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数字接入技术

2024-05-19

云数字接入技术(精选七篇)

云数字接入技术 篇1

关键词:电力通信,数字接入技术,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光纤网的日益完善,网络主干的带宽己经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带宽的需求,网络技术的瓶颈已经集中转向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目前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56KModem,ISDN技术、ADSL技术、Cable Mode m技术等。

1 56KModem

传输速度为56kb/s的Modem是在19%年出现的。与其他Mode m的不同之处是56KMode m在连接的两端是不同的设备。用户端的56KModem与普通的Modem没有多大的区别,仍然延续与市话网的模拟方式,并通过拨号上网,而局端Modem则与普通的Modem完全不同。

56KMode m能在普通的电话线上实现Inte rne t网上的高速下载,其主要技术原理是利用数字编码取代了调制。即将ISP局端设备与公共市话网(PSTN)直接进行数字连接,免去了中间的模一数转换过程,因此服务器端Modem与PSTN之间不会产生任何模一数转换噪声。与PSTN数字连接的ISP服务器端的Modem使用数字电话网络中现行的256离散信号,即全程使用数字电话网。而从电话局到用户端的这一段模拟线路视为数字线路中的特殊段。这种纯粹的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用户端的56KModem接收,而不会有任何信息的丢失。所以说56K Mode m是一种非对称的传输方式,56KMode m的下载速率可以高达56kb/s,上载信息时由于要经过PSTN的模一数转换,其最高速率仍为33.6kb/s。

2 ISDN技术

ISDN的概念是在1972年由原CCITT首次提出来的,同时给出了ISDN的概念,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是以电话综合数字网(IDN)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通信网,它能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性,用来承载包括话音和非话音在内的多种电信业务,客户能够通过有限的一组标准多用途用户/网络接口接入这个网络。

ISDN的基本特性是可在各用户之间实现以64 kb/s速率为基础的端到端的透明传输。当前,ISDN能够提供商用业务的速率和接口标准有两种:一种为基本速率接口(BRI),即2B+D,其中B为64kb/s的数字信道,D为16kb/s的数字信道;另一种为基群速率接口,也称一次群速率接口(CPRI),即30B+D或23B+D,其中B和D均为64kb/s的数字信道。B信道主要用于传送用户信息流,D信道主要用于传送电路交换的信令信息,也用于传送分组交换的数据信息。以2B+D为例,一条2B+D的用户线上可以连接8台终端,可3台同时工作。

3 ADSL技术

ADSL(As ym m e tric DigitalSubs cribe rLine)技术是一种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它采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编码调制技术,利用现有电话线的频带资源,实现话音和数字信号的双向点到点的高速传输。为了实现高速度,ADSL使用频分复用、回波抵消方法将一对双绞线的频带划分为3段(即3个通道):普通电话业务的低频段、上行数字通道和下行数字通道。下行通信速率可达1.5M~8.448Mb/s,而上行通信速率只有16k~640kb/s,这使得ADSL成为连接Interne t/ntrane t,视频点播(VOD)和远程局域网访问的理想技术。

ADSL的传输效率受本地电话线路长度的影响,ADSL信号所能承受的最大电阻为1500欧,这相当于SSkm长的24号双绞铜线所代表的阻值,在这种情况下,ADSL的下行通信速率可达1.544Mb/s(T1DS 1),而上行通信速率为I6kb/s,如果线路短,传输速率能进一步提高,48km时的ADSL可达到2.048Mb/s(E 1)的下行速率,在36km时的下行速率可达到6.312Mb/s(DS2),而在27km时可达到8.448Mb/s的下行速率和640kb/s的上行速率。

4 CableModem技术

另一种日益受人青睐的宽带技术是Cable Modem,Cable Mode m利用有线电视光缆和同轴的混合网(HFC)高速传送数据。HFC网络是目前唯一的宽带入户网,它采用光缆作为主干网,铜轴电缆作为接入网,整个网络的带宽上限为860MHz~1000MHz,传统的有线电视节目所占的带宽一般在SOMHz~SSOMHz范围内,空闲的带宽可用来传送数据,整个带宽划分利用如下:

1)5MHz~50MHz:数据上行/电话上行/VOD点播上行。

2)50MHz~550MHz:模拟电视信号/FM调频立体声。

3)550MHz~750MHz:数据下行/电话下行/VOD点播下行。

4)750MHz~1000MHz:未来预留。

宽带接入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发展也使得电力线载波通信迈入了一个新领域,“电力线上网”成为一个新的技术热点。目前高速PLC已可传输高达1Mbps以上的数据,预计不久的将来速率将达到lOMbps以上,而且能同时传输数据、语音、视频和电力,有可能带来“四网合一”的新趋势。

