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的城市炽热的心

2022-08-30

第一篇:喧哗的城市炽热的心

喧哗中的独语

———“ 8 0 后”写作透析

从2000 年出版《三重门》开始,韩寒、春树、郭敬明、胡坚等“ 80 后”写手开始陆续登场。几年间,文学市场持续着“ 80后”作品的热销盛况。有人对“ 80后”群体不吝赞美之辞,有人对他们竭尽挖苦之事。但无论如何,“ 80后”已经成为了一种众说纷纭的现象,而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独特的背景。

一、 由“80后”的成长背景看“80后”的写作

1. 独一代:才华横溢的孤独王子

1980 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首批成果,成为了独生子女中的先行者,号称独一代,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深深地刻下了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首先是孤独。在其成长初期,他们没有与同龄人打交道的机会,这就造成了他们长大后的交往障碍。而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成就了“ 80后”作家的书写欲望。既然没法和朋友说,没法和兄弟姐妹说,那就索性写成日记,写成小说,这些就成为了日后写作的基础。这种气质其次是脆弱。独一代几乎没吃过什么苦头,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一切按部就班。也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波澜不惊,他们往往养成了敏感,脆弱的内心。他们习惯用细腻、细致的文字指向忧伤和柔软的内心,描绘种种微妙的情感。过分脆弱的内心,一碰即碎,于是他们极易陷入偏执的感情,动不动就沉溺于绝望。将独一代的这一特质发挥到极限的代表作家是郭敬明和张悦然。再次,这种气质还包含霸道和自以为是。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集家人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一个个“小霸王”就此产生,他们听不进任何批评的声音,时不时露出“我的地盘听我的”的姿态。这种特质的代表人物就是说自己的才华“横竖都溢”,是一块要发光的“上海大金子”的韩寒。独生子女的身份不但对“ 80 后”作家的写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而且也是“80后”作品畅销的一大动力。不论是韩寒对教育制度的抨击,还是郭敬明对于成长的疼痛的描绘,或是春树以另类张扬自我的姿态,都让“ 80后”一代人感到很对胃口,觉得还是同龄作家诉出了自己的心声。随着“ 80后”一代人成为文学消费的主力军,“80 后”作家的作品畅销也就顺理成章了。 2. 后现代:众声喧哗的大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开始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光环下隐退,人们对于文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分化”和“分裂”,文学工具论、文学神圣论、文学游戏论等等各有市场。这种多样性、开放性、创新性的体现,似乎标志着我们已经置身于后现代语境之中。而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正是在这种语境下开始了创作,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多少少带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首先,后现代主义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高度关注语言的实验和革新,其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用语言来制造一个世界,从而极大地淡化乃至取消了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描

绘现实的基本功能。而“80后”作家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革新,也是大家比较公认的。曹文轩先生称赞郭敬明:“语词的千军万马,无边无际地簇拥在他的麾下,他将调动他的语词大军当成了写作的最大的快意。”①在郭敬明的文本中,他经 常赋予词语新的含义,比如“长得根正苗红”、“成绩格外锦绣山河”、“我就是这么一火树银花的女子”等等,这些词语的意义仅仅存在于小说的创作与解读的过程之中。“80后”陶醉于文字的游戏中,用语言搭建出一座又一座的“幻城”,可是却忘记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的道理。小说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叙事,他们开拓了语言文字的疆域,却失去了小说虚构生活的领土。其次,后现代主义带有一种反讽的、游戏的、多元主义的通俗化倾向。在“80后”作家笔下,没有权威,没有经典,更没有绝对真理。他们有敢于质疑并评点一切的自信和狂放,有打破文体规范和世界的勇气和洒脱。春树是这么说的:“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绝对不考虑慢慢写的叮嘱与忠告,任何高贵、经典、文本、抒情、意境到了我们这儿统统失效,用但影的话就是———当下我们玩诗。最后,后现代主义比较愿意接受流行的、商业的及大众消费市场,反映了一般文化生产和商品生产的最终结合。如果 要通过“80后”作家的作品来理解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大概会以为他们都在上网、喝咖啡、染头发、逛商场———消费时代所有的享乐因素都可以从“80后”作家的文本中找到。在他们身上,生活方式与写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关系。

