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2022-08-16

第一篇: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赵本中学

马福佑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②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 (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4)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5)教学过程设计 ①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②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① 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 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③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 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

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 ∴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⑤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⑥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⑦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⑧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九年级物理《浮力》课堂实录

赵本中学

马福佑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

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师:(过渡)由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发现,物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下面来做游戏:造“船”比赛,怎样获得最大的浮力? 生:做游戏,获胜小组谈做法。 师:(投影)“轮船搁浅”──谈环保

三、总结深化

1、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生:略

2、师生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四、拓展延伸

列举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赵本中学 马福佑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在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

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评价

赵本中学 马福佑

本节课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主题为线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教师充分体现出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用实验验证浮力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是否相等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做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大烧杯中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所受浮力,然后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没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教师对这些做法都给予了赞同。其中一个小组同学还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该方案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块做器材,由于它很轻,其重力可以忽略不计,然后通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拉塑料块没入水中,通过图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就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理排开的液体重相等。笔者及时对该组同学的创造性想法进行表扬并鼓励同学们多动脑多思考。

在教学实施过程后,发现教学时间有些不足,个别小组在最后阶段的实验操作部分感觉时间不够用。建议以后考虑将验证假设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由教师演示操作,或将最后验证假设的环节安排在下一节课进行。

第二篇: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教师——韦政坤

新课程推行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意识到现在的物理教师决不能再给学生“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及时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也要对教学做认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

一、重视实验,尤其是利用生活中的器材所设计的小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的课堂演示实验,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相应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记忆,而指导学生自己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饮料瓶、酸奶杯等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或探究某个物理规律,是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和加深印象的好方法。

二、重视物理作业的多元化及时段性。

物理作业是多元化的,有计算型、简答型的练习,有探究实验及实验报告,有资料查询、有调查报告等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传统型的习题练习,较忽略探究实验、调查报告等等。这几年的物理中考中有大量的文字表述题,很多老师头痛学生的表述能力太差,其实,这类作业可以说是对症的良方。但这类作业的布置需注意时段性,相应的物理规律学习后,及时的布置这类作业,然后立即让学生口述,对于表达好的表扬,对于差的多鼓励。

三、重视中考的方向和主题,有针对性地教学。

题海训练增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新教材的改革和使用,又加

大了题目的深度和广度,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但研究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能源和环保”已成为考查的两大主题。现在教学不能忽略这一点,否则要失掉一部分分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大亭中心校 2014年1月10日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九 年 物 理 教 学 总 结

肥西县梁岗学校

王世文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的是九(2)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学生们中考已经结束,期末工作总结也是常规过程。现就本期的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从总的特点来讲,我们梁岗学校的学生是爱学习的,对学习物理更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后,做为一名教师,我看到了学习的积极的一面,也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学常规:

1、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分析《2014年安徽省中考纲要》,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提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我特别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我严格要求学生练好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了学习,更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在物理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唯有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

1 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受到关注和优化。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等也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刺激条件,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就说一句话的效果吧,在一次上课时,当讲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大部分学生齐声答道:“听懂了。”我又不放心地问道:“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位女生十分胆怯的站起来,小声地问了一个还不懂的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我耐心认真的作了解答,最后又补充一句:“以后要专心听讲!”就是这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使得该同学当时就脸红了。课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时,联想到学生的大红脸,突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有问题,最后补充的这句话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很不妥的!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当属正常。如果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懂,就认为是没有认真听讲,未免过于武断。就是这样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是没有认真听讲。事实上,学生存在没听懂的问题,本身就难为情,是鼓足勇气才讲出来的,老师如果再给他扣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满腹委屈,而且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使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非同小可!于是我赶紧找到那位同学了解她的想法,果然,她感到很是委屈,思想压力较大。我真诚地与她交换了看法并作了自我批评,从而及时地消除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教师的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的实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物理表达习惯和书写规范性就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物理作业、试卷等书写得凌乱潦草、不整洁、不规范,经再三强调收效甚微。后来经过自反思,我发现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平时上课时自己的板书就比较随意,凌乱、潦草,例题讲解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而学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乱写乱划、不认真、不规范的毛病自然就在作业和试卷当中体现出来了。找到原因后我就对症下药,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板书坚持不懈地做到工整认真、整齐美观,解题准确规范,一丝不苟。渐渐的,学生的作业和 2 试卷也开始工整、规范起来了。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优化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莫过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在物理解题的各种策略中,除了认知结构的因素外,思维的变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变通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联通、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能灵活地变换其他方法,及时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变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其细节之一就是改变题设条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换。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处理进行细化,并作适当的拓宽和引伸,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发散性,达到扩展思路, 学会变通,启迪智慧之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课堂上善于发现有利的契机,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和有利条件,用真诚的态度和智慧的语言去启迪、激励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方法去影响、感染学生的行为,是优化教学细节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本学期里,我努力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工作中我还是有失误的,如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致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成绩提高有所限制。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争取做到尽可能的完美。