除了上网、打电话,“电力线上网”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家庭自动化中的智能服务:远程自动读出水、电、气表数据,使公用事业公司节省大量费用;同时充分利用其永久在线连接的优势,构建防火、防盗、防有毒气体泄漏等的保安监控系统,让上班族高枕无忧;构建医疗急救系统,让家有老人、孩子和病人的家庭倍感放心。

参考文献

[1]周良柱编著.VLSI与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2]焦群,胡谷雨.ECM系列电力通信网管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

浅析利用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 篇2

关键词:云技术;云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

近年来,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已经进入推广普及阶段。借助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可以有效建立学科资源库,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硬件资源开销,提高硬件资源的使用率。同时,利用硬件虚拟化技术构造服务器集群,可以提高空闲硬件的利用率,有效解决硬件资源瓶颈问题;借助云技术来构建相关集群,可以解决校内数字资源的共享问题。

可以说,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为我们解决在数字校园建设领域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云技术的概念与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价值

从概念上说,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云技术可以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为用户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计算资源及对这些计算资源进行安装、配置与维护等服务资源的充分共享。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可以利用云平台,对所有集中在一个平台上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调配管理,以便捷的形式、丰富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网络资源体验。云技术下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具有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同步迅速、数据共享方便等特点,能够为学生、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构建一个资源丰富、交互协作、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环境及便捷的准入平台,从而为我们在不同校区间搭建学科资源库提供有效路径。

2.云技术下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功能

在利用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时,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云平台的三重功能进行构架。

(1)软件即服务功能(SaaS)

最常见的软件即服务如网上日历、任务调度、消息协作、网上office 或 CRM 客户关系管理、邮件系统等。云技术运维者只需事先部署好不同功能的应用,即可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服务。

(2)构架即服务功能(IaaS)

在管理上,云平台管理员可以预先安装好常用的操作系统并制作成模板,给用户分配并创建虚拟机资源时不需要从头开始安装系统,只需要选择已经安装好的模板以及虚拟机硬件资源,安装容易,费事少。

(3)平台即服务功能(PaaS)

平台即服务功能指在构架即服务功能基础上,添加各种功能服务器软件,为用户提供一个计算平台的一种功能。针对学校的特殊情况,可以设计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校区的云服务,以实现学科资源库共享。

3.利用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施步骤

(1)设计阶段

云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到学校的多项工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与软硬件厂商,结合文光校区和文庙校区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与论证的前提下,初步设计建设方案。

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结合学校的实际环境,我们可以将“教学办公系统”、“课务安排系统”、“教学资源系统”、“教师办公虚拟桌面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宿舍安全门禁系统”、“教室监控系统”、“校园门禁系统”等多个电子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统一的管理接口,实现学校管理的网络化、虚拟化,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效果。在平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手机APP软件。通过手机应用,直观展现学校运行状态,实现移动式的教学管理。

(2)软硬件建设阶段

平台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软硬件的支撑。首先,需要对现有的硬件进行升级改造。“教师办公虚拟桌面系统”的正常使用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服务器。“门禁系统”与“监控系统”需要高清摄像头的支持。设备与设备之间需要网络连接,楼宇与楼宇之间需要铺设光纤。

其次,需要软件的支撑。有一些学校里运行着很多电子系统,比如图书馆系统,金龙卡系统,教务系统,但它们没有统一的接口,导致很多有用的数据分散在各个服务器中,没有进行数据关联。因此,寻找统一的平台建设商,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非常重要。在统一接口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比如,一个学生在校消费金额突然变少了,是成绩下降,还是有其它原因。云平台通过定期扫描数据,将异常情况通过APP发送给相关人员。

(3)软硬的整合与完善阶段

云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软硬件的协同工作,而学校工作又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沟通。系统的建设常常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学校的具体需求也是逐步发掘的。相信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定能获得成功,成为区域内的标杆性学校。

总而言之,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了生机,也为我们探索教育平台的构架提供了一条十分良好而有效的途径,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范国渠.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

[2]孙金娟.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解决方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聂瑞华,罗辉琼,林怀恭,李艳,袁伟云.数字校园关键技术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云数字接入技术 篇3

关键词:电力通信,数字接入技术,光纤无线接入

目前, 我国电力通信系统是以光纤、微波及卫星电路构成主干线, 各支路充分利用电力线载波、特种光缆等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 并采用明线、电缆、无线等多种通信手段及程控交换机、调度总机等设备组成的多用户、多功能的综合通信网。

电力通信主要为电网的自动化控制、商业化运营和实现现代化管理服务, 是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 是电力市场运营商业化的保障, 也是实现电力系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前提。随着电力工业的日益发展, 电力系统通信网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事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电力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通信系统所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 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宽, 交互性也越来越强, 因此, 其对接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建立在先进的数字接入技术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电力通信系统的现代化和宽带化。

