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2022-08-06

第一篇: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辐射的世界里——大气热辐射、

太阳光辐射、放射性元素辐射、电磁辐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它星球也在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科学研究表明,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很小,是基本没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手机、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然而,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释放电磁波,即使是电线,也会释放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理论,任何加速的电荷都能发射电磁辐射,在有电流通过的地方,均会产生电磁波。

手机、微波炉等会产生较高频的突波(脉动波)及不均匀的电磁辐射波,如防护不当,会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但大部分电器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为均匀稳定的交流电磁辐射波,对人体尚无明显伤害。长时间的低频脉动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尚无定论,但发达国家已对此开始采取防范措施。瑞典、美国的学者、专家的有关专题报告中曾指出:低频脉动电磁场所发出的辐射,同样能引起人体某些病变。因此,目前关于辐射方面的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在您看电视的时候,您也许不会料到比高压电缆所产生的电磁波还要强的电磁辐射正笼罩着您;在您用移动电话谈妥一宗生意的时候,您不会想到手机天线集中释放的电磁波已经进入了您的体内。

生活中的电子产品种类十分众多,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与它们接触的时间又比较长,因此,这些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篇: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1. 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2. 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

3. 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通常所说的人体承受力——内抗力),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小,频率很低,也可能会诱发想不到的病变,应引起警惕。

五、电磁辐射危害触目惊心

电磁辐射作用人体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人的精力和体力减退,产生白内障、白血病、脑肿瘤,心血管疾病、大脑机能障碍以及妇女流产和不孕等,并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的低下,从而引起癌症等病变。权威统计数字表明,经常在显示器前工作的人群中,上述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五大危害:

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

2.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

3.电磁辐射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4.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视力下降;肝脏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

5.电磁辐射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第三篇: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防止电磁辐射污染的措施

由于磁粉探伤的工作特点,操作人员不可能通过远离辐射源的方法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我们介绍过在磁粉探伤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常见的几种电磁辐射的危害,因此对于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来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电磁辐射的污染。

首先应当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同样能量的辐射,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抵抗力强的人其人体自我恢复能力要比抵抗力弱的人大很多。

多食用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笔者的个人经验还包括睡眠时应该采取“头北脚南”的方向来顺应地磁场方向,有助于被扰乱的人体自身生物磁场的恢复。

在劳动生产安全方面,应当为磁粉探伤工作人员配备防电磁辐射的服装(内含有金属成分,可以对电磁辐射有一定阻挡作用)、电磁辐射防护眼镜等以有效防止电磁辐射。

对于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磁粉探伤机的通电夹头是铅板,大电流通电时有可能因为夹头与工件接触不良而发生“打火”(电弧),产生有毒害性的铅蒸汽,所以体检时只是通过验尿检查有没有因为吸入铅蒸汽导致的铅中毒,实际上电磁辐射污染可能造成的人体损伤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检查项目),对于孕妇、装有心脏起搏器的人员应禁止其参与具体的磁粉探伤操作。

应当把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列入“有害身体健康的职业”范畴,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福利(例如保健津贴、工作时间、退休年限等)。

在安装运行磁粉探伤设备时,应当按照《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办理环境保护申报,应由环境监测部门或者自行使用测量仪器确认安全距离,采取设置有效屏蔽电磁辐射的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以及保证磁粉探伤设备的框架与外壳良好接地等措施,减少对磁粉探伤设备周围工作的非磁粉探伤人员(公众人员)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

小编总结与建议: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为保障无损检测人员以及磁粉探伤设备周围公众人员的身体健康,政府和企业各有关生产安全部门应当积极制定有关的安全防护规定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作为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本身也应当正确认识到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并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第四篇:警惕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1033

