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疫苗知识讲座

2023-04-27

第一篇:预防接种疫苗知识讲座

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

麻腮风疫苗——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发热3-4日出现皮疹,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及足底,2-5日布及全身。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褪,初留浅褐色斑痕,经1-2周消失,伴有糠麸样脱屑。2-3周内褪尽。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易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等器官。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发热、畏寒、全身疼痛等症状,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

◆风疹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病初有低热及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发热1-2日即出疹,开始于面部,1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和足底无皮疹。皮疹初为淡红色斑疹,继以丘疹或斑丘疹,有耳后、枕后、颈淋巴肿大。皮疹一般持续3天即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其它症状消退,肿大的淋巴结也逐渐消退。

接种禁忌症

1、妊娠期、育龄期妇女在接种疫苗3个月内应避免妊娠。

2、对新霉素和鸡蛋有过敏史或类过敏反应者。

3、免疫缺陷病人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个人或家族有惊厥史和脑外伤史。

接种注意事项

1、接种后在接种单位停留30分钟,观察孩子的反应情况,无异常后离开。

2、接种后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

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1、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38.3℃或以上)或皮疹。

2、罕见的接种反应包括一些轻度的局部反应,如红斑、硬结和触痛、喉痛及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极其罕见的有过敏反应、一过性的关节炎和关节痛。

接种效果

免疫前血清抗体阴性的接种者,全程接种后麻疹抗体阳转率为98.0%,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转率为96.1%,风疹抗体阳转率为99.3%。

第二篇: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总结

为了大力宣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 动员全社会参与预防 接种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提高群众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4.25在中心幼儿园开展了“接种疫苗,保障健康”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讲座有计划免疫科姜庆梅医生重点向大家讲解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那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预防接种前后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等接种知识。

通过全国儿童预防接种知识讲座的开展,使每个儿童家长了解并深深体会到“计划免疫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此讲座,深受儿童家长的赞许和好评,大大提高了广大儿童家长对儿童免疫规划预防接种的观念和认识。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篇:麻疹疫苗预防接种禁忌症

告知书

患有以下疾病者,不能接种麻疹疫苗:

1、有过敏史者;

2、已知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3、患严重疾病者;

4、营养极度不良者。

有以上症状者请家长或监护人主动告知接种医生。 如果在接种时体温超过38℃,暂缓接种麻疹疫苗。 接种后应观察30分钟后方可离开

脊灰疫苗接种禁忌症及缓种原则公示

◆有下列情况之一均为脊灰疫苗接种禁忌症:

⑴ 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 ⑵ 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发热者; ⑶ 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⑷ 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缓种脊灰疫苗:

⑴ 3个月内接种过免疫球蛋白; ⑵ 1个月内接种过其他减毒活疫苗;

⑶ 强化免疫期间有感冒、发热等症状,待恢复健康后进行补种。 ★ 接种疫苗后观察30分钟方可离开

第四篇: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指引

接种门诊设置

1.接种单位应避免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传染病科(含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病房等)、化验室等存在潜在感染和损害风险的科室共处同一楼层或共用出入口及通道。负责预防接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独立的疫苗接种区域,与患者临床救治的区域分开。

2.设置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具备相应房屋条件的接种单位,应有以下功能区:侯诊室区、健康询问区/登记区/知情告知区、接种区、留观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区、冷链区等;负责预防接种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不具备相应房屋条件的接种单位,至少应有候诊、询问/登记/告知、接种、留观等区域。

3.接种单位按照候诊、健康询问、登记/告知、接种、留观的先后顺序合理布局,人员入口、出口尽可能分开设置,受种者按引导标识,实现业务流程单向流动,避免交叉往返。

4.接种单位同时提供儿童和成人预防接种服务时,可采取分时接种或区分儿童和成人不同接种区域设置的方式,避免人员聚集。

接种门诊设置—临时接种点

1.应标示工作流程,按照候诊、询问/登记/告知、接种、留观等功能进行分区。

2.应配备用于储存疫苗的冷链设施设备,确保疫苗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和运输。

3.应配备与受种者数量相适应的注射器材、消毒药品和器械等。

4.应配备必须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加强管理和定期核查。制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5.应配备具有使用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的设备、设施,可通过计算机或移动终端录入,上报疫苗接种个案相关信息。

6.应至少配备2名具有资格的工作人员实施现场预防接种工作,并根据受种者数量适当增加人员。

7.要有二级以上医院派驻的急诊急救医务人员,现场有120救护车提供转运保障。

8.疫苗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操作,严格按流程做好预约、受种对象核实、健康状况询问和接种禁忌核查、知情告知、规范接种和留观等工作。

接种门诊急救准备

急救药械包括

1:1000

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葡萄糖生理盐水、25%-50%葡萄糖注射液、输液器、止血带和氧气瓶及吸氧设备、血糖仪、血压计、心电监护仪等,加强保管并做好定期检查核对。

接种人员要求

1.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2.接种单位应根据每日接种人数确定工作人员数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时,应保证至少1名健康询问、登记(含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登记和报告操作人员)和知情告知人员,每个接种台1名接种人员,至少1名留观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医师。

