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证

2022-09-17

第一篇: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写作

中学《综合素质》写作 一.写作思路分析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请根据你对这句话得理解,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得少于1000字。 写作思路:

首先,立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对待学生的过失、错误,教师应耐心、宽容。其次,论证自己的观点。从实际教学中或者中外历史上举例说明,如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

从理论上提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有具有多种智慧,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接纳、平等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自信、自尊、自强地健康成长。

2、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和学生真诚沟通都不是件简单的事。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虽然见识广,多有自己的主见,但是他们并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说出自己的看法,往往也很尖锐。许多老师都说越来越难和学生沟通了。

请以“沟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不得少于1000 字。 写作思路:

首先,时代在变化,师生间的沟通也在发生变化。把学生当朋友是当前的一大趋势,这样可以彼此敞开心扉,更有利于师生沟通。其次,考生要从沟通的重要性角度论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最后,考生将论据引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隐性话题,从而说明沟通的必要性作用。

3、材料: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自己学会修理呢!”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少于1000 字。 写作思路:

首先,立论。创造性是形成创造力的源泉。任何科学的探讨与创造发明都离不开这种思维。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关系到他们今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其次,论证自己的观点。从理论上提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具有多种智慧,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最后,对教师提出期望。要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臵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范文举例

1、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奏好序曲。“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刚刚参加工作,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第一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

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心理调适,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初任教师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者。这一质的改变使得两种角色的自我意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主要表现在担当学生角色的主导意识是班集体中的被领导者,而教师角色的主导意识则是班集体中的领导者。这两种自我意识的反差迫使新教师必须扭转过去担当学生角色时的自我意识,尽快适应教学环境,从心理、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承受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作为新教师,上课前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首先要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应有的自信心;其次,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然后,设想在第一堂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与补救措施;最后,入班级,了解所任年级、班级学生的班风、学风、知识基础等,与学生建立感情。

精心备好第一堂课,以便打好“第一仗” 。教学实践证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好。备课是教师取得教学工作主动权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教师在上第一堂课前,应精心备好课。从教学过程来说,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教学语言来说,要做到 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逻辑性强,通俗易懂;从教学形式来说,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启发得当,教学步骤严密、紧凑等等。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新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学生,否则课就备不好,你的第一堂课也必然上不好。要了解学生的什么实际情况呢?一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况,就是学生想不想学你的课?愉不愉快?为什么?二是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情况,学生会不会学?是怎么学习的?存在什么问题?三是学生的有关预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讲新课要用的有关预备知识是否掌握?有关能力如何?老师如果不去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上课必然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因为老师讲的听不懂或者讲的太容易,而对你所讲的课失去信心或不感兴趣。了解的途径很多, 如,看材料、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搞摸底测验、家访等等,如果对学生的情况摸的很透,还没上课,学生的名字都能叫出来,这就为上好第一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反复“试教”,总结优点和缺点。上课之前做好认真的试教是保证上好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新教师对第一堂课的教材内容,组织教法,教学手段,教学器具等都要进行周密的研究与准备,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预演”,提前模拟进入角色,要想上好第一堂课,教案一定要掌握的特别熟练,这是上好第一堂课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学生从老师讲课的熟练程度上,看到了老师的工作负责,业务精湛,精益求精。那些上课时不断地看教案,讲课时结结巴巴的老师,威信很快就会一落千丈。

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备好课就来上课了,肯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充分发挥新教师的“首因效应”。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教育心理学中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因此,新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就要注意自己与学生初交中的形象塑造,力求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一个美好的印象。为此,新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应设计好自己的仪表,要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与学生谈话要表现出关心、体贴,力求一开始就留给学生“是他们知心朋友”的印象,从而为自己的后继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一堂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而第一堂课内容则不受教材的限制。更多的是充分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活上好这堂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开展。同时要精心设计板书,处理好语言的叙述与板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有节奏感,不至于使课堂沉闷、单调。其次是脱稿授课,这样有利于把课讲活,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对课程熟悉、有水平。

2、树根和根雕。农夫在田野中砍了一棵树,树干用来建房,树根认为无用,就扔了;一位雕塑家见到,如获至宝,雕刻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结合此例,请以“怎样发现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

一堆本来可以造就成不朽的艺术品的树根,被木匠认为“没用”而抛弃了!木匠选的是“可用”之材,要么作柱子,要么作栋梁,再不当用,也可作椽子。这堆奇形怪状的树根做得了这些吗?

