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学高校乙肝表面抗原校内传播情况分析

2022-09-10

乙型肝炎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1]。HBV感染有明显的人群聚集现象, 特别是学生过集体生活,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是乙肝在学校的重要传染源, 为了解某医学高校学生在学校内感染乙肝的情况, 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连续对某医学高校2004、2005和2006级3年制大专生进行血清HbsAg入学时检测和毕业时检测, 本文将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受检对象

某医学高校2004入学、2007年毕业学生共计1985名;2005入学、2008年毕业学生共计2186名;2006入学、2009年毕业学生共计2320名。

1.2 检测方法

学生在入学和毕业时候分别空腹采静脉血2~3mL, 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试剂严格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检测。

2 结果

(1) 2004年入学、2007年毕业学生的HBsAg的阳性率比较, 学生人数为1985人, 入学和毕业时HBsAg的阳性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0.37, P>0.05) , 见表1。

(2) 2005年入学、2008年毕业学生的HBsAg的阳性率比较, 学生人数为1985人, 入学和毕业时HBsAg的阳性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0.28, P>0.05) , 见表2。

(3) 2006年入学、2009年毕业学生的HBsAg的阳性率比较, 学生人数为1985人, 入学和毕业时HBs Ag的阳性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0.34,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乙肝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以及因咬伤经唾液造成的传播, HBV感染有明显的人群聚集现象, 而大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 生活高度集中, 作为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无异于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相当密切的接触, 从而为乙肝的水平传播创造了条件。HBV (+) 携带者是HBV在学校的重要传染源。对HBV (+) 携带者, 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妥善管理, 切断HBV感染的多种途径是控制HBV在学生中传播和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关键。学校加强了对学生个人卫生的教育, 避免学生共用剃须刀、毛巾、餐具等, 防止自身的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教育学生要加强个人防范意识, 尽量减少在外就餐, 尤其是一些无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证的摊点。作为医学类的高校, 开设了一些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对未感染乙肝病毒的学生, 注射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降低乙肝在大学生内部的传染。在此同时, 加强了对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检测, 定期做肝功能等项目的全面检查。所以, 通过入学体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 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可以预防乙肝病毒在学生中的传播。

4 结语

检测结果显示该高校2004、2005和2006级学生在入学和毕业时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不大, 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该医学高校在健康教育方面做的比较好, 使学生明确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从而有效的预防了乙肝病毒在校内的传播。所以在高校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普及乙型肝炎相关知识意义十分重大。让学生正确认识乙肝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防病意识, 加强乙肝预防, 从而更好地控制乙肝传播, 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目前缺乏其他高校的此类相关资料, 建议在其他高校也做相关调查, 做出对比, 从而为更好的控制乙肝病毒的在高校内传播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某医学高校内乙肝病毒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 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2005和2006级3年制大专生进行入学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和毕业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05和2006级学生在入学和毕业时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不大, 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高校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普及乙型肝炎相关知识意义十分重大。让学生正确认识乙肝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防病意识, 加强乙肝预防, 从而更好地控制乙肝传播, 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关键词:HBsAg,校内感染,分析

参考文献

[1] 马军, 马云.高校新生HBsAg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2, 4.

上一篇:对保险公司财务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当前农业机械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