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评价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生素质评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阐述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论述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校情、班情和学生个人情况为根据,秉承动态发展性、目标差异性等原则。

第一篇:小学生素质评价论文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摘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关系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综合素质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我们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原来单一的考试测评,不断往多元化多举措的方向改善。虽然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随着评价主客体的积极参与,在新时代新思想新举措的配合下,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将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教育观念;多元化

一、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理论渊源

自人类有教学行为以来,教育实施、评价和咨询便同时产生,随后三者相辅相成发展,缺一不可。然而,历史上人类对于教育评估的研究发展滞后,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教育评估一直被简单视为人才选拔与考试。在19世纪中期以前,教育评价与人才选拔的界限模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成绩测评在思想与理论上也一直没有完整明确的区分。

18世纪中期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和20世纪初约翰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共同为综合素质评价和研究提供了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在这些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同时随着20世纪实验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以及人类智力理论发展,教育学界开始了对非学科学习能力和素质的理论研究。由此开始,人类开启了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新阶段。

综合素质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欧美发达国家各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评价体系中。我国自1999年国务院教育局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各级政府多次推动政策实施,积极改革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总体仍然面临着思想理论不牢固、评估模式单调、可操作性不强、方法论不科学,缺乏社会公信力等困境。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个体成长最迅速的阶段之一,也是形成个人修养品质、学习能力、开阔眼界、开发自身潜能的关键期,因此,中小学教育在个人一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学生长期面临着较大的考试升学压力,学校和家长基本只关注学生和孩子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原本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塑造而成的应试能力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无法实现。

因而,改变传统的唯成绩、唯学历论的教育观念,缓解功利化社会竞争浮躁环境对校园的影响,纠正学校和家长仅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单一评价指标,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便为此服务,从最初关注知识学习之外的技能,到后来涉及到各种非智力因素,最终全面涵盖了所有关系到人的基础成长和成才条件的综合研究系统上。这也恰恰证明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重要性。我国对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文件完整地承接和反映了人类在该领域发展的成果。2002年,我国国务院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最终界定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情趣”六大方面,并称之为中小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改文件指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

二、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件中指出:“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这是新中国关于教育评价的政策文件中首次出现“综合素质”的概念。2002年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两个文件被我国教育界视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政策依据。这两个政策文件的颁布,引发了教育界和学者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广泛讨论和研究。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色。

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上,我国研究者都认同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对象的准则。要求评价方要充分尊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给予评价对象充分的自由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强调必须让评价作为积极正面的反馈,使评价成为促进评价对象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活动。评与学一体化,良性互动。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需要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有规律地进行总结,促进中小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均衡发展。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曾经在解释我党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时就说:“我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本目的就是“总结经验”,走向胜利。

总结经验需要客观而全面,这就要求评价覆盖面要广、方法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评之外,还要使用多方观察、咨询、访谈等多种开放式、可行性强的评估方式。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反馈,也要充分掌握学生成长和变化的发展过程,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另外,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客观摆正各方的位置和地位。高度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和主体地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下,让各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教学活动。

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

综合素质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评价,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德、智、体、美、实践、创新”六大方面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既要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也要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然而,在各类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仍然存在大量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晰、评价指标参差不齐、评价方法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到位、权力分配不当造成的不公正,以及宣传不到位造成的抵制行为等问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科学的评估方法和相关的配套制度的保障,综合素质评价就只是一句空话。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政治活动的关键,我国学者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也是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科学的标准技术。在配套制度上,有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公开制度、问责制度等,同时加强国民的法制意识和社会的诚信文化氛围,才能自上而下、全方位保障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公平合理有序地开展。在制度的保障下,优化评价项目、提高评价体系标准、加强测量评估技术,才能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成果。

3.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方法

一提到评价方法,通常人们首先会想到考试。虽然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但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比如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等素质是无法通过考试来评估的。换而言之,不同的能力和素质需要能合理真实反映出其水平的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上,主要有三大类型 :①试题评价法。测试自古以来一直是评价的主要方法,在考量知识水平上如此,在评估一些素质能力上也不例外。比如,公务员考试中一些题目,在总体上便能测试出应试者的空间想象力和推断能力。再如一些經过大量实验证明有效性的心理学题目,也可以某种程度反映出答题者的心理素质。另外,关于人格测试、性格分类等测试也能相当程度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性格类型。还有,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如作文、论述题,都可以比较准确地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总之,只要试题是具备高水平专业人士精心设置,并且在大规模试验下获得大概率因果反馈的情况下,测试都不能被排斥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之外。