3. 网络:自由自在的表达空间

网络对于“80后”而言,是表现自我的平台。零门槛的进入,使他们想发表自己的作品不再需要按照传统的比较复杂的程序。网络给了想步入文坛的新人一个机会,只要你的作品有足够的读者,那么你就可能被出版社发掘。何员外就是在网上发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后而迅速蹿红,后来作品被出版。另外,网络还为已经崭露头角的新人作家进一步扩大影响,比如张悦然在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受欢迎女作家”、“最富才情女作家”,这些桂冠使得她顺利地转向了 纸介媒体。网络还是“80后”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随意翻阅一个“80后”作家的文章,立时就会为他们知识的芜杂感到惊讶。似乎年纪轻轻的“80后”作家个个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其实这是互联网帮了他们一个大忙,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几乎冲垮了前几代人获取知识的主要传统渠道———书本、报纸、杂志等。无论如何由阅读印刷品而积累知识,总是一个缓慢并且相当有限的过程,而互联网立刻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几百条甚至上万条信息。如此轻易地获得知识,一方面让“80后”获得了前人从没有过的宽广视野,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多方位多渠道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削弱了“80后”对于知识及其创造过程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一个时代往往给予一代人成功的潜质,也常常埋下这代人失败的种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80后”的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就是因为这些与下文将提及的“80后”的潜在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 从“80后”的存在危机卜“80后”的未来

“80后”的存在危机分为内外两个方面。我们先来看看“80后”作家自身存在的问题。

1. 青春写作之路能走多远

“80后”写作往往被定位为“青春写作”,它实际上是“校园文学”的另一种说法。“80后”作家所写的作品都无法逃离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尝试用文字自然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文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青春文学一直沉浸在个人琐碎生活的述说里面,热衷于描写与现实的疏离和破碎的梦境,描写成长的困惑和不知所措。韩寒宣称:“四五年前我就不看书了。我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他自己想的、经历的最重要,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作家说读别人的书会受益匪浅。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③ 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寒几年前在《零下一度》中还感谢他父亲让他读了很多书,同时对同龄作家总拿早恋说事颇不以为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年轻人因为自身年龄小、阅历浅,大多数生活场景和生存经验只能通过阅读经验来建构。如果说看书没用,那么能写的就只剩下自身的生存经验了。而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能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生存经验呢? 不写早恋能写什么? 综观“80 后”作家的作品,无外乎恋爱、叛逆、校园这几个永恒的主题,除去华丽的辞藻和超验的想象,这些主题能不能一次又一次地支撑起他们存在的空间呢? 我表示忧虑。之所以评论界认为“80后”的作品缺少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原因也正是如此。

2 .稀释文学的商业化倾向

从“80后”作家的作品销售量,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与商业市场保持的良好关系。本来销售量的多少不能作为衡量作品文学价值高低的标准,可是如果一年之内陆续出版几本甚至十几本的书,就不得不让我们对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产生怀疑。他们在写作中做了太多的妥协,顺从于一种盲目的市场需求或者假设的市场需要。这样的写作可以解决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但绝对解决不了一个人的才华问题。他们的才华会在过多的妥协中消失殆尽,以至最后缺乏自信和兴趣。 3. 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认为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综观“80后”的写作,带有模仿性质的不在少数。韩寒一出道就有人说他的《三重门》是对《围城》的一次模仿,而他的杂文则更接近于李敖的狂放不羁;李傻傻被人称做“少年沈从文”,而他的《红×》被指责模仿宁肯的《蒙面之城》;张悦然的颓废带有安妮宝贝的味道;孙睿被指责模仿石康;胡坚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郭敬明与庄羽的抄袭官司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本来初学写作的人进行所谓的“复写性写作”即有意识地模仿影响自己的经典之作也不足为奇,问题是复写、拼贴在“80后”的写作中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而且随着他们写作的深入,独立统一的风格仍不见其树立。艺术作品和复制品的区别就在于作品内在的精神和思想,这种内在的精神和思想来自于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观察角度。对于“80 后”而言,他们所缺乏的不是形式和技巧,而是内容和精神,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内核。很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属于畅销读物的一套简单又容易操作的模式和内容。

更为严峻的是,“80后”的危机不仅是内忧,还有外患。

1. 传媒和商家的合谋

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包装,使“80后”成为“娱乐工具”,种种关于“80 后”作家的新闻铺天盖地。此刻,“80后”早已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符号,一个商业操作的偶像。在这一次次的包装中,“80后”作家忙于名利双收或者澄清事实,只是没有时间再去认真地经营写作。一方面是一些已经出名的“80后”