一、数字接入技术概述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信网主干线的带宽已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带宽需求。网络技术的瓶颈主要受限于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从业务带宽的角度, 接入技术可以分为窄带业务接入技术和宽带业务接入技术, 从客户端角度, 可以分为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 从传输业务的类型, 可以分为数字接入技术和模拟接入技术。数字接入技术不仅速度快, 效率高, 而且稳定性强, 能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处理, 相比于传统的模拟接入技术, 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

数字接入技术自身的优势就在于其效率高、速度快和稳定性强, 并能够有效进行数据的调整, 这与传统的模拟接入技术相比优势是非常显著的。目前, 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56KModem、ISDN技术、光纤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等。

1、56K Modem。

56K Modem发明于上世纪末期, 相比于传统的Modem, 56K Modem的不同之处是它能连接在两段不同的设备上。56K Modem将先进的数字编码技术取代调制, 并且免去了模数转换的过程, 将ISP局端设备与PSTN (公共市话网) 直接进行数字链接, 可以通过普通的电话线实现网络的高速下载。56K Modem不仅可以实现较快的传输速度, 还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不会有任何信息的丢失。

2、ISDN技术。

1972年, 原CCITT首次提出ISDN的概念, ISDN是在先前IDN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服务, 在各用户之间提供可达64kb/s速率为基础的端到端的透明传输, 可以承载话音业务和非话音业务等多种电信数字业务。

3、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指以光纤为传输介质, 并利用光波作为载波传输信号的传输技术。光纤接入技术上可分为有源光网络 (AON) 和无源光网络 (PON) 两类。AON又可分为基于SDH的AON和基于PDH的AON。PON可分为基于ATM的PON (APON) 及基于以太网的PON (EPON)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光纤接入技术逐渐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用光纤接入技术, 不仅可以减少同轴电缆的维护运行成本, 降低故障率, 还可以增加传输距离、扩大覆盖面积, 有利于简化网络结构。

4、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又叫空中接口, 是无线通信中非常关键的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是指在无线信道中, 通过无线介质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节点连接起来以实现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技术, 无线接入信号应遵循一定的通信协议, 如蓝牙技术、WIFI或3G技术等。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无线接入将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信息接入服务。

二、数字接入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数字接入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处以光纤无线接入技术为例, 研究数字接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近年来, 随着全光网络的不断发展, 光纤接入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光纤接入技术是指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技术, 从技术上可以分为有源光网络和无源光网络。目前, 光纤无线接入技术成为宽带无线技术的最新发展。

光纤无线接入系统主要由前端的无线网络和后端支撑的光网络组成。无线网络由无线路由器、无线基站和少量网管组成的多跳无线格状网络 (Mesh网络) , 可以有效的实现无线资源管理。而全光网络采用标准的PON结构, 由光线路终端、分光器 (光功率分路器或波长分路器) 、光节点及互联的光纤组成, 并通过光线路终端直接连接到无线网关上, 与无线网络直接相连。由于无线基站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频谱再分配, 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 因此, 这一技术具有很高的带宽。光纤无线接入技术可以支持用户的高宽带需求。

随着电力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 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因此, 采用光纤无线接入技术, 必然能使得电力通信系统具有更高带宽和更加丰富的业务。且随着IP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大量应用, 未来的电力通信网络将逐渐是基于IP的端到端网络, 可以提供高带宽和高可靠性的通信需求, 并均可以通过固定接入或无线接入提供丰富的业务种类和独立的接入方式。光纤无线接入技术不仅容量大、接入灵活、性价比高, 还具有“自组织”的生存优势, 当某环节断裂时, 用户依然可以自适应的与相邻的无线路由器相连, 并继续保持通信。

电力通信系统中, 光纤无线接入系统的接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核心交换机上连接光纤无线基站, 为电力系统提供空中接口服务。另一种是在系统中的光节点上直接连接光纤无线基站, 为电力系统提供空中接口服务。在电力通信系统光纤无线接入技术中, 用户终端的无线设备发送分组数据到一个与其相邻的无线路由器, 然后该路由器将分组数据注入多跳无线格状网络, 分组数据经过多跳无线格状网络传送, 经过多跳并最终送达中心局, 完成信息交互。

电力系统光纤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可以采用单基站覆盖、多基站覆盖和混合覆盖等多种覆盖方式。单基站覆盖适用于独立存在的区域, 如某一成片的面积不大的区域。多基站覆盖。多基站覆盖既可以覆盖连续的区域, 也可以覆盖非连续的区域。混合覆盖则综合运用上述上中方法。

