权和管理权,尤其是对查补的税款享有优先入库权,以增强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积极性。同时,要将现行的有关办法、政策规定进行整理汇总,建立一套汇总纳税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对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责任归属、业务流程、工作完成时限、责任追究、追究主体等内容予以明确,保证管理工作的衔接顺畅。另外,要抓紧制定专门针对14类企业的征收管理办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名为监管,实为未管”的问题。

(五)统一会计规范体系,加强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协调

首先,要针对我国多种会计规范并行导致税务机关控管难的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调查论证,权衡利弊分析,尽量缩短新会计准则推行时间表,加快和扩大新会计准则推行速度和应用范围。其次,要加强会计和税收在信息方面的沟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作为两个主管部门,在法规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合作,通过设立由两个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 加强联系,以提高会计和税法协调的有效性。最后,要加大会计和税收的相互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学习培训,加深企业、税务机关双方对会计和税法的认识。此外,要探索构建税务会计体系,满足国家作为所有者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获取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

(六)强化核实税基,加强税源管理。核实税基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到管好税源,核实税基,坚决杜绝侵蚀税基的违法行为,有效防止税款流失。一要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建立定期清查巡视制度和与工商、地税等部门信息交换制度,每季度由税源管理部门或税收管理员对辖区内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进行清查和巡视,尤其是应加强对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税务登记管理,杜绝漏征漏管现象发生。二要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基层主管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对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损失的真实性审核管理。要加强和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批管理。同时,税务机关征收企业所得税,在税源监管中要注意与增值税评估统筹协调。三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税务人员要充分利用巡查巡访及时发现纳税人核算不准确、会计科目运用错误等情况,督促企业财会人员予以调整。从而不断增强纳税人自核自缴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四要完善企业资料收集,健全企业所得税台账,记录其减免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专用设备投资抵免、工资发放、弥补亏损、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七)合理准确地开展征收方式鉴定工作。开展征收方式鉴定,重要的是要贴近实际,要体现出抓大、控中、核小的思路,上级机关要给执行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执行机关在鉴定时要与当地征管力量、企业纳税意识、收入任务等因素相结合,对一些连续亏损企业、长期微利和零税负企业,可适当采取核定征收方式,有效解决管理力量薄弱,管理范围无法兼顾的问题。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对重点企业的管理,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用以落实到对其他企业的管理指导中去,从而达到以点代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实施分类管理,突出大企业管理理念。税务机关要转变工作思路,树立大企业管理质量决定征管水平的思想,按照总局分规模管理的要求,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企业的管理上。一是分级建立大企业管理机构,抓好重点税源的管理。通过分级建立大企业管理机构,形成上下互动、职责明晰、保障有力、监督到位的征管局面。要建立重点税源企业所得税监控制度,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企业经营变化情况,保障企业所得税税收入。二是抓好特殊类别纳税人的管理。在抓好大企业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总分机构、长期亏损、减免税企业的管理。对总分机构的管理,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协作,建立和完善总分机构主管机关联系和信息反馈制度,积极探索开展分级的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工作;对长期亏损企业,应加强日常监控,选择典型行业深入解剖,逐户开展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逐步扭转亏损面过高的局面。要结合汇算清缴强化亏损额的审核确认,分户建立亏损弥补台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享受减免税企业,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和监控。企业申请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时限,做好减免税的审核审批和备案管理。享受优惠期间,要定期进行实地核查,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防止企业将非减免税项目纳入减免税项目,不符合条件仍继续享受优惠等问题的发生。减免税期满后,要加强企业存续状态、利润及税负变化情况的监控,对企业注销、税收优惠期与非优惠期之间利润转移、税负明显降低等情况予以重点关注。三是抓好小企业的管理。对于一些财务不健全、核算能力差的小企业,应从规范征收方式入手,严格执行总局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标准,对达不到查账征收条件的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以解放出更多的征管力量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大企业的管理上,实现效率和收益的统一。

(九)大力推行纳税评估工作。一是要积极开展行业评估。税务机关要根据所辖税源分布情况和征管水平,对行业合理细分,把握行业运作特点、经营方式和市场规则,发掘涉税共性问题,精心选择模本企业,进行相关数据测算,逐步建立不同行业的评估模型。在建立行业评估模型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制订使用与该行业相关度较高的专用指标,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提高企业所得税评估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二是大力开展“两税”联评。定期将纳税人申报的企业所得税销售收入与同期申报的增值税销售收入进行数据比对,发现比对不符、数据异常的,及时开展评估核查。要注重对增值税抵扣凭证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的联评,关注纳税人取得的虚开、应作进项税转出处理的增值税抵扣凭证,其所得税税前扣除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审核企业是否利用假抵扣凭证挤占生产经营成本,造成企业所得税流失。三是探索建立国地税联评机制。加强国、地税间的联系和协作,互通涉税信息,特别是对服务业、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可探索实行国、地税联合评税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与其它地区国税或地税部门的协作,有步骤地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税种的集团公司及关联企业的联合评税,拓展纳税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汇缴方面

一、企业汇算清缴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税前扣除不规范。如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息支出,超过列支标准,且无合法凭证;利用假发票或其它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单据进行税前列支;将个人的费用支出由企业列支;需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的税前扣除项目未经审批私自列支;将行政性罚款税前列支等。

二是企业各项资产税务处理不规范。个别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后,未按照规定计提折旧,而是按照低值易耗品进行摊销;企业的待摊费用有土地估价入账的费用摊销等。

三是企业隐藏收入,减少应纳所得额。部分纳税人取得财政性补贴收入,只计入资本公积,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将无法支付的长期应付款项,不做纳税调增而一直挂账等。

四是企业账务核算不健全,不符合查帐征收标准。突出表现在:不能正确核算进销项,会计科目不健全等等,给国税部门进行汇算清缴带来不小困难。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既是一项重要的征管措施,又是一个很好的执法手段。通过汇算清缴,发现了许多征管漏洞,经过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企业所得税征管意识不强。机构改革后国税主要是从事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征管,从事国有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征管的人员很少,许多干部对所得税管理都有陌生感,特别是97年起开始实行以转移主体、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强化检查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征管模式后,一些干部把所得税征管寄托于企业的申报和自行汇缴上,放松了所得税业务学习和日常检查。同时,由于人员编制等原因,税政科人数一般只有3-5人,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容易出现疲于应付情况。

二是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一线管理的难度。由于目前税收政策规定与企业会计制度及财务准则差异过大,存在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有差异时不能按照税收规定处理,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企业会计人员也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技能的人才数量太少。

