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建设行业

2022-06-26

第一篇:电力工程建设行业

全国电力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

附件一:

全国电力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电力建设市场竞争秩序,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和商务部信用办公室、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关于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商秩字[2009]7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以下简称中电建协)是经商务部信用办公室、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确认的全国电力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评价单位,接受其监督指导。

第三条 中电建协根据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和行业实际,把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协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会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促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康发展,为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服务。

第二章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原则

第四条服务会员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原则

中电建协从自身定位和性质出发,以提高会员企业诚信意识和履约能力、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和竞争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开展信用宣传教育培训、信用等级评价,信用技术咨询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信用评价成果应用

等工作。

第五条自主建设的原则

全国电力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中电建协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不断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提供新的服务,通过提升自身业务管理水平和公信力,取得政府支持和会员信任,增强中电建协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六条正面褒扬和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信用评价,为信誉良好的会员企业提供相应信用评价证明、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信用信息、建立正面褒扬和失信惩戒制度等工作,促进会员企业树立诚信守法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规避风险能力。

第三章信用体系建设的管理内容

第七条以培养企业树立“诚信兴企”经营思想为目标,加强信用建设理念教育;以创建行业自律公约示范活动为措施,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以专题会议、学术讲座、经验交流、媒体发布为形式,广泛宣传信用建设重要意义,在行业内形成以诚信求生存、以信用谋发展的竞争环境。

第八条根据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制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制度,使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有章可循。

第九条建立行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档案,严格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严守企业商业秘密,按照自愿和互换的原则,

为会员企业提供信用信息和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会员企业规避经营风险。

第十条开展信用等级评价活动,依法公示公布信用评价成果,及时向会员企业和相关部门通报信用评价成果信息,积极推进信用评价成果应用,促进企业信用评价成果的上下游共享。

第十一条加强会员企业信用管理知识普及工作,加强行业信用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信用管理培训。各会员单位应有2名以上经培训合格的信用评估师,由中电建协登记注册并接受两年一次的继续教育。

第四章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十二条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

由中电建协牵头,发电、电网、省电力协会和电力建设企业的代表共同组成全国电力建设行业信用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信管委)。信管委下设信用办公室、信用专家库和信用专家委员会。

第十三条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

(一)信管委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机构,信管委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1名,委员若干名。信管委每三年一届,期间如个别委员因工作变动等原因更换,由委员单位出具证明文件报信管委主任委员批准。其工作职责:

1、贯彻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审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

3、对信用评价等级评审成果进行监督;

4、决定行业信用评价成果应用方案等重大事项。

(二)信用办公室在信管委休会期间,负责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评价的日常管理工作。其工作职责:

1、编制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报信管委审定;

2、编制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评价、信用评价标准、信用信息档案、信用专家库、信用评价成果应用、信用监督等管理制度性文件;

3、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企业信用评价工作计划;

4、组织企业信用评价现场访谈核查和评审会;按有关规定公示、公布和向有关部门备案确认信用评价成果,颁发企业信用证书、文件和标牌;

5、负责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采集、审核、使用、披露的动态管理和关联协会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等工作;

6、负责信用专家库管理和信用专家的业务培训、注册、继续教育和监督考核等工作。

(三)专家委员会专家(评估师)严格按《电力建设行业信用专家库管理办法》评选,专家(评估师)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其工作职责:

1、负责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企业信用评价标准等制度性文件的专业技术工作;

2、负责完成企业信用评价现场访谈、评价报告编写和信用等级评审工作;

3、为会员企业提供信用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4、信用办公室交办的其他技术性工作。

第十四条信用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决策

信管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并决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事项。信管委休会期间,信用办公室对重大事项以专题会议纪要或电子邮件方式提交信管委委员审议,获半数以上委员同意方可通过。

第五章附 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中电建协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篇:2012年电力建设行业统计分析报告

