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科技信息化

2022-06-29

第一篇:公安部科技信息化

公安部某信息化项目资质要求及技术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安部某信息化项目资质要求及技术需求

一、 资质要求:

1. 投标人须具有CMMI3(软件成熟度模型3级)级(含)及以上资质证书。

2. 投标人应具有省级(含)以上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3. 投标产品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4. 投标人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22条规定的相关条件。

5. 投标人须具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6. 本项目不接受分包及联合体投标。

二、 技术需求

建设目标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按照总体要求,按照“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整合共享、差别应用”的原则,依托公安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省、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对全国省、市两级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汇聚、研判分析和监测管理,加强全国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全面提升工作的整体效能。

1 建设任务

(一)建设部本级信息平台基础框架软件。按照公安信息平台建设标准和规划体系部署基础框架软件,实现基础功能,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应用。

(二)完成部级信息平台综合数据库建设。采用全国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构建部、省、市三级统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ETL系统汇聚整合各类资源,并形成数据采集、汇聚、更新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关联分析、挖掘研判等相关应用。

(三)完成部级信息平台各应用模块开发。基于信息平台基础框架,行政管理监测、监督检查、分析研判等八个功能模块。

(四)实现互联互通。一是完成部级和试点省(市)级信息平台的纵向互联互通,实现平台联网。二是开发部级系统和部级相关业务系统程序接口和数据接口,实现部级管理信息平台和部级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横向互联互通。

(五)建立部级信息平台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平台应用、管理、维护的规章制度和考核体系;采用PKI/PMI全网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及访问控制机制,实现安全可信的访问;建立信息平台安全防护体系;建立信息平台数据结构和信息传输的标准规范;数据质量监测体系;对各省级信息平台的监测管理。

1. 建设原则

部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 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原则

建设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同时要制定部级平台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以指导部级和各省的平台建设,同时保持系统建设的开放性和调整弹性。

立足实际、按需扩展原则

建设要充分考虑目前实际现状,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节约成本和注重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充分考虑业务的顶层设计,按照面向服务的体系设计,满足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伸缩性,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全局掌控、监督指导原则

建设以汇聚全国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各省上报的数据进行检测分析、问题评估、态势分析,从全局上掌控全国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而指导各省管理的工作。

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

建设实现部级与各省联动,实现全国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共享,并作为全国的业务数据的枢纽中心,实现与部级其它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

准确有效、智能研判原则

建设要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有效性,通过智能研判和预测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准确反映出问题和实际的情况,为提供决策支

3 持。

2. 项目设计要求与方案

总体框架

部级管理信息平台基于统一的安全和运行保障体系,采用分层体系架构,从上到下分别为:展示层、业务层、服务层、数据层。

数据层

数据层汇聚全国各省的资源,既实现对结构化数据的管理,也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

服务层

服务层在数据层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规范的访问接口,为业务层提供功能支撑。

业务层

业务层按照功能可以分成业务应用模块、平台管理模块。 展示层

提供统

一、友好、易用的界面。

部省市平台关系

部级管理信息平台以公安信息网为依托,通过ETL抽取各省资源建设部级综合库,实现资源数据的汇聚,以综合库为基础建设业务应用模块;通过纵向联动服务机制实现部、省、市多级联动,使任务可以下得去、上得来。

4 与其它业务系统关系

部级管理信息平台与其它部级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部门协作等业务协同功能。

技术要求

为了满足平台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伸缩性的要求,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系统采用先进、稳定、成熟的技术架构体系和技术规范、开发语言,如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规范)、中间件及工作流技术,架构分层合理。其它技术要求如下:

1) 平台总体技术要求首先要符合行业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2) 系统的菜单和文字要求清晰准确、贴近业务、易于理解,操作过程应该提供帮助引导,界面支持个性化定制,整体风格符合公安的特点。

3) 充分考虑各省网络环境的差异,提供多种技术方案解决数据交互的问题。

4) 多级联动和业务交互接口要求能自定义配置和服务定制,满足业务扩展性要求,同时要考虑安全访问机制。

5) 业务查询的响应时间<3秒,具体的业务操作的响应时间<2秒。 6)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并发访问量,系统应支持并发访问用户数≥300人,并可以通过平台扩容支持用户并发数的扩展。