三、小结

云数字接入技术 篇4

关键词:云支付,移动数字钱包,人脸识别技术

现如今大部分人都加入了低头族,拿着各种智能手机或不同移动设备上网看新闻,聊天,看电影,看小说,玩游戏,购物等,这说明各种移动设备发展是多么的快,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用手机进行团购美食,电影票,游玩,网购各种大的小的商品……,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慢慢变成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同时,各类木马和蠕虫病毒也来凑热闹了,开始集中出现在手机支付中,特别是安全防护较为薄弱的Android平台,如果你不幸遇到了这类病毒,设定的密码很有可能泄露,造成钱财损失的同时可能你再也不敢用手机进行支付,所以移动支付成为用户非常想用又担心安全问题的关键。在安全与否和方便快捷的矛盾下,云计算开始在移动支付领域大量使用,由此诞生的“移动数字钱包”开始走俏,它是一种全新的移动支付模式。简单来说,它其实就是一款app应用或则说移动网站,它组合了支付、钱包、理财、记账、信用卡还款,车辆违章查询等日常生活中主要方面,是嵌入式工具和整体理财应用的整合,能满足个人财富管理的全面需求[1]。在数据存储方面,“数字钱包”将私密敏感的财务信息存储于云端,而不是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利用云存储的安全和便捷性,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访问自己的“钱包”,而不用担心因设备换了、掉了或升个级带来的麻烦。从“手机钱包”向“数字钱包”的过渡可以满足移动支付安全的根本需求,移动支付技术的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1 移动数字钱包的身份认证技术

1.1人脸识别技术

1.1.1人脸识别技术支付应用架构

身份认证技术在移动数字钱包安全方面扮演最基本与最重要的角色[2]。如果移动支付只有简单的密码设定,而你用于支付绑定的卡有大额资金或绑定的没有支付限额的信用卡,一旦被犯罪分子采用非法途径和非法手段进行窃取账户信息和攻击,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本文就采用了身份认证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移动数字钱包的安全保障。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首先是人脸捕捉[3],本文人脸识别技术设计分为前端的人脸注册,人脸抓图以及后端的人脸比对。详细来说,前端分两个大的流程,第一个就是人脸注册,人脸注册常用说法叫做人脸图像采集,用户在使用该移动数字钱包前,必须先注册,通过前端的视频设备采集用户人脸图像,放到云端数据库中;第二,用户使用移动数字钱包时,使用前端的视频抓图,通过它的前景分割和人脸检测以及特征定位进行矫正图像,再立即调取人脸数据特征与后端的云端数据库中的图片来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决定你是否能用该移动数字钱包。比对方式有一对多模式和一对一模式[4],一对多的模式弊端:第一,在我们云端数据库里,可能会有成千上万个模板,当人脸要与上万的模板数据库中的人脸信息进行比对的时候就属于一对多模式,当数据越大,就越会拖慢整个寻找和识别时间,第二个就是准确度,如果是双胞胎识别会怎么样,带与不带眼镜或者化妆或者有其他遮挡的照片又会产生什么影响[5]。所以本文对于人脸识别技术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所谓一对一就是注册时除了人脸注册以外,再给该人脸身份信息上绑定一个ID号或银行卡号,在使用移动数字钱包时,两者绑定验证。当你支付时刷了注册时的银行卡或登录时输入了ID号,然后前端的视频实时抓图,再直接从云端数据库调取你注册时的照片信息进行一对一对比,这个对比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不会有差错。图1是本文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端的架构图。

人脸识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做人脸的比对,这个比对就是身份的认证。这些人脸相关注册信息都存储在云端,即便当你移动支付设备丢失或者被盗,都不用担心你卡内的金额会被盗取,开个玩笑除非你被匪徒绑架,这个就属于刑事犯罪的讨论范畴了。图2是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端的流程图。比对成功以后进行消费确认,如果比对失败会怎样?我们还设计了增值服务模块,以可以联络的方式通知到移动设备主人进行报警提示,那么用户可以先对你的手机卡挂失锁定,避免有可能的损失。还可以记录捡到手机非法使用该支付时的人脸采集信息,将其记入黑名单,不能再用该数字钱包支付。通过云平台除了储存黑名单、白名单的注册信息外,还可以下发这些信息,丢失手机或者丢失卡片或有非法使用信息都可以马上就发到前端去,真正实现实时处理。图1-图3是移动客户端与云端的交互图。