三是所得税文件、政策落实不到位。首先,近年实行无纸化办公后一些地方推行进度不一,计算机应用程度不一,造成上级许多有关所得税的政策无法及时传达贯彻到基层征收单位,因此许多所得税政策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第二,日常管理偏松,执行政策不严。在日常纳税评估或税收检查中,发现多数企业财务人员和部分税务人员仍沿用旧的习惯作法,平时不严格按政策执行,检查出问题后千方百计找“路子”、托关系,讨价还价,要求多列支一点,少调整一点,不处罚或少处罚一点,有些甚至凭感情拍板“定税”,随意性特别大,缺乏依法征管的严肃性。第三,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存有一些不明确之处。企业所得税征管依据的是《企业所得税法》、《征管法及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总局、省局陆续颁布的税收政策法规和具体规定,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够明确的地方,如在会议费列支的掌握上,文件虽然规定了会议费的标准等,但在现实操作中会议费与招待费较容易混淆,以会代招的形式较多,个别单位就是利用这一“漏洞”钻政策空子。另外,对一些特殊性行业如房地产业,虽然国税发[2006]31号文较原政策执行起来更明确合理,但仍有许多地方与现实脱节,比如政策规定,开发产品完工后,将预售收入确认为实际销售收入,同时按规定结转其对应的计税成本,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开发产品完工后,各个部门的验收、审批环节较多,计税成本的合法凭证不能及时取得,按预算成本结转又违反政策,使基层在执行中无所适从。

四是能够熟练掌握所得税业务的人员较少,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税务人员的政策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能比较全面掌握所得税政策、能熟练进行日常管理的一线税务人员,只占很少部分,许多税务人员没有接触过企业所得税业务,对这方面的新政策和具体规定了解甚少,管理方法欠缺,经验不足,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也不够全面,似懂非懂,其整体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另一方面,部分税务人员责任意识差、执法不严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税前扣除项目审批和稽查定案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中,一部分项目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较易掌握操作,而一部分项目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的弹性和余地,比如会议费、修理费等,不同的企业在这些项目上的特殊情况较多,企业也总是容易在这方面钻空子。此外,税收业务需要不断学习和日常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对税收政策的理解有延续性。

五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日常监管和检查力度不够。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后,责任区管理员由于惯性使然,只着重于增值税业务的日常管理,而往往疏于对属于国税征管的非增值税纳税企业所得税的管理。部分经济发达地方由于管理员人手少,工作量重,深入企业了解其经营情况的机会反而不多,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缺乏了解和有效监督。另外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局限性大,监管面小,监管检查也仅在次年上半年进行,而税务稽查由于时间较紧、工作量大,一般是对企业所得税检查“就帐查帐”,无特殊情况或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则很难查出实际问题。

核定征收方面

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分为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核定征收又分为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其中,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法规进行申报缴纳的办法。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办法。采取核定征收方式,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那些难以依据帐簿计征税款的纳税人采取的一种补救性的征收措施,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迫使纳税人严格按帐簿、凭证管理规定,正确纳税。因此核定征收在实施过程中要以不让国家税款流失为前提,尽可能确保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接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法定负担水平,必须尽可能避免核定税款低于纳税人实际应纳税额太多,国家财政收入蒙受损失。

二、实施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原因

1、亏损企业比例大,纳税信用缺失。

以我局为例,2007年我局企业所得税汇缴总户数654户,其中亏损企业共有341户,占汇缴户数的52%,比2006年增加100户,亏损总额达到4843万元。从缴纳税款的户数来看,2007我局缴纳所得税的企业只有160户,近490户企业所得税都是零负申报。所得税收入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酒类、煤炭、房地产和大型零售商场等重点行业。2007应纳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户,还不到总户数0.5%。而且纳税企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年缴纳所得税最多的达970多万元,而年缴纳所得税最少的只有89元。

2、法人法制观念淡薄,税法遵从度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集体企业越来越少,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就我局来说,2008年所得税管户985户,其中私营企业却有970户,占总管户的98%,处于绝对优势。个别私营企业的法人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求财务人员完全按照法人的意愿做帐,明显存在现金交易、收入不入帐、费用乱列支或以白条入帐等现象,造成大量申报不实。

3、财务人员兼职普遍,财务核算水平较差。

据不完全统计,我局企业财务兼职比例达到20%至30%,个别财务人员甚至1人监管4-5家企业财务,而且约有40%左右的财务人员年龄偏大。由于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对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不了解,使得部分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不统一,财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申报应纳所得税额。

4、信息化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所得税政策复杂,日常管理中需调用的数据繁多,急需利用信息化管理来提高效率和质量。但目前运行的综合征管软件只是为全面实现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电子化奠定了基础,或者说是搭建了一个初始平台,其功能还停留在满足会计统计核算这一最低的层次上,而大量的数据资源只有在具有更高层次的纳税评估、税源监控、收入预测和分析,直至最高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当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性。但现在综合征管软件当中,除纳税评估(目前尚未使用)外,其余系统均未纳入,这无疑降低了数据的利用率,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5、干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弱化了所得税的管理。

2002年新办企业所得税业务重新归属国税部门管理以来,虽然我们加大了对企业所得税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但是由于国税部门对该项业务长期搁置,且其业务量大、政策涉及面广、计算复杂、管户数量增长快(2002年管户198、2008年管户985),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从而弱化了企业所得税管理。

对此,税务机关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失去了基础,为了避免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只能进行核定征收。

三、加强核定征收所得税企业后续管理建议

1、解决对核定征收认识的误区

个别税务干部认为,既然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成本、费用不能准确核算,征收方式已经鉴定为核定征收,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就可有可无,可轻可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既有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税源的稳定增长,大大减轻所得税税收征管的工作量的优点,又有不能客观反应税源的真实情况,容易形成核定征收依据不足、定额不合理、税负不公平的弊端,而且由于核定征收行业的选择和应税所得率的浮动范围大,容易导致税务人员权力的异化,滋生腐化。因此,核定征收只能是税务机关针对纳税人的财务状况不健全而采取的惩戒手段,是为了保证税款不流失的同时的一种从重处罚,从而通过税务机关加强纳税辅导、开展纳税评估,督促企业自觉主动健全帐务。

2、加强核定征收企业的后续管理

(1)建立实地核查制度。

税务机关受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应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特点、财务核算、获利能力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形成鉴定意见,逐级复核、认定,杜绝管理员主观随意性。