②档案袋评价法。国务院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间,积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其中档案袋评价便是一种独特且日渐广为重视的方法。档案袋评价是指学校老师根据教育大纲和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比如学年目标或学期目标,持续特定一个时期,主动积极且系统地组织、总结和反思该阶段学习成果的档案资料,作为评价本阶段学习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和成长状况的依据的一种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法符合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理论根据,也因其多元性、持续性等特点,相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而言,为国内教育界所广泛推崇。总体而言,档案袋评价法有三大特点:第一,档案袋评价法具有开放性,也具备长期性。其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评价的场合和时间上,也体现在评价的主体上。除了教师之外,其他学生、学生本人、父母亲人、甚至社会相关人员也可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同时,档案袋评价法的开放性和长期性,也使其具备了易操作性和有效性。这也让各个水平和各个年龄段的评价主体、客体都能参与到评价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强了评价的适用性和现实性。第二,档案袋评价法本身也有多种多样的评价模式。根据档案袋的功能区分,档案袋可分为展示型、评价型、文件型、课堂型、实习型等。不同功能的档案袋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点,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也可相互补充,让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多维饱满。第三,档案袋不具备数据的精确性,但其记录性和描述性,使档案袋评价法的适用范围极广,既然可以通过课堂作业、考试、艺术作品等方式来评价其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课后活动、夏令营、家长会等集体活动进行多方评价,来综合评估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艺术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③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是“为了测量学习者运用运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者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一系列尝试,更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或模拟的评价练习以引发最初的直接的反应,有专业的高水平评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直观的考察和评价。”与传统的测试评价不同,表现性评价方法是评价者通过观察、点评等方式,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述性分析。此类评价根据注重学习表现行为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度综合的分析。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表现性评价法跟档案袋评价法一样具备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特征,其评价的时间和内容比较有弹性,根据目的的不同,内容可以有很大的差异。第二,表现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想考试分数一样具备精准性,也不同于档案袋评价注重记录保存的作用,表现性评价一般是在特定场景、特定时间中对学生具备了特殊意义的评价。比如学校的文艺晚会活动中学生表演的节目,参加校际甚至更高级别体育比赛,或者搀扶老年人过马路等行为,都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性评价法比较依赖评价主体的专业水准和不偏不倚的评判标准,否则将会出现严重误差,甚至发生误会、冤枉学生的悲剧。第三,表现性评价的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其形式从试题、报告、写作,到演说、实验、才艺展示,等等。因而更能生动地体现出中小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

三、综合素质评价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未来发展模式,将从横向平面化研究转向纵深研究发展,将充分利用新时代科技条件下,进一步重视新型评价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按照我国教育部所施行的政策要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从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成绩、身心体质、审美水平和表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评价体系应当体现信度、效度高、实效性强、契合度好,具有正面影响力等特点。一般来说,评价的具体落实方式越多样化,越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采用定量测量与定性评估、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总体评价与个项评价、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然而,我国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工作并不完善,还存在着评价方法贫乏、保守、形式主义倾向较为严重等问题。在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方法需要在一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1.敢为天下先,改进思想

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综合素质评价的诞生只有不到四十年的历史,在我国更是起步较晚,难免与很多陈旧传统教育环境和社会观念产生矛盾。比如在当前还有很多人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单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过:“在学习成绩上,马云是比不过我的,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他才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可是他的阿里巴巴所创造的价值是新东方的十倍以上。”俞敏洪以身作则,表面社会不能以考试和升学论成败。心理学教授、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李玟瑾也说过:“每个孩子的天性和天赋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就爱学习,有的孩子就爱动。比如成龙他从小就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爱打斗。他如果生长在我们的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就只是一个小混混。”李玟瑾教授的话表明,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促进学生往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而不是揠苗助长,在本来并不突出的方面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国家的教育资源。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兼容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和标准权威性评价等。既要多元而开放,又要有所依据,正如教育部所提出的“两个依据,一参考”,在正确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指导下,让祖国的花朵能够百花齐放。