作家成为“病梅”,另一方面是一些默默耕耘于写作的“80 后”作家不被认可。“80后”作家中也不是没有出身农家将笔触伸向乡间大地的作家,可是很多出版社和媒体都是在寻找明星和制造商机,而不是在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于是很多栖身于文学,远离商业化镁光灯的“80后”作家就这样被无形中遮蔽了。甚至虽然有的“80后”作家已经出名,但一旦写的内容欠缺畅销的元素,出版社也不予理睬。希望这些在纯文学创作路上辛苦摸索的“80后”作家不要被媒体的炒作所迷惑,更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困扰,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物质主义熏心的生活里还能体会艺术的价值和崇高感。

2. 学者与批评的缺席

与“80后”作品的热销、大量同龄读者的追捧所造成的喧哗相对的是学界对“80后”的冷落。除个别学者如白烨、曹文轩等对“80后”写作给予肯定或发表评论之外,总体来说,评论界对“80后”的有效评论非常少。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是评论界认为“80后”的作品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另一方面文坛对“80后”的淡漠和隔阂中也包含了知识分子敌视“消费”和“世俗化”的因素。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使得学界习惯于对经典大家的重复性阐释以捍卫“新文学”话语的神圣性,而对通俗文学的热销,则始终持有一种文学投降于消费的悲愤态度。但我个人认为以上原因都不能成为学界漠视“80后”现象的正当理由。“80后”写作确实缺少厚重而有力度的作品,但他们毕竟还很年轻,还未进入创作的成熟阶段。而正因为幼稚,才更需要引导。虽然“80后”作家的写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个个身后都有数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读者。这种情况如同一个孩童已经点燃了一个巨大的火堆,我们要做的是赶紧教会他如何合理地使用火,而不是袖手旁观,看着他玩火自焚。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学批评对各种类型的文学都应该一视同仁,不管它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是传统的还是先锋的,是纸质文本的还是网络的。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学形态,形成了多元的文学话语。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应该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离开了正规的文学批评的引导,年轻的作者随时都有迷失的危险。除此之外,更值得我们忧虑的,还有广大的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懵懂读者。在看到“80 后”作家面临危机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些“80后”作家已经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在积极地努力改善这种情况。在小饭和蒋峰的创作中,他们无疑把重点放在小说的技术探索和创造美感上,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以发现向世界文学大师致敬的印记。胡坚也渐渐显露出智性写作的锋芒,让人感到他思想上的潜力。“80后”作家正行进“在路上”,希望他们能正确对待路上的鲜花与掌声,避开路上的岔道和陷阱。“80后”,希望你们一路走好。

第二篇:别让炽热成为荒凉诗歌

不敢说,我有剑胆琴心,

不敢说,

我有侠骨柔肠。

可是,狠心的姑娘,

即便你要把柔情收敛,

也不要太过冷若冰霜。

我该如何才能,才能诉说,

你的冷漠,我的凄怆?

是你诱发了我的纯真,

让我的内心充满了阳光。

你本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

为何突然间变得,

像沙漠一样荒凉?

为何会心神不宁,

像一个秋千在风中游荡!

我多么希望你是空中飞翔的,

一只纸鸢,

我用一条连线,

帮你把握方向。

鲜花本该生长在树上,

一旦脱离枝蔓,

就会枯萎你的芬芳!

有一种情感,

终身不会遗忘,

有一种花朵,

就算枯萎了身姿,

我也会永久的在心里珍藏。

第三篇: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吗?(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16日

04 版)

最近有网文称,“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产生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而且食物中的营养会严重流失。”这一说法是否科学?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企业。

疑问一:微波食品会致癌吗?

【回应】 微波加热是物理加热,不发生分子结构改变,正常使用对人体无害

据专家介绍,微波加热是依靠物体吸收微波将其转换成热能的加热方式。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水分子随微波场产生微观分子运动,产生了类似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食品的温度也随之上升。也就是说,使用微波加热,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

我国微波功率应用及测量技术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兆镗说,食物多由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组成,食物中的水,在吸收了微波能量后,发生高速旋转振动,从而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现在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般是2.45GHz,也就是说食物中分子每秒振动24.5亿次,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热量,但其能量远不足以使分子的化学键发生改变。“这完全是物理加热,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分子结构的改变,又何来产生致癌物一说?”张兆镗表示,微波炉1947年发明于美国,至今还没有过因微波炉食品导致癌变的流行病学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记者:“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不会产生致癌物。”

但她表示,如果食物加热温度过高,不管是微波加热还是传统方式,都可能产生致癌物。加热食物的温度超过120℃,比如我们在煎炸薯条、薯片和烤制饼干点心、咖啡豆等食品的时候,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反应可能产生丙烯酰胺类疑似致癌物;超过200℃,比如煎炸烹调鱼肉时,蛋白质可能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超过300℃,比如烤羊肉串、烤肉、肉类烹调不当发生焦糊时,食物中的脂肪会大量产生苯并芘类致癌物。

微波炉加热会产生那么高的温度吗?范志红表示,微波炉主要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只要正常使用,水分没有被蒸干,食物温度会低于100℃,不会产生致癌物。

疑问二:微波食品的营养会流失吗?

