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文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本文探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大学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指的新闻文体主要是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

第一篇:中文专业论文范文

高校中文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写作时代,现代传媒文化赋予写作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远的内涵,当人们尽享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时,作为文化创造方式的写作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中文专业的写作课程教学面临着社会的挑战和时代的命题。写作的空前普及和广泛应用,社会发展对写作技能的新要求,时代精神的嬗变对写作文化的影响等等为高校中文专业的写作课程教学提供了变革与创新的历史平台,也提出了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体系建构和价值定位的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我国高校写作课程教学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的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是:“立足现实、独立言说、与时俱进、开放博采。”为了有效地进行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需要坚持写作课程教学独立发展与中文专业整体发展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在于完成写作课程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的整合,构建一个有机的、系统的、动态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需做好以下诸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写作教研室的教研职能,为写作课程准确定位并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2.以写作学和写作课程为本,积极与其他学科、专业进行对话和交流,推动中文专业的整体融合。

3.以科学的、立体的、系统的、动态的写作教学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写作课程教学高质量、高水准的培养目标。

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教学内容:写作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有统一编写的教学大纲作为教学依据,有包括写作基本原理、主体论、过程论、方法论、文体论等的相对稳定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应该看到,随着当代写作学理论的飞速发展,随着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对人才写作能力要求的日益全面化、专业化,随着专业的增设(如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专业、广告学专业等),写作教学的内容也面临着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不断发展的现实命题。高校写作教学是开放的、创新的、发展的,应在稳定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借鉴、吸纳富有创意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写作理论研究成果,更新教学材料、革新教学思路。基于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历史传统,基于写作教学内容革新和自身理论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适当补充写作学科论、写作文化论等写作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逐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这样做有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益于社会和人生。第一学期可以主要讲解写作基本原理(写作学科论、写作本体论)、写作主体论、写作过程论、写作方法论、文章论,以记叙性散文、读书笔记的写作为主;第二学期主要讲解四大类文体的写作,以消息、通讯、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及各种实用文体的训练为主。教学实践中,应该少讲精讲、讲深讲透,基本理论框架介绍清楚即可,不必一味求全求细,可借鉴的模式如下:

1.“启导—自学—讲解”三步教学法;

2.六环节螺旋上升写作教学法,将写作教学分为“摸底训练——理论讲授、指导——分解单项训练——范文赏评——自由训练——单元终结写作”等六个环节,环环相扣、严谨务实;

3.“活动—作文教学法”,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倾吐心声的过程;

4.“MBA”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加一次有实战气氛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写出不同要求的文章,同一件事,既可以写成公文、总结、讲话稿,也可以写成信息(简报)、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甚至写成文艺类作品;

5.“讲·评·析·练——文体写作的‘四部曲’”教学法,即遵循“讲解某种文体的写作理论—根据理论分析范文—动手写作—习作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学与训练;

6.应用文写作情境模拟教学法,其具体途径有三:一是应用写作的实地性现场模拟,二是应用写作的相似性现场模拟,三是应用写作的虚拟性现实模拟;

7.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就某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讲解;

8.请写作优秀者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

9.请编辑或作家介绍写作心得。

二、教学训练和测评体系

写作课既是理论课,也是实践课;既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学理论知识体系,又要通过一定的训练形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较强的写作能力。因而,一套科学的、立体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写作教学训练与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取得写作课程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根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借鉴当前高校写作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借鉴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最新进展,我们设计了如下一套写作教学训练与测评体系。

(一)以“助教制度”为主的写作课训练与测评:以一个教学班(80人左右)为基本教学单位,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摸底作文,遴选4~6名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教学助手(入选学生可根据以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并以正规的方式聘请他们为“写作小助教”,主要工作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中的各种写作训练的安排、组织、联络、作文评改、推荐、佳作选的编辑及印制等。这样既可以把写作水平高、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到一起,调动他们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并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又可以让“小助教”分担教师繁重的作文评改工作,开展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训练机会和更广阔的表现舞台。大一的写作课共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讲授写作基本原理、主体论、过程论、方法论,配合理论讲解可安排2~4次作文训练。由“小助教”评改、推荐、归纳出现的问题,教师从他们推荐的作文中择其优秀者、典型者重点讲评,以点带面,并提出解决、改进的办法。学期结束时,由“小助教”辅助教师选出历次作文中的优秀者,可以以佳作集的形式印刷、分发;第二学期讲授文体论,对新闻类、文学类、理论类、应用类四大类文体精讲精练,这些工作都需要“小助教”的辅助。平时的作文训练可按等级折算成一定的分值记入考试成绩中,如按2:8的比例把平时作文训练成绩和考试成绩综合记为写作课成绩。

