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短文

2024-05-24

语文知识短文(精选四篇)

语文知识短文 篇1

2011版课标实施具体建议6明确指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指导和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 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仔细阅读这段话, 指导“语法修辞知识”是言语形式知识, 怎样“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的知识是语用知识。言语形式知识教学是为语用知识教学服务的, 是准备性、辅助性知识。语用知识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知识观。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必然要求, 也是语文课姓“语”的确保, 但同时也可能把语文置于实用、功利的地位。语文知识除了实用的价值, 还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诉求呢?一、学习力价值。学习力价值是指通过这一知识学习获得了其他的诸如听、说、读、写的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等等。二、精神价值, 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个体生命的觉醒、自由与幸福。下面以苏教版《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为例, 来谈谈语文知识的价值。

实用价值:这首词押“ei”韵, 朗读时引领学生:“飞”、“肥”、“归”, 发现有什么规律?教师引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 (把“飞”音故意延长) , 把韵脚一拉长, 就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韵脚的知识可以帮助朗读、理解。实用的价值使学生看到这一知识有用, 形成积极的效能感。

学习力价值:在体会意境这一环节上, 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让词中的意象像活剧一样在眼前排演, 通过丰富细腻的意象, 意象组合叠加, 来体会词的意境。看白鹭轻盈地飞啊, 你仿佛……看鳜鱼自在地游啊, 你仿佛……问桃花悠悠地飘啊, 你仿佛……听碧水潺潺地流啊, 你仿佛……一丈丝纶一寸钩啊, 这真是———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对话、朗读是为了把画面进行统整。孩子, 静静地读读这首词, 用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观察, 用你的心去感受, 哪些是词里有, 而图上却没有的……学习策略性知识 (即如何体会意境的知识) 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说话、朗读、想象、审美、观察力, 这些语文能力在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整合, 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力。

精神价值:在实用价值、学习力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让学生的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 感受词的每一个字眼迎面扑来的气息, 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轻轻地吟啊———渔歌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沉浸在词的声响的节奏里, 于是, 斜风细雨, 我们都不愿归来。吟诵着词, 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也想作一首《渔歌子》, 另一学生也接着来了一首。形式的秘密被学生发现, 学生自觉接受内容的召唤, 于是课堂上有了精彩的生成。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自觉给予学生精神生命的关照, 追求语文闲暇的境界, 过一种语文味的生活, 让人在语文中精神敞亮。

语文本就是人性结构的一种样图, 过一种人的语文生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的追求。2011版课标把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其间反复出现“语言文字运用”, 同时又多次强调情感熏陶、精神成长的重要。如此, 导致可能产生的误解:一、精神的价值是为语言文字运用的实用价值服务的;二、精神的价值不是从语文实然的角度出发, 而是从语文教学应然角度建议的。2011版课标要求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学习力价值、精神价值, 这些是语文知识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重要层面。如何实现语文知识的价值诉求呢?一、强调语文知识的主体视野。把语文知识学习看成是与学生的生长、生成和发展相关联的意义系统, 强调人与知识的相遇。二、关注语文知识的生成立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新经验、新体验、新观念、新方法、新价值的产生, 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价值的丰富性。三、赋予语文知识意义关怀。超越单一的工具理念, 语文知识教学不仅有对科学的真的把握, 同时把知识的教学同人的境遇、命运、幸福联系起来, 使得语文知识教学同人的内在精神契合。这些立场、观念如何落实到“教”和“学”的层面呢?笔者认为最有效途径是把语文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 实现语文知识的人文化转变。

