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危害

2024-05-02

植物的危害(精选八篇)

植物的危害 篇1

1.1 不同时间危害的表现

1.1.1 早霜冻害

10月下旬的早霜危害, 一般人们对霜冻危害不大注意, 霜害也比较隐蔽。一般情况树苗的形成层最先受冻, 如果不是冻得很严重的话, 外面树皮颜色变化不大。受过霜冻的树苗即使冬天埋土防寒第2年枝条也会烂掉。一般情况下低洼地、平地和坡底地的树木易遭受冻, 秋后贪长的树更是极易遭受霜冻危害。

1.1.2 冬季低温冻害

冬季低温冻害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枝条受冻, 遭受冻害的枝条皮层和形成层是黑颜色的;另一种是主干受冻, 这种冻害表现也比较隐蔽, 轻微时不会造成死树, 但严重时便会造成死树。一般表现为新稍长到15~20cm时会突然萎蔫失水死亡, 检查树干基部会发现已经腐烂坏掉。一般情况下一块地里面遭受冻害的树都是一些生长量较高的树以及低洼地里的树。

1.1.3 春天抽条

造成抽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早春气温回升加之干旱风大造成枝条失水, 而此时又因地温较低根系不活动不能及时补充枝条所失水分, 最后造成枝条干死。我们所说的冻害大部分情况是抽条现象。一般情况下一块地里面抽条严重的树都是一些生长量较大的树, 当年生长量越大越容易抽条。

1.2 不同部位冻害的表现

1.2.1 枝条

嫩枝及枝梢生长较晚, 发育不成熟, 组织不充实, 容易受冻害而干枯死亡。例如苹果秋梢和高接后萌生的枝条, 常常由于生长旺形成发育不充实的秋梢, 有的形成徒长枝, 经过冬季严寒, 枝条上部就会变黑褐色而干枯死亡。发育正常的枝条, 其耐寒力虽比嫩枝及枝梢强, 但当温度较低抗寒能力弱时也会发生冻害。从外观上看, 枝条无大的变化, 但内部会变成黑褐色, 严重时造成黑心。这样冻伤的枝条不致于马上死亡, 但由于木质部导管被堵塞, 不能畅通水分, 枝条内部贮藏养分缺乏, 发芽迟, 叶片瘦小或畸形, 生长不正常, 形成类似小叶病状的枝条, 就会慢慢的死亡, 当遇到倒春寒时会很快死亡。枝条交叉处由于被遮挡其树液停止活动较晚, 受低温锻炼程度差, 抗寒力弱;当夹角小, 就会影响夹角内侧的组织发育, 抗寒力降低。枝条交叉处受冻时, 其皮层下陷或开裂, 内部变黑, 组织死亡, 严重时也会引起其上部的枝条干枯死亡。

1.2.2 花芽

深冬季节气温不稳定, 短暂的升温使花芽抗寒力下降, 冷冬或忽冷忽热的气温也常导致花芽冻害;早春花芽解除休眠早, 遇倒春寒时花芽最容易受冻。花芽冻害表现为内部鳞片变褐, 花原基受冻或部分花原基受冻害, 柱头变黑干枯, 严重时整个花芽干枯死亡。花芽早春见的冷冬过后形成的“满树花挂半树果或不挂果”原因之一。

1.2.3 根颈

根颈系指树干基部与根系交接部, 根颈进入休眠较晚, 而解除休眠较早, 在地表附近, 当温度较低抗寒能力弱时, 是发生根颈冻害的主要原因。根颈冻害的表现为根颈处皮层变黑死亡, 轻则发生于局部, 重则形成黑环, 包围干周, 严重时造成全树死亡。

1.2.4 根系

根系冻害主要原因是地表下的根系分布多而上浮、表土过于疏松或为沙性土, 冬季过于寒冷或冷冬持续时间长。根系冻害表现为外部皮层变黑褐色, 皮层与木质部分离, 严重的会完全脱离。统计资料表明, 树种不同根系受冻害的临界温度也不同。当根基土壤温度达到下列温度时, 根系便会受冻, 桃-10℃、海棠-12~-16℃、苹果-10~-12℃、山梨-16~-19℃等。

2 园艺植物冻害的诊断

园艺植物冻害发生环境调查:及时了解冻害的时间、程度、范围。园艺植物冻害发生状况:对照园艺植物冻害的临界温度、冻害发生的位置、状况。园艺植物冻害症状类型观察:根据冻害的时间、表现确定冻害的类型。

3 园艺植物冻害的防治

3.1 常用园艺植物冻害的防治方法

运用科技, 躲避冻害。冻害对植物的伤害主要是, 一方面破坏细胞中的膜结构, 另一方面由于膜的破坏而引起代谢失调, 由于细胞间隙的水溶液浓度比细胞液低, 引起细胞内水分外渗。喷施“天达-2116”等药品达到预防冻害的目的。另外, 在运用科技的同时, 首先要选好建园地址, 一般低洼地、闭合谷地容易积累冷空气, 易遭冻害;而在山陵、阳坡地及水库周围栽树, 空气流通, 冻害机率低。

灌溉。春季开始萌动时灌水或喷灌可显著降低地温, 延迟发芽;发芽后至开花前再灌水1~2次, 一般可延迟开花2~3d。而在冻害前灌水或喷灌又可提高地温和树温, 可预防和减轻冻害。

涂白。早春树体涂白能有效防治日灼, 可推迟萌芽开花3~5d, 涂白不但能防冻, 而且还能有效防治病虫为害。

加强管理, 强壮树势。霜冻使园艺树木的幼果、新梢和叶片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为尽快恢复树势, 应加强肥水管理, 补充树体营养, 提高果实的细胞液浓度, 增强树势的抗旱性和抗病力, 花前花后多施肥料, 以恢复树势, 增加观赏价值。

药剂保护。树体受冻后, 树势较弱, 抗病能力降低, 极易造成病虫侵害。要及时喷甲基托布津、宝丽安、粉锈宁或多菌灵等, 以防治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等病菌侵染和害虫为害。也可在冻害来临的当天下午或晚上喷施药剂保护。

合理修剪回缩。对所有树和品种的受害枝、叶、果短期内不要急于修剪或摘除, 对树体要拉枝开角, 控制营养生长, 让其自然恢复。5月中旬对霜冻造成危害且不能恢复的枝条应及时剪除或回缩到健壮部位, 促使其重新萌发抽枝, 也可采取春季硬枝嫁接或绿枝嫁接的方法进行名优品种改接。

生烟。熏烟是对付冻害常用的办法。预防效果取决于生烟质量, 质量高的温度可提高2℃左右。生烟堆数至少75堆/hm2, 均匀分布在各个方位。草堆高1.5m, 底直径1.5~1.7m, 堆草时直插、斜插几根粗木棍, 垛完后抽出作透气孔。将易燃物由洞孔置于草堆内部, 草堆外面覆一层湿草或湿泥。这样烟量足且持续时间长。发烟物可用作物秸秆、杂草、落叶等能产生大量烟雾的易燃材料。熏烟对-2℃以上的轻微冻害有一定效果, 如低于-2℃, 防效则不明显。