【回应】 微波加热不会比其他烹调方式导致更多的营养流失;脂肪高而水分低的食品不适合用微波炉加热

张兆镗认为,食品营养是否流失,取决于烹调烹饪过程是否合理、操作是否科学,与使用微波炉还是其他烹调方式没有关系。“可以说,任何烹调方式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营养流失,而使用微波炉并不会比别的方式流失更快、更严重。”

范志红说,对于高水分食品来说,只要加热时间、温度合适,微波加热并不比其他方式多损失营养成分。有大量研究证明,蔬菜、水果等食品在用微波烹调时,因为加热时间短,达到同样中心温度时,其维生素C、类黄酮和叶绿素的损失较小。

据介绍,国外的一项试验中,烹调了4种蔬菜,包括嫩芸豆、茄子、苤蓝、萝卜。分别用传统烹调方法、压力烹调、微波烹调来处理,结果发现,无论哪一种烹调方法,其中蛋白质、脂肪、总灰分、钙、磷、铁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变化都很小。真正变化大的是维生素C,它在高压烹调中损失最大,其次是微波烹调和传统烹调。

“微波烹调也不是十全十美。”范志红说,据学者研究发现,部分鱼类、肉类在微波烹调后omega—3脂肪酸的比例降低较多。在鱼类烹调方法当中,清蒸和压力锅烹调保存营养较好。微波烹调更适合那些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太高的食物。

疑问三:微波炉辐射损害健康吗?

【回应】 我国微波炉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欧盟标准一致;发达国家使用微波炉也很普遍

微波辐射对人体有损害吗?张兆镗说,波按照频率分类从低到高为:长波无线电(频率最低、波长最长)、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X射线、γ射线,波对人体的危害与其频率成正比、波长成反比。微波介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之间,“可见光,我们每天都在沐浴;而平常用收音机收听的广播就属于无线电波。合理使用微波,对人体不会产生明显伤害。”

微波辐射的“合理使用”范围是多少?记者分别查阅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EC60335—2—25)、欧盟标准(EN60335—2—25)、我国的国家标准(GB—4706.21),发现对微波辐射标准的规定完全相同:在微波炉运转过程中,其外表面50毫米或以上任何一点的微波泄漏,均不应超过50瓦/平方米(即5毫瓦/平方厘米)。

我国生产出的微波炉,有没有遵照这个标准?记者走进位于广东顺德的美的微波电器事业部。在该公司的一个检测室,产品检验员现场演示了微波炉的辐射量。通过一台美国进口的“微波泄漏检测仪”,记者看到,一部正在接听中的某时尚手机,紧贴其机体测得的最大辐射数值为0.33毫瓦/平方厘米,主动拨出电话时为2.61;而另外两台不同品牌的手机,拨通状态的辐射值分别为2.52和3.45。与其相比,一台微波炉在工作状态下,正面的微波泄漏值分别为:紧贴探头时0.06,距离10厘米时0.03,距离20厘米时0.01,距离30厘米以上则检测不到;如果是放在顶部门开口的部位,最大值为0.52,远低于国际上和我国规定的5。“这一指标是必检的,每台出厂的微波炉都要过关。”该检验员说。

美的微波电器事业部总经理朱凤涛告诉记者,他们年产微波炉近3000万台,其中70%以上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全球145个国家,单一国家中,以美国最多。“这些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规定很严格,但他们的微波炉使用却非常普及。”

疑问四:致癌传言如何产生?

