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新精神

2024-05-25

新理念、新精神(精选十篇)

新理念、新精神 篇1

一、营造创新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时, 态度必须和蔼可亲, 保持幽默, 这样学生上课如沐春风, 必然勇于表达, 相互激励, 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如, “已知1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时,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学:怎样画线段图?把谁看作单位“1”, 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设谁为“x”?等给学生创设环境, 让学生思考、探索, 使教育水到渠成。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学生问:“老师, 还有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吗?”这一质疑激起千层浪, 顿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此, 教师要把记忆性教学变为思考性教学, 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创设学习情境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 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喜爱数学。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 王、张和魏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 王花了这笔钱的32%, 张花了这笔钱的3/8, 魏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 谁花的钱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 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 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 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 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 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 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 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 接着问:那么, 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动手合作操作讨论, 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 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 因此, 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 结果3次才倒完, 因此, 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反过来说, 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 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1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学生自主探究, 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数学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吴正宪.《我与小学数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新理念、新精神 篇2

正确

错误

2、“十二五”期间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

正确

错误

3、第二产业领跑经济,稳稳撑起“半壁江山”。

正确

错误

4、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然没有变。

正确

错误

5、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已经不存在了。

正确

错误

6、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正确

错误

7、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正确

错误

8、“十二五”期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正确

错误

9、随着精准到户的扶贫工作在全国展开,“最后一群人”必将越来越少。正确

错误

10、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

正确

错误

11、“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12、“十二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0% 49% 55.00% 60%

13、中国在()第一次对外投资的量超过了吸引外资的量。

2011年

2012年

2014年

2015年

14、“十二五”期间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

60% 70% 80% 95%

15、中国共产党()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

16、“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攻坚

决胜

决定

强化

17、()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

创新

共享

巩固政权

18、“十二五”期间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左右。

八千七百美元

七千八百美元

八千七百人民币

七千八百人民币

19、“十二五”以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余项。

600 500 700 400 20、()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当头炮”。

精简放权

改革创新

深化发展

行政审批 21、2011年全国贫困人口()。

1.2亿多

2.2亿多

3.2亿多

4.2亿多 22、2014年全国贫困人口()多万人。

9000 7000 4000 3000 23、2015年将继续减少贫困人口()万人以上。

4000 2000 1000 5000

24、“十二五”期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年上调。

11 14 15

25、“十二五”期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8.6% 92.6% 99.6% 94.3%

26、“十二五”期间面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压力,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以上。

60% 70% 95% 85%

27、中国在“十二五”前4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二分之一

五分之一

28、“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蝉联世界()制造大国位置。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29、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公里。1.4万

1.7万

2.4万

1.9万

30、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道路。

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31、随着现在我国的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中央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扶贫新要求,强调()。

对象精准

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

措施到户精准

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32、“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有()。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

33、“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看,()仍是时代潮流。

和平

发展

合作

共赢

3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十三五”时期,()深入发展。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

3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问题仍然突出。

不先进

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

3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建设

3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3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促进流通()。