3.2 设施生产防止冷害、冻害发生的措施

建设一个外有保温保护层、内有完整的防寒沟、砖包复合孔穴墙体, 内撑外压、结构合理、透光率高、增温快、保温性能良好的温室设施, 是温室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提高作物自身的生命力、抗逆性和自我保护能力。作物自身生命力强, 能够具有较强的抗寒、抗冻等抗逆性能, 对于在温室栽培中, 抵御冷害、冻害的发生具有特殊的意义。提高作物自身抗逆能力。实行高垄畦栽培, 冬季土壤温度低, 需阳光辐射土壤表面和热空气通过土壤表面传导加热, 提高土壤温度。土壤表面积的大小, 是影响土温高低的主要因素。若采用平畦栽培, 土壤表面积小, 受热面小, 接受热量少, 土温低, 热土层薄。而实行高垄畦栽培, 可显著增大土壤表面积40%左右, 土壤吸收热量多, 增温快, 土温高, 热土层厚, 蓄积热量多。土温高, 不但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提高根系的活性、达到根深叶茂、生长健壮的目的, 而且较高的土壤温度在夜间又能释放较多的热量, 稳定夜间温度, 减少冷害、冻害的发生。一般垄畦高度应达到20~25cm。

全面积覆盖地膜。覆盖地膜后, 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不但是降低室内空气湿度, 减少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而且还是提高土壤温度, 维持热量平衡, 稳定室内温度、防止作物冻害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覆盖地膜时, 要做到行间、株间都全面积覆盖严密, 不让土壤裸露, 而且还要把操作行、走道、室内前沿全面积覆盖, 把因土壤水分蒸发引起的热量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严密封闭, 消除孔隙散热。若温室封闭不严, 存有孔隙, 则室外冷空气、室内热空气, 可直接通过孔隙进行空气对流传递热量, 使热量大量损失。

提高不透明覆盖物的保温质量。温室采光面, 白天采光, 使温室增温、使作物叶片得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在夜晚, 室内热量可以通过红外线辐射、与薄膜的传导, 使室内热量大量损失, 如果不用不透明保温层覆盖加以保护, 则室内温度可下降至0℃甚至更低, 室内作物将无法生存。

点火加温, 在温室内栽培作物, 一般不需人工加温, 但是, 如果遇到强寒流袭击, 室内夜间温度低于3℃时, 则需进行室内点火加温, 最好的加温方法是在设施内点燃沼气。每60~100m设一个沼气炉, 通入沼气, 并点燃之, 使设施增温。

尽力提高白天室内温度, 进入严冬季节以后, 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于作物适宜温度的上限3~4℃, 要严禁通风, 如果室温过高时, 应开启小口通风, 使温度维持并稳定在作物适宜温度的上限3~4℃范围内。如此操作, 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蓄积热量, 稳定夜间室内温度, 预防冷害、冻害的发生, 并有利于室内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提高。

摘要:温度是园艺植物正常生长的必需条件之一, 温度过高过低均影响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低温胁迫是园艺植物种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 它不仅会导致园艺植物减产, 严重时还会造成植株死亡。笔者综述了园艺植物低温危害及防治, 对园艺植物的栽培和生产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园艺植物,低温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陶晓宁.浅谈园林植物冻害[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 (10) .

[2]陶川.思茅园艺植物中的外来入侵种[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03) .

[3]陈延惠, 连红可, 马海旺, 李洪涛, 李跃霞, 胡青霞.园艺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1 (02) .

[4]杨有权.园艺植物病毒的中间寄主[J].吉林蔬菜.1999 (03) .

[5]吴少华, 薛春容, 赵永.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04) .

[6]杨修立.RAPD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资源中的应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03) .

[7]吴少华, 薛春容, 赵永, 方海峰, 杨国永.园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 (02) .

水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作文 篇2

水的污染主要包括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及污水、使用农药后的农田污水、水土流失、矿山污水等,这些污染致使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所居住的环境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越来越恶化。而水污染是最大的威胁,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治理,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防止污染,治理污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里愉快地生活。

有一次,妈妈从花卉市场买了一条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可爱极了,结果几天后却发现小鱼肚皮朝上,原来是调皮的妹妹将吹泡泡的水倒到鱼缸里了。可怜的小鱼被污水毒死了。可见污水对动物和人有多大的危害呀。

国庆节期间,妈妈带我去美丽的杭州旅游,我看到了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大运河,可是这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却让我很难过,只见河面上漂浮着许多悬浮物,水面浑浊不清,河岸边的树木叶子发黄,有些已经枯死,小草也无精打采,没有了鸟语花香的灿烂景象,我不由得唉声叹气,皱起了眉头。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大雨,颖上水库水位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水经之处河水泛滥,泡沫密集,鱼虾全死了,下游居民饮用了未经处理的自来水,出现了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

土壤污染对药用植物的危害及治理 篇3

1 土壤污染及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危害

1.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是由农药残留的多少来决定的。农药的来源可以是直接向土壤施撒, 也可来源于向田间植物喷洒农药后又落到土壤表面。据统计, 田间喷洒的农药, 绝大部分落到地表, 最后融入到土壤中, 而直接落在植物表面上的比例较少。还有一些也可以随着雨水的冲刷流到土壤中, 或流到河流中。即使是落在植物体的表面也不能全部分解或挥发掉, 在植物体的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停留, 又随着植物的死亡枯萎最后回落到土壤中。

不同农药在土壤中的稳定性不同, 有的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分解, 有的即使很长时间也仍然保存在土壤里。比如农药滴滴涕在10年后才能被分解, 六六六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分解。

同一种农药对不同土壤的污染程度不同。沙质土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和能力较弱, 土壤中易被植物吸收的农药比例就较大, 农药也就容易在植物体中富集, 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在土壤中, 特别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情况下, 土壤中有机质可以吸附大量流失在土壤中的农药, 间接地减弱了药用植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程度。

1.2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重金属的污染源主要有化学工业、重工业, 在这些工业生产过程中, 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元素对环境产生影响。另外, 煤、石油等燃料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随着烟尘一起排放到大气中, 随着空气的流动漂浮到十几千米甚至数十千米以外, 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大型热电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其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对陆地生物造成很大影响。因此,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作用巨大。

1.3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化肥的种类较多, 多数是利用矿物质加工而成的矿质复合肥。化肥对药用植物的种植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不合理的使用将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氮肥在好气的条件下, 很容易被氧化转化为硝酸氮, 经雨水等冲刷后流向土壤深处而污染土壤。氮肥反硝化的作用下, 又会形成氮气等释放到大气中, 导致大气污染。