此外,为保证写作教学中的训练量,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还可灵活借鉴使用以下的训练与评改方法:

1.课堂中精心设计、布置,注重朗读、点评;

2.不同班级之间相互评阅作文、写出意见,并推荐佳作;

3.由学生自己推荐、选定作文题目或范围;

4.以参加某种征文比赛的方式进行训练;

5.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不定期进行抽查;

6.个人作品专集:每学期以手抄本形式整理个人的习作,综合体现学生的策划、创作、修改、润色、编排、校对等方面能力,组织展评、佳作推荐。

(二)立体、动态、多维的写作训练和测评:写作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中文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之一,需要一套科学完备的培养体系来完成。基于以上的写作课程训练与测评,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扩展,建构一套三级动态、多维、立体的写作教学训练与测评体系。

课程训练与测评:佳作选、成果展、专题演讲、经验交流会、考试等等。

院系训练与测评:第二课堂、五项技能达标、文学社团、征文比赛、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等。

社会(实用)训练与测评:在正规权威的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正式出版优秀作品集;各种征文获奖;专题佳作集等等。

这套体系的宗旨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实用为归依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一套独立而有效的写作技能训练与测评方法。

总而言之,为提高高校写作训练的实际效果,为切实提高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写作技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训练与指导工作,尤其要重视讲评、修改工作及有效的激励机制。

(郝学华,山东省聊城大学文学院)

作者:郝学华

第二篇: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的关键

本文探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大学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指的新闻文体主要是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

作者:陈寿江

第三篇: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从中文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该体系研制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管理制度和多位一体的管理系统。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开启智慧为一体,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中文专业;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体验训练;立体施教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呼唤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我们人文基础学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过去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基本上属于知识传授型培养模式,往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纯依靠课堂讲授。在教学方式上,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得多,主动学得少;死记硬背多,积极思考少;实践训练少,消化吸收更少。在课程构成上,通论性、概述性、通史性课程多,原典性、实践性课程少。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灌输知识,忽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往往长于知识的记忆,大多缺乏思辨的习惯、质疑的意识、运用的能力、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显然不适合当今人才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武汉大学文学院从改革培养模式入手,打破过去主要依靠课堂讲授的单一培养方式,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启迪智慧为一体。其中措施之一,就是压缩课堂讲授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文专业实践教学到底该怎么做?没有现成的做法可资借鉴。过去一般都是让学生做做作业、搞社会调查、开展演讲竞赛等一般性活动而已,但做法简单、零散,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统筹,尤其忽视与相关环节的协调、衔接和贯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我们于2005年酝酿建立实践教学中心,来系统设计、全面管理和具体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着力构建系统、科学的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大胆尝试,开辟了中文学科实践教学的新途径。2010年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荣获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我们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框架、内容和主要做法如下。

一、确立了“一体双翼,多层并举,学生自主,立体施教”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怎样才叫实践?这首先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中文专业学生的实践,就是要“三动”:动口、动手、动脑。这不同于理工科和应用性文科一般性的“实验教学”。要让学生“三动”,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动”的方式、条件和动力。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就是紧贴中文专业特点和时代需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密切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的资源、条件和指导,辅以必要的实验室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智慧,全面成长。其关键是推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因此,我们提出的实践教学理念是:一体双翼、多层并举、学生自主、立体施教。

所谓一体双翼,就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有机互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以改变只重理论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局面。

所谓多层并举,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而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项目,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力避实践教学简单化和无序性。

所谓学生自主,就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大力推行自主学习,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同学互助”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学习和训练。促使教师由单纯地讲转向讲训并用、指导启发为主;促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学、能动地练和深入地思辨。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体悟和内化得到不断提高。

所谓立体施教,就是将课外与课内配合,校外与校内互补,传授与训练结合,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体系,对学生实行全面培养。

总的目标就是努力打破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拓展教学空间,搭建多维平台,着力构建一个以素质提高和能力训练为主导,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开启智慧为一体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结合课堂教学来整体设计实践环节,整合课堂之外的各种学习活动于一体,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初步构建了一个理念先进、系统完整、功能多样、资源丰富、实施方便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体验训练。目标就是提高素质和能力。这个体系由六大模块构成:

(1)课程实践。针对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听的问题,要求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环节。也就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研讨性、训练性、互动性项目,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和训练,努力构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古代文学课为例:老师在讲授先秦文学时,要求学生动手广泛查找资料,为经典作品做“集注”,并自写按语。这种方法,既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弄懂了原著,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培养了研究能力。

再就是强化各门课程的“研究”色彩,着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学术前沿,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促使学生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而且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和已有的结论进行“回放式”论证阐述,以强化学生研究意识,训练学生思辨思维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摸索研究的路子。

(2)实践课程。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需要出发,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性课程,如同理工科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有些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心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写作”、“演讲与口才”等。我们还重点推出了“语言文学名著研读”系列课程。这类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有助于阅读理解的相关材料,提出一些引导性的意见,尽量多给一些启发,少给一点成说。其目的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原典,共同研讨,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从而锻炼自我钻研能力,养成思辨习惯,培养扎实学风,打牢专业基础,熏陶思想品格,提高综合素质。有的课程更是别开生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中国现代话剧名作研读”课程,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鉴赏、品味话剧名作,而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并邀请师生观摩和评议。

(3)活动与项目。结合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专门为学生课外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①增设“课外写作实践”项目。为低年级学生每人指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期间,坚持课外撰写文章,由指导教师批阅并具体指导学生修改。每生每学期完成2~3篇,两学年共完成10篇,由指导教师综合考核,记载成绩。这样就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日常化、制度化了,落到了实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②组建“专业研习小组”。 具体做法是:根据所开课程,在学生中组建若干“专业研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指派一位学有专长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参加其中一至两个小组。小组不定期开展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疑问切磋、专题研讨、信息交流、读书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通过这些学生自主的不拘一格的开放式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③成立专业性学生社团。如浪淘石文学社(全国高校十大文学社团之一)、青骑士剧社、科幻协会、拓荒者电影协会和凡人文学社等,教师参与指导,有组织地开展大量的活动。④主办多类型的学生刊物。如学术刊物《珞珈人文》、《文言》,文学刊物《浪淘石》、《星光》、《凡人》,院报《珞珈文镜》。这些刊物基本上都定期出版,从社长到主编和编辑,全由学生自己担任,老师参与指导,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锻炼。⑤举办各种学习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每年一度的 “樱雨春风”春季文化节活动,金秋艺术节,“红金龙”杯古典诗词吟诵会,“笔写青春”征文比赛,“长江文艺”古典诗词知识竞赛等。⑥举办系列学术讲座。⑦学生互访。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不同高校的特点,吸收不同高校的优长,我们先后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组织本科生互访,交流学习生活情况、相互随堂听课、举办学术论坛等。⑧设计专项训练项目,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心训练。如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研究能力训练、课件制作训练等,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4)社会实践。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提高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支教扫盲、文化宣传、科学普及、科研攻关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组织10余支小分队,深入全国各省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5)专业实习。根据不同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人文科学实验班)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式上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为此,学院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功能各异的专业实习基地。

(6)毕业论文。我们把毕业论文写作当作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项目,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来发挥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选题研讨、资料搜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训练、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写作技能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我们在进行这些板块及项目的设计时,比较注重其层次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类型,各自承载不同的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其一,专业基础性实践。这类项目主要是结合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利用实践教学中心的资源完成训练型的课程作业、延伸研读有关原著和研究文献,以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消化所学内容,思考一些问题,训练专业能力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综合应用性实践。根据中文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思”能力出发,开展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例如开设名著研读系列课程、成立专业研习小组、举办读书会、开展影视评论活动、举办辩论赛、进行写作实践训练、撰写学年论文、举办古典诗词吟诵会、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社团活动等。

其三,创新拓展性实践。指导学生关注学术动态、研究专业问题、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文艺创作、进行创意设计(如汉语国际教育资源建设创意大赛)等。重点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辨精神和研究能力。

三、研制了海量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训练资源

由于我们构建的是以推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为核心的“大实验”教学体系,必须要有大量的学习训练资源相配套。然而与此相适应的学习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不多,因此研发配套的资源是当务之急。这几年我们花大力气调动全院教师来设计研制,并且投入了大量经费设立专门的研发项目予以支持。通过自主研发、购买和联系共享等方式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已经建成的学习资源包括以下六大类:

(1)课程资源。针对各门主干课程开发了数字化的系列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训练,以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录音录像、习题与训练项目、试题库、专题文摘、参考资料、电子教材等。

(2)专项训练资源与工具。为了改变学生仅仅借助教材和课堂笔记来完成作业的传统做法,我们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必须借助实践教学中心资源、通过自己查阅大量资料和处理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和训练项目,使学生真正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例如思考性作业、文献摘要或综述、语料统计与分析、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写作训练等所需要的资料与工具。

(3)研究型资源。包括语料库、专题研究资料、学术信息等。

(4)文献资源。包括数字化的语言、文学、文化文献,工具书等。

(5)音像影视资源。包括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专家学者讲演的录音录像等。

(6)实物教具。如古文字样品、纸制教材、教学资料等。

(7)自主型创新性学习教材。为了把我们的教学改革思想充分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之中,我们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研究、设计、编纂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基础课系列教材共10种。本系列教材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设计,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研究,帮助学生拓展,强化学生训练,激发学生创新,着力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材的综合功能。体例上包括基础知识、研讨平台(问题概述、资料选辑)、导学与训练(关键术语、思考题、实践训练)、拓展指南(重点文献资料介绍、其他重要文献资料目录与线索)等,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此前还组织编纂了《语言文学名著研读系列教材》。该教材旨在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上述资源大都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数字化资源全部都装入了自主学习中心局域网。学生既可以参考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自我训练和检测,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学习疑难,研究学术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四、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

过去,文学院基本上没有用于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要实施立体化的实践教学,配套的硬件环境必不可少。我们所确定的硬件建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室,而是符合中文专业特点、与我们所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为此,我们提出打造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即一切建设都围绕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亲身体验和情景感受来进行,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训练、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多维平台。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为主体的理念先进、资源丰富、功能多样、设备良好的实践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主要有如下组成部分:

(1)局域网络系统和学习资源库。局域网以我们自主建设的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支撑,连通实践教学中心各实验室、训练室、自主学习中心,已开通,供学生全天候免费使用,并在不断充实完善。局域网的主页包括如下板块:中心概览、最新动态、学术前沿、训练项目、课程学习、研究平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互动空间、专家讲堂以及文献库等。

(2)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开辟专门的场地,成规模地配置网络终端,专门为学生利用实践教学中心内外的数字化资源提供场地和设备。

(3)语言实验室。主要供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学习、训练和研究使用。

(4)多功能演练厅。可用于演讲、辩论、表演、竞赛、教学等方面的训练、录制、编辑,也可以用于影视音像演播等。

(5)教学资源陈列室。展示实物教具、纸质资源等。

(6)学习资源制作室。用于研究开发和学生制作各种学习资源。

(7)学生活动室。供学生研讨交流使用,并可播放

影视音像。

(8)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外正式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7个。

五、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根据不同的实践环节和项目,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办法。把必修规定与自主选择相结合、过程管理和效果检测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考评相结合,并把有的实践课程和项目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做了明确规定。例如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人文班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项目“能力训练”是这样要求的:“学生平时课外必须参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第七学期接受学院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或其他有一定分量的文章;院级以上科研立项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单位或组织认可的调研报告等成果(实习报告除外);其他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或获得的校级及以上的表彰与奖励(学校颁发的普通奖学金除外)。”

我们认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导、督促、激励学生参加实践,因此并不要求考核方式千篇一律,可以灵活多样,但都有相应的要求和制度,以确保考核的科学、准确和公平公正。

同时我们还健全了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以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六、建立了多位一体的组织管理系统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我们建立了专兼结合、集中统一、齐抓共管的组织系统和教师队伍,以具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督促考核实践教学工作。具体格局是:院长统筹,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配合,行政副院长负责硬件支持;实践教学中心负责统一设计、组织、协调和管理;教学秘书、辅导员配合;教师结合课程实施和指导,研究生助教辅导。这种全方位的管理实施体系,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有效落实。

[本项研究是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赵世举 赫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文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中文本科论文范文05-11

中文科技论文范文05-11

中文专业自荐信范文06-21

中文系毕业论文范文04-26

中文资料范文06-06

报盘范文中文04-18

中文wa范文04-10

中文学日语范文05-23

初雪中文歌词范文05-24

神奇校车中文范文06-01

上一篇:医学晋升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