1.1.2人脸识别技术算法

人脸识别算法在检测时主要需解决的就是采用合适的数据集来测试其可行性。要考率人脸的各种不同因素:不同脸的图像,不同人种,不同表情,不同发型,妆面不同,光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等等。我们首先在云平台构建一个拥有各种不同人脸的标准测试数据库。它拥有7500张不同人脸的图片,是从网络上收集的3000千个不同的公众人物。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拥有不止一张人脸图片。首先进行人脸采集,利用带有人脸检测功能函数的前段视频进行拍摄,当屏幕中出现红色方框后再对镜头正前方的人脸进行图像抓取,要求用户尽可能正面脸部与视频平行,光线尽量的柔和,这样更有利于后面的比对工作;然后对图像处理,将图片主要分为5点特征,这些特征分别是:两只眼睛、鼻子和嘴角的位置。算法依据这些特征把每张脸图规格化成一个150*120的像素图,然后,再把每张图片以25*25像素为单位划分成重叠的区域,每个区域的基本特征采用一个数学向量来描述;接着进行图像上传云端数据库,如果云端数据库寻找到匹配的人脸信息将通知移动支付端进行接收,或者在云端数据库出现错误时要求移动端再次上传正确人脸图像,算法使用http协议配合套接字与多线程做数据传输;最后进行人脸识别比对,算法的任务是去比较两张不同的图片是否具有相同的5个特征,做完了这些,就可以比较出两张图片是否是同一个人了。算法需要的内存大小以及识别两幅图所需要的时间,用并行计算和特制处理器等技术来加快算法的运行时间。本文重点给出人脸识别的部分算法。

2人脸识别率测试

本文采用基于Android系统人脸识别效率测试使用三星Note 3手机,配置如表1所示,对上文提到的标准测试数据库进行识别比对,先通过手机摄像头获取800*480像素人脸,使用150*120人脸兴趣区检测窗口和人脸识别算法对工作效率测试如表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达到实时人脸检测与识别效果。

3 结论

云数字接入技术 篇5

1 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

传统方式下服务器通常是专机专用, 一个系统购置一台服务器, 甚至需要多台服务器构建集群,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对物理服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大, 不仅带来了高额的成本开销, 而且给管理和维护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医院业务系统需不断升级改造, 通常相应的硬件也要以峰值规模不断的采购替换升级。新配置的硬件虽可以满足某种新应用需求, 但对于高端硬件设备来说, 其资源利用率却变得越来越低。以网络信息化服务为手段, 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 完成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及其相关部门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 促进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协同, 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有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及其相关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活动协同等进行需求分析, 提出了以云计算技术、SOA架构模型及Web Service技术为理论依据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协同平台的架构方案, 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具体应用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协同中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医院各科室都为医生护士配置用来诊断和护理的电脑, 任意云计算医院信息技术平台电脑出现故障, IT管理人员必须马上到现场进行维护, 特别是因硬件故障需要重新购置进行替换更新的, 单台PC机恢复运行就可能需要耗费半天或一天时间, 且大型医院面积广、设备比较分散、使用者众多, 然而医院工T管理维护人员却比较有限, 一旦多台机器同时出现了故障, 较低的恢复效率会严重影响各科室的诊疗速度和质量。因此, 从长远看, 传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 不利于医院信息化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 云计算技术介绍

2.1 云服务形式

基于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等技术发展起来的云计算技术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一种基于Web服务的新型商业服务模式, 可将基础设施、平台运行环境及软件都作为服务供用户按需租用。

云计算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各厂商在着力研究开发的云计算服务的侧重点不同, 致使云服务形式多种多样。目前, 云计算的主要服务形式有:Saa S (Software as a Service) , Paa S (Platform as a Service) , Iaa 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

2.2 云计算在区域医疗中的优势

云计算技术引发了“以服务理念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变革, 在云计算模式下, 用户无需再为由硬件环境搭建到软件部署的过程投资和费力, 而是可以按需购买信息服务, 因此基于云服务的系统构建较之传统的建设模式有着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支持现有应用和新出现的数据密集型应用, 可以提供灵活、丰富的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利用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抽象成弹性资源池, 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自动部署、高效调度、按需分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维护节省了开销;云计算中心在软硬件层面上采用了多种措施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 如同构计算节点可替换、数据多副本容错和心跳监测等;对用户端的计算机配置要求低, 只需一个低价位的可联网的瘦终端即可获取云上的服务。云计算的这些优势契合了新医改的需求, 不仅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且降低了信息化的建设成本, 使得资金环节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了捷径。

3 信息协同平台共享与协同分析

3.1 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分析

在医院内部涉及到多类医疗业务活动, 有些业务活动主要发生在一个科室, 而有些业务活动的进行则涉及到多个科室。这就产生了多个医疗应用软件同时存在于一个医院内, 但由于这些软件并非事先通过统一规划进行开发部署的, 而是在不同时间, 由不同厂家各自开发部署的, 缺乏统一的标准,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难以满足医疗信息共享和医疗活动协同需求, 因此需要对已有的医院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以满足需求。

3.2 信息协同平台系统集成方案分析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早期, 并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可参考, 各医院根据自身的财力和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医院的整体规划能力不足, 容易盲目投资和建设, 通常会将不同的应用系统外包给不同的软件开发公司, 而各公司虽然为同一个医院开发应用, 但彼此并不交流, 开发时采用的平台、标准及相关技术都是自行决定, 致使各应用相互独立, 无法互联互通,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在开展“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政策的号召下, 在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时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医院内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是医院与外部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连通, 这样才能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在区域范围内的真正共享, 为协同医疗服务的开展做支撑。根据其实施机制又可分为四种集成方式, 分别是应用界面级集成、方法级集成、应用接口级集成以及数据级集成, 见图1。