添加时间:2006-11-21 18:40:54 摘要 本文就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作了介绍,对于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磁粉检测设备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大大超过了国家关于电磁辐射污染所允许的限值,认为应当引起无损检测人员以及政府和企业相关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保障无损检测人员以及周围公众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无损检测 环境保护 电磁辐射污染 前言 在无损检测工作中,例如放射性辐射造成的辐射危害、渗透检测中的有机溶剂、染料等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激光检测时的激光对人眼有伤害、荧光探伤中应用到的紫外线辐射对人眼睛、皮肤等有伤害作用...等等,都是已经众所周知,并且在相应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教材中都有提及并包括防护措施等。但是,对于磁粉探伤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伤害却一直未见提及,磁粉探伤人员只知道工作时不能佩戴机械式手表,因为手表会马上被磁化失灵。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杂志《探伤法》中就已经有研究文献提出磁粉探伤中产生的超强电磁场对人体存在危害,然而我国无损检测界以及相关的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至今并未给予重视。因此,本文就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提出笔者的意见,并呼吁及早引起高度重视。 一 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他星球也自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因此,我们人类一直是生活在电磁辐射的环境里。但是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没有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 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的辐射剂量下,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引起人体的不同病变和危害,这部分超过标准电磁场强度的辐射被称为电磁辐射污染。应该注意,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是两个概念,电磁辐射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只有在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后才形成。 电磁辐射污染已被公认为是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已将电磁辐射列入必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1.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2.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生物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强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 3.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承受力-内抗力),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小,频率很低,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也可能会诱发想不到的病变,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 到目前为止,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时间,国内外多数学者带有共识性的观点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近年来,国内外对电磁辐射危害的相关报道不胜枚举,多种频率的电磁波,特别是高频电磁波和较强的电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直接后果是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人的精力和体力减退,常见的几种危害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极可能是造成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 2.电磁辐射污染会直接伤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 3.影响人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4.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的影响因素之一。 5.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6.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从而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 7.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老人、儿童、孕妇就属于对电磁辐射的敏感人群。 二 我国对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 我国为了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电磁技术科学运用与技术发展,专门制定了国家标准对电磁辐射加以规范,包括高压输电线路、家用电器、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微波站等发射天线甚至手机的电磁辐射都有了相关的标准控制,并有环境监测部门负责监控。例如: △1988年3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规定电磁辐射的防护限值范围为100KHZ~300GHZ。最敏感段标准是公众为40微瓦/平方厘米。其中第2.2.5条规定:在频率小于100MHZ的工业、科学和医学等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1.6A/M的磁场下8H连续工作。第4.2.1条规定:当电磁辐射体的工作频率低于300MHZ时,应对工作场所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分别测量。当电磁辐射体的工作频率大于300MHZ时,可以只测电场强度。在第2条“电磁辐射防护限值”的2.1款“基本限值”中规定对于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对于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1989年《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其限值为0.4毫瓦/平方厘米。 △1989年批准的GB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下阈值为界,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 一级标准为安全区(电磁波辐射值必须小于10V/M),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不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符合“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不许建造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超过二级标准地区(电磁波辐射值超过40V/M),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如机关、工厂、商店和影剧院等。 △1997年3月25日,国家环保局第十八号局令发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第十一条规定:从事电磁辐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建设或者使用《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见附件)中所列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者设备,必须在建设项目申请立项前或者在购置设备前,按本办法的规定,向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手续。