利用矿质肥可以提高土壤中植物所需要营养元素的含量, 在这些矿质肥中同样也含有一定量的杂质, 其中有些是可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药用植物造成危害的重金属。矿质肥中的重金属含量根据矿质原料和加工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其中磷肥以及利用磷酸加工成的磷钾复合肥重金属含量较高。磷肥也是土壤中放射性重金属铀、钍、镭的污染源。不同产地的磷矿石, 虽然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有所不同, 但多数含磷肥料长期使用都将使土壤积聚不同量的天然放射性重金属。

1.4 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

工业的废弃物质就是通常指的“三废”, 即废水、废气、废渣, 其多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氯、汞、氟化物、镉、铅、砷、铜、锌等。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工业排出的“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直接污染大气、土壤和水。其结果将是在药用植物的体内富集几倍以上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 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生活垃圾种类从破碎的玻璃、废纸、烂菜叶到家畜粪便、污水等。这些垃圾有些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但如将未经过处理的垃圾用作肥料, 会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发生很大而且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变化, 使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和影响, 导致药材品质下降, 产量降低。

污泥是经常被认为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肥料, 一些村边污泥的确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是较好的肥料, 但是如不经过特殊处理, 特别是受到厂矿排污影响的污泥, 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

2 土壤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土壤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的“三废”排放、化肥和农药不规范不科学使用、不同类型污物污水的使用和排灌等。预防土壤污染最有力的措施就是控制污染源。对工厂的“三废”排放要严加控制, 并进行净化处理。对化学农药的控制最重要的是提高病虫害的预防意识, 把病虫害尽可能地控制在发生之前, 一旦出现病虫害要及早治理,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提倡生物防治, 必要时一定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提倡使用农家肥, 减少化肥的使用, 对不合格的化肥严禁使用, 对氮、磷、钾和微生物肥料等要科学地配合使用。对灌溉水等要长期、定时、定点进行检测, 预防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对已经污染的土壤可采用深耕、换土、增加有机肥或施入绿肥等方法进行治理, 但是难度很大, 因此预防才是最根本的措施。

摘要:阐述了农药、重金属、化肥、废弃物对土壤污染及药用植物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土壤污染的预防及治理方法。

园林植物介壳虫发生危害探讨 篇4

1 介壳虫种类与分布

崔巍等利用2年的时间对河北地区危害园林植物的蚧虫种类及其寄主、危害程度和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经鉴定整理,河北地区已知园林蚧虫8科42属73种,其中3种为河北省首次记录[1]。袁忠林通过近几年对甘肃省陇南兰州等地介壳虫种类的调查,已鉴定出其中的绝大部分种类对分布于甘肃省的5种27属的44种介壳虫作以报道[2]。通过对潍坊市区园林植物介壳虫危害情况进行普查,共调查到14种介壳虫,其中日本龟蜡蚧、紫薇绒蚧、桑白盾蚧危害最为严重[3]。华北地区室外观赏树种几乎全部受蚧虫危害其中,竹类受害较轻,花灌木受害普遍,乔木受害不均衡,进行危害的介壳虫共有6科38种,其中以粉蚧科、盾蚧科和蚧科为主。没有查询到对漯河市园林树木介壳虫进行论述的相关文献。

柑桔、柚子上发生的介壳虫种类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全国范围内)。杨树和柳树上发生的介壳虫种类有杨绵蚧、杨圆蚧、榆蛎盾蚧、槐花球蚧,在杨树上危害中等,在柳树上危害中等偏重;海棠和杏树上发生的介壳虫种类是朝鲜球坚蜡蚧,在海棠上危害严重,其次是杏树;榆树和丁香上发生的介壳虫种类是槐花球蚧,在榆树上危害中等,在丁香上危害严重;刺梅上发生的介壳虫种类是槐花球蚧和黑龙江粒蚧,前者危害中等,后者危害严重;白蜡树是近年新引进的园林树种,受白蜡粉蚧的危害严重[4]。

2 介壳虫的危害

介壳虫是花卉和果树上最常见的害虫,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吸取植物汁液为生,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严重时会造成枝条凋萎或全株死亡。此外,介壳虫的分泌物还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

据统计,园林树木中以花灌木受介壳虫危害最为严重,常见的32种花灌木均受到其危害,其中受害程度达到严重等级的占40%,受害树木枝叶枯黄甚至死亡,对城镇绿化效果影响严重。观赏乔木树种受介壳虫的危害表现出不均衡性,一般高大乔木很少受到介壳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针叶树种受害一般也不严重,但个别地区也有严重受害者,如日本围盾蚧对油松、雪松的危害较重;有些观赏乔木则受介壳虫的危害十分严重,如扁平球坚蚧或白蜡绵粉蚧对白蜡严重危害、皱大球蚧、桑白蚧对国槐严重危害、桑白蚧、梨笠圆盾蚧对蔷薇科植物严重危害。

竹类多由南方引进,且通常栽植于庭院和公园的背风向阳处,危害竹类的介壳虫种类一般为竹巢粉蚧、竹白尾粉蚧、竹绒蚧等,但危害程度不严重[5]。

3 介壳虫的天敌

介壳虫的自然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敌昆虫,其中以后者最为重要,据统计,介壳虫的天敌昆虫隶属9目24科介壳虫自然天敌种类如下:一是寄生性天敌。主要为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内的种类,如粉蚧短角跳小蜂(主要寄生康氏粉蚧、褐软蚧等)、龟蜡蚧跳小蜂(主要寄生龟蜡蚧、朝鲜球坚蚧)、柿绒蚧跳小蜂[主要寄生柿绒蚧、石榴绒蚧(紫薇绒蚧)],介壳虫的寄生蜂有多种,一种介壳虫可被多种寄生蜂寄生,春季调查没有喷洒化学农药的果园,其枝干上的介壳虫被寄生率可达70%以上。二是捕食性天敌。主要分布在鞘翅目、脉翅目及螨类中,革翅目、双翅目、缨翅目中亦有。瓢甲科是介壳虫的一类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常见种类有盂氏隐唇瓢虫、蒙古光瓢虫、红点唇瓢虫、红环瓢虫、黑缘红瓢虫等,如黑缘红瓢虫以成虫和幼虫捕食多种介壳虫,如柿绵蚧、角蜡蚧、桃球坚蚧、东方盔蚧和桑白蚧等、红环瓢虫寄主有草履蚧、桑白蚧、和柿绵蚧等。其成虫和幼虫,均能捕食害虫、利用欧洲瓢虫防治吹绵介壳虫,一次释放后建立了种群,长期受益、红点唇瓢虫可捕食桑白蚧、梨圆蚧、龟蜡蚧、朝鲜球坚蚧、东方盔蚧、牡蛎蚧、柿绒蚧和松干蚧等多种介壳虫。方头甲科中最常见的是日本方头甲。脉翅目和蛇蛉目的草蛉科、褐蛉科、粉蛉科、盲蛇蛉科等。草蛉科中常见的有大草蛉、牯岭草蛉、中华草蛉和丽草蛉等。褐蛉科的种类有全北褐蛉、已松益蛉等。半翅目的猎蝽科、花蝽科,如松干蚧花蝽、黑脂猎蝽等。螳螂目的螳螂科,常见种类有中华大刀螳螂、广腹螳螂等。双翅目的寄蝇科、潜蝇科、瘿蚊科和食蚜蝇科。已报道的有松蚧瘿蚊、狭带食蚜蝇等。鳞翅目的举肢蛾科和夜蛾科等。举肢蛾科作为蚧虫的天敌在我国记载的仅1种。即北京举肢蛾。夜蛾科中有食蚧夜蛾等。缨翅目的管蓟马科,只发现有少数种类能捕食蚧虫[6]。三是致病微生物。常见的多为真菌类.最重要的为蜡蚧轮枝菌,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该菌可使柑桔软蜡蚧、红蜡蚧大量死亡,还可寄生褐圆蚧、黑点蚧、矢尖蚧和长牡蛎蚧等。此外,还有蚧虫线孢丛赤壳菌,其可寄生褐圆蚧、红圆蚧、矢尖蚧、长牡蛎蚧和黑点蚧。