一、从教师教的层面, 把语文知识转化成为教学知识。

客观知识隐藏在语文教材中, 教师要善于把这样的语文知识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把教材的语文知识转化成教学知识。如《小露珠》比喻句修辞知识, 《台湾的蝴蝶谷》中心句构段知识, 《我和祖父的园子》虚实相生写法知识……一个文本就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以篇章为文本的语文教学, 应当以篇章的理解和表达为依托, 建一棵知识树。教师根据阶段目标选择语文知识教学内容, 进行知识之间关联的整合, 转化为一个可教的知识单元。另外言语形式知识的学术性表达不是为教学服务的, 教师还要善于把客观知识转化为学校语文知识。三年级学生, 续写“猫妈妈回来, 发现小猫不见了, 急得大哭, 出去寻找小猫……”, 如果猫妈妈一下子寻找到小猫, 这个故事就乏味了, 学生是不能理解“矛盾与冲突推进情节发展”这一文学知识的。给猫妈妈寻找小猫制造点麻烦吧!孩子都是制造麻烦的高手啊, 一时间森林里许多“坏”动物都在教室里集中起来, 不仅仅是动物, 比如陷阱、小河、山谷……都出现了。猫妈妈和小猫好可怜哦, 怎么办呢?大家一起来帮助它们。谁会来帮助它们呢?于是教室里又出现了机灵猴、黑猫警长、老鹰飞行司令, 就连阿童木机器人也出动了。有了麻烦, 英雄出现, 班里的故事接龙开始了, 学生通过合作, 把故事编得很长。如此, 使情节跌宕起伏的知识就转化为“找麻烦”“找英雄”的学校语文知识。

二、从学生学的层面看, 要实现语文知识的个体性回归。

知识本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 具有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品质。语文知识教学的个体性回归要给学生“回到事实本身”的机会:让学生直面语言, 培养学生发现和想象事实的能力, 这需要境遇化的语文知识教学;让学生直通生活, 实现知识统整, 培养积极的语用意识, 这需要生活化的语文知识教学。

境遇化的语文知识教学

《灰椋鸟》一课, 课文第4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 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 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 边飞边鸣, 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 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师:读读这些句子, 你心中跳出了哪些词语?

生:温馨、美好、幸福、快乐。

师:你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美好的词语, 这暖暖的柔柔的情感来自哪些文字?

生:呼唤、倾诉、应和。

师:走进灰椋鸟的世界, 我呼喂———, 你们应———

生:哎———

师:哎, 好朋友, 今天我给一位老奶奶唱歌了, 叽叽喳喳———, 我把心里话全告诉你了, 这叫———

生:倾诉。

师:你也来向我倾诉倾诉吧。

生:我今天捉到了一只肥肥的毛毛虫, 吃得饱饱的, 舒服地在草丛中晒太阳, 后来我又唱了几首歌, 灰灰还跟我比歌喉呢, 结果我赢了。

师:谢谢你同我分享。谁来呼唤呼唤?谁来应应?

师:你把他当成———

生:喂, 我的好伙伴你在哪里呢?

师:呼的时候语气里带着———

生:着急, 还有点兴奋。我来了, 我来了, 好朋友。

生:今天你都去哪儿了?我可想你了。

生:我也好想你的, 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很孤单, 我陪他玩了一个下午。

……

师: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 你觉得———

生:我觉得很幸福, 有人在身边, 我不孤独的。

和朋友说说悄悄话, 感觉很温馨。

有朋友在那里等我, 挺幸福的。

师:我们也仿佛成了欢乐的鸟儿, 跟着一起幸福。把这种暖暖的软软的感觉读到文字里去。

师:作者眼中的鸟儿怎么会倾诉, 会呼唤, 会如此幸福?

生:此时此刻, 作者仿佛就成了灰椋鸟, 跟着鸟儿一起欢乐了。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作者非常喜欢灰椋鸟, 所以才有这样的想象。