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简称“中电建协”)负责完成的《2012电力建设行业统计分析报告》在总结我国电力工业改革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从电力建设行业的基本情况出发,运用2012年电力建设企业统计年报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采取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统计信息分析,全面反映当前电力建设行业和电力建设施工、监理和调试企业的经济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电力建设快速发展,成绩斐然。其中,发电装机容量高速增长,电网建设速度突飞猛进,电源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节能减排降耗效果显著,电力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对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电源建设:

清洁能源占比升至28.4%

“到2012年底,我国发电装机达到11.45亿千瓦,预计到2013年装机规模将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中电建协该分析报告指出,自“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到“十二五”期间的前两年,我国发电装机增长迅猛。而2002年,这一指标数据仅为3.57亿千瓦。

截至2012年底,我国火电装机8.19亿千瓦;水电装机继2004年突破1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后,到2012年底,总装机已超过2.49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1257万千瓦,在建机组32台、容量3397万千瓦,占世界核电在建规模的40%以上;风电装机容量由2002年的40万千瓦增至2012年的6083万千瓦,目前我国是并网规模居世界第一的风电大国;光伏发电装机由2002年的基本空白增加到2012年的328万千瓦;建成1亿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改善了7000多万城镇人口的供暖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装机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电力结构也在悄然改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在2002年仅9000万千瓦,到2012年,清洁能源装机已达3.26亿千瓦,占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提高到28.4%,比2011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分析报告指出,电力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全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电网建设: 智能电网快速推进

2006年至2012年,是我国电网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分析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50.7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达22.8亿千伏安,电网规模连续稳居世界首位。

在这一过程中,智能电网成为电网发展的关键词。如今,智能电网已成为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电网已不能够满足电力行业的需求,智能电网成为今后我国电网建设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智能电网建设快速推进,电力智能化应用得到全面提升。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投运,标志着我国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在世界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域登上制高点。”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智能电网已成为现代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科技创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引领”

十年间,电力行业自主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水平的显著提升成为电力行业最深刻的内在变化。

作为我国发电领域的绝对主力,火电产业依靠科技力量大幅提高发展效率与质量。其中,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54台,成为世界上拥有数量最多的国家。

水电建设方面,依托三峡工程,我国70万千瓦水轮机组实现国产化。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月5日,世界首台单机容量8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在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投产,标志着我国水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核电技术方面,我国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建设的AP1000核电机组进入主体建设阶段,核电站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

我国电力设备国产化率继续提高,电力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领域立足自主科技创新,电网远距离大容量输送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得到快速提升,特高压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世界电工领域实现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引领”。

节能减排:

标准煤耗十年下降57克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8336万千瓦,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关停小火电机组目标。目前,全国火电平均单机容量已由2002年的5.3万千瓦提高到2011年的11.4万千瓦。

十年间,电力行业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不断降低主要能耗指标。2002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383克/千瓦时,2012年降至326克/千瓦时,十年间同比下降57克∕千瓦时,能源转换效率继续提高。

2002年,全国电网综合线损率7.52%,至2012年降为6.62%,居同等供电负荷密度条件国家先进水平。全国发电厂用电率6.15%,2011年降至5.39%。

另外,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级空冷机组投运,标志着我国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应用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在洁净煤技术发展与应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等方面,我国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2年底,我国已投运脱硫机组容量达6.3亿千瓦,占煤电机组容量的89%,比2002年提高了86%,已投运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约9000万千瓦。2011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硫排放2.3克/千瓦时,比2002年下降3.8克/千瓦时,下降62.3%。目前,我国已投运烟气脱硝机组容量达1.4亿千瓦,约占火电机组容量的18%。

第三篇: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咨询研讨会

爱维龙媒——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咨询研讨会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电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电力销售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整个电力生产的发展。但由于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电力供应的发展不平衡,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深入,要求电力行业安全运行、绿色生产、优质服务。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逐渐引起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创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对于中国的电力企业来说,企业只有找到一种适合自身企业的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能够充分汲取其营养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运用,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与和谐精神的企业文化,最终就能够达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行”的文化建设高度。

