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课程体系

2024-05-10

数据库课程体系(精选十篇)

数据库课程体系 篇1

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以其特定的培养目标、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人的‘职业关键能力’,诸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使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一技之长’,从而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职业关键能力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D.Menens)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适应人生中各种不可预见的变化的能力。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对职业关键能力概念的认识大同小异,普遍认为职业关键能力至少包括: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个人能力、逻辑计算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总而言之,职业关键能力代表一种可转移的、可以运用到不同情境的、达成不同目标并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因素的能力。

毫无疑问,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目的在于增强职业应变能力,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抱负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处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面临全球竞争的压力,需要有更多的具备良好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人才,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做出相应的改进与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提高内在素质的需求。

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台州工业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1万多家工业企业,涌现了钱江、吉利、飞跃、星星、海正、苏泊尔、东港、伟星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其中有206家企业销售产值超过亿元,更有9家企业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外第一,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等九大制造业行业。在台州,中小企业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9月底,全市实有私营企业39808户,而这一数据仍然在增长。多数企业需要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台州地区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ERP实施工程师或ERP实施顾问;二是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三是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岗位;四是IT管理类岗位;五是客户服务职业。在进行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上应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

以项目为主线,紧贴课程教学过程我们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践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基本思想是:按照课程的特点和范围,选择台州地区中小企业为合作伙伴,C以为企业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MIS)、实施ERP系统改造或进行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任务为切入点,确立工学结合项目。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操作、实施生产、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实际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过程,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由企业需求和项目子任务来驱动,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以往传统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方面实际水平的提高,对于开创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良性互动的共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果,我们在进行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时要以项目为主线,紧贴课程教学过程。

以企业为平台,形成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薄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虽然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与行业企业进一步紧密联系,科学地对课程建设进行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对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上,还没有真正与企业形成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仍然以学校教师单方面评价为准,没有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实践课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去。

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工作过程也不同。我们除了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外,还应该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在保证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侧重点不同、难度不同、考核要素配比不同的针对具体岗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数据库实践课程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下面将从台州地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五个方向,对数据库实践课程的职业关键能力从基础知识、硬技能要求和软技能要求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见表1)。

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

我们将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设计成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三明治”式结构,具体为:入口测试、过程评价、出口测试。

入口测试入口测试主要在进行数据库实践课程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类似于“入学考试”的摸底测试,目的在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入口水平。在入口测试阶段为每位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不仅仅有利于教学过程设计,更好地将人员进行分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技术水平,保证各虚拟团队入口水平的一致,便于更好地实施企业项目,而且也有利于最后进行出口测试时保证对每一位项目参与者进行更合理、更公正、更科学的评价。一般来讲,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设计的测试内容有: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一种以上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文档的编写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可以根据每一个具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具体企业项目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

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由授课教师负责实施,只有过程评价合格,才有资格申请参加出口测试(注意:出勤率考评低于80,也没有资格参加出口考试)。过程评价成绩=专门技术能力×25%+关键能力×35%+实践出勤率×10%+实践过程表现15%+COT职业素养×15%。在具体的过程评价中可根据企业真实项目和学生情况来配比每个过程评价中的各个子项目(见表2)。

出口测试用于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包括项目案例和阶段项目的完成情况。在具体测试方式上可选择“操作技能考试+理论知识考试+项目实施状况+其他”的综合测试方式。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我们在设计出口测试时要根据具体实践项目和工作过程来设计测试内容。例如,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岗位和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的出口测试就应该有所不同。虽然是同样的课程,但由于工作过程不同,测试内容、侧重点就应该有所不同。这一阶段产生对学生实践课程学习情况的最终评价。

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的时候,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考核评价标准、采取一定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打分,基本上没有学生自评环节。这一环节真的不需要吗?当然不是。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自评环节,就是强调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品味和调控。目的是突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评价的内容要求和程序方法,学会掌握标准、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评价自己、反思自己、体验自己,就一定能达到奋发向上、发展自己的目的。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其自我评价的质量。

教师主评教师是整个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师主评的作用。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有区别地配比考核评价标准中的各参数。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革传统的对学生成绩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推动教师成为由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进行主评时要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原则,包括发展性、多样性、情感性和过程性等原则。

企业参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企业的真实项目,甚至是顶岗实习。这样,如果仅仅是让院内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话,有失偏颇。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中,不仅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公正、更全面,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和就业率。

评价监督为了保证评价质量,我们将评价监督也加入到评价体系中,这里不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而是对教师评价学生的监督。监督评价的实施方主要有3个:被考核评价的学生、其他教师和合作企业联系人。评价监督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从而提高评价质量(见图1)。

评价监督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在理解职业关键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到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工学结合的数据库实践课程建设。遵循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以项目为主线,紧贴课程教学过程;以企业为平台,形成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从入口测试、过程评价和出口测试三方面来设计考核标准,形成学生自评、教师主评、企业参评和评价监督的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进行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从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入手, 分析了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阐述了数据库实践课程职业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 构建了“三明治”结构的课程考核标准, 并提出建立一套包含学生自评、教师主评、企业参评、评价监督四要素在内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评价体系,职业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灿辉, 刘彦姝.引入印度教育体系增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2]王晓升.基于工学结合的数据库应用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J].计算机时代, 2008, (10) .