在附件:“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的第二项“工频强辐射系统”第2条中包括“电流在100安培以上的工频设备”,要求“建设上列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立项前办理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手续,使用上列电磁辐射设备应在购置设备前办理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手续。” 此外,国家电力公司也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高电压设备等有相关电磁辐射方面的控制规定。 三 在磁粉探伤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尽管我国对于电磁辐射污染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监控管理措施,但是在无损检测行业中,特别是对于磁粉探伤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尚未引起有关生产安全部门甚至探伤操作人员自身的重视,笔者现就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磁粉探伤设备,通过计算来予以说明: 我国目前常用的国产床式磁粉探伤机的规格见表1。 型号类别 输出周向磁化电流1 电源 输入电流2 1000 1000A 380V50Hz 20~80A 2000 2000A 380V50Hz 30~250A 3000 3000A 380V50Hz 50~80A 4000 4000A 380V50Hz 80~400A 5000 5000A 380V50Hz 120~150A 6000 6000A 380V50Hz 150~880A 9000 9000A 380V50Hz 550~800A 10000 10000A 380V50Hz 250~900A 12000 12000A 380V50Hz 600~800A 15000 15000A 380V50Hz 750~1500A 20000 20000A 380V50Hz 550~1200A 30000 30000A 380V50Hz 850A 注1:这里只列出输出周向磁化电流,用于对被检工件直接通电,电流值为峰值电流; 注2:随各生产厂家的设计不同,有不同的耗电功率,因此需要的输入电流(有效值)不同。 下面计算所应用的公式是依据《物理计算手册》([美]J.J.图马 著 黄振岗 译 新时代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统一书号15241.58): 通电长直线导体在周围介质中产生磁场的磁通量密度B=μI/2πr,单位:特斯拉(牛顿/安米),式中:I-电流,安培;r-B与直线轴的距离,米;μ-介质的磁导率,牛顿/安培2,真空中的磁导率μ0=4πx10-7牛顿/米2,因为空气对真空的相对磁导率μr=1.0000031,因此这里取空气的μ近似为4πx10-7牛顿/安培2。 磁场强度H=B/μ,单位:安/米。 下面是以磁粉探伤操作人员站立位置距离被磁化工件0.5米为条件,从直接通电磁化(周向磁化)电流值、空气磁导率计算得到的结果列表: 周向磁化电流值 距离被磁化工件0.5米处的磁场强度 I=10000A 3183安/米 I=6000A 1910安/米 I=2000A 637安/米 I=1000A 318安/米 I=500A 159安/米 I=5A 1.6安/米(GB8702-88标准限值) 虽然磁粉探伤中使用的是工频(50Hz)电源,但是产生的电磁场强度是非常大的,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磁粉探伤作业中的操作人员,甚至包括进行手工电弧焊的电焊工承受到的电磁辐射都大大超过了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第2.2.5条“在频率小于100MHZ的工业、科学和医学等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1.6A/M的磁场下8H连续工作”的规定限值。《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电流在100安培以上的工频设备”应作环境保护申报。 在采用连续法磁化时,操作人员要在边通电的情况下边向被检工件手工浇淋磁悬液,此时操作人员与正在通电的被检工件的距离更近,承受到的电磁场强度还要更大。 另外,虽然磁化操作中的通电时间一般仅有0.5~1秒(连续法的通电时间还会稍长一些),但是考虑到操作人员每个工作班的检测工作量,其承受超大剂量电磁辐射的累积效应影响就不可忽视了。 四 其他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除了上面已经具体用计算证明的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外,其实涡流检测中的磁饱和装置也能产生很强的电磁场,还有模拟式超声波探伤仪的示波管(阴极射线管)对人体也有电磁辐射影响,类似于电视机的电磁辐射(据本人在70年代对一部分长期专业从事超声波检测人员的随机调查了解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血压偏低,包括本人在内),还有无损检测中应用的微波检测等,这些都能够造成电磁辐射污染。由于没有使用仪器进行具体测量,因此尚无法定量地评估这些设备的电磁辐射严重程度。 五 防止电磁辐射污染的措施 由于磁粉探伤的工作特点,操作人员不可能通过远离辐射源的方法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因此对于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来说: 首先应当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同样能量的辐射,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抵抗力强的人其人体自我恢复能力要比抵抗力弱的人大很多。 多食用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笔者的个人经验还包括睡眠时应该采取“头北脚南”的方向来顺应地磁场方向,有助于被扰乱的人体自身生物磁场的恢复。 在劳动生产安全方面,应当为磁粉探伤工作人员配备防电磁辐射的服装(内含有金属成分,可以对电磁辐射有一定阻挡作用)、电磁辐射防护眼镜等以有效防止电磁辐射。 对于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磁粉探伤机的通电夹头是铅板,大电流通电时有可能因为夹头与工件接触不良而发生“打火”(电弧),产生有毒害性的铅蒸汽,所以体检时只是通过验尿检查有没有因为吸入铅蒸汽导致的铅中毒,实际上电磁辐射污染可能造成的人体损伤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检查项目),对于孕妇、装有心脏起搏器的人员应禁止其参与具体的磁粉探伤操作。 应当把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列入“有害身体健康的职业”范畴,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福利(例如保健津贴、工作时间、退休年限等)。 在安装运行磁粉探伤设备时,应当按照《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办理环境保护申报,应由环境监测部门或者自行使用测量仪器确认安全距离,采取设置有效屏蔽电磁辐射的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以及保证磁粉探伤设备的框架与外壳良好接地等措施,减少对磁粉探伤设备周围工作的非磁粉探伤人员(公众人员)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为保障无损检测人员以及磁粉探伤设备周围公众人员的身体健康,政府和企业各有关生产安全部门应当积极制定有关的安全防护规定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作为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本身也应当正确认识到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并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第五篇: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与核辐射的预防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各个微西弗单位级别的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 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 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泄漏出来的是哪种类型的辐射?