做不了。难怪木匠要叹息“没用”而离它们远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用发展眼光去对待;要因材施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

用审美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可以发现许多美的东西,可以造就许多可造之才。根雕艺术家用审美的眼光发现了树根身上的美,把它们雕刻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钟子期用审美的耳朵听出了俞伯牙演奏的乐曲中的美,两人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蔡元培用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文才的美,使沈从文成了北大著名的教授。 一堆树根在根雕艺术家的手里成了有价值的艺术品,一匹平常的马在伯乐眼里成了千里马,一块石头在天文学家眼里成了陨石,这一切都因为发现者运用的是“审美”的眼光去审视的。

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该有艺术家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智慧。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不言弃,不放弃每个孩子!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能力各异,成就不同: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孔子因材施教的 理论,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的世界,造就了其门下诸多的栋梁之才! 让我们努力拥有一双审美的“慧眼”吧!

3、请以“师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1000 字。

谈师爱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做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

也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一、学无止境,师爱的源泉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通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做到教到老、学到老。

二、为人师表,师爱的基础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处处为学生树榜样,事事做出表率,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

三、爱每个学生,师爱的准则

一个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用爱去赢得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诚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学生一份爱心、一个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发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才能发挥巨大的力量。

四、培养孩子的爱心,师爱的升华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不仅要解决知识上的疑惑,更要重视道德、行为上的疑惑。此外,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授做人的道理。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溺爱,在家里是“小太阳”“小皇帝”,从小就养成了事事占先、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每个孩子学会去爱他人。我把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要想得到别人的爱,你首先学会爱他人”送给学生们,并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寻找爱,亲身感受,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去奉献爱。教师一人之爱是有限的,学生的爱才更宽广。教师一个人之爱,唤起学生之爱,才是师爱的延续。

4、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

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

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 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

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 第三,向学生学习。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应该是参与实践,在教学上炉火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5、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臵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中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

1.刚刚毕业的王某被分配到一所小学担任四年级三班的班主任。班里有几名学生特别爱打小报告,尤其是李某同学,总是隔三差五地到王老师办公室反映班里谁欺负女同学、谁骂人、谁没有值日等情况。开始时,王老师还耐心地倾听并作出处理,时间久了,就心生厌烦。有一次,李某走进办公室,向王老师反映班干部某某做事偏心,记录班级违纪情况时有作弊嫌疑的问题。王老师正为公开课的事情忧心呢,听到李某这么一说,便不耐烦地反问道:“你说班干部某某偏心,有什么证据证明吗?自己不好好学习,总惦记别人的短处,对同学胡乱猜疑,难怪有同学说你烦人呢!”李某当即变得脸红脖子粗,悻悻地离开了办公室。从此变得无精打采,上课时常低着头,下课也不爱说话。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该班主任的行为。 参考答案:

这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些欠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打小报告本来就多发生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明辨是非。同时,小学生对老师极为崇拜,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并认为打小报告就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于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这名班主任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伤及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只有一次,如果在这一次的教育中出现失误,是很难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育来弥补的。”这位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对学生有耐心,做到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不断自我反思,终身学习。

2.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和宽容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请从教师专业素养的角度谈谈这位校长的做法。 参考答案:

这则案例说明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位校长的职业素养是极为优秀而高尚的。当他得知麦克劳德杀死了他那只最心爱的小狗时,没有责备,没有训斥,更没有憎恶,说明他的内心深处是尊重学生的。他让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以作为惩罚,既包含了教师的严格要求,也包含了教师的爱,同时,还蕴藏着教师的期望与信任。

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毅然放弃高官不做,抛开舒适的城市生活,深入农村,接近群众,安于“粉笔生涯”三十载。他在靠募捐的困难条件下,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晓庄师范等各类学校。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以及一贯身体力行,为人高尚的品质,光照后人。

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人民教师理想人格的设想。 参考答案:

所谓理想人格,是指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是一定道德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也是一定道德为人们树立的最高行为标准。人民教师理想人格的设想,应从以下各方面加以概括:第一,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热爱教育,甘于奉献;第四,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第五,严谨治学,德才兼备;第六,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4.《湖北日报》2006 年3 月8 日刊登了一封初中生的来信:我们是武汉某大学附中的一群初中生。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我们,本应无忧无虑、快乐成长,但学校教育却使我们负担沉重、忧虑重重、心情郁闷!现在,学校的教育完全是为着升学考试进行的。说搞素质教育,其实只不过是一块金字招牌而已,甚至成了加重学生负担的借口。请看我们的作息时间:早上7 时15 分至20 分到校(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6 时左右起床);每天8 节课,偶尔有一节自习课,也总是被占用而上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对应中考的主课);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家庭作业,一般要做到11 时左右;每个周末是休息不成的,因为周日照常上课(但要另外交钱),而周六又有大量家庭作业要做。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我们的睡眠严重不足;我们没有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我们没有机会锻炼身体;我们没有机会做我们很想做的课外科学观察等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学校、老师 和家长这样待我们,肯定是一番好心,肯定是希望我们能成才。但是,他们知不知道,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在这样的状况中生活和学习,我们真的能够顺利长大成才吗?

(1)请用教育法规知识分析这一现象,指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 (2)谈谈实现素质教育,应该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答案: (1)上述现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学校的做法是违反教育规律、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视学生为积极的主体。其次,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如研究型学习,合作性学习。实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智体美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最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5.某学校课堂上,一名学生觉得老师的课讲得没意思,不由自主地看起课外书,被上课的李老师发现。李老师认为有责任将违纪情况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批评了学生。学生不服,理由是老师讲得不好,不如看书有收获。班主任无法说服,就请来学生的家长。家长把孩子带回去,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最终导致孩子对班主任的行为产生强烈反感。请从新理念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 该案例中李老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

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也是很多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教师们认为这是学生的注意力较差、意志品质不坚定而导致的,熟不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的讲解有没有吸引力是第一位的,教师枯燥的讲解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觉与感受,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是第二位,新理念要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觉与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有哪些老师做到了呢?大多数教师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教师在某种情况下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共同建构一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建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一天午后,一群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追逐着一只蜻蜓。突然,蜻蜓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闹成一团。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见他们在捉蜻蜓玩,便停下脚步,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蜓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 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蜓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 死。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1)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要关爱自然,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与物种。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物种灭绝正在加速进行,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惩罚。自然提供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感谢自然、关爱自然、呵护自然。陶行知先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共同感受自然界物种的可爱、神奇与美妙,在这种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并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2)陶行知先生没有把知识局限于教材、课本,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选材教育学生,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尊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优秀的个性品质与完全性格的人。

(3)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追逐蜻蜓,便与学生一起玩耍,一起观察蜻蜓,讨论蜻蜓的习性与尾巴的用处,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育学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

1.学期伊始,为了上好课,一位新教师特地搜集了许多特级教师的有关教案,准备照着这些教案的内容去上课。 试评价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参考答案:

(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该教师重视备课环节是正确的。

(2)备课应做好的三项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A.教师首先应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而非仅仅照搬他人的教案。

B.教师应研究、分析所要教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学习习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果照搬他人教案,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必然使教学缺乏针对性。

C.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仅仅只有教案(即课时计划)必然影响教学的整体性。

2.张老师是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②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对具体的教学中多个因素的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实践、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案例中的张老师尽管教学态度认真,也乐于学习,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正在于此。

3.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答案: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 ④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4.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两位哲人的主张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什么教学原则? 其涵义各是什么?

试结合你所在专业特点谈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答:“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主张教学中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主张教学中应遵循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骂成“胡说八道”。 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与赏识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破除知识中心的观念,学会欣赏学生有创意的答案。案例中教师批评学生“胡说八道”,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抹煞学生的创造意识。

(2)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果,教学要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案例中教师认为冰融化只能是水,只从学科知识的最普遍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忽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6.北京景山学校赵老师在讲《巴西》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各组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臵、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近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请结合所学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

这位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综合运用了合作学习法、自学学习法与建构学习法。新课程强调重过程甚于重结果的理念,这位教师的建构主义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赵老师先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一方;然后让他们各自去做自己作为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应该做的事情,即要各尽其职;最后,四组同学集中起来模拟表演自己的职责与规划等等。当学生上完这一堂课时,也就走完了对巴西位臵、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的认识过程,同时完成了对巴西经济发展的分析与规划过程。教师不需多费口舌,同学们对巴西的概况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就已经非常了解,只需简单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补充、评价即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_

第二篇: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

(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

(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 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

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

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 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 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

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为目标;