信息化 分散化

标准化

集约化

3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建设为引领。

“一带一路”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

西部大开发

4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空间。

众创

众包

众扶

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本精神的回归 篇3

一、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走向自主探究学习之路

任何教学规律,都是揭示在一定条件下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任何教法与学法无非是达到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注重学生的“学”和“思”,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之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会会长郝克明在2008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指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指导学生如何学、学什么,学校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实现向主动学习转换。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内容设置并结合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可作重点讲授,每一堂课都要交代学生所学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主动探究感悟,或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对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我解决;通过提问抽查,起辅助指导作用;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要越俎代庖;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启发引导,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挖掘思维潜能,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一切教学规律既是教师教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的规律。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者,导学也,教师的天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习,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其发展的溶化剂。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能力。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体系及内容的设置客观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为自己准确定位;要善于观察、总结,多收集资料,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从根本上改变政治课空洞说教的局面,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由以教为本位,唱独角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本位的彻底转变,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教师启发,注重学生探究和体验的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学思路,一般的也是学生的学习思路。作为教师必须研究新课标,特别是探究新教材,带领学生共同感悟新教材框架结构及每一课的探究活动,如《经济生活》(必修1)教材共十一课,分别讲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及我国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政治生活》(必修2)教材九课其逻辑结构体系为“国家—公民—政府一制度—政党一民族宗教一国际社会”等。实质上是讲在我国国体下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如何以民为本、政府怎样执政为民,而公民在享有权利时应该履行哪些义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怎样热爱党,拥护党;最后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通过简单概括从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并且每次在探究新课之前都要要求学生科学地去看书,课前预习要带着兴趣读书,从预习中找出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去认真听课,课后教师要反思、学生要巩固,长此以往形成学生想看书、会看书、看活书。实践证明,教方法比教学过程更重要,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自觉主动地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聚精会神地听课,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课后复习巩固。只有学生基础扎实、学习方法得当、解题得心应手,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判断、分析、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四、努力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培养创造型人才

知识不等于能力,但没有知识绝无能力而言、觉悟便无从谈起,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觉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每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并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开展时事讲座、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到农村、厂矿搞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等;通过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和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高度统一,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本精神的回归 篇4

一、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走向自主探究学习之路

任何教学规律, 都是揭示在一定条件下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任何教法与学法无非是达到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注重学生的“学”和“思”,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之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会会长郝克明在2008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指出:学校教育的任务, 不仅是帮助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发展, 指导学生如何学、学什么, 学校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实现向主动学习转换。因此, 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内容设置并结合学生实际, 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可作重点讲授, 每一堂课都要交代学生所学习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主动探究感悟, 或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对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可完全放手, 让学生自我解决;通过提问抽查, 起辅助指导作用;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不要越俎代庖;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启发引导, 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这样, 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挖掘思维潜能, 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 进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一切教学规律既是教师教的规律, 也是学生学习的规律。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者, 导学也, 教师的天职, 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学习, 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促进其发展的溶化剂。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能力。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体系及内容的设置客观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为自己准确定位;要善于观察、总结, 多收集资料,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 从根本上改变政治课空洞说教的局面, 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由以教为本位, 唱独角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 还学生本位的彻底转变, 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教师启发, 注重学生探究和体验的要求,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学思路, 一般的也是学生的学习思路。作为教师必须研究新课标, 特别是探究新教材, 带领学生共同感悟新教材框架结构及每一课的探究活动, 如《经济生活》 (必修1) 教材共十一课, 分别讲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及我国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 《政治生活》 (必修2) 教材九课其逻辑结构体系为“国家—公民—政府—制度—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等, 实质上是讲在我国国体下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如何以民为本、政府怎样执政为民, 而公民在享有权利时应该履行哪些义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我们怎样热爱党, 拥护党;最后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通过简单概括从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教材, 构建知识网络。并且每次在探究新课之前都要要求学生科学地去看书, 课前预习要带着兴趣读书, 从预习中找出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去认真听课, 课后教师要反思、学生要巩固, 长此以往形成学生想看书、会看书、看活书。实践证明, 教方法比教学过程更重要, 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自觉主动地做到课前预习, 课堂聚精会神地听课, 做到眼、耳、手、脑并用, 课后复习巩固。只有学生基础扎实、学习方法得当、解题得心应手, 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判断、分析、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四、努力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培养创造型人才

知识不等于能力, 但没有知识绝无能力而言、觉悟便无从谈起,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觉悟,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 特别强调每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并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有计划地开展时事讲座、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到农村、厂矿搞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等;通过联系实际, 启发、引导和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高度统一, 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新理念、新精神 篇5