7) 存储容量在设计上要考虑五年内系统存储容量;同时在不影响

5 系统使用的情况下,通过扩展存储空间,适应未来业务数据容量的增长。

8)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可伸缩性和高安全性特性。作为大规模应用的服务器软件,应支持大规模并发能力,具备数据库集群支持能力,具备TB级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能力,可在主流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包括UNIX和Windows)。

9) 中间件必须是符合J2EE标准的,所选用的工具采用成熟的ETL数据加工工具、OLAP多维数据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工具。

10) 为了满足对系统的审计要求,系统要充分考虑日志完整性和操作记录的留存。

11) 综合库在数据划分和分层设计上要求划分合理、减少数据冗余。

12) 通过灵活的设置,系统能对分析研判、监测点管理、查询统计等功能进行扩展。

13) 系统要能体现业务协同的理念,能适应业务协同的变化和数据的共享,发挥平台的整合效用。

14) 对于业务数据进行不同级别的保护;对于部分数据,要进行加密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15) 数据抽取实现全量增量和增量抽取。

6 业务应用功能要求

部级管理信息平台业务应用模块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监控、分析研判等八大业务模块,其中分析研判模块为其它模块提供支撑。

平台管理功能要求

系统提供平台管理功能,包括登录管理、工作管理、业务协同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

2.1.1. 登录管理

登录管理保障平台的登录安全,要求与PKI身份认证集成,并记录登录日志信息、对登录日志进行查询统计等操作。

2.1.2. 工作管理

统一对业务应用进行管理,提供权限管理、配置管理、任务管理、应用整合、日志管理等功能。

2.1.3. 业务协同管理

业务协同管理保障本平台与部级其它业务系统协同工作,资源共享,包括服务管理、服务状态监控、服务授权管理、服务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7 2.1.4. 运行维护管理

运行维护管理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转,在系统运转过程中如果有故障发生时要做到易发现、快恢复。系统要有运行监控、系统恢复、数据监控、策略管理、异常报警、接口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

综合库功能要求

目前,全国各地不同业务警种建设了不同的业务系统,针对业务系统数量多,业务数据多而杂,数据量庞大等特点,建立有效的监测点,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制定、建立一定的数据标准,各地按照标准进行转换、处理,减少汇聚、抽取的数据量,根据规范进行标志性属性标识,汇聚有效的、利于监测点建设的数据。

2.1.5. 数据需求

对全国监测数据进行抽查和汇聚,通过ETL进行定时的数据抽取,实现数据汇聚,考虑各地的差异性,提供备选的数据汇聚方式。综合库数据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汇聚各省汇聚的监测数据;二是各省监测结果;三是部级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

综合库的建设方式根据实际的数据需求,可将综合库划分为基础数据库、应用专题库、标准代码库、问题数据库等。各库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8

引用结果数据库分析引用应用专题库标准代码库加工引用基础数据库

图 1综合库结构图

综合数据库的功能定位包括: 1) 数据规范

平台所建设的综合库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业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并实现对数据标准、代码、元数据的管理和维护的功能。

2) 数据汇聚

综合库为汇聚数据的容器,根据业务的需求,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频繁的查询,需要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综合库的数据汇聚工作需要通过ETL完成,该功能根据数据需求编排抽取作业,可制定即时、定时或周期性的调度策略。同时在抽取过程中可以根据设置的数据规则进行清洗、过滤、转换,系统能动态可视化的监控数据抽取过程。

通过以上要求可实现数据获取、数据抽取、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转换、数据映射、数据分配、数据跟踪、数据质量检查及数据汇

9 聚等串行或并发的数据加工任务的执行。

2.1.6. 功能需求

综合库管理主要包括数据作业管理、资源信息管理、数据分层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字典代码管理、元数据管理、日志审计管理等功能。

数据作业管理主要对抽取的资源进行调度和监控管理。主要包括过程监控(作业状态监控、作业结果查询)、作业管理(制定作业计划、查询、编排等功能)、故障处理(报警、分析、登记)等功能

资源信息管理主要对资源进行分类和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资源统计分析、资源查询等功能。

数据分层管理主要对综合库的分层建设进行管理。包括分层管理、应用分析等功能。

数据质量管理主要对综合库的资源进行质量监测管理。包括问题数据分析、查询、统计、检测、导出等功能。

字典、元数据管理主要对字典和元数据进行管理。包括对登记、导出、下载等功能。

日志审计管理主要对抽取日志进行管理并支持审计。包括日志审计、日志备份等功能。

综合库参数配置主要对运行管理的参数进行设置。包括运行参数和数据源设置、参数配置导入导出等功能。

动态库管理主要对动态建表和视图进行管理。包括对表和视图的

10 动态管理等功能。

2.1.7. 存储要求

存储的设计应根据现有业务量进行估算,考虑五年内系统数据的扩展性,配置相应容量的存储设备;同时考虑系统存储的可靠性、可用性、高扩展性及可管理性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存储系统。