生:作者喜欢灰椋鸟, 喜欢到迷恋的程度。

师:喜欢得发傻了, 到了痴迷的程度。想象是作者的想象, 灰椋鸟是作者的灰椋鸟。

通过对话将情境还原, 回到作者经历的那时那境。“面向事实本身”, 学生发现“因为作者非常喜欢灰椋鸟, 所以才有这样的联想”。教者紧紧抓住了比拟句的本质“情感、相似联想”进行教学, 但仅仅这些, 学生只能在学习中形成经验性知识, 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抽取出比拟句的一般鉴赏方法:即抓住人和物相似处不断联想、想象, 丰满意象, 抓住比拟句中爱憎分明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情, 然后将方法有意识地运用到比拟句的鉴赏中。《灰椋鸟》的第5自然段又出现了比拟句:它们的羽毛都变成金红色的了, 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前面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例子, 抽取出的策略性知识还原成学生的阅读策略。抓住相似点想象:树林是舞台, 背景是晚霞, 太阳是灯光。教师通过朗诵帮助学生把联想到的事物借助想象进行统整。接着问学生, 这是怎样的舞者啊?大自然的舞者、可爱的精灵、高贵的舞者、妙不可言……此时, 学生发现, 所有的美好的词语都可以送给灰椋鸟。这灰椋鸟不仅仅是作者的灰椋鸟, 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到每个孩子的生命里了。学生的人文性知识得以转化, 从客观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 再次抽取为一般知识, 从而自觉运用到具体的语文学习中。

生活化的语文知识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运用, 和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还是不一样的。课堂上的运用, 是有意识的运用, 生活中的运用大都是直觉在起作用。从课堂到学生真的生活, 需要一座桥。生活化的语文知识教学, 需要教师创建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如班级进行升旗手的推选, 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进行《今天我是升旗手》的整本书的阅读,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让课堂教学阅读策略对课外进行辐射;学生可以以“怎样的人可以推选为升旗手”为话题进行演讲比赛;可以进行“心目中的升旗手”竞选;可以进行升旗手的海报宣传;可以以“如果你努力了, 但是你却没能成为升旗手, 你会后悔吗?”为话题进行思辨……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 篇2

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 怎样理解这一行为?

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夸父敢于逐日,你如何看待他?)

答:此题为开放题,① 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勇敢追求,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积极意义 ② 从消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4、不是,“夸父与日逐走”,夸父是不是自不量力?

答:这个神话主要是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魄,也正是因为日不可以逐,才更加显现出夸父那令人赞叹和佩服的勇气。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答: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2分)

6、若夸父没有渴死在半路上,他最终能赶上太阳吗?说说理由。

答:不能。因为太阳和地球是不同的两个星球,没有一条供夸父赶到太阳的路。这样写具有超现实的理想,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7、《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神话故事中还有夸父一样的人物吗?说说看 答①《精卫填海》。②《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后羿射日》中的后羿。

8、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答: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浅谈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 篇3

那么,如何进行知识短文的教学呢?通过十几年教学的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了一点规律。

首先,对知识短文的编排有一个通盘认识,不仅要弄清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弄清其前后的联系,弄清各篇的重点,弄清哪些知识点是只需学生了解的,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应会运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具有目的性,避免盲目性;具有计划性,克服随意性;具有系统性,注重连贯性。

其次,要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短文,要根据其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

1.有的短文重点突出,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的,教师就不必以讲解为主,而是要改革方法,把阅读提纲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

2.有的短文知识含量大,且又难以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作详细的、透彻的讲解。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要从实践出发,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

第三,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把知识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不是一两次训练就可做到的,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只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语文知识短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绝不能死记硬背,要重视指导学生的“练”。

第四,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上,要教学生会学。特别是“语法知识”的短文,都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最佳攻破口,通俗易懂地把知识讲明白。

此外,知识短文教学中的“练”要采用多种方式,不仅要练书上的、练习册上的,还要多设计练习,努力提高练习质量,使练习逐渐增加难度,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方法还可以灵活多样,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习题”,如教师可就教室墙上的标语提出问题,也可就某人的语文提出问题,还可就广播电视中播音员的播音提出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不会厌烦,而且還会有一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参考文献:

韩佳莲.浅谈语文知识短文学习法[J].语文学刊,2003(01).

高一英语短文改错知识点 篇4

真题单句归纳:

(1) Bill was standing at the side of the car, talking to two men who was

helping him to repair it. (was 改为were,因先行词 two men 是复数,所以修饰该先行词的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也应用复数)

(全国卷)

(2)Playing football not only makes us grow up tall and strong but also give

us a sense of fair play and team spirit.(give 改为 gives,它与makes

为平行结构,构成并列谓语动词)

(3) But then there is always more mysteries to look into. (is 改为 are,因其后的

mysteries 为复数,故谓语动词要用复数) (北京春季卷)

(4) One evening she told me that something happened when their parents was

上一篇:纳西族传统音乐下一篇:小学英语书写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