[3]董刚, 杨理连.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3) .

[4]黄祐.试论高职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S1) .

空间数据库网格体系构造研究 篇2

空间数据库网格体系构造研究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以空间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网格空间数据库的体系架构,文章首先时空间数据网格产生的`背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向后分析了网格系统体系结构的组成,最后笔者结合空间数据库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网格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全文既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的技术总结,同时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成果,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王斌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9)分类号:P2关键词:空间数据库 网格 体系

WEB网络数据库安全体系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WEB数据库;网络数据;安全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The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 Web Database Security System

Cha Wenli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33010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EB-based database system network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study,analyzed the relevant database system based on WEB technology,a network security policy database system was discussed,

Finally,the database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security system Program.

Keywords:WEB database;Network data;Security system

网络数据库相关安全机制的研究随着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日益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操作系统级、web服务器级、Web应用程序级三个层次探讨Web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

一、常见的网络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系统开发人员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面向某一类信息处理问题而建立起来的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有5部分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如支持其运行的操作系统等)、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目前网络中两种最常见的数据库系统模式:客户机/服务器系统(client/server)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一)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即通常所说的C/S模式,它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模式,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将计算机应用有机地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中的结构。客户机/服务器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数据库体系结构,尤其在WWW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的Web服务器采用的都是这种结构,但在具体应用中可能有一些结构上的差异。

(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互相促进和有机结合的结果,分布式系统通常由计算机网络联结起来,网络上每个节点的数据库都有自治能力,能够完成局部应用;同时每个节点的数据库又属于整个系统,通过网络也可以完成全局应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是分布式控制的。其中每一个节点都不处于中心位置,是相互平等的,无前台、后台或客户、服务器之分,每个节点具有相同的功能。

二、Web数据库安全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安全策略,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型的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的整个体系主要有两部分构成:管理程序和各具体业务处理模块。管理程序负责整个系统的协调调度,具体业务则由相应功能模块处理。

(一)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程序。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程序是本系统的协调管理模块,运行于Web服务器上,主要作用是:完成客户端的请求响应交给认证模块处理、与数据库服务器交互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发送、访问者的日志记录及参数的传递。

(二)身份认证。在身份认证模块中建立用户角色表,它与用户在角色存取控制的角色相对应。为了应用方便,可以将用户群体分为一般用户身份和特殊用户身份两个用户角色群体,身份认证模块根据用户发来的请求查询其角色数字,判断出请求者是属于一般用户群还是属于特殊用户群,然后调用不同的认证技术对访问者进行身份认证。没有通过认证的返回拒绝消息,通过认证者经角色存取授权模块的处理去访问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项。

(三)日志记录。在一个安全性因素很重要的系统中,一定要用日志记录访问行为,日志是用于记录用户访问的文件,用于记录访问者的访问路径、IP地址、访问时间、身份认证情况等,同时数据库本身也提供日志记录。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日志记录对于安全十分重要,管理员可以通过对日志的维护了解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另外日志记录也是进行安全入侵检测的必须输入数据。

攻击者如果想获得对于某个系统的访问权,可以通过删除或修改日志记录来试图掩盖他们的行踪。因此建立一个安全的日志,使得它比存储在可能被攻击的远程主机上的简单的文本文件更难于修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实现日志记录的方法很多,这取决于具体的需要。日志记录的两个可能需求是:

1.记录日志后没有消息会丢失。

2.在事实发生后,没有消息能被伪造。

为了使日志记录的消息不会丢失,可以将记录消息放在一台分离主机上的数据库中,允许对数据库的添加和读取,但不允许对数据的修改。日志记录的安全性依赖于数据库的安全性,通过数据库的连接进行加密和使用客户端认证,可以知道当入侵行为发生时,日志记录也是安全的。

为了使事件发生后的消息不能被伪造,可以对每一个日志的条目加盖时间戳(或者为了提高效率对其进行批处理),这种方法不需要一台分离的日志记录主机。这样做虽然有攻击者删除日志条目来掩盖其踪迹的风险,但是至少可以确信不能在当前时间插入任何日志记录。