接口设计要求

2.1.8. 业务需求

2.1.8.1. 业务联动

部级管理信息平台针对通过监测点检测出的某类异常信息,进行预警或工作提醒,预警管理模块主要包含部级平台将预警指令信息下发至省级平台,省级平台对预警指令信息进行签收并及时反馈上报给部级平台等内容。部级平台通过开放联动接口,供省级平台调用,实现业务信息上报。

部级平台根据统一制定的标准规范,开发丰富的服务接口,以平台为依托,供省级平台、各业务系统使用。

各省级平台应按照部级平台统一制定的服务标准规范,开发丰富的服务接口,用于与部级平台的业务联动、其他平台/系统的业务协同。

11 2.1.8.2. 业务协同

部级平台可将监测点异常信息、汇总的资源等信息,通过发布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各业务系统进行查询、使用。

对于部门之间,存在相互链接、有交叉点的业务,通过业务协同,依托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减少工作的重复开展、数据的重复录入情况,从而消除系统间的“信息孤岛、信息壁垒”,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1.9. 接口要求

根据部级平台现有功能,结合实际业务发展需要,平台可提供的接口如下所示:

1) 业务联动接口

部级平台通过对外发布服务接口,供各省级平台调用,实现平台各类业务信息的下发、签收、反馈、上报等。

2) 信息查询接口

部级平台对业务数据监测后,对监测到的异常数据需要提供给各业务系统查看。因此,部级平台根据接口规范标准发布统一信息查询接口。

3) 业务协同接口

部级平台根据各业务系统业务需求对外发布服务接口,以实现与本级业务系统的业务协同。

12 4) 与PKI/PMI系统接口

部级管控平台与PKI/PMI系统进行整合,建立相应的用户和系统功能授权,进行统一管理、安全控制。

安全要求

系统的安全从数据安全、用户访问安全与系统审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保障。系统安全架构如图所示:

系统安全架构用户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用户安全审计系统应用审计 图 2系统安全架构图

2.1.10. 数据安全

为了更好的维护信息基础数据库,本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维护机制、质量控制管理机制以及安全管理机制,目的就是更好的从数据存储角度来保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

13 为保障数据库服务器安全,系统仅供管理员进行登录,限制其他人员以终端方式或局域网方式登录到数据中心主机。系统业务操作人员经用户身份认证后在权限范围内对数据库或数据文件进行操作,禁止不受控制和审计的行为对数据的直接操作。

2.1.11. 用户安全

平台用户安全主要分为用户的身份认证、访问权限控制、安全审计。用户安全的管理对象是用户、权限角色、系统资源;管理内容是建立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方式;管理基础是系统资源最小管理单元的划分、权限角色与系统资源最小管理单元的组合、权限角色和责任用户的组合。

在建立了用户、权限角色和系统资源的规划后,用户安全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资源的权限调整,用户权限的分配和收回、三者的状态和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信息统计和管理。旨在更好的进行数据库用户管理,保障用户访问数据库操作的安全性。

控制不同级别不同角色用户对系统应用的安全,采取的措施包括:基于角色的授权访问、采用公安部CA认证机制。

2.1.12. 系统审计

建立主机和数据库的审计追踪体系,实现自动记录一些重要的安

14 全事件,如非法入侵者持续地试验不同的口令企图登录主机、数据库中重要数据的修改和删除等,事件的记录包括每个用户所在工作站的网络地址和时间,同时对管理员的活动也要加以记录。

3. 项目的技术指标及配置要求

1) 兼容性要求

系统应支持Linux、Windows等主流操作系统,具备良好的跨平台和异构处理能力。

系统本身成熟可用,具有版本兼容性,可平滑升级。 2) 稳定性要求

系统涉及系统软件(含全文数据库及其相关软件)必须是成熟、稳定的产品,在相关领域已有成功案例且稳定运行一年以上;要求系统正常运行率指标≥99%,系统故障平均间隔时间:≥300天;

3) 响应时间要求

一般即时查询的响应时间<5秒,应用的响应时间<2秒,对15000条记录生成1600项报表的响应时间<15s,查询过程中提供友好提示,在等待过程中,系统可以进行其它操作。