3.每个接种台及每名接种人员每小时接种服务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5人,如超过,应增加接种台、接种人员、接种服务频次或增设门诊。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配备至少1名专职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并接受疫苗管理相关业务培训。

5.拟承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任务的医疗机构要组建接种备选人员队伍。

6.防护要求。接种人员要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戴医用外科口罩和手套,按照新冠疫情期间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疫苗管理

接种前准备工作

1、预约接种。各地可采取线上、电话、当面等预约形式,开展预约接种,努力做到精准预约。由单位集体组织接种时,应与接种单位商定接种日期,并组织受种人员有序接种。

2、接种前健康状况询问与接种禁忌核查。接种单位要设置1-2名医师负责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询问与接种禁忌核查,测量体温,并如实记录询问情况。

接种现场管理

1、预防接种服务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严格落实“三查七对一验证”,做好扫码接种、信息登记报送工作,确保可追溯核查。

三查包括:

一是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核查接种禁忌,核对受种者体温、接种部位皮肤等状况,核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报告的接种禁忌;

二是查对预防接种证,查对受种者预防接种证和接种疫苗等信息,同时与预防接种档案核对疫苗和接种相关信息;

三是检查疫苗、注射器的包装和外观是否正常,检查疫苗批号,检查疫苗和注射器是否在有效期内。

“七对”是指核对受种者的姓名、年龄和所接种疫苗的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一验证”:接种前请受种者或其监护人验证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有效期。

接种对象完成接种后,应在接种现场留观区观察30分钟后方可离开,接种单位需要备有足够空间用于接种后现场留观。现场工作人员应告知受种者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后续健康状况观察、处置建议以及联系方式等。

疫苗接种凭证准备。接种单位在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应根据受种者需要,提供电子版或纸质版接种凭证。省级将提供受种者接种信息线上自助查询。

信息化管理

1、接种门诊现场配备适量的电脑、打印机、扫码枪等。

2、临时接种点使用手机端进行扫码接种。

接种台处理

1.为减少临时接种点疫苗和核酸污染,接种前每个接种台应铺置一次性治疗单,并放置一次性治疗盘,盘内放置纱布,且使用医用酒精浸润。

2.规范接种操作流程

疫苗接种过程中注射器排气应在治疗盘正上方完成,排气过程应避免产生遗液,若有遗液需滴入治疗盘内,保持治疗盘酒精纱布湿润

根据情况及时更换,并按医疗废弃物处置。

医疗垃圾处置

注射完成后,按压注射部位的棉签儿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严禁随处丢弃。

注射器、针头、西林瓶均放置袋利器盒内

医疗废弃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专人收集、按指定路线转运。

疫苗接种点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均单独存放于转运箱及时转运并做好交接记录。

疫苗破碎遗漏的处置

疫苗在运输及接种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破碎,如发现疫苗破碎,药液渗出或接种过程中出现疫苗破损污染地面、台面等情况,要按照污染物处理标准进行清洁和消毒。

日常消杀的管理

空气消毒

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如使用人机共存空气消毒机,应保持持续消毒。

使用移动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消毒两次,每次一小时。

物表清洁消毒

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接种台、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彻底擦净。工作台、座椅、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应视情况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地面的清洁消毒。保持地面干净整洁,湿式打扫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等表面。使用有效氯含量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完成消毒后再使用清水擦拭进行彻底的清洁。

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直接污染台面时,污染物可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蘸取5000~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移除,再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被污染的地面及周围可能污染的环境表面,30分钟后清水擦拭。处理污染物应佩戴手套和一次性医用口罩处理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第五篇: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告知书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体液、性行为和母婴垂直传播。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高流行区,流行率9.8%。感染乙肝不仅给您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严重负担,更直接影响您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而且感染乙型肝炎至今没有根治的方法,并且容易转为慢性乙肝病人,所以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乙肝疫苗分为一类(免费)疫苗和二类(收费)疫苗两种。 作用: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接种程序: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其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免费乙肝疫苗使用对象为新生儿。

除新生儿以外,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建议使用10微克或者20微克乙肝疫苗(自费)。15岁以上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者,以及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没有达到保护标准的人群,建议使用20微克或者60微克乙肝疫苗(自费)。 不良反应:偶见注射部位轻微红肿、疼痛,几天后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对酵母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患有急性严重发热的人群需要推迟接种。 接种后请留观30分钟。

具体信息请查看疫苗说明书,若疫苗说明书与本告知书有冲突之处,以疫苗说明书为准。到目前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少数人接种后未产生保护力,或仍然发病,与疫苗本身特性和受种者个人体质有关。

接种前,受种者应告知/医生应询问下列健康状况

1、是否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

2、是否以往接种本疫苗后有不适?

3、是否处于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4、是否近期接受过输血或使用过免疫球蛋白 收费标准:一类疫苗免费( )

二类疫苗收费: 国产乙肝疫苗价格 元/剂

进口乙肝疫苗价格 元/剂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

回 执

本人已阅读上述说明,确认受种者身体健康,自愿为其接种(一类免费、二类国产、二类进口)乙肝疫苗,并签名确认。

儿童姓名: 家长(监护人)签名: 年 月 日

若成年人自愿接种乙肝疫苗,须受种人签字:

年 月 日

上一篇:岳父六十岁的生日贺词下一篇:预防煤气中毒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