2.新时代新举措

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还需要有新举措来保证践行出成果。

①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主体地位之一的教师,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败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校老师有目的的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主要还是通过教育部相关部门自上而下推行,会出现各种仅仅为了应付上级任务的形式主义评估工作。这对真实了解学生状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十分不利。教师作为关键的评价主体,不仅是评价活动的第一线执行者,也应该是评价方案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只有教师对评价方案和具体执行措施了如指掌,才能保证评价工作执行的效率和有效性。

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完善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在我国起步以来,各种献言献策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需要结合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来考虑其可操作性。比如,有新闻称某高福利的发达国家,有一位小学生因为擅长写诗,可以申请不用修学数理化文史哲等科目,并且可以得到相当数额的生活补贴,以保证衣食无忧,在家专心写诗即可。暂且不论该新闻的可信度,显然,这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我国就不具备可操作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工具、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构建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平台。当前,我国在5G领域已成为全球的领航者,在这个大环境中,国家的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给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巨大的机遇和完善的空间。近代先驱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在各级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配合下,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公正合理、便捷高效,真正让祖国的花朵百花齐放,开遍祖国大江南北。

参考文献:

[1]姚春燕,张勇. 新型教育评价技术破解教育评价改革难题[J].考试(理论实践),2014(3):8-12.

[2]勒玉乐,孟宪云.中小学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及其改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42-148.

[3]张顺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对策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06-108.

[4]王华.写作档案袋评价过程中不同评价主体的探索研究[J].外語界,2011(2):88-96.

[5]李雁冰.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58-67.

作者:潘颖斌

第二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阐述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论述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校情、班情和学生个人情况为根据,秉承动态发展性、目标差异性等原则。

【关键词】小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构建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将其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也受到了各位教育研究专家的垂青,纷纷发文,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涵构建发表自己的主张,从期刊网上已有的成果来看,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题的论文有39篇,有探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有探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有探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具的,其中有一篇专门探讨了如何构建中小学生网络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还没有专门探讨如何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文章,所以探讨如何在校园里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评价体系制定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只能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种地位决定了小学教育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每个人社会化、形成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决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速度。所以,全面衡量小学教育的质量,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首先,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反映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主要体现,因为,在构建此评价体系前,全体领导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具体的身心情况,对其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必须有一个充分了解,所以,构建此体系,首先考核的是全体教师和领导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这对促进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构建此体系,通过其中关于学生学业成绩和技能等指标的考核,该体系的制定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态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再次,建立该体系后,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可以看出社会、学校和政府三者之间的教育互动情况。总之,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使得他们有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1]。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据

建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是纯粹的主观想象,也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和学习情况后,在对这些调查结果和数据加以哲学思辨,上升到规律和理性认识后得以形成。结合笔者以前的实践经验,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根据以下几点认识进行:

(一)要根据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进行构建。根据朱子的教育思想,他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以‘事’为主,重在感性能力的培养和德育。使学生在‘事’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较强的个人能力”[2]。他说:“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3]并将小学教学内容设置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由此看来,笔者认为朱熹的“小学”应包含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以“事”的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主。具体的内容是立德树人,这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引导小学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和培养小学生的智力和创新力;健全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构建。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12岁。身体发育平稳快速,骨骼骨化尚未形成,要特别注意培养训练孩子读书写字等行为的正确姿势,防止驼背。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肌肉长度增加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他们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但对他们小肌肉运动特别是手部活动的精确性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增强并平衡发展,条件反射比以前更易形成且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视觉感受性增长速度最快,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度、有趣性,已能掌握一些简单概念,并能初步判断、推理,但仍不能自觉地调节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象力不断丰富,富于模仿性、再现性,往往是事物的简单重现,且常与现实不符,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注意力保持时间约为20分钟,且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学习的一种重要推动力,求知欲主要表现为提问、探索、摆弄物体。美感易受事物外部特征影响,仅与具体形象相联系。情绪稳定性和调控能力较差,易冲动、较外露,通常依赖外部他控来调节自我情绪。行动缺乏一定动机与目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