【时间地点】2011年5月21日——22日昆明

【会议内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本质涵义

◆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

◆管理的三个层次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层次

◆企业文化的道与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构建中国化企业文化遵循的法则

◆中国化企业文化的精髓

◆视觉文化与易学思维

◆五行五德学说

◆电力企业集团跨区域文化管理

◆构建以人为本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安全环境与氛围营造

◆“安全不起来,落实不下去”问题解决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

◆电力企业服务文化建设与利益相关者管理

◆电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与防范道德风险

◆电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通过文化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剖析

讲师介绍

段俊平 爱维龙媒咨询集团创始人,著名国学专家,新儒学引领者,著名书法家,著名文化学者,知名管理学者。遵循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十几年如一日归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艺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获传统之精髓。主持数十家大型集团企业管控咨询项目并担任许多政要及企业家人生顾问,深得受众群体爱戴。禅意书法被海内外知名机构及政要和名流收藏

大型集团企业中高层

第四篇:中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分析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新的电力企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当前的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具体目标均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体制下的资产整合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一定是由财务信息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会计电算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强调符合企业的管理特色。

一、 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 基于基础会计核算软件的业务模型成熟,财务信息化正在由核算型向管理分析型转变,开始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辅助职能。

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经历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电力企业内部充分展开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业务的应用研究。开始出现了单项业务处理的应用程序,其中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燃料管理等单项业务的发展最为突出;90年代初,以《远方通用会计核算系统》为代表的核算系统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预示以我国电力行业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业务模型开始成熟。到了90年代末,为了解决2000年问题,以《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为代表的核算软件开始在电力系统内大面积推广,成功地实现了核算软件的升级换代,进一步促进了财务信息化与业务模型的发展与完善。2000年底,随着《远光集团报表系统》以及后来的《远光财务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电力系统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开始从单一主体财务信息的静态化向集团企业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方向发展,并且注重于信息的实时性与完整性,从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角度去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部分企业已经在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开始采用集中核算、FMIS、ERP等系统方案。以上的发展历程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已经完成了从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系统的发展历程,开始在向集中核算与企业资源规划等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87年开始,国家电力公司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先后在长沙电力学院和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才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是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坚实基础。目前,电力系统内财务人员基本上都通过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培训。在文化程度上,35岁以下的财会人员已占到财会总人数的5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已超过70%。

3. 基础设施较好,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 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都非常大,有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三季度电力行业的IT总体采购额就达22亿元。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国90%以上的省市,甚至部分已经铺设到了县级企业。完善的网络基础配套设施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01年底,以“远光电子财务平台”为基础的《远光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充分表明以集团财务管理和目标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架构的形成。

4. 电力企业领导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较高。 2001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财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和科技的成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道路。” 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谢松林在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力争实现三个达到:达到实时反映,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远程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空间上的基本同步,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实现“过程的控制”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充分满足公司决策需要。„„,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的融合,促进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从浙江电力的SAP,到河南电力的远光FMIS、山东电力的PeopleSoft,以及辽宁电力的集中核算项目等等,都充分展示了目前各企业领导的支持力度。

5. 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财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网络资源的建设滞后于财务信息化发展。

当前的财务信息化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发展得比较快,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较高。而在边远或西部地区则发展的较慢;从企业的管理结构上来看,一二级机构发展的水平和应用的程度都很高,三级企业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手工业务处理的流程。

在国电公司内联网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网络带宽较窄,一级网络的带宽基本上是128Kbps,且承担着多种业务数据的通信任务。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流量的增长,现有网络带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外,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有“头重脚轻”现象,即以国电和各网省公司为龙头的

一、二级网络投入较高,但三级网络缺乏投入,使得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网络限制,阻碍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2) 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难保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没有做到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采集、处理口径不一,各子系统移植性较低。另外,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3) 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部拥有各类技术人员,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有从事控制与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对于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4) 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不够强。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模仿上,对于现代化管理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二、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