项工作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观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复杂形势,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根本性的指导意义。6月13日上午,刘家义代表中共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说,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山东工作必须坚定不移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山东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走正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形成。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要的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我们山东省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谋宏图。总书记确立起来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山东省的发展也必须融入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中,合理谋划奋斗目标,科学推进发展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巨大贡献。今后五年,我们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提前实现2020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XX年翻一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持续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设发展质量效益高、生态环境优、人民群众富、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文化强省,向着基本实现现代化奋力前行。

布好局。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新领域、新局面、新境界。山东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经济文化强省,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山东的具体体现,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山东的生动实践。“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实现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承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的奋斗目标。

用新念。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当前,我省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多发,我们必须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保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政治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法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 导入 授课 小结 作业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教学。下面从导入、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二)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三)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具体方法如下:

(一)留給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三、重视课堂小结,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话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用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新课标已规定,今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课后作业布置应抓住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关键。如上完“依法纳税”这一框的内容以后,可布置调查与实践的作业:

活动一:搜集父母或亲朋好友纳税的凭证,进一步了解税收。

活动二:调查江都市公民纳税意识现状。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或个别交谈。要求:1)有必要的统计数据或事例;2)运用税收的有关知识;3)对有关的数据或事例进行分析和评述;4)撰写调查报告。

新理念、新精神 篇7

一、营造一种强烈的人文气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鲍林格曾经说过:“语言是人文活动。”语言教学是一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天地。而学习外语的过程则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接受另一种特殊智慧磨炼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风格———以坦诚、耐心、平等的态度组织教学,有效地实现人文教育。老师应将课文中所包含与承载的人文精神发掘出来,并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知识与学做人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探究精神。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演讲、外国电影欣赏、英美历史与文化背景讨论等,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二、利用教材,融入人文精神。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掌握、提高”的过程,又是“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现行的英语教材中,有众多的人文教育素材,这类文章中无处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如Disneyland,描述了沃尔特·迪斯尼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成为事业上的强者,这实际就是一种人的精神的体现,学习它,可以从中感知沃尔特·迪斯尼艰苦创业的一生,感知人的命运的改变。又如Madame Curie,它盛赞了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勤奋学习、学无止境、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和高尚人格。学习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进取精神,为学生提供榜样。这样的例子,在英语教材中举不胜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选择好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把握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契机,恰到好处地把这些人文素材转化为初中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达到渗透人文教育的目的,在循循善诱中构建学生的人文理念。

三、在教学评价中,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彰显人文精神。

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评价,过多地关注考试结果,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过多地关注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而忽视了每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这种重结果、重甄别的评价,是一种无视每个学生心理感受、缺乏人文关怀的冷冰冰的评价。实施人文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这种评价方式,重过程,实施民主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要把评价渗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通过评价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采取了个别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标准来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始终占首要地位。英语教学中采用的各种评价方式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不是将它们分割开来。教师应该提供客观而详尽的报告,内容包括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办法。教师还应提供全面综合的信息。由于多种评价方法的采用,保证了评价结果公平公正,使得评价结果有正确的激励作用,达到了评价的目的。课堂上除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肯定他们的学习结果等,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辩解。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体现着人文思想的评价语言。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同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对学习有困难、自尊心强的学生,批评要少,鼓励要多点,树立他们自信心,鼓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勇气;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评价时表扬带期望,通过评价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在学习上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教师应该以民主作风和平等待学生的精神作为评价的指导原则。教师在给学生的评价时要体现多样性和艺术性,评价要像教师和学生促膝谈心,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这样的评价,学生心理上容易接受。这样,人文素质教育就不知不觉地展开了。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8

一、新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 体现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新课堂应是个大课堂, 活课堂, 是个动态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它不再以知识至上, 以能力为终极, 而是以学会学习为追求, 以奠定终身发展为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 让教学的主体真正做主, 让师生真正互动、生生互动, 在知识与智慧、思维与情感鲜活的碰撞中, 协同生成“活生生”的课堂.

在新课堂中, 师与生, 教与学, 均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平等交流, 互相促进.通过民主的、和谐的、智慧的对话, 实现教学.

二、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和情趣的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质疑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 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 直接把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犟法, 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 使学生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寻找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 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错误原因.