4 介壳虫的生物防治

4.1 引进天敌

农林害虫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即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的天敌昆虫。如20世纪初,肯尼亚引进9种咖啡粉蚧的天敌成功控制其危害;1888年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柑桔吹绵蚧的天敌瓢虫对其进行防治;1953年湖北省从浙江引进吹绵介壳虫的天敌大红瓢虫对其进行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2 人工繁殖天敌

目前,人工繁殖介壳虫的天敌已经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繁殖过程一般是先建立野外繁殖基地,让其自然繁殖待其达到一定要求的种群数量时,再采集释放,如利用成熟南瓜大量繁殖可可粉蚧和柑桔粉蚧,然后再用粉蚧来繁殖孟氏隐唇瓢虫。

摘要:对介壳虫种类与分布、危害、天敌等进行介绍,提出其生物防治方法即引进天敌及人工繁殖天敌,以为园林植物介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介壳虫,园林植物,天敌,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1]崔巍,高保家.河北园林蚧虫名录[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1,6(4):285-291.

[2]杨森,徐兵强,吐尔逊娜依,等.南疆果树介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3):456-461.

[3]李寿冰.潍坊市区园林植物介壳虫种类调查与综合防治[J].北方园艺,2010(3):152-154.

[4]储洪裕.西宁市园林树种介壳虫发生种类及其危害的调查[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5):22.

[5]高宝嘉,崔巍.华北地区观赏树种蚧虫为害及种类识别[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6,11(1):56-61.

植物的危害 篇5

1 杭州地区危害园林植物的天牛种类和危害情况

危害杭州地区园林植物的天牛科昆虫主要有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等。易遭各种天牛危害的园林植物有松、柏、柳、杨、悬铃木、无患子、乌桕、槭树科植物(红枫、鸡爪槭等)、蔷薇科植物(桃、海棠、樱花、红叶李、月季等)、紫荆、紫薇等[1]。

由表1 可以看出,松墨天牛、星天牛、光肩星天牛均为1年发生1 代,桑天牛、桃红颈天牛、云斑天牛均为2~3 年发生1 代。除了云斑天牛,其余5 种天牛均以幼虫越冬,翌年3月恢复活动[1]。此外,一个树种上极可能有多种天牛危害。多种天牛有嗜食的植物,成虫产卵前,需啃食植物补充能量,可利用此特点对天牛进行诱捕防治[2]。

由表2 可以看出,松墨天牛和云斑天牛春天开始羽化时间最早,约4 月中下旬;其次是星天牛,开始羽化时间为5月中下旬;光肩星天牛、桑天牛、桃红颈天牛开始羽化的时间为6 月。这6 种天牛的成虫羽化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8月,这3 个月是天牛防治的关键时期。

不同天牛为害枝干的主要部位也不同,松墨天牛基本为害松柏类树种的主干及大枝条,星天牛和云斑天牛一般在主干中下部或是基部蛀食,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一般在主枝、大分枝的下部或者主干上部向下蛀食,桃红颈天牛一般在根颈部蛀食[2]。

根据树种、幼虫危害症状、产卵刻槽的形状、初孵幼虫危害状、危害树木部位,可基本判断天牛的种类。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喜为害健康树木,松墨天牛、桃红颈天牛喜为害衰弱树木。

2 主要天牛综合防治技术

天牛幼虫隐蔽危害, 防治较为困难, 重点应放在天牛成+外,还应根据天牛越冬后危害初期、羽化成虫期、卵期、初孵幼虫期、大龄幼虫期等各个时期的危害特点,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来杀灭天牛的成虫、幼虫和卵,进行全年周期的综合性防治。如果不能将众多的防治方法综合协调起来,只是单一运用针对某一虫态,则是治标不治本,无法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1 幼虫危害期

越冬后为害初期,此时天牛幼虫已经蛀食较深,一般药剂喷施无效果,可利用天牛幼虫将排泄物推出蛀食隧道的特性发现蛀孔。

(1)人工钩杀。已经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已经较大,有白色的木屑夹杂在排出的虫粪中,将细铁丝的前端折成小勾,从幼虫排粪孔深入虫道,将幼虫钩杀[3]。

(2)注入药剂。有些天牛,如桑天牛,多从大枝干上部向下蛀食,蛀道直,幼虫多在蛀孔下部危害。掏出虫粪后,注入40%毒死蜱乳油、50%敌敌畏乳油、树体杀虫剂,使用后需用泥土封堵蛀孔。

(3)插入毒签。多数天牛幼虫多在枝干一定部位向下甚至横向蛀食,蛀道没有规律,如桃红颈天牛、云斑天牛,找准新排粪孔后,掏出虫粪,可以采用插入毒签的方法进行防治。毒签的主要成分为磷化铝或磷化锌,吸水后放出较强熏蒸作用的磷化氢有毒气体,沿虫道缓慢向四处扩散,可以杀死隐藏于虫道深处的天牛幼虫。插入毒签后需用泥土封堵蛀孔。

2.2 羽化期(成虫期,重点防治期)

(1)人工防治。在阴雨、气温较低时,天牛成虫表现出飞翔力弱及假死性的特点,此时可进行人工捕捉成虫,或用力摇晃树(枝)震落,然后迅速捡拾假死成虫将其杀死。此外,中午以后天牛成虫有从树冠下到干基部栖息的习惯,便于捕杀,特别是在雨后晴天成虫最多[2]。

(2)化学防治。可喷施绿色威雷150~200 倍液、 噻虫啉200~300 倍液、3% 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水悬浮剂600~800倍液等触破式微胶囊剂。施用后未被踩破的胶囊能较长时间(52 d左右)完好保存下来,避免了农药重复使用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1]。也可每隔7~10 d喷施1 次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1 500 倍液、48%噻虫啉悬浮剂6 000 倍液,注意重点喷湿枝干。

(3)枝干涂白。枝干涂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天牛产卵,多在5—6 月进行。涂白剂配料比例:生石灰10 份、硫磺粉1份(或石硫合剂原液2 份)、食盐0.3 份、动物或植物油0.2份、水35~40 份[2]。也可在桃树、红叶李、海棠、红枫等树干基部缠绕草绳,引诱桃红颈天牛、星天牛等成虫产卵于草绳上,在幼虫初孵期解下草绳集中烧毁[1]。