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的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中学生的全面 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以人为本”也就是所有学生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要求公正的对待学生,不因何种原因,给予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分阶段教育:学生的才能有高有低,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学生的才能高低 来进行分配;

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潜能不同,因而给予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有利于发展 的教育机会。

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三、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能力学习 ②专业知识学习 ③教育理论学习 ④信息技术学习

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系统的终身学习 ②校本学习 ③成人教育 ④媒体学习

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要求:(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具备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情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广博的知识视野

要获得专业的终身发展就要终身学习,可通过正规,非正规,校本专业教育发展

方法有: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教育研究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高教学成绩:

(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 (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1)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①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②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③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④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 ⑤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

对教师个人:可以满足教师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他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

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或者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1、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四大亮点:

(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另加教师工作量标准的一半;

(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

(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

(4)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问题:

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评价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思想行为规范,教学行为规范,人际行为规范,仪表行为规范,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需处理的几大关系

1、 师生关系:

1、师生平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老师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①更新教学观②更新知识观③正确确立“平等者中的首席”)

(2)热爱尊重学生,确立民主观念,强化师生平等意识;严格要求学生

(3)重视学生独立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

(4)提高自身素质,改进交往策略。

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①一视同仁,正视差异②体谅和宽容

③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3、宽容学生的缺点;(①认识上的宽容②态度上的宽容③时间上的宽容④条件上的宽容

⑤要求上的宽容⑥处理上的宽容)

4、慎用惩戒;拒绝体罚

5. 严格要求学生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1)建立平等关系(2)良好的沟通习惯(3)换位思考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交往技巧:(1)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2)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3)积极主动地交往

4、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了解领导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2)争取领导的支持:·尊重领导,相信领导·努力工作,作出成绩·主动沟通, 争取支持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2.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

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㈠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⑴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㈡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㈢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⑴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

基本观点是什么?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苏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5.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文化的特点:(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 6.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9.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3、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1) 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 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3) 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5、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6、 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 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 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7、 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 作用:

(1)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 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 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8、 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表现:

(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

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

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 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 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三)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 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1)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 (2) 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3) 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5)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 较高的教育机智 (7) 教育科研能力

8、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9、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第二节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2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3、

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1)受教育权、(2)人身权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6、

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 (2)进取心较强

(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4)思想活跃 (5)自我中心 (6)依赖性强

(7)心理承受能力差 (8)娇气十足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 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 杜威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六章 课程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

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1)整体把握教科书 (2)重点设计教科书 (3)充分利用教科书 (4)及时引进新知识 (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11、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内涵: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CSE评价模式 第四节

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

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两部分内容:指定行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

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孔子

“学”“思”“行”

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 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

1间接性和简捷性 2交往性与实践性 3教育性与发展性 4引导性与指导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1学习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9、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0、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 1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巩固性原则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1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道尔顿制优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 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特朗普制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表课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1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基本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

(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 课外辅导基本要求:

(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因材施教

(2)有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赫尔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17、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18、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1、 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4、中学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5、中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联系: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品德,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7、试述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要注意全面性②要注意多段性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于发展

①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 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

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8、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

么?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实施的渠道或形式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 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惩罚法

11、 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重知、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重情、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重行

12、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 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3、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九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1、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2、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3、 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 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 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4)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4、 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5、 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1) 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 (2) 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

(3) 具体工作的安排

6、 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 机构建设与人物落实 (2) 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 (3) 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7、 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的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评价 步骤:(1)动员与准备 (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 (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 (4)评定谈话

(5)写好操行评语

8、 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9、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建设班集体,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0、 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1、 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1) 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2)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 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1) 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 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 (3) 形成良好班风 (4) 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5) 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6) 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 (7)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3、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生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 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指导学生遵纪守法;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4、 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5、 主体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形式:主体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组织过程: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16、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1) 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3) 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7、 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搞好通讯联系。

18、 家访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家访的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的开展,避免“告状式”的走访;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任课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19、 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1) 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 (2) 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

(3) 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

(4) 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1、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研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类型:

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的功能,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特征:

(1)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

3、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5、 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 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3) 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4) 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6、简述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

(1) 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

(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收集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 (3) 从资料的性质看,应该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

(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该注意收集代表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献

(5)从资料的领域看,不但要收集与自己的研究课题、领域直接相关的资料,而且还要收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

7、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8、什么是研究假设?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为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和因果性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的形成方式,分为归纳性假设、演绎性假设和研究性假设。