3.3 云平台的桌面实施分析

桌面虚拟化技术目前较为成熟, 很多云服务厂商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己建成的云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强力支持下, 通过微软、思杰和VMware等桌面虚拟化软件能够轻易实现云桌面服务的部署, 各医院也比较容易接受和实现部署。采用虚拟桌面基础架构 (VDI) 技术, 为分布式桌面系统带来快速的响应能力和定制化的用户体验, 并利用云数据中心提供的管理、维护及安全优势, 为整个镜像桌面系统提供集中化的管理。云桌面设计架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 后台是一个通过虚拟化技术构建的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第二, IT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虚拟桌面管理器来对整个云桌面系统进行管理、调配和部署;第三, 通过成熟的链接克隆技术, 利用模板方式快速创建多个虚拟桌面;第四, 利用应用程序虚拟化技术, 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和简化应用程序的迁移过程;第五, 无障碍打印、重定向USB和PCo IP最佳显示协议为用户提供一种超级体验, 见图2。

3.4 区域医疗云平台应用效果

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基础架构及管理策略, 建立抽象虚拟资源池, 充分发挥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资源性能优势, 形成一个自动部署、灵活配置、动态伸缩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平台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善病人就诊难题, 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科医生、诊疗信息和仪器设备的共享;逐步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均等的医疗服务;实现在社区进行首诊, 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治病新模式。随着云计算进一步深入发展成熟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逐步实现医疗信息的区域化共享, 医院将不再单独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 将采用租用网络线路的方式, 建立区域性的PACS影像中心和LIS检查检验中心实现医学图像、检查检验结果的网上传输、查询, 实现资源共享、节约资源;建立区域性数据中心, 提供医疗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服务, 实现医学文献等资料的共享, 从而解决各医院网络建设重复、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等问题, 见图3。

4 应用举例

某大型中医药开发研究数据分析中心, 借助于云信息共享协同平台, 成功构建了高效、可靠, 并具有良好扩展性的医疗私有云平台, 完成了信息系统架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显著提升了IT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及管理效率, 同时有效降低了IT系统的总拥有成本。在管理上, 云计算架构大幅提高了桌面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极大减轻了IT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医院工作人员能够安全而又快捷地访问各自的桌面系统, 而这成百上千个桌面系统的管理、升级和维护工作, 都是在控制台集中进行, 大大简化了虚拟桌面的管理、调配和部署工作;在安全性上, 桌面云将数据和敏感信息安全地保存在本地云数据中心, 保持了对这些数据完全的控制能力。医院工作人员可从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安全地访问桌面, 院内涉密信息, 如统方信息、病患信息及财务信息等得到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在灵活性方面, 由于具备云桌面漫游功能, 用户无论身在何处, 都能通过网络远程接入到自己的桌面。医务人员不管是在门急诊还是在病房均可以借助于平板电脑、瘦客户端访问自己的应用系统。借助于桌面虚拟化技术, 厦大附属东南医院还实现了院内与外院之间便捷的远程医疗服务。此外, 在总体拥有成本上, 由于桌面云实现将现有PC机作为桌面虚拟化终端设备重新加以利用, 延长其使用寿命, 当然也可以利用瘦客户端设备代替老化的PC机, 瘦客户端设备的使用寿命通常在标准PC两倍之上, 运行功耗也比PC低得多。因此, 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和采购成本。

5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优势和前景, 并对云计算在医院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研究, 重点研究了如何实现传统数据中心向云数据中心的转变, 如何实现移动医疗桌面云在数字化医院部署与应用。各医院在不断提高临床医技服务水平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医院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大对信息建设资金的投入。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业务应用模式变革的核心, 为数字化医院建设转型转变注入了新的动力, 它的引入为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激动人心变革, 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投入成本, 而且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能力。

如何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如何促进医院数字化建设规范有序和又快又好, 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永恒性的课题。然而, 云计算在各个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只是医疗改革的一个步骤、一个过程, 最终, 云计算技术进一步成熟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将逐步实现全民医疗数据资源的共享, 减少医院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问题。

参考文献

[1]邢海燕.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 2010, 5 (6) :70-71.

[2]戴元顺.云计算技术简述[J].信息通信技术, 2010 (2) :29-35.

[3]张峰.云计算应用服务模式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2 (2) :81-83.

[4]Bento A M, Aggarwal A.Cloud Computing Service and Deployment Models Layers and Management[M].Hershey, PA:Business Science Reference, 2013:368.