如, 在教学绝对值时, 我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a的绝对值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报出答案a, 这时我没作表态, 有些学生也半信半疑,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讨论的机会.

生1:我不同意, 我认为|a|也可以等于0.

师: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生2:因为a是一个字母, 可以表示正数, 也可以是0, 当a是正数时, |a|=a;当a=0时, |a|=0.

生3:a可以是一个负数吗?生4:当然可以.

生3:当a是负数时, |a|应当等于什么呢?

生5:还等于a.

生6:等于a的相反数.师:为什么?

生6:因为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所以当a是负数时, |a|=-a.

生7: (疑问地) 老师, 绝对值不是表示距离吗?距离难道还有负的?

师:距离当然没有负的, 谁能帮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6: (立即做出反应) a表示负数, -a当然表示正数了.

生8: (不甘示弱) 比如, 说a是-2, 那么-a=- (-2) =2, 所以-a表示正数.

生7:那为什么“-a”带“-”号呢?

生8:带“-”号就一定是负数吗?比如, 说- (-2) 就表示正数. (其他学生点头都表示赞同) .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终于正确地求出|a|的三种不同的情况.

课堂上经过热烈的讨论、交流, 学生说服了学生, 找到了正确答案,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 更多的收获是:鼓励声中, 学生大胆发言, 说出了自信;讨论声中, 学生积极思考, 突破了常规;赞叹声中, 学生主动探究, 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新课堂应是师生充满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课堂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因此, 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数学新课标指出: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有开阔的视野, 善于分析综合信息, 有创新的数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比如, 在学习了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结论后, 学生曾经练习过这样的题目:在河岸的同侧有两个村庄A和B, 现在想在河岸边上修建一个扬水站C, 问扬水站C在什么位置, 才能使扬水站到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 在这样的问题的探索过程中, 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 兴趣是浓厚的.而如果教师再“开放”一些, 趁热打铁的话, 也许还能有更大的收获.

改编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 (3, 4) 和点B (2, -1) , 想在y轴上取一点C, 使CA+CB最小?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这些类型的相似性, 做出了相同的推理——即“类比”方法的自觉应用, 这是比得到问题的解更令人欣喜的事情.改变还在继续:

改编题2:圆O的半径是1, AB为圆O的直径, 点C位半圆弧的三等分点, 点D为弧BC的中点, 请在半径OB上找一点P, 使PC+PD之和最小?

学生若具有了推广意识, 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 然后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篇9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学时, 我常常根据不同的内容, 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 如猜谜、儿歌、对口令、涂一涂、拼一拼游戏及多媒体课件等。

生生互动, 交流合作, 让数学课“实践化”

生生互动, 交流合作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具有实践性呢?

1. 动手操作: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 自己主动地发现一些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或得出有关结论,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去。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 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操作感知, 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发现探索知识的形成, 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 还体现了数学课的实践性。

2.交流合作:交流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把别人的经验为自己所用, 同时又可以重新组建自己的创造想法。交流中与伙伴合作, 既可以在集体中得出智慧, 同时又培养了团结精神和表达能力。有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在集体中成才, 才会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可见交流合作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 我采用交流合作的方法教学,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总结规律。

3.游戏中巩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 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 我们应多设计一些游戏, 把教学内容融进游戏中巩固, 充分体现数学课的实践性。如:堂上进行计算练习的时候, 我常常设计成多种游戏来进行:抢红旗、贴花朵、跳格子、摘苹果、送情报、开火车等, 充分体现实践中快乐地学习知识。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让数学课“思维化”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这里的“疑问”, 就是问题。可以这样说, 创新始于问题, 没有问题就不能创新。那么教师在课堂中怎样使数学课“思维化”呢?