(三)各校情、班情和学生个人情况。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结构不应全国一盘棋,各级教育部门在制定一些统一的宏观规范后,具体的一些细节问题应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因为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地方资源、学生素质和师资条件等不一样,就全国来说,普遍存在城市、城镇与农村小学之间的差别,即使在同一学校内部,也存在各年级学生间的差别与男女生之间的差别,同一班级也存在智力发展先后与快慢的差别,所以国家不应过多干预各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是以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变化作为评价对象的,其总体目标和归宿就是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正如谷红梅说:“任何一种高质量的评价模式或体系,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应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4]具体的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创造力、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意志、品格多个方面,所以,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要在量的基础上注重质的分析。在建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动态发展性原则(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即由阶段性评价变成动态性评价、随机评价,阶段性评价只能对一个学生某一阶段的表现和学业成绩作出评价,这对发展迅速的小学生来说,评价的结果是很不客观和公正的,所以“对学生评价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和更高的目标去努力”[5]。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一个学生是不是有潜质,是不是在不断进步。

(二)目标差异性原则。《小学生成长手册》共有10篇,每篇又有7个栏目,可谓内容丰富,评价内容几乎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几个重要方面,分别给我们提供了评价标准,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个指导性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素质在每个年龄段的表现是不同的,所以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要遵循目标差异性原则,不能对所有人实行统一标准。

(三)质量统一原则。一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品质是建构者最关心的事情,这种品质是建构者及其建构单位在掌握足够数量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构者掌握的数据越多,所建构的体系就越完善,在调查阶段,要“使学生、教师、家长明确阶段性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并形成共同的教育期望”[6]。所以,在建构一个评价体系前必须下到学校、班级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内心要求,使体系的品质有坚实的基础。

(四)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多元化原则。评价的结果是否有科学性,不仅取决于调查数据的多少,而且也取决于参与评价的主体数量,要让学生及其家长成为教育评价积极参与者,并主张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家庭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从教师一元化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将课堂评价、社会评价和家庭评价有机结合,将学业评价与实践评价有机结合;将作业评价、成绩评价和道德品质、文明行为评价有机结合;将网络评价与现实评价有机结合。

(五)全面性原则。在应试教育中,小学生评价以智力性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的德智体三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则必须跳出这一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全面化,在评定智力因素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学生美育、心理健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

四、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内容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现代的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辩证否定,如果说传统的学生评价注重于结果,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则更注重于评价的过程。所以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思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的比例,使评价内容校本化,将体系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评价,将趣味性、互动性、自主性、个性化等原则充分体现在评价体系中。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

我校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将基础性发展评价目标整合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7个方面。通过实验,我校把7个方面具体化,涵盖了30多个指标。

1.道德品质方面

①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严肃认真地参加升旗仪式;

②真诚待人,守信用,不说谎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③珍惜集体荣誉,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努力;

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与同学友好相处,团结谦让;

⑤遵守社会公德,富有爱心,乐于助人;

⑥语言文明,行为礼貌,能正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⑦遵守校纪校规,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⑧讲究卫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方面

①自信、自尊、自强、自律;

②有责任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③学习态度端正,自觉养成阅读习惯;

④生活自理,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3.学习能力方面

①学习勤奋努力,能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②认真听课,独立思考,积极发言;

③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用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

④喜欢学习,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并能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⑤课前能主动预习新课,课后能自觉复习功课;

⑥书写工整规范,独立完成,能认真改正错误;

⑦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并做读书笔记;

⑧热爱科学,喜欢钻研,有奇思妙想,能把自己独创性想法表述出来。

4.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

①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及课堂小组学习,有独立见解;

②善于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且能帮助他人,共同提高;

③懂得自我评价与对他人评价;

④对交流结果进行总结、反思等;

⑤懂得尊重别人,具有一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5.运动与健康方面

①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并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②认真对待体育课,掌握常见的体育活动的要领、要求;

③认真做体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和各种比赛等;

④不吃不卫生的食物,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方面

①衣着整洁、得体;

②上好音乐、美术课,至少有一项艺术爱好;

③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

④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7.综合实践活动方面

①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有兴趣并积极参加;

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③积极参加劳动技术活动;

④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30多个指标的运用方式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可以一月一评,也可以一年一评。按照预设分值划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一般不超过40%,优秀、良好、合格等级由班主任根据学生所得分值确定,“不合格”等级的评定较为慎重,需报学校行政研究决定。这套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突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人性化,教师可以根据这7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秦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J].学周刊,2014(01).

[2]袁名泽.朱子自然哲学的审视与纠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谷红梅.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9(6).

[5]張艳文.浅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1).

[6]王斌兴,刘雨群.全员参与,促进发展,构建学生评价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教育,2003(9).