三、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随着黑客攻击技术的不断提升,保护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更是个高难度的课题。对于网络数据库安全这一领域,仍然有很多工作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数据库安全体系的研究方案是有效的,因为它给数据库提供了最大的保护。所有安全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考虑,涉及到了机密性,访问控制,完整性,抗抵赖性的认证等。

参考文献:

[1]陈丽.数据库安全模型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7,9

[2]姜启涛.网络数据库的安全及优化[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10

数据库课程体系 篇4

一、数据库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数据库课程讲授缺乏层次性, 随意性太大。就目前学院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有关数据库的课程一般是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在这三门课程中, 数据库的原理基本是由科学系的教师讲授, 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属于拓展课程, 并没有严格具体的院系讲师讲授, 而应用系统主要是研究数据库的开发, 由工程系的教师授课。这样的授课方式, 就直接导致了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不畅, 这样就造成了各个课程相对独立, 课与课之间缺乏联系。单独课程的讲解使教师在授课中缺乏层次性、不能形成具体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不同教师要求的重难点不同、讲课相对随意等众多不足。

(二) 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不能有效结合。数据库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基础理论, 还需要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库的开发能力, 这就要求院系不能只是停留在讲解的基础上, 还要给学生充足的实践环节。比如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 实验环节所占的可是比例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数据库的操作、优化、编程、恢复等环节, 还会减少实验环节的课时, 从数据库课程建设体系上看, 这样的安排是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数据库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采用“五个阶段”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高等院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专业的开设, 无形中给职业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需要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针对培养目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数据库课程体系。参考数据库课程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 可以建立“五个阶段”的课程教学模式, 即按照程序设计、程序应用、编程理论、编程实践和毕业设计五个阶段完成整个数据库的课程教学。比如:在数据库程序设计中, 通过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网页制作方法、编程技能、相关软件的功能应用, 这样为以后的技术实践和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在程序应用阶段, 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的的设计方法、原理,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编程实践设计课程, 让学生真正理解数据库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在第三阶段, 主要开设与网络编程有关的课程, 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应用, 培养学生用前两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开发网络编程的能力;在编程实践环节中, 用实践学习代替理论学习, 给学生安排充足的上机操作课程, 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最后一个阶段, 强调教师指导学生对毕业作业进行合适选题, 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精心指导, 提高学生对数据库的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新模式, 强调了学生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独立性, 使学生对数据库有整体认识。

(二) 在教学措施方面采用“四加强”的方式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地教学措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措施上采用“四加强”的方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在数据库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建设力度、教学软件质量、学生自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四个方面。在课程建设上, 要加强建设力度, 对教学文档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自己院校发展的教材, 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在教学软件上中, 要加强软件质量, 依次构建稳定的教学环境, 比如可以采用适应性的教学网络平台和电子网站等, 提高独特的教学环境;在加强学生兴趣方面, 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CAI课件等形式代替原有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采用“三加一”新方式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职业学院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始终坚持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 并在这个原则上面不断的进行改革和调整。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一定要把重点放到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 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地运用到生活, 做到学以致用。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三加一”的新目标, 完善数据库课程建设体系。首先对往届毕业生在数据库应用方面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分析市场需求, 不断地更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是学生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二, 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学院的教学大纲相一致。例如培养目标是中小型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那根据这个培养目标, 就应该确定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课程。第三, 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不分离的原则,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 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

除了应该坚持这三个原则之外, 还应该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针对性的辅导, 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 并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点评, 使学生得到系统性训练。这样,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据库的相关课程。

摘要: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 也是其他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本文针对学院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实际, 探讨数据库课程体系的建设, 主要从改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措施、改变教学目标三个方面来完善教学体系, 并适当分析了这些改革对目前数据库课程建设的影响, 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中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还能够使职业院校突破竞争压力, 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建设,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志耘, 刘建宾.课程建设目标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 (20) :359+362.

[2]许速, 孙宜贵.对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相关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8 (02) :57+58.

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 篇5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阶段:指导教师按班级填写《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选题,并汇总选题及分组清单。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撰写需求分析报告,并组织学生自述。

第三阶段:指导学生编写代码,并调试、试运行。

第四阶段:指导学生填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第五阶段:组织学生演示系统。

第六阶段:收集本学期课程设计资料,以班级为单位填写《课程设计总结与成绩统计分析报告》。

收集的资料要求包括:

1、《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每个班级一份

2、学生选题分组一览表,每个班级一份

3、学生的需求分析报告、程序代码(提交源代码到教师指定的文件夹)、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在期末以班级为单位、按学号排序,将相关资料刻成光盘。