(2)建立公示制度。

为防止同一区域相同行业纳税人适用的应税所得率不一致,造成税负不公平,应对同行业、同规模的纳税人确定统一的应税所得率,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各行业纳税人适用的应税所得率在办税服务厅予以公示,营造公平、公开的纳税环境。

(3)建立日常跟踪管理制度。不能简单地一核了之,以核代管或只征不管。一是要定期或不定期与查帐征收纳税人进行比对,保持核定征收纳税人与查帐征收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税负基本平衡。二是对于税负明显偏低的,要通过约谈和评估,加强对纳税人收入额或成本费用额的管理,核实税基,防止税收流失。三是督促纳税人不断规范财务会计核算,一旦其具备查账征收条件,要及时改为查账征收。

(4)加大对核定征收企业的稽查力度。

完善移民扶贫后续管理机制的探讨 篇3

一、移民对象的基本现状

1.移民对象的安置,多数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

2.移民对象来自于较贫困的山区,特别是进行了安置房建设后基本上都负有一定的债务,经济条件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3.这些对象因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深山区,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自谋职业的能力较弱。

4.移民对象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必须重新适应和建立新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5.移民集中安置点有的接纳了来自数个不同区域的移民户,分散安置对象则散居在不同的新社区,管理上更为困难。

二、完善后续管理机制

鉴于移民对象的基本现状,必须有针对性地完善后续管理机制,为他们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样才能确保移民扶贫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一)重新建立社区管理体系

移民集中安置点中的移民户或分散安置于其它老社区内的移民户,要完善和加强后续管理措施,首先必须建立新的社区管理组织或将其纳入现居住地的社区管理组织之中,否则这些移民对象犹如一盘散沙,无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帮扶,各项政策也无法得到落实。

1.集中移民安置点必须建立新社区管理组织。集中移民安置点内的移民对象,来自于一个或若干个村组,必须帮助其建立新的社区管理组织。如:较大的集中安置点可以成立新的村民小组,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隶属于集中安置点所在行政村管理;较小的集中安置点可以成立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机构,隶属于安置点所在地的居委会或村小组管理。

2.分散移民对象实行属地管理。分散移民对象多数在县城、圩镇或新农村点内,可以实行属地管理,帮助这些对象及时把户籍转入所在地的居委会或行政村、组,及时纳入管理。

(二)帮助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帮助深山区居住的农民走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而要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自食其力生存并逐步致富,这才是移民扶贫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移民对象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必须帮助这些移民对象尽快建立新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1.帮助其制订发展规划。可根据移民对象原来的基础,结合现居住地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帮助其制订有关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如石城县的怡然居移民新村,安置了四十户移民户,他们离原居住地的山地、农田在11—13华里之间,我们为他们制订了更便于管理的产业,山上种油茶,田里种烟叶,使原来的责任山、责任田重新发挥了作用;石城县的玉龙移民新村安排四十多户移民户,该移民点靠近珠坑圩镇,与他们原居住地也只有12华里左右,我们也为他们制订了利用原来的山地种油茶,水田种白莲,富余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移民户的欢迎。

2.开展产业技术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一是对移民户要针对性地进行农业产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发展农业产业的能力,我们邀请了相对应的农业技术专业人员,深入到各移民点对移民对象进行免费培训,确保移民对象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二是对移民户中的富余劳动力,我们与县职业技术学校及县工业园区联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的免费举办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班,确保了移民户中的富余劳动力有一技之长,并全部实现转移就业。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移民安置点内的管理,比移民对象原居住地的管理更为复杂。他们原居住地基本上是较分散的偏远山区,而现在是很聚集的生活小区。这样就形成了既是村小组的农民,又象圩镇上的居民的双重管理要求。因此,必须根据这一变化,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如:卫生管理制度、美化绿化制度、治安管理制度、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制度等等。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确保移民安置点内的各项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4.帮助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问题。移民对象由于刚刚建设了安置房,家家户户都负有不同的债务,资金缺乏成为了制约他们发展生产和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为他们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否则,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就成为了一句空话。一是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对移民户全面实现小额贴息产业货款,贷款额度1—3万元,必须全部贴息,时间3年为宜;二是当地政府必须利用好现行的强农惠农政策,从资金、项目上对移民户进行倾斜帮助;三是动员单位、团体、企业及党员、领导、社会爱心人士等对移民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资金、技术、信息、就业等开展全方位帮扶。

5.进一步提高移民户脱贫致富的意识。移民对象都是来自于大山之中,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市场意识都参差不齐。有的还存在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存下来了,只要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就满足了的思想。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发动工作,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为移民户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原动力。

建立和完善移民扶贫的后续管理机制,是确保移民扶贫成败与否的关键,是实现移民工作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这项工作,确保移民扶贫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作者简介]温涌泉,男,江西省石城县扶贫办主任。

集团资金集中化后续管理探讨 篇4

1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资金结算中心成立初期, 会快速集中集团内闲散的沉淀资金, 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满足集团日常经营和战略发展资金需求, 以及解决集团内部分成员企业的资金短缺。从实际运作效果看, 资金集中管理在降低财务费用、加速内部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推动集团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资金集中管理实践时间的推移, 其后续管理中的问题逐步显现。

2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可能存在的后续问题

2.1 集团资金风险增大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后, 一方面, 归集上来的冗余资金, 集团公司多投放于集团战略规划产业, 或投放于投资及资产经营公司、房地产公司等融资渠道狭窄的产业, 由此可能导致“短贷长投”的资金期限错配现象。如果集团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投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管控能力, 一旦外部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发生变化, 信用危机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会在集团和所有成员企业之间蔓延。

另一方面,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后, 成员企业原本对外部银行的资金依赖逐步转化为对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依赖, 集团归集的资金必然有一部分通过内部借款的形式流向资金短缺的成员企业。与外部银行相比, 资金结算中心的信用管理机制和结算纪律相对薄弱, 成员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后, 往往发生内部借款不能按期归还的现象。为避免出现账面减值, 资金结算中心可能对成员企业内部借款予以展期, 这种做法表面上解决了贷款逾期的问题, 但是资产损失风险并未实质上得到降低, 而且由于集团内部可能存在着大量的业务关联交易和内部资金借贷, 一个成员企业的债务危机可能波及其他成员企业, 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偿债能力。