4) 并发访问要求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并发访问量,尤其是高峰期的并发访问量,以保障业务的顺利运行,系统应支持并发访问用户≥300人,支持在线用户1500人。

15 5) 易用性要求

系统安装、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界面表达清晰、美观;提供远程部署功能。

6) 可扩展性要求

支持以集群方式横向扩展,并能够将负载均衡分配到多台服务器上。支持在虚拟化环境下部署运行。

4. 项目的实施要求及技术服务要求

项目的实施要求

项目管理

制定针对该项目的项目管理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方案中要包含项目阶段的定义、各阶段的实施内容、管理控制措施、时间计划以及阶段性成果,方案中要有风险管理、配置管理、文档管理等以及用户单位如何配合等内容。

承建单位应针对本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确保人力、物力的投入,项目组成人员必须相对稳定。

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用户单位有对项目进度、软件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和权利,承建单位应全面配合,定期向用户单位提交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承建单位对软件的开发应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理论进行管理。各阶段都应提交相应的设计、开发技术文档,并经用户单位认可。

质量管理体系

16 承建单位应对本组织的质量保证体系做出说明。提出本工程的质量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

工程实施结束后,实施单位应对应用系统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配合用户单位组织工程验收。

技术文档

承建单位提供的技术文件应能够满足用户单位系统软硬件安装实施、操作使用、维护管理、应用开发的需要。

承建单位应提供在对业务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设计要求编写的应用软件需求说明书。

承建单位应提供用户需求说明书,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

承建单位应提供软件模块关联图、业务流程图和系统活动图。 承建单位应提供应用软件配置说明书和应用软件使用说明书(包括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维护手册)。

承建单位应提供完整的、准确的源代码、目标代码,源代码文档中对主要的函数调用要求做出说明和详细注释,承建单位应提供完整的测试文档、测试案例等。

承建单位应提供应用软件开发总结文档,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给出详细解答。

承建单位提供的文档和资料均应以磁介质(或光盘)和纸张为载体,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或PDF文档或其他可视化文件。

实施部署

17 承建单位应根据当前系统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部署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和现行系统的兼容性,尽量减少对现行系统的影响。

项目培训

项目培训对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承建单位应提供详细的项目培训方案,包括试运行期和正式运行的培训内容等,详细培训方案应包括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承建单位须保证培训后在其技术支持下,用户能够独立完成系统操作维护、配置等工作。

技术服务要求

保证期从验收之日算起,期限为5年。保证期内,承建单位负责整个系统的免费维护服务工作。

提供详细的维护人员清单

承建单位应指定固定技术力量用于系统维护,并向用户提供详细的维护人员清单及其联系方式,主要维护人员要保持稳定,除离职外一般不得随意更换,的确需更换要报业主方批准。

技术支持服务

在保证期内,承建单位安排合格的技术工程师提供技术热线支持服务,记录和解决项目使用单位不确定的问题。要求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售后服务,在接到用户故障报告后响应时间不超过2小时,修复时间不超过48小时。如24小时内得不到解决,承建单位

18 必须派遣合格的技术人员或协调软件供应厂商合格的技术人员到用户现场升级、纠正、修复存在的问题。

预防性维护

承建单位应提供预防性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培训使用单位的技术人员执行预防性维护任务。

第二篇:公安科技强警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文章标题:公安科技强警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前不久,**县公安局计算机安全监察科科长兼“金盾办”主任刘新生因为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大胆创新,科学管理,成为一名出色的科技强警排头兵,被评为2006全国公安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精:技术创新抓获案犯80人

去年6月,接市公安局通报:2名涉黑上网逃犯可

能潜逃至**,除几个上网QQ号码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网上追踪的重任自然落在了“金盾办”主任刘新生身上。他接到任务后,进行认真分析和技术比对,随即对一即时IP锁定软件进行了修改,使之具备自动锁定报警功能。接到任务第二天、第四天晚上,逃犯张某、钟某相继出现在网上,一出现即被守候在电脑旁的刘新生锁定所在位置IP,断定张某、钟某分别在县城两家网吧内。面对如神兵天降似的出现在面前的公安民警,张某、钟某发出哀叹:自己的神机妙算还是在这位网警面前失算了。这一事例是刘新生大胆探索,创新技术,灵活应用科技,加强科技建设为公安实战服务的众多事例中的一例。