4、《课程设计总结及成绩统计分析报告》,每个班级一份

注:⑴《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课程设计总结及成绩统计分析报告》均采用统一的标准表格填写,用A4纸打印。

⑵《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总结及成绩统计分析报告》由教师填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由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每人填写一份。

⑶打印文档规范:1)统一用A4纸打印;

2)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

3)若文档或表格多于1页,请标注页码。

附表1:《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附表2:《课程设计总结及成绩统计分析报告》

附表3:《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附表4:《数据库课程设计选题与分组一览表》

附表5:07-08上数据库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一览表

附表6:《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样例

腾讯:大数据与生态体系 篇6

对于开放平台而言,提高平台服务效率的前提之一是实时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我们目前每天新增数据量大约在100TB左右。” 腾讯云总经理和腾讯开放平台副总经理陈磊告诉记者。

早期的时候,腾讯的做法是,每天分析这100TB,将分析结果使用到算法中。“现在我们可以实时回流计算,也就是前几秒钟发生的用户行为就可以指导我们的数据决策。”陈磊透露。“这是我们长期积累的优势之一。”

云与开放平台:商业化与安全性

数据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拥有中国最大的账号体系和社交关系链条平台上。简单说来,至少需要对社交网络上的大量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的偏好、兴趣及行为轨迹等多个纬度,与其好友信息一起,进行有效地降噪、分析与商业化,出路之一就是发布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的广告。“我们需要更有效地分配资源,让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和产品,让有用户价值的内容分发给用户。”陈磊说到。

最理想的模型是,在按用户兴趣做定向广告投放的前提下,这个平台为应用开发商或电商所做的广告,对于用户就不是骚扰,而是需要。

去年,腾讯开放平台式对外开放社交广告系统——广点通。这一系统首次向外部开发者和电商网站推出了自助广告服务。来自以下几个渠道的数据让这个广告系统变得颇有些“金光闪闪”:QQ,月活8.18亿,同时在线1.73亿;QQ空间,用户数量6.26亿;手机QQ空间,过亿日登录用户;认证QQ空间,18亿总粉丝关注量,4亿独立粉丝;QQ Show;活跃用户3.5亿,日活跃用户700万,总注册用户数7亿。此外,QQ邮箱这一新渠道也有3亿月活跃用户,广点通还接入了一些开放平台的合作伙伴中。

具体说来,广点通可以针对用户的身份、年龄、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分析,并继而为用户提供智能推荐,实现精准的产品匹配。目前为止,广点通手中所有渠道总日流量为100亿,移动渠道日流量为1亿。其中,QQ空间的传统优势领域是重度游戏和电商,在珠宝、3C等品类上,都出现过客单价过万元的案例。

广点通可谓来势凶猛。目前为止,这个产品曾创下一分半钟内销售10万台产品的记录——红米手机发布之后,一分半的时间通过QQ空间销售出10万台。

除了App、电商和外站之外,广点通的客户已经开始延伸至O2O。不久前,万科通过广点通广告平台的LBS定向服务,向深圳部分区域的QQ用户投放万科某个楼盘的精准营销广告。此项3万元的投入,获得2000万次的曝光,数万的广告点击人数,最终成交额为400万元。

精准营销的实现,首先要保证用户体验。“怎样让用户看到他/她需要的信息,而他/她不需要的信息我们把它们屏蔽掉,这是我们花费了不少精力去做的事情。”陈磊说。

因此,尽管姗姗来迟,但数据云提供的对开发者提供的后端数据统计分析平台,拥有基于游戏、社交网络等业务上积累的大量运营经验,除了为开发商提供数据统计,不断训练并学习中的数学模型也可以助力于开发商的产品运营。在“穿越火线”游戏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特征给他们打上标签,例如有的用户是“道具控”,有的用户是“战队型玩家”。从而在游戏数据拐点时,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推送差异化的活动或政策方案。

“除了计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个生态体系的形成中,帮助我们让这个生态体系的循环效率更好。”陈磊认为。“平台的智能化越来越高,对于应用和用户来说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用户不受到伤害,应用才能从中找到价值。”

这意味着,商业化只是大数据平台开放的路向之一,为了避免用户受到伤害,安全壁垒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开放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陈磊强调。

有多大规模的社交网络,就有多少黑客视为攻击机会。在拥有社交关系链条的平台上,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垃圾信息。“我们需要把这些垃圾消息,在用户看到之前就消灭掉。”当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灰色产业,该产业通过盗刷用户的关系链,黑客设法与用户建立关系链,通过分享的方式实现其目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在对方试图建立关系的时候就挡住;更深度的防御是,在对方发出这些消息的时候就屏蔽掉,并通过发送消息的行为找到它们,并将其从关系链条中清除出去。”陈磊透露。 “每天我们处理掉的是千万级到亿级这样一个规模的垃圾信息,没有其他公司面临这么大的挑战。”