9、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第

一、 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判断 第

三、 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 第

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10、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

11、怎样设计研究方案? (1) 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 选择研究对象 (3) 分析研究变量 (4) 形成研究方案

12、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

13、试述撰写研究成果的步骤和要求。 步骤:

(1) 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 (2) 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

(3)拟定写作提纲 (4) 写作初稿 (5)修改定稿

14、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是什么?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写作题素材

在综合素质中,作文占据一个很大的分数,整理了一些写作题的素材。

历史典故

主要是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事迹的总结和概括。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 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 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2、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 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 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 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看到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于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4、 匡衡凿壁借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

1 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5、秦始皇坚持自我一统天下;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6、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屈原被逐写有《离骚》…… 但是只用这种类型的例子太过于通用,不能够体现你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以不建议大家通篇都用历史典故类的素材。

名人名言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建议大家在名人名言这部分也多积累一些教育家的权威话语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2、业精于勤而毁于随。 ——韩愈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4、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

5、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6、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7、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

8、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9、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 ——凯洛夫

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它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建议大家多积累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当中。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

2 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行为的转变——对待学生,强调尊重、赞赏;对待自己,强调反思;对待同事,强调合作;对待教学,强调帮助、引导。

6、教师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7、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

8、教育公正——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9、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越高,学生表现越好。 热点事例

【素材1】“杀野生动物拍照炫耀”——11月21日晚,有网友爆料称,有人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区猎杀保护动物白鹤和豹猫。22日下午,国家林业局官方微博回应称“正在严查中!”

<运用方向>从虐猫炫耀到如今的猎杀野生动物炫耀,让我们震惊的不仅仅是违法行为,更是这一颗颗毫无道德底线的内心。明知做了错事,却还能以此为荣。他们的良知究竟在哪?幸而我们看到了斥责的声音勇敢地站了出来,如若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甚至附和,我们的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适用话题>道德底线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善待动物

【素材2】国考降温不是坏事——日前,2015年国考笔试举行。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为40∶1,报考比例较去年有所下降。有关负责人表示,考生报名日趋理性。

<运用方向>:国考降温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年轻人的眼睛是不会紧盯“铁饭碗”的,他们敢想敢干,敢冲敢拼,于各行各业中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适用话题>:铁饭碗、选择、人才、反腐

3 【素材3】网络围观“杀”了他?——根据新京报的报道:“2014年11月30日上午7点48分,一段疑似因网恋失败自杀的微博在网上疯传。微博发出后几个小时点击率就达到13万。网友们纷纷出力救援,劝其不要放弃生命。” 在网友的帮助下,信息被传达给了泸州警方,但警方和家属破门而入后,还是没能挽救这个19岁的生命。有人说是网友的评论尤其是无情的劝死跟帖“杀”了他。小曾的朋友也说“网友的无情评论,也是很致命的一击”。

<运用方向>:目前,手机触屏成为最流行的社交界面,“屏对屏”的交流频次早已接近甚至高于“面对面”,这是一个“屏社交”的时代。微博、微信、QQ是目前最普遍的屏社交工具。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屏社交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情感生活。面对生命的抉择,无论网上网下,人们应该有起码的价值底线,而在微博上,人们的价值底线似乎更容易被洞穿,这固然与网络的解构和娱乐精神有关,但可善可恶的人性在不同的舆论场显然也会发生不同的走向,但无论如何,屏社交应该让彼此互相守望,过得更好。

备考建议

(一)素材积累

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的去积累教育教学、教育名人、教育理论等相关的素材。这样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论证充分。在素材积累过程中,注意本学科的一些教育名家的人物事迹的积累,这样可以通过这些成功教育者的事迹,丰富自己的内容,还要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辩证分析

积累素材不只是简单的素材堆砌成一片议论文,而是要练习去分析素材,能够根据素材的内容去思考同样一个素材自己可以引申出哪些观点,或者能够使用在 哪些话题上面。这样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可以在辩证分析中锻炼考生的分析素材的能力。将自己整理的素材进行分类别的归纳,或者针对某一话题,进行相关素材的整合。 (三)思路训练

在有了一定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行文思路,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自己在考试中的作文更加有逻辑性。整体架构起文章的框架,

4 在头脑中去捕捉相关的素材,这样才能较好的完成考场作文。 (四)锤炼语言

作文虽不要求每个考生都达到准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但是考生也要注意去锤炼自己的语言,可以尝试多种修辞手法穿插在文中,这样能够丰富自己语言的感染力,使表达更加丰富。