科技强警就是要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为侦破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等公安实战服务,贴近公安业务管理需求开展公安科技建设。在计算机专业里,刘新生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自学,掌握了研制开发软件的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先后开发了OA办公系统、**县公安综合业务系统,为“网上破案”、公安工作信息化提供了快捷的手段。近年来,全局通过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抓获嫌疑人80人,其中网上逃犯17人,这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让80名案犯无处可逃。

细:科学管理年节约经费3万元

科技强警从何着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全凭探索和创新,作为县级公安机关“金盾办”主任,刘新生不仅以精湛的本领创新,运用公安科技,更注重周密细致,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

自上任“金盾办”主任后,刘新生积极转变角色,大胆管理,探索出一条公安信息通信运行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全新管理路子。在他的努力下,**县公安局实现了“金盾办”实体化管理,在全市公安机关中建立了第一个信息中心。中心专门负责全局通信网络,特别是四级网的运行管理,对全局通信网络运行情况实行日记录、周检查、月通报。加强了网络和信息安全内部防范,建立全局有关单位、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和用户的三级信息安全责任制,从整体上来构筑**公安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在前两年全球爆发“冲击波”和“蠕虫”等网络计算机病毒期间,刘新生总是带领技术人员白天坚守信息中心机房,晚上加班加点,密切监视病毒的动态,研究杀毒办法。

由于已形成的管理机制和日常的有效管理和有效防范措施,全县公安机关网络及100余台计算机终端无一受到感染,有效地保护了全局信息通信正常运转和公安业务数据服务器的安全。“三分投入,七分管理”。目前,**县公安局平均2人就有一台电脑,通信装备、局端信息中心机房设备多,为加强使用、管理和维护,刘新生发挥自身技术力量自行进行整合和维护,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为局里节约设备维护、维修费用3万余元。

专:一“网”情深10余年

“不是所有民警都能经历惊天动地的场面。作为一个从事公安科技建设工作的民警,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平凡的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刘新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公安信息通信运行保障工作业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派出所信息网络设备、350M无线通信系统转信台、公安专网电话、机关局域网设备的维护,公安科技建设规划、实施,公安业务系统应用指导,公安综合信息网维护等等这些任务的具体落实,都压在刘新生的肩上,他不辞辛苦,自我加压,一项一项地安排、布置,身体力行不停地在穿梭忙碌。2005年4月,治安防控体系道路监控系统及指挥中心“三台合一”建设启动后,他率领全办人员全力以赴,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其他非工作时间,都予以全过程配合。在短短的一个星期,治安防控体系道路监控系统及指挥中心“三台合一”中心端设备在没有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在7天里,刘新生白天与建设工程队在道路现场一起进行设备安装,晚上加班加点在中心机房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最长的一次有30多小时没合眼。到最后关键的日子,他偏偏患了重感冒,还发起高烧,领导劝他休息一下,但他知道此时的工作更需要他。于是,他吃了点药、拿块毛巾在额头上敷一下就过去了。

有耕耘就有收获,汗水也给刘新生带来诸多的荣誉,他先后获得“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110报警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人民警察”等10项荣誉。(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2007年4月7日)

《公安科技强警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公安科技强警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第三篇:科技兴警,助力某某公安高水平崛起

科技兴警,是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努力推进“五个警”建设的首要措施。按照“五个警”建设的要求,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构建现代警务工作机制、突出实战科技应用、发挥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效能,以提高民警科技意识和素质,所、队、室科技应用和科技效益为基础,积极探索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实战技能的方法和途径,大力推进科技兴警战略,全面提升了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助力万江公安高水平崛起。

“加大公安信息化建设力度,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是科技兴警的主要目标。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导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打破向警察数量要警力的传统观念,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向科学技术要警力,要战斗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托大情报系统平台建立情报信息研判预警机制,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掌握情况、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在工作实践中,市公安机建立了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本着重点抓好维护稳定、刑事犯罪、治安防范、治安管理、安全管理、热点舆情等六个方面信息收集,依托大情报平台构建了“层次严密,覆盖广泛,触角灵敏,传输快捷”的信息采集网络。在此基础上,公安机关两级情报分析人员利用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与研判平台的信息搜索、综合查询、智能分析、动态管控和轨迹研判等功能,加强情报信息研判机制建设,大力加强信息分析研判和预警工作。对体现规律性的信息,认真分析社会稳定和治安形势,梳理归纳刑事犯罪特点;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及时报告党委、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防止其滋长蔓延;对带有预警性的信息,超前落实相关对策,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进一步提高了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管控能力,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只要善用这个系统,就能为日常工作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建设高效、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快速反应和整体作战能力