2.2 资金预算管控相对困难

在实施资金集中化之前, 资金预算由集团总部和各成员企业分别编制和组织实施, 资金缺口通过外部融资解决, 预算准确性和过程相对容易控制。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之后, 如果成员企业预算外资金收入较大, 致使资金结算中心出现大量预算外沉淀资金, 将会影响资金集中的效果;如果成员企业预算外资金支出较大, 将大大增加集团流动资金周转压力, 一旦资金支出超过了资金结算中心可调控存量资金, 集团总部不得不临时增加外部融资, 以满足成员企业的资金需求。

2.3 成员企业银行融资产生困难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前, 每个成员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对本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 资金缺口通过银行融资解决, 与银行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关系。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后, 成员企业的存量资金向资金结算中心集中, 资金缺口由资金结算中心进行调剂, 上述状况必然导致与银行合作业务的减少。一旦融资环境发生变化, 集团融资额度受到限制, 此时成员企业再启动银行融资, 就会出现较大困难。

3 完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集团授权管理体系, 有效落实主体责任

在资金由集团公司集中管理的情况下, 应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 对母子公司间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进行界定, 建立并完善集团资金授权体系。只有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成员企业资金自主管理相结合, 才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充分发挥资金效用。需要注意的是, 对集团的全局和长远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资金事项, 其决策权都应高度集中于集团。

3.2 加强资金制度建设, 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一方面, 应加强资金制度建设, 完善业务流程。从集团公司层面, 一是建立健全资金结算中心日常管理制度, 严格审批程序, 优化控制流程;二是建立完善融资、担保等专项管理制度, 规范企业集团重大经营活动;三是建立资金管理考核办法, 目的是加强成员企业资金管理工作, 促进资金运用的安全、合理和高效益。从成员企业层面, 应在严格遵守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按照自身业务模式和管理需求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 为了对资金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集团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风险内控管理。针对资金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要准确把握投资、筹资和日常营运活动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 定期或不定期对成员企业开展资金管控情况专项检查, 分析和判断缺陷事项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分析判断, 提出若干处理风险的方案, 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对于风险处理的过程和结果, 要认真、准确地进行检查和评价, 并将执行效果真实反馈, 以便随时修正和调整。总之对资金风险的管控活动应贯穿于资金活动的各个环节, 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3.3 控制融资规模, 保证偿债能力

控制集团融资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控制集团整体融资规模。这个层面的重点是控制整个集团的外部融资规模, 其计量应以合并报表为基础。一般而言, 除了需考虑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之外, 还应考虑集团所属的行业特征、成长阶段、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盈利水平、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度等各方面。

二是控制成员企业融资规模。这个层面的重点是控制内部信贷规模。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对成员企业的内部借款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审批管理, 不得随意放款, 要做到既能支持成员企业的发展, 又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收回;放款后要监督检查成员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发生逾期时不应仅仅简单给予展期, 而是应在充分分析逾期原因的基础上, 采取加收罚息、降低成员企业经营层绩效考核评分、增加扶持资金等不同措施, 推动企业尽早归逾期债务。

3.4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严格过程控制

在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强化资金预算管理。首先, 编制资金预算时应注意与集团战略保持一致, 做到企业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资金预算目标之间协调一致;其次, 编制资金预算时应注意与运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保持一致,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资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而且在资金预算执行出现偏差的时候能帮助集团管理者迅速分析偏差的产生原因, 及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再次, 有预算编制而无预算控制, 就难以实现预算目标, 实际管理中, 应根据集团资金管理要求和各成员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要求各成员企业按期 (周、旬、月、季度) 上报细化的资金计划和执行结果, 据此对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动态控制;最后,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一般在资金集中管理运行成熟后, 应当注意维护预算的刚性和维护性, 但是过于强调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一旦成员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 应将需调整的资金预算事项上报集团预算管理部门, 按规定程序调整预算。

3.5 密切银企合作, 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随着资金的集中管理, 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资金管控力度迅速增强, 与银行的议价能力和谈判空间也随之增加。集团总部应从战略合作的角度选择若干家银行开展合作,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成员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其他增值服务需求, 争取较高额度的集团综合授信和较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帮助成员企业在出现资金缺口的时候, 具备向银行进行融资的能力。另一方面, 各成员企业也应从促进自身业务经营出发, 在集团管控许可的范围内, 充分发挥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 比如通过银行承兑、保函和信用证等金融产品将短期沉淀资金存放于合作银行, 以强化与合作银行的日常业务联系。

参考文献

[1]谢建宏.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 2009, (11) .

[2]周洪溶.多元化集团企业资金集中后续管理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 2013, (8) .

[3]王宇凤.关于集团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思考[J].企业观察, 2011, (2) .

优质服务及后续服务承诺 篇5

1.保证设计质量的措施 1.1 优先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1.1.1投标工程是我公司重点工程,在勘测设计工作中优先安排人力和物力。1.1.2 我公司承诺选择具有相应资历并具有同类工程勘测设计丰富经验的骨干力量承担投标工程项目,保证专业负责人和各级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保证项目具有足够质量和数量的人力资源,以确保设计质量。各级验证、评审人员均是经公司考核批准,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

1.1.3 我公司承诺负责投标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设总、计划进度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各专业主设人,在所有投标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各个阶段中人员稳定。若确因工作调动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时,我公司将提出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不低于前任的人选与业主协商后确定。

1.1.4 各专业室要对其派出的专业设计人员提出关于贯彻执行设计任务书、作业文件、质量保证程序等方面的要求,对采用的设计和计算表格、设计中文件的内容和格式应严格按公司所推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执行。

1.1.5 派出的现场工地设计代表,由经过专门培训、符合规定要求的设计人员担任。工地代表全面履行工代的岗位职责,同时做到随叫随到,实行24小时现场服务。

1.1.6 项目设计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如印制出版、档案、接待、后勤等,这些人员由公司统一调度管理,并随时为合作项目提供优质服务。

2.质量控制措施

我公司承诺投标工程项目从投标阶段开始至按合同委托我公司负责的所有勘测设计过程,将贯彻所推行的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接受业主的监督、检查。

我公司在接到此次招标书之后,立即由总工、客服人员一起对招标书进行了认真仔细的阅读和研究,成立了投标专项工作小组,对此次设计投标工作进行策划,确定了投标的主要原则,投标工作进度,并根据招标书的要求,协调各专业投标书编制的工作。

中标后,为了确保中标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现场服务工作质量,我公司将集中力量组织有丰富配电设计经验的人员成立变电方案评审小组,确保项目不因个别设计人员水平差异影响公司设计质量,同时将根据业主的要求认真组织一个调度灵活、运转高效的工程设计管理机构,配备充足高素质的各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保证优质高效地服务于今后合作的工程项目。具体安排如下:

1)成立以总工程师为首,有设总、总工室、客服组现场服务的人员参加的工程设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工程各阶段的进展情况视需要定期召开工程协调会,及时处理解决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遇有重大原则性问题或业主有要求时,随时召开工程协调会研究解决问题。领导小组决定的事项由设总和总务部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并及时向总工程师汇报。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设总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对设计过程进行管理,组织设计策划,并将策划结果编入设计计划;根据项目计划、项目质量计划和设计计划的规定,对设计过程进行控制;负责各专业之间的衔接;负责组织设计各专业的综合技术方案的审查和协调,确保综合技术方案的合理性;负责组织或监督检查设计各阶段的设计评审和设计验证;负责控制设计变更,按设计更改控制程序酌规定进行控制;对设计关键控制点进行检查,组织检查对设计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和设计文件。总工办协同设总监督检查设计各专业执行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确保设计产品和服务满足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

3)明确设计各专业室的质量职责。对工程项目设计实行专业部室和项目组相结合的矩阵方式管理,设计各专业室和项目组对设计质量都负有管理和控制的职责,负责指导和监督参加项目组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生产活动中执行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并采取措施对专业的设计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为项目派遣符合资格要求的专业负责人和各级设计人员,保证项目具有足够质量和数量的人力资源,以确保设计质量;负责确定设计中采用的专业技术方案,对设计专业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可靠性、合理性负责;组织或参加设计各阶段设计输入、输出、成品的评审或验证;设计各专业负责人和各级设计人员,都应严格执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

4)在各设计阶段中执行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设计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为了有效地控制设计质量,全面对设计进行质量跟踪,定期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在设计过程中和阶段设计完成时,以设计招标文件(含设计任务书、地质勘察报告等)、设计合同、有关批文、各项技术规范、气象、地区等自然条件及相关资料为依据,对设计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核及评审。

5)加强对原始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勘察纲要编制和成果处理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所提供的地质、水文、测绘;地震等勘察资料的质量。对原始资料收集要强化过程控制,关键部位应有技术负责人监督管理并签署质量责任文件,以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6)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批准的供电方案,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并充分听取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在严格遵守技术标准、法规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设计原则报业主审查,并将业主确认后的初步设计原则作为指导初步设计的文件,使初步设计产品充分体现满足业主的意志和要求。在方案研究中,对工程项目各系统和方案进一步研究和论证,特别是所区总平面布臵、主接线布臵方式及辅助系统设臵,设备参数的确定等方面进行多方案优化。在初步设计方案基本确定时,对各专业方案进行设计评审,检查方案是否满足初步设计原则的要求,必要时请业主、开发商、施工单位、调试单位专家对方案进行咨询,确保方案的施工组织合理、调试方便。并确保初步设计概算不超过业主投资估算。

7)在施工图阶段,严格执行初步设计审查所确定的方案及审查意见。在工作方式上采用我公司多年来设计中成功的设计经验,确保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质量和进度。

8)加强信息反馈和利用。充分应用质量信息网络中有关勘测设计的信息以及反事故措施信息等,并结合工程特点,纳入项目设计计划、卷册任务书等文件中,实行闭环管理。

9)根据我公司历年来对质量信息反馈、设计更改原因进行的统计分析资料,尤其是近期的资料,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10)充分吸收优秀工程的长处,认真总结以往同类型工程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改进和提高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水平。

11)根据工程勘测设计积累的经验,对下列几方面进一步实施有效质量控制:

a)在外业定位时对室内所选的路径可作进一步优化。b)确保勘测结果的正确性。

c)严把设计输入资料的验证关,尤其是原始基础资料。

d)严格按规定程序,加强专业间的接口控制,开展阶段性设计质量检查,消除可能存在的问题。

e)加强各级成品校审责任性和校审质量。尤其对设计的依据性文件、设计图纸和计算书、设计修改等进行重点校审。根据我公司每季公布的按工程、专业进行的各级校审差错统计情况,采取消除薄弱环节的有效措施,克服“常见病、多发病”。

f)对新结构、材料的使用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提供足够的依据。g)创精品工程、推行限额设计、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工程设计中的环保意识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2)加强工程的质量记录、技术文件等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工作,按基建达标的要求完整、及时、正确地将所应提供的资料提交业主。

后续管理服务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后续教育 党员

中图分类号:D262;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230-01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影响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和行为因素明显增加,尤其是学生党員刚发展就将参加毕业实习,这给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因此,研究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方法,使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持续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不可回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巩固和扩大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较高发展潜力的知识分子,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精英份子、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在树立大学生形象,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看到,一些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党员的时候,由于党员质量保障机制不到位,“重发展、轻教育”的普遍现象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党员思想意识淡薄,理论素养不足,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后思想上放松要求,表现平庸,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实习学生党员的分散性、流动性等特点给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问题。

2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总体要求就是要组织广大大学生党员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系统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在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一是要丰富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内容,对他们在社会实践教育、爱心和责任心教育等方面进行创新;二是要创新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活动机制,开辟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新阵地,拓展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途径,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效果;三是要通过打造校园文化活动新品牌推进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四是要积极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氛围。主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导师制模式、社区模式、网络模式、社会实践模式和品牌模式。

3 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方法

3.1 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3.1.1 完善考核机制

学生党支部要做好预备党员的继续培养工作,发放季度考察表,要求学生每季度找指导老师进行两次谈话,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不管提升自己。另外,通过设立在公寓的党员之家,做好四带一工作,加强学生党员在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

3.1.2 树立支部品牌

支部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争取在党员的后续教育上树立支部品牌。为了积极践行创先争优,积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创建和谐校园”、读书节、“红色电影展播”、“青春·使命·党旗红”党建征文、“歌唱祖国,飞扬红歌”、“重温红色记忆,放飞青春梦想”党员PPT制作大赛等,切实“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

3.1.3 践行党员服务

通过发放党员服务卡,要求党员每月至少实践一次,完成学期的实践分,组织党员进行义卖,捐赠贫困地区以及暑期组织下乡活动,发挥党员的服务意识。

3.2 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抓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高职大学生党员在发展前后的培养考察时间总体来说是较短的,他们中第三批、第四批发展的预备党员面临着实习或毕业,在后续教育上难度很大。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党员流动性大,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因此,通过建立网上党支部,做好流动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