报道说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铯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专家认为有氮和氩的放射性同位素泄出也是很自然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

迹象有铀或者钚泄漏。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

——如果接受高等程度的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

健康受损程度取决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

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

辐射最可能导致哪些“长期”的健康损害?

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

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我们的基因里有可能会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

辐射面前,儿童格外脆弱

因为孩子生长迅速,他们体内正处于分裂的期的细胞也多得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附近儿童中发现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提高。这是因为泄露事件中的辐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碘元素,而碘元素在甲状腺中的含量特别高。】

放射性沾染会持续多久?

放射性的碘衰变很快,大部分将会一个月内消失。放射性铯在体内不会久存,大部分会在一年之内排出;但它会存留在环境中,可能会带来长久的风险。

遭遇核辐射“内外兼防”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远离核辐射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碘片的原理是什么?如果身体已经有了

足够的碘,那么它就不会再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碘。这些药片让你的身体吸收满非放射性碘元素,这样就能避免对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吸收。

中国中部、北部的同胞(尤其是沿海城市),为了预防核辐射,在未来的两三个月里出门最好带口罩、穿长衣、每天洗澡、多摄入还有碘的食物!尽可能不要过多接触海水,不要引用海水淡化水和食用海鲜。饮料:多喝绿茶,多喝蜂蜜水。多吃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海带、卷心菜。肉类:多吃瘦肉、动物肝脏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核电站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预防核辐射应注意的要点

这次日本受灾,除了地震加海啸,核反应堆事故引发的辐射问题也亟需应对方案。如何防止辐射,如何降低长期避难导致对健康的影响,以下归纳了下处理法和注意点

如果核设施有放射性物质泄露,该如何尽量降低被辐射的程度呢。

首先得知道,要保护身体少遭辐射,做到以下3点很重要

:(1)遮蔽放射线(2)远离放射线源(3)减少遭辐射的时间

若被要求躲入室内,为免含放射性物质的外部空气进入室内,要关紧门窗,并关掉空调及换气扇。

需要外出避难时,要注意预防“体内辐射”——即放射性物质会从鼻子、嘴巴、皮肤伤口之类地方渗入体内。要用湿毛巾盖住鼻子和嘴巴,并最好穿严实的衣裤,不要暴露皮肤。

另外,也请留意风向。注意尽可能别处在下风处。

从外面进入室内之际也要注意。衣服上可能沾有放射性物质。不要把被污染的衣服带入室内,在门口脱下,迅速装入塑料袋,并扎紧口子。

碘是放射性物质的一种,进入体内易积聚在甲状腺,尤其易导致儿童罹患甲状腺癌。防止碘渗入甲状腺的药物(稳定碘剂)也有副作用,服用要遵从灾害对策本部的指导。

若确认已遭一定程度的辐射,一般要脱下衣服,用湿布擦拭身体,以防止放射物质向周围扩散。

还有,若放射性物质已进入体内,可服用促进其排泄出体外的药物。

后记:万一情况严重,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话,请读者朋友记住两大抗辐射的法宝—海带和绿茶,多吃点喝点,有利无害!