加强科技建设和管理、创新,并通过科技的整合与综合应用,增加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科技成果向公安战斗力的转化,可以有效增强公安机关的综合指挥和对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讲实用、求实效”的原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110报警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

110、1

19、122“三台合一”的接处警系统,形成“集成数字化、网络规模化、打防控一体化”的指挥中枢,达到了报警信息共享,降低了警务成本,提升了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确保了情报信息畅通、指挥调度有力、技术手段先进、反应快速灵敏、机制运转高效,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接处警效率,增强治安动态管理及防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快推进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警务之基础。我区公安机关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与应用为载体,坚持“科学性、基础性、实用性、关联性”的原则,积极推进警综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工作中,严抓“信息源”录入环节,要求各警种基层民警必须及时将相关人口信息及场所行业等类别全部信息及时准确的录入警务平台信息库,并以广泛的各行各业社会信息为补充,确保信息源头的“活水”资源,初步实现了信息采集与日常工作一体化信息采集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一方面,依托警务综合平台,实现了对行政案件以及刑事案件的网上审核、审批,极大地提高了全局办案的法制水平。基层公安机关以鲜活的信息资源为支撑,信息共享,充分运用到各项公安工作之中,直接服务于广大民警的各项本职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另一方面,广泛应用于户籍、出入境、车辆管理等公安窗口服务和公安行政管理之中,大力推行网上流转、网上办结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基层公安机关的服务效能。同时,还建立了以公文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各类工作动态、简报信息、通知通报等可以上网发布、网上实时传输和网络化管理,办公效率明显提高。

实施科技兴警战略,是科技创新战略在公安机关的延伸,是推动公安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新时期建设强大公安队伍和强有力公安工作的必由之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是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应紧密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执法为民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切实找准“科技强警”这个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

科技兴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迈出了科技兴警之路的第一步,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应用为核心,以信息警务机制建设为牵引,强势发动、强行入轨、强制规范、强力推进科技兴警工作,提升我区公安机关现实战斗力,更好地为提高万江公安“四个化”和“五个警”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现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以科技手段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

文章标题:以科技手段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当前基层公安机关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为构建现代信息警务提供了必要条件。要依托现代科技信息装备

,实现信息预警导控、技术防范、技术侦查,提升基层公安机关整体作战能力。这是构建警力工作新模式的必要保障。

1、信息导控。情报信息是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纽带,必须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预警导控作用。要拓宽信息渠道,以预防、控制、惩治违法犯罪为目的,及时获取与违法犯罪相关联的人、案、物、证、线信息,健全信息采集传递责任制、责任倒查制、考核奖惩制;要强化预警导控,以基层公安机关指挥中心为责任实体,发挥打防控信息主干应用系统的优势,加强综合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调整防控力量,实施针对性防控;要实行共享联动,实现社会治安情报信息跨区域、跨部门共享联动,利用公安专网,将各类动态信息快速传递,跨区域应用查询,建立与工商、税务、电信、邮政、金融、民政等部门信息互通制度,使公共信息资源为我所用。

2、快速反应。快速反应是公安机关克敌制胜的法宝。要提高指挥中心实时指挥能力,使之成为基层公安机关的决策指挥机构;要进一步规范各类警情的指挥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协同作战能力;要按照授权不追责原则,根据警情预案,直接指挥调度基层公安机关警力,形成侦防合力,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指挥中心依托技术装备,24小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关注巡防警力的行动范围,发现警情立即指挥巡防警力就近处置,实现以动制动,以快制快,达到现场控制、制止、抓获违法犯罪分子的目的。

3、技术防范。技术防范在治安防控中有人防、物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动态化、流动性、区域性违法犯罪,推广应用街路面视频监控系统,对预防、震慑、惩治违法犯罪具有积极效果。要从本地治安实际出发,在城区、集镇主要路口、案件易发的街巷、治安复杂区域、居民小区、金融单位、党政机关、宾馆酒店商场公园门口、重点企业等点段,安装电子红外夜视变焦镜头,在指挥中心对各监控点实时图像进行24小时监控,并利用光盘刻录系统将每个点图像实时储存,发现警情立即就近调动巡逻警力处置。视频监控系统成为社会治安防控的“第三只眼”,可以大大减轻警务人员巡逻防控的压力。