大数据:更原生的营销

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更为紧密又浑然不觉。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广告正在发生。换言之,大数据让社交营销更“原生”。

与传统的内容营销相比,更多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内容与媒体环境融为一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更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如果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品牌和产品,就可能为广告主带来品质与效果兼具的营销结果,从而提高广告效果转化率。

这种营销理念业内称之为“原生营销”,即通过大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技术了解用户,让用户对企业营销形式或广告买单,增进企业和用户互动,进而提高广告效果转化率。

以腾讯微博为例。在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企业微空间”是一个营销阵营,为企业提供数据管理、运营管理、应用管理、增值服务及微博推广服务。具体说来,数据管理包括广播分析、听众分析、页面分析、消息追踪、短链追踪等服务;运营管理包括定时管理、舆情管理、授权管理等服务;应用管理涵盖了微活动、微话题、微卖场等服务;增值服务包括针对VIP的转播赚Q币、听众加速、实时咨询、优惠券、私信助手;“智汇推”则主攻微博推广等服务,。

“通过数据的不断沉淀,挖掘和回流,我们可以实现闭环的“原生”营销。”腾讯微博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智汇推”为例,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腾讯微博根据用户即时阅览的广播内容、用户属性、社交关系等进行智能动态语义分析,通过相关性推送、转播置顶、置顶展现三大形态,将企业的微博推广信息呈现给目标用户。

其实,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已经先后出现了消息流广告,但令人诟病之处在于,不少消息流广告还停留在十分粗放的阶段。“我们在最合适的时机推送最合适的广告。”腾讯微博负责人说。

首先,社交平台需要为消费者画出更为精准的立体画像。为消费者画像的前提之一是要有足够多的海量数据,单就腾讯微博而言,目前这方面在国内未必是第一,但这个社交平台的背后强大靠山显然可以从多个方面弥补这个问题,在集团方面,多个社交平台,国内最大的社交矩阵,都为腾讯微博的数据量和丰富性提供了可能,当然,这取决于腾讯内部各个平台间的数据打通能力。

同时,“智汇推”也对智能语义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用户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在A时间点感兴趣的商品或内容,或许在B时间点已经不再有兴趣,如果仅凭历史兴趣进行推送,很有可能出现用户正不断诟病的“我买了一个垃圾桶后为什么这一个月微博上都飘着垃圾桶”的问题。

“智汇推是利用全新的智能语义分析、精准情境匹配技术,同时可以把无效信息和容易发生歧义的信息剥离出来。”腾讯微博负责人告诉记者,“让微博广告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希望看到广告的用户面前,实现‘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

数据库课程体系 篇7

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 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 (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 的基础。因此, 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 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 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 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 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 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 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 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目前, 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 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 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 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 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 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 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 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 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 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 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目前, 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 系统性较强, 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 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 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 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 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 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 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 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 (践) 等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 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根据新的教学定位, 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 突出专业针对性, 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 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

因此, 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 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 提出按专业分模块, 按模块分层次, 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 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 具体如图1所示。

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 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

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 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 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 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 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 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 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 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 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 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 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与软件应用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 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 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 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摘要: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对经管类专业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 以专业特色为导向, 运用“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统计学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

[2]曾五一, 肖红中、庞皓, 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 2012, (2) .

[3]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12, (3) .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14, (3) .

[5]姜钮, 姜裕, 吕洁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 2014, (6) .

数据库课程体系 篇8

课程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运用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效果进行测量、评定的过程。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两个方面,通过评价过程的诊断、反馈、激励与调控作用,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势必被彻底、广泛地运用于课堂,尤其是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应用,再结合大数据的技术实现手段,可以对传统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等做创新型教育模式。

1传统教学行为评价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对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科学分析,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无缝的信息化对接。目前高校的信息化手段只是实现了上课资料的上传下载等文档管理功能。因此在教学行为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手段不足

传统意义上,对计算机程序开发类课程而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做法很简单,就是阶段性的考试,比如某学生Java程序设计80分、Android开发基础70分等,但是对于学生或者企业来讲,这个分数都是没有价值的。即对于学生的评价,此评价值不能清楚地告知学生是否能胜任某公司的工作或具体任务。同时,也无法让企业准确地评价或知悉某学生是否能胜任公司需要招聘人选的职位能力。此外,这种做法往往有各种通过率指标要求,很难真实的反应学生学习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教师教学的质量,对于企业来讲,仅仅依靠学生的一个成绩单,很难界定学生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的程度,而更多实用型企业需要真正掌握技术、能干活的学生。