老百姓能做的自身防护措施:

1、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2、百姓自身多添加长袖衣物,尤其防雨绸质地的衣物

3、多使用含碘实物,每天适当增加维生素供给。

另,狡兔三窟,经济条件允许的朋友可以在西部较偏远地区或四线城市购买一套房子,远离以备大灾大难之时远离繁华城市而无后顾之忧。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情况下,为保护公众、应急响应人员和从事善后处理的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防护对策与措施:

①对突发事件地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以评价对人员可能导致的辐射危害;

行动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凡达到或超过这些水平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防护行动,以限制人们的受照剂量;

③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包括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撤离、个人防护、控制进出口通路、临时避迁、永久性重新定居、消除放射性污染、对食品使用进行干预等; ④对伤员尽心必要的医学处理,依据其伤情安排在不同水平的医疗单位分级处理;⑤酌情采用其他应急救援措施,如灭火、通信联络、报警、安全保卫、运输、设立临时收留中心等。

对外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减少外照射剂量。

一是远离放射源。在处理一个废弃、闲置或无主的放射源时,应尽可能利用长柄操作工具。有条件时,利用机器人遥控处理放射源。除非有必要,无执勤任务的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和不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二是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因此,应加强对从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线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在处理单个放射源时,也应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体(如铅砖、铁板、混凝土版)来减少人体的受照剂量。也可利用建(构)筑物和大型车船体对贯穿辐射的屏蔽性能。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对内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后早期(1~2天内),对人员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隐蔽、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措施对来自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体内污染,以及来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护效果。

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有时放射性物质还可能继续向大气释放。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的措施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避迁。还应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

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晚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作出防护措施决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早期、中期阶段已采取防护措施的地区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悬浮物质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如: ①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

③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④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

⑤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污染。 ⑥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最初到达现场的初始响应人员应如何保护自己?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早期阶段,首先赶赴出事地点的应急救援人员是初始响应人员。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应是辐射监测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和医护人员等。为了使这些人员的受照危险减至尽可能地小,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减少照射剂量的三原则,即:

①在有异常辐射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要小; ②与放射源的间隔距离要大;

③若有可能,要充分利用屏避防护。首次,要为他们配备能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以及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具或口罩、防护服、防护靴和帽等。

使用辐射探测仪的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特性、要测量的量,以及相应于报警水平照射的辐射危险。在进入放射性污染场所时,初始报警水平为每小时0.1毫希沃特的环境剂量率,此初始报警水平还可用于对非必要人员的控制,限制他们进入高于此水平的地区。第二个报警水平是返回水平,取环境剂

0.1希沃特或环境剂量0.1希沃特,初始响应人员不要在达到或超过此报警水平的位置执行任务,除非有抢救伤员以及时间上必须抓紧的那些为恢复对事件控制的行动。

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可能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隐蔽时间短,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很小,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可在附近的建筑物内暂时隐蔽。此项措施的另一好处是隐蔽过程中人群已得到控制,有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如疏散人口或撤销已实施的防护行动等。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短时间内通知大量人员采取隐蔽措施也非易事,特别是事先没有预案的隐蔽,可引起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隐蔽时,有的家庭成员不在家,对其下落会感到很担心。除了工业生产有可能短时间中断外,经济上的损失可能不大,因而一般认为隐蔽是一种困难和代价较小、却有效的措施,在事件早期也较易实施。

什么情况下采取撤离措施?撤离时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后,撤离是早期和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之一。它是指人们从其住所、工作或休息的场所紧急地撤走一段有限时间,以避免或减少由事件引起的短期照射,主要是由烟羽或高水平沉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剂量照射。大多数情况下,将允许撤离者反却自然的住所,一般为几天以内,只要这些住所可以居住又不须进行长时间的消除污染。由于时间较短和暂时居住,可以在类似学校或公共建筑物的一些场所类暂住;若撤离时间超过一周,则应安排到更好的一些居住设施内。实施撤离行动因时间紧迫,困难较多,风险较大,易造成混乱,因而决定采取撤离行动应持慎重态度。