第四篇:九年级物理《热机》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于物理组的重视,课前集体备课,本人积极参与,认真准备,钻研教材,熟悉多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本节课获得优秀评价。但通过本节课上后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还不能把传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发挥其最佳效果,对学生能力培养还不够,通过这次督导充分显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检查为动力不断学习,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在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古城中学

张万生

新课程推行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意识到现在的物理教师决不能再给学生“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及时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也要对教学做认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大家都处在摸索探究阶段,教育主管部门要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死扣难、偏、怪题,不为考试而考试的宗旨和指导方针,要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只有这样,教师就会放开手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和思路。挖掘教材和研究教法,力争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当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必须先要备好每一节课,课前调试好每一个试验,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实验的隐含及外延。并能从实验中挖掘出精髓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

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 " 五有 "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 ; 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备课。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质量。重视集体备课。我们坚持学科组集体备课,三统一(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指导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合格升入新的学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将以学年初以教材为主,

打好学生双基,后期复课前制定了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尤其是抓临界生的转化工作。为此,我们物理学科组在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学生,更加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我们本着系统复习打基础 , 板块复习上台阶。综合考练出成绩的思想,以过去中考和模考的测试卷为样本,整理了一系列题反复练习,巩固再巩固,争取有新的突破。

九年级学生中考的考前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和在学生练习与讲评中,就要更注重复习的有效性,我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对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复习中将做如下的调整,具体做法如下:

(1) 把

八、九年级的物理知识在前面进行系统性复习的基础上,做了个中考知识纲要,并在每节课上课时利用10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着知识纲要进行自主复习,教师进行答疑,并做好标记,然后每三节课,就进行一次检查,目的是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记住,和把基本实验操作弄明白,对于一些仍抱着无所谓的学生也就只能说说,督促他们。

(2) 对于综合性的练习,作了精心挑选,特别是每份试卷的难度、知识的覆盖面、和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科学探究的相关题型,对于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做的题的要求也不同,对于程度好的学生要求

全部完成并对于基础部分要做到不出错,并不时地提醒,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物理的学习是成功的;对于部分程度还可以,但能力有限的学生,则让他们感受到只要把基础部分掌握了,一样能取得自己较满意的成绩;对于基础差、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尽可能地让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对于中考一定会有作图题,对于力学、光学、电学的相关作图作了重点强化训练,特别是针对学生较薄弱的杠杆的特殊作图、光学、螺线管问题和电磁继电器的电路的设计作了重点复习,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

(3) 在课堂对于学生做的练习和试卷进行讲评时,不单单就试卷上的题作评讲而是就试卷上的题型和知识点的安排的特点等进行讲解并在讲到一个知识点后对于与他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与拓展,使得学生能在某一方面知识有哪些可能出题,会考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每节课在讲评时往往时间不够,对于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感到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逐渐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试卷讲评时,重解题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般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是:阅读、根据题意找到是什么知识?然后明确与此知识的相关因素有哪些?题中给了什么条件?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用什么公式?通过反复,使得学生也逐渐形成这种解题的

思路。

(4) 对于电路的实验与故障和设计问题作专题复习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电学知识解决电学问题做好准备。

(5) 对于能量问题采用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行能力的培养,以希能在相关能量问题和呢能量转化与转换上有较大的突破。

以上是我在九年级物理最后总复习时的一些做法,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有待这一次学生中考下来进行检验。

上一篇:纪念马克思思想汇报下一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