学生在实践教学课堂上做某个项目任务时,为了实现这个项目任务,传统的技术手段很难获知具体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点才能够实现,如果有些知识技能点还没有学习,也很难通过快速便捷的手段,让学生进行颗粒化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

1.2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手段不足

在实践教学领域,对教师而言,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分析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己授课效果的关联性,例如教师需要班级学生能够开发重现某个中大型的项目,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时,如果整个班级完成的效果都不好,那么教师很难精准定位具体是哪些知识技能在传授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采用传统的教学行为手段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对每次学生上交的项目任务进行评价,涉及到大量统计、批改等问题,这个靠手工实现,工作量特别巨大,给教师授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进与“互联网+教育”改革的深入,摒弃了传统的常规手段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教师授课的质量。通过信息化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序开发类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训课堂及上机课堂,直接通过大数据技术,把学生完成项目的程度和教师教的行为记录下来,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教学信息化流程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大数据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程序开发类课程教学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2.1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习行为评价

通过改进传统的课程教学行为评价方式,在程序开发类课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记录学生各个阶段重构项目任务的情况,作为评判教学效果的依据。例如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或者学习了一门或数门课程后,教师就让学生重构某个项目,如果学生能够一次性重构60%的功能,我们给学生在这一门或者这数门课程能力的评分为60分,如果对评价效果的精度和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可以将工程项目的颗粒度变小,即把某个项目重新划分成几个任务或者多个功能,同时加入与课程知识技能点吻合度高的多个项目取平均值。例如某个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完成了“某个课程基础项目”40%的功能,大二的时候完成了“阶段性项目”60%的功能,大三的时候完成了“综合性项目”80%的功能,类似这种学生能力描述,企业通过看学生在校期间的数据就能断定其是否是企业需要的潜在人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挖掘特别有效。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手段,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授课质量都比较客观、真实。

2.2基于大数据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利用大数据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跟踪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除了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到课出勤率、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和正确性等数据外,还记录了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点和各种行为,及师生之间互动的时长与频率等各方面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形成新的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过程性教学行为评价方式,使得对过程性评价的测量和评估变为可能。

3大数据对程序开发类课程教学行为评价产生的效益

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不同的维度将每位学生培养情况的所有数据展现给企业,企业可以实时了解到院校开设哪些专业、哪些课程,每个专业学生选修各门课程的人数,每个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些数据的提供使得企业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岗位职业标准能力的比对提供了方便,也为企业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带来了便利。同时对区域产业的人才支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若某个企业到某个城市,招聘大量的“移动互联工程师”毕业生,此企业只需通过学校提供的这些数据,直接就可以方便准确地找到某个城市适合的学生。而且企业也能快速了解到哪些学生在初级水平阶段、哪些学生在中级水平阶段,学生在校期间数据的记载对于企业的招聘非常有用,可以快速地找到适合于某个岗位的人选。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了便利。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追踪到每次课堂的教学效果、每个项目的教学效果等非常细小的分析维度,量化了学生的能力,也更加透明和量化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提供的数据企业可以看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时的能力情况,为企业甄选毕业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分析每个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师教学行为,为全面质量提升提供了决策依据。

4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重构了程序开发类课程教学行为评价体系,使其向多主体和多层次扩展,形成了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企业可以直接获悉每个学生的技术技能情况,实现没有招聘会、没有投简历,学生就可以轻松获得实习、就业的对口岗位,让学生实习就业更轻松,企业通过互联网就能找到适合的人才,使其双方达到双赢。此外,用大数据来做程序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全部都通过数据来做支撑,使其有依可寻,使用大数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大数据指的是由数量巨大、类型众多、结构复杂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应用与处理模式,通过数据的交叉复用、集成共享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传统教学行为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行为评价体系,最后阐述了大数据对教学行为评价产生的效益,使用数据做支撑,提高了程序开发类课程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行为,评价,构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0.

档案数据库体系建设研究 篇9

一、建设档案数据库的重要性

1. 缓解保存与利用档案的冲突

应用档案数据管理可以缓解保存档案和利用档案的冲突。档案与普通历史文物是不同的,它具有记录性、原始性等特征。在具体考察运用中,人们都比较喜爱运用原始档案文件,但原始档案数据记录并不是很详细。显然,在保管档案和利用档案时,就存在着怎样可以在提供档案原始信息的基础上,防止破损原始档案的矛盾。运用档案数据库管理能够提高档案的价值,这一价值可以在利用数据库中充分实现,尤其是采用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管理形式,能够在最大程度避免使用档案原件。