(4)用嗜食植物诱杀成虫。由表1 可知,有多种天牛有嗜食的植物,可利用天牛的这种特点对其进行诱集,以便进行人工捕捉和喷药防治。嗜食植物数量占整体树木栽植量的1/60~1/30。天牛的嗜食植物还可以用来预报天牛成虫的羽化情况,当在嗜食植物上连续诱到成虫,并且数量有增多的趋势,说明天牛成虫羽化高峰到来,要做好人工捕捉和药物防治等工作[2]。

2.3 卵期和初孵幼虫期

成虫产卵时,先咬破枝干皮把卵产在咬破的伤口中,产卵口易识别。桑天牛、红颈天牛、星天牛等多把卵产在大枝干上,产卵处更易识别。对于初孵幼虫,则需要寻找到细小的虫粪。

(1)人工刺杀敲击。刺杀的操作要领是成虫产卵期5~6d检查1 次,根据产卵的部位和产卵刻槽形态,在主干与主枝上寻找产卵口和细小的虫粪,一旦发现,即敲击刻槽内的卵或用锋利的小刀划开树皮将卵和幼虫杀死。

(2)化学防治。卵和初孵幼虫期均处于较浅的皮层下,此时对树干上的产卵刻槽喷涂渗透作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如蛀虫清500~800 倍液,或灭蛀磷100~200 倍液,或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100 倍液,有一定防治效果[1]。

2.4 已蛀入木质部的大龄幼虫期

除采用人工钩杀或插入毒签等方法外,还可以使用打孔注药法。该方法在蛀入木质部的大龄幼虫期,树体高大、施药不方便的树木上可以考虑使用,杀死隐藏于虫道深处的天牛幼虫。该方法的原理是将药剂注射于树木主干,通过植物的输导组织药剂遍布整个树体。天牛幼虫蛀食后药剂进入天牛体内,进而将其杀死。

直径在10 cm以上的植株,可采用此法,打孔注药防治天牛多在4—8 月进行,在树干高40~50 cm处打孔,钻孔向上倾斜45°,孔径0.8~1.2 cm,深5~8 cm(不要打到髓心);树干直径在10 cm左右的树,打2 个孔、粗树、树干直径每增加5 cm,增打1 个孔。打多个孔的树,钻孔应均匀分布在树干不同方位;上下孔错开,上下相隔20 cm左右。常用打孔注药的农药有30%氯氨磷乳油、16%虫线清乳油、15%吡虫啉乳油、2%噻虫啉悬浮剂等,每孔注入原药3~5 m L。全树注药量为每1 cm树干直径注药1 m L左右,注药后最好用橡胶泥封口,注药后15 d左右检查1 次,如有新虫粪排出,可再注药[2]。除以上药剂外,还可使用果树宝、保树灵注药瓶等专业树体杀虫剂。该类产品被植物吸收后,可在树体内保持近1 年不分解,持效性好,环保安全[1]。

2.5 保护利用天敌

在每年8—9月可以释放管氏肿腿蜂来防治桃红颈天牛、松墨天牛低龄幼虫,在春季可以注射斯氏线虫或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的幼虫和蛹。人工释放天敌跳小蜂和茧小蜂可防治云斑天牛[4,5,6]。因为每种天牛的世代特点不同,所以这种方法要根据主要危害天牛的世代特点,至少要连续进行2~3年,每年1次,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7]。

摘要:介绍杭州地区危害园林植物常见的天牛种类及危害情况,按照天牛的生长发育特点,从卵期和初孵幼虫期、幼虫危害期、大龄幼虫期、羽化期(成虫期)4个阶段系统地介绍了天牛的防治技术,重点介绍最具生产应用价值的防治技术,以供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天牛,种类,危害情况,防治技术,园林植物,浙江杭州

参考文献

[1]杭州市绿化管理站.危害杭州市园林植物的主要天牛种类及其防治方法[J].杭州园林植保,2015(4):1-2

[2]庞静,王宗喜,肖景义.鲁南园林主要天牛防治要点[J].植物医生,2014,27(5):19-20

[3]龚青,黄爱松,唐艳龙,等.桃红颈大牛综合治理技术概述[J].生物灾害科学,2013,36(4):430-433

[4]杨伟,周祖基.我国天牛类害虫生物防治概况[J].四川林业科技,2001(3):49-53.

[5]戴建昌,赵锦年.松墨天牛化学防治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4):412-416.

[6]徐克勤,徐福元,王敏敏.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8-52.

植物的危害 篇6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 以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汽车保有量大增, 使得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较高。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通过吸附作用等方式植物叶片会残留相当量的二氧化硫。其根本来源则是煤炭、石油等燃料, 例如火电厂燃烧煤炭、汽车燃烧汽油、化工厂排放尾气等等。

2 二氧化硫过量对植物的危害

2.1 可见危害

植物体本身具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承受能力。但是当植物体处在高浓度的SO2气体环境中时, 将会完全超出植物体自身的调节能力, 在1~2d内甚至几小时内叶片就会枯黄并且萎靡枯萎直至死亡。

2.2 慢性危害

在低浓度SO2环境中, 植物体通过自身调节能力可以吸收转化一部分二氧化硫为自身所用。但由于叶片毛细孔的存在还是会少量二氧化硫沉积在植物体叶片内部。随着时间的推迟逐渐超出植物体自身的承受能力, 从而产生一些微少症状, 具体表现为植物体不同程度的生长不良。

2.3 不可见危害

低浓度SO2环境下, 部分植物因自身原因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不会产生明显症状, 然而植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却受到干扰和破坏, 植物体正常发育受阻。

3 二氧化硫危害植物的化学机理

植物体吸收二氧化硫主要分3步:二氧化硫分子随呼吸作用通过叶片表面气孔进入叶片, 随即在叶肉内部被转化为亚硫酸根离子, 此过程反应速度较快;在亚硫酸盐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硫酸根离子, 此过程反应速度缓慢;植物体利用部分硫酸根离子, 一部分根部或其他方式排除植物体。由于SO2转变成SO32-效率要远远大于SO32-转变成SO42-转变效率, 因此当植物体长期处在较高浓度二氧化硫环境下叶肉内就会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SO32-。同时亚硫酸根离子最植物体的毒害作用要远大于硫酸根离子的作用, 因此SO2对植物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通过亚硫酸盐的氧化作用来完成的。主要毒害方面如下:

3.1 影响气孔机能

当植物体叶片中亚硫酸根离子累积到一定浓度时便会影响气孔的正常开启和关闭。当亚硫酸盐浓度进一步升高时气孔无法关闭失去原有功能, 因此可加快二氧化硫进入植物体的速度, 二氧化硫对植物体的危害逐步加大。而且由于气孔无法关闭失去原有功能, 导致植物体内大量水份通过蒸腾作用流失, 引起植物枯萎。