【回应】 可能源于美国的一场医疗官司

对微波炉烹饪食物有害的猜测,由来已久。1991年美国一场引人瞩目的官司,让一些人产生“微波加热不安全”的怀疑:一名患者手术很成功,但在随后的一次输血中死亡,而她输入的血是由微波炉加热。后来,这件事被写成文章刊登在美国的一家网站上,2003年,这篇文章经国内某媒体翻译刊登。不少人据此认为,微波加热“使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具有毒性,还可能致癌。”

事实真是如此吗?美国那名患者缘何死亡?记者了解到,美国法院经过多方调查,判决死者的死因并非由于微波炉加热后的血液产生了毒性,而是加热时间控制不得当,使血液产生了溶血现象(即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通过网络搜索,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庭审记录。据了解,现在医学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冷冻的血浆,原因正在于其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导致溶血。

链 接

微波炉使用注意事项

微波炉可用的容器包括陶瓷、玻璃和塑料三类。日常的瓷制碗盘以及用来煲汤的陶瓷锅,都可以用于微波炉。塑料一定要用能够耐受100摄氏度的无毒塑料,最好是专用的微波炉塑料餐具。普通塑料袋不要用于微波炉加热。

有膜或有外壳的食物不宜微波加热,容易爆出。

脂肪含量高而水分含量低的食物,如奶酪、坚果、五花肉等,用微波炉加热时要小心,因为水分少,温度上升快,容易焦糊或炸开。此外,鱼干、肉干等水分含量太低,微波加热时非常容易焦糊。

酸奶和其他含有活菌的食品不宜用微波炉加热,因为会杀死有益菌,降低保健价值。

在使用微波炉时,应保持50厘米以上距离,当微波炉停止工作时再打开拿取食品。微波炉工作时,不要用眼睛直视。

第四篇:学生晚自习大声喧哗检讨书

> 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 推荐度: 学生上晚自习的申请书 推荐度: 晚自习申请书 推荐度: 学生检讨书 推荐度: 学生犯错检讨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第五篇:男人的心,和女人的心

近日小记

最近流感也挺严重的,而且爆发在长三角,稍稍有点担心。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都有!清明节的假期,也不乱跑了。

昨天去了太湖,苏州的最西面,一路上,这边的苏州也好破,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破的苏州。对苏州的认识更加全面了。

4月3号晚上11点的时候,和她聊天,她似乎是最近和她男朋友关系出了问题了,我猜的。她那晚和我说的话,很反常的。很多事情,只能说没有缘分。

昨晚和同事还有她们的家属,一起吃饭,唱歌,玩游戏。昨晚好像基本没唱什么歌,玩真心话大冒险游戏,和她唱了《夫妻双双把家还》,还和她跳交谊舞,搂着她的要,十指交织,感觉很舒服,肉肉的小腰。还上演了一幕和她分手的剧;

在玩游戏的时候,我还把骰子放进她的最里面的衣服里,害的她不得不去厕所把骰子取出来。回来她非常无语,来揍我,不过她打我实在是太没有力气了,一点都不疼。并且,为了报复,还把一个五毛钱和骰子都塞进我的衣服里。

后来玩游戏无聊的时候,我给她骰子,她把骰子塞进我的耳朵里,我取出来又把骰子给她,她又把骰子塞进我的耳朵里。我们俩都好无聊,反复十几次。

女人的心,是那么细腻,敏感又可爱,男人需要多么用心都不为过。要好好照顾她,虽然可能没有机会成为恋人,但也不能再欺负她了,骗她,负她。 那晚,她说了一句玩笑话,我和谁在一起后,就负了她。这让我的确有点惭愧。

小小的搞笑,小小的温情

今天下午,她要上厕所,问几个女同事一起去,她们都去过了。竟然拉着我去,这个事情我们也经常做,大家熟悉了开玩笑的。所以我就陪她去,事实上我刚刚已经上过厕所了。我也还是陪她去。她最近大姨妈来了,我得照顾好她啊。

帮她开公司的门。到了厕所,我在门口等她。女厕所的厕纸用光了(女人上厕所一般都用纸的)。她说怎么办,我说那我帮你去拿吧。她很不好意思。

我回到公司的门口,打指纹机打了4次才开门,公司的指纹机总是会让你多打几次的。她看到我打了几次都没打上,在那儿笑,心想本来就搞笑的事情更加搞笑、更加尴尬了。我回到办公桌上,拿了一包纸巾跑着送给她。又等着她,上完厕所。等着的时候,实在是挺无聊的。我才知道男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抽烟。但我很少抽烟,恰巧也没带手机,就在那儿玩硬币,猜反正面。

过了一会儿,她出来了。看到我还是一脸害羞、不好意思,加上大姨妈来了面容稍微有点憔悴。这样子,挺美的。

我继续护送她回去,我还是给她打指纹、开门。回到办公室,她仍然是内心一顿笑,却什么也没和别人说。

多么有意思的一件小事,哈哈!

上一篇:写给未来的公司和我下一篇:心得个人学党史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