4、技术侦查。大力提高刑查办案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以高科技侦查手段应对违法犯罪。要尽一切可能,改善侦查部门的科技装备,武装侦技人员,以实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侦查能力;要广泛应用技术侦查手段,将省、市级公安机关掌控的部分技术手段直接配置到基层公安机关,及时打击犯罪;要选择精英担当侦察破案职责,积极培训侦技人员,提高基层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应用科技水平和侦察破案能力。

《以科技手段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来源于,欢迎阅读以科技手段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

第五篇: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全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

珙县政府副县长 唐克先

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人员大流动的环境下,社会治安形式日趋复杂严峻,刑事犯罪手段日趋职业化、组织化、智能化。与此同时,广大群众期盼更为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警务革命中,我们从更新观念入手,相继突破了制约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瓶颈、操作瓶颈、机制瓶颈,深入推进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全力提升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

一、 珙县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打破认识瓶颈,形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由于民警的认识不到位,应用技能差和畏难情绪等原因,设备被束之高阁,险些成为“高级垃圾”。为此,我们始终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进信息化工作常态化。一是制定《信息化技能考核与民警政绩挂钩的实施办法》等政策,要求领导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带头应用信息系统,带头参与信息系统的优化完善。在2009年信息化工作推进中,有5个警务单位的5名所队长,由于带头作用发挥不突出,本部门信息化推进迟缓,先后6次在全局会议上作检讨,被责令限期整改。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边学边用”的办法,使民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近年来,先后8次组织业务骨干到江苏省芜湖、南京和成都、资阳、德阳、乐山等省内外信息化工作先进的地方考察学习,并聘请四川大学专家有针对性的授课和指导。三是以集中培训、会议座谈等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是公安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教育和鼓励民警积极接受新事物。四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硬任务,从思想上、组织上、设施上、经费上、管理上保障信息网络建设顺利进行。五是选择一批积极性较高、信息化技能较熟的派出所作为试点单位,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典型和亮点。通过树立典型,以“典型带整体”全面推进。

(二)以建章立制为重点,打破机制瓶颈,创新信息化工作新机制。在确保信息工作常态化进程中,始终把握规范性、真实性、及时性这三个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常态化工作与民警日常工作有效结合,让信息化工作的每个环节成为民警的“标准动作”,为信息化工作常态化提供保障。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强行入轨。先后制定了《公安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信息化技能考核与民警政绩挂钩的实施办法》等强硬的“单轨制”和“捆绑考核机制”,把信息化应用技能与中层干部的“帽子”挂钩、与民警的“位子”、工作环境挂钩,与警务单位经费保障的“票子”挂钩,以“强行入轨”办法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二是建立督导机制,捆绑考核。按照“信息办统筹、业务部门指导”原则,整合刑侦、治安等部门的内部信息数据,打破公安内部各警种之间的“隔离墙”,做到互通共享。根据“督查督办、定期通报”原则,要求整合数据后的刑侦、治安、法制等业务指导部门对各自负责的板块不定期开展督查督办,综合应用网上监控、人工抽查等方式对各单位信息检查删改、信息采集数量、质量情况实行每日通报。根据“捆绑考核机制”,发现业务指导部门在督查过程中,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包庇隐瞒未报的各类数据,实行同等惩处,以彻底解决不如实、不及时、不准确录入信息的现象。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强化考评。在经费保障上,实行经费保障与业绩挂钩的原则,对各警务单位除实行人头基本保障外,按照各警务单位的网上工作实绩实行奖励性保障,干得越多,质量越好,经费保障越多。