3.2 破坏叶片组织结构

当亚硫酸盐浓度过高使得气孔无法关闭时, 气体形式的SO2进入叶片不受阻碍。二氧化硫为易溶于水的气体, 因此很容易溶解到叶片细胞中, 打破细胞液平衡导致细胞受损。当受损细胞逐渐增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即构成叶片组织结构的损害, 同属于叶肉组织参与光合作用的海绵细胞和栅栏细胞的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表现为细胞形状发生恶性变化、组织结构破碎进而导致叶肉大量细胞死亡后叶片枯萎。

3.3 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也会是地球碳氧平衡的基础。当叶肉组织内亚硫酸盐浓度过高时可以破会参与光合作用的海绵细胞和栅栏细胞, 因此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会受到干扰甚至破坏。二氧化硫除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还可对光和作用最主要的色素叶绿素产生破坏。在叶肉组织内尽管SO32-转变成SO42-效率要远远小于SO2转变成SO32-转变效率, 但是SO32-转变成SO42还是在一直进行着的。硫酸根离子与光合作用产生的氢作用是的叶片PH值下降, 造成叶绿素丢失Mg2, 叶绿素也就变成脱镁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和作用。当环境中湿度增高时, 对叶绿素的破坏更大。

硫元素是生物体成长发育的必备元素。但长期存在于高浓度二氧化硫环境中植物体的各项机能将受到破会直至枯萎。进而影响正常的生物链, 因此需要对二氧化硫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厚田, 张维平, 沈英娃, 杜晓明, 邢冠华, 柳君安.植物对二氧化硫的净化能力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1988 (01) :45-51.

[2]孙向武, 朱磊, 王国锋, 曹晓丹, 许克.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净化能力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08 (03) :293-295.

植物的危害 篇7

氟化物不是空气中的常见组分,对植物而言,也不是一种有益的营养元素,而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6]。氟化物被植物吸收后能在体内转移和积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氟中毒[7]。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先后发生大气氟化物严重污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污染纠纷的事件,氟污染问题已倍受关注。

1 氟化物

近年来,有关氟化物的研究逐渐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外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氟化物对人、动物和植物的毒性影响3个方面。

1.1 氟化物对人类的影响

氟化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在我国,大气氟化物污染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引起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人体而言,氟主要通过肠道吸收,其大部分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中,是维持骨骼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成分,同时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8]。适量的氟对机体牙齿、骨骼的钙化、神经兴奋的传导和酶系统的代谢均有促进作用,但氟过剩与缺乏均可导致疾病。一般认为每天摄入6 mg以上的氟就会导致氟中毒,继而造成食欲不振、智力低下、精神反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瘫痪等不治之症[9,10,11]。研究发现,当水中含氟量高于4.0 mg/L时,就会引起骨膜增生、骨刺形成、骨节硬化、骨质疏松、骨骼变形与发脆等氟骨病[12,13],另外还会对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感官系统等非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14]。相关研究表明,氟可能参与布-加综合征的发病。李加美等[15]的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氟化钠能促进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高浓度时抑制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且随着氟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因此,卫生部1986年颁布的“初级卫生保健计划”规定,成人每人每日氟总摄入量不能超过4 mg[10,12]。

氟化物除了影响人的健康外,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春蚕遭受氟化物污染范围达6个县(区)、60个乡镇、279个村、近3万户蚕农,损失蚕茧322 t,经济损失137万元(当时价)[16]。近几年来,江苏、浙江2省的农村中由于大量发展砖瓦窑和磷肥厂,致使氟化物污染了桑叶和牧草,导致部分地区的家蚕和耕牛中毒,因此氟化物的污染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引起广大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关注[17]。

1.2 氟化物对动物的影响

在动物研究上,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用哺乳动物细胞进行氟的遗传毒性研究。吴起清等通过探讨不同剂量的氟污染物对大鼠心脏的毒性作用,表明了高氟能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18]。李杰等的研究则表明,氟化钠可导致小鼠微核细胞率显著升高[19]。据报道,每天口服10 mg/kg Na F的家兔,间隔不同时间后,输精管和输尿管的上皮细胞黏膜受到破坏和磨损,输精管黏膜微粒明显减少[20]。

氟化物对不同种类动物毒害的靶器官有一定差别:氟对草食动物的心脏毒害重;对肉食动物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对杂食动物的心脏和神经系统均有毒害作用。有试验表明,氟化物间接地使动物的组织和血液柠檬酸蓄积,使ATP生成受阻,严重影响细胞呼吸,尤其是对能量代谢需求旺盛的脑和心脏的影响最为严重,而出现痉挛、抽搐等神经症状[21,22,23]。

1.3 氟化物对植物的影响

关于氟化物对植物危害的研究迄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许多植物叶片对氟化物的吸收能力很强,叶绿体是氟化物积累的主要场所,吸收的氟化物会对植物产生相当严重的伤害。

急性氟伤害的典型症状是叶尖、叶缘部分出现坏死斑,然后这些斑块沿中脉及较大支脉蔓延,受害叶组织与正常叶组织之间常形成明显的界限,甚至有1条红棕色带状边界,有的植物还表现为大量地落叶。植物受到慢性伤害时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叶片脱落、早衰及物候期延迟。例如小麦苗期受到氟化物危害后,在新叶尖端和边缘出现黄化,在扬花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对氟化物最敏感,对产量影响较大。重者近于绝产,轻者产量低,蛋白质含量下降,严重影响品质[24]。

氟污染植物叶片亚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细胞损伤最普遍的现象是细胞发生皱缩、干瘪、萎陷。在细胞器中,叶绿体结构破坏严重,造成叶绿体片状结构难以辨认、外膜内陷。用扫描电镜观察幼年冷杉针叶发现,氟化物延迟了针叶下表面的角质表面蜡质的形成,进行切片样品的研究后发现细胞中的叶绿体变小,基粒—基质类囊体系统膨胀,而且基粒类囊体(Granal Compartments)相贴不紧[25]。氟化物对植物的代谢也产生一定的影响。Miller[26]的研究表明,参与蔗糖合成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蔗糖合成酶均易受到氟化物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蔗糖的合成,使还原糖含量增加,蔗糖含量减少。

2 植物对氟化物去除作用的研究

由于氟化物对人、植物、动物有巨大的危害作用,对氟化物去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需要寻求一种清洁、高效的方法解决氟化物去除的问题。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水体和大气中,对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氟化物,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且可在整个生长季节吸收和积累。在污染的环境下许多植物经长期的适应,形成了对氟化物的耐受、抵抗和吸收净化的能力,因此利用植物去除氟化物具有重要意义[27]。

2.1 植物对氟化物的耐受性及富集

氟的本底含量范围在11.15~188.01 mg/kg,大多数植物的含氟量范围在10~35 mg/kg[26]。所有的植物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氟元素,其含量的多少因植物种类而异,但变化的范围不大[28]。含氟量最高植物的如樱桃为3 750 mg/kg,含氟量最低的植物如黄葛树仅为30 mg/kg,平均氟含量为797.6 mg/kg。