作文题

大部分作文题要求文体的形式是写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是论、论据、论证,如果我们已知道了它的论点,应如何积累自己的论据和论证,对于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的作文题大多数是从教育方面的角度进行立意,考生多积累关于教育方面的一些小例子或一些名言名句

一、 以身作则的案例

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二、 因材施教的案例

1.子路问孔子: “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 “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2.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

5 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3. 著名的力学家、数学家钱伟长,在《恩师助我择专业》这篇自述中谈到吴有训教授对自己的教育时,不仅提到他讲课的精彩深刻,“听这样的课,真是最高的科学享受”;而且更以浓重的笔墨,详细地记叙了吴先生怎样“不断地给我指导”,告诉“我”学物理和学中文的区别,在课堂上应该怎样记笔记,课后怎样看有关的参考书,甚至“为减轻我读英文的困难,吴老师给我一本某校的中译本讲义,便于查阅。”吴有训教授“以后还经常给我具体指导,使我从死记硬背改进到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培养了有效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学习成绩。

三、成功教育案例

有这样一个家庭,儿子的成绩很不好而且越来越差,有一次考了全班最后一名。父亲接过儿子的试卷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以后你没有什么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爸,你是不是病了?”父亲说:“没病,你想一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呢?不用担心再有人超过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就高兴起来。第二次,考了全班第29名,父亲看到了儿子的试卷,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你比上回前进了十几名了!”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9名了。”就这样,不管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坏,父亲总是坚持正面激励,从不训斥责骂,而孩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作文开头

写作题如果能够写得一个好的开头,将给阅卷老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教师资格证写作技巧,还要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才行! 1.【重视实践】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

6 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2.【因材施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鸭子天生会游水,一下水便驾轻就熟。兔子擅长短跑,松鼠擅长爬树,这是他们的特性所定。然而硬让他们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即便费尽心思,付出十足努力,收效也不会很大。这就像让农夫去造机器,让教师去打针一样,即使努力,也必定弄出乱子,无法完成任务。 3.【重视细节】

山间的花儿知道,自己只能盛开一次,因此,它细心地张开每一片花瓣,细心调整每一片花瓣的角度和色彩,最终绽放出令人惊叹的高雅。天上的彩霞知道,自己只能绚烂一次,因此,它细心地铺开每一片云霞,用心设计每一片云霞的浓重轻淡,用心舒卷霞光的灿烂和风采,从而成就了上帝领空那最美的花园。青春的我们知道,我们只能年轻一回,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静静地守候成功殿堂的幸福花开。细节决定成败,成败系于细节。 4.【重视差异】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世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5.【欣赏学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应如何赏识学困生呢? 6.【关爱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

7 前提和开始,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发自心灵深处对学生的爱,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并转化为学生自信、向上、进取的动力,从而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 7.【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创新及创新型教育已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创新型教育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和推进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8.【重视师德】

但丁曾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因此,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于是,那位坚持取出最后一块纱布的护士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那位坚持给一个学生上完了一节课的教师也遵守了教师的师德。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做一名教师,也必须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对责任的永不言弃。

9.【终身学习】

师旷和晋平公的对话,突出“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的主题。从少年、壮年到老年,每个阶段虽然学习的效果不同,但学习终是不能放弃的事业。这是每个向上者的需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终身学习无疑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保证,更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己主动进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现在提倡教师应“终身学习”,要经常性的“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8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模块七 中学德育 第一章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

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不断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2、学校教育的影响:(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1)人才选拔标准及用人机制的影响(2)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3)社区风气的影响

4、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智力因素

5、教育程度

6、情绪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受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探讨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补】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地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五)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二章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也称作“他律期”(5—8岁)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尊重顺从和规则,并且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也称自律期、自主期(8—10岁)

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补】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二)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章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四)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 (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二)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1、生活教育的意义

(1)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3)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2、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

(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教育意义

(1)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 (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2、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

(1)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2)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3)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第四章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补】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二)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章中学生的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疏导原则的墓木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

①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内容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输(发扬)积极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1)含义:就是通过摆事实、讲真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2)基本要求:①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②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③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1)含义:就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2)注意:①选好学习的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1)含义: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

(1)含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2)注意: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1)含义: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1)含义: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①德育目标②德育内容③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上一篇: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下一篇:征信宣传活动的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