云数字接入技术 篇6

1 云计算概念

1.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各行业和领域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视角和研究领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云计算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计算从个人计算机转移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不是由单独的本地计算机或者远程服务器完成计算工作。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共享方式, 具有许多传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点。

1.2 云计算的特点

1.2.1 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了高度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有效避免了传统技术中容易出现的病毒入侵、数据丢失等安全问题, 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都是由数据中心记性集中存储, 由管理者进行集中的信息管理和安全控制, 并且数据安全有实时监测, 如此, 就保证了用户数据和资料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1.2.2 经济实惠、方便快捷

云计算技术不在需要用户购买和时常更新应用软件和设备, 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用浏览器就可以尽情享受云计算技术提供的各种服务, 用户只需花很少的钱租用服务商提供的相关服务, 所需的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都不需要用户另外花费。

1.2.3 超强的计算能力

云计算是一种集合了公用计算、分布式计算和虚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集合体, 因此在先进性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这种基于网络资源和技术共享的计算方式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 能够通过数台计算机之间的合作实现与超级计算机想媲美的计算, 通过互联网众多数据库的共享, 有限的资源被充分利用, 使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实现了质的飞跃。

1.2.4 无限可能

云计算技术为我们网络的使用和数据的存储和利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 这种可能促使着科学家不断发掘出它新的功能, 也发现它在各个领域的巨大潜力。

2 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

2.1 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在云计算技术应用方面的现状

云计算技术由于刚刚在数字化图书馆中应用, 因此难免存在许多问题, 现阶段, 笔者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在云计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2.1.1 信息资源的的共享有很大局限性

现阶段, 由于图书馆资源的共享被接口不同不能共享锁局限, 许多大型图书馆和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料库无法兼容, 这也就导致了所谓资源共享只是台面上的话, 无法真正实现。

2.1.2 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率高

各个图书馆之间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往往都是相对独立的, 如果其他图书馆在某一领域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和丰富的数字资源, 那么别的图书馆在建设时无法了解这一情况, 就会在建设时投入人力物力重复建设, 这就导致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2.1.3 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无法相互补充

在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 由于人力局限等因素, 往往无法对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进行一对一的查重, 这样一来, 为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内容, 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 就不可避免的要购进与纸质资源相重复的内容, 这样就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2 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2.2.1 降低服务器出错概率, 最大限度保证安全可靠性

服务器作为支撑数字图书馆数据中心的重要部分, 一旦出现故障, 轻则导致图书馆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图书馆运行和读者借阅, 重则导致图书馆重要数据的丢失, 因此, 服务器的安全性决定着数字图书馆能否正常有序运行。由于克隆技术在云计算模式中的应用, 即便某台计算机出现了故障无法正常运行, 服务器也可以快速准确的将计算机中的数据拷贝到其他计算机上, 这样就避免了数据的丢失, 最大程度保证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2.2.2 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 一般的中小型图书馆无需花费大量资金去购买硬件设备, 只需要从云计算供应商处租用计算能力, 就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器使用最新的网络软件, 也可以和大型图书馆享受相同的网络计算服务。同时, 云计算技术也会使得系统维护的时间大大减少,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2.3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真正共享

图书馆之间应该通过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改变以往资源相互独立的局面, 各个图书馆之间了解了彼此已经建成的领域, 就不会在相同的领域投入不必要的精力,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相互联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样一来, 就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2.4 降低对用户设备的要求

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中, 要求用户必须使用计算机, 才能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 还要下载不同的应用软件以识别不同格式的数据, 使用起来非常麻烦。儿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化图书馆由于强大的无限介入功能, 用户不仅局限于电脑, 还可以使用手机登移动设备共享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从而使图书馆的作用实现了最大化的发挥, 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多方便的体验。

3 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信息资源的版权问题。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锁带来的资源高度共享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版权纠纷问题, 因此,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 要对资源的版权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确定哪些资源可以放在“云”中, 哪些又不行, 通过制定版权问题的应对方案, 对图书馆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版权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2) 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虽然用户数据都使用加密技术队用户数据耐蚀性保护, 但是这种加密只是局限在数据传输上, 无法保证数据处理和存储时的保密。因此数据安全问题仍是目前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 接口标准问题。目前, 由于云计算还没有同意的标准, 因此, 数字图书馆在数据迁移、资源共享方面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接口插件应该最大程度的适应本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以保证更好的适应和利用云计算技术。

参考文献

[1]伏琰.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 :207.

[2]张晓芳, 祝新燕.云计算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3) :148.

[3]罗永禄, 肖杰.云计算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9) :14.

[4]尹小惠.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初探[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 (5) :131.