对氟化物敏感的植物研究最多的是唐菖蒲。此外,有研究表明,杏、郁金香、葡萄、大蒜、雪松、苔藓、玉米、烟草、芒果等植物也对氯化物较为敏感[29]。当植物在高氟污染区内生长时,都能吸收和积累一定的氟化氢[30]。许多观赏植物如樟叶槭、臭椿、木麻黄、白皮松、刺槐、旱柳、侧柏、大叶黄杨、五叶地锦、紫薇和爬山虎等对大气中氟化物的净化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冬青卫矛、小叶黄杨、女贞、枸树、梧桐、棕榈、榆树、朴树、凤尾兰、桑树、臭椿、旱柳、美人蕉、木槿等植物对氟化物也有极强的耐受性。但是,不同的植物对氟化物的耐受性不同,并且在同一植物不同部位氟的富集程度也不尽相同。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氟,植物体内氟含量的分布规律为:根>叶>壳>果;而受大气氟污染时,植物主要由叶吸收氟,体内氟分布规律为:叶>根>果[31]。但也有研究表明:茶树富氟能力表现为:叶片>吸收根>主根>茎[32]。菠菜中氟含量分布规律为:老叶>幼叶>根,而氟在芹菜中的分布规律是:叶>根>茎[33]。橡胶树的熏蒸试验可得出以下结论:橡胶苗幼叶总是先于老叶受害,老叶对氟的累积量高于幼叶[34]。Brennan et al[35]研究发现当西红柿培养液中加入NaF时,氟能从根转移到叶中,但根含氟量仍明显大于叶片的含氟量;相反,当用HF气体熏蒸西红柿时,氟在叶片中高度富集,而不会转移到根中。

2.2 植物对氟化物去除机理

危害植物的氟化物主要是HF,H2SiF6,SiF4,其中HF毒性最大[36,37]。它们存在于空气中,即使很微量,也会被露、尘核吸收后,形成稳定的气溶胶,使其浓缩[38],随风飘逸,污染大气,沉降于地,溶解于水体中。环境中的氟化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在植物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毒害作用。植物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自身脱毒。植物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39]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氟化物。对于氟的去除可分为直接吸收富集和辅助吸收2类。

2.2.1 直接吸收。

气态或尘态氟化物主要从气孔进入植物体内,顺着疏导组织运至叶片的边缘和尖端逐渐积累,溶解在叶组织内部的水溶液中被叶肉吸收,并通过扩散方式或由维管束把氟化物从叶肉转移到其他细胞中[40],氟化物随着蒸腾的水分转运到叶的尖端和叶缘。叶片中积累大量F-后,保卫细胞中的p H值降低,细胞中有效K+减少,最终将气孔关闭以保护细胞。水体中的氟化物被沉水植物吸附后,通过原生质流动和胞间连丝,逐个细胞迁移进入导管,然后输送到植物各部位,最后通过渗透到达表皮细胞内,也可以被沉水植物根系直接吸收。

2.2.2 辅助吸收。

氟化物先是吸附在叶面上,然后向叶内进行扩散蔓延,这种先吸附后蔓延的现象与含氟撤尘或空气中的其他各种微粒如花粉、菌丝体和树脂粒等有关,因为这些颗粒物比较容易吸附含氟气体。在这种情况下,当遇有降水或露水时,则可使叶面上颗粒物吸附的氟全部或部分溶解而进入叶内[41]。氟化物被植物叶子吸收以后,与叶子中的胶状物硅酸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硅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会积累在植物的体内[42]。在土壤中,氟的去除主要靠根的吸收,氟由根系向茎、叶片、籽粒中输送,根对氟化物的吸收与土壤中Al2O3和Fe2O3的含量及酸性有关[43]。在水体中,离子强度增大抑制了Donnan自由空间的负电荷,导致更多的氟接近根的吸附部位从而促进了氟的吸收[44]。同时,水生植物体内发达的通气系统使氧从茎叶向根处转移,在根区附近形成有氧环境,根分泌的有机物可以促进微生物的代谢,也是微生物附着的良好界面[45,46],通过植物与微生物共同作用降解氟化物。

3 植物去氟的前景展望

目前,处理水中氟污染物的方法多为物理化学法,如综合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磁分离法等[47]。这些方法虽然较为有效,但对于水体中低浓度的氟污染物难以达到去除效果。另外,由于价格昂贵、设备复杂,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方法在应用上仍具有局限性。国内大多数生产厂尚无完善的处理措施,所排放的废水中氟含量指标尚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严重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亟需一种生物环保型方法解决氟污染问题[48]。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的同化或超同化功能净化污染的技术。以植物为主的除氟系统,不仅可以对污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同时还可以回收资源和固定能源,且处理过程基本不使用化学品,因此不会产生有害副产物,是一种前景非常广阔的绿色处理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生物修复技术将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处理体系的高效运转、建立净化污水的多级生态系统的研究等方面崭露头角。

摘要:介绍了氟的自然分布和特性,分别从氟化物对人、动物和植物的影响3个方面阐明了氟化物巨大的危害性,充分体现植物氟去除的必要性。在植物去氟方面着重阐述了氟化物对植物的伤害症状、耐受性及去除机理,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同时,指明了植物去氟的重大意义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植物的危害 篇8

笔者于2011~2013年对金昌市园林植物蚧壳虫的危害进行调查后, 有针对性地展开防治工作, 总结一些综合防治技术与措施。

1 蚧壳虫危害及发生特点

1.1 白蜡绵粉蚧

白蜡棉粉蚧雌成虫体长4~6mm, 椭圆形, 背面略隆起, 呈紫褐色, 被白色蜡粉, 分泌白绵状卵囊, 长约0.7mm, 表面光滑, 产完卵后雌成虫体干缩成一团干尸, 全包于卵囊中或仅在卵囊前端露出死虫体的前半部。雄成虫呈黑褐色, 体形较小, 不取食, 寿命短, 完成交配后死去。

白蜡绵粉蚧在金昌市区1年发生1代, 以若虫在树皮缝、枝杈、芽鳞等处越冬。一般3月中下旬~4月初若虫陆续爬出, 向枝梢顶端和叶、芽上扩散, 群集进行取食植物汁液, 4月中下旬、5月初进入成虫期, 开始交配繁殖。5月初为产卵盛期, 5月中旬为若虫孵化盛期。初孵若虫爬行至叶片背面叶脉两侧固定取食并越夏, 树木落叶前若虫转移到枝杈、芽鳞和树干皮缝等隐蔽处越冬。

白蜡绵粉蚧在金昌市区城市绿化种植的现有园林植物中, 最初 (2006~2008年) 发现于蔷薇科栒子属的平枝栒子上。近3年虫害发生最为严重的有木犀科白蜡属的白蜡和丁香属的丁香。严重时嫩枝、叶、枝杈处群集密被蜡粉的卵囊、若虫或成虫, 植物叶片油亮, 树下方地面有大量粘性分泌物。在城市街道 (公园路) 行道树 (白蜡) 和金川公园成片种植的白蜡丁香上虫害严重, 感虫植株达600株, 导致个别15~20cm的白蜡树整株死亡。