1.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消除自卑紧张心理, 注意提高学生提问的兴趣, 激发提问欲望, 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 不管好与差都要鼓励。

2. 创设提问的空间。教师设置一定生活情境或游戏、故事等形式, 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而提、而学。

3.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 教师要做示范,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 从而使学生跟老师从敢提问到善提问题。

4. 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 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 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有时是多样的。

运用生活, 学习数学, 让数学课“生活化”

所谓数学课“生活化”, 即在数学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何使数学课“生活化”呢?

1.借助生活现象, 引入新知, 并设计生活情境, 感知知识。如:在“认识更大的数”中, 第一次让学生看“生活中数人民币”的过程, 从而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第二次通过卖轿车活动, 引出“百万”、“千万”、“亿”的计数单位。

2.利用生活空间, 运用数学知识。如学习“生活中的负数”,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3.在生活实践中, 发现数学知识, 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裁一张纸, 6秒钟能裁4条, 照这样要裁出12条纸, 要用几秒钟?”有的学生马上反应“12÷4×6=18 (秒) , 我没有马上说对错与否, 我先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 再安排学生实际裁一裁, 发现问题, 找到正确答案, 从而体现数学课生活化。

学习数学, 渗透思想, 让数学课“情感化”

数学课是一门艺术的学科,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同时也让学生思想情感化。在学习数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教育, 培养审美意识、积极向上的精神、公正评价的观念等。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 有一题是关于“禽流感”时期我国新增“禽流感”家禽情况统计图, 不仅要会看统计图, 还要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了解国家发生的事情, 并让他们体会到在反映社会的一些问题上, 运用数据统计的方便。

新课改新理念新作业 篇10

一、新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体现趣味型

学生对单调、枯燥的课外作业存在厌烦心理, 对待作业马马虎虎, 导致作业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要重视这一现状, 巧妙地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绘画这一特点, 向学生布置一些趣味型课外作业, 帮助他们发散自身的形象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Pets》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学习英语单词或短语, 布置学生画一组动物园的图画作业, 并在画的小动物旁边注释上英文单词, 如“cat”“goldfish”“mouse”“rabbit”“parrot”等, 或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图画作业, 完成一篇短文, 创设出动物园的故事情境, 用英语编写出小动物之间的对话情境。这样的作业,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新作业要能关注学生差异性、体现层次型

学生在接受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师要及时地认识学生的差异性, 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也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层次性的作业。在英语作业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层次型的作业,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例如在教学《A lucky escape》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三种作业: (1) 试图复述这篇文章, 并从文中找出关于指引道路的句型, 如“I will go along Sixth Street”等。 (2) 归纳“prepositions of movement”的语法, 并有计划地进行句型仿写训练。 (3) 利用“Which routes do they take?”句型, 根据书上的地图编写短文。这三种作业,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 最少要能够做出其中的一种, 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同时做好两种或是三种作业。通过布置这样的层次型的英语作业, 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英语作业的丰富多样, 能在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新作业要有小组协作, 体现合作性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小组合作型作业, 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中,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Homes around the world》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外活动, 通过分工合作对全班学生进行“家庭大调查”。在调查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尽量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用英语做好活动总结。这样, 学生在小组协作的作业中, 能够达到扩大信息量、增强合作性的目的, 还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 逐渐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和发展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新作业要结合生活实际, 体现实践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明显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地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学生参加实践性的英语作业, 扩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范围, 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开口说英语, 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学习《Find the right place!》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看图对话, 利用“Where is the...?”“It is outside the.../in front of.../on the right/left side”等句型。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可以巧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家附近的“the hospital”“the bank”“the bus station”“the school”“the park”怎么走进行设计对话, 启发他们把课堂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达到培养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前提, 不断改善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实施新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 通过创设新作业的过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新作业要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合作性和实践性, 用多样化的新型作业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改理念, 创新教学思路, 设计新作业, 力求打造出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

摘要: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 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从趣味型、层次型、合作型、实践型作业设计等方面探究了布置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马永红.把自学能力的培养纳入隐性课程体系[J].教育探索, 2009 (2) .

上一篇:侵袭和转移下一篇:小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