云数字接入技术 篇7

关键词:云技术,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难题,应用

前言

云技术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网络资源的利用模式, 其通过整合网络计算资源从而对用户的计算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并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来对各种技术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 从而使得云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灵活、性价比极强的计算应用服务。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是云技术的一种新型应用尝试, 通过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做好云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高校数字化的网络资源并通过云技术的合理调配可以实现网络计算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1 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现今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由于技术及网络平台的不同使用的系统平台各不相同, 而根据平台所建立其上的应用程序也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技术管理和平台的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在每年都有新的计算资源的投入下也使得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管理越来越臃肿, 从而导致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都无法得到最优化的合理应用并使得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都表现为短缺等的问题, 大量的资源并未被开发并导致资源的闲置浪费。而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各种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资源的合理化应用的问题, 并伴随有数据安全性、网络瓶颈以及系统扩展困难等的一系列的难题。

此外,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中, 由于各高校所使用的IT系统中的硬件及软件所使用的商家不同, 而由这些不同品牌的软、硬件所构成的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也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运行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1)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管理过程中, 由于涉及到不同的厂商, 当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出现问题时需要与多方进行沟通从而极大的增加了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运维管理的难度。 (2) 由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使用的技术多方交杂也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运维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应用云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中的一系列的难题。通过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使用云技术来作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基础架构, 通过架设相应的云计算节点从而使得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应用较为繁忙的时段来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调配, 从而实现对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的合理化应用。同时,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后续建设过程中, 通过使用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应用在新的系统的开发上线中, “校园云”计算网络只需要为开发者提供标准的开发协议、运行环境等标准参数从而使得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管理更为简单方便。

2 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中的应用

云技术的应用及消费对象十分灵活, 其应用既可以是终端用户也可是应用程序或是资源访问或是交互服务等。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依托于现今高速的发展的虚拟化技术, 通过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将能够实现对于IT基础架构的简化, 简化对网络资源本身及管理的访问, 以此来提高对于网络中的各项资源的可用性从而更好的对用户进行服务。在虚拟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 通过应用集群技术可以对云技术的应用实现良好的深化和保障。虚拟云和集群云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集群技术的应用可以让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云计算技术的基础架构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大为加强, 通过使用集群技术对虚拟化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自由组合, 从而使得配合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技术的软件平台能够应用于更高层次的集群。SOA标准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式, 通过利用模块化的构建方式来进行软件系统的创建。在现今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技术应用中, 云平台的基础构架已经趋于模块化的构建, 能够实现根据需求而进行一定的变化, 但是要求部署在云架构之上的软件系统需要能够与标准进行简易的组合, 如无法实现标准和容易的组合将会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技术的应用带来较大的挑战。因此做好SOA与云技术的相结合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进程。

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平台应用的逻辑基础为:由宿主平台区域和存储区域构成整个云技术应用的基础硬件支撑平台。宿主平台区域由多台硬件节点所构成, 根据需要可以将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硬件节点组成所需的集运来进行运行。而对于硬件组成中的存储区可以用虚拟阵列、RAID及NAS网关等的技术从而实现为云平台的上层应用提供虚拟的存储池以便使得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能够提供更为灵活、高效的数据存储备份能力。在完成了对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云技术的搭建后, 对于云端的各个计算节点需要根据其应用的目的及功能来进行划分, “数据云”主要应用于对于数据库层面的计算以便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提供相应的计算服务。“应用云”主要实现对于客户化应用逻辑处理和前端应用的部署, “应用管理云端”则实现对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各项云资源的合理化调配, 以便使得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更为合理高效。此外, 加强集群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端层面的应用。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平台的搭建中, 对于云平台的底层存储系统可以采用SAN与NAS等多种结合方式来实现对于底层存储的部署, 此外, 根据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平台上应用的要求可以应用多种形态的宿主主机, 同时, 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应用中可以依据宿主平台本身的业务支撑能力和应用需求形成若干虚拟计算节点, 从而保证各云端的各自功能的承载和功能。构成云技术应用中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每个计算节点都可以与其他的计算节点构成集群化的运行模式, 或是对各计算节点进行自由的调配, 从而避免了一些计算节点出现问题时而对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上层云应用造成一定的威胁。“应用云”多部署在宿主平台所搭建的虚拟节点之上, 而多个虚拟节点可以支撑起“应用云”, 通过不同计算节点的搭配可以使得“应用云”的组合及搭建更为方便, 体现了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云平台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通过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在云平台上通过部署WEB程序、通讯程序以及计算节点等的应用。云技术的发展应用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趋势, 对于云技术的应用应当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产品或是技术, 而是应当构建起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从而为高校提供符合自身应用的云计算平台。

3 结束语

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校园零散资源的合理化应用。文章在分析云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云技术在高校数字化网络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

参考文献

[1]刘成泳.高校数字化建设中云技术的应用[J].电子测试, 2015 (11) :60-61.

[2]汪振双, 赵一键, 刘景矿.基于BIM和云技术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协同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 2016 (2) :88-90.

上一篇:仔猪腹泻病的诊治方法下一篇:农业现代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