(责编 秦越霞)

作者:黎惠 袁名泽

第三篇: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现状分析

摘 要: 本文基于南昌工程学院的调查结果,详细分析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德育素质 评价 现状分析

随着德育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践,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状况的评价体系开始在许多高校实施,目的是督促和鼓励大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和业务水平的同时,注重自己道德品格、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思想修养。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德育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一、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现状与问题

1.现行高校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的构成——以等级评定综合测评为主要体现方式的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

对南昌工程学院的调查发现,大学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是按百分比形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寝室社区操行分一起体现在学生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里。其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打分一般以表格打分的方式将评分表分发给班上同学,分为文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按A、B、C、D的等级由班上同学为自己打分。A类(优秀)等级评分标准为90分以上,B类(良好)等级平分标准为80分以上,C类(中等)评分标准为70分以上,D类(及格)评分标准为60分以上。利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评价,最后每个班级都会有相应的综合测评表,每位同学的得分都是其在班级里的相对分数,利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得到的结果分布均匀,先后顺序一目了然,但是缺点十分明显,如与其他班级的比较很难进行,而且受主观影响较大。有30%的同学认为,这种测评方式直观且较好核算,从文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仍有70%的同学表示,把每个同学一学期以来的表现总括为这两个方面范围太广了,是不是测评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评价能够再细化一些?如多分一些评价选项,好比考评学生日常对于参加班级等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在集体学习时学习积极性,这些也许不一定在学生学习成绩中能够得到体现,但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能力等。

2.德育评价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不一定客观

大学生德育测评实际操作中,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有75%的同学表示,不仅是他们本人,身边同学也一样,如果和参与测评的其中某一个同学关系很好或不好,会受心理驱使而影响对其他同学的客观评价。但是有25%的同学还是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地填写测评表格。正是由于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的一些方面缺乏公正客观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德育素质评价当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最后得出的结果无关紧要。那么,学校进行的这一项测评就不能达到其通过测评成绩激励和鞭策学生培养和加强自身德育素质水平的目的。

3.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上的立体性不够

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现有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在参与期末学生综合测评的工作中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登录项目内容的直观性。但是,从内容来看,评价的立体性还有欠缺。所有数据内容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有立体体现。为了便于社会和他人,以及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素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提高对于激励学生自觉加强自身德育素质和提供学生就业信息的实用性。

4.知行不统一,德育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

学校现行德育评价方式仅通过学生对其他同学思想道德素质和文体素质的等级评价,除了前面提到的同学之间会由于接触的多或少对互相的了解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是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德育评价无论是作为教育评价研究的分支还是德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都应该从学校及社会整体角度和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德育进行整体评价。

5.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结果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仅以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算做期末综合测评的成绩一小部分,对德育评价的态度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更不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重视的态度,反而变成走形式。正是由于学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工作缺乏重视,造成评价过程中出现不严谨认真的态度,成为恶性循环,从而使评价者不能全面认识评价体系,使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无法正确发挥对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等方面的激励作用。

二、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对策与建议

1.评价内容科学合理

在原本划分的两项文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项大的分类方向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科学的划分,如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公德素质、法纪素质及身心素质五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必需的自身素质要求。

2.评价方式切实可行

在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之前,自我评价应该放在最先且面向全部同学和老师的情况下。如在班会上做德育素质评价之前,每个同学可以从上面五个方面分别谈谈自己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在鞭策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同时,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不仅局限于同学之间的互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价时能否考虑拓宽参与评价的主体,如应该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社区评价,等等,旨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真实状况,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做出科学评价。

4.认真对待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就当前大学生现状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可能在有些方面会不同。如大一新生,除了需要考察评价的基本几项素质之外,还有一些对于大学生活适应性和参与能力的需求;以及大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所需的素质要求。

5.发挥评价目的的激励作用

大学生德育评价的目的是始终坚持诊断与激励相结合,在做出科学判断的同时发挥德育评价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水平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向更高德育目标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固然应有学生评价和管理的目的,而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依靠测评给出大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状况的表征信息,以甄别优劣和满足学生管理需要,应深入分析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春光,吴中伦,岳晓鹏.基于模糊综合评判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大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

[2]林钦松.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型构建——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3]秦红兰,冯金丽.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项目来源:南昌工程学院2013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金雨楠 刘小张

上一篇:生态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