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

2022-09-11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心理学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所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全面认识, 以及对学生的行为模式的准确把握, 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人性化作为教育理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至少有以下二个心理学理论依据。

1.1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 人性化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原始的需要是一个健康有机体生来就具有的某种生理或心理失衡状态, 是一种生物本能反映, 也就是说动物也有需要。但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的需要只是为了适应环境以延续种族, 而人的需要是其所处的社会对他的要求的反映。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发挥自我潜能需要。马斯洛指出, 个人的行为主要是受未满足的需要所驱使。一旦某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 它就不再起推动作用;行为的原动力源自那些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应致力于走人性化道路。这不仅可以陶冶人、鼓励人, 而且能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1.2 从身心发展规律看, 人性化符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身心发展规律看, 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 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 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 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子”, 要求以成人自居, 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 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具体表现为对权威强制的反抗、对不同意见的反抗、对教育的反抗、对束缚和干涉的反抗等。同时, 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 社会阅历浅, 世界观、人生观还不稳定, 比较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所左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思想观点难免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使他们易于偏激, 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另外, 大学生同成年人相比, 尽管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但还比较动荡多变, 情感上带有明显的两极性, 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这些心理特点, 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关注的学生主体地位, 做到以人为本。

2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对策思考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人性化的心理学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体察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 真正把人性化教育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

2.1 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心理原则

做思想政治工作时, 应当坚持满足需要的原则, 即要求围绕人的主导需要开展工作, 解决问题。要了解人的需要状况,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合理地满足其正当需要, 把工作做到实处, 解决对象的实际问题。从需要入手开展工作, 就可以使思想工作直接与人的行为动力相联系, 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必须坚持因人而异原则。即要求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性格、气质、能力等) 。因人而异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2.2 尊重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 不需要有任何戒备, 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 有一种安全感。所谓“心理自由”是指,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不必有太多的约束, 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不能将成人化的要求强加到学生身上, 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也就是让学生按照不同的个性特征来塑造自己, 充分发展他们的自发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3 突出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导向

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 实现个人价值, 在实现个人价值导向下, 也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第二层次, 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转化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重点关注人的修养提高和人的新精神、人的独立个性培养。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 就是要保证受教育者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 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新才能, 养成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 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人的独立个性的核心是其创造性人格特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和创造, 才能不囿于传统, 才能从唯书、唯上的奴性人格中彻底解放出来, 通过不断调整人上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去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的现代化建设, 正是需要这样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创造型人格的新一代。因此, 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这个基本点, 不仅是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4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归因

从学生的行为表现入手, 结合环境因素来对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进行归因,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也就是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归因分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 心理活动的归因, (2) 行为的归因, (3) 对未来行为的预测。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运用归因分析时, 应当做到:要尽可能科学准确地对对象 (即人) 进行归因。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看到对象行为的特殊性与连续性, 而且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归因对象的其它相关因素;不仅要调查行为的表现, 而且要摸清行为的态度;不仅要分析导致对象行为的主观原因, 而且要找出影响行为的客观环境因素。同时, 要指导对象正确地自我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行为达到目标的情况下, 人们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因素, 如个人努力、能力、勤奋等, 而在行为失败的条件下, 人们多倾向归因于任务难度、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运气等外部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行为的动机、目的、效果, 使之正确地归因。这种归因工作方法要有恒常性, 才能量变达到质变, 使“归因”成为大学生自身的习惯, 进而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正确选择。

我们相信, 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 使用正确的工作方法。新时期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也将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摘要:如何培养全方位、高素质、高品质更具竞争力的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大学生, 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针对大学生的现状, 实施人性化教育, 把文化教育、心理教育、人文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效结合的工作方法, 才能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东维.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应注重健全人格教育[J].成人教育, 2007, 10.

[2] 于欣欣.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3] 周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上一篇:适应行业特点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拓展研究下一篇:番茄的栽植技术及田间管理