2. 完善档案管理流程

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普遍认为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件、档案都是对于这一过程的称谓,在具体管理中二者有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在使用文件完事后,经过鉴定和归档后形成档案。当前,在国内因为实施文档脱离管理机制,文件和档案由不同的单位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本身就给管理档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因为档案工作和文书二者分块管理,导致文件在转化档案与衔接中存在很多问题,档案部门并没有考虑如何处理原始数据,文件处理部门也没有在登记文件中形成档案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在体制分割中,而出现的文档信息分割,在最大程度上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有效保管电子文件。在共享数据结构中,在后台数据库中,将档案和文件合并管理,自动记录好各文件生命周期的属性,对文件实施前段控制和管理。所以,各流程环节处理信息都能够对这个共享结构实施操作,包括输出、修改等操作。

3. 有助于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包括着收集档案、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多个环节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包括着物理、信息流两种基本运动。

二、建设档案数据库的基本程序

1. 采集和校对数据

在档案信息处理之前,应将其结果转化成为机读数据。在录入时,要严格审核和校对。比如:字段长度是否符合要求、字段形式是否准确、标示符号是否有误等。

2. 数据质量验收和网络发布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更新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系统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虽然数据库系统依然由数据、硬件设施、软件设备等组成,但是它们的复杂性、规模都扩展了。数据库产品具备了Web连接性,在查询和发布数据中,可运用网络进行。对于档案信息资源而言,数据库是网上稳定的组织方式。开发和存储数据库信息资源,作为共享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也是开发和利用信息系统的中心。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大力融合下,方便了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工作,所以很多档案机构,都已经将建设数据库视为目前发布档案信息的主要工作。

三、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质量的对策

1. 认真调查工作流程,明确工程进度状况

在建设档案数据系统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工程建设目的,那么整个工程就会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工人想怎样施工就怎样施工,整体工程施工都处于无目的、无计划的状态中。所以,想要做好数据库系统,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流程,明确每一步工作目标,有着清晰、简单的工作流程图,按照流程图进行施工。这样才可以控制好施工整体质量,也能保质保量的完工。其实,建设档案数据库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一旦实施,就必须要持续下去,所以,制定好完善的推进策略是保证管理好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关键。

2. 做好检测数据库工作,防止工作有漏洞

分调和总调系统,解决好一系列技术问题,确保系统设计符合各项指标要求,在弥补设计系统不足的基础上,确保系统正常、稳定运行。根据系统设计要求,测试档案数据系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系统设计中,应明确规定出测试内容,包括:数据完整性测试、安全测试、功能测试等,结合测试结果、运行状况,评价档案数据系统,每一项数据库系统都是一项人为工程,人为很容易造成工程漏洞。有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一旦发现,要及时消除,如果还有一些潜在的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也需要及时发现,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进而确保档案数据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3. 加强培训使用人员,延长数据库使用年限

在提交软件后,软件会自然进入到运行维护阶段内。此阶段内主要任务是让软件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用户使用的需求。每一位系统操作者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很多操作工作者都不具有掌握和应用数据库系统的能力,因此应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使用者操作系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培训内容也应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是简单的操作系统,还需要培训他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和使用能力,让使用者既可以掌握系统的应用,也能对计算机系统使用方法有着很深的见地,这样在系统技术出现变化时,就可以更好的应对和解决。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对档案数据库的不断应用,完善档案数据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为了从根本上满足使用者对档案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在建设数据库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档案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出具有高速度、运行安全、容量大的多级结构档案数据库系统,进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构建起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档案数据库既可以加强档案馆功能,也能优化和整合档案馆结构。所以,分析档案数据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这对于提高档案数据库体系建设水平有着现实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档案数据库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档案数据库,体系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秦爱华.网络环境下档案数据库安全管理研究[J].档案管理,2013,(6):52-53.

[2]涂晓英,刘晓燕.试论档案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J].兰台世界,2012,(11):72.

空间数据库网格体系构造研究 篇10

关键词:空间数据库,网格,体系

1 空间数据网格的研究背景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计算机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网格 (G r i d) 正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产生于科学研究与合作中的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 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 这样组织起来的“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有两个优势, 一个是数据处理能力超强;另一个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简单地讲, 网格是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 利用互联网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 包括计算资源、软件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 在动态变化的广域分布的异构虚拟组织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网格的五个主要应用领域:分布式超级计算、分布式仪器系统、数据密集型计算、远程沉浸和信息集成。

网格最早以集成异构计算平台的身份出现, 接着跨入多个领域, 逐步形成多种类型的网格, 包括数据网格 (Data Grid) 、信息网格 (I n f o r m a t i o n G r i d) 、知识网格 (Knowledge Grid) 等。数据网格负责容纳和提供对跨组织数据的协作访问能力。