1.2 桑白盾蚧

桑白盾蚧又名桑盾蚧,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多地, 寄主很多。在金昌市区调查发现, 其主要危害的园林植物为蔷薇科梅属的碧桃、山毛桃、杏以及红叶李。

该虫在金昌1年发生2代, 以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 雌成虫呈宽卵形, 桔红色, 体长约1.3mm。雄成虫体略呈长纺锤形, 橙色或桔红色, 体长0.65~0.7mm, 卵呈椭圆形, 橙红色, 长0.25~0.3mm。若虫体长呈椭圆形, 橙色, 体长约0.3mm。蛹呈长椭圆形, 橙黄色, 长约0.6mm。3月下旬树叶萌动开始吸食为害, 雌虫虫体迅速彭大, 4月下旬开始产卵, 4月末~5月初为产卵盛期, 卵期15天左右。5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 6月中旬开始羽化, 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雄虫交配后死去, 雌成虫7月下旬开始产卵, 且为产卵盛期, 卵期10天左右, 7月末为孵化盛期。若虫8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为害, 8月末为羽化盛期, 交尾后雌虫继续为害直至秋末越冬。

该虫若虫孵化后, 陆续爬出分散活动, 多在2~5年枝条上固着取食, 以枝条分叉处和阴面密度较大, 经约5~7天开始分泌出绵毛状白色蜡粉覆盖体上, 并逐渐加厚。一般新被害植株, 雌虫数量较大, 被害已久的植株, 雄虫数量逐增, 严重时, 雄蚧壳密集重叠, 枝条上似覆盖一层棉絮。叶片上偶有直径1mm左右的地方被其吸食成洞, 轻轻一触便可掉落, 后期树势衰弱, 枝条干枯, 植株逐渐枯死。

1.3 吹棉蚧

吹棉蚧俗称棉花虫, 属世界型分布害虫, 寄主植物颇为复杂, 约计50科100余种。在金昌市区调查发现危害盆栽海桐科海桐属的海桐。

吹棉蚧在金昌1年发生1~2代, 主要以若虫和无卵雌成虫在叶背及枝干上越冬。雌成虫体呈椭圆形, 桔红色, 腹面平坦, 背面隆起, 被有白色蜡质分泌物, 腹部附白色卵囊, 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16条, 体长5~7mm。雄成虫体瘦小, 长约3mm, 桔红色。卵呈长椭圆形, 长约0.65mm, 初产时橙黄色, 后变桔黄色, 密集于乱囊中, 初卵若虫体裸, 取食后体背覆盖淡黄色蜡粉。雌成虫固定取食终生不再移动, 形成卵囊, 产卵其中。产卵在体内可自行受精, 发育后成为雌雄同体的雌虫。因此, 虽然雄虫极少发现, 却不影响其正常繁殖。

吹棉蚧在温暖高湿条件下发生危害尤为严重, 金昌干旱少雨, 其发生危害较轻。

2 综合防治技术与措施

蚧壳虫因形体较小, 大多密被蜡粉, 且营固着生活, 比较隐蔽, 用通常的害虫防治方法很难奏效, 因此, 必须把握其特点, 争取多方面的措施配合, 方能达到减轻或消除虫害的目的。

2.1 把握好植物检疫关

蚧壳虫营固着生活, 长距离迁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主要随苗木传播至异地, 所以在引进外地园林植物时, 要严格在苗源地和种植地同时做好植物检疫工作。一经发现感虫植株, 杜绝调出和调入, 数量较大时应将感虫植株集中烧毁为好。

2.2 做好蚧壳虫虫害监测

根据蚧壳虫发生特点, 由林业部门牵头, 组织相关专业单位植保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进行1次统计调查, 对寄主植物有针对性进行挨个排查, 并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使蚧壳虫在发生初期而未蔓延时得到有效监控和防治。

2.3 做好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

对成片、成行种植或生长过旺的园林植物, 应及时进行合理的整形修剪,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预防虫害的发生。对于已发生比较严重的寄主植物, 应予以剪除;树势较弱者应更新树冠, 恢复树势, 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剪下的有虫枝条应在远离市区的地方集中烧毁。

2.4 人工物理防治措施

对一些数量少、植株矮的园林植物发生虫害时, 采取人工竹片刮除寄主植物枝干虫卵与合理修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另外在植物越冬涂白季节, 还可用硬猪毛刷或钢丝刷刷除枝上树皮缝隙中的虫卵。上述工作做的细致时, 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5 生物防治

各种蚧类都有很多的天敌寄生或捕食, 比较重要的天敌有膜翅目小蜂总科的许多寄生蜂和草蛉科的草蛉, 鞘翅目瓢甲科的捕食性瓢虫, 这些天敌在自然界对控制蚧壳虫猖獗危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予以保护和利用。在利用天敌防治时, 应注意与药剂防治相协调, 生物防治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2.6 药物防治

首先, 在春季 (3月下旬~4月上旬) 园林树木树液开始流动、尚未长出新叶时, 对感虫植株用29%石硫合剂600~800倍液喷雾。为了克服大树农药难以喷洒到位这一困难, 在喷药7天后向树干内注药。具体方法是, 用手枪钻 (自制长钻头φ4~8mm不等) 在树干上打孔, 深度至树干中心为宜, 孔道与树干呈30~45°角, 然后将40%氧化乐果乳油加水2倍注入孔道, 并用湿土或泥将其封闭。打孔数是依树干直径而定, 树干直径10~30cm不超过3个孔, 每孔注药10~15ml, 树干直径10cm以下者, 打1个孔, 注药10~15ml为宜。

其次, 在夏秋季 (5月中旬~7月底) , 用40%杀朴磷乳油1000~3000倍液进行喷雾, 每20天喷1次。此季节可根据虫害危害情况, 再注药1次。用药浓度和数量均比第1次有所降低和减少。

第三, 在秋末冬初 (8月初~11月中旬) 用29%石硫合剂50倍液进行涂抹植株枝干, 或用29%石硫合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1次。

需要注意的是, 农药的使用不能急于见效, 特别是腐蚀性强的石硫合剂的应用要格外谨慎。要浓度适中, 合理安排用药间隔期限, 适当增加用药次数。不然, 适得其反, 伤害植物, 影响观赏。

2.7 群防群治

林业部门组织安排相关单位统一行动, 在充分掌握蚧壳虫发生危害第一手资料的同时, 制定合理的防治意见下发各有关单位及部门, 并督促落实。必要时还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虫害防治。这样可以达到群防群治, 有效遏制虫害蔓延, 保护城市绿化成果, 降低损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孙象钧主编.1998.01

[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谱.王孟章主编.2009.11

[3]植物病虫害防治总论.湖南长沙农业学校主编.1985.7

上一篇:岸线利用下一篇:广播电视发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