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高校“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

2022-09-11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团结的局面,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 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适时地根据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 全面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以创新的精神, 多层次做好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几年, 随着高校改革不断深入, 高校的扩招及招生制度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等, 大学教育由单纯国家投入到部分自费乃至全额自费, 学生及家长承受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就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如家境贫困、心理问题、家庭发生突变或学业严重受挫等特殊群体, 这些“特殊群体”成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忽视了对这个群体的思想教育, 往往会引发休学、退学, 甚至出现自杀、凶杀等突发的恶性事件, 不仅直接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完成和健康成长, 还会影响到班级集体以至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要高度重视对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如何以此为重点, 深入分析特殊群体的特点, 探索做好特殊群体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是目前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1]。

1 高校“特殊群体”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新群体随之产生, 这些都应引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极大关注。

1.1 家境贫困的学生

中国的高等教育为非义务教育。自1989年开始的缴费上大学的政策, 对于扩大招生规模, 加速我国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却也使得一些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在高校已形成了一个日益膨胀的贫困生群体, 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1.2 心理问题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组合部分。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 经历着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等因素的存在, 使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处于紧张状态, 或受不良情绪情感的困扰。另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在蜜罐里长大的, 受父母保护过多, 独立生活能力很差, 自私自利的意识较强, 往往承受不住挫折和失败。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 心理问题就成为高校学生普遍表现比较突出之处。上海市教委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 各高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

1.3 网络成瘾的学生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凸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 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 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往, 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

在调查中发现, 以“获取某些信息”为目的而上网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 也有不少是为了“结交更多朋友”, 而网络成瘾学生则多数以聊天、玩游戏为上网的主要内容。有的同学甚至陷入无休止的游戏中无法自拔。还有些网吧出于盈利的目的, 对上网人员、上网内容疏于管理、不予限制, 致使有的同学可能浏览黄色网站, 涉猎不健康的内容。[2]

1.4 家庭情况发生突变的学生

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 无论是在经济、生活、还是心理上, 对于家庭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心智发育的尚未成熟, 对于突变情况往往不能冷静对待、处理, 并对成人婚姻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 因此对父母离异或争吵等难以理解和接受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的日常表现多为心绪不宁, 不能专心学习, 成绩不良, 兴趣减退, 性格偏激, 或抑郁寡欢、脾气暴躁, 更有甚者以抽烟、酗酒来排解烦恼。

1.5 学业严重受挫群体

由于高校的扩招, 学生入学时成绩参差不齐, 差距较大, 在学业上严重受挫的问题日益突出。学业严重受挫的群体有多种情况:一是基础太差, 虽然很努力, 考试却不及格, 挫折心理表现强烈, 沮丧失望。二是不能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 主观上愿意学习, 但方法不当, 效果不佳, 焦躁苦闷, 甚至丧失信心。三是入学时基础较好, 但不是志愿而属服从录取的, 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或不愿学, 成绩严重滑坡, 由此产生厌学心理, 甚至导致学业上的自暴自弃。四是由于对某些领导、老师的严格要求或不当的管理方式产生逆反心理, 学习消极被动, 逃课, 不做练习, 甚至故意“对着干”, 致使学业严重受挫。

2 对高校“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思路

2.1 摸清底数, 及时掌握信息

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及学生对交纳学杂费的支付能力情况的途径, 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从而掌握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初步数据, 把这些学生确定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 先前确定的“特殊群体”会有动态变化, 因此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应该是动态的。这里有一个应该强调的问题, 就是确定“特殊群体”的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其成长。因此切忌把“特殊”和“不正常”等同起来, 他们实际上与大多数学生没有差别, 只是自我感觉的不同, 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种种差距感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与众不同”。只有明确了这一点, 实施“特殊群体”教育时才会得心应手。

2.2 从特殊性出发, 探索工作途径

情况摸清后, 应根据“特殊群体”对象的不同情况, 分别拟订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 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按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以贫困生为例。首先, 我们应当根据所掌握了解的学生经济情况, 按照困难的轻重程度分为特困生和一般的贫困生;其次, 要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及心理动态。经济贫困的学生一般也会伴随有心理贫困的倾向, 成为“双贫生”。因此, 我们还要抓住“特殊群体”的根本, 不要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忽视其实质。

2.3 营造良好的环境, 确保教育效果

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和关心这方面的工作, 广大师生要有良好的品德, 不歧视与另眼看待这一“特殊群体”, 而是要对他们伸出友爱、援助、关怀之手, 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

新时期,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 而且从人数上和出现问题上呈上升和复杂趋势,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使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走上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保证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些新群体随之产生。如何对高校学生中的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做好这部分学生工作, 把他们培养成才, 本文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特殊群体,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绮婷.浅谈高校”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95.

[2] 罗成翼, 田野.大学生网络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2) .

上一篇: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现状与几点建议下一篇:“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