(1)开展“毕业感恩”主题教育。要求实习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离校前做好感恩教育,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与同学。

(2)过一次“增党员意识、为母校增光”专题组织生活会。要求实习学生党员牢记学校的期望与重托,发扬“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优异的成绩为母校增光添彩。

(3)教师党员联系人定期或不定期与实习学生党员联系,实习学生党员定期向党支部做思想汇报;适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习学生党员开展创先争优公开承诺等。

(4)根据实习学生党员实习的地点进行划片分区,相对集中地成立实习学生党小组。要求每位实习学生党员做到“至少一月联系一次、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组织生活、至少交一篇调研报告”等。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载体建设。如建立“红色先锋”QQ群、“党员联系与交流”飞信群,网上党校,QQ群思政交流会等多种形势开展党内各类日常活动。

(6)建立学校和实习单位双向培养考察机制,通过采用《实习学生党员双向联系表》,既有利于对实习学生党员进行跟踪了解、教育、管理和监督,也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通过调研,完善制度、充实内容、创新形式等,制定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形成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和监督。因此,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要与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素质教育和成长教育相结合,尤其要加强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奋发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忠信.努力做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18-19.

[2]刘月娥.浅论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25-26.

[3]邓晓琳.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28-29.

[4]杜项菲.另辟蹊径,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8-69.

利用健康体检资料完善后续服务流程 篇7

1 体检资料规范化管理,是做好体检资料分析利用的关键[2]

近年来,我院体检中心引进了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为健康体检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料的完整性:在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的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单位、联系方式等为必填项目,为今后分析利用体检资料奠定了基础。 (2) 资料的准确性:通过与检验、检查系统的接口,自动采集检验结果及检查报告,避免了以往人工录入时造成的错录,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 (3) 综述建议的共性与个性:建议库的维护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及体检报告的质量,因此要求非常严格,需设定权限,由专业人员负责维护。通过对建议库的维护还可以把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附上,帮助客户了解相关知识,既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又方便了体检者自己查阅。主检医生在系统自动生成的结论及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客户个人情况提出个性化运动、饮食、治疗建议,这样可确保我们的体检报告内容充实,个性化强,摆脱了以往“同一问题建议千篇一律”的困境。 (4) 私密性:主检审核后客户的健康档案就保存在系统里,可设定密码,由专人严格管理,定期备份,严防丢失和泄密。 (5) 连续性:通过档案号就能调出该客户既往的体检资料,有所侧重地制订更合理的体检方案,客户就能少花钱,做更有针对性的检查,同时也更加便于我们进行追踪服务及管理。

2 体检资料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体检资料分析主要包括总体情况分析、体检阳性发现分布分析、肿瘤优先分析、同类异常发现按行业或职业分组分析、行业内同类异常发现按年龄或性别分组分析等。通过体检阳性发现,可以解答如下问题:某些病症的发生率有多少;某种病症在行业间、在不同年龄和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这差异是怎样的;某种病症可能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危险因素评估)。集体体检结果特别能够反映群体健康状况和公共环境因素(工作条件、共同水域等)影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评价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物理环境,评价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提前干预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同时有利于医院从体检人员中找到关键服务对象,或从特定的客户群中发现主流服务需求和特殊医疗服务需求,从而拓宽服务范畴,增加服务项目,有利于医院决策者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做到有的放矢。

3 充分利用体检资料,完善后续服务流程

3.1 后续服务的实施

对于单位集体体检以整个单位来制订计划,把体检资料刻录成光盘交给单位负责人,以便于其保管及随时查阅,向其反映体检总体情况、阳性发现及需处理的特殊案例,如哪些职工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哪些职工建议工种更换等,使负责人对其单位职工的健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单位体检发现的主要健康问题,安排专家上门服务,重点开展体检结果的阐释工作和针对主要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干预工作,同时发放问卷收集对体检服务中的意见和建议。

3.2 构建人性化的服务平台

健康体检者在服务层面上要求更高,融入大量的人性化服务是非常必要的[3]。医护人员必须把握需求,明确服务对象,通过健康风险评估,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实施方案,并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实现长期健康风险管理。

3.3 搭建便捷的就医绿色通道

对查出的阳性情况通过绿色通道,就可直接看病、住院,并由专人按计划安排,包括明确有阳性发现的人员所需要提供的医疗服务,提供医疗服务的预定日期,完成该项医疗服务涉及的科室及过程,与患者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根据情况对具体安排进行调整,定期召开评估会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3.4 建立体检与临床医疗工作的联动机制

对在体检中确诊或疑似恶性肿瘤的人员及临床检验出现危机值者(如血糖很高者),均在其体检资料中作优先处置标识,并在24 h内落实医疗服务。有对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但目前尚无自觉症状的患者(比如有些体检者血压很高但并没有感觉)等,必须按照计划落实后续诊疗服务的时间、科室和专家,并通知单位或个人,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诊治结果及时反馈体检中心,形成客户健康档案,进行跟踪随访,定期提醒作相关检查、监测,提供长期的健康和医疗服务。

4 结果

由于我院的体检后续服务落实到位,做在前面,使众多体检者从不关注体检到主动到医院体检,从无规律体检到按时到医院体检,我院的体检业务量及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在竞争激烈的健康体检市场获得了稳定的客户,同时借助客户的“口碑效应”,促进了医院良好形象的传播,体检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发显现。

5 讨论

体检后续服务只有措施无落实是健康体检行业快速发展中显现的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制约了健康体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健康体检者对健康体检机构的信任与希望[4]。体检后续服务不完善,体检工作与医疗工作相互独立,查出的问题由患者自己去解决,让体检者对健康体检有“虎头蛇尾”的感觉。健康体检要达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充分利用体检资料,完善体检后续服务必不可少。我们实施的体检后续服务看似琐碎、繁杂,看不出有多少“锦上添花”的意趣,但对体检者却是“雪中送炭”的难得事情,是充分发挥健康体检效益的有力措施和保障。

健康需要管理,建立体检后续服务的长效机制,其实就是实行有效的健康管理,不仅可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降低疾病危险性,改善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同时也可带动健康产业的发展,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目的:利用健康体检资料, 完善后续服务流程, 满足客户的健康服务需求。方法:规范体检资料的管理, 将构建人性化服务平台、搭建便捷的就医绿色通道、建立体检与临床医疗工作的联动机制等融入后续服务中。结果:体检业务量及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结论:建立体检后续服务的长效机制, 实现健康体检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体检资料,利用,后续服务

参考文献

[1]田京发, 王晓敏.健康体检后的后续服务需要个性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 3 (1) :59-60.