(三)以基础工作站为据点,打破基础瓶颈,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在现有的治安形势下,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民警疲于应付,对基础工作信息化的“真实、准确、完整、鲜活”基本要求根本无暇顾及,依靠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组织大量警力集中搞“大会战”来收集、录入信息的办法,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显得尤为苍白无力。为真实、准确收集海量的基础信息和保证已采集信息的及时更新、准确鲜活,我们探索建立了信息化基础工作站。一是按照“县财政出资金、县人事出编制、县公安管用人”原则,招聘信息化基础工作员,在各乡镇设立信息化基础工作站。目前,已公开招聘14名信息化基础工作员,设置7个信息化基础工作站。二是明确信息化工作员职责。工作站工作员不仅负责该社区的人口登记,还负责该社区的场所、行业、出租房登记,同时兼任该社区的情报信息员。三是社会联动、打破信息壁垒。为防止出现“公安一家唱”和信息更新不及时的弊端,在县、乡镇两级综治办和社区的组织下,从各小区、单位、楼院保安及守楼护院人员中物色情报信息联络员协助管理,并将协管情况纳入该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四是大胆探索、努力实现多项信息关联。通过警综平台系统的升级改造,在将信息化基础工作站前期采集的海量鲜活基础数据录入平台的同时,对所有已采集的信息进行关联,实现资源共享、无缝隙查询、无缝隙列管,真正达到“查一人、知一户;查一点、知一片”,最终实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和“人、房、业”关联的目的。五是创新便民服务形式。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利用便携式打印机、数码相机等便携设备随时随地为群众办理暂住证等,真正达到方便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的目的,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本,打破治安防控瓶颈,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一是调整警力,合理布局,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前沿阵地建设,形成以中心派出所为主导,以驻警点为支撑的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二是健全派出所基础信息系统,整合派出所的各类基础工作管理台帐,将各类管理工作浓缩提炼成地理房屋、实有人口与实有单位,从而为一线民警提供了一个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的有效平台,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和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三是按照“一警多能,快速机动,提高效能”的原则,整合资源,交巡合一,不断加大社会面治安防控力度。通过以上工作,保障了全县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群体性事件增幅呈递减趋势,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案件不同幅度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较大提高。

二、我县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信息化应用数据少,动态性差、信息化建设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存在差距。基层工作综合信息系统建设规模大,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大多数系统模块信息数据少,信息系统为实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大打折扣。工作对象、被侵害信息主要依靠被动更新,数据动态性差,不能及时反映本地人、财、物、组织等实际情况的变化。

(二)公安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重建设、轻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应用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灵魂,是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没有应用的带动和依托,就没有信息化。当前,基层所队信息化应用不够普及,已经建成的基层所队主页及应用开展较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存在重建设、轻使用问题。基层人口系统信息,部分模块数据量少,更新慢,应用价值不高;各所队配备的公安网计算机浏览网页的多,业务查询的少,系统应用的少,特别是在逃人员、被盗抢机动车、犯罪人员等直接支持一线实战的业务数据应用率不高。

(三)系统应用的推广力度不够,应用水平不高,推进进度不平衡。目前,办公自动化在县局及各派出所得到了全面应用,但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各所属单位和基层所队推进不平衡;基层民警队伍的整体科技素质还不高,民警技能不强,应用能力较薄弱,还不能很好地使用系统,充分发挥系统应有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我县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信息化应用的责任感。一要牢固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真正确立“信息就是基础,信息就是警力,信息就是战斗力”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加强信息化应用知识的普及。二要广泛宣传,培养信息化应用意识。积极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清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刻铭记“不懂科技应用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科技应用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这一理念。三要充分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引导,使民警特别是部分意识不强的民警深刻认识到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培训,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技能。一要根据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的不同程度,分为初学、初级、中级等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要集中培训骨干,然后由骨干在各部门组织训练。三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培训效果。四要由各警务单位组织民警“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提高操作技能。五要对接受能力弱、技能掌握基础差的同志,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强化训练。在培训措施的保障上,坚持以考促训。

(三)深化应用,充分凸显信息化应用的实效。一要拓展公安信息来源,延伸公安信息化应用触角。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制定各类信息采集、应用制度,使信息采集、维护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结合起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不断强化各单位及民警的情报信息应用意识,把信息采集录入同维护稳定、打击犯罪、为群众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领民警进行警务实战。二要贴近实战需求,发挥立体综合作战的最大效益。进一步优化“警综平台”,强化信息的研判和实战功能,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要按照“管用、实效”的原则,尽快完成

110、1

19、122的“三台合一”工作,将指挥中心建成集报警求助、城市管理、社会救援、服务群众、警务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枢纽和重大安全事件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政府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三要积极探索研究、实践网上作战的新战术、新战法,以实战、应用完善和发展信息化应用机制,形成打防控管一体化信息工作模式,提高警务工作实战效能。四要领导带头应用,切实形成全警参与,全警共用格局。

(四)完善机制,全力抓好信息化应用的保障。一要建立健全信息的全警采集、应用、维护制度。二要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制度。三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四要建立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五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创新机制。通过相应的奖惩制度和保障措施,使信息化应用工作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上一篇:公安机关依法行政下一篇:工程安全防护措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