国家标准规定,当全身的有效剂量预计达到50

~500毫希沃特,或者肺、甲状腺和其他主要受照的单个器官受到50~5000毫戈瑞照射时(相当于采取隐蔽措施所需的预计量的10倍),才考虑是否采取撤离措施。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人员呼吸道和体表的防护。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员体表进行防护。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简易的防护措施。简易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

应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人员去污染措施的风险和困难较小,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核物质产生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核辐射),会使机体大分子发生畸变,甚至激发体内水分子产生自由基,继而损伤生物分子,导致放射病。为此,抗辐射食品构建概括地讲应包括:高蛋白、多维生素、适度脂肪、营养全面、数量充足。 能量供给要充足。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核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机体。糖类供给有侧重。由于人体消化道受损,导致其对各种糖的吸收效果不尽相同,故防治消化道损伤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糊精等。 脂类含量不宜高。基于人体受辐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最好。 蛋白质要有质量。要求摄入的蛋白质品质优秀,数量充足,以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无机盐供应宜加量。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维生素数量要确保。增加维生素供给对防治辐射损伤及伤后恢复均有效,如VK可减少出血,VPP减轻呕吐、恶心,VC使血细胞再生加速等,为此宜多摄入一些海带、卷心菜、胡萝卜、蜂蜜、枸杞等。

如何防护α射线?

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 (1) 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2) 防止伤口被污染。 如何防护β粒子? β粒子、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因此其防护就复杂的多;(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3)防止伤口被污染;(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如何防护γ粒子?

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a)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b)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当遇到核泄漏发生时,要做到不轻信谣言,请马上收听、收看当地的官方广播、电视、报纸新闻,以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准,不信谣,更不要传谣;要服从职能部门的统一指挥,不自行其是、盲目行动;在户外的人员应尽快进入室内,关好门窗,不要随便外出,并按规定及时服用预防药;注意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事故的跟踪报道,等待官方的通知;需要撤离时,应服从职能部门的安排,携带适量必需品(保暖衣裤、雨衣雨伞、干粮和饮水等),镇静、有序地撤离到指定地点,撤离时切不可散布不满言论,避免妖言惑众引起混乱;撤出的人员应及时洗消去污,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体检;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尽可能

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沾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教你几招防辐射

作为本报热心读者,毕业于浙江大学,目前正在东京大学原子力国际专业就读的留学生王莹昨日在本报博客发文,提醒其他在东京的留学生不必担心核泄漏带来的辐射影响,并附上了几条抗辐射小贴士。

王莹在博文中写道,考虑到目前的情况,此前已经发生的爆炸很可能再次在福岛第一核电厂的三号机组上演。这是缓慢充满建屋(维护大楼)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剧烈反应所引发的爆炸,在任何条件下皆不会演变成核能爆炸。

当然,也许会有程度相当的放射性物质逸散,但其剂量不至于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基于即时的天气预报,核电厂泄漏出的放射性也只会随着风向飘向东北方。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东京的同学更不需要害怕。

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打算买高额机票回国避难,但请考虑一下,这些钱也可以用来帮助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或者他们的家人与朋友。

最后,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安全,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外出。

——关上门窗同时避免换气扇进行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穿上长袖衣裤,避免露出皮肤。

——如果真的有辐射暴露的危险,请戴上口罩或者用沾湿的毛巾覆盖口鼻。

最后,我再次提醒大家,这些措施都只是以防万一,同时对现在来说都是不必要的。 近日来因为日本的强地震,造成日本本地的核电站受到损害,发生了核泄漏。这次核泄漏日本的居民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和伤害,这跟他们善于躲避核辐射有关系。那如果面对核辐射,怎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护自己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减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镜、洗淋浴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截至昨天下午,当地有190名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最高时辐射达到1015微西弗/小时。根据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未造成对人体的急性放射性伤害。

专家表示,遭遇核辐射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并及时淋浴,清除核污染。

特别提醒

专家强调,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上一篇:道德讲堂诚信主持稿下一篇: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