[2]苏强.体检中心业务流程优化及数字化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1 (12) :245-246.

[3]曾强, 王晓钟, 马俐华.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 3 (3) :132-133.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思考 篇8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1、由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思潮多元化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致使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状况更趋于复杂多元化。有些学生党员入党是为了追求荣誉, 有些学生党员入党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单位、好的工作, 特别是现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单位, 在招工时, 明确需要是党员等等, 这些更促使一些学生党员在入党上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性。

2、学生党员数量增加后, 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压力加大, 很难做到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发展学生党员入党及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主要是落在少数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身上, 这些辅导员要从事很多其它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忙, 对党支部工作的投入显然不足, 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上, 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学生党员的后续管理问题;有些辅导员甚至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管理取代教育。

3、学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等等还需要有效的指导和监督。目前有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党员实际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在考核评价学生党员时, 更多的是参照教师党员的考核标准, 无法对学生党员进行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

4、学生党支部的活动缺乏创新方法和载体, 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落后, 不能与时俱进, 抓不住目前学生党员最关心的话题进行教育活动, 活动形式单一, 因而难以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缺少凝聚力和积极性。

5、学生党员各年级发展不均衡, 党员的榜样作用大打折扣。一般高校的学生党员发展的规律是: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培养, 在二年级发展少部分学生党员, 三年级和四年级发展大部分条件合格的学生, 四年级学生党员达到最多, 但往往是四年级的学生党员因为面临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以及毕业实习找工作, 在学生中所起的榜样作用有限。

6、对学生党建管理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 整个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差强人意, 经费的投入和专职学生党建人员配备都不够, 许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专职人员, 由辅导员兼任, 而辅导员许多人本身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 对政治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很到位, 对党务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这些影响到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正常开展。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对策及建议

1、学生党建工作要有时代性和规律性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我们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融入到学生党建工作中, 从新生入学教育、入党前培养, 到最后入党后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

2、学生党建工作要有实效性

青年大学生有其特殊性, 不同的教育过程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 针对不同的阶段特点, 从新生入学、入党前培养和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等, 去切实开展学生党建教育工作, 使学生党建教育能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3、完善和健全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制度

为了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学习教育制度。确定具体的学习日时间, 进行常态化的学习管理, 也可以利用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系列的学习培训、主题实践、专题组织生活会等, 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 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 开展实事要事热点讨论、读好书、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微博论坛、党建进社区活动等等, 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学习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1) 实行学生党员挂牌制度。把学生党员放在公开监督的位置, 建立学生党员挂牌制, 主动让学生党员接受老师、同学的公开监督, 从而达到强化党员的形象。可以根据学生党员的学习情况、工作态度、民主测评情况、榜样作用等制定学生党员的平时表现量化表。由学生党支部进行考核, 对考核优秀的学生党员进行表扬, 对表现不合格的学生党员进行批评教育, 经批评教育后仍没有改进提高的, 要进行戒免谈话, 严重的要根据党的纪律进行处分。

(2) 建立学生党员先锋示范岗。通过建立学生党员先锋示范岗,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引导与监督, 提高整体的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 去带动和影响其他党员, 争做优秀党员,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 建立管理的责任追究制。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 可以参照党的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起高校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责任追究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一些党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只重视发展, 不重视后续的管理和教育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4) 拓宽教育管理的主阵地, 充分发挥正能量。要把教育和管理深入到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要把教育和管理覆盖到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中去, 通过网络、板报、微博、QQ群等手段去占领宣传的主阵地, 发挥正能量。

(5) 引入党员导师制。导师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领性。在引入导师制时, 要选择党性强、责任心强的党员教师担任, 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效果很好。当然, 学校在这个方面必须要做好配套的工作, 如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等中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等, 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党员教师加入到学生党建工作中来, 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5、加强党建队伍建设

高校应完善党建队伍人员的岗位编制、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进修、转岗、竞上一级岗位和奖惩等制度, 并且要真正落实到位, 只有学校从各方面真正关心这些党建管理者, 使他们感觉到学校的组织上的温暖, 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责任重大, 意义深远, 是我们每一个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者都要认真抓好的一项工作, 只要我们以一种务实求真的态度,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狠抓, 不断完善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制度, 与时俱进, 就一定会发挥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正能量。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提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要有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完善和健全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加强党建队伍建设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现状,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韦乃扬, 梁丕桓.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6 (5) :12.

[2]谢光绎.试论江泽民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109.

个人中高端客户后续跟踪服务之我见 篇9

1.电子产品的安装使用。其实这一步骤也是客户回访的一部分, 个人电子银行主要是督促客户使用体验, 及个人资金的管理与运用, 企业电子银行是由客户经理亲自上门为客户进行安装调试, 并进行现场指导, 提高客户的使用率, 同时利用电子银行为客户做现金管理演示, 理财产品的买卖与转换提高客户资金的利用率, 让客户真正感觉到我行的增值服务所带来的实惠。

2.客户资金流动的监控。在做了大量的维护工作之后, 利用PCRM系统对客户资金的流向做好全面的掌控, 并适时提醒客户, 让客户感觉到客户经理在关注着自己, 减少资金的流出, 当客户急需现金时, 一方面为客户提供方便, 同时积极为客户想办法, 通过电子银行渠道, 减少现金的流动, 提高业务效率。当客户有大量资金流入时, 应该提醒客户做好资金的运用, 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 提高资金收益率。

潦河工程管理局上划后的后续管理 篇10

关键词:潦管局,水生态文明,管理

多年来, 江西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 在水管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及推进, 基本理顺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使水利工程管理得到了有效的加强与社会各界普遍的认可, 具有良好的反映。

一、潦河灌区基本情况

潦河灌区地处江西省西北部, 属修河支流潦河流域, 是一处以灌溉为主, 兼有防洪、排洪、水土保持等功能的大型灌区, 是江西省兴建最早的多坝自流引水灌区。灌区担负着宜春市奉新县、靖安县和南昌市安义县共27个乡 (镇、场) 农业的灌溉任务, 每年为灌区农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8亿元, 为提高灌区农业抗灾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灌区生态坏境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潦管局上划省水利厅管理的由来