网格技术和其他技术相结合, 能够产生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例如网格技术和空间数据相结合就产生了空间数据网格, 空间数据网格与基础网格结合构建空间信息网格。

2 网格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网格技术代表一种先进的技术和基础设施, 它基于现有因特网技术、W e b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 能够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 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同时还是经济的计算能力, 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

网格所关心的问题是直接访问随时间动态变化计算机、软件、数据和其他资源, 因此它具备解决资源与任务的分配和调度、安全传输与通信保障、人与系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等能力。经典的网格体系结构是五层沙漏结构, 它是一种抽象层次结构, 以“协议”为中心, 强调协议在网格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中的地位。通过协议实现一种机制, 使得虚拟组织的用户与资源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使用的协商、建立共享关系, 并且可以进一步管理和开发新的共享关系。这一标准化的开放结构对网格的扩展性、互操作性、一致性以及代码共享都很有好处。

五层沙漏模型将网格划分为五层, 分别是构造层 (fabric) , 连接层 (connectivity) , 资源层 (resource) , 聚合层 (collective) 和应用层 (application) 。

五层沙漏模型中各层协议的数量是不同的, 对于最核心的部分, 由于要能够既实现上层各种协议向自身协议的映射, 同时实现自身协议向下层其它各种协议的映射, 使得核心协议在所有支持网格计算的地点都得到支持, 所以核心协议的数量不应该太多, 这样核心协议就形成了协议层次结构中的一个瓶颈, 使得模型结构呈现沙漏形状。在五层结构中, 资源层和连接层共同组成这一核心的瓶颈部分。

3 网格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空间数据网格作为空间数据共享与应用的技术体系, 空间数据库系统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讨论网格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网格数据库的体系结构以及数据访问与集成服务。

3.1 基本概念

网格空间数据库系统实质上是在网格环境下的分布式的空间数据库系统, 研究网格环境下分布式的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协同和数据访问与共享。

W e b环境下的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一般分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联邦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分布式环境下实现一个经典的集成库, 它有一个全局概念模式, 各个节点只能通过这个全局模式访问其它节点的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对多个数据库的透明访问, 即用户不用指明所要访问的数据库即可获取目标数据。但在很大情况下, 由于节点的异构性, 想要构造一个全局的数据库模式是不容易的。

Internet从Web发展到网格之后, 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也相应地发展到网格数据库系统。

相对于W e b环境下的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 网格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优势:已有数据库资源的网格化;更多组织共享使用网格数据库,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网格数据库服务化, 使用资源更方便:通过协同工作, 提高数据库的处理能力, 完成大规模的数据库处理需求;数据库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

3.2 网格数据库体系结构

建立网格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则是:以基于服务的方式访问已有的数据库;独立于各种数据库:与其他的W e b服务和网格服务共存:与网格认证与授权机制相衔接。

网格数据库是网格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产物, 它的体系结构也必然遵循网格的五层沙漏模型: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聚合层和应用层。

在构造层和连接层, 网格数据库的功能与一般的网格应用没有特别的区别。

在资源层, 网格数据库通过信息协议管理资源的结构和状态信息, 包括数据库的配置 (类型、性能) 、负载和使用策略等;通过管理协议磋商对资源的访问, 包括分配、预留、监视和控制。

聚合层的功能包括:协同分配、调度及代理服务, 比如一个数据库建立多个副本, O L T P在正本中执行, O L A P在副本中执行, 提高性能, 平衡负载;数据库复制服务, 优化数据库的访问性能, 以及用于负载平衡、灾难恢复;监视和诊断、故障恢复服务;元目录服务G U S, 由多个G R I S构成。

在应用层, 通过A P I/S D K访问汇聚层和资源层的服务, 调用Grid Database Service执行交易或查询、报表、数据抽取、装载等。

空间数据网格体系结构中对网格数据库的访问属于网格数据库应用层的服务。

3.3 数据访问与集成服务

客户端Client指一个网格服务或应用程序, 在空间数据网格中指数据的请求者。客户端从网格服务注册中心获取网格数据服务工厂的GSH (Grid Service Handle) , 并向网格数据服务工厂请求网格数据服务, 网格数据服务根据客户端的数据请求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 并将数据返回客户端。

网格数据库服务注册 (Grid Database Service Registry, GDSR) 是一个永久服务, 为网格环境下的多个用户所共享。G D S R提供GDS (Grid Database Service) 和GDSF (Grid Database Service Factory) 的专门注册服务, 属于G R I S的一个接口, 通过查询G D S R, 可发现提供特定服务或功能或数据源的G D S F和G D S。

参考文献

[1]边馥苓, 朱国宾, 余洁.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6.

[2]李德仁, 关泽群.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有效管控电力工程下一篇:一元高次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