电力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是组建了多个全国性的公司和多个区域性的公司。它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从此电力行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新组建的各大集团公司而言,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从集团公司的角度,以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从组建阶段就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的本身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控制。新组建的各企业集团旗下都有着几十甚至数百个分子公司,它们在地理上处于分散状态,各自都曾受不同背景、不同领导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在企业利益、管理风格和核算方法上都表现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如果及时的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和风格进行统一和规范,管理上就可能出现一盘散沙或者力不从心的局面,就有可能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因此,就要求实现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实现同步管理,加强财务的监管,提高集团的资金利用率,避免出现因“乱担保、乱借款、乱投资”等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2. 在原有的体制下,厂、网之间的投入、价格、成本、收益、现金流等都没有明确划分、独立评价。厂、网分开之后,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都必须从独立企业的角度去精确地进行各项核算和评价。过去由于是一体化经营模式,电厂是纯粹的报帐制费用单位,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概念;电网既是输电企业也是供电企业,只负责电力营销,也没有明确的利润观念。随着改革的落实,各电力企业由一体化转为竞争化,彻底打破原有的垄断格局。在发电环节,发电企业原则上都要成为独立电厂,要与电网经营企业在财务、人事上完全脱钩,即“厂网分开”。所有电厂每天数次向电网报出自己所要求的上网电价,而市场将各电厂的报价进行从低到高排列,并按所需电力负荷的预测,从低价开始录取,录满为止。未被录取的电厂将面临不能发电的危险,因此,这将促使发电厂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厂造价和运行成本。在电力的终端销售环节,由于实行供电商在各供电区之间的市场准入,通过颁发供电许可证,培养更多的电力零售商,实现竞争。

3. 发电侧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表现出极强的盈利和竞争能力,则降低成本(主要是燃料成本)、优化配置、精确报价是财务信息化的核心需求。由于在电力交易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将会面临因为报价过高而停发电的危险。因此发电企业非常需要一个包含燃料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融资管理、价格测算和竞争报价等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在竞争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4. 对于新成立的网公司而言,失去了“以厂养网”的利润来源后,电网企业只能通过开源节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的运行效率来增加效益。在输变电环节,一个电网可以向其它电网报价竞争,同时也必须允许其它电网将价格更低的电力销售给自己区内的企业。本地区有电不用,而从其它地区买电,这对计划体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网公司对于购电费管理、销售管理、资金管理、投资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资本性支出的控制等的管理需求比改革前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三、 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 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特点也应要求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 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把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2. 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3. 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原始业务发生点。

4. 财务信息化将非常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

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高速可靠的网络。

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5. 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会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

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作者:广东远光软件服务总监汪平)

参考资料:

《国家电力信息网》 《中国会计网校》

《电力体制改革与财务信息化》陈利浩

第五篇:电力建设资给变压器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增长迅速,电网的高速建设和投资拉动了输变电设备的市场需求。庞大的电力建设资金给变压器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促使变压器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变压器行业竞争激烈,外资跨国公司抢占了很大市场份额,国内变压器制造企业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中低端变压器市场竞争激烈,具备220KV变压器生产能力的企业有20余家,具备110KV变压器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有100余家。而生产500KV等级以上变压器企业通过技术和产能构筑了很高的进入壁垒,市场格局趋于稳定。

2011年,全国变压器的产量达14.3亿千伏安,同比增长6.86%.2011年,中国变压器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461家;实现销售额2901.4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6.08亿元,资产规模为2638.40亿元,产品销售利润为339.72亿元。

在2012-2020这段时间内,我国变压器市场将在国内电网建设及改造的直接影响之下,步一个较高速的发展期,产业规模还将持续增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电力变压器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随着电网改造工程的深入,电网升级速度的加快,我国变压器生产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预计到2015年,我国变压器产量将超过20亿千伏安。

(分享来源:一览变压器英才网)

上一篇:电力传动内燃机车下一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