1. 是行政区划调整的直接需求

潦河灌区管理机构潦管局最早成立于1952年, 当时为潦河水利管理处;1956年更名为潦河管理局;1958年因大跃进曾将潦河管理局的管理职权交给各受益县代为管理, 管理机构被撤销;1961年宜春专员公署恢复潦河管理局;1984年, 灌区受益县之一的安义县由宜春市划归南昌市管辖, 因而成为跨设区市的工程;1984年省人民政府明确潦管局仍由宜春行署代管;1986年宜春地委明确潦管局为副县处级建制单位;2006年宜春市明确潦管局为副处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直属宜春市水利局。一直以来管理体制未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二十四条明确指出: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潦河灌区跨宜春市、南昌市两个设区市, 而潦管局隶属于宜春市管理, 将潦管局上划到省水利厅管理, 有利于加强灌区运行管理, 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3. 是省政府高度重视潦管局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 持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全省水利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潦河灌区面临运行经费缺口大、改革投入压力大、协调管理难度大等难题。基于上述原因, 为进一步理顺潦管局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各地关系, 充分发挥灌区工程效益, 推动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时度势, 于2013年1月下发了《关于将袁惠渠和潦河工程管理局划归省水利厅管理的批复》, 决定将潦管局划归省水利厅管理。省水利厅成立了灌区移交办, 与省直相关部门和宜春市政府衔接、协商, 为潦管局顺利的移交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潦管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老百姓护渠意识不强

灌区干渠沿线村庄分布较为密集, 然而沿线群众护渠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习惯于把生活垃圾就近丢弃在灌区渠道里, 导致渠道淤积;其次少数村民在渠道上或渠道两侧乱搭乱建, 侵占渠道管理范围;三是灌区渠堤大多数地段满足交通需要外, 附近农民占在渠堤顶或渠坡耕种农作物, 甚至存在人为破坏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 都严重影响渠道的运行管理。

2. 当地政府执法监管不到位

潦管局本身无执法职能, 有时当地政府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缺失, 致使灌区水事违法案件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一是灌区沿线工区园区建筑垃圾、弃土随意倾倒, 致灌区生态环境日益下降;二是部分企业生产污水有时排放不达标, 直接污染灌区供水;三是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 水保措施不到位, 每逢大雨或暴雨, 水土流失严重, 位于工业园区地段的渠道淤塞、水毁现象严重, 严重影响灌区农业正常生产。

3. 资金投入不足

自2001年起, 国家累计下达投资计划15020万元, 其中中央资金7780万元, 需地方配套资金7240万元。由于种种原因, 地方配套资金实际到位2795万元, 到位率为38.6%, 仍然存在缺口资金4445万元。由于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 只能选择性的对急需整治的渠段及渠系建筑物进行整治, 未能进行系统的治理, 制约了潦河灌区整体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

4. 人才队伍结构不均衡

潦管局现有在职人数79人。按年龄结构分:35岁以下12人, 36~45岁29人, 46~55岁31人, 56岁以上7人;按学历情况分:研究生2人, 本科21人, 大专24人, 中专9人, 高中及以下23人;按在职岗位分:管理人员11人, 专业技术人员28人, 工勤技能人员40人。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 潦管局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一是年轻职工比例较低, 如35岁以下人员只占15%;二是大专以上人员占60%, 然而, 而专业技术人员却只占35%;三是高工5人, 助工10人, 存在工程师断档现象 (笔者来到该单位之前) 。人才队伍结构不均衡, 专业技术人员少, 也是制约潦管局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对潦管局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

潦管局以上划省水利厅管理为契机, 结合自身实际, 提出了打造全省一流灌区、全国生态灌区的发展目标, 努力实现工程设施景点化、工程管理规范化、工程控制自动化、管理站段园林化、渠系建设生态化。要实现上述目标, 需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1. 科学设岗, 确保灌区管理高效运行

潦管局上划省水利厅管理后, 由原副处级建制升格为正处级建制单位;核定8个内设科室, 与潦管局现有设置的6个科室相比有较大调整, 科室设置更加全面、规范, 符合潦管局长远发展的需求。潦管局当务之急是结合内设机构调整之机, 科学的设置岗位,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竞争上岗, 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站段、管理局三方的积极性, 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以做到人尽其能, 构建职工与管理单位之间的和谐关系, 确保灌区管理高效运行, 为实现由传统灌区向现代化灌区转变提供组织保障。

2. 编制灌区发展规划, 谋划灌区发展顶层设计

潦灌局应尽快启动《潦河灌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策应当前全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谋划潦管局发展顶层设计, 规划灌区未来。规划编制要体现“四个坚持”, 即:坚持以战略的眼光认识灌区, 坚持以顶层设计的理念谋划灌区, 坚持以前瞻的思维建设灌区, 坚持以系统的方法管理灌区。规划要全面梳理灌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找准存在的问题, 围绕建设全国生态灌区, 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 立足精细化管理, 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立足人才培养深造, 提供人才保障;立足水资源管理, 做好做活水利文章。

3. 梳理项目, 制定工作方案

对2001年以来的续建配套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梳理, 对照《潦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 筛选出还未实施的项目, 制定工作方案, 提出具体措施, 明确时间节点, 以按时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一是落实缺口资金筹措方案。考虑到潦管局自身财力有限, 应多渠道筹集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二是按照“统筹考虑、轻重缓急、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 合理确定年度实施计划。三是有序开展前期工作, 提高前期工作质量, 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4. 创建生态灌区, 推动灌区发展升级

一是协调灌区所在政府配合灌区生态建设。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 加大宣传力度, 让政府和灌区老百姓认识到, 建设生态灌区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使之积极配合生态灌区建设。通过灌区生态建设, 最终实现生产力高、灌区功能健全、水资源配置合理、生物多样性高、单位水量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 推动灌区发展升级。

二是充分挖掘潦河灌区生态历史底蕴。潦河灌区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 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 奉新、靖安、安义的生态环境良好, 在灌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生态环境, 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让生态成为潦河的“名片”。

5.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 锻炼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要实现建设全国生态灌区的目标,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培养人才是关键。一是加大本科以上水利专业人员的引入力度。深入到高校宣传, 增加潦河灌区的知名度, 吸收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以上水利专业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对于新录用的工作人员, 一律安排到基层站、段实习, 增加基层管理经验。二是请进来、走出去。根据生态灌区建设管理需要, 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有针对性的举办讲座, 邀请知名专家或教授授课, 更新知识;采用走去出的方式, 到省内甚至省外有关灌区学习考察先进管理经验, 让全体干部职工加强建设生态灌区的意识, 做到“入脑入心”。三是鼓励在职干部职工深造学习, 增加水利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技能。

上一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下一篇:传统书法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